政治发展的方式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政治发展的方式范文篇1

想政治教育学科从1984年建立之初到现在,一直没有自身的范式,所以基本上可以划归为社会学的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一直从宏观的国家、集体等切入点出发,也取得了理论成就。但是随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转型期,社会大环境和人民群众间的小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社会学的范式已经不能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人学转换迫在眉睫。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人学转换是本学科适应时展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强,需要以人为本,从每个个体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切合在时展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其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的转换,是对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超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忽略了个体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转换更加关注个人,从人的需要出发,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使其协调一致。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大调整。由于经济制度的转变,上层建筑也发生了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任务也相应的有所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向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范式转换,是根据党的指导思想而进行的调整,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发展。

2、范式与范式转换概念界定

目前,各类学科中都广泛使用“范式”这一词语。托马·库恩是美国的科学家,它认为:科学研究中大家共同认同的科学成就,而实践共同体也能在某段时间内获得问题与答案,且问题与答案具有代表性,这就是科学研究中的“范式”。这也是最早提出的“范式”。托马·库恩在研究文献中提出:科学发展的历史是由于科学本身和科学革命的相互交替所创造的,科学革命的过程就是“范式”创新的过程。即曾经的“范式”创新后,被新“范式”所取代。通过了解这一理论得知,“范式”能对科学发展阶段进行评判,也可以用来说明某种科学的基础研究方法与本质。范式转换的概念:库恩认为,对于科学历史的考察,需要去研究范式的转换,由于范式的转换会带来科学革命,所以探究科学史,也要去探究科学革命。范式的转换之所以能演变为科学革命,是由于范式转换会创新科学方法,使得它能依据时代的特色进行整体性的改变。库恩提出,根据当前的范式进行科学研究,这是“常规科学”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常规科学”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常常会遇到一些用现在的范式无法解释的现象,这说明这种范式已经不能去用在新的问题和情景中。因此,对于范式都不能解释的问题,科学家们在进行解读时应该跳出局限,利用革新后的范式对问题进行剖析。所采用的新的范式,便地取代了原有的范式,这个过程就是“范式转换”。库恩认为:任何科学理论体系完善的历史都是范式转换的历史。当这种科学理论体系能够很好的解释和指导现实问题和状况时,它就是相对科学完善的;否则就需要进行范式转换,形成一种新的范式。

3、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范式的转换

3.1社会学的研究范式。

风笑天的译作《定性研究:方法论基础》中认为,目前社会学的研究中存在三种最为常用的范式:一是由孔德、斯宾塞和帕森斯为代表的功能主义范式,研究的对象为不同社会单元之间的关系,如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之间的功能依赖关系。他们认为社会是由基于共识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各个单元构成,每个单元都对社会的稳定起积极作用;二是冲突论范式,代表人物为马克思、韦伯等,研究社会组织体系中不同类型的人与人的关系,认为社会是一个由不平等和冲突驱动的复杂系统,分析任何一个层级、类型的组织体系中不同类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压迫性关系,如世界体系中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男性和女性、组织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三是互动论范式,主要研究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如何形成结构,结构和人际互动又是怎样相互影响的。从自我、角色定义、角色扮演的角度分析人际互动的一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对社会学范式的借鉴也来源于这三种范式,尤其是互动论的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对主体与客体的研究范式与互动论相似,都是对人际互动的相互影响的研究。

3.2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范式的人学转换。

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学范式,要求我们从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从社会学的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因此,它表现为我们的某种认知结构或者是某种研究方法。但是,张耀灿提出社会哲学范式对于需要和价值着重进行了分析,这是由于时代特色所决定的,符合当时的国情。但是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些人口中所说的什么是“无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人学的空场”。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它保证了社会的正常良好运作。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实践的过程,包含在这个社会系统之中。因此,我们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把他放在社会系统的大环境下来看待,不能片面割裂它与其他系统的联系,从社会需求出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与作用,研究社会需求发生的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加好的生存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出的人学转换是在社会哲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是符合新时期发展的产物。这种人学转换在继承和发展社会哲学的基础上,对社会哲学范式进行扬弃,吸收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是全盘接受或者否定,是对旧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让理论更加贴合实际,更加符合时代特色,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开发新的视野、寻找到新的思路、开辟出新的话语,总之,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全面深化中实现超越。“社会本位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的原理,他把人看成是社会中一个分子,社会的组成是人,和其他动物最本质的属性不同在于人具有社会性。”其中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归宿。基础是社会,最终的归宿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他们既相互联系,又存在辩证性。只有在基于社会主义理想实现的前提下,人的自由发展这一目标的才能得以完全实现。历史阶段中存在许多的点,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仅从一点就推断整个历史,也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功能割裂开来,否则必然会出现错误。在历史中出现的某些社会学中的范式,在其时代是符合时代特色的,促进过时代的发展,虽然不一定适合现阶段的历史,但我们不能将范式与其时代性分割开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历史的进步。我们的思想认识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步,如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那么我们就会落后,被时代所抛弃。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应该以人为本,不但要促进社会的大发展,还要促进人的进步,当双方条件都做到时,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就在社会哲学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是新的人学范式。

4、思想政治教育之范式转换视角下的研究方法变革

4.1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论。

风笑天提出这样一种理论,即社会学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其研究方法是整个知识体系的支撑,也是本学科的优势所在,体现出独有的特色。国内社会学界对方法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也逐渐深入。风笑天在《社会学方法研究概述》中提出如何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一是在在政府决策中,社会研究方法要怎样才能展现自身的能力,在他的理念里: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理解学术价值是否存在,同时积极应对和分析应用性范式;二是在社会学学科建设中,社会学研究方法如何表现自身的作用。社会学的责任是要发现并解释社会世界中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并为其他学科提供经验和研究方法。因此,只有对现在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对规范性事情进行充分理解和探析,才能让社会学研究水平得以快速提高;三是在社会学研究方法中,要进一步分析中国化问题。要想作用得以彻底展现,中国化是最终之路。我们不能直接拿来来自国外的方法,相应只能进行不断的学习并引以为鉴。必须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进行改进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四是在社会学研究中,也要研究方法论问题。方法论直接导致出现不同的方法,至于选择哪种方法,要依靠理论的不同以及现象的差异化来进行合理选择。

4.2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和变革。

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运用社会学方法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给予充分的指导,理解和分析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使用的理论是社会学理论。在传统的观念里,思想政治教育所关心的是心理和认识因素的影响,并不十分在意社会因素,在提高其水平的上更是很少使用社会学因素。所以说,只有认真进行社会学研究,并对存在的多种社会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进行全盘考虑,在提高科学化的进程中,将会带来很大益处。但是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式转换一定会带来研究方法上的转变与发展,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并不是全部社会学的理论,而是以社会学研究方法为基准,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变革,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独有的方法创新,进行拓展和深化。第一,基本理论需更加深化。研究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需确定它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的重要程度,并与方法划分的客观标准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二,研究领域需要继续开拓。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新拓展,如危机干预方法的研究,某些具有突然性、复杂性特点的时间,给思想政治教育学带来新的挑战。在此可以借鉴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对政府决策的作用,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不只是像社会学一般仅仅提供理论解释支持,而更需要的是在价值观和实效性上提供具体的方式方法;怎样运用网络拓展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发掘更多的教育途径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大难题。网络信息繁杂、随意,而规范研究方法是社会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都亟需的自我完善;第三,研究方法应该把理论的、抽象的和实践的、实证的实效性研究相结合。风笑天认为,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而不是“理论研究”的方法,社会学更强调实践结果带给社会问题的收益。在这一点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发展应该给出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学科建设不陷入纷繁杂多的现象而不得要领。思想政治教育学更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适应社会实践发展和学术发展的需要;第四,研究方法的拓展应该依据“人学范式”的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上应该更注重人的发展和个人在社会价值中的体现。而不是把整个社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5、结束语

政治发展的方式范文篇2

关键词:政治学;研究范式;方法

通过辩证唯物论,我们了解到人类的认知可以分为两种相互对立形式,这两种认知形式就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张力关系,使同一种观念及理论知识能够呈现出不同且对立的研究范式,政治学最为典型。基于人类认知的两种对立形式,当前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可以分为“科学范式”与“传统范式”两大类,两者既是相互补充又是相互贬损的关系,所以为深入了解政治学,下文就从这两方面分析了当前政治学的两种研究范式,并提出了政治学建立方法。

1“科学范式”与“传统范式”

1.1“传统范式”

政治学虽然是一门科学类学科,但最先的发展也是从大自然环境中发展而来,所以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范式――传统范式,即在前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以促进政治学的更进一步发展。在以往的政治学研究及发展中“传统范式”研究形式的影响力很大,为后面政治学新型研究范式――科学范式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理论基础,使科学范式更能够促进政治学发展及研究。

“传统范式”研究模式为:发现问题提出理论假说设计实验证实理论(假设),若具体体现如下:第一,进行研究之前先对无生命物质进行观察,然后根据相关理论将物质属性确定,并提炼出观察中出现的问题,为下一步的假设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如人与人之间是什么关系?政治学发展对人有什么影响?等问题的提炼;第二,根据前面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以进一步确切出问题研究方向,为下一步的实验验证确定目标,如假设人可以是由多种物质组成、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的、人与大自然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人是理性和自利的等;第三,根据假设进行实验设计,设计时要将社会相关因素考虑到其中,如社会运转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人与社会的关系等因素,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及合理性;第四,证实理论(假设),经过实验结果了解到,人是在多种物质共同发展的基础进行生存和生活的,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关系,人与自然及社会均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大自然及社会发展变动均能影响人的发展,这一实验结果符合政治学中的唯物主义理论思想。故通过“传统范式”来研究政治学是能够促进政治学发展的,最为政治学专业学生的我们要学会使用这种研究方法,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1.2“科学范式”

“科学范式”是在“传统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传统范式”方法研究下,虽然能够有效研究和验证出政治学理论,但这只限于现有的知识理论,而“科学范式”则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通过“科学范式”能够分析和研究出现有政治知识理论以为的相关理论,所以“科学范式”通常情况下都与“传统范式”一同使用。“科学范式”的实现是在“传统范式”研究结束后,带着得出的结论到实际生活中去进行实际验证,并在实际生活进行新的开发。

例如,在经过发现问题提出理论假说设计实验证实理论(假设)后,我们就需要将已经经过实验证实的政治学知识理论带入生活,“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带入我们的朋友圈,即得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结论;将“人与大自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带入经济发展中带来的环境污染现状中,得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方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2政治学研究及建立

第一,要在政治学建立过程中凸显智慧价值,因为政治学中所包含的所有内容都人类智慧的汇集,能够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能够体现出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即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并且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任何事物都能够影响人类社会及自然的长期性发展,理应在政治学建立中得到高的重视和尊重;第二,我们要用多角度、多维度及多层次的思维去研究政治学,并利用多种方法将政治学中不同理论相互联系在一起,以实现政治学的合理建设及高效建设,为政治学的下一步研究奠定良好的知识体系基础。

第三,作为政治学专业学生的我们要加强对历史的了解与研究,为政治学的研究及建立奠定良好的历史文化基础,以提高政治学研究可靠性及建立科学性;第四,我们要到实际生活中感受政治学,如感受政治学中的唯物论及矛盾论等,并将政治学相关理论应用到实际政治工作中去,以提高自己的政治实践能力。第五,政治学应向人文学科汲取营,要像文学那种文采飞扬,要像历史研究那样脚踏实地,要像哲学家那样思想深邃。

3结语

总而言之,政治学包括两种研究范式,一直是魍撤妒剑另一种是科学范式,不管是哪一种范式都有其自己的优点及缺点,两者放在一起既能形成互补关系又能形成互损关系,所以一直引人争议。故本文作者基于自己多年的政治学专业学习经验及专业知识储备,对政治学之两种研究范式进行了简单研究,希望能够需要的人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夏庆宇.论当前政治学之两种研究范式[J].长江论坛,2017,02:78-84.

政治发展的方式范文篇3

【关键词】政治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特别是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和路径的认识与实践不断清晰、完善。进一步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地位和现实功能,科学确定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点环节,确保政治体制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

同志在十报告中指出,“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改革系统工程中,政治体制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不容忽视和懈怠的关键环节。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提出改革时,就包括政治体制改革。”[3]当前我国诸多领域的深化改革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的强力助推。

首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指出,“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的特权现象。”[4]而这种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在取得跨越性经济成就的同时,“唯GDP论”现象层出不穷。不少地方政府官员热衷政绩工程,甚至编造经济增长数字。不及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从而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就无法从根本上得以消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就难以真正实现。

其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迫切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现代化的前提是政治和法律的理性化、规范化,这其中,法治是最为基本的条件。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决策极为随意、社会公共资源大量浪费、政府和官员行为缺少严格的法律约束,违法犯罪、道德沦丧现象屡禁不止,那么国家的现代化难以真正推动和实现。

再次,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尤为需要政治体制改革。当前我国社会建设的重点,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从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南

把科学发展观写在我们党的旗帜上,是十召开后修改的最大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贡献。这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有利于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科学发展观投射到政治发展层面,就是要求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全面准确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指导工作。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十报告明确提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5]这个判断表达了有着建国后60多年执政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变革实践的执政党,对自己带领人民选择并建设的制度充满自信。十报告指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6]这三个“更加注重”,求真务实,内涵丰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具体指导。

第二,党内民主进一步引领、带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观点。十报告再次重申这一思想,指出“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体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7]当前,在大量村级、社区党支部选举中,已经实现了党员直接选举书记、副书记;在一些乡镇,也出现了党员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和委员会的若干实例;基层党员民主评议领导班子,也是基层党组织民主生活的重要体现之一。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条件下政治发展极为重要的问题。

第三,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政治优势。党的十报告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报告中的又一大亮点。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将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这两种民主形式创造性地结合,运用协商民主,注重求同存异,促进社会和谐,在保证人民行使投票权利的同时,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协调各方面关系,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十报告提出,“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8]人民政协作为最早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形式,或者说最稳妥的协商民主制度,将在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9]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和坚定不移地领导人民发展民主政治的决心。中国将在2022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展望未来十年,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将会出现较大跃升。

第一,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将更加适应民主法治的要求。通过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努力,我们党将更好地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目标;党与国家权力机关、国家权力执行机关之间的关系将进一步理顺;党的政治领导将会上升到新水平,党的执政方式将更加科学、合理。

政治发展的方式范文篇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是教育研究者选定教育目标进行研究,经过不断地论证、总结后,创造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并且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打破以往陈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求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涵及其构成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就是教育研究者通过某种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人和社会都起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教育改变着人的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都息息相关。人们通过接受思想政治的教育会加快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这样对我国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有积极的影响。社会在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辅相成才能够更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思想政治创新要界定在四个层次:(1)原则方法。原则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这一原则与其他原则相比更突出,所以更具指导意义。这一原则所提供的理论更科学,对思想政治的创新有很重要的意义。(2)具体方法。这个方法是建立在原则方法基础之上,它是对原则方法的具体运用,这种具体应用的原则是经过不同形式的总结所提炼出的科学方法,可以直接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中去。(3)操作方式。这是一种比理论学习更直接的一种方式,是对具体方法更加具体的一种方式。这种具体的方法涉及的范围广、方法多、数量多、操作性强,例如:实践法、理论教育法等。(4)运用艺术和技巧。这种方式的灵活性较强,但也可以发映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掌握的是否纯熟,这种方法是对工作者工作能力的运用,所以在实施时具有鲜明个人特色。

(二)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法也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所以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时,我们要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做到理论服务于实际。我们还要批判的继承教育方法,对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当地发展的理论都要摒弃。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关系到我国思想教育的原理,因此,正确的选择思想教育的方法是完成教育任务的关键。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我党总结出了一条事宜我党发展的政治思想路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党中央领导的大力支持,党中央针对教育做出了探究,并为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出了方向,这极大的促进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这种科学的思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深入探索,只有科学的教育思想才能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科学的政治教育思想的探索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同时也证明,只有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方法,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教育的创新是建立在原有的思想教育基础之上的创新,无论是总结以往的经验还是根据以前的教育作出目标,目的都是创造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新思想,这便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适应新时期人们的思想。

(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国内和国际环境有关。从国内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尤其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以来,这种经济模式对人们影响巨大,在给人们带来宽松经济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前所未有的扭曲,责任意识、合作意识都变的单薄起来,拜金、享乐却一时风靡起来,所以,这时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元化思潮的涌现,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辩论,让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争执不休,因此,身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加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与新时期人们的思想相适应的教育方法。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人们也深受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制度等都有所变化,新的就业政策、新的政治观点、新道德观念让人们的选择日益增多,人们自我审视的意识越来越淡,相反却对社会的抱怨越来越多。人们缺乏同情心、责任感、集体精神,享乐、拜金主义却日益增多,因此,现在加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创新是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符合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论,是正确的世界观,也是正确的方法论,它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这种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让人们遵守的理论,而是在发展中不断的前进,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特征要求

对思想政治基本原理的实践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其方式对创新性的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此,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以促进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完善,从而更深层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探索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至今它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组成部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起着支架的重要作用。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迫在眉睫,在创新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创新的手段,科学把握其以下几点。

(一)创新性思维要贯穿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探索的始终,坚持唯物主义,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服务于人的教育,其方式也要立足于现实人,从人最根本的需求和最真实的生活出发,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输出有理想、有知识,综合素质强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实现在方式上的创新必须打破传统社会经验的束缚,大胆创新。现代社会对完美人格和标准化人格追求之风盛行,其有悖于社会主义批判性人格的培养,创新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应着手对健全人格的培养,使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在自我批判和创造中提升一个层次,使人们打破狭隘思想的束缚,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人、接纳自身以及自身生活。

(二)创新性思维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贯彻首先要摒弃权威主义思想。追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是,在自由平等的氛围下,促进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与权威主义思想所提倡的压抑人性、异化人性的观点迥乎不同。现代思想教育活动对权威主义的批判活动十分深刻,教育方式越来越重视在生活中提升道德品质。创新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中的体现多集中在主体思维,其提倡打破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在双方间建立互商互量的平等交流的友好关系,以加强彼此的了解,在沟通中促进思想的传播和新思想的形成。

(三)认知主义的垄断地位阻碍思想政治教育赏识的创新。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认知主义密不可分,认知主义的主导型地位使认知成为人思想道德提升的唯一手段。一方面来说,认知主义是符合时展的,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培养,但认知主义过度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人进行统一化的改造,不可避免的忽视人情感和社会体验方面的需求,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根本上的提升收效甚微。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在重视认知主义的基础上提升对教育活动的情景设置和现实人们生活的情感体验的重视,在平等友好的氛围里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在对他人的理解、接受,对自身的批判中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的理念透析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日渐专业化、学科化,其重点关注的问题仍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活动。教育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发展,重视情景设置、双向实践和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其发展注入新鲜的强大力量。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中的全面贯彻和落实。传统的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受教育者按照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教育者没有足够的生活情感体验,只是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这种过分强调外在控制,忽视主体的思想变化的教育方法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在以人为本原则发展的今天,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平等的氛围里有效沟通,教育者不仅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更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思想意识领域的变化进行全局性把握。受教育者不将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割裂来看,而是寓之于现实人成长经历以及社会大背景中,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水平显著提升。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创新中的重要性。思想道德作为意识领域的产物,其无法与人的身心发展水平完全同步,也无法在强烈客观刺激下自行生长,其提升必须依赖于在主体获得理论知识和参与社会实践的双重作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一方面要求教育者信息的传播,另一方面,要求受教育者在掌握基础知识后积极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理论知识进行优化重组,并积极与教育者交流从而针对自身的弊端获得有针对性的纠正。在教育双方的交流实践中,教育活动的功能得以最大化的实现。

(三)创设情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式创新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的教育活动以一定的社会背景为基础,强调人们的实践活动。情境设置这一动态的理念的实施有利于丰富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在生活中得以提升,为受教育者良好人际圈的建立打下扎实基础。情境创设的全面实现,必然提升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也会得到显著性提高。追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本质,就是引导人们在理论知识的铺垫下不断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主体应从其本身出发,自觉自愿参加社会活动,继而促使思想道德提升。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应准确把握时代的气息,在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建构的基础上,想方设法为受教育者提供实践场所,努力提升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促进综合人才的培养,继而提升其思想道德水平。(作者单位:保定学院政法系)

参考文献:

[1]李建宁,裴新军.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6)

[2]于晨.以人为本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4)

[3]郭建芳.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枣庄学院学报,2005(4)

政治发展的方式范文篇5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现代化

一、思想政治工作的紧要性及实际现状

思想政治工作对人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对人类的思想、举止、人格以及意志等方面的影响,其同样可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迅速,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转变成为目前我国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内容。思想政治工作观念的内容主要指人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具备带有先导性、全局性以及根本性特点的见解与理念。行动取决于理念,如果具备现代化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见解极其缺乏,那么具有现代化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举动与果实也就不可能存在。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方面存在很多严重的问题,急需处理。少数领导者与实施者的工作意识过于陈旧,这是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意识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此问题的存在造成少数领导者与实施者在现实工作中运用的措施及结果不符合当前时代的要求。每个参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身上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存活,当中包含领导者与实施者,其甚至还是具备现代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开展的主要源头,缺乏现代化源头,那么现代化果实也不可能存在。因此,假如政工干部仍旧带着老眼光来对待新事物,运用保守的内容、措施与手段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那么其也就不能够正确地了解思想政治工作中所具备的现代化特点,造成工作过程中对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形成怀疑,携带疑虑的态度,严重影响工作的进行。陈旧落后的教育知识、措施主要依靠保守过时的思维方式在固执支撑。因此,如果广大政工干部思维方式达不到现代化,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也就是一句不可能的话。只有通过建立一系列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新型思维方式,并用其来了解、研究新时期的现状、问题,那么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才可以具有确定的发展方向与准确的评价标准,这样才可以加快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进程。

二、政工干部思维方式现代化的实现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影响及意义

首先,思维方式现代化可以推进政工干部进行全面的发展。目前新技术革命重点展示了人类智能因素的重要性,由此思维方式实行现代化的意义十分重要,因为透过思维方式实行现代化,可以拓宽人类思维的空间,提高思维的灵敏性和多样性,并且用全新的内容、角度及措施来思考实际问题。我国开展的改革开放措施导致人人都可面对各样的机会及机遇。时机的把握需要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个人的这种发展以实行思维方式现代化作为前提条件。只有依靠新型的思维来进行实践改革,才可以适合当前时展潮流的要求。由此,思维方式现代化可以促进人类主动去追求适合时展潮流的各样能力及知识。其次,思维方式实行现代化可以造成政工干部思维的主体精神更为突显。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要求大众相互努力及实践,而大众要想积极地开展实践,那么主体精神就必须得突显出来。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主体精神主要包括自我、向上以及竞争等三种意识。改革需要大众想问题独立,具有敢说、敢想和敢做精神,同时还必须具备突破创新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要求符合思维方式的变革内容,是其本质的所在。实行思维方式现代化的主要要求有,每个人在个人心理及思维上陈旧与过时的思想观念必须全部消除或者改革,在实际生活中用比较先进的观念取代陈旧落后的观念。最后,实行思维方式现代化对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有着较深的影响效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推进其进发展速度。实际客观事物的运动发展由思维方式来反映,而且已经定型的思维方式可对实际客观事物的运动发展起到庞大的反作用。实行思维方式现代化可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三方面文化的发展起到能动与导向作用。因此,政工干部实行其思维方式现代化有助于其实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加快发展速度。

三、政工干部需要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思维方式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因此其给思维方式的转变增添了许多难题。思想政治工作要想将思想解放、突破过时观念的限制及促进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进程,那么就需要摒弃当前以形而上学及唯心主义为主的传统思维模式,将认识从凝固与封闭中解放出来,因此,树立现代思维方式就变得很有必要。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中所具有的复杂性特点导致政工干部的思维方式必须具备全面性、系统性与开放性三个特点。唯物辩证法当中有一个我们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则。普遍联系,不仅指空间上的各种联系,同时还指时间上的各种联系。其在思维方式上的反映为,思维需要从封闭型逐渐转变到开放型,开拓思维范围,思维方式要从过去的单一性往全面性以及传统的非系统性往系统性转化。目前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依旧还有大部分人用过去的具有片面及保守特点的思维方式来察看、研究及解决问题,导致其思维很难逃脱条条框框的约束。由于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速度不断发展,因此政工干部很有必要开拓思维开放的范围,全面加快思的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提高速度。其次,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中具有的复杂性导致人类的思维方式必须具备创造性及预见性。政工干部思维方式具备的创造性及预见性是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在现实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性的主要来源。如何充分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及方法来处理问题,如何把上级的要求和部门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实行思想上的再次创造,具体进行工作,这些问题均受到思维中的习惯性及保守性的严重阻碍,只懂按照课本知识或是上级的指示,而不动用脑袋想办法解决问题,致使处理问题新路子的形成十分艰难。具备创造性及预见性思维方式的产生离不开刻苦学习、敢于探索及善于发展三者的推进作用。最后,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中所具有的复杂性导致人们产生的思维方式具备科学性及效率性特点。思想政治工作思维方式具备的科学性特点表现主要为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现实生活实践过程中开展科学筹备及合理安排。而思维的效率性主要指在固定的时间里找出合适的方法与计划,但是再完美的想法与计划,如果不去实施而是不断拖拉,那么其本身的意义也就不再存在,起不到其应该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国荣,张文平.职工思想政治与文化工作的创新与构建[J].河南科技.2013,12(6):89~90

政治发展的方式范文篇6

摘要:统一战线是中国政治模式的重要政治力量。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统一战线具有完善权力配置方式、丰富民主实现形式和提升政治整合能力等战略价值。要进一步尊重和巩固统一战线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的战略地位。

关键词:统一战线;中国政治模式;贡献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以来,统一战线始终是我党领导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在建党90周年之际,我们尤需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把握统一战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战略地位。对此,我们从中国政治模式的角度入手理解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有助于增强统战工作的自觉性和预见性。而从统一战线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政治模式的内在机理,则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统一战线不仅是我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政治模式的重要政治力量,对中国政治模式的完善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政治模式的重要政治力量

中国政治模式特指“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国家制度、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战略目标、政治动力机制、政治演进路径和政治文化等政治要素的有机整体所呈现的标准形式”[1]。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统一战线主要是作为处理人民内部关系的特殊群众工作形式和作为特定政治主体、政治力量存在并发挥作用。基于此,统一战线在中国政治模式的基本政治制度中运行着。

(一)统一战线是中国政治模式的重要政治力量

统一战线同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存在着紧密联系。中国政治模式的基本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制度等。这些基本政治制度既是统一战线运行的基本载体和环境,也是我党利用统一战线这一我国特有政治形式和政治力量在治国理政实践上的创新和贡献。统一战线镶嵌于国家与社会、执政党和参政党、国内和国外等政治过程中的重要关节。统一战线运行于我国政治系统的基本过程和各个领域之中。首先,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统一战线的对象和成员可以作为反映所各自所联系和代表那部分群众的代表,通过法定程序进入各级政权机关担任一定职务。统一战线与人民代表制度的有机结合,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其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统一战线的作用空间更为广阔,其参政议政职能更为充实,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族各界代表人士都能通过这一机制进入我国政治体制中。再次,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制度中,统一战线有着更加广泛的统一战线对象和成员,能够通过有效的统一战线工作促进民族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和谐,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和主权安全。

(二)中国政治模式中的统一战线具有战略性

统一战线是策略性和战略性的统一体。策略性的统一战线具有手段性和阶段性,而战略性的统一战线则具有目的性和长期性。从政治模式的角度来看待统一战线,我们更应该把它放在战略性的层面来考量。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统一战线有其权宜性政治手段和策略,更是制度性的政治设计和战略。正如邓小平指出的,“统战工作有其策略性,但更主要的是它的战略性”[2]。党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产生的政治文明结晶,是我国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中国政治模式的成功,与统一战线较好地处理我国社会中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重大关系有密切联系。胡锦涛就指出,这五大关系“是政治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些重大关系,也是统一战线需要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3]。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更需自觉顺应党执政方位的历史性转变,超越革命背景下把统一战线作为处理与党外政治力量关系的阶级斗争工具来理解,切实转变到执政背景下把统一战线作为中国政治模式重要组成部分、进行治国理政的重要渠道和重要机制来看待。

二、统一战线在中国政治模式中具有战略价值

中国政治模式的成功性在于,它既符合普遍的政治规律和基本法则,又形成了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政治样式。党的统一战线则完美体现了中国政治模式中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基本格局。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统一战线较好地发挥了一般政治系统需要的权力配置、政治民主、政治整合等基本功能,这也是党的统一战线对中国政治模式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统一战线完善了中国政治模式的权力配置方式

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有效的政治模式需要首先解决好权力配置这一基本问题。在我国,人民是我国一切政治权力的来源。在人民主权根本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这些基本政治制度的首要功能是进行了有效的权力配置。统一战线是由政党、阶级、阶层、宗教、民族等政治权力主体组成的。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统一战线不仅事实上参与了权力配置,而且完善了中国政治模式的权力配置方式。

首先,在国体权力配置方面,统一战线贯穿于我国各项基本政治制度之中,探索、实践并逐步形成了统一战线政权。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的政权具有统一战线的基本底色。“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范围内容,但都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政权”;“人民民主专政是统一战线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最高形式”[4]。可以说,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各个时期逐步形成的现有政治模式本身就是统一战线中政治权力配置的基本格局与结果。在中国政治模式中,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其领导对象不仅包括中国工人阶级以及作为其可靠同盟军的农民阶级;还包括除工农联盟外的广大阶级、阶层和成员等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和对象。因此,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为我党所拥有,保证了我国政治系统权力核心的一元性和权威性。同时,统一战线又向广泛的政治力量开放,提升了中国政治模式的民主性和开放性,从最基本层面奠定了中国政治模式权力配置的全面性和合理性。

其次,在政体权力配置方面,统一战线参与并完善了中国政治模式中政党权力配置、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权力配置、政治和宗教权力配置、阶级阶层权力配置、中央与地方权力配置以及国内与国外的权力配置等主要方面。

在政党权力配置方面,中国政治模式采取了统一战线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确立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一基本政党权力配置格局,实现了合作型的政党权力配置方式。统一战线中的这一基本政党权力配置方式,既保证了执政党领导权的稳固,允许和鼓励民主党派积极发挥作为参政党应有的政党权力,避免党外反对力量的出现和竞争性政党关系的形成,又符合现代政治生活中政党政治日益成为发展趋势的政治发展规律,有助于国家政治权力的健康运行。

在民族权力配置方面,统一战线在中国政治模式中成功运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国家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之间权力的平等和谐。民族问题是统一战线的重要工作领域。中国政治模式以宪法的根本规定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式有效处理了我国的民族问题。从权力配置的角度来说,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发展,与各民族人民对国家权力的共同掌握和分享有根本联系[5]。在当前,我们更应该强调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作为国家公民的权力一致性和平等性。从长远来说,中国政治模式中理想的民族关系是各民族之间的互相交融,而不是标签化的政治区别。在宗教权力配置方面,中国政治模式采取了政教权力分离和公共权力对宗教有限度管理的措施。在西方,中世纪结束以后,大多数国家采取了政教分离的原则。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宗教民主改革,祛除了宗教活动中的封建残余,也形成了政教分离格局。我国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条基本方针反映了中国政治模式中的宗教权力配置方式。一方面宗教领域拥有信仰自由的权利,另一方面公共权力将宗教领域中属于公共事务的部分纳入一般的社会管理之中。

在阶级阶层权力配置方面,统一战线能促进中国政治模式既维护领导阶级、主要阶层的权力,又保证新兴阶层的权力,实现阶级阶层间的权力和谐。在传统中,统一战线中领导阶级和基础阶级之外的阶级都是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对象。通过统一战线,这些阶级及其代表就可能逐步获得政治权力,促进了阶级之间的和谐。在当前,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兴起,统一战线日益发挥着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的权力配置功能。新的社会阶层构成了当前中国政治模式中新的权力主体,形成了新的权力要素。统一战线的大团结、大联合目标,具有的组织优势,便于实现与新的社会阶层的有效对接,形成新的权力配置机制。

在特别行政区和海内外权力配置方面,统一战线亦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根据“一国两制”的设计,特别行政区行使着高度的自治权,同时通过统一战线,能进一步促进中央政府意图在特区得到贯彻,进一步维护特区的长期繁荣稳定;另一方面,在国际范围内,统一战线能通过对外交往、海外侨胞、国际友人、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等途径,不断优化国际形象,优化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最终使我国的国家主权和其他国家的权力得到更好地平衡。

(二)统一战线丰富了中国政治模式的民主实现形式

实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政治模式的核心目标。民主发展的水平与成效是衡量特定政治模式有效与否的重要尺度。民主模式是丰富和多样的。中国政治模式形成了自身特定的政治民主形式。中国特色的政治民主化道路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原则规定下的实践。在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统一战线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形式。

统一战线是我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主与统一战线有着紧密联系。“民主制度与统一战线因素是互生的,统一战线因素的存在反过来会促进民主机制的健全和完善。民主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会更进一步地促使统一战线因素的广泛发展”[6]。统一战线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的权力配置功能为其作为中国民主发展的途径和载体奠定了基础。民主党派、民族、阶级、阶层、宗教团体等政治主体,它们作为统一战线的对象和成员,能通过各种制度渠道进行政治参与。以统一战线为平台,党际民主、阶级阶层民主、民族民主、宗教自由、地方自主性等得到进一步保证。统一战线促进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包括发动统一战线广大成员参加国家各项建设,组织各界代表人士对国家大事进行评议,举荐优秀党外人士直接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畅通各界人士反映民意的渠道,推荐部分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特约人员等[7]。在历史上,我党实行的陕甘宁边区的“三三制”政权、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政权组成状况都是这方面的典型。

统一战线的协商民主丰富了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民主具有多样形式,中国要有自己的民主模式。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相结合是我国民主道路发展的重要特色。统一战线显著地体现和运作着具有显著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中国协商民主贯彻在我国政治体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表现在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各领域。统一战线是我国实行协商民主的重要场所。其中,尤以党际的协商民主和政协的协商民主为典型。党际的协商民主,包括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政治协商,主要采取民主协商会、小范围谈心会、座谈会等形式。政协的协商民主,包括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同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代表人士的协商,主要采取政协全体会议、常务委员会会议、主席会议、常务委员专题座谈会、秘书长会议、各专门委员会会议等形式。统一战线的协商民主为中国政治模式的民主化开创了与选举民主互补的重要道路,符合我国积极稳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总原则。

(三)统一战线提升了中国政治模式的政治整合能力

政治整合是特定政治模式的重要功能。中国政治模式具有极强的政治整合能力,能把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主动吸纳到政治体制中,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中国政治模式的整合能力源泉既有执政党的整合,也有参政党的整合;既有体制内的整合,也有体制外的整合。统一战线在发挥中国政治模式的整合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统一战线作为一种同盟,本身就是以追求政治整合为目标。这是因为“广义统一战线是指不同的阶级、阶层、集团、政党、民族和国家等社会政治力量在共同利益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目标而结成的同盟”[8]。可以说,统一战线存在的基本条件和必要性就在于社会政治力量的多元和分化,其工作过程就是要围绕统治目标和同盟者的利益实现最大限度的整合。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整合就是政治整合。统一战线的整合能增强政党认同、民主认同、阶层认同、国家认同等各类政治认同。

统一战线完善和丰富了中国政治模式的软权力治理的整合方式。政治整合具有软权力和硬权力两种基本方式。所谓软权力,是指一定的阶级和政党通过意识形态、文化教育、信息舆论等柔性控制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产生影响,以期达到凝聚人心与社会整合的目的[9]。统一战线是执政党发挥其软权力的重要载体,是我党获取政治合法性和政治整合的重要手段。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统一战线发挥软治理的功能主要通过如下四个层面。一是理念上的整合,坚持求同存异的和合原则。中国政治模式的政治文化典型观念是合作、非竞争。统一战线中的和合文化强化了支撑中国政治模式的这种精神资源。统一战线中的政治整合是基于共同的利益目标、尽量争取共识,但并不是以消除所有差异为最终目标,承认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重点是要形成有序的多元。二是方式上的整合,坚持平等协商的工作方法。统战工作的方式实质上是协商的方式。统一战线强调求同存异,包容兼顾,调动引导,共同发展。平等的协商有助于各种社会政治力量接受党和国家的号召。三是过程上的整合,采取积极开放的组织原则。通过统一战线,党和政府开放了政治过程,吸纳了各社会政治力量的政治参与,接纳了他们的合理意见,有利于促进外部问题的体制化、内部化解决,避免或减少在体制外解决和形成体制外反对力量的风险。可见,统一战线丰富了政治参与渠道与方式,引导着统一战线成员有序表达利益诉求,拓展和巩固了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因此,统一战线事实上提升了中国政治模式的政治稳定程度。

三、进一步尊重和巩固统一战线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的战略地位

统一战线作为中国政治模式的战略方面具有战略价值。统一战线是中国政治模式中的一个子系统或要素,其战略价值能否充分发挥不仅依靠统一战线自身的推动和解决,而且需要中国政治模式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国政治模式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动态发展状态之中。我们要坚持中国政治模式中的基本规律和成功经验,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该模式,为统一战线发挥战略价值提供充足的政治生态。

(一)尊重统一战线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的战略地位需要完善相应社会政治生态

中国政治模式需要为统一战线进一步提供更广泛的作用空间。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是中国政治模式的基础机制。统一战线成员要在中国政治模式中有更大的应有作为,需要执政党和政府进一步开放权力空间。应在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保证统一战线成员的知情权、协商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比如,对于新的社会阶层,党和政府应对它们的需求和成长有更多的关注,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平等机会,畅通它们的利益表达渠道。

(二)巩固统一战线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的战略地位需要统一战线自身积极有效回应社会现实

除了中国政治模式的进一步开放外,统一战线成员自身更需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发挥更大的作用来巩固在中国政治模式中的地位。比如,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不断发展且规模庞大,统一战线中的民主党派需要抓住这一机遇去拓展自身的社会基础;国内外形势交融下的民族、宗教和祖国统一问题,需要统一战线在继承有效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方式;中国崛起中的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需要统一战线进一步发挥海外统战的积极作用。

总之,我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中国政治模式的重要政治力量,是中国政治模式的显著特色。它是随着党开创和领导的中国政治模式的完善而发展的,并不断在中国政治模式中发挥着权力配置、政治民主、政治整合等战略功能。我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理解和分析中国政治模式特性的良好横断面,也将成为对世界政治文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罗振建.关于中国政治模式的若干问题的思考[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5).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7.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548.

[4]罗振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权理论[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

[5]唐鸣.国家权力分享和分配中的民族关系及其处理[J].党政干部论坛,2003,(4).

[6]潘抱素."斯大林模式"缺乏统一战线因素的原因分析[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6,(2).

政治发展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发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模式问题;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成熟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崭新的局面和形势,这也对我们电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改革的需求,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扫除障碍,解决问题,构筑企业发展的强大思想后盾。

一、思想政治工作对电力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成为新时期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的主题。在电力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可以说,随着人们的经济关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生活内容都走向多样化,多元化,企业思想,发电企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作为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当中的基石性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就必须与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过程当中所出现的新局面相适应,从而确保能够在自身工作当中具有较为优良的政治观,为国民经济建设带来更好的促进作用。

二、目前发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问题

就发电企业而言,目前发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存在着如下两大问题。首先,发电企业当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实施途径较为简单,难以与外部环境的快速发展相适应。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经济时期,各个方面的制度都不够完善,并且多数制度的制定是基于整个国家的宏观层面,而对于具体发电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缺乏足够的关注。因此,发电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来加以遵守,从而也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开展仍然过多的依赖于原有的经验。在这种背景下,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导致了发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也会面对着一系列新情况,而旧有的教育规范显然很难对于这些新情况进行处理,进而导致了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途径缺乏,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其次,发电企业缺乏较为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人才。这种不足突出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发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部门发电企业员工尚未对该工作模式的开展有所清晰认识。

三、发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创新策略

首先,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内容。发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是一项长期工程,工作内容也必须与时展相结合。在确保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基石之外,也应密切联系国内外政治信息,并及时补充入思政工作模式任务之中。另外,教育内容的创新也应加强教学途径的创新,充分发挥出社团、网络等辅助教育途径,确保职工充分接受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另外,教育教学队伍与教育辅助队伍的构建。教育队伍也即发电企业思想政治的培训者,培训者应具备充分的思想政治知识储备,并对国内外政治发展局势有着科学的认识,从而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课堂。另外,培训者的教学方法也应进行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职工带来一堂生动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课。驾驭辅助队伍也即发电企业思政工作模式效果的监督者,监督者的工作模式与职工的日常生活、工作模式密切相关,因此,监督者必须要具备丰富的感染力,能够影响职工的生活、工作模式的价值观。监督者的思想政治也必须具有相当高度,能够在生活、工作模式中为职工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

其次,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这要求发电企业务必要做好思政工作模式、管理、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深入到职工工作模式、生活的各个方面,确保职工能够从多个角度接受这种教育,而这种一体化的结合机制也能够保障发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永续开展。另外,发电企业应该对职工思政工作模式的方式进行必要的创新,从而使得思政工作模式活动以一种职工所广泛接受的方式来开展。具体来看,如下几个方面尤其值得强化。第一是对于发电企业职工思政工作模式工作模式要做到尽可能多的非封闭性,从而使更多的员工参与到这种教育活动当中;第二是努力在职工思政工作模式活动中增加一定的乐趣,从而一改以往思政工作模式严厉化的表象,吸引更多的职工参与到教育活动当中;第三是发电企业有必要努力推出符合自身发电企业特点的职工思政工作模式课程与体系,从而更为高效的开展思政工作模式。

第三,发电企业有必要提升职工在思政工作模式当中的地位,努力培养其自主进行思政学习的能力与意愿。思政工作模式在职工当中进行合理的开展,离不开职工自身的努力,而对于自学能力的培养也就显得极为必要。在这种策略下,发电企业又具体可以从如下方面开展活动:强化对于网络技术的运用,从而将思政工作模式活动在发电企业内部不同部门,甚至发电企业与外在组织之间进行有效的对接,从而各种思政驾驭知识能够在不同组织与机构之间得到有效传播;对职工平时的工作模式、生活中的学习行为进行鼓励与强化,发电企业可以为职工创造出进行平日学习的机会与条件,如建设小型图书馆、开展相关思政工作模式比赛等;发电企业也可以在发电企业内部鼓励员工建立自己的思政工作模式学习组织,从而保障大家可以进行有效的联系,在互动中获得思政知识的进步。

最后,发电企业有必要对于职工的思政心理因素进行必要的调节,从而保障职工从心理上对于思政工作模式有着极为丰富的认知,提升思政工作模式的水平。为了保障职工思政工作模式心理因素的完备性,发电企业可以聘请心理专家来为职工的心理进行调节与疏导,从而保障从科学性的角度完善职工的心理认知。另外,发电企业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对职工的心理变化进行监控,从而及时发现职工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及时的解决,保障思政工作模式活动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当然,职工自身事实上也有必要对于自身的心理状况进行调节,而遇到比较难以疏通的心理问题,也可以向发电企业进行及时的反映,从而获得科学的辅导。

政治发展的方式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要素/结构/功能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和当代社会的主要诉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就一直进行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当代社会面临着空前的历史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着全方位的转型和深刻的变革。比如,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不仅彻底地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而且还凸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问题;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仅给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历史课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又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历史方位和运行轨迹;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社会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编织着一幅更为复杂和广阔的现实图景。这些都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当代语境和生态环境,迫切需要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作出实践回应。因此,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着眼,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内涵、要素、结构和功能转型,对于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一、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系统方法

系统论是一种考察事物发生、发展的科学方法。系统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各种要素组成的有机体,事物内部要素的结构方式决定着其发展水平和整体功能,主张从事物的诸要素以及诸要素的整体联系中探寻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系统论对于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本质内涵看,“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也由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内涵发展和外延发展、渐进发展与飞跃发展、层次发展与协调发展的统一,既包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又包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超越与深化”。[1]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既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现状为现实基础,也以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最终目的;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承接,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创新;既内涵着其内部诸要素的发展,也带动着其整体结构、形态特征和功能的发展。只有以人类历史发展的时空为坐标,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为轴心,深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发展,我们才能获得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整体性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发展

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首先是其内部诸要素的发展。具体来说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载体等要素的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在政治一体化的传统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总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或代表一定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成员。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成分较为单一,他们主要是传播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集团和个体。而随着市场经济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政治一体化的格局逐渐被打破,我国社会开始出现了具有不同利益诉求的社会阶层,它们都有进行政治表达、政治参与的政治意愿。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许多社会成员开始从行政组织里游离出来,出现了“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身份转变。所有制、分配方式、就业形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社会的阶层分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多元化等,必然导致人们思想政治诉求的自主性、选择性增强,人们接受思想政治影响的渠道朝着多样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这就相应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多样化和社会化,仅仅依靠国家和政府的力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需要了。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必然会出现多样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许多非政府组织(如民间协会等)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如村委会、社区委员会)等将会成为承担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新兴主体。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呈现出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尚未成为一定社会政治集团的自觉政治实践之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身份认同是模糊和不明确的,还没有出现职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随着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学科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逐渐开始向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众多拥有现代科学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多样化发展和专业化发展,不仅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规模得到扩展,而且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主思考、自我选择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这就使得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得到了增强。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形势下,人们享受着越来越多的民利和自由,改革开放也进一步解放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某一套思想理论体系的说教,而是要在多种理论体系和价值观念之间进行思考和选择。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思想发展所要达到的目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又容易在纷繁复杂、变动不居、良莠不齐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中迷失方向,这就使得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空前地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对外开放,不仅催生了许多反映时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推进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也使得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系得以滋生和蔓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庸俗的、落后的甚至腐朽的社会思潮对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青少年产生着不良的影响。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矛盾和争夺呈现出日益激烈的形势。认真研究和把握新时期广大社会成员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新特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重塑广大社会成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其思想鉴别和选择的能力,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发展的重要历史课题。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出生活化的发展趋势。随着政治主导一切、政治冲击一切时代的结束,我国社会进入了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谋求社会全面进步的新时代。我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对一种理想主义的道德观的灌输,这种“圣贤道德”又具有浓厚的政治化倾向,同社会大众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产生了严重脱离,因此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遭到严厉的批判和抨击。而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又由于受到错误的思想路线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

面出现了严重的泛政治化倾向,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政治生活日益进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社会主要矛盾开始从政治领域转变到经济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也主要定位为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也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突出政治向注重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转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只有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又必须体现鲜明的党性和政治性。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我们既不能走突出政治的老路,也不能走向淡化政治甚至不讲政治的极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发展既要实现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结合,走群众路线,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在两者之间寻求契合点和共鸣点。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趋势。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中最为直接和明显的要素。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最为活跃和显著的要素,也是当前学术界讨论最为热烈的话题之一。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创新性特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应运而生。比如,各种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管理载体、网络载体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行之有效的新载体。它们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实际,更加快捷和更加有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又呈现出综合化发展的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要创新,但并不是单兵突进式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发挥多种载体的协同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在创新中的综合。网络载体建设的确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也存在其难以克服的弱点,比如缺乏主客体之间真实而直接的思想和情感互动,而这恰好可以通过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弥补。因此,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出现多维、多向、多作用点的网状发展的情况下,只有综合运用各种传统的和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合各种载体资源,发挥合力,才能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结构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仅包括内部诸要素的发展,而且还包括诸要素之间的结构方式的变化和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从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反馈回路的缺乏和思想政治教育同环境之间的适应不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构通常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灌输与被灌输、控制与被控制的主体中心模式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这一结构模式中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其思想观念、情感意愿等接受心理几乎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完全忽略了,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也不能从客体身上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没有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到主体的反馈回路,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呈现出一种单向式的、封闭运行的状态。另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受到具体历史条件和技术条件(单一而又低效的信息传递方式)的限制,是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生态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其信息获取的方式和信息传递的方式都带有十分明显的局限性和落后性,一旦置身于现代开放的社会生态环境下,就会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蛇口风波”的出现就是这种适应不良现象的典型表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环境发生着历史性的变化。人的权利意识和素质的提高,改变了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被动地位,客体的主体性开始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主获取和消化信息的能力逐渐增强,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信息占有上的垄断地位。这些都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善于从客体身上学习,主动地适应开放的环境,加强自身对信息环境的即时监测、吸纳和引导,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必然会彻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封闭式结构,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之间的开放互动的新的结构方式。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从金字塔模式向网状模式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形态上呈现出一种特定的金字塔结构,即占社会极少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占社会绝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居于金字塔的基座。前者享有绝对的话语霸权,后者则只有被动接受的义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则从金字塔的顶端向基座辐射。这种金字塔结构的形成是由专制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的政治关系决定的,是社会的政治关系结构在思想关系结构上的表现。而随着专制制度的解体、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在政治关系上处于完全对等的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朝着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他们必须首先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都要首先接受客体和其他社会成员的教育,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都可以成为对教育者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来回传递。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就形成和扩展出一张无形的“关系网”,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纽结。

四、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结构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必然会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单一向多样发展。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被限制在政治功能的狭窄范围内。在专制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生产和再生产既有的政治关系,按照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培养所需要的社会成员服务上。在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甚至在无限扩张的情况下被严重地扭曲,导致了适得其反的后果。有学者在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在我国实现改革开放之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单一的,这种单一性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决定的,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以政治运动为中心,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政治运动首当其冲的手段,计划经济体制的集中统一性,从体制上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只能为政治运动服务,经济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化领域被全面卷入政治运动中。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只能突出地表现为单一的政治功能。”[2]毋庸置疑,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失去了政治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就失去了价值依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内涵和实现方式也在不断拓展和变化。传统的以夺取和巩固政权为主要内容的“权力政治”逐渐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各个领域渗透的“社会政治”转变。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可以通过直接的、政治教育的形式来实现其政治功能外,主要是通过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方式,来间接地实现其政治功能。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政治教育委员会的工作会议上指出:“老式的宣传方法是讲解或举例说明什么是共产主义。但这种老式的宣传已毫无用处,因为我们需要在实践中说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整个宣传工作应该建立在经济建设的政治经验上。……

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开采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正应当根据这些来安排整个鼓动工作和宣传工作。”[3]列宁的论述充分地说明了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为主要的政治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必须拓展到经济建设的层面。当前我们党所制定的政治任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最大的政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多样化发展是由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单一的政治功能向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社会各领域的立体式功能发展,必须从社会功能向个体功能深化,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现实要求。只有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多样化发展的同时,才能更好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功能的实现。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以规范为主向以发展为主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个体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上。不管是对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引导,还是对社会成员行为习惯的养成,都是为了达到实现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同社会要求相一致的目标。实现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重要社会依据,因此规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具有根本的意义。如果失去了规范,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丧失了其真正的社会价值。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加要强化社会控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现社会成员内部控制的重要方式,对于规范社会的有序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以实现规范为唯一价值目标,绝不是以规约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为落脚点,而是通过规范的中介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就两者的关系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是发展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是规范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主导着规范。如果片面地强调前者,这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沦为一种约束人、管理人、压抑人的工具,是一种典型的“工具理性”的表现。在这种工具理性的指导下,只能生产循规蹈矩、毫无创造力的顺民,而不能为未来社会塑造具有开放意识和开拓精神、充满创造精神和发展潜力的积极公民。在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全面发展为目的,才能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合理性。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既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又具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塑造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以规范为主向以发展为主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必须放在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实现人的素质全面提高上。在推进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是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实现。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思想政治素质又是核心和基础。只有以人的素质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彰显。因此,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价值依据,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实现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及其特点[J].思想教育研究,2000(6).

政治发展的方式范文1篇9

广电企业对实现我国国民经济提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而思想政治工作又是影响企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怎样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广电企业重点研究的内容。本文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对广电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分析了现存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实施错略。

【关键词】

广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施策略

企业想要健康的发展,就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而思想政治工作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进一步转化员工思想,实现员工政治思想与企业发展统一化,使其将自身发展与企业发展放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而可以不断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1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一个企业想要真正实现持续发展,只靠技术显而易见是行不通的,只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度,增强企业凝聚力,才能进一步实现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做好广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不断加强对员工正确思想意识的建设,在提升其业务水平的基础上,保证员工思想与企业发展理念在同一水平线上,让其意识到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关联性、统一性,进而可以不断激发起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凝聚力的提升。另外,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升员工抗打击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积极正面的态度去面对,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性,为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淡薄

就我国广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来看,部分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意识比较淡薄,将工作重点放在经济效益上,认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就是开几次会,做几次宣传,整个工作过程华而不实,完全走形式主义[1]。部分政工干部在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不具备完整的工作方式和完善的工作思路,对待工作就是应付上级检查。另外,部分企业根本就没有建设相关部门,或者是有部门没员工,很多政工都是身兼数职,往往都会因为过多的工作疲于分身,两者之间取其重,进而降低了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2.2工作方式无效化严重

部分企业虽然可以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但是在开展工作时却不能抓住重点,只是将工作重点放在相关制度的制定以及相关资料完善上,不能根据员工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2]。企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就是员工,现在大部分企业在工作时就是领导让怎样做就怎样做,完全不考虑员工需求,不能也不愿下基层去实际调查,缺少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工作内容缺少针对性,进而限制了工作成效。同时,部分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就是将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生搬硬套,也不管是否适合本企业发展,整体工作缺乏针对性和创新型,在根本上降低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程度和效果。

3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进措施

3.1创建完善管理系统

广电企业想要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升工作意识,并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创建完善管理系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基本上都会需要各个部分的配合,大范围、多层次的来进行工作,针对这一特点,企业应该建立相应的工作管理体系,设定专门部门,配备专业工作人员,并要求在开展工作时,企业所有部门必须要给予最大支持。另外,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在基础抓起,要求政工人员必须要加强与基层员工的交流,明确群众员工的思想态度,围绕其需求来开展工作,做好有的放矢。政工人员在开展思想政治政治工作时,应该随时掌握群众员工思想方向,全面搜集员工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来确定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

3.2创新工作方式和内容

在新时展背景下,开展广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在传统工作方式上进行再创新,以此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针对这一内容,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广播、报刊以及电视等多种媒体的优势来开展新形势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即责、情、形。“责”就是通过各种的方式向群众员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并向其灌输企业文化,使其形成高度的责任感,以促进企业发展为己任;“情”就是企业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以“以人为本”为工作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主体就是广大群众员工,要想提升工作质量,就必须要重视每一位员工的思想意识,尊重每一位员工。要求政工人员加强与群众员工的交流,在工作上、生活上给予相应帮助,根据员工需要多做实事。并积极听取每一位员工提出的意见,充分体现每一位员工具有的价值,以此来不断增强其企业归属感,进而可以提升企业凝聚力;“形”就是通过方式来提升员工思想政治意识,比如培训、文娱活动等[3]。企业应该根据员工实际情况确定培训方式,向其传达正确的思想态度,使其具有积极向上,敢于面对挫折的思想态度。通过各种工作形式来引导员工思想意识与企业发展理念的合二为一,对表现突出的员工可以采取奖励政策,激励其不断前进。

3.3提升政工人员专业素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主体就是政工人员,只有在激发工作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其专业能力,才能使工作效率得到更好的发挥。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应该加强对政工人员的培养,通过定期培训、轮流培训、开展讲座以及进修学习等方式来不断提升其专业从业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该重视政工人员的晋升问题,将其工作效果与绩效考核和职位晋升挂钩,以此来激励其不断前进,争取获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同时,政工人员也应该意识到专业能力的重要性,通过主动学习,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知识,加强与群众员工的思想交流,努力提升自身综合能力。

4结束语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引起更多企业的重视。想要做好广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就是要端正工作态度,正确认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内容,以此来提升工作质量。只有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积极寻找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途径,才能开创更好的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N].山西科技报.2010(08).

政治发展的方式范文篇10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6)02-0045-02

一、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工作、学习、交往、沟通、休闲娱乐等,传统的社会内容正通过新的形式和渠道被大力传播开来,既直观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实际需求,又演化出有别于传统社会特征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道德修养、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等新的文化方式、文化内容和文化观念。因此,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和多样化发展的体现。新时代的网络文化在社会各阶层,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生活中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课堂、新闻媒体、聊天工具以及各类网站已经覆盖了大学生获取信息与沟通交流的各个方面,网络的形成造就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主要形态,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和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的影响来增强教育的生动性和可受性。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指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也就是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理论的灌输,更要在实践中积极拓展教育的形式与方法,充分了解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以此制定全面的教育方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拥有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如何在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新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制定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方针的根本要求。通过网络这一媒介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更容易受到当代大学生的欢迎,所以,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利用多样化的网络文化给教育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来展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文化本质上是指人们把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内化于主观意识当中,形成一定的观点、思想和态度,也就是指人们的自我、社会及世界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文化活动,是在一定阶级形态下形成的符合主要社会群体意志的文化观念对人的作用。由于教育对人的影响事实上也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因此,网络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意识形态作用于人的产物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网络文化通过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相对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素质水平,又能动地作用于网络文化的发展。认清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可以和谐网络文化环境,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网络文化的内容与传播方式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网络文化交流的自由性和文化大众性的特点促进了不同地区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汇聚成了多样化的文化内容,各种文化在网络平台互动下不仅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还产生了许多兼容并蓄的新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利用网络文化的丰富性内容,不仅丰富了自身的内涵,使得思想教育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或受固定观念影响,为大学生开拓眼界、提高思想观念和认知能力、完善知识体系提供了充足的保障,而且网络文化在传统文化形式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生动、形象的内容也有利于受教育者更好地接受教育。把网络文化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教育内容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教育性有机融合的方式,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吸引力和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担当教育对象角色的同时也能动地反映出主体性,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多以教育者的直接灌输教育为主,忽略了作为教育活动客体亦为主体的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凭借和新渠道,文化内容通过网络这一开放性、互动性的有力载体,运用文字、声像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呈现、传播,能够最大程度上显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在网络高度发展的背景下,要突破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就要把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用符合大学生思想需求的教育方式和途径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使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内容,潜移默化中把握主流价值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灌输进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当中,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涵与实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起导向作用

现实意识形态在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它不仅具有现实文化的特征,还具有各种现实文化的抽象反映与演变所产生的烙印,所以,网络文化的真实性和发展水平是促进网络文化进步的最大阻碍。大学生是目前网络平台的重要使用群体,他们文化知识丰富,思想先进且具有创造力,善于利用网络来沟通交流,传递各种信息以及表达观点看法,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观念和判断能力,使大学生在接受网络文化过程中自觉摒弃扭曲、落后的观点,主动表达正确的价值和富有创造性的视角理念,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网络文化水平,构建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传递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导向,也有利于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观念在网络文化领域的传播,使社会主义价值观在网络价值观念中占据主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中的话语权。这不仅是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还在当前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的新形势下,对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的快速传播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关系的加强,我们要积极地从正反两方面来体现网络文化下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准确地总结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与教训,利用好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一)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有利因素

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利因素,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式得到了延伸。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机构、课堂为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进行教育的方式不同,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自己的需求接触到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突破了单一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建立起了全网覆盖的思想政治的教育体系与环境。2.教学内容得到了扩大。早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本和理论教材为重,缺少信息丰富的相关资料,在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空间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仅涵盖了教育、科技、文化、经济、历史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汇集了大量国外的信息与文化。大学生通过吸收网络文化的内容可以增加见闻,也可以接触到各种最新的理论和不同的文化观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3.教学模式得到了改革。运用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通过网络对教育进行双向或多向的互动,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学生拥有自主选择教育内容的权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弊端

1.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在网络信息中,有些观念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有些内容则暗含错误思想,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培养造成阻碍。2.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网络的发展,在对当代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它所反映的言辞和行为不能完全代表现实社会的准则与规范,大学生如果不能精准地区分网络与现实的界限,把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对等起来,很容易就会产生过失的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大学生如果沉迷于虚幻的网络身份或网络游戏当中,不仅会淡化对现实社会的认同感和适应能力,还会影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导致自身沟通的障碍,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新的困扰。3.影响对大学生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和便捷的传播方式吸引了大学生的目光,容易使学生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产生抵触情绪,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然而,网络文化的弊端决定了其并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育的基本模式,怎样合理利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挑战。

四、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支持,网络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二者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关系更加紧密。在现代网络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清晰地认识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正确把握其关联性与影响,才能更好地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扬.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参与[J].云梦学刊,2003(3):52-53.

[3]沈晓敏.网络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2):20-21.

[4]张桃琳.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

政治发展的方式范文篇11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如何提高疗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跟上时展的步伐,实现疗养院在新时期的跨越式发展,是疗养院工作人员一直在密切关注的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发挥疗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在疗养院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是新时期疗养院实现自我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疗养院作为一个事业单位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灵活性和载体的多样性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但是目前,我国疗养院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疗养院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找准问题出现的根源,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找到突破口,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疗养院作为公益性服务窗口的优势,不断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逐渐实现疗养院的整体跨越式发展。

1疗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1.1疗养院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疗养院的发展一直不容乐观,基础设施与运营体制不够完善,疗养院的生存环境也有待改善,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导致疗养院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疗养院运转良好,再加改革开放以来,综合性医院的数量逐年增加,给疗养院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发展压力,导致大部分疗养院处境艰难,有的甚至濒临倒闭。现存的疗养院为了生存下去,甚至改变固有的经营模式,有的靠自然优势接待旅游、会议,甚至有的开始对外租赁房屋与土地,导致疗养院的医疗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由此可见,我国疗养院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发展形势,但是也获得了一些发展机遇。这是由于新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而疗养院在提高国民健康水平这方面的优势尤其明显。因此,疗养院应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让疗养院的工作人员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发挥疗养院在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1.2疗养院对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认识

目前,我国大部分疗养院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只关注本职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足现象,降低了疗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配合度。同时疗养院缺乏一个良好的执行环境,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导致疗养院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并不理想。

1.3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单一化

疗养院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大都推行统一化的管理方式,缺乏足够的人性化特点,开展形式单一化。当前部分疗养院思想政治工作执行的过程中,都采用员工统一召集,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的教育方式过于死板,不利于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影响疗养院整体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进行。

2做好疗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2.1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疗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是职工,然而在新时期,疗养院工作人员的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疗养院要想适应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必须更新观念,提高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坚持以人为本,根据疗养院的实际发展情况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把以往的说教式的理论教学转变为专业服务培训,提高疗养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另外,疗养院还要不断更新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从而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职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帮助职工解决问题。加强对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更好的为疗养院的发展服务。

2.2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疗养院要想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对疗养院来说,当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学习党的思想政策和方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解决问题,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基本要求贯穿于疗养院工作和建设的整个过程当中,推动疗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科学发展观要求疗养院的工作要从保障疗养员的健康需求出发,把疗养员的满意作为工作目标,全心全意为疗养员的健康服务,同时,还可以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疗养服务,提高疗养院的健康服务水平,从而推动疗养院在新时期又好又快发展。

2.3解放思想,不断创新

疗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疗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要想切实做好疗养院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改革疗养院落后的发展制度,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进行制度创新。还要鼓励工作人员创新,对于提出实用的新方法、新思路的员工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从而激发疗养院职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整体创新水平。

政治发展的方式范文1篇12

【关键词】全球化制度移植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是一个综合性范畴,一切有利于一个国家民族进步的政治变迁都可视为政治发展的表现。在一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政治制度的创新与进步。因此,政治制度是否合乎社会成员的政治价值观、能否有效地完成社会整合和政治一体化,能否使本国在全球化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成为衡量政治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将从制度移植的角度,就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做一初步的理论探讨。

一、全球化与制度移植的必然性

新制度主义在现代政治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研究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有效的理论框架。在新制度主义看来,所谓政治制度,是国家、单位和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正式规则。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民族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制度创新能力的竞争。今日所谓全球化,实际上是16-17世纪以来,发端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必然结果,西方学者将其定义为“由于交易成本变化而导致的商品、服务、资本等明显的流动过程。”(米尔纳,1966)也就是在交易成本比较优势之下,各种经济发展的要素包括资金、人力、自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过程。全球化尽管客观上削弱了传统国家的界限,侵蚀了部分原来属于主权国家的权能,但是,总体上看,当代的全球化并未消除传统的主权国家。在日益扩大的发展差距鸿沟背后,实际上是各国在制度适应能力方面的差异。成为全球化主导者和受益者的国度与民族,主要的竞争利器实际上是有弹性的和创新性的制度体系。相比较而言,那些在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的国家,常常不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偏僻,而是由于其制度体系缺乏竞争力,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差不多相同的客观自然条件下,却因为制度导致巨大的发展差异。所以新制度主义的政治学者们认为,“不管国内面临什么程度的国际压力,它都会根据既存的政治制度做出不同的反应。全球化是独立变量,不同的政治制度是介入变量,相关社会和政治行为者的政策偏好和政策本身是从属变量。所以,从根本上讲,-------国际化影响是通过国内政治制度传播的。”(克里帕茨,2000)制度在全球化竞争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全球化以前,各民族国家在相对封闭的条件下独自发展,尤其是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大陆,由于古代中国周遍地区并不存在有竞争性地文明,因此自秦汉大一统政治制度格局确立以后,就基本处于一种超稳定状态,每一次的农民起义所导致的王朝更替,只是一种周期性的制度复制,并非制度创新。制度的日趋僵化,最终导致中华文明在遇到具有全球化色彩的西方文明时,处于十分不利的处境。是放弃历史悠久的传统制度,还是顺应时势,移植西方化的制度,曾经长期困扰具有文化优越感的中国社会精英。以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就曾经折中地提出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企图以此来化解中国在新的历史处境下的新危机。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最终迫使中国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近代中国所遭遇的危机已经不是从前的内在的王朝政治道德危机,所遇到的挑战不是周边夷蛮的挑战。因此,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移植西方制度,谋求制度创新,就成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贯政治主张。即便是后来强调中国特色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国救国的过程中,也将制度移植作为制度创新的一个基本途径,只不过制度移植的对象从过去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向往的近代西方立宪民主制度转向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作为现代化的后来者,中国在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具有代表性,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也大体如此,除了极少数国家和民族,制度移植几乎成为政治发展的主要形式,区别只在于移植的制度目标和样板因为政治精英的政治意识形态差异而有所不同。

制度移植之所以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谋求政治发展的普遍形式之一,主要在于:

首先是现代化先行者的制度优势的巨大示范效应。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各国在物质交流层面的扩大与深化,而且也使相对落后的民族国家逐渐意识到,要谋求与发达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平等地位,除了效法这些国家的制度别无它法。而不少后发国家如日本等在制度移植后跳跃式地发展,更加强化了现代化后来者们的这种倾向,制度移植于是成为这些国家社会精英的合乎逻辑的政治选择。因此,20世纪前50年里,中国社会政治精英不论是早先学习英美,还是后来效法苏联,都不能全部看成是其他国家的强制,而是自觉自愿地过程,其意图都是希望通过制度移植使本国在全球化竞争中实现跳跃式发展,改变其不太有利的国际处境。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看,这种制度移植可以归入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范畴,是由后发国家的社会政治精英所主导的,是后发国家在接触相对先进的制度文明时自发产生的学习过程。而制度移植一旦带来直接现实利益,还会进一步强化这种制度变迁。

其次则是先发国家的推销。这种制度推销可以分为两个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时代和后殖民主义时代。在殖民主义时代,宗主国为了方便地控制殖民地,有意识地将本国的做法移植到这些殖民地,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美国等现行体制就是在殖民时代对英国体制的一种比较成功的移植。由于这些新大陆人口主体来自于这些宗主国,因此所移植的来自本土的政治制度,并未多少政治文化方面的障碍,移植而来的制度比较顺利地在此植根下来。亨廷顿研究美国政治时就发现,“在功能和权力方面,美国总统等于都铎时代的国王。无论在个性与能力方面还是在机构的职责方面,林登.约翰逊都远比伊丽莎白二世更象伊丽莎白一世。英国保留着君主制的形式,而美国则保留着实质。今天英国仍有一位国王,而美国则保留着实质。”所以,“20世纪的美国政治制度比同时期的英国政治制度更接近16世纪的都铎政体。”(亨廷顿,1968)相比较而言,澳大利亚、加拿大这些殖民地因为独立更晚一些,所以其移植的制度更接近于现代英国代议制政体。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主义阵营的兴起,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国家独立运动席卷全球,在这样新的形势下,世界由此进入了一个所谓后殖民主义时代。从前的西方殖民帝国主义为了延续在其前殖民地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影响,同时也为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竞争,在从殖民地政治撤退的过程中,通过所谓非殖民化,将西方的政治经济制度推销到这些地方,比较典型地如印度作为前英国殖民地,在独立后就按照英国人的安排,建立起了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度。这种制度推销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更是达到一个高潮,美国是输出美国式民主的先锋,先是以反恐之名,用导弹轰炸和鲜血将美式民主移植到伊拉克这个中东国家。接着,又利用美元将前苏联的盟国格鲁吉亚、乌克兰等一一导入到这一过程中。不论是殖民主义时代还是后殖民主义时代,发达国家主要基于自身政治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制度推销,尽管也是一种制度移植,但是很显然是属于所谓强制性制度变迁范畴。这种移植成功与否,根本上取决于制度输出国与制度输出对象之间的政治文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小,其结果往往大相径庭。

最后制度移植之所以有可能,还在于从根本上讲人类政治生活具有普遍性、共同性。尽管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在人口规模、历史文化传统、发展水平存在着巨大差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但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共性,永远要大于人和动物的共性,所有民族国家面临的政治问题都具有某种相似性,诸如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等是几乎是所有国家在任何时候都要面对的政治课题。特别是在全球化时代到来以后,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生命存在的特征开始突出,许多问题成为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挑战,如环境危机、恐怖主义等等。要解决这些人类共同的问题,也要求协商解决以上全球性问题的各国制度必须能够衔接和对话。由此,体现人类政治生活普遍性、共同性的要求,客观上必然导致国家之间制度的交流与借鉴,所以现代国家之间的制度移植并非全部是一个单向过程,后发国家中某些具有竞争性的制度,也有可能成为先发国家移植的对象。比如对今天非洲落后国家而言,也许东亚的模式、中国的奇迹比欧美的制度更具有吸引力。而即便是欧美国家,为了应对来自亚洲的挑战,也不能不开始研究东亚的制度特性,并且存在移植其中一些积极性的成分。

二、制度移植在政治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从人类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看,政治发展的途径主要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基于制度整体变革的政治革命;其二则是对现存制度的改良和修正。革命作为政治发展的极端形式,常常是因为某种政治体系已经完全丧失了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代表社会发展趋势的新的社会阶层自上而下的重建政治价值和政治体系的过程。革命对于推动一个社会政治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但是同样也不能高估革命的意义,更不能认为只有革命才能带来政治发展。事实上,政治改革对于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往往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与革命不同,政治改革常常是社会统治精英所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完善现存政治体系、强化政治合法性与提高政治一体化能力的过程。而不论在政治革命或政治改革,其直接指向都是特定的政治制度,因此制度移植也自然成为其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和基本形式。具体说来,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制度移植的作用在理论上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制度移植可以方便地推广政治发展主体所认同的政治价值。众所周知,任何政治制度都是与特定地政治价值、政治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如人们移植普选制度时,是因为人们在承认平等参与政治的价值和理想;而人们移植分权制衡的制度,是因为他们相信不受制约的权力有滥用的可能。因此,制度移植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性地引进某种政治体制,而且也是有效地推广某种政治观念和政治价值的一种途径。通常来说,制度移植与制度背后承载的价值观念的推展传播并不常常是同步的,尤其是在异质政治文化之间,民众常常是在少数政治精英之后,在实践移植过来的制度过程中,才能逐渐领悟制度背后的文化和价值。但是,很明显,大规模制度移植的政治实践,的确可以比少数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单向的政治灌输,更容易将一种新的政治价值观念传播到发展中国家的大众,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提供更多的政治价值选项。

其次,制度移植可以节省政治发展的制度创新成本。政治发展之实质在于制度创新,但是,任何的制度创新都是包含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对于处于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后发的劣势决定了其在制度创新方面可以承当的风险是极其有限,一旦制度创新出现重大失误,不仅政治发展的进程会停顿,而且利用国家政府力量推动现代化的可能性也会随之丧失。因此,移植其他国家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无疑是一种节约成本,降低风险的不错选择。

最后,制度移植还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创造一个比较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制度竞争的世界政治市场上,主动移植先发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中国家可以客观上拉近与某些发达国家尤其是那些本来就有强烈制度推销意愿的政治经济大国的距离,从而获得这些国家在经济上的扶持与政治军事上的保护。这种情况,在二战结束以来,表现得特别明显。不少发展中国家之所以选择美国式的民主政治制度,常常并不是因为这些国家具备美国式民主政治发展的条件,而是因为在美国霸权压力下,只有效法美国式政治制度,才能为这些处于大国角力场下的小国获得来自目前最强大国家的支持与保护,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决定制度移植可以获得比自主制度创新更多的外部效应。

三、实现自主性的政治发展必须超越制度移植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进入一个以美国为的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时期,许多发展中国家基于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考虑,纷纷效仿美国式的西方政治制度。而美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以推销其制度为主要外交政策取向。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发展逐步步入一个同质化、美国化的过程,以美国为样本的制度移植成为这一个时期政治发展的明显特征,由此形成所谓了第三波的民主化浪潮。(亨廷顿,1991)从人类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第三波有其必然性,但是很明显,将政治发展单纯界定为制度移植也存在巨大局限性。

首先,制度移植可能弱化政治发展主体的主体性。任何政治发展首先是特定政治主体自身的发展。当人们将政治发展理解为一种制度的移植时,客观上有可能忽略制度背后人的因素,忽略不同文化历史背景与社会经济发展所造就的差异和特殊性,以为特定国家有效的制度一定能适用所有人类社会。事实却不尽然,近现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也表明,那种一味模仿和移植它国制度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在经济增长和政治发展方面,并未取得预期的效果,淮橘成枳的情况十分普遍。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对政治发展方面人的忽略。一种制度要起作用,严格说,不在于一种制度设计是否完美(源于人的理性有限性,事实上也不存在完美的制度),而在于这种制度的规范对象是否参与了制度创造的过程,是否认同制度背后承载的观念。因此,谋求真正的政治发展,如果只停留在制度移植层面,则将政治发展过程局限在表层,从而势必限制政治发展主体的主体性的提升,而要提升政治发展主体的主体性,则必须导入自主的制度创新。在实践导向的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人的主体性地提升,从来都不是被动地或由外部规定地,而是历史主体主动参与客观历史进程的结果。

其次,制度移植可能忽略政治发展的路径依赖的限制性因素。在制度主义的观点中,一个国家历史上既存的政治制度模式,既是一国谋求政治发展的起点,也对未来一国政治发展的道路提供了必要的政治传统资源。一国政治发展的源起可能来自外部的挑战,并且以某种制度移植作为其发展的早期形式,但是政治发展最终要取得实际政治成果,就不能不将其导入到内生自主的发展进程中。原因在于,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新旧制度的摩擦以及制度转换时的真空状况,是导致政治失控和发展夭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果不顾既存传统政治制度的客观影响一味地移植的他国政治制度,往往并不能取得所期待的政治发展,因此,人类政治发展史上比较成功的制度移植,实际上都伴随着移植来的制度本土化、民族化过程。马成在研究马来西亚战后政治发展的历史时发现,“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殖民时期的政治遗产进行了适当的本土化改造,使民主与权威同时为政治稳定提供支持,形成了介于民主与权威之间的政治体制”(马成,2003)。

最后,制度移植可能放大政治发展中的理性主义因素,忽略政治发展本身是也一个政治秩序自发扩展的过程,从而使人们陷入理想主义情节中而无法自拔和自救。在人类政治思想史上,关于政治发展的逻辑历来就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其一是柏拉图所开创的政治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传统,认为人类政治制度是理性设计的产物,而联邦党人所主导的在美国建国中所形成的政治制度被看成是政治理性主义的优质产品;另一种则是由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现实主义经验主义的传统,现代主要的继承者首推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家伯克、哈耶克等人,他们认为,任何制度都是各种客观条件交互作用的产物,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政治制度不是可以设计的,也不是可以不顾条件进行移植的,而是可以被发现的但却是自主生长的有机体。因此,在政治发展中只强调制度移植,而忽略基于本民族特性的自主制度创新,就有可能对他国的制度形成不切实际的奢望,可能一相情愿的假设所要引进的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而缺乏对所移植的制度进行必要的批评和改进。另一方面,一旦移植而来的制度不能起到预期效果时,又极有可能全面怀疑这种制度的有效性,转而将目光投向另外的制度,并试图用另外一种外来制度来解决本国的政治发展难题。于是政治发展的理性主义与理想主义一步一步地导向机会主义,而政治发展所关切的重要价值目标反而变得无关紧要。这种情形在战后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中就极为普遍,早先,不少亚洲非洲国家效法前苏联制度,对苏联制度抱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心态,而当苏联模式失效、苏联自身解体后,他们又立即转投美国式制度;而现在,不少国家在看到中国的经济奇迹后,似乎又觉得中国是可以效法的对象。政治发展目标上的朝三暮四,使这些国家丧失了政治发展的主动性,并且在犹豫摇摆中错失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

可见,政治发展并不等于制度移植,制度移植仅仅是政治发展的一种模式与路径。要实现真正的政治发展,发展中国家必须超越制度移植。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具有双重目标,其一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性目标,如国家的主权完整和社会稳定,其二是社会主义特有的政治目标,如人民民主和和谐社会。要实现上述两类目标,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就必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此,我们不仅要移植其他国家的作为人类共同政治智慧的有效与成熟的制度,更要超越制度移植,充分发挥本民族的主动性,实现自主性的制度创新。

转贴于主要参考文献

1,薛晓源,陈家刚主编《全球化与新制度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2004。

2,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三联书店,北京,1989。

3,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的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上海,1998。

4,马成《从西方化到本土化:英国的殖民统治与马来西亚的政治发展》史学月刊,2003.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范例(12篇)

    - 阅0

    气象灾害的防护措施范文论文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

    网络暴力的根源范例(12篇)

    - 阅0

    网络暴力的根源范文篇1(一)责任文化缺失导致的网络舆论语言暴力现象当前的网络文化生态缺少责任文化,网络传播者缺乏责任意识。而且网络传播者规模庞杂,社会缺乏对网络传播者.....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