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1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土壤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污染场地

作者简介:陈知朔,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土壤环境问题

我国土壤环境问题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凸显。土壤污染的特点从原先的局部性、单一型污染扩展为区域性、复合型污染;来自工业、农业、生活三方面污染源通过不同途径进入城镇和农村的土壤,新旧污染和二次污染呈现出混合叠加的态势。

(一)大量城市污染企业关停搬迁,一方面污染场地留隐患,一方面向农村转移污染

(二)高速城镇化使得生活垃圾、污水和固废排放剧增,加重土壤环境压力

(三)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耕地质量持续下降

近年来,我国由于土壤污染问题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危及群众的健康和安全,更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据估计,我国当前有近1.5亿亩的耕地遭受污染,约占18亿亩耕地的8.3%。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的过量或不当施用导致土壤酸化,破坏土壤结构。另一方面,全国每年农药使用量达30多万吨,但吸收率却只有30%~40%,超负荷连年使用农药,残留的农药会严重损害土壤的生产、自净能力和载体功能。此外,规模化养殖场和地膜也是重要的土壤污染源。因为长期施用以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为原料做成的有机肥料,会把饲料添加剂中的重金属元素带到土壤中;而难以降解的地膜其大面积推广使用会导致土壤的白色污染。

二、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现状

我国当前的法律体系从耕地保护、特殊区域保护以及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等不同角度针对土壤环境问题形成了一些分散性的规定。例如国家层面的立法主要有《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地方层面有《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上海市《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及市政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然而从总体看来,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立法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并且有的规定已明显滞后,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对保护土壤环境的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制定并完善包括土壤环境保护在内的法律法规。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丽中国”的新常态下,土壤环境保护立法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逐渐得以充实和全面化。

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过程中,如何从法律层面有效应对日趋严峻的土壤环境问题,已成为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重要挑战。结合我国国情与现阶段土壤污染实际情况,建议未来构建并完善如下几方面土壤环境保护立法。

(一)健全管理体制与管理制度

考察我国有关土壤环境管理体制的立法,不难发现某些内容存在交叉、矛盾且不符合科学管理的规律,普遍存在机构设置交叉重叠、部门之间权限划分不清、统管与分管部门关系不明确等问题。例如仅土壤污染监测一项工作就有环保、国土、农业三部门同时负责,这种权责交叉的状态会造成管理主体相互推委或争相管理,严重阻碍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展开。对此,应在立法中明确土壤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其中最主要的是机构的设置及其职权的明确划分,尤其是环保、国土、农业、水利、财政等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除此之外,还应构建土壤环境保护的部际协调机制,搭建统一的土壤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内部制约与外部制约相结合的监督机制,使得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配合,科学高效地完成土壤环境保护工作。

虽然我国现行立法中已有一部分法律制度对土壤污染物、污染源进行了控制,但这些分散的规定既不全面也不完善,没有形成系统的、可操作性的管理体系。建议我国逐步建立并健全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土壤环境标准、土壤环境监测、土壤环境调查、土壤污染区域分级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完善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制度

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制度,具体包括制定污染场地整治规划、确定污染场地的最佳可利用技术、治理与修复公告、确定治理与修复责任人及实行人、进行治理与修复的检查与监督、确定费用的分担等制度。其中,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目标的确定是治理与修复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发达国家对此有着深刻的教训。例如荷兰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有关土壤保护的立法中规定,土壤修复的目标是将其恢复至原有状态,但实践证明这种修复目标过于严苛,导致了高昂的修复费用。越来越多的国际经验表明,树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而非无条件使土壤恢复至适合所有用途的修复目标更有效。由此“基于风险的管理理念”应运而生。针对风险高但又有开发价值的污染场地,可选择按土地规划功能修复;而那些风险较小的场地则应先控制污染源,再对其进行修复,如此一来便能达到成本最优化。

对于我国而言,2012年的《关于保障工业企业场地再开发利用环境安全的通知》有效地推动了污染场地风险管理在各地的初步展开。下一步应尽快研究制定更为全面、系统的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的法律制度,明确场地风险管理模式与程序,完善标准体系建设,规范污染场地管理。

(三)创建可持续的资金筹措机制

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是土壤环境保护的基本保障。目前由于我国缺乏完善的土壤治理与修复资金筹措机制和相关管理办法,导致众多城市无法及时对污染场地进行修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在资金筹措机制方面,由美国国会通过立法建立的超级基金和棕地修复基金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其资金来源包括政府的拨款和贷款、向特定规模企业所征的环境税、向石油及42类化工原料所征的专门税以及环境保险等等。

鉴于我国土地资源国有的特点并结合“污染者付费”原则,可以考虑由中央、地方财政和工业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旨在修复那些经风险评估程序筛选出来的、亟须加以治理的污染场地。其中企业承担的资金部分应该以污染企业的民事责任为基础,在行政干预条件下以税收的形式征收。通过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和确定性,保障资金的稳定来源。另外,实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也是维护土壤受害者合法权益、提高防范环境风险、保障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费用的有效手段。

(四)建立合理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

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关乎公共利益。公众参与是环保工作最强大的支持力量;信息公开则是满足公众环境诉求的重要基础。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者的土壤保护意识,鼓励和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支持土壤环境保护显得尤其重要。在土壤环境保护立法过程中,应当贯彻多元共治的现代环境治理理念,构建合理有效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制度,充分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具体来说,公众应当有权通过综合决策平台及时掌握土壤质量状况,预防或反对有损土壤环境的重大行政决策和建设项目。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利用网络、热线电话、社会调查等各种渠道了解公众对于土壤环境方面的建议,倡导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协商。土壤环境信息要在合理范围内向公众公开,并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的补正、土壤环境信息公开失当法律责任的充实X等方面做好必要的制度完善。

(五)建立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严格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是补救受侵害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法律秩序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土壤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障。例如,美国《超级基金法》就构建了具有“严格、连带并溯及既往”特征的法律责任条款。其中严格和溯及既往,指无论潜在责任方是否存在主观过错皆须对污染场地负责(战争行为、不可抗力与第三人过错属于免责事由);连带责任意味着,如果涉及两个或多个潜在责任方,则美国环保局有权向任一或全部责任方索要治理费用。Y这一条款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到污染场地的治理当中。

从我国现行立法来看,只有2011年环保部原则通过的《污染场地土壤环境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等少数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土壤修复的责任,即污染场地责任人应承担场地修复的费用,历史遗留问题则由地方人民政府承担。Z然而上述规定对于土壤污染法律责任的追究仍过于简单。建议首先应研究制定“环境责任法”,建立严厉的“污染责任终身制”原则;其次,完善环境损害民事赔偿制度,畅通司法救济渠道;最后,健全土壤污染责任的国家司法鉴定体系,制定土壤污染责任鉴定技术规范,为环境司法提供技术支撑。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2

启示之一:

立法治污是常用手段

土壤污染并非中国特色,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某些发达国家就因倾倒化学废弃物而导致严重的土壤污染。上世纪70年代,美国发生了著名的“拉夫运河事件”,引起民众对土壤污染问题的关注,美国在1980年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批准设立“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该法律的制定推动了美国土壤修复市场的发展。

在时间上,及早立法赢得主动

梳理东西方国家的立法情况,会发现日本在时间上走在了多数立法国家的前列。

日本专门性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包括《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和《土壤污染对策法》。其中,《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的主要目的是防治和消除农业用地被特定有害物质污染以及合理利用已经被污染的农业用地,内容主要包括指定及变更农业用地土壤污染对策地区、制定及变更农田土壤污染对策计划、指定及变更特别地区、调查测定农业土壤污染、现场调查、农作物等种植的劝告等等。

当然,日本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并不仅限于这些专门立法,还有大量与土壤污染预防相关的立法,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Dioxine类物质特别对策法》《水质污浊防止法》、《废弃物处理法》《化审法》《肥料取缔法》《矿山保安法》等。这些立法通过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特定化学物质污染、化肥和农药污染以及矿物污染的控制,从不同方面阻断新的土壤污染源,从而达到预防土壤污染的目标。

显而易见的是,及早立法与全面方法,使日本在保护土壤和防治污染方面卓有成效,理应成为多数国家学习取经的典范。

在设计上,两种模式防治结合

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立法,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方面,有独立的立法模式与附属于其他法律法规的立法模式之分。在立法体例上采取独立的立法模式,将土壤污染防治作为单行法规范对象进行立法的有日本、韩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与此相对,采取附属性立法模式的国家有美国、英国、俄罗斯和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主要是将其有关土壤保护的有关内容分散在一部法典或其他法律的不同位置之中。

而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均采用附属性立法。这些国家虽然没有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但都在其环境保护相关立法或政策中对土壤污染防治作出明确规定。如文莱的《环境命令草案》,泰国的《自然环境质量法》,马来西亚的《环境质量法》,新加坡的《环境保护法》及印度尼西亚的《20号政府令》。

众所周知,专门立法效果显而易见,那么是否建立在其他法规之上的“法中之法”就效果不佳呢?结论是否定的。

以俄罗斯为例。至今,俄罗斯没有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保护土壤的立法均建立在其他法律法规之上,即在其他相关法律中对土壤污染防治作出规定。目前,主要是在《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俄罗斯土地法典》《俄罗斯联邦大气保护法》《俄罗斯联邦水法典》《俄罗斯居民卫生安全防疫法》《俄罗斯联邦关于安全使用化学杀虫除莠剂和农业化学制品法》中有一些相关规定。其中,《俄罗斯土地法典》中规定了土地保护的目的和土地保护的内容,其中包含对土壤及土壤肥力的保护;并责成土地的所有人、土地的管理者、土地的使用者以及承租人都应该提高土壤的肥力,采用环保的工艺进行生产,不应当因为自己的农业活动而使土壤的生态状况遭到破坏。同时规定了消除污染后果、保持已达到的土壤改良水平,复垦被破坏的土壤、恢复土壤肥力等土壤污染修复方法。以《俄罗斯联邦关于安全使用化学杀虫除莠剂和农业化学制品法》为例,其对使用的农药、化肥的一系列试验、登记、生态鉴定等活动,以及对使用农药化肥制剂的严格规定,都是对土壤污染的预防制度。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是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因而要建立和完善农药、化肥的使用制度,尤其要禁止使用剧毒农药,对于高毒、高残留及残留期较长的农药要限制使用。

由此可知,在立法的顶层设计上,无论是专门的立法,还是综合的立法,都是一种形式而已,其目的都是为了防治结合,并不会由此影响到对于土壤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效果。

在进程中,多次修法应对变化

在这方面,韩国做得比较好。

尽管韩国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始于1995年,从时间上而言要晚于日本。但在应对发展变化和立法进程中,做得比较好。为了使立法更有针对性和取得实效,韩国对相关法律进行多次修订和完善,确保了立法始终跟上发展变化进程。

自1995年开始,此后经过多次修订,韩国主要完善健全了《土壤环境保护法》和《土壤环境保护法实施细则》。其中,《土壤环境保护法》的颁布,使韩国得以建立一个土壤污染防治的综合法律框架,对土壤环境保护产生了积极影响。尤其是1996年,韩国环境部建立了“土壤污染监测网”,以防止与矿山、精炼厂、军事基地、储油设施、垃圾处理场相邻地区的土壤污染。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以及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及时应对、修订完善法律,使法律法规始终与变化同步,与时代同步,不仅强制实施土壤污染调查、土壤污染的指定和修复等制度,而且极大促进了企业自愿进行土壤污染治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在内容上,细致严谨丰富内涵

从我国的实际国情而言,法律层面有个瓶颈问题,即:立法易,执法难!

不止在中国,其他国家也有这方面的教训。而在执法层面做得较好的国家无疑是德国,其立法内容的丰富与严谨执行值得我们学习。

为了保障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污染土壤和水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德国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并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例如《肥料使用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土地资源保护法》和《垃圾处理法》等。因为在农业生产中经常要施肥也会对土壤造成严重污染,为此德国在1996年制定了施肥法条例,将其肥料的使用依法规范,防止因施肥而引起土壤污染。

德国人以严谨细致而著称于世,面对立法与执法这么严肃的话题,德国人当然会更加严谨细致,更为务实执法注入了丰富内涵,具有借鉴意义。

启示之二:

科技治污起关键作用

世界多个国家的经验做法说明,采用科技手段和先进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开展土壤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并取得明显的效果。

以英国为例。众所周知,英国是早期工业发展国家,有着极为严重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问题。英国最早开采的矿主要是煤炭、铁矿、铜矿,时间都在300年以上。随着经济发展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许多矿区早已停止了开采,但当年开采遗留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却并没有消失。在尝试使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进行治理的过程中,考虑到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将挖出的污染土壤并移至别处,但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从20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就陆续制定相关的污染控制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同时进行土壤改良剂和场地污染修复研究。经过探索与发展,当前的英国土地修复技术非常成熟和规范。具体而言,其科技手段主要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修复技术三个方面,值得许多国家学习和推广。

物理方法治理重金属

物理方法常见有三种:①电动土壤修复法,主要适合重金属污染物治理,在电场作用下通过电渗流或电泳等方式使土壤中的重金属被带到电极两端从而清洁污染土壤。②热处理法,即对土壤进行加热升温,使挥发性有害重金属或挥发性有机物挥发出土壤并将其收集起来集中进行处理。③机械清洗法,该方法是一种较新的石油污染修复技术,采用纯粹的机械方法异位清洗土壤。

化学方法降解污染物

分为化学栅法、化学氧化法和生物修复技术三种。①化学栅法。该方法是利用一种既能透水又具有较强沉淀污染物能力的固体材料,将其置污染堆积物底层或土壤次表层的含水层,使有机污物滞留在固体材料内,从而达到控制污染物扩散并对污染源进行净化的目的。②化学氧化法。该方法是向被石油烃类污染的土壤中喷洒或注入化学氧化剂,通过与污染物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立,使污染物以降解、蒸发及沉淀等方式去除掉,最终达到净化的目的。③生物修复技术。早在1983年,英国就提出了利用超富集植物清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思想,即生物修复技术。首次利用遏蓝菜属植物修复了长期施用污泥导致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并证实了这一技术的可行性。

目前,英国已开发出多种耐重金属污染的草本植物用于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和其他污染物的治理,并已将这些开发出来的草本植物推向商业化进程,建立了超富集植物材料库。

启示之三:

分类治污使效果明显

针对土壤保障和环保工作,德国的策略是“分类治污”“逐步深入”。

开展调查摸底数

德国的土壤保护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细致,开展了污染场地调查,底数清楚,为开展土壤保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首先,全面开展土壤监测。目前,德国各州都对土壤进行长期监测,全国共有800多个监测点,绝大部分是环保部门设立的,也有一些是农业部门设立的。联邦与各州政府设立土壤污染调查小组,根据土地的用途,如森林用地、绿化用地、耕地以及特殊用地等,对土壤进行监测,对土壤的生物、物理、化学特性以及有害物质含量等进行描述,目的是随时了解土壤特性的变化信息,同时观察土壤发展趋势,评估治理措施是否有效。

排查筛选定方案

对全国有污染嫌疑的地块进行排查、筛选。治理土壤污染的第一步,是对所有怀疑可能受污染的地块进行登记造册,并展开预备性调查,范围包括潜在的污染源、以前的厂区以及废料堆放地。第二步,根据调查结果对污染场地进行风险评估,确定有没有必要采取措施排除危害。第三步,对重点污染地块进行详细调查,内容包括有哪些污染物,浓度多少,哪些污染物在什么时候会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水环境、土壤、大气以及文化资产等造成危害。第四步,通过情景模拟,开展土壤修复研究,制定技术方案。第五步,制定污染治理与土壤修复规划并实施。建立数据动态管理

根据调查结果,德国会对各州污染土地建立了一个详尽的数据库,所有与土壤保护相关的州政府部门都可以使用这个数据库,下一级地方政府也可以查找属于本地区的污染场地情况。同时,建筑公司也可利用这个数据库。通过这个数据库,可以对全州土壤保护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

在土壤修复方面,德国的理念是保护土壤的特殊功能,而不是土壤本身,对不同功能的土地,区别对待。哪些土壤需要治理?德国通过精密计算设计了一套指标来评估土壤风险:在绿色线上的,主要是预防土壤恶化;在黄色线上的,要发出警告;在红色线上的,必须进行治理。

少用土地避拓展

当然,土壤保护最好的手段是尽量少用土地。在工业化过程中,大量农业用地转为工业、交通、住宅用地,土地利用的转型导致了土壤污染。少用地意味着少污染。因此,现在德国对土地转型利用实行总量控制,现在每年农业土地转型利用的总量为50多公顷,到2022年年利用量不能超过30公顷;为满足建设需要,重点向城市要土地,重视土地的重复使用,避免无节制地向周边拓展,造成新的污染。

表土剥离防污染

除了以上德国分类治理的办法效果明显外,日本在分类治理方面也有“一招鲜”:表土剥离。该方式即剥离受污染地区的表土并覆盖或进入其他未受污染地区的表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日本曾一度污染严重。其中,土壤中的超标物质有镉、铜、砷等,尤其是镉超标的土壤占污染田地面积的90%左右。为了治理土壤污染,日本开展了特定的土地改良事业,并指定了一些地区为防止土壤污染对策地区。在具体治理过程中,日本各地根据地下水位、地质条件及污染程度等的不同,因地制宜选取填埋客土法或上覆客土法等方法。

其中,前者是先剥离被污染的表土并就地挖沟掩埋,其上利用砂石土形成“耕盘层”,最上层客入剥离自其他地区的表土(通常是干净的山地土);后者则是在污染的表土上直接客入砾质土形成耕盘层,再客入剥离自其他地区的山地土。这两种方法都需制作一层起隔离作用的“耕盘层”,以防止植物根系扎到客土层以下的污染土中。因此,为确保植物生长在无污染的土层中,剥离自其他地区的表土形成的客土层应保持一定厚度(通常在15cm以上)。这种表土剥离方法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与推广。

启示之四:

税政治污促主动作为

梳理发现,世界各国在税政治污方面有两个方面的成功做法:一是直接向生产企业和主体征收环境税;二是对于低碳生态工业企业和主体减免其他应缴的税费。这两种通过税费手段防治污染的办法不妨称之为“税政治污”,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工业主体主动作为。

据一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报告说,环境税在世界各国成功地减少了污染。有研究人员发现,在荷兰已用环境税手段减少重金属的排放,瑞典已用来减少氧化氮的排放,在德国则用环境税手段减少有毒废物的产生。报告说,可以用这些税收抵消工资税,欧洲联盟委员会已建议在欧洲联盟范围内征收碳税和能源使用税,以此来减少工资税作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的手段。

启示之五:

赔偿治污为责任底线

一旦发生污染问题或事件,及时合理地赔偿由此带来的环境、身心健康和治疗费用等方面的损失,考量着政府和民众的底线。

提到土壤污染及相关赔偿的话题,美国人会想起“拉夫运河事件”。20世纪40年代拉夫运河干涸后被一家化学公司购买,当做垃圾仓库倾倒工业废弃物。后来,该公司将充满有毒废弃物的河道填埋覆盖后转赠当地教育机构。政府在这片土地上盖起了大量住宅和一所学校,随后的多年间,这里的居民不断患上各种怪病。

更让美国人心惊的是,当时全美境内有成千上万个类似拉夫运河地块的危险废弃物简易填埋场,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环境安全。迫于强烈的舆论压力,美国国会在1980年通过了《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批准设立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基金,即“超级基金”,这一法案也因此被称为《超级基金法》。该法规定了危险物质泄漏事故的报告制度和国家应急计划制度;明确了负有治理责任的主体包括总统、州政府、地方政府、印第安部落、危险废物设施或船舶的所有者和营运人及法律规定的其他主体;治理的行动,一是清除,二是救助;治理费用应由发生危险物质泄漏设施的所有者或营运人或该设施所处土地的所有者或营运人承担。

超级基金主要用于支付以下的费用:一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实施的,针对那些不符合《全国应急计划》的废物处置进行的迁移和补救行为的全部费用;二是任何个人实施的,针对那些不符合《全国应急计划》的废物处置进行的其他“必须”的责任费用;三是因泄漏危险物质而造成的对“天然资源”的破坏等等。

启示之六:

社会治污提专业水平

土壤污染防治,必须走市场化与专业化相结合,社会民众广泛参与的道路。

一是坚持倡导以专业化为基础的市场化。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专门性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会产生较大冲击,法律实施也为土壤污染防治产业带来巨大市场,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在日本和韩国尤为成功。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立法宽严不一,决定性的因素是不同的国情和区情。立法过宽,难以遏制土壤污染;过严,则不仅伤害经济,也不利于土壤污染的整治。

二是实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责任的多元化和民事责任的社会化。这是因为,无论政府还是污染者,都无法单独承担土壤污染整治的巨大费用,法律责任的多元化必不可少,并通过土壤污染整治基金制度、保险制度等实现土壤污染整治民事责任的社会化。土壤污染调查、整治业务对专业技术性和职业诚信的要求很高,须由专门机构来承担。日本《土壤污染对策法》称之为委派调查机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机关负责有关设立、变更和终止和监督事项。韩国《土壤环境保护法》详尽规定了“土壤相关专业机构和土壤净化业务”,还特别规范了禁止出租土壤相关专业机构的书面授权、禁止同时经营其他业务、土壤净化业务的注册等具体制度。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1篇3

关键词:朝阳;鲜食枣;无公害;丰产栽培

中图分类号:S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28-0042-02

0前言

枣原产于我国,栽培历史已有400余年。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栽植枣树的国家,全国现有枣树面积10000余万亩,年产鲜枣11~13亿公斤,其中,优质鲜枣产量仅占总产量的5%左右。当今全世界仅有韩国有枣树生产,其它国家没有。所以,我国也是世界上唯一枣果及其枣加工产品出口国家。在世界枣树生产和贸易中占绝对优势,从消费趋势看,枣果及加工品,以其独特风味和保健价值,已被西方人所接受,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价格上扬。目前,全国人均枣果占有量不足1kg,国内市场的潜力很大。朝阳地区现有2~30a生枣树100万株,总面积5000亩,总产量在50000kg左右,农民积极性很高。

1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

1.1无公害食品的定义

我国对无公害食品(通称绿色食品)的定义是“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我国规定绿色食品分为A级和AA级两档。

1.2生产无公害果食品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耗者对食品的需要逐渐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无污染、营养、安全的无公害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2001年国家农业部开始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力争用5a的时间,使大多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全国将在很短时间内逐步实行无公害食品的市场准入制。

鉴于上述情况,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不仅是未来发展方向,也是农产品增值和市场开发的热点,势在必行。

1.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1.3.1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特点无公害果品是特指无污染、安全、优质果品。决定了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特点是生产全过程无公害化和果品质量的提高。

生产无公害果品,在实施每一项技术时,既要考虑无公害,又要兼顾产量和质量。

1.3.2无公害果品生产途径

(1)保护环境,减少工业污染(土、水、空气)。

(2)科学合理施肥,阻止化肥污染:施肥要做到:增施腐熟的有机肥,如堆肥、厩肥、饼肥等;园地间种草木樨、沙打旺等绿肥作用,既能改善土壤肥力,又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推广应用无污染、用量小、肥效高腐植酸粪肥料和微生物肥料;使用化肥时,要与有机肥、微生物肥料配合使用,并限制用量。禁用化肥中的硝态氮肥。化肥用作追肥要在果实采收前20d停用。

(3)综合防治病虫害,防止农药污染: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限制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重视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的应用。

(4)搞好储运,防止产后污染:果实采收后,要在无污染的地方储藏,并禁忌用不准使用的防腐剂、杀菌剂处理。

(5)建立健全无公害果品监测体系:一要产地环境监测,控制污染;二要对果农的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测,以提高无公害优质果品的合格率,保证无公害果品的质量。

2鲜食优良品种枣园的管理

2.1园地选择

枣树为喜温、喜光树种,为了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枣园要选择在背风向阳、土壤肥沃、地下水位在1.5m以下、排灌良好的地方。注意不要在低洼地和风口的地方建园。生产无公害枣果,必须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环境条件要求,严格选择园址。

2.2栽植方式和栽植密度

鲜食枣品种枣树,以生产无公害优质枣果供应市场为目的,适宜建纯枣园,采用宽行密植的栽植方式,以便于实行集约化管理,达到高产、高效、优质的经营目标。栽植密度应根据气候、土壤条件、品种特性而定。一般密植枣园,行株距4×1.5m(每亩111株)、4×2m(每亩83株)、4×3m(每亩55株);较高密度枣园,行株距为3×1.0m(每亩222株)、3×1.5m(每亩148株)。平地栽植枣树要求南北行。山地光照条件好,可进行等高栽植。

2.3整地

根据设计的行株距,于栽植的前一年雨季进行整地。整地方式采用水平沟(宽80~100cm、深70cm)整地和大穴状(穴径80~100cm、深70cm)整地两种形式。整地时将上层熟土与下层生土分别放置,用表层熟土回填。同时利用草灌植物进行分层压青。

2.4土壤管理

2.4.1深翻扩穴深翻扩穴的时期,秋季在采果后至土壤上冻前,春季可在土壤解冻后进行。在距树冠投影外缘,挖环状沟,深60~80cm,宽1m,不要伤粗根太多,并注意将表土与心土分开堆放,用表土回填。以后随树冠的扩大再逐a向外扩展,深翻要与施有机肥结合进行,深翻后要进行灌水。

2.4.2刨树盘、除根f春季枣树萌芽前,在树冠投影范围内,刨松土壤15~25cm深,目的在于改善土壤结构、蓄水保土、增厚活土层、促进根系生长。清除根f可减少养分的消耗,因为根f的发生,对树势及结果影响很大,必须及时刨除。

2.4.3中耕除草在生长期内对枣园经常进行中耕除草,可防止地表板结,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通透性,促进肥料分解,消除杂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中耕除草全年可进行3~5次,中耕深度为6~10cm。

2.4.4间作绿肥作物枣园间作绿肥可以供给枣树有机肥料,还起到了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稳定土温等作用。绿肥要及时刈割,就地翻压或堆沤,也可用于覆盖树盘。适于枣园间作的绿肥植物很多,如草木樨、沙打旺等。

2.4.5覆草在树冠下或全园覆盖杂草、绿肥作物、农作物碎秸秆等,一般覆盖物厚度为20~25cm。作用是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4.6施肥管理施肥时期:秋季施基肥,在枣树落叶后施入有机肥料(圈肥、堆肥、绿肥等),加混适量的氮、磷、钾复合肥。施基肥也可在春季萌芽前进行。追肥分四期进行,第一次在萌芽前,以氮肥为主,适当配合磷肥。此期追肥能使萌芽整齐,促进枝叶生长,有利花芽分化;第二次追肥在开花前,以氮肥为主,配以适量磷肥。此期追肥可促进开花坐果,提高坐果率;第三次追肥在幼果发育期(坐果后)。在施氮肥的同时,增施磷钾肥。其作用是促进幼果生长,避免因营养不良而导致大量落果;第四次在果实迅速发育期,此期氮磷钾配合施用,以促进果实膨大和糖分积累,提高枣果品质。

3无公害果品生产病虫害防治要点

3.1人工防治

人工防治是最古老且沿用至今仍在采用的有效病虫害防治办法,人工防治包括人工捕捉、刮树皮、摘除病虫果和剪除病虫枝、刨树盘、清扫果园枯枝落叶、树干绑缚草绳草把诱虫、树盘覆地膜、绑塑料裙阻止害虫上树等措施,以上方法多用于越冬代各虫态的清除,以压低病虫害发生的基数。如做得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无公害果品生产的首选防治措施。

3.2检疫防治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其限制进入对生产构成重大威胁的病虫对象,这些病虫以特有的方式寄生在植物材料或其产品中(包括接穗、种子、苗木、果实、木材中),并随之传播。因此,要万分注意检疫,以杜绝后患。如枣树苗木、接穗必须对枣疯病进行严格检疫。

3.3物理方法

主要有灯光和点燃火堆诱杀成虫、涂粘虫胶粘虫等。

3.4农业栽培措施防治

如通过合理的平衡施肥壮树抗病;合理修剪保证树体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防止病虫害发生;园地生草,改变果园的生物种群;禁止混栽,避免病虫交叉为害等。

3.5生物防治

依靠天敌及其代谢物,对特定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进行控制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

在枣园中生物防治过程,主要是捕食性和寄生性等天敌,对植食性害虫进行捕杀的过程。生物防治可减少农药的使用次数,降低农药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如介壳虫和红蜘蛛类较难防治的虫、螨类,可发挥生物防治的优势。黑缘红瓢虫是介壳虫的天敌,每头瓢虫一生可捕食2000头介壳虫,其幼虫和成虫可捕食介壳虫的卵、若虫和成虫;如防治桃小食心虫可在成虫出现期运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糖醋液(红糖0.5斤、醋1斤、水10斤,混合配制),诱杀雄蛾,每亩枣园均匀的挂6个糖醋液罐(挂在树冠中部),即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3.6药物选择与防治

优先采用的农药制剂,如:(1)植物源农药,如除虫菊、松脂合剂等。(2)微生物源农药(活体)Bt制剂、浏阳霉素等。

(3)农用抗生素类农药,如农用链霉素、四环素等。(4)昆虫生长调节剂类农药,如灭幼脲等。(5)性信息引诱剂,如桃小食心虫及枣黏虫性诱剂等。(6)矿物源制剂与配剂,如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锌、高锰酸钾、石硫合剂、波尔多液等。

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的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如多菌灵、粉锈宁、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

采用化学防治,一定要坚持保护天敌生物,减少环境污染的原则,还要遵循农药使用规则和执行国家关于农药在果品生产中有关残留有害物质的标准。

4结论

通过优良品种的正确选用,合理定植枣园,加强土肥水管理,正确修剪,采取措施提高座果率,正确选用农药,果品无公害,达到1年见果,4~5年大量结果。6年以后亩产量1000~1500kg且连年丰产。

参考文献

[1]刘春治.果树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2]王立新.经济种栽培[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肖福.枣,栗,榛栽培[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4

关键词:水资源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可持续利用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基础资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水资源问题日趋严峻,水土流失日趋剧烈,对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水土保持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1我国水资源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水资源问题日趋严重。概括而言为四个方面:

1.1水少。我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不断提高,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1.2水多。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有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以湖北省为例,虽然近些年湖北长江堤防防洪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但汉江干堤、荆南四河堤防、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仍然不高,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尚未起步,水多的问题日趋突出。

1.3水浑。由于工农业的发展,很多地表被过度开发而或用水泥密封,尤其是山区、丘陵地区地表的植被被无限制的开垦,导致降雨不能被很好的吸收,水流汇集使得大量表层土壤以泥沙形式进入水体,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体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浊度。最2009年新遥感调查资料表明,我省水土流失面积达5.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30.1%。

1.4水脏。以湖北省为例,据2009年数据显示,全省长江、汉江沿江城市近岸存在长度不等的岸边污染带,汉江近年多次发生“水华”事件。中小河流水质污染不容乐观,超标(超III类)河段长度占评价河长的21.4%,涢水、蛮河、神定河等污染严重。同时,全省湖泊面积急剧下降,容量急剧减少导致自净能力下降,带来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2我国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土壤浸蚀(包括水、风、重力、人为活动等营力)造成陆地表面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换和损失。其主要危害是:

2.1地表保水能力下降,枯水季节容易发生旱灾。一方面,水土流失使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占土壤总体积的30%-50%,空隙是水份存在的空间,是涵养水源的关键,由于土壤随水而去,贮水空间就随之丧失,土壤的蓄水量也因此减少,使多雨季节的水大量地流失,而到干旱季节时土壤耕容易干裂,丧失了应有的保水功能,加剧干旱。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使得梯田、水塘、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蓄水容积减小,蓄水量也相应减少,枯季保水更少。

2.2增加地表径流,加剧泥沙淤积,容易引发洪水泛滥。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植被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当暴雨发生时,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够,坡面截流能力较差,土壤表层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强度远远大于土壤入渗速度,雨水来不及入渗,迅速大量产流,容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造成山洪灾害。同时,由于表层土壤,在水力的侵蚀下,大量泥沙随地表径流流向塘库、江河,一方面淤积的泥沙减少了库容,削弱了水库的防洪能力,减少水库的使用寿命,严重时易造成漫坝、垮坝等灾害,另一方面造成沟渠江河河床拾高,严重影响行洪能力,致使洪水宣泄不畅,水位上涨,加剧了洪涝灾害。

2.3面源污染被大量带入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下降,水生态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及残存的农药肥料以及大量的面源污染物质,这些物质随土壤一起进入水体,使水体的污染加大,给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水土流失越严重,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就越严重。如前所述,水土流失使水库、湖泊、河道等发生淤积,同时,枯水季节水量减少,因此,造成水环境容量减少,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速度加快。

我国是全球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水利部2000年调查报道,我国现有严重水土流失县646个,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年均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不仅恶化了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严重地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3水土保持的作用

开展水土保持,通过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形成对水土的立体综合防护体系,能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河流泥沙与洪水灾害,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刻不容缓。具体说来,水土保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3.1抗旱减灾。即:充分利用大自然降水资源,提高抗旱能力。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丘区,通过修建水平梯田等坡面工程及各种蓄水工程,可以拦蓄坡面径流,增加塘库蓄水,减少水的流失,提高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强旱作农业与经济林业生产的抗旱能力。

3.2防洪减灾。即:减少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减轻下游洪涝灾害。水土保持以坡改梯为主体的基本农田建设、林草植被建设、土地耕作制度的改进以及沟道防护工程建设,可以大大降低土壤侵蚀模数,显著地减少进入河川的泥沙量,从而减轻下游洪涝灾害的危险。由于水土保持措施增加降水的拦蓄能力,改变了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分配格局及时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河川径流的年内分配,消减了洪峰流量,增加了枯水流量。在小流域尺度上,水土保持对洪水的消减能力可达30%-70%。

3.3保持肥力。即:保护土地资源,维护土地生产力。在山丘区采用坡面及沟道水土保持措施,可以防止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面蚀与沟蚀,保护土地资源和有机质肥料免遭流失,维护土地生产力。

3.4美化生态。即: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治理区社会经济发展。通过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改善治理区生产条件,优化居民居住地生态环境,增加人口环境容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3.5减少污染。即:减少江河湖库水源污染,保护和改善水质。水土保持措施在保水的同时还保土保肥,从而减少河川水体的非点源污染,发挥保护和改善水质的作用。水土保持林草措施通过其特有的防护作用,吸收和过滤水体中的一些有害物质,可使水质明显改善,提高水环境质量。

综上,水资源问题中,无论是水少、水多,还是水浑、水脏,水土保持均对其有着明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各级政府及水利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水土保持工作的认识,加大工作力度,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吴遵雄丁树文;《湖北水土保持科普知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陈烨;《浅谈水土保持在水利发展的重要性》.科技创新.2009(9)。

[3]王开伦;《城市水土流失成因及水土保持策略》.绿色大世界.2009(7)。

[4]余程鹏,黄建武,湖北水资源的现状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科技创业,2007(3)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5

关键词:水土保持;水资源;水环境;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当前,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在范围上呈现广阔,在种类上呈现多样,在程度上呈现严重等特点,水土流失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影响人民生产生活,妨碍生态重建的根本性问题,是创建全面小康社会中主要的阻碍和制约。当前水土流失在水资源和水环境上有几种的表现,水体水质恶化、非点源污染严重、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在我国广泛存在,这些危害不但对当前社会进步不利,更会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需要对水土保持工作进行深入研究,要将水资源和水环境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考虑因素和环节,突出水土保持的科学性和长期性,为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和环境,更为长期的进步提供基础和保障。

1水土保持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

1.1水土保持对水资源的影响

水土保持工作中应该考虑水资源的效应,通常在行业内建成水量效应,主要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对设计和工作区域内流域径流和地下水资源变化的影响。一般地看,水土保持工作能够有效降低流域内径流的大小,减缓径流产生的沙化趋势,削减流量在雨季洪峰的流量,使径流含沙量得到有效控制。在特殊时期,例如多年不遇的洪水过程中,水土保持可以滞缓洪峰出现的时间,预防流域内不同径流洪峰的叠加效应,同时有利于降低洪水过程中产砂量和径流。总之水土保持会对区域内的流域水循环造成影响,会对水资源的数量、时间和质量有比较大的改变。

研究

1.2水土保持的水环境的影响

水土保持对水环境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对非点源污染的控制上,非点源污染来自农业生产、水土流失、居民生活、城市径流、大气污染物沉降,非点源污染具有隐蔽性强、随机性大、分布广泛、种类众多、来源复杂、形成机理多样、发生落后等特点,这会大大提高治理和控制的难度。水土保持工作要利用水环境的生态和综合效应,实现对非点源污染的过滤、吸收、迁移和转化。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要积极考虑水环境的因素,同时水土保持也会对水环境产生巨大的长期影响,这是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时必须重点考虑的关键环节。

2水土保持措施的研究重点

2.1水文分析的措施研究

水文分析是水土保持措施中最为基础的部分,进行水文分析应该立足于水文泥沙观测的资料,建立有一定精度的治理前流域产流产沙模型,然后将治理后的降雨条件代入,还原计算得到相当于治理前的产流产沙量,再与治理后的实测水沙量比较,从而求得水土保持措施对水沙的影响量。水分分析可以根据经验公式法、双累积曲线法、不同系列对比法、单位毫米有效降雨产流产沙量对比分析法和径流系数还原法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具有模型直观、计算简单、效率高等优点,是水文分析的常见方法。但是水文分析法对汛期有着特殊的规定,因此,需要重点加以区分和明确。

2.2成因分析的措施研究

成因分析措施是根据各项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作用实测成果,并考虑产沙在河道中的输移及冲淤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新增水土流失数量等,计算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的一种方法。其关键是水土保持措施数量的统计和蓄水保土定额的确定。该方法的主要优点包括:一是能直观了解在实施各项措施的土地上土壤侵蚀减轻的程度;二是能在一定范围内检验水文法计算结果的合理性;三是不仅能分析计算现状治理措施的蓄水拦沙效益,而且能预测规划治理措施的蓄水拦沙效益。它是计算水保效益、分析当前治理现状、预测未来水沙变化的一种重要分析方法。

2.3非点源污染物计算的措施研究

水土保持工作中对非点源污染的负荷计算分为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溶解态物质,即在降雨径流的过程中污染物溶解在水中并随地表径流汇入水体;二是,吸附态物质,即侵蚀土壤吸附的固态污染物,它与侵蚀土壤一起被输送到水体中。非点源污染大多是在土壤侵蚀运移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主要过程是以侵蚀过程为基础。流域下游水环境污染主要就是由于降雨产沙过程中所携带出的污染物造成的。通过流域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水质分析是研究水土保持水环境效应最直接和最有说服力的工作。但是非点源污染发生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及监测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给流域非点源模拟、监测与控制造成一定的困难;而分布式水文模型又对基础数据的要求十分严格,稍有缺失或误差将会影响模拟结果,因在成因分析法计算泥沙输移流失量的基础上采用吸附态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水土保持措施对氮、磷、有机质的影响进行定量计算。其中吸附态非点源污染物负荷模型描述如下:吸附态污染物以土壤侵蚀过程为输送载体,其流失负荷受到污染物在土壤颗粒中的富集比例的影响,其计算模型数学表达式为:Ca=A×Qa×η

从目前研究的现状来看,通过成因分析法计算水土保持的措施过程中还存在对氮、磷等土壤营养物拦截效应的成果较少的缺陷。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复杂、多样,因此,治理水土流失的过长将会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特别是我国水土保持的理论研究还存在着系统性和基础性的不足,这导致水土保持工作任重而道远。当前水土保持工作要与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治理相结合,要形成水土保持工作中对水资源和水坏境的影响和评估体系,以政策性规范和决策强调的方式强化水资源的保持和开发,为社会的长期进步和发展营造优良的空间和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旭,穆兴民,张鑫,严宝文.秃尾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对河流泥沙变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0(01)

[2]张军,秦奋,邢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对下垫面抗蚀力影响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0(01)

[3]康玲玲,魏义长,张胜利,刘小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利用径流量宏观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0(02)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6

[关键词]农村耕地重金属污染来源治理

[中图分类号]S341.1[文献码]B[文章编号]1000-405X(2014)-1-161-1

0前言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尤其是重金属对于农田土壤的污染,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减,影响到了农作物的生长,同时还可能对人体造成相应的危害。因此,要充分重视起来,加强对于农田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力度,切实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1重金属污染概述

重金属污染,指由重金属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如采矿、废气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属制品等人为因素造成的。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程度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取决于其在环境、物体中存在的化学形态和浓度。通常情况下,重金属污染主要表现在水污染方面,气体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相对较少。

重金属具有富集性,很难在环境中降解,因此,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加上其具有不易移动溶解的特性,进入生物体后不能被排出,会造成慢性中毒。例如,日本爆发的骨痛病,就是由于重金属元素镉与人体内部的蛋白质和各种类型的酶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其失去活性,造成重金属中毒,对骨骼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引发剧烈的疼痛。

2农村耕地中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目前已经发现的,自然界存在的重金属元素有45种,而对于农村耕地影响较为严重的重金属,则主要集中在汞、镉、铅、铬、砷物种元素,其并称为“五毒”。每年因重金属污染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不计其数,不仅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更使得粮食产量大幅下降,影响社会的稳定。对于农村的耕地而言,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

2.1污水

重金属污染主要表现在水污染方面,因此污水是导致农田重金属污染最主要的原因。由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许多企业并没有对排放的污水进行处理,而是直接排入河流或者土地之中,一方面,使得河流污染严重,农民在引水灌溉的过程中,将污水中的重金属带入农田,从而引发重金属污染;另一方面,污水深入地下后,重金属元素却不会很快讲解,在不断的富集过程中,使得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不断增加,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2.2大气

大气中的重金属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汽车尾气等,如果没有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理,重金属就会以气溶胶的形态,进入大气之中,在自然沉降和降水的作用下,最终进入土壤,从而造成农田的重金属污染。一般来说,大气污染对于农田的影响程度取决与当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业化程度,以及人口的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等。

2.3固体废弃物

主要指来自含有重金属的工业企业以及矿业企业废弃物,也包括城市的生活垃圾。这些固体废弃物含有的重金属元素会在存放和处理的过程中,进入土壤,造成污染。例如,重金属矿业企业在对矿渣进行处理时,通常都是采用统一处理或掩埋的方式。在堆放的过程中,会受到雨水冲刷等的影响,使得重金属元素流入水体或土壤;而在掩埋后,矿渣中含有的重金属元素也不会分解,而是逐渐向周围的土壤扩散,不断的富集,进而导致土体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造成污染。

2.4化学农药和肥料

一方面,部分化学农药的质量不达标,含有超标的重金属元素,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随之进入土壤,从而引发重金属污染;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农作物的产量,往往会长期使用化学肥料,提供农作物生长需要的微量元素,但是肥料中的重金属元素却在不断富集的过程中,出现污染现象。例如,如果某块农田长期使用磷肥,则可能导致土壤中的镉含量超标,从而引发重金属污染。

3农村耕地中重金属污染的治理对策

3.1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对于农村耕地中重金属污染的治理,首先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对污染进行控制,减少污染源,之后才能对其进行处理,以免污染的重复发生。对于重金属污染源的控制,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的排放进行控制,确保处理后排放,将其产生的污染降到最低。针对含有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物,更要加强管理力度。

②对农药肥料等的使用进行限制,对其成分进行改良和创新,尽可能减少农药中重金属元素的残留。

③对农田土壤进行质量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3.2物理换土法

由于重金属的治理成本大、耗时长,难度大,从经济角度出发,对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农田土壤而言,可以采用换土的方式进行处理,其优点在于彻底、稳定,虽然施工量较大,但是相对而言速度较快,而且操作简单,不影响农作物的种植。

3.3化学调节法

主要是利用相应的化学药剂等,对农田土壤的有机质、水分、pH值等进行调节,改变重金属的水溶性和扩展性,从而降低污染的扩展速度以及其对于农作物的影响。

3.4生物修复法

指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吸收和转化等,从而消减重金属污染对于农田的影响。例如,向日葵可以吸收重金属,进而通过自身的作用将其排入空气中,降低土壤重金属的含量;部分藻类和蚯蚓等动物也可以对重金属进行吸收。

4结语

总之,重金属污染对于农村耕地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农业技术人员要加强对于重金属污染来源的分析,通过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蒋利萍.国内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治理修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5(z2):471-473.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7

黎兆宗

安徽省定远县池河畜牧兽医站安徽定远233200

【摘要】影响和制约畜禽养殖的因素很多,要做到科学健康养殖就必须考虑四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良种良法;三是科学饲养管理;四是饲养环境保护。笔者通过多年实践接触和走访了解,认为畜禽养殖应注重以下八个重点环节,并积极采取对应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养殖业;畜禽养殖;科学健康;关键措施

1科学选址

养殖企业选址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并取得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具体落实上应选择地势高、背风向阳、空气流通、土质坚实、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养殖场周围无化工厂、矿厂、皮革厂、肉品加工厂、屠宰场或其他畜牧污染源;养殖场应远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生活区和公共生活水源等,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2合理布局

养殖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病畜禽隔离区要隔开,管理区布置在生产区的上风向或侧风向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畜禽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场区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养殖场应设有废弃物处理设施,防止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有条件的最好发展生态养殖模式。

畜禽舍建设应满足下列要求:有利通风、采光、冬季保暖和夏季纳凉;利于防疫,防止或减少疫病发生与传播;舍内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药液清洗消毒;经济合理,规范适用。

畜禽舍建设应根据养殖量的多少规划,可采用单列式或双列式。单列式畜禽舍一般坐北朝南,双列式畜禽舍南北走向,中间留有通道。畜禽舍栋与栋之间的纵横间隔距离应保持在7~10m,畜禽舍的长、宽、高及建筑结构等应严格按照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标准进行设计。

3科学引种

饲养品种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经济效益,而且决定一个养殖场的命运和健康发展。如果是饲养种畜(禽),必须从获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畜牧场引种,不得从疫区引种;如果是饲养商品畜禽,也必须从非疫区引进,并经过严格检疫。引进的种畜禽须隔离观察15~30d,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后方可供繁殖使用。引进的商品畜禽也应先隔离观察7d,验证健康后才能进入饲养圈舍。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爱食用地方畜禽产品,这是引种的一个方向。

4严格防疫

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按照畜禽免疫程序做好免疫接种。一方面必须接受当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安排的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另一方面根据自身饲养畜禽品种,科学地接种一些必须接种的疫苗。疫苗应从动物防疫机构购买,并采取正确的防疫方法。养殖场应有防疫墙、消毒池、消毒室、运尸车、病尸处理场、消毒设备、兽医室等防疫设施,并制定严格的防疫制度,严禁非饲养人员进入饲养区。选择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药,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每年至少抽取血清2次送有关部门检验,测定抗体效价及进行疫病监测,若发生传染病时应立即封锁现场,并尽快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5严密消毒

饲养场应树立“消毒费用大于防疫费用,防疫费用大于治疗费用”的意识,经常对圈舍、场地、用具等进行严格消毒。消毒剂要选择对人和畜禽安全、没有残留、对设施设备没有腐蚀损坏的消毒剂。消毒的方法可根据饲养实际采取喷雾消毒、浸液消毒、熏蒸消毒、喷洒消毒和火焰消毒等,并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设在场门口、圈舍入口处的消毒池要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消毒剂要交叉使用,不能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剂,工作人员在进入生产区净道和圈舍之前,要经过洗澡、更衣、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进入生产区的要洗澡并经过紫外线消毒,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行走。

6科学饲养

养殖要讲究科学,根据畜禽的品种、年龄、用途等合理选择饲料。一是饲料配方要科学合理;二是饲喂次数和方法要得当;三是根据不同季节,饲喂时间要安排合理;五是要分品种、个体大小分开饲养。注意畜体、圈舍、场地、环境等卫生,严格按照优质畜禽生产技术规范进行生产,保障畜禽健康生长,以期达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

7强化监管

加强对饲料、兽药等生产投入品的监督和管理是保障科学健康养殖的重要手段。一要实行饲料、兽药等投入品使用规范登记制度,建立健全《畜禽养殖档案》。二要加强业务学习,正确识别假冒伪劣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由于饲料、兽药行业竞争激烈,在进行价格大战的背后,不排除有伪劣产品和违禁药物的存在,要提高识别能力。三要实行生产记录制度。养殖场一定要做好日常生产记录,记录的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蛋)、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等,种畜禽要有来源、特征、主要生产性能记录,做好饲料来源、配方和各种添加剂使用情况的记录,做好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记录,每批出场的畜禽要有编号、销往地记录,以备查询,记录资料要整理规范,慎重保存。

8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有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畜禽出栏必须经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严格检疫,合格方可进入流动领域,杜绝动物疫病的传播;二是污水、污物排放要科学合理,可采用堆积发酵,或指定地点排放,不对环境造成污染,有条件的可建沼气池,确保能源循环利用;三是病死畜禽就地进行焚烧、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有条件的可建无害化处理场,禁止病死畜禽乱丢、乱扔,杜绝病死畜禽流入市场。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治理进展

徐凯1吕晓峰1裔群英1李艳1陈凤1高芹2

1.江苏省盐城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江苏盐城224002

2.江苏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由于工业“三废”的排放,土壤遭受不同程度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通过在作物体内富集进入食物链,对人畜健康构成了威胁。本文章对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治理途径等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归纳,希望为实现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有效生态整治与安全高效益的利用提供可参考价值。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治理方法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世界面临的粮食、资源和环境问题与土壤密切相关。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发展,金属产量明显增加,由此产生的重金属环境污染问题也随之出现[1]。

1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2]

土壤、大气和水并列为人类环境的三大要素,而几乎所有的污染都会进入土壤。我国土壤污染状况已经影响到耕地质量、食品安全甚至人的身体健康,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重金属污染。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两千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0多万吨。

1.1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来源[2]

1.1.1不同工矿企业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工业过程中广泛使用重金属元素,工矿企业将未经严格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使得它们周围的土壤容易富集高含量的有毒重金属;企业排放的烟尘、废气中也含有重金属,最终通过自然沉降和雨淋沉降进入土壤;矿业和工业固体废弃物在堆放或处理过程中,由于日晒、雨淋、水洗等,重金属极易移动,以辐射状、漏斗状向周围土壤扩散,固体废弃物也可以通过风的传播而使污染范围扩大。

1.1.2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下的土壤重金属污染

农业生产,尤其是近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含重金属的化肥、有机肥、城市废弃物和农药的不合理施用以及污水灌溉等,都可以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重金属元素是肥料中报道最多的污染物质,化肥中品位较差的过磷酸钙和磷矿粉中含有微量的As、Cd重金属元素。与传统的有机肥肥源相比,当前有机肥肥源大多来源于集约化的养殖场,大多使用饲料添加剂。据报道,目前的饲料添加剂中常含有高含量的Cu和Zn,这使得有机肥料中的Cu、Zn含量也明显增加并随着肥料施入农田。许多农用化学品如Cu制剂,含Hg、As的制剂使用后也会使土壤遭受污染。利用污水灌溉已成为农业灌溉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上世纪6O年代至今,污灌面积迅速扩大,以北方旱作地区污灌最为普遍,约占全国污灌面积的9O%以上,污灌导致土壤重金属Hg、Cd、As、Cu等含量的增加。

1.1.3交通运输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影响

道路两侧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排放及汽车轮胎磨损产生的大量含重金属的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沉降,而污染元素则主要为Pb、Cu、Zn等元素,它们一般以道路为中心呈条带状分布,强度因距离公路、铁路、城市以及交通量的大小有明显的差异。

1.2重金属元素的土壤环境行为[3]

重金属元素进入土壤后与土壤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及矿物质发生复杂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表现出各自特殊的环境化学特性。重金属元素包括Cu、Pb、Zn、Cd、Hg、Cr、Se、Mn等在土壤中的形态分布、迁移转化、富集累积,它们因自身的化学性质、土壤性质和作物的差异而各具特性。当重金属进入土壤后与土壤中的矿物质(主要是黏土矿物和硅酸盐矿物)、有机物(主要是植物生理代谢的产物,如腐殖酸等)及微生物发生吸附、络合和矿化作用,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重金属元素的赋存形式也会改变。重金属元素Cu、Pb、Zn、Cd、Cr在土壤中主要以可溶态、可交换态、碳酸盐态、铁锰氧化态、有机态及残渣态的形态存在。土壤本底中不同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的百分比不同,其中绝大部分是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有机态、铁锰氧化态和碳酸盐态优于可交换态和可溶态。但当外源重金属进入土壤以后,其形态会不断地发生形态转化。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

2.1物理化学法

目前有热处理技术[4]、土壤淋滤法[5]、洗土及施用调控剂法[1]三种方法。

2.2生物修复技术

有植物修复[7]、动物修复[8]方法。另外还有一种微生物修复[9]方法,它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吸收、沉淀、氧化还原等作用,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毒性。由于微生物反应的温和性和多样性,通过强化微生物的代谢分解作用进行污染控制的生物修复技术已成为目前解决难降解化合物污染的关键技术[10]。

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目前,世界各国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先后总结了上述六种修复方法,并且在这几种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拓展创新,又先后发现了很多在此基础上的子方法。但在如何将生物修复和物理修复科学地结合起来方面,目前缺乏深入的研究;对植物修复中涉及的诱导作用如何避免二次污染,特别是对地下水的污染缺乏研究;有关植物收获后如何处理的报道目前也很少见到;另外,植物修复尚处于实验室和大田的试验、示范阶段,缺乏污染土壤的修复实践,与污染土壤修复产业化的形成相距甚远。

当前在污染土壤防治措施方面,人们更关注生物修复、物理修复等技术措施,而没有对环境管理给予足够重视。其实,若管理理念能得到提升、管理技术能得到改进、管理手段得到加强,土壤污染势头也就能得到有效遏止,污染治理的压力就能得到缓解。因而,有必要将管理措施提高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首要位置,确立“防重于治”的原则。今后,我们更应在管理方法上下工夫,鼓励新方法、新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顾继光,周启星,王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途径及其研究进展[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3,11(2):143-151.

[2]邵学新,吴明,蒋科毅.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及其解析研究进展[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7,14(4):1-6.

[3]周以富,董亚英.几种重金属土壤污染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动态,2003,(1):15-17.

[4]宋静,朱荫湄.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J].农业环境保护,1998,17(6):271-273.

[5]BromheadJCandBeekwithP.EnvironmentaldredgingOnthebirminghamcanals.Waterqualityandsedimenttreatment[J].JinstnWat&EnvirMungt,1994,August:354-357

[6]周世伟,徐明岗.磷酸盐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27(7):3043-3050.

[7]武正华.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2,15(2):53-57.

[8]杨苏才,南忠仁,曾静静.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治理途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3):549-552.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8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环境污染也开始向农村蔓延,并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一项现实而严峻的课题。我国明确提出,到2022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我们构建生态新农村提出了方向、明晰了思路。我们只有切实解决好危害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才能使农村真正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道路。

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不可不解决的程度,昔日的先污染在治理的方针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在的形势。目前人类已经部分认识到了自身与环境的唇寒齿亡的关系(人类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或者任意排放废弃物等有害物质时,便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同时人类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现在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有关的环境污染情况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吧。

一、水污染

1、概述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80年代后期全球淡水实际利用的数量大约为每年3000亿立方米,占可利用总量的1/3。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以几何级数增长。另外,淡水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并不一致。例如1980年加拿大人均取水量1500立方米,仅占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的1.2%;而埃及1976年人均取水量为1180立方米,已接近该国人均可利用总量1470立方米的极限。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万亿立方米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为水污染下了明确的定义,即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2、水资源保护

抽取地下水是缓解淡水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过度抽取地下水会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在我国的苏州、无锡、上海、北京等地,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了明显的地面沉降,有的地方甚至损坏了地下管道和道路。因此,在发展工业,建设城市的同时,就要注意到水资源的保护。因为一旦水资源受到污染,将严重的制约工业、农业的发展。要解决水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还是在于要发动全球人民,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同时大力研制循环用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污水净化技术等,并对排放污水或污染物质严重的企业、生活区进行合理管制和必要的惩罚,以增强保护水资源意识。

二、大气污染

1、概述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所谓的温室效应是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是数量最多的温室气体,约占大气总容量的0.03%,许多其它痕量气体也会产生温室效应,其中有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还强。

2、大气层的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0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根据我国政府制定的方案,到2000年,所有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总量至少要减少60%,到20xx年则完全淘汰这些有害物质。

三、固体污染

1、概述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提倡资源的社会再循环,目的是充分利用资源,增加社会与经济效益,减少废物处置的数量,以利社会发展。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2、解决办法

要解决固体废物的危害,惟有全体人民集体行动起来,充分利用资源,加强资源再利用,不随便抛弃固体物质。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关于固体废物处理的条例,以规范大众的资源利用行为,减少废物排放。公民应该从小事做起,为人类自身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让我们生活在一个无垃圾困扰的环境里。

四、水土流失

1、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损失n、p、k元素约4000多万吨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2、水土流失的防治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篇9

关键词:啤酒废水;UASB;生物接触氧化法

1概述

丹东市元宝区金山镇小城镇路网建设项目于2010年开始进入前期工作,全部工程计划3年建设完成,拟于2013年将本项目所涉及的全部工程同时竣工。为避免重复开挖,地上、地下工程如:路灯、给水、排水等工程与道路同期建设。各单项工程可交叉施工,且可分成几段同时施工,先进行路面下管线施工,然后再施工路基、路面、人行路,最后进行照明、交通设施、绿化的施工。项目道路总长28700m,黑色路面面积516600m2,土石方量302160m3。道路结构厚度为60cm,即4cm的细粒式AC-10SBS改性沥青混凝土上面层,6cm中粒式AC-16沥青混凝土下面层,30cm水泥稳定砂砾基层,20cm天然砂砾垫层。

2环境影响分析

2.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过程中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产生源有:施工开挖及运输车辆、施工机械走行车道所到来的扬尘;施工建筑材料(水泥、石灰、砂石料)的装卸、运输、堆砌过程以及开挖弃土的堆砌、运输过程中造成的扬起和洒落;各类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排放的废气[1]。

施工期间对环境空气影响最重要的是粉尘。干燥地表的开挖和钻孔产生的粉尘,一部分悬浮于空中,另一部分随风飘落到附近地面和建筑物表面;开挖的泥土堆砌过程中,在风力较大时,会产生粉尘扬起;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又会造成部分粉尘扬起和洒落。

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来自暴雨的地表径流夹带大量泥砂、施工费水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施工废水包括开挖和钻井产生的泥浆水、机械设备运转的冷却水和洗涤水以及施工机械运转中产生的油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或施工机械维修过程中产生的含油污水,若这些水直接排放,会对受纳水体产生影响;暴雨地表径流冲刷浮土、建筑砂石、垃圾、弃土等,不但会夹带大量泥砂,而且会携带水泥、油类、化学品等各种污染物,随雨水冲刷排入地表水体;排水工程的沉积物如果不经处理进入地表水,不但会引起水体污染,还可造成河道和水管堵塞[2]。

2.2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元宝区金山镇水土流失以水蚀为主,重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相伴发生。水土流失类型以面蚀为主,同时有沟蚀、河槽状侵蚀和泥石流等类型。平均侵蚀模数在7250t/km2·a。

从规划设计到工程施工均应充分考虑水土保持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土保持措施。充分考虑本地降雨季节性变化,合理安排施工期,大面积的破土应尽量避开雨季,以减少水土流失量。合理安排施工单位,减少施工面积的时间,尽量避免施工场地的大面积。

3污染防治措施

3.1施工期污染防治措施

1)施工废气治理措施

a加强对施工车辆的检修和维护,严禁使用超期服役的车辆。

b对施工进度级进入厂区的车流量进行合理规划,防止施工现场车流量过大。

c使用优质燃油,减少机械和车辆有害气体排放[3]。

2)施工废水治理措施

a道路建设过程的施工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泥砂与油类,如未加处理直接排入水道将影响水质,排入土壤则将污染土壤,因此施工废水不得直接排入水道或排入市政管网,应作简单处理后在排入市政管网,严禁直接排入地表水体。

b施工期间水环境影响防治应在建设期间,严禁将残渣直接排入附近河流,减少对该水域的污染。

c建设施工单位还要对泥浆水进行过滤沉淀简单处理,禁止直接排入附近水体,建设单位要加强管理,做到文明施工。

d修建临时厕所、化粪池、沉淀池,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施工污水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市政下水管网,以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和对水环境的不利影响。

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a严禁高噪声、高振动的设备在居住区、文教区、办公区附近作业,施工单位应选在低噪音机械设备或带隔声、消声设备,禁止使用柴油发电机组。

b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与施工场所。夜间(22:00~06:00)禁止施工:高噪声作业区应远离声敏感点,对个别影响较严重的施工场地,需采取临时的隔音围护结构,也可考虑在靠近敏感点的一侧建临时工房以代替隔声墙的作用,土方工程应尽量安排多台设备同时作业,缩短影响时间。将施工现场的固定振动源相对集中,以减少振动干扰的范围。

c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的规定,若采取降噪措施后仍达不到规定限值,特别是发生夜间施工扰民现象的,施工单位应受此影响的组织或个人致歉并给予赔偿。

3.2运营期对废气污染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源就是路面上行驶的机动车,机动车属流动源,对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控制,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禁止尾气污染物超标排放机动车通行;2)加强机动车的检测与维修;3)降低路面尘粒;4)支持配合当地政府搞好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5)利用植被净化空气。

4环境监理与监控计划

4.1环境监理

依据辽宁省环境保护局,辽环发[2007]24号《辽宁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暂行办法》[10]的通知,本项目应进行施工期环境监理。环境监理是了解建设在施工期的排污及环境影响情况,并制定相应措施,使其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通过监测数据的调查分析,制定相应的项目管理政策和提供决策依据。环境监理范围包括: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后方工程、施工期环保措施实施情况;环保范畴内对建设工程其他方面的监理工程(工程监理、水保监理等)。

4.2环境监控计划

制定环境监测计划的目的是为了监督各项措施的落实,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为环保措施的适时时间和实施方案提供依据。确定的原则是根据预期的、各个时期(施工期或运行期)的主要环境影响。

拟建工程环境影响主要在施工期和营运期。施工期环境影响主要TSP、PM10、施工噪声。营运期的主要环境影响是交通噪声、CO、NOX、PM10及总烃[4]。

5结论

丹东市金山镇路网建设项目,其道路横断面设计,结合道路沿线发展,合理布置,充分利用了道路地下空间,减少占用道路以外土地,并应充分考虑了远期发展需要,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和各专业的规范、标准。

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原则要求,符合“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污染源达标排放”等环境保护政策。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取得一定的工程经济效益、环境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在建设单位认真执行环评中提出的各项污染治理措施的情况下,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本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间军印.建设项目评估.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陆雍森.环境评价(第二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环境保护法律;环境影响评价;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环境;环境保护;环境治理;环保

中图分类号:[S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19-1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发展的农业生产大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农业生产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进而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定要更加充分重视农业环境的保护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健全和完善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1我国农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业环境是指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与之有关的生物赖以生长、发育、繁殖密切相关的所必须的土壤、森林、草原、空气、阳光等自然环境要素组成的综合体。从目前我国农业生长的环境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土壤污染

由于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等造成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

1.2土地沙化

由于森林采伐、植被或者不合理利用水资源而形成的土地沙化现象。

1.3盐渍化

由于浇水不当或者不及时排除积水使土壤结构遭到破坏,土壤盐分过多,造成土地盐碱化现象。

1.4贫瘠化

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肥质下降,造成土地不肥沃现象。

1.5沼泽化

由于长期向土地排放水,使水长期积蓄于土地导致土地泥泞无法利用的现象。

1.6地面下降

指由于长期抽用地下水导致的地面下降现象。

1.7水土流失、水源枯竭、种源灭绝等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农业环境在不断地恶化,这些问题对于农业生活和农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改善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更需要广大的农民认识到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把环境保护变成每个农民的自觉行动。作为农民,有义务遵守国家有关规定,不能实施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同时还应当对已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进行治理。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其他单位和个人也有权进行检举和控告。

2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对于农业环境来说,其保护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种规划,要事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用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部门批准才能进行建设。

2.2“三同时”制度

环境保护法规定,建设项目中的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2.3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是指向环境中排污染物的单位,应当向所在地的环境部门申报拥有的污染排施设施、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并提供防治污染有关资料。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指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基础,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以及排放的去向等。

2.4排污收费制度

对超标准排放污染物和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征收一定数额的费用,并用于污染防治。

2.5限期治理制度

限期治理是指以对严重污染环境的污染源和污染严重的区域环境依法限定在一定时期限内,完成治理任务,达到治理目的。

环境保护法除规定上述制度外,还规定了防止境外污染转嫁制度、自动应急措施与强制应急措施、有毒有害物品的管理制度、禁止国内污染非法转移制度等。

3环境污染受害者要求赔偿的权利

《环境保护法》第41条规定:行为人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损害,有责任排除危害,并对直接受到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赔偿损失。因此环境污染的受害人有权要求造成污染损害的行为人给予赔偿。赔偿责任和赔偿金额的纠纷,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依照法律规定行使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处理。当事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讼的时效时间为3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计算。

4水土保持法律制度

水土流失给我国国民经济的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危害,它不仅破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而且引起局部气候、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降低了环境的容量,加剧了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危害程度。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我国颁布实施了《水土流失法》。

4.1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预防水土流失的义务与责任

(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义务参加政府组织的种植薪炭林和饲草、绿肥植物、有计划地进行封山育林、轮封放牧、防风固沙,保护植被。不得毁林开荒、烧山开荒和陡坡地、干旱地区铲草皮、挖树兜;(2)不得在25度以上的陡坡上开垦种植农作物;(3)开垦禁止开垦坡度以下、5度以上的荒坡,必须经县级人民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批准。(4)采伐林木必须因地制宜地采用合理的采伐方式,严格控制皆伐,对采伐区和集材道采取防止沙土流失措施,并在采伐后及时完成更新造林任务。

4.2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权利与义务

(1)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应参与政府组织的对禁止开垦25度坡度以下、5度以上的耕地的治理,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整治排水系统、修建梯田、蓄水保土耕作等水土保持措施。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1篇11

关键词:节水灌溉;集雨滴灌;污水喷灌;咸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F32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6-54-1

1概述

随着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锐和水资源环境的日趋恶化,发展节水灌溉已成为我国解决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节水灌溉技术主要包括渠道防渗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微灌技术、喷灌技术和地面灌溉技术。同时,为应对日益突出的水资源危机,集雨滴灌技术、污水喷灌技术、咸水灌溉技术等成为节水灌溉新技术措施。

2节水灌溉新技术措施

2.1集雨滴灌技术措施

集雨滴灌技术措施是将雨水集蓄工程和滴灌系统相结合的一种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措施,即先构建集雨滴灌工程系统,再利用雨水集蓄工程收集雨水,然后采用滴灌方法对作物进行补充灌溉。

集雨滴灌工程系统一般由集雨场、截流输水系统、蓄水系统和滴灌系统组成。集雨场即收集雨水的场地,应考虑具有一定产流面积的地方作为集雨场。截流输水系统是指截流沟和输水渠,其作用是将集雨场上的雨水汇集起来,引入沉砂池,然后流入蓄水系统。蓄水系统是指储水体及其附属设施,其作用是储存雨水。

集雨滴灌技术提高了雨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成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主要工程技术措施。

2.2污水喷灌技术措施

污水喷灌技术是将污水处理与农业灌溉用水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灌溉技术措施。污水喷灌技术就是指将净化后的污水喷洒在大地田间,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农作物本身来分解污水中的某些成分,使一部分水蒸发到大气中,而部分水经土壤净化后再循环利用。

污水喷灌技术提高了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消除污染的有效途径,污水中含有丰富的作物生长必须的养分,科学合理地用于灌溉,可节省大量化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还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作为城市郊区农田灌溉的补充水源,在缓解农业水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3咸水灌溉技术措施

咸水灌溉技术措施是指利用矿化度大于2克/升的咸水灌溉农田使作物得以生长发育的技术措施,利用浅层地下咸水灌溉的同时还能降低地下水位,腾出地下调蓄库容,有利于蓄纳雨水与非灌溉期的地表水,防治渍涝与盐碱灾害,促进地下水淡化。

咸水灌溉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形成宜于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条件,使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因而具有十分明显的增产效益。同时要注意科学合理地利用咸水进行灌溉,首先要有排水条件,以免因灌咸水而引起土壤积盐。其次还要咸淡轮灌或咸淡混灌,利用淡水洗盐。

咸水灌溉技术措施成为缺水地区扩大灌溉水源的途径,有效的解决了灌溉水源短缺的问题。

3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淡水资源十分短缺、灌溉用水浪费及水污染严重等状况下,必须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这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提高农业产量、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实现社会稳定和进步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未来节水灌溉技术将会向着细微化,可操作化的趋势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用激光平地技术和高精度的土地平整技术;二是将计算机、3S技术等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应用于灌溉领域,对作物的土壤墒情和气候进行监测预报,采用精确的灌溉设施对作物进行有效严格地施肥和灌水;三是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广非充分灌溉技术。非充分灌溉就是只针对水资源的紧缺性与用水效率低下的普遍性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灌溉技术。

4结语

集雨滴灌技术、污水喷灌技术、咸水灌溉技术等节水灌溉新技术措施,提高了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了灌溉水源短缺的问题。科学合理地推广节水灌溉新技术,对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节约灌溉用水、提高农业产量、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黎星,蒋金狮.节水灌溉技术浅析[J].能源与环境,2009(02).

[2]郑九华.咸水灌溉[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

简述土壤污染的防治措施范文

关键词:土壤;重金属污染;危害;防治

引言

由于人类活动致使土壤中的微量金属元素超过土壤环境质量的标准值或土壤背景值的上限值[1],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和土壤环境恶化,从而对人体健康、其他生物、水体噪声危害的现象[2],称之为土壤重金属污染。2013年年底中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在土地调查新闻会上指出,中国内地中重度污染耕地大约为5000万亩;宋伟等对全国138个典型区域土壤污染案例的分析表明,我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比重占耕地总量的1/6左右[3-5],造成国家经济效益的损失达200亿左右,可见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形势并不乐观。文章结合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系统的提出防治措施,为今后土壤修复、治理等工作提供参考性建议。

1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

1.1土壤重金属污染成因

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主要指的是汞(Hg)、镉(Cd)、铅(Pb)、铬(Cr)、锌(Zn)、铜(Cu)、镍(Ni)、砷(As)、锑(Sb)和铋(Bi)这十种元素。影响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发生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在自然环境的作用,成土母质风化过程中自然积累的含量(本底值),之后在风、水等外力作用,经过物理和化学过程而改变其含量;另一方面,也是影响最大的方面,就是人类活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化学工业制造、金属矿山开采、生活废水排放、农药化肥不科学施用及污水灌溉等是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途径。

1.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隐蔽性:土壤污染需要人为对土样进行采集,检测并分析才能够得出是否存在隐患;不可逆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受污染的土壤可能需要花费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够慢慢消除;长期性:将重金属存于土壤中,往往是呈垂直递减分布;难治理性:土壤污染需要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修复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治理效果。

1.3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土壤中的重金属虽然能够被作物自身吸收,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但经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存在极大的威胁;我国本来土地利用资源紧张,加之现在又受污染,使原有的形势更加紧迫,更威胁了子孙后代的生存;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长期性和不可逆转性,严重危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水平的持续增长。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措施

要想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的修复,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预防,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切断污染源;二是治理,面对已经存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采用科学友好环境的方法综合治理。

2.1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预防措施

2.1.1加大环境监管和治理力度。首先政府部门应该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技术人员筛选出有助于治理环境的修复技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污染地进行修复技术的应用,为治理更大范围的重金属污染区积累经验;其次监督部门应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从污染源入手,杜绝重金属对土壤产生污染,严格控制城市生产生活废水直接进入农田,杜绝污水灌溉农田;再者加强农业环境的监测,尤其是土壤污水灌溉区的动态监测,充分了解土壤中金属成分、含量的变化,做好预防工作。

2.1.2倡导科学的农业生产种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体就是农民,他们对一方土地进行管理与规划。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农业管理者科学的管理农药、化肥及除草剂等农用化学品。提倡有机化肥与无机化肥的并施,同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不仅能够有效减小土壤污染,还能够促使作物茁壮成长。大力发展低毒、高效、环境友好型的农药,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使用次数及使用时间,杜绝高残留高重金属农药的使用,因此发挥农药的积极作用。倡导地膜使用后,要积极及时的回收,防止其残留对土壤造成进一步的污染。

2.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措施

2.2.1土壤物理修复技术。土壤物理修复技术主要是根据土壤自身理化性质及重金属性质,通过物理方法治理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最常见的方法,第一种就是客土、换土、深耕翻土,但是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及财力,并没有从根本实现重金属污染的治理;第二种是电动修复法,其利用电池原理,在电场作用下重金属离子开始迁移,使重金属离子富集到电极处在土壤表层就得以去除;第三种是固定/稳定化修复,常用来清除无机污染物质,使用成本低、设备易移动、稳定性强,但是因为许多技术的联合应用可能会致使土壤污染面积增大。

2.2.2土壤化学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是将修复剂加入到污染物,其发生一定化学反应,实现土壤的毒性被去除或降低的效果。化学修复法有很多如土壤淋法、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溶剂浸提法等。土壤淋洗能够用于大面积的轻质土和砂质土重金属污染治理,但是对于渗透系数较低的效果不好,也会造成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缺失;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是利用化学氧化剂(双氧水、高锰酸钾等)与污染物发生氧化反应,迫使污染物浓度降低,但是其不利影响就是可能产生气体,有毒副产物。

2.2.3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土壤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土壤环境有毒有害物的浓度,治理过程中花费成本较低、管理技术简单。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及动物修复。近年来主要放在动物修复的研究上,对土壤动物蚯蚓进行了相关研究[6],蚯蚓对重金属有一定忍耐和富集能力,通过不断吞食有机质土壤,经过其自身酶系统的作用,产生利于土壤环境的有机无机复合肥,促进了土壤重金属形态的转化,加速了土壤养分的循环。

2.2.4农业修复技术。农业修复技术指的是改变耕作制度或利用农艺措施调节重金属对土壤的危害。改变耕作运行模式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能够抵抗土壤污染的作物或植被。利用合理的农业措施进行修复,主要是通过合理的深耕措施及增施有机肥调节土壤的理化性质,从而调控污染物所处的污染环境。

3结束语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治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任务,是保障我国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根本,是促进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力。采取科学有效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环境的污染。在未来的环境监测和农业生产中,政府和人民更应该携起手,爱护我们共有的生存土地,让重金属污染事件不再发生,远离人民群众,实现环境友好型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高锦卿.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20+225.

[2]郭笑笑,刘丛强,朱兆洲,等.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J].生态学杂志,2011,5:889-896.

[3]宋伟,陈百明,刘琳.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J].水土保持研究,2013,2:293-298.

[4]樊霆,叶文玲,陈海燕,等.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及修复技术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3,10:1727-1736.

[5]黄益宗,郝晓伟,雷鸣,等.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修复实践[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3:409-417.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范例(12篇)

    - 阅0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范文篇1[关键词]兽医诊疗管理现状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S8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1-0235-01兽医诊疗管理对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有着巨.....

    财务制度的认识范例(12篇)

    - 阅0

    财务制度的认识范文篇11、参与基建工程管理,2、认真做好工程财务决算等基础工作。3、按时上报基建财务月报、基建资金使用情况表等,使财处及领导及时掌握我基建资金的使用情.....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