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范例(3篇)

来源:整理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免疫系统;全过程跟踪审计;绩效审计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1-0322-01

多年来,浙江省遭受着重大突发事件带来的巨大破坏压力,在未来的几年里还可能遭受新的危机的破坏,所有这些危机都将严重影响到浙江省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成为了浙江省建设和谐社会前进道路中的绊脚石。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采取了应急措施,随后审计机关及时开展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中需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为使财尽其力,物尽其用,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加强对应急管理的绩效审计监督。尤其在2008年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之后,在审计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加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政府绩效审计的关系探讨,对提高应急管理中绩效审计规律的认识、促进审计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突发事件及应急管理概述

1闭憬省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分类以及特点

2003年“非典”疫情爆发前,我国法律体系中对“突发事件”没有明确的定义,“非典”疫情结束后政府加强有关突发事件的立法,相继出台《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突发事件的范围才有了明确界定。2006年浙江省政府了《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表明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按照性质、严重程度等因素可将突发事件分成4级,特别重大的是Ⅰ级、重大的是Ⅱ级、较大的是Ⅲ级、一般的是Ⅳ级,并分别以红色、黄色、橙色、蓝色为预警标识。根据其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可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目前对突发事件特征的描述多种多样,但我国学者普遍上认为突发事件有突发性、复杂性【1】、危害性、持续性、扩散性[2]等几种特征。

2蓖环⑹录应急管理含义与程序

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我国提出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职能包括了应急管理中采取措施、实施步骤的权限,其管理过程可以分为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本文将预防与准备阶段合并为突发事件事前阶段,响应阶段为事中阶段,恢复阶段为事后阶段。

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政府绩效审计的内涵

我国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有很多种,其中比较权威的是审计署科研所的定义:“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项目)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3】有效性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合规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政府绩效审计强调的是在突发事件这一非常规状态下对政府在管理中的绩效进行审计。应该根据突发事件的特点对应急管理前、中、后每一个阶段依据一定的标准,根据效率、能力、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的分析与判断,对应急管理中政府组织行为、各项活动以及公共支出进行全过程跟踪的绩效审计,及时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促进和提高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充分利用。

三、浙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开展“免疫系统”理论下政府绩效审计的关系研究

(一)突发事件频频发生与人们危机和法制意识不断提高,要求在应急管理中进行政府绩效审计

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管理者,在危机管理中起着绝对主导作用,政府的危机管理机制和危机管理能力将是有效预防危机产生,降低危机破坏程度的关键所在。绩效审计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对政府活动有效性的监督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对政府在宏观决策、管理和发展经济、使用纳税人资金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绩效审计正是能满足上述要求,强化公众对突发事件中政府公共资金流转过程与使用效果、效率的监督与评价的一种有力手段。

(二)“免疫系统”理论下政府绩效审计是应急管理质量的重要保障

1薄懊庖呦低场崩砺巯拢政府绩效审计在突发事件事前阶段起到预警作用

审计“免疫系统”的提出,使政府绩效审计的地位和作用由被动转为主动。审计机关作为一个“免疫系统”,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起始阶段通过对政府部门职能、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进行审计,能够最早地感受到病害侵蚀的风险,更早地揭示病害侵蚀带来的危害,更快抵御、查处这些病害,及时建议政府或相应的权力机关,运用各种资源去消灭这些病害,将预警信息传达给有关的决策层,采取相应监督措施,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2泵庖呦低忱砺巯拢政府绩效审计对突发事件进行全过程跟踪,充分对揭露问题

审计工作的重点是切断“火源”,而不是只顾“救火”。在应急管理的绩效审计中,审计人员应尽早介入突发事件,从事前阶段的预防措施是否采取以及效果如何的责任追究,到事中阶段的处理情况、应对资金的落实、使用效率、效果以及事后重建,实施“嵌入式”审计、对资金、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使用和效果实施全过程跟踪绩效审计,及时发现、揭示、预防、抵御各种问题和风险,保障突发事件应对资金物资充分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5】。

3蓖环⑹录应急管理中进行政府绩效审计,更好关注政府责任,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问责制”自党十六大提出以来已经开始走进中国官员的政治生活中,也成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进行政府绩效审计,审计部门根据一定的绩效标准,建立相应健全的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鉴证应急管理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和帮助政府履行好责任,切实保护好国家安全尤其是国家的经济安全,作为开展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对于突发事件发生前的“无作为”、“不作为”、“乱作为”、“作为不力”等行政行为等都纳入问责范围;事件发生后,严格落实突发事件管理责任制,对因违反决策程序或不履行法定职责,给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相关部门,追究其主要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5】。

参考文献:

[1]龚维斌.公共危机管理的内涵及其特点[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4,(3).

[2]孙崇勇,秦启文.突发事件的两个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

[3]邢俊芳等.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审计组织绩效审计实施指南及其附录〔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8

[4]王华.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复旦大学:复旦大学,2010.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范文篇2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267-02

近年来,自然灾害、安全事故、重大疫情、人为破坏、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频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害,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对国家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管理水平和处置能力带来了较大的考验和挑战。因此,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改革应对突发事件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突发事件应对方式,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是当前一项重要的任务。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突发事件的概念

突发事件通常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危及公众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乃至影响到国家利益和全球稳定,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处理的公共事件[1]。突发事件这一概念,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欧洲人权法院做出的,即“一种特别的、迫在眉睫的危机或者危险局势,影响全体公民,并对整个社会的正常生活构成威胁”[2]。在国内,关于“突发事件”比较权威的解释是2007年1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征

1.发生的瞬间性和不可预测性。所谓“突发事件”最主要的特征是集中在“突发”二字上,从发生时间来看,突发事件具有瞬间性。突发事件从发展速度来说,进程极快,从预兆、萌芽、发生、发展、高潮到最后结束,周期非常短暂,有时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爆发的,而且事件的蔓延程度难以预料,具有不可预测性。如地震、海啸等。

2.后果的严重性和威胁性。一般来讲,只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才被称作是突发事件。比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突然发生自然灾害,造成一定数量的人员伤亡,一定数量的财产损坏,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突发事件有可能对社会的正常运转构成威胁,这种威胁既可能是局部的破坏,也可能是根本性的毁坏。或者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或者给国家造成巨大灾难,或者给社会组织带来崩溃的威胁,必须采取特殊的对抗措施才能恢复秩序[3]。

3.处理的紧迫性和时机性。突发事件由于是突然发生的,人们对其的到来完全没有准备,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后果肯定是非常严重的。但是,突发事件是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的爆发式飞跃过程,是通过一定的时空契机诱发的,而这个契机又是偶然的。也就是说,某个事件的产生总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一个酝酿的过程,有其必然性。因此,应对突发事件要把握好时机,提前有针对性地制订各种应急预案,采取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财物的损失,最大程度降低其破坏的严重性。

4.处理过程的复杂性和艰难性。现实中处理突发事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是很复杂的一项工程。例如,一个城市发生了自然灾害,政府要启动应急预案,由于参与应急救援的单位来自不同部门,在沟通、协调、职责及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时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首先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在第一时间调度相关部门紧急出发赶赴现场。事实上,处理突发事件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要快速反应,又要及时处理。而大多数灾害事件的影响因素、演变过程和后果估计都十分困难,如火灾、爆炸时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泄漏,伴随着建筑倒塌、交通堵塞等情况,将增大环境的复杂程度。有毒有害物质不仅浓度高,数量大,扩散可能持续数小时,甚至几天,被污染的对象包括空气、水域、地面、植物、食物等,而且污染的形态、程度不一,增加了处置的艰难性。

二、对突发事件实行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突发事件越来越复杂,除了传统的自然灾害、生产事故、交通事故灾难之外,还有恐怖主义、环境污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公共设施瘫痪、全球性传染病蔓延等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和社会的正常秩序。从某种程度上说,突发事件造成的公共危机已超越军事危机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大因素。社会危机的破坏性不仅体现在财产损失、生命伤亡或社会秩序的动荡,也破坏了政府的合法性,以至于影响着政府公共管理的水平能力,甚至直接影响公众对国家和政府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急管理”、“危机管理”在国外尤其在发达国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国内是在2003年爆发“SARS”之后才意识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近10年来,国家开始建立和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加强相关机构组建和制度建设,使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由事件发生后的被动应对转向从事前预防到事中控制到事后提高水平的全面危机管理的过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逐渐成为政府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具体来说,为应对突发事件进行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控制过程,有效地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针对突发事件采取预防、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应急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预警紧急事件,应急救援,控制灾害发生与扩大;减少损失和迅速恢复正常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由于应对突发事件需要政府采取与常态管理不同的紧急措施和程序,超出了常态管理的范畴,所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又是一种特殊的政府管理形态,即非常态管理。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政府因其责任、地位和能力之所在,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不仅要组织动员各种力量和资源共同应对危机,而且要统一指挥、协调、处置各项应急事务,依此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

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

突发事件的发生可能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应对突发事件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应急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理方法,把突发事件带来的各种损失及其破坏程度降到最低程度,保障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这是政府进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首要任务。其中,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是一项重要的制度。2013年,为规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国家颁布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共9章34条。该法规定应急预案,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为依法、迅速、科学、有序应对突发事件,最大程度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而预先制订的工作方案。适用于应急预案的规划、编制、审批、、备案、演练、修订、培训、宣传教育等工作。应急预案管理遵循统一规划、分类指导、分级负责、动态管理的原则,应急预案按照制定主体划分,分为政府及其部门应急预案、单位和基层组织应急预案两大类[4]。作为地方政府,应根据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和要求,修改和完善本地《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如2012年8月,镇江市出台《镇江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办法(试行)》,对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提出了总的要求和处置方法。地方政府制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预案应符合科学性、及时性、规范性的原则和要求,要制订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等,有针对性地启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处置办法。

(二)借鉴国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经验

20世纪末期,全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危害性明显增加,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严重影响,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国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发展态势是:由单项应急向综合应急管理转变;由单纯应急向危机全过程管理转变;由应急处置向加强预防转变。同时,政府、企业、社团组织和个人在危机全过程管理中都有明确的责任。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是最高层政府机构作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西方国家都把应急管理作为政府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内容,均由行政首长担任最高指挥官和最终决策者,以及一个高层政府机构作为应急管理的决策核心。如美国危机管理体制是以总统为核心,以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决策中枢,国会负责监督的综合性、动态组织体系。二是建立统一指挥、协同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发达国家应急管理的关键是在一个核心枢纽机构的指挥协调下,各机构和部门纵向能对接,横向能联动。注重地方应急管理系统与中央应急管理系统的对接以及本地、本部门应急管理系统与其他部门应急管理系统的联动。因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各级政府要建立政府应急办和相关议事协调机构及联席会议制度,从横向、纵向行政管理系统形成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框架和制度,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管理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三)改革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现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都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国家和地方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有效发挥。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十分必要,需要国家自上而下的变革,又要地方紧密配合。一方面,国家要从体制方面进行自上而下的变革,理顺关系,畅通信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就是说,要在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下,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社会动员机制、社会快速反应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等,在全社会形成“预警―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系统机制和整体联动,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四)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式

创新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式的关键在于将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职责应对活动统一赋予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中,从而真正实现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和恢复的综合性、全方位的应急管理[5]。一是对突发事件进行早期发现和预警,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避免突发事件的扩大化。二是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尽快启动应急预案并付诸于实施,以最快的速度、从最大的范围集中所需的各种资源,保证有序、有效地处置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减小各种损失[6]。三是强化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确保其应急协调的权威性。目前,结合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把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一部分,理顺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以强化综合应急管理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确保其应急协调的权威性,规范其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7]。四是建立综合重大事件情报信息和应急指挥平台,有效实施应急管理。建立集情报收集、传输和分析为一体的应急管理情报体系,将现有的分散于地震、民防、气象、防汛、疾控中心、应急联动中心等突发事件应急情报信息整合成统一的情报信息,并转变成有效的应急指挥、决策情报信息,以减少专业管理环节,为政府及时有效实施综合应急管理提供基础和保障,提高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明强,岳晓.透视混沌理论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的建设[J].湖北社会科学,2003,(1).

[2]李岳德,张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的若干问题[EB/OL].中国民商法律网.

[3]韩大元,莫于川.应急法制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2.

[4]国务院办公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的通知.〔2013〕101号文件,2013年10月25日.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应急管理行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思路[J].中国发展研究,2008,(3).

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斯认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应当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等所有方面的管理。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类型及特征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

1.社会因素(1)国际社会的影响。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发展,东西方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国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等会借助国内外社会与政治热点以及我国社会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向高校学生散发、传播反动言论或资料,辨别是非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极易受到影响,做出一些威胁他人生命和财产的行为。(2)网络媒体的影响。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异常迅速。网络在给我们获取知识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也极容易使大学生产生焦躁和不安心理,进而引发突发事件。2.学校因素(1)危机意识不强。目前高校管理者多将精力集中于学校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危机意识淡化严重。(2)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淡化。部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权利、权益的维护,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为学生的成长搭建良好平台。(3)信息沟通不畅。在信息化时代,高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一旦阻塞,学生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反馈时,便会对学校失去信任,各种“危机源”便会滋生。(4)心理健康教育缺失。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心理咨询教师与在校生比例失调,供不应求;二是从事心理健康咨询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低;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单一,实效性不强。3.个人因素(1)心理健康缺陷。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家境,心理素质差异很大,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尚未成熟,因此大学生心理不健全是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2)法律意识淡薄。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制观念不强也是导致突发事件的重要原因,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并不是通过合法途径解决,往往是通过暴力或其他违法方式解决。(3)理想与现实矛盾。情感、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大学生的理想与他们面对的现实越来越远,失落感与日俱增。如果不能正确对待这些问题,也容易导致突发事件。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1.群体性突发事件。主要表现为发生在校内外的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罢课、罢餐等事件,这类事件主要特点是联动性强,影响面大。群体性突发事件包括群体利益诱发的事件和政治因素引起的事件。2.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高校是师生群居的场所,各种疾病、传染病等极易爆发,如果管理不当,极容易产生食物中毒等事件。主要特点是:隐蔽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危害性大。3.公共安全类突发事件。主要指在学校食堂、宿舍、教室等场所发生的火灾、拥挤踩踏、大型群体活动安全事故以及其他损害师生人身财产的突发事件等,这类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广,损害程度严重。4.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学校在教育、教学、生活等各方面管理不当而引发的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各类事件。如教师体罚学生导致学生身体或精神受到伤害、学生罢课行为、学生非正常死亡或失踪等。5.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由非人为因素引起的突发事件,包括地震、台风、冰雪、洪涝等各种因素造成的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给学校师生带来严重人身及财产损失的突发事件。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1.事件突发性。“突发性”是其最显著特征,也是首要特征。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诱因、规模及其影响程度都使得管理者无法控制,这也就给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到来了严重的影响。2.严重危害性。严重危害性是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无论何种性质、何种类型的突发事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对师生心理造成一定程度的创伤。3.扩散广泛性。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高校与外界的联系途径也更为广泛,学生会通过网络、微信等各种途径将信息传播到全国各地,这就使高校突发事件更容易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4.危害持久性。主要表现为:一是从突发事件爆发到进行有效控制,需要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二是消除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也需要一段时间,突发事件的受害者、当事人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心理调适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5.主体活跃性。大学生有思想、有知识、有热情、思维活跃,对新事物的反应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快,对事件关注度极高。管理制度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应因势利导、科学合理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有效地对突发事件进行控制和处理。

二、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国家层面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高校层面在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管理方式滞后

部分高校仅注重教学、科研等工作,未能将危机教育列入学校日常工作中。管理者对“危机源”观察力和判断力的缺失、校园突发事件的实战训练的不足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隐患。另外,高校缺乏突发事件全程管理的思想,普遍重视“事后动员”而非“事前预防”。

(二)组织机构不健全

多数高校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形同虚设、人员配备不合理,这种临时性的组织不利于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临时机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常态化研究不足,提供信息不全面,影响了领导的有效决策;二是临时机构容易导致权责不明和权力缺位、错位现象,影响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

(三)应急管理能力较低

高校领导者应急管理能力和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突发事件处置的效果。根据突发事件的特性,要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者必须在有效时间内做出决策。应急预案适用性差、信息处理能力差、协调校内外各部门的能力差等问题都将贻误突发事件处理的最佳时机。

(四)应急预案适用性差

高校应急预案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不明确,针对性差;二是应急预案的编制浮于形式;三是没有对预案进行演练。

(五)参与主体单一

参与主体单一表现为:一是缺乏应急管理专家“智囊团”的参谋作用,凭借自身经验来处理突发事件;二是与校外各部门联动性差。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应当按照现代组织理论要求建立的一个既闭合完善又开放的一种组织构建形式。

三、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树立应急管理理念

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小组应将应急管理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中,普及于师生日常各项活动中。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注重强化师生危机意识,培养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师生法制观念,培育法律意识;建立信息监测系统,发挥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作用。

(二)完善应急管理预案

高校编制应急管理预案要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为指导,预案编制必须具备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高校要适时地对预案进行评估,加强对预案的演练与调整。

(三)构建应急管理体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落实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责任制。成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树状管理体系,从校级层面到各院系、部门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全面落实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成立专业的应急管理队伍,校外专家包括管理专家、知名学者、律师、公关专家、心理专家等,校内专职团体包括高校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医生等。

(四)强化应急管理机制

1.预防预警机制。预警机制是应急管理的首要阶段,也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基础。一要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提高师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危机信息保持高度敏感性。二是加强高校内部信息监测,建立上下贯通、纵横交错的信息监测系统,从人防、技防、物防、制度防等方面达到信息监测全覆盖。2.全员参与机制。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校内外多个部门共同协作完成。在校内,所有部门与师生都应当自觉投身于应急管理工作中;在校外,高校应当积极加强与政府等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建立协调合作机制。3.沟通交流机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学校应加强团队内部、师生之间、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与学生家长之间、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等。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能有效防止社会公众、网络、媒体等对突发事件的主观猜测,使突发事件能够顺利进行处置。4.媒体应对机制。高校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内与媒体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建立新闻发言人机制,保持信息的畅通和共享,利用新闻媒体的力量,积极倡导正面的社会舆论,将事态的发展向正面引导。

(五)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

我国高校应急管理法律体系的建设应当做到一是树立法律意识,明确高校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基本法律职责,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学校日常工作;二是加强应急法律体系研究,构建高校内部应急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法律责任;三是认真做好应急预案制定工作,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确保其实用性和规范性,使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真正走向法制化。

参考文献:

[1]李新仓.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及防范机制的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网络暴力的原因范例(12篇)

    - 阅0

    网络暴力的原因范文篇1关键词:互联网;传播环境;社会失范;治理对策互联网在近几年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人们传播信息、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例(12篇)

    - 阅0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篇1关键词媒介融合组织战略弹性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任何企业组织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当组织处于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且必须迅速作出.....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