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篇1

关键词媒介融合组织战略弹性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任何企业组织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当组织处于复杂的动态环境中且必须迅速作出反应时,它需要有机的结构、创新的文化和非常规的技术的综合性组织支撑,即战略弹性是必需的。媒介组织所处外部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与资源环境的变化共同推动了不同媒介间的相互融合,在美国的媒介融合践行者布拉德里(Bradley)看来,“在新闻业推行融合更需要智慧、努力和时间。”

国内的媒介融合最初是以任务导向型的临时融合团队的形式出现的。这是组织在面临外界环境变化时率先调动最活性资源的表现,从操作过程来讲,深度的媒介融合必然带来媒介组织、技术、文化等一系列内部管理体系的调整与更新。媒介组织是否具有战略弹性将直接影响媒介融合效果。本文将从媒介组织、战略与环境的层面来谈媒介融合背景下构建媒介组织战略弹性的重要性及其建构方式。

一、媒介融合与媒介战略弹性的概念界定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提出,他认为“媒介融合”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随着研究的深化,中西方学者对于媒介融合的阐释呈现出多样化的视角,但对“媒介融合”概念本身并没有作出清晰的有针对性的界定。综合来看,广义上的媒介融合包含了业务的融合、技术的融合、产品的融合、组织的融合以及市场融合。

弹性是来自于变革管理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战略弹性作为一种不确定管理的基本方法,“能够为企业提供改变战略的能力。”参考战略弹性的理论,本文认为,媒介战略弹性是指媒介企业动态地发挥公司战略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功能与能力,它由媒介组织学习能力和战略管理机制相互整合而成,实际上就是媒介战略变革的能力。

二、媒介战略弹性对媒介融合的规制作用

融合媒介能否高度共享资源、节约成本,实现融合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媒介战略弹性将发挥重要的规制作用。

首先是要素规制。从媒介战略弹性的生成机制来看,媒介战略弹性的资源要素、结构要素与文化要素对媒介融合过程与效果将起到不同程度的规制作用。

资源是任何战略得以制定与实施的保障,弹性资源主要是指能够快速、低成本在不同用途中转换的资源,媒介组织中的资源弹性决定媒介融合战略的替换程度。媒介融合是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问的联盟,各种形态媒介的资源状况不尽相同。提升媒介资源弹性,增强现有资源的灵活性与累积性能促进不同形态媒介间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的共享;

环境、资源与组织结构是相互适应的,环境变化会引起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弹性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内外部环境改变的延展性,组织结构决定了媒介资源的配置和流动模式,规定了媒介业务流程与从业人员的协同关系,所以结构弹性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具有框架性作用,当它与媒介融合战略相适应的时候,会引到保护与促进的作用,反之亦然:

企业文化弹性是主要是指企业文化的重塑性,文化融合需要媒介组织的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兼容性与适应性,因此,企业文化弹性在媒介融合过程中起到黏和剂的作用。

其次是进程规制。媒介融合代表了当前媒介发展进程中的一种主流趋势,但其并非是同一媒体市场上所有媒体的最佳策略,具体的媒介融合的方式也需要媒介组织根据内外部环境与产业环境进行评估与决策选择。战略弹性的进程规制体现在媒介组织进行战略认知、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三个阶段对各形态媒介技术、条件等新知识的整合。

在战略认知阶段,由于媒介融合变革的诱因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媒介组织的能力弹性将发挥整合资源的主导性,具有能力弹性的组织能主动鉴别、分析和预测媒介宏观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受众环境的变化,能把握企业自身的优劣势,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准确地选择与评估媒介战略与整合方式。比如,传统媒体正是感受到来白于新兴媒体的竞争压力,才重新评测自身的优劣势,选择与新兴媒体的战略整合;

在媒介战略的制定阶段,媒介组织中的结构弹性、文化弹性与技术弹性将合力以战略形成的方式整合媒介内部融合所带来的新知识,结构弹性、文化弹性与技术弹性围绕整合的媒介产品的生产、营销而具有内在一致性;

在实施媒介融合战略的过程中,资源弹性将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媒介企业固有资源将改变其资源配置方式与利用模式,与媒介整合战略相协调一致。

三、增强媒介战略弹性,促进媒介融合的途径

媒介融合背景下。可以通过增强媒介组织资源弹性与协调弹性来增强媒介组织的战略弹性。

1增强媒介融合中的组织资源弹性

(1)培养复合型与学习型的媒介人才,增强媒介组织人力资源弹性。

对于战略更新期的媒介组织来说,业务培训只能解决技能层面的人力资源转换,而最终影响人力资源转换时间与成本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的人力资源弹性,即组织内媒介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与内在能力。

弹性人才资源首先具有复合纵深的知识结构。内化的知识体系最容易进行资源的转换。在媒介融合时期,对于媒介管理者而言,它表现为对不同媒介传播特点与传播效果的把握,对于记者来说,表现为多种技术工具的综合性的运用。“背囊记者”的出现即是体现了媒介融合时期对多媒体记者的需求。“背囊记者”的特点是能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工具,既能为报纸供稿,又能为广播电视,还能为网络提供报道素材。如《广州日报》滚动新闻部的背囊记者就是由传统记者转换而来,能进行全媒体采访,外出采访时要携带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和录音笔等设备,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滚动报道。

其次是敏感度。敏感度是建立在内在知识体系基础上的一种应变能力与辨别能力。他包括了对媒介发展趋势的敏感度,对信息价值判断与取向的敏感度以及对受众市场的敏感度。比如《成都商报》曾在西部报纸的市场化进程中储备了一批具有市场意识的传媒人才,在2006年成立的成都传媒集团中,《成都商报》作为集团的成员之一,其人力资源得以在集团内部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种媒体形态间流动与调配。

(2)优化新闻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体系,增强媒介组织新闻资源弹性。

首先是新闻信息资源。弹性的新闻信息资源即是深度开发的新闻信息资源。一般而言,新闻信息采集是传统媒体的强项,信息资源开发越深入,能使各个融合媒体利用越充分,从而更大地实现新闻信息资源的利用价值。

其次为受众资源。受众资源是一种有形的可转换的资源形式,决定了媒介融合变革的方向与进程。提升受众资源

弹性即是建立认知、管理受众资源的系统,促进潜在受众向目标受众转移,促进受众细分到整合,从而在媒介融合的进程中,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实现受众资源的调整与增值。

2增强媒介组织中的协调弹性

组织协调弹性主要包括结构弹性、文化弹性与技术弹性。在媒介融合过程中,提高组织的协调弹性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1)构建具有适应性的水平网络式组织结构,克服结构体系惯性,增强媒介组织的结构弹性。媒介融合时期,媒介产品内容的改变必然引起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的变化,这种变化并非全面的重塑,也可以是局部的调整,以期与环境的变化相互适应。具有结构弹性的媒体组织更能够适应组织结构的调整要求,快速配合媒介融合战略的实施。

首先,媒介融合体现了规模经济与范畴经济,传统媒介角色定位正逐步向信息管理者转变,水平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将更有利于信息集中处理的多媒体平台的运作。如美国甘奈特报业集团为了适应媒介产品生产流程的变化,在组织架构中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甘奈特信息中心取代新闻编辑室的原有部门设置(如城市、经济、体育等新闻采编部门),而是将其分为七个功能部:数字部(以数据库为基础快速搜集新闻和信息)、公共服务部(媒介监督)、社区对话部(原评论专栏的延伸,帮助实现传-受交流和受-受交流)、本地新闻部、内容定制部(为小众市场定制专门信息)、数据部(生活类“有用”信息)以及多媒体内容制作部。

我国媒体对于融合背景下的媒体组织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8年9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在集团的层面成立了独立的“新媒体事业部”,全面负责新媒体业务的运营和业务拓展,在权力分配上,新媒体事业部的工作由集团一把手直接分管。而在此之前,广州日报新媒体业务的主要阵地是大洋网,处于垂直管理模式下的大洋网难以协调集团资源获得自身的发展。组织的调整减少了管理层级,增加了管理幅度,推动了报业集团新媒体战略的布局与发展。

其次。采取渐进式的变革思维,克服组织结构调整中的体系惯性与路径依赖。对于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工作中长期密切协调的配合关系,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采编操作规范,组织中的部门、岗位设置,职责、权限分工已相对固定与成熟,撤消与合并岗位在行政操作上并不是难事,而如何克服组织成员对以往组织架构的心理惯性与思维惯性才是组织管理中的难点。

正是基于结构变革中的路径依赖,西方研究者主流观点认为循序渐进的战略变革过程更为可取,对连续更新观的支持者来说,“繁荣到萧条之间交替循环的战略转变模式,就像尽全力用短跑速度跑完马拉松,然后站着一动不动地调匀气息,但是,优秀的短跑运动员是不会赢马拉松的。”战略弹性应该持续的调整和精致的微调。我国目前的跨媒介融合集团尚处于探索发展期,对于产权、人事、管理的企业化转制也正处于初步调整阶段,结构更新需要一个过渡适应期。

(2)建设创新型的媒介企业文化以增强文化弹性。首先企业文化具有异质性。企业成长背景的不同会培育不一样特质的企业文化。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失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融合过程中,异质文化间出现了排异现象,美国在线是一个年轻的互联网公司,企业文化强调操作灵活、决策迅速。而时代华纳的企业文化则强调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诚信之道。企业合并后,两种价值标准的企业文化产生碰撞冲突,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在媒介融合初期,要尽量避免各种异质文化的直接冲突,如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对位于同一房檐下的《坦帕论坛报》、网站TampaBayOnline和电视台WFLA-TV这三家不同形态的媒体,新闻中心制定了如下规定来协调彼此之间的利益和关系:不能对不同平台的媒体新闻的标准品头论足、指手画脚;不允许说伤害感情的话;不允许因为报道方针的不同而迁怒他人。

其次,培育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一种开放的文化,是兼容并包、适应新环境、创造新市场的文化。媒体本身是创意产业的平台,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创新型企业文化能发挥更大的参与性与兼容性。因此,媒介企业要开发与保护员工的创新性的思维,并通过组织和制度将创新型企业文化落到实处,比如《广州日报》采编部门制定采编人员新媒体发稿激励机制就是通过制度鼓励采编人员了解与熟悉新媒体业务,发挥创造性思维。佛山传媒集团作为我国第一家跨多种媒体的传媒集团,从前整合期的多媒体联合到后整合期的深度融合,同样确立了打造创新型文化的集团建设目标。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传播;走向

媒介融合是现代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从内容到方式,从网络到终端均发生了显著的转变,对电视新闻栏目的影响不可谓不大,而在日新月异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媒介融合的进程将会更快。鉴于此,明确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论证其应用价值显得极为必要。

1.媒介融合的涵义分析

媒介融合所涉及的信息交流范围较广,在多元化交流方式的影响下,传统的报刊与电视的重要性逐渐不如新兴的互联网信息网络。本文所指的媒介融合主要是以新型的通信技术为依托,把多种的信息媒体融合为一体的技术方式,其核心目的在于信息的交换,针对各类的媒体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把各类媒体的信息资源全部迁移到统一的媒介平台,便于受众浏览。笔者认为媒介融合当中主要包含着三大因素,分别是组织结构、传播手段、所有权属,可实现对信息交流发展的持续促进,推动信息传播向着更全面的方向进步。

2.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契机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发展迎来了诸多的契机,集中体现在新闻观点的阐述以及新闻采编的方法两大方面,具体如下:

2.1多元化的新闻观点阐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独家新闻的形式几乎不再存在,其所强调的是信息资源的共享,因此新闻信息在传播方面往往会呈现出较大的共同之处,电视新闻的看点逐渐由类似的新闻内容向不同的新闻评论点与播报点的方向转变。鉴于各家电视台对新闻评价的立足点与切入点均有所不同,因此新闻观点的多元化特征更为明显,跟受众之间的互动性也得到了强化。电视新闻传播的立足点越贴近生活,就越能受到受众的喜爱与支持,简而言之,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视新闻观点的阐述更加趋向多元化,可引导受众以更全面而理性的态度去看待新闻事件。

2.2合作式的新闻采编方法

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信息采编,信息来源匮乏,需要大量的信息采集员来完成信息的采集与编辑工作,效率较低,且所采集而来的信息缺乏全面性,影响了电视新闻播出的效果,难以起到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在媒介融合的新背景之下,可实现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无论的图片、视频,还是文字均可在短的时间之内完成最全面的采集与编辑,节约电视台内部的人力资源,对电视新闻的实时转播大有益处。扩大新闻信息资源的来源范围,可由普通人提供,确保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在媒介融合背景之下,电视新闻采编基本上都是分工合作与团队合作两种方式混合的做法,可提高新闻信息整理的效率,保证新闻西信息采集的快捷性与真实性。

3.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主要走向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与传统的模式有着显著的差异,具体表现为表达方式创新、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革新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等方面,具体如下:

3.1表达方式创新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受众对于电视新闻传播的要求越来越高,从突显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到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评价,再从还原新闻事件本质到针对新闻事件作出创新的解释。如今的新闻传播方式繁多,电视新闻传播的固有优势被逐渐削弱,这就要求电视新闻传播在表达方式上作出创新。

针对相似的新闻,不过分注重内容的细小变化,而是着眼于新闻评论点的创新性与独特性,以期给予受众耳目一新的感觉,继而提高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彰显其余的新闻传播所无法达成的传播效果。除此之外,加大电视新闻传播特色栏目的建设力度,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新闻栏目,以吸引更多的电视新闻受众,对新闻事件的评论方式与表达方式积极进行创新,以增强电视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竞争力。

3.2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

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是实现媒介融合的关键前提之一,诸多不同的传播方式被强大的网络平台所涵盖,而电视新闻传播也应当看到这样的发展形势。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电视新闻传播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新闻门户,连接客户端,用户能够实现电视新闻的电视新闻,这是典型的电视新闻与网络技术相互结合的模式,可大幅度提高电视新闻的浏览量,无论是对于网络门户,还是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均是大有益处的。

“双赢原则”是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必须要遵循的核心原则,应当充分重视资源以及产业链条的完整性,通过方便快捷的新闻传播方式,电视新闻发展与传递的速度均可大幅度提高。同时,开发报纸类刊物的潜在价值,如对电视新闻内容进行补充说明与深入剖析,加深受众对电视新闻内容的理解,通过多种媒介的交叉使用的方式,可切实提高电视新闻传播的广泛性与有效性。

3.3革新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

新闻信息资源来源的无限化可能源自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庞大而完善的新闻信息资源库可作为电视新闻传播信息来源的重要基础。然而,这个信息库仅仅是针对新闻播报而言的,如果要作出符合受众心理特征的新闻,同时讲解促进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进步,那么增强电视新闻整合的能力久显得尤为必要,在强大的信息资源当中寻找到合适有效而独特的新闻信息资源,而非胡乱地把许多看似相关的新闻混合播报。

完成有效新闻的整理工作之后,选定独具特色的视角对新闻事件的本质进行深入的剖析与阐述,以确保电视新闻播报的整体效果。针对电视新闻传播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进行革新,要求新闻视角必须要具备独特性与创新性,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整合并筛选新闻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电视新闻信息资源的综合效益。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介融合的时代大背景之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值得深入审度与分析,这是时展与技术进步所共同创造的主流发展趋势。现如今,数字化多媒体、移动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均快速发展并融合,电视新闻传播置身事外是不现实的。媒介融合对传播、网络、内容、终端等诸多平台实现了有效的整合与优化,这是媒体发展的新形式。鉴于此,必须要对电视新闻信息进行强力的整合,进一步扩宽电视新闻传播的平台,立足于创新表达方式、交叉使用多种媒介、革新固有的新闻观点模式等方面,力保电视新闻在媒体传播当中的重要地位。(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经营管理者,2013,20:329-330.

[2]杨丽平.浅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传播与版权,2014,12:21-22.

[3]黄定宙.分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中国传媒科技,2014,06:43.

[4]李卓颖.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走向[J].新闻传播,2014,05:101.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策划核心竞争力

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目前中国传媒业已形成由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共同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架构。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媒介市场的内在结构和总体格局,并引发了媒介革命。在媒介市场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媒介融合应运而生。

媒介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伊契尔・索勒・普尔提出的,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各种媒介打破壁垒以合作的方式共同传播。本文拟从媒体、信息和受众三个方面分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可能性。

媒体特点互补。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等。其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表现形式丰富。新媒体结合文字、画面、声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使信息传播方式更具多样化,满足了受众对不同信息表现形式和接收方式的个性化需求。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在于其互动性,例如网民可以对其感兴趣的内容加以评论讨论等。在网络环境中。超链接和评论功能使反馈的流程更加顺畅,传播过程实现了由信息单向流动变为交互式的双向流动。

内容特点互补。互联网信息渠道多样、容量无限,相对于受时域和地域限制的传统媒体,其在内容方面有了极大的丰富。但是在海量内容的优势下,互联网也有很大的不足,第一,其信息供应程度已超出人们所能关注的范围。受众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对信息进行选择、筛选和解读,这直接导致受众注意力缺失;第二,网络新闻在过程中缺乏“把关”和监管,导致互联网内容可信度不高。媒介影响力下降;第三,超链接和复制功能的广泛运用,使互联网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可读性不强。与受众信息个性化的需求产生矛盾。而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内容原创、真实和舆论导向方面营造了强大的公信力与权威性,并树立了其独特的品牌影响力,在实际获取信息的过程中,网民自觉形成了以传统媒体为主导、借网络媒体进行深度阅读的特点。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1篇4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生产;特征;创新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新兴媒体在新闻宣传中彰显出了强大的优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做好新闻生产的组织与策划,成为我们必须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新特征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时代来临,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最快捷有效的载体,各种移动设备更为大众获取各种资讯提供了方便。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特征,更符合受众的心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娱乐、轻松、方便。

(一)快捷高效。媒介的融合,使新闻传播速度更快,通过互联网,一则新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传播到四面八方,并且很快受到多人的关注。

(二)多元丰富。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更加多元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可以符合不同受众的需求。借助互联网,各种各样的文字、图片、视频新闻以各种方式吸引着受众的眼球,人们可以在越来越丰富的网络资源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可以说,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更适合受众,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更能影响受众的生活。

(三)贴近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轻松娱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宣传不单单是严肃的政治话题,各种趣味性强、生活味浓的新闻更被受众欢迎。

(四)交流互动。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什么样的新闻传播方式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毋庸置疑,那就是能够交流互动的新闻传播方式。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更强,新闻后,受众可以通过各种阅读终端,实时与新闻者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的创新

当前,我们处在各种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同媒介类型间经过嫁接、转化与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为适应时展需要,满足受众的不同口味,我们必须对新闻生产进行创新,提高新闻生产水平,为新闻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推进新闻业的创新发展。

(一)新闻发现的创新。在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中,由于受消息传播渠道以及载体的限制,新闻线索都是靠新闻工作者去发掘,然后采写、编辑、。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线索的发现则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渠道广泛,而且内容丰富、快捷方便、时效性更强。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拓宽自己的交流范围,能够抓住公众的关注点,针对各种新闻原材料进行正确甄别、科学整合,提炼新闻要点,提高新闻的关注度。

(二)新闻编辑的创新。新闻编辑是新闻生产的开始,良好的开始才能让新闻更有效地传播,才能紧紧抓住受众的眼球。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进行编辑,必须要把受众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能力和方式,并对新闻后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科学预判,然后对新闻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精选主题,科学策划,丰富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进而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提高新闻的传播速度。目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想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做好新闻编辑工作,就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拓宽知识面,充分挖掘各种新闻,正确甄别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闻内容,提高新闻编辑能力,为新闻传播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新闻的创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客户终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闻的也就产生了新的变化,让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快速。因此,新闻单位应该建立自己的新闻客户端,科学划分客户端板块,并根据时展和受众需求及时调整板块,让受众一目了然,想看什么就点击什么,方便受众、吸引受众。同时,要实时推送大众关注的热点新闻,及时更新客户端新闻,保证新闻的新鲜性,满足不同受众的好奇心。此外,新闻工作者还必须实时监控新闻客户端的新闻的阅读量,根据阅读量准确研判客户端各板块新闻的受关注度以及不同受众的喜好,向不同的受众推荐不同的新闻,针对大众都十分关注的话题或者板块,不妨设立“今日头条”专栏或者板块进行推荐,提高新闻传播效率。为更好地掌握受众的阅读需求,真实了解受众的意见和看法,新闻工作者还可以在客户端开辟互动专题,添加“评论”板块,实时与读者互动,以便更好地做好新闻工作。

三、结语

当前,互联网迅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常态,新闻传播事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为推进新闻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更新观念,适应媒介融合新常态,充分认识新闻传播的新特征和新变化,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推动新闻生产与传播,为新闻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⒖嘉南祝

[1]李波.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生产模式的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5(07).

[2]黄莹.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产模式的创新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6(01).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篇5

一、媒介融合发展高潮学术研究需求强烈

(一)、媒介融合定义及发展高潮

虽然对于媒介融合这个词很熟悉,经常听到,但是要准确的将他说出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要想真正的研究媒介融合,就必须弄清楚到底什么事媒介融合?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1】

伴随着数字化的到来,受众对于信息传播的需求进入了新的阶段,原有的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科技的发展为媒介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著名的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有过这样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在今天,网络媒体的发展和数字技术的日益精进,推动了媒介的融合。在美国,各大传媒集团的出现就是媒介融合的标志性产物。今天的媒介融合与从前媒介融合有很大的区别,对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新的阐释。传统意义上的媒介融合侧重于传播媒体的融合,广播和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融合,即视觉和听觉融合。但是媒介融合发展到今天,更多的是对于全感官的延伸。3D影片的出项就是最好的例证,媒介融合已经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世界上很多国家早已经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美国媒介综合集团在佛罗里达州坦帕市建立的“坦帕新闻中心((Tampa'sNewsCenter),是美国新闻界公认的进行媒介融合试验比较成功的典范。2000年,该集团投资4000万美元在坦帕市建造了一座传媒大厦,将《坦帕论坛报》、网站Tampa$ayOnline、电视台WFLA-TV一起搬人办公,形成了真正的媒介融合集团。【2】

我国的媒介融合也进入了崭新的阶段,从早些年上海文广集团对媒介的融合的尝试,到最近的“三网融合”试点方案的敲定,都展示了我国媒介融合的的既有景观,我国的媒介融合具有无限空间。

(二)学术研究需求强烈

媒介融合在改变受众的信息接收的形式的同时,也得到了学者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相关领域的学者燃起了研究的热潮。自2008年中国首届媒介融合高峰论坛在南京召开后,相关学界人士给与了高度重视。2009年11月22日,“2009中国第二届媒介融合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着战胜挑战、创新模式、加快发展的目的,又一次针对媒介融合进程中一系列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对业界和学术界的理论需求也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

由于媒介融合的前沿性,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美国进入媒介融合时间较早,因此他们的理论相对比较完善。但是这些完善的理论并不全部适合中国。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本土化倾向严重,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征,融合的发展模式也极为不同。美国的理论并不能完全解读我国的媒介融合模式。所以我国的媒介融合发展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另外,媒介融合是一个边缘学科,包括众多的内容,涉及的其他范围较为广泛,所以更需要各领域的学者进行共同研究,使理论不断地完善,最终指导媒介融合更好发展。

二、美国媒介融合发展及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美国的媒介融合以技术为保障

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较早,这是得益于他们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为媒介融合奠定了技术基础。当下的媒介融合要求对于大流量的视频传输,先进的技术为新型的媒介传播提供了坚实的保障。IPTV的兴起正是因为有了技术为保障,才得以很好的发展所以美国的媒介融合的先决条件就是有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作为保障。另外完善的网络设备建设和管理体制也为媒介融合奠定了物质和设备基础。麦克卢汉的“地球村”预言成为了现实。网络技术的发明为媒介融合的提供了全球化的保障。这带给我们很多启示,在我国进入媒介融合时代时,我们是否具备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是否拥有技术的保障。

(二)有效整合的经营模式――资源最大化利用

美国的媒介融合的良性发展得益于有效整合模式,使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实现了资源共享。媒介融合的经营方式可以将新闻时效性演绎到极致。最好的例证就是坦帕新闻中心对sunskneskyway大桥坍塌事件的稠查和报道。这座被公认可以经历100年风雨的大桥在短短10年后,一个最重要的支柱就因为被侵蚀等自然原因而坍塌了。当时是一名电视台记者最早获得这一消息。《坦帕论坛报》在经过新闻中心的调节下,最先此消息。《土日帕论坛报》作出了这座大桥的设计图,这些资料包括制图的依据同时提供给电视台和网站。报纸付印后,一个谈话类电视节目看到了这则消息的新闻价值,邀请《坦帕论坛报》和电视台的记者和编辑,共同讨沦这一事件的调查进程。【3】

在这个整个过程中,媒介集团秉着统筹兼顾的原则,在整个过程中扮演者决策者和协调人的角色,充分挖掘新闻的使用价值和信息传播附加值,使这则新闻价值得到最大发挥。由于新闻中心的统筹策划和完美的媒介协作,在加上多样的报道方式,那天电视台的收视率提高25个百分点,报纸阅读量也大幅攀升。无论在对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存对报道流程的处理,这种媒介的融合都使新闻价值的实际价值得到最大发挥,并在最大限度的扩大了内容附加值,达到了利益最大化效果。新闻中心都取得了很大成功。

由此可以看出,在良好、有序、完善的媒介融合中,可以将资源得到最大的利用,使新闻的价值不单单体现在它的时新性和本身的价值,还体现在他的传播价值当中。良好的制作和传播方式将极大地增加新闻的附加值,这将成为媒介竞争的新的增长点。

但是媒介的融合也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如果不能很好的处理好内部关系也将带来不利的后果。在2000年美国时代华纳(拥有报纸、广播、电视、影视、期刊的传媒集团)和美国在线(当时美国网络的巨头)“联姻”了,这个曾被看作是强强联合的最有发展前途的传媒集团,在经历了十年碰撞之后终于“离婚”了。内部文化的不相容和管理上的失误都是造成悲剧的原因。如果说定义时代华纳和美国在线的这次联合为媒介融合,我认为且妥的。这次的联合并没有实现融合的真正内涵,而是仅仅的拼在一起。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AOL――时代华纳,仍然是各自为政,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形成整体,所以他的的联合只能叫做合作。从他们身上我们也能看出媒介融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每个成员齐心协力的为整体付出,良性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命运。通过借鉴和学习,所以我们更要针对不同的问题采用相应的对策进行处理。

三、我国媒介融合方向与策略

(一)媒介公信力的打造

通过对美国媒介融合的一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媒介融合将给信息产业带来春天,为媒介的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媒介融合很重要一点就是要做到公信力的打造。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的原因,我们的媒介传播肩负着公益事业的使命,媒介即是政府的耳目喉舌,更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在媒介融合后,双向互动的特点将更加突出,因此媒介公信力的打造将直接影响融合后的媒介的社会认同,也就会直接影响到媒介的发展。所以在中国,媒介的公信力打造是媒介融合的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媒介一直很注重公信力的打造。

(二)技术保障

从美国的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技术保障对与媒介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要想媒介融合顺利进行,技术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三网融合试点方案中就多次强调了对于网络的建设问题。双向进入和各地的有效整合将会极大地促进网络设施的建设,从而推动媒介融合的进程,最终使广大的受众享受全方位的信息体验,“金媒介”时代也将尽快到来。

(三)本土化与内部管理

我国由于政治经济体制与美国的不同,美国的经验虽好,但是我们不能全盘抄袭,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对于本土化的研究。美国在线进军中国的失败的例子也充分展示了我国人民对于本土化的倾向。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将会成为我国媒介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时代的失败和坦帕的成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同时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将是媒介融合并且良好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有序的结合,才能真正的融合,最终达到1+1>2的效果。

(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更要注意对于新闻符合型人才的培养。2005年9月,经过两年的前期调研,麦金教授正式创办了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专业。如今这个专业已经发展成密苏里新闻学院第三大系。【4】这个专业培养出的新闻人才都属于复合型的人才,除了编、写、采、评,这些记者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外,综合性的新闻人才还具有摄影、编辑、策划等很多技能。当下,媒介融合迅速发展,这些传媒集团更需要这种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在这方面还需要学者和相关部门进行深入研究。

另外,在媒介融合的今天,还要注意受众媒介素养的培养,媒介融合后对于信息的双向互动要求会更加明显,所以拥有较高的媒介素养的受众,将会促进整个信息传播的有序进行。美国早就开始了媒介素养的教育,并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一,而我国还只是属于探索阶段。在媒介融合的今天,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相关学者和有关部门应给与高度重视。

四、结束语

媒介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信息社会发展中媒介的必然趋势与走向。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在学习美国的经验的同时要结合自身的媒介生态和本土化,对我国的媒介融合进行整体的规划,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只要各部门积极配合,就会顺利进行。全国人民携手面对未来的机遇与挑战。

注释

【1】百度知道定义

【2】蔡雯.郭翠玲.《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记者.2007,(9)

【3】蔡雯.郭翠玲.《美国坦帕新闻中心媒介融合的策略与方法》.中国记者.2007,(9)

【4】付晓燕媒介融合下的美国新闻业和新闻教育变革――访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媒介融合项目创始人迈克•麦金教授新闻与写作2009,(8)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周鸿铎.《媒介经营与管理丛书》.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年版

【3】杨雪峰.《三网融合给有线电视网络带来的机遇及挑战》.广播与电视技术,2010,37(2)

【4】赵云刚.胡勇军.《三网融合需要创新模式》.通信企业管理,2007,(6).

【5】于婧.李沂芳.《浅谈三网融合》.商场现代化.2010,(7).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数字化;报业

中图分类号:G2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14-02

一、数字化时代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媒介生态理论指出,“媒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也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媒介的生态环境”[1]。媒介、社会和受众是媒介生态系统的三个要素,这三者密切关联,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如今强大的数字技术正在深深地撬动着原有的适于传统媒体的生态环境。

(一)数字化下媒体格局的异变

在数字技术催生下,媒体大家庭急速扩容。20世纪末之前由三大传统媒体所主宰的媒体界,在之后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被众数字技术的产物新媒体所颠覆,尤其是互联网,成为继三大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同时,其他数字媒体也在以惊人的速度成熟,比如手机。当下,手机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技术的推进使手机进入了媒体行列,而其庞大的使用群体也必将注定着它作为媒体的巨大潜质。另外,还有移动电视、物联网等等数字新媒体,纷纷进入了媒体大家庭。新媒体的剧增,媒体大家庭的扩容,必然会引起媒体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化。过去传统媒体是少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而现在的新媒体是多数人生产、多数人消费。

(二)数字媒体影响下受众的迁移

对于任何媒体,受众的重要性都是不容置疑的。没有受众,媒体失去了传播对象,也失去了它的经济基础。因此,受众的任何变化都可以说牵动着媒体的“中枢神经”。而新媒体的涌现,强有力的拉紧了传统媒体的这根“神经”。

首先,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向新媒体转移。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众的信息接收行为是完全具有主动性的。他们不仅对媒介有选择,对内容也是有选择的。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大大增强了受众媒介消费的选择性。同时,新媒体的数字化优势,打破了传统媒体下内容的时空“束缚”,使其在内容形态、内容来源以及内容信息上具有更高的延展性和丰富性,大大丰富了受众的信息可选择度。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受众的互动性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得到了有力的强化。“数字化网络带来海量信息的互动传播,意味着传统人际传播得以在数字媒介平台上全面还原并提升,即人们可以超越时空进行点对点的信息沟通与实时交流,且不必再拘泥于传者与受者、大众与小众之间的明晰界线”[2]。在新媒体种种优势的夹攻下,传统媒体的受众不断向新媒体转移。

其次,受众细分化和碎片化导致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流失。在过去,大多媒体把受众看作一个未分化的“大众”市场,提供的是能够满足普遍需求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但如今,“社会经济及文化潮流的发展与进步引发社会阶层的‘碎片化’,并由此延伸到市场的‘碎片化’和受众的‘碎片化’,大众时代过渡为‘分众’时代”[3],而不同群体的受众需要不同的精神粮食。因此,单一媒体已经很难满足所有受众的喜好。随着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技术的崛起,媒介的种类和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长。媒介多元化、信息多样化的态势日趋成型。加之新媒体诸如自由选择、双向互动等突破传统媒体局限的独特优势,为细分受众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媒体、信息成为可能。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必然引发传统媒体受众资源的流失。

(三)数字化下传统媒体优势资源的劣化

一直以来,内容生产是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优势,依赖于内容生产,报纸等传统媒体稳稳的立足于传媒产业链的上游。但是“数字技术使得一切信息都可以用0和1来表达,数据库技术使信息和资源的共享成为可能,而多媒体技术使得计算机可以处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4]。因此,数字技术支持下的互联网不仅仅简单的转载传统媒体信息,有机的组合以及再生产,加之互联网的开放性、无成本约束性使得其拥有的信息大大超过了传统媒体。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内容资源的高度同质化以及过度化,使传统媒体一直以来以此作为自身优势的内容资源迅速贬值。正如中国传媒大学黄升民教授所说,报纸所处的是以采编环节为利润重心的完整价值链,但现在被拉长了,利润向发生转移。

二、媒介融合――数字化时代报纸媒体的发展之道

数字化时代,面对新媒体重构的媒介生态环境,面对恶劣的媒介竞争形势,传统媒体特别是报业要走出困境,寻求发展,单纯依靠改版增容已似“隔靴挠痒”,如今必须依靠媒介资源的相互整合,喻国明教授称之为“碎片化时代的多重整合”,也就是学界和业界所提倡的媒介融合,尤其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之道。

(一)媒介融合是报纸媒体变革的关键举措

不可否认,报纸已经进入衰退期,这其中既有新媒体冲击的影响,也有报纸自身发展瓶颈的问题。如今的报纸仅仅依靠改版增容已基本失效,与互联网浅层次的结合也没有大的意义。报业需要的是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使报业从内容生产到终端呈现,从形态到结构,从利益增长点到经营管理,都有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报业的涅重生。媒介融合正是这一壮举的关键举措。“新媒体革命的方向是数字化,其运营模式是媒体、网络、通信三者整合,汇流成传播的大渠道。报业只有超越印刷时代,走多媒体融合之路,弥补自身无法具备的传播特性,才有可能发挥综合优势,作为一个蜕变更新了的产业存在并发展下去。”[5]

(二)媒介融合是报纸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手段

数字化时代,报业价值链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报纸的产业链得不到延伸,将来可能被迫沦为新媒体的内容供应商。但媒介融合促进了报业集团化,而集团化的规模经济效应为报纸产业链的延伸奠定了基础。

首先是媒介融合带来了内容产业链的延伸。媒介融合,数字技术可以将任何形态的媒介内容转化为可以用0和1表示的数字形式,而数字形式的内容消融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之间的内容形态的界限,从而不同类型媒介的内容可以交换和再生产。也就是说,数字技术的低成本性和通用性使得媒介的内容生产具有了规模化生产的可能。这对于以内容生产为优势的报纸媒体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喜事。集团下的各类媒体可以依据各自受众的特点以及内容所需,对报纸内容进行再生产、销售,大大降低了内容生产的成本,实现了报业内容链上的规模经济。

其次是媒介融合带来了终端产业链的延伸。终端是媒体与受众的直接接触点,因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终端的规模决定了媒体的受众规模以及其竞争优势。媒介融合带来的终端产业链的延伸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媒介融合形成的报业集团化大大增加了集团内部所拥有的媒体量以及媒体类型,媒体的数量和类型越多无疑涵盖的受众也会越多;其二是媒介融合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趋势,在数字技术支撑下的融合媒体有了规模化、差异化内容生产的可能,从而能满足不同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越是能满足受众需求的媒体自然越受受众欢迎。终端的拓展为报业带来的是最为宝贵的受众资源。

(三)媒介融合是满足“个性化”受众的不二之选

首先,媒介融合迎合了个性化、多样化的受众媒介需求。如前所述,受众的不断细分化、碎片化,使得他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更显个性化。如今的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更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由此可见,一贯以内容见长的报纸,其单一的表现形式,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已无法满足越来越细分化、需求多样化的受众。而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为报纸媒体适应“个性化”受众带来了机会。数字化技术使得各种媒体产品有了标准端口,从而可以相互嵌入、多元组合,市场中的产品将出现更为多样化的版本和更为丰富的内容,如此,媒体可以根据不同受众对信息、形式和渠道的偏好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供他们个性化的选择。

其次,媒介融合满足了受众传播地位变化的要求。传统媒体的种种局限,大大制约了受众信息传播者角色的发挥,而媒介融合为受众地位的改变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优势,恰到好处地弥补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局限,也正好满足了受众日趋强烈的信息传播者或者内容提供者角色的扮演。另外,媒介融合也大大增强了受众的主动性。内容的多样化,渠道的多元化,观看时空的可控性等等的媒介融合后产生的新特性都使的受众可以更加自由和主动的选择自己所需的信息。

(四)媒介融合是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上策

保罗•莱文森的“媒介补偿理论”指出,任何新媒介的产生都可以看作是对此前旧媒介缺陷的一种“补偿”,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6]基于数字技术基础上的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种种局限,以各种传统媒体所无法具有的优势赢得了受众的万般宠爱,而传统媒体自然备受冷落。但是数字技术创造了众多新媒体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创造了与新媒体融合的可能性。通过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既可以进军新的领域,也可以探索和发展新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多样化受众的选择和需求。如此,传统媒体一方面可以突破传统行业发展极限的约束,减少经营风险;另一方面通过新资源的获得,在融合后的新领域获得一席之地。这也许正是如今全球传媒集团井喷式发展的重要原因所在。

毫无疑问,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尤其是报业深受新媒体的影响,受众资源、广告资源被新媒体分流,内容资源失去了它原有的优势,加之受众主体地位的不断强化,个性化需求的不断加强,报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因而,报业的改革势在必行。数字技术给报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给其涅重生创造了机遇。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介融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共生共荣;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延伸了传统媒体的产业价值链;也达到了传播致效的目的,一定程度上满足“个性化”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媒介融合是数字化时代报纸媒体,亦是各大传统媒体涅的关键之道。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周笑.重构中的媒介价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8.

[3]刘婧一.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1篇7

在我国目前的媒介环境下,可以说媒介融合有两大趋势:一是传统媒介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或主动或被动地谋求多媒体化经营,以求实现自身与依托于网络的各类新媒介之间的整合;二是新媒体――主要是新闻网站谋求获得采访报道权,充分利用自身在传播渠道上的优势,发挥自身多媒体性、强互动性等先天性的长处的同时获得在内容渠道上的突破,谋求摆脱传统媒介的内容控制。学界将这个两个趋势表述为媒介融合发展到了更深入的层面,即媒介的组织结构性融合。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的是这种所谓的组织结构性融合指的是同一个传媒公司或者集团旗下同时拥有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媒体等媒体形式,各类形式的媒体在统一的发展目标之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内容的共享,这些媒体平台之间能够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地占领市场、获取利润。这种组织结构性融合的实质,将是不同的媒体之间所有权的整合。以我国目前条件,这显然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实现。而且必须要认识到,这样的分析还是停留在传统媒介-新媒介这样的二元架构当中,并没有认识到在这一阶段上已经、必然要产生一种消弭传统媒介-新媒介两者之间界限的突破,不再仅仅是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而且要产生一种全新的媒介形式。

这种全新的媒介形式将是一种或几种整合了以往的媒介形态,突破了以往媒介作为人体感官功能的部分延伸的缺陷,充分利用多媒体化重新整合了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态充分利用网络虚拟世界的媒体化社会特点,有着极强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以网络作为载体平台和发行平台,最终通过各类不同的多媒体终端设备呈现出来。这些终端设备可以是电脑,也可以是MP3、MP4或者手机,甚至可以是概念中的其他终端设备。这样的新景观表明了这些全新的媒介形态是区别于以往的任何媒介形式的全新媒介。

电子报刊:平面媒体的整合

按照麦克卢汉的理论,平面媒体包括报纸和杂志在内都仅仅是人体视觉感官的延伸,因此,具有极强的单向性和极弱的互动性。然而目前已然出现的一些新形态,依托于网络这个平台的新媒介,不能不说是媒介整合的一个结果,甚至可以说是这种整合的一个未来的发展趋向,这些新形态的媒介主要指的是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

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是一种多媒体化,互动性极强,具有自身发行渠道,并且日益方便获取的(多种接收终端,不仅仅是网络,如前文所述)传播形式,这当然是一种崭新的媒介传播形式。当然,目前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的发展还不成熟,我们也不能够断言,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就是平面媒体和新媒体整合产生的最终媒体形态。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否认电子报纸和电子杂志已经是具备了媒介融合条件下整合媒体形态的诸多特点,越来越具有独立性,笔者以为至少是媒介整合产生的新媒体之一种形态的雏形了。

博客:新媒体在内容获取权上的突破尝试

博客,是自媒体时代到来的标志。今天,博客的蓬勃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甚至,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年度人物,都是“你”。《时代》周刊认为,每个使用互联网的网民都是2006年度影响力最大的人。这充分表明了内容的提供者角色已经在以博客为代表的WEB2.0时代下移到每一个个体。这种传播特点表明:每一个个体都成为传播者,都成为内容提供的媒体。笔者以为:内容获取的权利正是从这里开始取得了突破。

实际上,在博客出现以前,各类论坛上的新闻线索和内容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但是,只有在博客出现以后,特别是新浪名人博客出现以后,充分利用了名人身上的新闻性,众多新闻信息的实际上遵循了这样的一条轨迹:博客提供新闻――新浪确定新闻价值,给予报道――传统媒体或者照搬或者跟进报道。翻看2006年的报纸杂志,我们会发现众多这样的例子,典型的如“馒头血案”、“韩白之争”、“虐猫追杀令”和“洪峰乞讨”事件等等,不胜枚举。

这就是突破。因为它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特权,甚至初现了重新划定内容提供者角色、划定议程设置者身份的端倪。这样一种角色的颠倒,其重要意义在于新媒体摆脱了扩音器的尴尬角色,而成为具有强大功放的独立主体;使得新媒体在自身的众多传播优势的基础上更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控制,从而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整合,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新型的独立媒体。

电视媒体:步入整合媒介阶段

“理解未来电视的关键,是不再把电视当电视看。从比特的角度来思考电视才能给它带来最大收益。”这是关于电视媒体在新媒体冲击下,与新媒体进行整合的一个典型表述。实际上,从电视媒体产生到今天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最近几年的变革是最具革命性的,以新一代数字技术、广播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业务作为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大趋势,正以锐不可当之势给广播电视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在强大的网络支撑下,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不断崛起,呈现出丰富的整合特征。

包括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卫星移动电视在内的各类具有整合特征的新兴媒介形态都具有强互动性、多接收终端和小众化传播等传播特点。这些特点表明电视媒介的整合比平面媒体走得更远――已经是一种媒介整合的新媒体,依托于网络平台,可以通过多种接收终端传播。

结语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闻摄影教育融合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WZ2011-23的成果之一。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的现状

目前,“媒介融合”已经从模糊的概念走向实践运用。变化的媒介环境对新闻摄影教育及新闻摄影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本来,我国的新闻摄影教育就远远滞后于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实际,因此,新闻摄影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媒介融合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摄影作品的存在形态。如今,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早已让新闻摄影摆脱了单一的图片形态,新闻摄影也可以通过流媒体、视频截图等形态出现。[1]根据媒介融合的现实发展情况,新闻媒体急需补充将新闻摄影与流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实现有效对接的人才,然而,这在以往的新闻摄影教育实践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我国的某些大学已经逐渐在推广媒介融合的教育理念甚至付诸实践,如南京大学在国内建立了以媒介融合实验室为基础的媒介融合教育,但这毕竟是少数,新闻摄影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新闻摄影工作的需求。

而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媒介融合除了内容、渠道的融合外,还有管理层面的融合。媒介融合在某种层面上确实是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为目标的,是媒介经济学提高媒介企业获取高利润的有效手段。为追求企业的低成本和高利润,新闻传播业呼唤一种能够熟练操作多种媒介工种的全能型的新闻摄影记者。所谓“全能型摄影记者”,是指熟练掌握多种媒介工种,运用多种摄影手段报道新闻活动的新闻工作者。全能型摄影记者采回的新闻素材既可供电视使用,又可为网络供稿,同时还能满足报纸截取单幅瞬间新闻照片之用。特殊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拍摄角度、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在专业上是综合的。[2]因而,这种既能降低人力成本,又能降低经济成本的全能型新闻摄影记者备受传媒业的关注与重视,新闻摄影教育要为融合媒介培养全能型的新闻摄影人才。而在传统的新闻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做法,片面强调新闻摄影的技术性、实用性与工具性。

我国新闻摄影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新闻工作需要,这已成为业界与学界的共识。从根本上来说,这显示我国新闻摄影教育发展滞后,新闻摄影教育一直游离于新闻摄影工作之外。也正如有学者所说,我国摄影教育起步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其他学科尤显薄弱,表现出“四个同样落后”的局面: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样落后;技术教育与智慧教育同样落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同样落后;新闻教育的内部环境与实践教育同样落后。[3]

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发展的语境,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新闻摄影教育的诸多问题,亟待探讨。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的创新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媒介融合的背景,为新闻摄影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传统的新闻摄影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新闻传播业的需求,应从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

(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积极构建科学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

我国的新闻摄影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至今仍没有系统完整的新闻摄影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在学界与业界存在这样一种惯性思维:新闻摄影是一种技术性艺术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在教育部颁布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中,在一级学科的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等几个专业方向,新闻摄影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因而,新闻摄影教育主要侧重摄影技术的传授,“新闻摄影无学”的现象长期存在。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只有构建完整科学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新闻摄影教育事业。这也是改进我国新闻摄影教育事业,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闻摄影人才的治本之策。

目前的媒介文化日益呈现为一种“读图”而非“读文字”的商业文化特征,图像传播在网络等其他融合媒介中广泛实行。因而有必要在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立新闻摄影学专业,确立新闻摄影学的学科地位,在专业层次上,招收新闻摄影方向的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开展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及职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其中在硕士生层次,加强视觉传播研究、影像传播研究;加强新闻摄影理论和思想史、新闻摄影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影像传播学、影像社会学等重大课题和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在本科层次加重新闻摄影、影像传播技术、影像传播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比重;[4]在职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层次,加强媒介摄影技能层面的融合教育,适应当前新闻工作实际。

此外,鉴于目前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新闻摄影教材体系的现状,有必要广泛邀请国内外新闻摄影方面的知名学者、媒体界的优秀工作者及政府新闻机构主管负责人共同研讨,编写教学大纲并着手编撰一套适合不同层次新闻摄影教育需求的新闻摄影教材,以规范新闻摄影教育。

(二)依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进行新闻摄影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具体的新闻摄影教育实践上,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其一为摄影基础教育模式。受新闻摄影是摄影重要部分这一观念的影响,新闻摄影主要教授摄影器材、拍摄技术、构图用光、数字暗房技艺等。

其二为摄影基础加新闻摄影理论模式。主要讲授摄影基础知识,再加上部分的新闻摄影理论,但两者缺乏深度的有机结合。

其三为新闻摄影教育模式。将新闻理论同新闻摄影技术、技能有机结合,把新闻摄影采访、拍摄、冲洗制作、图片编辑的全过程融为一体,注重新闻摄影的观念贯穿始终。

这几种模式各有所长,但第三种属于一种较为合适的模式。[5]媒介融合背景下,由于技术的发展导致新闻的采制方法、流程乃至媒体的运营模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学科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新闻摄影教育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式的重组,无疑第三种新闻摄影教育模式更适合融合媒介发展的需要。

1.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

媒介融合产生了对复合型新闻摄影记者的需求,技术层面上的融合记者培养可以解决融合媒介的一时之需。

就新闻摄影而言,传统的新闻摄影教育的重点是对镜头、构图、暗房后期等进行讲解和操作,强调拍出真实性、艺术性强的图片,是否需要采集声音和视频素材以及如何以流媒体进行传播等不是教学的重点。融合媒介要求新闻摄影人才不仅要拍出高质量的新闻图片,还必须掌握图片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表现手段,需要采集静态图片之外的音频、视频以及必不可少的文字写作,同时还要配合编辑部门的整体报道格局,以便制作出不同媒介呈现形态的新闻摄影作品。

目前,国内已经实行的一种媒介融合教育方式是在传统课程上整合新媒体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变化不大,在媒介融合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在已有的新闻摄影教学中融入各种数字融合技术的相关内容,如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图片处理技术、新闻摄影作品的传输与保存等。媒介融合时期,摄影教育不仅要加强数字图像文件的拍摄与处理能力,还需要借助技术设备的融合加强各种视频文件的采集处理能力,这也是加强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所要考虑的。

2.新闻综合知识的融合教育。

新闻摄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要求的是一种包括技术在内的综合素质。[6]因而,虽然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融合媒体的初步适应能力与初次就业能力,但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其专业综合素质才能在媒介融合时期起到决定性作用。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除了掌握基本的融合媒体使用技能外,新闻综合知识的融合教育必不可少,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世界范围内成功的摄影记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在某一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和研究水平,如大卫·伯内特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是政治,而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在巴黎曾获得经济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伯内特的许多政治题材作品源于他对政治问题的敏感反应和良好的认识基础,而萨尔加多关于非洲灾难题材的成功表现也是完全建立在他对非洲经济、社会问题具有深刻见解的基础之上的。[7]

新闻摄影教育不能目光短浅,必须立足长远,在分析、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技术操作能力、专业综合知识与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齐头并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新闻摄影人才。在进行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一方面加大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内容,如外语、政治及文化基础学习等,另一方面增加交叉学科的相关内容,如美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3.新闻专业主义的融合教育。

新闻摄影是由“新闻”和“摄影”两大要素构成,有的人把它叫做“摄影的新闻”,“用照片报道的新闻”……新闻摄影首先必须是新闻,摄影技术与技巧是手段,这是新闻摄影质的规定性。[8]

读图时代的多媒体融合无疑会扩大摄影作品的需求量,受众的审美需求多元化也会增加摄影作品的多种差异化需求,进而可以为新闻摄影教育创造更多的人才实际需求。但是,大量图片和视频的拍摄需要不是新闻摄影教育孤立强调融合技术的教育就能够解决的,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与市场细分化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体现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数字技术导致的图片易拍易得的时代,专业的新闻摄影作品无论以何种媒介融合的手段呈现出来,作为报道新闻的一种手段,摄影记者必须能够准确运用摄影摄像技巧表现典型的新闻事件,充分发掘新闻摄影图片的叙事功能,使用高超的图像语言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这就需要新闻摄影记者具有新闻敏感,能够准确地抓住新闻眼,捕捉到准确的新闻信息。

从摄影记者到全能型新闻摄影记者的转换,除了正规系统的学校技能教育外,传播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工作期间终身教育的不断跟进,融合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技能教育的问题,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系统学习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针对新闻业界的现状,新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客观、真实、准确、公正、社会责任、专业操作的新闻专业思想,在传统的教育中加大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如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新闻实务、媒介社会学、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件,采取特定的新闻角度挖掘新闻素材,从而掌握新闻摄影采访的要点。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新闻摄影教育。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得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的局面。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采取多种方式手段进行新闻摄影教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新闻摄影的兴趣,才是新闻摄影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

1.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新闻摄影教育。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在新闻摄影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能够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新闻摄影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整合枯燥的新闻摄影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闻摄影的兴趣。此外,还可以采取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式,在讲授新闻摄影技术的同时,选取一些优秀的新闻摄影照片让学生尝试讲解与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理解力。

2.利用融合媒介加强新闻摄影实践方面的教育。

不可否认,新闻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仅仅加强理论层面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将新闻摄影教育与新闻教育实践联系起来。

传统的新闻摄影实习主要是依托新闻媒体为平台,通过摄影记者的传帮带来帮助学生掌握新闻摄影技术和完成作品发表。[9]融合媒介,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学生参加新闻摄影实践提供了种种便利之门。在新闻教学实践中,可以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站、新闻博客、新闻微博,将自己的新闻摄影作品放到网络上接受网友的检验,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融合媒介的特征及新闻摄影报道的操作过程,从而将新闻摄影理论更好地运用到新闻摄影实践中。

三、结论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摄影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不是简单增加技术课程与基于网络平台的融合课程,而是需要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在贯穿新闻专业主义的教学原则下,为学生短期就业提供操作层面上的融合教育模块知识,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具有雄厚人文底蕴的合理知识体系,让学生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综合实践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新闻传播出现的新型融合趋势。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学界与业界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2]于文国:《深度变革已经开始——影响2009年中国新闻摄影的五个关键词》[J].《中国记者》2010年第1期

[3]谢琳:《网络环境下的新闻摄影教学》[J].《当代传播》2004年第2期

[4]王瑶:《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5]吴建:《浅谈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J].《新闻界》2000年第4期

[6]董娅莉:《新闻摄影教育的深层问题及改进空间》[J].《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刘源:《论新闻摄影教育中的观念教育》[J].《新闻界》1999年第3期

[8]冯菊香:《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教学的变革与坚守》[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篇9

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一、技术融合与全能文化。媒介融合首先体现在技术领域的融合,媒介融合最根本的社会背景是数字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广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力。因此,媒介融合呈现出明显而突出的技术特征。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媒介的竞争与融合,表现出多元文化的技术性特征与全能性特点。它不仅能代表大众文化的特质,也包含着精英文化、世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娱乐文化的精髓,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形态。

二、集中生产与公民写作。融合的媒介要求不同种类的传播媒介从各自独立运行向整体联动发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成本,这标志着一种新的传播模式“融合新闻”诞生了。融合新闻主要特点是将多种不同传播媒介的新闻活动进行整合,利用多种媒体和多种平台的方式开展新闻的传播。媒介融合在内容的集中生产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媒介机构的联动合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内容生产的公民自媒体写作。

三、内容融合与平台融合。媒介融合的途径有很多种,综合起来可以包括内容和平台两个方面的融合。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来看,包括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等;从传播平台和载体上来看,则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上的内容。

融媒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媒介融合的时代特征要求新闻传播活动要具有跨多种媒体的编采能力,比如,报刊与互联网的文字撰写、电视节目的采编录制、新闻栏目的组织编导等;在媒介融合的机构框架中既能关照全局、协同合作,又能够从自身特色出发做好信息的传播。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都给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转变和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一、融媒专业技能。媒介融合是不同传播媒介的重组或者说是整合,交融与互动,是不同传播载体在信息的采、编、播、发的全面合作。它大大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新闻传播活动的流程,成为一种全方位、多媒体、融和式的新闻生产模式。也就是不同的媒体集合在一个传播工作平台上,统筹兼顾,资源共享,根据各自传播特性和受众需求特点对新闻信息进行采制加工,完成不同的信息产品,最后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渠道传递给大众。这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呈现出闲的特点:也就是新闻传播的主体由专门的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发展变化为职业人员与普通民众的共同分享;新闻编采流程由以单一媒体独立采编传播为基础转变为以科技平台为整合的、多种媒介的“新闻信息与服务提供系统”;新闻报道形态由线性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式、全方位的状态。

新闻记者页不可能再如过去一样只为某一类型媒介提供新闻信息,而是要同时照顾到各种不同的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内容形态上也不能只提供单一的信息形态,而是要求记者能运用图文音响等多种形态的信息为大众传媒和受众工作,为传媒集团之中的多个媒体数据库服务。

二、复合式知识结构。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线索来源渠道剧增,特别是在自媒体条件下,公民新闻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的垄断优势不再,在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有更专业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探究才能吸引受众。另外,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记者还必须善于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对新闻信息作更为深入浅出的解读,使新闻的易受性大大提高,尽力降低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时间和精力支出。

这些都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复合式纵深知识结构。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知识储备,特别要关注现实社会,关注国计民生,才可能受到新传媒受众的认可和欢迎。

三、多媒体思维方式。媒介融合时代信息呈现传播多渠道、多平台特点,同样的新闻信息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渠道和平台进行传播和,所以,媒体从业人员必须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

从信息的发源地开始,新闻记者考虑内容与形式的配合,也就是什么样的信息适合什么样的载体。同时还要对传播效果给以更多的关注,以便更好的改进报道,最大限度的提高不同媒介形式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传媒生态环境的嬗变,迫使新闻传播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而这种改变最终将引发整个传媒格局的蜕变。在这种彼此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况中,我们看到整个传媒发展环节链条的联动,彼此互为环境,相互作用。关于媒介融合境况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目标和对策仍有巨大的探讨空间。

参考文献:

[1]媒介融合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李红祥文教资料2012-02-05

[2]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改革探讨黄建友当代传播2008-11-15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篇10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特征;优势;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49-02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被提出,并简单地被定义为将原属于同一类型的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此,美国艾·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媒经济学》的作者喻国明教授这样理解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导致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

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被大大促进了,并涌现出了众多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传媒集团,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重整与优势互补,生产出融合型的信息产品,从而达到了单一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应该看到的是,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综上所述,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征

当前,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即通过组建大型跨媒介传媒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联合新旧媒体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以下是媒介融合的主要传播特征:

(一)新闻业务等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形成风格迥异的新闻产品,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相同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介产品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加速传播。既扩大了市场,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有利于打造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二)数字化的新闻载体

媒体发展至今呈现出边缘淡化与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这与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传媒科技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将成为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最终实现“媒介大融合”,出现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全新数字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都将数字化并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2]。

二、媒介融合的优势

(一)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更加便携的应用

媒介融合搜索功能中的搜索结果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由其多媒体特性决定的。搜索的结果将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并能进行评级分类。

媒介融合的便携功能主要体现在媒介终端上,媒介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时刻都可获得任何目标信息,而这依赖于媒介终端向更轻巧便捷改进。

(二)传播结构优化,服务个性化需要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的广泛度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没有了清晰的界线,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评论、传播、反馈和分享。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传播效果强化

受众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因媒介融合提升,受众的积极参与使得信息的接收和记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同时新媒体能够获得更更准确、快速、及时的用户信息,有利于媒介受众定位和传播策略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效果。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同时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可以使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在同一时间认识客观界[3]。

(四)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受众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信息本身才是传播过程的主体,而传播信息的内容恰恰受到了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制约。媒介融合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在于,它充分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媒介融合突破了传播信息内容的境界,使媒介成为为内容服务的真正传播载体[4]。

三、制约媒介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开对传媒产业的管制,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策体制中,并非所有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跨媒体的采访时,除少数中央级的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仍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网络媒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采访报道权,不可兴办刊物、杂志和电视台;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使得我国新闻媒介融合深入、多样化的发展和探索得到了抑制。

(二)传统媒体管理落后

目前,报纸、电视、电信、广播等传统媒体虽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管理体系逐渐完备,但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缺乏。就我国初步构建的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仅呈现了操作层面的初级融合,而没能实现产权融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全能型优秀人才

媒介融合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被更多的需要,这就是说,对同一报道内容,他们要同时为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知识并能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从业人员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还需及时进行文字报道以及视频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目前极其缺乏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四、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尽管媒介融合现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充分体现出特点和优势,我国政策和媒介环境中众多因素仍制约其发展,但纵观全球视域,媒介融合呈积极走向,我们应在积极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改变束缚其发展的消极因素,优化其发展进程。

(一)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媒体内容的融合,即分属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交换和消费平台,利用数字和网络终端,逐渐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然而传统媒体自身却难以对规模化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生产和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技术的先进优势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变为可能,但资金的缺乏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

(二)媒介融合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更新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涉及更多相关产业,媒介产业融合形式在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战略联盟的主导下更加多样化,将进一步打破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壁垒,并趋向跨地区的媒介融合。媒介跨媒体、跨地区的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改变了媒介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极大地增强了媒介的影响范围和作用力,使得媒介经济得到有效增长。新型的媒介融合以此为基础,将更加注重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另外,当媒介发生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后,会大大增强垄断势力,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形成,使得节目创新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节目种类和媒介言论都将更加多元化[5]。

(三)关注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

媒介融合使媒介尽可能为信息消费者即受众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成为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样也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消费中,现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受众可以享受到媒介融合所提供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全方位解决方案,这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媒介融合的趋势从当前来看是“三网合一”——融合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逐渐形成一个包括数据、音频和影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并依赖全数字化网络设施的支持,将电视、电脑及手机有机融合,为受众提供信息人性化服务的“三网合一”,如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将给受众带来更加快捷、便利、舒适的服务[6]。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高寒.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融合[J].才智,2011(28).

[3]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3).

[4]周志平.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编辑素养研究[J].编辑之友,2010(10).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篇11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写作创新

所谓媒介融合是不同媒介之间的整合与重组,交融与互动,是不同媒介形式在信息采集、制作、传播过程中的全方位合作。随着电子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传媒的发展趋势。

一、媒介融合对新闻业的影响

媒介融合带来了传播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影响着新闻业务形态的全部过程,它的显着特征包括:新闻无处不在,在全球各地都可以得到信息,报道迅捷,互动性强,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和完全按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内容服务。从很多方面来看,这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新闻事业,因为它可以重新吸引越来越怀疑和疏远媒介的受众。但同时,它又是对新闻业最珍视的价值和原则的挑战。在任何一个拥有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人都可以成为面向全球的出版人的媒介环境中,内容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是否核准过消息来源都值得怀疑,同时许多严重的问题也会侵害文明社会,比如对隐私权的巨大威胁,媒介所有权垄断的加剧,多样性声音的减少,新闻报道速度的不断加快和接触信息技术和数字新闻媒介的不平等性。

二、媒介融合对新闻写作的影响

在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能力已经不再是一种单一的文字写作能力,而是体现为与各种新闻传播方式相适应的、具有融合特性的能力。媒介融合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变化,对新闻写作也提出了多样化的更多、更新、更高需求,使得新闻写作获得更多写作自由的空间的同时难度也加大。适应传播方式的发展变化,是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写作成功的前提。

三、新闻写作应如何应对媒介融合的趋势

1.新闻写作要针对不同传播方式的需求特点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整个世界,地域、时间、文化、政治、民族、语言都已不再是人们沟通的障碍,人们只要坐在电脑前轻轻动一下鼠标就可以实现交流。新闻的传播从此不再是报纸、广播、电视的专权,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信息,这意味着新闻传播更加快捷和便利。网络传媒是以跨媒体的手段来传播新闻的,它要融合报纸、广播、电视传播技术,实现文字、图片、声音、镜头等报道手段的有机结合,其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态势要求新闻写作改变思维模式,以新的融合性思维和写作理念从事新闻写作。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工作者需要用独特的网络话语形式来传播新闻内容。网络新闻面对的是全球化的受众,因此新闻写作不能有狭隘的、地域的、民族的、意识形态的局限,要以更开放的眼光、全球的视角进行写作。网络传播比任何媒体都要快,需要新闻写作者以最快的速度采写第一手新闻,同时网络上信息鱼龙混杂,还需要有极强的鉴别能力。新媒介记者不仅仅应该具备新闻写作能力,还要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充分利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的特点和优势,组合成具有立体感的,新颖、活泼、独特的新闻报道形式。

2.与受众的互动

网络传递快速便捷,给网上新闻传播带来了互动效应,它使新闻写作由传统媒体的单向输出变为与受众之间的双向传递。这种互动式的写作,加大了受众的参与性,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与受众的对话,受众可以及时地就网上的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提供新闻事实,补充细节内容等。网络上的新闻写作必须要求心中有受众,要有强烈的新闻服务意识,了解受众的需要,选择好新闻话题,同时还要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在受众提出新问题时要及时给与回应。

3.在结构编排和文字运用上的创新

网络新闻的文字表达必须要考虑电脑屏幕的特点,因为受众是通过电子网页来接受新闻,阅读的思维和状态与读书读报大不相同。电脑屏幕容易使人眼睛疲劳,而网络上的图画、动画、视频、音频更具有诱惑力,所以受众对文字的兴趣会大大降低,经常是如蜻蜓点水式阅读,阅读范围广泛却不深入,这就要求新闻写作在内容选择、篇章结构、文字表达、版面排版上都与传统新闻写作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在众多诱惑状态下去读你的新闻文字,就必须要具备更大的魅力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要以最醒目、最突出、最新奇的文字标题来吸引网民,要让读者急切地盼望一读。但是标题好,并不代表读者会把全篇文字读完,大多只是读开头或前半部分,如果一开头没有吸引力,读者就会放弃阅读。

因此应该把最重要、最精彩的部分放在前头,采用倒金字塔的方式展开全篇内容是非常必要的。网络新闻的语言也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语言,网上浏览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新闻的表述风格应该是醒目、鲜明、简洁。文字报道应多用简短的语言,用词要精,网络注重娱乐性和草根性,所以多用通俗的语言,同时网络语言使用频率很高,呈现一种口语化风格。

4.对于外语的运用

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成了信息交流、文化互补的重要手段,各国媒体也由此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对新闻写作者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了解外国文化,能熟练运用一门或者几门外语,成了这个时代记者必备的素质。双语新闻写作,不单纯是语言表达问题,也是一种国际性的新闻交流,因此,要有全球的眼光、世界的意识。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写作告别以往陈旧的形式和思想,在原来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未来的新闻写作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这些都对新闻写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具备在新媒介新闻写作者的必备素质。相信经过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努力,新闻写作会在新媒介的传播实践中不断拓展新的空间,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蔡雯,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创新[J]今传媒,2008年第10期

[2]施小萍,媒介融合背景下的跨媒体写作[J]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03期

媒介融合的必要性范文篇12

新媒介的诞生使得传统媒介纷纷向数字媒体和跨媒体的方向靠拢,融媒显然已经成为媒介发展的主导方向,即融媒是当今新闻传播业界最新最重要的发展趋势。而在该形势下,新闻传播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兴信息接收和传递的方式。融媒的产生使得媒体在组织形式和工作流程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因此对融媒发展的研究可以作为传媒业界整合调整资源规模的有效实现路径,使得媒介经济效力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同时相应资源在媒介集团内部也可以得到高效的整合利用,优化新闻业务的拓展方式,使之产生巨大优势,进一步提升媒介集团的综合竞争力与影响力。融媒的产生发展进一步加快了传统新闻媒介传播方式方法格局的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融合新闻的产生,同时这对从事融合新闻的业界人员所具备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对新闻传播方式途径的认知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导向与思路。期许可以提出有创新性和针对性的观点和建议以及具体实施办法,使新闻传播在应对融媒的冲击时可以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进而可以更好地适应融媒发展的大趋势。

二、融媒简介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物质的分与合。物质的组织构成,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变化,同样相同或不同物质之间的融合反应,也会给它所处的整个社会环境带来巨大的变革。今天我们的媒介传播正处于大数据的变革时代,手机、电脑、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纷纷向传统媒体发起挑战,而且势头较大,传统媒体为了在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必定会不断寻找各种对策来应对新媒体的挑战,进而产生媒介融合的现象。媒介融合简称“融媒”,目前学术界对其定义众说纷纭,一直没有达成共识。有人认为媒介融合在新闻学上是一个假设,其核心是在新型媒介传输承载数字技术在不断更新变革的基础上,将各类新闻媒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侧重点在于媒体的合作关系。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融合系主任MikeMckean教授关于媒介融合提出了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媒介融合作为新媒体时代的新型运营方式,通过一种媒体的融合汇通可以拥有多种不同的媒介传播形式。二是媒体与信息接收者的作用关系发生了改变,即接受者由以往被动接受媒体传播信息的形式转变成有主动的选择与判断,这样就使得一切信息的接收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去,同时由于观众的信息来源是一个多元化的渠道,就会使观众会对媒体产生一种不信任的可能。三是媒介融合使得信息的传播变成了讲故事的形式,即图文并茂,相关人员依托科技手段,利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来传输信息。融合媒体整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狭义上的媒介融合是指将不同形态的媒介在物理层面上进行重新组合,新的媒介形式正是在这种组合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顺势产生的。而广义上的媒介融合就将一切与媒介有关的要素包含在了其中。

三、融媒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改变

融媒的发展必然会催生融合新闻的出现,新闻传播自从融媒出现以后就开始以融合新闻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这就导致了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以往的新闻传播方式被重新组合,进而形成了多元化新闻传播模式。新闻传播方式的改革大体如下:

(1)新闻媒介的组织管理体制和工作流程的改变。融合媒介时代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形成使得媒介内部的组织管理机制也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其改变的导向是服务于融合新闻不断向前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是依托于独立单一的媒介,不同形态下的媒介有着不同传播模式,进而形成各自的传播方式。与此相反的是,融合新闻需要将不同的媒介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结构。因此,这就不允许各种媒体各自为政了,需要有着统一的标准对其进行管理约束,通过新闻采编,在同一平台上加工传输,最后实现多元化融合的渠道信息。媒体产业中的各大媒体需要通过组织之间的兼并和重组实现资源的相互利用以及共享,进而共同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

(2)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由于融合新闻的涉及面广、传播性强的特点,这就对传播者提出更高的实际操作要求。融合新闻的产生传输,都需要传播者及时掌握各类新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要从一位普通记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记者,其操作过程为在完成采访任务后形成新闻稿件,后通过电视节目发到电视台,最后交付网站成为专稿,整个过程对一名记者来说实际是不小的挑战。另外由于网络的普及,一大批草根记者也蜂拥而出,很多新闻报道往往出之于普通民众,这样就使草根记者成了历史的见证者。

(3)新闻传播内容的整合。融合新闻所提供的内容都是重组和整合以后的产品,但是整合需要创造性的重组。相同的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新闻产品,进而吸引新的受众群体。另外,随着新媒体的出现,草根记者也成了信息的有效源泉。

(4)新闻传播载体功能增强。基于数字和网络技术的电脑和3G智能手机的出现,将会使信息承载量得到大幅度提升。媒介融合能够实现某一载体承载新闻信息的全部内容,但新闻产品的输出内容是根据不同的自身需要而呈现出多样化。这样既可以保证新闻信息的完整性,也可以增加新闻的多样性,同时使新的新闻传播载体功能更加强大。

(5)新闻传播对象的细分和角色的转变。融合新闻可以根据特定的受众群体而制作成不同形态的媒介产品。因为在数字时代,受众从被动的接受者反向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受众除了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接受外,还可以在信息接收过程中能主动参与其中,对其发表的信息内容提出和表达一些看法建议,最终由单方面的别动形成双方面的主动互动。

(6)新闻传播反馈时效性增强,途径增多。利用当前的新媒体,使新闻传播的反馈时间大幅度地减少了。反馈的途径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增加,如除了通过手机短信平台进行反馈以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互动评论,而且这些平台上的反馈信息可以即刻更新。由此可知,媒介融合的产生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变化起到了一定的催化作用,新闻传播不再依赖原有的传统模式新闻报道,通过走融媒时代下的融合新闻发展之路,才能产生经济上新的增长点。

四、结束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司法的理念与制度范例(12篇)

    - 阅0

    司法的理念与制度范文篇1关键词:司法统一;司法公正;司法独立;司法最终;司法效率;司法便利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是一个庞大的国际行政法体系。“从严格意义上讲,WTO规范的主要是成.....

    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例(12篇)

    - 阅0

    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素质教育;创新;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充当了一个历史的讲述者,学生则习惯于聆听教师对某一历史事实的阐述,教师对历史事.....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