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篇1

1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为便于衡量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首先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剖析,具体测算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对两者的关系做出基本推断,为政策性建议提供依据。

(l)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考虑到指标的可得性和代表性,我选用了2000年至2008年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中的先导性、全局性作用,使之与广西经济协调发展、相得益彰;也是一条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提升贡献率的最佳路径。1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为便于衡量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首先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剖析,具体测算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对两者的关系做出基本推断,为政策性建议提供依据。

(l)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考虑到指标的可得性和代表性,我选用了2000年至2008年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标,记为ZX,经济增长指标选用的是人均GDP,记为RG。根据表1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得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为高职在校生数与经济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从运算得到的相关系数矩阵看出,广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和人均GDP的相关系数为0.968663(2以X)~2008,n=9),这表明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下面对广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和人均GDP运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一元线性回归。首先,从广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ZX)和人均GDP(RG)的散点图可知,RG与ZX近似直从回归值看,解释变量前的参数估计值为正数,处于0与1之间,常数项的估计值也为正,这些参数的经济含义都是合理的。方程通过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变量较显著,拟合优度较高。因此,回归结果表明:广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每增加100人,人均GDP增加4.88元。从以上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到,2000年后广西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广西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影响,理论上,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促进广西经济增长的一条有效途径。

(2)oranger因果关系分析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得出广西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与人均GDP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并不能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完全的因果关系。下面利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检验2000一200年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使用EViewss.1统计软件检验结果P值分别为0.51625和0.23613。意味着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不是人均GDP的Granger原因,而人均GDP也不是高职院校在校学生数的Granger原因,即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变化不是经济增长变化的主要原因;同时,广西经济增长的变化也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2广西高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原本是相互协作、相互制约的利益共同体。但从实证数据上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却并未得到有效的释放,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轨迹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推力未能完全展现,两者在发展链上产生了脱节,未能协调发展。主要原因在于:

(l)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充足的经费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因素,并长期困扰和影响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一方面相对落后的广西经济水平制约着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财政力度,预算内财政拨款分配也更侧重于本科以上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以及向中等职业教育实施资助政策,使得预算内教育经费远不能满足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发展需求。而且地方政绩考核制度促使地方政府更重视见效快、易出政绩的“短、平、快”项目,对投资周期长、见效较慢的高职教育的发展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造成广西许多地方普遍存在教育经费“缩水”或挤占的现象。另一方面现行的财政、税收等政策对个人、企业和社会进行教育投资的激励效果不明显,企业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所占比例极不稳定。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高职院校在发展、建设方面的投入捉襟见肘,校园面积狭小,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实验实训场所及设备极其有限,办学水平的提升后继乏力,严重影响了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慢,直到2005年高等职业教育的毛入学率才达到15%,刚刚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高等教育规模偏小,难以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为了改变这种发展滞后的状况,近年广西高等职业教育采取诸如中职院校合并、升格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短期内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广西高职高专院校数达到了39所(民办9所),是2000年的5倍以上,在校生数量自2000年起就以年均23%的速度增长,2008年已经突破26万。目前的学校数量、专职教师数及在校学生数等规模性指标都显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明显提速,但是实证分析的数据却告诉我们: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明显,且发展规模滞后于经济水平。另外,广西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配置也不均衡。尽管目前广西各个市至少已有一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但在规模绝对量的区域分布上并不平衡。绝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集中在南宁、桂林及柳州三大城市,虽然表面上看是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分布与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一致,但与各区域的人口分布差距较大,不利于区域统筹发展。

(3)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不能满足社健推圣济发展需求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快速增长也对教育投入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不可能像规模扩张一般短期内实现,需要经历较长时期的努力和检验才能体现,目前制约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师资水平。在量层面上,少’一西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师比略低于教育部要求的18:1;在质的层面,“双师型”及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普遍欠缺,师资的质和量水平的低下直接抑制了广西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的空间。二是实训条件。广西高职院校的实训条件和实验设施普遍薄弱,部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示范性实训基地严重缺乏。实训基地建设乏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践性、实用性的高技能教育的办学定位的落实,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函须整改和完善。

(4)专业人才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水平广西正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但广西人才结构却未能跟上产业调整的步伐。广西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教育业、制造业和卫生业,这三个行业就占了广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5.9%,新兴行业、高科技产业的人才供给的严重短缺与企业对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形成了鲜明对比。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问题。首先,部分院校一味地追求专业的设置数量,专业发展欠缺科学规划,对专业的设置缺乏可行性、必要性论证和验证过程。厂‘西高职院校在一、二产业专业发展规划上,与广西建设新农村、加速“工业化”发展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其次,广西高以特色产业为主的行业所属高职院校数量明显下降,绝大部分院校“跨行”发展成为时尚,这些院校在专业结构设置上出现单一的“本业(工科)+电子信息+财经”模式,盲目向财经、电子信息大类模式化同构化拓展,专业结构同质化倾向严重。无视专业的发展前景、就业的需求状况盲目进行专业设置,势必会引发专业设置重复、教学资源浪费、就业困难等严重问题。

3协调广西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策

(1)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和吸收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要发展广西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发挥政府的基础性作用,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在政府的扶持之下,再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是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投入体系;在逐步增加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的前提下,政府应按照教育成本确定经费配置比例的原则,合理化调整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公共教育经费的结构分配,并且教育经费的拨付要在市场经济的角度参考各职业院校的专业变化、发展规划和办学效益等因素来执行。政府应在银行、大学等机构中设立各种基金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申报、评估、验收等程序,让那些真正具有市场应变能力、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有较好办学效益的学校,能够争取到更多的政府投资。在此基础上,政府也应配套合理的专项扶持制度,保障一些办学实力较弱的院校的发展权。

二是合理统筹区域内高职公共资源的配置和建设;在高职比较集中的地区,由政府统一规划,并牵头建立学生宿舍等基本设施和共享型的体育馆、图书馆、实训基地等教学设施,实现有限资金的效益最大化,减少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压力,杜绝低水平重复建设。三是鼓励多元化办学;构建更加开放的高职教育投资体制和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引导各种社会资金投资职业教育,同时建立如税收激励、名誉激励、技术服务激励等多种激励机制和优惠政策,刺激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资积极性,鼓励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多元化办学方式可以在更多渠道上增加高等职业教育投资,弥补了政府投入不足的劣势,从而进一步扩大教育的总体规模,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教育的需求,颇具现实意义。

(2)科学统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为使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上与经济发展同步,在目前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政策倾斜度不足的情况下,应通过各种方式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

一是实现职业教育结构的交叉与互通;首先是拓宽社会各类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的路子,在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的增加录取名额;其次是支持具有专业、资源优势的中等职业学校改制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举办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并通过架设中职与高职“立交桥”,开放更多非学历高等职业教育(如:面向社会的高等技能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各种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在办学体制上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面向市场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二是对高职院校的布局应进行合理调整;在各个经济产业带内设立对应口径的学校或者开设分校,高职院校的办学层次也要与所在地的产业发展水平动态适应。这样即利于校企合作,又便于学生对口就业。一定区域内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还可以组成职业教育集团,进行整体规划和共享资源,充分吸收、整合有限的教育资源,逐步缓解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盲目集中布局的不合理状况。

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篇2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历程。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就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不断创新、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30年。

一、高校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课程定位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2006)提供的数字,截至2005年底,全国普通高校开设的经济学类专业16个,专业点1503个(占全部专业布点数的18.33%),在校本专科生85.78万人(占全部本专科在校生人数的5.49%),专任教师5.10万人(占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5.94%)。2005年底,全国设置经济学专业的院校310个(占经济学类的20.63%),经济学专业专任教师34234人。其中,教授2859人,副教授9854人(占经济学专任教师的37.14%)。

据西南财经大学对全国30所院校经济学专业、南开大学对4所“基地”院校的调查,各院校普遍开设了政治经济学课程,大部分院校开设“政治经济学”,部分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的院校开设“政治经济学(上、下)”。

按照、教育部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要求,原来为本科生作为思想政治课开设的“政治经济学”将不再单独开设,并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但作为财经类专业学生单独开设的“政治经济学”继续开设。据对全国30所高校经济学专业的调查,“政治经济学”课程最低1.5个学分,最高8个学分;基地院校平均6学分;财经院校平均5.2学分;理工院校平均2.4学分。

当前,《政治经济学》教材选用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各院校使用的版本繁多:重点大学选用国家推荐的优秀教材、“十五”和“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基地”院校大多选用吴树青顾问、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有些院校选用的是国内知名学者编写的教材,如,卫兴华教授等编写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刘诗白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谷书堂教授、宋则行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魏埙教授、刘波教授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等。近年来,各高校教材建设和教材改革的趋势是: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趋向国际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网络化、立体化教材;教材建设、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改革和“双语教学”相互配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特别是西方经济学原版教材的大量引进和课程开设,政治经济学教学面临严峻挑战。面对这种形势,需要进一步明确政治经济学的课程定位。

(一)经济学类核心课定位。根据教育部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建议和推荐,经济学类核心课程一共有8门: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财政学、会计学和统计学。其中,政治经济学列为8门核心课之首。所谓“经济学类”主要包括经济学、金融学(含保险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财政学(含税收学)和统计学及近年来细化或衍生的一些新的专业(如金融工程、信息管理、网络经济学、国际文化贸易、海洋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

(二)经济学科基础理论课定位。按照国务院学位办的分类,“经济学”学科可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理论经济学划分为6个二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分为10个二级学科。从更宽泛的角度看,“政治经济学”应是经济学16个二级学科中的基础理论课。

(三)经济学专业的“入门课”定位。在我国,尽管在高中阶段就开始讲授政治经济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但仅限于一些基本概念、名词解释。只有到大学本科阶段,学生才真正开始系统学习和把握这门课程的完整知识,而且通常是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就开设的课程,足见该门课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因此,对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这门课程不是“政治课”,而是专业“入门课”。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这一点是西方经济学无法比拟的),为政治经济学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提供了广阔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应成为系统研究中国经济理论和实践的专业课。

二、如何处理好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当前中国经济学教学的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地位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一些西方经济学理论开始进入政府决策的视野,西方经济学课程也随之进入高校的课堂。在这一背景下,政治经济学教学遇到严峻挑战,一些学校甚至主张减少或取消政治经济学课程,代之以西方经济学或现代经济学。根据南开大学2006年对4所“基地”院校经济学专业学生的50份调查问卷,在核心课设置上,排在第一位的是西方经济学,然后是政治经济学,之后是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一,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的关系不是绝对排斥的关系。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当然也包括西方经济学中一切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第二,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不是并列的关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教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主要取决于三点:一是能否推动或带动整个经济学科的发展,主要看能否继承、特别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能否继续确立和巩固,主要取决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否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主要取决于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解释和说明我国生动活泼的社会主义实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当前,在处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关系问题上,应注意两种倾向: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迷信”倾向。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成为许多经济学家追逐的目标,逐渐成为一种学术标准,似乎获得诺贝尔奖就成为该领域的最高权威。目前,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国人有获诺贝尔物理奖的、化学奖的,但都是美籍华人;在人文社科和经济学领域,真正的大陆学者至今尚未获得诺贝尔奖。因此,有人说,中国人可以获“奥奖”(奥林匹克竞赛奖),但无法获得诺贝尔奖,尤其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并由此推论说,只有学习西方经济学才有希望问鼎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对诺贝尔奖的争论就没停止过,批评也没有停止过。对此,不能迷信“诺贝尔奖”,更不能形成“诺贝尔经济学奖迷信”倾向和潮流。从当前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至少有三大缺陷:一是论资排辈。据不完全统计,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年龄都在60岁以上,论资排辈的风气较浓。二是性别歧视。自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至今还没有一位女性获奖。有人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男性的运动。事实上,杰出女经济学家不乏其人,如英国剑桥大学的琼·罗宾逊夫人。但她们最终未能得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三是意识形态标准。至今为止,不少研究西方经济学的人都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美国人最多。而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则一个获奖者也没有。转轨国家的经济学家如果不是“转”到西方国家做研究也别想获奖。这并不是说西方经济学家高明,而是说诺贝尔经济学奖除学术标准外,还有政治标准。

(二)数学化倾向。随着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大量引进,数量分析方法在经济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形成了学术研究的数学化导向。同时还听到一些声音,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重视数学,只有西方经济学才重视数学。在这样的导向下,年青人拼命玩数学,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普遍为缺乏数学功底而感到苦恼。本文认为:第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样重视数学方法,而且马克思本人曾经是数理分析的先驱。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完善的地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剩余价值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和两大部类关系等的分析,成功地运用了数学,而且从其运用数学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看,无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还是马克思同时代的经济学家,没有一个能超过马克思。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区别不在于是否使用数学工具,而在于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第二,任何数理分析都有假定条件或前提,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前提假定。前提假定大体有三种:一是为逻辑分析或抽象分析的需要,暂时将一些问题作为前提加以假定。二是以确定的经济关系为前提,如,西方经济学最大的前提假定是私有制,新古典经济学崇尚市场调节,并在这样的分析框架下进行分析。三是对不宜进行数理分析或数理分析不了的问题进行假定。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很多分析是第一种情况,西方经济学的绝大多数分析属于第二种,但西方经济学在很多情况下也有为某种需要而采用第三种(如,美国经济学的权威刊物《美国经济评论》要求所有论文既要有数理模型,又要有计量检验),这就逼得许多经济学家开始不得不硬着头皮这样做,后来慢慢就形成一种学术范式。现在我国国内也出现这样的情况:数学模型的前提假定越来越多,但离现实越来越远,其分析结论的实用性令人怀疑。第三,数学工具不能滥用。之所以有许多人反映西方经济学难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数理分析过多、数学工具比较复杂。其实,不仅中国读者无法全部看懂,就连数理经济学家大师里昂剔夫等人也都对此提出了尖锐批评。因此,在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可以采用适当的数学工具,但不能滥用数学工具。

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思路

(一)明确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基本思路。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坚持改革领先、开拓创新;提高质量、注重内涵;突出特色、争创一流;服务社会、面向未来。

(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多出理论经济学人才,但为学生今后长远发展和就业着想,应兼顾增加培养“适用人才”的教学任务。总体说,要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为目标,明确“丰富知识、培养能力、注意素质”的培养思路,在教学改革方面下更大气力、花更大功夫。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经济学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引进”和“培养”两种方式,二者不可偏废。对大部分学校来说,主要应以自己培养为主。可采取鼓励“攻读博士学位”和“到外校进修、做访问学者、参加各种培训”等多种方法。同时努力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开阔学术视野,增加社会交往,更新知识结构。对“引进”的人才重在考察其素质,不能只看“牌子”,争取做到既要好看又要中用。

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篇3

【关键词】泛北部湾经济区商务英语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70-02

从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外语教学和专业设置的现状来看,我国每年仅需要少量外语与文学、外语与语言相结合的专业人才从事外国文学和语言学的教学科研和翻译工作,而大量需要的则是外语与其他有关学科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经贸发展速度加快,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更多的国际性企业看好中国,国际各类投资及贸易更趋活跃,从而产生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广西当前正处于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和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量持续增长;东盟航运业加快互联互通,由于区域内贸易增长,东南亚继续保持世界货运主要枢纽港的战略地位,东盟内部以及国际市场的航运业,都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和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已经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其优势在于紧邻东盟和印度,这两个地区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区,未来重要的钢铁消费地区,对广西投资拉动力巨大。这些领域都需要大量通晓国际贸易、掌握船舶和国际货物运输实务、精通英语、能熟练地进行对外交流的外贸实用型人才,这是其他专业人才培养所无法替代的。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广西高职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于2013年在商务英语专业增设了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及国际货物运输方向),这是为适应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定位的。

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与国际运输方向)专业的核心能力是英语语言环境下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工作的能力。本专业主要面向泛北部湾经济区,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相关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使得学生毕业时能够迅速进入该行业领域。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泛北部湾经济区,服务于外经贸企业和国际物流等企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国际货物运输理论基础,掌握国际贸易与国际货物运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商务英语的听、说、写、译能力,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能力的高技能应用性商务人才。

二、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在泛北部湾物流经济的大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与国际货物运输方向)要准确把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职业能力、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本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英语语言环境下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掌握专业英语、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重点突破英语听说应用能力与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行业的管理能力,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行业的优秀人才。

(二)产学研结合,开创新路。将与广西防城港金桥实业集团公司合作,第五学期将让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顶岗实习。实习内容为国际贸易、国际船代和货代技能等知识和技能。

(三)订单培养。拟与合作企业广西防城港金桥国际贸易公司和防城港金桥国际船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办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订单班”,实行订单式培养。采取公司派人和校内专业教师共同授课方式,以模块选修的方式进行分班。学生毕业时,公司将择优录用该班的学生或介绍该班的学生就业。

三、专业建设内容

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紧密结合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的发展,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突出岗位工作能力,有助于实现港口及物流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和辐射能力的形成。

(一)调整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领导与学校教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本专业将聘请行业和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请他们来校对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产教结合、实习基地建设等献计献策,参与制订指导性教学计划、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专业教学的前沿性、可实施性和适应性。

(二)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开发与设计。具体如下:

1.课程开发的三大特点:打好扎实的英语基础―聘请外教,加强英语课程的建设;充分体现商务特色―加大外贸和国际运输类课程的开设;扩大就业门路―开设船务模块和旅游模块。

2.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运行设计。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课程,是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开发突破口。项目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方案由工作过程导出“行动领域”,经教学整合形成“学习领域”,并通过具体的学习情境以项目地形式来实施。行动领域(岗位能力需求)到学习领域的转换是课程构建的关键,我们在前期调研、座谈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经验、教学论方法以及专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学习领域,如图1所示。

图1

(三)组建现代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本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包括集实训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综合的英语视听实验室9间,另有经贸实训室一个和外贸单证实训室一个。数字化的英语视听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放音、放像、数字录音、学生配对、小组讨论、监听、示范功能,有助于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训练和拓展。在商贸实训中心开展模拟教学,通过情景业务模拟与软件训练相结合的形式,突出学中做,做中学,做学合一,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多元化的测评方法。各专业课程的测评打破单一的、注重知识技能的、关注结果的测评方式,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考核过程中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多种考试方法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分阶段、多站点进行的考试成绩评定模式,一改传统的一次性定成绩的模式。请学生上讲台、课堂提问、分组讨论、课堂课下作业等都可以记入平时成绩,纳入期末考核成绩中。而且除了校内考核外,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训可以不用卷面的形式,而是由企业相关人士根据其实习表现给予考核分数。

(五)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根据商务英语(国际贸易与国际运输方向)专业设置和实习教学需求,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与有发展前景又有合作意向的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不仅可成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的重要阵地,而且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专业教师接触专业实践的机会,促进专业教师技能提高;基地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共赢”的效果。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进行骨干院校建设之机,在三年时间内,本专业教师全部进行挂职锻炼,教学相长;技能培训,进修培养;社会实践,自我提升,全面提高教师教学实践水平。同时,在专业办学的过程中,将继续充实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结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及国际货物运输方向)教学团队根据本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不断加大课程改革,并与广西防城港金桥企业集团公司下属的防城港金桥国际船务有限公司合作办班“国际船务班”,培养泛北部湾地区紧缺的国际海运人才和船舶人。其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本地区域优势和产业特点,彰显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使商务英语专业具有独特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运输特色,保证学生掌握较高商务英语技能的基础上,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国际货物运输和国际船舶方面知识和技能,使之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中的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楼一峰.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高职教育发展的深入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10)

[2]孙小军.需求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11)

[3]郭晓丽.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构建[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4]王黎明.高职商务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5)

[5]任宇佳.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模式探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10)

[6]王春晖.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3JGB324)

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篇4

【关键词】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均衡

一、西北财经类院校基本情况

截至2015年,西北财经类大学共有普通本科7所,其中陕西省有5所院校,分别是西安财经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安外事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甘肃省有1所――兰州财经大学(原兰州商学院),新疆1所――新疆财经大学。

西安财经学院前身可追溯到1952年创建的西北贸易学校。2001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陕西经贸学院与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西安财经学院。2010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统计局签署协议,共建西安财经学院。西安财经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和统计学科为主干,文、法、理、工、艺为支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学校。

西安外事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创建于1992年的西安外事服务培训学院。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安外事学院。2009年6月,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西安欧亚学院的前身是西安涉外人才培训学校,1998年1月1日更名为西安欧亚培训学院,同年获批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试点资格。2000年5月,在西安欧亚培训学院的基础上建立西安欧亚学院。2005年1月25日,晋升为民办本科普通高等学校。

西安培华学院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民办公质的西安培华女子大学。2003年4月16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学校,更名为西安培华学院,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十二省区首所民办本科院校。

陕西商贸职业学院成立于1997年6月。2002年6月升格为具有国家统招资格的陕西国际商贸职业学院。2008年5月,经教育部和省人民政府同意,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成为陕西省七所具有招收本科生的民办大学之一。

兰州财经大学始建于1952年。1981年兰州商学院成立,2015年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是黄河上游甘青宁三省(区)唯一一所财经类普通高等学校。

新疆财经大学前身是新疆财经学院,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为今名,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学、法学、理学、工学协调发展的自治区重点建设大学。

西北地区这7所财经类院校性质不一。其中,西安财经学院、兰州财经大学、新疆财经大学为二本公办院校,其余5所为民办本科院校,金融、会计、财务管理等财经类专业都是这些院校的热门专业。

二、西北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及其特征

毕业生就业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毕业生提供的服务和劳动为商品,实现商品交换的场所和地点。广义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毕业生实现就业,与用人单位之间交换关系的总和。在这种关系中,供给方是准备走向社会谋职的学生,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择业意向、工作能力等条件选择工作单位;需求方是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等用人单位,他们根据岗位要求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择优录用所需人员。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不是孤立的、突变的、跳跃性的,而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逐步建立和形成的。西北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由于高校所处区域位置的特殊性以及财经类专业的性质,具有其不同于一般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特点。

(一)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学历层次跨度大

财经类专业与其他类专业相比,不必投入太多资源即可办学。虽然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仅7所,但各省各类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师范院校设有财经专业,而且职业中专、职业中学也有财经类专业,并且还有规模不等的多所财经类业余学校,其他院校也不顾市场需求,急功近利开设财经类专业,再加上这几年财经类院校自身也在扩大招生规模,所有这些使得财经类毕业生供给量大,层次不一。

(二)财经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市场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类培训班的冲击

财经类专业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导致行业门槛较低。社会上各种类型短训班的冲击使财经类普通院校毕业生就业雪上加霜。近几年,各部门各行业纷纷举办各种类型的短训班,如会计上岗培训二三个月,甚至短至一个月就可以稳拿会计上岗证,这些短期培训大都以其部门、行业的垄断优势得以维持。因此,财经类毕业生就业岗位被挤占就在所难免了。

(三)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需求方,即用人单位,具有地域、隶属和规模上的特点

西北地区这7所财经类专业院校为二本院校及民办院校,来这些高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从地域上来讲,多数处于本地区或西北地区,较少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单位;从用人单位的隶属上来讲,地级市属单位就业的比例较高,其次是省属单位和县(市、区)属单位,较少有中央直属单位;从单位性质和规模上来讲,很少有金融部门、国企以及大中型企业,多是基层单位、中小微规模私企等,市场需求面较为狭窄。

三、西北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不均衡状况分析

从西北财经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特征分析中可以得出,市场存在供需不均衡的状况,包括总量上的不均衡和结构上的不均衡,毕业生就业难、企业招聘难的问题仍然很突出。

(一)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总量不均衡

1.就业市场供给量持续增加

从总量上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早期的精英教育阶段已逐渐步入了大众教育阶段。高校持续大规模的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进而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以西安财经学院为例,从2010年到2015年,应届本科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而签约率基本呈下降趋势。2014届、2015届的就业率有所回升是由于近几年研究生扩招,本科毕业生升学比重增大。

数据来源:《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图1西安财经学院2010届―2015届本科毕业生

就业人数及就业率

2.就业市场需求量不足

国家统计局的2015年全年主要经济数据显示,经济同比增长6.9%,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降至10%,这是自1991年以来最低水平。随着钢铁等重点工业产品的需求陆续接近或达到峰值,房地产多项建设指标出现历史性转折变化,出口增速回归常态,部分传统领域摊子铺得过大、产能过剩的问题逐步暴露,投资增速持续下滑。

根据奥肯定律,在技术稳定的社会,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存在一个稳定关系。如果经济增长率下降,意味着劳动就业的增长率也会随之下降。我国经济增速和固定资产增速下降直接影响对就业拉动能力,进而在整个就业市场需求不足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需求必然受到影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就业市场供给增大,需求量不足,必然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总量的不均衡,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毕业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不均衡

从总量上来看,毕业生就业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从结构上来看,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在不同的专业、区域和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别。

1.专业结构之间供需差异较大

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毕业生在技能、经验、知识等方面所体现的专业素养与需求存在差异。有些专业的设立和发展能够适应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学生就业情况就较好;有些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使得这些专业的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另外,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是用人单位录用时考虑的重点。有些专业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践课程较少等问题,致使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职业素质不高,实践能力不强以及缺乏职业规划,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以西安财经学院2010届―2015届9个院校本科就业率为例,各专业就业率在这5年间的就业率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信息类专业就业率逐年上升,统计类专业各年的起伏波动较大,会计管理类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这些专业结构上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需求。

2.性别差别明显

财经类院校有其自身特点,男女比例严重不均衡,女生所占比重大。以西安财经学院为例,2015届4624名本科毕业生中,男生1160人,占比25.09%;女生3464人,占比74.91%。然而,在同等条件下,企业通常愿意录用男生,女生只有比男生优秀很多的情况下才会被录用。还有一些用人单位对女生的要求近乎苛刻,对女生提出了职业以外的一些要求,如身高、体重、容貌等要求。因此,在财经类院校,男生的就业率通常明显高于女生。

3.区域差别明显

西北地区财经类这7所院校是普通高等院校,其生源多来自西北五省。如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西北五省区生源就有3452人,占本科总人数的74.65%。受地区、思想意识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也绝大部分集中在西北地区。下图是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经济区域就业地分布情况。

图2西安财经学院2015届本科毕业生经济区域就业地分布图

四、实现毕业生就业市场均衡

根据上述对西北地区财经类院校就业市场特征的分析以及市场供求不均衡的状况,要想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实现就业市场均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把握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高校应紧盯市场需要,主动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让专业设置和就业状况挂钩,做到围绕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高校新增专业要有超前意识,但不要盲目设置热门专业来“凑热闹”。只有在对市场信息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做到专业设置“提前半拍”,才能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合拍。同时,专业的不断调整也将有助于激励高校提高办学质量。

第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特点,改革专业课程,注重实践环节。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应用型、技能型的课程和学时;另一方面要利用社会资源,通过联系实践教学基地,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

第三,学校、社会齐努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高校应开设就业指导专业课程,组织资深教师开设生涯辅导课和就业技能培训课,让大学生正确地了解自己的就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就业心理准备、求职技巧等,系统地掌握生涯发展的知识,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潜能和素质有全面的认识,为将来就业做好心理和职业准备。

【参考文献】

[1]夏星.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2]陈子宏.财经类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

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1篇5

论文摘要:文章主要从广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前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认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应该结合实践需求,设置专业要突出细化原则;人才培养模式上应突出养成训练,注重教师的培养,完善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的颁布,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同时也对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纲要”特别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十一五”期末,《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广西“三基地一中心”(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和“两区一带”(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西江经济带)的战略定位。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决策。我市地处西江经济带的地理中心,是珠三角、北部湾和大西南经济圈结合部的水陆交通运输枢纽,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优势独特,有潜力打造成为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中心,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成为自治区“三黄”(黄金水道、黄金经济带、黄金效益)战略的新亮点。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要及时调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方向。这就促使我们对如何改革与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思考。下面我就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前景、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前景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迅猛的行业之一,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旅游产业有着极其可观的发展前景,是未来最热门的行业之一。据国家旅游局统计,在“十一五”期间每年旅游业新吸纳就业50万人,到2010年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到2022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

2011年1月8号,广西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会在南宁召开。根据规划,未来广西旅游将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发展战略,将广西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力争到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实现富民强桂的目标。按照官方网站公布,2010年广西旅游总收入达600亿元计算,保守估算,那么到2015年应该达到1200亿元。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1200亿的总收入需要多少各类旅游人才?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近期重点实施计划》中的预测,至2010年广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需求总数为13.60万人,以目前在校生人数和全区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情况分析,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满足需求,尤其在提高在职从业人员学历方面。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直接导致旅游业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开发不完备,甚至造成旅游市场混乱,严重降低旅游业的竞争力。所以未来五年,除了增加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数量以外,还必须着重培养和提升人才的质量。

二、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突出细化

从学科建设的角度看,旅游是一个包含了很多专业的领域,比如酒店管理专业、旅行社管理专业、会展专业等。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设置,应该以市场需求,就业为导向进行细化。在实践中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发现新的发展方向。

目前,我们旅游教育现在多数还瞄着全国13507家星级饭店(根据《中国星级饭店指南(2009—2010版)收录》和14000多家旅行社,贵港职业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专业只是针对酒店管理方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对蓬勃发展起来的“农家乐”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却不怎么关注。广西旅游部门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广西乡村旅游产业规模初步形成,共有乡村旅游点1000多个,“农家乐”3000多家,接待旅游人数3500多万人,旅游收入约70亿元广西旅游部门近日公布的广西乡村旅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广西将在“十二五”期间创建1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特色旅游乡镇、1000家特色旅游村、培育10000家“农家乐”。这意味着如果开设这个专业,那么就业前景非常好,让来自农村的孩子,接受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将来再回到农村去,服务农村。

从旅游未来发展方向的角度看,旅游专业同样需要细化。中国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休闲旅游。“何为休闲旅游?简言之,是以休闲为目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而处于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它为激励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许多要求创造了条件。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1]。休闲旅游涉及到休闲领域,休闲领域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包括很多内容,美国学者穆森提出:宾馆、汽车旅馆,饭店;田径运动场;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剧院;主题公园(如迪斯尼乐园);游泳池;私人经营的可供游泳的湖泊;划船俱乐部和码头;马术场;收费的垂钓园;钓鱼船只出租;天然小径探险;岩洞探险;风景游览;狩猎向导;射击场;台球厅;保龄球馆;滑雪场;溜冰场;假日农场和度假牧场;度假宿营地;野营中心;探险旅行和野炊场所,等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旅游管理人才,也是市场最需要的。如果高职院校把这些领域进行细分,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专业,发展前景一定很好。或者是“假设旅游院校的一批经过专业化教育的职高毕业生进入了酒吧、咖啡屋等休闲企业,那整个城市休闲体系的素质就会大幅度提高;而如果一个城市形成了完善的城市休闲体系,产业集群自然就形成了,专业设置的回旋余地自然也就更大了”。[2]

因此,“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旅游管理专业“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企业和农村,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3]。

三、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实证性很强的学科,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必须注重实践,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应该坚持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在旅游专业教师培养方式上,走校企结合、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让旅游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把解决教师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突破口。同时,要求旅游专业教师朝“双师型”方向发展。其次,聘用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旅游行业行政官员、现行旅游行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以此达到对旅游专业教师要具有丰富的旅游业阅历和经验、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及能从事旅游实证问题研究能力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确实能在短期内迅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比如我院于2009年就派遣了三位教师分别到旅行社和酒店去挂制职锻炼。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从中远期发展来看,一是继续招收一批旅游专业优秀硕士以上毕业生以充实本专业的教学力量;二是从现有的基础外语教师队伍中选派有发展潜力的老师进修旅游管理专业为第二学历,提高旅游专业外语教学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三是采取相应措施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尽快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逐渐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双师师资实力的专业。

(二)不断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在旅游管理学科的教材建设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在完善教材建设过程中,注重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本专业根据学院的要求,在教材体系建设上严格教材的选用和评价制度。在选用各课程的教材时,原则上参照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和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选用一种已经正式出版、适合本专业、高职层次学生使用的教材。所选用的教材应是被推荐的部级或省、市级优秀教材。如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则考虑选用学院批准的辅助教材或补充讲义。同时注意教材的前瞻性、实用性、先进性和代表性。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过程的生动性和形象化,可采取以下多种形式。

1.旅游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过程应可遵循以下步骤:分析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办法。此外,还可以通过旅游案例讨论、旅游案例书面分析报告、旅游案例角色模拟、旅游案例课堂演讲、旅游案例辩论等,让学生感受、体会和把握旅游管理的真谛和精髓,提升发现、分析判断和解决旅游管理中的决策能力。

2.旅游管理学习法。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的许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限定条件下的模仿练习解决。比如模拟导游学,要求学生模拟带团到南山公园玩,教师可以说出一些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自愿的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判断作出分析和决定,然后进行比较,在小组之间决出胜负。

3.旅游行业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把旅游行业中的某些工作岗位,比如酒店管理的前台接待员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理解,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职位表现。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目前校内实践基地正在建设中,校外实训基地有12个。这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课堂学生实训的需要。必须尽快构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更新实训教学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加强专业实践基地建设,既要重视基地的教学功能,又要考虑基地的科研功能,以基地为基础,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shzl2/ydxx/xxrz/200411031517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10年,中国休闲旅游业发展前景?望.

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商务学院;非经济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2-0229-01

一、导论

《西方经济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财经类高校以来,通过探讨西方经济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动态,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经济学的广泛应用,培养复合导向型人才愈加重视,因而许多院校通常对国际贸易、金融学等非经济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甚至设置为非经济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商务学院作为贵州财经大学的二级学院,其非经济类专业的三本学生有其相应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若在教学各环节中照搬二本经济类专业的授课模式,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将该课程特征、独有逻辑方法与学生注重应用特点相结合,是商务学院教学课程改革应着重思考的问题。

二、目前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设置方面存在的若干问题

1.教材适用度问题。由于缺乏非经济专业针对性的适用教材,照搬西方经济学经济专业课教材,该教材内容体系广、案例少、难度大,难以因材施教,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内容择选性问题。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而言,无须深入系统地介绍该教材的理论体系和经济模型,使得具有文科背景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3.教学方法创新问题。教学中多偏重阐释基本原理,缺乏操作性、实证性教学案例,背离了教学目标。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态度,这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知识体系构建均有深远的影响。

4.教学考核的检验问题。考核方法缺乏针对性,注重基本概念和理论考核,缺乏考查非经济专业学生运用现实经济领域问题的分析能力,难以考量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西方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建议

非经济类专业人才配培养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导向型范式,革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和管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兴趣,注重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灵活运用课堂讨论、案例与专题讲座等方法,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其洞察力,倡导其探究能力,提高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应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强化适用教材的建设。以商务学院的教学目标为导向,择选教材应具有通俗易懂、重点突出、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前瞻性反映本学科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等。

2.针对性配置教学内容。鉴于非经济专业的学生基础薄弱、课程课时有限,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个体发展和学科背景择选实用性强教学内容,减少经济模型讲解。

3.完善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授课理念,强化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式学习。如在理论讲解中穿插现实案例。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和专题论文,引导和深化学生思辨和组织能力。

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篇7

关键词:转型;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西安文理学院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075-02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明确提出高校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西安文理学院作为陕西省和西安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地方本科高校就提出了加快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目标。西方经济学作为学校经管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当代国内外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较为全面、系统的把握,并能把所学的理论用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现象和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以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目前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应用技术型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适应转型要求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就成为必然。

一、目前普通地方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经济学教材选用偏重规划教材。目前,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在西方经济学教材的选用上,为了满足评估的需要基本都选用了规划教材,如我们长期以来一直选用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数学模型所占的比例过大,且有不少数学模型都达到了中级难度,其中有极少数甚至是高级难度。可见这些教材层次过高,理论性较强,缺乏实践性,使得经济学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特点未能通过教材展现出来。这就有悖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培养目标的要求。

2.教学内容单一,不利于应用技术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目前,我校经管各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采用的是统一的教学计划,课时分配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为48学时,都采用讲授的形式。由于课程内容很多,理论发展较快,要在有限的课时内讲清讲透所有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是不现实的。因此,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和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就显得至关重要。

3.教学方法落后,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西方经济学内容较多以及学时的限制,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时主要还是采用以“讲”的方式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方式最大的缺陷就是学生永远被动地学习和接受知识,教师也很少引导学生从事一些简单的社会调查或社会实践以加深对经济理论的理解。这种方式忽视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很少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同课堂教学有关的资料、书籍,更谈不上独立进行社会调查和独立分析问题并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社会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

4.教师缺少必要的实践能力,阻碍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目前,普通地方本科院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师,大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充实到教学第一线。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都是只讲授专业基础课,不太了解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其他专业课不熟悉,也不会主动了解西方经济学和后续课程的联系,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缺少必要的联系少[1]。比如,我校新教师也都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到学校教书,虽然新到岗的教师多为年轻的硕士或博士,具备足够的理论识,但缺少社会生活中经济学的具体实践经验。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缺乏,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5.考核方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西方经济学的考核方式主要还是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考核重理论而轻实践,比如,我校用总评成绩来反映学生学习的好坏。总评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包括课后作业和考勤)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构成,一般平时考核成绩占成绩的30%,而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试卷中虽然也采用了名词解释、选择题、计算、简答和论述等多种题型,但考试内容多集中在考核理论知识,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类试题。这种过于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片面重视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过程中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要求,西安文理学院目前强力推进学校向“高水平、应用型、特色鲜明”的本科高校转型。因此,西方经济学应从诸多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转型”的要求。

(一)课程体系改革

1.西方经济学理论教学。西方经济学理论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从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角度来看,又必须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遵循突出重点、难点和注重实践性的教学原则。为此,在理论教学的安排上,通过区分重点与非重点内容,坚持以重点、难点的讲解为主线,同时注重实践性,这样在保证了知识完整性的同时,又突出理论重点、难点和实践性。

2.与相关课程衔接。虽然西方经济学是经管各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但是我们也要通过全面研究我校经管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并做好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的衔接,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打好基础。

3.积极开设学术讲座和选修课程。授课的教师可以结合学术研究项目,为学生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追踪西方经济学发展前沿动态。同时,聘请校外政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定期或不定期为学生开设讲座,掌握和了解中国经济改革和企业改革实际动态。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理论教学。根据“转型”要求和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形成反映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体系。此外,如果条件允许,可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来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如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需要掌握基本的经济理论和知识,能对现实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进行简单的分析,这些学生可以在一起上课,内容可以讲得浅一点,而对于那些经济学比较感兴趣、学习能力较强或打算考研的学生,可以把他们编在一个班,内容可以讲得深一点。

2.教学用书调整。应用型技术型本科教育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其教材应按照“基础、应用、实用”原则编写和选用。为此,我们计划组织自己的老师根据“转型”需要结合实际自编一套有针对性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为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铺路。

3.社会实践。结合中国社会经济的实践,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调查研究,撰写调研报告,并召开师生一起参加讨论会。教师要带领学生和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为学生社会实践确定提纲、帮助查找资料并修改调研报告。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1.教学方法的选用。在课程教学中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此,教学方法选择上,一是注重发挥启发式与互动式教学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适当安排讲解相关的经济热点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是连接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作为案例,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主动思考,将枯燥不易理解的经济理论转化为一目了然的实际知识,提高学生正确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2.信息技术手段应用。主要有:(1)积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组织教学。比如,我们的教学课件就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在背景选择、动画效果、音响设置、影像资料及视频图片等方面进行了完善,语音、动画、音乐、影像资料、视频图片等交替运用。这样,通过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增强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2)依托我校教务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和西方经济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的东风开展网络教学。这样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浏览、学习有关教学课件和各种教学资源,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四)考试方法的改革

科学的考试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老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应该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变过去一次性闭卷考试为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笔试、口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比如我们就可以借鉴合肥学院的“N+2”的考核方式,即“N”代表平时的考核次数,一般不少于三次,“2”代表期末考试和课堂笔记。学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40%,笔记成绩占10%[2]。

三、结束语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新要求,西安文理学院确定了从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目标。在此背景下,作为学校各经管专业都要开设的共同专业基础课的西方经济学就必须深刻认识和反省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学生知识体系、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培养符合时展要求高水平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篇8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区外语人才需求分析启示

[作者简介]温颖茜(1975-),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广西南宁530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项目“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背景下的广西外语人才资源开发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BJY03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3-0107-02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对外交流也日渐频繁,这种密切的交往必然需要相应的外语人才来支持,外语人才的产生需要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当今语言教学的趋势告诉我们,从国家教学政策的制定到高校专业课程的设置,需求分析都应当是核心与基础,外语人才的培养必须基于需求分析,不但要分析语言需求,还要分析社会领域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

一、北部湾经济区的对外交流活动概况

自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以来,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进入快车道,东盟已超过日本跃升为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东盟也连续12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随着双边更多商品加入“零关税”行列,自贸区已进入整体良性发展阶段。北部湾经济区的对外交流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旅游和文化方面。由于旅游资源和地理交通优势,北部湾的滨海城市在中国与东盟的旅游业对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西正借助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运行的机遇,进一步整合包括北部湾区域在内的资源品牌,形成大旅游网络,建设中国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国际旅游集散地。到2022年,北部湾中国区将被打造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同时,广西“建设重点”之一就是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广西千亿元文化产业的重点区域,成为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文化中心。目前,由政府主持的级别较高且非常隆重的中国―东盟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主要有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其中中国―东盟博览会是目前最隆重、最大型的交流合作平台,对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挥着积极作用。

二、东盟十国语言使用情况分析

东盟十国当中,使用语言最多的是印尼,共有699种语言,创世界纪录;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至少也有150种之多;缅甸有101种;老挝90种;泰国80种;越南76种。他们构成了世界上民族最为众多,文化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各国的民族和语言存在着丰富的多样性。

东盟十国语言复杂多样、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经济状况差距悬殊的特点,决定了面向该区域的外语人才开发必将是一个艰巨、长期和复杂的过程。

三、北部湾经济区的外语人才需求分析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预计全区石化、能源、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重点发展产业的人才需求将达到4万余人,其中,现代服务业主要包括旅游、会展、金融等服务业。《规划》指出,旅游业急需运营管理类高级人才,熟知东盟国家风土人情的小语种导游以及掌握一到两门外语、熟知涉外礼仪的酒店运营管理人员;会展业急需具有丰富国际会展经验的高级会展策划组织、会展现场协调与服务、外语等人才;金融业急需商务英语功底较好,熟悉东南亚国家法律,具有金融专业知识、市场分析洞察力及谈判能力的高级外贸人才;物流产业人才的需求方向则为国际贸易、外语等专业的外向型人才。此外,大量需要有工商管理、企业管理专业背景,同时具备外语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英语、东南亚小语种专业背景,国际贸易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也持续紧俏。

2011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向全社会了《广西“十二五”人才开发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更为详细地反映了目前全区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目录》表明目前广西稀缺以下外语人才:掌握一定外语同时又熟悉外贸业务的复合型外贸人才;掌握两门以上外语、熟悉旅游业运作规程的旅游高级人才;精通东盟国家语言,熟知东盟国家风土人情,又具备国际导游资格的小语种导游;银行业中通晓国际业务的高端人才;具备较强的销售能力、一定的本行业专业背景知识、跨国公司工作经验以及良好的外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端营销类管理人才。

为了具体了解各行业对各种类别、各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情况,课题组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周边城市如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地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编制并下发了《北部湾经济区外语人才需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于语种的需求以英语为主(76.5%),其次是东盟国家的小语种(16%),日语和法语需求量较少;各外语类专业需求的排序为:商务英语专业、英语+东盟语言专业、旅游英语专业、金融英语专业及法律英语专业。

四、北部湾经济区外语人才需求对广西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1.根据区域发展需求,调整外语人才培养目标。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广西对外(尤其与东盟国家)经贸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并向纵深发展,仅有一门外语语言文学知识的“经院式”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北部湾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既有良好的外语交际技能又有广博的跨文化知识,同时还掌握一定非外语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复合型专业人才。因此,广西高校外语专业应该根据区域发展要求,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和特点,将外语人才培养目标由“单一型”向“实用性、复合型”外语人才转变。“实用性”表明外语作为语言,其工具性是比较重要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以应对社会大多数领域的对外工作;“复合型”则体现外语与其他专业、学科的交融与整合。广西高校应据此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外语专业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2.改革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实用性、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本知识结构为外语加专业。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广西高校外语专业可采取多种模式,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专业内容而言,各校可以根据自身优势与地区需求,设置外语专业加人文学科,如语言学、新闻学等;或外语专业加社会科学,如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或外语专业加自然科学,如工学、理学、医学等。以上专业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双语、全外语、全中文或用原版外文教材配以中文讲解等多种授课形式。第二,就培养规格和形式而言,根据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及生源情况等方面的差异,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可以是本科层次,也可以是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按外语侧重程度由强至弱排列为:外语加专业知识、外语加专业方向、外语加辅修专业、外语加第二学位、其他本科专业加外语辅修;研究生层次有两种基本模式:外语本科加硕士专业、其他专业本科加外语硕士专业。这类高层次的实用性、复合型外语人才最具市场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模式,广西高校培养实用性、复合型外语人才应遵循“产业―课程―人才―产业”的线路,即在课程设置之前,先了解社会领域需求、区域经济的需求、职业需求以及岗位需求,尤其是广西九大重点发展产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根据调研及论证的结果来科学制订教学计划、规划大纲并及时调整设置课程。只有结合地方产业优势和特点来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区域优势产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3.调整课程设置,突出职业取向。随着国家职业资格“准入证”的进一步推广和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就成为不可或缺的条件。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要求求职者具备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也就是说,学历证书、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岗前培训证书将成为未来就业的必备条件。为了适应这种需求,高校外语专业应该增加职业取向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科学性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据调查,广西部分高校的外语专业课程只是外语专业的技能课和知识课,教学内容偏窄、偏专、偏深,培养出来的学生学科知识面窄,缺乏社会竞争力。就广西高校的外语专业而言,应进一步增强专业方向设置的灵活性,加强课程设置中的职业取向,加强通识教育,使其建立在服务地方优势产业的基础上。一方面,应结合地方经济的特点,设置符合地方发展需要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培养“外语+专业”型的外语人才。这些专业可参考《规划》和《目录》中提到的稀缺专业,即外贸、金融、旅游、管理、会展、物流等。另一方面,要培养“英语+小语种”语言型复合型人才。广西面向东南亚,东盟已经成为广西最大、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东盟国家小语种人才日益紧俏,培养“英语+东盟国家语种”的外语人才迫在眉睫。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如何调整课程设置,都要保障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时数,保证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强的外语技能和扎实牢固的专业知识,否则难以满足不同行业对外语人才的各种需求。

4.积极培养实践能力,缩短教育与职业的距离。第一,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很有限的,知识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及提高大多需要在课后进行。与外语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主要包括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翻译能力、迅速反应能力、写作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要想提高这些能力,必须将知识的培养与外语的使用挂钩,因此,及时开展和补充课后的学习和活动不容忽视。除了督促学生课后巩固学习之外,学校应该有规律地开展翻译大赛、演讲比赛、英文小品大赛、英文辩论会、外语朗诵比赛等与专业相关的活动,巩固专业知识基础,提高语言能力,拓展知识面。第二,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学生要提高外语水平不仅依靠课堂上的教学,更需要实际中的锻炼。目前广西部分高校外语专业实践活动偏少,技能训练薄弱,有的高校甚至任由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这将直接导致部分学生敷衍了事,或在与外语毫不相干的单位草草应付,因此难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校可以与涉外公司或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学生实习或实训基地。一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业务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另一方面则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背景,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让学习更有目的性,同时促进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专业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让其在实践工作中迅速成长起来,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走产学结合、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培训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缩短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距离。

当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不断社会化、市场化,这是高等教育科学化、合理化和可持续化的需要。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与开发为广西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需求。广西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应密切关注外语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构建动态的外语人才需求分析系统,及时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深化教学改革,科学合理地制定外语人才培养战略规划,使外语人才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顺利实现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外语人才培养的长期目标。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篇9

文章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阐述了西安高校俄语人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和所处地位,以及该地区俄语人才的现状。着重分析了西安高校――陕西师范大学近年来俄语人才培养方案的转变以及进一步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现状;陕西师范大学俄语人才培养;转变方向

一、解读“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年9月7日我国国家主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重要演讲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构想。它的提出为欧亚地区的整体合作提供了创新思路。

之所以重提“丝绸之路”,是因为丝绸之路作为我国古代陆上贸易通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汉时期我国位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经济水平。在这条始于古长安(今陕西西安)终于古罗马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五彩丝绸、华美瓷器和多样香料络绎于途,为沿途国家(中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罗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仍旧面临着很多问题。国际上国际关系瞬息万变,美国试图避开中国重新制定全球新的贸易规则。同时欧美国家经济下滑,英国举行脱欧公投,同意脱欧51.9%,共1570万人大部分人同意退出欧盟,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遭遇“滑铁卢”。国内,自然环境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严峻形势不允许经济走从前的老路子。

我国经济面临着内忧外患,因此我“丝绸之路经济带”伟大战略构想的提出为此提供了契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不仅需要我国周边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各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其中语言学习者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丝绸之路经济带”从东至西主要国家为:中国、蒙古、缅甸、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中亚五国、伊朗、伊拉克、叙利亚、约旦、以色列、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上述国家中,十一个国家也就是约48%的主要国家无论其官方是否承认,主要用语仍为俄语。

因此在我们解读了这条经济带之后,发现要促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繁荣发展,我国的俄语人才,尤其是丝路起点――西安高校俄语人才将发挥巨大作用。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西安高校的俄语人才现状

在这条“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双起点,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支柱性人才――俄语人才在西安地区的发展现状如何是我们接下来要分析的重点。

西安是我国五大高等教育基地(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南京)之一,是大学生占城市总人口比例最高的城市。在这个著名的高等教育基地里,主要有四所高校长期开设俄语专业课程――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空军工程大学,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外国语大学作为专门的语言高校,其俄语系历史悠久,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俄语人才培养基地。它的人才培养模式规模大,分类比较清晰――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主要见于从三年级开始的专业方向划分)。

西安空军工程大学覆盖了空军主要兵种的重要技术学科,是培养空军专业技术人才的学府,它的俄语专业是为空军航空工程、地空导弹、电子信息等领域高层次工程技术而服务的,所学专业和知识局限性较大,一般俄语人才有其固定的培养方向和工作性质。

西安石油大学于2003年7月开始招收俄语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侧重于石油科技俄语方向。该校的俄语人才招生为理科学生,就业走向基本大多为石油方向。

陕西师范大学是西安八所教育部直属211高校之一,是一所综合性师范大学。其俄语专业始建于1972年,一直保持隔年或隔两年招生。2006年改隔年招生为每年招生,目前发展呈快速上升趋势,今年来在俄语人才培养方面受到广泛好评。近年来俄语作为该校为数不多的非师范类专业,主干课程为:综合俄语、高级俄语、交际语法、俄语阅读、视听说、言语交际实践、口译笔译实践等,人才培养方向主要为综合性人才,就业也呈现多样化的现象。

三、陕西师范大学俄语人才培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改革前行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构想提出后,作为双起点的西安地区不断地在改革中摸索前行。这一点在西安各个高校的研究机构设立和人才培养模式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从2013年底开始,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设立了一批研究型机构,比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西安培华学院丝绸之路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等等。

陕西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师范人才培养为主的高等学府,长期以来俄语作为非师范类专业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但近年来在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日益密切的前提下,“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学校尤其是俄语专业老师和外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该校俄语专业飞速发展,并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不断改变俄语人才的培养模式。

2010年,2012年,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俄语人才培养方案中除了通识教育必修课没有变化外,学科基础模块中必修和选修课都有相应的变化(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中综合俄语、交际语法,高级俄语、科研基础知识、俄罗斯文学史、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选读、交际语音、视听说、大众传媒俄语、俄汉互译、俄汉翻译、汉俄翻译除学分学时微小变化外,在这三年的人才方案中课程分类相同,并无较大变化)。

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不断地变化中,在短短的四年之内俄语人才培养模式从单纯的培养语言工具型人才向复合型多功能人才转变,尤其是增加了中亚国家概况课程,商务性质课程,跨文化交际课程等等。

然而这些简单转变是远远无法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下,陕西师范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应该进行大的改革。虽然每年的招生人数不多,但是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可将人才培养模式一分为二――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也就是使俄语人才培养更加精英化,可在三年级使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程:有意愿继续深造的同学可以着重学习学术性课程,强化自己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深层次学习文学、语言学、翻译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研究道路做好充足准备;对有意向找工作的同学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掌握多学科知识,尤其是商务俄语方面的知识,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翻译水平,培养学生成为有能力的,可以独当一面的复合型卓越俄语人才。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需求俄语人才,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必然之举,尤其是陕西师范大学这所师范高校中的非师范学科――俄语,它的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路要走,要结合实际,努力在摸索中创新,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语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高校俄语人才的未来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西安这座千年文明古城作为新旧丝绸之路的双起点,拥有更大的机遇,尤其是对于俄语人才而言。在四所开设俄语专业的高校中,我们对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着重分析了陕西师范大学俄语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以及改革方向,说明了俄语人才培养应当改变原有模式,从培养具有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人才向培养多方面技能,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卓越俄语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李琳.“新丝绸之路”背景下陕西俄语人才培养研究.新西部,第35期,2014.

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1篇10

1西部农业与农业经济现状

我国西部地区通常是指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西部地区的人口是全国人口的22%,土地面积占全国的国土面积的56%,其中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7•7%,草地面积占3/5,水资源年均总量占全国的46•6%,加上丰富的光照资源,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棉花、烤烟、水果、花卉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资源相对优势明显[3]。总体来说:①西部农业自然资源较好,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光热资源,但水资源较缺乏,土地生产力较低,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②西部农业经济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在西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西部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地区。③西部农业生产结构内部以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为主。④西部各省区的农业具有较为明显的特色和优势。⑤西部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村及农产品市场发育不良。⑥西部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其文化程度不高,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能力不强,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西部农业科技人员数较少,特别是高中级技术人员匮乏。⑦西部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农业企业化水平低。⑧西部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很低,直接影响了地方政府和农民对教育需求的自我支付能力。因而认为,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业教育的需求空间较大,科技及人才不足是影响西部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西部农业的主要领域是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考虑其未来发展的要求,西部农业经济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种植业、林业、畜牧类、农产品加工、生产经营等领域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2西部农业与农业经济发展趋势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必须使西部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更快的发展,必须使西部农民的收入有更大幅度的增长。西部农业要向产业化、区域化、特色化、高科技化和生态型农业的方向发展,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流失严重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因此,西部地区的农业发展,更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加大力度做到:①加强西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②加快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为西部地区农业加快发展打好基础。③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④逐步建立高效率、高效益的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教育培训体系[4]。

3西部农业教育现状

国务院在确定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西部开发的重点中将科技教育的发展列为五大重点之一。提出振兴西部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高素质的劳动者,特别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只有人才加科技,才能把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5]。西部大开发必须坚持科教先行,西部经济的发展要赶上来并形成后发优势,必须坚持走依靠教育和科技的路子,必须坚持科教先行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从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和农业教育比较分析及西部各省区农业教育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①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和农业高等教育相对不发达。②西部地区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所占比重较大,为发展农业中、高等学历教育提供了较大发展空间。③西部地区的农业高等学历教育的专业结构相对老化,专业点数量相对偏少。④西部地区的农业教育专业结构以种植类和畜牧类为主。⑤西部各省区开展农民技术教育的情况具有较大的地区差异。⑥西部地区现有的农业教育资源,特别是高等教育资源已有一定规模,但水平和实力相对较差。

4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西部地区农业经济与农业教育不协调的表现形式为:农业产业对高级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农业生产与管理一线人员接受农业教育的欲望不强,农业产业部门对农业教育的支付能力不强;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西部农业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学科水平不高;农业教育的方式单一,教育手段落后,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联系机制不完善。西部地区农业经济与农业教育不协调的制约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文化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外部因素有:①国家对西部农业发展和农业教育的政策倾斜不够。②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不够广泛。③东部地区以其经济优势,吸引了大量高校毕业生和在职的高级专业人才。④西部地区的第二、三产业及乡镇企业不发达,对科技进步引起的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足。西部农业及农业经济为农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潜在的空间,西部具备较为完备的农业教育体系,西部农业产业结构与农业教育的专业结构现状基本相符,有较为有利的外部压力和条件[6-8]。

5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与实现途径

西部农业教育必须以西部农业为产业基础并为之服务,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发展须向“相互促进、互动升级”的目标前进。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涉及政府、教育与农业经济三方面的相互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调节应该成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协调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和知识经济日趋临近的形势需要,必须推进教育市场化进程,最终必然选择市场主导型运行模式。就目前而言,需要逐步推进政府主导型模式向市场主导型模式转变,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主、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的协调运行机制[9]。要实现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其目标是实现人力资源的供求基本平衡,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互动升级,因为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实现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必须从西部农科教系统内部找原因,找突破口,即其内部协调是关键;又因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处于落后状态,要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必须得到外部力量的推动或支持;教育具有先导性,教育必须优先实现跨越式发展。因此,实现西部农业教育与农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是改革与创新,实现内部协调是关键,学习与借鉴外部经验,借助外部支持,优先发展农业教育,加快发展速度。

6对策与政策建议

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篇11

关键词:转型跨越发展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10-190-02

一、引言

高校具有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用型人才的职责,具有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因此,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创新的过程中,高校应担负起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山西素来是一个煤炭资源大省,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今天,以煤为主的经济发展逐渐凸显出资源枯竭、成本上升、污染严重、发展滞后等特点,因此,迫切需要进行全省范围内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在此区域背景下,山西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进行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安排,但是如何实现转变、能否转型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支撑。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经济体制及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趋势也愈发明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及全国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英语过硬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由此可见,如何培养和输送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来帮助全国的企业进行经济体制与经济结构调整,来帮助山西在这次转型跨越发展中成功转型、走向世界,是摆在所有高等院校、尤其是山西各大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山西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才需求

1.山西经济发展现状及转型跨越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山西是一个地处内陆的中部大省,是一个依托煤炭资源而兴建和发展起来的煤炭资源大省,在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初期,山西提供了巨大的能源支持,为推动我国工业化,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产业结构上以煤炭资源开采为主,呈现出产业结构单一的特点。目前,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开采量的逐年增加,山西的煤炭经济出现了资源渐趋枯竭、开采成本上升、支柱产业单一、产品初级化、接替产业发展滞后、失业人员增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严重,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山西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山西省的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在山西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以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为总体战略目标,实现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是在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的国际大背景下提出的,全省各行各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往来本已日益频繁,随着经济转型跨越式的发展,全省与世界各国的往来沟通将会更加密切,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下,以往单一型的外语人才已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各种企业和组织越来越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英语,能用英语流利顺畅地和国外合作商进行洽谈、沟通、切磋、商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想实现这些目标,英语复合型人才是关键。如何为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保障,已经成为摆在山西省高校面前的现实问题。全省高校审时度势,依托各自的办学优势和实际情况,探索出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高校学生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针对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对于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及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现状的满意程度,笔者对太原理工大学大一和大二的共100位在校非英语专业学生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既要提升语言能力、为了自己以后就业增加筹码,又要取得学分或者毕业证(如四六级考试)、为将来考研或者出国做准备,同时也可以看到,为了通过四六级考试、取得学分或毕业证以及为以后就业考虑是最广大在校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为了能达到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绝大多数学生期望目前英语学习教材的内容应该是既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目标结合,要与现行的科普知识结合,又要与现行的时事结合。此外,认为英语学习教材的内容应该与学生所学专业目标结合是学生普遍认同的观点。

在回答“关于学生对于英语学习各个方面的需求程度的感受”问卷时,62%的学生表示希望以英语为工具,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75%的学生表示希望学校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课程(如专业英语等);61%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专门用途英语(即针对职业目标的英语课程,如新闻英语,财经英语等)。

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学生都不满足于将大学阶段英语学习内容局限在仅仅通过四六级考试之类的通用英语(EGP)学习上,更希望以英语为手段,涉猎更多相关的科普知识,了解与其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GEAP),最终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英语课程(ESP)的学习上。通过对于学生内在需求的分析,不难看出学生渴望能够通过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使自己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如何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满足学生对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需求,为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乃至全国经济发展输送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成为山西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英语复合型人才指的是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知识,能与外界用英语就专业领域的问题进行顺畅沟通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对于这种人才的需求量相当大,而山西的供给尤为匮乏。针对这样严重的供需矛盾,为了满足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太原理工大学在借鉴其他高校先进做法的同时,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主要采取四种人才培养模式:

1.调整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与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相比,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是高校教育中占绝大多数的群体,因此,输出的复合型人才总体英语水平的高低关键取决于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如何调整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使其更好地与专业挂钩,更好地向高年级的专业英语过渡,决定着未来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多寡与优劣。

调整非英语专业学生基础英语学习时段的课程设置,引入模块类教学模式,彻底改变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时段只有通用英语EGP(EnglishforGeneralPurpose)输入的状况。

首先,将针对非英语专业一、二年级本科生传统的大学英语一至四级的课程设置调整为分级授课。在学生入学伊始,进行分级考试,按成绩高低,将其分为一、二、三,三个等级,根据其水平差异选取不同级别的教材,进行语言模块的基础教学,因材施教。其次,针对在随后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学生开设语言模块类、文化模块类、学术模块类和专业模块类的课程,学生可根据其专业方向、未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等选择不同的模块类下设的不同课程进行学习。

语言类课程模块旨在夯实语言基本功、侧重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为日后英语六级考试及考研、出国打下基础。主要课程包括大学英语(五、六),大学英语翻译,英语视听说(初级、高级),实用英语写作等。

文化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学习兴趣,使其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法制等,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课程包括英文影视欣赏、西方文化与翻译、英美文学赏析、英美概况、英语演讲与辩论等。

学术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学生讲解学术英语的语体、学术论文的写作、学术英语的翻译及学术报告的陈述等,使学生掌握学术英语在词汇、句型、表达、风格等方面的特点,提高其学术能力,实现了由通用英语(EGP)学习向学术用途英语(GEAP:GeneralEnglishforAcademicPurpose)学习的转变。主要课程包括学术英语写作、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英语翻译、学术英语听说、学术英语交流等。

专业类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通过学习和阅读专业类的英语科普文章、英语论文等,了解专业英语的语体,扩大专业英语词汇量,实现与高年级专业英语学习的对接,实现了由学术用途英语(GEAP)学习向专业用途英语(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学习的转变。主要课程设置包括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函电、法律英语、工程英语(如矿山英语、化工英语、土木英语)等。

2.调整英语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英语专业应在夯实学生英语基本功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在课程设置时,应在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如商务、财经、法律、医学、公关、文秘、旅游、计算机等。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在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拓展其视野,增强创新能力和对专业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3.开设国际班。各个专业可以根据专业性质、国际需求及职业发展开设国际班,诸如在校内学习两年专业基础类课程后到国外的合作院校再学习两年专业类课程,而后取得学位。这样通过国外的学习可以接触到更多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了英语能力,真正意义上完成了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任务。

4.开设二学位。此类模式中,在大学二年级末、三年级初的时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英语专业作为第二学位或者英语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另外一个专业,如法律、计算机、管理等,进行学习。在学习期间,如果达到了该专业的学习要求,则可在大学本科学习期满后获得除本专业的学位外的另一个专业的学位。相对于第一、二类培养模式,此种模式中的学生对于另一个专业的学习有更多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和时间投入,因此在大学本科的学习过程中,就会将专业学习与英语学习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在山西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太原理工大学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摸索出了一套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为山西经济建设,转型跨越发展输送一批批合格的英语复合型人才,解决目前此类人才匮乏的现状。同时,也希望山西其他高校对此方案提出宝贵意见,共同为山西的发展输送更多更好的优秀的英语复合型人才。

[本论文为山西省科技厅“高等教育转型时期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课题编号:2013041046)课题研究结题论文,课题主持人:秦茵。]

参考文献:

[1]余瑾,覃成强.国际化背景下“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M].广西: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常俊跃.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教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林景英.泛北部湾经济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3(5)

[4]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

[5]于美荣.创设更加自然的小学英语学习环境.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4(11)

西方经济学专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刁爱华(1979-),女,江苏泰兴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工商企业管理。(广西南宁530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以‘校企文化互动’提高高职管理类学生职业素养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JGA331)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22-02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依托区域经济,围绕区域经济特色,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立足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目标,多方位开展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区域经济,加强校企合作,使更多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是实现学校与企业间产学资源互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相符的有效模式。

一、广西经济建设的发展迫切需要高素质、高技能型管理类人才

2008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末,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国家确定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新政策,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建成具有全国影响的经济增长极。这些重大决策,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在广西北部湾发展战略背景下,广西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多重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了加快北部湾发展步伐,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未来十年,将着力打造机械、电子信息、汽车等14大千亿元产业及新材料、新能源等4大新兴产业,明确了广西工业“14+4”框架体系及工业化发展路径。北部湾畔,风起潮涌涛声急,最急的莫过于对人才的需求。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表明,到2015年,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量为:物流9.58万人,旅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12.32万人。

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区的建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快速发展,广西已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战略投资者,青岛海尔、青岛啤酒、甘肃金川集团、中国中铁西南投资、国电集团、广西建工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陆续在南宁五象新区总部基地投资建设总部大厦,利用广西作为中国―东盟桥头堡的平台,积极扩展面向东盟和中国西南的业务。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国内各个经济区,从深圳特区到上海浦东新区的成功无不依赖于高素质人才的集聚效应。广西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高层次、高素质人才,而且对人才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过程中,管理活动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素质的具有相应专门能力的管理类人才对于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广西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如何培养适应广西经济发展变化需求的应用型管理类专业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课题。高职管理类专业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作出科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立足区域经济、深化校企合作,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的必要性

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要符合广西经济发展需求,尤其要适应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结合区域性、行业性与自身的特点,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实际,与企业建立高效的合作关系,这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方面,校企合作有利于增加对本地区经济发展动态和企业管理现状的了解,调整专业和课程的设置,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要求。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要强调高职应用型高素质教育的共性外,还要注意经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管理方法因地区、领域、行业、岗位、人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要求,只有让管理类师生走进现实的社会和企业,才能真正感知现代经济管理的精髓,从而切实地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管理类专业教研如果脱离了社会和现实的背景就会失去其生存的活力。另一方面,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和技术的支持,校企合作为企业输送毕业生,为企业职工开展培训活动,搭建人才交流平台,实现校企人才双向互通,校企双方是互惠互利的。

因此,高职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积极开展和促进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资源,多层次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与众多企业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对于高职管理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明确指出:“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密切结合。”校企结合、学工结合、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社会共同参与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基于校企合作,创新高职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的领域日益广泛,合作内容不断深化扩展,合作模式和形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因此,应依托区域经济特色及发展特点,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主动探索多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1.“工学交替”模式。南宁作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区域中心城市、中国―东盟合作的前沿,商贸、运输、金融等行业迅速崛起,对管理、国际商务、营销等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很大。这些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的人才,也强调实践操作技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在企业参观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交替,在企业人才中择优聘任为教师,企业即学校,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训交替进行,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同时,逐步增加在企业的学习时间。

2.“订单”模式。广西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大西南、西部唯一出海通道,属于“承东、启西、联南”的交汇地带,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使广西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管理类人才尤其是物流人才紧缺。据调查资料显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五年内网络化经营运输服务型物流企业人才需求新增约2.3万人,因此,可与不同的物流企业开展“订单”培养模式,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教育,培养专门人才。

3.“工学过渡”模式。会计与统计、电子商务等专业培养的人才为职场热门人才,要求具备相当的电脑及软件专业知识及操作技术,且由于岗位的特殊性,企业接纳学生实习较困难,因此,可开展前两年学校学习与实验室实践练习相结合,逐步增加在实验室的实践练习时间,第三年安排企业顶岗实训。

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要以区域经济的发展为依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否则,脱离区域产业结构特点,校企合作就只呈现在形式上,很难真正使学校和企业深入结合,学校培养的人才就业难、学校持续发展困难,企业也会出现技能型人才短缺。

四、改革创新,探索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契合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都相继作出了科学的指导,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必须走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之路,构建校企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1.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创新“总部―基地”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总部经济”的概念风靡全国。广西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的重大机遇,大力实施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合作战略。2010年7月,南宁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决定》《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和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暂行规定》,发展面向东盟的商务总部经济正成为广西与东盟合作的新亮点。发展总部经济不仅需要高端人才,而且需要建设总部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型管理人才。高职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为“总部经济”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可借鉴总部经济运行的机制与管理模式,构建高职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合作基地,高职学院作为人才培养的总部,着重加强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与企业共同协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在相关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围绕“总部”的要求开展实践教学,构成“总部-基地”的培养模式。

2.校企资源共享,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企业的先进技术优势,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一方面,鼓励有技术实力的企业进驻校园,引进企业建成“校中厂”,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广西桂华物流公司合作,在我院建成桂华物流机电学院教学工厂。另一方面,选择管理严格、信誉度较高、接纳学生能力强的企业,作为校外紧密型的实训基地,在企业开设教学课堂,校企双方分担项目化教学任务。同时,接受专业教师挂职锻炼。为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

3.校企联合办学,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式。高职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利用地处广西经济发展首府南宁的总部经济发展集聚的企业资源优势,设立由行业龙头企业级合作企业的负责人和学院、系领导、专业教师组成的理事会。指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建议,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实现与企业的“无缝”连接,既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又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我国必须加快教育改革发展,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因此,立足区域经济,发挥区位优势,深化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的创新,要求我们思考如何发现两者之间新的契合点。高职管理类学生的人才培养,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之路,对管理类岗位人员的需求,企业最有发言权。开展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向兼职、培训,利益价值的互动对接,可以相互借力,优势互补,切实提高高职管理类学生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沈正榜,王乐.高职管理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4).

[2]姚奇富.总部经济:高职教育发展的新动向[J].教育与职业,2009(12).

[3]邓志良,宋建军.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结合为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2).

[4]储朝曦.推进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J].中国乡镇企业,2010(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范例(12篇)

    - 阅0

    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范文太安省级自然保护区(简称保护区)是省级生态系统森林类中型自然保护区,其宗旨是保护辽东栎林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天然油松林及其森林生态系统,拯.....

    人口普查的原因范例(12篇)

    - 阅0

    人口普查的原因范文篇1一、基本情况根据镇现有人口,按照普查方案规定,全镇共需要选调配备“两员”近700多名,“两员”年龄50岁以下的占60.45%,高中以上学历占53.31%。二、主要.....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