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篇1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改革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新商务运作形式,代表着现代贸易的发展方向。我国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接触和使用电子商务,并通过电子商务取得了成功。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作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紧紧抓住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培养真正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第一线高技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改革,需要着重解决专业能力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核心问题。

一、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能力标准体系

高职教育属于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标准的科学确定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电子商务专业能力标准体系的确定,应建立在广泛的行业调研和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家共同完成。同时可借鉴《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和国外职教先进国家如澳大利亚、德国的电子商务技能标准。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能力应包括:熟悉电子商务交易的各个环节;能根据企业需求制作商务网页;能熟练地收集、分析和编辑网络商务信息;能熟练地利用各种网络手段进行网络营销;能完成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日常维护;能完成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管理。

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能力单元和支撑能力单元的若干能力要素,形成电子商务专业能力标准体系,并作为构建课程体系和学生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构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兼顾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考虑采用“1+3+1+1”的结构:即第1学期主要完素质课程;第2、3、4学期主要完成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第5学期主要完成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与职业拓展课程。其中,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立是根本。

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应建立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突出电子商务的职业特点和专业特点。主要应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营销、网络信息编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客户关系管理。

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旨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但需选择社会和行业有较高认同度的认证,如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

三、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多种实践模式,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总量。实践教学可采用课内实践、整周实训、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实习)多种模式,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同时,加大课内实践所占比例,加大整周实训周数,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1:1甚至以上。

2.构建真实的实训环境。鉴于专业的特殊性,一些电子商务的模拟软件或模拟实验室并不能满足需要,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方面,可将核心课程如网络营销、网络信息编辑等的实践教学搬到互联网上进行;另一方面,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如电子商务公司、电子商务工作室等。

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强调实践教学考核在课程考核中重要地位,尤其是课内实践应成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同时实践教学考核应以能力要素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电子商务专业必须加快专业建设和改革,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改革,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好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标准、核心专业课程和真实的实践环境几个核心问题,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强烈的电子商务感,能使用电子商务手段解决实际问题,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文官:电子商务专业解决方案和实践教学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篇2

[关键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改革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新商务运作形式,代表着现代贸易的发展方向。我国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开始接触和使用电子商务,并通过电子商务取得了成功。

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作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应紧紧抓住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良好机遇,加快专业建设与改革,培养真正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的第一线高技能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改革,需要着重解决专业能力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三个核心问题。

一、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能力标准体系

高职教育属于能力本位教育,能力标准的科学确定是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电子商务专业能力标准体系的确定,应建立在广泛的行业调研和专业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由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专家共同完成。同时可借鉴《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和国外职教先进国家如澳大利亚、德国的电子商务技能标准。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能力应包括:熟悉电子商务交易的各个环节;能根据企业需求制作商务网页;能熟练地收集、分析和编辑网络商务信息;能熟练地利用各种网络手段进行网络营销;能完成企业电子商务网站日常维护;能完成企业电子商务网站运营管理。

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能力单元和支撑能力单元的若干能力要素,形成电子商务专业能力标准体系,并作为构建课程体系和学生考核的主要依据。

二、构建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目的是在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学生人格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应兼顾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考虑采用“1+3+1+1”的结构:即第1学期主要完素质课程;第2、3、4学期主要完成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第5学期主要完成职业资格培训鉴定与职业拓展课程。其中,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的建立是根本。

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应建立在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突出电子商务的职业特点和专业特点。主要应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营销、网络信息编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客户关系管理。

职业资格培训鉴定旨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但需选择社会和行业有较高认同度的认证,如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和阿里巴巴电子商务认证。

三、构建实践教学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建设,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多种实践模式,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总量。实践教学可采用课内实践、整周实训、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实习)多种模式,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同时,加大课内实践所占比例,加大整周实训周数,保证实践教学时数与理论教学时数1:1甚至以上。

2.构建真实的实训环境。鉴于专业的特殊性,一些电子商务的模拟软件或模拟实验室并不能满足需要,电子商务专业实训必须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一方面,可将核心课程如网络营销、网络信息编辑等的实践教学搬到互联网上进行;另一方面,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生产型实训基地如电子商务公司、电子商务工作室等。

3.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模式。强调实践教学考核在课程考核中重要地位,尤其是课内实践应成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同时实践教学考核应以能力要素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电子商务专业必须加快专业建设和改革,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与改革,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好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能力标准、核心专业课程和真实的实践环境几个核心问题,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强烈的电子商务感,能使用电子商务手段解决实际问题,适应行业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文官:电子商务专业解决方案和实践教学案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篇3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应该重视项目的实践经验,因而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打破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基于工作岗位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培养;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教学情境与工作岗位的高度吻合,并最终实现教学模式从学科性体系向工作性体系转变。课程体系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1.基于工作岗位、实施课程体系改革。通过对二十余家单位、学校和对广东、江苏、浙江等毕业生的顶岗实习情况和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成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请合作企业的专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习实训指导,签订“联合办学,双向培养”的协议,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确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主要岗位有计算机操作人员、计算机维修工程师、信息系统及网络应用与维护人员、企事业单位信息化人员、会计从业人员、ERP系统管理人员、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人员等。从这些职业岗位需求出发,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结合地区经济发展和学院自身发展需要,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研究职业资格,科学定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方向,根据职业学院的特点,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结合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求,确定核心职业能力课程,最终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按照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项目课程为主体,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工作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分解成项目和任务,以学习型的项目和任务为载体,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组织教学,将核心职业课程全部转化为项目化的课程,实现专业学习职业化、职业课程项目化、班级项目团队化,从而构建项目化的课程体系。3.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要求学生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模式必须做出相对应的改革,建立以项目评价、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施与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将以往以知识为主的期末试卷考核转为以项目实践为主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考核,体现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体现以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主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体现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评价模式,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从事相关计算机信息理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人才定位分析,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构筑成“一基础、双主线”的课程体系架构。“一基础”是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线,主要开设课程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工具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数据库、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技术等;“双主线”主要是计算机应用方向,第一条线是网页制作和网站建设线,主要开设课程有网页制作、网站建设、图像处理PS、、JavaScript、电子商务等;第二条线是企业管理和ERP线,主要开设课程有企业管理、基础会计、财经法规、ERP项目管理与实施、会计电算化等。课程体系构建如图2所示。目前,我院已经全面采用“一基础,双主线”的课程体系结构,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课程体系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理清了专业方向,提升了专业内涵,提高了教学质量,在计算机生源急剧下滑的大背景下,我院信息管理专业生源数量企稳回升,并初具规模。

三、小结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篇4

一、对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分析

结合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土建类学生培养模式的定位,我们认为“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是指土建类大学生具备的各种能力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那部分能力,它是在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上凝练出的、独有的,并且能够使个体在就业创业甚至职业发展过程中拥有比较竞争优势,进而促成个体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取得主动的综合能力。

一般认为,土建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包含三个层次(见图1)。最低层次是作为个体的基本能力,中间层次是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最高层次是适应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基本能力包括个性品质、沟通表达、鉴别是非、身体素质等,它是土建类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和必备前提;专业能力是指从事土建类相关职业应具备的识图能力、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其专业素养,该部分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土建类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和市场导向;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又常被认为是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是土建类大学生竞争优势的源泉,其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养成。只有具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才可能拥有良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

将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的信号,在塑造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展实际就业工作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测性。一般来说,个体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是难以衡量和测评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参加诸如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题毕业设计等具有创新特征活动的统计,从而认定土建类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第二,独特性。就业核心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具有个性特色的优势,不能轻易地被模仿。对于具备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中,其所呈现出的这种差异性,往往会成为应聘和升迁的关键因素。第三,持续性。大学生创新意识可通过培养在短期内形成,但它也只能作为衡量就业核心能力的一个信号,而非全部。因为后者的培育要靠长期的积淀和提升,其一旦形成便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价值。

二、具备创新意识土建类学生的就业实证

本文以某高校土建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了该院系2009—2012年的“毕业生参与创新意识培养活动”(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题毕业设计”参与者为例)与“当期全体就业”相关数据,并以其中的“高质量就业率”为研究切入点,进行了以下举例与分析,以此证实“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信号”的现实存在,并以期对高校土建类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产生实际的指导意义。

1.数据对比与分析

2.数据举例

(1)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四年就业相关数据

(2)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四年科研立项情况

从图2的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009—2012年期间,某高校土建类“全体学生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率”两项指标并不能找出一定的规律;并且因某些外部因素的存在(如国内房地产经济低迷、建筑工程市场萎缩、基础设施投资放缓、高铁建设安全隐患等),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处在两项指标的最低点。但针对“具备创新意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指标而言,则是逐年递增的;从实证数据来看,该类学生成功克服以上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种种负外部因素,其主要原因可以被看作是“自身拥有的创新意识经培训和锻炼从而固化、形成为一种被市场和企业认可的综合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其就业的核心能力信号,在素质培养和就业实践环节,可充分提升土建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把创新意识养成作为就业核心能力提升信号的举措

1.构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四化”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构,普通高校土建类大学生的培养,应充分具有前瞻性、国际性和创新性,面向基层、注重实践,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打破高等教育以往的常规定式,准确预测土建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土建经济的增长规模,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总之,只有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作为提升就业核心能力的信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开拓型、创造型和应用型的“良才”。主要途径:一是创新意识培养普及化,使观念上的认同转化为行动上的体认;二是创新意识培养常态化,要使相关活动纳入、融进教育教学环节并持之以恒;三是创新意识培养全程化,从意识养成、实践锻炼到创业精神几个方面实施全过程培养;四是创新意识培养特色化,在“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下要突现土建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

2.以制度建设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

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注意到“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也都处在“零敲碎打”和“盲目徘徊”的阶段。我们认为,普通高校应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是否提升的信号,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加强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锻炼,并依托建筑行业和企业,提倡土建类大学生开展实题研究和毕业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创新”。主要途径:一是建立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导师制,并纳入教学工作量和职称评聘考核范围,通过利益机制激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二是拓宽人才培养思路,结合土建专业重视技术应用的特点,鼓励并吸纳一部分企业高级人才指导毕业生开展实题设计;三是在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形成方面,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利益关系,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化的土建类人才培养道路。

3.深化教学改革逐步规范大学生创新活动

土建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针对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应用性能力,在教学安排上要突出两个特点,即科研起点要“准”,课题设计要“实”。我们认为,普通高校亟须尝试以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创新活动,促进创新意识养成。主要途径:一是科研立项和毕业设计要找准定位,要契合生产一线的需求情况,避免从事“空中楼阁”式的项目和题目;二是探索创新意识与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公正地反映大学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强诚信和道德教育,保证作品的原创性和技术的实用性,养成良好的科研态度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杨磊,邬承斌.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作为就业能力信号的博弈分析[J].经济师,2012(1):113-114,116.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篇5

四大模块中的“问题解决”元素

在课程目标模块中,从《课程标准》中所确定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在“问题解决”上要达到的总目标可以发现:《课程俗肌氛攵浴拔侍饨饩觥钡哪勘晟柚闷向于“发现、提出问题”“应用、实践”“合作”及反思。围绕着问题解决总体目标,《课程标准》纵向上分别列出各学段学生经过学习后应达到的问题解决方面的学习目标,这些目标内容是相互联系且随着三个学段上升而螺旋上升的。例如:针对“发现问题”,第一学段发现问题的前提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背景是“从日常生活中”,问题难度是“简单”;第二学段发现问题的前提变成“(自己)尝试”,背景和问题难度依然分别是“从日常生活中”与“简单”;到了第三学段,发现问题的前提是“(自己)初步学会”,背景变成更复杂的“具体的情境”,难度也增加成“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额外还提出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要求。

在内容标准模块中,《课程标准》从横向上把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以及“综合与实践”四大板块。观察具体的内容设置可以发现:“问题解决”元素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板块中,主要表现为运用该板块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比如“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而只有在“综合与实践”中,才有一套完整的从“经历实践”到“发现、提出问题”,再到“提出设计思路”“制订简单方案”“分析解决问题”,最后“评价反思”的问题解决流程。

在实施建议模块中,《课程标准》给出了课程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其中,在“合理把握‘综合与实践’的实施”的教学建议中,《课程标准》强调“综合与实践”模块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学习,区别于其他模块对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也区别于教师的直接讲授,而是创造情景,让教师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全程参与和实践。在这段描述中,可以明显看出“问题解决”的元素。对评价建议环节,《课程标准》给出了问题解决的评价参考建议:“应当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特别要重视在平时教学和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进行评价”,并以第二学段某问题为例,给教师评价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供示范。

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启示

尽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针对“问题解决”提出一系列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但是当老师希望通过《课程标准》的指引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容易会出现一种疑惑:“问题解决”重视的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成功解决数学问题),还是问题解决的方法、过程及体会呢?从以上文本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标准》针对“问题解决”元素的描述基本上偏向于问题解决的结果,这容易导致老师在教学过程把“问题解决”当成“知识技能”来教,把“问题解决”的考核与“知识技能”的考核相混淆,即只要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解决具体问题,就当作学生拥有了问题解决能力。这偏离了《课程标准》设立“问题解决”目标的初衷,也与当前出台的中国核心素养框架有所偏离。

相比于《课程标准》对“问题解决”偏向“结果导向”的描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更偏向于“过程导向”,这都体现在后者对“问题解决”的重点表现描述上:“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而且,从《课程标准》设立的“问题解决”的总体目标可以发现,尽管提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订方案”,但是却没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所提到的“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从中可以看到一些泰勒模式的影子,重视“情感态度”的阐述和培养,注重结果导向而缺少对过程体会的重视。

由此可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出台,可以指导和改善原有《课程标准》的不足。通过核心素养强调的“过程导向”,可以引导和修正《课程标准》对“问题解决”目标、内容、教学建议、评价建议中偏向“结果导向”的不足;同时,也需要增加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方面的描述与建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从数学学科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祖希.我国数学核心素养研究进展――从数学素养到数学核心词再到数学核心素养[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7):35-4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篇6

数学核心素养指学生用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包括数学意识、数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及品质等,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一旦形成必将超过数学学科知识范畴,并发挥长期、实在的功效,体现了数学在育人方面发挥的综合性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本文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核心素养谈一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更新和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

过去,教师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总习惯让学生熟记概念、公式,做大量的练习,搞题海战术,但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尤其是小学数学,必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打基础,不能让学生成为考试机器人,否则学生会觉得数学很无趣,对他们的学习非常不利。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如数学运算、数据分析,那是工作和生活都永远离不开的,可以陪伴他们一生。比如去超市买价格便宜的洗衣液,就要将收集来的各组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某种品牌的洗衣液最便宜。所以,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持续发展,把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就先要培养和提升自身的数学核心素养,再者在教学中要真正把学生当做主体,由过去的那种看重考试成绩的思想转变为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的核心素养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培养与提高,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具备终身学习与发展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是一门最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不仅能够获得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培养和锻炼了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必须以思维培养为基础,这样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能得到提高。

三、优化教学设计

数学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优化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将课堂上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合理分配,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以合作学习的方式高效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思维品质,渗透核心素养教育。

四、以生动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阶段,往往因教师注重对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忽视了其兴趣培养,使很多学生形成了数学枯燥、乏味的印象。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核心素养地过程中,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二年级的小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动、具体的事物更感兴趣。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抽象、数学运算能力,教师可结合教学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使其犹如身临其境,促使学生从情境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

六、联系生活施教,深化学生的数学理解

二年级的小学生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非常有限,为了促进学生数学建模和逻辑推理能力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可提出生活中实际问题,助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使其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七、展开实践教学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教师可设计多样性数学实践活动,将学生按特点特长适当分组,将探究任务分派给不同小组,其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小学数学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特点,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理性认知具有重要作用。伴随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愈发提高,改变应试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便显得尤为迫切。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19-04

一、引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称为“关键能力”,在我国大陆和台湾地区,也有人称它为“关键能力”;美国称为“基本能力”,在全美测评协会的技能测评体系中称为“软技能”;香港称为“基础技能”“共同能力”,等等。

1998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按其内涵和特点分为职业方法能力和职业社会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称为“8项核心能力”。多数高校一直在探索并实践着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式、方法等,不同的学校培养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从2008年开始重视并实践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基于大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融通性,职业核心能力内容大多兼容了人文素养内容,创新提出了“两渗透”培养模式,并通过实施检验了“两渗透”模式在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二、培养框架设计

为实践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培养模式,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一是开展“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要求教师按照“6+2”原则(即:行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实务训练、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6原则>和渗透人文素养、渗透职业素养<2渗透>)的教学理念,以任务为中心选择课程内容,以项目为载体设计课程教学,从而提升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水平,解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源头问题。

二是设置创新学分。制定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要求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获取相应学分,并把创新学分作为毕业资格条件之一,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解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动力问题。

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把“两渗透”贯穿学生学业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解决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纵宽问题。

设计框架见表1。

三、实施途径

(一)专业教学渗透

在现代大学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是落实大学文化育人理念的关键。大学文化育人必须同时传递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展现不同文化、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获得科学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分析、解决专门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即教会学生“做事”。

另一方面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全人格。

在课堂教学方面,将人文教育渗透在专业教学之中,积极推行以“行动导向、能力目标、项目载体、实务训练、学生主体、理论实践一体化”六原则和“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两渗透为标准的课程设计体系,实施“项目载体、任务引领、文化渗透”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渗透职业素养培训内容,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就业创业能力,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懂得做事,具有高尚人格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同时,积极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学过程不再是传统的教师“纸上谈兵”、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项目与任务的引领下,积极主动对各种专业知识、人文知识、职业素养等进行选择、加工和应用的过程。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路者,以及职业素养的示范者。这种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特点的课堂教学文化环境和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同时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同步发展。

(二)课外活动渗透

学生课外活动包括课外专业学习活动和课外文体社团活动两大类。两类课外活动分别从学校和学院两层推进。

1.学生课外专业学习活动

(1)学校层面

①加强课外阅读

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获取知识,并将课外阅读知识与课堂教学知识进行融汇、领悟和贯通,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的结构更加系统化,知识的运用更加综合化。任课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和课程内容,布置阅读任务,并在课堂内组织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系统阅读书籍和文献资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本学科、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构建体系明确、结构合理、储备丰富、更新及时的知识结构,为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学校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配备更加丰富的图书资料、文献数据库和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为学生的课外系统学习提供条件,切实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②加强文学艺术专题讨论

学习含有丰富哲理的文学作品,欣赏具有动人美感的艺术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通过文学艺术修养的提升,提高高职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得学生随着文艺修养的提高而积累和升华,使得学生的审美意识被唤醒和变敏锐、审美范围不断扩大、审美视野不断提升,进而延伸到科学技术的相关领域。

③加强技能竞赛

大力倡导“以赛促学”竞赛文化,构建逐级开展、层层选拔的金字塔式的专业技能竞赛体系,组织开展覆盖范围更广的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使技能竞赛由少数学生参与的活动转变为涉及所有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活动,使技能竞赛成为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内容。

④加强技艺传习

鼓励教师成立各种专业技艺传基地,如酿酒、豆腐、陶瓷、书法、国画、剪纸、传统乐器、雕刻、刺绣、竹器制作、武术、民族舞蹈、魔术、口技、茶艺、山歌、忠信花灯等技艺传习所,学校提供所需场地和必要设备,以开设校级选修方式,学生自备耗材,开展各类技艺传习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⑤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学校设立了创业园,强化学生的创业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包括吃苦耐劳、经得起挫败的精神,从基层做起的踏踏实实的态度等。学校分利用创业平台,将创业意识培养始终贯穿于整个就业指导工作中,通过举办大学生创业模拟大赛、召开大学生创业知识讲座、开展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等,强化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帮助引导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2)学院层面

①加强课外实践教学活动

要构建课内外融会贯通的实践教学体系,设置结构清晰、层次递进、环节紧扣的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渐进有序地激发和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课外实践教学计划,有序开放实践教学设施,积极为学生提供课外实践活动平台,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消化吸收由第一课堂获得的各类显性知识,内化成隐性知识,从而大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各专业积极推进“教学工场”校企双轨教学模式改革,为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教学拓展空间。

②加强课外创新项目团队建设

帮助和引导师生组建各种项目研发团队,支持教师工作室的建设,让学生在三年中亲自参与一项或多项包含技术选题、确定技术路线、制定技术方案在内的技术创新活动或技术攻关活动。要鼓励师生团队积极承担校内校外科技研发项目,让师生通过持续不断的真实的工业和科技项目开发,了解企业的技术状况和实际需求,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本身和学生的专业职业能力。

③加强开展专业知识讲座

依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群)协会,并实时开展沙龙活动。如开展企业高管或技术高工等行业企业专家的主题讲座、论坛、报告等,让学生和专家直面接触和当面对话,把行业企业最新的理念、专家最先进的想法等无形中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知识,了解了专业的真实环境,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

④加强专业类学生社团指导

专业类学生社团是以专业为基础成立学生社团,这些社团专业性比较强,会员一般仅限于本专业学生,所开展活动也是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内容。专业类学生社团的成立和活动是专业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是学生在课外开展专业学习和交流的主要阵地。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加强专业学生社团的指导,以专业类社团为枢纽组织开展专业课外学习和专业活动,将专业技能竞赛与专业社团的建设相结合,使得专业类社团在专业课外学习中发挥积极、主动、主导的作用。

2.学生课外文体社团活动

学校层面主要搭建全校性课外文体和社团活动,指导校级各学生组织开展好工作,制定各方面课外活动意见和制度。

(1)努力做好科技学术活动

每年举行一届科技学术节,主要项目包括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演讲比赛、文学大赛、动漫大赛、微电影大赛等常规活动内容。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学术节系列活动和组建科技学术社团,指导科协开展丰富活动和组织开展系列学术讲座、学术报告、科研创新交流、论坛活动,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

(2)积极开展学生社团文化建设

鼓励学生创建各类人文科技社科等类社团,提倡社团结合自身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每年通过评选“社团活动积极分子”“优秀社团干部”和“优秀学生社团”等活动,激励社团骨干、社团积极分子努力参与社团建设。

(3)创新开展文化艺术、体育活动

每年组织一次校园文化艺术节,主要项目包括校园歌手大赛、文学创作大赛、主持人大赛、相声小品大赛、励志文化活动等。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系列体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弘扬体育精神。

(4)推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社会基层民情的重要形式,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社会认识水平。青年志愿服务活动是培养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有效途径。实施一年一度的暑假社会实践调查,让学生在大学生“三下乡”等一系列社会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建立“72个志愿服务学时”机制,鼓励学生在校三年完成72个小时的志愿服务。鼓励学生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开展“义务维修、义务支教、义务环保、义务拍照”专项等志愿服务活动。

(三)设置创新学分

设立“创新学分”作为毕业的必要条件。对学生在第一课堂以外,在各种专业技能竞赛(如全国职业院校(高职)技能大赛、挑战杯、数学建模、大学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艺术展演等)、科技活动(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技术开发等)、及文学艺术作品及实践创新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或成果的在校学生,均可申请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

四、培养效果分析

(一)评价指标说明

职业核心能力养成是多因子影响的结果,这些因子主要是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核心能力基础、培养方案设计、教师教学方法方式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效果的显性表达复杂,科学的综合评价标准不易制定。个体评价,多数院校采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进行;整体评价,多数院校采用质量年度报告形式体现。本文选取体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质量关键指标,如就业率、技能大赛获奖和校友评价等,对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培养实践效果作整体评价。

(二)效果分析

1.就业方面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就业数据统计,本校连续5年总体就业率平均约97%。本校2013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4.7%,比本校2012届(93.6%)高1.1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90.9%)高3.8个百分点。毕业半年后就业率的变化趋势见图1。

2.技能竞赛方面

7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艺术大奖赛,共有1650多人次分获得国家、省、市级奖项。其中,影响较大的竞赛荣誉包括2011年“中国-东盟”青年创新大赛金奖,连续7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17个赛项获奖。至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天津)获奖达26奖项,具体情况见表2。

3.校友评价

本校2013届毕业生愿意推荐母校的比例为70%,比本校2012届(68%)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58%)高12个百分点;本校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4%,比本校2012届(92%)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85%)高9个百分点。近三年校友满意度变化趋势见图2。

从上可见,职业核心能力融于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培养的实践是成功的。

五、结束语

创新和实施职业核心能力“两渗透”培养模式关键在于“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在两个课堂中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而且这种渗透应该是全方位的、全过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具有融通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孤立培养,专业课程中应该体现人文素质教育,文化课程中也应体现职业素养。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个体评价方法比较单一,多数院校采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学生自评为主,流于形式,学校无法真实了解情况,因此需要探索一种多元化评价机制。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个体评价高低决定着整体评价水平,“两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就是一种关注个体发展的一种模式,其实施方法对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9-50.

[2]袁光华,戴卫军.“项目载体、任务引领、文化渗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0):33-36.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1篇8

关键词:5C核心素养;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引言

经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断探索与建设,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重理论、轻实践”的“原生问题”,通过增加实践课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学时比例明显提高。但过犹不及,新问题接踵而至。本文是在新时代新人才需求重新定位下,将基于5C核心素养理论与高校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进行链接,探索提质增效的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二、影视人才素养亟待重新定位

2022年,许多产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期”。影视行业也无法幸免,已经直接影响到投资、制作、宣发、播出等环节。物之本末,必有思考,在国家和政府的强力干预和高效防控下,国内的肺炎已经由蔓延期转入防守控制期,各行各业纷纷开始思索并找寻出路。传统行业纷纷投向在线技术,例如在线医疗、在线商务、电商服务以井喷式发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交互技术,催生出了许多新型文娱发展样态:云综艺、云旅游、云逛博等,传统影视内容发生了数字化的变革。据艾媒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全年中国在线文娱市场规模将超5000亿元,较2019年增长30%以上。特殊时期很多在线文娱平台利用媒介自身优势,承担社会责任,开始拓展到教育特征。传统文娱将加速数字化、线上化进程,更多在线文娱内容形态的交叉结合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已经进入到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也踏上了新时代,新文科建设也提出了对于人才知识、能力的跨、融需求。面对这样的变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影视教育的工作者也应该直面新课题。无论从行业还是教育领域,都亟待对影视人才核心素养等进行重新定位。传统的影视人才可能更强调“模仿”把前人的技术学到手,“套版式”学习。但这样偏机械化的人才培养,不能贴合当下时代要求,当是更具有创新思维的“精尖人才”培养,具有更创新的能力、更强的审辩思维以及更深的文化传承,尤其经历了特殊的2022年,在文化认同、价值观念等方面备受关注。

三、5C核心素养与影视人才素养内在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与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开展合作,提出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详见图1),即“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审辩思维、创新素养、沟通素养以及合作素养”。有学者提出影视从业者素养应该:有文化、懂知识,具有一定的鉴赏文化意识、服务意识和合作意识。笔者认为5C核心素养可以在影视行业实现落地,这源于传统影视人才素养需求与新时代带来的文化、价值、创新,甚至媒介素养的普及,相互对照与融合。

(一)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人们对文化的认知与理解、继承与扬弃、发展与创新的过程和行为,对个体发展、社会和谐具有深远意义。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在人才教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视行业是文娱产业的一支,抛开电影所产生的电影文化、视听文化,就电影本身内容来看就是对文化的“变身”追求。影视本身就是一个文化创造体,当然也是文化发声体。增强文化认同感是作为影视人才培养的要求之一,训练培养影视学生文化理解能力,也就是影视人才鉴赏文化能力,这一点与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不谋而合。文化认同,是时间属性的结果,社会的发展也是时间属性,影视行业承担着对于文化理解和传承的任务,自然影视人才培养也要顺应影视行业发展。

(二)审辩思维

审辩思维是要将信息通过搜集—分析—推理—评价等过程,形成观点,经过不断实践论证完善观点等处结论的一种思维过程。其包含4个要素即: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反思评估。质疑批判要求能够对既有的观点提出质疑,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问题。在影视人才培养中,十分注重思辩能力,质疑批判早在影视教育中就有所体现,例如《影视鉴赏》《电影批评》等课程的设计,同时在影视作品创作也是一个不断审辩、反思评估的过程。影视人才培养是顶层人才设计规划,更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其在事物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最终具有复盘能力,这样的思辩方式才能使得影视人才全方位发展。

(三)创新素养

创新素养包含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实践,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创新素养。我们要培养有思想、有意识的影视人才。2015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提出《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可见,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把创新放在了其中。创造力更加注重冒险独立特质,创新思维讲求拥有好奇意识,能干进行发散性思考,创新实践要求能够参与产生新颖有价值的创新实践活动,以及能多维度、多角度的对待多变复杂环境。影视行业新业态、新技术更新速度之快,影视作品高产,如何提质,避免雷同,开掘更多原创作品一直是影视从业者的追求。这一素养不仅仅是行业迫切,教育界关切,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对于人才培养最为核心的素养之一。

(四)沟通素养

沟通是维系组织存在、保持和加强的纽带,也是创造和维护组织文化、提高组织效率及促进组织不断进步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影视人才培养,应重视“三头”能力,即“笔头+镜头+口头”,不仅是动手能力,还要有语言表达能力。影视作品的宣传与发行要求从事影视的人员必须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但沟通素养也不仅仅理解为浅层的语言能力与社交能力,对于影视创作来说,需要用影视语言与观众进行信息沟通,有效表达情感,甚至可以看作高阶的思维能力。同时,沟通又是团队得以实现合作的基础,这对于影视行业尤为看重。

(五)合作素养

影视行业发展离不开合作,相较于其他艺术创作,影视创作是团队创作,大家角色分工不同,各尽其职。一个影视作品的诞生离不开多方协调,合格的影视人才要具备合作能力。5C模型中的合作素养包含三个方面: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协商共进。尤其经历了2022年艰难的行业前行,让更多人深刻认识到,灾难面前众人的愿景认同、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平等协商齐力进步是战胜困难的关键素养。而这也是在高校影视类专业教学中,贯穿始终的重要专业素养。

四、5C核心素养与高校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链接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文化体制的深入变革和文化产业的兴旺繁荣,影视新业态、新技术快速更迭等复杂多变的背景,归根结底最为迫切的是影视人才的新布局。而对于高校影视教育来说,适时把握影视人才需求显得格外重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构建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关键,对于影视类专业来讲,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后转型时代实践教学的新问题是:首先,学生对于本来就较为枯燥的理论课程的淡漠;其次,课程实践作业雷同化严重。当大部分课程都提高了实践学时,改变了课程评价形式,即从论文写作到作品创作,实践作业的要求较为笼统,例如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实践作业繁重,且大部分都是要求完成一个完整作品的拍摄。那么实践效果可想而知,不同实践训练所培养的不同素养也无法得以实现。本科四年的学习,对于人才培养来说每一个学时都是精心设计。这些宝贵的学时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实则造成巨大浪费。

(二)5C核心素养与高校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链接路径

核心素养为教育教学提供了重点更突出、焦点更集中的教育目标,依托5C核心素养,采用合作、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基础,设计分层实践教学体系,实现5C核心素养与高校影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链接,即构建“点线面”实践教学项目化运作模式。按照完成项目所需技能和知识的难度、广度和深度而设计不同维度的实践教学环节,针对不同维度的实践课程和环节,设计不同层次与之相适应的影视项目,从而实现不同层次实践教学技能与素养目标。“实践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不仅是实操、技术,还涵盖实践创作理念、经验和方法。”5C核心素养的培养(详见表1),说到底还需要“改教师为中心,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所以基于5C核心素养的“点线面”实践教学项目化运作模式,应该是“5C核心素养+分层实践教学体系+项目制教学方法”,素质目标、技能目标、教学方法成系统的组合教学设计。(1)“点”——基础技能实践。“点”是指以单一课程结构和微观知识点为主体,围绕知识应用、技术训练和思维引导等开展的,是对一个完整创作过程进行的拆解,以完成单一情境任务为目标的微观项目实践性教学。例如一些专业基础课,多在低年级开设,课程目标主要解决专业基础技能问题,为创作打好基础,类似《视听语言》《影视摄影》等课程。那么实践内容的设计不要贪多、贪大,就是课程内实践单元练习、元素训练、影视观摩、情境模拟、经典仿拍等实践项目,甚至可以针对某一个点上的技能不断做重复训练。“点”上的基础技能实践不仅是为完成更复杂创作打下专业基础,也是为核心素养的最终养成,在该阶段做好启蒙工作。因为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在某一阶段可以爆发式养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全流程的融入。熏陶、强调对于行业文化的理解、文化的认同,建立学生专业理想。在一次次基础训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通过拆解任务、情境化的方式让学生对专业学习调动好奇心。(2)“线”——专业递进实践。“线”则指不拘泥于具体课程内容,以集合本专业各项能力的影视创作项目为核心,通过实训、竞赛项目在实践情境中培养相对完整的专业创作意识,专业对接行业岗位,培养行业规范意识,激发创作潜能和创新思维的实践环节。将专业核心课程岗位化,设计贴岗实践项目,河北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纪录片创作》《融媒体节目策划》等课程与竞赛项目对接进行实践;录音艺术专业与河北影视集团校企合作,完成院线电影《吕建江》后期声音制作。专业递进实践是对专业学习的深化,能够与团队进行协作,这个阶段要培养学生对于作品文化环境的审美取向、道德伦理等文化理解与文化认同的素养;在创作中多角度,有序分析论证问题;重组思维、与团队和被拍摄者等人的行为感受能力;小组讨论,创作反思等素养。(3)“面”——综合项目实践。“面”是指通过设计不同方向、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院的联合影视综合实践项目,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将促进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知识广度和知识视野。例如,毕业创作整合影视类相关专业进行联合创作;广播剧声音创作项目,影视类专业与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跨专业跨学院联合创作;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在疫情期间制作完成,线上播出的毕业“云晚会”等。面对一个综合项目,与更多不相识的人实现愿景认同,良好沟通素养可以有效地与他人或群体交流信息、思想、情感和价值观。这时需要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承担分内职责,善用多种形式或手段表情达意,并充分发挥个人能动性,以较强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完成本职任务或工作的沟通、合作素养。不仅如此5C核心素养在该阶段实现了整体融合。“点线面”实践教学设计在知识广度深度、应用转化难度、项目综合性上是一种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同时,5C核心素养各有侧重,其中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5C的核心,无论是影视创作、还是影视人才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起导向作用。基于5C核心素养的“点线面”实践教学项目化运作模式中,该素养也形成了从点到线成面地贯穿。审辩思维素养与创新素养侧重于认知维度,沟通素养与合作素养侧重于非认知维度。在5C核心素养模型中包含不同内涵要素,这些要素也是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这与“点线面”实践教学项目化运作模式不同层级的素养培养形成关照。例如,合作素养中的内涵要素有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协商共进。拍摄团队成员的愿景认同是凝心聚力的重要基础;并因此才能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目标;只有通过责任分担环节,才能推进合作任务的开展,这些要素的培养在“点”“线”阶段已经进行。不难发现,沟通、协商与合作素养之间相互连接、无法分割。有了前面这些合作素养的基础,才能在“面”上的实践创作中,成员间进行平等协商甚至做出妥协,以促进共同愿景的实现。合作素养的要素中,因为有了“协商共进”要素,才使得合作素养培育过程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

五、结语

“点线面”实践教学模式,融入5C核心素养,能够为实践教学困境提供一个新思路,也是5C核心素养与影视人才培养在实践教学上的有效链接路径。将5C核心素养与学科专业链接实现落地,还需要在高校进行更多实践验证,积累实践经验。核心素养与人才培养应是动态过程,无论是教育者还是从业者都要是对外部和内部变化进行研判,高校影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从大教学观念出发,探索5C核心素养与人才培养诸多元素中实现系统性的链接。

参考文献:

[1]后疫情时代中国在线文娱行业研究报告.艾媒咨询[EB/OL].

[2]高贺胜,李峰.后疫情时代艺术类专业线上教学的突围路径与展望[J].艺术教育,2022(06):19-22.

[3]徐冠兴,魏锐,刘坚等,合作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

[4]康翠萍,徐冠兴,魏锐等.沟通素养: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之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2).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1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反思;能力培养;终生发展

一、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

1.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指具有数学基本特征、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现在的高中生是21世纪的新人群,针对新一代的他们,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需要培养其数学素养就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领悟思想,更要发展情感态度,提高核心素养,立德树人。

2.高中数学核心素养

在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不仅把数学素养列入课程目标、课程宗旨,而且明确了数学素养的界定,并提出6个数学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高中数学教学就要在教学中渗透这6个数学素养,让学生在学习时提高这几个方面的能力。(1)数学抽象核心素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中概念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通晓知识体系,形成思考问题的一般性方法。(2)逻辑推理核心素养,学生能够采用常用的归纳类比的逻辑思维方式来举一反三,形成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和有条理性的交流方式。(3)数学建模核心素养,学生能对现实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和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形成发现问题后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4)数学运算核心素养,学生能在对运算对象进行认知的基础上,准确运用运算的公式,寻求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及时有效地解决计算问题。(5)直观想象核心素养,学生能够科学地利用直观想象感知事物的变化,利用几何图形建构数学问题的直观模型,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6)数据分析核心素养,学生能够养成基于数据思考问题的习惯,在大数据背景下学会自主从数据中获取有用信息,在错综复杂的数据中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1.优化数学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主体

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是指学生对知识从无到有的接受过程,“教”是指教师对知识分析和分享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发挥其主体意识,主动去接受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积极地思考。比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就借助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和落下时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去观察太阳这个“圆”和地平线这条“线”的关系,学生在观察中主动探索,刚开始有学生说出两种关系,一种是太阳部分出来,一种是太阳完全跳出来。这时候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用数字比较大小中的“>”“

2.突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鼓励创造性

数学中有很多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数形结合、类比、函数与方程、分类讨论等思想和方法,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要经常给学生灌输这样的思想,给他们“洗脑”。逐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选择合适、合理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处理,对问题进行创造性解决。比如,在“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这节课的教学中,因为学生刚接触解析几何不久,对于数形结合的思维方法还不是很熟悉,我在课堂教学中就进行了着重的引导,让学生在课堂上时刻有着用数形结合去解决问题的意识。首先,在平行的判断中引导用同位角相等来说明形的关系,再结合直线方程的斜率概念在坐标系中进行处理(形和数转化是解析几何的重点)。其次,在角度和斜率数值转化中对于情况不一样的时候进行了分类讨论方法的引导(分类讨论思想是逻辑思维素养培养的一个抓手)。再次,通过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教师画出一条直线,写下直线的方程,利用前面的结论得到一条与之平行的直线方程。引导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类比思想画出和学案中直线平行的直线(一个斜率存在,一个斜率不存在),并求出直线的方程。然后,小组合作试着推导与任意直线平行的直线的方程。最后,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汇总结论,形成本节课的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明显感受到学生处理问题时在数学思想的引导下,目的明确,方法选择准确性强,形成的成果记得牢,不易忘。数学思想方法具有普遍性,掌握好数学思想和方法,比掌握好形式化的数学知识更加重要,学生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将不断受益。

3.加强交流合作,建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通道

“学生在学习期间和老师和同学的交流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学生的高度”这句话很有道理。学生对老师的课堂内容应该从开始的模仿慢慢转化到随着问题进行思考,思考得多了,自然会产生很多独立的见解。这些见解有些是错误的,但也有一些是非常有意义的。在课堂上就要让这些思维的火花闪现,让师生共同探讨,让学生进行讨论,只有思维的碰撞才能产生最丰厚的成果。我在进行函数这一章中“二次函数性质的再研究”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时,借助学生对二次函数性质比较熟悉的特点(如果只是简单地把内容重复讲解,课堂就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也不会认真思考,那么就失去了再研究的目的,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用师生互帮互学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认识。课堂上以问题为线索,提醒学生去回忆知识。问题系列一: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形式是什么?二次函数有哪些特殊的点?这些特殊的点是怎么找出来的?这些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回忆知识的结论,还回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位组员进行陈述,回答正确在黑板上记录分数。问题系列二:(数形结合知识的理解)。函数表达式的a,b,c对函数图象有什么作用?函数顶点对函数性质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图象和表达式找特点,一次不一定能找全,每回答正确一个就在黑板上记录分数。问题系列三:(从整体转到局部)。用接龙的方法,每个组回答上一组同学提出的问题,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把函数中的a,b,c中其中两个换成数字,然后说出函数性质中的一个,求出第三个量的范围。这种接龙的做法我一直都在课上让学生尝试着去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问题的提出刚开始会没有指向性,但随着讨论的展开,很多学生就会得出很多发散性的想法,有些想法通过老师的归纳总结就会形成一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有些想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就会发现是错误的,是不能定性的。在讨论中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密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改以往老师出题目学生解答的模式。

4.走进其他学科,走进社会,感受数学的巨大作用

核心素养基于数学知识技能,又不等同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它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开展以数学为手段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早在1959年5月,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大哉数学之为用”的文章,大加赞赏地提出了数学的巨大作用。我们就要让学生去感受到这种作用,体会数学之美妙。我在上课时最喜欢用的引例就是数学史,能把数学史讲好的老师一定是很棒的,他懂得让学生体会数学发展的推动力是解决各种各样的学科困难、社会矛盾。我特别对西方经济学进行了研究,发现没有数学就无法研究经济。边际函数启示着经济学利润的最大化、成本的最小化等都会利用,而这些就是数学中的导函数。学生听后会觉得导函数非常有用,学习起来特别认真,并结合统计学到的知识进行好几个课外课题的研究。再如数的发展历程,从整数到分数再到有理数,最后出现无理数和虚数,每一个数的产生都解决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如痴如醉。与此同时也渗透给学生一个观点:在遇到问题时如果现有的知识都不能解决,那么就要大胆创新,创造出属于时代的伟大发现。我在向学生解释平面几何和空间几何时,引入了维度的概念。数学中的维度是个非常奇妙的理论,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从我们的世界里找找,空间我们称之为三维空间,平面我们称之为二维空间,这便是学生最初对维度的认识。首先告诉学生,直线我们称之为一维空间,点我们称之为零维空间,让学生体会维度空间的奇妙。然后加上时间的流逝,增加一个维度;加上物体运动状态,又增加一个维度。这样的教学会激起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数学中的数据分析到底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很多学生学习统计这些知识记不住,忘得快,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在课堂上和学校的社团“TD商业社”联合进行了三期模拟商业竞赛。在比赛中给学生提供了某商场的每日进货单、销售单以及财务清单,附加竞争企业的商业资料,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带领企业进行一个短期的发展策划。学生收集了大量统计学的资料,而不仅仅是书本上那些基础性知识。学生的收获是巨大的,数学核心素养也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相信一定会开出艳丽的花朵。

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也要不断地完善,从最初的“知识的教育”到“能力的教育”,最终发展到“核心素养的教育”。这说明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坚持走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为了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不断地奋斗着。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用数学核心思想理念来武装自己,在教学中从多角度、多维度来渗透这种核心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方法,把握了关键,提高了能力。

参考文献:

[1]康世刚.数学素养生成的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2).

[2]何小亚.学生“数学素养”指标的理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5(1).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熵理论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54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民航业得到了空前发展,相应也对空中乘务人员的培养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好地适应民航服务各岗位的需求,学院应重视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为了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则需要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模块和因素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及时地进行人才培养改进,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影响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因素有很多,且都是一些不确定和很难量化的因素,而熵原理正好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对民航服务人员所具备各项能力的信息掌握程度来衡量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强弱,从而有效地衡量了每一个要素,也使衡量学生核心能力有了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

2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将人的综合职业能力按职业分类规律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其中,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应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核心能力又可以分为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创新革新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等模块,涵盖了劳动者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基本发展能力。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指标评价来发现学生在核心能力某一要素上的不足。所以,构建的指标体系要既能符合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自身的特点,又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帮助高职院校改进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根据学生核心能力的组成要素和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民航服务各岗位进行了实际调研,分析得出了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所包含的具体要素,并建立了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3基于熵理论的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评估模型的建立

3.1信息熵的基本原理

熵原本是热力学中表征系统能量分布均匀程度或系统内部粒子无序程度的一个物理学基本概念,20世纪40年代信息论的鼻祖ClaudeE.Shannon将其引入了信息论的范畴并取名为信息熵,它可以作为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或信息量的度量。其计算公式为:

H=-kip(xi)lnp(xi)

式中,Pi是信息源中第i个信号出现的概率,-lnPi是它带来的信息量,ki是比例系数(也可以是权重数)。

熵增原理指孤立系统(与外界无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的熵不会减少,只能增加或保持不变,而且其熵会自动加大到极大值,并保持在极大熵状态下。所以,要使系统的熵值减小,使系统变的有序化,就必须从外界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抵抗系统熵值的增加,使它朝着有序化的方向发展。根据熵增原理可知,熵作为系统的状态函数,其值越大,系统越混乱,越不确定;反之,值越小,系统越有序,越确定。

3.2学生核心能力熵的定义

根据信息熵的原理,可以将学生核心能力熵定义为学生对其所应掌握的各项能力中各种信息的掌握程度。学生核心能力熵的数学表达式为:

H=∑ni=1kip(xi)lnp(xi)

(1)

其中ki为权重系数,p(xi)为学生对某信息的确知度。只有当学生核心能力的熵值越小时,学生的核心能力才越强。

3.3学生核心能力熵的求解数学模型

我们将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分为了八个模块,假设某个模块i中包含j个不同的能力要素xij,每个能力要素的信息确知度为pij。学生核心能力熵分为总熵和分熵,总熵H的求解模型为:

H=w1H1+w2H2+…+wnHn

(2)

其中,Hi=-∑ni=1kip(xi)lnp(xi)

,wi为各分熵的权重。

3.4学生核心能力熵的求解步骤

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涉及的要素很多,通过对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组成要素进行整理和分类后,假设学生核心能力中有m个评价指标,n个评价对象,各指标的评价值构成矩阵R=(rij)m×n,其中rij表示指标xij的信息确知度的评价概数。熵值的具体求解步骤为:

第一步,为避免各要素之间由于量纲不同而带来的困难,首先应该对矩阵R进行标准化,标准化公式为

rij'=rij-minj丨rij丨maxj丨rij丨-minj丨rij丨

(3)

第二步,根标准矩阵求得各风险因素指标的熵值,定义第i个指标的熵为

E(i)=-1lnn∑ni=1fijlnfij,i=1,2,…,m

(4)

式中fij=rij'∑nj=1rij'

第三步,权重的求取。利用熵理论来求取权重可有效提高权重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且克服了传统方法在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因子时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权重求取过程中将利用客观熵权法和主观权重相结合的方法来求取权重。

(1)建立客观权重指标。定义第i个指标的熵权ki为

ki=1-E(i)m-∑ji=1Ei

(5)

(2)把专家系统的权重A向量和所求得的客观熵权ki结合得

Wi=kiAi/(∑ni=1)kiAi

(6)

wi即楦髦副甑娜ㄖ亍

第四步,将所求的各指标熵值和权重值带入(2)式中即可得到学生核心能力总熵。根据计算得出的各指标分熵和总熵的值即可对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进行评价。

4实例分析

4.1对各个指标信息的确定度进行打分

将各指标的信息确定度的评价集分为很好、好、一般、差、很差这5个等级来进行评价,分值分别为100~90,90~80,80~70,70~60,60分以下。选取某高职院校的航空服务专业作为调查对象,抽取50名该校航空服务专业大三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学生对各个指标信息的确定度进行打分,根据各种分值档的个数,求解指标的信息确知概数,建立初始表格(见表1)。

4.2各指标权重的求取及分析

根据表1所列的各指标的信息确知度概数及(3)-(6)的相关计算公式,求得各个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指标是评价对象的客观反映,指标的权重不仅仅反映了各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其大小还反映了各指标在整个评价对象中的重要程度,并由此可以确定在培养学生核心能力时的重点培养对象。根据表2的计算结果可知,正确的沟通心态、自我管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外语听说能力、合作技巧以及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对于培养高职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3学生核心能力熵的求取及结果分析

根据表1的数据及表2中求得的权重和计算公式(1)、(2)计算得出个指标的分熵及学生核心能力总熵,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计算结果可知,学生对服务能力中需要掌握的信息的不确定度最小,而对创新能力需要掌握的信息的不确定度最大,这说明该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在创新能力上较弱。8项能力由强到弱的排序为:

X1>X2>X3>X5>X6>X8>X4>X7。

根据评估结果可知,要提高该校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综合核心能力,就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上的培养也有待加强。

5结论

为了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好地适应民航服务各岗位的需求,高职院校应重视航空服务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笔者利用信息熵原理,提出了从学生对核心能力中各要素信息的掌握程度的角度来考虑学生的核心能力,定义了学生核心能力熵,建立了求解的数学模型。

参考文献

[1]刘加凤.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5):54-56.

[2]郭晋强.熵理论在建筑工程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5.

[3]盛进路,邢繁辉等.船舶安全熵概念的提出及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6):87-91.

[4]李逸凡.高职学生核心能力要素及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0(2):36-40.

[5]邓峰,邢吴颖岩.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指导,2007,17(26):96-97.

[6]唐艳.基于AHP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教育在线,2016,(01):135-136.

[7]洪玲,刘秀丽.高职航空服务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定位及构建体系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0):127-128.

[8]魏江,叶学锋.基于模糊方法的核心能力识别和评价系统[J].科研管理,2001,22(2):96-99.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篇11

关键词数控加工人才培养方案订单式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市场需求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空前扩大。但是,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尽如人意,一方面企业需要懂得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并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院校仍然沿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使强调了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但仍然很大程度上沿用以前的培养方案,培养的人才没有准确的定位,缺乏就业能力。因此,这就要求像我院这样刚新升为本科的院校,无论是高职专业还是新的本科专业,都应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这样才能获得自身的快速发展。为此,我们对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定位准确

目标定位以创建部级示范学校为契机,逐步形成“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功能模块化、内容项目化、教学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建成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骨干教师为支撑,“双师型”教师为主导的“理实一体化”专兼职教师队伍,并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与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数控加工实训条件,努力建设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的教学场所;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逐步探索“引企人校”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形成一个集教学、培训、技术服务与生产多位一体的开放性数控实训中心,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把本专业打造成为本区域的示范专业,在同类专业中起带头和辐射作用。

2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具体措施

2.1优化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以“订单式”培养的模式为切入口通过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的深层次结合解决目前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冠名班、订单式培养存在不足和缺陷。根据企业所需人才的数量和规格要求与之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扩大“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的课程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资源优势在师资、技术、资金、办学条件等方面广泛的合作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模式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有机结合,学生毕业后可通过双向选择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2.2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采用不同形式,对区域经济和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等进行调研,分析数控加工专业人才层次的差异性,按照数控加工专业职业岗位群需要的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融合数控加工专业职业资格标准,满足订单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以作业流程为导向,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构建与数控加工专业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此外,必须注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这是职业素质教育提高的必然要求,要将职业道德、专业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教学活动的始终,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好”――品德好、技能强、身心健、有特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科学文化素质、创新精神和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对此可以分人才类型专门培养。其一是专业带头人培养,每个专业必须重点培养一名专业学科带头人。通过国内访学、部级师资培训基地学习、国外学校参观和到国内企业短期实际岗位锻炼等,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质,使不断提高专业带头人标准,能够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师培训、技术服务、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带头和引领作用。其二,需要培养一些骨干教师。骨干教师是学科的支撑,可以定期让他们到师资培训中心和企业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其三,还需对数控专业所有教师要求做到“双师型”,对此需要针对每位教师的不同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其四,必须保持有一定的兼职教师人才比例,专门聘请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单位兼职教师,与他们签订聘任协议,稳定教师队伍,设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2.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按照企业岗位实际工作流程来实施,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和促使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使学生得到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有效地掌握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地知识,训练必备的技能和策略方法,通过主动学、努力做,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体验工作职责和工作过程,掌握工作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可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根据课程的性质和教学内容等特点,可灵活采用讲授、讲座、案例教学、操作演示、启发引导、项目教学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

考核和评价体系不应以期末一靠而定,而应以课程中各个任务进行相应的评价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过程表现、作品(成果)质量、职业素养、协作沟通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

参考文献

数学建模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伴随知识量的不断增长,教学不再是给予更多的知识,而是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学生足够空间自主学习。数学教学中,要以数学核心素养为核心,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核心素养反映了数学内涵和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素养指的是在生活中理解数学的能力,具有数学判断及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将数学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目标相结合,让学生理解数学学科的本质,灵活运用数学思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符号意识、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等。其中,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育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和重点。

一、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通过经常开展专题研讨活动,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重点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改革创新,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加强理论的学习,组织研读相关教学理论的成果或相关的教学研究的培训。通过各个学校机构的相互交流经验,将教学当中存在的个人问题转变成研讨主题进行合作探讨,组织开展校际间的教研和培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注重高效课堂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方式。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应用等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猜测、推理、运算、验证等数学活动,从中感受数学思维的变化过程,真正地灵活运用知识,鼓励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多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通过课堂上的学习,让学生认真体会每一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思维的奇妙,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1.创新学生的数学思维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思维特征,估计学生思维变化的过程,设计相关的问题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使其自己学会数学知识的运用,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启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考,并鼓励学生展开个性化的思维。不同的角度常常会产生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大胆创新,这有利于数学创新思维的形成,有效提高数学综合水平。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作交流,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这样有利于合作双方的思维碰撞,有效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注重把握教学过程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情感变化,把握课堂的节奏,适时运用鼓励的语言,简洁明了地提示学生,恰当地引导学生清晰完整地表达,使学生能够顺利跟上教师的节奏,使教学信息能够有效地呈现。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思考,收集反馈信息,善于发现学生产生的与教材相关的独特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整合各类信息,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训练,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方法就是练习。然而不能盲目地训练,要有针对性。教师在布置题目之前,要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提供合适的训练。通过做题练习,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另外,训练的题目要多样化,注重学生数学综合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数学模式,形成数学思维

W习数学的目的在于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关于数学的各种问题。而数学模式是联系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纽带,数学思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思维框架的过程,不是简单地知道答案,而是要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抽象成一个数学模型,促进数学思维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利用各种图形和数量构建数学模型,避免数学模式的生搬硬套,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式的能力。

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首先需要从学生的思想和态度入手,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和认识,使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增强数学观念。数学素养是在长期数学学习中逐步形成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数学方法进行熟练的掌握,并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在生活中体会数学的实际运用,最终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林笑.小学三年级数学过程教学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体育课线上教学的优缺点范例(12篇)

    - 阅0

    体育课线上教学的优缺点范文篇1[关键词]在线教育;高校教学;“互联网+教育”[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1961引言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是一种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从互.....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例(3篇)

    - 阅0

    高血压三级治疗措施范文[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护理策略;探讨[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120-02Researchonnursingcarestrategyofacuteu.....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