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1篇1

虽然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在高职教育中已经属于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但是在真正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上显得过于功利。在国内当前经济状况不平衡的条件下。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硬件设施水平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在硬件基础不佳的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往往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更有计算机专业对非计算机专业在使用计算机硬件上的冲突。主观因素也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产生影响。此外,大量的相关报导和现实中的学生以及开设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的学校和老师,他们都持有相同的观点。即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国家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这种纯粹以通过国家等级考试为目的的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思想在高职院校中十分常见,这种过于功利的目的也使高职院校中计算机基础教育并没有真正在实践水平上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

二、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1.计算机文化素养是信息时代的要求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个人计算机文化素养是时代的要求。作为信息时代的人们要通过掌握计算机文化知识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准确、高效地进行信息检索,进而才能正确处理信息,合乎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使用和传播信息。同时也只有掌握计算机知识才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对于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而言,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高职学生应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准确、高效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检索;使用计算机处理文档、图像、多媒体等数据;并能够使用计算机对其进行整理和传播。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中具有较高计算机文化素养的人才成为时代创业的宠儿。在今天从事与计算机相关、互联网相关、移动互联网相关的创业公司不断崛起。互联网的发展为整个国内传统行业的转向和升级提供了技术保证,并在不同行业掀起一次转型和升级的浪潮。互联网技术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工作岗位,互联网技术产品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当今时代,掌握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已经是基本和必须的技能。较高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更将会助我们的事业一臂之力,充分利用计算机这一有用的工具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2.以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为目标

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彻底摒弃已达到国家非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的目标。学校应该废除以等级考试、过级为考核指标的相关政策。高职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毕业生毕业走向社会时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并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确保以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为目标。尽管现阶段低年级的学生对于未来实践就业当中计算机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缺乏了解。但是学校方面应该把社会实践岗位中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与高职院校中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低年级学生相联系,引导学生建立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为了在未来生产工作岗位中的实践应用的理念。逐渐摒弃通过国家等级考试的学习理念,要从根本的目标上摆正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态度。

3.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

Abstract:Throughtheanalysisofthe"questionsexistinginthebasiccourses"incomputerandtheteachinggoalofit,somesuggestionsaregiventotheteachingreformofthe"basiccoursesincomputer"inhighervocationalschools.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school;basiccourseincomputer;teaching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4-0119-01

1现今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1新生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大

高职院校的生源较杂,既有普通高中毕业生,又有职高学生,有的还有成人教育,学生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另外由于学生的地区差异、家庭条件差异和个人兴趣爱好的差异等原因,使得新生入学是具备的计算机知识水平的差异性很大。对计算机基础教师的授课造成很大的困扰和难题。

1.2教学内容多,课时分配不合理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系统操作、办公软件的应用、网络知识和应用等。这些知识看似简单,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讲些简单的知识和操作,需要学生课后反复动手练习操作,才能熟练掌握信息处理技能。目前的课时分配为理论课和实践课基本相同,学生动手上机操作的时间较短,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3学生专业要求不同,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计划。不同的专业的需求不同,就业的导向不同,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也不同。计算机教学泛泛而教,且相差不多,和本专业严重脱节,不能适应专业的市场需求,我们的教学目标不是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而是应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市场专业的需求为培养目标,培养出能够运用计算机应用能力辅助专业工作的毕业生。

1.4整体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计算机教师普遍存在知识更新慢,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交流等问题。许多教师教书多年用的是同一本教材,同一份教案,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能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教师之间缺少交流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的平台,缺乏交流,不能达到教学资讯的共享,教学效果不理想。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建议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软件的使用,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来完成相关工作,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下面以我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提出关于《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几点建议:

2.1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兼顾没有基础的学生,往往从零开始讲解,课时紧张难以调动基础好的同学的积极性,难经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如果经常增加一些比较深入的教学内容,又会给基础差的同学造成过大的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挫败感,产生对计算机的恐惧和抵触情绪。因此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将所学的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和案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和解决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我们要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手段,以应用为落脚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任务驱动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

2.2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把不同专业的学生同等对待。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计算机的技术来辅助本专业的工作。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市场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平时的课堂练习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计算机技能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能力。

2.3建立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平台

将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经典案例,以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全部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网络平台上,供学生使用。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在网站上设置网上答疑和网上测评系统,教师可以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

2.4提高管理者和教育者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

管理者和教育者要明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更好的软件和硬件服务。此外,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计算机基础教学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知识更新速度快,特别是应用软件更新换代频繁,要求计算机教师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媒体掌握最新的计算机资讯,到不同的企业和单位了解专业的需求,及时更新、精选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最先进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突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3结束语

总之,在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大环境下,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和信息处理能力不仅是各大企业和用人单位衡量毕业生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大学生高素养高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着重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培养,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作为专业工具的重要性,熟悉使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问题的过程、方法,掌握获取专业信息的途径,为将来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67-168.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篇3

当代的科技迅速发展,各国之间的竟争逐渐转向科技和经济实力的竟争,科技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其间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竟争,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成为了教育的重任,在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的当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与人才需求间出现了偏差,如何做好我国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培育高素质的国家建设型人才已经迫在眉睫,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必行之道。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实意义

大学专业分类繁多,各专业开设的课程也有所异,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能够处理多种信息的现代化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文化基础教育,是一种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层次,提高人才科学综合素质的教育,更是一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和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基础教育。大学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应用需要确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范围和重点。计算机基础知识应服务于应用目的,不宜脱离应用去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及相关实际操作,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宜结合应用进行学习,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更好的帮助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

二、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通过高考,从不同地区来到同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进行学习,学生之间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是有所差距的,加之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差,我国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两大突出问题:

问题一:学生基础不一,学习存在问题。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差异性很大,少数学生在高中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但是有的学生连电脑什么样都没见过。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基本实现,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学习吃力,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问题二: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大学专业间存在差异,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需求也不一样,随着计算机信息化本文由收集整理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进入校园,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用计算机解决任务的强烈愿望,学生不知道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进而造成学生的困惑,对计算机学习存在无用论的想法,挫伤了学生学习积极性,造成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效果差。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前景展望

首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思索教学改革

认清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将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根据大学文理分科的情况,计算机课程也应该区别对待,根据不同的专业实施不同教学计划,有些工程性强的专业涉及到的计算比较多,艺术类专业可能会注重多媒体处理。根据专业需要开设课程。

其次,综合专业需求,合理设计课程学习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程设置,应该区别对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侧重于应用,让学生在掌握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实际技能基础上,再发挥专业优势,将计算机与专业结合起来,可适当多学一些专业实用软件知识。除目前课程中讲授的常用软件外,还可以结合专业选择一两个软件,对软件的讲解应着重对软件的功能介绍,使学生了解所讲软件能解决什么问题,不必详细讲操作步骤,但要选择一系列合适的题目让学生做练习,在做练习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讲解,选择一个软件,较深入地讲解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同时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学会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只有这样全面兼顾,统筹安排,才可使内容既适应目前的形式,又适应学生知识积累的需求。

最后,改革考核方式,理论与操作相结合

传统的考核是期末一份笔试试题,考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力,却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可采用作业、平时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策略,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后要进行一次阶段性测试,作为一次平时测试,期末进行一次综合测试,既要测试理论知识,也要测试实际操作能力,可采用上机考试系统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也将老师从传统的判卷中解脱出来,按各部分比例计算出的综合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总成绩,达到改变考核方式,更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

四、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范式动态课程计算思维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problemsandcausesintheprocessofthecomputerbasicknowledgeteachingofnoncomputermajor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puts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tosolvetheproblems.

Keywords:basisofcomputerengineering;paradigm;dynamiccourse;computationalthinking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高校输送人才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要求也逐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承担着为其他学科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人才的重任,在高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通识课。目前,有些高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仅重视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使教学出现了新的问题。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1授课安排缺乏科学性

计算机基础教材在内容上能较全面地介绍计算机学科领域的概貌和它的知识体系,包括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和计算机网络部分。其中基础知识和网络两部分理论性较强,其它部分实践性较强。

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存在对实践性强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章节重点讲授,理论性内容利用少量课时间简单讲解或要求学生自学的情况。这种授课方式的安排,使得学生在搞不清计算机是什么、能够做什么的情况下去学习如何做,影响学生在学习中基本的对于问题的表述能力,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1.2新成果新技术应用迟缓

现有计算机基础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发展缓慢。教材内容方面,传统的课程文本和实例设计,缺乏灵动性,约束了课堂活动的构建;教学环境是多媒体+实验室;教学方法采用模块化+任务驱动;考核方式采用基础知识+操作技能、以证代考等等。

1.3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缺乏培养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学生学习、工作、生活中会有大量问题用计算机科学知识解决。目前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计算机教学中可以言传、易于演示的程序化知识,忽视学生抽象、概括、整理习惯的培养,影响学生计算思维的形成。不具备计算思维能力,学生在未知世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不够。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2.1移情效应和“工具”思想的主导

移情效应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教师自身知识和学习经验都比较丰富,对教材的学习方法也与学生不一样。在授课时会以自己的心理状态来推测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另外,计算机在企业及非营利性机构中多用来进行信息管理,是以“工具”的形式存在,用人单位往往强调人才的实际操作技能,这也这导致高校教学中重视课程的实践部分,忽视作为基础知识的理论部分。

2.2现有教学范式阻碍创新发展

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历史已久,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理论等方面构建起已有的教学范式。在这个范式的禁锢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所有环节受到预设和控制。

2.3忽视课程知识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延续性

授课教师多对所授学科与计算机学科之间的知识交叉以及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先行课对后继课程开设的作用等问题不甚了解。而学生,由于类似的原因,认为这门课对自己专业学习和今后发展影响不大。在这样的“共识”下,教师和学生义务式地进行程序化知识的教授和学习,而忽视计算思维的培养。

三、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考

3.1遵循规律教好课程理论知识

计算机理论知识是课程开展的准备和必备知识,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对待这部分内容。

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把握,避免移情效应。学期初,可以通过课堂互话或者入学测试,了解学生课程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把握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过程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认知心理会迅速发展,对问题的认知过程也发生改变:思维的独立性增强、辩证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创造性思维逐渐确立。计算机基础教师授课要遵循学生认知过程,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他们思维向独立性、变通性和流畅性发展。

教学过程中做好学生兴趣的培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理论章节,是学生与该课程的接触点,它引导学生走进计算机世界,并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通过计算机术语和组成原理的学习,让学生在脑海中就能架构一台计算机,并幻想自己变成数据的幽灵,沿着计算机的线路被传递到各组件或参加运算或被存储,或等待下一条指令。这个过程,能够让学生用计算机术语描述所知、所感,会使得学生对本门课程甚至相应学科的兴趣,为他们以后的学习交流和技能实践奠定基础。

3.2构建计算机基础动态课程

对于现有的教学范式,我们要同时接受和拒绝。首先计算机基础教材的开发,要在保证内容能够反映学科概况的基础上,考虑体现课程的文化性、人文性、社会性和开课专业的专业性等,使得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方便构建各种情境,让学生体验与课程的美好。计算机基础教师自身也要加强职业能力提升,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支撑,以信息化的教学平台作工具,实现教学范式创新。

3.3把握专业课程中的“计算机课程集”

要更好的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让他们学有所用,教师首先要对专业的课程设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尤其要把握与本课程相关的“课程集”。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该专业课程体系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数据库理论及应用、会计电算化等可以视为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个“计算机课程集”。这个课程集中所有课程均以计算机为工具,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解决会计业务的能力。在这里,计算机基础属于计算思维导引课程。课程目标是激发刚刚跨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展示计算机学科概貌和知识结构,体现计算机软件的一般学习、应用方法。

明确这一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逐步注重培养学生相应的计算思维。例如,学生通过算法设计,体验计算机程序化处理问题的同时,领悟过程的严谨性,培养自己思维逻辑性和思维缜密的习惯。通过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多种软件的操作,会逐渐掌握软件使用的一般方法等。学生的计算思维一旦形成,就掌握了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共处的能力,促进他们在未知世界的正确决策。

参考文献

[1]闫红灿,张淑芬,付景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文化观与工具论[J].河南联合大学学报.2013,13(2):99-101

[2]陈小春.大学生计算机学习中隐性知识的调查研究与实践[D].江苏:扬州大学,2006

[3]小威廉姆E・多尔.课程愿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篇5

摘要:本文介绍了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采取的解决方案,给出了“离散数学”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具体调整办法。

关键词:专业规范;培养方案;离散数学;计算机组成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级之前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一直没有设置专业方向。从2005级培养方案开始设置专业方向,包括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工程、计算机网络与安全、可视计算与多媒体等方向。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提出参照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设置专业方向,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专业方向调整为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三个专业方向;软件工程方向放在软件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的学生统一按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培养方案按照专业方向分模块设置,学生在不同模块中自行选择。

尽管2005级培养方案和2007级培养方案都是分方向培养方案,但是在修订2007级培养方案时还是遇到了一些很难处理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2005级培养方案中各个专业方向有相同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不同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学科基础选修课上;而2007级培养方案中除了公共基础课完全一样外,由于各个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要求各不相同,所以学科基础课在原来的课程框架下很难达成一致,加上有培养方案总学时的限制,使得问题更加突出。

2不同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

为了便于比较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对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要求集中在表1中。为了便于分析,将知识领域中相同或相近的知识领域进行归并,划分出11类知识领域。表1列出了专业规范中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信息技术三个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和最小核心学时数。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三个专业方向在知识领域的覆盖上差别不是很大,但是三个专业方向在对不同知识领域的要求方面差别比较明显。特别是表现在数学、电路与电子技术、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等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别很大。三个专业方向在知识领域上显示出的这些差别,体现出了三个专业方向的不同侧重和不同要求。但是,这些差别,特别是表现在学科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别,为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方向的专业培养方案带来了一定的问题和困难。

3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科基础的不同要求

不同专业方向对学科基础的要求表现在很多方面,这里仅就离散结构和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织这两个知识领域的不同要求进行分析。

(1)“离散数学”课程

计算机科学方向给出的“离散结构”(CS-DS)为最少72学时;计算机工程方向给出的“离散结构”(CE-DSC)为最少43学时;而信息技术方向没有给出相应的课程,只是在信息技术基础(IT-ITF)课程中有不超过3学时的离散结构相关内容。表2摘录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在离散结构方面的要求。从表2中可以看出,在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除了“图和树”这一部分内容的学时要求一样外,其他内容的学时要求都不一样。

(2)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

计算机科学方向给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CS-AR)为最少82学时;计算机工程方向给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CE-CAO)为最少63学时;而信息技术方向没有给出相应的课程,只是在平台技术(IT-PT)中包含了最少3学时的计算机组织和结构(PT.ao),以及选修的硬件(PT.har)内容。表3摘录了专业规范中三个专业方向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以及数字逻辑方面的要求。

表面上看,好像计算机科学方向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比计算机工程方向的要求还要高,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在计算机科学方向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CS-AR)知识领域中包含16学时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AR1)知识单元,而计算机工程方向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CE-CAO)知识领域中并不包含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内容,而是把数字逻辑单独作为一个知识领域看待,在计算机工程方向中数字逻辑(CE-DIG)为最少57学时的知识领域。

如果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都考虑数字逻辑内容的话,那么计算机工程方向的数字逻辑(57学时)加上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组织(63学时)就是最少120学时,远远大于计算机科学方向的最少82学时;如果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都不考虑数字逻辑内容的话,计算机科学方向的计算机系体结构与组织(82学时)减去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AR1,16学时)就是最少66学时,与计算机工程方向的最少63学时基本相等。

4制定分专业培养方案时提出的解决方案

通过前文的分析,三个专业方向之间的差别已经很清楚了。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如何在体现专业方向之间差别的同时,还能有一个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的支撑就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要求的调整

在研究专业规范中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时,明显感觉到如果完全按照专业规范的要求,很难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统一到一个专业培养方案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在很多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非常基础的知识单元的要求方面明显少于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同时也发现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的最小学时数只有290学时,远远少于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560学时)和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551学时)的最少学时数要求,估计是为安排特定应用领域相关内容留出的空间。

我们有这样一个认识,即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无论如何都应该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对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的要求提出了如下调整原则:在核心的知识领域,取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中相同知识领域要求低的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要求,实际上是在计算机科学与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之间取了一个折中。对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进行这样的调整,加强了信息技术专业的核心基础知识,同时不会带来明显的问题。

(2)离散数学课程的改变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往设置的离散数学课程是按照课程内容的先后顺序划分为离散数学I和离散数学II,共计80学时。从表2可以看出,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在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覆盖面基本相同,只是对不同知识单元的程度要求和学时要求上有所差异;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对离散结构要求很少,按照前文提出的调整原则,基本上可以靠拢到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要求上。

基于这样的认识,为了在课程体系上能够尽可能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各自的要求,将离散数学课程从原来的按内容的先后顺序划分课程的方法,改变为按内容难易程度的分层次划分课程的方法,即开设一门离散数学导论(48学时)和一门离散数学(64学时)。离散数学导论为各专业方向必修课,能够满足计算机工程方向和信息技术方向对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要求;离散数学为计算机科学方向限选课,离散数学课程在离散数学导论课程基础上对一些知识单元做更深入的介绍,从而达到计算机科学方向对离散结构知识领域中知识单元的要求。

离散数学课程的这种改变面临着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没有现成的、适合于离散数学课程的教材,因此缺少合适的教材是离散数学课程的一个问题;二是离散数学为了课程内容的连贯性,不得不花一些时间重复离散数学导论课程中已经讲过的部分内容,从而导致离散数学总学时增加的问题。

(3)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改变

在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内容一直都由两门独立的课程支撑,即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88学时)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24学时)。但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需要有数字逻辑课程(64学时)作为基础。根据对专业规范中计算机科学方向和计算机工程方向各自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要求的分析和理解,并且把信息技术专业方向对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靠拢到计算机科学专业方向的要求上,提出了一种兼容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调整方案。

课程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内容中增加一些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内容,大致可以覆盖CS-AR.AR1的主要内容,使得计算机组成原理成为一门不依赖于数字逻辑课程的独立课程;二是将原来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涉及到的有些体系结构的内容适当简化,比较深入的内容留给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讲述。经过这样的增删调整后,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总学时基本保持不变。

课程体系的调整主要体现为计算机组成原理(88学时)作为各专业方向必修课;数字逻辑课程(64学时)和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40学时)仅作为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必修课,总学时从原来的176学时增加到192学时。

对课程和课程体系进行这样的调整后,主要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由于数字逻辑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在数字逻辑知识单元存在着一部分重复内容,使得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在数字逻辑课程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会重复学习数字逻辑知识单元中的部分内容;二是由于计算机组成原理中的一些与体系结构相关的内容被简化,同时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又仅作为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限选课,使得计算机科学方向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与组织知识领域的要求有所降低。

5总结

在学习和研究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和CC2005基础上,结合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和多年的教学积累,提出和制定了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2007级分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本文介绍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知识领域要求的调整、离散数学课程的改变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改变等只是我们在制定分专业培养方案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的一部分,也是我们研究讨论比较多、认识比较深的几个问题。由于2007级分专业培养方案刚刚开始执行,具体效果和存在的问题都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感谢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蒋宗礼教授在我们研讨和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两次到天津对专业规范进行的讲解和指导。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45-03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各专业的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知识为其所学专业服务的能力。各专业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愈来愈高。然而我们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了不同专业、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不管是对什么专业,什么基础的学生均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缺乏专业特色,不能有效实施因材施教,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老套,无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在目前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更好地解决本专业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我们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毕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课程开设的质量以及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高低是相辅相成的,这也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下面将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高职新生计算机基础现状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从2005年起,全国所有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从我院近年来对入学新生的调查分析结果来看,95%以上的学生在中学阶段接触过计算机,但经常接触的仅占10%,80%~90%的学生会上网玩游戏、聊天、下载歌曲、看电影等,会运用计算机文件管理操作的占30%,经常使用Word软件的占80%,但熟练运用其编辑技巧的仅占10%,制作过PPT占10%,使用过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仅占5%。而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新生占5%。通过上机测试显示,有10%左右的学生不熟悉键盘或对文字录入存在问题。大部分学生对汉字输入方法和技术基本掌握,但汉字录入的速度和准确性均不太理想,对个别标点符号错录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录入速度参差不齐,在被测试者中,最快的每分钟60多汉字,最慢的每分钟几个汉字。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欠佳,80%左右的学生在入学后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表现出对理论知识严重不熟悉,对计算机应用的掌握仅仅停留在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看电影、浏览网页、听歌等应用上,更主要的问题是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这点计算机知识并不能支撑后续课程的学习乃至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明显认识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我们也认为应该减少这些重复,但基于高校持续的扩招,各地区的高中生及三校生纷纷涌进校园,因受地域、经济和中学老师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及师资、环境设备、观念等方面的影响,高职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同时,大部分新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计算机基础应用水平普遍不高,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仍不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还是必须的,关键是我们要适时调整其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必须优先解决的问题

(一)教学中没有正视学生的基础差异

由于授课班级中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教师上课时没有顾及学生基础差异因素,学生的知识基础仅由教师的主观认定,就会给相当一部分学生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计算机学习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结果是老师自我感觉课堂讲得满堂彩,但课下却有部分学生上课思想开小差、个别睡大觉、玩手机等不协调的现象。教师觉得自己的劳动没有得到学生的尊重和回报,学生也觉得教师讲授没有顾及自己的感受,与自己的愿望相距甚远。如果在我们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没有正视这一问题,也就是没有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对策,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进度和难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的困扰,就会给教学造成极不理想的两极分化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陈旧且与实际需要相脱节,未能与所学专业很好地结合

在原来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陈旧老套,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加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各行各业都与计算机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然而学院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对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认识不足,加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师也缺乏对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双方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了解,更谈不上双方的合作和支持,结果是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开设的教学课时不足,授课教师也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学生必须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能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导致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不能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学生只能简单地认识计算机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专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缺少能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教材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参照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编写的,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目的只为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由于课程教学的评价目标定位不明确,没能从“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转变,也就是没有深刻认识高职院校的生源状况及其培养目标,顺应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潮流,不但不利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甚至影响到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力的培养。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各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因此教学上应该以实践操作为主,知识传授为辅。由于高职院校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很深,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但已经不符合职业教育的要求,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能力也不适应这一教学模式。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与各行各业融为一体,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能把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的人才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企业第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以满足市场需要。为此,我们应该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策略的调整

(一)教学策略的调整

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很多专业都与计算机有着紧密的联系,迫使学生必须先学好计算机基础知识,才能进一步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例如:文科类专业对文字的编辑、排版的能力要求较高;产品或广告设计类专业要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客户,必须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工具软件等,其它专业几乎无一例外都对计算机知识有所侧重,但鉴于高职院校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我们采取“学生自主分层,然后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教学策略,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愿望,也方便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真正实施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故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对学生实施分层指导,首先让学生通过网络在线辅助测试系统,让学生摸清各自的实际情况、优势、弱势及层次定位等,然后参考选修课的运作模式,通过网络在线选课系统,并根据自己的基础知识、个性及喜好的需要及相关要求,自主选择相关教师在某一时间段内开设的相关模块的教学内容。这样就把原来具有多层次学生的班级变成为单一层次的学生班级,实现了课程的“自主式”按个性化要求对授课班级的分层。我们根据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的程度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其中初级班和中级班的课程为公共必修的内容,高级班的课程为公共选修的内容。

表1

基础层次学习内容考核方法

初级班(公共必修)1、输入法练习;2、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3、office基础操作;4、数据库基础;5、网络基础知识。等级考试

中级班(公共必修)1、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2、数制转换与编码知识;3、office高级应用;4、数据库基础;5、网络原理及应用;6、常用电脑工具软件的使用。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高级班(公共选修)1、数制转换与编码基础知识;2、操作系统的功能、作用及电脑的安装与维护;3、office高级操作;4、Access数据库开发管理;5、局域网的组建及应用;6、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由于改变了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没有兴趣学甚至逃学、基础差的学生没有信心学并想放弃学习、而基础一般的学生能力提不高这种顾此失彼的局面。毕竟这种教学策略顾及学生基础差异的存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但得到充分的调动,关键是学生的学习激情被点燃,教学才能相辅相成,才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程体系的调整

目前我院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均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实施,没有根据各专业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置。为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特点,重新设置对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使其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以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能把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结合起来灵活运用的学生,方显我们的办学特色。为达到这一目标和要求,应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及知识结构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参照学生专业情况,设置对应的专业模块课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进行选修。例如,对于电力、自动化、机电、建筑类专业可以选修CAD设计;对于电力自动化、电子、机电、测量类专业可以选修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数制的转换与编码等;对于建筑装饰、工业设计类等专业选修Photoshop、Flash等。同时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喜爱和为专业服务的需要,我们开设了A班和B班。其中A班为公共选修的内容,B班为专业选修的内容。

表2

专业层次学习内容考核方法

A班(公共选修)1、数据库技术;2、程序设计(VB或VC等);3、网页制作技术4、动态网页及Web编程;5、多媒体制作技术;6、CAI;7、计算机软硬件维护;8、网络操作系统;9、流行软件介绍;10、电子商务。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B班(专业选修)1、CAD(建筑、电子、机械);、2、财务电算化;3、信息管理系统;4、广告制作;5、PLC编程软件;6、单片机原理;7、3DMARKS;8、CORELDRAW。资格认证技能比赛

由于针对不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分层、分模块选修的办法,使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得以很好地开展。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法和动手能力影响巨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中,我们及时响应时代的迫切愿望,根据各专业不同时期对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适时设置对应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使其发挥应有的、更大的作用。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心,而且也是连接社会经济与教育的纽带。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但使我们的教学对象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我们的教学对象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应着眼未来,办出特色、创建一流。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要实现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自身存在的根本问题,不断总结自身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又要面向未来,应调整新形势下对不同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优化课程结构,充实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走向社会的自信心及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燕梅.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讨[J].信息技术教育,2007(8)

[2]周燕霞.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设计的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6)

[3]拓守恒.“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研究[J].计算机时代,2010(10)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篇7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分层次教学

1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及改革的必要性

全国大部分高校都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综合分析表明,各高校生源质量、学生素质、专业结构、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情况及计算机知识在非计算机专业各专业领域的应用程度等方面有如下特点。

(1)现行的高考招生是按批次分批录取的。这种录取方式固然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必然导致各高校之间生源质量的明显差异。部分省市中学的教育质量较高,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早,学生对计算机基本应用有初步了解;但大多数中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知识不够,信息技术素质偏低,使大学计算机教育入门水平参差不齐。

(2)表面上看文科类学生的高考录取分数普遍高于理工科类学生,但文科类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方面的接受能力明显不及理工类学生是不争的事实。

(3)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地融入非计算机专业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其专业的科研工作中。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非计算机专业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和教学科研的主要手段,非计算机专业各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且不同专业的要求也不完全相同。

(4)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表明,用人单位对受聘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成功率、谋求较好的工作待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学生们自主学习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

(5)一般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总体要求不高,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与计算机实际应用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一般高校非计算机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都只开设了一门“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教学总时数约70学时,主要内容大致为: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2000、Word2000、Excel2000、PowerPoint2000、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的一些基础知识,其中部分内容在中学已经开过。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信息化正在不断向纵深延伸,社会各行各业对应聘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外语水平已成为衡量当代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标志。教育部已出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和教学大纲,要求在本世纪的前十年内逐步普及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开始步入正轨,这客观上也提高了大学计算机知识及技术教育的起点。

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的教育实践业已形成的一套比较经典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适应当前教育新形势的需要,并具超前意识的研究、探讨和实践的过程。在教育部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的推动与指导下,全国高校都在根据各自学校的现状、特点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积极进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探索。

综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必须进行整体改革。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方案设想

2.1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1)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

(2)非计算机专业各大类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及各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

(3)大学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由原来的零起点变为现在的非零起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的改革。

2.2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和“高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结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拟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

第二层次是体现所在专业特色或与所在专业教学相结合的后续计算机系列课程。

2.3非计算机各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系列课程设置方案

作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第一层次,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按公共必修系列课程和公共选修系列课程设置。公共必修课程计划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公共选修系列课程的设置可随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应用软件流行趋势的变化以及学生的需求而灵活设置,开出更多受大学生们欢迎的选修课。目前可开设“网络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系列选修课。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新体系的结构如表1。

2.3.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所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计算机基础”,大都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扫盲和几个基本应用软件使用方法介绍的水平,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以及根据自己专业学习的要求和今后自身发展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相关计算机知识的能力等问题考虑较少。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知识的爆炸性涌现、社会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都迫使大学生不得不认真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利用高校优越的教学资源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性学习。我们希望改革后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够给大学生一些有益的启迪和有效的帮助,使他们对计算机在各领域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学习一些计算机应用方面必备的知识;掌握目前流行而实用的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获得自主选择学习相关计算机知识的能力,提高大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素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对全校按公共必修课开设,约70学时(含上机),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分文、理两大类专业组织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实施分类教学。

2.3.2程序设计课程的设置

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功。在生源质量较好的高校,一般都已开设程序设计课程。程序设计课程应根据各大类专业需要以不同的计算机语言为依托,分别在VB、C++和数据库应用技术等内容中选择一种。面对全校按公共必修课开设,约60学时(含上机),开课时间为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

2.3.3非计算机各大类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的设置

考虑到部分专业对计算机基础教育要求相近等情况,建议将高校常设专业归为几个专业大类,实际教学时可按大类进行。例如,一般高校常设专业大致可归为科学计算类、电子信息类、辅助设计类、信息管理类和基本应用类等。各高校可按专业大类提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配置主要教学内容。

(1)科学计算类

典型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安全、物理学、地理科学、生物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化学(科学教育)、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1篇8

[关键词]计算思维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

引言

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己向我们走来。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种是指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即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指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数量的90%,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但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很多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出现了颇多问题,无法真正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实力。

一、出现的问题

(一)基础不同,学习需求各有差异的问题

本科院校的生源通常来自不同地方,使得学生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连续三年在昆明理工大学做过问卷调查,在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目前,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计算机文化层次的教学内容已经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在今后一段时间,新生入学的计算机水平会呈现出更大的差异。目前我校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是,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感觉课堂内容简单重复,学习兴趣降低;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同学往往从零学起,希望能放慢授课进度。

(二)内容繁杂,兴趣不大逃课率大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材,名称很多,诸如入门、文化等等,都被认为是计算机基础课的教材。内容基本上是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Internet基础知识、数据库基本知识等有关领域的浓缩版。教学突出了实用性,但给学生有操作培训的感觉。教学内容也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进行区分,让学生觉得和后续本专业的课程没有太大关联,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对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兴趣不大,逃课率较高。

(三)教学滞后,教学目的与社会需求不一致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不以学习纯理论的课程为目的,而是作为应用技术来掌握。因此教师在讲授内容时大都结合具体软件,注重训练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尽管学生掌握了几款软件的使用方法,但在毕业后进入各自行业工作中,学生将面对不得不学习新的版本的境况;同时不同行业对信息或数据处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不是使用几款软件的经验就可以胜任的。

二、计算思维的思想

2006年3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周以真教授清晰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思维,201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国良院士在“第六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倡议将计算思维引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后,计算思维得到了国内计算机基础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然而,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既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又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殊性。如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大学生学会用计算思维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对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培养卓越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等有关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计算思维,但是贯穿了计算思维思想。《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提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的课程目标是“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利用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简单地说,是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方法处理问题,这是计算思维的目标。

三、改革措施

(一)分层次、分类别、分阶段实施教学

首先,我们应当探索实施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方案。原则上分类实施:分为理工类、综合类和人文艺术类。主要区别是前两者增加程序设计算法要求,后者增加办公软件高级应用。

理工类、综合类的专业的教学方案如下:弱化Office软件课堂讲解,强化实践和自主学习;保持原来网络、数据库、多媒体基本要求,精简了在后继课程中涉及的多媒体制作;腾出6周时间开展计算思维和程序设计算法教学。其中:

①利用1周(2学时)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专题教学。主要内容包括;

科学思维;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

计算理论;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图灵机、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计算复杂性、P&NP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由于教学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因此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必须有别于专业学生。在计算机专业中,某些知识点就是一门课程,如可计算性理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开展计算思维基础知识教学要注意:对三大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及其主要内容、计算思维的作用、冯·诺依曼计算机、存储程序等问题简明扼要地阐述清楚;停机问题、图灵猜想、可计算性问题、P&NP问题等本身没有答案,仅仅是像公理一样的命题,只需要简单举例提出并说清楚即可,不需展开。

②利用5周(10学时)讲授程序设计基本知识和训练算法基本功。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抽象、自动执行的道理,掌握基本编程的能力。更有利的是学生根据各自情况,利用假期可更深入地自主学习程序设计内容,拓展第二课堂的学习渠道。

(二)引入计算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充满着大量的计算思维案例。例如,全面展示计算机的应用,实质上起了培养计算思维意识的作用;从算盘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是计算思维内容不断拓展的过程:计算机系统是用抽象和分解来控制庞杂的任务和设计复杂的系统;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是表示问题的方法;操作系统是用计算思维思想解决了计算机自身问题的案例;使用办公软件是一种基本的、低级的计算思维;网上检索、网上购物、网上开店是典型有别传统思维的计算思维活动;设计一个数据库就是抽象和分解的过程;设计一个动画,可以看成是一个建模和仿真的问题。

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讲解计算机基础概念和原理知识。例如;通过展示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了解计算机能做什么。思考计算科学的两个基本问题;什么事计算机比人做得好,什么事人比计算机做得好?计算机有没有智能?从而培养计算思维意识。讲授操作系统基础时首先提出“车辆追尾问题所在?正常情况下公交车不来,责任在谁”等问题,说明操作系统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和思想。又如Cache是一个预置和缓存问题,其思想是一个典型的计算思维案例。以前,可能仅仅讲解Cache起什么作用;从计算思维的角度来说,则需要讲解如何起作用。

(三)实施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计算机课程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按1:1:1的比例来组织教学,在安排与理论课学时相当的课内上机学时的基础上,还为学生无偿提供了同样多的课外免费机时,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

很多同学都是在入学后的第一门课《大学计算机基础》开始对计算机产生兴趣的,因此我们加强了应用和实践这个环节,除了要求学生在上机时间完成作业外,还布置了大量的课外大型作业,另外还为学生创造了参与实际工作的机会。比如指导学生参与我校“数字化校园网”的设计和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等一系列的实践任务。通过亲自动手,同学们尝到了“我能创造,我能成功”的滋味,也提高了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计算机技术的内容浩瀚无比,学生的兴趣又各不相同,按步就班地学无法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此,针对不同的专业,我们引入了一些具体的运用,如:“Unix操作系统在金融业中的应用”、“存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最新进展”、“数字信号传输规范发展的新趋势—由并行到串行”、“Oracle系统分析”、“超级计算机现状和发展趋势”、“信息安全技术在金融业中的应用”等,以扩充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我们在学校的校园网上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在线教育平台,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在线教育平台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课堂教学录像、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深入探索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探索各种教学模式混合的新式教学手段。

(五)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积极采用视频教学的方式,充分利用网络的优点,完善课堂教学。

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以及就业的前景需求,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六)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非常重要。对教师而言,重点在于对学生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否符合白皮书和蓝皮书大纲的要求。我们着手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的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操作技能的表现,平时成绩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激励学生创新追求全面的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个计算机课程后都设置有一个综合设计的课程设计,这样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可以大大加强,同时学生有很强的成就感。

(七)建立促进学生参与的激励机制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教育项目,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凡是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云南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获得等级证书,可按学校的规定获得“课外教育学分”;凡参加全国、省级计算机竞赛获奖的都给以表彰并记“课外教育学分”。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本科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触到有关计算思维的第一门课程,其教学内容和体系仍在不断完善与发展。中科院院士陈国良教授在2011年7月举办的计算机科学前沿高端学术论坛(HPCChina2011)上呼吁:要提倡计算思维,要提倡计算思维在教育和科学中的作用,要把这种思维普适化、大众化,真正融入到人类的一切活动中。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教学的模式、手段和内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使所培养的学生能适应行业发展新需要。

项目来源:云南省高校质量工程教改项目“Inquirylearning体系在程序设计中的运用”(云教高[2010]96号)。

[参考文献]

[1]胡英,廖瑞华,陈积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

[2]齐逸.浅谈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设计[J].科技信息,2012(13).

[3]姚江河,司春景,席亚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

[4]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5).

[5]李林涛.魏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

[6]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7]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篇9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专业整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07-02

在如今的信息社会中,掌握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在此前提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公共基础课。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并能够是学生迅速适应岗位的需求,在今后的职业领域中熟练的使用计算机进行工作。

就目前的教学来看,在所有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与深度基本上相同,都是以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的内容与深度为标准,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使用、OFFICE办公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的使用方法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各个专业在讲授各部分内容时所使用的课时数以及案例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要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随着近年来招生就业压力的加大及用人单位对学生实用性技能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此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应坚持有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坚持为专业课服务的定位,依据职业领域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对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下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与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整合为例说明课程体系构建模式。

1.教学计划根据专业进行整合

高职教育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获得某种职业所需的包括技能和知识等实际能力。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社会工作价值观和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较扎实的社区管理知识和社区法律服务知识,掌握现代社区行政事务管理与技术服务等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前本专业开设此课程讲授的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和网络基础知识,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职业需求,在原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上增加办公设备的使用、网站设计与维护的内容。建议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数从72增加到108。在第一个学期开设周学时为4的课程,主要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办公软件Office的内容。第二个学期开设周学时为2的课程,主要讲授办公设备的使用、网站的设计与维护。

2.教学项目根据专业进行整合

作为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应采用“项目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在采用“项目式教学”时,教学项目应由课程教师、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一起分析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并转化为实际教学项目,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更多的求知欲望。同时结合专业设计的教学项目既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也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对专业课内容的学习。根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要抛弃原来一些繁、难、旧、杂的内容。一般教材上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一般通过理论讲授,而这部分知识多、杂,对于社区管理与服务这种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以将这部分知识与操作系统的内容进行整合,变为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实训项目,以实训项目的形式通过讲解如何选购计算机硬件设备,组装计算机、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软件等方式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在Word部分的教学项目设计为社区现状调研报告排版、制作社区居民需求调查表、绘制社区网格化管理管理组织图、绘制社区民事调解服务站工作流程图、绘制控烟海报、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排版等。在Excel部分设计教学项目为社区居民情况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在PPT部分设计教学项目为制作智慧社区简介PPT、制作专业及所在社区简介PPT等。

3.课程标准根据专业进行整合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同教学大纲相比,教学大纲对知识的要求是“了解、理解、应用”,而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不区分专业,一般根据教务处下发的模板进行统一编写。课程标准的制定根本没有考虑到各专业方向对该课程的差异化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应与专业教师进行充分沟通,了解本专业的专业背景以及就业岗位,针对本专业岗位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制定针对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要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进行内容整合,对授课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熟悉计算机技术,还要上课的专业有所了解,才能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以实际工作为情境,搭建学习活动平台,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训练,真正实现公共基础课程功能转变,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以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兰.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整合专业教学模式创新.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改革;信息素质;高等学校

一、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特点及现状

我国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针对两类情况:一是针对计算机专业或关联度高的学科,一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其他学生群体,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九成多,高效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当更加注重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基本能力与信息素质上做足工作,加大相关教学力度,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开发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及工具,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观念和能力,为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我国已经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一类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各地区的教学情况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造成新生进入高校大门时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很大的差异。少量学生已经在高中时代就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大部分学生却知识掌握了最简单最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还存在一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没有见过计算机起点为零的情况。在学生水平如此参差不齐的现状下,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1.理论与实践并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融合了实践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课程,’在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教学安排上,要尽可能减少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实践课的比重,还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增加课外上机时间,上机辅导要确保指导教师能够辅导到位,每个机房容量要控制在60人以下,便于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上机操作课的任务要明确具体,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查找能够解决个人兴趣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上机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必须结合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将课程的教学重点定位在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上,着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网络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对教材内容做整体的分析与研究,熟悉教学内容,明确各章的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整体规划,优化整个教学过程,使其前后相连,首尾呼应,融会贯通,成为一体。教师还应准备适合需要且针对性强的教学素材,不断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沿信息,为课程的发展做好准备。

3.教学过程要贴近非计算机专业的实际需求。将不同专业课程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不同需求纳入考虑范畴,通过研究教学内容同各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要能够满足他们在本专业将来发展中对计算机技术的要求,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就要有所区别,根据不同专业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计划。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就业前景的需要,最大可能地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不同专业学生未来学习及工作对计算机技术能力要求的适应力。

4.更新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教师在讲解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经常总结归纳出简明扼要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有重点的理解和记忆。增加教学互动环节的比重,让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提出问题,可以采取讨论教学法、研究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当将网络辅助教学纳入其中,提供基于网络的各类教学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此类平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聊天工具、论坛、博客、网络课程等多种平台来与教师及时沟通,获得帮助。

5.积极改革课程考核模式,反映学生综合能力。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应当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作为重点,作为最终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结课考核,其模式转换和革新,同样也是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考试,并同笔试成绩有机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考核,上机成绩则更注重对操作技能的评测。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在课程最后还适宜设置一个课程设计任务,鼓励学生将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按照个人的想法创作出一个综合的作品,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自主创新的能力,还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综合检验学习成果。

参考文献

[1]陈莹,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篇11

现在很多高校还存在着把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材直接发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学习,这实际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本身没有经过计算机专业的系统的训练,却要读懂相对比较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知识,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学习最大的效果的产生在于学习的难度比以往的知识高出一点点,这样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有着最大的好处的,但是如果把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材给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学习的话,这就和看天书一样,摸不着头绪,教育讲究的是实事求是,因材施教,而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为其编订符合其学习难度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教材,这样才能使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对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理论性强、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严格的课程,这对于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相对不容易学习的课程,所以其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具有更大的难度,下面就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重理论而轻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具有的特点就是理论性强,也正是这个特点导致了其实践相对较弱,在大量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已经耗费了学生许多的精力,再加上本来就不充分的课时,这导致学生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育还是以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为重点,通过对OSI模型的学习和研究为主线,在理论教学上一直保持着这种形式,相应的验证性实验和实际的操作就比较少,按照长远的发展眼光来看,这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掌握这门课程的初衷是相违背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知识就是为了能在将来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能够进行实际的应用和操作,但是沉浸在大量的理论知识学习当中使其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实践,自然也就培养不出实践的能力,最终对于本身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没学到有用的东西,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对付理论知识的考试,对自己的专业来说还具有较大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对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的了解本来就不是很详尽,这对于学生自身以及教师来说都存在一定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本来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学习充满了憧憬,但是一旦正式进行上课的时候,其就会发现,由于存在着大量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的欠缺,不可能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学习,而这就要求学生要全面系统的复习计算机基础知识,这就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基础知识的补习上;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师来说同样存在着困扰,一方面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让教师喜欢的方面,但是面对非计算机学生参差不齐的计算机水平,在授课的形式上不能协调一致,使得课程目标和计划都不能很好的实行,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受到很大的影响,使得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三)缺乏配套实验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这样理论性比较强,相对比较抽象的学科来说,本来是需要大量的实验的,通过实验学生们才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其中的原理,并且对以后自己的具体操作和计算机网络问题的解决有帮助,但是目前来说,一方面是设备方面的缺乏,造成缺少实验的机会,另一方面就是重视程度不够,课时相对较少,这两个方面造成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缺少实验,理解难度大,学习任务重,解疑答疑等工作相对比较困难,不但给学生们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阻碍,而且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不好开展,由于缺乏相关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时间,教师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单一的讲授,相对直观的实验来说,不但收效小,对于教师的压力也大。

(四)教材学习难度大我国以往教育的主要着眼点放在了短时间提升国民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使得我国的知识的传授相对比较死板,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教材对于科学技术的成果的体现不是很及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之间的共享已经成为了可能,这就导致了旧的知识的应用性和吸引力越来越低,但是其长期占据着我们的课本,其不但与时代的发展联系不紧密,并且很多教材缺乏市场的检验,大多为统一采购统一出版物,这对于学生理解运用而言是不利的。相较于国内的教材,国外的教材长时间接受市场的考验,其比较容易理解、学习、运用,对于问题、方法、总结的分析也比较全面,而且还有大量的习题和分析,这正是我国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所需要的,把教学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优势互补已经成为了必要的发展方向。

解决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问题的措施

(一)理论联系实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期间会出现大量的抽象的专业术语,学起来会让人觉得乏味,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会有这样的感受,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对于这些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的解读,运用实验方式能够让学生们直观的看出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原理,能够把一些重点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中进行印证,这样不但能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们将来自己动手进行应用的开发也有很大的好处。理论联系实践既是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内在要求,同时实践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重点,这些学生不是计算机专业,对于很多理论知识并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能对其进行理解,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能够知道该怎么操作就已经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教学本来就是因材施教,不能在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中过于严格,这既不符合教学目标,也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这门课程为的就是帮助这些学生建立起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实践能力,如果不能把握这些课程的重点,这门课就将失去意义。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务部门在制定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时候,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基础,以应用型为主体目标,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立足点,灵活进行教学,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理顺学习顺序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但是其对于基础的兴趣却不是很浓厚,对于实际操作的兴趣往往更浓。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理论性太强,所以在很多人学习的时候难免会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喜欢去操作时间,因为操作给学生们的空间相对来说更大,学生们也会感觉更自由,没有束缚,因为喜欢实际操作。但是学习的过程本来就是从简单到容易,从基础到实践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端正心态,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要认真学习,在课堂上及时进行记录,对存在疑问的地方及时与教师进行沟通,不要存留疑问,这样才能在实践机会相对不是很充裕的情况下进行高质量的实验,从而增长自己的实验技能和实验水平,对以后在工作学习中的应用才有更大的帮助。

(三)加强实用技术实验加强实用技术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同时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也有很大的作用,高校要为实验提供必要的设备和条件,使学生们能够在充分实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知识的应用性,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专业知识范文篇12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7-2032-02

DiscussionontheExperimentalTeachingofComputerCultureBasicCourseinUniversities

YANZhi

(GuizhouUniversityPartyCommitteePropagandaDepartment,Guizhou550025,China)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omputerandappliedtechnology,computerapplicationabilityhasbecomeonekindofbasicsurvivability,applicationabilityandtheapplicationlevelbecomesitisoneofimportancesymbolstoweighsauniversitystudentoverallqualityandcompetencelevel.Thearticlehaswrittenwhatisthepresent"ComputerCultureBasic"curriculumtheexperimentteachingpresentsituationandtheexistencequestion,thanmakessometentativeplans,causestheexperimentteachingtobecomeitisimportantwayfortheabilitytrainingofcomputationapplication.

Keywords:Universities;ComputerCultureBasis;ExperimentalTeaching

1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既要求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也要求大学生熟练掌握这一现代学习工具的应用技术基础。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大学生知晓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掌握计算机相应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培养大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不仅仅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更应强调利用计算机如何有效地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其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实验教学在该课程中的重要性。

2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

2.1实验教学与现实需求脱钩

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来说,重要的是熟练操作计算机,但事实上,实验内容与现实需求相对滞后,不能及时将最新、最实用的知识教授给学生。

2.2实验教学进度的安排有待改善

计算机基础学习,比较重视知识的系统性,有的实验内容不可能在短期内被熟练掌握,需要长期训练才能逐步熟悉,有的操作需要多次重复使用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这就需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合理的安排实验教学进度。

2.3专业综合性实验设置较少

虽然《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实验项目很多,但其内容基本上都是基础实验,真正针对某一行业应用的综合性实验设置并不多见,如何加强对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与专业相对应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显得尤其重要。

2.4学生水平差异大

如今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有高中既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也有对计算机知识一知半解的、还有部分落后地区学生甚至没有用过计算机的,同一班级多层次被教育对象成为《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的一大难点。

2.5指导教师缺乏应用经验

从事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的指导教师多是由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担任,但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同于计算机专业研究,强调的是应用软件操作经验,特别是不同的行业对于应用软件的需求是不同的,而指导教师又往往缺乏此类应用经验。

针对以上这些现状和问题,很多高校也大胆进行了各类实验教学改革尝试,如分层次教学、网络辅助教学、任务驱动[1]教学等。

3及时更新实验教学内容,科学制定实验教学进度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总是比当前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落后,所教授的应用技术学生往往不能学以致用。针对此种现象,我们在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时,要适当补充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及时更新实验教学设计。同时计算机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在实验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点。例如,在Word邮件合并的实验设计中,可安排与Excel基本操作练习同时进行,这样既练习了基本操作,又让学生明白两个软件之间如何互相协作运用。

4加强行业应用综合实验设计,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导者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指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如同数学、外语一样,是一门或一组必修的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一般不针对某一专业领域,而主要涉及计算机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概念、技术及应用,如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以及硬件技术基础等[2]。在教学中,特别是实验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学专业特点,融合专业特点与计算机应用需求设计行业应用综合实验,使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授Word文字处理时,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设计法学方向的专业文书,由学生自行写作并按有关规范格式进行排版。而针对新闻专业的学生,可由学生写作新闻稿件,按报纸、杂志等媒体的排版要求训练Word格式设置等。这些既可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可提高低年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在本专业学习应用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使之更好的投入学习精力与激情。由于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照统一实验教学方法,必然会使基础较好的部分同学轻视实验教学和失去学习兴趣,因此配合学生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利用课前准备、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和实验,能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计算机公共课程可以依托开放式实验室,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3]。通过实验室练习将指导教师给定的练习提纲和作业完成并提交到作业平台或电子邮箱。还可以让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担当教学辅导员,配合指导教师对基础较弱同学进行辅导和帮助,充分调动各层次水平学生的学习兴趣。

5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逐步完善学习制度

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要求指导教师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对于承担实验教学的指导教师,由于面对的是全校所有专业的学生,教学对象参差不齐,因此,教师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和协调管理能力。应建立实验观摩课和听课制度,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要安排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年轻教师要不定期参加实验观摩课,去吸取长处,同时也应听其他年轻教师的课,去发现问题与不足,从而反思自身,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

6结束语

计算机实验教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进行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的目的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使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验教学的改革,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实验教学,既能巩固课堂知识,促进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又拓宽了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联华,周建华,匡晓红.任务驱动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高教论坛,2006(5):99-10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电工电子工艺实训总结范例(12篇)

    - 阅0

    电工电子工艺实训总结范文篇1第一部分电子线路项目总论总论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首要部分,要综合叙述研究报告中各部分的主要问题和研究结论,并对项目的可行与否提出最终建议.....

    量化投资商业模式范例(12篇)

    - 阅0

    量化投资商业模式范文篇1关键词:经纪业务经营模式转型与创新证券经纪业务是我国券商的主要业务,也是我国券商的核心收入来源。据统计,2001—2004年经纪业务收入(包括佣金收.....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