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范文篇1

关键词:供应链核心能力竞争层次

随着制造全球化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中得到普遍应用,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供应链是指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组成的供需网络,即由原材料获取、物料加工直至将成品送到用户手中,这一完整过程所涉及的企业和企业部门组成的网络。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其优势体现在供应链中各个成员的优势和资源的整合,成功地实施供应链管理需要依靠集成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核心能力与供应链理论的融合

供应链在完成内部供应链集成、一体化供应链的阶段后,逐步进入了集成化供应链联盟阶段。集成化供应链动态联盟是通过实时信息的共享,应用信息技术实现集成。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在新的竞争环境下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是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供应链各个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发展到这一时期以后,企业认识到市场竞争不仅仅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只有使整个供应链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成员企业才有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使得供应链管理逐渐由只是降低成本和提供效率的运作层次的工具,上升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思想体系。供应链管理的重点逐渐转变如何为使企业的提高收益而寻找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如何获得潜在的收益和重构现有的竞争优势。

而此时,企业面对的供应链格局己经形成一个非常庞大、复杂交错的供应链网络,网络化与集成化趋势逐渐的加强使得涉及利润的各个环节及影响因素都被纳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即使是同一市场的竞争对手,也参与到某种默契程度的联盟中,管理和控制好供应链联盟的难度越来越大。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特别需要核心能力强有力的支撑,实现组织的整体优势的发挥。同时,即使像VMI这种几年前还非常前沿的方法现在也已经变得大众化(Michaelhammer,1999),这种供应链之间呈现的同质化的趋势也迫切需要核心能力对上下游企业的整合,实现供应链竞争的差异化。核心能力与供应链理论逐渐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

基于核心能力的供应链竞争

(一)核心能力理论

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使得核心能力的建设和培养倍受关注。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起来不同于其他企业的、能够在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过程之中起到特殊贡献的能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业务发展的源泉,具有高价值性、可扩展性和难模仿性。公司的真正竞争力是来源于能够比竞争对手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建立起核心能力的能力,企业只有具备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全球的竞争中取得持久的领先地位,其形成的过程如图2所示。

核心能力是多因素的复合体,它是技术、治理机制和集体学习的结合,需要经过长时间专注的积累和企业基于核心能力进行的战略性资产的配置与整合才能形成。这使得核心能力的来源与形成过程十分模糊,也使其动态的调整十分困难。

(二)基于核心能力的供应链管理

核心能力理论和供应链理论的融合是管理理论具有代表性的一次重大突破,研究核心能力的形成机理对于供应链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核心能力突破了基于行业结构进行战略定位的局限,解决了企业自身可获资源约束及战略定位选择上的内部问题,而供应链则是从专业化分工、企业生态环境的角度理论上解决了企业外部环境的整合问题。两种理论内外结合,具有极强的互补性,对企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战略指导意义。

供应链管理使得单个企业能够更好的集中资源与精力培育好各自的核心能力。供应链是一种新的一体化方式,这种方式显著区别于传统的一体化方式的地方就在于供应链管理特别的强调核心企业对于上下游企业的有效整合,采用合作竞争的方式,打通各个企业之间的障碍。此时,单个企业能够通过外包或者虚拟企业等方式实现非核心业务的剥离,并进一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上,培养其核心能力。

供应链管理使得核心能力的应用界限得到了扩展,使得基于整个供应链构建核心能力成为了可能。探讨核心能力引入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通过外包的形式使得单个企业能够加强其核心能力的建设,而在于将核心能力引入供应链组织中,扩展了核心能力应用的范围。即实现了从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到供应链整体组织的核心能力的扩展。

一种能力是不是核心能力,关键是看该能力能否实现对本行业最终用户价值做出特别的贡献,同时看该能力是不是可以被替代。如果满足了上述两项,就可以说,该项核心能力就不只是属于拥有该能力的单个企业,而成为整条供应链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在供应链中的纵向扩展,充分体现了核心能力的延展性特点。对于整体供应链也能够采用核心能力的视角来分析其竞争优势的形成和发挥作用的机理。但是目前的文献都很少谈到供应链核心能力的构建。

(三)核心能力在集成化供应链联盟阶段的作用

核心能力与供应链管理在集成化供应链联盟阶段结合得更加紧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更加需要核心能力的支撑,特别需要基于整个供应链组织的能力提升,而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能力的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逐渐成为许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许多企业把供应链管理能力培养成为其核心竞争能力。

在此过程中,核心能力发挥着比以往供应链各个阶段更加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对于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延展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个环节上的成员企业必须要改变狭隘的观念,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培育与发展,尤其是要对于核心能力的延展能力做出管理,使得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在整体上保持和供应链核心能力的一致性,并使其更好的融合到整个供应链核心能力的构建中。

对于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动态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企业需要识别供应链的核心能力,该核心能力可能不同于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但是一定是由供应链上各个环节企业核心能力的有机组成。同时需要加强对于进入与退出供应链成员对供应链核心能力影响的管理。

核心能力视角下的供应链竞争层次分析

(一)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形成机制

从构成要素来看,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形成与一般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一样都需要组织文化、战略性的实物资产、技术和管理能力等资源,但是从内容上,整合的范围和内涵上又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公司战略的基石不是产品和市场,而是业务流程。竞争的成功取决于将公司的核心流程转换为能够为消费者提供较高价值的战略能力。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建设中对于有战略意义的业务流程不仅仅要像一般的企业一样视其为战略的首要目标,确定出自己的主要业务流程、集中管理、大量投资、寻求长期回报,更加重要的是首先从多条流程中找到属于整个供应链的核心流程,并促进不同企业之间流程的有效衔接,实现基于流程的整合与协调。又如,供应链在构建核心能力的时候,对于知识的管理,其范围也不会仅仅局限于单个企业内部,企业要和管理信息流一样促进知识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循环,在更大范围实现网链中节点间的知识共享——各节点贡献知识——吸收、整合创新——节点核心能力提升——供应链竞争能力的提升——知识投入,这样一个盘旋盘升的过程不断重复与更新。

从形成的特点上来看,供应链构建核心能力与单个企业构建核心能力管理重点不尽相同。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形成,更加重要的是把供应链各个环节企业的单个核心能力整合起来,形成整体供应链组织的核心能力,而不是如何加强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单个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在整合过程中为供应链整体的核心能力的形成做出不同程度的贡献。最终产品能够实现功能性、差异性、低成本、可获得性与快速反应等竞争优势都是成员企业将各自核心能力整合起来的最终体现,其简单示意如图3所示。

(二)供应链竞争的层次性

通过上述对于供应链核心能力形成机制的分析可以发现,和单个企业核心能力一样,供应链核心能力形成中的不同要素起到的作用不尽相同,这使得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呈现出层次性。

供应链竞争的第一层次是基于开发与获取构成竞争力的关键资源之争。企业这个阶段纷纷选取和争夺适合供应链构建策略且能够帮助供应链构建核心能力的战略性资源,这些战略性资源主要包括具有核心能力的上下游供应链伙伴、关键的技术与信息集成提供商和渠道拥有者,例如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二层是供应链成员构建企业核心能力之争,在此阶段供应链成员企业加强各自内部的整合与集成,提高各自的核心能力,进行间接竞争;第三层是基于业务流程与关系整合能力之争,在此阶段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主体通过的对于成员企业的整合,逐步实现基于业务流程与关系整合,在此阶段整个供应链的核心能力逐渐形成;第四层是扩大最终产品份额之争,即拥有品牌和原始设备制造者地位,供应链之间在此阶段进行基于产品—市场的直接竞争,如图4所示。

通过竞争优势层析分析图可知,为了在每个层次的对抗性活动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供应链就必须在这四个层面上同时构造出一定的竞争优势。同时,供应链在各个层面上的竞争优势的发挥都要通过产品—市场层面的竞争结果加以体现,供应链还必须持续不断的把深层次的竞争优势逐层向外推进,使之转化成最临近的外层竞争优势并为该层的对抗活动提供支撑。也就是说,在集成供应链阶段中,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是一个由基本的开发与获取构成竞争力的关键资源竞争优势,中间层的基于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的竞争优势和第三层基于业务流程与关系整合能力以及表层的基于最终产品与细分市场层面的竞争优势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支撑而构成的动态层次体,从最深层的竞争优势一直到表层的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作用范围依次缩小,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逐渐缩短,对企业长期盈利和生存的作用不断减少,对企业短期内的盈利和生存能力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大。

有了以上的分析工具,我们可以知道要想在供应链核心能力培育方面取得突破,并不需要在四个层面上齐头并进,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的某个或某几个方面着手,逐步实施和过渡,最终实现在各个层次都具备整体竞争优势。

供应链竞争层次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就我国当前的企业现状而言,绝大多数企业的核心能力仍然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的宝贵资源。企业可能在其识别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可能没有或者缺乏自信心承认,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企业都缺少专门对于核心能力的规划、培养、维护的有效管理。通过供应链间竞争的层次分析可以对我国企业核心能力匮乏条件下的供应链竞争策略选择提供很好的启示意义。

由于国内企业核心能力的极度缺乏,国内企业供应链被迫在产品层次进行激烈的竞争,而企业又限于能力的缺陷,基本上很难在短时间内能够培养出基于供应链联盟的管理能力以提升和形成供应链的核心能力。此时,可以借助上述分析工具,避开第一层次的激烈竞争和在第二层次的核心能力培养的巨大障碍,转向基于第二层的单个企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第一层基础的战略性资源的争夺。

这意味着供应链竞争的焦点不仅仅在于核心企业能力的提高,而在于一个网络系统内各成员的选择以及其联结是否具有优势,是否选取了有核心能力的企业加入供应链网络中。以美国计算机厂商Dell为例,其竞争优势并不在于其生产或设计能力,而在于它选择与管理供货商的能力。这样所构成的网络以满足顾客需要的效能,使得其它企业无法模仿、难以匹敌。跨国企业日趋激烈的兼并重组和联合浪潮也证明了对于战略性资源争夺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在目前国内核心企业还没有能力发展出供应链联盟的管理能力的时候,采取选取有核心能力的供应链成员企业加入供应链之中,避开在构建供应链核心能力上的高难度,以单个企业的强势核心能力弥补整体供应链管理与协调能力的不足。这是目前无法构建供应链核心能力前的权益之计。

进一步,如果寻找到有核心能力的企业还仍然十分困难,可以以现有的企业能力水平为基础,创造条件,通过积极的互补性合作互惠的方式使核心能力的培养和供应链组建同时进行。

参考文献

1.孙元欣.供应链管理原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3.黄继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范文篇2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创新途径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一般竞争力是通常意义所指的企业功能领域上的竞争力,如研究开发竞争力、营销竞争力、理财竞争力、产品竞争力、人员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等。这些竞争力通常为企业活动的某一方面、某个领域的竞争力,是一种浅层次的竞争力,其波动性有时较大,如一个产品寿命周期进入晚期,该产品的竞争力就消失。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一流水平实施―到多项核心流程。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影响企业全面的竞争力,其在较长时期内相对稳定,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核心竞争力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从企业战略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是战略形成中层次最高、最持久的,从而是企业战略的中心主题,它决定了有效的战略活动领域;从企业未来成长角度看,核心竞争力具有打开多种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的能力;从企业竞争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是企业独树一帜的能力;从企业用户角度看,核心竞争力有助于实现用户最为看重的核心的、基本的和根本的利益,而不是那些一般性的、短期限的好处。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有资料表明:国内有代表性的五万家大中型企业中,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有自主品牌的不到10%,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则更少。企业的经营过程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过于主观化、随意化,这就造成企业的竞争力很低。以销售额看:我国520户国家重点企业的销售收入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销售收入之和的98%。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不仅体现在具体技术层面,更体现在管理模式和理念方面,具体存在以下问题:

(一)现代企业制度不够完善

虽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原则把国有企业改造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法人实体,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传统意义上政企不分的局面仍然存在。企业制度不够完善也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创新,打消了构建核心竞争力的积极性。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完善的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原动力不足或无暇顾及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切实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

(二)知识储备及企业研发能力缺乏

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征来看,知识是企业独具特色的技能。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核心竞争力必然表现为对知识拥有的深度和广度,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将会更显出企业竞争中人才的重要性。不少企业对知识资源的投入作用认识不够深刻,操作也很不到位,目前我国主要处于高新技术的引进时期,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的产品还比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就造成我们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一些信息产业方面还不能与国外大企业抗衡。

(三)企业管理战略意识不够

由于企业家自身能力的限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缺乏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对企业自身定位也不够准确,缺乏发展的眼光,认为企业管理战略是个可有可无的东西。由于企业家管理水平偏低,往往无法应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规划企业的发展战略,主观臆断的决策占主要地位,企业管理战略执行力度远不够。企业往往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战略,却没有保证战略实施的相应制度和机制,往往使管理战略无法正常的运转下去。

(四)企业组织结构僵化

企业的组织结构对其自身的长远发展来说非常重要,好的组织结构能够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保证企业高效运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员工在事务性工作上消耗的精力。组织结构是整个管理系统的框架,系统中的人力、物力、信息的顺利流通和组织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组织结构,整体来看,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不合理,而且不能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固化于某种单一的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僵化,部门繁多,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而且内部等级森严,沟通不畅,信息传递慢,部门间协同性差,这必然会导致员工士气低落,对企业失去信心。

三、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主要是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能力。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包括,企业的R&D能力、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核心技术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将技术资源向技术优势进行转换能力的水平。要想将企业的技术优势转换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则还需要企业不断提高其它几个方面的能力来辅佐,其中包括:

(一)创造良好环境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打好基础

必须全面、深入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着力点应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清理不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规章制度,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体制环境;杜绝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依法规范政府、企业、市场三者关系,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主体,让各类企业展开公平的市场竞争;打破地区封锁、行业垄断,把政府的主要职能转到培育规范、有序、公平的市场环境和秩序上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壮大一批核心能力强的跨国公司,是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经受住经济全球化的各种挑战和考验的迫切需要。

(二)以创新精神推进企业自身建设

我们如何依托企业创新,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至少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1.提高全员职工创新创业的竞争力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铸造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必须强化全员职工的创新创业意识,坚定他们对创新本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的认知。

2.重视管理创新,培育创新型领军人才。日本索尼公司创始人井深太先生创立的“东京通讯研究所”,初始默默无闻,靠借贷发工资。当获悉美国倍尔实验室“晶体管”研发信息后,立即抓住契机、买下专利,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研发出“便携式半导体收音机”,凭其质量好、重量轻、成本降低70%,竞争“电子管收音机”市场。又通过“便携式”创意,3年占领美国市场,5年占领全球市场。善捕捉创新信息,抢先开发高科技产品,是一条见效快的企业竞争力发展捷径。

3.要关注科技创新,培育大批优秀的原创人才。“原”,源的古字,起始和起源;“创”,开创或首创。“原创”人才,指的是善驾驭“原创灵感”的科技攻关人才。综观古今,任何原创理论或原创事物,都是那些具原创力的人,在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积聚中,先是萌发奇想,继而大胆创新,最终以其创造性成果,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4.要紧扣企业内外创新,铸造个性化的核心竞争力。从核心竞争力形成的企业内部渠道看,应把握好“三个着力点”。一要对全员职工进行创新教育;二要从整合公司资源入手,集中进行某一领域的“差异化”创新运作,逐步形成具有企业独特个性的体制、制度、机制、文化和核心技术;三要找准适合本公司发展个性的关键要素,形成唯我独有的核心竞争力。从企业外部渠道看,可运用企业兼并、知识联盟、形象策划与传播、发展忠诚顾客群等创新举措,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如“知识联盟”,有助于产业技术的优势互补,联盟各方合作紧密,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

(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是人力资源整合

人力资源整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人力资源整合是指引导组织内务成员的目标与组织目标朝同一方向靠近,从而改善各成员行为规范、提高组织绩效的过程。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日益认识到人力资源整合对提升企业http:///list/2-15.shtml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意义。通过有目的地进行人力资源的整合,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潜能,和谐处理企业经营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应的各种管理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从而促成企业革新、提高企业组织效率,增强企业http:///list/2-15.shtml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构成要素

一、引言

从1999年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被提到了一个重要发展的地位,并被定位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异军突起,成效显著,对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然而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底子薄,许多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专业资源、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准备不足,招生规模总量的绝对增长幅度大大超出了各种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衡、教学管理滞后、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我们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艰巨、紧迫,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渊源于1990年美国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其原意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概念自提出后,受到了广大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特别在突破了波特开创的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战略管理,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战略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的,尽管表面上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上突飞猛进,但受原有发展“路径依赖”影响,其办学理念、院校治理、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等还未完全高职教育的发展,固有的“劣根性”制约了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水平的可持续提升。教育部、财政部自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目的是由点带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对于微观主体的高职院校,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所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和整合这些资源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是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的能力,其实质就是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和构成要素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

1、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纷争

目前关于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代表性的有“技术观”、“知识观”和“资源观”三种观点。“技术观”的代表人物有赖德胜和武向荣,这也是国内最早把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技术观”强调院校的“整合能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林莉、刘元芳则提出“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强调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的再生扩散,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是大学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并且具有使大学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持“资源观”学者相对较多,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优势资源”,是主体对大学资源有效运作资源而产生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自身独特能力。

在企业界,核心竞争力具有两类特性:一类是一般特性,即核心竞争力所呈现的但其他竞争力也可能不同程度具的的特性;二是关键特性,是核心竞争力区别于其他竞争力的根本特性,如显著增值性、领先性、延展性和整合性。可见,尽管教育领域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目前仍入于引入概念、模糊嫁接阶段,尤其是没有理清核心竞争力的层次、要素等关键问题。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剖析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由三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关于核心层的理解,张洪春和宋振云(2012)认为是人才培养力,包括培养学生人才和教学管理人才两个方面。颜楚华等认为领导力,指出院(校)长是高职院校的法人代表,其个人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将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竞争力。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层是院(校)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和院(校)的治理结构。一方面,领导班子的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人格魅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生因素;另一方面,院(校)的治理结构从体制、机制方面补充、拓宽了竞争力的来源,广大教师、甚至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都会反作用于院(校)的领导班子,促进竞争力的提升。内隐层是执行力,由管理执行力、专业建设能力、文化培育能力等构成,内隐层体现了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执行能力,也体现了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资源的能力。外显层则是高职院校的外在影响力,由毕业生就业力、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构成,是高职院校综合服务社会能力的外在体现。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两者之间只有类型的差别,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学术和研究性的创新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职业教育就是要准确定位,紧跟社会需求,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随市场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同时,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只有构建了独特的办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其指导思想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市场参与机制,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3、专业设置与建设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偏离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的需求。由于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需要不断调整更新,要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这也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框架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4、市场资源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要树立市场观念。必须了解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学校应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同时必须主动开拓教育市场,开拓培训市场,积极引进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职业教育必须具有企业的参与和加盟,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接受学校的毕业生,而且参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制定等。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5、办学条件

我国的职业院校与发达国家的同类院校相比,一个很大的差距就是起步较晚,底子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严重短缺,与生产第一线严重脱节,这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要呼吁政府的投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但仅靠国家出钱是不够的,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人才培养环境。

6、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又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对教师质量有特殊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高职教育的职教属性,又要求教师尚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硬的动手能力。从这一层面上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难度并不亚于普通高校。所以,如何集聚师资力量,形成专业竞争优势,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师资优势,是高职学院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7、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不断积淀、锤炼和升华的结晶,是学院独有品格和特质的凝聚,是精华、是质量、是活力,也是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内涵的优化、办出个性与特色,既遵循共同的办学规律和原则,同时又具有多样性,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确定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独树一帜,真正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战略活动,它需要高职院校不断的学习与积累,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唯有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设置与建设,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市场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办出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睿.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4).

[2]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

[3]邹吉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培育和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陈运超.浅论大学的核心竞争[J].江苏高教,2000(6).

[5]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科技导报,2003,5.

[6]张洪春,宋振云.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结构与模型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3.

[7]颜楚华等.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关系[J].职教论坛,2011(23).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范文篇4

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使用方法是财务会计的基础工作,会计要素的构成内容及要素组合是企业财务报告的基本元素,会计要素的完整性、科学性是提高财务报告可靠性的重要因素。然而,会计要素具有可变性,伴随着社会环境和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尤为重要,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从长远发展出发,公司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发展。在财务会计领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而会计要素又是企业会计工作中的基础。无论是对内部管理会计职能,还是企业的对外信息披露,核心竞争力对企业财务会计框架都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企业的会计要素构建和适时调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笔者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视角,分析我国企业会计要素的构成内容,会计要素框架中的细分要素及这些要素的识别标准、识别方法,出企业会计要素框架的调整方向,以期推动我国企业理论与会计理论的逐步完善。

二、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现状:会计系统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出发点是核心竞争力,落脚点是会计管理,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会计工作为内容,重点放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关键要素识别、评估、管理、维护与升级问题。企业通过利用数学模型来量化核心竞争力,利用财务会计框架核算与报告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反映企业持续竞争能力的具体情况与变化过程,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突破,也成为企业管理问题研究的热点领域。作为企业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理论研究也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研究方向之一,很多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会计理论给予了关注,并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水平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有关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理论的很多问题尚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研究内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会计工作的内在联系。现有研究认为,企业的会计工作应当服务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建立战略管理理论,提供经营管理能力,实施责任成本会计,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水平,进行会计活动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会计组织管理,提高核心组织能力。其次,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定量化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量化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是衡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经济本质,如核心竞争力的量化结果与其实际价值相一致是量化工作的关键。再次,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将核心竞争力量化工作落实的必要步骤。一般来说,指标体系建立要遵循具体化、可测量、相关性、可实现等原则,要全面包含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各个指标。最后,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工作的信息披露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工作的终点是竞争力的报告,也就是将企业会计工作方面的独特优势对外披露。一方面,企业的披露内容至关重要,企业不能只披露积极正面信息,而要将企业工作中的各方信息和结果都予以完整披露。另一方面,企业要重视信息的披露方式,尽管我国实行自愿披露制度,企业也需要定期、按要求进行披露,以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及时跟踪企业的核心能力和未来前景。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框架构建

在传统会计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激烈市场竞争的要求时,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有更开阔的视野,将核心竞争力视为企业长期发展的驱动力,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挖掘和延续,促使核心竞争力会计制度的形成,促进企业价值增值、管理者经营决策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因此,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计分析框架是一个多要素系统(见图1)。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目标也不再局限于利润,而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的管理目标之一。在财务会计管理系统中,重要环节和过程中产生的会计资料与信息反映出企业的竞争力,以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为投资者的评估和预测提供信息参考,为竞争者的战略制定和调整带来信息,以占领细分市场,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无论是基于内部管理的需要,还是外部投资融资的目标,都要求企业将核心竞争力与企业财务框架相结合。

(二)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定位,也是市场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需求。企业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有: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现有的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管理层、董事会成员、员工、券商、科研院所、政府和其他会计资料的需求者。这些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对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具有强烈需求,他们是会计管理的最终受用者。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企业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其中,决策有用性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对于传统会计而言,决策有用性的重点主要放在企业盈利,但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而言,则更多的着眼于企业的持久竞争优势。区别于短期的获利水平,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更注重影响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资源因素、能力因素、信息环境的识别与计量,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言更具推动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会计还能够为外部投资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资源优化整合,为内部管理培育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数据支撑,有助于管理者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范文1篇5

【关键词】医院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至今为止,对人类社会影响大的世界管理史里程碑理论有22种,其中核心竞争力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从《财富》300强和1999年评选的我国《上市公司》30强的经济可以看出,这些强势企业无一不是依靠其雄厚的核心竞争力而占据市场经济一席之地。核心竞争力是引导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样,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并得以持续发展,也必须构建、发展核心竞争力。以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甘瑞·哈默(GaryHamel)提出。其论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被要求重印最多的文章之一[1]。从那时起,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了企业战略管理最流行的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内部经过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竞争力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一所医院即使没有整体优势,它也可以通过一个或几个关键技术或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医院。即使不是全能冠军,但经过艰苦努力可以成为单项冠军。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大致定义可以这样表达: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使医院在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是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通过优秀的文化与医务实践融合而成的本医院独特的能力。

2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原则

核心竞争力理论要求医院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从短期眼光转向长期观念,因此,医院必须从有利于形成长期性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对医院现有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和提升。为此,医院在培养核心竞争力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2.1归核化原则

归核化原则是经归核化战略提炼和总结出来的,所谓归核化原则,就是要求医院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重点学科技术,把重点学科技术做大、做精、做强,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医院实施归核化并不是简单的反多元化,而是对过度多业务的修正和补充。归核化战略的实施将医院的能力和资源集中到核心主业上,将该项目做强的同时,发展核心技术,形成独特的医院核心竞争力。

从医院归核化战略实现的实施形式看,主要是以医院重组体现的,医院重组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资源的利用效率。综合性大医院由于卫生资源丰富,科室设置齐全,学科门类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构建优势学科群。优势学科群构建的方法是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打造优势学科群,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小医院由于床位编制少,卫生资源有限,可以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道路,集中有限的卫生资源发展医院所擅长的专科(核心主业),将其它不擅长的科室进行合并或取消,将闲置的卫生资源释放出来,投入到医院专长中去,形成核心竞争力,更有力的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

2.2特色原则

学者张维迎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具有独特性,必须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能力”[2]。也就是强调了核心竞争力要具有独特性,医院发展战略应有利于医院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支持的特色优势。所谓的特色优势是指差异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应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错位”。

2.3虚拟原则

虚拟原则就是要求医院进行虚拟经营,虚拟经营作为医院外部资源整合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构建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即医院为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突破传统医院的有形界限,对医院的结构及功能模块进行“剪辑”与“合成”,仅保留最关键、最具优势的功能,而把一般医院该有的其他要素“虚置”,并通过各种方式与外部的优势资源进行链接与整合,以最大限度发挥医院自有资源的效率。例如通过借助虚拟人员,邀请院外专家作为医院发展的指导者,帮助医院的制定和谋划发展战略;拓宽虚拟功能,是指医院借助外部力量来改善自己的弱势部门的功能,使其与其他部门相配合,避免因局部功能弱化而影响和阻碍医院的发展。

2.4动态原则

即医院既要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着眼于培育和捕捉未来新的核心竞争力,以确保医院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性。坚持动态原则,要求医院紧密结合医疗市场的发展变化,坚持不断创新,通过对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和定位,实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及时提升,以维持和扩大医院的竞争优势。

2.5协同原则

即医院在与其他医院进行合作、合并、兼并或建立战略联盟时,尤其是进行强强联合时,要强调医院合作伙伴之间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性和兼容性。

2.6匹配原则[3]

即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开展多元化经营时,要保证医院现有的核心竞争力与欲进入领域所要求的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匹配性。只有医院核心竞争力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多元化战略才有一定成功的把握。

3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本条件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信息、知识、资源的大胆投入,需要高新技术的推动。除此以外,医院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3.1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院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医院特有的知识凝结,而人才是这些知识应用的载体,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旨在保证医院的知识积累。因此,通过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医院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人员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为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3.2管理者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超前意识[4]

一个医院能否持续、良性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高低。形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医院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医院领导者不仅能适应、把握、预测眼前的市场变化,更重要的是能把握未来较长时期的市场变化趋势和规律。换言之,经营管理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又一前提条件。

3.3加速资源的整合的各种有效的链接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资源的配置整合和各种有效的链接。医院应加强人员、技术、资本、信息和文化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一种互动的自我强化动力发展系统,使医院不断突破成长上限,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医院还要注意以下各种链接:①创造独特的医院价值链。它不仅包括如何创造价值,降低成本等因素,还包括树立医院鲜明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②完善医院信息链。建立出高效的信息支持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竞争信息;③培育忠诚的患者链。医院应有对本医院从技术、特色、质量认知到服务、环境、价格认同的患者群体,这种患者链越多、忠诚度越高,核心竞争力就越能经久不衰。

3.4医院应是一个善于学习的集体

医院核心竞争力是系统整合的结果,尤其在医疗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医院必须以全新的学习来全面适应社会的需要。什么时候医院停止了学习,什么时候医院核心竞争力就衰弱,而且这种学习必须是全体的、主动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

3.5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医院经营管理经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坚实基础,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完善、稳定的医院法人组织结构,降低了人事变动、人情关系对医院发展的负面影响,避免因对核心竞争力有重要关联的人事变动而造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衰退或流失。

【参考文献】

[1]鲁开垠,汪大海.核心竞争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85-87.

[2]张维迎.谈企业核心竞争力[J].中国农垦经济,2002,(2):47.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范文篇6

关键词: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培养

网络媒体工作者作为网络媒体传播的组织者,其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对于网络媒体传播的目标实现、内容选择、过程整合以及绩效取得有着重要的影响。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素质培养不仅是保持网络媒体竞争优势的高阶内核,也是推动网络媒体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随着网络媒体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媒体工作者培养实践的不断深入,发现网络媒体工作者培养绝不仅仅是培养方式的确立和培养机制的构建,更在于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和提高。本文探讨了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和结构,并提出培养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策略体系。

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特征

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针对企业发展战略管理的新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核心竞争力理论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它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功能机制和竞争优势紧密相关。Prahalad和Hamel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由于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是一个组织涉及不同生产技能协调、多种技术流派整合以及价值观念传递的积累性学识过程。核心竞争力具有价值性、独具性、延展性和持久性四个特征。根据网络媒体工作的实际要求,结合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本思想,可以将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理解为:网络媒体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整合利用资源以取得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它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网络媒体工作者通过整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竞争优势的能力;二是网络媒体工作者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实现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两方面内涵也可以具体化为三个内容,即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工作管理和创新能力、自我学习和发展能力。

概括而言,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五方面特征:(1)动态性。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的内部结构并不是静态不变的,或者始终处于某个状态、水平上,它会随着外部竞争环境和网络媒体工作要求的变化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工作者既要系统掌握与网络媒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及时了解网络媒体业的发展走向,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来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工作经验,增强工作技能。(2)保护性。核心竞争力能够给网络媒体工作者带来竞争优势,促进其综合实力的提升,所以要采取有效途径和措施来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避免和防止其他竞争对手的模仿和学习。(3)竞争性。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使得每一个网络媒体工作者都需要面对多元化的工作境况。环境的多元化往往又伴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复杂化,造成不同网络媒体工作者之间核心竞争力的比拼。也正是在不断比拼、竞争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工作者不断提高竞争意识,增强了保护观念,促进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4)条件性。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概念体,其综合性既表现为构成层面的丰富性,也表现为构成层面之间关系的多样性。要保持核心竞争力构成层面及相互关系的多样性,确保核心竞争力的有序稳定,就必须合理利用外部环境空间,有效整合环境资源因子。(5)投入性。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通常需要网络媒体工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内部结构整合和优化也往往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

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结构

精神层。主要指网络媒体工作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职业认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作为网络媒体职业形象的意义标志,精神层是核心竞争力的内核和基础,没有精神层的作用支撑,核心竞争力的整体势能就很难得到发挥。(1)职业认知。职业认知是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行业认知、工作发展认知和自我成长认知,它在精神层中居于主导地位,忽视了职业认知,网络媒体工作规律的把握就无从谈起,网络媒体工作绩效水平的提高也只能成为空话。(2)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精神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络媒体工作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对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行为起着制约作用。敬业乐业的奉献意识和满腔热忱的服务意识是职业意识的核心,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和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是职业意识的内涵,和谐相容的协作意识和耳聪目明的信息意识是职业意识的综合表现。(3)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网络媒体工作者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集合,它是网络媒体工作者对自己从事的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和实践所达到的自觉程度,是调整网络媒体工作者与工作、同事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也是网络媒体工作改革和创新的有效切入点。

知识层。主要指作为网络媒体工作者具备的知识内容、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任何一项网络媒体工作的开展常常会调动网络媒体工作者的整个知识库存,尤其是在网络需求日趋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更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丰富的知识内容、健全的知识结构、完备的知识体系以及合理的知识层次。(1)知识内容。知识层的发挥是知识内容扩充“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和新体系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量的知识内容,网络媒体工作者知识层的蓄能(积累知识)和释能(传授知识)过程就会受到影响。(2)知识结构。新时期,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多维立体的知识结构,网络媒体工作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渊博深厚的知识结构,适应社会发展的网络媒体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3)知识体系。知识的有机组织形成了知识体系。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知识范围涵盖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背景知识是体现网络媒体工作者综合文化素养的知识群,包括文化知识、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专业知识是以网络媒体工作内容为核心的相关专业知识群。

物质层。包括网络媒体工作者提供社会大众所需的信息和各种服务,也包括网络媒体工作者创造的工作环境和网络媒体环境。(1)信息和各种服务。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系统入口端输入的是尚未经过系统整理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媒体工作者的精心加工,出口端输出的是社会各领域、部门所需的信息。网络媒体工作者也可以通过提供各种网络媒体服务,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现实中,社会对网络媒体企业的评价主要是依据其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来进行。网络媒体企业提供服务的质量和层次也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2)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物质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网络媒体工作目标、任务的实现。优化工作环境,为网络媒体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网络媒体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竞争优势提高的要求。(3)网络媒体环境。它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构筑核心竞争力物质层的动能平台,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培养竞争优势的条件保障。网络媒体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塑造核心竞争力所需环境条件和资源条件的充足程度,进而影响到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水平。

行为层。主要指网络媒体工作者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和应急能力。它也是核心竞争力结构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行为层是否合理,是否与已形成的精神层、知识层和物质层相适应,是制约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多数网络媒体工作者过多注意了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层和物质层,忽视了行为层对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推动作用,进而影响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提高。(1)实践能力。包括工作计划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和评价能力等。(2)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网络媒体工作者必须从过去单纯的知识信息利用者转变为知识信息开发者,而利用者向开发者的角色转变离不开网络媒体工作者的创新能力。(3)适应能力。外部社会环境变化的日趋复杂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网络媒体工作系统的稳定,使得网络媒体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也日渐增多,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工作者必须具备适应环境变化,根据环境变化有效处理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社会发展和自我发展之间关系的能力。(4)应急能力。网络媒体工作者要想在工作中时刻把握时代走向,适时引导社会舆论正确发展,达到网络媒体业与社会发展进步之间的良性互动,就需要具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应急能力,这不仅是网络媒体工作者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有力表征。

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径

准确把握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实现核心竞争力培养目标的层次化。社会发展需要政治信仰坚定、思想进步、专业技能娴熟、工作能力突出的网络媒体工作队伍;网络媒体业发展需要爱岗敬业、勤于思考、技能扎实的网络媒体工作队伍;网络媒体工作者的自我发展需要有序稳定的工作环境、内容健全的专业知识、灵活多样的专业技能、良好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成熟乐观的社会心理。因此,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应在通盘考虑社会发展、网络媒体业发展和自我发展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准确把握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征,不断丰富和充实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层面。

合理构建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内容,实现核心竞争力培养内容的全面化。通过对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结构模型的分析,可以看出精神层、知识层、物质层和行为层是构成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框架,是组成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内驱动力,精神层是发掘网络媒体工作者潜能、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与外部环境物能流转的助推器。知识层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必备基础,是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优势的切入点。物质层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必要组成部分。行为层是知识层和物质层发挥作用的重要通道,也是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主要对象。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内容应紧紧围绕这四个层面深入开展。

灵活掌握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手段,实现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培养手段的多样化。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首先应在保持网络媒体工作者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前提下,举办内容丰富的讲座来开拓视野,组织形式多样的经验交流活动来提高能力;其次要借助回归教育手段,让网络媒体工作者在“实践――学习――再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提高专业素质,增强适应能力,丰富专业知识,积累实践经验,最终达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最后要进行核心竞争力基本知识、信息的教育宣传,广泛收集和掌握国内外有关提升网络媒体工作技能的有益信息与最新动态,加大对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研究,定期对网络媒体工作队伍进行整体和单独的核心竞争力测评,积极引导广大网络媒体工作者提高竞争优势、增强竞争能力。

积极营造“学校――企业――网络媒体工作者”三级联动的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实现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的系统化。学校应根据网络媒体工作岗位的实际要求,创新网络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有利于培养网络媒体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模式,加快网络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步伐。企业要依据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实际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各种类型的专项训练,提高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层面。对于网络媒体工作者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能简单流于形式,应有完备的培养计划和专项的评价考核。网络媒体工作者要更新观念、科学定位、确立目标、准确规划,增加优势投入,集中精力在某一方面或者几方面进行突破,形成自己的特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姜国祥:《核心竞争力》,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年版。

2.郑克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构建模式》,《经济师》,2002(8)。

3.吴秀萍、徐伟:《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竞争中共同发展》,《中国新通信》,2008(19)。

4.翟学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竞争的方略》,《新闻爱好者》,2007(8)。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范文篇7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原因;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2-01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优势,是在1990年由两位美国学者帕拉哈德和哈默首先提出来的概念。两位学者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明确指出,由于企业竞争的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使得产品生命周期普遍缩短,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功必须依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到2012年年底,世界500强已有90%进入中国,与我国企业进行角逐,大多数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就必须打造与众不同的核心能力,即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方面仍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大型国有企业往往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很完整,内部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影响了企业科学的管理和高水平的运作,出现了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因此,从总体上说,当今我国企业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之所以经常处于不利地位,主要原因是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中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管理决策能力

一个企业管理能力的强弱,在决策能力方面关键反映在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洞察力和风险决策能力等方面。基于管理决策能力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提升企业独特的战略决策能力,并通过设计企业独特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按照制度和规则去实现有序管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拥有话语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享有优势地位。我国大部分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同时从创新的方式上来看,企业的创新一般分为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企业自身资源限制,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引进创新。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由于我方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所以在交易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被技术输出方讹诈,在支付了巨额的技术转让费之后,却始终受制于人。

(三)对核心竞争力的认知存在误区

很多企业的决策者认为,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源是可以用来进行交易的,能通过交易赢得的东西,只要有了资金,也就意味着有了这种资源本身。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大企业才具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但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了很多小企业依靠集中化市场策略,以自身的核心技术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们的生存之道就连大企业也无法模仿。所以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不能以资源多少作为衡量标准。

三、构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内部途径

1.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专业化经营。在专业经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有可能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2.加强技术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二)外部途径

1.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企业兼并重组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重组,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重组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顾客为导向,提高顾客对某一品牌的忠诚度,间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重视营销组合中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因素,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小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帕拉哈德(C.K.Prahalad),哈默(GaryHamel).公司的核心能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范文篇8

【关键词】竞争优势;竞争力;核心竞争力

自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1994年他们的专著《竞争大未来----企业发展战略》出版以后,核心竞争力研究与讨论在西方掀起了高潮,该理论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西方最热门的企业战略理论,是对几十年来美国大企业战略理论包括多样化战略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并对国际企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核心竞争力理论已经成为分析企业间有效竞争和成长的一个重要工具,成为当前经济竞争的重要目标。今天建立和发展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西方企业普遍追求的战略目标,也是各种企业发展战略运用有效性的根本,西方企业的成功无不与对核心竞争力的重视有密切的关系。核心竞争力的出现,体现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已走向深入。美国以信息产业为核心塑造其跨世纪的竞争力;欧盟国家追求的核心竞争力则是合作产生的化学效应。近观国内,钢铁行业追求的核心竞争力已经不是产量的多寡,逐步形成“当产量规模下的多品种覆盖力”。与其它西方理论一样,核心竞争力理论在中国也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财经类媒体上,在企业首脑的讲话中,以及经济,管理学者的论著中,普遍地出现“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核心专长”等词汇,一些新的成果不断出现在各报刊上,这一理论已经引起了有关理论和实跌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重点论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特性和功能以及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1.企业的人力资本。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问题是对于企业的所有者来说,进行怎样的机制设计将人力资本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

2.核心技术。核心技术包括虽然公开但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秘密。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

3.企业声誉。声誉是拥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对没有私人信息的交易方的一种承诺。在产品市场上,声誉是卖者对买者作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声誉是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作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卖者、企业家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买者的光顾和投资者的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应该把声誉理解成一个道德问题,应该把它理解为一种制度。对于生产复杂产品以致于买者或投资者一时无法判定质量如汽车、房地产以及买者靠承诺购买未来产品或服务的服务业和资本市场,声誉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4.营销技术。营销技术即企业通过高效的产品、价格、促销和营销渠道整合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劳务。营销技术既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本和经验的积累,技术手段和营销信息系统的应用也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技术的网络营销技术和实现营销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拓展销售空间。先进的营销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的时代,营销技术甚至是比制造技术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5.营销网络。营销网点是企业推销产品和服务的前沿阵地,其主要功能是产品销售、市场调查、营销宣传、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营销网络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体系和信息系统等联系在一起,形成覆盖较大区域市场的营销网络。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企业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营销网络,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后来者只有花费大量的投入与先入企业进行广告和销售网的争夺战,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6.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实际上是企业经营理念及其具体体现的集合,从概念上看,企业文化非常简单,通常的难度在于找到适合企业特色的文化理念和具体落实。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更大范围资源、迅速提高市场份额的重要利器。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及功能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1.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强调的是企业具有的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企业一旦拥有了这种能力就能够依托这一竞争优势迅速占领目标市场,赢得客户的信任,形成自己独特的消费群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经过战略设计、领导策划、组织管理等多层次、多环节的实践不断提炼、总结、创新而得到的,其它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赶超。它不仅仅是对消费者现时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它能引导消费者,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2.整体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企业所有资源充分整合的结果,是企业驾驭内外环境的能力体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能产生于某些具体的要素,但它的功能会渗入企业拥有的全部资源之中,体现在企业经营的一切方面。在企业多样化经营的今天,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是否覆盖了企业的各个部门和所有产品,它是否能够抵御不可预期的市场风险,它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的预期目标。

3.价值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具有核心地位,能显着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其次核心竞争力能实现和创造顾客价值,给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最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不同于竞争对手的原因,也是企业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的根本原因。核心竞争力对企业、顾客具有独特的价值,对企业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具有特殊的贡献。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它对全体员工有一种内在的号召力,使员工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能引导全体员工把个人的目标和理想聚焦在企业的目标和理想上,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是一种粘合剂,能减少企业内部的摩擦和内耗,形成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全体员工团结一心,把精力花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上。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团队精神就是企业文化凝聚功能的一种很好的表现形式。

3.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企业的声誉,努力工作。

4.规范功能。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能约束企业职工的言谈举止,从而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三、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1.普遍认知。企业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的每一个员工,都应该认知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重视和关心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2.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3.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国有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如不十分清楚或把握不准,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4.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有一著名的企业家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我们的企业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1.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2.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3.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企业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优秀的已经成功或者即将成功的我国企业在全球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都必须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取得自己的竞争优势,以确保自己能够活得长、长得大。希望我们的企业家以及广大的企业管理者自觉地运用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企业之道,为企业之本,在此基础上吸纳西方优秀管理文明,形成以自身特色为大本大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跻身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英]唐纳德・索尔,包刚升翻,田晓犁编著.《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范文篇9

关键词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发展机制;运行机理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2)05-0050-04

在目前高职发展环境中,示范性高职集群内相互竞争的态势已初见端倪,办学竞争及其发展的挑战日趋激烈。为此,应积极营造示范高职竞争力体系结构,科学分析核心竞争力要素结构及功能,充分揭示核心竞争力成长机制与运行机理,并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水平,全面提升高职办学优势。

一、示范性高职竞争力体系分析

(一)竞争力分析基础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1],为示范性高职竞争力的分析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育部提出国家示范性院校建设必须做到五个领先(领导能力领先、综合实力领先、教育教学改革领先、专业建设领先、社会服务领先)和三项建设重点(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设),这些示范院校建设的内容与目标为示范性高职竞争力的分析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竞争力体系结构分析

示范性高职竞争力是指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所拥有的独特环境资源、高效的教育及管理行为以及整合资源行为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竞争力的实质是其自身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能力。对竞争力体系的分析研究可以从组织结构和形成机制两方面进行。从组织结构看,竞争力是一个组织体系,是由三个要素(环境资源要素、行为过程要素和核心能力要素)及其属性构成的有机整体,是资源、能力和行为诸要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形成机制分析,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基于行为驱动的能力系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不仅完成行为功能力、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同时也实现了核心竞争力到办学竞争优势的目标转换。

(三)核心竞争力及其内涵分析

核心竞争力是示范性高职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形成的,深深融合于内质之中,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研究表明,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性:首先,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合力,其核心内涵由资源整合力、人才培养力和示范经营力三个要素构成。资源整合力是影响性和保障性要素,人才培养力是根本性和决定性要素,示范经营力则是促进性和发展性要素。其次,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动态力,产生于过程行为中,并在竞争力体系各要素的运行和流动过程中生长发育。最后,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构建力,表现在其分力之间、分力与载体之间存在着支持与构建的关系。

二、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关系

通过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是由多个关联层面及其内在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呈现为一种系统的分层模型,该模型主要包括核心层、内隐层和外显层。核心层是人才培养力,内隐层是资源整合力,外显层则是示范经营力[2],如图1所示。

(一)核心竞争力层次结构

1.核心层——人才培养力

示范性高职人才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一流的学生。学生的知识、水平、素质、能力必须通过人才培养才能实现,而其就业与服务能力则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二是培养一流的教学与管理人才。教学管理人才是学生培养的条件,教学管理人才的结构与规模、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是学生培养的基础条件,而其教育教学与管理能力是学生培养的核心能力。人才培养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包括人才组织与管理力、人才素质与水平培养力、教育教学组织与执行力、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力等,人才培养力要素的关键属性是教师角色力及其教学能力。

2.内隐层——资源整合力

资源整合的基本思路就是将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整体优化和协调发展,实现整体最大效益。示范高职的资源整合力是一种对基础办学条件、组织结构和以及社会环境的整合能力,它不仅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前提与条件,同时也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动力源泉。资源整合力包括领导及团队的管理能力、资源规划与战略能力、资源决策与发展能力、资源使用效能与效力等。资源整合力要素的关键属性是领导力及团队管理力。

3.外显层——示范经营力

示范性高职只有主动适应市场,了解社会需求,重视示范经营,扩大社会影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才能提升社会竞争力。示范经营力包括招生就业营销力、社会服务力、示范辐射力、示范影响力等。示范经营力要素的关键属性是招生就业力与社会服务力。

(二)核心竞争力层次关系

层次模型。通过“类企业行为”分析,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间呈现为一种系统的分层模型。其核心层表现为人才产品的主产力,内隐层显示了资源整合与供给力,而外显层则反映了市场经营与营销力。

共同作用。核心竞争力的“三力”相互依存、互相配合、共同作用,形成了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各力内部各属性载体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关系。在实践中要发挥这种支持与构建的关系,构建和谐的要素及属性协同机制,以达到竞争力系统的高效运行。

动态递进。核心竞争力各组成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并关联递进形成一个闭合的有机整体。在系统整体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互为前提、相互激发,形成了示范高职竞争力成长的内在自增强机制。

综上所述,核心竞争力是由资源整合力、人才培养力和示范经营力三要素组成的一个三层次体系结构,三要素及其关键属性构成了竞争力体系内部关联的主体,三要素及其属性自身功能的改善、三层次作用关系的协调能决定竞争力系统整体的发展进程与演进方向。

三、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发展机制

示范性高职竞争力形成和成熟过程经历四个阶段,即示范申报阶段、示范建设阶段、示范阶段和示范竞争阶段,这四个阶段中竞争力三要素(环境资源要素、行为过程要素和核心能力要素)以不同方式进行整合,形成了竞争力体系。竞争力体系由行为功能力、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构成,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总体上升、动态发展的过程[3],竞争力成长经过了多次的提升与凝结,其成长曲线如图2所示。

实证研究表明,示范性高职竞争力的发展具有复合性、系统性和过程性的特点。复合性表现为竞争力是行为增量与资源增量的函数,即竞争力=f(行为,资源);系统性表现为竞争力是行为功能力、核心能力与核心竞争力相互作用并共同成长的一个体系;过程性则表现为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与过程行为和资源的投入量有关,当行为增量大于资源增量时,竞争力会急剧增长。

在示范申报阶段,主要是开发资源、激活资源,对资源要素进行一般利用,对行为进行初始化并融入简单管理行为。同时,资源和行为经历第一次整合成为功能力。功能力也称为简单能力,是以职能部门和机构的功能为基础,是过渡到能力过程的开始。在此阶段,学校往往资源意识淡薄,职能行为分散孤立,只能形成竞争的基础优势。

在示范建设阶段,行为要素发挥主导作用,并通过功能力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对资源的跨部门和组织协调,逐步形成过程管理能力,实现职能部门能力的有序化。同时,在协调组织的过程中,资源和行为功能力经历更高层次的整合而形成示范高职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是对于功能力的“整合”,它是具体的和职能性的。核心能力是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核心能力形成了示范高职竞争的比较优势。

在示范阶段,核心能力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核心能力,使资源和行为得到最大化发挥,学校竞争力稳步增强。通过核心能力,形成行为过程认知能力,系统化了竞争力体系结构,并在过程化、系统化中,资源和能力进行更高层次融合而形成了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对核心能力的“再整合”,具有抽象的概括性和全面性。核心竞争力凸显了示范高职的竞争优势。

在示范竞争阶段,核心竞争力将发挥作用,并对资源、行为进行全面和战略性整合。资源整合的重点不再是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常规的资源,而是凝结在这些资源之中的最为核心的资源——知识。在这一层次,示范高职将通过建立有效的、全校范围的知识共享机制和学习机制来使已有的能力和竞争力得以固化,使能力、核心竞争力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学校新的核心竞争力,以取得新的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从竞争力成长过程来审视,示范性高职不同的发展阶段,竞争力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都与“环境资源”、“行为过程”与“核心能力”三要素的投入量、投入方式有关。对资源的投入相当于做加法运算,对行为过程投入相当于做乘法运算,而当学校的发展进一步深入,对行为过程的投入效益也会下降,这时学校的发展将最终依赖能力的提升。能力提升将使学校实现飞跃式发展,因为能力才是完成量变到质变过程的关键。

四、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运行机理

示范性高职竞争力体系是一个动态的、基于行为驱动的结构,其运转的过程是通过内外部输入并经处理转化形成核心竞争力的过程。核心竞争力是如图3所示系统回路输出的结果。

从图3可以看出,系统运转过程中不仅各构成要素、各分“力”之间相互支持,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而且系统回路还具备自增强机制和自举激励功能,因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培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第一过程,属于资源驱动阶段。该阶段激活资源并对资源进行简单的利用,对职能部门行为进行集约与初始化,并产生功能。功能行为实施并作用于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评估、反馈、调整,最后提升为行为功能力(职能部门职能力)。

第二过程,属于功能力驱动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源与行为功能力再次整合,构建并实施行动体系而显现效用,并再次通过阶段评估不继完善和升级转换,产生较强行动能力并最后形成核心能力。

第三过程,属于核心能力驱动阶段。该阶段核心能力、整合的资源和修正完善的行为进行战略整合和融合,并发生协同作用,共同构建、生长而形成核心竞争力。

总之,示范性高职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行为而形成的对其发展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系统。核心竞争力具有合力、构建力、生长力[4]的形成特性,具有不断强化的自举和自增强机制,这种机制是示范高职核心竞争力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缪宁陵.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4):7-8.

[2]颜楚华,王章华,刘超.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关系[J].职教论坛,2011(23):8-9.

[3]王永莲,陈斌,杨小燕,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与培育[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95.

[4]陈涛.高等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62-63.

StudyonDevelopmentandOperationMechanismofCoreCompetitivenessofDemonstrativeHigherVocationalSchools

ZHANGHong-chun,WENZhong-mei,WANGBin

(Hube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XiaoganHubei432000,China)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范文篇10

[关键词]兼并收购目标选择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表现形态与并购目标选择

从核心竞争能力出发制定企业并购战略可以更好地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和发展空间。根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态,将并购战略目标分为四类:1.核心竞争力的获取,对于没有形成核心竞争能力或核心竞争能力已经丧失的企业,通过并购从其他企业获取它们已经形成的核心竞争能力;2.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即将企业正在建立但尚没有建立起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并购建立起来,这实际上也是通过要素之间的互补增加原各要素的“位势”优势;3.核心竞争力的强化,即从被并购企业获得互补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使其与组织自身的各方面资源条件相结合,提高核心竞争能力的外层保护力量,强化核心竞争能力的保护层;4.核心竞争能力的拓展,即将已有的核心竞争能力通过并购转移到被并购企业,进一步显化核心竞争能力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并购目标选择作用机理分析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和企业并购活动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这种互动的作用机理表现为:第一,当已构筑和培育了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通过对被并购企业的并购,使原有核心竞争能力得以扩展和渗透,为并购行为的成功提供内在保证,同时由于获取了外部资源和知识,使得原有核心竞争能力得以强化;第二,作为并购方的企业通过获取被并购企业所拥有的独特的知识、资源和技能,来强化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使并购活动得以成功,并实现核心竞争能力的扩展。这两种互动过程可由图表示: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并购目标的选择策略

1.获取型并购目标选择策略

获取型主要是针对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已经丧失的企业,要通过并购从其他企业获取它们已经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所以一般采取横向并购,围绕主业的发展选择同行业中的目标企业,通过运用统一的生产流程,减少生产环节和过程,充分利用其生产能力;或者利用生产要素的互补、减少管理人员、从而降低各种重复费用;或者通过市场营销、管理、科技、研发等环节的共享,使原来分散的市场营销网络、科技人员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组合,促进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目标。

2.构筑型并购目标选择策略

构筑型主要是针对正在建立但尚没有建立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通过获得目标企业的部分生产要素,使其与本企业要素之间形成互补,增加原各要素的“位势”优势,从而建立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资源观理论出发,核心竞争力构筑型并购发生在资源稀缺背景下,其直接目标就在于获取构筑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互补资产,以构筑和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基于此,企业可以考虑实行纵向并购,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获得目标企业核心要素。例如,企业对生产上游产品的企业实施后向一体化,将原材料、零配件由外购变为企业内部生产;或对下游的企业实行前向一体化,将销售、分销渠道纳入企业内部。这样使得原先的市场买卖关系转变为企业内部的行政协调关系,当契约不完备时,可以消除或减少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费用,进而实现扩大市场势力的目的。

3.强化型并购目标选择策略

强化型主要是针对为从目标企业获得互补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使其与组织自身的各方面资源条件相结合,提高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层保护力量,从而实现强化核心竞争力的保护层的目的。在现实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一个企业可能拥有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竞争优势,如先进的管理经验、专利技术、品牌资产、产品差异化及独有的营销手段等。基于此,企业可以进行相关多元化,选择相关行业进行并购,通过并购使企业优势在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间相互共享,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竞争力。

4.拓展型并购目标选择策略

拓展型是针对已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如拥有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营销等方面优势的企业,通过并购将已有的核心竞争力转移到目标企业,从而进一步显化核心竞争力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基于此,企业可以实行无关多元化,选择不相关行业进行并购,一方面可以实现范围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第一,集中采购原材料、零配件时,与供应商讨价还价处于支配地位,从而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第二,企业在已建立的营销平台上,利用原有的分销渠道销售多种产品,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降低营销费用;利用并购企业的品牌效应,使新产品更易被消费者接受。第三,通过并购使并购企业积累的技术经验和人力专长获得充分应用与发挥,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和前期的投入,从而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以工艺改进为主的创新、技术平台的衍生性创新、向技术关联领域发展的渗透性创新等。另一方面,通过拓展型并购可以实现分散风险的目的。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的经营活动时时存在风险。如果企业的产品品种单一,一旦市场需求低迷时,企业就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通过对无关行业进行并购,进行“资本组合”,实现资本投向的多元化,通过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利用资本来源和资本运作的的多元化,通过“共同投资,共同收益,共担风险”减少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玉珍.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购动机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4(5):76-77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范文1篇11

(1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2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形成和发展,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民办高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寻求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很多学者在论及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时,常常将其与高校固有能力相混淆,又或者照搬公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体现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殊性。文章拟围绕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入手,厘清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进而对其进行优劣势比较分析,以期构建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模型。

关键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1.023

*基金项目: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实现路径研究——基于美国私立大学分类治理经验”(项目编号12yjc880170);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民办高校办学经费多元化筹措模式及风险规避研究”(项目编号;2012Q020)

作者简介:陈娟,女,(1980-),湖北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企业文化、公共管理;朱浩(1979-),男,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比较教育、外国教育史。

收稿日期:2014-11-07

1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大学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是移植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但是我国现阶段对其研究还不够成熟,对其概念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事实上,对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其本质有着清晰认识为基础。作为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不应该与公办高校完全相一致的,也不应该是对公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简单地照搬,而应该体现出自身的概念、内涵和特征。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一词最早是在1990年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论文《公司的核心能力》中首次提出,将其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且由此提出了判断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标准:①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的;②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的利益;③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强调企业在面对复杂的竞争环境时,一方面要认清外部环境对企业的要求;另一方面更要认清自身优势和劣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形成和发展,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演越烈,大学面临着不仅来自国内同行的竞争,而且还要积极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一些热心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和高校管理者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创造性地引入到高校战略管理之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远见的思想和观点,但是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特征等方面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并不利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可操作性。目前,国内学者们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主要可以划分为四种观点即整合论、培育优质资源观、系统观和构成要素论。

第四种观点是构成要素论,即从我国办学的实际出发提出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模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即一所大学所独具的特色和优势,这种优势来源于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和教学方案,以及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和校园文化,这些互相影响的综合因素或力量的综合即为大学的竞争力。”

尽管现阶段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对大学核心竞争力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但是从各种表述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有不少学者都认为独有的、难以模仿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笔者认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持这样观点的学者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完全移植到高校,没有将企业与高校的本质加以区分。高校的核心价值是立足于人才培养,而不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同时人才培养也不同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培养人的活动不可能存在独有的或难以模仿的教育技术,除此之外,高校与高校之间除了竞争关系外,还存在交流、合作和借鉴的关系。

笔者认为,所谓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就是指民办高校通过合理的定位和灵活的体制,在长期办学中被社会所认可的并融入其内质中的竞争优势,能使民办高校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建立在民办高校战略性资源基础上的获取、创造、整合等能力系统。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是应该以合理的定位和灵活的体制为基础;第二,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是需要通过高校长期的孕育、持续积淀,并根植于大学的内质之中;第三,民办高校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是需要通过社会的检验,并被其认可和识别;第四,民办高校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在高校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调整的能力;第五,民办高校培育的核心竞争力是要能为高校的发展带来各种资源。

2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概念和特征的厘清,为进一步明确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要素提供了基本条件。以往的研究表明,影响各利益和评价主体对大学认可程度的因素包括:第一,影响学生与社会单位的大学认可程度因素:师资、教学资源、文化、制度、学科、声誉等;第二,影响教师对大学认可程度的因素:教学资源、文化、制度、学科、声誉、待遇等。这些构成了大学竞争力的基本影响要素。

笔者认为,按照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本质及特征,其构成要素可以划分为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两类:①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显性要素既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又是其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有效载体。其显性要素主要包括人才培养能力、学术研究能力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包括各自的支撑要素。②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隐性要素是一所高校拥有难以测量的但又明显可以促进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能力,是其显性要素的支撑系统和赖以成长的土壤。其隐性要素主要包括高校管理能力和文化力,而同样包括各自的支撑要素。

2.1人才培养能力

2.1.1学科建设能力

学科建设能力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构成了高校发展的基本平台。国内外高校发展的经验表明,学科建设是处于高校发展的核心地位,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和科技发展的趋势,努力建设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学科及学科群是民办高校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1.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教育的各种资源,创设教育环境,并能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把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高能力为主的实习、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于学生培养过程中,从而构建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1.3就业率

就业率是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效果的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就业率是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对高校办学质量的认可。因此,民办高校的所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应该把指导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全部工作的归宿,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零距离,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贯彻到教育计划、课程设置和实践活动中去。

2.2学术研究能力

2.2.1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学术研究活动的主体。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构建时,更易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其师资队伍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或理论知识是无法满足其实际需要。因此,建设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拥有实践技能,并能将其融合于教育教学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成为提高高校办学质量的必然举措。

2.2.2科研成果转化能力

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是民办高校学术研究能力提高的途径。作为实力相对较弱的民办高校而言,在科研定位上必须要有清醒地认识,如果一味向公办高校看齐,将会使学校的人力与财力在无意义的竞争中浪费。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是民办高校获得社会单位认可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2.2.3科研评估能力

科研评估能力是民办高校学术研究能力提高的保证。民办高校最大的优势是在于其民办机制,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可尽可能避免高校的行政化倾向,将高校的学术问题交给由教授组成的学术委员会进行评估和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民办高校学术研究的质量。

2.3管理能力

2.3.1资源获取能力

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高校竞争总是围绕一定的价值资源而展开,资源获取能力是民办高校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很少能得到来自政府部门的财政资助,因此民办高校资源获取能力的重心应当是放在对市场环境下的争夺,首先获得社会的认可,再进而取得上级管理部门的认可,因为上级管理者的评价标准一般是以社会认可作为基础。

2.3.2制度创新能力

制度创新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手段,是民办高校管理能力最主要的体现。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和统一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大学作为隶属于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在其组织设计时就自然而然地模仿政府模式,大学的组织安排与政府组织序列高度一致。在这样的组织形态中,大学内部很容易滋生出“官本位”倾向,致使办事效率低下。民办高校唯有民办体制,以其灵活、高效的制度创新能力为公办高校所望尘莫及,制度创新能力应在其特有的环境中得到充分发挥。

2.3.3品牌构建能力

品牌构建能力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式。民办高校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培育卓越的办学理念是民办高校提升品牌构建能力的前提条件,而办学质量更是高校品牌构建的关键,民办高校的品牌构建应该展现出其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2.4文化力

2.4.1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为学校文化力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规定了学校文化力的取向。纵观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大部分民办高校都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举办者在热情和市场的刺激下创办的。在短时期内,这种刺激作用可以推动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从长远的目标来看,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注入理性的思考,尤其需要科学的指导思想。

2.4.2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制度文化、学术文化和环境文化一起通过整合,形成学校文化力。就现阶段而言,我国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处于比较矛盾的状态,时而以政治追求为价值取向,时而以经济利益为价值取向,使得我国高校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偏离其本真。民办高校的行政权干预相对比较弱化,可以逐渐强化其学术权力,通过确立科学的办学理念和长期的积淀,可以有效地凝聚人心,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2.4.3校园精神

校园精神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对自己学校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准则的认同。校园精神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校风、校训、校歌等文化的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学校的建设布局、文化景观等物质的方面,是学校文化力核心的表现,它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起到精神导向、激励和熏陶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该文构建了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模型,如图1所示。

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笔者将其划分为三级要素,最下层的一系列能力是高校的固有能力,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形成奠定了前提保证。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是显性要素,是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也是高校获得社会认可的主要依据,但是显性要素的提升不是个别要素简单的相加,而是需要隐性要素的支持和固有能力的整合。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and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J].HarvardBusinessReview,May-June,1990

2孟丽菊.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概念塑型[J].教育科学,2002(3)

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范文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中小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之短究其根源是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弱。大部分中小企业领导者的经营管理素质水平不高;管理粗放,企业经营机制与结构普遍不规范;规模小,人才与资金资源短缺;急功近利,不思近取,不思创新变革,而致缺乏长远眼光和预见能力。外部市场表现为处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格局,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普遍,产品竞争力不够突出,处于低成本低价值低利润的微笑曲线的底端。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核心人才、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或核心品牌,中小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缺失,这是中小企业不能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之短具有外部因素:需求萎缩;资源成本普涨;政策环境不配套不相匹配,比如税费以及信贷上对中小企业过紧;但最根本的还在于大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由此表现出来缺乏核心人才、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或核心品牌,缺乏较强的盈利能力与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缺乏以核心竞争力为依托的竞争,仅有的成本优势一旦丧失,就没有其他支撑的优势,风险自然无法消化吸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面临生死存亡危机关头时,核心竞争力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意义。有核心竞争力,才有源源不断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人才。构建核心竞争力是确保中小企业能长期具有超越对手的竞争优势,能使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构建一支具有核心能力的团队,孵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最缺乏的还是人才,创始者在企业初创时,应随着企业内外环境变化,让企业从依靠创始者个人素质逐步转变到依靠优秀团队、制度。要意识到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把企业的长远命运维系于一个人身上是危险的,企业主来说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这对初创企业是起决定作用的,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通过不断完善人力资源机制来发现、培育团队,以此保证企业的更长远发展,因为团队的生命力比个人的生命力更加强大,制度的生命力比个人的生命力更加坚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人力资源的核心能力,特别是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以及核心团队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和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二)培育核心价值观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软动力之源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之源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企业文化是一种软力量,企业离开了它,就会失去的方向感和垂直重心。对企业来讲,要追求长久的发展,就必须具有长久的动力,能够引导企业突破它的寿命周期,这就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指明了企业存在的意义和根本目的,决定了企业努力的大方向。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牵引力、催化剂和助推力。从成功企业的经营实践来看,大凡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背后必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这种独特企业文化无不包含着伦理观的渗透,对社会、员工、顾客以及相关利益方的责任。有清醒责任意识的企业才能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或突变,它符合人类生态的发展规律,能为内外部环境带来价值创造,因而能与环境相适应,为环境所接纳。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理念与核心价值观。

(三)明确战略定位,规划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方向

战略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明了未来的方向,提供了发展思路。战略为企业的未雨稠缪提供了准备,为企业资源配置提供导向,并能降低未来不确定因素或是环境骤变而带来的风险和成本。所谓不预则废,预则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战略决策以及执行,而战略决策=F(内部长期环境、外部长期环境、决策力),战略决策作为因变量要受到自变量内部长期环境、外部长期环境以及决策能力的限制。那些能清醒看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的挑战和机会,对资源抱着辩证的态度而能够妥善系统处理的企业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顺境时容易麻痹,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眼光与打算,而忽视环境日积月累突变,企业组织管理也会因此难以调整。在政策与市场环境仍不健全以及变化加剧的今天,中小企业应树立战略眼光,根据自身情况,找准产业定位,或进行产业转型,并结合企业生命周期制定各阶段相应的战略策略,致力于提高产品附加值、走自主创新道路,以低成本差异化高价值、品牌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在战略的指引下,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与创新,这也是突破危机变革的唯一法宝。只有如此,才能化险为夷,从而实现战略转折点。

(四)识别并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和领先性

中小企业要在战略的指导下,分析价值链,识别出适合自身的竞争优势,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作为中小企业,竞争优势可以表现拥有核心产品、核心品牌或核心技术,或在价值链中的某个环节上具备独具难以模仿的整合组织能力,才能在较长时期里避开同质化的激烈竞争,取胜于市场,为社会创造独特价值,也为自己创造了价值,并不失时机地对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进行扩大增强,从而增强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核心竞争优势可以发展巩固核心竞争力,反过来,核心竞争力也可以培育更多的核心竞争优势,二者相辅相成。

(五)科学的企业管理机制、组织架构是核心竞争力的硬件运作平台

价值观是企业的思想,是企业的软件,那么管理机制、组织架构恰恰是企业的硬件,决定组织肌体的健康,是核心竞争力的运作平台,二者相得益彰。管理机制、架构是企业的肌体,决定了企业能否高效运转,能否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特别是中小企业规模逐步地发展扩大时,更应该转换经营机制,变初创时的人治为科学规范的法治为主,只有如此,才能适应企业发展壮大,才能确保核心人物、核心思想、核心竞争力的延续培育与发展,也决定了组织能否对资源有效地整合和协调。世界500强企业之所以具有在全球攻城掠地的能力,靠的是成熟深厚的企业制度、组织架构的支撑。科学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规范企业的权力、决策、执行运行机制;企业组织结构的敏捷性、柔性决定了企业运营的灵活性、速度、效率乃至效益。现代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变化快,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需求正朝个性化、多变化发展。所以现代企业组织架构应该朝着扁平化、网络化,信息化、虚拟化、开放型、制度化方向发展,这是造就企业高度柔性,敏捷性、反应性、整合性、规范性重要的保障,也是当今企业制胜的重要组织制度保障。在企业组织结构或流程设计上,尤其注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信息链就象企业的中枢神经,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要更好地结合和响应,从而构建更为完善更有竞争力的供应链系统,造就企业核心竞争力。因为现代企业的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与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比如沃尔玛、DELL,依靠强有力的供应链系统,形成与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有效地协作,创造出更高价值的价值链取胜。

中小企业本身机制结构不成熟,不完善也是制约它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所谓规模、品牌、核心技术、人才,这都只是企业看得见的表象竞争优势,支持这些表象竞争优势的是被隐藏的核心竞争优势,即人才组织能力和复杂流程的管理能力。所以善于改善管理机制、变革理顺组织结构和流程,加快信息化改造,强身健体,在供应链中取得更多的主动地位,更好地在顺境乃至逆境下从容应对。

(六)构建学习型、创新型组织,促进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核心竞争力同样也需要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要经历企业内部知识、经验、能力的积累与整合的过程。组织的学习创新能力决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而决定它的领先力、延伸性与拓展性。

在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的时代,没有创新变革,就是灭亡。创新变革决定组织肌体的适应力,确保核心竞争力的发展、适应能力。在企业的不同生命周期企业要有对外对内敏锐感知能力,要随着企业自生命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特征来不断地发展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都可以造就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而组织创新的能力又取决于组织的学习能力。学习在本质上是竞争力的源泉。企业发展最后决定力量、后劲力量来源于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是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变革得更及时。美国管理学者彼得・圣吉曾断言:“未来企业争胜的本钱是学习。”为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的企业以“学习型组织”为样本,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力的源泉。通过学习和实践,企业就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形成恒久的竞争能力。

学习型组织的缔造者彼得・圣吉在其著名的《第五项修炼》中提出:“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在于通过知识管理、文化熏陶、制度建设及技术支持等手段,增强组织内的凝聚力,促进学习的层次由员工个人行为向整个组织群体的行为转变。”中小企业要长大变强,就要重视构建创新型、学习型组织,让知识、学习共享,让外部的知识内化,内部的知识员工共享吸收,员工通过学习得以个人创新发展,也促使企业创新,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发展的源泉与保障。

三、结束语

中小企业是企业别缺失核心竞争力的一族,也是中小企业失败得多的根本原因,中小企业的失败影响着社会稳定与发展,特别是环境急剧变化下的大量失败,更应该唤起对它们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除了企业要重视健脑强身、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维护、提升之外,外部环境也应该给予科学地支持引导,因为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处于成长,有些可能还是初创的企业,所以外部环境是否公平、相适应影响着它们顺利发展。政府不是压小扶大,而是对中小企业给予成长道路上的支持引导。政府规范宏观环境,改善产业集群、服务配套环境,在财税信贷等政策法规上应该对那些肢体良好,有着发展前景符合产业政策但资金短缺的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引导。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有着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杨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培育途径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5(2).

3、范宪.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球论模型剖析[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创新的实际意义范例(12篇)

    - 阅0

    创新的实际意义范文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教育、互动、创新、交流工作为了推动高校国际化的教育背景理念,创造创新性的教育环境,通过建立高等教育交流工作方案并且开始实施.....

    村级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范例(3篇)

    - 阅0

    村级产业扶贫实施方案范文xx县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目标任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x万人,为x个贫困乡镇"摘帽",x个贫困村"出列",x个空壳村"脱壳".为实现这一目标,在政策文件上,出台了.....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