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文篇1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水生植物水生动物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贡湖湾湿地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位于无锡太湖的南岸线,东起大溪港、西至许仙港、南至太湖、北至环太湖高速公路,是无锡市重要的水源地,该区域有4个水厂。贡湖湾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水生态系统处于良好状态;上世纪80年代,水生态系统开始崩溃;90年代至本世纪初,健康水生态系统彻底崩溃,所有物种要么是人工投放的物种,要么是耐污物种,并成为典型的藻型湖泊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的财富,也是自然界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不仅在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还在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和遗传资源多样性的保护。湿地动植物资源保护和恢复过程中,不应该简单考虑某一种或几种动植物品种数量,而应考虑到整个生物链,并提倡首先恢复湿地生境,通过栖息地的改善,帮助种群数量的增加。因此,实施贡湖湾湿地保护区生态修复工程,进行综合治理,改变湖区的严重污染状况,改变养殖造成的杂乱面貌,逐步恢复水体自然生态,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该项目生物多样化的改造措施主要从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两个方面进行恢复。

一、水生植被恢复措施

1、沉水植被恢复的措施:沉水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不可替代。沉水植物给水生动物提供更多的生活栖息和隐蔽场所,由于整个植株都生长在水中,沉水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释放到水体中,增加了水体的溶氧量,促进了有机污染物和某些还原性无机物的氧化分解,从而净化水质,同时,沉水植物的幼嫩部分又可供水生动物摄食,从而改善整个水生生态系统。

1.1生长床-沉水植物移植技术:在没有淤泥或淤泥很浅的地方使用。为解决沉水植物深水条件下由于透光性不足而不能生长的困难,本工程运用沉水植物生长床为沉水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沉水植物生长床分浮力调控系统、植物及生长基质、深度调节系统以及固定系统四部分。浮力调控系统:主要包括浮球组和浮力竹节组两部分构件。植物及生长基质:主要包括沉水植物、生长基质及承泥竹节。深度调节系统:主要通过浮球与沉水植被生长床体之间的连接线长度来调节生长床体深度。生长床体四角与浮球的连接线上有精度到mm的刻度,以保证生长床体可随试验所得透明度数据精确调节深度。固定系统:主要包括浮球与浮球之间,浮球与沉水植物生长床之间,生长床内部之间以及沉水植物生长床定位构件。

1.2浅根系沉水植被恢复措施:土壤-植株复合体直接抛植,或用无纺布包裹种植土和植株根部,抛掷入水中,根部沉入水底,植株起初借助包裹内的种植土生长。适用于底部浆砌或无软底泥发育的水系,单生沉水植物以及因苗源紧张采用扦插法种植的沉水植物,如黑藻、伊乐藻、竹叶眼子菜等,对水深没有要求。

1.3深根系沉水植被恢复技术:容器育苗种植法:种植区水的透明度不够或种植后要立即有效果的,可将沉水植物先栽种在营养板或钵中,培养高状的植株后种植。菹草、黑藻以芽苞越冬,可在每年3-4月捞取芽苞,撒播在种植水域。其它还有悬袋种植法、沉袋种植法等。

2、挺水植被恢复措施:挺水植被的恢复需要做平整处理,并进行水下地貌塑型,造成一个整体相对平整、局部高程有起伏的水下地形,有利于浅滩湿地的恢复。并且通过先锋植物的引入,改善群落环境,逐步构建以芦苇群落、荻群落、菰群落、莲群落、香蒲群落以及黄花水龙为主体等水生植物镶嵌群落。

3、扎根浮叶植被恢复措施:浮叶植物对水质有比较强的适应能力,它们的繁殖器官如种子(菱角、芡实)、营养繁殖芽体(莕菜莲座状芽)、根状茎(莼菜)或块根(睡莲)通常比较粗壮,储存了充足的营养物质,在春季萌发时能够供给幼苗生长直至到达水面;它们的叶片大多数漂浮于水面,直接从空气中接受阳光照射,因而对湖水水质和透明度要求不严,可以直接进行目标种的种植或栽植。菱以撒播种子最为快捷,且种子比较容易收集;但要注意初夏季节移栽幼苗效果不好。莕菜的种子较大,发芽率高,但在水较深的区域种植成苗率比较低,种植主要采用移苗方法。金银莲花于深秋季节在茎尖上能形成一种特化的肉质莲座状芽体,到了秋冬季节植物体这种芽体便掉落在湖底越冬,来年春天可以萌发生长成新的植株,因此在秋季采集营养芽进行撒播比较适宜。睡莲通常是在早春季节萌芽前移栽块茎,同时也可以移栽幼苗甚至已经开花的植物体,成活率都很高。睡莲开花季节长,在太湖地区从4月底可以持续至11月份,是很好的水生植物恢复与景观配置材料。浮叶植物区布置在挺水植物外缘,与挺水植物区相衔接,栽种的覆盖率低于30%为宜,栽种的植物品种主要为睡莲、黄花莕菜、萍蓬草、金银莲花等。

二、水生动物恢复措施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文篇2

在凯里市域内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对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一般应从3个方面进行:

(1)调查项目区域生态功能区划及生态功能区类别;

(2)项目选址区现场调查工作中,关注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类型及植被分布、动物种类与习性、地表水水文情况及走向、出露地下井泉与地表漏斗、溶洞等现状情况,通过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区域生态因子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说明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质量水平;

(3)从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物种多样性及其濒危程度、价值,群落多样性及其效能等角度,评价项目区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敏感性、脆弱性等。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评价与预测结合

凯里市域地区山多地少的实际,分析项目在工程建设中占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对项目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及程度。在工程分析的基础上,以建设项目施工前期、施工期、运营期对环境的污染贡献及对土地利用格局、农业生产、林地、生态系统、生态敏感区或敏感目标等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和预测;对具有一定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必要也可以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1)施工前期:主要是征地与拆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要认真分析建设项目相关资料是否符合当地的规划、区域开发利用规划等发展要求,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出的生态保护措施与对策是否可行。

(2)施工期:是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主要评价建设项目对土地、林地、水土流失等方面影响造成的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生物量与生态效益损失,自然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生态景观影响等。并根据不同的建设项目产生的影响不同与环境保护目标的不同,重点论证、评价项目建设对生态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

(3)运营期:根据建设项目运营期生产特性及达标外排的废气、废水、固体废物等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其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中含有的持久性和非持久性污染物特征,评价其对项目建设区域的空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影响途径、程度,生态环境能否接受,是否会造成重大生态影响及可能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影响、变化及对区域生态系统发展趋势的影响,分析对区域小气候、生态恢复能力、景观异质性及种源的持久性和或达性的影响等。

三生态环境影响保护的措施与对策

针对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具有一定的保护措施:首先我们要分析区域生态保护规划或生态建设规划要求,并加以实施;其次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性质、选址位置不同,提出不同的生态保护目标,同时提出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和可操作性的保护措施与对策建议;最后针对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生态补偿方案,以便使这些不利影响得到减缓或消除。

四生态环境影响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文篇3

关键词生态保护;林业经济;生物多样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人们重点探索的内容之一。据相关调查研究可知,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水平的发展有十分亲密的关系。所以,需要针对其二者展开详细的调查分析,以便于提高人们的综合认识水平,为日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1]。

1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1.1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

目前,森林结构往往与其他生物呈现出既相互克制又互相依赖的关系。其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这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2有利于充分保护水资源

森林一直是一个天然形成的蓄水池,不但能够积累大量的天然性降水,而且能够在储水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表径流和水分蒸发,进而有效避免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等,对地球的水循环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1.3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在生态系统功能结构中,野生动植物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能维护生态平衡,而且能逐渐改善我国的环境,所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为社会发展贡献了极大的一份力量。

2提高林业经济水平的措施

2.1有效完善森林保护制度,提高执法力度林业资源作为

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虽然林业资源具有丰富性特点,但仍需制订合理的开发方案,进一步保证林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对具有生态价值的林业实施有效保护,如赫章国家森林公园。由此可知,要想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就应将目前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主要参考依据,进而制定健全的森林保护制度,并适当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为林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此外,对于现阶段存在的一些过渡开采、砍伐现状来说,也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如可以积极组建一支高水平、专业化的执法团队,从而充分保证法律法规的顺利实施[2]。

2.2不断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

森林环境在我国当前的环境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逐渐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森林还能调节环境,进而有效改善环境污染现象。因此,应不断加大对森林建设的投入力度,进而展开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来充分凸显森林的作用。同时,对于不同区域位置的森林建设,应尽可能多选择一些净化功能、繁殖功能及使用能力较强的品种种植,并且种植后的后续工作也是必不可少,例如,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进而为森林的整体安全性提供保障。此外,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部门还应保证投入资金落实到位,特别是要做好专款专用。这不仅可以避免资金短缺的情况,而且能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3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字”方针

要想对林业生态环境实现良好的保护效果,相关部门就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字”方针,即“科学规划、全面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并且还要重点凸显森林的生态保护功能,进而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全面提高。同时,严格贯彻落实我国最新的生态保护政策,充分了解当前关于林业发展的相关要求,进而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森林保护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使林业能够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2.4积极引导传统农业发展

通常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混合型农业生产模式,主要是在自然地理条件及相应社会文化背景的前提下产生,并且要充分利用森林中的相应因素,如水体结构、生物资源及气候温度等,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对农作物展开积极栽培,进一步形成物质结构的良性循环,实现稳定可靠的农业复合型生态系统[3]。此外,还要积极鼓励支持社会群众展开多种经营模式,这样不仅能增加群众经济收入,提高产品的质量水平,还能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循环使用,从而带动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3结语

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积极探索。本文主要从生态森林保护的角度,全面详细地分析林业经济的发展措施,进而使人们能够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希望能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及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杨蕊.试析生态保护对林业经济的影响[J].速读(上旬),2014(5):308.

[2]李淑英.强化森林资源林政管理措施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6(4):87-88.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文篇4

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多样性的原则生态系统的修复主要目的就是恢复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恢复原有生态系统的目的。以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生态修复为例,除了要重视各种植被与水资源的恢复与保护之外,还应在方案中对土地资源的生态化开发和利用提出具体的措施,并综合利用各种工程、生物措施,使方案能够保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保护措施上应该体现出针对性和特殊性,决不能照搬所谓其它地区的成功经验,而是应该在消化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措施方案。

修复模式长期化的原则一个地区生态系统的恢复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持续性的生态修复措施才能慢慢的恢复以前的生态系统。这就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各项生态修复措施,将生态系统保护的观念贯彻到当地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当中去,制定详细的生态修复规划,全面设计生态修复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管理各个关节,并能长期执行下去,只有这样才能看到生态修复的效果。

根据现有的研究资料和笔者对干旱地区生态破坏形式的认识,认为干旱地区的生态修复主要有四种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工矿园区生态修复模式新疆是我国资源大省,蕴含着各种丰富资源,而目前正处于各种工矿园区的开发建设,由于气候干旱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不仅如此,资源开发开采过程中受到开发形式、粗放生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会给这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对于工矿资源开采引发的生态系统破坏的修复,应该采取工矿生态修复模式。在这种模式当中主要是要根据当地的土壤、地貌条件,结合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的一般要求,重点做好工矿区水土保持和保水护土工作。这些措施既可以保证生态修复的进程和效果,又可以恢复干旱地区土地的生产能力,还可以为下一步的植被恢复创造条件。目前,工矿区的生态修复技术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非生物或环境要素的恢复技术,这种技术主要适用于工矿区土壤的恢复,包括表土转换、土壤改良等措施。(2)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这种技术包括先锋种种植技术、土壤种子库引入技术等等,主要是合理配置工矿区的固氮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3)生态系统的整体规划设计修复技术,这种生态技术是综合利用各种生态修复技术,从中找到最适合工矿区生态修复需要的措施。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文篇5

关键词:香山湖;生态环境;旅游区划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2-0055-02

1河南香山湖风景区概述

1.1区位特色

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地处鄂豫皖结合部的新县,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处,京九铁路横穿县境,距景区直线距离2公里,南距武汉160公里,北距信阳110公里,郑州290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信阳段入口80公里,阿深高速出口正处在景区1公里的通路上。该风景区属淮河水系潢河上游,由人工内陆湖形成的水利自然风景区。1969年修建了一座浆砌石重力拱坝,形成了库容量为8385万立方米的水库,库内可供游人垂钓和泛舟游览。1972年向社会开放。可与县城红色之旅、南湾湖、鸡公山、灵山寺相连接,形成精品旅游线路。

1.2资源特色

景区为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带,属于湿润半湿润气候,所以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23.5摄氏度。森林覆盖率85%以上,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是一座天然大氧吧。景区面积10.6平方公里,山清水秀,石奇景幽,湖光山色,山上茂林修竹,四季如春,环湖四周,群山绵绵,岛屿众多,洲岛交错,星罗棋布,素有“豫南西子”美誉。景区主要以香山湖为中心,还开通了与水榜的水上观光、体验水乡民俗的线路,集中了景区内的自然景观和旅游资源的精华,突出了自然生态、水乡小村和人文风情的特点。目前,为加快景区发展,不断发展完善景区内相关配套设施与游乐项目,现投入建设的还有水上游乐中心,暗涵漂流等。

2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2.1部分地区存在水土流失问题

因景区属低山丘陵区,部分地区坡度较陡,且受立地条件差,及在敏感区进行药用植物挖掘等破坏植被的行为,造成部分地区自然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程度较高。

2.2林地面积较高,但林木总体质量差

除少数地区的植被生长状态较好之外,多数地区的林地以中幼林为主,林分质量差,效益低,致使均衡因子低,可提供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少。

2.3仍存在水质污染问题和违法破坏植被资源的行为

部分地区水质受轻度污染,主要产生原因与周边农田大理施用化肥有关。滥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

2.4燃料的使用增加了对林地资源的需求

大多乡村尚未充分开发利用沼气,生产和生活加重了对林地资源的需要压力。

3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3.1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遵循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效益的同步和统一。

3.2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双赢”原则

使经济社会发展符合生态规律,协调由于建设及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经济、社会等诸方面的矛盾,解决环境破坏和生态环境失调问题。

3.3以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保护重点的原则

重要生态功能区系指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状态和功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区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丧失往往会造成全区生态系统的崩溃;生态敏感区(如水土流失敏感区)系指抵抗力低,一旦遭受轻微干扰即易产生重大损失的区域,这两类区域有时会有重合。由于这两类区域在生态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它们的保护情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区域生态质量,故而对这两类区域的保护应当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

3.4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对有关专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考虑,使规划的保护目标即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又要能为当地的环境、财力所接受,措施应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努力可以实现,最终使规划目标从制约型向适应性、超前性发展。

4香山湖旅游区生态区划

根据生态环境现状与特点,依据生态服务功能差异、生态环境对旅游发展的影响等因素对香山湖旅游区进行生态环境区划。为了满足宏观指导与分级管理的需要,该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和发展控制区。具体如表1所示:

区内各级文物和有价值的历代史迹遗址安置必要的步行游览和安全防护设施,宜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旅宿床位,严禁增设与其无关的人为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严禁任何不利于保护的因素进入。

上述五类保育区以外的用地与水面及其他各项用地可以准许原有土地利用方式与形态,可以安排同风景区性质与容量相一致的各项旅游设施及基地,可以安排有序的生产、经营管理等设施,应分别控制各项设施的规模与内容。

5香山湖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5.1旅游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旅游区域生态环境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大气候、政府政策等对大范围环境有影响的外力作用的影响,对于大气候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在有限的生命周期内很难改变,目前,人类能做到的对生态环境保护有利的工作主要是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调整局部的小环境,主要有以下措施:

(1)科学区划,合理功能定位。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认识自然界的演替规律,科学区划,因势力导,针对不同区域开展合理活动,对区划的生态保护核心区采取严格的封育措施,禁止破坏性的生产活动和建设,重点保护区以生态恢复为主,适度利用。

(2)提升香山湖水库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生态地位。

基本形成以该风景区为主线的生态保护网,加强管理,发挥该风景区的生态防护作用。

(3)调整产业结构,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长期以来支柱产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对生态环境破坏较小的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牧业等,特别是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的牧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生态防护意识。

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并把生态保护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围,从小学生开始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提高公众的生态防护意识,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习惯。

(5)全面启动生态环境整治的各项工程。

按照国家进行国土整治的目标要求,全面落实各项工程措施,对工程建设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和终身制,严格工程项目资金管理,确保生态工程建设的专资金使用符合生态保护需要。

(6)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

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对区域范围内重点地段进行全面的生态监测,根据生态监测动态提出合理的生态建设方案和对策措施。

5.2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大气环境保护。

①旅游区内一切设施建设均须符合环保要求,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需作出全面分析论证,并制定实施相应的环保措施,严禁在景区内开山取石和采矿,努力为景区营造一个和谐美丽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

②要尽量减少对大气的污染,严格控制进入旅游区的车辆数,旅游车停放在相应的停车场,对经常进入旅游区的内部车辆要安装废气净化设备,改善车辆燃料结构,减少尘埃、废气等污染。

③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引进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扩大电力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步降低煤炭终端消费量。

④垃圾处理要集中并分类处理,严禁焚烧,统一运往填埋场,进行土地填埋。

(2)水体环境保护。

①禁止在旅游区内河道挖沙、采石及人工筑坝拦水。

②禁止往湖河中乱扔垃圾等污染物,禁止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

③加强宣传教育,教育居民及游客不向河道中倾倒污水、乱丢垃圾等环保知识。

(3)土地环境保护。

①旅游区内的土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GB151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旅游区的固体废弃物要集中处理,不可随意丢弃,不准直接埋入土地。

②要控制旅游区周边农田等的化肥农药用量,以免造成农业污染型土地污染。

③规划建设优质的水泥车道与停车场,防止车辆任意行驶,碾压植被;尽快修建水泥公路及旅游区内各景点间的道路,使已严重破坏的植被得以恢复。

④旅游设施的设计和建造必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建筑物、围墙等设施力求隐蔽,避免在湖河岸边构筑建筑物;基础建筑施工不得在山顶、山脊等显目处大量动土与破坏植被,同时加强水土保持,以保护原有的自然风貌。

(4)噪声防治。

①旅游区内各种服务设施噪声不得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对进入旅游区的机动车辆一律不得鸣高音喇叭。

②沿旅游通道、停车场两侧种植绿化带,以乔木、灌木、地被和草地相结合,形成连续密集地障碍带,以发挥林带地吸声作用。

(5)林草植被保护。

①对水源林实行封山育林,涵养水土。

②严禁对经济林的砍伐,加强林业部门的管理,同时加大人工造林力度。

③支持、鼓励景区内外的村民建设沼气池,改善当地居民的燃料结构,这样既可以减少林木的采伐,又可以很好的利用人畜粪便。

④加强森林防火教育与管理,严防森林火灾对大面积原始林木的破坏从而降低旅游景观价值。修建嘹望塔,以便及时发现火情和组织补救。此外,还须对主要虫害进行监测,即使采取防治措施。

(6)生物多样性保护。

①通过森林禁伐、限伐等措施,保护旅游活动区森林景观,以保持各类原生生态系统及自然景观带谱的完整性。

②以生态示范地为基地,采取移地保护措施,采集培育保护区内珍稀濒危与特有树种苗木,繁育珍稀动物种群,为实现濒危物种种群复壮及物种资源开发提供种源和技术途径。

③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管理。在旅游活动区及典型地段设置监测样地,以样本方法与样本法定期测定动植物物种数量、植被发育以及动物种群密度,通过数据库分析旅游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广度与深度及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相应的保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申元村,刘锋.中国的生态环境与生态旅游[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保护;恢复

【引言】:湿地是地球上的重要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为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调节气候、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非常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但随着我国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和随之而来的资源压力,和部分人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国内不小面积的湿地遭到破坏,被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转变成耕地或建筑用地等,是当地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湿地的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因此,保护湿地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环境保护的重点方面。

1、新疆湿地公园概述

新疆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大部分经国家批准开展湿地公园试点建设,以方便进行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再加上新疆的气候特点,多沙尘的特性,湿地保护成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新疆地区的湿地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三大山系和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各类湿地总面积将近400万公顷,其中面积大于100公顷的湿地有400多个,截止2015年,新疆共计试点建设湿地公园42个,占全国5.9%,总面积896214hm2,湿地面积602726hm2,分别占全国面积的28.0%,28.3%。建成的湿地公园有赛里木湖国家湿地公园、乌伦古湖国家湿地公园、温泉博尔塔拉河国家湿地公园等多个。

2、新疆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的重要性

2.1生态效益方面

建设湿地公园能够减缓湿地退化的趋势和速度,将湿地纳入日常保护管理,对容易受到破坏的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扩大湿地有效保护面积;湿地公园的合理布局和科学管理将有效制止湿地质量下降、面积减少的趋势;能够保护和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为湿地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繁殖和栖息场所;能够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湿地有良好的调节气候的功效,大面积的湿地建设能有效改善区域环境,一定程度上调节区域气候;保护水资源,大多数湿地建设在水源附近,能有效保护区域内水资源的水质,维持水量,保护周边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2经济效益方面

湿地公园的建设同时开展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湿地知识科普等活动,促进地区的旅游收入;提供就业岗位,湿地公园的建设能够提供大量的旅游业、建筑业、饮食、交通业等方面的就业岗位,缓和地区的就业压力;拉动其他产生发展,湿地的开发能够拉动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包括旅游业、交通业、建筑业、饮食业等,构建特色的湿地经济,优化地区产业结构;提供优良的湿地产品,每个湿地公园都有自己的特色物N,比如说藕、鱼、水产、植物等,带来较大的经济收入,同时还可人工培育具有较大经济价值的物种。

2.3社会效益方面

湿地公园的建设能够提高群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尤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态教育基础,提高群众对湿地保护重要性的意识和认知;为群众生活提供有力的环境支持,湿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的环境、空气质量、气候,减少灰尘和噪音等,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保护健康成长;另外,还能够提高社会影响力和城市竞争力,提高区域知名度,推动区域的景观结构变化和建设发展;为湿地方面研究提供场所和平台,为各个湿地之间和地区之间在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监测等方面提供良好的交流和合作条件。

3、新疆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的主要措施

3.1水系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水源的污染和水系破坏是当前湿地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湿地区域附近的工业污染、农业生产污染、周围居民生活污染河湿地公园内部污染是威胁湿地环境,影响水质的主要方面。针对这个问题,湿地公园要加强上游及附近地区的污染控制,加强周边地区污染的治理,减少外源污染,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禁止向湿地范围内倾倒污水、垃圾、或富含N和P等营养物质的东西。加强对游客的管理,制定环境破坏行为的惩罚措施,严禁游客乱扔垃圾、吐痰、随地大小便等行为,建立密度合理的垃圾箱和公厕等基础设施,及时清理公园内的垃圾,控制内部污染。建立完善的生态过滤系统,采用无污染的水处理工艺,去除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等,提高湿地公园本身的水质净化能力。

针对水系破坏问题,公园应加强河道管理,严禁破坏河道的行为;开展水系疏通,积极清理河道中的淤积,优化河道采砂迹地;重点保护现有的水岸,保证其拦截泥沙、消减洪峰、消减污染等的作用,并运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模式积极修复受损的水岸,提高水岸的生态缓冲功能。

3.2生物多样性的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

生物多样性的退化是湿地保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湿地公园应积极修复退化的植被、草地,程度较轻的区域实行休牧,使土壤逐渐恢复肥力,植被得到休养生息,扩大植被生长,提高种群密度,改善植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对植被退化严重的地区实行禁牧,积极补种适宜生长的植物,并对土壤进行松耙、施肥,以外力干扰促进植被的恢复。严格保护和保育芦苇沼泽,移植一些耐污、生长要求低、根系发达、美观的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不仅为水中鱼虾等提供饵料,为鸟类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还能提高沼泽的净化能力。对河道中退化的洲滩湿地进行修复,种植乡土湿地植物,完善湿地生态结构,禁止人类活动,构建良好的生物栖息地。针对各个湿地特有的湿地动物,建设和修复典型的水禽栖息地,根据不同水禽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要求,建立不同类型的栖息地,营造生态鸟岛,投放人工鸟巢,吸引鸟类栖息和觅食,为水禽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

【结语】

新疆湿地公园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有助于开发和保护湿地资源,改善新疆地区的气候,保护生态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舒勇,唐梓钧,陆鹏飞,宿明.类乌齐紫曲河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6,35(3):29-32.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城市湿地公园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1引言

城市湿地公园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园类型,是指纳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湿地生态功能和典型特征、以生态保护、科普教育、自然野趣和休闲游览为主要内容的公园。在城市建设发展中,随着城市建设对景观多样性的美学需求、对保育湿地资源重要性的认知和开展科普教育、休闲游览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一些城市正在申报和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但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人类需求与自然生态资源供给之间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的矛盾统一体,如何从环保角度评价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使项目建设能符合生态安全,又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是环评中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2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根据“生态功能保护论”的基本原则,城市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立足于“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切实维护好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基本功能和生态平衡,保持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这样,方可达到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开发建设的目的。

城市湿地公园与其他水景公园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的保护与展示,突出了湿地所特有的科普教育内容和自然文化属性。城市湿地公园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区别,在于湿地公园强调了利用湿地开展生态保护和科普活动的教育功能,以及充分利用湿地的景观价值和文化属性丰富居民休闲游乐活动的社会功能。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环境影响评价与一般城市公园环境影响评价的最大区别,前者是以自然为主体,人为客体;后者则是以人为主体,公园为客体。即两者评价的立足点不同,保护对象的优先顺序和功能取舍的从属顺序不同。在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要把握住这一本质的特点和区别。

3城市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把握的几个关键问题

3.1城市湿地公园与一般城市公园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城市湿地公园的环境影响评价比一般城市公园的环境影响评价要复杂得多。除了两者都要阐明项目对环境,以及环境对项目的水、大气、噪声、固废等环境要素的影响之外,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一般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有着较大的区别。

一般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侧重于以人的美学感受和对人的服务功能为出发点进行评价,评价多采用生态满意度分析(即人对生态服务功能的满意程度)和美学景观分析作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该生态满意度的指标体系以人为核心而建立。比如以公园实现保障绿化的义务、服务设施比例、便利程度、绿地比例、园路场坪比例、可提供的环境质量、景观效果等作为生态满意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公园内部景观效果美好程度和与周边环境景观的协调性作为景观评价的评价要素。

而城市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更侧重于评判城市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和合理确定开发强度,以保障湿地资源生态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为出发点进行评价,在强调保障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兼顾其服务功能。即着眼于在对拟议建设用地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现状评价的基础上,从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入手,预测其环境功能的变化及程度,并寻求保障湿地生态功能和合理利用的有效措施。在其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中,优先考虑的是保障生态功能,其次才是服务功能。

城市湿地公园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围绕着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开发、持续利用的原则而建立。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3.1.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主要应是反映拟建设用地建设前后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变化的生态指标。可选取湿地形态指标(类型、蓄水量、面积、形态、水系联通性);理化指标(水质指标、富营养化程度、底泥成分、土壤);水平衡变化指标(补排平衡、补排规律、水源来源、生态需水量、水质变化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标(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水生动物、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水禽水鸟、保护物种);重要生物种指标(植物、动物);功能指标(水文调节、气候调节、生物生境、资源生产);整体性指标(面积变化、水系隔断与河道通畅性、河道和河岸自然性、河流整体性维持);可持续性指标(生境维持、恢复保育、压力趋势)等反映拟议建设用地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现状、演化的指标作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

3.1.2选取反映城市湿地公园服务功能的指标,包括服务设施比例、便利程度、绿地比例、园路场坪比例、可提供的环境质量等服务性指标。在对服务性指标的分析评述方面,应注重服务性指标与湿地生态功能指标的协调性,包括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的协调性、建构筑风格与湿地功能与特征的协调性、优先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各种管理服务设施配置的合理性等。景观效果分析方面应分析项目建设前后的自然、人文、社会景观变化情况,分析项目内外景观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提出景观资源保护在原物、原位、原状这“三原”标准基础上整治,推崇自然野趣,使公园环境保护达到景观相融性的要求。

3.2注重城市湿地公园选址的环境适应性论证

由于湿地是一个开放的、易受外界条件影响和干扰的生态系统,因此,城市湿地公园选址的环境条件如何,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各生态要素在受到城市化发展影响和压力下的演化趋势如何,直接关系到城市湿地公园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关系到湿地公园建设的可持续性与成败,因此,在湿地公园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特别注重项目选址与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论证,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谋求解决途径。

在城市湿地公园选址的环境适应性论证中,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3.2.1不能违反国家和地方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国家对湿地资源采取分区、分类保护政策,城市湿地公园不能建于湿地自然保护区之内,应当依照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要求,建于允许对湿地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利用的区域。

3.2.2应分析、论证项目选址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包括湿地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绿地系统规划、水资源保护与水资源利用规划、河道防洪和岸线利用规划、排水工程规划等规划的适应性和协调性。

3.2.3应通过对构成湿地生态系统各环境要素的现状调查,查明环境条件,分析项目实施的资源可行性。

3.2.4以反映湿地生态结构与功能的生态指标和服务性指标为评价指标体系,用开放、系统、前瞻的视角分析选址环境条件中各环境要素对湿地公园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论证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连贯性、完整性、稳定性的演化趋势和服务功能的可实现性。

3.2.5在全面分析项目建设环境制约要素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应针对性地提出防止、减轻或消除不利影响的对策措施,以及对周边区域的开发建设提出环保方面的建设性意见。

3.3注重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论证

城市湿地公园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当注重对项目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包括功能分区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判别其规划设计方案是否会对地域的连续性造成切割、使生境趋于破碎、自然性降低,是否会使植被盖度减少或斑块化、使物种多样性减低,是否体现了对稀有、重要物种的保护,是否会使系统生产力衰退、生物量减少,是否会使生物组成的协调性受损,是否会造成土壤流失贫瘠化、使生态用水减少导致环境匹配条件的恶化,是否造成环境功能的衰退,也即规划建设方案是否能有利于维护和保障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稳定性,避免开发建设对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造成破坏和损害。其基本原则应是基于湿地自然生态特性上,保障和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连贯性、完整性和稳定性朝着良性的方向保育和演化。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立湿地保护政策。城市湿地公园既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种植湿地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景观;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湿地+城市公园”;更不应利用宝贵的天然湿地资源,开辟成人工气息浓厚的水上乐园。

3.4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论证

城市湿地公园开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与合理规模不仅取决于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及开发项目的污染与非污染生态影响程度,还取决于开发项目所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力度。有效的生态环保措施可使开发活动对湿地的影响降至最低,并使其已受或可能受损害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保育,使工程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所以生态环保措施论证使湿地公园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和精华,也是环境影响评价质量和有效性的主要体现。因此,在城市湿地公园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论证。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文篇8

关键词跨界水生态系统保护国际法信息交流联合监测

跨界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以跨界河流为例,它不仅为沿岸居民提供水源,还支持和保护两岸生态系统,为沿岸生态系统输送物质和能量。为促进这些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注重对跨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以前单纯强调对跨界水生态系统的利用,对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跨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生态系统保护的日益重视,从国际法视角出发,对跨界水生态系统进行有效保护越来越受到相关国家重视。

一、跨界水生态系统的概念

水生态系统是由水生生物群落和水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和动态平衡系统。其系统内部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在一定条件下,保持着自然的、相对的平衡关系,称为生态平衡,对人们生产生活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话,不仅威胁水生群落生存,还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负面作用,因此,加强水生生态系统保护是十分必要的。跨界水生态系统是指国际流域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平衡系统。其生态系统好坏对周围环境具有重要影响,为防止跨界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应该依照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相关规定,做好跨界水生态系统保护工作,促进其生态功能和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二、跨界水生态系统保护的国际条约

保护跨界水生态系统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也反映各国对流域水生态系统的关注和对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愿望。各国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既要结合流域内的地形、地质、水文、气候、生态因素等,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流域内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等因素,在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前提下,还要做好对流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将水量分配利用及水质保护有效结合起来,避免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一)国际条约。就已有的国际条约来看,目前有很多国际条约对跨界水生态系统保护作出相关规定,并确立相应的保护原则。例如,《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赫尔辛基公约》、《乌拉圭河规约》、《保护莱茵河公约》、《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协定》、《多瑙河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合作公约》等。

(二)相关规定。《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第20条和第22条对保护和保存国际水道生态系统进行明确规定,要求尽可能维持国际水道生态系统的自然状态,并且保护和保存国际水道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另外,该公约还关注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保护国际水道生态系统做出较为详细和全面的规定。例如,强调将水道作为共享自然资源,要求特别注重保护水道生态系统;就国际水道和生态系统、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做出具体规定,但公约本身更强调对环境的保护,而不是现行利用;公约对生态系统保护和保全做出具体规定,重视污染控制和防治。《赫尔辛基公约》就跨界水体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生态系统方法适用做出规定,以实现对跨界损害有效防治,重视对跨界污染监测和防治。《保护莱茵河公约》以生态系统为本位,重视跨界水生态保护。《湄公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合作协定》就全面保护流域内生态系统做出详细规定,要求缔约各方保护湄公河流域环境、自然资源、水生生物,以确保流域内生态平衡,预防和减少有害污染,促进环境保护水平提高和流域环境改善。从这些规定可以看出,尽管目前就跨界水生态系统保护尚无统一的国际条约,但在一些相关的条约、公约、议定书中开始做出具体规定,这反映各国政府开始重视对跨界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国际社会对国际河流开发、利用和管理是大势所趋。

三、跨界水生态系统保护的具体措施

纵观《赫尔辛基公约》、《乌拉圭河规约》等相关规定,目前,保护跨界水生态系统的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这些规定在协调各国行动,保护跨界水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一)预防、减少及控制水污染。在保护跨界水生态系统方面,各国都有责任和义务,重点在预防、减少和控制水污染方面,以确保跨国河流水质不受污染,维持流域内的生态功能,使其更好发挥作用。具体来说,应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实现对水污染的预防、减少及控制。沿岸国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预防、减少和控制水污染,避免出现重大环境污染问题而导致水域受到污染和环境出现恶化情况。《赫尔辛基公约》第6、9、11、14条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并就采取的措施也做出相应规定,包括开展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建立预警预报系统、开展联合监测等。另外,沿岸国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协商和沟通,达成预防、减少和防治水污染协议,例如,建立共同水质目标和标准;开发预防、减少和防治水污染技术等。

(二)预防和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沿岸国要采取相关对策,预防外来物种进入共享水域,因为这些物种的进入可能损坏水域生态系统,不仅影响周围生态环境,还可能对沿岸国带来损失。对已经侵入水域的外来物种,流域内沿岸国也应该加强协调和沟通,制定具体的应对方案,但目前流域水条约对此未做相应规定,这是今后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三)保障生态系统需水量。生态需水是为了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或维持生态平衡所需的水量,国际河流必须确定流域生态需水量,以维持流域内生态系统平衡。目前相关国际条约、公约、议定书缺乏对这方面的规定,今后应该加强研究工作,预计生态需水量,从而实现对跨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

(四)加强相互协作及配合。跨界水生态系统是一个综合生态系统,包括湿地、陆地、海洋、气候、生物多样性等,而保护这些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协定与跨界水生态系统保护有着密切联系,为取得更好效果,应该加强相互协调及配合,促进跨界水生态系统保护水平提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湿地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在保护跨界水生态系统方面,逐渐呈现出与国际水条约相互协作、配合趋势。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发挥相互之间的协调及配合,促进其作用的有效发挥,更好规范和保护跨界水生态系统。

四、中国保护跨界水生态系统的国际法对策

我国国际河流众多,流域面积较广,约占陆地总面积的21%,界河长度约占全国陆地边界的1/3,出境和流入界河的年均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26%。国际流域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不仅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还对与周边国家合作产生重要影响。但长期以来对这些问题不重视,跨界水生态系统保护仍然存在不足。为转变这种情况,今后在国际河流开发工作中,应该单独或与其他国际合作采取有效措施,重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维持流域的自然功能和生态平衡,实现对环境污染的防治,有效保护流域内的水资源、湿地、陆地、生物多样性等。要想实现这些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照搬国际条约的相关规定,而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综合采取以下国际法对策。

(一)加强信息交流,有效控制污染。为实现对跨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沿岸国应该相互交流和共享水文数据等资料,为开展国际合作创造良好条件,这也是保护跨界水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前提。开展跨界水资源利用和规划时,或者国际河流发生洪涝、干旱等灾害时,各国有义务交流信息。目前,我国已经与印度、越南、湄委会签署报汛信息协议,向这些国家和组织提供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汛期和水文资料。同时还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建立跨界河流突发事故应急通知和报告制度。但从总体上看,信息交流制度落后,相关工作比较薄弱,尤其是信息交流制度化程度不够,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交流缺乏完善规定。今后应进一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尤其是跨界水污染事件发生后,应该建立快速信息交流制度,并单独或联合采取措施,实现对紧急事故的有效处理和应对,尽量降低事故带来的损失,有效保护跨界水生态系统。

(二)开展联合监测,预防和减轻损害。通过监测能全面掌握跨界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情况,有利于防止和减轻损害。可以加强与沿岸国的交流与合作,投资先进仪器设备,培养专业的监测技术人才,建立监测网,做好水生态系统监测工作,从而更好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目前,我国已经与俄罗斯加强跨界水质水体联合监测和保护工作,例如,2006年中俄签署《关于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谅解备忘录》、《关于中俄跨界水体水质联合监测计划》,双方开展联合监测的河流包括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乌苏里江、绥芬河、兴凯湖。今后可以总结中俄两国在联合监测方面的经验,加强与朝鲜、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协商与合作,开展联合监测,预防和减轻水体污染和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三)注重相互合作,保护流域生态系统。主要是加强合作,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目前中国已经与俄罗斯加强这方面的合作,设立跨界自然保护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小组,中俄两国加强对乌苏里江、黑龙江、绥芬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另外,中俄还签署《关于兴凯湖自然保护区协定》,将兴凯湖作为中俄共同保护的自然风景区。今后可以总结中俄在生态系统保护方面的经验,加强与朝鲜、越南、哈萨克斯坦的合作,共同保护跨界河流的生物物种多样性。

(四)采取联合行动,开展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目前就跨界水生态系统环境影响评价这方面的工作,国际社会尚无强制性义务,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可能会遇到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的挑战。为此,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跨界水资源开发中尽量实施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加强与沿岸国合作,明确跨界环境影响评价的义务、内容和程序。

(五)签订和实施相关条约,营造良环境好氛围。关于跨界水生态系统保护,中国与邻国签订相关条约,例如,中俄《关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的协定》、中哈《关于利用和保护跨界河流的合作协定》、中蒙《关于保护利用边界水协定》,但总体上讲,条约数量少,层次低,不能适应开发和利用国际河流的需要。今后应该继续与更多国家进行谈判和协商,签署双边或多边流域水条约,并明确跨界水生态系统保护原则,或设立管理委员会等,从而更加有效的保护跨界水生态系统。

五、结束语

跨界水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作用,相关国际条约对跨界水生态保护作出相应的规定。中国在保护跨界水生态系统中,应该坚持遵循相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并采取有效对策,加强信息交流、开展联合监测、注重相互合作、采取联合行动、寻求流域生态补偿、签订和实施相关条约。从多个方方面入手,综合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跨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孔凡斌.生态补偿机制国际研究进展及中国政策选择[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1.

[2]黄颖.跨界自然资源国际法规则的新发展――从可持续发展原则说起[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4-130.

[3]何艳梅.中国跨界水生态系统保护的国际法视角[J].河北法学,2013(3),62-68.

[4]何艳梅.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的法律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黄锡生,曾彩琳.国际流域生态系统法律性质的理论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科学版),2015(1),131-135.

[6]戚道孟.国际环境法[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文1篇9

关键词: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建议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在不断加大,在监督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可以说水土保持方面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的,但是目前看来,在水土保持方案的一些编制和审核工作上做的还不够,因而从这方面来进行探讨有着较为实用的价值。本文将从这两方面分析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的提高。

2提高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质量的意义和目的

(一)有利于开发建设项目法定义务得到有效落实

根据我国的水土保持法律的规定,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建设维护和获得时,主体单位也会被要求承担防治水土流失和保护水土资源的义务。可见制订水土保持方案已经是很多与建设有关单位的一项必要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所以在保证方法切实可行的前提下,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才有得到具体落实的可能。

(二)有利于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实施监督管理

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机构有其特别的职责,管理和检查各种开发建设项I1中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这些问题的检查和防范有利于各项目在发展时能够很好地进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防止出现各类无法弥补的失误,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工作就可以得到有效实施。

(三)有利于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以及生态环境

改善工作的开展根据法律规定,方案和主题工程将同时施工与同时投产使用,系统、完善的水土保持方案可以全面防治水土流失,其控制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十分显著,水土保持和开发建设的双重目标可同步实现。

3方案编制的实际可操作性

(一)不可缺少的方案编制前调查勘察

1、项目区内的调查勘察

水土保持编制方案具备可操作性、符合实际,是方案编制质量的首要要求。在编制一个高质量的水土保持方案时,对项目区的细致深入的调查勘察是不可缺少的。项目区内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土地利用类型等都属于调查勘察的内容。这些都属于方案编制最全面、最客观的基本资料,不能仅仅依靠项目业主所提供的一些关于自然地理的文件资料。

2、项目区周边的调查勘察

周边的区域环境也在项目区调查范围之内,对周边区域环境的调查勘察是为了掌握彼此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对项目区的水土保持进行正确的布局和设计。项目区的周边调查勘察的内容主要是土地利用类型关系、地质地貌关系等方面,指导设计应建立在准确调查的基础上,这样做出来的方案才是科学合理的,能够有效杜绝或者减少开发项目在生产与建设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另外,在调查勘察过程中对当地的乡土树种、植被类型等方面的了解,有利于项目区绿化措施合理设计以及适地适树选择。

(二)建设业主的密切交流尤为重要

1、交流能有效体现服务企业的目的

通过与建设业主的沟通,对其水土保持的方案进行了解,对其基本情况也进行了解,能够解决的交由建设业主去解决,无法解决的共同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够编制较好操作和经济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设计和布局,这从服务好企业、对企业负责以及工作敬业角度看,具有积极意义。

2、交流能更好掌握主体工程的建设实情

通过有目的、有方向地与建设业主沟通交流,尽量细致深入地对主体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主体工程的施工安排与设计等进行了解,在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过程中,促进主体工程和编制方案的协调统一,构建项目区内和谐科学的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体系。

4精心构筑系统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一)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的全局系统性

对长时间从事于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的人员来说全局系统性或许很简单,具备良好功效的水土保持总体布局,其关键是对全局思维的牢牢把握,能跳出一定的视野限制。

1、全面布局整个项目区

充分按照项目区开发建设实情,统揽全局,对项目区内的拦挡渣措施体系、植物防护措施体系、截排水措施体系等进行科学合理地布置。在布局整个措施体系时,要把相互间的制约和联系充分考虑进去,从而达到有机结合布置的目的。

2、对项目区和周边区域环境实现布局的和谐统一的全局性

鉴于项目区同周边环境的关系,要根据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合理修正和完善项目区水土保持措施的整体布局。

(二)单元措施设计的科学实用合理性

目前对水土保持单元措施提出了合理化、人性化设计的要求和理念。单元措施设计要进一步深入了解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精髓,紧密结合项目使用特点、位置特点等,对水土保持的各种措施灵活运用。

1、综合措施设计取代单一措施设计

在设计中若有挡渣固土问题时,常规设计常常是用工程措施的挡渣墙设计处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可用工程和植物措施搭配使用,挡渣中下部使用工程措施进行挡渣固土,上部分使用植物措施从而使植被覆盖绿化环境提高。

2、深化内涵,细化植物防护的措施体系

在实际运用中,植物防护措施体系正逐步发展为改善环境景观型植物防护措施和保护水土型植物防护措施。前者是指在园区、城镇开发建设情况,应该偏重选择那些兼顾休闲性、观赏性的绿化树种和草种;后者指的是区域边坡防护等,须要采用具有良好水土保持功能的草种和绿化树种。

(三)项目方案编制中应着重注意的两个问题

1、准确界定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

项目直接影响区和建设区组成了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它是项目建设业主单位依据法律而承担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任务区域的重要依据。可是直接影响区常被众多水土保持方案所忽略。它与全面防治区域受扰动破坏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要认真分析项目建设情况与特点,对项目有直接影响区的,必须如实计入。

2、充分利用项目的水土流失预测

充分利用项目的水土流失预测是指目前很多的编制方案还没有意识到各方面的重要性,也没有对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充分估计,这就使得建设者们的认识仅停留在水土流失量数据计算的层面上。项目水土流失预测,不单单是项目可能导致水土流失危害的重要部分,也是制约评价主体工程水土保持的重要依据,应该通过预测水土流失来认真分析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程度,是否存在对主体工程否决性的制约影响。另外,水土流失预测应该与方案治理投资相互联系,对治理投资的效益性和可行性进行综合考虑。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文篇10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在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历史上给人以"傻、大、黑、粗"的形象也随着科学的进步正在向生态水利、生态工程上发展,且很多地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1堤防工程生态技术必要性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地在进行防洪工程建设和河流整治工程中,已经采取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河流的生态建设。比如生态型护坡技术,堤防绿化措施等。但是这些技术经验还缺乏系统的总结,也迫切需要有关技术规范和技术导则的指导,使之更具科学性和规范化。

2生态化建设的建议

2.1有关防洪工程规划的原则。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堤线布置及堤型选择河流形态的多样化是生物物种多样化的前提之一,河流形态的规则化、均一化,会在不同程度上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有关条款,建议补充或强调以下要点:在堤线布置原则中,补充说明应尽可能保留江河湖泊的自然形态,保留或恢复其蜿蜒性或分汊散乱状态,即保留或恢复湿地、河湾、急流和浅滩。在确定堤防间距时,遵循宜宽则宽的原则,要处理好行洪和生态保护要求与土地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河槽和河漫滩不仅要能满足设计洪水行洪要求,还要保持一定的浅滩宽度和植被空间,为生物的生长发育提供栖息地,发挥河流的自净化功能。堤型的选择原则除满足工程渗透稳定和滑动稳定等安全条件外,还应结合生态保护或恢复技术要求,尽量采用当地材料和缓坡,为植被生长创造条件,保持河流的侧向联通性。

2.3河流断面设计。自然河流的纵、横断面也显示出多样性的变化,浅滩与深潭相间。因此设计规范中应提出河道尽量要做到河床的非平坦化,采用非规则断面。避免因规则断面而导致流场的均一化,增加与生物的亲和力,并有助于与自然风景相协调。与上述设计相对应,需要推广使用一些与非规则断面有关的水力学计算方法和配套的实用工具或计算机软件包。

2.4岸坡防护。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5景观建设。城市水域整治的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6工程施工。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

2.7工程管理。为降低施工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冲击,保障工程效果的实现,并延长生态工程的寿命,宜强调加强前期的养护和后期的管理,包括维护、监测和评估,并积累数据和经验。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文1篇11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版画;民间艺术

Abstract:"culturaldiversity"isthebasicfeatureofhumansociety,andtheprogressofhumancivilizationimportantmotivation.Theseinthemainbodyinthefaceofchangingintothe"ecological-economic-socialsystemenvironment,improvetoadapttothesituation,strengthenthemainbodyownsurvivaland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mainbodyandthe"ecological-economic-social"thebalanceofthesystemenvironment.Chinesecultureisafusionofdifferentcultures"and"culture.

Keywords:culturaldiversity;Prints;Folkart

中图分类号:J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文化多样性”的綦江农民版画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綦江农民版画“文化多样性”不仅体现在人类文化遗产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来表达、弘扬和传承的多种方式,也体现在借助各种方式和技术进行的艺术创造、生产、传播、销售和消费的多种方式。綦江是巴、僰、濮、獠等少数民族的融合与交流,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各民族的共同文化因素,而且保存了巴、僰、濮、獠原始文化中若干中原文化的东西,就是这种融合与交流的结果,在綦江岩画木刻版画中体现出来。一个地区想要发展物质文化,回顾历史总结本地区各种历史经历、经验、教训,使得自己的物质文化、特点、特长从中获得发展推动力,看到的綦江岩画、木刻、版画袭承而再现的是綦江农民版画。

二、发展綦江地域经济的文化融合

綦江高度重视繁荣发展文化,积极致力于农民版画等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品牌培育、民间优秀文化弘扬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綦江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农民版画之乡,又是中国齿轮协会命名的中国西部齿轮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綦江农民版画顺利完成了从草根艺术向重庆文化名片的嬗变,创作出了成千上万件优秀的版画作品,其题材丰富,技艺独特,生动朴实,鲜活灵动,在当今绘画和群体版画中有自己的艺术特色,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10年綦江全县农民版画及其各类产值和带动投入达8930余万元。其中2010年版画直接销售产值670万元;开发的衍生品产值达1100多万元(包括文化衫、雨伞、折扇等各类轻工产品、各类手绘陶艺、家居饰品、手工艺品、食品包装、版画装裱服务、艺术培训等方面);版画相关建筑和装修类产值达7160万元(包括县城城市风貌建设、版画广场建设、版画艺术一条街建设、巴渝新居建设、滨江沿河版画景观打造、古剑山旅游开发版画村和版画风貌建设、各类版画标志物等)。

三、民间艺术保护与市场开发措施

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地区内,人类从事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生产,利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在人工调节和控制下,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发展水平的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生产体系。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为生态系统也是由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环境因素、绿色植物、各种动物和各种微生物四大基本要素构成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系统,具备生产力、稳定性和持续性三大特性。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由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环境因素、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大基本要素构成。

为了提高系统的总体生产力,还需要建立系统内各个种群之间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高效能转化系统。一个种群常常只利用整个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资源的一部分,而不同种群的合理组合,则能使系统内物质和能量在其循环、转化过程中得到多层次、多途径的利用,通过彼此间的相互调剂、相互补偿和相互促进,产生整合作用,其综合效果往往大于种群各个分项效果的总和。这种合理的生态结构,在中国民间艺术产品中随处可见。因此,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总体生产力的提高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投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投入量增加可使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品量增加。

四、推动地方经济稳固发展

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具有以下一些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

1.社会性。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作为一种人工生态系统,同人类的社会经济领域密切不可分割。由此决定了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的社会性,它不仅受自然规律,而且受社会经济规律的支配。

2.高产性。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的干预下发展的。而人类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从系统取得尽可能多的产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这种特性也决定了系统需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补充投入,以保持投入与产出的基本平衡。

3.波动性。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本位生态系统的种群构成,是人类选择的结果。通常只有符合人类经济要求的优秀种类性状诸如被保留和发展,并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条件和管理措施下才能得到表现。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技术措施,对系统进行调节、控制,以减少这种波动性。

如何维护好生态系统的相对、动态平衡及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以便有效地利用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自然资源,通常包括直接调节和间接调节两种方式。直接调节如种文化业、工商业、旅游业和农林业等产业部门之间的结构调整和产业部门内部,如文化业中民间戏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结构调整,以及进行社区建设、民间艺术创新改良、营造文化休闲农业旅游、环境治理等。间接调节包括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品的运销、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投资、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科研和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教育等有关措施。

五、结束语

发展我国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业,满足市场需求的总体思路:确立正确的目标,确立正确的目标价值取向,合理优化创意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业结构,正确的市场化导向,主体产业能力的提升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改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过程,建立符合适应我国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业链,拓宽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业路径,建立完善的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产业运行机制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市场化运行调节的机制等。这些对处进主体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环境中,改善适应状况,增强主体自身生存与发展,实现主体与“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环境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冯骥才等.什么是“文化自觉”,怎样做到“文化自觉”——学者四人谈N.北京日报,2011.11.14(18)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01

3綦江农民版画进藏市今年以来价格在飙升N.重庆晚报,2011.11.05

4朱耀先.以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N.人民日报,2012.02.22(07)

2李韵.冯骥才:目标是文化自觉,知识分子应是文化先觉者N.光明日报,2012.09.18

基金项目:本文是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民间艺术保护与开发研究》(项目编号:2010YBRW8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措施范文篇12

关键词:变电站检修;微机保护;电力能源;电网维护管理;电网建设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63文章编号:1009-2374(2016)04-0136-02DOI:10.13535/ki.11-4406/n.2016.04.068

变电站电力设备众多,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出现故障,在对其进行检修时,传统的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实际需求,还需要在现有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定期检修与故障检修为常用模式,对维护变电站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在对此方面工作进行研究时,需要明确检修技术优化的必要性,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1变电站检修技术优化的必要性

为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对电力能源的需求,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与安全性,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做好对输电设备的检修。目前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对电力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在电力事业快速发展背景下,逐渐有更多输电设备被应用到电网建设中。尤其是变电站,其作为电网系统建设的重要部分,建设程度日益完善。但是从运行管理方面分析,电力设备检修工作力度并没有相应提高,检修工作存在明显的落后、粗放、针对性低以及资金浪费严重等问题,技术性与专业性低,逐渐无法满足变电站实际运行需求。因此,需要重视变电站检修技术优化的必要性,在现有基础上针对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各项输配电设备运行特点来编制合理的检修方案,应用先进的检修技术,确保所有设备可以正常运转,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

2变电站检修存在问题分析

2.1检修效率较低

变电站作为电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电力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分配了大量的人员来负责其管理,由不同的人员来负责相应的设备检修管理。此种工作模式需要多人共同协作来完成,对组织协调管理效率具有较高的要求,尤其是现在电网建设日益完善,复杂性与技术性化程度更高,对检修工作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如果还是采取传统的合作检修方式,反而会降低检修效率,出现检修超期或者重复检修等现象,造成人力和财力的资源浪费,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电网的正常运行。另外,传统检修模式中,上级不同部门对各项指令的下达需要经过多个部门不断转换,消耗了大量时间,并且电力设备不断增多,也加大了检修工作强度,必须要对这方面的工作进行优化。

2.2检修安全风险大

变电站配置的电力设备众多,不同设备运行环境不同,并且运行周期不同,相应所造成的磨损程度也就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检修工作需要按照一定的周期来进行,而不是同时进行。对于一、二级设备的检修,受多方面因素限制并不能同时进行,并且部分设备还需要在带电状态下检修。设备检修时变电站不全停,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例如检修人员在不了解情况的状态下进入到带电区域,很容易出现触电安全事故。如果设备处于运行状态下出现故障,很容易出现避雷器爆炸或者电流互感器爆炸等事故,为该区域工作人员带来安全隐患。即便是设备同时进行,也不会对变电站进行全停,这样很容易因为频繁操作、安全操作耗时过长而对电网运行安全性造成影响。

2.3政府管理不到位

对于电网检修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在年度检修与季度检修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重大活动,这样就会对检修工作的进行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检修活动不能贯彻落实。针对此特点,即月季检修成为研究重点,但是因为政府管理力度较低,很难及时为电力检修部门提供体育、娱乐等活动的信息,这样就导致月检修工作无法正常编制,同样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影响设备最终检修的效果。同时,国家政策的颁布同样会对电力行业基础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必须要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增加了检修工作开展的不确定性。

2.4检修人员专业技能较低

变电站设备数量与种类众多,对于不同的设备所需采取的检修措施与技术不同,并且基于变电站检修工作的特殊性,对检修人员的专业技能有着严格的要求。但是部分企业检修人员工作理念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中,甚至存在只要降低停电故障频率、调整变电设备检修周期,即为完成检修工作的错误理念,忽视了设备状态管理的必要性,降低了检修工作效率。检修人员专业技能不能完全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并且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导致其技能水平停滞不前,阻碍了检修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3变电站检修工作优化方向

3.1制度优化

通过制度方面的优化来对变电站检修工作的实施进行约束管理,确保可以满足检修工作对严谨性与责任性的要求。针对变电站实际应用检修模式进行分析,对设备周期维护进行明确规定,保证所有行为均能够满足专业规范要求,降低检修工作实施的随意性,提高所有检修计划的落实度。需要编制合理的检修方案,合理分配不同种类电力设备检修的时间,相隔时间不宜过短,以免检修次数过于频繁而导致变电站无法正常运行。合理完善的制度还可以对检修人员行为进行约束,保证所有人员均能够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减少出现的不规范行为,做好每个细节的管理。

3.2人员优化

人员是影响变电站检修工作实施效率的主要因素,必须在对传统检修模式的基础上做出调整,提高检修工作实施的效率。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专业技能高超的检修团队,对其分配相应的检修任务,定期对所有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保证其可以应对各项检修任务,可以及时处理各种突况。在对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时,需要所有检修人员均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任务,并采取考核制度监督,促进其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另外,上岗前还需要进行岗前培训,检查其身体健康状况,能够维持一个良好的生理与心理的状态进入到工作中。所有人员均需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能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设备检修时佩戴好相应安全设备,以严谨的态度面对各项检修任务,确保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检修工作。

3.3安全优化

变电站涉及到大量高压设备,如果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不但会影响整个电网运行效率,同时更会对操作与检修人员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在开展检修工作时,还需要做好安全优化工作,通过建立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营造一个安全的检修环境。检修时应对设备危险点进行综合性研判,并对管理因素、人为因素等进行分析,排除掉主观因素带来的安全隐患,并结合以往检修实践经验来确定重点防范安全要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客观危险点,达到降低安全事故的目的。另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监理实时监控系统,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自动化监控,随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并根据监控数据来对检修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不但可以提高检修效果,而且可以在故障发生后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解决,降低故障影响范围,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与安全性。

3.4成本优化

传统检修措施在实施时,不仅应用效率得不到保障,而且检修成本较高,尤其是定期检修模式具有较大的检修压力,检修成本更是居高不下,过度检修造成资金浪费。面对电网建设发展的背景,想要提高电力企业检修综合效率,就需要对检修成本方面进行优化分析。检修模式的转变决定了成本的优化效果,选择用状态检修模式,可以通过对设备状态的检测来决定检修时间与方案。此种模式还可以掌握故障原因,检修成本与传统检修模式相比要低很多,虽然初期阶段成本投入较高,但是综合分析后期维护管理成本、人力成本等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还可以对检修过程进行适当的简化,选择适合的施工和设备,控制检修人员数量,做到所有资源应用的最优化。

4变电站微机保护优化措施分析

4.1微机保护概述

变电站微机保护即自动适应继电保护,是变电站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措施,现在通过微机自适应控制技术来实现电网系统自动保护,提高了继电保护效果。从变电站检修角度进行分析,微机保护可以对供电系统进行动态监控以及控制自我保护,但是因为继电保护系统运行时整体定向值不变,并不能对系统中各个故障变化进行控制保护,进而会影响到继电保护效果。因此,在进行变电站检修时,需要重点做好对微机保护故障的研究,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优化。

4.2技术优化措施

4.2.1整定值。对于微机保护中整定值问题,可以对保护系统软件算法进行改进,通过对温湿度产生干扰程度的分析来设计新型的整定值算法,提高整定值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4.2.2电源。微机保护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电源纹波系数过高或者输出功率不足的情况,为提高保护效果,在进行检修工作时,一旦遇到此种情况,需要重新设计数控逆变电源,这样即可以通过软件控制的方法来对电源纹波系数与输出功率进行调整与控制。其中,处理器可以选择用8位单片机,提高对逆变电源输出控制的有效性。

4.2.3TA饱和。微机保护电压限制,会降低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力,检修时遇到此类问题,可以通过利用小波分析理论以及DAS芯片来解决。小波分析理论可以通过对传输信号动态特性的分析快速检测系统故障,确定故障发生原因,便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可以应用到系统故障自动处理中。

5结语

变电站涉及到的电力设备种类与数量众多,对检修工作有着较高的要求。为确保变电站可以正常运行,需要针对原有检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优化处理。同时还需要积极引进各项先进技术,为检修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不断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参考文献

[1]闫文兵.浅析变电站检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5,(7).

[2]韦思乐.变电站检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4,(3).

[3]杨华忠.变电站检修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5,(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范例(12篇)

    - 阅0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范文【关键词】中职语文;职业化;教育教学中职教育作为特殊职业教育的一种,主要的教育对象为初中毕业的学生,通过中职院校的学习,为日后进入社会就业奠定基.....

    孩子不学习范例(3篇)

    - 阅0

    孩子不学习范文一家长:在孩子学习上,我全程陪同、精心辅导、殚精竭虑。可是,效果差。是怎么回事?光明老师:我不赞成全程陪同。孩子小的时候,吃饭我们要帮助要看管,大了,你还是这样.....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