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滨河;公共空间;湿地;生态

1.当前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的显著问题

1.1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河流整治工程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安的城市生活现状背景。如今西安的社会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与人之间资源的冲突频频不断。其中不乏众多的人口基数导致的激烈竞争让人与人之间的融洽有所减少,如工业废水的排放污染水源地,对于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水土流失,也有贫富差距的不断加深所导致的社会不和谐因素。近些年来关于游客污染水源,倾倒垃圾,侵占滨水生态空间的新闻不断出现。其中有关于广场舞的案例不胜枚举,舞者与舞者相互争夺场地,舞者与周围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有关此类冲突的新闻近些年来比比皆是。而产生冲突的原因可以归咎于各个方面,例如教育程度,文化修养等等。但是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与设置不合理也是导致冲突发生的重要因素。在一个人口众多的高密度城市中,这种不和谐因素已经开始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健康的生活,生存状态。此种生活状态的普遍化将对城市的健康发展造成严重的打击。

2.研究内容

2.1以西安特有的水文化历史背景入手,结合西安地区的气候,生态,降水等资源条件调查研究从古至今滨水文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建设系统相互交融的滨水公共空间的背景环境,挖掘其地方精神,总结人文内涵;

2.2以陕西西安地区滨水湿地健康效应的理论机制(包括促进市民身体锻炼、舒缓精神压力、减轻精神疲劳、增强社会交往、提升市民归属感与荣誉感等方面);

2.3能够满足市民生理、精神和社会安康完整状态的复合型、多角度的城市环境(健康的城市滨水生态环境、积极的市民活动空间、平等良好的社会互动交往环境)的设计方法;

2.4西安城市公共空间在促进市民身体锻炼、舒缓精神压力、减轻生理与身体疲劳、增强社会互动交往等方面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实证研究。

3.城市公共空间的作用

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作为城市活动的重要健康载体,它体现着古人“逐水而居”,“无水不活”的朴素生活与生态思想。体现着城市的水文化特征以及城市历史。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活力也最容易从这些公共外部空间中洞察。在人群中,城市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可以说是观察城市是否具有活力最为直接的地方。这些由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湖泊,湿地等所组成的滨水空间的“交互区”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作用于整个城市健康公共空间重要的一环生态、生活系统。

对公共空间的关注本质是对市民赖以生存的土壤和营生空间的关注。在现代城市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理需要,而公共空间正是城市人这种生理需求得以实现的物质依托,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必不可少的空间类型。在我国许多城市中,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和发展作为衡量城市整体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建设和发展已经显得相当迫切,已得到世界各国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城市公共空间真正成为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关键问题和人们关注的热点。找回城市中失落空间,让城市更有生机和活力也是从物质化的层面上对人居和谐做了全新的诠释。

4.城市公共空间在城市中的应用

灞河湿地公园作为西安滨水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区位优势和自然环境都比较显著,具有较好的生态条件c人文环境背景,要素较为单一,构成相对复杂,以此作为研究范本能比较全面的从健康城市的角度来考虑健康的城市生态与健康的人。

以健康导向下的复合型、多维度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方法是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对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影响市民健康的理论机制是拟突破的难题。旨在解决城市健康滨水空间的具体形态、市民心理生理活动的引导、以及保护发展模式的建立三个方面的问题。我国的规划设计专业人士已经提出了一些对策,但数量和内容仍较为有限,大部分成果都集中于园艺疗养及城市的管理领域,缺乏对城市滨水绿色景观健康效应的全面而深入的考查与计量。本文意在在西安地区从微观层面的中小尺度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入手,探讨其对大众公共健康的影响机制及作用,并提出比较具体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希望促使研究成果“健康导向下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设计策略和模式”,能够为陕西省健康城市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实证和经验支持,从而促进公共健康问题的有效解决和社会生活的全面健康发展。

5.结语

滨水公共空间对城市人群所具备的心里与生理之间的相互影响,使用功能和具体形态之间的从属关系,数据管理与公众参与的联系。针对整体的调查研究实例,在基于“健康城市”的基础上能够对城市健康滨水空间的具体设计方法以及策略会带来改进,从而突出健康滨水空间的重要性。

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使用后评价(POE);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3203

1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1.1城市公共空间界定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城市公共空间指的是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包含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体育场地等。广义的城市公共空间则可扩大到城市中心区、商业区、滨水区、城市绿地等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1]。纵观狭义和广义的定义,城市公共空间具开放性、可达性、大众性、功能性等多项特性[2];在城市中易于市民到达,面向市民公共开放,能为市民提供丰富多样社会活动的场所,同时对城市景观塑造、生态环境保护及城市城市交通、城市防灾等具有重要影响。

1.2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影响

李德华等人[1]认为,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建成环境的重要载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社会生活活动所需的设施和场所,主要解决市民交通、商业休闲、观光游览、节日聚会、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二是富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承载着传承和发展地方文脉的重要使命;如成都都江堰水文化广场通过其空间组织、景观设计等向市民和外地游客述说当地悠久深厚的治水文化。三是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环境的处理有利于提升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和带动城市精神文明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的影响反映该类空间的设计与使用对城市至关重要,而回归该空间建设的最基本原则――以人为本,论证了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关注该类空间在空间处理上、功能组织上、景观设置上等是否满足市民的需求及满足程度是必要的,鉴于此,形成本文的相关内容。

2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的方法

2.1游憩适宜性定义

游憩m宜性,是反映公共空间设计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内容。游憩指的是以休闲为核心的娱乐、康体、疗养、休息等活动。适宜性指的是场所空间、肌理、内容及环境质量符合人的行为习惯和满足人的需求的程度[3]。游憩适宜性指的是公共活动空间在活动场所的规划布局、设施内容布置、景观设计、环境绿化美化等方面满足居民游乐、休憩使用的适宜程度。

2.2POE(PostOccupancyEvafuation)方法简介

“POE”使用后评价,英文为Post-occupancyEvafuation,是指使用状况评价,即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对已建成环境进行系统描述和评价的实证性研究方法。POE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开始主要是由大学的学者进行小范围(大学宿舍、学校医院)的个案研究;70年代得到广泛重视,方法论也日渐成熟;80年代后,达到实际应用阶段。POE在我国的应用研究,根据相关文献来看,已经广泛被采用。近年来,该方法也不断被应用到景观设计领域来关注和评价城市园林绿地空间的使用状况,如徐艳玲,李迪华,俞孔坚等对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对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应用案例研究[4]。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中,可运用POE方法采用实地观察法掌握人们在公共空间的行为模式和活动轨迹、活动特点,并结合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市民对公共活动空间的使用情况及使用评价,以掌握该空间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的程度,并以此分析总结衡量该类空间使用及评价的影响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3游憩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3.1室外公共空间属性使然

首先,城市室外公共空间是城市设计研究的重要空间,在城市空间呈点、线、面的分布状态,点状的广场、公园绿地,线状的街道、滨水区,面状分布的居住区户外场地。由点连线,由线串面,构起城市空间景观的骨架,其环境景观质量如何对城市景观、城市形象的塑造影响至大。其次,从城市社会功能的运转来看,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地空间、滨水区空间是城市居民开展室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空间的规划、功能的组织、环境景观的设计效果直接影响空间的利用率和使用效果,是一个地方精神文明发展展示的重要窗口,也是促使地方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因此,从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来看,研究此类空间在满足市民游憩需求的适宜程度是必要的。

3.2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闲置”现象

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对居住环境及室外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和利用率也越来越高。广场舞的流行反映现代城市社会文化生活发展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和挑战,同时也论证了室外公共空间对城市社会文化生活开展的重要性。此外,诸如散步、休闲、购物、唱小曲、交流等也需要更多公共空间。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从城市规划、还是从城市设计角度,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共空间被规划设计出来,并力图形成点线面系统,这固然是好事,但在实际中存在空间规划设计不合理,设施景点布置人性化设计不充分,导致空间使用效果不佳,不能充分发挥宜人的使用效果,出现很多设施及场地出现无人问津或鲜有人使用的“闲置”现象。

3.3直线型设计程序

目前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相关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及景观设计,其项目的建设实施大体遵循“设计―施工―建成―使用”的程序式流程特点。其中,在设计阶段,相关设计团队或个人虽然在方案开展前,会对使用人群进行分析并依此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对策,这对于整个方案形成来讲无疑是好事。但是,设计对策的提出直至实施,主要是设计者从自身角度凭借自身专业及经验提出,此为“直线型设计程序”。对于专业素质强及经验丰富的团队或个人,规划设计对策或许能有效创造和利用场地空间,但有时也存在规划设计的空间无法真正发挥预期的场所功能,实现预期的使用目标。其次,设计团队及个人所提出的设计方案最终建成效果如何,实际使用效果如何,却鲜有关注;导致目前很多项目规划设计理念非常好,方案图纸成果呈现效果耀人,但所建成的场所空间使用效果却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这最终导致公共空间使用出现一些问题没能反馈给设计团队或个人,可能导致在以后的案例设计中或相近的案例中,同样的问题存在,而这也是目前众多“草坪本无路、走得人多自然形成路”及“景观亭”、“景观花架”存在的重要原因(图1)。

3.4“设计―使用―u价反馈―设计”体系建立势在

必行构建和谐社会是城市建设发展的目标,也是城市空间设计及使用的基本思想;这一目标的实现,势必凸显人性化设计的基本要求。鉴于此,对于公共空间的建设,建立“设计―使用―评价反馈―设计”的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关注使用者在建成空间的使用状况、使用评价,可以言之有据地反馈给设计团队、建设单位,掌握空间使用存在的问题,依此作为后期空间管理或相近案例设计对策的借鉴之处。

4结语

作为提供市民开展丰富多样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及其使用效果,是影响市民乃至整个城市社会活动能否有序开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城市公共空间的界定、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的影响、建立对城市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评价的必要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认为建立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而在对公共空间进行游憩适宜性评价分析时,可以运用POE方法,借助空间体验相关理论,采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市民的游憩体验和使用感受进行分析;并从场地空间布局、设施使用、景观塑造、环境绿化等方面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对室外公共空间游憩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总结分析影响室外公共空间游憩使用状况的因素,提出了针对该空间存在的问题相应的优化建议。

参考文献:

[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时匡等.全球化时代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赵相争.大型住区户外开敞空间的休憩适宜性研究――以广州番禺丽江花园为例[D].广州:中山大学,2006.

[4]徐艳玲,李迪华,俞孔坚.城市公园使用状况评价应用案例研究――以秦皇岛汤河公园为例[J].新建筑,2011(1):114~117.

[5]张姚钰,孙世界.南京市老城区城市开敞空间布局适宜性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6]刘佳.重庆市城市公共空间的游憩功能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篇3

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正日益受到重视。然而,与其它设计领域一样,仍然存在目的不够明确的根本问题,主要体现在创作思想的单向思维与封闭思维定式,以设计者主观的形式美标准作为公共空间的评价准绳,过分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视觉形态设计,而忽视了城市公共空间的终极目的――人类的生活质量。传统的评价方式一直是基于某种理论指导思想、设计师主观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价值取向,尤其在审美层面上,与其他的艺术没有分别。但是,作为一种人类生活的承载者,城市公共空间从来也不应该服从于某种先验的美学观点,它因人的行为、心理需要而存在。人性化设计是一种注重人性需求的设计,又称人本主义设计,它最早出现在工业产品设计中并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通常所说的设计人性化、设计“以人为本”就是说设计的核心是人,所有的设计其实都是针对人类的各种需要展开的,这些需要不仅仅是物质生活需要,更是包含着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是设计本源的回归。所谓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就是如何通过构成城市空间的诸要素、空间表现特征、空间美学意义等几个层面体现人类的内在生活、精神需求问题。我们只有弄清楚最终的目的,才有可能赋予我们生存的空间以生命和情感,使其更贴近普通城市居民潜意识中的某种精神需求,心理、行为、文化应该是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的核心问题,人性化设计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的理解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理层次的关怀,这是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内涵的基石。人性化设计是以设计的理性化和功能性为前提条件的,离开了科学结构的理性化和合理的功能性,人性化将走向极端,最终将违背人性。公共空间在考虑到日照、遮阳、通风等因素,使场所在保持人们心理、生理上的舒适的同时,还应配置各类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复杂活动需求。如巴西的首府巴西利亚就是典型的功能分区明确的现代主义城市,其设计者路西欧・哥斯达以汽车交通作为新首都规划的尺度,却忽视了完整合适的步行系统。在这座尺度宏大的“汽车城市”,人们几乎很难轻松地步行游览并穿越街区,时时处处需要乘车流动。这种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简单化的结果,就难免使城市缺少活力,不能完善人的需要,特别是忽视了心理与社会因素,对公共空间也缺少关注。

第二方面,是心理层次的关怀。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例如那些日光充足的室内“街道”就为身居办公室的白领和生产工人邂逅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沟通。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筑、构筑物的适度围合,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感,从而使公共空间增强场所感、领域感而对人们具有吸引力。当空间规模过大时,可利用植物、地面高差、铺地、色彩、设施等创造尺度宜人的空间环境。可见,注重心理关怀的人性化设计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间“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篇4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存在问题;设计策略

一、绪论

社会背景:

近年来,随着房价大幅增长,政府针对各个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的局面出台了保障性住房政策。在2004年5月13号,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通过加强住房保障制度来制衡房地产市场不健康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得到一定重视。因此,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和建设是近几年的政府重要工程。本文主要从规划和建筑的角度,谈谈保障性住房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策略。

二、保障性住房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高容积率致使保障性居住区居住环境差

考虑到保障性住房的经济性,其容积率往往比一般的商品房要高,在进行住房规划和建筑的空间布局中都相当的紧凑和节约。在规划设计中,一般以联排板式的布局方式为主,前后楼的间距也仅仅只能满足住房的最低日照间距,景观建设投资少,环境舒适性较差。在建筑的单体设计中,往往采用一梯多户的高层住宅形式,这势必带来小户型、大公摊、低得房率的问题。而且户内房间布局紧凑,常会出现通风和采光很差的房间,尤其是厨房、卫生间和客厅。

2.2户型面积小致使居住空间的舒适感差

在保障性住房面积一般控制在30m2-50m2,面积很局促。通常的布局是小开间、大进深。保证南面有一个房间能有充足的采光外,其它配套房间一般都间接采光或者人工采光。厨房和卫生间的采光和通风一般都较差,如果没有很好的人工通风设施,那么整个居住空间都会充满油烟和下水道味道,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此外,由于一梯多户的紧凑布局,户与户之间的干扰会比较大。

2.3高人口密度住区公共空间的匮乏

在高容积率的保障性住区中,对公共空间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由于经济因素限制,住区内的公共空间、活动设施和绿化配置相对较少。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余,缺乏休闲、娱乐、健身和游憩的公共空间。居民们只能去附近的街头游园游憩、锻炼和活动,而那些离城市公园较远的保障性住区居民只能在楼宇间或在街道两侧聊天、打牌等。

2.4低收入人群的特定居住和就业需求

低收入人口结构呈现年龄低、受教育程度低。而另外一些中等收入人群(夹心层)则同样呈现年龄低、单身的特点。目前新建保障房小区普遍存在对商业楼盘的简化模仿现象,并没有从保障人群特定需求出发,设计相对应的建筑类型、配套标准以及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在保障这些人群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没有考虑到这些特殊人群就业难的问题。

三、保障性住房设计对策

3.1合理选址,为住户创造更优的基础设施环境。

在中心城区地价低廉地段,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是近几年普遍采用的选址模式。这样的选址模式的确能快速解决大量的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但在该区域一般都存在配套设施不齐全、交通不便利等问题。因此,为提高住户基础设施环境和出行的便捷性,建议在今后的规划中可采用多样化选址方式。

多样化选址也即是在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的选址中,除了郊区大规模集中建设外,在城市近郊与市中心利用城市隙地,见缝插针建设小规模的、多样化的新房源,并逐步推广在普通商品房住宅区中配建保障性住房。多类型的选址模式有利于改善选址的总体条件,避免阶层隔离,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多种居住选择也有利于共享成熟的基础设计条件。在选址方面还应该注重保障性居住区的交通便捷性,尤其是在郊区的住区。应该选择离轨道交通站点或公交站点近的区位,建议今后的保障性居住区以距离轨道交通站点或公交站点20min步行距离为宜。

3.2增加公共交往与活动空间,提升保障性居住区品质。

目前的保障性居住区中,大多数的居民是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还有拆迁安置的农民,这些人群习惯了以前邻里街坊的互相交流和来往,邻里之间也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而保障性住房容积率高户型面积较小。因此,对于保障性居住区中得家庭和邻里之间的空间环境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小区的楼栋之间应该增加公共活动的设施。如小型庭院、桌椅、石凳及健身器材的设置,方便人们与左邻右舍在此聊天、打牌、散步、健身等活动。同时也可采用底部架空的方法来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单元的入口处、楼梯的休息平台、高层住宅电梯厅和连廊等构成的住宅楼内的半公共交往空间。这些地方都是不受气候影响的交往空间。在设计时应注重这些空间的设置,适当增加居民交往的空间,满足人们闲暇之时的相互交流。

3.3提供保障人群所需的低成本生活及增加就业环境

保障性住房人群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设计时,不仅要保障其居住环境的良好性而且还要满足其就业的需求。考虑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和就业需求,避免功能单一、简单复制商业地产小区模式,而应通过规划设计为保障人群提供其所需的低成本生活就业环境。

从规划角度入手,安排保障人群居住区靠近附近工厂或者其他大型就业机构。减少通勤费用,降低人们生活成本。此外,也可从小区居民自身和周边居民的需求出发增加小区内部的商业店铺数量,在小区内开设店铺作坊、种养、摆摊、相互提供服务。同时,我们也应该预留摆摊谋生者的营业车和工具收纳空间。激发保障居民的创业和谋生的动力,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而不是被城市所排挤。

3.4住宅内部空间的精心设计,增加居住舒适感

保障性住房普遍特征是户型面积小,容积率高。要在如此小的空间里设计出既满足基本功能需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空间复合性。把两个或多个功能相关的空间进行重叠,使重叠的公共空间承担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功能,从而节省使用面积,缓解空间拥挤的感觉。在小套型的保障性住房中,起居室和进餐空间的复合设置。以餐桌为中心使起居室取代原有以沙发为中心的起居室,满足保障家庭交通、进餐与视听娱乐功能为主的需求。其次,厨卫空间的紧邻设置和储存空间竖向叠合也能增加其他使用空间的舒适感。

家具的可变性。在小空间内要满足多种功能的需求,从家具的可变性角度入手也能改善居住空间的舒适度。让一件家具满足至少两种的生活需求,而且家具可以收房和叠合,在不用时可收起,增加居住内部空间。可参考的做法有床的可收纳性、床与其他功能叠合、沙发的多功能等。考虑床所占的空间较大,若床能收纳进地板内或者墙内就为居住空间增加很多空间,该空间可作餐厅、起居和学习之用。

五、总结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在初期阶段,虽然每年都有一定的建设规模,但远不能满足城市飞速发展的需要。针对现状保障性住房规划和建设设计方面的缺陷,我们应该从人们的真实需求出发,不断探索、广泛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创造出满足保障人群需求的实用住房。

参考文献

[1]吴矗绅,《保障性住房设计浅析――谈上海曹路E-1-1地块保障性住房设计》,住区,2011年第4期

[2]李振宇、张玲玲、姚栋,《关于保障性住房设计的思考――以上海地区为例》,建筑学报,2011年第8期

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篇5

关键词:私密性;心理学;园林景观规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1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建筑工程项目的日渐增多,如何实现城市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和谐统一,如何在环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成为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人员需要认真思考与总结的问题。研究者认为,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需要注重体现私密性的设计要素,以满足城市居民对园林空间的休息、放松、精神需求,为城市居民创造温馨、愉悦的园林景观空间。

2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规划私密性的情况综述

所谓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园林规划私密性,是指有选择地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园林景观布局进行设计,从而起到控制城市公共空间作用与性能的预期目标。因此,研究者认为“私密性设计”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观能动的积极选择和创造,打破城市公共空间的距离感和封闭性,确保城市居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享有舒适、自由的个人领域。根据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当城市居民的经济水平升高到一定程度,生存权利和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将转而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园林景观设计标准可以确立为,向城市中生活的居民提供生态环境、劳动环境与其他活动环境相互交融的私密园林景观场所。

3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规划私密性设计中的不足之处

在我国经济水平普遍较低的时期,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园林设计不够重视,将注意力集中在工业生产与劳动力发展方面,导致城市公共空间小、布局狭窄,呈现出私密性特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部分建筑开发商过于看重经济利润,忽视了园林景观设计,导致部分园林景观缺乏连续性和层次性,设计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

4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规划私密性设计的注意事项

进行灵活多样的设计,重视细节空间的设计,才能真正达到使用者的满意,有效提升人们对园林景观的需求。

4.1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小群生态性

通常情况下,在园林景观的公共空间中,人们的交流都是三三两两一组的,这种交流方式就是社会学中提到的小群生态。从私密性应用的角度看,私密性不仅针对个人还针对这样的小群,小群生态也不喜欢受外界干扰,而小群体的大小有差异,则相应的空间形式也存在较大区别,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要注重私密性应用的层次性和多样化特征,在园林景观空间设计中,充分考虑空间选择的多样性。

4.2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私密空间的可视性

园林景观中向私密空间通行的路线应当是可视的,要尽量提高空间的使用率。针对不同程度的私密性,可设计不同程度的可视度。可视化通常指对园林景观边界入口的处理,所设置的边界入口空间,能够直接影响到使用者是否顺利进入空间及进入的数量。与公共空间比较而言,私密空间的入口应当设计更多限定条件,既要充分考虑空间感,也不能从视觉上隔绝与外界的联系。所以,应当充分考虑园林景观疏密有致的组合性质,延长道路和场地间的距离,增大空间私密程度。

4.3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辅助设施的灵活性

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应当针对人们的不同需求,充分满足使用者扩大空间及多样化使用功能需求。园林景观公共空间的标签并不明确,空间的公共性或者私密性由使用者的使用状况决定,比如可采取灵活的处理方式,使外部景观设施的灵活性显著提升,像园林景观中的观景踏步、花台边缘以及矮墙等等都可设计成座区,但设计时要考虑与人的尺度相符,使人们选择形式及范围拓宽。

4.4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空间范围的适度与合理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注重呈现空间范围的适度性与合理性,避免公共园林空间过于狭窄,产生打扰他人休息活动,进入他人私有空间的感受;公共园林空间也不能过于宽广,给人们一种疏离、荒凉、空旷的孤独感。因此,有关设计单位和设计师应当合理把握空间范围的规格与合理性。

4.5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科学设置过渡空间与边界

作为设计公司及其所属的设计人员,在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私密性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对过渡空间与边界的科学设置,将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联系起来,既不能让私密空间独立于公共空间的整体之外,应当做到二者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设计人员需要考虑到,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地面材质、高差和标志物等因素,将对城市居民的行为活动产生影响与限制,容易让居民产生走入其他空间的感受想法和心理活动。因此,设计人员应当灵活应用上述设计对象,赋予景观园林强烈的心理感观,营造空间感和私密感,为城市居民打造既具有整体性、连续性,又具有独特性和私密性的公共空间。

4.6园林景观规划过程中应当注意呈现自由与舒适的空间性能

作为设计公司及其所属的设计人员,在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私密性设计过程中,还应当保证公共空间的自由与舒适属性,满足人们休息、放松、休闲的心理要求,设计出便于沟通交流、进行活动、安全自然、视野开阔的城市公共空间。综上所述,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规划的私密性设计过程中,应当从自由与舒适的空间性能、科学设置过渡空间与边界、空间范围的适度与合理、辅助设施的灵活性、私密空间的可视性和小群生态性等方面加强注意与思考,既要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求,还要注重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作为设计人员应当不断提升个人专业素养与技能,不断优化设计方案,打造优美、舒适、愉悦的城市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张金超.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研究[J].乡村科技,2017(20):43~44.

[2]孟祥伟.风景园林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程序及其方法探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5):207~208.

[3]杨春顺.浅谈城市公共空间园林景观规划中私密性应用[J].中国林业产业,2017(4):72.

[4]戚勇,杨涵.城市生态绿道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应用[J].中国建材科技,2017(1):66~67.

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篇6

【关键词】公共空间;空调;下出风方式;微气候

0引言

近些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对空调的需求量也是逐年递增,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对空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空调行业逐渐成熟,市场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需求的年轻化多元化在新产品、新技术、新概念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状态,艺术、智能、节能等成为空调产品发展的主流方向。经过多年研究,人们发现如若要大幅提升空调的各方面性能,就得由空调的结构入手。

1公共空间空调现存问题分析

1.1冷热分布不均

常规空调出风距离有限,过程都是由近及远,所以空间内会由局部先变温再慢慢扩散至无法直吹达处,这就导致了距离较近范围内空气温度过低或过高,距离空调较远处以及风无法直吹处降温或升温速度慢,若室内面积大,制冷制热效果不佳。

1.2能耗大

现有空调能耗过大。有资料显示,空调等暖通设备对于能源的消耗率占了总能源的消耗率接近百分之十。如此巨大的能耗不仅过度消耗了我国的不可再生能源,也限制了空调行业的进一步发展。[1]

1.3造型单一

现有空调多为长方体状,不具美观性,难以与整体空间环境相融合。传统空调机身普遍较大,外观较多为单一的白色长方形箱体,不易进行隐藏式设计。

1.4空气不流通

在封闭的使用空间中,传统空调并没能很好地将室内气体在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排除。室内产生的热量、尘粒(如香烟尘)无法有效排出。

1.5按键操作复杂

传统空调采用物理按键操作,复杂的操作模式让用户难以理解,延长了用户的学习时间,并且当空调的遥控器丢失时又会引发新的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欧洲,很早便有了下送风方式在大空间的应用,80年代中期,英国伦敦的Lloyd’s大楼和香港汇丰银行的下送风空调装置的成功,引起各国空调技术界的关注。[2]下送风方式虽得以应用,但各国仍在不断进行研究和实测,有关于各种型式的下送风口对室内气流、温度分布的研究,日本一家公司开发的带倾斜回旋气流的出风口应用效果令人比较满意。也有关于下送风的热舒适度和空气品质的研究,实验结果证明都较为理想。

国内也有一些高校和空调有限公司对空调环境和空调出风方式进行了研究。广东志高有限公司对空调风量进行了实验测试对比,实际运行发现,侧面和顶部出风的柜机出风范围比原正面出风的有明显增加。[3]此研究只是改变了出风口的位置和导风条的结构,却有效改善了出风效果,实现了空调的可调角度大范围出风。

3公共空间微气候调节设想

3.1地排式下送风设想

针对公共空间空调现存问题的分析以及国内外已有研究基础,我们设想采用地排式下送风的方式,将空间个性化,仅需满足各微环境下人体周围所需达到的温度,根据个人需求对能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

3.2两种出风口结合设想

夏季,正上方冷风出口为旋流型,旋流式出风口能达到高效特远距离的出风效果,可以迅速将冷气自下而上扩散较远距离,然后任冷气自然沉降,在小空间微环境内形成一个小循环。冬季,侧面吹出普通暖风,使热空气在使用者活动区内呈现由下往上效果,使使用者足部区域的温度高于顶部温度,有效解决传统热空调导致的头部涨热,四肢冰冷的不适感,符合人体健康需求。

3.3功能多样化设想

对地面的出风口进行理想化设计,例如可以采用立方体状的造型,在立方体中可添加不同的灯光效果,对立方体的各个面可以有效利用,例如充电插口的加入。也可对该送风系统终端产品外观赋予文化内涵的设计,大胆创新,使之与周围环境的适应度更高。

3.4空气质量改善设想

下出风口设计使空气由下向上运动,而近地面的一些灰尘等细小物质会随着空气上升,结合新风系统,最终从上排风口流出,优化公共场合空气质量。

4结语

利用下送风技术,实现公共空间微气候调节,对于工作舒适环境的创造和控制是很理想的,@然也是可以有效利用能量的。设计充分运用冷热风不同的物理特点,结合用户对于两种风的实际使用需要,打破传统空调冷热风送风方式一致的模式,采用冷热出风区别化设计,使之更具实用性,满足用户所需,增强用户体验感。

【参考文献】

[1]仲训禄.浅谈建筑暖通空调节能优化设计方法[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9):213.

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1篇7

关键词: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

1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现存的问题

1.1地铁功能性的缺失

地铁站点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建筑,满足其功能性是一切设计的前提,公共艺术的设计也应当满足地铁站点的功能需求。公共艺术设计的功能性主要是指通过公共艺术设计的手段和方法对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中的元素进行改良,使之更好的为广大使用者服务。城市地铁的每一个环节都正常运转,发挥其功能,整个系统才能正常运行,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在体验过地铁带来的便利后,很多城市地铁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但很多城市地铁空间系统的公共艺术设计人员都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对地铁空间的设计往往带有室外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习惯,难从城市地铁建筑空间本身出发进行设计,对某些部分的设计状态存在非专业化的现象。

1.2地域文化特征的缺失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地域性是一个城市重要的特征。创立具有丰富地域性的文化品牌对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竞争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关于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国内的理论大多比较陈旧,没有形成自己独特地域文化特色,没有形成风格和体系,盲目抄袭国外地铁建筑的设计风格个,是我国的地铁设计出现千人一面的风格。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地铁站点空间设计,把传统的静态设计转化为动态设计,实现思想模式质的飞跃。

1.3艺术审美的缺失

城市地铁站点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简单人流交换的空间,更应该是传播文化,展现历史,营造艺术美感的空间。目前,我国的铁路空间系统环境的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在艺术审美方面关注较少,设计的重点仅仅是实现地铁内人流有效的交换,对于艺术感、人文情怀等关注较少,在目前我国地铁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建筑空间的艺术设计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在对地铁站点空间进行艺术设计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就是地铁空间的形态、尺寸、方位、意识形态等特点,以及使用材料的特点和技术是否能够达到,之后再进一步考虑使用者的审美和心理,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很容易导致空间系统内部公共艺术性的缺失。

1.4人性化设计的缺失

地铁空间的设计应该首先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重点研究人的生理、心理、认知、社会背景等特点,考察人与环境的关系。人性化的设计要建立在满足功能化和理性化的基础之上。现代地铁的内部环境中,往往在设计视觉图案上排列单一,尽管有人在维持秩序,仍然不能让人感觉到人性化的设计感,此外,设计师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组织空间,导致使用者对于环境的认同感、场所感消失,相近的空间布置,常常给人不知置身何处的感觉。

2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原则

2.1实用性原则

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应该在满足地下建筑空间功能性的前提下开展。通过理性设计,更合理的安排人流在城市地下空间的穿梭,并且保障行人从地下通道顺利到达地面,并且在满足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使用者休闲娱乐和商业活动的需要。

2.2地域性原则

现在城市地铁空间的设计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性的需要,更是一个将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体现。地铁是一个城市和文化的符号,是体现城市地域性重要的载体,触及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地铁成为一个重要的载体,以地铁来展示城市的形象,基于此,在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上应该满足城市地域文化要求和地域的归属,使其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2.3美观性原则

地铁空间的设计不仅仅应该具有功能性,更应该遵循美观性的原则,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地铁空间是其他城市的使用者了解一个城市的重要途径,城市地铁空间的设计在细节上应该具有一定的内涵,城市的文明程度越高,其地铁的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就越应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要求。

2.4个性化原则

人和环境相互影响,环境是人们生活的行为场所,是人生活的物化体现。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应该符合个人的心理需求,分析各个层次的使用者的需求,塑造人性化的使用环境,体现人文关怀。地铁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其内涵的表达正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深入影响着它的使用者们。

3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要素与方法

城市地铁空间体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环境,针对前面提出的功能性、地域性、艺术审美、个性化方面的问题,下面从对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影响较大的引导系统、传媒系统、照明系统、公共艺术系统、通用设计系统几个部分展开研究,分析地铁空间艺术设计的要素及方法。

3.1空间导向设计

城市地铁空间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系统殊的构成部分,在满足基本的交通功能的同时,也是城市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地铁站点空间,不仅仅是人流交换的空间,其作用不只是停留在“通过”这一简单功能,它们像城市的建筑一样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是一个综合文化艺术、科技、生态元素、人文素养等多种元素的综合性载体。

3.2空间照明设计

空间照明是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重点部分,是保障空间的实用功能提高公共艺术品质的重要元素。光的选择设计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它就像一门语言,表达着对停留者的关怀,为使用者带去一份舒适与温馨的感觉,光照环境要做到与空间环境和谐统一。就照明方式而言分为自然光照跟人工光照两种:(1)自然采光:将天然光线引入地铁内部环境,这个过程不仅仅受到建筑的物理环境、地形、采光效果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城市地铁空间应该因地制宜的利用人行道、地面广场等场所,尽可能多的采用自然光线,尤其是应该注意放大光线在调节使用者心理的重要作用,给人以身处地面的感觉,在条件不允许时,即便是只引入自然界的一束光线,也不会给人与地面隔绝的感觉。(2)人工采光:由于地铁空间处于地下空间,其采用自然光的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满足照明的功能,因此,必须借助人工采光的帮助,实现视觉效能的需要,并且起到增加车站识别性的作用,通过采光照明提升空间的亮度,给人以空间扩大的感觉。

3.3地域文化空间设计

公共艺术的设计应当根据城市的地域特色,在地铁站点建筑空间的各个部分加以运用,包括建筑公共区各个界面,如墙面、地面、吊顶,公共设施如灯具、座椅、垃圾箱,以及地铁地面出入口地面亭,在材料的选择和色彩的运用上面应当体现当地城市的地域性文化,传承地域性风貌,增强可识别性,形成鲜明的特点,传承地域文化。

3.4艺术空间形象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的设计形态包括运用城市中的各种材料、各种造型、各种功能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此外,还包括城市公共空间放置的各种绘画、装置等艺术作品。公共艺术种类繁多,规范性不强,公共艺术帮助增加空间艺术感,在城市地铁空间中运用的公共艺术包含标识、图示、悬挂等。

3.5通用设施设计

城市地铁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少不了通用设施的设计,通用设计的理念是满足各种类型人群的使用需求,将公共艺术与通用设施巧妙的结合,可以在满足使用需求同时将公共艺术在不同类型人群内传播。通用设施涵盖内容广泛,设计对象贯穿整个城市的地铁空间环境,以电梯和动扶梯和楼梯升降机为例。电梯:电梯的设置对残疾人、老人、儿童在空间升降中具有重要作用。动扶梯和楼梯升降机:动扶梯的特性决定其优良的使用特性,既安全又方便。乘轮椅的使用者可以借助升降机实现上行和下行,尽管目前楼梯升降机还不多见,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一种趋势。

4结论

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1篇8

关键词:空气质量;公共卫生间;系统;用户

公共卫生间作为一种建筑,在建筑大千世界里,可能微不足道,但对于城市居民却必不可少。城市公共卫生间作为城市的一个细节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形象体现,它与广大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它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民族风范。在现代文明社会,公共卫生间通过它合理的布局、整洁的卫生和完善的服务功能以及色彩搭配,来体现一座城市对公众细微的体贴和人文关怀,它以城市的一个细节,折射一座城市的文明水准,以及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良好的公共卫生间环境和空气品质对树立高品质的城市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公共卫生间不仅需要配置通风系统,而且需要合理,全面的进行系统化设计。

1公共卫生间的功能分析

城市公共卫生间主要有四大功能:第一,生理功能,即供人们进行大、小便的场所,所以公共卫生间就成了城镇必备的公共卫生设施。包括吨位、便池、化粪池及冲水箱等基本要素。第二,心理功能,公共卫生间的综合形象对使用者心理产生影响的功能。第三,社会功能,排泄行为本是纯粹的生物,因公共卫生间的出现而出现社会化。社会化往往体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共卫生间涂鸦上。第四,文化功能,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对造型的探讨与环境的融合,创造设计公共卫生间新形象,反映城市或地域的文化特色,客观上表达出城市文化的内涵。

2公共卫生间室内空气品质IAQ的重要性

IAQ是室内空气品质的英文缩写。在近二十年中,长期生活和工作在现代建筑物种的人们常出现一些越来越严重的病态反应。根据美国环保署(EPA)调查表明:在美国IAQ问题时有关全民健康的首要问题之一,受其影响的美国人口多达3000多万。公共卫生间作为现代城市建筑物,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室内空气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公共卫生间内部的异味气体。

3公共卫生间IAQ研究及现有解决方式

千百年来,人们对卫生间中的臭味虽然讨厌但又无可奈何。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到公共卫生间IAQ的重要性,臭味大的卫生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公共卫生间与大多建筑物存在着同样的空气污染来源,人体呼出的代谢物,建筑物自身造成的污染。另外公共卫生间还有其自身特殊的空气污染源——臭味。臭味主要是大便、尿液中的挥发物以及清洁工具没有及时清洗干净产生的发酵味。

公共卫生间臭味成分,主要是大便中挥发出的硫化氢,尿液中挥发出的氨气所形成的。硫化氢比空气重,它停留在1米以下的空间范围内,不易通过自然通风排出,氨气比空气轻,所以解决这两种臭味气体,不能简单的采用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方式,而是要系统化的设计公共卫生间室内空气质量控制体系。

公共卫生间有无臭味或臭味的大与小,是衡量公共卫生间设计、建设、管理好坏的标准。在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到,卫生间臭味大小与设计、建设、管理关系很大,设计建设占70%。公共卫生间的各种除臭方番上阵但见效甚微:喷洒空气清新剂,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香薰法,即点燃檀香,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并且檀香属化学产品,对人体有害。加臭丸法,放入樟脑丸,有强烈挥发性,有一定毒性。抽气排味法,安装排风扇,加大风量降低臭味,但是忽视了硫化氢和氨气的特性,反而使臭味散发开来,效果差。喷香机,化学制剂形成二次污染。

4公共卫生间IAQ系统化设计案例

针对公共卫生间IAQ的特殊性,公共卫生间通风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空气品质系统化设计。公共卫生间通风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自然通风分热压和风压两种。

热压利用进出风口高度差,内外温度差通过楼梯,中庭,拔风井实现,热空气上升排出室外,室外新鲜冷空气进入室内。从对某一城市300多个公共卫生间调研发现自然通风很难对室内臭味进行排出。公共卫生间一般高度在3到4米左右,没有合适的楼梯,中庭,拔风井来实现高度差。这样造成冷空气无法从下方进入,臭味气体无法排到室外。

因此公共卫生间设立机械通风就非常有必要性。在传统的公共卫生间通风设计中,一般只设置顶部风扇或侧墙式风扇,使室内的气体形成统一的气流,然后排到室外。这种强制排风与没有风扇的自然通风方式相比,可以大大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是公共卫生间的必然选择。

单一的统一通风方式忽略了便池位置上有害气体的扩散问题,事实上人为促使了便池局部有害气体在整个卫生间的扩散,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整个卫生间的空气。因而传统的通风设计使得便池局部的有害气体始终是由局部扩散到整个空间,然后再逐渐通过长时间排风来时实现室内空气的净化。这种先稀释后排出的通风方式缺乏科学性,所以即使一刻不停地开动排风扇也难以真正维持室内好的空气质量。现实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人出恭,众人闻味”。

针对这一现象,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其他领域空气除臭净化技术的分析研究,尝试将高能离子应用到公共卫生间除臭净化中,经过试验机的使用,得出这是一个现有较好的一个途径。通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空气动力学研究室的计算机气体组织模拟,得出整体系统化的新风除臭净化+重点区域除臭净化这一方式。并且对系统进行低能耗设计,实现太阳能供电。操作简单,采用微电脑控制并辅以人工紧急控制,实现“零”学习原则,针对公共卫生间管理员人员特性,不需培训即可方便使用。后期使用成本为零,利用中压电电离空气,产生正负离子,正负离子与臭味气体进行气相反应,达到消除臭气,这一性质已得到权威部门的认证、除臭效果明显。产品耐用度高,针对公共卫生间这一特定空间中的使用人群的特点,进行针对型的外观设计以及材料的选择。耐刮,防腐蚀耐酸碱,内部原件做防水设计。新风主机和空气净化器独立分区运行,重点区域除臭,整体新风净化。双重保险。系统同时具备净化,消毒,除臭,杀菌四合功能,释放高能离子与空气中漂浮的臭味分子,细菌和病毒反应,使空气净化。提升用户的体验度。

新风主机吊装在公共卫生间天花板上,可与吊顶结合。并通过独特设计的2至3个散流口向室内输送含有高浓度正负离子的新鲜空气。

空气净化器一组安装于小便斗上方,一组安装于大便间离地800mm为佳。

参考文献:

[1]李正刚.公共卫生间设计如何体现以人为本[J].工业建筑,2006,36(10).

[2]武秀娥.石家庄公共卫生间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论文.

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新建社区,防灾空间,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的致灾成灾因素有不断上升的趋势,社区作为城市基本单元,在防灾体系中所承担的功能也越来越突出。然而由于社区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过大,容积率偏高,居民的灾害应能力极为脆弱等问题,使得目前我国居住区高速建设与社区防灾的矛盾日益突出。

社区防灾空间是实体的空间,在不同时刻转换成不同的意义,包括“防灾空间”、“救灾空间”,“灾后建设空间”,“备灾空间”。防灾空间既可以特指用于防灾的空间,亦可以是平灾两用的空间,如图1。本文通过调研北京朝阳区南新园社区用地现状,发现社区空间结构缺中防灾空间的种种不足,进而提出社区放在空间优化设计建议。

2调研与问题分析

2.1北京朝阳区南新园社区概况

北京市朝阳区南磨房地区南新园社区共管辖9个小区,36栋楼房,总户数5324户,有常住人口13355人,属于基础型社区。社区内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有近300家大小社会单位及9家物业管理公司,有:首都图书馆、京体健身中心、大东海健身、龙头公寓等;社区医疗站1所,200平方米;居民文明学校1所,90平方米;老年活动站3处,70平方米,健身场地4处,600平方米。社区内共有公共服务项目19个,主要包括:干洗、餐饮、美容美发、家电维修、车辆管理等,同时还有学校1所:垂杨柳校外活动中心,幼儿园1所:小牛津双语幼儿园。社区内还设有老年大学等。

南新园社区所辖范围:东起西大望路,西至东三环,南到弘燕南一路,北至松榆南路,如图2。

2.2调研方法

本论文从四方面分别对社区进行调研:道路系统,建筑布局,公共空间系统和防灾空间设置。其中道路系统包括对道路宽度、居住区道路与上级道路及城市道路的联系、停车场位置和规模等方面进行分析;建筑布局包括研究建筑排列方式、建筑尺度等;公共空间系统则从景观设计、出入口等边界设计和空间利用率等方面分析;防灾空间设置从公共服务设施、灾时应急设施和能平灾两用的基础配备方面着手研究。

2.3社区现状特征分析

论文对南新园社区主要四个社区进行调研,由于几个社区的建成时间不同,所以在建筑形式、道路等级及避难空间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对各社区的现状进行更仔细的分析,并对各社区在防灾减灾方面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美景东方社区

社区内以高层建筑为主,沿街住宅有底商。住宅群呈C字布局,围合出若干内院,建筑成片连接后尺度较大,具有安全隐患,如图2。区内人车混行,车行道路为双车道,8米宽,区内行车道路与城市道路直接相连。区内有大面积的绿地和小型开敞绿地,一些较大的广场做了抬高处理和休息座椅设置,另一些小广场周边有水池,若发生火灾,可以作为避难疏散场地,平时居民在此活动较频繁,利用率很高。区内会所可以作为消防指挥和调度中心,在已开发的楼盘里位置居中,从服务半径考虑可以顾全大局。

山水文园社区

社区建筑布局为行列式,板式住宅平行排列,建筑尺度适宜,如图3。区内实行人车分流,但是宅间的通道较窄,内部道路均为3米人行道路,不够消防车道的宽度。居住区四个入口均与城市道路直接相连。区内水景丰富,基本每栋住宅前都有水体景观,河道贯穿整区,消防时兼作排水道。居住区中心轴线上布置着会所,适合做消防时指挥中心,可以兼顾整个小区。

周庄嘉园社区

社区属于90年代建设的居住区,筑布局为行列式多层住宅,日照间距较大,建筑尺度宜人。内部主道路均为7米双向车道,次道路为3米单向车道。居住区四个入口均与城市道路直接相连。区内较中心位置,有一环形小广场,南侧设有小区幼儿园,灾时可作为紧急避难场地,同时可兼作防灾避难指挥中心指引居民疏散避难,如图4。

御景园社区

社区建筑布局为塔式高层住宅半包围中心景观区布局。社区有两个出入口,南侧入口人车混行,连接城市次干道(双向四车道),西侧出入口只供行人使用,连接城市主干道。区内中心设有景观营造的非常丰富的绿地花园,较大面积草坪,灾时可作为紧急避难场地。由于御景园规模小,居住区中无会所及物业用房的设置,灾时需借助北侧的首都图书馆的指挥指引居民疏散避难,如图5。

2.4可用于抗震防灾的社区公共空间分析

南新园社区内可作为避难场所使用的开放空间主要有:首都图书馆广场、首图专设有地下人防空间、垂杨柳中学和中学操场。首都图书馆广场是南新园社区内较大型的公共空间区域,而在各社区内部设有小型集中公共绿地及广场,可以作为应急避难空间。且各社区内设有公共活动场所,可以作为防灾空间。

2.5南新园社区防灾避难空间分析

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对南新园社区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总结,主要从社区道路、绿化空间、出入口及住宅几个方面阐述四个社区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总结出合理的居住区防灾空间应满足的条件。

防灾空间应就近布置,保证居民能够以最短的时间到达;

消防通道通畅,能保证安全的逃生及救援路线;

同时防灾空间也要做好预防次伤害的准备。

3社区防灾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针对南新园社区调研发现的问题,对照上述防灾空间要求,对社区防灾空间设计提出以下几点优化设计策略:

增加中心绿地,设计带状公共绿地。

人们能够方便地到达绿地,既能在平时增加绿地的使用率,也能在灾时起到应急避难的作用。保障良好的宅间绿地规划,可以起到紧急避难场所的作用。同时,中小学校是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宜拆除违章建筑,将居住区公园、中小学校、商业设施、社区医疗、老年公寓等进行统集中设置,提供充足的开放空间用于疏散、避难。带状公共绿地,平时可做大型游园,灾时既可做逃生通道,又可以安置部分灾民。

保障救援通道顺畅。

对社区路网进行改造,增加地下停车场、地上临时停车场,保证地震发生后,紧急救援通道顺畅。小区宜设应急出入口,以供灾难发生后,确保救援工作顺利。每一个中心绿地周围设一条居住小区级道路通往居住区级道路,人们在震后第一时间跑到中心绿地后可以得到及时救助,以到达避难中转地点。

固定避难场所人性化设计

固定避难场所的设计要更人性化,因为行为决定空间构成方式。非常态情况下,空间是否适应人们的行为特点对于成功避难至关重要。在避难阶段,人们则更倾向于聚集和守望,对具有围合感的场所有更强的心理需求。因此,对于增强居住区空间的有序性和可认知性、提高疏散效率、塑造开放空间的设计更需注重。

社区构筑物与建筑物适灾性设计

社区景观构筑物的区位分布要考虑到平灾功能的转换,如凉亭,廊架,居住区入口构架等,一方面是居住区标志物,起到美化环境、丰富空间、提供休憩的作用;另一方面,构筑物可以作为社区防灾标志,引导人流疏散,还要考虑到灾时构架倒塌是否会阻塞主要交通,影响居民疏散。如图6所示,美景东方居住区中设置在小广场中心的花藤廊架既丰富了居住区景观,吸引居民聚集于此休憩交流从而提升归属感,又可作为该广场的标志物增强空间可识别性。

建筑物也应进行平灾结合的设计,部分防灾抗震级别高的建筑物与开放空间结合布局,可提供屋面蓄水、紧急救援停机坪等功能。小型的社区公共建筑灾时可作为提供物资储备、临时指挥、医疗救助服务的场所。

4结语

城市社区日益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场所和生活单元。城市社区是否具备适当的公共空间、怎样的公共空间能满足居民在平时和灾时的需求,值得深入研究。近年来,城市摊大饼式的蔓延造成了社区空间结构不合理,社区道路交通及基础设施问题严重,引发了诸多安全隐患。

本文通过对北京朝阳区南新园社区进行调研分析,分析其社区现状对防灾影响现状及防灾空间存在的问题,结合社区空间结构防灾特性,对新建居住社区的防灾空间提出优化设计建议。

参考文献

1、胡斌,吕元.社区防灾空间体系设计标准的构建方法研究.建筑学报,2008(7):13-14

于海漪,许方,马蕊.北京八角社区“安心+安全”改造研究(一):防灾空间调查.华中建筑,2012(08):50-55

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篇10

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现代城市大众进行购物、娱乐、互动交流的城市功能性空间区域,是展示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体现地域文化特色、人文情怀与大众生活的独特窗口。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功能进行初步的探讨,分析目前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以供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设计

中国分类号:TU97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4-0121-02

一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商业中心区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公共开放型空间区域,通常位于城市中比较繁华的中心地带或商业建筑比较集中的地带,是大众文化的载体与精华。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综合水平与大众的满意程度,因此,无论是设计者还是使用者无不对其给予很高的关注。

1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的特征

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是人们生活与交流的必要性场所,它与社会生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与城市的其他公共空间相比,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的使用人数更多、人群更为密集、范围也更加广泛。总结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特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较强的综合性

城市商业中心区是凝聚经济、娱乐、购物、休闲、旅游等空间的综合体,是经济活动比较广泛的城市空间区域,因此其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发展的特征,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餐饮、购物、娱乐、休闲和社交、商业等活动的需要。

(2)较强的空间聚集性

商业区中心区的人口众多,规模较大,是居住生活密集的城市空间区域。城市商业中心区大多交通比较便利、街道繁华,商业活动信息的传播性与流通性较好,货源丰富流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向心力,是凝聚众多商家与大众投资关注与消费的聚焦点。

(3)较强的辐射性

城市商业中心区不仅对周围地区市场经济有较强的辐射作用,同时能使商业中心之间、商业中心与周围商业群体之间的联系范围更加广泛,集散作用更为明显,功能比较齐全,区域辐射优势比较明显,对城市的流行趋势与文化具有很强的辐射与传播作用。

2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功能分析

随着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形式与功能也更加丰富多样,商业中心公共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多种功能,大致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促进购物娱乐的服务

商业中心区是居民生活的重要服务性区域,是城市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满足居民购物、娱乐消遣的必要场所。商业中心区给人们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商品,以供人们的选择与购买,满足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与人们业余时间的娱乐消遣活动,缓解人们工作上的巨大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地区的繁华程度,体现商品价值、购买力与消费水平,是城市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引领时尚、传播信息的功能

在现代城市中,商业中心区不仅只是满足大众进行购物的场所,同时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更是人们进行交往沟通的生活休闲地带。商业中心中的流行商品、潮流时尚对大众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与引导性,能够引领一个时尚的潮流与流行趋势,对大众文化与信息具有较强的传播功能。

(3)展示城市文化特色的功能

城市商业中心区能够展示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文化特色与形象等,是一个城市最集中的代表。例如,北京的王府井、沈阳的中街等。这些城市因为有了这些代表性的商业中心而更加让人难以忘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现代城市的历史气息与文化内涵。因此.建设具有特色的商业中心是城市商业发展的重点和趋势所在。

二目前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在不断地扩大与繁荣,然而追求商业效益的最大化需要与强调公共空间舒适度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许多公共空间设计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结合当前国内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环境的情况分析得出,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1商业中心区的交通拥挤

在一些城市中,由于商业中心区的路网主次比例结构不合理,多数机动车的主干道与步行系统相互叠加,大量来往车辆穿行在商业中心区,客流交通与车流穿行交通相互混合,使交通环境严重恶化,影响城市商业中心区的安全性与功能性的发挥。同时,商业中心人车混杂严重,行人与车辆的矛盾日益加深。在许多繁华的商业中心路段缺乏人行天桥、地下通道,地下停车场,致使许多行人横穿街道,严重造成城市商业中心区的交通阻塞以及安全。(图2.1)

以沈阳中街为例,每当节假日来临,中街都有大量的车辆频繁通过,严重影响了沈阳中街的交通状况,人群拥挤,车辆闺堵,造成穿行中街道路的车辆迟迟不能通过,直接影响了中街的购物便捷性与交通的安全性。

2缺乏公共休息的活动空间

现代商业中心区的布局形式就是大多都以步行街为主导,但是大面积的步行街经常使人们感到单调和乏味,在这些商场内外都很少设置可供人们休息活动的公其空间区域。大多数商业中心的经营者与商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商业利润,不能真正地考虑给人们提供人性化服务的空间环境。

3商业中心区公共景观设施不足

目前大多数商业中心仅仅能够满足经济效益,而不重视对商业中心区景观环境氛围的营造。大多数开发商不愿意留出大面积空间作为绿化、水体等景观设施,一些商业中心公共空间更是将一些公共休息的设施取消。许多商业步行街除了大面积的硬质铺装以外,很难见到雕塑、喷泉、绿化、小品、座椅等景观设施与休息设施,而更多的是一些商业亭与商业宣传。

4对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体现不足

地域文化不仅包含了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价值取向与风俗特色等,同时还包括了各地区所具有的自然地理状况,地域特征在体现一个城市地方文化特色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商业中心区作为一个城市中最为繁华的地带,是一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但是,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地域性特色的体现正在逐渐减弱,人们不管去哪儿,到处都是模式化的商业建筑与空间环境,这让人们对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的印象不深刻,到哪儿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三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设计的改进策略

1构建多层次交通系统,合理分流

要解决商业中心区交通道路人、车拥挤的问题,首先应考虑将人车拥挤的繁华路线进行合理化分流,将人车比较拥挤、容易发生事故的交通道路尽量分隔。例如,采用城市道路分隔栏等。其次,应考虑在人车混行道路系统的基础上,多利用天桥与地下通道等设施来缓解商业中心区道路压力。最后应考虑多设置商业中心区停车场以及完全地下停车场来分散车流集中问题。

2增设休憩空间,形成节点

对于商业中心区的设施改造上,应考虑增加商业步行街中的局部小广场,增设休憩空间,这样不仅可以在人们逛街购物之余用来作为休闲放松的场所同时还能增添商业中心的环境色彩,调节环境氛围,使商业中心更加具有吸引力,(图3.1)

3配置景观标志,提升艺术形象

在景观的改造上应注重对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环境品质的塑造,对人们的活动空间设施进行深入研究。考虑设置喷泉、雕塑、节点建筑、座椅、环境小品及绿植等景观设施来吸引人们,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休闲氛围供人们休息与欣赏。整体环境创造上应更加注重人性化的环境景观特征,展现舒适和谐的消费环境。(图3.2,图3.3)

4创造人性化、整体化的空间区域

商业中心是满足大众需求的公共性空间区域,因此,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人的心理与生理需求,同时更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充分满足人们除了购物以外活动的多样性与需求性,从而提高人们的购物兴趣。在商业中心的整体化设计上,应加强各部分空间的联系性与渗透性,使得公共的空间区域与室内购物中心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5强化城市历史要素,体现地域特色。

强化城市历史要素,体现地域特色,主要利用好城市的历史文化氛围、古迹、民风民俗,发展具有特色的商业中心与商业中心空间环境,从而吸引消费者,使历史、旅游、文化等真正地融合在一起。建设特色商业中心能代表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历史、文化与商业经济的融合程度。

因此,在对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上要结合本地地域文化,在商业中心公共空间布局、形态、环境质量和文化氛围上更加注重体现本地的地域文化色彩,只有更好地对城市的历史文化色彩进行理解与研究,才能在城市商业中心公共空间的设计上继承与发扬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创造出具有特色的现代城市商业中心区。

四结论

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篇11

1.1公厕内部空间现状

求知楼是较早建造的建筑。由于时间跨度问题,公厕在面积上只进行简单的总平面划分,导致女厕面积小于男厕面积。在求知楼B座里,设计者只考虑了在规定的面积里安排一定数量的蹲位,却忽略了隐私效果,将蹲位布置在门的对面,只要厕所的门是开的就能看到里面。在求知楼A座里,设计者虽将女厕的蹲位布置在厕所门的同边,考虑到了隐私,但是将厕所的门设计成内向打开,使其本就狭小的空间又少了一席之地。校内所有公共厕所内部空间布局一般是将小便区设置在正对门的方向,尽管是将洗手区放在小便区的前面,但是当人们走路经过厕所时,就会发现男生厕所的私密性极差,导致男生的小便池暴露在人们的视线中。这对正在方便”的学生来说却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使得靠门边的2个小便池闲置。

1.2公厕相关设施现状

①在西区的新知楼内,由于楼道长,每个楼层设有3处厕所,而其中就有1女厕所的方位与另外2处的男女厕所的方位不一样;②东区的老教学楼内的厕所其蹲位全是半封闭式的,如厕者的半个身体是可以被看见的,特别是在求知楼B座;③所有厕所小便区和蹲位间没有置物台,虽然有的蹲位间里设有置物的挂钩,但是很多都已损坏。

2安徽科技学院教学楼内公共厕所存在问题

2.1视线遮挡设计不尽合理

2.1.1对外视线的遮挡

公共厕所的对外视线遮挡是指公共厕所男女厕所间的屏蔽。目前就厕所间的屏蔽问题,并没有引起设计主管部门的充分重视。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屏蔽设计要占用一定的使用面积,另一方面是对屏蔽设计的内容和方法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这就导致教学楼内公厕在屏蔽设计上有所欠缺。理论上人类不经意间左右可见的最大视角范围是200°,而路过走道厕所时,从刚看见到看不见的无意间视角是41°~82°,在人类最大视角范围内,便能看到部分厕所内部情况,这样的情况也存在于东区求知楼B座的女生厕所。

2.1.2厕所内的视线遮挡

男生厕所的小便区间的不隔挡。隔断对于公共卫生间的私密性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西方虽然相比我国传统文化,观念较开放,但对于没有隔板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通过中西方的对比,更能体现公厕人性化设计的不足。求知楼B座的女厕不光是布局不合理,而且其女厕采用的是半封闭式蹲位,并不拥有独立空间的单元,在视线暴露的情况下,该蹲位设计完全没有考虑人性的心理,忽视了人对于隐私保护的需求。

2.1.3私密性暴露带来的问题

校内公共厕所的设计不仅存在私密性设计不足带来的实际性问题,而且深入探究发现,靠门边被看见的小便池被弃用,一是造成了小便池本身资源的浪费,二是没有使用的小便池占有一定的空间,浪费了空间的使用功能。因此,设计师就应使有限的空间得到合理的利用。因为公共厕所不再仅仅是人们方便”的地方,同时它也是一个学校空间的缩影”,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校人性化关怀的发展状况。

2.2公厕使用方向性及识别性不统一

在西区教学楼内每层各有3处公厕,在整体相似的情况下,有一些微小的变化,就是这变化会导致出入反向”问题,因为这3处的男女厕所标识有一定的差异,东边的公共厕所是女左男右,另2处公共厕所是男左女右。由于现在教学楼的教室不是固定的,所以,不同方向的公共厕所,很容易造成空间思维错乱,导致男入女厕,女入男厕”,即产生了出入反向”的现象,通过调查仍有85%的学生在西区上厕所时都有走错的趋势。有半数以上的人走到门口还得抬头仔细研究男女厕所的方位,防止进错了,所以种种现象表明,男女厕所位置的统一很重要。

2.3缺少细节化的内部设计

虽然现在校内公共厕所的蹲位间设有挂钩,但设计师忽略了一些不能挂的物件,如:书、手机等。同时,又由于男女生理构造的区别,男生小便池和大便蹲位是分开的,所以当男生小便时,就算可以钩挂的东西也都无法放置,更何况男生厕所里的小便区没有任何放置物件的构造。根据调查显示,教学楼内男厕面积平均比女厕面积高出30%左右。事实上,同等人数的不同性别的使用者就如厕过程所需时间来说女生相对长于男生,这就要求女厕使用面积要大于男厕的使用面积。另外,教学楼公共厕所忽略了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

3安徽科技学院教学楼内公厕的改进方案

3.1对于厕所外视线的屏蔽设计

由于公共厕所是直线型通道,此布置导致部分空间泄露”。方法一:为阻挡厕所内部空间暴露在过道行人的视线内,可设置全屏蔽通道,使得在厕所门外任意位置均不能看到厕所内的任何设施及正在使用的人。全屏蔽设计有许多形式。方法二:对原先公共厕所内部格局进行改动,即将原先的小便区与大便区的蹲位位置进行对调,使得大便的蹲位与厕所门相对布置,当人们在路过走道时看见的将是全封闭式蹲位,不会看见如厕者。方法三:可以加设挡板以便取得全屏蔽式的效果,通道屏蔽形式,可以阻止内外视线的交流。

3.2厕所内的屏蔽设计

调查发现,有88%的男生对小便池之间没有挡板存在反感,认为有必要设置挡板。因此,根据CJJ14—2005对教学楼内的男生厕所的小便区进行整改,在小便池之间加设0.8m高度的隔断板,以确保男生在小便时对私密空间的需求。对于求知楼厕所的改进比较特殊,由于女厕所面积较小,在保留现有面积的状况下,可以将现在半封闭式大便蹲位改成全封闭式的独立单元空间或加设挡板,解决视线暴露的问题。

3.3使用惯性的改进

为从根本上杜绝误入现象,需要将教学楼内的公共厕所的方向统一成男左女右”,即将东边一处的女左男右”公共厕所改建成与剩下2处方向相同的男左女右”。

3.4厕所内部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范文篇12

关键词:性别视角;性别差异;城乡规划教育;社会公正

从性别视角分析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已经起步但缺乏深入探讨和贯彻实施的议题。随着城乡规划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反馈的纵深发展,女性生活方式和行为特点备受关注,为传统规划设计带来新的视角,也对城乡规划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一、城乡发展中的性别意识发展历程

人类城市空间发展史,除了物质空间的变迁之外,也是由男女两性不同的性别体验所谱写的身体与城市空间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性别意识模糊阶段

长久以来的古代社会几乎是单性别空间,即男性空间。在中国古代,女性几乎与公共生活绝缘,极少参与到公共空间中,体现出男尊女卑的性别格局。在古希腊,城邦公共生活发达,公共空间形式丰富。诸如市政广场、运动场、露天剧场等,也是以男性活动为主。即使在高扬人权、自由的文艺复兴时期,女性仍然没有从男性中心论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17~19世纪的沙龙文化为欧洲女性开辟了一条介入公共空间的途径,但沙龙仍然是一种半公共空间,并且只针对少数女性。由此可知,19世纪之前中西方公共空间主要是男性支配的场所,而女性的领地是家庭。

2.女性主义觉醒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一些西方国家发起了女性主义(Feminism)运动,主要目标是争取妇女的政治、经济、教育权利,其中,让女性自由进入和享有公共空间是一个重要诉求,城市公共空间的性别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革。女性主义从女性的特殊历史地位出发引入了社会公平的内容,主张关注城市群体的多样性,强调规划应当全面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满足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不同需要,为解决城市规划中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3.社会性别主流化阶段

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明确了“社会性别主流化”的概念。即,在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评估所有有机会的行动(包括立法、政策、方案)对男女双方的不同含义。作为一种策略方法,它使两性的关注和经验成为设计、实施、监督和评判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有政策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使男女双方受益均等,最终实现男女平等的目标。城乡规划作为一种公共政策,必须将性别意识纳入城乡规划政策的制订、实施、监督、评估、调整的全生命周期中。

二、性别盲视引发的城乡问题

1.空间不平等

空间平等的关键在于城市建设必须考虑性别差异,而不是仅仅依据所谓的原则、标准来决定,尤其是当这些原则、标准本质上是男性的角度。如西方城市郊区化的进程中,中产阶级家庭远离城区,造成家庭主妇在日常购物、料理家务、照顾幼儿等方面的诸多不便;而封闭的居住设计也割裂了家庭主妇之间的直接交流,使其逐渐脱离社交网络。在中国,进城务工女性往往集中在城市边缘,居住卫生条件恶劣。

2.环境不安全

相对男性来说,女性在城市物质环境中体验到了更大程度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不仅存在于城市公共空间中,也存在于城市私密空间,即家庭环境中。并非所有的城市公共空间都会令女性产生恐惧心理,但在某些时刻下的城市公共空间,或某些特定的城市公共空间常常会让女性感到害怕。比如,夜晚几乎使所有城市公共空间变得对女性充满威胁;公园的僻静处,某些地下通道或车库,因为人烟较少,即使在白天也会让单身女性感到害怕。

3.建筑不合理

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欧美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的女性群体,如单身女性、离异女性、单亲母亲等。此外,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老年女性成为老年人的主体。这些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城市居住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通常很少考虑她们的需求。家庭的空间设计也往往认为家务是女性一人的事情,而不是应该由家庭成员共同承担的任务。

4.细节不注重

由于未考虑到性别差异,忽视女性的孕产哺、女性的如厕方式,以及社会文化规定的女性对小孩的照顾责任等问题,则在一些细节上造成女性的空间使用困难。比如,母亲需要随时为处于哺乳期的饥饿的婴儿哺乳,或是为其换尿布,而公共建筑中缺乏服务于这种需求的空间。或是公共建筑对婴儿车来说是有障碍的(台阶、旋转门都不利于婴儿车的通过)。

三、基于性别视角的城乡规划教育改革

城乡规划的性别意识,指从男女两性差异的视角审视城市环境,将性别分析、性别关怀纳入城乡规划过程,消除规划中的性别盲点。

针对上述问题追根溯源,城乡规划和设计的合理性源于意识的提升、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的评价,将这些意识、理论和实践映射到城乡规划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改革中,则应注重相关课程的编排设计。故本文从理论课到设计课,从宏观到微观,进行了一些课程改革的思考。

1.城乡规划理论教学

(1)城乡规划原理

该课程主要阐明引入性别视角的背景:城市空间的差异迅速扩大,社会空间结构不断分化,出现多元化的社会群体、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女性作为城市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城市社会问题已经越来越尖锐地反映在女性身上,因此亟待运用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处理城市女性居民社会生活空间问题。学生应了解性别视角的概念、发展历程、意义和内涵,意识到城乡规划作为政策手段,其终极目标是实现社会公正。

(2)城市防灾学

学生应重点掌握三个知识要点。其一,自然灾害是没有性别的,但自然灾害对不同性别所带来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因为男女具有不同的脆弱性。这种脆弱性并不完全取决于女性身体弱于男性,而是由于现有的社会性别分工对女性不利。如在性别歧视的社会里,男性可能会优先接受救助。其二,救灾中男女的需求不同。需要供给妇女特殊用品,保障女性临时安置空间的私密性等。其三,灾情统计中应分性别统计。否则无从了解弱势群体在受灾者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相较于其他人群,她们在灾害中所遭受损害的状况与程度。

(3)城市地理学

长期以来城市地理学都受到“男性原则”或“男性标准”的影响,忽视了女性的空间存在和空间需求。已有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型以及城市居民行为研究大多以“核心家庭”式的性别关系为默认条件,不管是城市土地利用模型还是因子生态模型。强调日常活动行为的时间地理学也仅表现了男性主义空间与公共空间,忽视了身体的差异与家庭等私人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回归到人本主义空间命题上,倡导反映女性对城市生活空间的体验。

(4)城市社会学

教会学生如何从城市住房制度、住房的意识形态分析、居住环境以及住房资源分配等角度,分析在现有制度体系与观念规范下,探究出一条适合女性和城市共同发展的道路。

2.城乡规划实践教学

(1)总体规划

城市女性日常活动对应的4类空间为:家庭行为空间、工作行为空间、购物行为空间、娱乐休闲空间。现代城乡规划从功能分区、公共卫生的角度追求高效率和低污染,通过总体规划分割工作和居住地点,忽视了越来越多的女性需要同时扮演家庭主妇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由于工作和居住地点的分开,商业和家庭日常事务相关的设施,如便利店、学校的分隔,大大增加了女性的交通负担。因此在总体规划阶段就应重构城市功能,改进交通运输系统等。

(2)控制性详细规划

性别差异导致空间需求的多样化,近来出现有针对女性的医疗服务机构,如,妇女保健中心、妇科医务所、女性学校等,还有专门服务于女性的机构,如受暴女性庇护所、托儿所、预防中心等。新的空间类型必须在用地分类控制阶段就考虑仔细,及时解决不同用地的联系、用地与交通的关系等问题。

(3)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

该设计阶段主要涉及公共空间,身处其中的女性往往表现出比男性更多的“身体焦虑”,如“被凝视的焦虑”“安全的焦虑”。这些焦虑改变了女性使用和享用公共空间的方式,也带来了不安全感。城乡规划应为妇女创造更加安全的环境以应对暴力,比如,公园、社区、监控系统等公共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必须把妇女儿童的安全考虑进去。空间安全设计需要性别敏感,不能将男女的行为特征置于同一衡量标准之内,应关注女性在空间中的心理需要、行为方式和独特经验。

(4)景观设计及建筑设计

女性的行为特征决定了她们更喜欢在公共绿地和广场这些地方逗留、聊天,这有利于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密切的社会交往的建立。因此,在做此类空间的景观设计时,学生应注意可达性、舒适性、艺术性等。而对于建筑则要考虑使用的便利性和细节空间的处理,如休闲娱乐交通空间的母婴设施,购物空间的卫生设施等。

四、结语

很多人把男女差异看作社会问题,而不是由于带有性别歧视的规划法律造成的物质土地使用问题。目前,虽然大多数女性和男性已经拥有了平等地进入公共空间的权利,但因为身体的差异对空间的体验是不同的。女性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规划学界的关注,在城乡规划设计领域中,将两性差异以及女性主义思维纳入进来,是真正体现人文关怀的城乡规划。在城乡规划教育中需要尊重女性观点,进一步探讨女性参与城乡规划方法、途径等,同时还需重视此领域学术环境的创造和相关课程的推敲。通过基于性别视角的城乡规划教育,教会学生营造更具包容性与平等性的城市空间,是城市走向真正平等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秦红岭.城市规划中的性别意识[J].城市问题,2010(11):16-20.

[2]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心理病理学理论范例(12篇)

    - 阅0

    心理病理学理论范文篇1关键词:毒邪分析1毒邪学说的发展概况毒邪作为中医病因学说之一,从《内经》时代开始,即已奠定了其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多有充实与发展。二十世纪80年代.....

    金融科技理念范例(12篇)

    - 阅0

    金融科技理念范文篇1在新常态下,地域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增长放缓等难题,以作者所在地域为例,银行业也面临不良贷款双升、盈利下滑、资金压力增大等挑战。面对经济转型期金.....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