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理念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金融科技理念范文篇1

在新常态下,地域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升级、增长放缓等难题,以作者所在地域为例,银行业也面临不良贷款双升、盈利下滑、资金压力增大等挑战。面对经济转型期金融发展的困境,辖内银行机构要抱团合作,对企业真心帮扶,特别是对有发展希望但面临暂时困难的企业做到不压贷、不断贷,切实增加有效信贷资金支持辖内经济转型发展。

新常态下,改革与创新成为发展的“驱动力”,各银行机构要从新常态的国际、国内以及经济、政治和社会等背景去思考业务发展的未来趋势,要从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一系列重要的政策举措中深刻领会并认清新常态的切入点,自觉按新常态的客观要求顺势而为、拓展业务,立足“四个强化”、“四个支撑”,实现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

强化逆周期思维。顺周期思维在经济形势好时,往往放大成绩,居安而不能思危;当经济逆转时,又往往放大问题、忽视企业发展的希望、潜力和方向。我们的工作理念、业务操作规则等受顺周期思维主导,应对困难和挑战就会裹足不前。逆周期思维是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居安思危,看得到潜在的风险隐患,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也要看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逆周期思维的核心就是要把眼前和长远结合起来,不为眼前的好景迷惑,也不为眼前的困难所羁绊,只要认准未来的方向,就脚踏实地从当下做起。

强化创新思维,新常态下的“新”是新陈代谢的“新”,要有创新的思路、理念,才有发展的出路、希望,当前一些新兴行业、新兴市场主体、新型经营方式就是创新的成果。它们的发展将催生金融创新,并与之相适应。银行不是没有供给、市场不是没有需求,我们缺乏把握创新这一发展动力的思路和理念。

强化危机意识。当前,各种各样的准金融对银行机构冲击很大,高回报、易交易导致资金在银行体系外循环的数量、方式、渠道越来越多,许多企业或多或少都参与过民间借贷,也有一些个人以不同的方式参与民间借贷,在市场选择的过程中,银行机构要正视民间借贷也逐渐趋于理性、逐步回归的态势,主动选好客户,培育客户忠诚度,把各类客户群当做发展的基础,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强化科学意识。增强对客户、行情、产品和市场的研判的科技含量,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在管理和经营中要引入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真正做到管理更科学、反应更灵敏、研判更客观、决策更正确。

人才支撑。无论是发展金融产品还是化解金融风险,金融人才都很重要,要重视人才培养,要用好、留住金融人才,发挥好金融人才的价值。

科技支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认识到科技金融的作用,发挥科技的力量,让科技在金融发展中起到应用的作用。

机制支撑。内部管理机制要灵敏反应市场信号,让高管人员便捷听到基层真实的声音,然后做出科学的判断,让基层能快捷的认知管理层的意图,让客户能准确地把握金融产品与政策,内外沟通顺畅有利市场拓展和执行力提升。

金融科技理念范文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8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4(9)-0054-04

2010年,互联网金融概念首次在国内提出,随后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迅猛发展。2013年,《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纳入国务院部署的金融领域19个重点课题,并在多份文件中均有提及,互联网金融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总理指出,守住风险底线,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人民银行对互联网金融也给予了积极评价,对其持支持和开放的态度;2013年12月,成立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标志着互联网金融进入行业自律式监管阶段,互联网金融得到多方认可,商业银行如何在网络时代加快推进转型发展是一项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互联网金融是基于互联网,不能脱离金融本质的金融活动范畴,是互联网与金融交叉结合的新兴领域和金融模式。广义上讲,互联网金融的范畴包括三类:一是互联网企业开展的金融业务活动;二是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金融业务,也就是今天的电子化金融商业模式;三是纯粹的互联网金融,如1995年成立的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以及完全以互联网为平台在线上开展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美国互联网银行(BOFI)等。狭义上讲,是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平台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和产品的虚拟金融市场。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趋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45.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年增长率19%,发展主题从“量变”转向“质变”1。随着网民规模增长进入平台期,互联网经济规模持续增加,从2003年的49.2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004亿元,2013年互联网经济增速达51%,是GDP增速的6.6倍,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的3.9倍,互联网经济增速远远领先于实体经济增速,伴随而来的是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迅猛发展2。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截止2014年6月30日,中国首支互联网货币基金“余额宝”用户突破1亿大关,基金规模达5742亿元,成为全球第四大货币基金,成功开启了碎片化理财的新时代3。不仅是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网易等纷纷推出金融产品服务,网民便用鼠标投票,开始了活期存款搬家,一块钱起买的互联网货币基金像团购一般,汇聚了数以千万计网民的闲散资金。除了货币基金,P2P网络贷款、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业务也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拓宽百姓投资渠道、提高社会金融服务水平、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推进利率市场化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4。

(二)互联网金融业态形式。互联网金融发展最开始仅仅是满足自有电商平台的支付需求,逐渐介入到转账汇款、小额信贷、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金融产品代销等银行核心业务领域。从全球范围看,互联网金融已经出现了十余种商业模式。从国内看,主要有五种业态形式:一是互联网支付结算业务,包括以“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综合性支付平台和以“快钱”、“环迅支付”、“首信易支付”、“拉卡拉”为代表的第三方独立支付平台。二是P2P网贷业务,包括以“拍拍贷”为代表的无担保线上模式和以“红岭创投”为代表的有担保线上模式。三是互联网融资业务,包括以“宜信”为代表的债权转让模式和以“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股权融资模式。四是互联网投资,包括以余额宝等为代表的直接融资模式和以“融360”、“好贷网”、“数米网”、“铜板街”等信息服务网站为代表的信息中介服务模式和以“天天基金”、“众安在线”为代表的基金保险代销模式。五是互联网货币,如比特币、Q币、U币、G币、亚马逊币、脸谱币等。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2014年3月11日,我国首批民营银行试点获批,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5家民营企业。民营银行的设立,使得互联网企业可以合法的身份提供金融服务,这将对金融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3月26日,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推出娱乐宝平台,预期年化收益率7%;4月1日,支付宝推出全新支付产品“空付”,通过对任一实物扫描授权赋予支付能力;继而,中信银行与海尔集团合作,在业内率先推出了供应链网络金融平台,开创了银行业与制造业在供应链领域合作的新模式。随着互联网企业持续向金融领域渗透,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不断融合,在门户金融、电商金融、移动金融和社交金融等领域加速发展,跨界创新将成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市场博弈

互联网金融以“包容、平等、去中心化”为特征,而传统金融则以“规范、守纪、尊重规则”著称,二者具有比较优势,但在金融市场的长期博弈中,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将逐渐走向融合。

(一)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比较优势。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互联网只是介质和平台,互联网金融改变的是商业银行传统的运行方式,并未改变金融提高社会资金配置效率的本质,二者各具优势。

1、互联网金融优势分析。一是服务“长尾”群体,受众面广。依托虚拟网络,突破时空局限,服务半径更广,满足“长尾”群体金融需求,提高客户覆盖率。二是依托网络平台,成本较低。据测算,单笔业务成本营业网点1.07美元,电话银行0.54美元,ATM0.27美元,互联网只需0.1美元,在线虚拟支付的成本是物理网点支付的1/16到1/6。三是满足个性需求,客户体验高。互联网平台聚焦于每个参与主体的个性化需求特征,客户需求得到了充分关注与满足。四是掌握海量信息,精准度高。互联网金融通过技术支持实现了准确的信息搜寻处理,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障碍,能有效识别潜在客户。五是供求完全匹配,配置效率高。互联网金融类似于直接融资,对供求信息进行匹配,双方或多方交易可同时进行,定价完全竞争,提升资金效率。

2、传统金融优势分析。一是资产规模较大,诚信度高。近年来,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和机构数量迅速增长,互联网金融机构在总资产、交易规模、信用度方面都远远比不上商业银行。二是基础设施完善,网点广泛。经过多年的发展,银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客户服务体系,有遍布全国甚至海外的物理网点,有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多元化的电子渠道。三是客户资源丰富,竞争力强。传统金融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网银用户逐年攀升,并与大部分黄金客户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四是风控体系完善,稳定性强。互联网的虚拟性导致其对信用风险的判断存在较大偏差,而商业银行拥有较为领先的管理理念、比较成熟的控制手段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能够较好地控制风险,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二)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冲击有限。互联网的普及和大数据技术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优化了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对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理念、盈利模式、渠道优势和中介职能等方面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整体上看,冲击有限,商业银行仍具有规模优势。一是支付结算业务方面,2013年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16万亿,而同期商业银行仅网上支付业务规模已达1061万亿元。二是网络融资业务方面,国内P2P贷款和电商小贷规模都不大,与商业银行客户群体不同,更多的是一种互补关系。三是渠道业务方面,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对银行的理财、基金等代销业务和储蓄存款造成一定影响,但银行物理网点仍是服务的主渠道。

(三)互联网金融为传统金融注入新活力。互联网金融在给商业银行提出挑战的同时,互联网技术也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机遇。一是互联网金融唤醒了各层级客户潜在需求,为银行拓展业务创造了更多商机,所产生“鲶鱼效应”也迫使银行加快了转型创新的步伐。二是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让银行能够做到随时随地为客户服务,既提高了金融体系资源配置的效率,又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利润空间。三是大数据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信息收集和处理的技术手段,可以深入分析客户行为,提高定价水平和管理效率,挖掘潜在客户资源。

(四)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互联网能够拉近虚拟空间的距离,却不能缩短现实间的距离,能够提供海量数据,却不能解决信任问题,单纯的互联网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金融需求。由于互联网企业和商业银行各自核心领域比较优势的存在,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有效补充。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为商业银行加快创新打了一剂强心针,引发银行重新审视传统的经营理念和模式,进而通过技术升级促进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从国际经验看,欧美等成熟市场互联网金融只是补充。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可以优势互补、相辅相成,二者未来在经营、管理、数据信息领域必将融合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折射商业银行转型方向

互联网金融从支付领域逐渐拓展到融资、理财等传统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领域,其业务范围与商业银行的重叠范围不断扩大,逐渐与商业银行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深层次变革。对商业银行来说,必须从战略导向、经营理念、经营模式、产品体系、服务方式上积极创新,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步伐。

(一)深化经营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迅猛发展,主要基于其更为民主、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模式。因此,必须要树立“客户体验至上、开放包容、平等普惠”的互联网思维,用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同时改进服务效率,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积极转变观念,以互联网为依托,在战略导向上,争取主动,成为网络经济的金融门户;在经营理念上,实现由“产品中心”向“客户中心”转变;在经营模式上,将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二者优势;在产品体系上,研发组合产品,开发“一揽子”金融产品,提供系统专业的理财融资产品体系,在服务方式上,提供“金融超市”的一站式金融服务。

(二)延伸支付渠道,提升用户新体验。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能是支付中介职能,在互联网时代,该项职能逐渐呈弱化趋势,对银行的其他业务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渠道建设,不断延伸创新,改变客户体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性,不断加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渠道建设,探索建立以平台建设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全面延伸支付渠道。另一方面,不断推进物理网点转型升级,由支付结算为主向营销服务为主、由业务处理为主向应用体验为主转型,加强线上线下协同,通过强化线下业务来赢得线上业务,提升用户体验。

(三)创新科技支撑,建立大数据系统。加快信息系统建设,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加快创新发展、实现业务转型的基本手段。以现有业务和客户为基础,采用互联网技术手段,积极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务和技术应用的“双创新”,实现经营管理向全流程化、科技化转型。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拓展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移动支付业务,探索开展网络贷款,创新推出网络互动银行及微客服、微支付等。搭建电商平台,创新市场营销模式,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开展一对多、制导式的精准营销。开发大数据系统,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实现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全方位沟通与多维度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能。

(四)强化三方合作,搭建一站式平台。对银行而言,客户流量意味着数据积累和价值创造。因此,面对互联网金融在平台与流量方面的强有力冲击,必须深入研究客户需求,要以开放的态度积极合纵连横,开展跨业、异业合作,推进多方位及深度合作,建设交易流的枢纽平台,搭建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在大流量数据中寻找客户、发现机会、精准营销、嵌入服务。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开发及运用,持续推进新功能的加载、新产品的研发和新渠道的拓展,实现与商业银行现有的业务平台和产品有效对接融合。

(五)完善组织机制,培养专业化人才。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模式提出挑战,而经营模式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行共同努力。结合商业银行互联网时代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战略需要,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实施转型的整体规划,要组建一支熟悉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电子商务、在线营销以及云计算等方面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为银行互联网经营模式创新提供支持。

(六)加强风险防控,推进可持续发展。推进互联网金融业务健康发展,实施科学有效和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确保互联网金融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健康发展。一是支撑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关键是网络及计算机系统建设,必须从硬件建设方面,确保网络及计算机信息数据系统的安全有效性,严防外部数据及病毒的入侵,把好风险防控第一关口;二是加强制度建设,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风险防范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业务制衡制度及风险预警处置制度,实现各项业务政策化规定和管理措施的程序化硬性约束;三是建立大数据系统及网络管理监测预警系统,实施全方位、24小时有效监控,发挥科技预警的支撑作用;四是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强化内部监管组织的系统性,充分发挥内部控制部门的监管效能;五是建立一支懂业务、懂技术的专业团队,准确把控业务风险点,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创新风险零容忍。

参考文献

[1]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14-16。

[2]罗明雄,丁玲.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深度解析[J].中国科技财富,2013,(9):38-41。

[3]牛帅.互联网行为模式解析[J].信息方略,2012,(10):21。

[4]关正标.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38-39。

[5]张庆,王越.互联网金融模式解析[J].企业管理,2014,(3):17-20。

TheExplorationonthePathofCommercialBanks’DevelopingtheInternetfinance

ZHANGZhaodi

金融科技理念范文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对策

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相对于与发达国家,我国的高科技企业整体起步较晚、发展水平还不高,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探讨。

1.从企业规模来看

由于国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办没有什么特殊的门槛要求,目前国内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较多,但这些企业中大多数的技术力量和资金实力都相对较弱,研发资金的筹集相对困难,资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

2.从信息获取来看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市场的信息获取的渠道相对较少,市场的覆盖区域相对狭小,信息资源相对匮乏。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型化和个体化,缺乏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在信息的搜集和获取方面缺乏合作和企业间的共享,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信息获取方面始终扮演着单兵作战的角色,信息的获取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来说,都比较的狭窄和单薄。

3.从组织管理来看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多数是科技人员出身,他们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管理培训与学习,管理的思想和意识相对薄弱,特别不善于战略管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较低,组织上呈现非规范性和集中性,十分不利于对创新活动进行科学组织管理。企业管理人员市场意识比较差,不善于运用市场之力为企业运营服务。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资源管理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在知识管理和时间管理等方面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4.从创新效果来看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技术的偏爱和追求完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正是在这种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创业者忽视了技术产品的其他诸多工作,把本应在产业化过程中众多更为重要的企业元素、市场元素有意无意地放到了次要位置,没有围绕市场这个指挥棒。企业的创新没有针对性,缺乏连贯性和执行力,科技成果在产业化和商品化中步履维艰,处境尴尬,延误了一次又一次市场机遇。

二、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困境的对策

1、资本市场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主要渠道

资金筹集是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科技型中小企业也不例外。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同样也有很多中,可以自筹,可以向银行贷款,可以申请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当然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等等。由于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非常庞大,完全通过自筹解决是不切实际的;银行贷款又往往过于考虑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主要面向还贷能力比较强的大企业,追求短期利润;由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依靠申请国家创新基金项目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具有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的特点,能满足这种要求的只能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将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的主要渠道。

资本市场的融资如何进行,换句话说就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融资决策如何制定是企业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就曾成功引进日本大冢制药公司投资微创,使上海微创取得了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为将来在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上有可能进行的更大规模的国际化运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公司副总裁张捷对资本市场的融资有他独特的见解:选择战略投资者是不仅可以解决“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战略投资者还能为企业带来其他资源,比如行业背景、市场影响力、营销支撑等。

2、合作研发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捷径

企业的技术创新可以通过自主研发,也可以通过合作研发开展。但是由于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人才、资金、信息、技术等各方面比较缺乏,难以筹集研发所需要的所有资源。因此必须加强与外界的合作,走合作研发道路,通过合作研究开发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

规模较大、资金较雄厚、技术力量较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采用引进模仿技术创新,引进现今的生产线,能够对引进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消化吸收,掌握现有的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度创新,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同时注意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样不仅大大节约技术创新时间和经费,还能够保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缺乏技术创新人员、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一般采用委托创新模式,委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承担研发任务,企业通过购买获得技术成果。通过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使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稳定的技术供给,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速度。

另外,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可以共同出资组建研究开发中心,共同承担风险,获得收益。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3、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持续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和灵魂,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持续创新模式。所谓持续技术创新,即企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问内,持续不断地推出新的技术创新项目,并不断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的过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创新模式主要由产品家族创新和战略技术创新两种方式组成。产品家族创新模式是指一系列技术相关的产品创新活动;战略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从一个产品家族创新向另外一个产品家族创新过渡的技术创新模式。这两种技术创新模式交替进行,就形成了持续技术创新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当中,必须注意技术相关的系列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注意相同的技术在不同的产品上的应用创新,也就是说,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创新活动过程中要考虑技术的使用范围。同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是要注意技术的升级换代,及时应用已有的高新技术,积极开展全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金融科技理念范文篇4

关键词: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发展对策

一、金融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金融业是知识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也是科技含量高、创新步伐快的产业,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力资源已逐渐超过物质资源而成为现代金融业的核心资源,因此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对于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成为金融业界的共识。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金融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市场具有竞争性,竞争的优势不仅仅在于成为低成本的领先者或者研发出差别化的产品,更重要的是开发金融企业的特殊技能或核心能力,这就意味着金融企业必须要依赖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员工,因为他们具有适应环境发展要求的能动特性。因此,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根基在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人力开发,离开了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金融企业核心竞争力便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金融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就难以为继。

(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促进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首先,金融企业的管理目标是由金融企业的管理者制定、实施和控制的,但在工作过程中,只有恰当的选用员工,才能圆满地实现金融企业预定的目标。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应具备优秀的能力素质,理解管理者的真正意图。其次,管理的基本职能是决策,在金融机构中,作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正确决策需要有人力资源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作为保障。因为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使组织体系更健全,能为员工提供发展的平台与机遇,更好地为金融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使金融企业实现竞争环境下的具体目标,是金融企业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三)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金融业技术领先的保障

金融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金融行业的发展,而先进的技术及技术的广泛应用需要具备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先机。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发展依赖于高水平的人力资源管理,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能配合和开发先进的金融技术,实现金融企业的发展目标,使金融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是金融企业技术领先的保障。

二、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现状

(一)陈旧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大部分金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管理者都出身于传统的人事工作部门,他们将一些落后的人事管理理念和方式带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往往习惯于将自己传统的观念灌输给员工,认为员工必须服从于领导,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员工的理解,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能使员工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能被员工真心地接纳。这种陈旧落后的管理观念阻碍了人力资源的正常发展,也阻碍了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二)存在人力资源规划不合理问题

很多金融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没有详细的合理规划,在制定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盲目地追求简洁便利,使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缺乏计划性和预见性,造成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

(三)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正确合理地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的高效率运作具有重要影响,而所谓有效合理的激励机制就是使员工对所从事的职业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同时,一个工作挑战性越高,未来发展前景越好,薪酬分配越公平合理,就越能吸引高素质的员工为实现工作目标而奋斗,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提高对工作的满意度。

当下,大多数金融行业普遍缺乏合理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大多数金融企业存在着薪酬分配不合理及结构单一的问题。例如,大多数金融企业存在着工资和奖金随意发放的现象,过于重视部门领导的个人意愿,缺少对员工个人业绩的正确评价,没有达到激励应有的效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企业损失了大量的高素质的人才,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越来越突出。

(四)金融业人才的培养体制不健全

在我国,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部门对职业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论和实践脱离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方面,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缺乏人力资源开发和培养对企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企业担心投入大量培养经费后培养的高素质人才会流失。所以,目前我国大部分金融企业对人才的培养投入较少,培训效果不明显。

目前,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培养存在着各种问题,如以讲座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仅仅几次讲座不能从根本上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工作的误区,培养效果不佳。此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培训内容大部分是员工工作中需要具备的基本业务能力,对其他方面的培训涉及很少,使员工在很大程度上缺少了对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的认知与规划。另外,部分金融企业对人才培养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不合理,只是注重进行短时间的培训,希望运用较少的资金投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培养的缺乏导致了高素质人才资源的匮乏,这种不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利于行业的持续发展。

三、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我国金融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真正认识到员工是单位所拥有的最为重要的资本,认识到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模式,就需要从理念着手,站在员工的角度和企业规范化管理的角度,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大胆引进和使用人才,实现金融企业人才队伍的充实,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还应树立公平竞争、人事相宜的管理理念,在正确理念的支撑下合理选用适宜企业良性发展的人才,为员工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在竞争的过程充分开发员工的潜能,促进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从而实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人事相宜的管理目标,进一步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发展。

(二)制订有效的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

金融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制订和实施人才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设立战略性的人才储备库。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回暖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国内的外资金融机构总数量仍将会增加,业务种类和规模也有望继续扩大,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和竞争会更为激烈。为此,应当依据金融行业今后发展的走势,早做策划、早做准备,加大对重点人才的吸引力度,制定科学的人才选聘机制,合理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我国特点的金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和管理制度。

(三)建立完善的金融业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是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管理的关键所在。在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之前,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公平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是金融企业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国金融业应采取全面的薪酬体系,对员工工资和奖金的发放要合理公平。首先要制定合理公平的薪酬制度,严格依据按劳分配、按能分配的原则,做到公平分配。金融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还应做好绩效考核的工作,对业绩突出及贡献较大的员工实行奖励制度,实现人才激励机制的目标。其次,金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时,还应该格外加强对高素质人才的培训,为员工的职业生涯提供一个正确的引导,激励机制的制定要注重其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除了给予物质方面的奖励,还应给予员工人文关怀,加强精神方面的激励,充分发挥激励的效力,使企业得到员工的认可,同时达到金融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双赢局面。

(四)构建新型的金融业人才教育体系

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在金融行业快速崛起的过程中,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技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构建一套新型合理的人才教育体系,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掌握先进的工作技能,增强其适应时展的需要,已成为提高金融业竞争力的必然趋势。要注重人力资源的连续性开发,吸引和留住现有人才,以及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实现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内部金融人才的培养水平,建立现代化、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将高校对金融发展过程中应发挥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功能进行拓展和强化,为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高端人才培养、金融技术创新等支持,为金融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其次,各金融机构要对培训加以重视,构建新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联动。各个金融机构要制订适宜自己企业员工的教育与培训规划,尽力改善自身以讲座为主的单一培训模式,形成多元化并且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训方式,增强培训中与员工的互动,达到培训的目标。此外,除了加强员工基本职业素质与技能的培训外,金融机构还应该对员工进行新技能和新知识的教育,提高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帮助员工合理规划其职业生涯。还要合理规划培训和教育经费的使用,在注重短期培训的同时,更要有长远的人才培训计划,做好长期投入的准备,从而多方面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

最后,在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21世纪,应注重金融人才的多层次、多途径培养,以适应各类用人机构的需要。大力发展网络教育与网络学习,以计算机等现代化信息设备为载体进行个性化、专门化的培训,从而提升金融行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当下,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尚未完善,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特别是行业外部环境的不断冲击,这就要求金融业必须要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通过改变理念、完善体系、增强培训等方式,做好我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工作,尽力挖掘员工的潜能与价值,保证金融企业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综上所述,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为使我国金融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与管理,只有具有了完善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才能确保我国金融企业实现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瑞文,张爽.中国金融业人力资源的历史回顾与未来展望[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3(06).

[2]苏继新.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念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2(07).

[3]王继红.现代金融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位探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1(30).

金融科技理念范文1篇5

关键词:企业自主科技创新国家创新体系金融机构

创新与国家创新的内涵

1912年着名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着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并由此产生了以技术变革和技术推广为对象的技术经济学和以制度变革和制度形成为对象的制度经济学两个重要的经济学分支。按照熊彼特的定义,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新的思想、方法以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它主要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给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比如建立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由此可见,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既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又涉及非技术性变化的创新。从熊彼特建立创新理论开始,经济学对创新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继熊彼特之后,爱德温曼斯菲尔德、莫尔顿卡曼、南赛施瓦茨等人进一步发展了创新理论,并形成了以创新活动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派新熊彼特学派。

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是首先由英国着名技术创新研究专家弗里曼于1987年提出的,它的基本含义是指由公共和私有部门和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强调系统中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该网络系统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活动及其间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的知识和技术,使一国的技术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它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之间寻求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而建设性地相互作用,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的关键动力的系统。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

经济增长新格局中R&D投入的持续增加

在当今时代,知识产权、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国家创新能力的评价中,R&D的投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创新总体水平的评价指标。综观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R&D的投入的持续增长是一个显着的特色。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中,各国以企业为主导的科技研发活动的投入持续增长,并由此带动了一系列创新活动的展开,在这一态势下,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显着变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原创性创新活动成绩斐然,在通讯、电子、生物、农产品等一系列领域获得了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其别重要的有:CPU设计技术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研制呈现群体突破态势,“龙芯”系列64位通用芯片研制成功,结束了信息产品“无芯”的历史;联想万亿次计算机研制成功;采用深亚微米CMOS工艺研制的光集成芯片,在高速传输数据领域进入世界前列等。为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2)》中将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概括为5个方面的重点。这份纲要开宗明义,明确提出了要将企业作为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以产学研结合作为重要的载体和实施形式,以求达到更有效配置科技资源,激发科研机构创新活力,使企业获得持续创新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企业将成为国家创新主战场上的生力军,有企业参与的产学研的合作形式将成为我国原创性创新活动的主体。同时,我国已于2002年科技投入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当年的R&D投入占GDP的比重实现了历史最好水平,达到1.1%,而且其中有64.7%为企业的研发支出。这在我国国家创新中无疑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增加R&D的投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解读科技发展纲要的基点。

发挥金融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作用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增长要由资金和资源拉动型,逐步转向创新、知识和技术拉动型,就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金融业中除了专司宏观管理职能的央行等机构外,其余机构的性质均为企业,在这个意义上,一国的金融创新本身就是国家创新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金融业用自己的金融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为其他工商企业服务。国家创新活动的功能之一是优化资源配置,金融作用的发挥可以满足创新活动的这一要求。企业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体,但企业更多追求的是无风险的利润,更加注重风险的回报,而创新无论是针对技术还是针对制度都存在着两种可能性,既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金融的作用,在于可以配合国家创新活动中的重大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创新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从总体上可以将金融对国家创新活动的支持及其功能作用,作以下5个方面的分析。

(一)引导建立新的理财观和投资观

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需要实现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而我国长时间以来存在风险投资的主体单一的问题,这不仅使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也直接导致了风险投资资金来源的不足。要促进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发挥金融在建立风险投资业中的作用,理顺风险资本的投融资体制已是当务之急。而首要的是迅速实现理财和投资观念的更新。在国外,风险投资是一种主要作为私人权益资本的投资活动,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政府的作用并不是通过单纯作为投资主体体现出来的,而主要是研究政策,如何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提供良好的法律保证、适度有效的进行管理、做好各项宏观调控手段的协调配套工作,为高新创业企业创造良好的风险创业环境。在我国风险投资却主要由大规模的政府资金所支撑:有统计显示,到2001年7月,我国风险投资资金中有近一半来自地方政府,而2000年7月,这一数字竟高达70%,政府行为的目标应该是由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资金流向。政府财政资金仍然是可以利用的来源之一,还可以通过融资担保资金、直接投资资金两种方式进入风险投资领域,但它的作用应与过去有所区别,在投资份额上不再作为投资主体,发挥的作用也主要是引导和带动全社会的风险投资。在我国长期的金融实践中,居民的金融资产单一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实。

目前即便是在金融资产多样化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的情况下,居民的资产选择行为仍然较为单一,占主导地位的金融资产仍然是储蓄存款。这在客观上为储蓄分流,培育风险投资机制留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已经使得储蓄者与投资者二位一体的储蓄-投资直接转化机制不再是现代社会的主流,储蓄者通过购买各种金融产品的方式将储蓄转移到投资者手中,由投资者完成投资的间接转化机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在一个有效的金融市场上,金融市场的内在运行机制能够保证资金得到合理的配置,增加储蓄者和投资者双方的效益。储蓄者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通过购买风险投资基金来实现对风险投资项目的间接投资,通过风险投资专营机构的运作来实现自己的收益。基于这一分析,应该着重从政府行为的理顺和居民行为的引导上来实现金融在其中的功能作用。

(二)风险投资基金孵化高科技企业

通常人们把用于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的资本称作风险资本,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的含义是:对创业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创业企业提供的资本支持,并通过资本经营服务对所投资企业进行培育和辅导,在企业发育成长到相对成熟后即退出投资以实现自身资本增殖的一种特定形态的金融资本。由此可见,风险资本的内涵在于它是一种针对创业企业而言的专家管理型资本(Professionallymanagedcapitaltoventures)。它的主要特点是聚集资金由专门的机构管理,负责项目的选定和投资,并有一套较为完整的降低风险的机制。风险投资的对象大多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的成果转化,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它不仅改变了生产的方式和技术手段,而且也不断催生新的产业,加大新兴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风险投资的出现正好有效克服了高新技术成果商业化的障碍。风险投资最初产生于美国,对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挥了深刻的影响,人们把它看作是企业家精神的催化剂,推动着经济的增长和革新,创造了就业机会、提供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刺激了竞争的活力,也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我国的风险投资基金从1985年建立开始,已经有了十几年的风险投资的实践,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程度还很低,与当今世界以风险投资支持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的现状相比,差距很大,同时,当前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中还存在着政府行为的越位和缺位、金融配套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人才吸引机制、税收等宏观经济调节手段不够协调等问题,制约了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成长发育。

风险投资是一种新型的投融资金融活动,金融机构作为资本市场的行为主体之一,在这一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金融配套机制的目的是要塑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使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部门配合协调,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发展。在西方国家,风险投资基金被称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在美国,诸如微软、苹果公司这样的企业都是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下孵化的超大型企业,风险投资从本质上说提供的是创业资本,是以科学技术应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孵化器,如果风险投资基金运作是成功的,就可以在全社会起到公示效应的作用,能对全社会的储蓄投资流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无庸置疑,在风险投资基金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的方式是极为可取的。可以设立国家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来增加风险投资的规模,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创业活动,投资基金可以直接形成公司资本,以后按出资比例分享利润,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以产权交易或组建上市公司的形式在资本市场上出让股权,整体溢价收回投资。还可以吸引国外风险资本组建中外合资的投资基金的方式,进一步扩大风险投资的资金规模。

(三)银行信贷支持企业创新活动

重视银行信贷的作用,发挥银行配套支持风险投资的功能。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资金匮乏问题一直困扰着转化效率,与科技成果的研发和中试费用相比,运用科技成果的直接大规模生产的资金,十倍、百倍于前两项。没有资金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就无从谈起。而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正处在初生阶段,银行信贷的介入也是非常肤浅的。这几年,一方面存在着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与供给间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又存在着银行的巨额存差,大量资金被闲置。原因在于,在现行的银行体制下,防范风险是商业银行的第一要务,而风险投资的特点就是具有高风险,从表面看这有悖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若政府财政能建立担保基金,则困扰企业和银行的这一难题可以迎刃而解。如果有银行信贷的有效介入,风险投资的规模和效率都将有极大的提高。这是在现行体制下银行信贷介入风险投资领域的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这在世界各国都有成功的范例。如法国和荷兰建立了贷款担保,丹麦以贷款的形式支持创新企业,瑞典对创新企业提供6-10年的头两年免息的贷款,而美国对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担保则最为典型,1993年美国国会曾通过一个法案,规定银行向创新企业的贷款可占投资总额的90%,如果创新企业破产,政府负责赔偿贷款的90%,并拍卖创新企业的资产。

(四)保险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

要充分发挥保险公司在风险投资中的防险止损功能。作为金融企业的保险公司为金融活动保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保险系统活动看,各种分保险、再保险实际上是对已有的金融活动结果的保险,如美国的存款保险更是直接为金融活动提供的保险。在风险投资中,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对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企业提供财产保险和对为科技创新企业发放贷款的银行提供信用保证,来保证风险投资的有效性。

(五)投融资机制优化配置科技资源

要认识建立风险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以及利用资本市场促进风险资本结构优化的作用。我国现实的情况是资本市场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发育很不成熟,市场没有做空机制,没有风险资本的投融资机制,缺乏对社会游资的合理引导,应该建立类似纳斯达克市场的创业资本的筹集市场,来发挥其聚集风险资本的作用,因为世界各国的经验显示,创业资本存在着许多好处:可以改善一国的工业基础、调整产业结构。而且作为筹集风险资本的风险资本市场,主要存在的是个别风险,系统风险不大,还可以通过建立市场退出机制,不断净化市场,使其运行的质量更高,收到降低系统风险的效果。同时,利用资本市场的特殊功能可以为大量需要融资的科技企业和创新活动找到合适的融资场所,资本市场可以实现风险资本结构的优化,其主要途径是通过证券市场进行资产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刘必金.风险投资与管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2.张景安.风险企业与风险投资[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陈建梁.银行业风险评估理论模型与实践[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4.齐天翔,李文华.消费信贷与居民储蓄[J].金融研究,2000

金融科技理念范文1篇6

一、培养金融人才的转变方向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至今,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世界范围内,各国的金融管制放开,促使了电子技术为中心的新的技术开始被广泛使用,金融渗透经济各个领域也更加突出了其在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主导地位,因此金融业对金融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专业人才所要面对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愈加网络、电子、全球化,经济对于金融的依赖这一特点也更加明显,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动金融的发展。因此专业人才必须满足金融业的发展特点所存在的三个方面的要求:首先是银行概念以及货币形态的转变,其次是银行服务方式的转变,最后是资金流动方式的改变。下面讲述为满足这些要求所提出的四个转变方向。

1.业务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

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人民收入也进一步提高,因此,人民的投资理念也在持续更新着,对投资的需求从单一到复杂,为了可以给人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自然就需要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可以全方位的发展,满足客户的需求。我国在经济计划时代,为了满足企业需要,忽视了金融这门学科的整体性,把金融学分为很多专业,导致培养目标过于狭窄,学生除了在几门专业课学到知识之外,大多数课程没有实质差别,以至于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对培养人才方面产生了阻碍。因此,将业务单一型转向全能型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2.宏观向微观转变

在计划经济时期,微观单位作为只具备生产职能的工厂,并没有特别强调经营,资金也是与物资分配计划相适应的计划的分配,更加不能说微观金融管理。当转向市场经济,人民收入不断提高,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操作微观金融管理的基本能力成为了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

3.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当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金融业开始对外开放,许多外国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享受与国内银行同等的待遇。这不仅是跨国开展业务,也是中国的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于是,这就需要培养出不仅熟识国际金融规则,还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人才。

4.文科性质向理科性质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需求变化的加快,市场价格的变化也很快,使得预测风险技术显得尤为的重要,必须要从事专业的培养和训练。金融活动的三大目标是防止和避免风险、降低成本和增加盈利,为了达到这三个目标,就必须将金融学、数学以及一些工程知识综合运用。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将文科性质转向理科性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

二、培养金融人才的转变改革措施

找准转型方向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一步,最后但同样重要的一步就是明确改革的正确方式。只有抓住主要问题并采取正确合适的解决方法,才能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才能花费最少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最佳的效果。合理有效的措施,促进应用技术大学金融专业将更多的金融人才培养成最符合现代金融界所需要的。我们就必须在实现上述四个转变之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改革培养人才的现行课程体系

首先应该强调同等重视一些重点并且与世界金融息息相关的课程,例如,关于金融专业的概念,或者是关于银行、保险、投资等方面的课程,还有微观金融管理,其中尤其要重视金融机构管理,要尽可能的认识并且了解各种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除此之外,一些外语、计算机运用和国际金融知识的教育等知识也要特别强调,这些课程可以专门培养一些不仅懂得现代科学技术,而且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与一些国外金融机构竞争的人才。

2.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主导线。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金融界的局势也是日新月异,所以改革教学内容是十分有必要的。作为一个专门培养专业人才的教学课程,就不能盲目改革,一定要根据市场的最新形势和发展的需要,然后全面修订教学大纲,尽可能全面革新教学内容,争取做到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对于存在重复内容的情况,一定要力求通过整合课程尽量减少。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既然要做到与时俱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效地改进了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课程不断增加和教学内容不断增添的情况下,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完成教学工作任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还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可谓是一举两得。所以应该大力提倡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质量。

4.革新教学方法

上述四个转变,都有同一个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在当今这个日新月异的金融界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校必须革新教学方法。学校在重视情景模拟以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一个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高低体现出其思维的敏捷和对经济市场的熟悉度,这都是成为一位专业的金融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总结

金融科技理念范文

支行行长参加金融科技专题培训班后的心得体会

几天的学习,触动很大,有种“井底之蛙”和“被OUT”的危机感,更有“不跑步改变就是退步”的紧迫感。本次学习培训内容广泛,设置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与监管》、《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银行业务模式的重塑》、《人工智能与精神创新》、《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等一系列金融科技关联课程,请来高校教授、学者及金融专家为我们授课。从宏观经济新常态到互联网金融、科技创新与“万物互联”创新思维到无边界的“以人为本”、科技时代下的银行转型与战略思路到营销管理智慧、人工智能数据驱动的消费金融创新到大数据时代银行情报获取与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讲解。自我感觉在理念思维上得到新的拓展和站位,对科技金融的认识、理解、与岗位工作的结合都有明显的触动。

通过此次培训我认识到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对抢占先机,拓宽公私客户拓展渠道的重要意义。农业银行要积极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把握好互联网时代客户连接的本质,以金融科技为主线,加强同客户的平台化连接,优化客户体验,提升获客、活客和留客能力;要用好微信、公众号等营销新手段,通过粉丝经济效应,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客户基础。

随着科技发展,银行由手工记账,到电脑记账,由单机版到数据二级分行集中,一级分行集中,总行集中的历程,到了如今的大数据平台,云计算。银行的客户群也由60、70、和80后到如今的90和00后的年轻一代,客户的服务也由单一服务到多品种多元化服务,因客户需求,应客户所需而定制各种产品,由单一的储蓄存款,到如今的各种理财、保险、基金、黄金等一系列升值的产品,不同的回报。也由柜台服务到自助服务,再到如今的互联网金融服务。一部手机便可以处理银行柜面90%的业务,这样翻天覆地的变革,就是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带给银行人和客户服务体验的转变和颠覆!

新常态与新科技已经对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发出了时代之问,各个支行与网点应该是最敏感的单位,如何可持续?答案就是适应新常态、拥抱新技术、正确看待互联网金融趋势,创新改革传统金融方式,顺势而为,主动寻求传统金融体系发展“解药”,与互联网金融合作发展,创新金融管理模式、更新金融管理理念,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客户的期望值已从对产品的追求向体验至上转变,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重点,也将从简单和标准化,转变为创造个性化的体验,作为银行人未来的分支机构的重要性将逐年下降,而电子渠道,尤其是移动渠道才是王道,就经营最前沿的一级支行而言,作为农业银行基层管理者,我要做的就是服从和执行新的发展理念,提高我行服务水平,而不是畏难和质疑。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与大众性特点使得客户享受到了全新的体验,商业银行面临了大量的客户流失,因此我们应做到高度重视客户体验,优化客户体验,提升获客、活客和留客能力,打造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只有服务客户,抓住客户,拓展客户,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客户基础,才能使农业银行“根本固而枝叶茂,源泉壮而流派长”。因此我们只能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变自我,才能顺应未来的变革,未来的银行金融服务也才能赶上移动化浪潮,我们才能不被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而淘汰出局!

金融科技理念范文篇8

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国际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都普遍超过50%,中间业务居于主要地位。而在我国,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比例一直很低,近些年虽有所增长,但中间业务占比还未突破30%。这使得在面临金融科技的冲击时,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会伴随存贷款规模的下降而受到严重影响,为防患于未然,我国商业银行应尽快找到对策,实现转型,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

二、金融科技的概念及发展

1.金融科技的概念由来。金融科技(Fintech,Financialtechnology的缩写)的概念来自美国,用来指利用科技手段更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所组成的行业。金融科技被视为金融服务的一种创新,具体指的是互联网公司或者高科技公司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依靠软件开展的低门槛金融服务。2015年下半年金融科技的概念在我国开始被广泛提及,2016年这一提法就成为金融领域最热的概念。

2.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至今,全球金融科技公司每年吸纳的资金增量整整增长了20倍。全球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每年资金投入量由2008年9.3亿美元激增到2014年120亿美元,并在2015年再创新高,达到191亿美元,增速可谓迅猛。在美国,LendingClub等互联网公司正迅速抢夺在金融市场上的市场份额。在欧洲,2014年金融科技公司的资金投入达到15亿美元,交易量也快速上升。在亚太地区,资本对金融科技公司更是疯狂追捧。埃森哲的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亚太地区金融科技领域的投资总额已达35亿美元,而2014年这一数字仅为8.8亿美元,足足飙升4倍,爆发力之大、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在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步伐也十分迅速有力。互联网科技公司涉足金融领域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支付宝的诞生,包括之后陆续出现的许多支付平台,其主要作用都是为实物交易提供便利,降低买卖双方所承担的信用风险。直到2013年余额宝诞生,支付宝凭借积累的大量用户和资金开始进入货币市场基金业务,预示着支付宝开始将提供金融服务作为其发展方向。随后,天天基金活期宝、百度的理财B和百赚、苏宁的零钱包、腾讯的理财通和?蚪鸨Α⒕┒?的小金库等如雨后春笋般涌入市场,更能说明互联网科技公司普遍开始通过向积累的消费群体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正式进入金融业务领域。在存款市场领域,互联网科技公司推出的理财产品、P2P平台及众筹平台等正时时刻刻争夺着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在贷款市场领域,阿里小贷、腾讯微粒贷、百度小贷、京东的京保贝等都纷纷加入贷款抢夺大战中。2015年,淘宝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唯品花等的推出,给予了消费者赊购的便利,这实际是这些互联网科技公司推出的消费信贷产品。互联网公司正逐步扩大金融业务范围,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正越来越快。

三、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对商业银行产生了很大影响,可以从银行业务、银行信用职能、金融消费者和金融竞争格局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商业银行三大业务受到冲击。商业银行有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业务。负债业务是银行得以运营的基础,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则关系着银行的盈利能力。金融科技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三大业务都产生了影响:(1)存款业务规模下降。正当金融科技如火如荼发展之时,2014年第三季度我国银行业存款总额为112.7万亿元,减少了9500亿元,为1999年以来15年中首次出现下降。其中,16家上市银行环比下降1.5万亿元,跌幅达1.97%,其中13家银行存款总额下降。存款的大量迅速流失造成了“钱荒”,致使银行可放贷金额下降,直接损害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能力,增加了银行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2014年3月,三大行联合抵制余额宝,许多银行设置了资金转出限额,足以看出金融科技发展给商业银行造成的巨大恐慌。(2)贷款业务受挫。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相比于存款业务,受金融科技的直接冲击较小,原因在于金融科技现已发展的贷款业务种类不多、范围也不广。但是,商业银行存款规模的缩减必然会导致贷款规模的下调,故金融科技对贷款业务的间接冲击较大。(3)中间业务受到挤压。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规模较小,种类也不够丰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这种业务结构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金融科技冲击造成存款金额锐减的情况时,银行的盈利能力必然也受到影响。目前,许多互联网公司已经拥有了成熟的支付结算平台,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易趣的PayPal、腾讯的财付通、百度的百付宝、99bill的快钱等,手机移动终端即可完成支付。第三方支付凭借其便利性、快捷性和低成本已经渗透到人民生活中。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以低门槛、高收益为卖点推出理财产品,受到广大人民的追捧。

2.商业银行信用中介职能正在弱化。我国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十分蓬勃,依托于强大的互联网基础,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是强劲而迅猛。一方面,互联网公司通过其平台上的数据推测顾客的信用,这是互联网公司得以开展金融业务的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公司金融业务的不断深入与扩展,顾客的金融行为也可以成为推测顾客信用的基础,购买行为与金融行为的结合使得推测更具有客观性和准确性,这又会促进互联网公司实体业务与金融业务的共同发展。各互联网公司正追求实现这一闭合的正循环,因此各互联网公司会在自己的“领地”使用自己的信用评价体系开展金融业务,绕开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数据。自2013年余额宝诞生,金融科技经过三年的发展,一方面资金的供给方可以直接绕开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可贷资金,另一方面资金的需求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绕开商业银行直接与资金供给方对接,我国出现了金融脱媒的现象,商业银行的信用中介的职能正在弱化。这一趋势的推延,将使得资金在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配比时对信用中介的依赖程度不断下降。若互联网金融平台能进一步解决个人与项目的信用风险分析与信用风险控制问题,顾客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任度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将越来越严重。资金流不经过商业银行而在各互联网公司与顾客之间流动从而形成闭环,商业银行便很难从中盈利,其经营状况将会堪忧。可见,金融科技依靠平台积累的大数据进行顾客信用风险分析,从而脱离了商业银行提供的信用评价体系,商业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职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3.商业银行的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金融科技的发展给商业银行所处的市场环境带来了变化。第一,金融科技的推进正在改变金融消费者的消费预期与消费习惯,并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影响。当今的金融消费者对理财产品的进入门槛的预期较低,对灵活性与便利性的预期则较高。许多银行不得不被动地下调理财产品的门槛,来抵御金融科技的冲击。第二,金融领域的竞争格局由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的传统竞争格局转变为商业银行与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双重竞争的新型竞争格局。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竞争关系将趋于激烈。认识竞争态势的转变,有助于商业银行在转型时把握更多的主动性。

四、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关系

1.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特征分析。目前,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层面将持续扩大,金融服务的效率将持续提高,金融科技仍然会成为金融界与科技界的最大关注热点。表1总结了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商业银行在开展金融业务时在监管力度、经营成本、推广速度、顾客互动、应变能力、地域限制、信用基础、购买门槛方面八个不同点。金融科技公司在众多方面都更具有低成本、低门槛、灵活开放、社区化的优点,更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因此,在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相同与相似金融业务上,商业银行往往遭受着金融科技的冲击。

目前,金融科技仅涉及金融服务的一部分领域,并没有渗透到金融服务的方方面面,商业银行仍占据重要地位。另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更具有主动控制能力,因此商业银行仍具有一定优势。

2.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关系分析。基于对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在诸多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得出商业银行不会完全被金融科技公司取代的判断。我国间接融资占比高,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仍占据重要地位,金融科技在整体金融市场中所占比例仍较低。即使在直接金融占比高的发达国家,金融科技占整体金融市场的比例也比较低。2015年通过LendingClub平台的融资额仅为美国商业银行信用卡总额的1%。2016年5月,穆迪公司的报告《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正在改变竞争格局但它们未必能取代银行的中心地位》中也阐述了这一论断。金融科技的线上金融服务不可能完全涵盖到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存在着线下金融服务的必要性,因此商业银行不会被金融科技取代。

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有各自的优劣势,双方之间存在协作的可能性。金融科技具有超越时空、经济性、信息对称的特点,是传统商业银行依托大量区域网点的经营模式所不具?涞摹P矶嗔闵?、小额、碎片化的客户,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收益分析不会建设营业网点来吸纳这部分资金,而这一市场空白被互联网科技公司捕捉到,依靠低成本的优势便能照顾到这一积小成多的较为可观的市场需求。相比于金融科技公司,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拥有更多经验,平稳的增长模式也给予商业银行良好条件来控制风险,金融科技公司可以向商业银行学习风险管理的经验。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可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给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一定冲击,商业银行应需制定应对策略以适应未来发展趋势。

1.拥抱互联网,拓宽现有经营模式。金融科技依托互联网平台具有的门槛低、方便快捷的优势获得迅猛发展,金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将不断向低门槛和便捷的方向转变。商业银行应尽快认清竞争环境的变化,积极拥抱互联网,与金融科技公司抢夺金融消费者。在低门槛方面,2013年余额宝等货币市场基金推出后,在2014年许多商业银行纷纷主动将理财产品的购买门槛由5万元下调至1万元。2015年,许多互联网金融平台更是打出了“1元理财”的招牌,商业银行进一步降低了理财产品的购买门槛。在便捷性方面,在各种“宝宝”们开启余额理财时代的帷幕时,北京银行、民生银行等迅速纷纷推出在线直销银行,以顺应余额理财为特点的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建设银行则自建电商平台,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以及一些中小银行搭建网上商城,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始积累交易数据。这些都是传统商业银行应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经营,拓宽了现有的经营模式。商业银行的这些应对措施起到一定作用,但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因此商业银行应提高对未来竞争态势判断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经营业务。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推动网上银行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实现获客功能,增强便捷性。还可以发展移动金融,由传统网上银行向手机银行转变,对实体网点进行智能升级,将适合线上开展的线下业务线上化等。

2.建立竞争优势,做好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长久以来专注于金融领域,具有丰富经验与庞大客户群体。商业银行的本质是经营风险,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管理的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风险在短时间内积聚会对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在应对金融科技冲击时,要着重凸显并扩大其比较优势,增强风险管理能力并使其成为核心竞争力,向金融消费者展现资金安全、风险控制良好方面的优势。具体来说,商业银行需要凭借掌控的更多实名与账户信息,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环节注入更多资源,严格控制风险源头,完善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预警系统与监控系统以对风险进行合理的判断,尽可能将所承担的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3.与金融科技公司加强合作,充分优势互补。金融科技公司的线上金融服务与商业银行的线下金融服务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还有互补之处。商业银行可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融合金融服务、消费等功能的全能APP,构建金融生态。如中国银行推出的中银易商,广发银行推出的月光宝盒等,都是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的实例。另外,商业银行还可以主动研究互联网公司参与金融活动的各种经营模式,挖掘这些经营模式中可能未满足的需求点,并对其提供相应的服务,将商业银行和金融科技公司的关系由竞争关系转变为竞争合作的关系,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服务好整体的顾客群体。商业银行可以开发基于社交平台的金融服务,如微信银行、微博银行等。还可以自主开发或者与第三方合作来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如招商银行选择了自主开发,邮储银行选择了与1号店合作。

金融科技理念范文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会计发展;经济市场;会计行业;主体经济;会计环境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F830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2-0187-02

会计环境主要是指能够对会计系统形成、发展及完善起到一定作用的外部条件。这种条件主要包括自然及社会条件。相对来说,社会条件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大于自然条件,它能够从不同角度对会计的发展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金融业在经济体系所占比重的逐渐增大,互联网与金融的相互结合极大地促进了会计的发展进程,使其逐渐朝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1互联网金融的产生与发展

1.1什么是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全新金融,主要依托于大数据处理、云计算、搜索引擎、移动终端、第三方支付等软件支持,互联网金融绝非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化,而是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技术,它能够将传统金融行业以及互联网思维相互整合。中国金融企业改革关系到民生大计,金融体制改革通常紧跟着行业创新的步伐,互联网推动了我国金融改革,尤其是在金融效率、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以及结构交易方面都有了重大变革。我国政府也在不断改革财税、金融等一系列政策,与传统金融行业高准入相比较,互联网金融的及时性理财、交易成本低以及操作简单等都符合中小企业的刚性需求以及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会计是经济运动信息反馈的管理活动,要积极对目前的经济环境进行回应,互联网金融环境极有可能进一步实现会计信息内部管理以及内部报告。

1.2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互联网金融主要有即时性、移动化、低成本等特点。即时性,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由于移动终端具备操作便捷、携带方便、能使用户随时享用互联网服务等诸多优点,且转账、支付、证券交易等金融功能也越来越便捷,仅仅只需要在手机终端操作便可,因此其使用人群也在不断扩大。此外,目前大部分移动网络都有推送功能,能够使用户在短时间内获取想要的信息;移动化,互联网的移动化趋势正在以爆发式的形式席卷全球,Android是当年流行程度最高的一种移动操作系统,移动互联网逐渐从PC互联网转变为移动终端,这是对传统互联网模式的一次较大的改变。在金融业中,互联网的移动化趋势也逐渐明显,多种形式的网络金融服务如网上理财、手机炒股等被大众所接受。互联网金融也有三个重要特征,能够实现多样化的服务模式、非金融机构也加入金融提供者行业、金融服务流程逐渐规范。首先,互联网金融具有多种多样的网络技术及服务模式,使得金融业务的处理方式更加先进,而且它所具有的个性化服务理念也吸引了众多客户,使得金融交易的机会增加。例如目前非常盛行的网上证券、电子银行等,很好地将互联网技术与传统的金融业务联系起来。互联网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金融机构与合作对象的交易方式、联系方式、产品营销结构、支付结算以及交易处理等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等新型金融服务也都开始兴起,能够将互联网服务以及金融服务相融合,服务模式也更加趋向于多样化;其次,某些非金融机构也加入了金融服务提供者行业,以前金融服务的提供者通常都是各个类别的金融机构,如网上证券、电子银行等服务厅等,金融提供者仍旧是传统的金融机构,例如证券公司、商业银行等。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非金融机构也融入金融服务机构之中,例如支付宝、PayPal、财付通、快钱、易宝支付以及百度宝等为客户提供支付服务的第三方支付服务机构。有些支付平台已经实现了借贷双方客户记账、交割、清算以及认证等流程,使人们的快捷需求得到满足,金融信息服务机构主要是为客户提供一些投资理财的咨询;最后,金融服务流程规范化。一些新型金融服务如第三方服务、电子银行、网络租赁等已经逐渐被相关部门及机构进行监督及管制,各类机构进行竞争的方式也逐渐规范,主要是通过正当的客户定位来确定目标,开发新产品并进行市场竞争,逐渐形成了规范性较强的服务流程,以此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出台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对非金融机构的支付业务进行了规定,使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畴有“法”可依,而且能够被监督管制。同时政府也陆续出台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以此来保证非金融机构支付的安全性。

2互联网金融对会计的影响

2.1互联网金融对会计目标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以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对会计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就是决策导向,也就是说互联网的金融理念导致了这种影响的发生。互联网金融思维的核心是平等、共享、开放、协作,它导致会计观念发生了改变。从用户体验层面来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并没有太大的差距,原因是在客户看来,“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并不是一种新型理念。在传统行业,很多商家都大力宣传“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客户接触的已经较多。而在现阶段,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理念的巨大变化。就同一种思想而言,互联网金融较传统金融在信息接受及传播、创新及大胆尝试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互联网金融拥有海量资源,能够有效抑制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使供应商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有更好的把握,推出的商品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2.2互联网金融的方式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来源于互联网的发展方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没有依靠任何科学技术,它仅仅只是一项全新的业务模式,是对信息化的一种应用,但却很好地体现出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的结合。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互联网的运用和把握。互联网企业在理念方面,首先将平等、协作、开放等互联网思想应用于金融企业;其次使用移动互联网科技开拓出全新的金融业务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改变了以往交易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了业务系统的运行效率。由于会计信息在经济领域的重要性越发明显,因此这种全新的金融模式对会计系统信息平台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市公司之中,会计信息和证券价格联动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股票价格的本质是对于上市公司所经营的成果进行一定的评价。股票价格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有一定关联,但并不平行,公司业绩才是最能决定股票价格的因素。通过会计信息能够将公司业绩很好地反映出来,但上市公司的数量毕竟不多,更多企业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与途径,使信息会计无法被有效沟通,造成信息不相关、不比较等,使得金融市场定价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继续发展将会导致金融市场本身的功能被破坏,最终对金融市场的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会计体系造成的影响。多层次的会计体系会对互联网发展及会计生产造成一定影响,这种影响的来源主要是互联网发展所引发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与互联网金融企业产生及成熟的过程是相互关联的。在借贷业务中,第三方支付、P2P等互联网企业都是从最基础阶段开始的。企业发展以及新型业务的形成都对会计系统如何对信息进行真实的反馈及处理提出了要求。例如P2P,它并不是传统金融机构那样的中介,而是金融信息中介。金融机构服务的重点是对风险进行控制,运作模式不同,风险控制方式也就各不相同。

2.3互联网对于会计假设造成一定的影响

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是会计工作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的环境、实践以及尺度等方面制定一个较为合理的设定。然而随着经济模式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以新生行业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但它发展的模式以及速度对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已经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传统会计中,会计主体较为明确,但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影响,网络、电子通兑以及网络证券等金融业务之间也展开了极为激烈的竞争,导致各企业之间互相持股更加趋向于全球化、普遍化。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竞争非常激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符合市场规范的行为,因此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监管。一些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通常会对货币市场基金交易持不接受态度,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并购与解散的速度加快,导致出现会计主体不明确及多元化现象。

2.4互联网金融对会计货币计量造成的影响

货币比起其他实物、实践计量更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情况,因此会计主要是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计量、记录及确等。为了发展的需求,一些非货币性数据例如电子货币、行为数据等都要纳入计量体系之中。

3互联网金融下对会计发展的建议

3.1会计本身与互联网的融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互联网金融在市场经济中的比重也不断加大,传统的会计行业受到很大的挑战,面对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会计要想发展,首先需要从自身开始学习,了解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内涵,掌握先进的大数据处理、云计算、搜索引擎、移动终端等互联网技术,将理论知识、传统技能与新技术三者进行有机的融合,强化自身能力,使自己快速地融入到互联网金融市场当中,才不会被日益发展的经济市场所淘汰。

3.2会计行业相关知识的拓展

互联网金融对会计行业存在着巨大的冲击,例如上文提到的一些大型的国有商业银行通常会对货币市场基金交易持不接受态度,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并购与解散的速度加快,导致出现会计主体不明确及多元化现象。信息化的发展使得很多企业对会计的需求有减少,为此,会计需要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了解电子货币、行为数据等,提高自己的综合技能,为市场竞争和人才竞争取得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李玉丰,王爱群.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基于会计价值评价的视角[J].长春大学学报,2012,(5).

[2]张原,刘珊.互联网金融对会计发展影响研究[J].探索论坛,2014,(11).

[3]赵文娟.互联网金融对会计发展影响的发展策略[J].西部资源,2014,(9).

[4]邹新月,罗亚南,高杨.互联网金融对我国货币政策影响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金融科技理念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银行科技

一、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

硅谷是科技创业的圣地,华尔街是全球金融的风向标,它们所在的美国也是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最具颠覆性的互联网货币――比特币也兴盛于此。自传入中国之后,比特币很快获得关注并迅猛发展。在经过被称作“互联网金融元年”的2013之后,互联网金融甚至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因“互联网+”而备受瞩目。

二、利率市场化迅速兴起

利率市场化自1996年开放同业拆借市场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一直在稳步推进之中。目前我国贷款利率市场化已基本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则发展艰难,而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无疑大大加速了这一进展。

2013年,余额宝横空出世,不仅引发热议而且引起追捧,认购人数惊人之多、增速惊人之快。天弘增利宝成为国内基金史上首只规模突破千亿的基金,互联网金融也在中国大显神威。余额宝本身正是存款利率市场化进展维艰的产物。当时我国活期存款利息仅0.35%,贷款利息为6%,货币市场的利息也基本保持在6%以上,因此其间存在巨大的获利空间,余额宝完成的是简单地“搬钱”工作――把钱从活期存款转入货币基金。

继余额宝之后,各种低门槛、易操作、高收益的互联网理财产品层出不穷,其本质是使名义存款利率迅速拉近实际利率,集合社会闲散资金,让各阶层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享受到真实利率带来的收益。

三、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面临挑战

(一)互联网金融在中受到市场认可

用户使用频率。调研显示,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频率方面,表示经常使用的用户最多,占41.2%,而仅有2.9%的用户表示极少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以低门槛、快捷服务的同时提供了获得较好收益的机会,因此刚刚面世就受到很高的认可。

互联网金融优势。数据显示,鼓励用户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因素方面,从结果看来,有71.1%用户认为方便快捷是最主要因素;其他可能的因素还包括安全性高(12.2%),交易成本低(8.9%),时尚流行(3.3%),更有利可图(3.2%)等。笔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移动应用的推广,以上优势会更加明显,因此互联网金融的用户黏性很可能逐步增高,在用户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程度会更加深入。

互联网金融必有长足发展。数据显示,在201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用户使用持续性调查方面,九成多的用户表示他们愿意持续使用,而仅有3.3%用户认为不会持续使用;用户学历分布方面,有一半以上用户为本科学历,其次为占21.4%的研究生学历,大专学历的用户有16.2%,高中及以下的用户有4.4%,博士及以上的占1.1%。笔者认为,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被超过九成的用户高度认同,其中大部分为高知人群,这些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其行为、观念对周围人群有较强的引领或带动效果,因此在这些人的推动下,互联网发展态势势不可挡。

(二)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带来全方位挑战

互联网金融及其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带来全方位影响,虽然目前还远远无法撼动银行在金融业的地位,但燎原之势源于星星之火,科技的力量必须重视。

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主要是三个方面:

负债业务: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正在分流交易和投资类的个人资金,积少成多、积沙成塔,长此以往,对低成本的存款来源必有冲击,影响银行负债业务。

信贷业务:阿里小贷、宜信等业务,其根源在于小微企业或个人的贷款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虽然目前看来其大部分客户是银行传统业务未覆盖的人群,但其对于银行信用中介的地位已构成挑战。

中间业务:支付宝、财付通、微信转账等产品凭借其高效便利的长处在个人客户领域攻城略地,提供的服务涵盖快捷支付、信用卡还款、转账汇款、水电天然气缴费等并不断延伸;同时很多第三方支付也提供了对公服务。2013年第三方支付完成的交易次数爆发至150亿笔,其处理量已经与银行200亿笔的处理量相距不远。

(三)互联网金融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科技挑战

笔者拟在本文中探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科技挑战,但笔者的观点是,科技方面最大的挑战并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文化: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科技方面带来的最大挑战是文化观念方面。互联网的特性在于效率高、速度快,而银行机构较大、文化一贯求稳,大环境影响小环境,科技方面也是如此。

人才: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新思维、新技术层出不穷,而银行人员稳定、人才年龄结构分布相对均匀,与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机构相比,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讯等方面人才匮乏,兼具金融与互联网优势的人才缺失严重。

(四)科技挑战之对策

笔者认为,作为银行从业人员的我们不应视互联网金融为洪水猛兽而高喊“狼来了”,恰恰相反,通过观察调研笔者得出结论:互联网金融为银行带来很多发展机会。

减轻柜面压力,激发网点活力。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移动端的普及,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广泛使用大大降低了物理网点的人流,很多线下交易转移到线上完成。这使得柜面压力大大减缓,柜员工作强度减轻,也会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客户经理、大堂经理一起为优质客户提供专业服务。

培养潜在客户。如上文所述,目前诸多通过众筹或P2P等互联网金融模式获得贷款的企业或个人是以往银行业未曾覆盖的群体,即“underbanked”或者“unbanked”。这部分人群的金融意识的增强和个人(企业)资产的增长,也为银行提供了未来的潜在客户甚至潜在贵宾客户。

加强全民金融理念。与一对一的营销相比,互联网金融凭借极快的传播力度和极大影响能力为全民上了一堂又一堂理财课,从“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树立,到金融知识和金融教育,再到金融产品的比较。这些都使得民众理财观念增强,同时也可以理性、客观看待金融、选择理财产品,从而为银行未来的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应该借互联网金融之东风,大力推进银行信息化建设,发挥我行优势,立足丹东,放眼省内外。具体对策如下:

将信息化建设列入战略层面。重视信息化建设并制定方案、全面推进实施,直面银行科技水平相对滞后的现实,加大财力物力投入,推出配套的人力资源战略,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策略从机制上增加激励、鼓励创新,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引入方面的创新。

以科技服务客户。从观念上进行调整,由“产品导向”调整为“客户导向”;在确保信息与交易安全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更新和提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业务种类、服务功能和客户体验;与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捆绑,与客户实现实时服务与交流;梳理历史数据,挖掘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根据客户金融消费习惯和偏好智能化分类,为不同类型的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和金融服务;和互联网公司开展深度合作――阿里小贷、京东白条都是建立在企业以往交易数据的基础上,有着庞大资金流、信息流和客户信息数据,适度的客户信息共享可以帮助银行准确区分客户,进行差别定价与服务;加大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交媒体的合作与业务创新,培育社交消费群。

以科技优化网点。物理网点看得见、摸得着,在客户信任感建立过程中的作用无可取代。但是要对物理网点进行数据分析,优化其资源配置,对低效网点进行整合。在物理网点中,通过数据分析在不同地段和网点增加不同数量的ATM机等自助设备,并在现场摆放笔记本、Ipad等以推广网上银行、移动银行,鼓励用户使用,培养用户习惯,同时收集用户建议。不断优化自助设备,例如在ATM上跨行转账、外汇结算、理财产品的推荐与购买等;将POS机、转账电话等支付系统和设备与市场及精准客户进行对接,以求全方位掌握客户资金流、物流等信息,最终将以外前后台模式整合在同一IT平台之上。

以科技武装头脑。应对科技挑战需要全员参与,因此应加强员工学习意识,组织科技发展和具体业务方面的学习与培训,使员工明确方向。同时采用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员工学以致用、将科技融入工作并不断创新。

以科技开拓新产品和新业务模式。建立网上商城。目前工行、建行、招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及成都、上海等地方银行已建立网上商城,其目的在于积累交易数据,完善客户信息,作为根治地方的城市商业银行可采取此法。

金融科技理念范文篇11

关键词:金融数学理论发展应用

一、金融数学的定义

金融数学或数学金融学亦或数理金融学都是由mathematicalfinance翻译而来,可以理解为是以数学为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学科。金融数学是通过建立适合金融行业具体实情的数学模型,编写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仿真计算,对实际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金融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大量应用现代数学工具,特别是伴随着控制理论和随机过程的研究成果在金融领域中的创造性应用,金融数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国际上也称数理金融(Mathe--maticalFinance)。金融数学起源于金融问题的研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学越来越与数学紧密相连,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广义来说,金融数学是指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金融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狭义的来讲,金融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关于在不确定多期条件下的证券组合选择和资产定价理论,而套利、最优和均衡则是这一理论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

金融数学从一些金融或者经济假设出发,用抽象的数学方法,建立金融机理的数学横型。金融数学的范围包括数学概念和方法(或者其他自然科学方法)在金融学、特别足在金融理论中的各种应用,应用的目的是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推理和论证金融学原理。金融数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因此金融数学首先以金融理论为背景和基础,这倒并不意味着从事金融数学一定要受过金融方面的正规的学术性训练(这确实大有益处)。尽管金融学由于具有自己充足的特征而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但它毕竟是作为经济学的应用分支学科发展起来的,因此金融数学也以经济原理和技术为基础和背景。由于金融还同会计学、财务学、税务理论等有密切的联系,金融数学还需要以会计原理、财务技术、税收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为基础。

金融数学的理论基础当然还包括现代数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其首要环节是数学或统计建模,也就是从复杂的金融环境中筛选出关键因素以分辨出相关因素与无关因素,然后从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出发,推导出各种关系,最后得到结论对作出对结论的解释。这种建模活动不仅非常有用而且极为重要,因为在金融中,假设中一个小的失误、一个错误的推导、一个有误的结论、或者一个对结论的错误解释甚至都会导致一次金融的灾难。此外,在金融数学的研究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具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综上可见,金融数学是金融学、数学、统计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科学层次。金融数学也是金融学继定性描述阶段以后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数量化的分析性学科。

二、现代金融数学理论的发展

1随机最优控制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一个更值得重视的应用领域是解决带有随机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是随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最优控制是控制理论中在相当晚时期得到发展的。应用贝尔曼最优化原理,并用测度理论和泛函分析方法,是数学家们在本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对于这一新的数学研究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金融学家们对于随机最优控制的理论方法的吸收是十分迅速的。7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几篇经济学论文,其中有默顿(Merton)使用连续时间方法论述消费和资产组合的问题,有布罗克(Brock)和米尔曼(Mirman)在不确定情况下使用离散时间方法进行的经济最优增长问题。从此以后,随机最优控制方法应用到大多数的金融领域,在国内以彭实戈为代表的中青年学者对此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金融科技理念范文篇12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难;金融创新

一、引言

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居民充分就业、繁荣市场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经济学界长期讨论但较难解决的重大问题。自2013年互联网金融步入快速发展,凭借互联网的开放自由、信息透明、覆盖面广等优势,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非常迅速。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随着融资成本的提升、宏观经济形式趋紧、网络P2P借贷平台频频出现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笔者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概念内涵,重点探究互联网金融时代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为在经济转型期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提供理论建议与对策。

二、互联网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概念内涵

1.互联网金融概述内涵

目前,学术界、实务界都没有对互联网金融(InternetFi-nance)的定义进行标准化的描述,政府部门也没有制定明确的条文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与概念内涵进行阐释,但是各方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具体内涵基本形成了共识,即互联网金融就是金融企业或互联网技术企业凭借互联网技术开展电子支付、投资交易、资金融通等金融服务的模式与形态。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互联网技术及精神是改造传统金融的技术手段与应对策略。从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角度分析,互联网金融时代要化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就必须发挥互联网技术在金融行业应用所带来的技术优势,通过技术的进步来降低资金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与资金融通流程。

2.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概念内涵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学术界长期重点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形势严峻、实体经济经营环境恶化的背景下,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成为政府绕不开的宏观调控问题。基于目前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笔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信状况欠优,故而很难与金融企业达成借贷协议,无法获得正规金融体系的借贷资金;第二,部分优秀的科技类、资源类中小企业,由于具备了一定的抵押物,故而能获得商业银行的支持,但是中小企业的融资过程耗时长、效率低、成本高昂,从而降低了中小企业向正规金融体系融资的积极性;第三,由于中小企业无法获得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或者说无法顺畅的获得正规金融体系的支持;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寻求影子银行的资金支持是被迫之选,从而衍生出第三个内涵:融资成本高昂,在经济形势较好的环境下,企业经营的高盈利能来能勉强维持非正规金融的高昂融资成本,影子银行的运行模式可以持续,但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速下滑与国际经济形势不稳的经济困境下,影子银行模式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异于饮鸩止渴。

三、互联网金融时代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探究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要想真正地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就必须要坚持政府合理引导为基础,中小企业自身强化建设为核心,金融机构全面协作配合为保障,运用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与精神,齐心协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动就业的稳定与经济转型的平稳。

1.政府部门合理引导为基础:加速信用体系与担保体系建设,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行为支持企业融资

在经济景气度不足的背景下,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在金融市场上资信情况较差、抵御风险能较差的经营体就不应该容易获得资金支持,当然这只是从纯经济角度来分析问题。鉴于中小企业在繁荣市场、促进就业、推动科技进步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政府必须要合理引导金融机构与企业,真正帮助中小企业化解融资难问题。在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许多学者探讨了成立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基金、调整金融机构考核机制、开辟中小企业信贷绿色通道等对策建议,笔者认为这些政策虽然短期有效,但是仍是治标不治本,政策的持续性较低。市场经济体系下,金融机构作为企业经营体,控制经营风险、追求经营利润是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任何措施想通过政府干预来扭转,其实际效果是欠佳的。故而政府要进行宏观调控,必须结合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采取政策既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也能确保金融机构能够持续化经营。第一,借助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加速信用体系建设,降低中小企业借贷的信息不对称性,通过信用体系的建设,使得优秀的中小企业脱颖而出,获得资金支持,促进其持续发展,而本身经营理念落后、经营效率欠佳、发展前景不足的中小企业就应该逐步淘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不是“一刀切”的帮助所有中小企业去融资,而是应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升社会生产效率;第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完善与大数据分析,建立全国统一的担保体系,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提升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的内在动能,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行为支持企业融资。

2.中小企业强化自身为核心:注重核心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扎实打磨企业拳头产品来获得良好的征信

中小企业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核心,因为只有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不断优化、技术持续进步,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才比较乐观。相反,若中小企业本身管理松散、技术优势缺乏、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较低,那么就算获得了融资支持也只是变为小型的“僵尸企业”,并不能真正促进市场繁荣,也不能实现经济转型的成功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必须要强化对中小企业自身能力优化的环节上来。第一,对于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若有技术创新的需求与可行性,要强化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将企业的资源集中在研发层面,厚积薄发,通过形成技术竞争优势来提升产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从而获得高利润回报,这将会改善金融机构对自身的信用评估,从而获得资本支持,并且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优质的科技企业能更便捷的获得互联网金融企业支持;第二,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来说,其并不一定具备研发实力,所从事的业务也不需要科技创新,在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注重自身的经营管理,扎实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来获得良好的征信,例如,注重产品质量与市场开拓,通过对产品质量的严把关,获得市场;严格控制成本,降低企业内部的不必要开支与浪费;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定明确的激励约束机制,优化人员结构,提升员工的工作效能与单位产出。

3.金融机构全面协作与创新:重视企业融资信贷产品的创新,形成互联网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贷产品

不可否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政府的引导是基础,中小企业自我完善是重点,但是金融机构的全面协作与创新也是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思路来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化解对策,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重视金融机构协作,商业银行与保险、证券及信托机构全面协作,既能降低中小企业信贷的不确定性,还可以给予中小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解决方案,从而满足不同中小企业差异化的信贷需求;第二,金融机构要重视创新,推出符合经济环境形式、契合市场需求的金融信贷产品与资金融通工具,如最近非常火的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DS、CRM、CRMA、CRMW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第三,要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作用,通过产品创新实现多层次的中小企业信贷产品,从而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多种方案。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例(12篇)

    - 阅0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史范文1篇1【关键词】挖掘史料内涵提高效率【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87-01史料是历史教学和研究的最基本要素.....

    秋季动物防疫总结范例(3篇)

    - 阅0

    秋季动物防疫总结范文秋冬季是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高发季节。国务院省领导对此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农业部专题召开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视频会议,县防治动物疫病指挥部.....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