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例(3篇)

来源:收集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篇1

[中图分类号]c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3-0003-04

本文所讨论的乡土历史课程及教学,限定在基础教育领域。

记得英国的课程专家曾就乡土历史课程的学习时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即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当学生欲进行系统的历史学习时,本着地域位置“先近后远”的原则,先由家庭(家族)的历史出发,进而涉猎社区(乡土)历史,再到本国史,最后才是外国史。这个观点为很多国家所采纳,有些国家即便未在本国史的系统学习之前专列乡土史,其本国史的开篇部分也总不忘先从家庭(家族)的历史引出,进而涉及社区(乡土)史,然后才算“言归正传”,开始本国史的学习。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在20世纪也曾采用这种历史学习的序列。中国大陆在最近的五六十年中,则多将乡土历史的学习置于中国史与世界史(严格意义上似应称为“外国史”)之外的“辅助”地位,也就是所谓“结合乡土历史资源”开展教学,或者虽将乡土史课程单列出,但设置上则作为选修,其从属性的地位不言而喻。

大约从20世纪80年代起,伴随着对于乡土历史教育的逐渐重视,乡土历史教学的地位似有所抬升,但其从属性的地位并没有本质性改变。这一时期,乡土历史教育自民国后再度被赋予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即所谓“爱家乡是爱国家的前提”。基于这种观念的乡土史教学也以获取可信的历史知识作为强化这种教育的前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由知晓而生关爱之心”。这种认识本也无可厚非,只是既然以获取知识为基准,以知识直达思想教育为鹄的,那么严格意义上讲,不必走出校门,在课堂上由教师“布道”乡土历史知识,岂不也能达成这种目标?这也就难怪,直至今日,乡土历史教学能以穿插式、专题式进入常态课堂,已属不易,间或有抬出“读了常易忘记,做过遂入人心”的教育心理学理论,采用调查访问、实地考察等学习方式开展教学的,其基本的立足点也异化为“实地去看看”或“了解到真相”,即认定借此可获取无可置疑的历史知识,因而也就很难说这是实质意义上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更谈不上史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及贯通了。

如果我们对这样的观念,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教学现状习以为常,乡土历史的教学恐怕也就无所谓前景而言。好在当下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尤其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的渐人人心,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这样的观念及现状,因而也就觉得乡土历史教育的目标内涵应予拓展,乡土历史教学中的史学思想方法应当彰显,乡土历史的教学方式应该具有实质性的完善,或许只有这样,乡土历史教学才会有新的前景。

一、拓展目标内涵

当下的课程改革,认定基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因而,乡土历史的教育自然也应以公民教育为目标。毋庸置疑,爱国家爱家乡仅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公民教育还包含着社会责任、诚信守法、平等合作、勤奋自强,以及仁爱与包容、自由及民主、反思和批判等内容。

因而也可以这样说,爱国家从爱家乡做起,关心国家、了解国情从关注身边的人文历史开始,从唤醒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应该把乡土历史教育抬升到公民责任、公民人格的培养角度去审视。透过乡土历史,固然可以引导学生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振兴祖国大业,唤起他们自立世界之林的公民觉悟,也能激发其传承人类文明、保护文化遗产的公民权利和义务。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或许更为直接,更具显性的操作价值,所以理应成为当下乡土历史教育致力的方向。

不难想见,因为了解家乡数百年来石拱桥建造的历史,因为目睹家乡古石拱桥当下堪忧的维护现状,便油然生成“保护家乡古石拱桥”的意识;因为了解到虹口八字桥畔抗日将士浴血奋战的历史,因为惊诧于当今来往于八字桥旧址的人们已普遍遗忘了那段过往,便觉得应该自发编制、分发宣传页提醒人们勿忘前事;因为了解到霍元甲及精武体育馆的历史,因为感慨于旧址的荒废及旧事的湮没,便奋笔疾书,呼吁有关部门善加管理,并希冀将其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直至事成。不甘于仅是知晓过往,不甘于将历史承载的爱国之情仅是蕴于胸中,而是秉承公民的责任,通过具体的行为将这种“知”与“情”,化解“惊”与“忧”,这种不甘于“坐着说”,而是“起来行”的观念及实践,这种由自觉、倡议、激发周遭更多的人来关心身边历史的人文情怀,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的体现。

二、贯通史学方法

从历史哲学的高度审视,历史无疑是基于史料证据和视角的解释。因而,历史并不是不需要怀疑和证明的,那种把历史当做绝对客观真理的做法,极易导向历史认识的教条主义或是虚无主义。同样,因为将历史学习定位于“绝对相信”,历史教学也就很容易陷入“背多分”的泥潭。

历史认识是基于史料证据的。从史料学的角度看,乡土历史的学习会更多地用到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这便与学习中外历史课程的常态教学有很大不同,因为常态教学是相对偏重文献史料的。虽说作为实物史料的遗迹、遗物未必能反映历史的全貌和原貌,但其毕竟足以弥补文献的空白;口述史虽然重要性与危险性并存,但其毕竟扩展了获取证据的渠道及数量。史料的求证过程是“疑”字当先的,只有通过严密的逻辑分析、推理排除了这种“疑”,方可获得可信的历史。因而,发掘并借助实物、尤其是口述史料学习乡土历史,对学生史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而言大有裨益。当然,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尽可采用文献、实物与口述三类史料参证及互证的方法,以形成历史认识的证据链,能够有效提升认识乡土历史的信度与效度。

以上文提到的“家乡古石拱桥的保护”为例,学生由当下家乡古石拱桥的现状引发忧思,接着便可从区(县)志、镇志及有关档案文献中搜集并摘录关于家乡古石拱桥建造的年代、人物、背景、作用等历史信息,将其整理成表,进而在地图上标示;在文献检索时尤其要注意古石拱桥的原始照片,可复印后贴在表图的相应位置。然后,采用实地考察与调查访问并行的方式推进。实地考察这些古石拱桥的现状,并以笔记报告辅以摄影、摄像方式(这便是获取实物证据了)记录下来,根据受损及保护隋况分成若干等级,在表图上做好标记,最好把历史上的原始照片复印件及实地所摄的照片置于相邻位置,以便于比较,从而更好地说明问题。同时,可以访问生活在古石拱桥附近的老人,请他们谈谈对这些桥的印象,说说这些桥的历史,同样以笔记报告辅以摄影、摄像方式(这便是获得口述证据了)记录下来,在表图中做好标注。最后,把文献、实物、口述三方面的证据摆在一起,互相印证,去伪存真,留下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便可撰写关于“家乡古石拱桥的历史及保护现状”的调查总报告。之后将报告文本以书面形式递交有关部门,以此呼吁保护古桥建筑,珍惜文化遗产。学生通过如上乡土历史的学习过程,其对于各类史料证据价值的认识无疑会有所提高,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一定会有所帮助,这种浸润着史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方式,便是在倡导历史学习“疑而求证,证实方信”,“无征不信,孤证不立”的思维品质,较之一味传达所谓“绝对可信”的历史知识的教学方式,高下立判。其实,上文提及的“八字桥的回忆”和“精武体育馆的历史”两例,也可采用这种方式开展学习。

历史认识不仅是基于史料证据,也是基于多重综合视角的。因而,乡土历史教学一样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地位、思想认识等具体处境的视角,解释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与影响;一样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时代特征的视角,有重点地解释与评价历史事件的联系、特征、作用与影响;一样可以指点学生运用基本特征、主要贡献、创新意义的视角,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解释与评价优秀文明成果的主要特点及贡献、作用与影响;也一样可以点拨学生运用时间与空间、相同与不同、联系与区别、量变与质变、背景与条件、原因与结果、动机与效果的概念和范畴,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但审视乡土历史,或许最重要的视角还在于从乡土的历史管窥国家的历史,构架起乡史与国史之间的关联。如何从近代乡土历史及其家乡生活习俗、人物命运的变迁中透射出国运盛衰的跌宕起伏?如何看待国家历史的荣辱嬗变、社会思潮的喷涌碰撞投射到家乡历史的变化轨迹,乃至乡里乡亲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何从乡史与国史相似的发展墨迹中看出细致的差别?如何从两者间不同的表征中看破其内在的联系?

以上文提及的“精武体育馆”为例,对于这样一个近代历史文化的遗存,其认识既要置于近代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民族觉醒、民族抗争的大时代背景下,又应关注清末民初武术是如何被抬升到国术地位,“以武保国强种”的社会思潮如何激荡普通民众心灵的时代特征,还须揭破为什么要在上海这个近代中国最大的城市创办精武体育会,同时点明以霍元甲(尽管他不是上海人)为代表的近代武术家倡导“弘扬爱国、正义、修身、助人的精武精神”背后的传统文化因子。如此,就将一个历史遗存置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视野下来看待,所谓“物中有人,物中载史,物中蕴魂”,从而赋予了历史认识所需贯通的史学思想方法。也只有这样,方能真正窥破今天对于保护精武体育馆、弘扬精武精神的现实意义,乡土史的学习也就在这意义上有了“精气神”。

三、完善学习方式

如果说拓展乡土历史的目标内涵,是为了使学生由知晓而理解,由理解而热爱,由热爱而形成保护传承之心的公民人格意识,那么,贯通史学思想方法则将这种知晓和理解赋予了讲证据、重逻辑等史学特有的理性,从而使历史的学习方式更趋完善,也显得更有质地。

乡土史教学中史学思想方法的传达,离不开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模仿与迁移;学生模仿与迁移的前提是教师的示范(站在学生的角度便是接受与理解)。因而,即便是今天常态课堂中,以“穿插式”“专题式”引入乡土资源开展学习的,教师也务必要基于“我们如何知道(过往)”,“我们如何认识(历史)”的史学思想方法作出相应的示范,即重在对引入资源的证据价值进行信度与效度的判断、揭示,重在对引入资源的释史视角进行逻辑分析、比较,而绝非导向。对历史资源、历史信息的盲从偏信。尤其不要出现“拿当下的实物照片叙述过往的历史场景”,“拿单个人缺乏旁证的口述揭示历史真相”的荒唐逻辑,至于拿某些“戏说”历史的影视片段说事,所谓展现生动形象、惟妙惟肖、真实可信的历史细节,就更要不得了。

乡土史的学习方式要以史学思想方法作为主轴,甚至是核心,仅仰仗教师示范是不够的。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为机缘,学生的实地考察、调查访问、比对排梳等,是推动模仿与迁移史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参观“一大会址”,考察家乡的历史场馆,还是针对移民城市的特点探究“家乡的居民从哪里来”,抑或是以家庭账本、票证为载体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变迁,又或者是以家乡的作坊、邮局、报馆、交通、学校等管窥近代包括经济、市政、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在内的发展轨迹,凡此种种,均要着力体现对考古发现、档案文献、笔记回忆等不同资料历史特点和证据价值的认识;致力于对包括小说、诗歌、楹联、绘画、雕塑、戏剧等艺术作品在内的各类史料价值的判断;重视“原始资料”与“非原始资料”“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的区别,明了因对象和问题不同,历史材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会发生变化;习惯于以多元视角综合解释与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文明成果;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分析、综合、比较、归纳基本史实和相关问题。‘

乡土史的学习必须运用以上史学思想方法而达成学习方式上的实质性转变。也只有这样,当学生以一个乡土史问题的探究作为自身综合素质评价的课题时,才能显现出其特有的质量与水准。一是在选题上会显得颇具匠心,至少会使人觉得具有家乡的文化情结;二是在探究方式上显露出史学的专业意识,即借助实地考察与调查访问获取资源,并引入了史料价值的判断和历史认识的多维视角。因为有自身基于乡土意识的实践经历和心得感悟,就有可能规避人云亦云的误区。至少,比起选择一个大而无当,或前人学者已做过深入研究的非乡土史课题而言,在缺乏新材料的大前提下,以一个十来岁中学生的阅历与感悟,要想另辟蹊径找到新视角对历史再作诠释,几乎无望。比之简单地拾人牙慧,乡土史的探究学习还是有望开拓出一片新天地的。毋庸置疑,借助于史学思想方法的实践,可以转变传统意义上以摘录、汇编、介绍为主要流程的乡土史学习方式,如果能进一步考虑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史学探究能力与课题的规划、组织、协作等运作能力相结合,这便是从本质上完善了乡土史的学习方式。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

“乡土情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感情,那是挥之不去的血脉之情,是一种乡土情怀,一种思恋家乡的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是一种对自己生长的故土的无比深沉的爱。即使自己的家乡并不发达,并不美丽,即便背井离乡多年,却仍深深地爱着自己的故土。这种爱,铭记心怀,埋入心底。正如艾青诗中所写: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社会热点、人生成长、道德情感、哲理思辨、文化教育,更应该加强对学生乡土情怀的渗透意识。只有深爱自己的家乡,才能深爱自己的乡土;深爱自己的乡土,自然深爱自己的国家;深爱自己的国家,自然会有报效家国的情怀。从这一意义上考虑,或许,我们的中考与高考中,“乡土情怀”这一主题正可发挥其正确的导向作用――爱小家,顾大国。

偶尔看到这样一句话:“几年前踏上火车的那一刻,我才意识到――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对有在外求学的我们来说,听到这句话都会情不自禁地伤感。因为我们爱的人――父母、朋友,都在那里。更何况每一个中国人都安土重迁,心存落叶归根的思想。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渗透“乡土情怀”,我们大可以这样考虑:

一、向经典致敬,耳濡目染,行诸笔端

1.向鲁迅的“乡土文学”致敬,推陈出新。

鲁迅作为一个话题,是永远绕不过去的。2003年11月,中国电影《暖》荣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金麒麟大奖,而这部电影正是由莫言创作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小说以倒叙的手法,描写了一个离乡十年的读书人井河回乡并与昔日恋人暖重逢的故事,刻画了主人公井河对暖的矛盾、复杂心理。

莫言谈到,现如今农村的物质生活大大改善,但是人们所恪守的道德和观念依然是鲁迅那个时代所具有的。《白狗秋千架》正是向鲁迅那个年代的“乡土文学”致敬,尽管两代人的经历大不相同,但是遇到的矛盾却是类似的。人生都会面临多种多样的问题,会面临两难甚至多难的选择,而这正是生活的意义。鲁迅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自然对正处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更为重要。

我们应该相信:“有人才有文学,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只要有人存在,就有文学存在。”莫言说,一方面城里的人在“怀念”,一方面农村的人在“逃离”。这正反映了人们对“乡土情怀”矛盾的一面。

2.领悟莫言徘徊在怀念与逃离之间的“乡土情怀”,潜移默化。

《生死疲劳》这部作品,叙述了从1950年到2000年这50年间中国农村的历史发展过程,书中围绕“土地”这一沉重话题,采用动物的独特视角,借助佛家的六道轮回,阐释了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剧烈的社会变迁,也反映出中国农民的生活以及他们顽强、乐观、坚韧的精神。

二、向诗词致敬,沉潜熏陶,画龙点睛

多背诵饱含乡土情怀的诗句,沉潜其中,必受其熏陶。恰当引用诗词名句,表情达意,思想自然深刻。诸如: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

三、以柯灵《乡土情结》为个案,灵活运用,水到渠成

乡土情怀,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又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人在离家时这种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强烈?当代语境下,我们对待故乡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和态度?我们将柯灵《乡土情结》反复研读,自可窥其一斑。

附原文:

乡土情结

柯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氯松⒑螅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有的髻盐蘖模铩羽而归。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有的倦于奔竞,跳出名利场,远离是非地,“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有的素性恬淡,误触尘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兮,种菊东篱,怡然自得。――但要达到这境界,至少得有几亩薄田,三间茅舍作退步,否则就只好寄人篱下,终老他乡。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衣锦还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这句名言的创作者是楚霸王项羽,但他自己功败垂成,并没有做到。他带着江东八千子弟出来造反,结果无一生还,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毅然在乌江慷慨自刎。项羽不愧为盖世英雄,论力量对比,他比他的对手刘邦强得多,但在政治策略上棋输一着:他自恃无敌,所过大肆杀戮,乘胜火烧咸阳;而刘邦虽然酒色财货无所不好,入关以后,却和百姓约法三章,秋毫无犯,终于天下归心,奠定了汉室江山,当了皇上。回到家乡,大摆筵席,宴请故人父老兄弟,狂歌酣舞,足足闹了十几天。“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就是刘邦当时的得意之作,载在诗史,流传至今。

灾难使成批的人流离失所,尤其是战争,不但造成田园寥落,骨肉分离,还不免导致道德崩坏,人性扭曲。刘邦同项羽交战败北,狼狈逃窜,为了顾自己轻车脱险,三次把未成年的亲生子女狠心从车上推下来。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当人质,威胁要烹了他,刘邦却说:咱哥儿们,我爹就是你爹,你要是烹了他,别忘记“分我杯羹”。为了争天下,竟可以丧心病狂到这种地步!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四方丈夫事,平心铁石心”“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但正义战争的终极目的,正在于以战止战,缔造和平,而不是以战养战、以暴易暴。比灾难、战争更使人难以为怀的,是放逐:有家难归,有国难奔。屈原、贾谊、张俭、韩愈、柳宗元、坡,直至康有为、梁启超,真可以说无代无之。――也许还该特别提一提林则徐,这位揭开中国近代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伟大爱国前贤,为了严禁鸦片,结果获罪革职,遣戍伊犁。他在赴戌登程的悲凉时刻,口占一诗,告别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戌卒宜。”百年后重读此诗,还令人寸心如割,百脉沸涌,两眼发酸,低徊欷[不已。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有一种聊以慰情的迷信,还以为人在百年之后,阴间有个望乡台,好让死者的幽灵在月明之夜,登台望一望阳世的亲人。但这种缠绵的情致,并不能改变冷酷的现实,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金矿、铁路、种植园里,渗透了他们的血汗。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不少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看作“头上一片云”,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输将,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漂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写作借鉴】

文中那画线的部分,思乡之情跃然纸上,慢嚼细味,更是情随其牵,思与想的灵魂,因之而陷入……

第一部分(第1段),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这一段大量引用古诗,引导读者去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更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长的时间顺序写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及升华,纵笔而抒。先从人的成长角度写乡土情结的由来;再写人因远离故乡而引发思乡之情;最后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文章的主题不断深化。

第三部分(第7段):归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主题。一方面,作者强调乡土之恋不会消失;另一方面,又鼓励在祖国强盛的时代应有大展宏图的志向,极富时代气息,极具正能量。

这篇文章就是这样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掷地有声。

细细品来,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遍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魂牵梦萦的土地”。并且援引大量古代思乡诗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

文章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写到归家,内涵就更加丰富扎实了。作者从历史说到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到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最后,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我们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作品至此,主题升华,水到渠成。

作品叙古写今,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而且还通过它们营造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使文章显得更加生动、感人。更重要的是,引用的古诗文在内容上恰到好处地为情感主旨服务,是内容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此对乡土情结作了生动的诠释。

四、以写作技法点拨为规律,触类旁通,出神入化

1.明确主题,广积材料。

积累课本材料。课本上有关的历史事实、思想、观点及名言警句、精美文段等,都是可资使用的典型材料,用得好能起到以一当十的效果。

积累社会热点材料。新近发生的有关社会热点事件,都可以成为素材。特别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典型材料,应格外留意。

2.分类整理,多维思考。

如有关乡土情怀的:①怀念故乡的山水:绿色、秋韵、原野、风雨……②回味人生:星空、大海青松、雪梅……③敬畏自然:顺应规律、和谐人生、保护环境、善待资源……④回望故乡:故乡的草木、亲人、风俗……

3.选材角度,重表现力。

围绕主题选材,选择典型材料,选材真实准确、新颖生动,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

4.表现手法,突出角度。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选材,注意点面结合选材,关注正反对比选材。

5.轻慢乡土,尽吐情怀。

生活写真,细节传情,托物抒情,人称变化显情。

6.文采飞扬,情跃纸上。

对乡土文化的思考范文

然而,随着西方当代绘画的影响,后现代思潮的冲击,改革开放的加快……这一切都对中国乡土油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并使其逐渐降温。20世纪90年代末,许多乡土油画家开始怀疑“乡土”进而放弃“乡土”,使乡土油画遭遇寒流而淡出了主流地位。

中国的乡土油画已经过时了吗?中国油画表现乡土题材就没有意义吗?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关注在当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乡土油画不仅有辉煌的历史,现在仍然有顽强的生命力,思考中国乡土油画创作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对当前中国艺术界来说很重要。

中国乡土油画的多视角变化

自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现代艺术各种流派不断被介绍到国内。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一代追求西方前卫艺术蔚然成风,架上绘画也以新的面貌得到迅速发展,艺术家已不拘泥于一家一法,以至于从后印象派到立体主义,表现主义,再到波普和观念艺术等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中国油画出现了多元发展的艺术新格局。乡土油画创作的表现语言更为丰富,已经很难用“写实主义”来概括中国乡土油画,取而代之的是含有不同观念的具像绘画。绘画语言的表现性增强,也成为中国新时期乡土油画创作的另一特色。

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乡土油画中,画家们开始了深入独立的社会文化思考,而不再做主流意识形态的解说或注释者。与过去的绘画作品相比,当代乡土题材作品的最大变化是艺术家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的增强。如王宏剑《冬之旅》,表现的是农民对土地和家园世世代代艰辛的守望,揭示的是农民对历史变迁和人的命运的无法预测的茫然。这种关注是画家对处于急剧变化中的农民与乡土家园的关系的重新思考。作品中表露出对农民和农村的深深的忧虑和思索。

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进程,也是保障农民权益的重大举措,与描绘30年代以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变革的绘画比较,表现农村基层政治生活的作品传达出一种精神倾向。吴云华的《村民大会》就是反映此社会事件的作品,其场景不是从前那种无比热烈,欢欣的气氛,更多的是冷静的观察与思考。画家把更多的笔墨和心情用在体现农民个体形象的塑造上,传达出新时期中国农民新的精神面貌。可以说,当代艺术家对乡土、对农村、农民的理解与认识,其丰富性和深刻性超过了以前任何阶段,作品在信息含量和情感的丰富性上也超过了此前那些阶段。

新时期中国乡土油画的不足之处

虽然中国油画家描绘乡土的绘画作品很多,但是许多画家易于沉浸在过去的主观经验里,缺乏发现新事物的敏锐度,我们看到的所有作品中,几乎全部是围绕着农村社会的落后和农民群体的弱势展开的。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对于中国农村和农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化——农村生活新变化,农村留守人员的关注,画家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首先,农村生活新变化。近两年随着农业税的免税和农业补贴的加大,特别是国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农村生活状况和以前相比大有起色。许多农民在好的政策的指引下,艰苦创业,已经过上了“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的好日子。另外,农民在进城打工赚得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有机会体验城市的生活方式,当回到农村老家时,就自觉不自觉地改造自己原来的生活。这种农村生活的新变化,在画家的作品里很少被发现出来。

其次,全国打工潮风起云涌之际,留守在农村的是被称为“386199部队”的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儿童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思想上也很孤独、封闭,在家里好像老是缺少主心骨的样子,他们有的是失落的期许和无奈的等待。而画家们在这方面关注的不够,作品也很少表现这些内容,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

还有,城市化的加快,当前流行文化的泛滥,一些乡土绘画作品也正在成为流行的风格,随着一种绘画风格得到公众普遍赞赏和追随者的源源而来,必然会出现作品的“批量生产”。乡土油画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的朴素,要求画家对生活有深刻的体验,有近乎虔诚的眷恋,而一些画家为了迎合市场,获取商业利润,使乡土油画慢慢变味,趋向了表面化,媚俗化,作品缺失精神性,成为流行文化的附庸品。艺术家为迎合市场需求的浮躁心态妨碍了其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深入探索,忽略了对精神内涵,艺术格调的追求。

新时期乡土油画的未来展望

步入新世纪,随着装置艺术、媒体艺术等当代艺术形式的发展,一些人对传统架上绘画的意义产生了质疑,于是,有人发出了“乡土绘画走出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后,已走向了沉寂,新时期的墓钟已敲响”的悲观言论。的确,在当下,中国美术现象纷繁复杂,关注当下社会现象与追赶西方美术潮流成为主流,商业社会又使文化成为时尚,在这样时代背景下难免有人提出乡土美术已经成为历史,但不管怎样,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当代艺术带给我们的不都是对于西方现代美术的模仿,不都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它从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油画对于文化深层积淀的挖掘和整理。对本土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我觉得乡土油画在新时期应该推崇的和继续发扬的理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13亿人口中农业人占了九亿多,农民还将长期继续存在于中国的现实社会中,农村、农民依然是中国21世纪不能回避的客观存在。作为国家的文化建设的主流,弘扬民族文化都离不开在乡村中去发掘、去探索。油画作为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其关注乡村,农民的创作成果最终将成为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所以,乡土油画目前在我国有着浓厚的土壤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个好的油画家总是要反映他们的生存时代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且引导人们的精神取向。

艺术的灵感与作品需要的美感来源于生活,而且人性与爱总是蕴涵在具体的生活与生命中。与土地乡村的亲近,仿佛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乡村与土地的存在,成为油画艺术表现的可靠源泉和心灵所依的地方。人们在对乡土的表现中,找到了含有精神范畴的东西,比如说对自然美的发现和赞颂,对人性本质的寻找对于农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对平凡朴素生活的向往等等,而这一切关涉着对艺术本质的揭示和彰显,关涉着艺术与生命之间的本质联系。

中国油画界针对乡土描绘,农民阶层的创作可谓久盛不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格局,以2006年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油画展)为例。在十幅获奖作品中就有六幅与农村、农民有关;在入选作品中也有许多描绘乡土民情,农民工,甚至也有人关注到了留守农村的妻子和儿童的作品。所有这些正是参展艺术家符合“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取向,反映了该画展“关注民生、关爱自然、彰显时代精神”的价值要求。

还有在当代艺术中也将目光定格到农民——农民工身上。在2004年北京举办的“我们在一起”展览中,农民工被第一次成为当代艺术关注的主题。展览策划人杨心一在前言中就提到我们将以人本关心的形式,来呈现艺术家对民工现象的理解,向大众提供对民工形象的思考。

2006年11月1日至26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农民—藏品暨邀请展》这是国内首次较大规模集中展示农民形象的专题画展。这次展览是对近百年来中国乡土油画的一次总结,也是对农耕文化的一次弘扬。

所有这些都表明,乡土油画不仅有辉煌的历史,而且仍然有强劲的生命力。不断发展着的乡村现实会提供给艺术家新的灵感和创作源泉,艺术家们也会从更高的视点观察,研究和表现发展变化的乡村,赋予自己的作品以时代和个性的特色,乡土油画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许多优秀的艺术家一直在关注着乡土,甚至探索乡土油画更深的内涵。

在中国改革处于十字路口的今天,高扬乡土油画的人文关怀,呼唤艺术关注生活,需要我们努力去实践,只要我们充满信心,坚持不懈的努力,中国乡土油画将在多元化形式下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支恒久动力。乡土油画,在自觉反省民族文化精神,极力焕发生命力量,以及构建新的现代审美原则的探索下会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美术观察》2006年第10期,美术观察杂志社,2006年。

[2]《美苑》2007年第4期,鲁迅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例(12篇)

    - 阅0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篇1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内容;问题;发展趋势;甘肃酒泉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1-0282-01农业生产需要大自然稳定的运转,需要大自.....

    网络暴力问题分析范例(12篇)

    - 阅0

    网络暴力问题分析范文篇1本文阐述了校园暴力的概念、分类及表现形式,分析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对策。要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发挥家长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加强学校教育.....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