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篇1

关键词农业气象服务;内容;问题;发展趋势;甘肃酒泉

中图分类号S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1-0282-01

农业生产需要大自然稳定的运转,需要大自然中各种有机元素的供给。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地的经济水平。农业气象服务的出现对这一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观测人员能够及时并且准确地向农民们传送有效的气象信息。当地政府和农民也会积极有效地做好灾难预防工作,在各层领导的帮助下,农作物在抵抗自然灾害方面有了显著性的提高。农业发展的步伐在近几年日渐加快,使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

1工作内容

1.1及时向群众发送气象信息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的重心就是准确地观测天气变化,并能够及时地传送给群众,为农民做出预防指导,使各级部门共同努力,做好灾害预防工作。

1.2向农民提供有效的灾害预防措施

农业气象工作人员在发现特殊情况发生时,结合气象的类型和灾害强度,做好灾害的预估工作,并能根据以往的事例和当下的情况设计一个可行的防灾措施。更有效地帮助农民们减少灾害损失。

1.3做好农业气象监测与分析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者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结合当地农作物的生长环境以及条件因素做好农业气象的分析,并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措施来促进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1.4分析当地的气候资源情况

农业气象服务者要定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进行分析,并做好合理的规划和分配,加快农业经济的前进步伐。

1.5做好特殊天气的防御准备工作

农业气象服务者要通过人工影响天气的行为缓解气候对天气的影响程度,在干旱时期,要通过人工降雨等行为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使农作物对气候的依赖性减少。

1.6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气象部门要与其他有关部门做好沟通工作,做好森林防火的预报和准备工作,用气象卫星等监控火苗。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气象服务未与当前经济发展趋势完好结合

近几年,农业的发展步伐日益加快,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导致农业气象服务的单一化服务模式与目前的农业发展情况不相吻合。不能满足酒泉市农业发展的全面需要。农业气象服务工作需要一个大的跨越,增加气象服务的种类,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特色,建立一个全面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使气象服务工作涉及到农业的各个环节,全面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2.2气象工作站现有技术和仪器较落后

酒泉市的气象观测站仪器老旧,而且工作人员的知识陈旧,严重缺乏现代化技术的支持。各项基础设备仍使用多年前的程序,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和技术也相当滞后,气象服务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气象部门应大力招纳专业人才,并对现有员工进行技能培训,结合以往的工作经验,把新技术运用到工作当中去。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气象服务部门的资金扶持,使其能够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好地促进农业的发展[1-2]。

2.3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管理不到位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缺乏统一的管理体系,各个部门的工作衔接不到位,各层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少,影响工作的进程。工作分配之后检查力度不够,导致任务没有完全落实。有关部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一个有效的农业气象服务管理体系,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对每一项工作都能够做到严格把关[3-4]。

3发展趋势

3.1引进大量先进技术

农业气象服务产品要结合农业的发展情况,建立多样化的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气象的科研工作,用先进的技术带动农业的发展,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布局,全面开发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

3.2建立多样化服务方式

农业气象部门要加强农业的特色服务体系,结合当地的有关部门做好信息传送工作,增加气象信息的传播渠道和覆盖面。全面使用互联网以及广播等各种设施进行信息推送,使农业气象部门在加强服务的同时,促进当地通讯技术的发展。

3.3加强理论研究

目前,酒泉市农业气象服务部门缺乏知识技能较全面的工作人员。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不够深入,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未来,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者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对各种种植以及农耕对象的生长和生长环境等各个方面做出全面的评估和总结,建立一个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加强气象研究的理论工作,为酒泉市未来的农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4加强灾害防御能力

农业气象服务工作者要根据各类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所需要的环境,判断其灾害的影响程度,并能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估,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可以鼓励农民们在要求的范围之内建立气象站等,实现全民参加气象观测,并可以在有效的时间之内将气象信息传递给周边的人。在各乡镇建立气象雨点的检测点,可以获得及时又准确的气象信息。气象信息要具有针对性,为人们开展农业工作提供科学性的建议,并要做好灾前、灾中以及灾后的各项处理工作,做好总结,以便今后分析工作的开展。另外要加强抵御灾害的设施建设,做好随时抗灾的准备。

4参考文献

[1]郑大玮,张波.农业灾害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1篇2

关键词雷暴;气候变化特征;灾害防御;北京门头沟

中图分类号P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3-0189-04

AbstractThepaperstudiedthechangecharacteristicsandrulesofthunderinMentougouDistrictofBeijingCity,strengthenedthunderprotectionandhailprecipitation,conductedtheriskzoningandassessmentoflightningdisasterinMentougouarea,putforwardreasonablesuggestionsandpreventivemeasures,inordertoimprovetheabilityofriskmanagement,reducethelossescausedbythunderdisaster,whichwasveryimportanttopromoteharmoniousdevelopmentofeconomicandsociety.ThegroundobservationdataofMentougouMeteorologicalObservatoryandZhaitangStationduring1980-2013wasusedtoanalyzethethunderstormclimatecharacteristicsandriskzoning.TheresultsshowedthataverageannualnumberofthunderstormdaysofMentougouMeteorologicalObservatoryandZhaitangStationwere36daysand41days,respectively.Fromearly1990sto2013,thenumberofthunderstormdaysdecreasedgradually,andshowedobviousseasonalandmonthlychange.ThechangesincreasedrapidlyfromMaytoJune,andreducedgraduallyfromJulytoSeptember.At13:00and20:00,thethunderstormoccurrencefrequencywasthehighest.ThemostannualthunderstormdaysappearedatZhaitangin1986(58d),andtheleastannualthunderstormdaysappearedatMentougouDistrictin2013(24d).ThecharacteristicsoflightningdisasterinMentougouDistrictwereasfollows:firstly,thethunderdisasterchangedcyclicallyandseasonally;secondly,theterraininmountainousareawascomplex,andthelocalmicroclimatecharacteristicswasobvious,whichledtolocalstronyweathereasily;thirdly,duetothetrafficinconvenienceinmountainousarea,residents′consciousnessofdisasterpreventionandreductionwasrelativelyweak,itwaseasilyleadtoseriouslossoflifeandproperty.Therefore,thundercharacteristicanalysisandriskzoninginMentougouDistrictisimportant.

Keywordsthunderstorm;climatechangecharacteristics;disasterprevention;MentougouBeijing

雷暴过程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灾害类型,常会对人身安全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直接雷击灾害,会直接击死、击伤人畜,击坏输电线、建筑物,甚至引发火灾;另一类为感应雷击灾害,不易被察觉,通常以电磁感应和过电压波等形式对微电子设备构成危害[1]。尽管表现形式不同,2种形式的雷击均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门头沟区地处北京市西部,海拔一般在90~2303m之间,位于东经115°25′00″~116°10′07″,北纬39°48′34″~40°10′37″之间,分深山区、浅山区、平原。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中纬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湿润,冬季寒冷干燥,西部山区与东部平原气候呈明显差异。最高山峰为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m,山地面积占98.5%,是北京市唯一的纯山区,属太行山余脉,地势险要,“东望都邑,西走塞上而通大漠”,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本文首先对近34年门头沟区及斋堂站雷暴统计资料进行分析,找出雷暴出现的气候特征以及雷暴出现天气背景和雷暴发生的一般规律,结合当前防雷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防御雷电的若干对策,以期达到防御雷电灾害及防雹增雨的目的。然后,对门头沟区的雷电变化特征和雷电灾害进行风险区划及分析,提出合理的防范措施与建议,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力求减少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本文选取门头沟区气象台及斋堂观测站1980―2013年34年雷暴日资料,分析其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用线性拟合方法分析其变化趋势。在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时采用的2001―2010年北京地区雷击灾情资料。

1.2研究方法

按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规定,在1d内(20:00至次日20:00)气象台只要听到1次以上雷声,就统计为1个雷暴日,雷暴日数统计以地面观测记录为准,年雷暴日数为全年各月雷暴日数总和,年平均雷暴日数是指本站多年雷暴日数的平均值。采用数理统计、线性趋势估计、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对门头沟区气象台及斋堂观测站雷暴日数及初雷日、终雷日等进行气候统计分析。根据《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规定[2],25d

N=K×Ng×Ae,Ng=0.1×Td

式中,N为建筑物年预计雷计次数(次/年);K为校正系数;Ng为建筑物所处地区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次/(km2・年)];Ae为与建筑物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Td为年平均雷暴日(d/年)。

2雷暴日数的分析

2.1雷暴日数的空间变化特征

雷暴产生受盛行气流、天气系统、地形和下垫面等多种因素制约。地形产生的热力效应使低层大气中存在气旋性辐合,水汽和热量集中时易形成不稳定层结,利于垂直环流的不稳定发展[4]。其中,地形的抬升作用及其引发的热力效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地形的抬升作用可导致地形附近出现积云,能使垂直上升气流速度比无地形时增加10m/s,促进较强的对流云展[5]。

门头沟区境内地势呈东低西高走向,雷暴产生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自西部向东部逐渐递减的特征,地形特点决定了雷暴的空间变化特征[6]。当冷锋越山时,若山后低层为暖空气控制,则由于山后低层暖空气之上有冷平流叠置,使不稳定度大为增强,因而常在山后造成大片雷暴区。山地迎风坡的抬升作用也很大。因此,山地是雷暴的重要源地,当山脉风速越大,风向越垂直于山脊,或者山坡越陡,则地形抬升作用引起的空气上升运动越强,雷暴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2.2雷暴日数的时间变化特征

2.2.1雷暴日数年际变化。雷暴作为一种天气现象在门头沟区每年均有发生,34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7d。从图1门头沟区及斋堂年雷暴日数的距平曲线图可见,1986年、1990年雷暴活动异常偏多,其中1986年斋堂站出现雷暴日的天数最多,达到58d;2010年门头沟区雷暴活动异常偏少,为24d。由图1雷暴日数的年际变化及其趋势变化特征曲线可见,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雷暴日数变化较大,说明在此期间的雷暴活动相对于其他年代比较频繁;90年代中期至2013年为一个缓慢下降阶段。1980―2013年年平均雷暴日数线性倾向率斋堂站为-0.5d/10年,门头沟区为-0.4d/10年,表明门头沟区及斋堂站雷暴日数的年变化总体为下降趋势。这与张敏锋等[7]指出的“东北地区20世纪80年代平均雷暴日有增加的趋势,在波动中呈平稳发展,我国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雷暴30年来总体有减少的趋势”的结论是一致。

2.2.2雷暴日数的月变化。门头沟区及斋堂站的雷暴日数具有明显的年内变化,由图2可以看出,各月平均雷暴日年瘸实シ逍捅浠,4―6月雷暴日迅速增多,门头沟区7―9月迅速下降,斋堂站7―8月缓慢下降,9―10月迅速减少,两站12月至次年2月均无雷暴。斋堂站峰值出现在6月,年平均达11d,门头沟区峰值出现在7月,年平均达10d。夏季(6―8月)雷暴日数最多,占全年总数的66%~68%。

2.2.3雷暴初终日的变化。从门头沟区及斋堂站雷暴初、终日期统计资料来看,门头沟区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1990年3月30日,最晚出现在2013年6月5日。终日最早出现在2005年8月28日,最晚出现在2004年和2009年的11月9日。斋堂站雷暴初日最早出现在1990年3月12日,最晚出现在1982年5月21日。终日最早出现在1980年9月10日,最晚出现在2009年和2011年的11月11日。图3、4分析了3―5月雷暴初日资料。门头沟区及斋堂站雷暴初日4月最多,分别为71%、65%;5月次之,分别为21%、29%。从曲线变化来看,门头沟区1993年、2013年雷暴初日发生变化幅度大,2004―2010年终日变化幅度较大。

3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区划

3.1地闪密度的分布

雷电灾害的易发区域主要集中在山前至平原一带地区[8-11],发生地闪的高频地区主要集中在妙峰山、雁翅、百花山一带,地闪密度值在2.1fl/(km2・年)以上,这一带地区雷电灾害较为活跃,自然闪电的发生频率最高,很容易造成直接的自然灾害。门城地区(龙泉镇、永定镇)位于全区的中心地段,是全区的次高风险区域,一旦发生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将是比较严重的。下面从雷电灾害脆弱性、人员伤亡、受雷击胁迫下的财产损失风险区划图3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图5给出的是门头沟区分区地闪密度的分布图。

3.2雷电的裸风险区划

雷电灾害的裸风险,即灾害的脆弱度,指灾害带来的人员和财产的伤害或损失程度,某一地区的人口和经济越集中,对灾害的脆弱度越高,可能造成的潜在损失越大,灾害的风险也就越大。图6给出了门头沟地区雷电灾害裸风险的区划图,灾害裸风险的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雁翅镇与大台街道办事处的交界处、田庄、百花山等地区,范围值在9.85~25.35次/(km2・年),这与图5门头沟区的地闪密度分布是相对应的,地闪密集地区的雷电灾害裸风险较大。

3.3雷电灾害人员伤亡风险区划

雷电灾害带来最惨痛的代价就是人员的伤亡。由图7门头沟区雷电灾害人员伤亡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各镇、街道的中心地段是人口较为密集的地区,雷电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风险也较高。门城地区、大台街道办事处的人员伤亡风险全区最大,达到0.08~0.14人/(km2・年),其次像雁翅镇、斋堂镇、清水镇等地区是人员伤亡的次高风险区,风险值都在0.05人/(km2・年)以上。

3.4受雷击胁迫下的财产损失风险区划

雷电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的财产安全,造成不可避免的财产损失。图8是门头沟区受雷击胁迫下的财产损失风险区划图,可以看出,门城地区作为全区的经济中心,每年雷击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达到30万元/(km2・年)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100万元/(km2・年)的经济损失。此外,各镇、街道的中心地段也是经济损失比较严重的地区。

4结论与讨论

(1)门头沟区雷暴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西部向东部城区递减的特征,主要与地形有关:西部、北部多为山区,地势高,山地的抬升作用有利于对流的发展。钟幼军等[8]分析了黑龙江省雷电活动气候特征指出:由于山地迎风坡的强迫抬升作用很大,山地是雷暴的重要源地。因此,地形对雷暴影响显著。

(2)近34年门头沟区及斋堂站雷暴日数总体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0.5d左右。雷暴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制约。徐桂玉等[9]研究了中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指出1971―1995年中国南方年雷暴次数呈现逐渐减少的总趋势,多雷暴带与主要山地分布密切相关。城市的发展以及下垫面气象条件的改变也是雷暴日数减少的原因之一。

(3)门头沟区及斋堂雷暴日数有明显的季、月变化。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无雷暴发生;最大值出现在6―7月,这主要是由季节的气候特点决定。

(4)l生地闪的高频地区主要集中在妙峰山、雁翅等一带;居民点、城镇用地两类承灾体脆弱性相当,脆弱系数均较大,对于灾害的承受能力较差;灾害裸风险的高值中心主要分布在雁翅镇。因此,应建立科学、规范、系统和动态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提高门头沟区雷电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为相关管理机构提供制定应对突发雷电灾害的应急预案和相关应急管理措施的科学依据。

(5)门头沟区雷电灾害总体表现如下:一是季节性特征。雷电灾害多呈周期性和季节性;二是局地性强。由于山区地形复杂,局地小气候特征明显,极易发生局地强天气;三是灾害带来的危害大。由于山区交通不便,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相对淡薄,极易导致严重的人员生命财产损失。

(6)随着气象灾害研究的不断深入,灾害的风险管理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得到更为广泛的重视。通过提高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对雷电灾害风险的承受能力,以及雷电灾害的控制能力,可以为灾害的预测、损失的评估以及减灾决策服务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对雷电灾害的预防与治理、减灾规划与措施的制定、灾害处置措施的建立等都有重要的意义。

(7)针对门头沟区地方气候特点,要加强对雷电的监测,研究雷电形成的机理,提高雷电预警预报的能力,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雷电防御和科研的投入。通过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可为评估对象提供雷电防护的科学设计、灾害风险控制、经济投资、应急管理等方面服务。防雷减灾仍是现代化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应该常抓不懈,它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应引起高度关注[10]。

(8)应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开展气象信息和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普及,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增强公众从我做起意识,合理躲避雷电灾害突发天气。通过雷电灾害科普宣传,形成监测预警、传播途径、防御指南、社会救助等社会响应运行机制。加强雷电防护能力,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灾害带来的人员伤亡损失,是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

5参考文献

[1]张仪军,陶善昌,马明,等.雷电灾害[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2]王德言,李雪佩,刘寿先,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6-8.

[3]建筑物范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4]廖菲,洪延超,郑国光.地形对降水的影响研究概述[J].气象科技,2007(3):309-316.

[5]谷国军,王昂生,徐焕斌.有地形存在时对流云发展的数值模拟研究[J].气象学报,1994,52(1):90-98.

[6]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429-431.

[7]张敏锋,冯霞.我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2):156-162.

[8]钟幼军,曹,宫延平,等.黑龙江省雷电活动气候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5):79-83.

[9]徐桂玉,杨修群.我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气象科技,2001,21(3):299-307.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篇3

一、领导重视,狠抓落实

一直以来,我局领导都十分重视气象科技服务,定时召开气象科技服务动员大会,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切实将发展气象事业和防雷减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严密规划,狠抓落实,把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气象工作格局。

二、以防雷工作为重心,做好科技服务

近年来,雷电灾害程度和其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是保障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今年,在县委县政府和市局的正确领导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所赋予的职责,我局防雷所以防雷减灾、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努力做好防雷减灾工作。

(一)狠抓制度落实

1、重新制定防雷质量手册。为了更好地规范防雷检测工作,我局重新制定了县防雷所的《质量手册(第C版)》、《程序文件(第C版)》,并进行了宣贯。我们边做边学,并针对重点修改的内容进行了考试,使全局所有工作人员对防雷检测工作有了一个系统性的认识。同年顺利地通过了计量认证的复审。

2、学习掌握《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最新版本。今年《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推出了最新版本GB50057-2010,我们参加了市局组织的新规范学习。通过学习,我们更好地掌握了新规范中修改的内容,使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依据新规范开展工作。为了使我们的窗口工作更加完善,我们派了几位技术人员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市行政服务中心培训学习。通过此次培训学习,使我们对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流程、图纸审核等环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与技术。

(二)多次开展气象、防雷宣传活动

在“3.23”世界气象日到来之际,围绕今年“人与气候”这一主题,我们积极开展纪念“3.23”世界气象日宣传活动,倡导人们关注气候变化对我们的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我们在龙珠大厦北广场设立了几个摊位,宣传防灾减灾知识,以此提高人们对气象科普知识的认识,增强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活动中,工作人员向过往群众发放了气象科普知识、防雷避雷常识、《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及气象工作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贡献等气象宣传材料,并现场详细解答群众咨询。当天共展出8块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近千余份。

3月25日,我局参加在县胡陈乡隆重举行的2012年“送科技下乡”活动。气象科技人员现场接受了村民对防雷安全、防灾减灾、春耕农事气象服务方面的咨询,生动、形象地讲解了气象灾害有哪些种类,身边常会遭遇哪些灾害,如何避免雷电等科普知识,征求了农民朋友对气象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向前来咨询的村民发放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知识、气象日历和防雷手册等宣传资料。通过此次活动,增强了农民朋友的气象意识,也使气象科技人员对农业农村的气象服务需求有了进一步了解。

(三)抓好考核,促进服务

进一步贯彻落实“平安”和“平安”考核工作。今年年初,我局向全县有关单位发放防雷安全重点单位名单,要求各防雷重点单位定期对本单位的防雷装置进行检查维护,对存在的防雷安全隐患要及时予以整改消除。为了加强中小学校校舍防雷安全监管力度,确保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对校舍防雷装置施工质量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进行监督;组织技术骨干对已竣工项目的防雷装置进行实地重点审查,对新建的项目做到跟进施工进度的每个环节,提前介入、严格监督、精确检测;对修建、改建项目的防雷设计提供咨询、指导等相关服务。

(四)做好雷击宣传和服务

我县一直都属于雷暴频发区,每年的雷击事件也经常发生。今年8月14日中午11点左右,由于受到强雷暴天气影响,我县大佳何镇溪下王村出现暴雨,雨量为50.4毫米,并遭受了雷电袭击,多户村民的电视、电脑、太阳能热水器以及正在充电的电瓶车被击坏,数量达到200多台,受损情况严重。我局得知消息后立刻派技术人员前往该村进行雷灾调查。技术人员发现该村村民的房屋都未安装防雷设施,电源线、网络信号线架空直接进入室内,太阳能热水器未接地,导致雷电流入侵电源线,击坏电器。技术人员在现场告诉村民在雷雨天尽量切断电源,关闭电器,以减少雷击带来的损失。我局在雷灾调查之后还向县电视台、县报社以及市媒体作了详细的说明,并在媒体上宣传了防雷知识,强调了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五)继续开展联合检查

防雷所开展联合检查办法,与安监局、消防、建设局等单位一起对全县有防雷隐患的单位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把安全事故尽量降到最低。今年我们一共审核了150家单位,跟踪监督了380个项目,到现场监督有850人次左右,竣工验收有90家单位左右,年度检测有140家单位左右。

(六)持续完善档案管理

由于每年的档案量都在急速增加,原来的档案室容量不够,今年我们扩大了档案室的存储空间,并且安装了新的档案柜,使归档更清晰明了,更加便于档案的查找。

(七)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012年的防雷减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建设“平安”的要求出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社会公众的防雷意识比较淡薄;二是防雷安全定期检测覆盖率较低;三是防雷设计审核、竣工验收源头管理没有完全落实;四是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职业道德素质,主动服务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行政执法人员法律知识,执法水平仍然存在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努力克服困难,改进不足,加强对新建项目防雷设计审核、竣工验收的源头管理,加强防雷安全定期检测的监督管理,增强社会防雷安全意识,尽最大可能消除防雷安全隐患,以减少雷电灾害带来的损失和伤亡。

三、服务促发展,服务促创收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篇4

为有效防御气象灾害的危害,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20*〕49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99号)和茅临生副省长在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大会上的讲话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天气复杂多变,各类气象灾害频发。尤其是我市处于三江之汇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易形成洪涝灾害,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切实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建平安兰溪具有重要意义。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快我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的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加快气象综合监测网建设,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气象台站探测系统,增设城市多要素地面自动气象站,进一步完善中尺度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加快移动气象应急系统建设,提高区域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能力。

(二)着力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测预警。

(三)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机制。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建设的要求,依托气象部门的气象业务和气象信息系统,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兰溪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逐步完善和扩充气象手机短信预警信息系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暴雨、雷电、大雾、大风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险办法,建成全程、滚动、连续、个性化、多媒体化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普及镇乡、街道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建设。逐步在人员密集场所设立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镇乡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在已完成镇乡气象协理员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村级、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畅通农村和山区预警信息渠道。

三、努力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兰溪市重大气象灾害和突发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要求,进一步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部门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及防灾减灾工作需要,及时向各镇乡、街道和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同时,各减灾协调机构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的综合协调职责,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部门联络员的作用,切实形成防灾减灾工作的合力。

(二)大力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要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制定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三)切实加强雷电灾害防御工作。暴雨、雷电是我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要加大对防雷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气象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大防雷工作行政执法力度,强化新建(构)筑物防雷设计审核、竣工检测验收工作和易燃易爆场所、通信、金融、学校等重点防雷装置年检工作,加强农村民居建设的防雷工作,避免和减轻雷电灾害的危害。

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完善并落实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各有关部门要结合本地气象灾害特点,针对主要的和突出的气象灾害,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逐年增加投入,加快气象灾害防灾减灾的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切实增强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救助机制。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防雷、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建设,确保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准确接收和传达。镇乡、街道、村(社区)要结合山洪灾害预警员、水库堤防安全巡查员、地质灾害预警员等队伍建设,明确气象协理员工作职责,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帮助群众转移等防灾避险工作,切实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三)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的资金投入。财政部门要建立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将气象重点工程建设和运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气象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投入。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篇5

关键词:气象信息服务;应用

1气象信息服务在农业中的应用

1.1有效提高了农民防灾避险能力

为更好的发挥气象信息应用效果,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湖口县气象局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信息普及宣传,因地制宜创新气象科普宣传内容,实现气象科普产品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并根据不同的年龄层分别印制《气象与生活》、《气象与农业生产》、《预防雷电十要十不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防御明白卡》等十多种科普宣传材料,内容涵盖了气候变化、气象环境、气象法规等多个方面;利用世界气象日和防灾减灾日等重大节日开展科普活动,以培训、开会、农函大讲课、手机报、电子屏、乡村大喇叭、开放科普基地等多形式将气象科普知识送至各家各户和田间地头,在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以及农业生产基地等制作固定的气象科普传栏,合理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同时同仁县气象局还每年针对不同气象灾害开展灾害应急演练,从而真正提高应对灾害能力。

1.2为农业生产提供多元化气象信息服务产品

近年来,同仁县气象局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开展多元化农业气象信息服务产品,通过设立1个国家农业气象观测一级站、12个中尺度灾害性自动监测站、1个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基准站等使该站气象灾害预测水平不断提升,研制开发出多种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如提供乡镇72小时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等预报产品,使公众天气预报时效延长至7天,并可随时制作未来1小时、3小时及6小时等短时天气预报预警。

1.3依托政府机构强化和其他部门联动推进农业气象信息服务

为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提高农业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湖口县政府接连下发《关于成立湖口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的通知》、《湖口县乡镇气象工作考核办法》、《关于开展乡村气象服务专项建设的通知》,从组织、机制和保障上全力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全力促进乡村气象信息服务工作开展。同仁县气象局加强与各部门配合,形成一个由防汛部门报汛员、农业部门农技员、林业部门防火员、民政部门调解员以及村干部等组成的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全力承担气象信息传播和气象灾情的收集。

2种植技术专业面临的现状

种植技术专业,是我们农业一门传统种植枝术专业,也是农业种植的一个重点。但是,由于受过去“跳农门”的误导,学农意识一向很淡薄,再加上近几年市场经济的冲击,农业产品比较价格低,对农业也要有-定专业知识。为了发挥传统专业优势,增加种植专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和教研组的同志一道,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发现从群众中指教入手,从实践中突破,在交流中提高,实行“讲授方法”、“实践中”、“交流中”多方面配套指教,学技术,是种植专业走出低谷的必由之路。

3多方面”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3.1讲授技术生动活泼的指教是“多方面”的前提和基础。任何一个专业,任何一个层次的教论,都离不开讲授,而讲授的内容又大部分集中在基础理论部分。针对农业种植专业技术自身特点,我们在教论中重点提高教论质量,实行两个“优化”。

3.2指教目标大量事实证明,目标制订得恰当与否,直接关系效率的高低,为此,我们在充分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又结合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注重目标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例如《土壤肥料》中“堆肥”这一项,我们制订了如下指教目标:重点学习掌握堆肥堆制技术,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

3.3指教方法是实现指教目的,完成实践任务的手段。它的选择与运用上,我们本着施教过程、启发,指导思想,激发群众有兴趣和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农业的关键上来,例如在讲解《植物栽培概论》“和谷类作物分蘖”一节时,很多群众对分蘖发生的位次分不清,越讲越糊涂,我就用“家谱”和分蘖发生的位次相比较,再通过讲解启发、对比、总结,完成了认知领域的指教技术目的,使群众理解掌握了知识,在实践中有理论基础。

4在实践中

丰富多彩的实践指教是教好种植专业技术的最好突破。实践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是实践中所追求达到最终的目标。同时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4.1实验指教与观察相结合把群众带到田间、地头现场讲授,现场指导,提高群众的感性认识。对于技能性重点指导,例如“土壤水分测定”、“小麦杂交人工辅助授粉”等实验。边讲解、边示范、边国指导,直到使群众能掌握。要观察识别植物的特征、病虫害的发生等。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

为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103号)要求,结合*实际,就进一步加强全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我市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天气气候复杂,气象灾害频繁。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我市人口稠密、城镇密集、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一旦遭受重大气象灾害,将会造成很大损失。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高全社会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对防止和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定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增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努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各地要按照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网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做好重点区域和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工作。加快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与气象有关的大气、水文、生态环境等监测数据的信息共享。

(二)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建立和完善市、县二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加强对灾害性天气气候的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三)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各地要加快建立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进一步完善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扩充城乡电子显示屏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社区、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具备及时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功能的设施,努力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敏感行业,尤其是面向农村的气象信息服务。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各地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气象及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发生的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情况,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区域灾害分析评估,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

(二)抓紧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任务、措施、推进机制和部门职责,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要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制定相应的灾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的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三)加强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建设和完善水库、防风林、城市排水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完善建筑物、设施和场所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针对台风、风暴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科学制定防御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综合防御能力。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针对薄弱环节,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四)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市县气象部门要依法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灾害作出风险评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严格执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五)加强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应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确保及时准确地传递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队伍,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对相关人员要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应急人员和队伍的整体素质。

(六)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地要根据防灾减灾需要,建立统一协调的指挥和作业体系,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及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降温节能、改善生态环境、森林灭火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市县气象部门要根据地方需求,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及科学技术研究,努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的防灾减灾效果。

(七)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在气象部门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预警灾害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按规定适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御措施,避免和减轻灾害损失。具备实时传播能力的新闻媒体和信息服务单位,在接到重大或突发性天气气候警报后,要即时增播或插播,确保受影响群体及时知晓。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全力做好气象灾害的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快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气象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对重、特大气象灾害做出评估,确定气象灾害等级、性质及发展趋势,为组织减灾救灾提供决策依据。

四、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保障体系建设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灾害信息共享互通机制,加强灾害应对工作的协调联动,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气象、农林、水利、林牧与渔业、建设、交通、安全生产监督、公安、民政、卫生、广电、环保、国土资源、民航、旅游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本级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有关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资金投入机制。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不断增强全市重大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根据气象防灾减灾的需要和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三)增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多渠道的气象科技投入机制,加强对灾害性天气气候发生机理、预报及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大力加强适合*地方特点的精细化数值模式、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技术、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及防御应急服务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加强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气象灾害防御科技领域的作用,不断增强我市防御气象灾害能力。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篇7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系统

中图分类号S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7)09-0225-02

AbstractThispapersummarizedthecurrentsituationsofmeteorologicaldisastersinChina,expoundedthedefinitionofmeteorological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introducedthestagesandtransmissionwayofthat,putforwardtheimagineofmeteorologicalinformationcomprehensivepublishingsystem,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sformeteorologicalservicedevelopmentinChina.

Keywordsmeteorology;disasterpreventionandmitigation;comprehensivepublishingsystem

我国土面积辽阔,地理区域分布广泛,自然灾害频发,且灾害种类繁多、分布广阔、影响严重,对我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民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威胁。根据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除地震外)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死亡人数超过1000人[1-2]。

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恶劣自然天气所造成的灾难,包括但不限于大风、台风、低温、寒潮、雷电、冰雹、高温、干旱等。根据气象统计数据显示,近20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状况日益恶化,从而引发高温、干旱、强台风、强降雨等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明显高于20年前的任何时期,由气象灾害导致的人身安全威胁、经济财产损失日益突出。据统计,汛期通常是自然灾害的高发期,如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常会造成严重的生命与财产损失[3]。如何能够有效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将自然灾害等相关信息及时通知到千家万户,是气象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也是亟待突破的课题。

1定义

为了从理论上更好地研究论述气象灾害,并降低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将气象防灾减灾事件定义为各阶段工作及信息传递组合效应,具体为如下公式:

E=ML+MS+SN+DC+ID

式中,E代表象防灾减灾事件,ML为中长期发现,MS为中短期跟踪,SN为短时临近锁定,DC为灾情搜集,ID为各个阶段的信息传播。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在于如何能够提前预测各种气象灾害的发生,并通过有效手段将信息及时传递给人民群众,进而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及财产损失。

2气象防灾减灾事件的不同阶段

2.1中长期阶段

中长期通常是指未来8~30d这一阶段,可通过分析旬报、月报以及历史资料等对中长期阶段的天气情况进行分析预测,为气象灾害防御提供宝贵依据,也为中短期工作奠定了基础。

2.2中短期阶段

中短期天气阶段通常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未来1周内的天气情况,该阶段的工作十分关键,能够为政府决策、部门协调、公众协调等应急响应决策提供依据。

中短期阶段工作通常承担着重要的决策服务角色,包括提供政府汇报材料、接听一线指挥电话、发送紧急报告短信等。此外,为了更好地落实中短期工作,需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提升防灾减灾工作效率。同时,要加强公众气象服务,主要在于提高气象信息的传播时效和提高公众对气象信息的理解能力。

2.3短时临近阶段

对于短时临近阶段的自然灾害,虽然现阶段经过跟踪技术手段能够大概预测灾害的发生时间,但由于地区不同、环境不同,很难精准确定灾害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目前往往通过雷达、卫星等技术手段进行短时监测与预警。

2.4灾情搜集阶段

重大气象灾害发生中以及发生后,及时对灾情情况进行搜集有利于政府部门抗灾救灾,同时也是对气象部门灾难预测准确性、时效性的有效检验。

3气象防灾减灾事件的传播方式

3.1新闻会

目前,气象防灾减灾方面的宣传工作仍有待于进一步强化[4],应当秉承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高度重视灾害预测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及时在灾害来临之前进行灾害信息的。其中,新闻会是政府或气象部门向社会公众信息的重要途径,无论是在灾害性天气发生前、发生中还是发生后,新闻会均是一个良好的信息传达途径。通常情况下,参加新闻会的媒体类型众多,包括电视台、网络媒体、报刊等,因而这种形式的信息传播方式受众面广、时效性强,具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效果。此外,通过新闻会的形式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让民众们能够对各种气象灾害的特征、成因以及合理防御等方面均有所了解,使民众在发生气象灾害时能够科学应对处理,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3.2媒体传播

目前,由于中长期天气信息的精准度不高,因而通常作为气象内部资料使用,不对外传播;对于中短期天气信息来说,传播通常通过网络媒体、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媒体,内容上除了可能发生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外,还可以较详细地宣传相关防灾避灾的科普知识;对于短时临近预警,为了增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扩大信息传播的受众范围,可重点通过广播、电子显示屏等途径进行预警信号的传播。

通常情况下,在灾害性天气锁定后,气象部门应当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对社会公众进行及时传播,各级广播电视管理部门应当协调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将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及时传播出去,同时增加天气预报节目播出频次,扩大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的受众面。

3.3气象信息员

在气象信息的传播方面,除了要借助各种新闻媒体外,气象信息员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气象信息员通常需要经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并在当地发生气象灾害时能够发挥指挥和指导作用,进行科学防灾、紧急避难。

4气象信息综合系统

4.1需求现状

为了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应当进一步拓展气象信息渠道、提高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另一方面应当加强气象信息、传播系统的建设,将最新气象信息传递给千家万户[5]。在气象信息系统的研究建设方面,国内相关学者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唐仰华等利用中国移动GSM的SMS技术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预警系统,朱保平等研制了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应急信息接收显示系统,王庆余等完善了“12121”气象热线电话为用户提供气象信息。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投身于气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方向中,但相比于基本业务系统的建设,气象信息综合系统仍处于远远落后的境地[6]。因此,气象信息化建设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气象信息综合系统的研发建设将具有深远意义。

4.2功能设想

该系统的基础架构将采用C/S结构实现,具体功能具备如下几点:一是信息群发功能。系统管理者可根据具体需求向客户端群发信息,及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以及预警信息,确保受众的全面性,并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二是信息共享功能。该系统的信息共享功能可服务于气象、公安、民政、土资源、建设、交通、铁路、民航等多个相关部门,为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使各部门之间形成高效联动,进而产生工作合力。三是信息回馈功能。通过信息回馈功能相关部门能够将自身监测信息(灾情、水情、旱情等)回馈到信息平台,对该系统是一种有效的补充与完善。

总而言之,该系统能够在气象灾难来临之前,及时将预警信息通过系统发送到客户端,提前告知做好防灾准备,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以达到减灾避险的目的。此系统成功开发后,将能很好地解决气象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5结语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也逐步加重,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做好、做实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应当注重灾害预测能力的提升,实现灾害预警信息的精准、高效传播,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通过开发气象信息综合系统将能为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手段。

6参考文献

[1]严玉彬,姬社英.气象灾害防御立体式宣传模式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0(5):284.

[2]殷跃平.中国地质灾害减灾战略初步研究[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2):1-8.

[3]黄海峰,王世梅,普怀恩.冰雪灾害条件下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处置知识构成分析[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21(1):86-91.

[4]符国槐.气象服务设施农业的对策与思考[J].浙江气象,2009,30(4):40-42.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篇8

关键词:决策气象;气象灾害;情况分析

决策气象是地方政府制定规划、组织防灾、应对气象变化等决策时提供的服务,涉及到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全,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等特点[1]。决策气象在自然灾害防御、突发事件应对中日益凸显出重要作用。

1台风决策气象

台风是作为主要气象灾害,为国民带来巨大损失,台风的的决策气象对于有效开展防灾工作具有重大意义。台风决策气象是当台风来临时,向决策部门提供灾害预警信息,并给出影响评估及救灾建议,为部署减灾提供依据的行为,对于保障财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意义重大。

1.1内容构成

气象灾害决策的质量体现在内容上,要将气象部门的意见陈述给决策部门,在精确表达决策意图的同时,科学准确地帮助决策者了解关键点。台风决策包含台风实况、最新动态、预警信息、防灾建议,能够为决策部门部署应急措施奠定决策信息。决策气象以文字形式,表现了台风监测服务、台风登陆情况、台风消亡状况等。在不同时期,决策气象的需求存在差异,决策气象的内容各有侧重。台风登陆前,以跟踪动向为主,台风移动趋势是重点。决策以传递信息为主,内容清晰。在决策汇报中,将图表与文字进行融合,将关键信息传递给决策部门,通过路径示意图、风雨预报图、卫星云图等动画形式,反映台风的动态情况。台风决策气象中,要给出最新动态,指明受影响区域,并提出防御建议,台风影响加重,决策气象上升至重要报告层面,包括台风造成的灾害程度、后期的持续救灾建议,在台风结束后,对整体情况做出评估,为灾后救援提供依据。

1.2决策气象建议

1.2.1把握时机由于台风具有不确定性,防灾减灾具有确定性,在气象决策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时机,在恰当时间提供台风预报信息,做好防灾减灾的参谋。分析探讨台风生成的关键点,包括登陆信息、实况影响、影响评估等内容,台风生成过程中相关部门均能了解信息。为保证台风预测的准确率,对于登陆时间、地点等关键信息,要结合防灾减灾需求进行预报误差的分析,以提醒相关部门关注台风出现的可能,针对预测难度较大的情况进行区域预报,提供滚动预测信息,台风影响评估报告进行及时的报送,对整体影响进行全面地评估,为台风防御提供依据。1.2.2分阶段进行服务根据台风的特点进行针对,在台风所处的不同时期,对气象决策的需求也各有侧重,台风登陆前关注动向及影响,以防御为重点;台风登陆后关注风雨影响的持续时间以及灾害影响程度,救灾工作也提上日程;台风结束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以及类似灾害发生的预期进行评估,工作重点是灾后重建。气象决策的最终效果由用户来评判,加强用户沟通,根据用户需求调整形式,增强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是气象决策的有效途径。1.2.3开展精细化评估为提供防台风决策的关键是预测准确,在实际中往往更关注台风造成的风雨影响及灾害。精细化的评估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宏观和微观的评估成果,增强台风决策气象的针对性,减轻减灾的成本,增加气象服务效益。台风决策要充分收集数字模型等地理信息,研究台风影响的敏感性,确定台风灾害的指标体系。从台风承灾体的脆弱性进行研究,从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入手,构建精细化的灾害影响模型。考虑到台风灾害多发于东南沿海,相关省份的致灾环境、承灾体易损性对于预评估模型的构建至关重要,基础工作能够为决策气象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减灾气象的实际成效。

2暴雨决策气象

随着暴雨天气频率的增加,公众对决策气象的要求日益提高,总结决策气象的经验尤为重要。就降水过程的天气实况、环流特征、气象预报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决策气象的经验。根据决策气象的实际案例,针对性地提出决策气象的措施。暴雨的降雨持续时间长、范围广、总量大,唯有相关部门提早部署,严密监视,才能为防汛决策以及防灾自救做好准备。

2.1暴雨决策气象情况

首先,开展会商研判,实时联动气象局与气象台及周边地区进行联防会商,依托各个部门开展会商分析,进行多方面的研判、滚动提供预报信息,在关键时刻加密会商预报结论,与防汛指挥部开展信息服务,及时提供防御重点的信息,以实施联动保障。其次,按需改进决策信息,从气候背景、决策需求、社会敏感度等问题出发,提高决策的预见性,及时调整决策气象的内容与角度,不断改进决策气象的实际工作,制作出准确科学的决策产品。此外,还要提高气象信息化的水平,在暴雨天气出现后,梳理雨量分布并且制定图表模板,不断完善决策气象的平台,快速进行图像布局,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加强气象资源的共享程度,推进各个地区雨情信息的获取性,提升暴雨灾害效率。

2.2改善决策气象的建议

决策气象除提供暴雨天气特点、定时和定量天气预报的气象信息外,还应包括有针对性的防御建议。气象影响涉及各行各业,决策气象受到知识局限性,对于气象行业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知识的局限性导致决策建议存在偏差,甚至出现适得其反,因此要从暴雨实际灾情出发,收集和分析暴雨灾害天气过程特点、受灾地区的城市布局、人口经济状况等,总结出易受暴雨灾害影响的地域。针对已出现过的暴雨灾情提出防御建议,为防灾减灾的部署提供参考价值。在暴雨的应对过程中,应提早部署,严密监视,加强会商研判,采取递进式、渐进式、跟进式的决策方式[2],及时提供快速准确的预报产品,充分发挥决策气象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为防汛决策部署打下基础,在突发天气过程中,决策气象服务要改善墨守成规的现状,及时根据需求进行调整,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服务的针对性,提高决策气象的质量和效益,以便为防汛部门决策提供依据。要开展分阶段的决策服务,提供服务产品,根据决策部门在暴雨发生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调整决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增强气象服务的针对性。还要分析暴雨的影响,提供细致权威的防御救灾建议,准确提示是决策气象的最好体现,也是决策部门提供应急措施的基础。灾前要熟悉暴雨状况,关注风雨影响,就灾害防御提出决策建议。灾后对暴雨的整体影响进行客观的灾害评估,为开展救援提供科学支撑。此外,还要制定和完善决策服务的产品模板,提高暴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暴雨决策气象服务是复杂的过程,要求气象部门在现有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处置程序,预先编制产品模板,开展演练[3],在暴雨灾害来临时迅速反应,为有效决策争取时间。结束语随着社会进步,决策气象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如何提高决策气象能力至关重要。本文对从事决策气象的经验以及问题进行分析,从建立支撑平台,完善协调机制入手,研究不同气象灾害的规律和差异,为不断提高决策气象的敏感性提出建议。要从气候背景、决策服务需求、社会敏感度等出发,提高决策气象的预见性,适时调整决策内容,不断改进决策气象工作,制作科学易懂的决策产品,促进我国气象减灾工作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宏义.关于重大灾害性天气决策服务问题的探讨[J].浙江气象,2008,29(3):25-27

[2]张京英,陈金敏,刘英杰,等.大暴雨过程中短时强降水机制分析[J].气象科学,2010,30(3):407-413.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篇9

一、高度重视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认真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不断加强山洪灾害防御指挥系统、预报预警系统、群测群防体系和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建设,在暴雨山洪灾害发生之前,及时采取预防和撤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和人员伤亡。特别是在迎战全省大范围、高强度的暴雨山洪灾害中,各地、各部门思想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到位、防抗措施到位,不仅未发生群死群伤事件,而且与以往同量级汛情相比,人员伤亡减少一半以上,取得了防抗山洪灾害的胜利。但是,应当看到,我省地处西太平洋冷暖气流的主要交汇地,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局地强对流天气事件多发,加之防洪工程建设比较薄弱、山洪灾害预测预警能力较低,极易发生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山洪灾害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易造成群死群伤,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防汛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重大意义,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措施,全力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加快建设西部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

二、明确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建立健全基层组织体系,全面落实县、乡、村、组责任制,依法加强防洪风险管理,认真制订防御山洪灾害应急预案,加快监测预警系统和城镇河道堤防、村庄河道护岸、病险水库治理等非工程和工程体系建设,加强防御知识的宣传培训,因地制宜搬迁受山洪灾害严重威胁的村庄,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为实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幸福提供安全保障。

(二)目标任务。进一步完善以非工程手段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主动防控,科学避灾,遏制山洪灾害损失日趋严重的态势,在遭遇防御标准内的一般性山洪灾害时,确保不死人、少损失;在遭遇超过防御标准的重特大山洪灾害时,确保提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组织危险区群众撤离,千方百计避免群死群伤事件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突出重点,切实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

(一)全面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准确及时的监测预警是有效防御山洪灾害的前提和基础。各地特别是山丘区,要把监测预警设施建设作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首要任务,在充分利用现有大气探测、水情信息测报、地质灾害监测等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气象、水文、泥石流、滑坡等监测预警系统,不断提高监测预警水平。要把山洪灾害监测预警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年度计划,落实建设经费和维护管理经费,加快设施建设步伐,确保正常运行。省水利厅、省气象局要按照全国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大纲和我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规划,加快自动雨量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网建设,力争用三年时间使**秦**区、关中**北麓和北**塬地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每个乡镇建成一个自动雨量监测站,实现降雨的实时监测和雨量信息的实时传送。同时,加快建立县级监测预警平台,实现防汛雨量自动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的资源共享,提高监测预警质量。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及时发现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加强监测预警工作,严防群死群伤事件发生。

(二)科学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是做好防御工作的行动指南。各地要继续做好县级防御山洪灾害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突出抓好乡镇和村组两级防御山洪灾害预案编制工作。预案编制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山洪灾害预测预报、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应急指挥、抢险救灾、生活保障、卫生防疫等各个环节作出周密安排,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一旦发生山洪灾害,能够及时有效启动实施。市、县防汛抗旱办要切实加强对乡(镇)、村组防御山洪灾害预案编制工作的技术指导,预案技术部分和图纸制作应由县(市、区)防汛办公室具体负责完成,并逐级汇总上报和备案。各级防汛部门都要加强预案演练,及时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扎实推进山洪灾害工程体系建设。工程体系是防御山洪灾害的有效手段。各地特别是山洪灾害严重的地区要认真研究和分析本地山洪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分清轻重缓急,进一步加快建设和完善山洪灾害工程体系,有效防御山洪灾害。一是要加强中小河流和山洪沟、泥石流沟治理,完善河流堤防、沟道护岸工程体系,同时要因地制宜、蓄泄兼顾建设排洪沟道和拦洪设施。二是要加快病险水库、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和滑坡体治理,消除安全隐患。三是要加快小流域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实施坡改梯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塌、黄土崩塌灾害。四是主动避险迁安,对在危险区居住的零散居民以及有条件搬迁的群众,要积极采取后靠或外迁安置等措施,彻底消除山洪灾害威胁。

(四)全面启动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建设工作。各地要以人员能及时转移并减少伤亡为目标,按照《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和《**省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要求,认真组织编制本地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或实施方案,明确总体目标和年度工作任务,逐年抓好组织实施工作。省级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切实加强对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的指导、协调,加大资金和技术支持,确保全省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目标任务完成,全面改善和提高我省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五)积极抓好山洪灾害防御试点。要以建立健全县、乡、村、组山洪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制度,落实各级各类责任人员,建立适合山区乡镇、村组特点的监测预警系统和预案体系等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山洪灾害防御试点工作。省防总要切实抓好国家防总和省上确定的山洪灾害防御试点县,及时总结和推广试点工作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各地特别是山洪灾害严重的地区也要每市选定1—2个县、每县选定1—2个乡镇,积极开展试点工作。

(六)广泛开展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培训。各地特别是山洪灾害严重地区,要针对基层干部、群众防洪避险意识淡薄,群测群防、自防自救能力偏低的现状,切实加强山洪灾害防御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一是要抓好乡镇防汛责任人、防汛抗旱办主任和工作人员、村级负责人的暴雨洪水知识、防汛抗旱制度、防汛避险方法和抗旱减灾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科学决策和组织指挥的能力。二是要抓住汛前准备、汛情来临、雨水情过程等关键时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各类宣传媒体,加大对广大群众防灾避灾基本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和自救能力。三是要抓好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演练,做好预案交底工作,不断提高干部群众应急避险保安的实战能力。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

1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建设,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赣州市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是气象工作的立足点。因此,要把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努力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和具有针对性的灾害防御建议。

1.1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网络建设,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为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赣州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气象现代化建设。1995年建成中等规模静止卫星云图接收站;2000年开始兴建赣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并于2002年9月投入业务运行;2005—2007年,赣州市连续3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区域天气观测网,截至目前共建六要素自动站2个,四要素自动站227个,两要素自动站52个,基本实现了1个乡镇1个自动站的目标;雷达延伸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开发了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查询系统,实现了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及灾情信息的网上查询,强化气象监测资料的实时共享。这些现代化探测设施的投入运行,提升了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对每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都做到全程监视,并为气象灾害的预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对:2002年9月下旬出现的秋汛,2005年6月19—23日全市性连续性暴雨,2006年的“端午水”,2006年1、4、5号台风暴雨过程,2007年6月2—14日汛期集中降水过程等的预报服务,这些监测系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加强预测预报业务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

多年来,赣州市极为重视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开发研究,除市、县气象台站自行总结研究外,还多次组织全市气象预报技术骨干进行预报大会战,成果汇编成册,并投入气象台站日常业务使用。近年来,以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主线,重点加强预报预测系统建设:一是丰富指导预报产品,每天增加2次对17个县市局120h的指导预报服务,同时在气象内外网、“12121”系统上。加强对雷电预警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报业务的研究,将成果投入业务运行,增强市台对基层台站雷电和人影业务的技术指导能力。二是全市台站普遍建立并开展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初步建立业务流程、工作制度。三是市台综合运用各种预报技术和经验,重点加强责任区6h内气象及相关灾害短时临近预报警报和对基层台站的指导和对外服务。四是精细化预报进一步加强,市台开展7d内分县预报,县局开展分乡镇天气预报,提升了台站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

1.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

除传统的电话、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外,还通过12121声讯、短信、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广泛传播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政府、组织、企业、群众等各界均能及时掌握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从而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避免灾害造成损失。赣州市气象台和会昌、信丰县等气象局积极争取地方资金,2005年就研制了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将短时临近预报制作、资料及手机短信集成,有利于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开展。2006年开始在全市气象台站推广应用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为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及时在大众媒体中进行传播,全市气象台站加强了与广电部门合作,签订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上的协议,建立了规范化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度和业务、流程。

1.4建立突发灾害天气服务基本数据库,保障气象灾害服务的针对性

近几年,赣州市台站普遍建立了县、乡、村级及部门负责人手机号码库和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数据库,绘制了山塘、水库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为各地分类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和预警信号的奠定了基础。

2加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保障气象灾害防御有序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和发挥科学技术在抗灾减灾、趋利避害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开展综合减灾组织体系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气象综合减灾工作的开展。

2.1成立各级减灾委

为提高政府对综合减灾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赣州市、县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当地气象局。通过减灾组织、减灾信息和减灾资源的整合,完善了灾害应急指挥、保障和防范3个体系。

2.2成立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为提高赣州市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的实时监测和实时预报能力,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赣市府发(2005)8号)精神,赣州市防汛指挥部成立了由市气象局、水文分局、矿管局组成的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心设在市气象局,中心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中心副主任分别由市水文局分管副局长、市矿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遇有重大天气过程时,成员单位派出主要技术专家,参与全市气象、水情水位、地质信息的联合分析会商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的、更新及解除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每年组织10余次技术会商,并及时地质灾害预警报告,有效指导各地开展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

2.3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省局《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方案》的要求,2005年9月14日赣州市政府以赣市府办字〔2005〕126号文下发了“关于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气象灾害的普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县(市)政府也相继下发了文件。市、县气象台站根据要求先后开展了普查,并对重点灾害隐患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截至目前,市、县两级灾害普查分析和评估基本完成,现已开始编撰《规划》全文。

2.4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队伍

2007年初,赣州市建立了覆盖全市乡村的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并陆续开展了气象灾害相关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教育培训,明确了气象灾害信息员职责:一是及时收集报告气象灾害情况;二是及时向群众传播气象台站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三是引导或带领群众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四是协助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目前,兼职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已经发展至5000人以上。气象灾害信息员在2007年6月上中旬集中降水、9号台风“圣帕”的防汛抗洪救灾及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抗冰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

3加强气象应急管理,保障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有序

3.1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为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2005年下半年,赣州市气象局就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安排专人负责编制《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经过讨论和修改,于2006年2月24日经赣州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6年2月27日正式印发全市实施。《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明确。该预案的印发有助于保障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和应急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县(市)局也在市局的指导下开展了预案的制定工作,17个县(市)当地政府全部印发了本县(市)预案。

3.2制定《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为保证在《赣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市政府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各有关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后,赣州市气象部门能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快速、有序地组织起气象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使部门内各有关单位能主动、迅速地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状态,市气象局于2006年5月25日印发《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明确了各科室、台站的职责、任务,成立了应急指挥和管理机构,建立了应急预备队伍。该《预案》的建立,为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有序、规范进行。全市县(市)气象局也相继组织制定《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3.3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除气象灾害应急外,赣州市印发的20个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中有11个预案把气象应急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为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的需要,赣州市局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购置了车载式移动气象站设备1套,专门为应急配备了移动上网通讯装备、雷达延伸系统等一批业务软件投入应急业务运行,实现了现场与非现场气象资料的交换与共享,全市建成了18支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分队,并对气象应急人员开展了应急装备的操作和应急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其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4]。为检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时的气象服务能力,锻练队伍,从2006年起,市县两级气象台站每年都组织开展1次以上气象灾害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演练。通过演练使应急队伍得到实战的锻炼,找出了应急管理、自身业务技术、仪器装备、后勤保障方面的差距,为今后应急体系的建设和应急能力的提高理清了思路。

4结语

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不仅需要政府组织、规划,部门间密切配合,专家出谋划策,还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不仅需要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还需要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5参考文献

[1]廖远三,陈文献.永嘉县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实践和保障措施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1(6):62-63,66.

[2]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6):200-201,206.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1篇11

1.1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不断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建设了六要素自动气象站,乡镇加密自动气象站,酸雨观测站、土壤观测站和卫星接收站;建设了雷电监测仪和紫外线观测仪。宜春风廓线雷达和宜春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已投入业务使用。这些监测项目的建成对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加大防灾、减灾、避灾知识宣传

通过多种手段加大防灾减灾避灾知识宣传,让防灾避灾方法家喻户晓。积极利用下乡、上街、培训、广播、电视、报刊、电子显示屏、黑板报、手机短信、“2121”电话和互联网送防灾抗灾知识进农村、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同时通过这些有效手段及时将各种灾害发生的信息及时传送到广大群众手中,使各级党政领导指挥能力和群众自身防灾能力普遍提高。建立中小学校、乡镇场、村、企业、小II型以上水库气象信息员队伍,他们既是气象信息的传递员又是各种灾害的收集员和报告员。

1.3制定灾害应急预案

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了人员和职责,一旦出现灾害可以随时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做到快速反应,指挥有序,抗灾及时得力,有备少患。

1.4加强研究做到科学减灾

减灾手段和方法需要不断创新。我市高度重视减灾研究工作。一是成立了综合减灾专家组,定期会商预测灾害出现的时间、地点和强度,提出防范建议和措施。二是每年给出一定的经费用于减灾研究,近几年多项研究成果获得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奖励。

2持之以恒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不断总结经验,加强科学研究,千方百计提高预准确率,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水平,为各级党政领导指挥防灾抗灾提供优质的决策服务。同时将气象灾害信息及其防范措施通过各种有效手段迅速传播到广大群众手中。将气象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取限度。加快各涉灾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的建立。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效率。不遗余力地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做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避开雷电、地质灾害易发区。

3不断提高个人避灾能力

3.1学习掌握雷电知识

雷电分为直击雷、球形雷、感应雷和雷电波侵入。直击雷是直接击打到建筑物或人体身上的雷;球形雷是指出现不规则的球状雷,也是目前的防雷难点;感应雷是巨大雷电流沿着附近突出物或导体向周围传播;雷电波侵入是由于雷击架空线路上或空中金属管道上产生的冲击电压沿线或管道迅速传播的雷电波。全球每年因雷击造成数十万以上人员伤亡,几十亿美元的经济损失。随着全球变暧气候异常,雷电强度愈来愈强,加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雷电灾害愈来愈多,损失愈来愈大。

3.2注意个人防雷,确保安全

气象灾害知识点总结范文篇12

今年春节期间恰逢贵州大部分地区遭受了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3月11日又遇日本突发9.0级地震及引发的海啸事故,极端、复杂多变的气象天气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作为研究生这样一个高知识分子的群体,更应该了解并关注,提高我校广大研究生的气象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减轻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

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气象界共同庆祝世界气象日,以纪念《世界气象组织公约》于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的日子,更确切而言,那是在希望加入这个新组织的国家交存第30份《公约》批准书之后第30天起生效之日。

xx年3月23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61周年,xx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为人与气候”。

活动名称:xx年3·23”世界气象日系列纪念宣传活动

活动主要负责部门:校研究生会学术部,宣传部等

活动策划负责人:杨兆瑞,宋颖,孟蒙

活动时间:xx年3月23日全天

活动地点:校晨钟广场

活动面向对象:贵州师范大学全体在校研究生

活动目的:

1.提高我校广大研究生的气象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减轻天气、气候极端事件的危害。

2.协调全校师生的行动,树立气象意识、气候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3.促进广大师生和各级单位、学生组织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工作,把不可避免的天气、气候灾害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4.调动全校师生对贵州气候的适应需求,同时树立对空气质量的要求意识。

活动意义:

1.提升气象意识,气象工作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与老师、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全社会都树立和强化气象意识,自觉遵循气象科学规律,主动运用气象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气象工作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增加气象法制意识,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都要知法、守法,共同遵守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秩序.

3.提升广大师生参与气象的力度,同时参与到与气象灾难作斗争及关心气象灾难地区的行列当中来。

活动内容:

1.通过问卷调查掌握我校研究生对气象的认识程度

2.发放气象小常识宣传单,内容为避免辐射谣言,健康生活,健康学习等。挂2条相关宣传横幅

3.口头宣传气象知识及《气象法》

4.展示气象挂图及历年气象灾难图片,制作电脑喷绘展板,约10张,并与地环学院学生会制作的10张展板一起在校晨钟广场中央展览。

5.关注气候,约束行为,从我做起”签名活动

活动内容以研究生同学的签名为主,并向广大同学发放气象小常识宣传单”,广大同学可以认真学习气象小常识宣传单的有关内容。

6.协助宣传:呼吁广大研究生积极参加3月22日16:00在师大地环学院五楼会议室举办的有关”世界气象日的学术科普报告会。

前期准备(详细实施计划)

1.根据xx年世界气象活动主题,由宣传部制作相关宣传图片;

2.制作喷绘宣传展板,约10张,有地环学院团总支统一制作。

4.外联部负责联络各院研究生会及研究生干部,宣传此次活动详细的开展形式,并下发活动通知给各院负责人。

5.记者部负责此次活动的全程摄影记录,及通讯稿的撰写。

6.办公室负责排出当天活动的各时间段现场组织人员,并通知到人,要求每个部门至少1名成员在场协助。

后续工作

1.请各部门组织干事开例会,讨论本次活动的得失,为今后开展学术纪念日宣传活动的开展吸取经验,

2.由校研究生会作总结,提出有效的方法以改进下次活动。其中,办公室两天内提交活动总结至邮箱以及主席团;记者部整理好照片和短片,制作一个ppt或记录片,另外将通讯稿发至研究生会共享网页,并做好存档的工作。

3.记者部负责撰稿,宣传部对此次世界气象日纪念活动进行总结性的宣传。通过海报,展板,网络的方式向全校研究生同学展现贵州师范大学研究生会举办此次活动的形容。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网络暴力问题分析范例(12篇)

    - 阅0

    网络暴力问题分析范文篇1本文阐述了校园暴力的概念、分类及表现形式,分析了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对策。要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发挥家长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加强学校教育.....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范例(12篇)

    - 阅0

    乡村旅游发展的意义范文篇1[关键词]城郊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周末来了,假期到了,去哪里旅游度假?对于许多城市居民来说,能够走进宽敞的农家庭院,呼吸清新自然的田园空气,品味.....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