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1篇1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讲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经验和理论认识上的不足,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社区参与的方法,以期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借鉴。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

1985年,墨菲(P.E.Marphy)的《旅游:社区方法》一书引入了“社区参与”的概念,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与地球理事会联合颁布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明确提出将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之一,并把居民参与作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突出了社区参与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社区参与是指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物与公共活动的规划、决策、执行、监督与评估等环节的过程。因此,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应理解为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方式和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环节和相关层面,并且在其发展中获取相应的利益,以保护当地环境和维护传统社会文化,促使旅游地和旅游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核心体现在参与的内容和目的两方面:居民获得参与社区旅游发展决策的权利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是体现社区因素和居民意志的有效机制,包括了旅游规划、旅游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以及社会文化维护等多方面内容,它更强调把社区作为旅游规划和管理的核心,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模式和开发理念。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快速发展,尤其是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2006中国乡村年”,更掀起了乡村旅游开发的热潮。在乡村旅游深度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是实现其良好发展的保障,同时也符合国家发展乡村旅游的初衷。

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在于:第一,乡村旅游之所以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关键就在于它具有和城市景观完全不同的“土生土长”的乡村自然、人文景观。就自然景观而言,当地居民是它们的拥有者、保护者,所以绕开当地居民参与而进行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是没有生命力的;就人文景观而言更是如此,如田园风光、农事活动、风土民情等,这些都是当地最生动、最鲜活的乡村旅游资源,而当地居民则是它们的重要载体,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才能使这些无形的精神资源得以展现。第二,当地居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决策管理,获得旅游收益。收益的提高会极大地促进居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这种支持与友好的态度,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第三,当地居民通过各种形式对乡村旅游的参与,会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生态保护观念和环保建设的意识。为了更好地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他们会自觉保护当地的生态景观,美化环境,同时会更注重保护当地的乡土文化,使其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当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一)各地社区参与发展不平衡

少数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开放的地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乡村利用本地的旅游资源,引导社区居民全面有效地参与到旅游开发、管理、规划、经营中去,实现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乡村处于摸索阶段,采用的是组织参与的模式,部分居民参与其中,主要从事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如为游客提供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等。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区,旅游的发展完全是一种政府行为,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在比较偏僻落后的地区,乡村旅游更是毫无社区参与可言。可以预见,这些地区的旅游业,最终会随着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不断加剧而逐步衰落。

(二)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程度偏低

社区全面有效地参与乡村旅游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参与的规模上,应是全部居民,起码是大多数居民的参与;在参与的内容上,指当地居民全方位地参与到当地旅游业发展中,包括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决策、管理、经营和当地的环境保护及文化的维护与传承;从参与的目的来看,居民不再仅以就业、增加经济收入为单一目的,考虑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居民还视环境保护、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最终达到自身、社区、当地旅游业三者的共同发展。

目前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来看,社区参与程度和层次普遍偏低,多数地区主要表现为少数居民开展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活动,真正在旅游决策、管理等方面的参与少之又少。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第一,政府部门一些拥有决策权的各级领导,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社区参与的积极意义认识不足,理解不透。认为只是简单的农民个体经济行为,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利益、需求,在旅游开发决策中多采用“一言堂”的作风,未采取任何措施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全方位参与。第二,从当地居民角度分析,由于旅游管理者或规划人员在制定一些对社区产生重大影响的旅游规划时,常将社区居民排除在外,强化了社区居民不愿参与乡村旅游的意识。他们认为开发旅游是政府行为,是为公司谋利,进而有意无意将自身与旅游发展隔离开来。第三,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整体素质较差,客观上限制了他们的参与。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1.当地农民直接利益受到损失。乡村旅游开发中居民最关心的莫过于利益分配,尤其是经济收入的分配。但由于农村居民参与程度低,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在资源利用上,包括土地资源在内的可利用资源,在旅游开发以前是当地社区居民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源,其使用权归农民所有。当旅游区进行规划后,这些资源即变成景区管理部门所有,而景区在经营中所得经济利益没有或很少分配给当地居民,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同时在将这些资源使用归属权转让给旅游企业时,政府或村委会未能使农民获得最大利益,甚至个别地方出现权钱交易等损害农民利益的现象。

其次,在就业机会上,目前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各地大多数旅游项目是以委托经营、承包、经营权转让或租赁承包的形式委托给一些外地开发公司开发与经营,而不是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大量外地人的涌入与参与,使乡村旅游区的旅馆、餐馆及纪念品经营等被外地企业所垄断。这样的结果,造成当地居民被排除在经营决策之外,就业机会大大减少,并使部分旅游收入通过工资和商业利润等方式流向外地,致使当地居民丧失了在旅游活动中应得的直接经济收益,同时也削弱了“旅游扶贫”的效果。

2.当地居民间接利益的丧失。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所获得的利益除了经济利益外,还包括环境利益和社会文化利益。环境是当地居民长期生活、生产的场所,一旦遭到破坏出现生态问题,会首先危害到他们的生活和健康;乡土文化是当地居民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归属,然而随着旅游的开发会被城市文化所同化。没有了良好的环境和独特的文化,便失掉了发展旅游的“灵魂”。当地居民不是参与的主体,甚至根本无法涉及旅游开发的规划、决策等工作,由于开发者指导思想和管理上的原因,旅游开发中往往存在着重经济利益,轻环境和社会影响的行为,进而使当地居民间接利益得不到保障。

(四)社区居民对参与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

由于当地居民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利益得不到保障,却还要承受环境破坏、正常生活秩序受干扰和价值观念受冲突等不利影响,目前乡村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对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态度淡漠甚至产生不满抵触情绪。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表明:一旦社区居民产生这种消极情绪,会极大地影响到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导致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失败。例如印度海岸旅游地Goa,因当地居民不满旅游者带来的种种不便,向游客散发敌意传单,并演变成向政府施加压力的消极行动。可见居民参与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

保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有效性的措施

(一)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转变职能

如果政府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既是利益的主体,又是政策的决策者,必然造成乡村旅游收入不科学合理的分配等一系列问题,最终会大大降低乡村居民的“参与度”。所以政府要由包揽一切的主导作用,转变为在以当地居民为主体乡村旅游开发中发挥引导、协调、监督等作用。政府应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处于中立地位,积极营造发展的良好环境,保障居民的参与权,规范居民参与的行为及过程,处理好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矛盾,成为他们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二)进一步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

当地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内涵及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政府通过制定实施各项鼓励扶持政策,例如通过贷款、补贴、税收刺激等措施,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并给他们创造多层次的参与机会和就业岗位。当乡村居民在经济收入和就业等方面得到平等的利益分配,就会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和热情,乡村旅游才能真正持续健康地发展。

(三)加强培训以提高乡村居民参与的能力

如前所述,乡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及综合素质差是造成他们参与程度不高、参与意识淡漠的另一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加大对当地居民的培训和教育的力度。通过整体培训,普遍提高乡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参与意识、商业意识、竞争意识;通过多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当地不同类别、不同人群参与乡村旅游的能力,从基本的旅游服务和经营到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与决策,保证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参与到乡村旅游活动中去,使当地居民真正成为旅游业的主体。

综上所述,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目前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欠缺,但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要确保当地旅游、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必将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肖富群.居民社区参与的动力机制分析.广西社会科学,2004.5

2.胡志毅,张兆干.社区参与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人文地理,2002.4

3.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农业经济,2006.11

4.潘秋玲,李九全.社区参与和旅游社区一体化研究.人文地理,2002.8

5.彭敏,付化.中国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7.1

6.何婉.浅议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09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问题文化

一、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其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2006年和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旅游年主题定义为“中国乡村游”和“和谐城乡游”,将旅游发展的重点直指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乡村游在悄无声息中受到游客热捧。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承载。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恬淡的生活方式,纯朴的生活情趣,古老的风俗习惯,渴望从现代都市生活逃脱的“城内人”越来越向往那种天然的“城外人”生活。绿色、环保、健康正在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而乡村游所崇尚的旅游方式正好契合了这种精神追求。

2.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怀旧的需要。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我国文革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地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二、成功经验

1.乡村旅游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人类早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备经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剧,人们对乡村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产生强烈的需求,使乡村生态环境成了残缺资源,具有了经济价值。乡村旅游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经济效益,成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1],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对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1)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一大批老少边贫地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地区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是脱贫致富道路上做出的一种实事就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这种选择,使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据河北省有关部门搞的社会调查,全省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农村即达到1200多个,30万户,近百万人。据此推算,全国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村庄不会少于1万个,人口不会少于300万人。这是发展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同时,对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门路。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要,兴办了各类企业,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旅馆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找到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

(3)发展乡村旅游缩小了城乡差别。在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在大城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都市附近的县郊区已经进入现代化农业文明阶段。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其主要表现就是直接面对周末假期、民俗佳节、庆典活动等需求的稳定而庞大的城镇居民市场,特别是2008年起各个假期地调整,给乡村游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不仅使本地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使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落差已越变越小。

2.乡村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文化”在《辞海》中的定义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使得社会文化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1)乡村旅游本身存在的传统文化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离开居住地到乡村地区旅游的最大起因就是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决定了传统乡村文化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组合中可以作为最重要的素材和着眼点的地位。天人合一式的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这些正是传统乡村地区所独有的魅力。因此可以说,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活动的最大特点。村旅游注重传统事物和传统价值,将旅游活动和旅游者融入乡村生活之中,就能够为旅游者创造一个安静、自然和原原本本的乡村生活体验。[3]

(2)乡村旅游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增强乡村社区的自豪感。有一些观点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将对旅游地造成较大的文化冲击,破坏传统的乡村文化,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对旅游地的古建筑等历史遗产造成破坏。而国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很少为人所知,处于逐步衰微的状态,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没有破坏乡村的独特文化,而且在保留历史传承、发掘乡村文化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增强和复兴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事实上,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当地政府总是会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而加以保护开发。某些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其最好的保护方法是让它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篇3

关键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

一.乡村旅游的定义

国内有关乡村旅游的定义较多,何景明和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二.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传统的乡村旅游

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虽然传统的乡村旅游对当地会产生一些有价值的经济影响,并增加了城乡交流机会,但它与现代乡村旅游有很大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传统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实际上,传统的乡村旅游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都广泛存在,在中国常常把这种传统的乡村旅游归类于探亲旅游。

(二)现代乡村旅游

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明显区别于回老家的传统旅游者。现代乡村旅游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的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具有现代人特色旅游者迅速增加,现代乡村旅游已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非常有必要分清这种“回老家”的旅游或者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的区别。目前我们谈论的乡村旅游是指现代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开发分析

(一)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目前正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二)乡村旅游开发类型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逐渐呈现出产业的规模化和产品的多样化。国外一些与乡村旅游相关的旅游主要有:农业旅游、农庄旅游、绿色旅游、一般指偏远乡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旅游和区域的旅游等。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1.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2.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3.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4.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层面理解不深,概念混乱。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在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开发以及对乡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农村其它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由于资金缺乏,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论证、规划和策划就匆忙上马,开发中只重规模,不讲质量,粗制滥造,许多乡村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只考虑当前,不顾长远,有的乡村旅游开发本身就是一种破坏。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发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农村旅社建成高楼大厦,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

此外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多以专项旅游产品出现,如观光果园、观光茶园、高科技农艺园、多功能花卉园、休闲渔场等,与其它景区和自然资源结合程度不够,旅游从业人员中农村人员偏少,旅游收益主体不以农民为主。而发达国家开发乡村旅游主要是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民的收入,一般以小型开发为主,农户为参与主体,旅游收入只是对当地农民收入的一种补充,这与我国的乡村旅游有较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年01期

伍卓;彭小月;;刍议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之路[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李华敏;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篇4

关键词新形势;乡村旅游;机遇

AbstractTheDecision,whichhasbeenpassedbythe3rdPlenarySessionofthe17thCommunistPartyofChinaCentralCommittee,pointedoutthat“takingactionthatsuitlocalcircumstancestodevelopdistinctiveindustryandruraltourism”willbeencouragedandsupported.WearesupposedtogetdowntotheDecisionpassedbythe3rdPlenarySessionofthe17thCommunistPartyofChinaCentralCommittee,graspitsessence,summaryexperience,findoutexistingproblemsandseizetheopportunityinnewsituationbecauseitisofsignificantimportanceforpromoting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

KeywordsNewSituation;RuralTourism;Opportunity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一种休闲旅游经营活动。[1]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观念的转变,使人们逐渐将旅游和休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随着休假制度的调整,人们的休憩时间大大增加,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休闲消费欲望;随着道路与交通条件的改善,使短途的乡村旅游变为现实。

一、乡村旅游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乡村旅游是将乡村特有的农村景观、民风民俗文化等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乡土烙印。同时,它也是人们旅游需求多样化、闲暇时间不断增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和“文明病”、“城市病”加剧的必然产物,是旅游产品从观光层次向更高的休闲度假层次转化的典型行为。

乡村旅游在国外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多是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美国的第一个“休闲牧场”成立于1880年的北达科他州,1925年许多牧场成立了休闲牧场协会,1995年美国农村客栈总收入为40亿美元。1997年,美国有1800万人前往乡村、农场度假,仅在美国东部便有1500个观光农场,在西部还有为数众多的专门用于旅游的牧场。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的旅游大国西班牙把乡村的城堡进行一定的装修改造成为饭店,用以留宿过往客人,这种饭店称为“帕莱多国营客栈”;同时,把大农场、庄园进行规划建设,提供徒步旅游、骑马、滑翔、登山、漂流、参加农事活动等项目。德国的乡村旅游居世界领先地位,农村规划历史较长并且发展经验较丰富,十七世纪中叶,就有了吸引都市居民的“在农庄度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到1997年,德国已有两万个度假农场,约有2,500余万人次到度假农场旅游度假,营业所得高达7.8亿马克。2004年,法国有1.6万多户农家建立了家庭旅馆,推出农庄旅游,全国33%的游人选择了乡村度假,乡村旅游每年接待游客200万,能给农民带来700亿法郎的收入,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4。在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并已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较晚,最早产生于80年代初期的广东深圳地区的“荔枝观光节”,吸引城市旅游者到乡村旅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乡村旅游在特殊的旅游扶贫政策指导下应运而生,但由于起步较晚,即使到目前尚处于初期阶段。但是,党和国家对乡村旅游高度重视,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2007年3月20日,在北京签署了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将共同推进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内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建成具有乡村旅游示范意义的100个县、1000个乡镇和10000个村,在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又一次把乡村旅游写进了党的《决定》。

目前我国各地的乡村旅游开发,大都向融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其中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旅游的主要项目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

二、乡村旅游产业对“三农”的贡献

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1.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作为乡村旅游主要形式的“农家乐”,目前在四川省的“农家乐”已遍布21个市、州,截止2005年底,全省“农家乐”经营户总计达17037家,旅游吸纳的就业人员237920人,接待旅游者高达8244万人次,旅游接待收入246881万元,上交税费9049万元。“农家乐”成为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和经济来源。

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06年全国乡村旅游年接待量已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带动发展的村寨超过2万个,增收致富的农民超过600万人。

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乡村旅游是农业产业改造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我国传统农业以种养业为主,经济效益低,经营风险大。乡村旅游的开发将使农民从专注于土地本身单一经营,发展到“天-地-人”和谐共存,可大幅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乡村旅游不仅对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带动一、二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形成供产销、旅工农、科工贸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缩小城乡差别

乡村旅游对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农业科技的工程技术人员,更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管理人才。这些高素质人才的传播、带动及与都市游客的交流、学习,可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造就一代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广作用,能够带动整个社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在生活设施公共化,生活服务社会化,生活方式现代化在农家乐已露出端倪,这有利于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4.有效地缓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

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整套的服务设施,不仅需要导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还需要住宿、饮食、商场、交通、文化等行业,能吸收利用大量劳动力就业。根据乘数效应理论估算,旅游业每创造1个直接就业机会,将产生另外3个间接就业机会。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以四川省郫县为例,2003年,该县有“农家乐”近500家,服务人员3000名,大部分是农民,还吸收了部分城市下岗职工。昔日许多四处奔波的“打工仔(妹)”带着资金返乡办起了“农家乐”等形式的乡村旅游。

5.促进观念转变,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旅游是新的思想观念的“催化剂”。旅游带来了人流、物流,更有意识流、思想流。旅游的开发不仅给旅游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更给旅游地带来全新的观念和思想。乡村旅游还为农村带来全新的服务观念,大大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文明意识,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机遇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由于我国“农家乐”旅游开发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还有许多不和谐的声音。我们应当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态度,抓住历史机遇,促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1.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的机遇

乡村旅游发展,与其他任何产业一样,需要规模化开发,才能提高生产力,形成经济社会效益。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小块分割结构及具有封建色彩的人身依附关系,已经成为依托于土地的生产要素(或资本)聚集的主要障碍。农村生产与生活要素的流转,使生产要素的聚集成为可能,保证了大资本进行产业投资的基础。乡村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产业,需要大资金的投入,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乡村旅游产业,是未来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直接面向终级消费的产业,具有提升附加价值,形成资金快速流转的特别作用。

规模化乡村旅游开发,将可以形成乡村旅游目的地,带动区域乡村发展,形成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动。规模化基础的形成,为国内国际投资资本等进入我国农村,提供了基础。

2.乡村旅游资本化的机遇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具有盈利能力的资产,是农业生产资料,是一种产业资本。

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旦可以流转,资本的价值就可以衡量,并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由个体人身依附转化为可聚集、可流转、可抵押的新形态。依托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乡村旅游资源,也就转化为一种可以可聚集、可流转、可抵押的资本。由此,对这一土地进行的投资,进行的植物种植、环境营造、生态建设、设施开发等等,都承载与土地承包经营权资本,而成为具有抵押、流转、聚集与拆分能力的资产及资本。由此,乡村旅游就成为具有资本属性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而我国旅游产业的核心资源——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等,则是不具备资本属性的资源。

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流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给予了明确的答复,对于投资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就是乡村旅游的资本化机遇。

乡村旅游的资本,包括乡村休闲房地产的资本化。这和小产权的住宅房地产发展有一定的关联,又很不相同。一旦农村宅基地流转规范出台,集中居住形成的宅基地节余,可能成为乡村休闲房地产发展的最大机遇。由此形成乡村休闲房地产具有资本品的属性,成为受到法律保护且可以流转的物权。这将吸引所有房地产开发商的高度兴趣。

3.乡村旅游政府扶持开发的机遇

作为以服务为主的乡村旅游产业开发,需要产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将大大提高对农村的政府投资与财政扶持,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为旅游开发提供较好的支持条件,降低投资成本与风险。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扶持轻工业、扶持房地产业、扶持重化工业等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农村综合开发将成为未来十年的繁荣主体。由此带来了政府扶持乡村旅游开发的机遇。

4.基础设施改善与市场机遇

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指出,为了继续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必须“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包括外贸出口增长、投资增长、国内消费增长,这三种增长基本上是三分天下。因此,投资增长与国内消费增长,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增长的关键。

“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加大对农村的投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增长的有效推进机制。其中,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加大,将极大的拉近城乡距离,形成乡村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可以说,交通是带动旅游发展的直接动力。路到哪里,乡村旅游就可能在哪里开花。

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的流转,将形成农村资本的全面升值,就像城市房地产升值一样,形成极强的财富效应,带动消费需求的较快增长。以8亿农民为基数的财富效应,将产生出对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的持续推动,由此开启一轮高速增长的周期。

5.乡村旅游市场国际化的机遇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乡村旅游“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当前,乡村旅游的旅游者主要集中于国内,是都市人假日休闲放松的主要去处之一。据专家调查,英、美、日、德、法、澳六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当地人交往,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三大动机之一,境外旅游者最感兴趣的中国旅游资源中,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和民俗风情等民族文化分列前三位。而乡村旅游产品正是符合境外旅游者这一需求愿望的,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成熟与影响力的日益扩大,它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境外游客。可见,从境外市场开拓的难易程度来讲,民俗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经营最具潜力。

6.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的机遇

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的开发应当遵循这一精神,乡村旅游开发应当与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建建筑不得个体突出,独具一格,破坏整体氛围和美感,即所谓“开发建设性破坏”。建筑材料以土、木、石、竹等乡土材料为主,其色彩、体量风格应与周围环境和村落整体气氛协调一致,村景交融,意味隽永。白瓷砖建筑在该产品的开发中绝对无一席之地。控制和减少使用有害或对环境不友好的产品,比如石棉、杀虫剂和有毒、腐蚀性和感染性物品。增强环境认识减少污染,避免使用不可回收使用的一次性产品等产品,建筑施工标准等达到生态环保标准,在未来的竞争中将占有巨大的市场竞争优势。乡村旅游应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扶持,开发时要注意保持农村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

中国农业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农村风光多姿多彩,中国农民民风淳厚质朴,我们相信,乡村旅游产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将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主编:郑建雄、郭焕成.陈田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休闲产业发展[C]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新乡村主义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研究[J].台湾:亚洲大学休闲与游憩管理学系,2007年第一卷第一期.

新乡村主义与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研究[J].台湾:亚洲大学休闲与游憩管理学系,2007年第一卷第一期.

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12.

http://www.gov.cn/jrzg/2007-01/18/content_500505.htm.

http://www.chengdu.gov.cn/newsrelease/list.jsp?id=7140.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篇5

关键词: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乡村旅游是指“以农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营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风俗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领略农村乡野风光、体验农事劳作、了解风土民俗和回归自然为旅游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1]。红色旅游是遵义市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指“以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精神,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强阅历的旅游活动”[2]。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作为两种旅游产品,各有优势,将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开发出复合型旅游产品,产生叠加效应,增强当地的旅游吸引力,对促进遵义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遵义市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一)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政府先后修缮和开放了乌江渡、故居、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遵义会议会址系列纪念馆、红军街、娄山关战斗遗址、四渡赤水纪念馆、红军山烈士陵园等多个重点级红色旅游景点。现已有以遵义会议会址、四渡赤水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经典线路,即遵义(中心城区)――仁怀市――习水县――赤水市――泸州市,还形成了一条从重庆――广安――遵义――贵阳的以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重要纪念地为组合的跨区域的红色旅游经典线。

(二)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遵义市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各乡镇居民纷纷利用农村不同于城市的田园风光,民俗风情与农事体验活动,开发了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如以“茶文化”为代表的湄潭县和以“诗乡”而闻名的绥阳县。据统计,遵义市现有乡村旅游景点1500余处,主要目标市场是以重庆游客为主的周边短程旅游市场,遵义首届乡村旅游节就接待重庆游客1000余人,2011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550.07万人次,综合收入15.24亿元。在旅游宣传推广方面,遵义市举办了首届乡村旅游节,针对目标市场进行有序的促销。遵义市乡村旅游的发展主要依托“四在农家”项目,即“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内容的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当地农民带去了诸多实惠,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遵义市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的可能性

(一)市场共享

旅游市场是指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红色旅游现有的目标市场是中老年人,而这部分人中有很多也是乡村旅游的消费者,从这一点出发,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具有互动发展的可能性。遵义市红色旅游发展势头迅猛,由于大部分红色旅游景点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了大量的青少年,而乡村旅游由于其休闲放松的功能,主要吸引着大批的都市白领,因此,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可以拓宽两者的客源市场,形成市场共享的良好局面。

(二)优势互补

遵义市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形成资源优势互补,为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可能。红色旅游资源多分布在农村,可开发性很强,可以利用乡村旅游发展的契机,大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例如遵义市桐梓县气候宜人,离重庆市较近,是重庆市民避暑的首选圣地,其乡村旅游已发展得如火如荼,而桐梓县也具有著名的红色旅游资源,如娄山关战役旧址,还有“小西湖”(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的幽禁处),大可利用乡村旅游大发展的时机来完善红色旅游景点的建设。

(三)文化传承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无论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还是“雷锋精神”,都贯穿着艰苦奋斗、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文化。而乡村文化是在农村地区形成的特定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不管是发展红色旅游还是乡村旅游,都有利于文化传承,因此,这一发展目的为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遵义市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思路

(一)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

通过对红色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打造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在推进遵义红色旅游大发展的前景下,把遵义的自然旅游资源与红色旅游资源捆绑,以红带绿,以绿促红。以遵义会议会址和赤水风景区为核心,辐射仁怀、习水、桐梓、遵义县等地区景点,形成遵义多彩的旅游线路。增加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参与性,转变传统的观光游览的模式,例如对于红色旅游景点,要开发出吃红军饭,穿红军衣,唱红军歌,看红电视等项目,而对于同区域的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可以开发吃农家饭,住农屋,亲自到农园采摘蔬果等旅游项目。总之,结合当地特色,政府统一规划,两种资源整合开发,促进两者互动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基础设施,是指为适应旅游者在旅行游览中的需要而建设的各项物质设施的总称,主要包括旅游饭店(宾馆)、旅游交通以及各种供观光游览、文化娱乐等的物质设备。要想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并且能留得住游客,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成了当务之急,要想通过旅游为当地带来经济收入,就得从“旅游六大要素”着手,所以遵义市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互动发展首先就是要加强景区景点接待设施建设,完善客源地与景区景点间的交通设施,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并融入区域特色文化修建大型的展览中心以及疗养中心,涵盖住宿、餐饮、休闲、养生、度假、商务、娱乐、购物等一系列内容,把游客留住,充分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

(三)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当地政府或分管旅游的部门要定期开办培训班、讲座或选派代表去学校或企业学习专业知识,所有的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接受旅游知识、农业知识、职业道德、心理学等方面知识以及普通话甚至是英语的培训,针对经营管理者可以重点进行管理学、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经济学、旅游管理学等方面的培训,使他们更新观念,认清旅游形势,开阔视野,充实头脑,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对服务人员则重点进行服务技能、标准、操作规程等技巧性的培养,参加完培训的管理者或服务人员都要进行统一考核,符合要求的办法从业资格证,并定期对其加强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提供标准的旅游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四)全面营销

在传统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的基础上,运用新型的营销手段,进行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全面营销,形成“大市场、大营销”格局。

1.绿色营销。随着现代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人类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给自己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绿色营销与传统营销相比,它具有自己独有的特征。一是开展绿色营销的前提是人们具有绿色消费的需求,绿色消费是较高层次的消费观念,当人们的温饱等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便会产生提高生活质量、清洁的环境、绿色的产品的需要。乡村旅游需求来源于对大自然的向往,运用绿色营销手段,要大力完善乡村旅游地的基础设施,提供干净、卫生的餐饮与住宿环境。二是绿色观念是绿色营销的指导思想,绿色营销所追求的是人类的长远利益与可持续发展,力求实现人类行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乡村旅游开发者要对乡村旅游地进行统一规划,对于相关接待设施的建设要与当地环境相融合,使用绿色环保材料,不可破坏当地自然、人文景观。最后,绿色科技是绿色营销的物质保证。以绿色科技促进绿色产品的发展,促进节约能源和资源的可再生、无公害绿色产品的开发,为绿色营销提供物质保证。在乡村旅游地进行纯天然、无公害瓜果蔬菜的种植,为游客提供有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养生产品。

2.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时间地域限制少、内容详尽且更新快、形象生动、互动性强、反馈迅速、成本低等特点。目前,遵义已建立起乡村旅游的网站,但是红色旅游网站开发不足。因此,可以在乡村旅游网站上链接红色旅游网站。另外,遵义应专门建立起一个遵义红色旅游网站,把遵义的诸多红色旅游资源以及酒店住宿和餐馆饮食等信息进行整理、编辑和到网页上,方便游客自行浏览查看,游客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他个人的旅游方式和主要消费项目以及消费档次。除此之外,在网页上制作一些在线红色旅游知识竞赛、猜谜语、时令或者专题活动栏目,并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有奖活动,增强网站浏览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3.关系营销。在国内大城市建立以遵义会议会址为主要品牌形象的营销中心,与当地旅行社合作,加大对遵义红色旅游的推介;邀请作家、记者、摄影家等到乡村旅游地对遵义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进行采风,然后在旅游电视栏目做节目或在主要客源地的大众报刊、旅游杂志上发表作品;遵义地方政府以红色遵义的名义或者遵义红色旅游企业积极参加有益的公益性活动,提升遵义的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1]王云才,郭焕成,等.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办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篇6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旅游者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观光、度假、娱乐或购物的一种旅游形式。这是目前包括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等国际组织在内广为接受的定义。广义的乡村旅游还包括农村居民的外出旅游。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狭义的乡村旅游。

二、怀柔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怀柔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怀柔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晚,目前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以观光农业为主体的农家乐旅游,并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这些观光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据统计2012年,怀柔区累计接待乡村旅游3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和5.8%。2012年元旦、“五一“等5个小长假和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总计27天假期,共接待游客28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5%和4.5%。可见乡村旅游在怀柔旅游经济中已经占有重要地位,其优势也已经逐渐凸现出来。

(二)存在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

根据此次调查显示,63%的游客反映怀柔乡村旅游服务设施和娱乐项目没有新鲜感,缺乏特色。怀柔区乡村旅游基本上是以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

2.档次不高,品味偏低

目前怀柔区乡村旅游产品多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而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较少,多数产品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这一点从调查中也可以体现出来,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游客旅游消费普遍较低,其中消费在200元以下的据多数,停留时间也以一日为主,这与怀柔乡村旅游产品档次和品味是分不开的。

3.宣传力度不够

从调查中发现,41.9%的旅游者是通过朋友介绍的,15.5%通过电视广播了解的,而报纸杂志和网络信息则分别占7.4%和占15.1%,由此可见怀柔乡村旅游的宣传基本依靠游客的口碑效应,这样的宣传方式比较原始,风险也很大,好则千般好,坏则影响整体。因此在宣传力度上,政府、部门以及业主的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引起社会的多方关注。

4.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从资金来讲,主要是还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政策尚无明确规范。从基础设施建设上来讲,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基础设施差是阻碍游客来旅游的一项重要原因,首先最重要是卫生问题,目前怀柔乡村旅游的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一些农家旅馆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缺乏比如公厕和排水系统等。其次是可进入问题噩待解决。由于怀柔大多乡村旅游点都埋藏在大山深处,交通线路并不发达,可进入性比较差,致使多数游客望而却步。

三、怀柔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调查显示,来怀柔进行乡村旅游的客源有73.8%来自北京城市居民。而另据资料显示北京市有2/3以上的城市家庭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到郊区旅游3―5次的家庭占16.9%。北京现有1400万常住人口,其中城市人口1000多万,按未来一年多次(5次)到郊区旅游的比例为23%计算,有700―1100万人次到郊区旅游。这表明北京的乡村游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如何占有这一巨大客源市场,使怀柔的乡村旅游业得到长足发展,建立正确的发展模式迫在眉睫。从短期来看,怀柔仍应以低层次的观光型乡村旅游为主,但必须注意特色培养和产品的多元化,从长期来看,必须根据旅游者消费趋势,提升产品层次,往休闲度假方向发展,形成休闲型乡村旅游的模式。

(一)短期内争创特色,形成多元化乡村旅游产品格局

目前怀柔乡村旅游主要是观光及食宿接待为主的农家乐旅游,活动主要是采摘、垂钓、饮食等,类型比较单一,项目比较雷同,没有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格局。具体应做到。

1.特色经营,增强竞争力

乡村旅游要想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突出特色,需要充分利用怀柔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塑造特色产品,开发多种娱乐活动,一方面促进怀柔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展示怀柔乡村旅游竞争优势,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另一方面打造怀柔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促进全区乡村旅游业健康发展。这一点可借鉴国外乡村旅游活动(表1)围绕游客需求,进一步设计推出了一日游、二日游及多日游等多种线路选择,满足了广大游客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出游需求。另可利用“影视旅游“、“会议旅游“等,延长停留时间,增加旅游支出,带动整区乡村旅游发展;还可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如“赶京北山货大集、赏满族八旗新村“和以踏青赏花节为主的规模大、文化品味高、内容丰富,参与性、观赏性强的旅游节庆活动,扩大怀柔整体旅游形象。(见表1)

2.打破单一,创建多元化发展格局

目前怀柔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观赏性而忽视了科技型和文化性,因此产品格局单一。而目前来看,此种单一的产品格局,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即以采摘为例,与怀柔相邻的区县,纷纷组织采摘游,平谷的桃,大兴的西瓜,昌平也随处可见采摘园。为了增强竞争优势,必须改变目前产品的单一性,寻求多元化发展格局,即重视科技和文化的渗透,开发科技型乡村观光旅游和乡村文化旅游。

2.1科技型乡村观光旅游

主要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生产农副产品,又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的场所。新加坡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兴建了十个农业科技公园。农业公园内应用最新科学技术管理,各种设施造型艺术化,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精心布局娱乐场所。养鱼池由配有循环处理系统的“水道“组成;菜园由造型新颖的栽培池组成,里面种上各种蔬菜,由计算机控制养分;田间林荫大道的两边也种上了各种瓜果。可利用中科院研究生院移址怀柔的优势,开发农业科技园,一方面可供观赏,提高收入,另一方面对于农业普及高科技,提高农产量也大有裨益。

2.2乡村文化旅游

乡村文化旅游是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旅游类型。它有助于深度挖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文化旅游需求,提升产品档次。匈牙利是乡村文化旅游的典范,其开发的乡村文化旅游产品使游人在领略匈牙利田园风光的同时在乡村野店、山歌牧笛、乡间野味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欣赏充满情趣的文化艺术以及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西班牙开发的满足游客多种文化需求的文化旅游线路很多就是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城堡游、葡萄酒之旅、美食之旅等。怀柔区文化丰富,喇叭沟门的满族乡具有独特的满族传统文化,另外寺庙文化、长城文化、红鳟鱼文化应有尽有,应将文化旅游资源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深度开发,提升产品的档次,提高竞争力。

3.2长期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模式,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怀柔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达到52%,实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其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呈现着“自然风光为主,山野气息浓厚“的特色。从现阶段人们的旅游需求变化趋势来看,人们一方面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另一方面则更注重休闲、娱乐的需求。怀柔区应根据旅游需求发展趋势,利用自身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休闲度假为主的乡村旅游模式,即发展休闲型乡村旅游。所谓休闲型是指以乡村旅游资源为载体,以形式多样的参与性旅游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满足游客休闲娱乐、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等需求的旅游类型。休闲型乡村旅游与观光型乡村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主要满足旅游者的健康、娱乐、放松、享受等高层次需求,因此在产品特色上更加突出休闲度假主题,服务内容以康体、休闲、娱乐为主,产品表现形式更加强调创新、互动以及知识性。它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休闲娱乐型、康体疗养型、自我发展型。

3.2.1休闲娱乐型

乡村旅游是现代都市人为了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娱乐需求成为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之一。国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意大利农业旅游区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旅游者可以从事各种农业健身运动,例如体验农业原始耕作、狩猎、亲手制作工艺纪念品、烹调学习活动等。法国为满足不同偏好度假旅游者的需求,开发了不同主题、种类齐全的休闲农场,包括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民宿农场、露营农场。怀柔应根据其自身资源优势,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建立相应的“生态教育农业园“一方面满足城市居民的亲身体验的需求,另一方面可形成学生群体的教育园地,为他们普及农业知识提供平台。另外,可借鉴法国建立休闲农场,主要以农场品农场、露营农场和民俗农场为主,在开发时应注意主题的选定,突出特色。

3.2.2康体疗养型

随着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国外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针对性地强化了其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体检、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度假项目。这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健康需求,而且能为其带来不菲的利润回报。例如古巴的医疗旅游、日本的温泉旅游、法国的森林旅游、西班牙的海滨旅游等都以旅游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功能而闻名。怀柔的绿化率很高,空气质量相比城市及其它郊区县具有明显优势,可利用人们保健心理,将乡村旅游与康乐旅游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疗养基地,提高乡村旅游的层次,增加旅游收入。

3.2.3自我发展型

自我发展型乡村旅游是乡村度假地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通过团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习等方式而不是专业人士做教练,让游客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熟练新技能,既享受了轻松的休闲,又学习到了知识。美国的农场、牧场旅游不仅能使游客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而且在专人授课的农场学校能够学到很多农业知识。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深受旅游者欢迎,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怀柔山区普遍以农耕文化为主,且民俗文化丰富,目前开发的仅是以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形式,开发层次较低。城市文化与农耕文化差异性较大,可利用人们求新求奇心理,开展农业知识普及游,让人们在观赏的同时,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以及农事活动,将娱乐和教育有机结合,既为山村带来利益,又让游客得到成长。

四、政府的扶持与引导

在模式建立及转化过程中,政府的大力扶持与引导至关重要:

(一)强化分类特色管理防止标准化、商业化与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

随着乡村旅游的商业化经营、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乡村性中淳朴的民风与低廉的价格等受到严重挑战。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继续保持“乡村性“和“乡村意象(RuralImage)“。乡村性的塑造主要通过三方面来实现:①主题(Theme):以差异与特色确立主题;②地格(SenseofPlaceorLocalPersonality):地方的风俗民情形成地格;③氛围(Atmosphere):地方居民的友好、热情、淳朴与真实的态度构成氛围。目前怀柔区应推行特色管理――-分类管理:形成餐饮、采摘、歌舞、杂艺、农业、节庆等特殊类型的乡村旅游。“家家达标准,村村有特色“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目标。

(二)合理规划、控制总量防止过度重复建设

模仿是目前怀柔乡村旅游产品高度雷同的重要原因,它导致乡村性消失。民俗村与农家乐的泛化导致乡村旅游出现“低价格-低水平“的恶性循环。政府部门应该制定乡村旅游定量规划,确定某一具体地域旅游潜力,从而界定农家乐或民俗村的数量上限,指导地方乡村旅游的发展。鼓励区域分工,反对重复建设,各村形成特色。

(三)规模经营与土地集中

成片联户开发与规模经营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要形成特色,尤其是以田园风光(如农田、果园、茶园等)为特色的怀柔乡村旅游,必须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因此部分乡村旅游项目需要适度的规模经营,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法规,鼓励农民自行交换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的集中。

(四)改善基础设施,建立行业协会

政府应对进入民俗村和农家乐的道路进行了整治、绿化和美化,并加强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停车场,修建星级厕所,为道路安装路灯。尤其是进入官地民俗旅游村以及山巴的公共交通设施的完善。目前北京很多郊区县已经建立了或计划成立郊区民俗旅游行业协会,通过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了乡村旅游经营者之间互通信息、协调一致、自我约束、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良好关系,形成了一个有序竞争的氛围。怀柔乡村旅游目前还处在初级的无序自主经营状态,恶性竞争比较严重,迫切需要政府建立行业协会进行规范和监督。

五、小结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篇7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农民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农村地区居民的收入远远不及城市居民的收入,要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农村地区的富裕。农村的经济的主要来源来自于农业,经济结构单一,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地区经济,促进农村全面综合发展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乡村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强的产业,包含“食、住、行、游、娱、购”,能带动很多部门的发展,具有一系列的综合效应和作用。2005年10月,中共《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借着这个机遇能够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也能更好更快的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乡村旅游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村经济活力

乡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一般来自第一产业,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丰富农村经济的多样性,改变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乡村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娱、购”,包括很多部门企业,能带动农副产品、交通运输业、手工业、酒店业、商品服务业、娱乐文化事业等等的发展,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具有广泛的效应,能拉动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乡村旅游能直接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需求量,水果、蔬菜、禽蛋、肉等农副产品可以实现在当地销售,节约了成本运费。乡村旅游能拓宽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农产品跳过流通环节,直接到达乡村旅游消费者手中,而且因为在旅游区,农副产品价格也有保障和提高。

(二)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农民增收困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很突出的问题。农民收入低,这不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一半以上,农村劳动力过剩,就业不充分是个突出问题。乡村旅游业是个综合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扩大就业方面远超其他行业。旅游业增加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就能带来5个间接就业机会,有很大的乘数效应。乡村旅游会带来个行业的发展,餐饮、住宿、旅游纪念品、特色手工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需求量也会加大,带来了很多的就业机会,实现零距离就业,充分就业,既能保持传统农业的收入,也能增加额外的副业收入。

(三)乡村旅游的开发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性要素,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当地农民环保意识的提高,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是农村中普遍存在的状况,但是乡村旅游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旅游地居民为了吸引游客,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长久发展,会自发的保护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通过治理排水排污系统,垃圾定点处理,翻新农居,厕所改造等来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环境好了,游客就更加愿意来乡村旅游,旅游地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农民会更加自发的,有意识的保护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四)乡村旅游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农民文化素质和修养的提高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要素。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使旅游地农民意识到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不仅那些有形有体的风景,建筑等是一种资源,同样这无形的乡村文化同样也是一种资源,对旅游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这样必然促使农民要学习很多的知识来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提高了素质,同时乡村旅游把大量的旅游者带到农村,实现了城乡互动,乡村旅游者带来了大量的信息,新的观念带到了农村,农民通过和游客交流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丰富了业余精神生活,形成文明的乡风。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若干思考

(一)科学合理规划乡村旅游发展

在乡村旅游开发前,首先要组织专家、学者、有关人士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考察、分析、明了当地旅游资源状况,为旅游开发作好准备。要明了当地乡村旅游的优势所在,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避免雷同,避免重复建设。农村各个地区的优势不一样,有的地区有资源优势,有的有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时要明白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类指导。乡村旅游开发要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明了当地环境的可承载性,保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保持乡村的原生态,保持乡土特色,因为乡土特色正是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因素。要保持乡村风土人情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达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加速乡村旅游地区的发展。要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如下地干农活,采摘水果,让游客体会乡村的气息,感受乡村文化。

(二)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的发展,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关键。政府要对乡村旅游积极宣传,吸引游客和投资者,对乡村旅游的投资者提供政策支持,资金,税收等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农村信贷、土地流转、税收减免等提供支持。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维护管理,如保持村容村貌清洁卫生,对房屋和厕所的改造,使乡村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乡村旅游服务。应当注意的是,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并不是政府包揽一切,而是政府发挥着引导,指导的作用,农民是否参与乡村旅游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是农民自己的权利,政府要尊重农民的选择,发挥农民的智慧,积极性,发展乡村旅游。

(三)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做到科学管理

旅游从业人员是直接面对旅游消费者的,他们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水平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感受和旅游地区的口碑。一般来说,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旅游地旅游资源基本情况和文化历史内涵,接待流程规范,基本礼仪等内容。除此之外,对旅游地区的接待设施,接待条件,环境卫生条件要进行规范,提高服务的硬件和水平。要加强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宣传,使旅游服务人员面对旅游者能够把当地的特色生动鲜活的表达展现出来,提升旅游地区的质量和口碑。旅游从业人员中包含了很大部分是当地的村民,通过培训使他们意识到乡村旅游与他们的关系,意识到环境卫生的重要性,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够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不讲卫生的陈规陋习,提升服务意识,改变自由散漫的坏习惯。除了培训之外,要科学管理,建立规范与制度。对当地旅游存在的客观具体问题,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先例经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旅游管理经验,借鉴旅游管理的学术研究成果,做好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管理。

三、结束语

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大意义,能够促进农村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文化的繁荣,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普遍的提升,农村的村容村貌环境卫生焕然一新,对我过社会主义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保持乡村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政府要大力引导推动,要保护好乡村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者,农民的素质,做好宣传培训,采取种种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J],旅游调研,2007(1).

2.王云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模式[J].旅游学刊,2006(4).

3.张建雄.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3(3).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篇8

一、农村旅游的含义及特点

“农村旅游”是与都市旅游、风景名胜区旅游相对应的。最初只把田园风光、农事活动作为农村旅游的吸引物,后来加入了农村建筑、农村习俗,然后又加入了农村文化等,随着人们对旅游活动认识的深化,“农村旅游”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大。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农村旅游是以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等为主要吸引目标的旅游活动”。开展农村旅游可以依托的资源包括:乡村田园风光、农副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乡村饮食、乡村服饰、农事活动、乡村民居村落、乡村宗祠寺庙、乡村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

农村旅游作为区别于其他旅游类型的新兴旅游形式,具有其自身特点,其主要表现为:1、农村旅游属绿色消费,以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原初古朴的文化风俗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这也正是农村旅游发展的魅力所在。2、农村旅游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是以农村风貌、农民生活场景为主要吸引物的资源依托型旅游。农业生产活动更多地依赖于江河湖海、山林土地等天然生产资料和对当地特有资源的利用,因此自然环境和农业生态保护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3、农村旅游具有低投资性,旅游者对参与并体验农村真实生产生活的需求,并不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而且越是原汁原味的体验越受欢迎。如,做一天渔民、体验秋收的喜悦、采摘鲜果等形式的旅游项目,均属投资成本较低的直接参与性旅游活动。4、农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气候、地质地貌、各地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很大,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和民族风俗。这是发展农村旅游的优势所在。5、农村旅游具有低消费性,目前大多数旅游者青睐于价位以中低档且短途旅游为主的旅游项目。山东的旅游消费虽在增长,但目前经济型消费仍是主流。低消费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程度,产生规模效应。

二、发展农村旅游对山东的重大意义

山东是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同时也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业在山东经济增长中起着重大作用,而农村旅游在山东旅游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发展和推动山东农村旅游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发展农村旅游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实践,农村旅游使广大农民向非农领域转移,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旅游业成为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使传统农业增添了附加值,农村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农村旅游推动了现代农业经济体系建设,科技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加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调整;农村旅游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使农村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善,农民思想观念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2、有利于进一步刺激消费,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消费不旺、需求不足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旅游业由于关联性强,带动功能大,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中的作用,既是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又是旅游业新的历史使命。3、发展农村旅游是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发展农村旅游适应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实现了“大农业”和“大旅游”的有效结合,加快了城乡经济融合和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不仅扩大了城镇居民在农村地区的消费,还加快了城市信息、资金和技术等资源向农村的流动。4、发展农村旅游是推动旅游业成为经济重要产业的主要力量。农村旅游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都非常旺盛,不仅符合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而且有利于开拓农民眼界,增强广大农民的出游实力,成为我国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农村地区是旅游资源富集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我国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

三、山东农村旅游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及发展现状

山东是个农业大省,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十分丰富,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山东有众多的山区、林区,黄河流经山东628公里,黄河三角洲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万亩湿地,山东湖泊面积近1,500平方公里;山东农村古文明遗存富集,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泰山民俗、沂蒙山民俗、海洋民俗、黄河民俗等各具特色;山东还是武术、曲艺、杂技之乡。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为山东农村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使山东在发展农村旅游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潍坊石家庄村农家民俗旅游首开全国先河。此后,“农家乐”、“渔家乐”在不少地方广泛开展,涌现出一大批旅游强村、强镇、强县。“渔家乐”开展最红火的日照王家皂村,利用休渔期,家家户户搞旅游,全村106户户均年收入超过4万元。沂水县地处沂蒙山腹地,2002年开始将旅游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开发“沂水地质奇观生态旅游区”,2003年全县接待游客2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6亿元。

山东创办的以民俗生态为重点的节庆活动在全国最早、最多。如,潍坊国际风筝会、菏泽牡丹花会、青岛糖球节、泰山国际登山节、荣成国际渔民节等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2004年山东首批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26家,数量居全国之首。目前,山东创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达55家,继续领先全国。

四、山东在发展农村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山东在农村旅游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但是目前农村旅游开发还处于摸索阶段,其开发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乡村旅游理解不深。目前,部分学者将乡村旅游等同于农业旅游,有的甚至片面地理解为农业观光旅游,严重地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掩盖了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其他类型。许多乡村旅游景区多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多数乡村旅游产品未能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各个层面,有的甚至歪曲了乡村旅游的内涵,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

2、农村旅游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在农村旅游开发和经营中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合力。乡村旅游普遍存在规模小、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的现象。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对农村旅游文化狭义和片面的理解,忽视了对乡村其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普遍缺乏规划和策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导致地区文化的异化。此外,部分乡村在开展乡村旅游时,人工痕迹过于明显,城市化倾向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特色;同时,由于开发无序,使本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受到冲击。

4、农村旅游人才匮乏,经营方式单一,管理混乱。由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针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操作中,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由当地农民担任。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相矛盾,乡村旅游处于粗放经营阶段,形成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五、发展山东农村旅游的方法策略

1、以市场为导向开发旅游资源。根据游客对旅游资源的喜好,根据各地区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充分开发游客满意度较高的旅游资源。应对旅游资源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农村旅游作为城市区域旅游系统的有机组成和重要补充,应全面规划,合理开发,形成统一的区域旅游线路,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区域旅游网络系统。这样,既可以减少投资失误,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城乡间的优势互补,客源共享。

2、在保护好原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系统、深入地发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并通过引进现代农业科技,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旅游活动的文化、科技、教育和参与功能,改变目前乡村旅游活动仅停留在满足游客的基本物质需求和普通观光需求这种低水平层面上的产品开发现象。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篇9

对于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学者们进行了很多研究,得出了大量的结论,综合起来,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区域的旅游活动”,这一类型强调地域性,即强调旅游是在乡村区域发生的。比如OECD(Organizationfor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Arie、Oded和Ady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位于农村区域的旅游”,Opperman提出乡村旅游就是“旅游者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非城市区域进行旅游”等。这一类型的定义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一定的地理区域(乡村)内发生的旅游活动,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学者们对于如何界定“乡村地区”的概念观点并不统一。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标准不同,给“乡村”下定义困难重重。其次,发生在非城市区域的旅游活动不一定都是乡村旅游。Lane指出,将乡村旅游定义为“在乡村地区进行的旅游活动”过于简单和片面,并不是所有在乡村发生的旅游都是乡村旅游,城市的旅游景区经常会扩展到乡村,“城市和乡村并不是截然分离的,二者是一个连续体,处于复杂的变化之中”.

第二类,将乡村旅游的定义与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混同。这类定义大多将乡村旅游定义为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现代农业活动。比如,“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查、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在我国,由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观光农业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无疑很重要。直接将观光农业看成是乡村旅游过于简单和不全面,事实上,乡村旅游所包含的内容比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更为宽泛。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可以被看作只是乡村旅游的供给部分,而界定乡村旅游,不仅要关注供给(尽管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供给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的一方,更要关注需求的一方。

第三类,较为综合的定义。最具代表性的当属Lane的定义,他认为“乡村旅游应当界定为:1.位于乡村地区;2.旅游活动是乡村的;3.其规模是乡村的;4.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传统特征,变化较为缓慢,旅游活动常与当地居民家庭相联系,乡村旅游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的控制;5.由于乡村自然、经济、历史环境和区位条件多样,因而乡村旅游具有多种不同的类型”.Lane的定义较为全面地对乡村旅游进行了描述,但这些描述更多是外在的,或者说从形式和特征上加以界定。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

第四类,将乡村旅游定义为被乡村风情所吸引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强调旅游吸引物是与乡村有关的。比如Fleischer和Pizam认为,人们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愉悦,这些愉悦来自于乡村环境的吸引。刘德谦认为,乡村旅游是指“乡村地域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作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杜江、向萍认为,“乡村旅游是以农村的风光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此类定义较第一类有所进步,突出了乡村本身特质对乡村旅游的重要性,然而,在这些定义中,很难找到农事活动在乡村旅游中的位置。换句话说,定义中忽略了传统农事活动在乡村旅游中起到的作用,显得不够全面。

因此在研究如何定义乡村旅游时,应当将旅游者的体验放在首位,也就是说,应该将关注的焦点放在旅游者需求上。

上述几类概念从不同侧面界定了乡村旅游的含义,都有其局限性。虽然综合的定义对乡村旅游的不同方面进行了揭示,但学者们对乡村旅游的核心问题仍然缺乏认识。直到有学者提出将乡村性作为界定乡村旅游的核心,乡村旅游的概念才逐渐清晰起来,OECD(1994)指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何景明在评述国外学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之后得出结论,由于乡村旅游概念比较复杂,学术界无法达成一致,但基本上认同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根植于乡村世界的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进行乡村旅游的基础,是界定乡村旅游的重要标志”.因此,有必要对乡村性进行深入阐述。

二、有关乡村性的研究

乡村性应该具备三个特征:第一,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居民点规模小;第二,土地类型以农业、林业等自然用地为主,建筑物占地面积较小;第三,具有传统社会文化特征。乡村性包括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两部分。

冯淑华和沙润在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性的定性分析之后提出乡村性的内涵可以归纳为地域条件(乡村旅游发生在非城市区域)、旅游资源特性(乡村性物质和文化形态的具体表现)、社区参与(社区居民的全过程参与)、旅游产业本地化(旅游资源为当地人所有)以及可持续发展(古老遗存文化和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五个部分。

从上述对乡村性的描述来看,学术界目前对于乡村性的理解大多是从地域性或者乡村资源本身属性的角度。地域性和乡村资源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或者是被社会建构的。显然,这些对乡村性的描述缺失了从乡村旅游者角度对乡村性的认识和感知。

对此,尤海涛等提出了用乡村意象来描述人们对中国传统乡村的印象。他认为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图像”,并且,“这种意象一旦形成,会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归属感、认同感等心理效应,会吸引人们前往乡村进行旅游”.此外,他还提出,乡村意象由乡村性决定,它们共同构成了乡村旅游核心吸引力。

事实上,从熊凯对乡村意象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乡村意象不仅由乡村性决定,更是“人们对乡村环境产生的反馈和映射在心理上的积淀”,换句话说,是由“乡村性”和“人”共同决定的。乡村意象可以认为是乡村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不同的旅游者,由于其本身各方面的差异,对于乡村性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因此,不同的旅游者对于乡村的意象是有差异的。而从前文中人们对于乡村性的理解来看,乡村性应当是客观的,或者是被社会建构的,是无差异的。

目前,学术界对于旅游体验在旅游活动中的核心地位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强调旅游者的主观感受,强调每个旅游者在相同的旅游情境下的体验是有差异的。因此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客观的”乡村性在乡村旅游定义中的重要地位,是值得商榷的。

三、地方感---一个新视角

地方感(senseofplace)的概念由Relph于1976年提出,他认为地方感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结合,这种结合以某种美妙的体验为中心。这种体验和意识集中于某些特别的设施。他们是基于体验的现实世界的现象,现实的物体。由此,人们正在进行的活动似乎都充满了意义,变成了个人和地方特性的重要来源,这种特性带着强大的情绪和心理联系”.他进一步指出,地方感并不是地理学家发明的,而是人们生来就有的能力,它存在于每个个体身上,连接个体与这个世界,它是我们对周围环境进行体验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尽管Relph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从其对地方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

首先,地方感是基于人与自然间的一种体验为基础的;其次,地方感是人特有的能力,任何人在某个环境中都会产生地方感。Tuan是最早关注地方感的学者,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关注不同地方的差异,地方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各个地方特点的差异上,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地方,各种感受的综合形成了地方感。他认为人的主观性是地方感产生的主导因素,在其著作《空间与地方》中他指出,地方感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地方固有的特性,可以称为“地方性”,和人们对这个地方的依附感,可以称为“地方依附”.地方感是人对一个地方的感觉结构,地方本身可以被认为有一种精神或者性格,但只有人才有地方感。

地方感是由地方产生,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当人们把情感或者审美意识投向地点或者区位时,就显示出地方感”,人的地方感来自空间的地理特点,也受个人经验和经历的影响,这些经验和经历常常是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是无意识的。

他还进一步阐述,人具有建构地方的各种能力。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时间长了,便会对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山水、草木、砖瓦产生感情,这种感情就是地方感。这种地方感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具有主体性。Tuan强调人的感知能力的重要性,强调人体所有的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都能融入到自然之中,进而获得审美的感知和体验,他把这种复杂的体验称为对于地方的“感受特性”.在感知的差异性方面,他认为,每个人不同的身体、心理、性情等会导致人的感官有很大差异,他们的地方感也会有差异。

除了描述人具有建构地方的能力,Tuan也着重提出了环境在提供意象时的作用。他认为,环境并不能决定意象的生成,也不能说环境具有激发地方情感“不可抵抗”的力量,而是环境提供了感官刺激。“环境可能不是地方感的直接原因,但环境提供感官刺激,作为可感知的图像能引导我们的喜好和目标。”“景观允许甚至鼓励我们去梦想,它固定我们的注意力,因为它具有我们能看能触摸的成分。”

从上述对Tuan的观点描述中不难看出,在Tuan的理论中,人的感受是第一位的,地方感就是人对于地方特性的感受,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起到的仅仅是感官刺激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因此,个体之间本身的差异和关注点、背景的差异,导致的地方感差异是永恒的。而在地方感理论领域最有影响的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形成中,现象学是其研究的基本方法。人的体验是其研究的核心。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因此,从地方感这一全新的视角定义乡村旅游,是恰当的。

综上所述,传统的从地域、农事乃至乡村性这样客观的角度去定义乡村旅游是不恰当的,旅游是一种人的体验,人的感受是第一位的,地方感理论刚好弥补了这一缺失,将乡村旅游从地方感的角度去定义,是更为贴切和全面的。

参考文献:

[1]REICHELA,LOWENGARTO,MILMANA.RuraltourisminIsrael:Servicequalityandorientation[J].TourismMan-agement,2000,21(5):451-459.

[2]OPPERMANNM.RuraltourisminsouthernGermany[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6,23(1):86-102.

[3]BRAMWELLB,LANEB.Ruraltourismandsustainableru-raldevelopment:Proceedingsofthesecondinternationalschoolonruraldevelopment,28June9July1993[C].Bris-tol:ChannelViewPublications,1994.

[4]FLEISCHERA,PIZAMA.RuraltourisminIsrael[J].TourismManagement,1997,18(6):367-372.

[5]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2-19.

[6]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15-18.

[7]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2):119-124.

[8]BRAMWELLB,LANEB.Editorial[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1999,7(3/4):179-181.

[9]谢彦君。旅游体验---旅游世界的硬核[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5-9.

[10]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76-80.

[1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12]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158-162.

[13]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3):616-624.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

论文摘要: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统筹城乡发展的举措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载体等方面浅谈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同时说明了在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应当坚持的几个原则及注意的几个问题。

1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和带动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四是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农村纷纷成立各种协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发展乡村旅游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旅游这个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的经济实力和农民的收入。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更加注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更加注重对住房、厕所、厨房的维修和改造,更加重视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因而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二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些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后,集资办起了教育和医疗,提高了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还有一些农村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达到社保条件后可以按月领取保障金,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乡村旅游,以农民为主体,农民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也可以选择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式,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给农民创造了新的发展机会。三是推动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资本和要素向农村、农民和农业倾斜,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洁、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镇应运而生,促进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的综合旅游目的地体系的建设,促进旅游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3)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推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丰富。一些农村结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建设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一些农村举办了各种培训班,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乡村旅游的发展还促使一些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规章制度,农民的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二是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乡村旅游使人们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增强了环境保护的意识;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乡村旅游的产业关联度大,据测算,旅游产业对相关产业的拉动比为1∶4,乡村旅游直接或间接地拉动了农业、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纪念品、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与之协调发展。四是促进人和人之间的和谐。旅游使人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了解。

2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坚持的原则

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们建议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之中,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各级政府要在党委领导下,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1)让发展乡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广大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是要使广大农民得到实惠。因此,要将农民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建设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同时,也要使之成为利益主体、发展成果享受的主体。一是要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要发挥乡村旅游在就业上的“乘数效应”,使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实现有效就业;还应为广大农民依托乡村旅游的发展开展多种经营创造良好环境,间接带动增加农民就业。二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保证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劳动报酬,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也要注意保护农民的资源参股、资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将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结合。加强对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的长远利益相结合。注重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2)遵照农村的实际情况和旅游经济规律来发展乡村旅游。各地农村的资源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情况千差万别,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不尽相同。乡村旅游有其内在的固有的发展规律,只有按规律办事,才能少走弯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因人而宜。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的地方先行发展;一些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到位,要选择好发展的时机,防止盲目决策、盲目开发;一些乡村旅游发展基础较好或具备发展潜力的地区,也不是每个农民都应参与乡村旅游,而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和能力情况来决定,不能强求人人参与。二要加强分类指导。从规划指导、信息服务、宣传促销、人才培训等方面着手,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定位、突出特色等方面加以分类指导。但对乡村旅游的发展不应设定指标,不设固定模式。

3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应当注意的问题

(1)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城市化、农民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着眼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全面协调发展,推动农村居住条件和周边环境的改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乡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当地农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农村蔓延,防止工业垃圾、城镇污染侵蚀农村净土。发展乡村旅游,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环境提升为目标,既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把新农村规划简单搞成旅游新村规划;也不能因为发展乡村旅游而把农村建成没有农业、村庄、农民、特色的所谓新农村。

(2)正确处理乡村旅游中政府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发展乡村旅游要由政府来推动,要以农民为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政府推动不是包揽一切,而是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统筹协调、分类指导等方面的优势和积极作用,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农民有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以及如何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权利,不应该强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导推动下,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智慧,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3)正确处理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其他产业发展的关系。农村各产业之间和谐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前提。要发挥乡村旅游产业关联度大的优势,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旅游也要充分依托其他产业,取得其他产业的支持,在其他产业发展中得到加快发展。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

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发展趋势

自从托马斯·库克组织了近代历史第一次正式意义上的旅游之后,旅游业的发展便以惊人的速度在全世界内发展壮大。由于旅游业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资本,不会产生大量的工业污染,因此被称为“无烟工业”和“绿色产业”。现代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模式的组合要素,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主要内容,极大地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使经济结构向良性方向发展,因此它成为了各国竞相发展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产品的开发,乡村旅游是旅游产品开发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实现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开发乡村旅游的意义

(一)对旅游企业的意义

我国的旅游业开始于入境接待,随后旅游市场逐步打开,转向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由于起步时间晚、旅游发展模式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的市场规范等原因,我国的旅游市场目前呈现出恶性循环的状况。为了追求客源,低价竞争使旅行社利润越来越低,直接导致了频繁出现的负地接、零地接现象,破坏了我国旅游市场的良性运作,使旅游企业面临着极大的威胁和挑战。乡村旅游是一个新型的旅游模式,对于优化旅行社产业升级和净化旅游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旅游者的意义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要迎合旅游者的需求,寻找符合现代旅游理念的产品。当代的社会发展使大部分都市人处于快节奏、高压力的环境中,旅游成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一种绝佳方式。但是由于时间上的限制,多数人只能在放假期间进行旅游活动,而这也正是旅游旺季,景区人数呈爆炸性发展趋势,吃住行等方面都很不方便,使旅游失去了原来的乐趣。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极大地满足了现代人最求安静、纯净、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

(三)对旅游目的地的意义

旅游业的连带性特别强,辐射面非常广泛,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带动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产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有重要影响。我国现阶段对三农问题极为关注,解决农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保证,而发展经济则是主要手段。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极大地促进当地住宿业、餐饮业、建筑业、零售业等行业的发展,并且直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发展时间相对较晚,理论建设还不完善,并且受到整体旅游市场环境的影响,使其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一)旅游基础设施差,服务质量难以提升

能够进行旅游开发的乡村一般位于地理区位偏僻或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这些地方由于很少受到现代都市文明点影响而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但是这些同样为旅游业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受区位条件和经济的影响,很难进行先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旅游中的吃、住、行等要素受到很大限制。同时由于提供旅游服务的人员大都为当地村民,缺乏现代的服务理念,使对游客的服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直接导致游客回头率降低和旅游地形象难以提升的现象。

(二)缺乏市场细分,旅游产品结构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的乡村旅游市场缺乏有效的产品规划机制,使乡村具有的丰富旅游要素不能充分表现出来,致使市场结构相对单一,旅游产品项目数量较少,并且缺乏新意。主要表现在不能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开展合适的营销活动,只注重景观的设计而忽视了农村民俗风情等方面的开发,使乡村旅游变成了走马观花式的普通旅游形式。

(三)营销手段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

乡村旅游的发展的还不成熟,缺乏有效的管理体制,营销手段也相对落后,使旅游产品不能有效地进行推广,严重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虽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但乡村旅游市场的潜在动力非常巨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通过产业升级完善市场监管体制,乡村旅游市场必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期,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全面整合乡村旅游市场营销

整合市场营销的目的是将企业的营销力量进行集中,从而发挥更大的营销效力和影响力。通过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可以为扩大企业品牌效应形成产业整体优势做出重要的贡献。

(二)运用先进技术开发营销渠道

信息化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市场营销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使传统的营销策略在方法和技术上得以改进,从而更适应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要求。除了运用网络营销方式进行乡村旅游的的推广之外,还应该根据乡村旅游市场的特色开发出多元化的营销模式,例如将农业资源与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在推广农业产品的同时对旅游进行大范围的宣传介绍。此外还应抓住目前国家对农村的大力扶持这一机会,争取资源的有效配置,使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具有更大的政策优势。

(三)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和品牌化

进行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前提是提升乡村旅游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只有这些旅游基础要素的完善才能为市场营销的有效进行提供保证。农村旅游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品的单一和服务质量的地下,通过增加对乡村旅游地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旅游市场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2012,(09).

[2]高玲.乡村旅游安全控制与处理的科技支撑系统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25).

乡村旅游发展意义范文1篇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旅游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也正在成为旅游经济新增长点。去年6月,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市乡村旅游工作会议,今年,再次把乡村旅游提上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全省率先启动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为实施好这项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系统工程,谈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造血功能强,乡村旅游是一项向阳产业和富民工程。惠及百姓广,扶贫效应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壮大、提升我市旅游业和农业产业化有着重要意义

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第一。

以乡村农、林、牧、渔、水资源为吸引,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为消费者提供具有乡村情趣、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特色的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观光度假、农事体验等服务项目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可给当地农民提供劳动就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偏远、封闭的山村可变成重点旅游村,曾经无人问津的手工艺品、农副产品可变成炙手可热的乡村旅游商品,剩余劳动力可实现当地就业,而且政府对旅游村的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可极大地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环境。乡村旅游是一项实实在富民、惠民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工程。

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力举措。第二。

不只为当地剩余劳动力发明了充沛的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是一个涉及面广、带动性强的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且为当地的农副产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销售市场,同时带动了餐饮、住宿、娱乐、交通、商业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改变农村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经济发展途径,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不只可以加快农村激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能为农村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巨大的空间,也将为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添加了更为强劲的动力。

第三、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是提升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

产品内容包括特色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乡村休闲三大旅游主题。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实体有农家休闲型、山水田园型、民俗文化型、花香果园型、现代新村型、农事体验型和产业基地型等类型。使旅游由观光休闲两大主题向观光、休闲、体验三大主题转变,使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从而丰富了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内容,促进旅游经济结构的优化;旅游要发展,交通是瓶颈,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大交通的发展,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小交通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交通网络的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成为了旅游产业的提升工程。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必需立足现有景区(点)农业产业化生产与加工基地、休闲农庄、生态维护区、文化园区建设,第一、搞好统筹规划。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与农业、林业、水利、文化、生态等相关产业发展有机融合,统筹规划,继续抓好各类星级景区(点)完善配套的同时,建设一批全市、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基地和星级农庄、农家乐。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县市为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依照全市城乡规划和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整体规划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将景区(点)旅游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连点成片、连线成面,着力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建设乡村周边休闲度假带。要妥善维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第二、抓好转型升级。要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要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合理利用自然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要大力发展旅游购物,提高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地方和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

要提高开发质量,第三、努力提高质量。首先。把开发乡村旅游与维护环境和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不时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和功能,增强其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和知识性,其次要切实加强对经营人员相关旅游知识和服务规范方面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经营服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我市乡村旅游星级单位的考评方法,出台农家乐乡村旅游示范村的评定规范和奖励办法,通过创建评比,惩办奖励,促进我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强领导、齐抓共管。

第一、加强领导。建立乡村旅游统筹协调机制。市里成立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由绍业、益丈两位副市长及贯一主任、金才主席担任,小组成员由农办、旅游、农业、水利、林业、财政、交通、国土、发改委、建设、文化、规划、劳动、环保、广电、扶贫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富民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主要负责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规划指导、政策制定、线路星级考核验收和与各成员单位的协调。各相关部门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密切配合,主动参与,充分用活各种支农惠农政策发展乡村旅游。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机构,明确责任,负责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具体实施,要结合外地实际研究制定发展乡村旅游的扶持政策。

第二、各司其职。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力合作。各相关部门要共同营造一个加快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的良好氛围。旅游部门要切实履行行业主管部门职责,负责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富民工程的行业指导和管理;农业部门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局部,积极指导乡村旅游单位开发名优特农副产品,发展特色农业;文化部门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理,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发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交通部门要结合农村路网建设,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区到乡村旅游区(点)道路交通、公交线路、标牌、标识等问题;建设部门要加快乡村旅游区(点)垃圾和污水处置设施建设,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村进行房屋外表改造,全面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水利部门要紧紧依托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水利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发展涉水旅游项目,利用农村平安饮水工程努力保证乡村旅游点用水需求,以旅游业为重要产业的旅游村要求自来水全部入户;林业部门要以森林公园等为重点,加大森林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电力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区电力设施的更新、改造和维护,确保用电需要和安全;通信部门要将乡村旅游区纳入通信设施建设规划,实现乡村旅游点信号全覆盖;广播电视等部门要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区有线电视和互联网宽带进村;劳动部门要积极利用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项资金,与旅游部门联合做好从业人员培训;公安、物价、工商、卫生等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治安、物价、市场秩序、食品卫生平安等方面的服务与管理;新闻媒体要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营造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媒体融合的发展状况范例(12篇)

    - 阅0

    媒体融合的发展状况范文篇1【关键词】传媒产业;融资渠道;经营模式传媒产业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尤其是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

    现代平面设计概论范例(12篇)

    - 阅0

    现代平面设计概论范文篇1中国现代经济理论是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来关于富民强国的经济观点、理论、学说的概括和总和,是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兴起的新学科,也是.....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