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特征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从众心理特征范文篇1

城市形象传播看似很复杂,其实,说简单一点就是城市管理者将自己愿意呈现的城市形象传递给社会公众的行为。这样说,似乎暗示着城市管理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公众心目中的城市形象,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形象传播效果的最终实现不能靠城市管理者独立完成,它必须通过传播媒介这一中介实现信息和形象的传输,从而影响并塑造大众对于城市的心理印象。因为这一点,有远见的城市管理者,从城市形象战略传播的高度考虑,就会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在上一期的讨论中笔者曾经对城市管理者与传媒之间的关系做过探讨,主要是从对媒介特性的角度进行的。本期从变化中的传媒生态角度,看一看城市管理者应该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与媒介的关系。

描绘一幅媒介地图

如果说传统媒体环境下,人们对于媒介格局的总体把握如同面对一张纸质地图,三五年不更新也没什么大问题。那么对于现在的新媒体传播环境,人们对于媒介格局的总体把握就必须时时更新,否则,不但有可能误判了某一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而且有可能对于某一类媒体的传播价值发生系统性评估误差。

众所周知,现在的媒介生态环境是,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虽然有所减弱,但长期积累的传媒公信力依然强大;网络新媒体正在强势崛起,且有蚕食鲸吞之势,但是其传播效果还有待检验。传统媒体的受众结构有逐渐老龄化的趋势,新媒体覆盖的人群从年轻人开始逐步向整个社会渗透。而在传统媒体中,广播电视与报纸杂志的覆盖人群无论是量还是类型都有很多差别;在新媒体平台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架构为不同兴趣和需求的人群提供精细且差异化的服务,即便同一种信息交流平台,因为其黏着的人群特征不同,又呈现出各种显著的差异,比如,在微博平台上,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无论是信息集聚特征,还是用户的结构特征都呈现出有规律的差异。

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管理者心目中应该留存的媒介地图,不是一成不变的印刷版地图,而应该是可以实时更新,并且可以调整比例尺和显示细度的电子地图。

举例而言,城市管理者在选择不同的媒体为自己的形象塑造出力的时候,一方面,要有可以通览媒体总体格局的全景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可以了解各类媒体的受众与期待触及的人群之间的重合度,从而发现最有效的媒体大类;另一方面,在确定媒体大类的基础上,需要能够进一步提升媒介景观呈现的细度,城市管理者能够在这样的细度上研判同类媒体中不同风格的媒体所覆盖的人群,在人口统计学和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并且将这种差异与传播目标相比照,从而进一步确定所要寻找的具体媒体或者媒体群。

绘制一份媒介形象图谱

新媒体以强大的冲击力改变着媒介生态,同时也在改变着社会各类人群的信息消费习惯和媒介接触方式。现在,我们看到身边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持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津津有味地玩微博、发短信的时候,不会再有诧异的感觉,因为这些曾经是时尚的电子消费品正在成为寻常百姓的掌上。而这些新型电子信息终端也在不断改进其与用户之间的界面友好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媒体的新旧类型以及新旧媒体类型对于不同人群的影响力的印象需要及时纠正。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媒介自身的价值诉求和界面特征赋予不同媒体以人格化的形象,从而将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二度分类。

对于不同类型的媒体进行性格特征的分类,其实就是对于这些媒体的品牌特征进行梳理的一个形象化的说法。通常情况下,不同媒体是可以进行人格化形象描述的。我们曾经做过的一项调查发现,人们对于中央电视台和各家省级卫视的品牌印象有很大差异,CCTV-1是35~44岁的男性政府公务员形象;CCTV-2是25~34岁的男性白领形象;湖南卫视是25~34岁的女明星/演艺人员形象;浙江卫视则是25~34岁的中性明星/演艺人员形象;BTV科教则是35~44岁的男性专业人员形象,可能是律师等等。这些不同人格形象的媒体,对于观众而言,传递信息的价值是有明显差异的,娱乐信息和节目当然让演艺人员演绎更为合适,专业知识当然是中年沉稳的男性专业人员传递更具说服力。因为这个原因,不同的城市在其形象塑造和品牌传播的过程中,就有必要选择和自己期待的形象相吻合的媒介去实施,才会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如果城市管理者心目中,有一套精心准备的媒介形象图谱,那么,在城市形象塑造的不同阶段,或者是对城市形象的不同侧面进行传播的时候,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找到这样的媒介类型,从而实现自己的传播目标。

那么,怎样才能在心中构建这样一幅有效的媒介形象图谱呢?凭感觉当然是一种方法,而且是最省时省力的一种方法,但是这样做的风险在于,有可能在城市管理者自己的判断和公众的判断之间存在差异。而城市形象的塑造说到底是对公众心目中的城市印象的塑造或改造,因此,城市形象传播所选择的媒体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特征比城市管理者所感知到的特征更为重要。因为这个缘故,比较可靠的途径是对受众进行到位的调查,直接感知他们对不同媒体形象特征的印象。一个好消息就是,这个工作不需要城市管理者为了建一个媒介形象图谱而专门进行一项大规模的调查,事实上,现在许多媒体调查机构和公关公司都有较为成熟的每年更新的系统调查,他们会根据用户对于媒体在不同维度上的评价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城市管理者只要做个有心人,就可以用较低的代价获得有价值的数据资料,然后便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绘制媒体形象图谱了。

从众心理特征范文1篇2

地理细分标准

在市场营销学上,地理细分标准就是根据地理区域特征对市场进行细分,地理细分(geographicsegmentation),其基本假设是消费者的需求和使用的产品与地理区域有关,而且地理区域特征是可衡量的。[1]129-133具体到电视频道的目标受众市场的地理细分来说,就是考虑电视频道的覆盖率,考虑到电视频道的级别层面。包括地理区域、城市规模、通信条件等。这一指标的运用对区域电视频道以及全国级别的电视频道和国际频道的设立很有意义。

BBCWorldNews(英国广播公司世界新闻频道)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个二十四小时新闻频道,于1995年1月正式开播。它的前身是“BBC对外电视台”(BBCWorldServiceTV),主要对亚洲和中东广播。后来增加了针对日本、非洲、欧洲的节目播出。成立BBCWorldNews电视频道,开始商业化运作,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依托什么样的播出平台,达到自己全球化的覆盖率。一方面它们通过卫星网络播出,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多渠道的播出平台,比如在韩国报章东亚日报的网站和RealPlayerPlus上播放;在巴林群岛用手机自选服务播出,在柏林经数码全球电视和全球大部分的卫星网络免费播出。某些国家的免费电视台比如美国的公共电视网和新西兰的TVOne也有转播世界频道的新闻报道。[2]

同时,BBCWorldNews在考虑到播出渠道的同时,更强化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播报方式。比如,BBCWorldNewsAmerica以直播的形式播报全球新闻,由于其位于华盛顿地区,所以该频道更倾向于报道与美国相关的国际新闻和国内新闻。除此之外,从BBC的网站还了解到,目前BBCWorldNews用27种语言播放,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

人口统计特征细分标准

最常用于人口统计特征的细分标准有年龄、性别、民族或宗教背景、收入和教育,以及家庭成员、社会阶层等。这一指标对电视频道覆盖区域中可能达到的“收视率”具有预测价值。其中性别和年龄最为常用,例如针对儿童的少儿频道和服务于女性观众的女性频道等。根据人口统计特征来区分不同的受众群体已经成为行业惯例,但是人口统计变量有时过于宽泛,单纯依靠人口变量已经远不能把握受众特征,因此在依据人口变量进行频道目标选择时往往需要其他受众细分的方法。

BBCWorldNews是综合性新闻电视频道,主要提供的是新闻和信息,收看的人多以男性观众为主,所以BBCWorldNews频道在内容上包括全球新闻、财经信息、体育新闻等,并包括英国广播公司最令人称道的新闻时事评论节目、新闻纪录片以及生活信息节目。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其他一些相关因素:比如受众的社会背景等,英国学者戴维莫利认为:“虽然人们对某一特定讯息的诠释肯定是各不相同的,但是这些个体差异很可能是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这也就是强调了不同个体所处的文化框架的重要性,比如说,如果我是德拉姆的煤矿工人,你是东英吉利银行的经理的话,那么我在对一个关于政府经济政策的诠释上和你的就肯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绝不仅仅是因为我们心理上存在差异的结果。我们对那条信息反应的差别与我们不同的社会背景有关,因为这些社会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文化工具和不同的概念结构,而我们正是通过这些来解读媒介的。”[3]

BBCWorldNews的受众主要是各国的“精英人群”,有着良好的社会背景和教育程度。他们不仅要求新闻的时效性强,同时强调对热点新闻的客观记录、理性分析、深度解读等。所以,在电视节目的内容设置上,以新闻节目为例,主要涉及的时政新闻,多是世界上的热点地区,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等。新闻的编排模式也大多是“事件描述+背景分析+评论”的模式,符合了该类受众的个性需求。比如BBCWorldNewsAmerica新闻栏目一般首先是播放3~4条新闻概览开始,然后逐一展开讲述。国际新闻是2~3条长消息,往往就某一条国际性新闻事件或者现场连线前方记者,或者邀请专家在演播室进行现场评论、分析。

心理细分标准

古希腊的柏拉图在《裴多篇》中对苏格拉底描述说,在他眼里,听众永远是被了解的、被施予爱的对象;要对听众产生影响,演讲者就必须了解听众的心灵,而且要知道他们心灵的类型。[4]

一般来说,频道运营者会进一步分析人口统计特征的内在特点,以便了解为什么受众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收视行为。这种细分就成为心理细分(psychographicsegmentation),即分析受众如何进行思考、如何形成感觉以及如何行动。心理细分标准主要有三个:个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具体到BBCWorldNews频道,他们就根据这个原则,对目标受众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做了调查研究,并使世界不同地区的节目存在差异。例如有些节目重点在印度播放,如《QuestionTimeIndia》、《UniversityChallengeIndia》等。《TheRecordEurope》重点在欧洲播放,《亚洲财经报告》则重点在亚洲播放,其他地方则播放《世界财经报告》。

从理论上讲这些因素是非常有价值的受众特性,但在实践中很难对这些变量进行准确定义和测量,常常作为人口特征变量的补充。

受众的受传行为细分标准

受众的受传行为就是指受众看电视的时间、频率。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收视时间和习惯。

对于BBCWorldNews电视频道来说,在细分受众市场时,他们要考虑目标受众的收视时间,由于这些受众的工作时间的不固定性,收视地点也常常不固定。针对这种情况,BBCWorldNews电视频道在栏目设置和播出安排上做了精心安排。

首先在栏目设置上,数量不多,以2012年3月23日的节目为例,其播出的栏目和专题节目是13个。①综合性新闻栏目BBCWorldNews是频道主体,几乎每个整点都播放这个栏目,全天滚动播出。其他时间则插入调节性栏目,比如头条简讯、专题、访谈、体育、经济报道等。以5:00到8:00播出的节目为例:

这种“整点新闻+深度访谈+经济新闻+体育新闻”的编排模式就是考虑到了该频道的目标受众,他们在任何整点时间都可以看到当天的重要新闻。而其余的时间,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收看填充的板块节目。具体到一个新闻栏目中,比如《今日亚洲》,在播出过程中还会安排多次头条的回顾,以加深观众对当天头条新闻的印象。[5]

总之,电视频道目标受众的选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将这些标准灵活运用,而不是机械地套用这些理论标准对受众进行分割。

注释:

①播出栏目和专题节目TheHubwithNikGowing、WorldBusinessReport、SportToday、BBCWorldNews、WorldNewsTodaywithZeinabBadawi、BBCWorldNewsAmerica、AsiaBusinessReport、Newsday、HARDtalk、GMTwithGeorgeAlagiah、Impact、OurWorld:BeyondtheAbyss、WorldHaveYourSay

参考文献:

[1]MJ·埃策尔,BJ沃克,WJ·斯坦顿.新时代市场营销:第13版[M].张平淡,牛海鹏,译.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

[2].

[3]戴维·莫利(DavidMorley).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M].史安斌,主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91.

[4]彼德斯.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M].何道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9-40.

[5]杜蕊.国际传播中的BBCWorld《今日亚洲》[J].电视研究,2007(5).

从众心理特征范文篇3

关键词:众包价值网络虚拟空间无边界

“众包”一词最早出现在2006年,由美国《连线》杂志一位名叫杰夫·豪的记者首次提出;Lakhanietal(2007)对采用众包模式的“Innocentive”公司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该公司参与者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取酬金和参与的满足感。DarenC.Brabham(2008)对众包参与人群特征进行了分析,表明参与人以社会精英为主,参与众包的业余爱好者,大多数动机是学习新技能、获取大家的认可及经济报酬。WinfriedEbneretal(2009)提出了“创新社会工程”的概念,认为“众包”对于构建创新型社会非常重要。从此前的文献可以发现,关于众包商业模式,描述性的介绍比较多,理论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众包”应用的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属于点和线的研究。由于众包基于价值网络,是一个有机的三维体系,所以,系统的研究必须将点、线、面有机结合起来。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从价值网络的视角,结合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来探讨众包商业模式的架构、产生的机理、特征和功能。

众包商业模式的架构和特征

(一)众包的架构

1.众包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众包活动的主体包括众包平台提供方、发包方和非契约性接包方,如图1所示。众包平台提供方是连结发包方和接包方的媒介组织,它为发包方和接包方提供交易场所和交易规则;众包平台提供方采用虚拟运作的方式,将发包方的工作任务或某项需求信息在虚拟空间里,非契约性接包方在同样的空间提供解决方案。众包平台提供方既可以是发包方,也可以是第三方。

发包方是关于某项工作任务解决方案的需求方,在众包活动中,通常表现为解决方案交易的买方。

非契约性接包方是指提供解决方案的工作者,这些人与发包方、众包平台提供方之间并不建立契约关系。广义的非契约性接包方可以是互联网上任何一个人。

众包的客体是众包活动的中心,它主要表现为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比如:一张图纸的设计,一个广告策划,某种信息的提供等。众包各主体都是围绕众包的客体来开展活动。

2.众包的运行机制。众包基于自由、开放式的互联网平台,为了更好地完成某项工作或更好地解决某个问题,众包的主体都必须遵守一些标准的规则,这些规则包括活动平台的规则和工作任务本身的规则。如:会员制、个人信息保密性、信息的规范及其他关于活动的规范等。

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不是只由企业和市场所构成的二维组织模式,它是由企业、市场和价值网络所组成的三维价值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客户、供应商、合作企业及其他组织和个人都被纳入全球的价值网络之下。全球的价值网络是由众多的价值子网所构成,大的价值子网又由小的价值子网构成。各个子网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连结,随着市场的变化,价值网络的构成要素可以灵活进行动态调整。众包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网络体系进行运作的。企业、顾客、其他个人及其所拥有的资源构成了价值网络的节点,对于工作任务的需求和供给构成了价值网络的线,它将各种资源连结在一块,从而构成大大小小的价值网络,当工作任务发生变化,价值网络随之发生变化。它是一种开放式的、自由的、公平的动态协作式经济活动。

(二)众包的特征

1.开放式。业界专家林永青在《众包》一书的推荐序言中写道:“众包就是社会生产”。“社会”一词具有广阔而开放的含义,林永青用“社会生产”一词是对“众包”特征的贴切概括。众包是集社会资源来解决特定问题、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一种生产模式,它将全球资源纳入互联虚拟空间中,通过虚拟方式来实现对实体资源的优化配置。在这个空间里,每一种资源对外都是开放的;它通过和其他资源联盟,或者帮助其他资源实现某种价值而实现和扩大自身的价值。

众包不但是资源的开放式配置,而且是人的开放式成长。众包为人的价值提供了广阔的增值空间。业余时间的有效利用,延续了人们朝九晚五的价值创造;在虚拟社区里,人的价值延伸没有地域的限制,价值发挥的范围可以达到人类社会的任何角落。而且在价值网络里,人们以相互学习的方式共同成长,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的特征;以兴趣和爱好形成的虚拟组织是真正的学习型组织,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不同的社区组织。

2.民主性。企业通过行政指令来配置资源,市场通过价格指令来配置资源,而众包对于资源的配置,完全依靠资源主体的意愿,不受行政指令的支配,也并不完全通过价格指令来配置。比如:加入Linux的开发者,完全是靠个人的兴趣和爱好,基本上没有受任何价格指令的支配。

众包是基于互联网运行的,在遵守互联网规则和各项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各参与主体在互联网虚拟空间中享有平等权力,这包括信息的权利、参与投票的权利、成为会员的权利、享有收益的权利以及维护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个人隐私的权利等。

开放性使得任何一个众包的客体都受到广泛关注,不同的人会从不同角度对其提出解决方案,同样,也会有很多人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审视,并提出改进建议。最终形成的方案将是得到大多数人支持和赞成的。例如:Threadless利用众包设计出的T恤衫,广受消费者的欢迎,它是民主化甄选机制的一个典型。

3.无边界。互联网是众包运营的坚实基础,在互联网创造的虚拟空间里,资源实现了可以24小时无间断地进行配置;借助虚拟运作,众包资源突破了地域的局限,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资源可以很方便地以众包模式进行整合。例如:通过众包模式,可以花费较低成本、甚至是免费就可以获得反映世界各地风貌的图片。不难想象,靠传统的做法,其成本和难度是足以吓退任何机构或个人来进行这项工作的。

受人、财、物等的局限,任何一个组织的运作能力在一定的时期内都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形成了组织发展的瓶颈。然而,众包是将全世界的资源纳入配置的考虑范围之内的,这样就极大提高了资源的丰富程度。在任一时刻,要完成某项工作,都有一个相对可以无限供应的资源可以利用,无限可利用的资源必然会形成运作能力的无边界。

众包的经济学分析

(一)基本假设

为了便于分析,首先,对众包做一些假设。

假设1:参与众包的主体有发包方、广大潜在的接包方(因为对于接包者没有任何定义限制,在此也可称为广大群众)和众包平台提供方。

假设2:众包的客体是某一具体的问题或者是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

假设3:具体问题只有一个最优解,具体的工作任务只有一种最优的完成结果(如果有多人完成的效果相同,并且都是最优的,视为一种)。

假设4:提供最佳解决方案者将获得固定的一笔酬金R0。发包方从解决方案得到的收益至少不小于R0。

(二)成本收益分析

由假设可知众包的客体只有一种最优的方案,因此,不管采用何种方法,结果的收益都相同,在这里将收益表示为R。下面主要来对成本进行分析。

对于发包方来说,进行众包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C,这种成本随地域范围的扩大而增加,假设用M代表地域的范围,M值越大代表信息覆盖的范围越大,且C与M呈线性关系,这里用C=a+bM(a与b的值大于或等于0);结果征集成本C征集=α+βM(α与β的值大于或等于0);结果鉴定成本C鉴定,假定鉴定的成本是方案数量n的函数,则C鉴定=C鉴定(n);固定酬金R0等。则总成本为:

C=C+C征集+C鉴定+R0

=(a+bM)+(α+βM)+C鉴定+R0

=(a+α)+(b+β)M+C鉴定(n)+R0

首先来看信息成本C,互联网所构成的虚拟空间消除了地域的界限,从而M为0,置于虚拟空间的信息只有一次信息的成本(这个成本近乎为0),而其到达每一个信息接收方的边际成本为0;结果征集成本C征集,发包方只需在互联网上提供一个固定的虚拟空间(提供成本近乎为0),所有提供方案的接包方自行上传到指定的虚拟空间,同样消除了地域因素,从而M为0;结果鉴定成本C鉴定,在互联网上,大众评审自发完成了这项工作,这些评审都是无偿的,所以鉴定成本为0。和没有现代化通讯手段时一样,企业需要为最优方案支付酬金C酬金。则总成本为:

C=C+C征集+C鉴定+R0

=(a+bM)+(α+βM)+C鉴定+R0

=(a+α)+(b+β)M+C鉴定(n)+R0

=(a+α)+R0

a+α代表信息的成本和征集成本,因为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和征集成本近乎为零,所以可以忽略不计。那么由此可见,企业采用众包的成本就主要取决于R0。又因为,众包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源配置不完全受市场价格指令的支配,很多情况下,提供解决方案的人无偿提供资源;所以,企业采用众包的总成本C小于等于R0。

(三)均衡分析

根据利润最大化条件,发包方要实现众包利润最大化,必然要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要求。因为众包所解决工作任务基本上是独立的,每一个方案都是针对某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所以,对于众包来说,交易的数量通常为1,也就是说,众包的交易始终是一种边际交易。交易的总收入等于边际收入,交易的总成本等于边际总成本。

得:R=MR,C=MC,均衡时:MR=MC即R=C,根据假设:R0≤R;又由前面分析得:C≤R0,所以:C≤R或MC≤MR。

从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众包对于发包企业来说,边际成本始终小于等于边际收益,因此对于发包方来说,就有足够的利益驱动去采用众包。这也是众包得以蓬勃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众包的影响分析

(一)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众包对于资源的配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相比其他资源的配置方式,众包最大的特征是以非常低的成本将闲置资源聚集起来,尤其是稀缺的研究、设计、开发等智力资源。这些资源在众包活动中,从三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第一,众包突破了固定工作时间的限制,工作者可以在业余时间继续发挥其资源利用的价值;第二,众包将零散的闲置资源积聚起来,从而形成强大的规模效益;第三,众包突破了资源发挥功能的范围,同种资源可以在同一时刻发挥其在不同领域的功能,从而充分发挥了资源的范围经济功能;

2.对就业的影响。信息不对称和劳动就业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信息拥有水平直接决定就业水平。在雇用工作时代,信息搜寻成本和信息鉴别成本是决定雇主和职员双方能否建立雇佣关系的关键。现在是个性化消费的时代,市场变化很快,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要,不断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从而造成了大量的摩擦性失业。众包对于消除摩擦性失业具有天然的优势。

3.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通货膨胀是一个关于价格的概念,物以稀为贵反映了稀缺资源供需对于价格的影响作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以价格作为信号。然而,在众包活动中,资源所有者的兴趣和爱好对于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作用,价格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只发挥部分功能。如果不以价格作为配置资源的信号,那么就不会存在通货膨胀的成本;因此,如果以价格来配置资源带来较高的通货膨胀成本的话,那么,理性经营者必然选择众包的方式,从而通货膨胀会因为众包资源配置方式而受到抑制。总之,众包对通货膨胀具有抑制效应。

(二)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1.对设计研发的影响。众包的优势可以说主要集中在设计和研发上。传统的研发、设计活动都由企业自己承担,研发和设计的团队是相对固定的,而且研发和设计能力往往受团队规模的限制。然而以众包模式进行设计和研发活动,可以以非常低的成本突破这种限制:首先,团队的成员不再固定,在互联网上,任何一项研究和设计课题将会有大量感兴趣的人去承担,而且随着研究和设计课题的变更,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也会随着改变。现实中,这些人散布在世界各地,他们没有固定的团队和场所,如果说有,那就是互联网。虽然,这些人不构成固定的团队,但是,这种随机组合,因为基数(整个互联网的网民)大,所以,针对任何一项研究和设计工作都可以形成强大的研发力量,从而弥补了传统研发能力的不足。

2.对生产制造的影响。传统的生产制造活动基本上是企业自身的行为,然而在众包模式下,消费者和企业以外的其他个人和团体都可以加入到生产和制造活动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顾客DIY定制,顾客自己选择产品部件,企业按照顾客的选择为顾客组装产品。众包使企业以非常低的成本就可以了解顾客的真正需求,从而企业就不用担心生产出的产品没有销路。此外,众包基于虚拟网络,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之间的协作分工能力。这样,每一个企业只需要专注自己的核心能力,通过价值网络整合,实现自己生产制造能力的延伸,从而众包使得生产制造活动真正实现社会化。

3.对销售和售后服务的影响。客户内部化(李海舰、王松,2009)表明客户的身份已经模糊化,这在众包活动中尤为典型,顾客DIY定制是对企业销售活动的革命性颠覆。企业的销售活动不再是企业自己的行为,而成了企业和企业产品受众共同的社会化行为。而且,售后服务工作在众包模式下就有显著的社会化特征,消费者碰到的很多问题,在网络上可以很容易获得非售后服务人员的帮助和解答。因此,众包使得销售和售后活动社会化。

4.对经营管理的影响。众包是一种社会化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强调的是外部的分工和协作。因此,企业必须同时关注内部和外部管理,尤其是外部管理,它是决定企业能否成功融入价值网络的关键。众包同时也是民主化的生产方式,众包参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以平等和自由为原则,所以,众包活动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我管理是众包的最大特点。

从众心理特征范文篇4

摘要:目前国内学界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的研究较为缺乏,而运用假说演绎法构建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可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在意识方面、认知方面、理性方面表现出的六种心理特征形成标准样式,并通过标准样式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进行描述。依托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构建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判别体系,可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进行筛选界定、行为预判等,进而更好地引导其在高校舆论中发挥正向作用。

中图分类号:G206;B8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3-0102-05

ATentativeApproachtothe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Modeland

IdentificationSystemofCollegeNetworkOpinionLeaders

――ACaseStudyof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

HANBinga,KONGXiangbinb,LIULic,SHENWenjuand

(a.StudentsAffairsOffice;b.CPCCommitteeOffice;c.SchoolofTransportationandLogistics;d.SchoolofHumanities,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a)

Keywords:networkopinionleaders;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psychologicalmodels;identificationsystem;highereducation

Abstract:Atpresent,domesticscholarsperformedfewstudieson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collegenetworkopinionleaders.Thispaperadoptsthehypothesisdeductivemethodtodevelopa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modelofcollegenetworkopinionleaders(hereinaftercalledCNOLs),proposesthestandardforsix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CNOLsinconsciousness,cognitionandrationality,andappliesthemodeltoanalyzeanddescribetheir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Basedonthe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modelofCNOLs,thispaperestablishestheidentificationsystemtoscreenanddefinetheirpsychologicalcharacteristicsandpredicttheirbehaviors,soastobringintofullplaytheirpositiverole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一、引言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舆论领袖这一概念,该概念指那些经常接触传播媒介、热衷选举和关心政治问题、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的态度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的人〔1〕。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领袖成为舆论领袖这一传统概念在虚拟世界中的延伸。网络舆论领袖“以便捷的网络社群为平台,以宽松的网络环境为保障,以新型的人际网络传播为纽带,就社会凸显的基本问题发表意见,对随时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网络事件提供信息、发表观点或建议,在‘众声喧哗’中脱颖而出,对网民施加影响、在网络关系中占据中心位置的人物或群体”〔2〕。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3期韩冰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及判别体系初探――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在网络普及、网民集中的高校,青年学生和高校教师愿意主动参与到网络舆论中。他们中的少数人或群体“高度活跃,积极发表意见,并通过强大的人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成为校园网络舆论的风向标,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3〕,这样的人或群体被称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随着国家对网络舆论、网络意识形态,尤其是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重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逐渐成为国内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对象,研究多集中于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特征分析、影响力研究和如何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论领袖方面。但在CNKI数据库中,以“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和“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国内学界尚无关于构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的研究。

构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一方面可以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心理特征形成标准样式,借以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进行描述;另一方面还可以依托模型建立判别体系,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进行筛选和行为预判等,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在网络舆论中发挥正向作用。

二、研究设计(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西南交通大学为例,以该校全媒体环境中的网络舆论领袖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在CNKI数据库中,以“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和“心理特征模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仅有史可富等人撰写的《高效数学学习的学生心理特征模型》一文有关于心理特征模型构建的研究。本研究借鉴了该文中“模型假说构建―模型修订―验证”〔4〕的研究思路,采用假说演绎法开展研究,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图1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构建思路首先,根据理性、意识、认知和感性方面四个维度所涵盖的八个心理特征表现,对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进行预设计。

其次,筛选出西南交通大学网络舆论领袖,并根据预设计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提纲,对筛选出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

再次,根据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结果,得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并邀请心理学专家对模型假说进行评估。

最后,参照心理学专家对模型假说的评估意见修订模型假说,最终形成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

三、研究分析(一)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预设计

本研究预设计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包含理性方面、意识方面、认知方面和感性方面四个维度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八个心理特征,即情绪与动机、压力与应对、发现与分享、主动与创新、学习与记忆、语言与思维、性格与本能、满足与成就。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特征模型如图2所示。

图2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的

维度和特征预设计

(二)基于模型预设计的样本分析

1.样本选取

在调查样本的选取过程中,先通过内容分析、个案分析、问卷调查、聚类分析方法,对西南交通大学在微博、贴吧和微信中的网络舆论领袖进行了筛选,得出微博中的舆论领袖(ID账号)10个,贴吧中的舆论领袖(ID账号)3个,微信中的舆论领袖(公众号)8个。在选出的舆论领袖中,ID账号和公众号的实际运营主体有学生、教师和学校官方媒体。同时发现,筛选出的21个ID账号/公众号里有重复,即部分在不同媒介平台上的舆论领袖ID账号/公众号拥有相同的实际运营主体。因此,本研究又在微博、贴吧和微信的舆论领袖中进行交叉分层抽样,即在各网络媒体平台中重复出现的、又能够分别代表上述三种运营主体类型的网络舆论领袖中进行分层抽样。最终确定调查样本为:(微博、贴吧ID和微信公众号)唐院春秋(学生)、(微博、贴吧ID和微信公众号)原驰集(教师)、(微博、贴吧ID和个人微信)西南交通大学(学校官方媒体)。对应ID/公众号的运营主体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其中官方媒体以了解媒体定位的运营指导老师和运营团队学生负责人作为调查对象。

根据预设计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的四个维度和八个心理特征,设计调查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并与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深入访谈。

2.样本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具有以下相似的心理特征:

(1)理性方面。对参与网络舆论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尤其在参与校园舆论话题中表现出强烈的爱校情感;遇到舆论压力时,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并会努力将舆论引导至自己所期望的正确方向。

(2)意识方面。善于发现网络热点并乐于传播正能量信息;对网络信息的真伪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并能够对二次传播的信息进行再创作;喜欢与受众互动。

(3)认知方面。能够持续关注自己所热衷的话题,并对该话题的背景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注重培养自身的创造、发散、分析和理论思维能力;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洞察力敏锐、见解独特等稳定的行为特点。

(4)感性方面。在某一话题领域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容易得到受众的积极回应;在参与舆论的过程中具有强烈的满足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

(三)构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

根据样本分析结果,本研究从理性、意识、认知和感性方面建立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如表1所示。表1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假说

在舆论走向和自己所期望的方向不一致时,能够积极尝试扭转舆论导向

能在参与舆论的过程中保持理性思考四、模型的价值意义和实践运用(一)模型的价值意义

在营造健康的高校网络舆论环境的过程中,高校相关管理人员应及时筛选、确定校园网络舆论领袖,正确发挥他们对信息的加工、把关作用,以及在舆论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将能够更好地把控和引导校园舆论走向。构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并延伸出相应的心理特征判别体系,可以更加方便地筛选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并根据心理特征进行相应的行为分析和行为走向预判。

(二)模型的实践运用

为了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方便地分析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本研究基于构建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建立了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判别体系。该判别体系一方面可以在心理特征层面对校园中的网络舆论领袖进行筛选;另一方面可以在已经筛选出的校园网络舆论领袖中开展打分自评,然后根据打分结果判别舆论领袖在校园舆论中的控制引导能力,进而对校园网络舆论领袖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和引导工作。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判别体系如表5所示。

表5所示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判别体系,每条心理特征后有1~5分的自我评判选择,分值越高代表填写表格的被测试者与网络舆论领袖的心理特征越吻合。最终将各项分数(共22项)相加得到总分数X。表5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判别体系

序号心理特征分数123451喜欢主动传播自己所感兴趣的信息2对有传播价值的信息有较高的敏锐度3在网络中有较高威信4在某一话题领域具有一定的校园号召力5被师生公认为消息灵通、见多识广6热衷于主动参与和引导舆论话题7对某一领域的话题有独到的认知和解读8善于对信息进行创新性地加工和包装9善于使用让受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形式传播信息10能够主动获取自己感兴趣话题的相关信息11对自己感兴趣的舆论话题能保持较长时间的记忆12具有一定的网络舆论引导能力13具有创造、发散、分析和理论思维能力14语言组织能力强,用词准确,富有感染力15思维缜密,逻辑严谨16对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够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期待17对自己的舆论引导能力有信心18对参与网络舆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19乐于传播正能量信息20遇到舆论压力时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整21在舆论走向和自己所期望的方向不一致时,能够积极尝试扭转舆论导向22能在参与舆论的过程中保持理性思考则被测试者与网络舆论领袖的心理特征契合度即为:

Y=X110(4)

式(4)中,Y表示被测试者与网络舆论领袖的心理特征契合度,X表示被测试者的总分数,满分为110分。

当0≤Y

当60%≤Y

当70%≤Y

当85%≤Y

当Y=100%时,表示被测试者心理特征完全符合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被测试者可被认定为高校网络舆论领袖。

本研究仅仅选取了西南交通大学的校园网络舆论领袖作为研究对象建构的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模型,该模型是否对研究高校网络舆论领袖心理特征具有普适性,还需通过更大样本的调查和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与分析,本文在此仅作初步性、可行性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保罗・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民的选择〔M〕.唐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17.

〔2〕武超群,邓煜平.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的影响力传播研究〔J〕.现代视听,2012,(1):36-43.

〔3〕马松梅.“高校网络舆论领袖”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吉林政报,2011(专刊):158.

〔4〕史可富,孙志慧,李冬胜.高效数学学习的学生心理特征模型〔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4):79-82.

(上接29页)

息链,便成为了在互联网场域下引导舆论、建立响应机制的核心,也是促使其在媒介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响应风险事件的信息建构、升级、传播、认知,甚至转向更为多元的公众领域服务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13日4:00以后传统媒体介入逐步加深,微博场域开始增加对其他亚文化领域(献血救人,物资救援,粉尘影响等)的关注,信源从普通用户和官V转变成为用户、大V,认证微博(企事业单位)为主的信息建构。信源增多,内容量大,信息建构愈加丰富,同时也开始滋生谣言与悲情宣泄。

②数据统计来源于北京艾利艾智库/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2015年8月14日舆情分析报告。

③微博因开放性大,平台广而容易产生舆论自净力,但封闭的微信平台及社区圈层则相对较弱。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卡伦.媒介与权利(第一版)〔M〕.史安斌,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7):275,190,130,275.

〔2〕詹姆斯・库兰,米切尔・古尔维奇.大众媒介与社会〔M〕.杨击,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20.

〔3〕戴维・诺克.社会网络分析〔M〕.杨松,李兰,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12:9.

〔4〕西美尔.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7.

〔5〕申荷永.充满张力的生活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64.

〔6〕叶海亚・R・伽摩利珀.全球传播〔M〕.尹宏毅,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31,129.

从众心理特征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篮球市场消费特征

在职业篮球市场中,观众是竞赛市场中的买方主体,是商品流通关系链中最重要的环节。商品的价值实现与否,关键是看顾客能否购买这种商品。因此现代市场营销理论改革过去以生产经营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全新营销理念。后者的主要特征是:以买方的需求为中心,营销的宗旨是全面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期望。在此理念下,鉴于近十年内,国内学者从营销学和消费学的角度来研究CBA联赛观众消费特征较少情况下,本文试图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来揭示CBA联赛现场观众的消费趋向及规律,为更好的促进职业篮球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一点有益的参考。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某赛季上海市卢湾体育馆现场观看比赛的部分观众。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本研究采用现场发放、当场回收分层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率达95%。

二、调查与分析

1.现场观众的性别结构:性别不仅是人的基本生理特征,同时也是人的基本社会特征之一。不同性别的个体,其社会化过程所具有的特点不会一样。对于目前观看CBA联赛的现场观众来说,他们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的性别结构状况是怎样的呢?调查结果显示,男生有557人,女生有139人,分别占样本总数的80%和20%。两者的比例充分表明,观赏高水平篮球竞赛观众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由于这是高水平篮球竞赛,是一项对抗性强,竞争激烈的运动项目,更容易引起男性激情的缘故。

2.现场观众的居住区域:上海市CBA职业竞赛场馆位于卢湾区的卢湾体育馆,位于上海市中心。但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有十九个区、县,距离的远近对观众到现场观看比赛是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呢?调查结果表明,到现场观看比赛的观众主要集中在卢湾区和徐汇区,其有效百分比分别为17.6%、20.6%,其次是杨浦区和浦东新区,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1%和11.5%,其他各区的有效百分比不到5%,而像青浦区、崇明县的观众观看比赛的有效百分比只占样本总数的0.6%和0.7%。

3.现场观众的分布年龄:社会学中有关社会化的理论告诉我们,年龄因素在社会化过程中占有某种特殊的地位,处于不同年龄的人,其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互不一样。对于篮球比赛这样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产品来说,年龄影响程度如何呢?下面是有关的调查结果(表1)。

调查结果显示,到现场观看高水平篮球竞赛的人群中,18岁~34岁年龄段的最多,分别为45%和21%,二者共占样本总数的66%。因为,这一年龄段的人独身者较多,有较高的社交或宣泄情感的欲望,同时这一年龄段人也正是体力和精力充沛,对激烈的对抗性运动独有情衷的缘故。因此,这一年龄阶段的人群可以作为职业篮球市场观众主要开发对象。

4.现场观众的职业结构:在市场调研中,职业是应用最广的单项指数。几乎无一例外,推测某人的生活方式时总是要了解其职业类型,因为一个人的工作类型直接影响他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过程的各个方面。从调查的统计数据看,不同职业居民与观赏高水平篮球比赛之间存在差异。到现场观看比赛观众主要是学生和职员。二者共占样本总数的63.2%。从调查数据了解到,学生是现场观看比赛的主体,占样本总数的41.1%。这一结果与现场观察相吻合,在现场发放问卷过程中,不时看到各所学校篮球球迷协会的标语横幅,人数众多。经调查访问后得知,自从东方俱乐部把票务经营权交给恒动体育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后,与此公司注意培养各高校篮球球迷,开发高校篮球市场有关。调查数据中占第二位的是公司职员为22.1%,这与上海是我国经济贸易中心,乡镇企业和商业较为集中,各种公司和企业较多有关。

5.现场观众的文化程度结构: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与观赏性体育消费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从表2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观众占调查人数的53.3%,具有高中和中专文凭的观众占调查总数的34.8%,而小学及以下、初中占11.9%。表明,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对高水平的观赏性体育消费需求也随之提高,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反应出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对精神文化产品有较高的需求倾向。

6.现场观众心理行为特征分类:由于篮球竞赛是一种特殊的产品,观众在观看比赛前,也像购买日常用品一样经历搜集商品信息到购买决策、购买准备、进入购买行为阶段,以及使用商品后的一系列过程。在购买的过程中,其内在的和外在心理行为会表现出自己固有的兴趣、价值观、行为习惯、消费行为等特征。从表3的调查结果显示:

平均值较高的有:体验现场比赛气氛、关心支持自己的球队、喜欢到现场观看篮球比赛、比赛使人感到年轻和刺激、以后还会再来现场观看篮球比赛,其平均数分别为4.00、4.05、4.10、4.00和4.19。从消费态度的认知成分看,观众认为观看比赛使人年轻和刺激;从情感成分看,观众喜欢到现场观看篮球比赛;从行为成分看,观众将来还会到现场观看篮球比赛。这充分说明观众到现场观看比赛表现出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倾向是积极的,此外到现场体验赛场气氛、关心支持东方队所占比例也较高。因此,针对上述观众的心理行为特征,从理论上讲,为CBA联赛的市场定位奠定了基础。

7.现场观众家庭人均月收入结构及对门票价格的认识:家庭收入水平和家庭财产共同决定了家庭的购买力,收入使得购买成为可能,虽然人们对娱乐活动的喜好直接受其职业和所受教育的影响,然而收入与教育和职业高度相关。因此本文把收入作为一项指标来观察观众的消费特征,调查结果表明,到现场观看比赛观众人均月收入在600元~3000元之间,其中居于1001元~2000元最多。这充分说明CBA竞赛是一项平民化的竞赛,适合目前上海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据访问调查,卢湾体育馆票价为每张10元、20元、40元、60元、100元。其中看台票是10元/20元,内场票40元,记录台60元,包厢票100元。经调查发现,观众在对门票价格的认识方面,58.6%的现场观众认为目前的票价基本合适。只有8.4%和11%的观众认为目前的票价很贵和较贵,说明目前上海恒动体育咨询有限公司的门票定价策略基本符合现场观众的消费心理。

三、结果与结论

1.从性别结构及职业结构来看,观赏高水平篮球竞赛观众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观看比赛的观众主要是学生和职员。

2.从现场观众分布年龄及居住区域来看,18岁~34岁年龄段的最多,居住区域主要集中在卢湾区和徐汇区,居住区域对观众观看比赛是一个较重要的因素。

3.现场观众家庭人均月收入结构及对门票价格的认识方面,观众人均月收入在600元~3000元之间,其中居于1001元~2000元最多。58.6%的现场观众认为目前的票价基本合适。

4.现场观众心理行为特征主要是体验现场比赛气氛、关心支持自己的主队、喜欢到现场观看篮球比赛、比赛使人感到年轻和刺激、以后还会再来现场观看篮球比赛等。

参考文献:

[1]苏亚民:现代营销学.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罗子明:消费者心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从众心理特征范文

关键词:群众舞蹈;地域性;时代性;群众性

群众舞蹈是群众文化的主要形式,作为舞蹈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飞跃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而异军突起。群众舞蹈的主体――普通群众已不满足于用逢年过节才进行的传统的灯会、社火、耍龙灯、踩高跷之类的模式去评判世界、表现生活,不满足于用原有的龙灯、舞狮、腰鼓、秧歌等来抒感、表现自我。于是,自觉不自觉地与传统拉开了距离,改用一些节奏明快、简洁凝练、花样多变的舞蹈形式,从而使我国群众舞在审美性和心态结构的调节等方面不断变形变奏,显露出日益旺盛的生命力。这其中的奥秘在于党和政府文化部门日益重视广场文化等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的强力推动,在于舞蹈艺术与社会变动之间不由自主的同步效应,还在于不断趋向成熟的群众舞蹈艺术自身凸现的鲜明特征:地域性、时代性、群众性。

然而,我们又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群众舞蹈从源头的自由自发的自娱自乐,到堂而皇之地登上广场舞台,从个别行为到有组织的团体活动,相对于许多舞台舞形式,经历的时间还不够长,受到的磨练还不够多。

一个成功的群众舞蹈作品,具有其他舞蹈品种相同或相近的基本要求,即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思想情感,及形式、技巧等;具有与其它舞蹈品种相同或相近的艺术创造力标准,包括思想意蕴的深层开掘、生活的独特吸取和体现,以及形式和结构的别具一格等等;还具有与其它舞蹈品种相同或相近的艺术创作手法,除此以外,群众舞蹈还有它独特的、或者说是其它舞蹈品种难以比拟的个性特征。

第一、群众舞蹈的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指的是某一地方区域内的人和物的历史的、现实的生存环境和价值取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错综复杂,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二是民间习俗风情的区别。中国人口、民族众多,风俗习惯、不尽相同。

三是历史文化差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精深。人类战天斗地的艰难岁月,漫长悠久的生命历程,积淀下了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地域性所包含的内容的丰富,决定了群众舞蹈的题材、素材的丰富多彩,以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第二、群众舞蹈的时代性特征。我们说,舞蹈艺术在当今时代的发展,是不断走向舞蹈本体的主体化、诗化、内在心灵化、内涵意蕴的深刻化和形式的多元化。这是一时代所要求的艺术特征,群众舞蹈不能例外。

第三、群众舞蹈的群众性特征。顾名思义,群众舞蹈是群众的舞蹈。它具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面向群众,为广大群众表演;二是要反映群众生活,也就是说群众舞蹈的题材一般是群体的活动;三是要有群众参与表演。这里说的群众不是简单的人数的多寡,而是表演对象自身;四是表演的内容要为群众所接受,通俗易懂,喜闻乐见。概而言之,在群众舞蹈中,群众不但是表演的主体是,而且是接受的主体。

群众舞蹈的创作、表演实践证明,地域性、时代性、群众性是群众舞蹈得以成长、发展、壮大的基础之一。群众舞蹈的创作和表演实践还证明,要坚持“三性”,弘扬“三性”,还必须克服群众舞创作、演出中的原始化、舞台化、贵族化等倾向。

所谓原始化就是对地域文化中的某些素材生硬地照抄照搬,不加任何去舍和扬弃。我们知道,传统的一些群众舞蹈形式,往往与宗教祭祀融为一体。我们在发掘群众舞蹈的题材、素材的同时,不能让地域文化中一些封建的、不健康的东西,得以在当今舞台上招摇过市,甚至死灰复燃。特别是传统的对鬼神的崇拜、封建宗法观念等。

所谓舞台化指的是越来越多的群众舞蹈纷纷登上正规的戏剧舞台。按照舞台特有的三维空间、镜框式的结构,进行广场舞蹈的创作、演出,混淆了群众舞与舞台舞的界限,使群众舞被同化为舞台舞。我们的群文工作者切不可忘记与群众舞几乎一脉相承的中国戏曲,如何从自己的发祥地――乡间草台,进入大城市,登上大戏台后,逐渐远离农民、失去观众的深刻教训。

从众心理特征范文篇7

关键词湖南卫视娱乐节目媒介事件

一、“媒介事件”的界定

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一书中对20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一种全新、现代的受众参与模式——电视媒介事件进行了全方位考察,深入、系统地阐释其内涵、类型、结构、流程以及效果等等,被认为是“在人们认识电视的影响力方面的一个里程碑”。作者指出“媒介事件”是大众传播的盛大节日,是一种具有干扰性、垄断性的重大的电视事件,通常“都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的”

在《媒介事件》一书中“媒介事件”分为三种类型:“媒介事件是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指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部级事件,划时代的政治和体育竞赛;表现超凡魅力的政治使命;以及大人物们所经历的过渡仪式——我们分别称之为‘竞赛’、‘征服’和‘加冕’。为电子媒介展示其唤起广泛而同期的注意,以讲述一个始发的时事故事的独特潜能提供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这些事件为电视机架起了一道光环,改变了人们的收看经验”。

随后,作者又进一步分析媒介事件的协商、表演(电视的角色)、庆典(观众的角色)以及萨满教化,最后从参与者的内部效果与机构的外部效果两个层次分析了媒介事件的效果。作者认为,媒介事件标志着一个“再生产比原生产更重要的时代”的到来,在这里电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表演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媒介事件给予观众以全方位的视角,从某种高度俯瞰整个历史事件的过程,于中寻求一种归属感而不致于游离于社会、历史之外。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媒介事件将个人、家庭与社会,过去、现在与未来联结了起来,增加了观众“天涯共此时”的共同时空感和历史归属感,相对而言其他的效果就显得不重要了。“通过强调规则(竞赛),表扬具有超凡魅力的伟人业绩(征服),以及庆祝共同价值(加冕)来解决社会冲突”,达到一种人和社会、历史的和谐,媒介事件真正开创了一个更加开放、民主、精彩而且更加容易沟通的时代。

“媒介事件”(mediaevents)是指“对电视的节目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事实上,我们可以称这些事件为“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文化表演”。在所有媒介面临被不同受众群选择、分割时,“媒介事件”始终表现出它对空间,时间以及对一国,数国乃至全世界的“征服”。“媒介事件”不同于一般的重大新闻及突发事件,还在于“媒介事件”是通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宣传,在一定意义上是大众被邀请来参与的一种仪式。尽管不同的社会结构与不同的文化传统,对“媒介事件”会有不同的表达和解读,但媒介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巨大冲击力,乃至在某种时刻“充当引起社会变革的遥控”方面却十分相似,或者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电视专家们早就发现,电视不但有热衷追逐社会共同的热点事件的特点,而且还有一种制造社会公共热点的特点的独特能力。

二、“媒介事件”的“仪式化”特征

“竞赛”、“征服”和“加冕”是当代社会最具有“仪式化”特征的三种重大事件形态,所谓的“仪式化”,就是这些事件的发生遵循模式化结构,具有很强的先后逻辑性与公众的展示性,事件始终宣扬一种升华的人类精神或价值。正是“仪式化”事件具有如此的叙述特征,所以在当代社会之中,“仪式化”的重大事件成为一种最为突出的塑造与强化社会记忆的手段。也正是仪式化事件的易“操作性”与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大众传媒才会全力以赴地参与其中,把仪式化的重大事件转化为“媒介事件”。

首先,媒介事件具有非常规性。媒介事件都是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这是一系列使日常生活变得特殊起来的特殊声明和前奏,常常在受众之中引起一个积极的期待期。在这个时期,受众对媒介事件的参与人物、发生样式与时间地点等问题都可能进行积极地设想,有的热心受众甚至会反映到某一大众传媒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要求。实际上,在这一时期,许多大众传媒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回顾,激发大众的想像力,调动受众有关的“阅读成规”,社会记忆的某些因素已经被激活并开始发挥作用。其次,媒介事件使仪式本身更具有戏剧性情节的逻辑性,更容易理解和更容易打动人心。我们知道,传统仪式是一种表演性的话语形式,“说、唱、诗、舞”,合成一体,密不可分,其中每一部分都具有很强的模式化的表演特征,即每一部分都具有实践的可感性,又具有超越这一层面的象征意义。而在仪式的实践的可感性方面,仪式经过积淀,可以形成诅咒、祝福、发誓、许愿等话语内容与对偶、排比、反复等特殊话语形式来区分日常生活活动,强化仪式的参与性,制造记忆“共同体”。可见仪式是模式化的综合活动,在认识方面,它以视、昕、触、味、嗅的多种感知方式影响参与者的心理感知,强化记忆形象;在社会层面,仪式则宣扬基于心理感知的意识形态的意义和价值,使之成为社会化的记忆形式,进而形成某种支撑社会政权结构的国家意识形态或社会意识。

现代社会之中,传统仪式活动虽然随着宗教的衰落而衰落,但是,传统仪式众多因素却被现代重大活动所采用,现代重大活动因此具有一般仪式化的特征。现代大众传媒大规模地加入社会重大活动,就此整合出“媒介事件”,仪式化特征也就成为“媒介事件”的重要特征,这样,“媒介事件”本身蕴涵着众多传统仪式因素,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现代特征。

三、“商业逻辑”与“媒介事件”

从众心理特征范文

关键词:色彩;情感传达;剧情推进;象征

在电影中,色彩作为重要的语言之一,是可以说话的。在对人们形成了直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又与观众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作为年轻的艺术门类——电影从最初的无声片、黑白片到今天立体声的彩色片,这期间经历了近一个世纪不断完善和探究的过程。色彩作为电影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一直以来为刻画角色的情感,为营造场景环境的氛围,为增进剧情、丰富画面、加强真实感,提高电影本身的欣赏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一、运用色彩创造某种氛围,反应人物情绪,产生情感传达的人性化互动

尽管近代以来的人们被告知:色彩只是眼睛玩弄的魔术,物体是没有色彩的,当日光照射到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时,这个物体按照其分子结构吸收某些波长而反射出另一些波长,这些被反射出来的波长在人的眼睛里就被感知为某种色彩。色彩在电影中更象是一位“情感的演说家”,它作为人类情感的载体,连接着“编剧”、“导演”、“电影”、“观众”。这种连接是一种情感沟通的互动交流,在电影的产生过程中,巧妙的运用色彩的情感表现规律,充分发挥色彩的各种心理特征。如: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尼姆和爸爸到海底学校的一组镜头,用各种绚丽的橘红色、粉紫色、大红色、草绿色、鹅黄色、粉红色、宝蓝色等色彩来装点画面,营造出一种美妙、斑斓、安全、和谐、活跃的气氛;而当尼姆不听从爸爸的劝告执意要离开大家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一下子变成以深蓝色为主的大面积海水,这其中掩映着尼姆那娇小的朱红色身躯,形成冷色(深蓝色)与暖色(朱红色)色性上与面积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心为之收紧,那一片深蓝色的水域和远处灰黑色的模糊的大船底部预示了一种莫名的危险。在这组镜头中色彩对剧情的推动与演进作用是显见的,从开始的兴奋、喜悦到后来的恐惧、紧张,除了故事本身的睛节以外,色彩心理学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可见动画片中色彩的运用对于调节观众情绪和增进剧情的发展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大师张艺谋的《英雄》的大色块中就包含着想传达给观众的情绪,影片先后出现了红、蓝、白、绿、黑五种色彩,每种画面色调都有不同的喻意,对推动故事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都起到了烘托作用。红色的基调向观众传达了无名心中的躁动,红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忌妒、怒火、痛苦,这一段在飞雪将如月斩杀后满天黄叶变成红色达到极致;蓝色的故事中包含了平静、爱情、牺牲,在无名和残剑水上的激斗后残剑守护在飞雪身边时达到极致。柔和的绿色也为几乎真实的描述添加了一些祥和;绿色的故事里包含了超脱、浪漫、博爱,这一段在残剑放弃刺杀秦王,秦宫无尽的绿纱缓缓落下时达到了极致。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白色和黑色才是最后真实影片要表达的故事;由于有了色彩上的时代分隔,影片传达给观众的感情有着很大的差别,观众也丛中感受到红色的冶艳、绿色的浪漫、蓝色的质朴、白色的伤心、黑色的绝望,同时也使观众在理解故事情节上减轻了压力。影片所表现的色彩心理特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和注意,面对这个色彩的盛宴,人们产生了种种联想,受到一种特定的情绪的感染,呈现一种积极、主动的探求心理。最终,促成了人们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行为。

二、参与剧作,代表不同的剧作意义

色彩运用的奇特,用不同色彩来表达不同内容,形式感会很强。从严格意义上讲,自从彩色电影诞生以来,国际上就有许多导演很会运用色彩来辅助故事的叙述,日本导演黑泽明就是一位色彩大师,香港的王家卫在《东邪西毒》里也用光影和色彩让人体验到了一种似幻似真的视觉享受。《英雄》在还未公映前,就已成为一个很大的焦点,各种剧照和招贴画已把观众的胃口吊足了。色彩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并兼具区分故事情节的功能,这也是张大师的创举了。色彩叙事手法将注定会对以后的电影拍摄特别是广告片的制作产生影响,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中黑白画面中的红色女孩,以及杰克逊的几乎所有MTv,都对现代电影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色彩运用的形式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色彩与情节的结合的恰如其分,才能得出完美的结果。还以《英雄》为例,讲述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关于残剑和飞雪的故事,四个故事分别用情杀、假死、殉情和殉义描述了残剑和飞雪的最后结局。全片以黑衣无名自述十年练剑作为开端,同样一袭黑衣的皇帝不断引导出一段段色彩斑斓的猜想画面。整个画面以黑色为基本起调,肃穆庄严。《十面埋伏》、《英雄》的艳丽是中国的红,《重庆森林》、(2046)是华丽的暗淡的金色,日本的《情书》是苍白中带粉,每一部的剧情都有属于自己的色彩。

三、色彩产生象征

自远古开始,在很多领域里,色彩被编码以后成为通讯工具,这是色彩象征意义的开始。在人的视觉世界里,色彩是情感的象征。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色彩习惯,会使得一些色彩感觉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永恒和象征。在电影中,往往会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设计影片的色彩。比如“红色在中国多数代表喜庆,在西方则象征青春、热情、温暖、生命、鲜血、火、爱情、情欲……;绿色象征生命、健康、和平、希望;黄色象征希望、收获、丰硕、甜美、香酥;蓝色神秘、悠久、沉静、理智、博大……

从众心理特征范文篇9

关键词:当代电影;审美文化;审美特征

中图分类号:J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38-01

一、当代电影发展趋势

(一)场景宏大,画面精美

近年国内影响较大的影片中,很大一部分是投资巨大的大片、史诗片,而这些影片中最为人所瞩目的又是那些宏伟的大场面,尤其是雄伟壮观的战争场面最受人青睐。如《英雄》中万箭齐发,令人心颤,《赤壁》里战舰遮江,火烧千里。这些场景人物众多,视野广阔,其排山倒海的气势和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力,集中地显示电影大银幕的优势和魅力。除了场景的宏大外,很多影片的画面也拍得令人赏心悦目。

(二)叙事性弱化,情感内涵表面化

由于宏大场面的表现往往需要占用大量时间,影像占据了主导地位的影片故事相对来说都较为简单,如好莱坞大量的影片就是如此。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武侠片也未能逃脱这样的命运,其片中精彩美妙的打斗场面固然令人惊叹,但影片的故事性却总是为人诟病。在这样的“好莱坞模式”里,瞬间愉悦、平面享受的文化快餐,取代了追求历史深度的艺术晚宴,这正是视觉美学时代审美文化的特征。如《十面埋伏》宣称自己表现的是爱情,但两个主人公除了几场激情戏之外并没有让人感动的细节,最后的为爱而亡也显得有些概念化。

二、原因探析

(一)欲望化、娱乐化的审美特征

面对理性的压抑,有学者指出如果审美缺乏对事物的具体性感受,就不会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在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中的娱乐的作用几乎被完全排斥,其实娱乐应该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社会作用,它使人从单调乏味、沉闷枯燥、焦虑不安等失衡的心理状态中得到新的平衡。当然娱乐也有高下之分。那些肥皂剧和搞笑娱乐影片确实能让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体力与心理上的放松,但是过度地关注审美的消遣性,只满足于感官层面的刺激,而忽视审美特征的艺术性,以为审美就是娱乐,娱乐就是审美,仅仅满足于一时的快乐、发泄与自我释放,不去追求审美、文化的精神陶冶,则会使审美丧失其应有的灵魂,事实上成为一种伪审美、伪快乐。

(二)全球化的审美特征

全球化表现为一个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从物质到精神的交融姿态。中国开始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一方面人类文化的发展史证明,一种文化只有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中,才能健康地生存发展,另一方面审美特征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情绪、趣味和审美感受。全球化对于电影的影响相当巨大,西方好莱坞电影正在靠它流畅、透明的叙事风格、靠它丝丝入扣的故事情节,靠它精心设置的视觉奇观,在一种看似无意的叙事进程中,诱导着观众走进它的文化沙文主义的影像帝国。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好莱坞电影所传输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后,观众逐渐失去了他们在文化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逐渐接受了国外的好莱坞式的审美风格。面对西方国家强势文化的冲击,中国当代审美文化一方面固然要积极地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合作,但另一方面也需保持我们自己文化品格的独立性。

(三)商品化的审美特征

所谓商品化就是按照商品的经济规律来生产。商品的经济规律就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而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在这个求利原则下,产业化的批量生产就能够满足审美文化生产者的求利欲望。在传统社会由于“统治者在审美活动之外占有了绝大多数审美活动所必须的物质材料,也占有了绝大多数审美活动的成果——这些成果他们不会拿去卖掉,而只是供自己享受”。也就是说在传统社会,审美特征是拒绝商品化的。而市场经济使得当代艺术的审美特征开始具有商品属性,这一转变一方面使得审美的主体,也就是艺术的生产者成为人格独立的自由生产者,因为“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另一方面商品化审美特征得以在市场内部得到滋养发展,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审美文化的表现领域。商品化原本是一个经济的概念,是人们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活动结果,电影也不例外。对电影而言,商品化意味着巨大的市场诱惑。今天所有的投资者都希望影片不仅能从本土市场上获得票房,更能从国际市场上赢得利润,好让自己盆满钵满。再加之当代网络下载的竞争,电影人注意到了银幕与银屏的差别。于是,展现宏大壮观的场面,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来突出大银幕的优势便成了电影将观众唤回影院的一种方式。这虽然是电影作为商品对自身特性与优势的发挥,但也是一种市场选择下的无奈。

从众心理特征范文篇10

【关键词】个性化;声乐教育;实践

一、个性化声乐教育原则

(一)性别差别对待原则。

个性化声乐教育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要进行性别的差别对待。之所以要确立这样的原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男性和女性的音域存在着显著的差别,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区别化对待,在教学策略上也要进行细致的区分;其次是男性和女性的生理特征存在着差异,无论是从音色、音质,还是肺活量来讲,两者之间的差别显著。在音色上,女性的声音清亮、尖细,而男性的声音厚重、沉稳、雄浑,此外,由于男性的肺活量明显高于女性,所以在声乐教育的换气教学中差异性显著。

(二)生理特征差别对待原则。

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在个性化声乐教育中,生理特征的差别对待也是重要的原则。在声乐实践教育中,不同的群众在音质和音色上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就男性的音色而言,有的低沉,有的沙哑,有的带着浓重的鼻音,有的古典气息浓厚。针对不同的音色,必须要进行不同的教学,这样才能将音色的特质充分地发挥出来。再者,虽然同为男性,但是不同的人擅长的音域也不一样,有人擅长高音,有人擅长低音,有的人中音、低音、高音全部都能驾驭,针对这样的特点,也要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才能起到资源优化利用的效果。

(三)心理特征差别对待原则。

心理特征的差别对待也是个性化声乐教育的重要原则,之所以要重视心理特征,主要是因为声乐教育不仅仅是艺术学科的教学,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与表达。声乐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对生活的一种情感宣泄,而这种情感必须是要经过心理活动来完成的。心理特征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情感表达也会不同,声乐教育必须尊重这种差别。

二、个性化声乐教学的实践方法

(一)确立个性化教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采用的是学,这种教学形式非常不利于个人特点的发挥,因此为了进行区别化教学,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必须要确定以个性化教学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应做到两点:首先,要对群众的特点进行充分地了解,因为个性化教学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其次,个性化教学模式需要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虽然个性化教学充分尊重了群众的个性,但是声乐教学具有共性,教学需要在共性的规律上发挥个性。

(二)根据群众的具体情况选定教材。

在个性化声乐教学中,教材选定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有时候,科学合理的教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选定教材的时候要把握三个原则:首先,教材的难易程度要根据群众的情况而定,针对不同学习程度的群众选定相应难度的教材,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群众的学习水平。其次,教材的选定需要在共性的基础上进行差别对待,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材选择要有多样化的特征;最后,选择教材应充分尊重群众自由。在经过系统的学习后,群众们能够对自己的状况进行估算,尊重其自主选择教材一方面是有利于群众发挥自己的特长,另一方面是可以唤起群众的兴趣。

(三)根据群众特征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

根据群众的特征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这是个性化教学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法的制定有三方面的原则:首先是因人而异的原则,基层干部们要根据群众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制定;其次是教学方法的制定要分阶段进行,在不同的阶段,群众们的水平会有不同的发展,基层干部必须要根据不同阶段群众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再审视和制定;最后是在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变动,这样教学方法的效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四)根据群众学习情况备课。

基层干部的备课情况对于群众的学习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在个性化教学中,声乐教学的备课比较有针对性,对于解决群众学习中的问题具有非常大的帮助,备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一方面能够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在基层干部备课的时候,必须要根据群众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这样的备课才会更加高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结束语

声乐教学在现代的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声乐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教学,它的实践性更强,差异性更为显著,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基层教学干部要遵循个性化教育的基本原则,利用个性化教育的基本方法,使个性化教学的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陈自勤.声乐教学的个性化原则[J].音乐探索,2009,(02):98-100.

[2]宋洋.个性化教育视野下的高校声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3,(08):213-214.

[3]谢晓雄.声乐课程中的个性化教学设计[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06):137-140.

[4]林晓佳.论声乐艺术教育的“批量”与“精装”[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2,(05):112-113.

从众心理特征范文1篇11

(一)儒家五行色彩观

传统美学思想中的五行色彩体系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里就有记载“黄、白、赤、青、黑,受之于儒家,起于儒家,后言施于缯帛也。”在五行色彩观中,“赤”对应火,代表了吉祥喜庆之意;“黄”对应土,代表了至高无上;“青”对应木,代表生机和活力;“黑”对应水,代表万事之源;“白”对应金,代表了执着与坚韧。阴阳五行说将五行同五色相配属,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为了维护儒家所倡导的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五色是正色,而五色之外的其他色彩为间色,被贬称为卑贱之色。总之,由五行说转变而来的这种五行色彩观赋予了传统色彩特殊的情感和思想理念。

(二)道家黑白色彩观

不同于儒家,道家所追求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淡泊无为”和“清心寡欲”,其在色彩上也比较追求简约的“黑”“白”两色:“白”表示的是无色、无形;“黑”表现的是有有色、有形。“黑”与“白”是产生其他色的基础和源头,“黑”与“白”的结合也就是“有”与“无”的结合。道家的黑白色彩观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应用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宣纸为白,墨色为黑,黑白相调,从而表现出一种简约平静的美学效果。总之,道家的黑白色彩观虽然简淡,但其在中国传统美学色彩观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佛教美术色彩观

相比于五行色彩观和黑白色彩观,佛教美术色彩观就变得复杂多了,其不再单单注重单色的使用,而是开始追求混色。佛教在不同的发展和大融合的进程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用色特征,如在盛唐时极力推崇朱砂红色、青绿色;中唐时期盛行土色、土红、赤石色;宋元时期的墨绿、砖红等。虽然各个时期的代表色彩不同,但是其都追求佛教中的“和”的理念,将不同的单色进行调色进而产生新的混色。佛教美术色彩观完善了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现代我们使用的好多色彩都是源于佛教美术色彩观的“和”的造色理念。总之,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的形成受儒、道、佛三家的影响很大,每一种色彩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烈的民族特色,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韵味。此外,中国传统的美学色彩也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理念,将这种丰富的传统美学观念应用到平面设计中,将会促使我国的平面设计产生质的飞跃。

二、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传统美学色彩已经成为了其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本文就从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装饰性、程式化特征几方面出发对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的剖析。

(一)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特征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常被用来表现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某些事物,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给受众带来了不同的心理体验,色彩也因此被人类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意义早在古代就被人们应用到了艺术创作中,发展到现在,这种象征性意义已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而不同的美学色彩象征着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地位身份、性格特征等,因此设计师在进行现代平面设计时要根据目标群体的信息需求、文化背景和生活品味来选取与之相符的色彩作为平面设计的主题色彩,这样才能提升平面作品的吸引力,加深受众对该平面作品的印象。例如,“黑”“白”两色在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中象征着万物之源,象征着阴阳互补的哲学观。太极图的设计就是汲取了黑白两色的这种象征性意义,整个设计采用黑白两种色彩,用黑白这两种极色的对比来象征我国古老的哲学思想和宇宙意识,是我国传统元素中典型的符号之一。其中的白色代表光的颜色,象征着世间万物的本源;黑色代表光的隐灭,象征着全无,这种黑白两色的对比的形式共同象征着“阴阳互补”“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物极必反”的哲学辩证观。

(二)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除了形成了观念性、文化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鲜明的装饰性特征,体现在具体的平面设计作品中就是色彩要适宜,既要符合设计主体的形象特征和主观意图,又要符合受众的审美偏好,要具有一定的美学特征,从而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特征主要表现为色彩对比鲜明、色彩纯度和明度较高、色彩较为简约等,将中国传统色彩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不仅可以充分表现出色彩的装饰性效果,还可以让平面设计作品表现出浓郁的传统文化韵味。可以说,传统美学色彩的这种装饰性效果对现代平面设计的色彩运用具有很大的提示作用。以日本著名的设计大师杉浦康平设计的京剧海报为例,该海报大量采用黄色和黑色两种颜色,黄色的京剧服饰和黑色的背景相互搭配使用,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虽然这张海报用色单纯简练,但是这种极具装饰性效果的色彩拥有强烈的视觉表现力,不仅突出了该海报的宣传主题,还在社会大众心理产生了共鸣。此外,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许多书籍正是借助封面的装饰性来吸引受众注意力、提高销售量的。

(三)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程式化特征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从众心理特征范文篇12

“他性”与“想象界”

“他性”是一种哲学语言,即事件的外在性。①文学所描述的世界存在于读者之外,实际上表现着这种“他性”。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阅读所理解出来的世界和自身生活的现实世界没有直接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读者要深入其中,需对其进行解读,从而架起真实世界与文学塑造的想象世界之间的桥梁。

相比较电影和报纸,杰姆逊认为它们同样属于“他性”,一切仍发生在外界,和人们生活没有直接的联系。但相同的信息出现在电视上时,“便失去了他性,因为电视是你家庭的一部分”。②视听结合的电视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出现在受众面前时,受众直接生活在其营造的想象空间中。随着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电视不仅成了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也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电视安放在你自己的起居室里,他加入了你的生活,它上面出现的形象也可以说是属于你的。”③受众不经意地利用电视在接受信息时,实际上参与了电视所建构的想象世界,成为这个想象世界的一部分。

“想象界”是萨特的一个重要概念,他“将其作为一种感知形式,并是与现实事物的发展相联系的形式。”他认为想象是真实的,“没有任何东西是虚构的”。④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模糊“想象界”和“实在界”界限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杰姆逊借助“形象”一词,对文学到电视“想象界”和“实在界”距离感的消失加以解释,认为形象“是以复制与现实的关系为中心,以这种距离感为中心的”。⑤“形象通过否定存在而与存在相联系”,意味着形象“使存在非真实化”。⑥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电视正是用影像,使受众感知的“想象界”与生活的“实在界”之间距离趋于消失。

文学和电视的受者在接受信息时,角色实际上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文学依赖于作者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他所呈现的世界和读者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的联系,读者要了解其意义,更多体现在读者对其解读过程中所扮演的主动角色。电视出现后,传播生态发生了质的变化,正如戴维・阿什德所说:“某人的能力往往根据他的交流表现来衡量,而这种表现越来越与信息技术和传播范式的直接和间接的操纵有关。”⑦电视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实质上是对受众的一种控制,受众更多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处于其塑造的“想象界”之中并参与其建构。

消失动因: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解读

后现代主义是在批判和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⑧目前,很难精准地表述其概念,其自身反对解释和反对权威的观点,更使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反对界定其主义。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就曾说过:“如果说‘后现代主义’一词确有所指的话,则最好还是把它看做是建立在现代性特征基础上与文学、绘画、造型艺术和建筑相关联的形式或活动。它指涉的是对现代性特征的审美观方面。”⑨

后现代主义和文化总是紧密联系且互相融合。世界多极化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速了世界各地的交流,使得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新时期呈现出新的特征。后现代社会中,“个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产生了新的变化,历史的深度消失了。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等概念是这个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后现代主义’是对这些特点的概括。”⑩杰姆逊在深入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轨迹后很好地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为我们探讨文学到电视“想象界”与“实在界”距离感消失提供了理论解释的依据。

“我们的世界,起码从文化上来说是没有任何现实感的,因为我们无法确定现实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⑾作为早期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文学在后现代社会逐步淡出普通人的视野,相反电视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它视听结合,图文并茂,满足了当代人对信息的快速需求,其在银幕上塑造的“想象界”看似远离观众的生活,其实已深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电视观众在被动接受信息时,想象的过程实际上被省略,这恰恰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反解释、无深度、无中心特征所力求表现的。

文化迷途:距离感消失的冲突

电视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一环,虽然促进了人们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但其塑造的“想象界”和大众生活的“实在界”距离感消失后所带来的冲突也日渐明显,受众在被动接受信息时,实质上已经陷入文化的迷途之中。

后现代主义社会,文化的扩展已是不可回避的话题。“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是无所不包了,文化和工业生产及商品已经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了消费品。”⑿市场经济加速了经济发展,文化也改变了自身品位,与商业紧紧地缠绕在一起。观众利用电视接收信息的简单过程,实质充满了被商品化的信息和电视生存的密码――广告。与文学所代表的高雅文化相比,“想象界”和“实在界”的距离意味着读者可以追求高的生活标准,其主动解读文学意义的过程可以谓之自身“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但后现代主义下的电视媒介,这种“逃避现实”已经不复存在,“想象界”和“实在界”距离感消失背后是电视“把关”后的文化控制,更是市场经济下的商品控制。

电视“想象界”和“实在界”距离感消失,受众其实处在相当尴尬的地位,一方面要利用电视接受信息,另一方面却被这种信息商品化控制,在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冲击下,观众实质上趋于“异化”。萨特认为“想象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企图达到的目的,就是使事物非真实化。”⒀电视为这种非真实化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受众陷入“想象界”和“实在界”边界模糊的冲突中,越来越困惑。

结语

文学到电视,受众角色从主动地解读意义到被动地接受信息,发生了深刻变化。杰姆逊曾说过:“在电视这一媒介中,所有其他媒介中所含有的与另一现实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这是一个很奇特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可以说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精髓。后现代主义的全部特征就是距离感的消失。”⒁但在其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下,“想象界”和“实在界”距离感消失更是一个文化冲突的过程。电视在市场经济下的生存之道,隐藏了更多的商品文化信息,受众接受信息的过程成了被消费文化控制的过程,这就导致“想象界”和“实在界”距离感消失后,受众陷入了文化的迷途。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⑩⑾⑿⒀⒁杰姆逊讲演,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2版

⑦戴维・阿什德著,邵志择译:《传播生态学――控制的文化范式》[M],华夏出版社,2003年7月版,第7页

⑧baike.省略/view/847.htm?fr=ala0_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从众心理分析范例(12篇)

    - 阅0

    从众心理分析范文篇1根据县财政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总体方案,按照《xx县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实施细则》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细则。一、总体目标在分.....

    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经验总结范例(3篇

    - 阅0

    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022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年,为提高广大师生法律素质为基础,提高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工作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法制建设进程,深.....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