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理分析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从众心理分析范文篇1

根据县财政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总体方案,按照《xx县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实施细则》的要求,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总体目标在分析评议阶段,紧紧抓住七个环节,深入开展“群众评党员、群众评部门、党员评党员、党员评领导,对照明方向、对照要求谈思想、对照先进找差距、对照岗位定责任”的“四评四对照”活动,使广大党员自觉接受群众评议和监督,认真开展民主评议,找准问题,剖析根源,达到明确方向、查改问题、增强党性、增进团结、振奋精神、推进财政工作的目的。

二、时间安排从3月下旬开始,到4月下旬基本结束。

三、主要环节结合我单位的实际,在分析评议阶段抓好以下七个环节:1、广泛征求意见。局总支、各支部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根据财政部门的具体情况,采取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党员和各支部的意见。局党组成员要主动征求分管股室的意见;局总支、各支部还要征求县直有关部门、服务对象、群众的意见;局总支、各支部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认真汇总、梳理,分别整理出对党员个人、总支、各支部和领导班子的意见。除属于人身攻击、发泄私愤的外,原则上要如实反馈。2、开展谈心活动。党组根据我局的实际情况,确定谈心范围。局班子成员之间、党员领导干部与所分管股室(单位)负责人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要普遍谈心。谈心活动中要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与人为善,坦诚相见,以利于沟通思想,增进团结,找准问题,形成共识。3、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各支部要组织党员对照《》、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和财政部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结合征求到的意见,撰写个人党性分析材料,重点检查在理想信念、宗旨、作风、遵守纪律和立足本职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剖析思想根源。领导干部还要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等方面进行分析。党性分析材料原则上不得少于3000字。党支部成员审阅本支部党员的党性分析材料。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审阅领导班子成员的党性分析材料,党组成员要审阅分管股室(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的党性分析材料。党性分析材料联系个人实际不够、问题找得不准、剖析不深不透的,要认真进行修改。4、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党总支、各支部要在党员进一步搞好学习、广泛开展谈心活动、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好专题组织生活会。会上每个党员都要按照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党性分析,逐个评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组织党员开展民主评议。5、提出评议意见。专题组织生活会后,各支部要召开支委会,根据党员个人讲评、党员互评、以及征求到的群众意见和党员的一贯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每个党员提出评议意见。6、反馈评议意见。对每个党员的评议意见,党支部要以书面形式如实向本人反馈,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整改方向。7、通报评议情况。民主评议告一段落后,总支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通报民主评议党员情况。通报的主要内容包括:专题组织生活会的基本情况,党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整改意见以及今后努力方向,党支部的评议结果。四、具体要求1、认真开展“四评四对照”主题活动。在分析评议阶段,紧紧抓住七个环节,广泛开展“群众评党员、群众评部门、党员评党员、党员评领导,对照明方向、对照要求谈思想、对照先进找差距、对照岗位定责任”的“四评四对照”主题活动,推进分析评议阶段各项工作落实。在“四评四对照”活动中,综合运用征求意见表、座谈会、个别访谈、设置意见箱等形式,听取群众对党员、党员对党员、群众和党员对局班子成员、党组织成员的意见,并对征求到的意见进行综合,由局总支、各支部负责同志以适当的形式原汁原味地向党员进行反馈。各支部要采取谈心、支部生活会等面对面的形式,在党员之间开展相互评议,评议结果,作为作出评议意见的重要参考。局党组、总支和各支部成员要带头开展谈心活动,积极引导党员自觉自愿地开展谈心活动,扩大谈心面。逐条对照规定,重点对照党员八项权利和八项义务、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和财政部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对照“六个坚持”,谈理想、谈党性观念、谈服务宗旨、谈工作作风、谈纪律意识、谈奉献精神。对照先进模范人物,切实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工作责任感。2、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查找问题作为分析评议阶段的重要一环,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找准党员和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党风、政风、行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影响本局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本局本股室(单位)存在的其他突出问题。党员在查找问题时,要摒弃私心杂念,诚心诚意听取群众意见,从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勇于正视和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对查找出的问题,要从思想认识上分析原因。3、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坚持原则,讲究方式方法,不回避矛盾,不纠缠细枝末节,不搞无原则纠纷。党员自我批评的要求是:能够认真查摆自己在保持先进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党组织指出的问题和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要有正确的态度,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深刻,真正做到触动思想,提高认识;能够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党员之间开展批评的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本着对同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敞开思想,畅所欲言,触及问题,帮助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4、坚持边议边改。要把保持先进性的要求同履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具备整改条件的要马上就改。通过解决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和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发生的新变化。5、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党组成员要带头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带头进行自我剖析,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边议边改,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做出表率。6、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党组成员要切实负起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领导责任,党组成员、各支部成员要积极主动、带头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带头进行自我剖析,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边议边改,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作出表率,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充分运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工作,加强正面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总支要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精心组织实施,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分析评议阶段工作不走过场,不出偏差,取得实效。

从众心理分析范文篇2

一、对分析评议阶段的认识

党性分析、民主评议阶段,是整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现在进行回头看,促平衡、补缺陷,不仅深化了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也为第三阶段工作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从开始转入这一阶段起,我积极认真地参加了第二阶段的分析评议活动,原创: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我注意了党员和党组织要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因此,层层征求意见、广泛开展交心谈心,自我剖析,接受评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认真撰写个人党性分析材料和党员先进性整改材料。

二、对待群众意见的态度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就是要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作为校长,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在进行党性分析时,我注意到自己的宗旨观念有些淡薄。未能时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未能完全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平时只是埋头工作,关心教职员工、关心学生做的不够,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做得不够,时时处处保持先进性这根弦绷得不够紧。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作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向周围的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认真聆听群众心声,真心实意为群众办事,把接受群众意见,解决群众的困难当作自身实践理论,提高素养,锤炼党性的大事来做。

三、问题查找和思想实际工作情况

⒈搞好政治学习,作到思想境界的保先。把以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习贯穿整个活动的始终,是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基本要求。上级是这样要求的,我也是这样做的。除进行各个各个专题的学习活动,还重点学习了总书记在山东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讲话,写出了心得体会,畅谈了党的先进性必须靠每一位党员的先进性来体现的认识,等等。通过坚持学习,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理论素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思想境界进一步升华,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观念更加增强,努力工作的底气更足。

⒉搞好谈心交心活动,作到党群体的保先。按照这一阶段活动的要求,自己先后与局党委所有领导成员和本支部的部分党员、群众面对面地展开了谈心活动。在谈心时,自己敞开心扉,态度诚恳,做到了既谈心又交心,使与自己谈心的同志也能做到与自己有同样的心态。通过谈心交心,自己征求到了许多平常听不到的善意的批评意见和希望要求,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思想得到了升华,与领导和同志之间的感情,不仅没有因为提出批评和不足而不愉快,反而因为各自的坦诚相待和善意帮助而增进了了解,消除了隔阂,使关系更加融洽。

⒊搞好党性分析,作到行动的保先。对照标准查找不足,剖析根源搞好分析,是这一阶段的重点。这方面,我首先对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和不合格党员的主要表现,以及在谈心活动中党员、群众给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针对自己近几年来各方面的具体表现,重点检查了在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在发挥作用方面的主要差距,对照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条件,对照两个务必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从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方面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思想根源,制定了整改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

分析评议阶段已基本结束,即将转入整改提高阶段。为把整个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搞好,为达到预期的目的,下步打算做好以下三点:

⒈以提高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为目的,坚持政治学习。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按时参加所有政治学习活动,记好笔记,写好心得体会,搞好讨论交流。对学习的内容做到加深理解,领会实质,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有大的提高。

⒉以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出发点,认真进行整改。自己决心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针对分析评议阶段查找出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源和危害,修改完善整改措施,切实加以整改。原创:在整改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时时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以律已,努力防止在纠正老问题的同时发生新的问题,以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目标,加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和利益观。

从众心理分析范文篇3

关键词:受众研究;使用与满足

受众,简而言之就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在当前的媒体市场中,传播者愈发重视受众在整个传播过程的作用,受众细分、受众调查等方式或手段也经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与此同时,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受众的范围越来越广,传播过程的交互性(interactivity)也更加明显,受众的研究分析也变得更加重要。

在传播学研究发展的历史上,关于媒介效果的争论实际上是对受众状态及其与传播者关系的争论,而传播效果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个承认受众的过程。正如同斯坦利·巴兰和丹尼斯·戴维斯在合著的《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中的梳理:“媒介受众研究始于20世纪初。早期的研究者中大部分都着眼于对受众的描绘,判断媒介对人们是否直接起作用。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研究已不再生产新的见解。在过去三十年里,研究者把注意力转向新问题,发展出新的媒介理论来解释人们使用特定媒介的原因,以及使用这一媒介对他们自身的意义。下面,笔者将从受众研究的角度加以分析:

一、由“信息来源主宰(source-dominated)理论”到“受众中心(audience-centered)理论”

经验研究刚刚开始时最早的广泛流传的“魔弹论”中,研究者将人类群体描述成由无理性的生物组成,他们可以被精心设计的大众传播刺激动摇并被控制。在之后的研究中,受众被认为只能被动的接收传播者传递的信息,研究重点在传播者和传播过程,“火星人入侵地球”的研究重点在于比较个人的差异和两种听众在社会分类方面的特性并且揭示了:社会关系与受众对广播的反应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这一研究最初的直接目的并不是要了解大众传播的效果,而只是一项对恐慌行为的研究。在“人民的选择”中,重点在于大众媒体对选民影响的研究,虽然最终的结论是:社会关系是大众传播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受众在传播过程中不仅是接受者更是传播者。但直到赫塔·赫佐格指导的“日间广播连续剧的听众”调查,人们才开始研究受众对媒介的使用过程,分析受众心理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在个人从众多媒介内容中选择某一特定讯息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尽管在方法上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赫佐格指导的“日间广播连续剧的听众”调查应该可以称得上开启了传播效果研究中对受众分析的先河,随后也有学者对“使用与满足”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而在之后的里程碑研究中,我们也可或多或少的看到关于受众分析的内容:衣阿华杂交玉米种研究中,布莱斯@瑞恩及其助手指出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早期接受者与晚期采用者在经济、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区别;耶鲁研究中,霍夫兰领导的团队分别从群体归属和个性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受众与说服效果之间的关系;在“儿童生活中的电视:早期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不同儿童对电视的使用存在的差异来源于:年龄、性别、智力、社会阶层背景、儿童社会关系的质量(如亲子关系等)。

尽管这些研究中都涉及受众分析的部分,然而,媒介效果研究真正实现从信息来源主宰理论到受众中心理论的转变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这一时期,积极的受众和寻求满意度的受众的概念开始被接受,却与功能分析混淆在一起。针对这样一种误解,查尔斯·赖特(CharlesWright)就曾指出:要理解功能主义与大众传播的联系,有必要对功能(日常进行的传播活动的后果)和传播活动的效果加以区分。她还表示,除非人们以某种方式使用媒介内容,否则媒介不能发挥预期的功能。所以,只有足够的受众愿意以某种方式使用媒介内容,新闻媒介才能实现其社会功能。

二、受众理论的类型梳理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重点,受众研究提出了不同类型的受众理论,根据对手中地位的不同认识,可将这些理论分为三类九种,即:属于“附属论”的靶子论、商品论,属于“主动论”的个人差异论、社会分类论、社会关系论、社会参与论和文化规范论,属于“中心论”的顽固受众论和自助餐理论。

对手中的研究实质是围绕主动或者被动而展开的,而说到底,受众的地位实际上是附属和中心、主动和被动的辩证统一。一方面,传播者传递的信息只有受众接收才有意义,换言之,受众接收何种信息、接收信息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而是同时扮演着大众媒介消费者、媒介信息的接收者、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和传播效果的反馈者四种角色。而另一方面,尽管受众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归宿,也只能接收传播者传输的内容,他们只有选择的自由却没有不选择的自由。因此,不管是夸大传播者地位的“附属论”或者强调受众地位的“中心论”都有失偏颇。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丹尼斯,麦奎尔等著,祝建华等译,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8

[3][美]希伦·A·洛厄里、梅尔文·L·德弗勒著,刘海龙等译,《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4]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著,曹书乐译,《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第三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10

[5]李新祥,受众理论的类型分析及其启示,[Z].第二届(2008)西湖媒介素养高峰论坛论文

[6]Schramm,Wilbur.Men,Messages,Media[M].NewYork:HarperandRow,1973

[7]StanleyJ.Baran,DennisK.Davis,MassCommunicationTheory:Foundations,FermentandFuture,(2ndEdition)[M].Wadsworth,2000

从众心理分析范文篇4

摘要:以人际功能为视角,根据费尔克罗夫的三维分析模式,对希拉里2015年首场总统竞选演讲进行批评话语分析。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Concapp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揭示演讲者如何在语言包裹的外衣下传递意识形态、实现权力运作以赢取选票。

关键词:希拉里;总统;演讲;话语分析

1.引言

四年一度的美国总统大选颇具历史意义,备受瞩目。2015年6月13日,宣布竞选总统的人希拉里・克林顿在纽约罗斯福岛发表首场重要演讲。演讲涉及美国基本契约,美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希拉里及其母亲的人生经历,以及胜选后希拉里计划赢得的四场斗争。本文试图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对深入理解总统竞选演讲的实质和管窥美国政治局势具有一定意义。

2.理论基础

2.1批评话语分析

1979年,《语言与控制》和《语言作为意识形态》同时问世,标志着批评语言学的形成。“借助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批评语言学把语言视为一个供选择的系统,认为任何语言形式的选择都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具有意义。”(田海龙,2006)英国语言学家费尔克罗夫1989年在《语言与权力》中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概念。“批评话语分析从对话语的分析入手来研究各种社会问题,揭示语言运用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及体现的权力关系。”(田海龙,2013)Martin(2000)和刘立华(2008:103)指出:“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探索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以及通过文本分析来洞悉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法。”(转引自胡东平、易来宾,2009)

2.2人际功能理论

人际功能理论,也叫人际意义系统,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元语言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语言来实现和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通过语言来影响他人的行为,同时通过语言来表达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刘奕、史光孝(2009)论述道:“人际功能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对话轮次的选择规则,对事物的可能性和出现频率表示自己的判断和估测,表明人们之间的社会地位和亲疏关系。”人际功能主要涉及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语调等,本文将分别从语气和情态两个系统分析希拉里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人际意义。

2.3费尔克罗夫三维分析模式

费尔克罗夫作为批评话语分析的鼻祖,他“从以福勒为代表的批评语言学中汲取给养,结合福柯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并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为主要的语言分析工具,形成了通过分析话语形式来研究语言、权力及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

3.演讲文本分析

本文将按照费尔克罗夫的三维分析步骤,依次对演讲文本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进行描述、阐释以及解释三个层次上的分析。

3.1语气系统

语气是指说话人通过不同的口吻所要达到的目的,体现着交际双方不同的角色关系。在语篇中,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分别体现着陈述语气、疑问语气以及祈使语气。据Concapp统计,该演讲文本共268个句子,其中有250个陈述句、11个疑问句以及7个祈使句。

3.1.1陈述语气

陈述语气所占比例极大,表明希拉里想要表现自己话语的客观性,弱化曾经的强势印象。虽然陈述语气的频繁使用,似乎使希拉里柔和了不少,听众更易接受。但是在陈述句中采用排比的手法,不知不觉中增加了其他内容,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传递给听众。

例1:Itiswonderfultobeherewithallofyou…tobehereinthisbeautifulparkdedicatedtoFranklinRoosevelt’senduringvisionofAmerica,thenationwewanttobe.

描写:一开场,以陈述语气连用四个“在这里”(tobe),排比的形式使得结构整齐,听起来铿锵有力。

阐释:以描写现场作为演讲开场白,陈述语气显得平和近人,而排比又达到活跃现场气氛的作用,使听众尽快进入现场语境。

解释:仔细一读,第二个“tobe”表面描述演讲的听众,却巧用从句修饰来突显了希拉里曾八年作为参议院议员的政绩;第三个“tobe”表面描述演讲的地点,不过是在提醒听众自己曾代表美国参加联合国会议。在陈述语气的外衣下,希拉里把自己作为一位资深政客的意识形态成功传递给了听众。

3.1.2疑问语气

疑问语气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的思考到演讲内容上。在11个疑问句中,希拉里主要采用设问的方法,以实现信息传递。

例2:So,youhavetowonder:“Whendoesmyhardworkpayoff?Whendoesmyfamilygetahead?”“When?”Isaynow.

描写:这里三个以疑问词“什么时候”开头的疑问句连用,并及时给予正面回答。

阐释:三个疑问引导听众质问,进一步产生不公平的情绪,使听众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并在第一时间给及听众希望,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听众的热情和期待,互动成功。

解释:表面上,希拉里表现出一副心疼民众、设身处地为民众着想的样子,实际则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意志。“我说现在”(Isaynow)寥寥几个字既回答了自己设置的问题,又为听众带来希望,消除了听众的疑虑,使听众忍不住为之呐喊。选希拉里就能使听众自己当家作主的意识形态传递给了听众。“我”也突显出希拉里与听众之间存在的权力关系,因为作为总统候选人的“我”才能够许诺。

3.1.3祈使语气

7个祈使句集中出现在两处。一般来说,祈使语气显得语气强硬,或命令、或号召。但是,希拉里祈使句的运用可谓是“不用则已,一用惊人”。

3.2情态系统

情态系统在人际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从情态动词和人称代词两方面进行分析解读。

3.2.1情态动词

据Concapp统计,该演讲文本含96个情态动词,其中低值情态词can,could,may分别为19,8,4个,占所有情态词的32.3%;中值情态词will,should,would分别为31,12,5个,占50%;而高值情态词need,must,has/haveto,oughtto分别为11,2,3,1个,占17.7%。希拉里避免使用过多的高值情态动词,是为了弱化曾经的政治强人形象,利用较为缓和的语气以示其亲民爱民、柔中带刚的新形象。希拉里巧妙使用情态动词,以达到自己的政治意图。

1)低值情态动词Can的使用:

例3:Withthatsamespirit,together,wecanwinthesefourfights.Wecan…Wecan…Wecan…Andwecanrenewthepromiseofourdemocracyifwealldoourpart.

描写:5个低值情态动词can连用,虽然can语气不算强烈,但利用排比句式,瞬间声势浩大。

阐释:肯定的情态动词can和“we”的使用,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加上五个同样的句式使得语言极具凝聚力,调动了听众的热情,增强了民族认同感,成功地感染了听众。

解释:在当前的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下,各大国家的崛起络绎不绝,这对美国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有了一定的打击作用。因此,希拉里在此也只能使用低值情态动词,在说服听众相信美国的同时,也透露出了希拉里与民众分担责任的心思。

2)中值情态动词should的使用:

例4:Ibelieveyoushouldhavetherighttoearnpaidsickdays…Ibelieveweshouldofferpaidfamilyleavesonoonehastochoosebetweenkeepingapaycheckandcaringforanewbabyorasickrelative.

描写:连续使用4个中值情态动词,以“我认为”开头,句式整齐,听起来有力量,有信心。

阐释:should的语气较为坚定,再加上人称代词“我”和“你”以及“我们”的转换,演讲者与听众的距离迅速缩短,交流成功实现。

解释:“我认为你们应该”表面上显示希拉里的责任感和信心,实则也为自己开脱。因为就算真的当选了总统,美国政策也不是希拉里一个人说了算。所以这些承诺可能只会成为空头支票。听众一听到希拉里说“我认为”,便为之欢呼雀跃,也体现出了演讲者与听众的权力关系。

3.2.2人称代词

据Concapp统计,该演讲使用212个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I,We分别为63和69,第二人称代词You为55个,第三人称They仅25个。希拉里用“we”暗示着受众被包括在语篇之内,拉近距离,营造一种友好的氛围;“I”的使用凸显了自己的决心或地位;“You”使听众进入演讲者预设的角色,对号入座;而“They”是为了划清与对手的界限,更利于抨击对方,使民众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

1)第一人称I的使用:

例5:OurnextPresidentmustworkwithCongress…AndIwilldojustthat――toturnthetidesothesecurrentsstartworkingforusmorethanagainstus.

描写:这两句衔接紧密,一个“and”连接词足矣。前句描写我们的下一届总统应该做什么,下一句立刻描述“我”将如何做。

阐释:“我”在这里得到了凸显,使听众把注意力放到希拉里如何做之上。

解释:“我们的下一任总统”和“我”画上了等号,显示出希拉里力挽狂澜的勇气与决心,流露出巾帼不让须眉、舍我其谁的霸气,使听众信服自己的能力,成功把自己的意识形态传递于听众。

2)第二人称you的使用:

例6:Youbroughtourcountryback.Nowitstime――yourtimetosecurethegainsandmoveahead.

描写:第二人称代词的连续使用充分突出了作为听众的“你们”的重要性。

阐释:“你们”强调听众的利益,凸显听众的地位,使听众不自觉地把自己放入语境中,产生共鸣。

解释:虽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一味强调,不过是在讨好民众以拉选票,同时也反映出一种告知与被告知的权力关系。

4.结语

演讲中希拉里采用了多种语言策略,从语气、情态、人称代词的巧用辅以排比等修辞,成功把自己塑造为美国普通民众“拥护者”的形象,使其在短短45分钟赢得了百余次掌声和欢呼声。但是,尽管希拉里决心一改“撒切尔”形象,打了一手“温情牌”,字里行间却依然隐藏不了她的强势锋芒。在精心设计的语言背后,隐藏着权力的争斗和意识形态的偷渡。(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N.1989.LanguageandPower[M].London:Longman.

[2]Fairclough,N.1995.CDA:theCriticalStudyofLanguage[M].Longman.

[3]Halliday,M&Hasan,R.1985.Language,ContextandText[M].Geelong,Victoria:DeakinUniversityPress.

[4]胡东平,易来宾.2009.话语分析:反思与建构[J].外语学刊,(1):95-97.

[5]刘奕,史光孝.2009.韩礼德的元功能思想述评[J].黑龙江社会科学,(4):124-126.

[6]田海龙.2006.语篇研究的批评视角:从批评语言学到批评话语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40-47.

[7]田海龙.2013.趋于质的研究的批评话语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4):6-10.

从众心理分析范文篇5

“人类的任何传播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这是传播效果研究的逻辑起点,也是本文研究的主驱力,如何测量以政府为主体的危机传播行为的目的是否达成则成为本文主要的研究对象。

了解危机信息传播的过程特点,建构相应的评估模式和标准。考虑“政府—媒体—公众”在这一过程中的互动,通过对媒体的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以及受众调查来实现危机传播的二级效果评估模式的建构。

一、危机信息传播的过程分析

危机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类的信息流动模式,包括环环相扣的线性传播、层层递进的树状传播、由点到面的放射传播、广源散点的复合传播。危机爆发后,各种信源被激活,并通过各自的传播渠道达到目标受众,受众通过对信息的初级辨别形成意见,以指导自己接下来的行动。这一过程,政府、媒体、受众形成一定的信息传播通路,而其他信源的内容则可以被认为是政府信息行为的“噪音”,可能干扰和阻止政府信息顺利达到受众。受众对事件信息的接收渠道多元,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各类新兴互动媒体传播相互交融,形成一个“众生喧哗”的场域,这一传播过程可以用图1复合式图形来解释。

从复合式传播的图解中,可以将危机传播中政府的行为部分截取下来(虚线),一个较为明晰的,以政府为传播主体的信息传播模式呈现出来,对于这一模式终端的效果研究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由于危机传播本身的复杂性和参与的多主体性,致使完整模式显得有些复杂,而这一模式对于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展现了“突发事件政府新闻”的传播背景,有利于理解和分析政府新闻的行为和最终的传播效果。而在这个模式之中,由于危机的本质不同、政府所选择的渠道和策略的不同,也呈现出不同向度的信息传播模式,新闻模式的选择是政府的行为,有其目的和期待的效果,而不同模式间对于目的的达成又各有优劣,对于政府本身来说,即使是一场突发事件的新闻会,也将会是以一种模式为主,兼顾其他的状态,这对于我们分析政府新闻行为有着积极的帮助。下面分析的模式,以公关大师格鲁尼格与亨特在1984年所建立的公共关系的四种模式作为借鉴与基础,用从单向到双向的过程作为横坐标,从价值宣教到事实陈述为纵坐标,并以“言说”的策略作为辅助线来展开对这四种类型的分析:

图1突发事件中信息传播的多元渠道及复合流动

图2突发事件中政府新闻模式综合分析

1.单向宣传模式

以传播者为主导的单向传播,目的是宣传传播者自身行为的合法性或优越性,是最传统的模式,却也是目前危机传播中使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公共危机发生后,政府作为事件处置主体通过开会传达,通过大众媒体政府公告,召开新闻会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宣传党和政府防范、处理危机的方针政策以及政府已经采取的措施,并向公众传授公共安全与危机应对的知识,帮助公众了解潜在的风险和危机可能影响的范围,全面、清晰地对危机的情况给予介绍与预测。这种自上而下,由点到面的传播模式具有较为强大的影响力与权威性,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此点,围绕突发事件的处置进行“议题设置”,获得潜移默化的宣传效果;同时,通过领导人讲话或新闻发言人代表政府表明对危机处置的立场与态度,特别是政府为此付出的努力,采取的各类相应措施来达到宣传的目的。这种由政府通过媒介强力推动的宣传攻势,对于强化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是十分有效的,特别是在危机的应急阶段,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公众稳定情绪,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同时保持适度的警觉,以避免新危机出现时可能出现的新一轮慌乱。另外,在巨大灾难来临的时候,这种方式还是社会力量动员的最优手段,在于一种号召与呼唤的力量。

图3单向宣传模式

2.单向信息模式

从公共关系的发展来看,单向信息模式诞生于20世纪初,又被称为“公众信息”模式,是以中立的信息为主旨的传播模式。在危机传播过程中,这种模式是让真相重现的主要方式,描述事件发生的过程,目前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可能的结果。政府运用这种模式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与目标受众进行交流与沟通,虽然仍然是单向度的,但是这一过程是客观的信息传递,不带有任何控制与说服的成分,更加容易让人接受,也是尊重公众理性的一种体现。“用事实说话”是对这一模式的最好诠释,可以通过新闻会、情况说明会,以及在事发现场设立新闻中心,使媒体可以更接近事件发生地,进行较为逼真的客观报道。事情的进展、不断更新的统计数据、相关利益群体的状态等等都是需要向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提供的。

图4单向信息模式

3.双向劝服模式

“双向劝服模式”又称“双向非对称模式”或“科学劝说模式”,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是以劝服为宗旨的传播模式,虽然强调了公众反馈的意义,但是这一过程是被组织牢牢控制的,是于组织有利,又唯组织所用的。对于“双向”,主要是区别于前两种模式,而更强调受众的反馈和与受众的互动。当然,这种互动对于传者来说是可控的,是根据传者需要可以调整的。而且“双向”的主要意义在于传者根据了解到的公众的反馈,去调整下一个阶段的传播行为,以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以为“说服”的目的服务。而“科学”的意义在于传者通过调查、论证后,冷静地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让受众接受他们传递的信息内容。对于实现这种模式的主要方法是请“第三方专家”介入信息的过程,以更客观、更科学、更具说服力的方式将事件发展与需要公众注意的问题呈现出来,最终达到“说服”的效果。这种劝服模式不是宣传,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传播,而是通过这一过程达到让受者接受信息并改变态度与行为的目的,重在“明示结论”、“诉诸理性”,对传播者的权威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图5双向劝服模式

4.双向对称模式

到了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了“双向对称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公关的目的之一是相互了解,并真正与相关公众交流意见和信息。①双向对称模式是一种传受双方对话沟通、双向理解的模式,最根本是通过搭建平台来开通对话的渠道,这种对话本身是双向对等的,没有任何一方拥有控制这种互动的权力,允许各种意见、观点、信息、看法获得最充分地交流、碰撞与融合。信息不对称是危机传播最大的障碍,这与危机传播本身的出发点是相违背的,所以必须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实现这种双向交流与沟通,最大限度地让双方在意见和行为上统一,使危机变成机遇。政府在危机发生后,要快速、及时、准确地率先发声,以调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然后就要转变工作思路,主动征求公众的意见,听取公众愿望及要求,并以此作为下一步工作的依据,来不断调整策略及其实施。这是双方良性互动的一种最佳模式,能够促成双方的相互了解与信任;同时,突发事件的处置主体政府还要主动接受媒体与公众的监督,不断改正存在的问题。从对双向对称模式的特点分析看,由于较为顺畅的沟通,使公众与危机管理部门的目标与利益相一致,较易形成一种平衡,是较为理想的传播模式。

图6双向对称模式

二、传播效果研究的对象化分析

在对危机传播研究的历史考察中,最经典的公关和语艺取向都对分析危机传播过程与效果有着较为积极的意义,而随后兴起的批判取向成功地由“传者中心”转移到了“传受互动”,从社会文化的理论视角出发,将受众的力量重视起来,强调了危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话语冲突与调和的过程,这本身就对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传播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的研究更倾向于将三者的整合,包括从分析对象的选择、方法的运用和反应策略的实施上。首先,从对象分析的完整性上看,本文在下面结合案例的分析时将同时注意危机不同阶段政府所实施的传播策略——政府新闻行为分析,即强调危机公关取向上的“过程”,又同时将分析重点放在语艺取向上——政府新闻的文本分析,最后聚焦于策略实施后的“效能”,一方面是媒体效能,另一方面是公众反馈。从对研究文献的梳理中发现,在危机传播的研究中,策略内容是研究者兴趣的核心所在,至于策略运用之后的效果,包括媒体和一般大众对危机处置的评价,鲜见以客观指标为基准的研究②。对于政府新闻会的效果研究亦如此,虽然介入了对媒体报道的分析,但是还是没有相对来说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而对受众的考察则更是少之又少,原因也主要在于操作层面上,大规模的受众调查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笔者作为在校学生,同样面临这样的压力,但是为了达到研究的完整性,还是从方法、操作尽量规范的基础上,克服人力、财力的困难,从数据的收集上看,以一手为主,兼顾二手数据,以期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突发事件政府新闻效果分析的框架。

对于突发事件政府新闻传播效果的研究,主要理论切入点为危机传播,一个特殊的传播主体是政府,而对其效果的考察可以按着危机传播流程将效果分成几个不同的层次,而对象化的确定则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信息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来看,突发事件的发生,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社会波动,社会有机体的平衡被打破,通过危机传播策略的实现,或减少或放大这种“社会波动”,从系统论的角度实现社会有机体的再平衡,并使这种平衡得到最大化的维持。

2、从传播的主体看,政府在突发事件中作为危机处置的主体和信息的主体,希望通过新闻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提供公众必须的应对信息,实现社会稳定与社会动员力量。

3、从传播的渠道看,媒介既是传播渠道,又是第一层次的传播客体,媒介效果(对于传播主体政府来说,可以能动地认为是媒介效能)考察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媒介对社会与公众的影响,而是指政府的危机传播策略在媒体上的反馈,包括对危机本身和政府危机处置的报道情况及报道性质。

4、从信息的接受者看,受众通过媒体获知政府危机传播的内容,并完成对信息的知晓、分析、推测和参与,以指导自己应对危机或参与到危机处置的“观看过程”,同时形成对政府新闻行为的评价。对政府新闻行为的评价,将以“公信力”作为要素的核心,其合理性在于:任何沟通的关键都是建立信任。危机的发生意味着原来的系统平衡被打破,对主体曾经的信任“存量”构成威胁,如果是非常重大的突发事件,强大的冲击力很容易摧毁人们心目中原先的信任。而危机传播过程中,需要唤起公众的信心与信任,在政府和公众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

三、危机传播的效果评估的分析框架

对突发事件政府新闻效果的分析,本文将试图在方法上给予前瞻性与开拓性的完善,并用于实战,反馈出一些可以反映实际问题的数据,为推动突发事件政府新闻本身的进步贡献力量。从“政府—公众”的目标、责任取向,传者的意图需要在受者身上起作用,以影响其对某一事件的认知,并进而使其在态度、行为层面获得改变。而大众媒体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中介”的作用,这一中介并不是被动的传输机器,而是有其自身定位的机构,由一个个具备主观再造能力的个体组成,个体间的相互影响,机构本身的定位与属性也影响着个体对信息的采集与加工,所谓“新闻框架”由此诞生并具有巨大的解释力。对于媒体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政府、媒体、公众的互动关系,有一段关于媒体在政治传播中的作用,分析得较为精辟到位,“正是通过媒体,公众讨论得以组织起来,现代选举得以奉行。政治和社会的真实性得以构建。从规范的角度来说,媒体应该通过提供免费的和精确的信息为公民提供方便,使他们能通过拥有足够的信息享受民利,从事有关各种政治选择的讨论。然而公众却不能控制表达的内容,通常仅仅只能对媒体内容做出反应。在传播选举信息和解释随之而来的公众生活、事件及问题时,媒体如何做和做什么是至关重要的。当媒体学者讨论媒体对受众的影响时,精英们已经认识到媒体的重要性,并且企图圈定问题,设定媒体表达的背景和故事,引导人们关注某些问题,转移对其他问题的关注。由于传统媒体首先被吸引观众的愿望所驱使,新闻和政治传播议程就受制于观众对媒体的期望值——观众的需要。”③

对于危机传播“二级效果”的评估模式建构,其意义主要表现在:1.评估对象的进一步明确;2.评估方法的科学、有效与易操作化;3.完整、全面地呈现效果;4.根据危机的本质与发展阶段,可对评估模式本身的局部使用。对于危机传播基本过程的分析对建构效果评估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将传播效果研究作为一个系统来考察,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作为信息资源主要拥有者会将信息处理后,按官方途径进行传播;但还有一些消息是直接通过其他途径进行传播的,政府只能管控一部分信息的内容和渠道,而不能完全把控。因此,在受众面前,就会混杂着各种声音,呈现出不同的语境,此时受众会面临信源的信任问题,这是态度的关键点。如果公众信任这个信源,就会更加认可传播内容;如果不信任信源,而且传播内容和其原有的信仰及价值观相抵触,公众反而可能会更加质疑传播内容。

四、危机传播效果的指标及操作化定义

对于突发事件政府新闻传播效果的分析,其指标可以分为三个大类,即政府信息行为的分析指标、媒体效能的分析指标、受众反馈的分析指标,三类分析指标比较全面地涵盖了整个危机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并直指传播效果。下面就对各类指标进行具体的分析:

1.政府信息行为的分析指标

对于这一部分的指标建立,主要是根据“政府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的框架来系统全面了解危机传播效果,对政府传播行为分析的必要性在上文已经介绍过,而且效果的结果呈现也可以用来反观政府行为的优劣,对推动突发事件政府新闻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2.媒体效能的分析指标

大众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具有议题建构的效果:媒体对于突发事件处理的评价也会建构社会大众对于政府或某类社会组织对危机处理能力的认知与态度④。Siomkos的调查就发现,消费者对于组织危机处理能力的评价会受到媒体报道评价的影响。④由此可以推知,大众媒体的危机报道内容应该成为危机传播效果的一类指标。而在这类指标中,对媒体报道引用信源的分析和报道性质的判断将成为传播效果可操作化的内容。

3.受众反馈的分析指标

公众作为信息接受者,是突发事件政府新闻传播效果的最终端,也是传播的目的性所在,政府希望通过大众媒体这样的传播渠道,及时传播危机应对、事件处置、政府措施等内容给公众,让公众采取恰当的危机应对行为,减少危机本身的危害,维护社会在一定程度上的稳定。对公众反馈这一类指标的考察,主要包括公众对媒体的接触情况、接收信息后在认知、态度、行为等方面的改变等等。而本文将公众属性作为效果评估的附属指标,也列在“受众”层次的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中,以便了解效果评估的受众定位和细分状况,为提升政府新闻传播效果提供有针对性的策略。

表1政府信息行为的分析指标

图7危机传播效果分析框架

五、危机传播效果评估操作方法

1.定量方法

在定量方法方面,需要对两部分内容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是受众,另一方面是媒体文本内容。

(1)针对受众调查的方法介绍

针对受众的效果评估调查是所有评估中最难组织实施的部分,也是长久以来此类调查未能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对这一部分的操作,要根据突发事件的类型、发生地点和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来进行受众样本的选择和抽样方法的确定。如果事件属于地方性的突发事件,有相对明确和集中的受众群体,最好在一个地方选择随机抽样的方式,让样本更具代表性。如果属于全国性的事件,且事件的直接利益相关者较少,更多的是事件的关注者,可以根据各方面的条件选择抽样框和抽样方式。可以采用的调查方式主要有:网络调查、电话调查和面访调查等。

①网络调查

这种方式的调查有其最直接的优势,易操作、节省资金和人力。可以用于全国性的调查,但是样本选择的方法多半将是方便样本(ConvenientSample)。一方面可以通过E-mail系统去发放,研究者可以主动地寻求与事件有关联的群体,并通过滚雪球的方式增大样本量;另一方面,还可以直接通过设置“网上投票系统”的方式在网页上直接挂问卷,这种方式适合问卷设计简单且是封闭性问题,而且题目的量也不能太大,还要有一些填答的激励机制做配合。

②电话调查⑤

电话调查一般采用CATI系统随机拨打目标国家或地区公众的固定电话来展开相应的问卷调查。下面是电话号码的构成。

通过选择特定国家和地区区号,然后在局号后面随机生成电话号码,从而实现随机拨号,完成调查。对于固定电话普及率偏低的地区,需要区别对待,一种可能是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没有安装固定电话,那么这种情形也需要借助入户/拦截调查或者定量调查与定性访谈结合实施;另一种是当地手机拥有量比较高,因此,固定电话陆续废除不用,这种情形需要将手机号码纳入抽样框中,进行随机拨号调查。在电话调查中,普遍会存在拒答现象,而且如果拒答率过高的话,会对样本的代表性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降低拒答率是电话调要的质量控制内容。

③面访调查

面访调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入户调查,按照科学的抽样方案,进入随机抽中的家庭进行调查访问,如果能够严格执行,其样本代表性在这几种受众调查方式中是最高的。入户调查的限制因素很多,能够顺利实施要看调查的地区、人口素质等,而且所用的成本费用一般较高。另一种形式是街头/公共场所拦截,通过在特定目标人群聚集的场所,按照一定甄别条件,对公众进行拦问。这种方式多采用等距抽样方式实施,并结合相应的人口属性配额要求,比如性别、年龄等。拦截面访虽然多采用等距抽样方法,但并不是严格意义的随机抽样,因此样本代表性也需谨慎考虑,多应用于探索性研究,另外由于执行便利,调查实施的成本费用相对入户较低。

(2)针对文本的方法介绍

选择突发事件发生前后,一个特定阶段的媒体报道样本进行分析,首先要注意对媒体的选择(平面媒体由于其本身的特点,比较方便事后的分析),同时选择哪些媒体也是需要推敲的,可以兼顾媒体的属性(党报、都市报)和地域(中央、地方)的特点。对报道的分析,可以运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得出量化的分析结论。同时,也要结合文本,做好修辞策略的分析。

2.定性方法

具体来说,主要采用深度访谈的方式开展定性研究。深度访谈的对象主要是政府危机处置的官员和媒体的记者,一方面了解政府在危机信息传播中主要使用的何种策略,操作的流程为何,是否合理;另一方面通过对媒体记者的深访,了解记者的新闻生产过程和对政府新闻行为的直接评价。这些内容,对于分析突发事件政府新闻的传播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深入了解政府行为和媒体评价是互动关系得以开展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对于危机传播效果研究来说,对信息传播模式的建构、对传播效果指标体系的确认都是研究的基础,而方法的选择也是研究具备科学性、有效性的前提。

本文系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与传播效果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1YJC860057)。

注释:

①〔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着:《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

从众心理分析范文篇6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有着一定规模、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深远影响的学科。但是,现代心理学也有着许多矛盾和冲突,直接影响到学科的生存和发展。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系,冯特创办了心理学实验室。这代表着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对于心理学专业人员来说,冯特是心理学创始人是无可非议的,大家也早已习以为常。但社会舆论却形成了一个迥异的概念,谈起心理学,很多人认为就是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一位精神病医师,同时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从事的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对现代医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弗洛伊德的理论并不是科学,他的理论其实根本上不可以被证伪,所以,他的体系并不被现代科学心理学接受。但从另一个生活实用或临场咨询的角度而言,很多心理咨询师都必定有意无意地运用他的理论和方法。

精神分析的理论是精神病学,弗洛伊德是怎么定义自己的理论,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但后人看待这一理论的方式各有不同,有人认为他是《本草纲目》之类的东西,只是为后世的理论进行的探索;也有人把它当成心理学中的一个流派。精神分析是不是主流学派,这不是我所能断言的,但我知道精神分析注重思辨,是很好的心理咨询手段。

就社会知名度而言,学者总是不如文人。二十世纪许多文艺青年都受这个影响。在他们眼里,精神分析就是心理学。

流派如此,心理学也是如此。实际上,真正令国人认识到心理学重要性的,是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导致数万人痛失亲人,由心理学家组成的医疗队,帮助灾民进行震后心理重建。媒体的宣传加上灾后的心理辅导的科学普及,让更多人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性。

现在国内心理学领域中很多从业者、学者、研究者也不能完全搞清心理学到底有多少种方向,目前国内有以下几部分心理学势力:①以北师大心理系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在国内已算非常注重实践和实用性的了;②以中科院心理所为代表的研究派,重点在于研究;③以华夏心理为代表的心理咨询师培训派,重点在于赢利;④以豪峰科技、阳光易德为代表的心理生物反馈派,重点在于赢利;⑤众多个人咨询师创办的工作室、工作坊;⑥以蓝心网、优谈网等为代表的网上心理社区,重点在于培养市场,摸索赢利方式。

国内一系列现象说明心理学正在引起大众的广泛兴趣。如电视节目《非诚勿扰》《非常了得》等都邀请心理学专家分析解读,实际上,这其实是心理学在国内不成熟的表现。只有不了解心理学的人才会说:“喂,你来分析一下我!”心理学非常质朴。大众对心理学的兴趣,是由于不了解,如果大众仅仅是把心理学看作心理咨询倒也罢了,毕竟,心理咨询是直接面向大众的,可以说是最平民化的心理科学。然而,可怕的是大众对心理咨询的片面认识,它们已被披上无数神秘光环。所以,个人觉得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揭开心理学被披上的神秘面纱。从大众对心理学产生误解的根源来说,主要有二:一是市场上所谓的“心理工作者”不负责任的胡扯宣传,可以说大众对心理学的神秘性认识是与这些人紧密相关的。二是大众传媒尤其是一些电影的误导。

从众心理分析范文

关于在###办公室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工作的实施意见(2005年#月#日)##办公室已圆满完成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动员阶段的全部规定内容,并经市委督导组、市委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批准,从2005年月日起正式转入分析评议阶段。为扎实做好第二阶段的工作,根据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关于第一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工作的实施意见》安排部署,结合办公室具体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一、提高思想认识,确保分析评议工作顺利进行分析评议阶段的工作在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不仅是巩固和扩大学习动员阶段成果,打牢整改提高工作基础,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的关键,而且也是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认识,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性,把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转化为自觉行动的重点。第二阶段工作是否认真深入,能否找准党员和党支部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关系到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效。因此,党支部和每一个党员都要听取意见,自我剖析,对照检查,接受评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确保分析评议工作取得实效。在分析评议阶段,党支部要在认真总结学习动员阶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中央、省市和我市的统一部署,结合办公室实际,制定分析评议阶段工作的实施方案,召开分析评议阶段工作动员会,搞好思想动员,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自觉搞好分析评议的积极性。同时,要准确掌握政策,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分析评议阶段工作健康顺利的进行,取得群众满意的效果。二、抓好七个环节,确保工作质量1、广泛征求意见。在征求意见中,党支部要充分发扬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根据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征求党员和群众意见的范围。要从有利于反映真实情况、有利于解决突出问题、有利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出发,采取召开座谈会、在单位显要位置设置意见箱、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群众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党员和群众的意见,以及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建议。单位领导班子要主动征求班子全体成员、中层干部、##办公室部分党员群众的意见;党支部要主动征求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支部委员会成员、各党小组长以及部分党员群众的意见;党员个人要主动征求##办公室全体党员、单位分管领导和##办公室全体群众的意见。##办公室党支部对征集到的意见,按照党员个人、党支部和领导班子三个层次进行梳理汇总,并根据市委先教办要求,报市委先教办指导协调组封存。对梳理出的意见,除属于人身攻击发泄私愤的外,原则上要如实反馈。对党员的意见,由党支部负责同志反馈;对党支部及其负责人和领导班子及其主要负责人的意见,由督导组协调后负责反馈;对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由办公室主要负责同志征求督导组组长意见后反馈。2、开展谈心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开展谈心的范围,认真组织党员谈心活动。在谈心活动中,做到“五个必谈”,即: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必谈、党员领导干部与分管科室负责人之间必谈、党支部委员与党员之间必谈、党员与党员之间必谈、党员与群众之间必谈。谈心时要本着对同志、对事业负责的精神,紧密联系工作、学习、思想生活实际,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讲真情、说实话,与人为善、坦诚相见。通过谈心活动,达到沟通思想,找准问题,增进团结,形成共识、共同进步的目的。3、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办公室全体党员要对照《党章》、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和办公室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总结自己近年来的思想、工作和作风情况,结合征求到的意见,撰写个人党性分析材料,重点检查在理想信念、宗旨、作风、遵守纪律和立足本职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认真分析思想根源。同时,领导干部还要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现以及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等方面进行分析。年老体弱或者书写有困难的党员,经个人申请,党支部研究同意后可不撰写党性分析材料。撰写党性分析材料时应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方面,党性分析材料要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个人的党性分析材料,要符合自身的思想、工作实际,真实具体。要有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产生原因和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另一方面,党性分析材料审查把关要到位。党支部负责同志要审阅本支部党员的党性分析材料;领导班子成员要审阅分管科室主要负责同志的党性分析材料。同时,要配合好督导组做好领导班子成员党性分析材料的审阅工作。党性分析材料联系个人实际不够、问题找得不准、剖析不深不透的,要认真进行修改。4、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在搞好学习、广泛开展谈心、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开好专题组织生活会。会上每个党员都要认真进行党性分析,逐个评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党员领导干部既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所在党支部的专题组织生活会,又要参加领导班子的专题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按照省纪委、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好2005年度县以上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的通知》要求召开,并邀请督导组长列席。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要根据专题组织生活会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情况,对重新查找出来的问题,要从思想上认识上分析原因,做到解剖自己不怕严、亮出问题不怕丑、触及思想不怕痛、解决问题不怕难,认真修改好自己的党性分析材料,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党支部内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分析材料,按照管理权限,上报组织部门备案。5、提出评议意见。专题组织生活会后,办公室先教办要根据党员个人讲评、党员互评、群众参评的情况以及征求到的群众意见和党员的一贯表现,对每个党员进行综合分析,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每个党员提出初步评议意见,提交支部委员会研究决定。6、反馈评议意见。对每个党员的评议意见,以党支部名义书面如实向党员本人反馈,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整改方向。办公室一把手负责班子成员评议意见的反馈,支部书记负责支部委员评议意见的反馈,班子成员负责分管科室负责人评议意见的反馈,党小组长负责小组党员评议意见的反馈。对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员,要讲究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客观理智的进行批评教育,帮助认识问题,要求其限期改正,并搞好监督。7、通报评议情况。民主评议告一段落后,党支部将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向群众通报民主评议党员情况、通报的主要内容包括:专题组织生活会的基本情况,党员对存在问题的认识和整改意见以及今后努力方向,党支部的评议结果。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后,也要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向党员、群众通报情况。通报的主要内容包括: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基本情况,领导班子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整改措施,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并按市先教办要求,把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报市纪委、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三、明确目标要求,把握好重点问题在分析评议阶段,要全面贯彻中发[2004]20号文件提出的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五条指导原则。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1、巩固和运用好学习动员阶段的成果。在前一阶段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和分析评议阶段的工作要求,组织党员有针对性地精选学习内容,深入学习《党章》和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及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引导党员提高认识、端正态度,摆正位置、自觉投入,增强自我剖析的自觉性。要运用好在学习讨论基础上提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组织党员进行对照检查和分析评议;要坚持理论联系买际,继续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让群众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2、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对照#####要求,紧密联系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大局,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联系党员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的实际,切实找准党员和党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党风、政风、行风方面的突出问题,影响本地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存在的其他突出问题。党员在查找问题时,要摒弃私心杂念,诚心诚意听取群众意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勇于正视和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对查找出的问题,要从思想认识上分析原因。党支部和领导班子要从党员存在的突出问题中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3、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坚持原则,讲究方式方法,不回避矛盾,不纠缠细枝末节,不搞无原则纠纷。党员自我批评的要求是:能够认真查摆自己在保持先进性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党组织指出的问题和党员、群众提出的意见,要有正确的态度,作出实事求是的回答;对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深刻,真正做到触动思想,提高认识;能够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党员之间开展批评的要求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本着对同志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敞开思想,畅所欲言,触及问题,帮助分析原因,明确努力方向。4、坚持边议边改。要引导党员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努,把保持先进性的要求同履行岗位职责结合起来,做好本职工作,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查找出来的突出问题,具备整改条件的要马上改。###办公室作为窗口,要求每一个党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对那些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党组织要区别情况,多做教育工作,促使他们尽快转化为合格党员。通过边议边改、解决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党组织和党员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发生的新变化。5、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带头开展谈心活动,带头进行自我剖析,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边议边改,以实际行动为广大党员做出表率。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督导检查##办公室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要加强分析评议阶段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精心组织实施,加强政策研究,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分析评议阶段工作不走过场,不出偏差,取得实效。在分析评议工作中,要虚心接受督导组的指导,认真按照督导组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同时,每一个党员要克服工作和先教活动上的存在矛盾,正确处理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合理安排时间,确保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各项工作相互促进,取得更大实效。分析评议阶段的工作要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确保环节不能少,过程不能丢。在“七个环节”的工作基本完成后,要在抓好分析评议阶段工作“回头看”的同时,认真谋划整改提高阶段的工作,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必要准备。###############2005年3月日

办公室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实施意见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从众心理分析范文篇8

论文摘要: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消费心理学是一项有着意义却普遍缺失的内容。为了在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中,妥善的纳入消费心理学内容,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设想,指导学生通过学习运用消费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改善设计创作,增强市场适应能力。

一、消费心理学在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存在意义

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的艺术设计门类,商业性是其基本属性。广告、标志、版式、包装、展示以及“vi”设计等,无不因商业上的需求而产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商业平面设计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对商品或者服务的展示、宣传,其对象,即该作品的目标受众,往往是其所展示的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作为一个商业平面设计作品的作者,受众对该商品和服务的心理诉求,是其进行设计创作无法绕过,必需思考的问题。因而,具备一定的消费心理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平面设计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以培养市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的设计人才,非常有必要对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进行消费心理学教育。然而,目前我国高职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是,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围绕着构成这类基础课程和标志、海报、包装、“vi”设计等应用课程来组织,像消费心理学这样的市场导向性课程的意义却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样的课程设置,看似基础扎实、知识体系完整,却与市场严重脱节,培养出的学生市场适应能力不强,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二、在平面设计专业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近年来,消费心理学教育在设计类专业中的存在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部分学校也进行了将其纳入设计类专业教学内容的探索。然而,对于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来说,在短短三年的培养时间内,教学内容本已较多、课程也比较紧凑。那么,如何将消费心理学教育稳妥的纳入到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并产生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作者提出了在毕业设计阶段实施消费心理学教学的设想。理由如下:

1.不宜过早地给学生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

高职类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设计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学生在入学之前接受的几乎都是绘画基础课程,对设计几乎一无所知。入学后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要夯实他们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等方面的功底,另一方面是要循序渐进地教授他们平面设计的知识、技法,培养他们设计思维和创作能力。如果在他们还没完成平面设计的基本课程,完全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的时候,就过早的给他们灌输消费心理学知识,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摸不清头脑、理不清思路。

2.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平面设计的基础技能,同时,此时的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社会、接触市场,通过实习和找工作的经历,对专业方向所涉及的市场和消费者有了一些初步的概念和了解,具备了接受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

3.毕业设计阶段的消费心理学教育最具效果

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面对就业的压力和适应社会、适应市场的挑战、他们有了解市场、了解市场的主宰——消费者心理的渴求。而每一个即将毕业的学生,在他们根据兴趣、根据对职业发展的意愿或者实习的经历确定毕业设计项目的时候,都有着完成一件足以证明自己实力的完美作品的强烈愿望,所以这个时候的学生在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之后,会有较强的学习动力。同时,毕业设计阶段紧邻就业,这时候组织他们学习消费心理学知识,且经过与毕业设计项目的结合运用,印像清晰、深刻,在毕业开始工作后,这些刚学到的东西拿来就能用,具有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消费心理学教学实施

1.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

消费心理学知识的讲授是实施消费心理学教育的基础环节。由于毕业设计阶段的高职学生往往一边忙于实习,找工作,一边进行设计创作,能够集中起来进行理论学习的时间有限,所以对平面设计专业学生讲授消费心理学知识内容,不可能像商务、市场类专业的学生那样系统、全面,而应对包括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过程、消费者的个性心理特征、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因素和外部条件等在内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知识、理论,进行概括性、普及性的讲解,并对消费者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研究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消费心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应用消费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消费心理分析。

对于讲授的形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能请校内外教授消费心理学的专业老师来进行讲座,专业老师的讲座,因其经验丰富、内容全面、讲解权威,显然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而没有这种条件的,则毕业设计的指导老师可以通过收集、整合一些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视频、教案和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进行集中学习,凭借自身理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讲解。而这就要求指导老师熟悉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同时具有较强的知识整合能力和再演绎能力。而无论进行哪种形式的讲授,指导老师都应选择一些消费心理学的相关教材、文章、资料,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补充学习。

2.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分析

在完成了基本知识理论的讲授之后,指导老师便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消费心理学原理,对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进行心理分析。

进行心理分析的具体方式,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运用所掌握的消费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分析作业。也可以将有相似毕业设计任务的学生组合起来,成为受众心理分析小组,小组成员间分别针对各自设计项目的目标受众人群心理进行相互讨论分析,并完成各自的心理分析报告。

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设计项目目标受众人群消费心理特征的判断和确立,包括在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层次、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在理性程度、细致程度、情绪和偏好的持续程度,对流行和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生活节奏和时间观念的方面的性格心理特征;以及在消费的目的性、浏览、选择和购买习惯,对品牌、包装和广告宣传的认同度等方面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些设计作品的定位的影响因素。第二,目标受众的消费动机,消费动机和受众的消费心理特征,构成了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心理诉求,对消费动机的分析决定了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吸引受众眼球。第三,设计作品方式,通过对设计作品、接触受众时的方式、环境对受众产生的感官影响和心理变化的分析,为设计作品的设计创意寻求依据,设定条件。

3.对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调查

学生自己或者学生们之间运用刚掌握的消费心理学知识,针对目标受众所进行的理论分析,难免有“闭门造车”之嫌。而检验理论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调查实践。所以接下来要求学生们运用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分析方法,对拟定的设计作品的目标受众进行现场调查。

消费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综合调查法、实验法等。受处于毕业设计阶段的学生的组织能力、物质条件、时间等方面的限制,前三种相对简单、便于开展,较为适合作为受众心理调查的方式,其中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了解受调查者信息的问卷法,因其使用预先编制的问卷表格,标准化的问题设计使信息收集更加全面,同时也有利于相互比较,因而最为适合学生采用。

问卷调查由设计、组织、调查、汇总、分析等一系列步骤组成,工作量较大,需要学生分组开展,分工合作。这样,我们之前提到的心理分析小组,就可以由此延伸为心理分析调查小组。问卷表格应由学生小组根据设计项目的调查需求自行设计,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表格应包含受众心理分析的主要内容,形式上应多做选择,减少文字填写量,从而方便受访者填写。

组织对目标受众人群的心理调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而且通过在现场调查中与目标受众的沟通交谈,既提高了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又因为与目标受众的直接接触,为即将开始的设计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感性认识基础。而通过将调查结果与之前的理论分析进行比较,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补充和完善,可以使学生在将来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受众心理分析的经验更加丰富,充实。

4.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

通过现场调查及汇总、分析,掌握了目标受众人群的消费心理特征和消费动机,也就是把握了目标受众的心理诉求,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也就有了准绳。

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简而言之,就是决定设计作品通过哪个方向入手、以哪种方式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对于平面设计作品而言,就是为满足目标受众人群的主要心理诉求,决定从其设计内容哪些方面的特质、性能入手,采用何种创意烘托该特质、性能,使用那些元素构成画面、采用怎样的色彩搭配、形成什么样的设计风格。比如设计一款为年轻人目标消费人群的服装品牌海报,可以突出其时尚、运动、自我等方面的品质风格,可以通过展示其品牌代言人的青春魅力、运动活力的画面,采用新潮、简短、有力的流行广告语来反映这些品质,可以采用鲜艳的色彩搭配、充满动感的线、面构成,炫酷的字符设计等,形成直接、明快的设计风格,以满足年轻人的消费心理诉求。

完成了对设计作品的消费心理定位,作品创作的消费心理学准备即已完成,即可进入设计创作阶段。对平面设计专业结合毕业设计实施的消费心理学教学也就由此收官。

四、结束语

通过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消费心理学的教学实施,使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了消费心理学知识,提高了运用消费心理学方法改善创作,增强作品市场适应力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能够设计出符合受众心理诉求的成功的设计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萍.消费心理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从众心理分析范文篇9

一、毛泽东将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应用到中国的现实环境之中,提出认识来源于实践,离开实践谈认识是错误的,形成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都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研究。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就是《实践论》,1951年《实践论》公开发表时,加上了一个附题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清楚地点明了毛泽东着意于解决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关系问题,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基础。《实践论》将认识问题牢牢扎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唯物论基础之上,以实践观点为基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论述和发展了认识领域中的量变质变规律,阐明了人类认识的过程是一个矛盾不断产生又不断解决的无限辩证发展的过程,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的过程中来探索和发现真理,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来发展真理,并且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来检验真理的思想。毛泽东特别强调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吸取了中国哲学史上知行学说的积极成果,对认识辩证途径作了系统的阐明和发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还论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和根本规律。他把人的认识总的规律概括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WWw.133229.COM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1]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的全过程。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通过感觉到达思维,进而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规律总要经过认识与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获得。认识是个复杂曲折的过程,错误在所难免,在认识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纠正错误,才能使认识不断前进。当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这是真理本文由收集整理发展的规律”[2]。

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的原理,把实践看成是整个感性世界的基础,制定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全党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毛泽东向来重视社会调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早期的《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都是在深入调查中国农村的阶级关系前提下完成的;秋收起义后,他领导起义部队开辟井冈山根据地,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实际,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路线;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分析战争全局,写下《论持久战》,揭示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持久抗战取得胜利的客观根据;为了整顿党内风气,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文献中明确强调实事求是才是共产党人应有的学风,实事求是”成为党的路线的最集中的表述。总结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并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解决一系列的军事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党建问题等,创造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二、毛泽东在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同时,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法就是矛盾分析方法,核心就是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整个人类社会还有整个自然界都是充满矛盾的,因此对待存在的矛盾一定要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方法。通过这种科学分析方法透过现象来看本质,通过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分析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个原则。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3]毛泽东指出唯物辩证法是事物内部矛盾引起发展的学说”,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只有分析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真正做到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因此,切不可将对抗这种斗争公式套在一切事物身上,而必须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会犯错误,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是可以转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是一种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这是在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里面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哲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分析矛盾的整个过程中还要找到主要矛盾,还要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不要回避矛盾,而是要在不断地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来推进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

《矛盾论》以较多的篇幅着重从各个方面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强调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要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就必须对具体事物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教条主义者的错误,就在于拒绝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不了解不同的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他们在领导中国革命时,不去分析研究中国国情的特点,只会生搬硬套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俄国革命的经验,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因此,共产党人搞革命,一定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研究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反对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回答了为什么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为最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在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科学体系中,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核心的唯物史观,从而科学地制定了群众路线的认识论原理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毛泽东的群众史观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他反复强调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主体。

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毛泽东都表现出对人民群众力量的高度重视,深刻认识到依靠人民群众才是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早在毛泽东青年时代,他就高度评价了俄国人民在十月革命中所创造的伟大业绩和开创新社会中的巨大作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了动员和组织群众参加革命,毛泽东把群众观念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形成党的群众路线,在反围剿的艰苦条件下坚持斗争,他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5];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将群众观点运用于军事思想中,发动全民族的人民战争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并总结经验,更鲜明地坚持并论证了群众观,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转化成有中国特色的领导方法,在中共七大上把群众路线明确载入党的章程;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群众观念在继续深化,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5]他着重强调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依靠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相信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善于从群众智慧中汲取力量。只要坚定地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从众心理分析范文1篇10

[论文摘要]涵化分析注重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长期的、深远的效果,为社会中的不同成员提供一个环境,为不同的人提供一套对生活、世界、生命的“共识”性的解释,为高校隐性德育提供新的视角。

结构功能学派德里本与阿普尔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社会化的场所。他们认为:“在隐性课程上不仅应从宏观上注意到学习者身心特征之外影响学习成效的因素,如学校组织特征、学校文化、师生关系等,而且要从微观上注意到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和技能,以及学习目标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隐性课程已经为一些课程专家所倡导,提出从多层次进行隐性德育课程设计,注重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在传播学领域,涵化分析理论强调通过对事件的涵化,进行价值传播,使受众受到一种长期的影响效果。培养理论关心媒介(尤其是电视)灌输与潜移默化的长期效果,认为电视提供社会各阶层的人一套同质的“隐藏课程”,提供一个媒介环境,并且对不同的人提供一套对生活、世界、生命的解释。可以说,涵化分析理论为高校隐性德育的设计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一、涵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涵化是在不同文化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的接触过程中,不同文化群体间相互适应、借用,使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文化变迁或部分渗透,它是异文化间横向影响的过程。美国学者乔治·格伯纳(GeorgeGerbner)首创的涵化分析(Culti.rationAnalysis)理论,是大众传播中的一种效果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一个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涵化分析的理论核心是: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通常不是以说教而是以“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们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于潜移默化之中。

从本质上说,涵化是社会现存制度的巩固和维持。正如斯坦利·J·巴伦所提到的一样“电视的主要功能是维护稳定社会模式。就是说现存文化的力量关系是通过电视内容来进行巩固和维持的。”“按照李普曼的观点,在大众传播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密切的关系”E3](ta24):客观现实、象征性现实与主观现实。涵化可以借用这三种意义上的“现实”来实现:一是对实际社会事件的选择,即客观性现实;二是对实际社会事件的选择加工,实现信息涵化,即象征性现实;三是通过媒介将象征性现实传给受众,以达到受众对象征性现实的“共识”。涵化的过程即把大量经过大众媒体“包装”的新闻事件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现实社会观的一个过程。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看成是传播活动。教育是关于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传播活动。传播学家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包括的要素是:传播者、受传者、信息(传播内容)、媒介(传播渠道)、反馈。结合“五w”模式,对高校德育的相关要素进行分析:

其一,从传播者来看,涵化分析的传者是新闻媒体机构的工作人员,是属于某一机构的群体;高校德育工作者是高等院校从事高校德育的工作群体(包括教学科研和专职辅导的教师)。

其二,从研究的受众来看,涵化分析是研究不同背景、性格各异的大众的一种效果理论;高校德育的对象是有背景差异、观念差别的大学生群体。

其三,从传播内容来看,涵化分析研究的内容是经过大众媒体“包装”的象征性事件;高校德育的内容也是来源于客观社会现实事件,却又经过高校德育工作者选择加工,或是概括深化的内容。其四,从传播渠道来看,涵化分析表明了丰富的视听和对新闻的“包装”能促进受众获得对主流的趋同的“共识”;高校德育也可以利用各种载体、多种手段来引导主流,促进学生社会化。最后,从传播的反馈来看,涵化分析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效果;而当今隐性德育课程已居于德育课程的核心地位,将更加注重德育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涵化分析的研究成果与高校德育具有互通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既是要坚持主流价值观教育,又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涵化分析理论正是通过对各种事件进行合理的涵化,并针对受众进行一种价值传播,以达到对社会主流的共识。格伯纳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故事讲解员”,而且是缓和社会各异质部分的矛盾和冲突的“熔炉”,是维护现在制度的“文化武器”[2](P396)。从涵化分析的目的来看,其要达成的是一种“共识”;从价值导向看,涵化分析引导的是“主流价值”;从涵化分析的影响方式来看,是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这种隐性的、价值主导的影响为高校隐性德育设计提供借鉴。

二、涵化分析对高校德育的启示

在涵化分析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象征性的现实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社会的犯罪等现象,象征性现实将社会现象加以夸大,实现对受众的影响。在高校隐性德育中,涵化分析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源于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将社会现实“包装”成怎样的象征性现实而展示、影响大学生的。

一方面,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当今高校德育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就要求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状况与认知结构,使得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更能接近象征性的现实,在理解和建构象征性现实中很好地形成“共识”。只有与大学生经历相似或者重叠的那部分象征性现实,才能使大学生产生共鸣。大学生认可象征性现实,形成“共识”才能达到德育的目的。

另一方面,德育的社会现实来源和象征性现实要有真实的联系,但是两者却不能完全等同,不是对所谓的社会基准生搬硬套。象征性现实是经过“包装”后的社会现实,是夸大后的社会现实,与社会现实存在差别,要实现主流价值观导向,就必须使象征性现实高于社会现实,让大学生勤于探索勇于追求。

三、涵化分析在高校隐性德育中的运用探索

格伯纳认为,社会结构和媒介内容的关系的核心在于:文化变迁起源于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讯息生产,这种大众产品快速分配后,创造出新的符号环境系统,它的作用是帮助决策和指导有效的社会行为。将涵化分析运用到高校隐性德育中,就是要注重德育内容的选择、设计以及考虑大学生这一受众群体所达成的“共识”。无论多么重大的事件和问题,不经过电视报道就难以被人们作为“社会现实”所认知;反之,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经过电视媒介的大肆渲染,也会成为万众瞩目的“重大事件”[2](P397)。因此,合理利用涵化分析理论,优化高校隐性德育设计,是一个新的尝试。

(一)高校隐性德育中信息的选择。格伯纳认为,大量经过大众媒体“包装”的新闻事件的所谓“直观性”、“现场性”和“真实性”,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现实社会观。而“直观性”、“现场性”和“真实性”是以社会的现实事件为基础的,也只有如此才能为受众所认可,并产生共鸣。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其自身已经拥有一定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判断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影响对社会基准的认识。所以,要提高高校德育的针对性,使大学生能够在贴近其实际的德育中,逐渐深化对主流价值观的认识,就必须选择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的客观社会现实作为高校德育的基础。

高校德育工作者在选择客观社会现实的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坚持社会现实的主导性事件为主,如职业人的勤劳与敬业等。二是坚持贴近学生实际的原则,如学生身边的帮助他人等利他性事件。三是坚持正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即既要以倡导主流为主,但是也要揭示非主流的现实社会事件。高校德育工作者参照这些原则进行客观社会现实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其自身的判断能力的考验。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掌握丰富、科学的理论知识,努力成为“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的内行”。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在理论上寻求支撑,如有关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技术和符号学等的相关理论,并在现实社会事件的选择上,参照上述几个原则作出合理的判断与合宜的选择。在实践中,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当运用科学的技术对社会事件和大学生之间的关联性做测量研究,如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为开展高校德育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并在实践中进行反思,提高自身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二)高校隐性德育中信息的涵化。在涵化分析中,对客观性现实进行涵化,是将已经选择客观的社会现实进行选择加工,并通过符号传递给受众。高校隐性德育要实现对大学生的涵化,基础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客观性现实的涵化。客观性现实都是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和他们亲眼目睹的,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只有将客观性现实涵化为象征性现实,以符号的形式传播给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基于此,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实际的教育要求和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对客观的社会现实进行一定的理论深化和精神升华。一方面,对正面的现实事件进行合理的“包装”和一定的深化,在可能的范围内夸大其积极影响,以使大学生产生共鸣。另一方面,对负面的现实事件进行深刻剖析和批判,揭示其不良影响,控制不良影响的扩散。实现客观性现实到象征性现实的转化,力求做到三个层面:一是主题层面的处理,即在运用客观的现实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为大学生对现实事件的理解提供解释,从而深化教育主题。二是语言层面的处理,即用合理的,合乎大学生心理习惯的言语和符号来表征现实社会事件,这主要是对社会事件的表征要结合大学生所处的学习情境来进行,并且有助于他们理解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意义与体验。三是技术层面的处理,即运用现代传播技术等对客观性现实进行处理,形成有利于高校德育的象征性现实。

(三)高校隐性德育中受众的涵化。根据格伯纳的研究,贴近受众已有经历与象征性现实有较大的关联性,通过丰富的视听手段,受众认可象征性现实,产生共鸣,使受众对象征性现实形成“共识”。当今社会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的社会,人们对信息的获取渠道增多,信息获取方式也实现了多样化。传统的德育传播手段、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象征性现实到形成“共识”的转化要求了。在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象征性现实的基础上,使大学生形成“共识”,关键在于采取多样性的德育传播手段和多种的方式。

根据一般的德育课程研究者的观点,显性德育课程主要是指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的德育课程高校德育工作者在显性德育课程中要运用各种手段通过信息传播价值。价值传播属于隐性的层面要提高其成效,就要发挥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作用通过丰富的传播手段,在显性德育中渗透价值的传播。高校德育工作者对德育课堂教学相关信息的发送、接受与流通起着重要的管理和监控作用。因此,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的德育课程,主要是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才干,合理运用各种各样的传播手段,丰富的视听材料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坚持传播语言的生动性,包括重视肢体语言等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提高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充分发挥涵化分析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价值渗透作用。

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运用涵化分析的理论并非过于强调隐性德育课程运用其理论的重要性,而是在于涵化理论本身所具有的潜移默化、主流价值观影响的特征。因此,在高校德育中,综合考虑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个方面,从整体上进行涵化分析,增强高校德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施良方.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李正良.传播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从众心理分析范文1篇11

关键词:电视媒体;运营;收视率

1收视分析所要考虑的层面

时间和空间构成收视率分析的两个维度。时间维度的分析,一是考虑某一时间点上的收视情况,二是考虑收视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体现收视率的动态特征。空间维度的分析则考虑某一市场中各个层面的收视情况,以及市场各层面的横向比较。

收视分析既包括对放映观众收视行为的收视率等系列指标进行解释和剖析,也包括探讨与此相关的各种因素,例如观众因素和媒介因素。收视分析不仅依赖收视率调查数据,还涉及其他影响收视率的相关因素,是一种在更宏观层次上对收视现象的把握和分析。但由于后者涉及一些比较深层次的因素间关系,对原始数据的种类和数量要求已超出一般收视率调查的能力范畴,所以,需要引入其他调查方法和数据综合进行考察。

我们从电视观众的角度出发,针对我国收视调查与分析的具体情况,将受众与媒体、结构与个体因素联系起来考察,以帮助人们思考受众行为。由此,归纳出三个影响收视分析的重要因素:一是收视率系列指标体系。收视率数据主要是通过日常连续性收视率调查,是人们接触媒体行为的显性表征和有效记录。二是观众因素。在收视率报告中,观众都被物化为一系列无生命的数据,可是在传播者的心中,观众对决定电视传媒的成败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三是媒体因素。媒体因素既包括作为载体的媒体硬件,也包括作为传播者的媒体软件内容。

2收视率分析与频道定位

频道是电视节目传播的载体和平台,也是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在多频道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一个频道如果没有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和科学的市场定位,其生存和发展就会岌岌可危。

2.1频道定位的影响因素影响频道定位的因素很多,主要来自频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外部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受众、广告客户、竞争对手等构成竞争市场的各方,是进行频道定位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内部环境因素包括频道节目、资金和人才资源状况、设备和技术条件以及管理水平等。这些因素构成了频道的现状和市场地位,是频道定位的出发点和基础,有效的频道定位应该与播出机构的资源匹配。

2.2频道定位误区这几年,电视频道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寻求异化特色、重塑自身节目体系的“频道定位竞争战”被看作是突出重围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频道的定位仍存在不少误区:忽视市场调研和收视分析的作用,从“以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出发进行主观定位;频道定位与其资源配置及市场地位不相匹配;缺乏妥善处理“大众”与“分众”相互关心的现实感、分寸感。

3收视率分析与节目的编排策略

节目编排是电视节目从制作转入播出、与观众发生互动的关键环节,也是电视台各项业务中与收视分析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项工作,几乎受到所有电视媒体的重视,在大多数电视台,收视分析最主要的目的和用途之一就是指导频道的节目编排,为制定节目排期表或改进节目编排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在某种意义上,电视节目编排是对时间进行巧妙分割的艺术,以满足和适应某一时段观众的需求,让有限的电视节目资源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最佳配置,获得最佳的播出效果和最高收视率。因此,时间资源、观众资源及媒介环境是节目编排中不可缺少的考虑因素,而收视分析则是帮助节目编排者达成目的手段和工具。

无论是节目编排前的分析参照,还是节目编排后的效果检验,节目编排者都离不开收视分析这一有效的手段或工具。通过收视分析,节目编排者可以获知某一时段、某一节目的收视观众数量和收视时间、观众在同一频道内不同节目之间或不同频道节目之间的流动数量、流向,从而全面掌握本频道与竞争频道之间的竞争态势和力量对比,为节目编排提供科学的分析思路和平台。应用收视调查体系和分析方法,为节目编排提供科学合理的参照、检验节目编排的收视效果,是科学进行节目编排工作的正确途径。

4收视率分析与节目评价体系中的应用

4.1节目评价的重要性在电视台,人们最关心的除了广告创收就是节目质量,因此,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优秀的节目是电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电视服务社会,传递信息,娱乐大众,反映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当好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理解的桥梁。节目质量是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节目质量是广告创收的基石。

4.2收视率在节目评价中的重要性收视率在节目评价中的重要性是由收视率的监测手段决定的。通过个人收视仪监测的收视数据能精确到每分钟,而且是连续性的,这是其他任何评价方法都不能做到的。

收视率评价可以把节目的各个评价点予以量化,建立一个评价平台,使不同播出平台、不同收视对象、不同播出时段的节目在同一基准上可以横向比较,便于电视台节目管理部门作决策。衡量一个电视台的竞争是看它所有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市场份额是以收视率为基础的,所以,电视台的总体收视率随着每个节目收视率升高而升高,其市场份额也越大。

4.3收视率在节目评价中的评价体系节目收视率客观评价量化值是以收视率为基础,兼顾频道、时段、节目类别等环境设定因素对节目收视率的不同影响,赋予各因素以相应权重,通过对节目原始收视率进行合理修正,形成一个反映节目收视率客观表现的评价量化值,目的在于使不同频道、不同时段、不同类别的节目收视表现具有可比性。

可以用“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二元评价体系来评判电视节目,将收视率和满意度两项指标进行交互列表,按电视节目在这两项指标上的高低,划分出四种不同的节目,即“叫好又叫座”、“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和“不叫座也不叫好”。这样可以避免发生仅以收视率一项指标来裁撤停播那些“叫好不叫座”的节目,也可以采取措施提升那些“叫座不叫好”的节目的质量。

5总结

在多频道电视竞争时代,一个电视台、一个频道乃至一个节目要想生存、发展,有所作为,都需要了解市场动向,熟谙竞争规律,都不能忽视对收视率分析的掌握和运用。由于电视市场纷繁复杂、变幻莫测,收视率分析的路径和方法,需要视具体情况不同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以适应不同的要求。只要熟悉指标,理清思路,兼顾相关因素,掌握基本的方法和技巧,收视率分析都会有独到的发现,较好地实现分析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燕南.电视收视率解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35-139.

[2]刘燕南.电视传播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8-83.

[3]王兰柱.聚焦收视率.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5:56-60.

从众心理分析范文

一、增强组织指导,分析评断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依据区委委开展《关于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创优活动中做好群众评断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我街立刻组织开展专门大会,传达区委创优活动分析评断工作指导意见的主要精神,在春节前夜抓紧时间,研讨部署我街开展分析评断工作的详细事项,制定了《街创优活动分析评断工作施行意见》和《街创优活动民主评断党员工作安排》,于1月19日召开了全街党(总)支部书记大会,实时明确了分析评断工作的总体要求、严重意义及办法步调。1月20日,各党(总)支部围绕“五带头”,脚踏实地地分析评断了获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整改办法。

二、班子党员对照“五带头”规范,撰写党性分析申报

街班子成员带头在自查的基本上,结合岗位职责,认真分析本身存在的不符合“五带头”规范,不适应岗位职责要求的首要问题及思想本源,明确今后的努力偏向等内容,认真撰写了党性分析申报,在评断中起到了优越的示范效果。

三、组建了群众评断小组

坚持把走群众道路作为开展群众评断的起点,从预备工作、评断范围、评断内容、评断规范四个方面动手,为有序推进群众评断工作打好基本。一是预备工作求细。为保证群众评断工作不走过场,不离开实践,街党工委成立了由街党工委书记“一把手”为组长,指导班子为成员的群众评断工作指导小组,经过召开分歧条理和分歧类型座谈会、单个访谈、发放测评表等方式,普遍开展群众评断工作。各党(总)支部对照创优的要求,召开了专门大会进行部署,从思想认识、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等方面认真开展群众评断,切实做到有机联接,步步推进,为搞好评断工作供应了组织保证。二是评断范围求广。各党(总)支部依据实践状况合理确定参评人员的范围,在思想认识、工作思绪、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普遍评断,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重点从组织开展创优活动状况,推进“三个银河”建设等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完成状况,承诺践诺状况,为群众办实事、做功德、解难工作况,增强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状况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中提出意见和建议,提高评断的代表性、普遍性和质量。普遍约请群众代表为我街创优活动出谋献策,构成以“两代表一委员”和下岗赋闲、“零就业”家庭成员为主的群众评断小组,积极为开展群众评断工作做好前期预备工作。

四、坚持走群众道路,普遍寻求意见

我街党工委对坚持走群众道路,保证言路疏通非常注重。依照区委《关于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创优活动中做好群众评断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的要求,采取发放问卷查询,印发寻求意见表方法,从参与创优活动状况,立足岗位实行职责状况,承诺践诺状况,联络和服务群众状况四个方面普遍寻求居民群众代表、群众评断代表对指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做到评断内容求精。精心设计评断内容,街党工委依照创优活动基本要求的指导意见,紧紧围绕“政策惠民、服务便民、实事利民”的争创主题和“五个好”、“五带头”的争创目的,围绕、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建设幸福中心工作进行群众评断。别的做到评断规范求严。依照群众评断要求,依据区创优活动指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制订群众评断工作的规范表格,细化评断内容,把开展群众评断与街各项工作实践、为群众办妥事办实事、承诺事项完成状况结合起来,经过开展班子民主生活会和民主评断大会将评断后果对地点党(总)支部和党员进行反应,实时查漏补缺。为进一步倾听群众意见、凝集群众聪明,街创优活动指导小组增强对街属各党(总)支部党组织群众评断环节的检查指导,做到指导有力、监督到位,保证群众评断活动不走过场,不离开实践。本次评断,我街24个党(总)支部共1365名党员参与评断,参与评断率达94%。经由汇总,群众评断代表对指导班子成员称心度达100%。对街各党(总)支部的称心度达100%,参与评断党员的优异率达80%以上。从寻求的意见看,群众对各党(总)支部、街各科室以及全体党员的工作赐与了充分的一定。

五、突出三种特征,四个保证群众评断工作实打实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经验总结范例(3篇

    - 阅0

    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经验总结范文2022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本年,为提高广大师生法律素质为基础,提高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工作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教育法制建设进程,深.....

    农业气象灾害与防护措施范例(12篇)

    - 阅0

    农业气象灾害与防护措施范文关键词气象灾害;类型;农业生产;影响分析;防御措施;河南许昌1气象灾害的种类和特点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