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篇1

关键词:科教兴国;财政教育支出;外溢性;转移支付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148-03

引言

将“科教兴国”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愈来愈能体现出受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教育作为一项公共产品,对其投入一直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的教育事业在财政的支持下不断壮大,包括教育基础设施的健全完善、师资队伍的壮大、学生素质不断提升等等。但多年以来,尽管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绝对规模上不断扩大,但是相对规模明显不足。如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教育事业的发展欠缺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农村地区比较普遍)、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教育差距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于教育的日益重视,国内许多学者将财政教育支出作为其研究重点。无论是研究的角度还是方法,都越发成熟与深入,为我国教育财政的研究和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同时,对于我国有关财政教育支出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用于支撑教育财政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我国对于教育财政的研究起步稍晚,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财政制度。同时,对于教育财政也没有明确的立法,只是用通知、报告等进行监督和制约。另一方面,对于直接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及其特征进行探讨分析的的研究还很少。

总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从大量数据入手,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其中实证部分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系统地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状况进行客观描述及分析,从而发现其不尽合理,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对策及相关的配套措施。此外,基于大量研究国内财政教育的基础上,加入对美国财政教育的研究,从而发现存在于两国之间的差距,并采取措施进行完善。

一、我国财政教育投入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一)总量上的不足

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财政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逐年提高。中央及地方相关部门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攀升,各级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支出也不断增加。然而,我国对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量与预期相比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兰菲菲、谌薪羽(2011)认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及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均在相应的增加,但将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便明显看出我国对教育的投入仍显不足[1]。相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受教育人数占世界总人数的20%,但由于我国财政对于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使得教育经费只占世界教育经费总量的1%[2]。王爱民(2009)指出,在我国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的制度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以GDP为主要指标,甚至是唯一指标进行竞争,由此导致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的动机明显不足,成为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水平整体偏低的重要原因[3]。

对于我国财政教育的投入不足,首先表现在财政投入与GDP在国际上均处于较低水平。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提出,在2000年我们应该达到4%的占比目标。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66%,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然而即使我们已经达到了2000年制定的这个目标,但是经济是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我们用了10年的时间才实现这个目标,已经充分说明了我国对于教育方面的支出远远不够。

根据《2010年国际统计年鉴》相关数据,1998年我国公共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是18.82%,而同一时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低于我国。但是到了2005年,除了印度尼西亚为2.86%,略低于3%外,其余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都高于我国2.82%的水平,并且都在3%以上。不难发现,高收入国家(主要以美国为代表)的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要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比重。以美国为例,2005年美国公共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5.34%,以后基本上稳定在5.5%以上(2006年为5.69%)。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已经相对发达,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教育支出增长的需求,另外这些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也相对较低,所以高收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可以长期保持在较高、稳定的水平。中等收入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一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这一比重一般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但是2005、2006年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仅为3%左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教育财政体制和制度的改革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多努力,使得我国对于教育财政的投入无论是在绝对量上还是在相对量上都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是要尽快实现教育支出GDP4%的目标,政府做的还远远不够。

(二)结构性的不合理

由于我国历史的特殊性,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东西部地域间的差距、群体间的差距等问题。然而,同样的问题也相应地表现在教育方面:城乡二元差别、东西部地区间的差别、群体间教育层面的差别以及对于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研究投入等方面的缺失,这些都显示出财政投入上的结构性不合理。然而结构上的不合理也从另一方面映射出公平性的缺失。张小燕、孙亦军(2011),王家合、周金城、姚惊波(2011)等人的研究表明,存在于我国各地区及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同时也导致了我国教育支出差异的巨大,从而进一步加剧不公平现象[4]。在我国当前的财政机制体制下,我国的教育投入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的财政性支出,由中央政府将教育资金分到各级地方政府。在我国,由于存在明显二元经济差异,造成了由地方政府承担的教育投入也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王善迈、袁连生、刘泽云(2003)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区之间义务教育的公用经费水平已经严重不均衡,其中人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基尼系数已经高于0.5[5]。

1.城镇与农村之间的差异

由于我国一直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教育中也存在城乡发展的不均等。当下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教育体制,当然这或多或少都与我国的历史进程有些关系。以2005年为分界线,虽然经济转轨正在努力缩小城乡差距,纠正“重城市轻农村”的扭曲格局,但是存在于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如学生入学机会的不平等、师资力量不均,等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政府在财政投入的差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下的教育体制使得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几乎完全取决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以及地方政府对于财政的支配力度。显然,城镇与农村由于地理位置、观念风俗、生存方式等方面的原因,造成城乡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方面存在的差距正在逐年增大,这使得作为其中之一的教育的不均等程度也愈演愈烈。同时,因为城市效应的存在,大多数的人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甚至从农村走出来的高校毕业生也都不愿意回去工作,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城市的发展空间更大。

由《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经计算整理求得表1。

由表1明显看出,国家性财政教育经费、预算内经费对于中小学城镇与农村的投入正在逐年递增。此外,国家对于中学的资金投入,城镇要大于农村;而对于小学的资金投入,城镇要小于农村。这主要是因为除了国家财政教育支出外,还有非国家直接投入,包括社会捐赠、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

然而,长期以来教育的发展对于环境的实施和保障条件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造成了城乡之间在教学质量、基础设施等方面产生了巨大差异。要缩小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就要大力扶持农村的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师资队伍,健全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力求做到缩小差距,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不能确保在短时间消除这种差异,所以缩小城乡二元教育结构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2.东、中西部的差异

与城乡之间的差异雷同,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经济转型期间,“转型”,转什么的型,其中之一就是要缩小东部沿海城市与中西部的差异。东部地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使其经济较中西部地区相对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也正是由于东部地区的极大贡献拉动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然而,在我国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增长,而忽略了公平问题。很显然,东中西部的差异已经愈演愈烈,这其中当然包括教育在地区间的差异问题。根据2007年教育经费统计数据及经过计算所得数据表明,仅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及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两项,在普通小学阶段,东部地区平均为5302元,中部地区平均为2612元,西部地区平均为2639元,很明显,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超过了中部与西部之和;在普通中学阶段,东部地区平均为6627元,中部地区为2966元,西部地区为3128元,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同样超过了中部与西部之和[6]。东部地区相对比较发达,当然其对教育的投入也相对较多,教育也相对更加受到重视;而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其经济较为落后,致使发展教育事业也比较落后。那么,长此以往,经济越发达,教育越受重视,从而教育对本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大,当地的经济就越发达;反之,其本地的经济就越落后。

本文将全国31个省市(除港澳台)国家性教育经费经过整理统计得到表2。

表2表明,国家对于东部地区教育的投入要高于中部和西部。2007—2009年,中部和西部的总和近似于和东部的数值相等,足以见得东部与中西部的差异。另外,东三省中,辽宁省对于教育的投入要远远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也从一方面证实了沿海东部地带的优势(辽宁部分地区沿海)。同时,从表2中显见,2007—2010年,不论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国家对于教育经费的支出一直在增加,这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然而却不同步。

二、对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政策及建议

鉴于我国财政对于教育支出不足的现状及与国际上的差异,财政教育体制的完善和改革势在必行。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投资机制,拓宽投资融资渠道的教育投资体制

作为政府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将教育支出的比重提高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程度。同时,做到宣传到位,唤醒社会各界人士对于教育事业的热忱。各级地方政府应配合拓宽投资融资渠道,鼓励有能力的热心人士对民办学校资助。教育本身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同时也是一项公益事业,它的社会回报率就是教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使这项人力资本实现自我价值并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和财富。因此,我们应该看到优质教育的价值,并积极为实现其价值而进行投资,这样经济与教育便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二)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缩小城乡、东中西部的财政教育支出的差距

教育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本身具有很强的溢出性,这是与我国多年的经济体制和历史背景分不开的。即经济发达的地区更发达,而越贫困的地区越是无人问津。因此,要解决教育的这种外溢性,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政府转移支付制度,上级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对具有外溢性的教育进行内在化的调节。同时,教育转移支付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部分,更应该注重公平合理,提高教育支出的透明度,地方各级政府要明确其职责,上级对下级负责,下级对上级监督到位,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地方基层政府对于教育投入的力度。另外,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将进一步健全教育系统,确保每个孩子不论出身贵贱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削弱“择优入学”的现象。进一步地,政府应加大扶持经济欠发达的贫困地区,重点加强对中西部及农村落后地区的财政投入,其中包括对教育基础设施的制备、师资力量的投入等。在经济转型的今天,要做到教育转型与经济转型同步。

(三)继续加强对教育的投入与监督,完善教育投入的结构

近几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同样比较可观,但是正如前文阐述,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却只占其一小部分。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学者已经明确地了解到教育对一个人、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渐渐将教育的重要性提上了日程,但是显然力度不够。理论与实践都已经验证,一个国家对于教育的投入越多,越重视受教育程度,其经济发展就越好越快。所以,为了赶超国际财政教育支出水平,在适度加大收取教育经费的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可以适当的增加征收用于教育方面的税费。另外,国家为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进行了税改,取消了农村教育税附加,然而这一政策却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减少了,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势必会引起对于教育投入的减少。因此,国家有必要对税改进行一些说明,开征一些新的税种,如对垄断行业如铁路、电力、金融等方面多征收一定的税费,也可以在房地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等高利润行业征收一些税费,以弥补由于税改造成的财政缺口,从而使得教育经费不至因为财政的短缺而有缺口。

对于完善财政对于教育投入结构方面,在法律法规的规定范围内,允许学校进行一些适度适量的收费,但要特别注意规定农村及偏远落后地区的收费标准,切实做到减轻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某些收费项目上的负担,同时配合适度的国家转移支付制度力度,提高教育资金,尤其偏远落后地区资金的利用力度。

参考文献:

[1]兰菲菲,谌薪羽.由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引发的思考——浅谈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及政策选择[J].科教纵横,2011,(2).

[2]石利芳,王爱华,孙乐为.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J].教育研究,2011,(9).

[3]王爱民.财政分权、地方政府行为与公共教育支出[J].金融与经济,2009,(12).

[4]张小燕,孙亦军.适应公共教育需求的财政体制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3).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篇2

关键词:高等教育普及程度;Kruskal-Wallis检验;Spearman检验

中图分类号:G40-051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期提出著名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学说,根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水平把高等教育发展划为三个阶段: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和普及教育。这一学说的建立使得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从1999年开始,为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同时也为促进经济增长,教育部大幅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招政策迄今推行近10年,使得中国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有了质的飞跃。但其在东中西部是否存在差异性,如何对比分析高等教育在东中西部的普及程度以及造成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这正是本文旨在研究的问题。

非参数统计是统计学的重要分支,它与总体究竟是怎样的分布几乎没有关系,仅需一般性假设,进行统计推断时只利用样本观察值中的直观信息,在实践中有着广泛应用。在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对比分析中,东中西部各省市相关指标值并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不满足参数数据分析方法的正态分布假设,故应使用非参数统计的思想进行数据处理。

二、数据描述和实证方法

我国共有31个省市自治区,根据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别包括12个、9个和10个省区市。本文选取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相应的9个指标:GDP、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普通高校数、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211大学各省分布数、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前三个指标衡量各省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其余衡量各省市高等教育普及程度。本文采用Kruskal-Wallis方法来检验东中西三部分选取的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方法来检验两指标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三、实证分析和结果

(一)Kruskal-Wallis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是用样本Xij的秩Rij代替Xij,再用ANOVA作统计分析的一种有效检验方法。设有k个连续性随机变量总体,其分布函数的形状相同,仅有可能是位置参数不同。Kruskal-Wallis检验即检验这k个位置参数?兹1,?兹2,…,?兹k是否全部相等,总体组间平方和SSB越大,说明总体间差异越大。该检验原假设为位置参数无差异,备择假设为有差异。

设东中西三部为总体X1、X2、X3,来自这三个总体的样本个数分别12、9、10。以2007年各省GDP指标为例,检验过程如下:

将31个样本数据合在一起,将数值由小到大排列,求出各样本的秩,相同数值取平均秩法。用秩代替原始数据,分布。检验p值较小(p

(二)K-W检验结果与分析。对9个指标分别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具体检验结果以GDP为例,如表1所示。GDP是重要的国民经济核算指标。由结果中可知:东中西部GDP秩的中位数与平均秩有着阶段性的差异,检验p值很小,不能接受原假设,即东中西部的GDP有差异。这与直观上认为的我国现实经济情况相吻合。

另外两个经济指标,分别反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通过K-W检验,得出p值均为0.000,表明东中西部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程度的差异。

对于相关教育指标,普通高校数、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数、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和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这五个指标运用K-W检验得出的p值均很小,分别为0.017、0.013、0.017、0.018和0.046,只有211大学各省分布数这个指标的p值为0.297。

由上述K-W检验得到的结果可看出,东中西部在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上有较大程度的区别,其表现在:1、西部地区的普通高校数与东、中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2、各地在校大学生这一绝对数值上,中部的人数中位数超过东部,平均秩与东部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部高等教育在人口中的普及效果较好,但也与中部人口众多的因素不无关系;3、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是衡量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相对指标,反映一国或者地区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和竞争力,人数越多,普及程度越高,竞争力越强。该指标能反映地区民众整体素质水平,而东中西三部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4、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数体现高校的师资数量水平。东、中部在该指标上差异较小,拒绝H0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西部地区师资力量的相对匮乏;5、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反映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经费,虽然p=0.046表明东中西部差距不太明显,但由原始数据可以看出,该指标在地域上存在明显两极分化,北京为10,688元,遥遥领先,中部各省市该指标的中位数大约为1,010元,不及西部,这与中部较大的人口比重有关;6、“211工程”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京、苏、沪、鄂、陕是211大学分布最集中的五省市,其余各省市211大学分布量均为1~5个,数值较一致,这也是造成p值较大的原因。但实际上,东中西部的高水平大学分布还是有较大差别的:北京、江苏、上海无疑是全国公认的高质量教育大省(市),211大学在这三省市的分布数占到总体的75%,湖北、陕西的211大学主要集中在武汉、西安,高水平大学呈现集中化的分布模式。而河北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整个省区市只有1所211大学,这与各地的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等指标有着显著的不平衡,大众化背后急需关注的还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情况,这也是我国大部分省市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Spearman秩相关检验。其基本思想是用两个变量的秩分别代替原变量,构造新的成对数据并做线性相关分析,对原变量的分布不做要求。(表2)

(四)检验结果与分析。一个地区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应该与该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故作GDP与普通高校数、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与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这三对指标的Spearman检验,检验p值分别为:0.020、0.004和0.000,这表明:

1、GDP与普通高校数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但并非强正相关,反映出各地经济发展较大程度的差异不是高校数普及程度的决定因素,高校在各地的普及率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等。

2、城镇家庭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与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之间有较明显的正相关,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与平均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的正相关性更强。因为这两个经济指标分别反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情况,收入越高,投入在教育上的成本就越显出增大趋势。

四、结语

通过非参数统计方法进行检验可得: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与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有一定关系。但从一些指标的数值上看,中部与东部差异很小,反映了中部近几年来在推行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与东部并肩而行,在更高水平的高校数量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我们有理由相信,目前高等教育普及程度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在实行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也一定会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一步飞跃。

在中国,特殊国情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加大对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的力度和深度,使东中西部地区在各自的水平上都有较大程度的提升,我国整体的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才会有较为平衡和良好的发展。东中西部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启示,以经济实力的提升带动教育事业的进步,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郝保伟.国内高等教育普及化研究评述[J].理工高教研究,2007.2.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02-02

教育不仅使学生实现社会人格的塑造和社会角色的整合,同时提供脱离身份,经济不平等而公平竞争、向上流动的机会和平台,因此提供均衡的教育是世界各国政府所极力追求的状态[1]。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今世界教育民主、教育平等的基本理念与发展方向。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历史、国情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相当不平衡。这一点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体有明显的突出表现。随着国家发展的需要,在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的基础上,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势必得到重视[2]。

1.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教育均衡发展是当今遍及世界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近年来也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在普遍观念中,基础教育的主体是学前教育[3]。有观点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是基础教育的平衡发展。要求基础教育的发展无论在数量特征上还是在质的规定性上,都要体现出平衡的特点。它不仅是指一个静态的结果平衡,更重要的是指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的平衡[4-6]。依照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现状,均衡发展可包括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区域基础教育政策和投入上的相对均衡等方面。

随着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连同实践探索有着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理论上,不仅能完善教育均衡理论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方面的解释力,阐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而且探讨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和路径[7]。实践中,更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从而使我国基础教育整体水平更加一致,为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基本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完善、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壮大以及积极推进少数民族语文教学和民族文字教材建设等方面[8-10]。目前我国关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主要从教育经费投入、办学水平、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几个方面与全国或其他地区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研究展开的地区多为西南、西北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如云南,贵州,陕西等,且多与经济落后地区结合进行研究。

2.1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

以西北民族地区2003年教育情况为例,在教育经费投入上,不论是省级教育拨款方面,还是生均教育投入,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都低于东部五省区(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数倍,最高水平省区与最低省区相差十多倍。平均受教育年限,小学入学率、辍学率和升学率等办学水平指标显示,西北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均存在差距。尤其是入学率、升学率数据在西北各省区发展水平梯度并不完全一致,这说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普及阶段的非均衡发展,即小学阶段教育办得好的地区,初中阶段的教育未必办得好,或者说初中阶段教育办得好的地区,小学阶段的教育未必办得也好。

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育落后地区其作用更加不可忽视。师资数量上,2003年西北五省区和东部五省区普通中小学专任教职工数占全国的比重的差异是极为明显的,而且这种差距在西北各省区之间也是十分突出的。这一方面说明西北地区师资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西北地区教师资源的分配也极不均衡。师资质量上,差异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在不断地加大,东西部地区差距在高中阶段越来越显著。

上述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说明,西北地区的整体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水平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与东部地区相比,则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西北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目前仍然是我国最为落后的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和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着极不均衡的局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同时也不利于西北地区摆脱基础教育发展长期落后的境地[2,11]。

2.2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实证研究

目前,云南省教育的发展与东部地区差距仍然巨大:一方面,尽管云南省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例与东部地区差别不明显,但是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的绝对数差距很大[12]。另一方面,从各级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来看,云南省与东部地区的差别更加明显,普遍是云南省的2倍以上。这说明云南省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目前仍然是我国最为落后的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和其他地区相比,存在着极不均衡的局面[13]。

云南省是少数民族聚居省份,民族地区间的基础教育也多有差异。在师资上体现为教师学历水平和教师收入差异。从学生情况对比可以看出,学生辍学率在沧源和怒江是很严重的,辍学发生在小学阶段的比例都已过半,这和经济水平有关。在人均GDP较高、经济发展前景较好地一类和二类地区,学生辍学多发生在初中阶段,结合访谈资料了解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地区在城区,娱乐场所等诱惑较多,产生偏多的问题学生。

近年来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等方面与其它地区的差异。其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是最明显的,即使有国家政策的特别扶持,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仍不能与发达地区相较。师资力量方面,除了教师待遇普遍偏低、师资缺乏,同时掌握少数民族、汉族语言文化的教师的缺口非常大,这是少民教育中紧缺的人才,直接关系到民族学生能否良好接受两种文化,打好稳固的基础。基础教育虽然主体是义务教育,但是学前儿童的教育开展情况,以及民族地区对于目前主流教育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适龄儿童的入学状况,以及入学儿童的文化水平,各地状况不一、水平参差不齐,必然导致基础教育难度加大,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成果。

3.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

3.1经济发展水平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确立了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政策,这一战略政策导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远远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己经在开展义务教育高质量和推进义务教育现代化,而中、西部地区才处于刚普及、正巩固提高的阶段[14]。这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大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第二,单一省区内民族聚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非聚集区;第三,民族人口集中的西部省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对引入师资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3.2文化差异因素

我国的少数民族有着各自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政策能否正视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否能够尊重差异、适应差异往往决定了民族教育平等权益能否充分实现。由于在目前统一的教育体制中,更多的是汉文化与城市文化,民族文化并没有很好的体现,民族学生的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他们接受的知识与生活实际、民族实际严重脱节,令他们处于文化劣势地位,而所学也无法应用于实际生活。此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汉语言是民族学生在社会立足的工具,因此双语教育十分重要,这就对师资力量和双语教材提出了要求。

3.3民族地域分布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区域十分广阔,大体上可以用“大聚集于西部,小聚集于各省的偏远地区”来形容。由于地域特点而导致的经济发展差异、生活条件差异以及对外交流差异的制约,为教育的不平衡发展提供了条件。地域的劣势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分配的劣势[15]。地域劣势使民族教育在发展起点上就远远落后于汉族,并且教育发展的后劲也不足,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教育的需求也不高,给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4思想观念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思想观念已经成为制约当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民族地区民众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不仅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而且成为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大障碍。保守封建的观念令他们固步自封,对本民族外的文化、思想和观念难以接受借鉴。

4.对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思考

基础教育的主体既包括教育实行者,也包括受教育者。应该看到,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受限,不仅与国家投入、当地建设有关,也与学生自身的水平和能力有关。有关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现状的研究应该受到重视,不仅需要关注现状,也需要相关的政策帮助规范体系、教材等条件,同时应该就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教学方式、内容,如何为学龄前民族儿童建立知识背景,如何与义务教育有效衔接以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进行研究。

师资水平是衡量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提高教育水准的重要力量。深入探讨教育发展不均衡地区师资配比和利用情况,有助于了解在条件有限的民族地区采用什么样的师资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方便政府制定相应政策,调配人才去向。更进一步,有助于国家在培养民族教育人才时明确培养目标和方向。这样,不仅在政策上倾斜,财政上帮扶,也在贴近教育前线的位置给予了更为实质性的,能产生长远有利影响的科学支持。

参考文献:

[1]娄碧贵.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1.

[2]杨军.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3]田芬.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4.

[4]贺新宇.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8):226-229.

[5]郑克岭.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民族教育均衡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4):189-192.

[6]冯江英,石路.中国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94-103.

[7]常永才,哈经雄.建设和谐社会、文化多样性与民族教育均衡化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59-63+96.

[8]曹萍,梁积江.试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9(4):44-49.

[9]韩刚.教育公平与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5):171-176.

[10]马晓龙.试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4):341-342.

[11]杨军.现状与对策:西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27.

[12]刘钱玉.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对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

[13]赵昊.云南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综述[J].继续教育研究,2013(2):96-98.

[14]彭丽萍.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3.

[15]张凤飞.如何突破制约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瓶颈探究[J].河西学院学报,2007(2):77-79.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篇4

1.我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情况

表1报告了2003~2010年我国各地区间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情况。我们以2003年、2007年、2010年的数据为代表,分析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情况的变化。2003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排在前5名的分别是:上海(5658元)、北京(1720元)、天津(1038元)、新疆(852元)、内蒙古(581元);排在后5名的分别是:湖南(100元)、山东(121元)、江西(151元)、贵州(152元)、海南(164元);上海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湖南的56.6倍左右,地区间差异很大。2007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排在前5名的分别是:上海(9015元)、北京(3303元)、天津(2332元)、内蒙古(1362元)、新疆(1241元);排在后5名的分别是:江西(215元)、湖南(236元)、海南(260元)、河南(299元)、贵州(304元)。2010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排在前5名的分别是:上海(12945元)、北京(10908元)、新疆(4923元)、天津(4899元)、内蒙古(3657元);排在后5名的分别是:贵州(706元)、海南(854元)、广西(1075元)、江西(1108元)、安徽(1240元);上海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贵州的18.3倍左右,地区间差异依然很大。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地区间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排名变化不大,特别是排在前5位的地区,基本上一直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或是受到国家政策资助较高的地区。排在后面的多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但从各地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基本上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在2010年出现大幅度增加,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家要求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

2.我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分析

表2报告了我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性情况。从表2中可以发现,2003~2010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均值是逐渐增加的,2003年为565元,到2010年增长到2864元,增长了28倍左右。2003~2010年我国区域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极差与标准差随着时序变化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2003年极差为5558元,到2010年为12239元,2003年标准差为1016,到2010年为2685。然而,2003~2010年我国区域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差异系数随着时序变化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2003年差异系数为1.796,2010年为0.937,下降了48%左右,下降的幅度很明显。所以,从绝对值上来讲,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程度是在逐年增大的,但是,从相对值上来讲,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程度在逐年下降。绝对差异是某些变量值偏移参考值的绝对额,相对差异是某些变量值偏移参考值的相对额[5-6]。与绝对差异相比,相对差异更能真正体现数据分散程度在时间序列中的变化情况。因此,近几年我国地区间学前教育差异系数正在减小,地区间学前教育的发展正在趋向均衡发展。

二、我国学前教育生均教师人数均衡发展状况分析

1.我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生均教师人数情况

生均教师人数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数据,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教育规模大小,也从侧面反映了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专业水平[7-8]。因此,利用学前教育生均教师人数可以考察一个地区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状况。表3显示了2003~2010年我国各地区间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的情况。我们也以2003年、2007年、2010年的数据为代表,分析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情况的变化。2003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排在前5名的分别是:北京(0.132②)、上海(0.098)、陕西(0.091)、天津(0.077)、浙江(0.070);排在后5名的分别是:贵州(0.023)、安徽(0.027)、广西(0.028)、河南(0.028)、四川(0.032);北京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是贵州的5.7倍左右,地区间差异很大。2007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排在前5名的分别是:北京(0.142)、上海(0.102)、广东(0.080)、浙江(0.078)、海南(0.078);排在后5名的分别是:贵州(0.025)、广西(0.036)、安徽(0.036)、云南(0.039)、四川(0.041)。2010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排在前5名的分别是:北京(0.134)、上海(0.102)、辽宁(0.094)、浙江(0.086)、广东(0.085);排在后5名的分别是:贵州(0.032)、新疆(0.041)、广西(0.045)、安徽(0.045)、河北(0.045);北京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是贵州的4.2倍左右,地区间差异依然很大。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相似,经济发达的地区生均教师人数多一些,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生均教师人数相对少一些,且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排名变化不大。但从各地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大多数都是增加的,少数地区保持平稳的状态,例如,北京、天津、福建,个别地区则出现明显的波动,例如,陕西、新疆。

2.我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生均教师人数的差异分析

表4显示了我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生均教师人数的差异性情况。从表4中可以发现,2003~2010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的均值缓慢增长,2003年为0.054,2010年增长到0.064。2003~2010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极差与标准差基本保持平稳,变化不大。但是,2003~2010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差异系数随着时序变化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2003年差异系数为0.451,2010年为0.330,下降了27%左右,下降的幅度也比较明显,即从相对值上来讲,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的差异程度是在逐年下降的。因此可以认为,在学前教育生均教师人数方面,各地区正趋向均衡发展。

三、我国学前教育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均衡发展状况分析

1.我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现状

表5显示了2003~2010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情况。我们同样以2003年、2007年、2010年的数据为代表,分析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情况的变化。2003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排在前5名的分别是:北京(9.516)、上海(8.839)、陕西(6.415)、广东(6.031)、浙江(5.881);排在后5名的分别是:贵州(1.537)、安徽(2.039)、河南(2.205)、河北(2.423)、广西(2.428);北京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是贵州的6.2倍左右,地区间差异很大。2007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排在前5名的分别是:上海(10.915)、北京(10.487)、广东(6.952)、浙江(5.881)、江苏(5.466);排在后5名的分别是:贵州(1.789)、安徽(2.663)、广西(2.958)、河北(3.110)、云南(3.144)。2010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排在前5名的分别是:上海(10.735)、北京(9.360)、广东(6.501)、浙江(6.001)、江苏(5.779);排在后5名的分别是:贵州(2.062)、安徽(2.944)、河北(3.139)、广西(3.163)、四川(3.214);上海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是贵州的5.2倍左右,地区间差异依然很大。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排名变化不大,特别是排在前5位的地区,基本上一直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排在后面的多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与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教师人数排名的规律差不多。且从各地区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2003~2010年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变化基本都呈现出小幅度波动的情况,大部分地区呈倒“U”型,即先增加后减小。

2.我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的差异性分析

表6显示了我国各地区学前教育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的差异性情况。从表6中可以发现,2003~2009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均值是缓慢增加的,到2010年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降。2003~2010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极差与标准差变化不大,呈现小幅度波动。但是,2003~2010年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差异系数则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虽然存在波动,但是整体趋势是下降的,2003年差异系数为0.462,2010年为0.392,下降了15%左右,即从相对值上来讲,我国各地区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的差异程度是在逐年下降的。因此可以认为,近几年我国学前教育在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方面正趋向均衡发展。

四、结论

综合分析上述实证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研究结论:首先,无论从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教师人数还是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来看,学前教育的发展排名靠前的基本上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幼儿园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而排在后面的多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其次,从各地区间的实证数据来看,我国各地区间学前教育的差距总体呈现缩小的态势,各地区正朝均衡方向迈进。2003~2010年各地区间的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教师人数和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三者的差异系数都随着时序的变化总体呈现减小的趋势,这说明近几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系数正在减小,各地区间学前教育正朝均衡方向发展。最后,虽然目前我国各地区间学前教育的差距总体呈现缩小的态势,但是,各地区间学前教育不均衡现象依然很严重,例如,2010年上海幼儿园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贵州的18.3倍左右,北京幼儿园生均教师人数是贵州的4.2倍左右,上海幼儿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是贵州的5.2倍左右等等。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中西方文化存在许多差异:整体性和个体性的差异;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及教育文化的差异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就是从多个角度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从而将其应用于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得到更加全备的知识。

一、社会礼仪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人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像“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谢谢)”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请随便用)!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再见)!""Seeyounexttime(下次见)!""Goodnight(晚安)!”

二、服饰礼仪

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国际社交场合,服装大致分为礼服和便装。正式的、隆重的、严肃的场合着深色礼服滩尾服或西装),一般场合则可着便装。

我国服装无礼服、便服的严格划分。一般地讲,在正式场合,男同志着上下同质同色的中山装,或着上下同质同色的深色西服并系领带,配穿同服装颜色相宜的皮鞋;非正式场合(如参观、游览等),可穿各式便装、民族服装、两用衫,配额色相宜的皮鞋或布质鞋。

三、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四、中西方教育形式的差异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知识的传授,美国教育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二者需要交流和互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我们也意识到:中美教育在各个教育层次上都存在着差异,并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在美国,年轻人大多很有主见,这种独立意识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1篇6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事业费;分配结构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4%的政策目标已经实现,我国进入了后4%时代,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持续增加的经费需求和有限的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将是教育发展长期面临的问题,因此,教育经费分配结构问题也受到更多的重视。

在我国,教育经费包括教育事业费和基建费。教育事业费中的公用经费是衡量教育经费是否充足的重要指标,影响着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因此,本文选用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作为指标来研究各级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问题。

一、文献综述

关于各级教育经费分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分配结构合理性标准的探讨,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费研究小组对50多个国家教育投资结构的变动进行研究;二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进行对比分析,普遍性的结论为:世界各国的三级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一般呈金字塔型,而我国是倒金字塔型①。在我国教育财政支出不足的情况下,高等教育比重偏高,导致中小学办学条件恶化②。三是探讨我国三级教育结构的区域性差异,研究发现,各地生均公共教育支出与各地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不密切,而与各地在校生数量密切相关③。四是就我国过去或现在的教育经费分配结构进行分析。比如唐兴霖,李文军用1995-2010年我国教育经费的数据对经费总量,来源结构,分配结构,使用结构一一分析。

综上所述,我国在教育经费分配的合理标准、三级教育结构分配的现状方面都有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缺少对个别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分配结构的实证研究。本文将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近五年来的各级教育经费分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以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广西教育经费分配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数据及来源。本文的研究数据来自2009-2013年广西教育事业统计报告和2009-2013年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报告。我整理出了2009-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情况,见下表:

(二)研究设计

1.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SPSS20.0便可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出2009-2013年各级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极差、极大小值、均值和标准差,如下表:

由表可知,高等教育五年来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均值大约是普通小学的2.41倍,普通中学的1.88倍,普通高中的2.09倍,中等职业教育的1.80倍。从标准差来看,高等教育偏离均值的离散程度最大,再结合经费情况看后发现,广西高等教育的教育事业费近几年呈现大幅上升且居高不下的态势;中等职业教育的标准差最小,说明近几年的变化幅度较小。随着经费总量的增加,虽然每个教育层次的经费都在逐年上涨,但是高等教育的经费基数大,涨幅也大,而普通小学的经费不管是基数还是涨幅都是最低的,其次是普通高中。

2.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SPSS通过分析多组独立样本数据,就可推断样本来自的多个总体的中值或分布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就可得出各教育层次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多独立样本检验有三种检验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是Kruskal-Wallis检验和中值检验,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此采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假设原假设Ho为: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分布(或中位数)无显著差异,备择假设H1为: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布(或中位数)有显著差异。在原假设下,若p值小于或等于显著性水平0.05,则拒绝原假设;反之则接受原假设。

(1)Kruskal-Wallis检验。K-W检验是一种平均秩检验,如果各组样本的平均秩大致相等,那么就可以认为多个独立样本的分布无显著差异。运用SPSS20.0进行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可得出下表:

b.分组变量:级别。由表可知,有5个教育层次,共25个样本,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秩均值有较大差异,分别为6.8、12.6、10.4、13和22.2,卡方值是12.00,卡方值的渐进显著性是0.017,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分布有显著差异。

(2)中值检验。如果各组样本的测定数据的分布无显著差异,那么各组独立样本拥有共同的中位数。运用SPSS20.0进行K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可得出下表:

由表五可知,2009-2013年普通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五年全都小于或等于共同的中值;普通初中有两年大于共同的中值,有三年小于或等于共同的中值;普通高中有两年大于共同的中值,有三年小于或等于共同的中值;中等职业教育有三年大于共同的中值,有两年小于或等于共同的中值;高等教育五年全都大于共同的中值。可见各组独立样本的中位数差距很大。

再由表六可知,共同的中值为5472.39元,卡方统计量为10.5777,卡方值的渐进显著性是0.032,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原假设,说明普通小学、普通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中值有显著差异,也就说明各级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分布有显著差异。

(三)结论分析

1.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增长幅度最大。从表1可以看出教育事业费的变化情况:随着经费总量的增加,各级生均教育事业费大体上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在2012年减少了180.72元。但高等教育变化较曲折,在2011年出现了很大的增长,增长率为47.9%,随后增长率下降,但数量依然庞大;其余教育变化较为平缓,尤其普通小学和普通初中,增长幅度较慢。

2.各级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分布有显著差异。再以表1为例,2009年,高等教育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是普通小学的2.33倍,普通初中的1.85倍,普通高中的2.29倍,中等职业教育的1.60倍。到了2013年,高等教育的生均教育事业费是普通小学的2.45倍,普通初中的1.98倍,普通高中的1.99倍,中等职业教育的2.05倍。由此可见,广西高等教育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与普通小学、普通初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异在逐年扩大,广西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在各级教育间的分配不尽合理。尤其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经费的投入明显不足,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建议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2)》中提出:我国新时期教育的发展任务是: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因此,要实现这些教育目标,不仅要增加教育经费总量,还要对各级教育经费的分配进行合理配置,在教育经费总量的有限性和各级教育经费需求的无限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保障义务教育基础地位。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质量直接决定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是高等教育不能弥补和代替的,关系着全省、全国以及整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如今,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初等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有诸多研究表明,基础教育的收益率高于高等教育。然而,目前广西教育经费的分配呈现出高等教育经费多,增长快,基础教育经费少,增长慢的态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比例偏低,使很多中小学的教学条件和设备得不到改善,尤其是农村的中小学,严重影响了全省基础教育规模的扩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学生人口多,且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很高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只有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才能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奠基。因此,必须保持广西义务教育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且增长速度应该高于高等教育,在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积极改善办学的条件,提高办学的质量。

(二)加大中等教育投入。广西对高等教育投资的偏重,不仅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对全省的高中和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目前,广西高中教育发展的程度还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高中教育是连结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纽带,教学质量也是至关重要。因此,要加大对高中教育的投入,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保证教育质量。

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也是增长缓慢,甚至在2012年出现了下降的情况。中等职业教育的投资不足会导致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等问题无法得到解决,无法保证教育质量。而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重要途径,是一个省经济发展巨大的推动力,技术人才的短缺势必会影响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太高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来讲,在巩固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将人力资源转化为熟练的技术劳动力资源是满足社会对劳动力需求的有效途径。

其次,形成企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机制应该成为发展重点。培养职业技能人才要适应本地产业升级的需要,企业可以在职业院校内投资建立实训基地,当地政府也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按照市场需求,促进高质量院校的特色发展,把技术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

(三)促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虽然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各项检验都说明了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在各级教育中是最多的,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成本高,其经费还是经常出现紧张或短缺的情况。而且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质量却不大乐观。

首先,要根据省情,对广西省的高等教育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定位,把投入重点从院校数量转向教学质量和投资效益的上来,重点地对一些性质相近、专业重复、规模较小、质量较差的院校进行适当的调整、合并或撤销,提高投资的利用效率,防止高等教育的过度发展和资源浪费。同时,还要根据广西省的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加强重点专业的经费投入,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广西省经济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相协调。

其次,要促进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吸引多方面的投资渠道。由于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个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所以高等教育的费用应该由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负担。高等学校应该利用科研优势,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在以政府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参与和私人办学。同时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激励机制增加拨款的有效性,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除此以外,还可以借鉴他国经验发展民办学校。私立学校的发展不仅可以为教育事业筹措大量资金,还能促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众化发展。

总之,随着教育总经费的投入不断增长,教育投入的公平、合理应该提升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唯有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自身情况来合理调整教育投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各级教育层次的分配结构上,要不断缩小教育事业费尤其是公用经费在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基础教育理应厚土培根,改革、借鉴、创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促进全省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作者单位:1.广西大学;2.广西民族大学)

课题编号:本文是“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2011B0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解:

①蒋抒搏.我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问题研究[J].行业透析,2005(11).

②王善迈.我国教育经费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1989(01).

③李亚停沈百福.教育投资均衡评价[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07).

参考文献:

[1]蒋抒搏.我国三级教育投资分配结构问题研究[J].行业透析,2005(11).

[2]王善迈.我国教育经费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经济,1989(01).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1篇7

(一)高职英语教学忽视文化的作用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语言的交流,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没有语言的交流,文化难以生存和发展。在众多高职英语的教学中对文化真正的作用不够重视,导致在高职英语中忽略了文化的作用,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高职英语的教学大多是以英语的课本知识为主,以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为主导,对高职英语的教学坚持以课本为主,高职英语是对单词、句子和语法的简单讲述,不会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涉及相关英语的背景介绍和文化习俗的讲解,大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知识就课本学习英语,教学质量虽有保障,但是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太单调。

(二)高职英语教学缺乏文化意识

相比国外的高等院校,我国教育对英语文化教育的研究相对比较落后。虽有学术界的不断研究,但是英语文化教育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少之甚少,正是因为缺乏英语文化教育的文化意识。英语文化教育理论没有应用到实践中,直接导致高职英语教学缺乏英语文化教育意识。

(三)英语文化实践缺乏

高职学校的英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英语教师中,学生很少在生活实践中进行英语文化教育的实践,教师并没有向学生讲授英语文化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导致学生缺乏英语文化教育的实践活动。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教师要革新教学方式,充分意识到英语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教育内容,在合适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文化教育的渗透,通过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文化教育的渗透更好的学习英语,了解英语相关背景文化,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例如,教师在讲授英语中外国人收礼物与中国人的文化差异:中国人收到礼物时,要等到客人离开后才拆开。受礼时连声说:“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下不为例。”“破费了。”西方人收到礼物时,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Verybeautiful!Wow!”“Whatawonderfulgiftitis!”“Thankyouforyourpresent.”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对中英文化差异进行点滴渗透,并及时进行补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二)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由于文化的差异带来了语言的差异,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显示出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展示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文化对语言产生的影响,并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意识。例如,在中西方人受到对方的恭维时,中国人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当被人恭维自己时总是表现出特别的谦虚,并且不断推辞。如:“您的英语讲得真好。”“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西方人总是比较直接的,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表示谢意。如:“YoucanspeakverygoodFrench.”“Thankyou.”因此,教师要从中西方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对比,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三)在实践中加强文化教育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在挖掘英语文化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对英语文化教育有良好的认识,教师可以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对西方文化进行展示,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向学生展示出来,教师可以充分结合英文电影、电视剧和宣传片在学生的生活中不断进行文化渗透,当然,英语文化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使用到日常交流中,在交流中不断提升英语水平。

综上所述,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文化知识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对文化的了解有利于语言的交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对高职英语教学不断革新,由传统法的讲解课文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来学习,英语文化教育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成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不断更新观念,将英语文化教育更好的应用到英语教学中,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水平和英语综合能力。

作者:卞春霞单位: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泽芳.将中国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以《新编实用英语》教材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1.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篇8

关键词:新课程;英语教学;阅读能力;文化差异;渗透教学

英语教学实践中,阅读教学是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英语综合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而英语学科本身的教学开设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加强的基础上,从西方引进的一门语言学科,本身就包含有浓重的西方语言文化色彩与中国语言文化特色。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将中西方文化差异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对于所学知识内容的语言环境进行充分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开展英语的阅读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一、新课程标准下英语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虽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能够接触的英语阅读教学资源以及信息越来越多,并且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学生在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和缺陷。很多学生多是借助网络资源以及教学便利用于娱乐,而进行英语阅读学习与知识拓宽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导致英语阅读教学中,虽然拥有便利的教学资源与教学环境等,但是在实际教学与阅读学习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另外,英语本身是一门语言文化教学学科,浓厚的文化氛围对于教学开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但是当前教学环境下,由于现代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学生受到的文化环境以及氛围熏陶越来越少,再加上对于中国语言文化认识的缺失,导致学生在教学知识与内容学习过程中,不能够对所学知识的背景以及相关文化制度等进行全面认识。最后,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与其他国家的英语阅读教学相比,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方面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和局限性,英语教学中对于语法知识以及解题技巧的教学过于重视,而对英语学科文化知识背景的讲解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忽略和不重视,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与理解训练中多是按照既定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学习,影响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发展。

二、新课程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渗透分析

1.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分析

英语学科本身是一门西方文化语言教学学科,含有浓重的西方文化和语言色彩,其中也有对于中国文化的引进与融合,因此文化背景和氛围比较浓厚,但其中也存在较为突出的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与中西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活文化习惯不同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对于两个人之间的见面招呼方式的教学,就应结合中西方见面招呼方式的不同,进行教学知识的引进与教学开展。习惯上,西方人见面多以“Hello”为打招呼方式,但“Hello”在汉语中仅表示“你好”的意思,这与中国人之间的招呼方式有着很大的区别。我国在招呼上除了会用到“Hello”外,还会说一些表示客气或者是问候的语句,像“吃了没”“去哪”“干啥”等,但如果将这些招呼语言用到西方国家的招呼中,就显得很没有礼貌,因为这属于对于别人隐私的探究,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2.新课程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渗透

首先,针对上述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在教学渗透以及融合应用中,老师应注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针对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举例解读,以使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有个初步认识,进行知识学习中的文化氛围营造,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注意结合这些背景知识的积累,更好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英语阅读学习质量与效率。其次,还可以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参与英语阅读学习,使学生通过更多知识内容的学习,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种教学方式也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体现。最后,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探讨或者是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金玉清.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培养学生交际能力[J].吉林教育,2009(1).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篇9

关键词:城镇收入差距;夏普里分解;人口特征

收入差距扩大问题一直是我国近年来的热点问题,长期以来,在我国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各种宏观因素对我国收入分配产生了很大影响。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也采取了大量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协调收入分配;但另一方面,现实中的收入差距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居民个体因素,即人口特征因素决定的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关系到我国如何通过更加有效的经济政策来激励居民个体的积极性,从而取得更好的政策效果。基于此,本文利用CHIPS2007的微观数据,同时利用最新的基于回归的夏普里分解方法,从微观层面分解了不用居民人口特征因素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从而为相关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一、居民收入方程的设定

在进行上述变形之后,本文基于Wan(2002)的方法分解了不同变量的贡献率。在具体计算过程中,某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y的相关性越强,同时该解释变量自身的变异性越大,那么该解释变量对收入差异的贡献率也越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基于回归方法的夏普里分解的计算时间受解释变量的数量影响很大,在解释变量较多时(例如超过10个)很难计算出分解结果。因此,在不影响分析的前提下,本文在具体的分解过程中分别将部门虚拟变量sector合并为一个变量与同时剔除变量province。此外,在衡量变量变异性的指标选取上,本文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变量的变异性。

二、居民收入回归方程分析

对城镇居民收入方程的回归结果进行分析,表1报告了全国以及东中西分区域样本的居民收入方程回归结果,具体来看:

(1)年龄对收入水平呈负向影响,对比东、中、西与全国的情况,年龄对东部地区的影响要高于其他地区。这与地区人口结构有关,一般来说60岁以上人口均属退休人员,这部分人口收入来源只能依靠离退休金或者最低生活保障金,甚至其中一部分人没有固定的收入,因此一个地区老龄化程度越高就对收入的负向影响就越强。2007年东、中、西的老龄人口比例分别是10.2%、8.9%、8.3%。这种人口的分布情况与回归结果恰好吻合。

(2)男性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女性,这大多数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这种现象主要由四个因素造成的:首先是在劳动力市场中普遍存在就业歧视。女性的就业机会普遍低于男性,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女性大学生的就业率要低于男性大学生十个百分点左右。第二是分配性别歧视。我国男女之间的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并不多,但在同一工作单位,女性往往会被分配到低收入的工作岗位。第三是差异化的退休制度,我国男女之间的退休年龄是有差别的,一般女性退休年龄是50岁、男性退休年龄是55岁。由于退休之后收入会大幅降低,因此男女之间的收入水平在45岁~60岁这个阶段被迅速拉大。第四是体制改革因素,98年的国企改革有3800万国企职工下岗,其中女性的比例要高于男性,这对女性收入的总体影响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冲击。比较地区间的影响状况,东部城镇的性别差异导致的收入差别要高于中西部地区。

(3)城市户籍对收入水平的提升影响较为显著的,除2007年中部城镇的回归结果不显著之外,其他年份均在5%以上水平显著。这是两个因素造成的,首先城镇户籍比非城镇户籍人口所得的转移性收入要高,其次非城镇户籍人员多为农村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大部分从事低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收入较低的行业。从东、中、西三大区划的比较来看,西部地区因户籍城乡差异造成的影响最大,在城镇户籍人口的工资要比非城镇户籍人口高出25.6%,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也高达17.7%(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是因为西部地区的城市中非城镇户籍人口收入水平要比中、东部地区低,以非城镇户籍人口占比最高的农民工为例,2007年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在相等就业条件的前提下,平均收入分别比中、东部分别低了7%与40%(武岩与胡必亮,2014)。

(4)受教育水平对提升收入的作用较为显著,有大量的文献对其影响成因展开分析(可参陈钊等,2008;杨俊等,2008学者的研究)本文不再赘述。对比三大区划间的回归系数,发现中、西部地区受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的影响要高于东部地区。这与现有的一些研究结论是相反的,其研究普遍认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越高,教育收益率也越高,东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导致收入水平更高。但这些研究忽视了受教育程度在不同地区间回报率是不一致的,李实等(2005)已证明2002年西部地区中学、高中与大专的教育回报率高于东部地区。2007年我国平均受教育水平约为8.1年,接近高中的水平,尽管城镇的受教育水平比全国水平略高,但其区间也应在大专与高中之间,由于在这一区间东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较低,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受教育程度对收入水平的影响高于东部地区。

三、夏普里分解结果分析

表2报告了回归方程夏普立的分解结果,正如上文指出的,某个解释变量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取决于其自身的变异水平和其与被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因此表2中也报告了其自身的变异水平(用基尼系数来衡量的)。

具体来看,人口特征因素总体上对基尼系数的解释力36.6%,大约可以解释三分之一的收入差别,这与陈宗胜(2002)的结论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残差项中的贡献率是不能被人口特征因素解释的部分,这些因素包含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改革政策差异、自然环境差异、区位差异等宏观非个体因素的,可以发现,这部分因素占总体的影响是比较大的,这与我国尚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现实是一致的,即宏观因素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贡献更大。

进一步地,在人口特征因素中,对收入差距贡献最大的因素是受教育水平,其贡献率为16.75%;次高的人口特征影响是性别,其基尼系数与贡献率分别为0.034与8.02%;而人口特征影响因素最低的是婚姻状况,平均贡献率在2%左右。

进一步比较了东部、中部与西部三大区域的人口特征因素的贡献率,表3与表4报告了相应结果。具体来看:

(1)从总体解释率看,东、中、西三大区域内人口特征因素贡献率的相对大小与全国的分解结果基本相同,这也说明模型的分解结果是相对稳健的;但具体来看,人口特征因素在不同区域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其在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贡献率依次为32.15%、33.25%、34.4%。

(2)受教育程度因素在三大区域中仍然是排名首位的人口特征影响因素,但其贡献率在西部、中部、东部依次递增。该结果意味着,我国地区间人力资本差异仍是制约收入差距缩小的核心原因。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虽然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要低于东部地区(由表1的估计结果得到),但现实中教育投入仍然偏向于东部地区,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的投入,东部地区人均投入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也降低了中西部地区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上的作用。

(3)性别差异的贡献率在不同区域内仍然是排名第二位人口特征因素。性别歧视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已成为影响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中部地区的性别差异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最高,这与李春玲等(2008)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4)行业因素与年龄因素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相近,在地区间的贡献率呈东、中、西依次递减。从区域行业结构上看,东部地区聚集了银行、保险、计算机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的高收入的行业,而中西部地区聚集的低收入行业较多。即使在同行业中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也较大,以2007年为例,分别选取家具制造也、专用设备制造也与证券行业作为低、中、高收入行业的代表,各行业东中西部的平均收入分别大约为16200、11200、13100与24500、18600、19600与144000、59200、50800,证明东部地区同行业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5)此外,年龄因素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也是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文已经分析出老龄化是影响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与保障标准均比中西部地区更高,因此老龄化对收入差别的影响较中西部地区要小。户籍、婚姻状况对收入差别的总体贡献率较小。

四、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通过对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划的人口特征回归方程进行夏普里分解,主要得出三点结论:(1)整体上人口特征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贡献率为36.56%,该结论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也是相对稳健的;(2)影响居民收入分配的首要因素是受教育程度,其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达到了16.75%,其次是性别与行业因素;(3)从分区域结果来看,人口特征因素在不同区域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存在明显差异,其在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贡献率依次递减。本文研究对于协调我国收入分配具有以下启示:

首先,鉴于受教育水平对收入差距的贡献率最高,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通过减免学费的方式普及义务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升学率;就不同区域而言,有的放矢地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教育的投入,根据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的特点,着重提高对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投入。其次,促进不同性别的同工同酬,加强执法部门依法制定查处对于女性的就业歧视与劳动权益侵犯,进一步提高女性就业权维权意识,制定专门的禁止歧视妇女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最后,加快养老制度改革,逐步推行延迟退休政策,消除男女职工退休年龄差异,提升中西部地区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减小退休人员的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陈宗胜,周云波.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李春玲,李实.市场竞争还是性别歧视――收入性别差异扩大趋势及其原因解释[J].社会学研究,2008,(2):94-117.

[3]李实,王亚柯.中国东西部地区企业职工收入差异的东西部分析[J].管理世界,2005,(6):16-25.

[4]杨俊,黄潇,李晓羽.教育不平等与收入分配差距:中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1):38-47.

[5]武岩,胡必亮.社会资本与中国农民工收入差距[J].中国人口科学,2014,(6):51-61.

[6]万广华,陈钊,陆铭.全球化与地区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5,(3):17-26.

[7]许召元.区域间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的影响[D].北京:北京大学学位论文,20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经济结构升级与经济体制转型中我国行业收入差距问题研究”(项目号:12JJD790050)。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篇10

【关键词】中体西用;和魂洋才;差异

20世纪中叶,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日两国面对日益严峻的生存形势,先后进行了诸多领域的改革,教育领域的改革也相继展开。基于同样外忧内弱的国情以及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世情,作为两国教育改革指导思想的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有着共同之处。首先,两者都是本土文化在遭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时,对于外来文化的挑战而做出的回应,最初具有相同的被动性;其次,两者都试图调和或融汇东西方文化,以期以西方文化之长补自我文化之短,属于一种文化调和;再次,两者都力图保存自身文化在文化调和过程中的主体性,试图以自身文化之“体”或“魂”去主导西方文化之“用”或”才”;最后,两者的原始含义大致相同,“中体”与“和魂”都主要是指本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而“西用”与“洋才”则均指西方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富强之术”。而,面对洋务运动之后清政府甲午战失败以及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反差,不难看出,看似相似的两种指导思想必然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纵观两国发展历史我们不难看出,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原始含义虽然有一致性,但其实质是不同的

虽然中体与和魂均以儒学为基础,其内核表面相似,但中体主要是指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思想文化,其核心是“纲常名教”,具体体现的则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和魂主要是指构成日本传统文化核心的天皇制下形成的“忠诚一体”、顽强不屈的“大和魂”这一民族精神,它是以儒家道德为基础的个人伦理。因此,有学者将当时的中体与和魂之别归结为封建性与民族性之差别。此外,虽然儒教伦理在两国的意识形态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但儒学传入日本后,转化为不同于中国儒教的日本化的儒学,这二者在两国道德领域的影响深度不同,核心也不同,中国是以“仁”为中心的大众儒教,而日本是以“忠”为中心的军事儒教,这也决定了“仁”的思想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而日本却一直延续了自己的军国主义传统。

西用与洋才,从原义看二者均指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富强之术,而其真正的内涵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要是指声、光、电、化、理、工、医、农等自然科学和史地、教育、商务等社会科学以及“坚船利炮”等物态文化。这决定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只学习西文、西艺、西史,不学西政,吸收西方文化仅局限于器用层上。而后者不仅指自然科学、生产技术等物态文化,还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法律形式、教育制度等意识形态文化。基于这一认识,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自然科学,还学习了西方的社会科学和制度文化,即不局限于器用层面,兼取西方文化各个层面之长。

对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实质认识上的差异,决定了两国在接受西方文化时的宽容程度上的差异。我国在吸收西方文化时掌握的尺度较严,“西用”一般局限于西方科技,而西方的制度和思想,尤其政治制度则被视为“中体”的对立物和异端而加以排斥。日本则恰恰相反。

二、中体与和魂在各自框架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中体”在中体西用模式中处于根本的和优先的地位,“西用”则处于从属和次要的位置,两者是一种不对称的主从结合。而“和魂”则并没有受到优先的强调,“洋才”也没有被摆到末位,两者基本上是对等的结合,这就避免了陷入既要维护落后制度,又要学习先进文化的自我矛盾之中,精神与文化的融合无疑比制度与文化的对立更能取得改革成效,可见,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之间具有本质的差别。

三、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

在文化特性上,中国文化是自生、内发性的,而日本文化是外生、吸纳性的。因此,中日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的文化在封建社会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即使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中,数千年的儒学文明和封建专制体制依旧表现出消极的抗拒性和被动的适应性,封建传统教育仍处于中国教育的主体地位,中国单一的、内向封闭型的传统历史文化阻碍了对外来文化的接受和融合。因此,中体西用思想拒绝了西方的政治文明,也同时延缓了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步伐。日本则不同,虽然日本文明和中国文明同属于东方儒学文明圈的范围,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是无我中心型文化,容易抛开传统观念和习惯。日本文化的开放性、并存性特征使得日本传统文明在与西方近代文明发生碰撞时,极易对西方政治文明进行接收与吸收。可见,和魂洋才思想是日本文化与民族精神相结合的成果。

四、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在实践环境上存在差异

一方面,二者指导的改革目标就是不同的。中体西用指导下的改革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主义旧制度,而和魂洋才指导下的改革目的在于建立资本主义新秩序。这就决定了洋务运动在改革过程中的被动性,必然会受到统治者与旧势力的掣肘,阻力比较大。另一方面,中体西用是在局部范围内实践的,其实践主体主要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部分较为开明的官僚、汉族地主官僚以及部分洋务思想家。换言之,中体西用的实践主体不是一个有统一纲领、统一组织、进行统一行动的政治团体,这势必影响其实践的效果。而和魂洋才不仅是政府教育改革的政策,而且已经上升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取得了自上而下的一致共识,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化,主动学习西方已经成为整个社会一种自觉选择,再加上统治阶级内部不存在异己力量,政府可以运用政权的力量,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对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自然能收到良好的实践效果。

回首历史,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不同结局必然引发我们对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深思,然而,虽然中体西用的体用二元对立直至现在仍倍受诟病,但我们应该看到,其指导下的洋务运动确实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和魂洋才虽然指导了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成功,却没有将日本军国主义传统连根拔起,因此,我们无需妄自菲薄,以史为鉴,才是学习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张玉琴.福泽谕吉的教育思想[J].外国教育研究,1987(2):43-47.

[2]王越旺.“和魂洋才”与“中体西用”[J].廊坊师专学报,1994(1):31-37.

[3]李爱民.张之洞与福泽谕吉教育思想比较探析[J].云南教育,2002(20):5-8.

[4]周娜.“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教育视野下张之洞与福泽谕吉西学思想之比较[D].河南大学,2006年5月.

[5]赵紫峰.中日两国教育近代化之比较――以“中体西用”和“和魂洋才”为中心[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5月.

[6]余芳梅.“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思想之比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5-37.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篇11

时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西方的文化和事物,其热度已形成了一股浪潮,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当然这与二十一世纪政治气候和文化发展不可分割,中西方交流的密切,使得研究中西差异尤为重要。文化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为: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从这一解释来看,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即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与文化形成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正体现了这种差异表现的多样性。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基本存在以下几点。

一、文化差异

具体而言在精神上,主要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中方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正好相反,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有人认为,西方文化以结构細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以结构整体综合见长。

文字上,中国由整体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会意文字,具有书画同源的特点,句法中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关系和时态,一般不作严格要求,强调以意会来把握。西方由个体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其句法对主谓关系、修饰关系成分之间的性、数、格和时态,则往往有较严格一致的要求。

语言上,中国在文章章法和文字描写方式上习惯于文章必须有头有尾,层次分明,起承转合,不可颠倒;来龙去脉必须交代清楚,注重整体的完整性;人物描写也以沉鱼落雁之容,羞花闭月之貌”的整体刻画为特色,注重外在行为的描述。西方的文学作品则可由任意一个中间局部开头,整体时空感不强,倒叙、跳跃、意识流、片段,这些更是其作品之特长;人物描写则以从头到脚,直到睫毛颤动等細节刻画为基本特色,注重不可见的独白和内在心理描写。

二、教育差异

所谓教育的差异,就是两种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氛围的差异。两种不同的种族必然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体制。无论是从政策层面的实施到体制制度的建设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几近完备。在孩子们都接受高级的、良好的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就是有一些学生养成了不良的骄奢习惯。西方文化的教育主旨是培养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质,在教育环境非常良好的情况下,西方孩子的这点缺点也显得不足一提。

相比而言中国文化的背景太深,政府经济负担能力过重,使我们的素质教育发展在目前来看还是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仍然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在这种大教育背景下,我们的素质教育忽视了对孩子自我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我们的学生在国际竞赛上的水平很高,但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则远不及西方学生。笔者认为,这只是两种文化及社会制度的产物,两种不同的国情,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这并不能只从表面来说孰好孰坏,他们各有各发展的优势和瓶颈,我们应该做到求同存异”,使中西方教育在各自不同的土地上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摒弃自我的不足,互相吸取对自我有利的方面。

三、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有些学者认识:中国并没有宗教。显然,这种说法过于草率,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包含性的文化,只要符合中国文化的道德要求并有利于本土文化发展的,一律吸收。当然,宗教也是如此,因此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而且又有大部分的非教徒。而西方文化强调本体的神圣性和优越性,在宗教上采取的态度和做法与中国大相径庭,例如,多次的十字军东征、长久的宗教仇杀、宗教裁判所的建立及兴盛等,所谓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也由此可以体现得出。相对于中国对外来宗教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西方更热衷于对外扩张和传播。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其形成的原因也与形成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熟悉历史的都知道,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而泛基督教系则形成于西罗马帝国最混乱的时候,奴隶制的社会制度正在崩溃,斗争和对抗是当时社会的主题。

四、艺术上的差异

大家都知道中国画的大开大合、泼墨写意和欧洲油画讲究的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等完全是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范畴。我们过于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让欧洲人不能理解,同样,我们有时也觉得欧洲人的艺术技术过于本分,呆板而缺少灵动感。看多了欧洲绘画史上被奉为经典的宗教题材画作,中国人有时在感叹其技法写实細腻的同时,也会感慨欧洲大师们想象力的贫乏:为了说明天使在飞,就非得给那些可爱的小精灵们加上一双翅膀。我们的祖先也画了几千年,为表现出仙女们飘逸、凌空而飞的感觉,在她们旁边加上几朵白云,也达到同样的艺术效果,而且更形象生动,也富有意境和想象空间。

中西方大学教育的差异范文

关键词西部;农村职业教育;问题;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3)10-0066-06

一、我国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观念落后,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西部地区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对“当地党委和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调查中,西部地区的受访者认为当地党委和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一般”以下的比例高于东中部地区。西部城乡比较发现,乡镇村的受访者选择“一般”和“比较重视”的比例均低于县城受访者。对西部群体比较发现,一般教师和干部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003

(二)投入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目前西部绝大多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不平衡,其主要根源在于对职业教育投入不足。在对当地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办学经费投入的调查中,东中部和西部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001,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如表2所示,西部地区选择“比较充足”的人群比例均低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选择“只能勉强应付日常开支”和“比较困难”的比例均高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西部和东中部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经费投入上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西部城乡比较发现,县城与乡镇村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在西部农村职业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以及师生比等软硬件指标不达标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对当地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办学条件(硬件)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44.2%的人选择“一般”,选择“较好”的占25.8%,较差达17.9%。区域比较发现,东中部和西部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四)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上忽视为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社会责任,致使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无法形成良性循环。调查发现,公众对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价值取向均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农村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学生进入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素养为主要任务,恰恰忽略了培养从事第一产业(农渔牧林)素养的重要性。在对农村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以培养学生进入工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的素养为主要任务”的调查发现,全国数据库中,认为“比较合理”的人群占到总数的52.7%,选择“一般”的人群占20.7%,认为不合理的人群占2.2%,平均评价等级M为2.38,见表4。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无明显差异;西部城乡比较也无明显差异。

(五)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

在对县(区、市、旗)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选择“较高”、“一般”和“较低”的人群比例分别为20.1%、56.0%和17.2%。西部地区选择“较高”、“一般”的受访者比例均低于全国和东中部地区受访者,见表5。东中部与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六)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业务素质是衡量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对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教师业务素质的调查发现,全国数据库中有41.3%和31.7%的人群分别选择“一般”和“较好”,选择“较差”者占9.5%。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七)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有待提高

在对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课程体系与内容的科学性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53.9%的人群认为“一般”,26.2%和12.5%的人群认为“较好”和“较差”,见表7。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

(八)教学方式单一

在对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等)教学方式(在一定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方法、途径、形式等)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54.4%的人群选择“一般”,28.5%和10.3%的人群选择“较好”和“较差”,见表8。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1,呈现极其显著的差异。也就是说,在教学方式上,西部与东中部农村职业学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课教学依然存在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学的现象;二是过多强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略与实际工作岗位的结合;三是由于实训基地和设施建设不足,导致实训类课程教学无法达到课改要求。

(九)招生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

在对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中学教育)招生制度的调查中,全国数据库中有47.6%的人群选择“一般”,26.9%和14.0%的人群分别选择“较好”和“较差”,见表9。东中部和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000.05,无明显差异。从西部群体比较看,一般教师、干部群体、其他群体的显著性检验值p=0.525>0.05,无明显差异,其中两两分别比较,据显著性检验值判断亦无明显差异。也就是说,西部地区一般教师、干部群体、其他群体对招生制度的评价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十)对于提高当地农村从业人员素质的作用有待提高

在对职业教育对提高当地农村从业人员素质所起作用的调查中,全国被调查者中有37.2%选择“作用一般”,35.4%选择“作用较大”,4.9%选择“作用很小”,见表10。东中西部区域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50=0.05,表明西部和东中部地区有显著性差异。西部地区县城与乡镇村比较的显著性检验值p=0.062>0.05,表明县城和乡镇村在该问题选择上无明显差异。西部群体比较,一般教师和干部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值p=0.008

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既受到西部农村自然、人文、社会等诸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也受到西部农村教育内部系统诸多因素的影响。总之,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困境和问题,实为上述诸多因素的交织影响所致。

二、促进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22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根据上述目标,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三农”、大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型农民和各类人才为己任,坚持和完善“三教统筹”与“农科教结合”,努力实现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发展的良性循环。

(一)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以大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为使命

我国西部农村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受教育水平和整体素质都不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在乡村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中,主要以老年、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力为主。从“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各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程度”的最新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平均每百个劳动力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中部发达地区。譬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农村居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或文化程度,在“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等评价指标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1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的绝大多数地区,在“高中程度”、“中专程度”、“大专及以上”等评价指标上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1。职业教育对于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劳动技能方面,有着其他类型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应在大力提高农村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认识,加大对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

中央财政应加大对西部农村特别是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穷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有效改变西部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以培养大批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三)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大招生制度改革力度

首先,西部农村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就西部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结构层次及学校分布等实际情况来看,西部农村在县级城市和乡镇应以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为重点。其次,西部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着服务于中考或高考落榜青年、农村成年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职工等的职业预备教育、在职教育、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教育与培训的繁重任务,培养能力亟待提高。从西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需求和紧迫性来看,有必要部分甚至完全实行免试入学、注册就读、宽进严出的招生试点改革,以有效扭转西部职业学校长期以来存在的“升学教育”、“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四)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应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办学质量

首先,西部农村职业学校要明确培养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形成适应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办学理念,加强和本地工商业的联系,与雇佣单位和相关机构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其次,西部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点是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为辅。因此,西部农村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模式上,应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建设和发展符合西部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需要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2]。

第三,加强课程、教材及教学改革。西部农村职业学校课程设置,要根据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科学地设置课程,注重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

参考文献

[1][2]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32.33.

ProblemsofRuralVocationalEducationDevelopmentinWestChinaandtheReformCountermeasures

——BasedonaNationalSurveyandtheComparisonbetweenUrbanandRuralAreas

HEGuang-quan1,LIAOQi-fa2

(1.ResearchInstituteforAdultEducation,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Sichuan610066;

2.FacultyofEducation,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China)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网络暴力发生的原因范例(12篇)

    - 阅0

    网络暴力发生的原因范文篇1关键词: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预防一、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发展中心第15次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4年底止,我国网民9400万,其中2.....

    品牌信誉的重要性范例(3篇)

    - 阅0

    品牌信誉的重要性范文关键词:信任危机道德风险社会责任从“大头娃娃”到“肾结石患儿”的“奶粉事件”震惊了整个乳品行业,也震惊了整个食品行业,一些中国乳制品行业的巨头们.....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