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文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5}

1908年,英美两国同时都有名为"社会心理学"的著作面市,例如麦独孤所著《社会心理学导论》以及罗杰斯所著《社会心理学》。自此之后《社会心理学》就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科目,逐步被人们探索。社会心理学指的是对于心理学的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并将其运用的科目。对于社会心理学进行学习的主要作用是让学生了解在社会大环境中某个独立个体的想法和做法。社会心理学不只要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一定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1心理学在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授课中的特点

1.1心理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特点

具有与高等教育同等基础理论、拥有先进的思想、前沿的知识以及前沿的技术是高等职业心理学教育最大的优势,其不仅具有很高的综合能力,还具有相对较强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将之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这是高职与其他高级教育的主要区别之一。

1.2学生的特点

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是高等教育很重要的组成成分。与大学的学生无二,高职生同样处于青春、懵懂、涉世未深却又对于很多事物有着好奇心且具有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冲劲的年龄段,他们也在进行着青年向成年的蜕变,内心世界也在随着外界变化而变化,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并不具备足够的时间用来思索。总体来说,高职学生产生的大多数共性心理问题是:逆反心理、报复心理、孤独心理、异往困惑、嫉妒心理等。

1.3心理学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具体来讲就是强调个体与整体的有机整合,在对于一个个体的各方面资本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同时,还对于个体的其他有缺点进行客观解析,与实际结合,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找出最适合的工作路线,并为踏上这一路线做出努力。

在这门学科授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们的启发,给他们进行自我定位的机会;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进行指导,给他们自我规划提供辅助指导,确保他们踏上的是自己愿意为之奋斗的道路;给他们提供心理指导使得他们保持正常的心态,依据自己规划的路线稳步前进。为达到上述目的,导师在讲授知识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指引作用是不可或缺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管理者,还是可以充当学生的朋友的角色。这对于高职院校的从业者对于教育的理解程度有着较高的要求,要求其拥有崇高的师德,对于学生的爱心以及对于其本身工作的激情,擅长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还要求教师具有一定水准的心理学知识。

2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2.1社会因素

①我国的就业较为困难竞争激烈,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人才过多,用人单位越发挑剔,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本科生,胡乱的提高招聘标准,造成毕业生资源的极大浪费。

②很多城市对于蓝印户口的要求有了很大提升,更有甚者对于人才的出生地作出要求,这使得外地毕业生求职愈发困难。

2.2学校因素

专科院校对于应届毕业生一般都仅限于经济方面的帮助,却忽视了毕业生其余方面能力的增强和专业知识的储备以及应聘能力的提高,有很多学校对应性的举办了对于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类课程,却并无大的突破。

2.3家庭原因

大专毕业生的家庭对他们未来的就业抱有很大希望,父母想让他们不要忍受贫穷与辛苦,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待遇好的就业机会,却唯独很少考虑孩子选择的职业的前景。

2.4自身因素

①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高职类院校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自我效能感不强。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他们不擅长应试教育,自我评价不高。

②没有足够的收入。由于其家庭拮据,毕业生选择工作的时候追求速度,做不到适度的观望。

③太过于期待好的岗位。很多毕业生有这事家庭宽裕的任务,这时的高收入的工作更加抢手,且他们更愿意在大中型城市就业,却不想在底层工作。寻找工作机会的过程中,有一部分毕业生会由于无法得偿所愿而紧张、焦虑;若再次遭遇不如愿,则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极端情绪及行为。

3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教育

3.1创造主观积极的情绪体验

高职院校毕业生求职指导要以使学生产生积极态度为根本,将学生们的个人需要转化为激励他们努力的因素,引领毕业生确立正确的观点。除此之外要将这种引领贯穿全程的教育之中,在学生刚刚入学时就要让他们了解到,他们的任务不光是好好学习,全面提升自身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积极向上具体是指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可以符合自己要求的过去,积极的面对现在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或者已经出现的问题。

校方要给与毕业生更多地表现自我的机会,比如:依据学生的性格特征让其担当学生干部、学科代表等职务,使其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建议他们去适合自身性格的地方进行勤工俭学,当学生们在他们有所长的地方有所表现,他们将会得到积极的激励,这种激励可以给与自卑的学生信心,这可以给他们减压提供助力,还可以使他们得到足够的自信,让他们感觉到快乐。

3.2培养个体积极的个性特征

经科学研究表明,与普通人比起来,盛行积极乐观的人可以更好的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这种人可以快速的走出逆境,即便是最严峻的考验,这种人也可以轻松应对。不过,一个人天生的或是从小到大接受的思想对于他的未来影响甚大,因此知道怎么做却不一定可以做得到,理解了却并不意味着变化。尽量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自己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潜力。

3.3建立学校积极的就业指导

我院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学生职业规划根本,且在逐渐在激励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导师共同努力,面向各个年级、各个专业、不同对象创造并完善一套系统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的积极化的就业指导方针。

我院会组织每届学生进行未来规划课程,给参赛选手支配专业的指导用来辅导赛前训练、赛时支援,赛后总结,辅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提高能力,使得学生逐渐自信且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我院的毕业生从业引导工作,眼下以"三课"为基础,分别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业指导课、学业职业生涯规划课,以"三讲"就业讲座、心理讲座及毕业生讲座来给与学生努力方向,在每个环节都注重实用积极心理学的知识,是学生们得到更多积极的经验,引领毕业生们了解自我,给他们的未来就业提供巨大助力。

参考文献

[1]李玉芳.硕士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诉求、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9-1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文篇2

20世纪末,以美国心理学学会主席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为代表的几位著名心理学家开启了以探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为主要内容的心理学研究新视角”。人们把这场以重视人的积极心理体验、人格特征与力量的心理学价值回归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统称为积极心理学运动(PositivePsychologicalMovement,PPM)。Seligman[2]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指出:“20世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缺憾就是对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重视不够”。因为在此之前,主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问题、消极情绪与矫正功能,心理学实际成为了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3]。2000年1月,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上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详细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方法与发展方向,使积极心理学为世人所熟悉[4]。2001年3月该杂志又设立了一个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专栏,专门发表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同年冬天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杂志》也出版了积极心理学的专辑,而2002年,Snyder与Lopez合作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的正式出版,则标志着PPM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积极心理学正式形成[5]。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与群体的积极心理力量,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如表1所示)一是主观层面:着重研究个体对过去(成就感、满意度等)、现在(快乐、幸福、愉悦等)、将来(希望、乐观等)的积极主观体验。二是个体层面:主要研究积极人格特征(自尊、友好等)与个人良好品德(智慧、勇气、仁爱、正义等)的形成机理与测量、培育方式。三是集体层面:着眼于建设有利于发展人的积极力量与品质的积极社会制度。

PPM从1998年发起,到现在才不过十二年,可它的影响已经超出美国,波及世界各国的心理学研究,同时还影响到社会的其它领域。积极心理学的许多理论、观点、方法已经渗透到社会学、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对一些旧的公认的研究视角提出了挑战。在管理学方面,过去不少研究者研究员工的“职业倦怠”问题(包括Freudenberger等一大批研究者),但是受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影响,目前,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者开始从“职业幸福”的角度用积极的方法研究如果吸引住员工,让员工把提高工作效率作为一种成就感,而不是像“职业倦怠”研究者那样,研究如何用被动的方法去防止员工流失,使员工把提高工作效率当成了一种负担气在经济学领域,积极的思想与研究视角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和公共关系学教授卡尼曼成为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之一,原因就是他将不确定条件下人的判断和决策思想结合到经济科学中提出的“前景理论”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从一定程度上说,卡尼曼教授的经济学理论可以称为“积极经济学理论”。此外,积极的思想还在公共管理和社会政治活动中得到体现。总之,PPM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并在全社会掀起了一场积极运动。本文就PPM对组织行为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展开探讨(见表1)。

积极心理学运动对组织行为学的影响

PPM倡导积极人性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改变了消极心理学过分注重问题心理研究的片面性,这与现代管理思想相吻合,因此被组织行为学所接受。Luthan#指出,PPM对管理理论至少产生了两个主要影响:一是组织行为学家开展了积极组织学术研究,探讨如何提升组织潜能与培养积极的组织特征;二是积极组织行为学(PositiveOrganizationalBehavior,POB)的出现。此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概念对组织行为学大有裨益。

1、积极心理学运动促进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形成与发展

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NebraskaUniversity)的Luthans教授是第一个将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观点应用到组织行为学领域,并提出积极组织行为学概念的学者。Luthans[w]认为,积极心理学,特别是有关积极情绪状态的研究成果引入组织行为学目的是开发与提高领导效能与员工绩效。虽然在PPM之前,组织行为学也研究员工的正向强化、积极关怀、积极情绪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但是像传统心理学一样,研究重点落到了员工消极问题的处理上。例如,过分关注员工压力与离职,而不是如何使他们轻松快乐;过多研究员工的低效率与组织机能失调,而不是他们的心理潜能与积极力量[11]。心理学者Robinson和Bennett甚至还开发了一种测量员工“异常工作行为”的量表。然而,在这个经济变数加大、地区政治不稳、全球竞争加剧、科技进步无休止的时代,Wright[13]等认为,应该借鉴PPM成果,采取积极的方法去研究组织行为学与社会学,并把这种以积极视角去研究组织行为学新内容的体系称为积极组织行为学。POB着眼于微观层面有关人的积极心理状态(如乐观、希望、快乐等),主要研究积极导向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力量的测量、开发、运用和管理,从而实现改善工作绩效的目标。用Luthans等人[14]的研究成果来概括POB的特点就是:POB是针对那些具有积极导向的、可测量的,可开发的、能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心理能力所进行的研究及运用,其目的是提升组织中的工作绩效,它与传统组织行为更关注管理控制和克服员工弱点的特点形成鲜明对比。不仅POB的研究思想与PPM相同,而且它的研究内容、方法、概念也都留有积极心理学的痕迹。

首先,POB借鉴了PPM积极的研究思想与导向。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的行为特征与规律,目的在于通过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研究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满意度,减少离职率与缺勤率。但是传统组织行为学过多研究组织、团队及员工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他们的优点;靠监督惩罚员工来校正他们的行为,而不是通过授权、表扬来激励他们的表现。正是受PPM影响,POB提出了积极的研究思想与视角,将积极心理学关于乐观、希望、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情感纳入了自己的体系之中。LuthanP就提出,POB应借用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研究组织与人的积极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同时,受积极研究导向的影响,戈尔曼以心理学为基础提出的情绪智力(ED也被POB理论吸收,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注重员工智商(IQ)轻视情商(EQ)的局面。

其次,POB吸收了积极心理学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Luthans等研究者提出POB的概念是习得的、发展的、可测量的、易于开发的。其中易于开发这一标准要求POB所包括的概念是状态性(state-like)的,而不是相对稳定的特质性(trait-like)变量。总之,POB研究的概念不仅要与积极性相联系,而且必须与传统组织行为学概念有所不同,最重要是可以通过开发它们来提高组织与员工的绩效。根据这个标准,学者们提出以下POB的概念:自我效能、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情绪智力。很显然,这些概念大多来自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体验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POB也大量借鉴了心理学的观察、实验与测量的技术与方法,特别是纵向比较研究的使用。

2、积极心理学运动推动了积极组织学术的兴起

就在积极组织行为学提出的同时,200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群学者受PPM的影响,认识到对组织的学术研究也要转变价值取向,以积极的视角去挖掘组织的力量与效率,这就是积极组织学术(或称“积极组织学术研究”,PositiveOrganizationalScholarship,POS)的指导思想[16]。实际上,POS是由密歇根大学商学院倡导建立的积极组织学术研究小组发起的,以研究组织及成员的积极特征、积极过程和积极结果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活动。与传统组织研究不同,POS着眼于人的积极动机(无私、利他、奉献)、积极现象的促成因素(如过程、能力、结构与方法)与结果(活力、意义、高兴与质量)的关系,试图解释什么是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以及如何发掘与利用它来实现组织、个人及研究者的共同目标。

POS的研究思路与内容受到PPM与POB后期研究的影响,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关于“积极性(Positive)”。POS理解的积极是一种状态(如善意),以及与这种状态相联系的力量或结果(如感激)。POS研究积极状态并不意味着传统组织研究着眼于消极状态有什么过错,而只是说传统组织研究没有给予积极状态、积极力量足够的重视。POS也研究典型的个人与组织行为模式,而且并不回避有关人与组织的障碍、弱点或伤害行为,但它倾向于良好行为模式的培养,强调能使个体、群体、组织产生积极结果的因素,这与PPM的思想基本相同。其次,关于“组织性(OrganizationaD”。POS不仅重视积极组织环境、组织的积极现象,而且更强调与组织环境相联系的积极状态与过程,它根据组织理论全方位地理解、解释、预测被传统组织忽略了的积极行为的发生原因与结果。例如,组织如何在复杂情境下通过能力建设、员工承诺、领导力提高等措施产生更积极的结果,这与传统组织行为的研究取向完全不同[,而与POB理解的现代组织是完全一致的。最后,关于“学术性(Scholarship)”。在现实生活中,关于如何取得幸福、成就、效率等积极结果方面,并不缺少一些自助性的通俗读物,如《谁动了我的奶酪》、《一分钟经理》、《七个习惯》等,但这些成果缺乏可信的实证与理论的支持,而且这些描述性的研究无法解释什么样的行为能产生什么样的结果[19]。受积极心理学重视实验、实证与纵向研究的规范学术思想影响,POS注重研究的科学性、理论性、系统性及应用性,要求严格定义与规范学科术语,以此约束组织学术研究的活动范围,其目的是发展理论,进而为实践服务,所以说,POS成果是建立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基础上的。从这一点可以看出,POS的理论基础与学术规范来源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值得提出的是,POS不仅仅受PPM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诸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组织公民行为学的影响,并与它们一起构成以“积极”为导向的学术研究新动态。POS与POB的主要区别是,POS倾向于研究宏观的组织层面,它致力于研究究竟什么能代表和最接近组织最好的因素与状态,而POB主要从更微观的组织个体层面出发,致力于研究能提高个体绩效的心理潜能与优势。此外,POS主要涉及一些对员工工作绩效有影响,但有可能是无法开发的建构,如仁爱和善良等;而POB中所包括的构念正像本文所说,是状态性(state-like)的,是可以开发的建构,如“自我效能”等。

3、积极心理学运动改变了组织行为学对人格理论的认识

在PPM之前,人格心理学强调对问题人格与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的研究。正如Seligman所说“现在心理学家已经能够精确地测量和定义以前很模糊的概念,如消沉、精神分裂、酒精成瘾等,我们似乎只学会了

把人类从不幸或痛苦中拯救出来而忘记了怎样帮助人类过上幸福生活”。PPM倡导研究积极人格特征(自尊、自控)、良好品质(如智慧、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卓越等)以及积极人格的实现途径(如增进积极体验、培养良好自尊),改变了“大五”(神经质、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人格理论关于人格是稳定不变特质的观点。积极人格理论强调个体的能力和潜能在积极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现代西方社会兴起的积极教育与积极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积极人格理论。正是积极人格理论的影响,Judge和Bono™开始研究人格特征的培育以及它们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表明,积极人格的核心价值,如自尊、自控与情感稳定与员工满意度和工作绩效存在显著的正相关。Judge还在《积极的力量》一文中提出积极自我概念,并对积极自我概念与员工绩效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开发积极人格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成果转变了传统组织行为学对人格理论,特别是问题人格的认识。

如果说,PPM在理论上的贡献是推动了组织行为学的再认识,那么它对实践的贡献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动向。

积极心理学运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虽然PPM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不像对POB和POS的影响那么直接,但在管理实践中,伴随着积极心理资本概念的提出,也出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概括而言,这种管理新趋势更加重视个体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培养而不是单纯强调雇员的学历与经验;希望通过建立积极的工作制度来激励员工工作,而不是通过惩戒性的规则来提高员工绩效。PPM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开始于心理资本概念的提出。

1、积极心理资本概念的提出

心理资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等文献中。近年来,Luthans等[M]把积极组织行为学中的自信、希望、乐观、坚韧四种积极心理状态合并成为更高层次的核心概念,称之为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PsychologicalCapital,PPC)或心理资本,并特别指出:PPC是个体积极的核心心理要素,它超出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通过有针对的培育与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的优势。心理资本具有以下本质特点:(1)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强调个人的心理潜能和积极性,反映个体的优点,而不是缺点。(2)是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标准的一种心理状态。(3)不同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而是超越二者的价值。人力资本强调“你知道什么”,它明确了员工应该具备的受教育程度与技能;社会资本强调“你认识谁”,注重关系网络和人际沟通;而心理资本则强调“认识你自己”以及“你想成为什么”,即关注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4)具有投资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将其潜力挖掘出来,促使个体实施积极的行为并产生高绩效,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5)心理资本既可以被感知,又能对员工的行为与态度产生重要影响,而且智力资本只有在强大的心理资本的推动下才能发挥作用。心理资本与智力资本的结合能产生生气勃勃而又具有竞争优势的个体与组织,因此,企业应把这两种资源协调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2、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积极心理学运动,特别是PPC的提出,使企业管理者认识到,要想提高工作效率,达到员工与顾客满意,必须加强员工PPC的培养。具体而言,PPC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招聘与选拔重视员工的PPC。与传统企业招聘与选拔重视员工的学历与经验相比,基于PPC的员工招聘与选拔更倾向于考查员工的心理资本与情绪智力。例如,乐观主义就被用于像选拔人才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程序中。人人折扣店(Men’sWarehouse)的人力资源总监认为要雇用乐观、热情、能兴奋、有精力的人,而不是那些只有学历与经验的人。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也只雇用那些有非常积极人格特点的员工,其公司创办者赫布凯莱赫索说我们需要那些带着笑容与善意把工作干好的员工”11]。另外,情绪智力(或情商)因素在招聘、选拔、职业发展、绩效评估和晋升中也受到了重视,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系列传统模式。近几年,积极心理学家与盖洛普基金会合作共同编制的关于测量个人积极品质的量表一心理健康的源泉(Well-springs)[2]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员工的招聘与选拔中。所有这些改变都说明,越来越多的组织注意到了PPC与情绪智力因素在组织招聘与选拔中的作用。

其次,培训与考核内容的改变。从理论上讲,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是可以开发、管理、培育的,如果能够在PPC开发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干预,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相比,现代企业更注意培育员工积极体验、良好品质与乐观向上的心理。例如,美国快递财务顾问公司将“乐观主义”纳入员工的培训内容。蓝盾公司和香港电信公司也把情绪智力(ED作为培训与咨询的内容,培养员工处理涉剧烈情绪与工作情境变化的良好心态[12]。另外,一些组织在制定绩效考评体系时,也把PPC纳入绩效管理之中,强调员工之间、团队之间的合作,个人绩效与团体绩效的协调。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文1篇3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包括三大内容:积极的情感、积极的人格和积极的社会,其应用主要集中在治愈抑郁、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教育研究的实践当中。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力量;幸福感;积极心理治疗理论

1积极心理学理论简述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MartinE.P.Seligman挑战行为主义,在狗的电击实验基础上提出习得无助理论。之后,受5岁女儿的启发,从习得无助转向习得乐观的研究,发现不仅无助可以习得,乐观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乐观研究推动了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的理论和实践发展。1996年,美国心理学会主席Seligman把建立积极心理学作为学会的一大任务,认为在关注个体心理疾病和痛苦的同时,心理学更应强调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的直接目的是找到人性积极方面的现象世界背后的规律。具体来讲,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积极的一面,致力于提高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促进个人、团体和社会的繁荣,主要研究内容有三个层面:首先,在主观层面上,研究各种积极情感体验的作用和其产生发展的机制,目的是促进人的积极体验,提高幸福感。其次,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爱、勇气、创新、理想等积极人格特质的作用及形成过程,其中重点探究个体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和潜力。最后,在群体层面上,既研究国家法律法规等积极的社会大系统,也研究家庭、学校等积极的小系统。例如,探究怎样建立民主制度,如何形成平等和谐的社区环境,又怎样为个体创建自由成长的良好社会资源和健康的家庭环境。在研究方法方面,积极心理学主要采用传统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一些实证主义方法,如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实验法、因素分析法等。但在方法的具体应用上,积极心理学的态度更宽容、更灵活,只要对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有用,不管是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还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它都接受,如采用演绎推理研究人的“积极”的进化及发展,用文化解释学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2三种重要的积极品质

2.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well-being,SWB)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根据自设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和身处社会状况评价的综合性指标之一,它包括人们常说的幸福、安宁和生活满意度等。主观幸福感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三个特点,包括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两种基本成分,以及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孙虎林,2012)。目前,国外研究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描述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项目;第二阶段是探究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及其理论;第三阶段探索主要的研究方法。而我们国内21世纪以来也掀起一股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热潮,尹华站等人(2012)通过对国内十年主观幸福感的文献研究分析发现:主观幸福感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加,其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化和贴近实践运用,主要内容包括介绍主观幸福感、编制测验、分析影响因素和应用实践等四个方面,研究重心逐渐由介绍转向影响因素分析和实践应用。

2.2性格优点

性格优点(CharacterStrengths)是指通过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而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性格优点的测量一般采用量表,早先研究者有开发性格优点量表(VIA-IS)和青少年的性格优点量表(VIA-Youth)。由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无法使用这些自陈量表,后来研究者又提出一种新的方法,主试让父母先自由描述孩子的人格特点,再通过分析父母的描述内容来了解儿童的性格特点。Seligman和Peterson(2004,2005)在跨文化研究中,把24种性格优点归类为六种核心美德:智慧、勇气、人性、正义、节制和超越。此后研究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跨文化研究,发现在不同文化中性格优点存在普遍性,并且与优良表现、主观幸福感以及创伤后成长具有显著正相关。此外,个体性格优点的发展和表现也可能受遗传、年龄、性别以及个体的的影响(张宁,张雨青,2010)。但是目前关于性格优点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影响因素和关系的探讨,而对其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仍处在萌芽阶段,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揭示遗传所赋予个体的积极特质,并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和样本的代表性,例如把测验、观察和访谈等方法结合使用。

2.3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投资学和社会学的文献中。2004年Luthans以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观点为框架,在分析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特点和区别后,提出了以强调人的积极心理力量为核心的“积极心理资本”概念,使人们开始关注心理资本及其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总的来说,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它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四个方面,这些成分都类似于状态的积极心理力量(仲理峰,2007)。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构成了个体所拥有的可以客观测量、投资开发和有效管理的人力资源(阎巍,2009),只是相对个人而言,心理资本表现得更为内隐。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心理资本,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发现,心理资本对领导和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等具有积极影响,对离职意向和旷工等具有消极影响。心理资本给组织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对于员工自己,应该通过参加拓展训练等活动,不断认识和提升自我,激发自我潜能,做自信、乐观、坚韧、勇于创新的人;对于领导者,应该从心理学角度拓宽管理视野,掌握帮助员工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引导员工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激发团队活力,提升工作绩效;对于企业,需要拥有出色的企业精神、团队文化,培养拥有优秀心理资本的领导和员工。

3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它因批判传统心理学强调消极病态心理而产生,其研究方法又积极接纳传统心理学中的实证方法。它体现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首先,心理学的功能在积极心理学中较传统心理学更为完善。在研究对象和内容上,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人性积极面和价值的研究,将研究范围从对病态人群的治疗拓展至对大多数健康的普通人心理的积极建设,从关注个人层面的良好发展拓宽至群体和社会团体的积极构建;在研究方法上,也更加宽容,整合了所有促进积极力量研究的方法。其次,积极心理学在其他领域的积极应用。在临床心理学领域,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进行临床心理干预称为“积极心理学疗法(Positivepsychotherapy,PPT)”。PPT能够有效改善抑郁障碍,提升幸福感,尤其是与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效果更佳;相比普通的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个体PPT对重度抑郁患者的症状消除有更多疗效,而团体PPT对轻中度抑郁患者有显著的效果。在教育领域,积极心理学被运用于户外教育和辅导心理学中,对挖掘学生潜能和提升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的最好的管理理念,是组织最强有力的竞争力。然而,积极心理学在其短暂的发展历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够完整;

(2)表现出一定的话语权,即否认消极的价值和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抽样主要集中在成人,缺少有说服力的纵向研究;

(4)和早期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研究存在一定的脱节;

(5)目前在中国本土化研究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4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完善,更是一门新思潮的科学。尽管近几年对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研究越来越热,但完善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以及拓展和深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8(2):402—405.

[3]孙虎林.文科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情绪智力的关系[J].中国电力教育,2012,(25):137—138.

[4]尹华站,苏琴,黄希庭.国内十年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5):100—105.

[5]张宁,张雨青.性格优点: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资本[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61—1167.

[6]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82—487.

[7]阎巍.心理资本的界定与特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28(9):90—91.

[8]Peterson,C.,Park,N.,&Seligman,M.E.P..Assess-mentofcharacterstrengths.InG.P.Koocher,J.C.Norcross,&S.S.Hill,III(Eds),Psychologists’deskreference[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5.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文篇4

以2011年4月16~17日在江苏省吴江市召开的“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各专题组长研讨会议(下简称“组长会议”)为标志,标志着10省市、8万学生、15000名教师将正式进入积极心理品质问卷调查和网络测试阶段,政策研究进入研讨阶段。为了落实好下一阶段工作,课题组下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正式调查阶段”的通知》。

下一阶段研究任务如下。

一、调查分析阶段

1.2011年4月有,组长会议将就督导评估、师资培训、学校咨询、课程教学四个专题的政策建议(讨论稿)进行研讨。研讨重点是:

(1)是否坚持全局性原则。

全局性指政策建议不仅符合某一地区,而且应覆盖全国,是否能够在更大范围发挥作用,是否能够指导全国各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是否坚持先进性原则。

先进性指不但立足当前,根据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提出务实的指导意见,又放眼2022年,在这十年中应该着重哪些工作,是否按这个或这些建议做了,能够引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3)是否坚持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指政策建议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及教育规律。是否精练、准确、概括、指导性强。

(4)是否坚持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指政策建议提出来被应用,确实能够推进工作,能产生实效,能对本地区或其他地区产生影响。

(5)是否坚持积极性原则。

积极性指要突出积极心理学取向,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技术、好的经验和做法借鉴进来,鼓励发达地区、促进中等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密切政策建议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的关系,应说明这些政策建议有哪些特色,与一般提出的政策建议有哪些显著区别,优势是什么。

2.2011年4~6月,通过网络测试、纸版问卷测试和访谈进行正式调查。

(1)发放问卷,回收问卷。

(2)开通网络测试系统,关闭网络测试登录。

(3)培训调查员。

(4)访谈区县教育局分管局长、教研员、班主任、心理教师及学生。

(5)征集“经验篇”的典型经验,包括各省、区县1980~2010年期间能够反映本地区、本部门、所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变化的大事、要事、相关政策规章及实施办法、有影响力的人物及成果著述。

3.2011年7~9月,处理数据、撰写报告(征求意见稿)。

(1)撰写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综合报告,及各省市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分报告,参编进由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主持的课题成果――《中国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报告(调查篇・政策篇・经验篇)》(成果名称以出版时为准)。

(2)2011年10月28~30日在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调查研究”研讨论证会。

(3)2011年12月完善报告篇、政策篇审定稿,上报基础教育一司和教育部领导。

二、总结表彰阶段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文篇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24期,我们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立德树人铸魂,这个魂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脉相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是为深化素质教育和奠基人生幸福提供杠杆,这个杠杆的支点就是“积极心理”。在前几讲弄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的基础上,接下来本讲就要进一步澄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教育什么?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

在分析对比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之前,我们先来看下面的一个小故事:

有位心理学家,拿出一张白纸,贴在墙壁上。然后又取出一支笔,在白纸上面画了一个圆圆的黑点。见下图。

然后,心理学家问参加被试的人说:“请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几乎所有人异口同声地说:“一个黑点!”

心理学家假装很惊讶地说:“你们都只看到一个黑点吗?”

大多数人还是说:“对啊!”

心理学家启发大家说:“你们更多应该看到的是什么?”

这时,有人恍然大悟,高喊“一张白纸!一整张白纸!”

心理学家肯定地说:“是呀,其实我拿出来贴在墙上的是一整张白纸啊,但因为在上面画了个小黑点,那个小黑点就成了你们关注的对象了,而整个一张白纸为什么却成了被忽略的对象了呢?”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小黑点就像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通常关注的少数问题人群及其缺点,由于其问题比较突出,总是容易被优先注意到,而一整张白纸的广大空白却被忽略了,成了不受关注的对象;恰恰就是这一整张白纸才更能代表全局,代表整体。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将对象聚焦少数问题学生,就像关注上面白纸上的小黑点;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就像关注上面的整张白纸,既包含里面的小黑点,更包含小黑点以外所有的空白。这就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最大不同。

我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跟随美国病理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显然都是针对问题学生,也就是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学生,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场所一般都叫心理咨询室,至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持证上岗也还是只有劳动部组织考试的心理咨询师证书。这种狭义的对象容易有负面“标签”效应,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心理咨询室接受咨询或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对人的立体化影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局限于少数学生,而应当面向全体学生。这从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定义中不难看出。

一般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从上面界定可见,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由面向少数问题学生转向了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咨询室也相应地改名为心理辅导室。这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对象的界定上的一大进步。

随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教育对象从面向全体学生升级为全员参与,也就是全体教职员工、学生和家长都是教育者,同时也是被教育者(对象)。教育者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他人的影响(教育),一是自我教育(自己教育自己);被教育者也有两层含义,一是接受他人的教育,一是接受自己的教育。这样充分体现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自主自、双主体性、相互作用性和共同成长性。当然,由于教师和家长在年龄、阅历、知识、经验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教师和家长的主导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

为什么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象是全员呢?因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精髓是“塑造积极心理,奠基幸福人生”,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要全员参与,其对象在指向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的基础上,不仅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并且还将所有教职员工、家长包含进去。这就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全面渗透。因为只有积极的教师、积极的家长才能教育和影响出积极的学生;学生幸福,首先要让教师和家长幸福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教师和家长才能整体积极起来,幸福起来。因此,所有人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又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既要教育自己又要教育他人。从而构建起新型的教育结构内在的双主体的平等关系。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和技能。其重点是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做到循序渐进,设置分阶段的具体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认识班级、学校、日常学习生活环境和基本规则;初步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重点是学习习惯的培养与训练;培养学生礼貌友好的交往品质,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感受友情;使学生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初步学会自我控制;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新集体和新的学习生活,树立纪律意识、时间意识和规则意识。

小学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初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树立自信,乐于学习;树立集体意识,善于与同学、老师交往,培养自主参与各种活动的能力,以及开朗、合群、自立的健康人格;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学会体验情绪并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兴趣、娱乐之间的矛盾。

小学高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和兴趣爱好,在各种活动中悦纳自己;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端正学习动机,调整学习心态,正确对待成绩,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开展初步的青春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异往,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异性同伴关系,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学会恰当地、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积极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逐步认识自己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初中阶段学习生活做好准备。

初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适应中学阶段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与表达,并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正确处理厌学心理,抑制冲动行为;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培养职业规划意识,树立早期职业发展目标;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着重培养应对失败和挫折的能力。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强化上述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面向全员的四层次内容。

第一层,最基础层,即培养积极心理品质。这里面又分一般和专项。一般主要是指世界性的通识。谢恩・罗普兹(ShaneJ.Lopez)等选取美国四个主流咨询心理学杂志进行内容分析,将积极心理品质按频次由多到少做了归纳和总结,具体内容及顺序为:价值观、道德规范、自我效能、成就、自尊、调节、应对、移情、目标设置、自我概念、问题解决、自我控制、亲情、思想开放、现实化、幸福感、动机、希望、适应性、一般能力、领导力、生活满意度、创造性、洞察力、见识、乐观、灵性、道德判断、情感智力、爱、生命力、积极情绪。根据中国国情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时间指向(过去、现在、未来)、活动类型(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关系维度(对人、对事、对己)等,将下列十四项优先列为学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性核心内容: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发挥智能优势;改善学习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沉浸体验;培养创新能力;优化情绪智力;健全和谐关系;学会积极应对;充满乐观希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从而实现积极思维品质的改进、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积极习惯的养成、积极人格的塑造、积极认知方式的形成、积极意志品质的磨练、积极心态的调整、积极组织与积极关系的建立。使人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较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工作状态、建设性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

专项是指专门提炼的积极心理品质,即六大维度。教师和成人是下面21项,大学生是其中压缩的20项,中学生是其中压缩的17项,小学生是其中压缩的13项。

第二层,弘扬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我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包括:仁、义、礼、智、信、廉、耻、温、良、恭、俭、让、忠、孝、节、勇、和。其中“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带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发展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在整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具有重要地位。

第三层,筑牢核心素养。如前所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内容不再展开。由于核心素养是未来课程改革的科学依据和基石,因此,也必定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

第四层,预防和化解各种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不化解问题,而是坚持扶正祛邪,通过固本培元预防和化解各种问题,比如:注意分散、记忆减退、犹豫、冷漠、多疑、自卑、暴躁、空虚、无端烦恼、消沉、偏执、焦虑、强迫、恐怖、厌烦、退缩、依赖、自负、狭隘、孤僻、易怒、嫉妒、厌学、逆反、早恋、虚荣、适应不良、职业倦怠、网瘾、厌世等。

四个层级的内容看似繁多,实际都紧紧围绕着一个轴心展开,那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活灵魂。具体为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下,各层级内容的交叉重叠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提炼、取舍和整合;更可以蕴含在学校文化、课堂内外和家庭社会的方方面面,发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文1篇6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意义

马克思说过:“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取决于人的精神力量和整体素质。”

皮格马利翁效应以人性本善为逻辑起点,认为人是有内在潜能的和积极的,人的本质是自由的、能动的,一旦为其提供和创设合适的外部刺激条件,人的潜能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皮格马利翁效应蕴含着丰富的人本管理思想。人本管理思想认为人是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宝贵的财富。皮格马利翁效应运用到学校管理中,就要求管理者要以人为本,重视教师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人性化的管理激发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应用

在学校管理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中合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建立共同愿景,运用“尊重期待,发现点燃,分享提升”机制与模式使团队成员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尊重与期待。尊重团队成员的现实需要,并基于其现有发展水平进行合理的期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行为是由思想支配的,思想是由动机引起的。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人的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自觉或不自觉地满足某种需要而发生。当需要得到满足行为结束后,又会产生新的动机,引起新的行为。因此,需要是人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动力的源泉。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物质需要是前提和基础,精神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学校管理中,只有充分尊重和信任教师,重视老师合理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并基于教师队伍现有的发展水平,创设合适的最进发展区进行积极合理的期望,把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激发教师队伍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力。

发现与点燃。现代人本管理认为,凝聚人心是管理的灵魂。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顺应人性的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纵观人类文明史,既是人性不断发展升华的过程,也是人类对人性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

智者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天使的我,一个是魔鬼的我。”生命有限,潜能无限。每个人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关键在于如何发现和挖掘。每个人都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期望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成功的欲望是生命的本能之一,每个人都渴望成功。顺应人性,用心发现每一位教师展露于外或潜藏于内的优点,并点亮人性的光辉,通过各种途径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天使。在学校管理活动中,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是学校服务的主体,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激发其潜能和创造性,是学校管理的最主要任务。学校要把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和造就人才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努力创设条件让每一位教师有施展才华的舞台,点燃生命,让每一位教师迈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分享与提升。如果说人心是学校管理灵魂,那么关系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培育和谐共生、团结协助的人际关系氛围,是打造一流教师队伍和实现科学管理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关心、爱护和理解职工,要创设平台和机会让领导与下属之间,同事伙伴之间进行经常谈心、交流和沟通,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用心发现老师取得的成绩,及时分享成功与喜悦,营造一种相互学习、相互欣赏和比学赶超的绿色生态氛围,让老师体验教师职业欢乐,增强组织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提升教师队伍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提高整体战斗力。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文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力量等积极品质,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SheldonM.&KingL,2001)。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涉及有价值的体验,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对过去而言)、希望和乐观(对未来而言)、充盈和快乐(对现在而言)。在个体层面上涉及积极的人格特性,如爱与召唤能力、勇气、灵性、人际交往技巧、审美观、韧性、宽容心、创造性、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天才和智慧。在群体层面上涉及公民道德和推动个体更好地发展的社会机能,如责任、教养、利他、礼貌、适应、容忍力和职业道德(MartinE.P.Seligman&MihalyCsikszentmihalyi,2001),以寻求人文关怀为宗旨,致力谋取人类幸福和社会繁荣,也就是说,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价值观来解读人的心理,试图激发人类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帮助个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美好的生活。

(一)积极心理学的起源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当前世界愈演愈烈的种族和宗教冲突,人们对当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广大普通民众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在于挖掘和发展人性的共同部分,即人性积极的一面。“积极”一词来自拉丁语positism,具有“实际”或“潜在”的意思,这既包括内心冲突,也包括潜在的内在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探讨,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由此产生的人类潜能研究奠定了积极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几乎中断,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研究心理或行为紊乱以找到治疗和缓解的方法,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性研究似乎被遗忘了。消极心理学模式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正如Sekligman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因此,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代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虽然竭尽努力,但仍没有使主流的心理学研究主题发生根本的转移。再加上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要是依靠个人的观察、体验和传记资料,缺乏必要的实验手段及实证根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对正常人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心理学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识到,心理学不仅应着眼于心理疾病的矫正,而且更应该研究与培养积极的品质,心理学的研究还发现:幸福、发展、快乐、满足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实际上,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病症更有价值。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积极心理学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为先驱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了确立临床和行为方法的全新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的积极性为基本宗旨,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突出人性中积极向上的一面,彰显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这在心理学史上来说是一个创举。

积极心理学的思想来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是积极心理学主要理论参照。积极心理学倡导者和提出者Seligman以人本主义思想为指导。Seligman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开始研究“习得性无助”,在动物实验中,若给狗重复施加其无法躲闪的电击,狗就会出现“习得性无助”行为,它会对本可以避开的电击不再躲避。在人中也会出现由于对环境事件的“习得性无助”而产生抑郁。在后来的研究中,Seligman又发现,不仅无助是可以“习得”的,乐观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会维持乐观的态度不仅有助于避免抑郁,而且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健康水平。Seligman指出,心理学有三项使命:一是研究消极心理,治疗精神疾病;二是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三是鉴别和培养人才。由于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现在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拓展心理学在后两个方面的贡献。

1997年Seligman就任APA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并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1]心理学在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时涉及的主题有:主观幸福感、快乐、满足、士气、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绪平衡、幸福觉察、主观不幸福感、可感性生活质量等,以及所激发的人类潜能和积极的人格特征。

二、积极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基本含义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界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两种。

第一种表述:积极的心理学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它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从主观体验上看,它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主要探讨人类的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第二,对个人成长而言,积极的心理学主要提供积极的心理特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第三,积极的心理品质包括一个人的社会性、作为公民的美德、利他行为、对待别人的宽容和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成为一个健康的家庭成员。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第二种表述: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在个体水平上,涉及积极的人格品质,爱、勇气、人际关系技能、审美力、创造力、对未来的憧憬、洞察力、才能和智慧。在群体水平上,涉及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现代性、容忍力及职业道德。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学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包括工作、教育、洞察力、爱、成长与娱乐,它探索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径与方法,它采取更加科学的方法与技术来理解人类杂的行为,其目的就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的健康发展途径。

(二)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如量表法、问卷法、访谈法和实验法等),并把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与人本主义的现象学方法、经验分析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它甚至想模仿传统主流心理学的DSM而建立自己的DSSWB(幸福的诊断和统计标准),这使得积极心理学从一开始就让心理学界看到了一张熟悉而又亲切的脸。

积极心理学采取了更加包容的态度,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同时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这也是它比人本主义心理学高明之处。它几乎继承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切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等等。积极心理学在2004年还以世界心理诊断标准DSM(第四版)为模型建立了自己的CSV标准(CharacterStrengthsandVitues:AhandbookandClassification)。另外,它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如在研究人的积极进展时就采用了大量的演绎推理,甚至还用文化解释学的方法来论述个体的发展历程。

(三)研究内容

就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来看,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

1.积极主观体验研究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⑴回顾过去——幸福而满足

心理学对幸福的研究主要用主观幸福感作为幸福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感受的指标。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到1969年时仅有20多篇研究论文,但现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最近10年间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已有几千篇,这些研究中有相当多的部分是集中在生活事件和人格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这一领域,也有一部分是金钱与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研究(SrivastavaA.,LockeE.A&BartolK.M,2001)。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影响的逐渐扩大,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对幸福的含义进行了新的解释,形成了心理发展意义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在他们看来,幸福不仅仅是获得快乐,而且还包含了通过发挥自身潜能而达到的完美体验。Dinner就是这一领域著名的研究者之一。他对与主观幸福感有关的气质和人格以及主观幸福感强烈的群体的个人背景进行回顾,然后进行更为广泛的跨文化研究,提出了宏观社会环境与幸福之间的关系。这些调查研究发现,并不是发生的事情决定了人们的幸福,而是决定于人们如何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包括婚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在内的社会关系和人格特质也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⑵面对今天——快乐而充盈

研究发现,在每个年龄阶段虽然都存在着不快乐的人,但还必须承认,同时也有着许多快乐的人(MarcelaKogan,2001)。Lyubomirsky比较了那些

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有所差异,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而并未被意识到的,主要表现在快乐的人对社会性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稍微迟钝些(LyubomirskyS.,2001)。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以及快乐随着社会发展而有所变化等主题也有不少研究。比如,Diener、Horwitz和Emmions调查了福布斯排行榜中最有钱的100位美国人,结果发现,他们仅比一般美国人多一点点快乐而且还有一些人感到非常不快乐。甚至有人说自己已经不记得快乐的感受了。财富对快乐的影响如此小,有学者认为,主要是由于生活事件、环境及人口组成等因素在幸福感中所起的作用被差异中和了。为此,一种解释快乐理论提出,要想知道为什么有人比其他人更感快乐,那么就必须了解保持和提高长期快乐以及个体感情产生的认知过程和动机水平。

⑶憧憬未来——现实而乐观

拥有乐观精神是促使希望和乐观增长的关键,因为乐观可以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ChristopherPeterson认为,乐观涉及到认知、情感和动机成分。乐观的人更容易拥有好心情,更加不懈努力和成功,并且拥有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大量对如患有爱滋病等危及生命的病人的研究表明,那些始终保持乐观的人活得更长久一些。乐观的作用主要是在认知水平上起调节作用。一个乐观的人更可能习得促进健康的习惯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

当然,乐观有时会产生“乐观的偏差”(optimisticbias),即判断自己的风险要比判断他人的风险小,从而表现为盲目的乐观而不现实(SandraS.,2001)。这样就产生了矛盾:现实主义会提高成功适应环境的可能性,而乐观则会使个体具有较好的主观感受。为了解决这一矛盾,SandraL.Schneider探讨了“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相互抵触。从原则上说,人们能做到乐观而又不自欺(SandraJ.Optimism,2000)。这种对“现实的乐观”研究是积极心理学的诠释:让生活更加富有意义。

2.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

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得以建立的基础,因为积极心理学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有适应性的整体为前提理论假设的。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这方面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self-determination)、乐观、成熟的防御机制、智慧等,其中引起关注较多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乐观。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这些特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人格特质的研究范围也会越来越广。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积极心理学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先天学习、创造和好奇的本性是其形成的基础;这些先天的本性还必须与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外在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价值;心理需要得到充分满足是其形成的前提,这里包括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性、胜任和交往。

Hillson和Marie(1999)在问卷的基础上将积极人格特征与消极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着两个独立纬度:一是正性的利己主义,是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能够把握环境因素及其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

创造力与天才的培养也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关于创造力和天才培养的研究蓬勃发展起来,例如,Steinberg和Lubert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多维结构,由多种资源构成。他的理论对人类关于创造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综观西方心理学关于创造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创造性的个体特征,创造性思维加工过程与创造性环境。Steinberg等人根据创造力投资理论提出了发展性创造潜能的12种策略以及创造性生理激活从脑机制方面进行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发散思维时,高创造性被试(创造性测验得分高考)两侧额叶都被激活,而低创造性被试只有单测被激活(CarlssonI.,WendtP.E.&RisbergJ.,2000)

3.积极社会环境的研究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指出,当孩子的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和朋友提供最优的支持、同情和选择时,孩子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和自我实现。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这些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再认,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FrancisBacon认为与能交流思想的朋友和搭档接触有两个好处:“它加倍快乐,并将痛苦减半。”确实,当同别人一起时会感受更快乐些。当被调查问及:“你拥有多少亲密朋友(不包括家庭成员)?”报告中有26%的人少于5个朋友,38%人有5个以上的朋友,并说他们感到“很快乐”(DavidG.,2000)。

不同文化对人的生活满意度的判断的感觉有很大的差别。在个人主义文化为主的国家中,当判断自己有多快乐时,会理所当然的参照他们的情感,经常感受到快乐是生活满意度的一个预测因子。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人们则倾向于参照一定的标准来判断他们是否快乐,并且在评估生活时,会考虑到家庭和朋友的社会取向。因此,在不同文化中,人们认为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的因素也是有差别的,这或许源于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和目标所带来的影响。

三、对积极心理学的评价

(一)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继承了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合理内核,修正和弥补了心理学的某些不足,它一反以往的悲观人性观,转向重视人性的积极方面。心理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除去人的心理或行为上的问题,而是要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没有问题的人,并不意味着就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取向之一,从不同视角重新审视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试图从元理论高度克服心理学面临的各种问题与困境,整合心理学内部的分裂与对峙,重构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视野。

1.强调对人性优点和价值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功能应该在于建设而不是修补,因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正常的、健康的普通人,而不是少数有“问题的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他们的弱点。积极心理学在对心理学的批判与继承的基础上,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从而填补了心理学在正常人心理活动研究方面的空白,恢复了人性的积极面。

2.提出积极的预防思想

积极心理学重视对心理疾患的预防,并认为它们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主要来自于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能力,而不是修正其缺陷。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类自身存在着抵御精神疾患的力量,预防的大部分任务将是建造有关人类自身力量的一门科学,其使命是探究如何在个体身上培养出这些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挖掘困境中的个体的自身力量,就可以作到有效地预防。若仅关注个体身上的缺点或弱点,其实并不能达到有效地预防的效果。心理学的任务在于能够有效测量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弄清它们的形成途径,并通过恰当干预来塑造这些心理品质。

3.兼顾个体和社会层面

积极心理学在研究视野上摆脱了过分偏重个体层面的缺陷,在关注个体心理研究的同时,强调对群体和社会心理的探讨。另外,在对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原因的认知及其理论假设的建构上,积极心理学强调人的内在积极力量与群体、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与交互作用。尽管积极心理学者强调个体的心理、人格的良好品质,但仍十分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如人种、政治、经济、教育、家庭等因素对个体情绪、人格、心理健康、创造力以及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可以在环境中得到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从广泛的角度——进化过程来讲,环境塑造着人类积极与自然界相互作用的经验,因而对群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在积极心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4.整合研究方法

积极心理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仍是实验、测量等,积极心理学需突破现有研究方法,寻找到适合自身的研究手段。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一样,积极心理学仍是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人类心理学进行研究与探讨,其研究结果不能被实践证实,那么,再完美的理论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因此,在某些方面积极心理学仍不能对幸福感作出完美解释。例如,积极心理学强调快乐、满意等积极情感,认为应该重视、强调人性的积极情感因素,然而中国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似乎也表明,很多成功人士在其成功的追求过程中,经常要自己去做一些烦琐的、艰难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是痛苦的,而快乐的人似乎容易“丧志”,成为事业上的失败者。人们的这种常识有其科学依据吗?如何转换?完善、健全的人格如何塑造?所有这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果能够得到积极心理学的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必将能促进积极心理学,乃至心理学科本身的发展。

(二)存在的不足

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历史很短,不够成熟,还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单薄,理论体系不完整早期积极心理学家不愿承认它的人本主义渊源,后来虽然承认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较少,这使得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有些单薄,理论体系也不够完整。因此,积极心理学还有众多的研究领域需要积极心理学工作者不断去开拓。

2.表现出一定的“积极话语霸权”[3],即否认消极的价值与功能积极心理学是由Seligeman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倡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运动,当积极心理学的一些观点与这些知名学者的权威性结合在一起时,它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积极话语霸权”,一味地宣扬积极,对传统心理学进行批判,对消极进行指责,忽略了消极本身作为一种防御机制也具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功能。

3.研究对象不够全面,缺少令人信服的纵向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其研究对象的取样上还不够全面,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忽略了儿童和老年人这两个重要的群体。另外,由于其发展的历史较短,缺少有重要影响的纵向研究以及跨民族和跨文化的研究。

4.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尚存在困难[4]首先,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价值的差异,东方集体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取向下对快乐、幸福等的理解是不同的,这就使中国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具有特殊性,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此外,一些西方积极心理学中的英文单词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汉语意思,比如happiness既可以译为快乐,也可译为幸福,而well—being(主观幸福感)的汉语意思实际上是“良好的状态”,这就使我们在研读西方的有关著作时产生概念上的混乱。积极心理学由于产生时间短,存在一些缺陷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以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这些不足也是可以克服的。

四、积极心理学发展趋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积极心理学羽毛渐丰,终于与消极心理学分庭抗礼,成为现代心理学新的研究方向,但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在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第一,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和快乐等等,正如Diener(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更有待开拓。

第二,研究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在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这种研究途径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自尊、自我组织(Self-organizing)、自我定向(self-directed)、适应(adaptiveentities)、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第三,研究方向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即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因此,积极心理学需要综合考察良好的社会、积极的社区以及积极的组织对人的积极品质的影响,发展着的社会背景建构着人的素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与家庭背景在人的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不能脱离人们的社会环境孤立地研究积极心理,必须在社会文化生态大系统中考察。

第四,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积极心理学与传统主流心理学并不是相对立的,它使传统心理学长期被忽视的两个使命又重新得到重视,是对传统心理学的一种补充,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它使原来具有片面性的心理学变得更完整、更平衡。积极心理学为心理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领域转向人的积极层面,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的运动,改变了人们在传统意义上把心理学仅仅认为是解决心理问题、治疗心理疾病的错误认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极关怀,这也是心理学的最终归宿。随着神经生理学、脑科学、基因生物学等学科的进展,积极心理学将成为心理学理论新的增长点。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一个社会只有以积极作为自己的价值导向,这个社会才能成为有效、公正和人道的社会。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如果心理学能集中力量利用人积极的本性来使人更像个人,而人又能在个人和集体的解放中表现出充分的积极,那么,心理学在使社会更具有人性方面就能作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

[2]李金珍等.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5).

[4]周嵌,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5]梁宁建.当代心理学理论与重要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6]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

[7]顾娅娣.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07,(9).

[8]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

[9]彭美春.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及体验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文篇8

摘要:积极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调查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有助于高校更为直观的了解大学生群体心理基本特征,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采用陈明编写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α=0.821)对福建省6所高校的5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福建省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各因子在平均数上重情与利他得分最高,其次为乐观,领导力得分最低。因此,在掌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的基础上,可通过搭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宣传平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措施,有针对性的帮助大学生体验、内化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4-0057-09

AnalysisofCharacteristicsofCollegeStudentsPositive

PsychologicalQualityinFujianProvince

HEShi

(DepartmentofStudentAffairs,FujianUniversityofTechnology,Fuzhou350000,China)

Keywords:positivepsychologicaltraits;psychologicalfeatures;positive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

Abstract:Positivepsychologicalqualityisoneofthecoreareasofpositivepsychologyresearch.Thesurveyofthe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qualityhelpsunderstandtheirbasiccharacteristicsandensuretheeffectivenessofpsychologicalhealtheducation.Adoptingthecollegestudentspositivepsychologicalqualityscale(alpha=0.821)compiledbyChenMing,wemadeaquestionnaireinvestigationof548collegestudentsfromsixuniversitiesinFujianProvinceandfoundthatthehighestmeannumberwasforvaluingfeelingsandaltruism,theoneforoptimismrankedsecond,andleadershiphadthelowestscore.Therefore,aftergraspingthepositivepsychologicaltraitsofcollegestudents,inordertohelpthemtoexploretheirpotentialandimprovetheirlife,wecanbuildcollegestudentsmentalhealthyeducationpropagatingplatformbasedonnetwork,carryoutgroupguidanceactivitiesandcreateabetterexternalenvironmentandsoon.Allthesemeasurescanhelpcollegestudentstoexperience,internalizeandcultivatetheirpositivepsychologicaltraits.

积极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初,倡导以积极因素对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解释,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和力量,帮助个体达到高峰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教育、经济、管理及医疗等方面,极大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塞利格曼对“习得性无助”展开研究后发现,不仅“无助”可习得,“乐观”也可通过学习而获得,这是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末,塞利格曼和斯克米哈维提出积极心理学的三大研究主题: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质和积极社会系统〔1〕。他们将积极心理学三大研究主题中的人格特质分为美德和性格品质,为积极心理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推动积极心理品质研究进入了系统化和可操作化阶段。

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通过情感、认知和行为反映出来的一组积极人格特质〔2〕。它重点研究个体所具有的优点,重视人性中的积极品质。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高校更为直观的了解大学生群体心理基本特征,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也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更好的挖掘自身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

一、研究现状

积极心理品质结构从宏观角度可分为外显结构和内隐结构。

外显结构是一种可被感知到的情绪和行为特征。1998年,B.L.Fredrick提出了拓延―构建(broadenandbuild)理论,这是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第一次比较明确的建构〔3〕;2000年7月,皮特和塞利格曼通过搜集大量文献,归纳出六大美德,并构建了“价值―行为分类体系”(theValuesinActionClassificationProject),制定了人类力量与美德的权威标准与目录〔4~5〕。2001年3月,美国心理学家开创了关于积极心理学的专栏,致力于对积极心理品质的传播和发展;瑞克、巴斯、汉森和马瑞等均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研究和探讨,认为积极心理品质的建立和形成在自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

国内学者张高产认为应当将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这是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理想效果的保障和根基〔6〕;孟万金教授构建了全国性的常模,认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终极目标是奠基幸福有成的人生〔7〕。

内隐结构代表了一种固有的心理结构,是某一概念的本质面目,探讨某一概念的“心理表征”〔8〕。20世纪末,沃林格和艾萨克维茨从信息加工角度证明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视觉注意广度要大于消极情绪下的视觉广度〔9〕;约翰逊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研究,证明在积极情绪状态下,个体的认知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高〔10〕;米莉通过实验证实,个体处在感恩等积极心理品质状态下,个体执行能力较高〔11〕;

国内学者张晓娜与冯维通过实验调查,得出师范生内隐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模型;王新波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内因结构模型;2012年李林英、赵敬、刘玉利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构建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维度结构,即认知维度、情感维度、人际维度、公正维度、节制维度和超越维度。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福建省普通高等院校共有83所,其中本科院校32所,高职高专院校51所。为保证所选被试的代表性,笔者经综合考虑,最终确定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华南女子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职业技术学院、闽南师范大学六所院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以上六所高校的7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612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无效问卷64份,问卷的有效率为89.54%,详见表1。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陈明编制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作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包含四个分量表,共107道题项,分别对学生的行事风格、人际关系、外向性和才智进行测试。经信效度检验,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可以作为试验工具,详见表2。

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选取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学生担任主试,并在施测之前对主试的指导语、测定时间和施测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指导和规范。

另外,本研究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管理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福建省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总体特征

他、乐观、观察力、沉稳、自律、机敏、创造性、成熟与稳重、自信、团队意识、社会智力、严谨、敢为、耐受性、归属感、雄心抱负、乐于助人、热爱学习、活跃、好奇心、宽容、幽默、自我管理、直爽和领导力。总体上看,重情与利他得分最高,其次为乐观,领导力得分最低。

(二)福建省不同层次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比较分析

高校层次主要分为本科一批(以下简称一本)、普通本科院校(以下简称二本)、独立院校、高职高专院校(以下简称专科),本部分主要针对不同层次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特征进行分析,详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福建省不同层次高校的大学生在自律、耐受性、敢为、严谨、重情与利他、团队意识、机敏、成熟与稳重、活跃、洞察力、社会智力、创造性及好奇心上存在差异。其中,在自律、敢为、重情与利他、机敏、成熟与稳重及活跃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

经数据分析发现,一本院校学生的耐受性因子得分最高,其他因子得分相对较低,尤其是好奇心因子得分最低。

就读于一本院校的学生和其他层次院校的学生相比,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强。他们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运用于学习和研究,对外部的事物缺乏兴趣,因此,一本院校的学生具有高耐受性和低好奇心。

二本院校学生的自律、敢为、重情与利他、团队意识因子得分最高,而机敏、活跃、成熟与稳重因子得分最低。

2013年下半年开始,福建省开始推进高等院校转型的步伐,原二本院校升为一本院校,专科院校合并升为二本院校。在这种趋势下,福建省高校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当前的二本院校以新晋本科院校为主,如江夏学院、闽江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等。新晋二本院校为尽快适应当前省内教育模式、建立健全校风学风,大都采取“紧政策、严管理”的教育方式,非常注重对学生的行为管理和思想教育。在这种教育和管理模式下,福建省二本院校的学生在自律意识上领先于一本院校,但这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即学生的机敏和活跃因子降低。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学校安排为主,缺乏自主决定权,历练机会相对较少,因此成熟与稳重因子得分低。另外,2014年,福建省二本院校积极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在推进本科高校转型进程中,教育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学校鼓励学生建立团队,大胆创新,为学生的学习与实验提供资金和设备支持。学校的转型,推动学生以团队模式学习与实验,学生的团队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因此该因子得分较高。

独立院校学生除成熟与稳重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均最低。

独立院校学生的父母大多以经商为主,与其他层次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物质的富足让他们有条件装扮自己,因而他们看上去显得比同龄人更加时尚和成熟,但这在他人看来其实是一种虚假的成熟。另外,家庭的教育模式造就了他们特立独行的个性,他们会跟随父母接触社会人群,较关注自己的言行举止,而在学校里则做事的积极主动性不高,不愿意参加各类集体活动,缺乏自律性,心理承受能力差,所以他们在沉稳、自律及耐受性等因子上得分较低。

专科院校的学生在机敏、活跃上得分最高,这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所处的教育环境有关。与其他层次高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文化基础并不好,但是他们思维活跃程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培养模式有关,即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和社会经验。

(三)福建省不同年级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比较与分析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大学期间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认知发展和行为模式上存在差异。

由表5可知,福建省大学生在沉稳、自律、耐受性、敢为、重情与利他、乐观、机敏、成熟与稳重、活跃、洞察力、社会智力、创造性和好奇心上存在差异,尤其在敢为、重情与利他、成熟与稳重及活跃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一新生的活跃因子得分最高,而好奇心因子得分最低。

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大学校园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都与高中时期完全不同。为了更快的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的集体,他们积极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同时,学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也会组织与此相关的主题活动并鼓励新生积极参加。因此大一新生的活跃因子得分最高。

大一新生入学后学校会安排他们参观校园,发放指导手册,也会安排学长学姐给他们讲解校园生活,这种帮扶形式让大一新生对环境更多的是验证而非探索,也就导致他们的好奇心因子暂时地降低。

大二学生成熟与稳重因子得分最高,而耐受性、自律因子得分最低。

每年新生入学,大二学生负责迎接新生并担任助班,他们渴望在新生面前表现他们成熟的一面,因此成熟与稳重因子得分最高,但是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成熟往往是一种伪装的成熟。

经过一年的学习和适应,大二学生对校园生活和学习模式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也让他们逐渐对社会有所了解,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心理归属感上升、认同感及安全感增强,使得他们更加渴望展现自己,逐渐改变大一时期听从学校安排的心态,追求自我存在感,以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二学生的自律和耐受性较差。

大三学生自律、耐受性、敢为、重情与利他、乐观、洞察力、社会智力、创造性和好奇心因子得分高,而机敏、成熟与稳重因子得分最低。

大三学生经过两年的大学生活,心智已经慢慢成熟,自律与耐受性因子在大学四年中处于最佳状态。大三阶段专业课程和专业实践的增加要求他们有更强的韧性将精力主要运用于学习与社会实践。另外,福建省高校教育模式的改变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理论更多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大多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为了保证实践的顺利进行,小组成员必须具有高度的共情能力,重视他人在小组中的作用,同时,也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洞察力、创造力,特别是在专业实践中,要提升专业技能和水平。因此,大三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因子得分普遍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大四学生的沉稳和机敏因子得分最高,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基本上都经历了社会实践,社会能力显著提高,做事追求的是稳中求胜,对自我和社会能够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四)福建省不同成绩水平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比较与分析

由表6可知,不同成绩水平的大学生在沉稳、自律、自我管理、归属感、乐于助人、机敏、幽默、活跃和领导力上存在差异,尤其在自我管理、乐于助人、机敏和领导力上差异显著。

本文以被试平均成绩为基准,界定成绩优秀的标准为平均分大于等于80分,成绩优良的标准为平均分60至79分,成绩较差的标准为平均分小于等于60分。

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我管理、活跃、归属感及乐于助人因子得分最高。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他们将精力主要用于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注重自我能力的提高;第二,由于成绩优异,他们容易得到教师的认可,成为其他同学的榜样,他们一般也乐于帮助同学解答学业上的问题;第三,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我认同感较高,对校园的认可度也高,他们将自己真正当做是校园的主人,具有较高归属感。

成绩良好的学生沉稳、自律和幽默因子得分最高。成绩良好的学生有较好的能力平衡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在课余时间,他们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注重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表达和协调等社会能力,从而为自己追求梦想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他们的心理社会能力较其他同学发展层次更高,显得更加成熟与自律。

成绩较差的学生对理论知识和社会能力的学习都不感兴趣,课余时间无所事事,也没有人生理想。所以这类学生在积极品质调查中各因子得分均处在较低水平,无任何突出点。

(五)福建省不同学科类别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比较与分析

由表7可知,不同学科类别的大学生在沉稳、自我管理、乐于助人、乐观、机敏、活跃、洞察力、社会智力、领导力和好奇心因子上存在差异,活跃因子尤为显著。

文科生在沉稳、自我管理、乐于助人、乐观、机敏、活跃、洞察力、社会智力、领导力及好奇心因子上得分最高。原因如下:

第一,文科生所学科目很多需要理解或者背诵,要求他们必须精于记忆,长期的专业训练使得文科生在学习上具有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第二,文科生情感细腻,移情能力强,喜欢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当他人遭遇困难时,文科生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为其排忧解难;第三,文科生具有较强的激情,热衷于组织或参加社会性活动,所以,文科生活跃性、领导力因子得分高;第四,当前福建省部分理工类高校积极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方式发生变化,具体表现为体系更为严密,规范更为严格,在这种形势下,理工科学生好奇心因子低于文科学生。另外,文科学生喜欢追求自由,习惯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较少隐藏自己内心不愉快的事情,他们习惯聚在一起共同宣泄情感。因此文科生较为乐观,社会智力较高。

从数据可知,理科和工科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特征上的差异不显著。理工科生性格偏内向,较为关注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没有兴趣和积极性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他们沉迷于自己所关注的领域,对外界环境的变化缺乏敏锐性。因此理工科学生相比文科学生,各因子得分均较低。

(六)福建省不同性别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比较与分析

由于性别不同,男性与女性在积极心理品质特征上必然存在差异,详见表8。

从表8可以发现,男生与女生在沉稳、雄心抱负、自信、机敏、成熟与稳重、幽默、洞察力和领导力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体现在沉稳和机敏因子上。

男生的沉稳、雄心抱负、机敏、成熟与稳重、幽默、洞察力及领导力因子普遍高于女生,而自信因子得分低于女性。

受传统思想及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男性往往被视为家庭的支柱,这样的角色需求男性具备坚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遇到任何困难,都要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在这种观念引导下成长的男生在沉稳、雄心抱负、成熟因子上的得分高。

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男性大学生自信因子分值较女性大学生低0.65,这主要与本研究调查被试中福建省内学生所占比例较高有关。福建省普遍存在“重男轻女”的思想,男孩在家庭中被宠爱,是家里的掌中宝,而女孩则享受不了这种待遇,她们从小就是家务劳动的小主力军。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女生能够独立而自信地面对大学中遇到困难。

四、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探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特征是探索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培养方法的基础。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奠定其积极心理品质基础。

自我认知能力也叫自我意识能力,或叫自我能力,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自我认知能力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心理状态和认知的能力,也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学生要加强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体验自己的情绪、情感,对行为和思想语言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学校必须认识到培养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重要性,并采用多形式、多途径、行之有效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培养自我认知能力。学校可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基本的认知水平,也可通过相关思想教育和活动逐步提高大学生认知能力。

第二,开展团体辅导,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团体辅导要在一个开放的、安全的、互动的环境中进行。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成员间应互相尊重、支持,保守对方的秘密,并且每一名成员应真实的、坦诚的和其他成员交流,从而客观地认知自己和他人,提高自我的认知和观察能力。

以团体辅导的形式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一般需要经过自我认识、他人评价、深化认知、固有强化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设定不同的主题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内省,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可选取恰当的团体辅导主题及进程,让学生深刻认识自我,示例见表9。

第三,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体验与内化。

积极心理品质的自我培养过程是一个体验和内化的过程。学校应充分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组织相关教育活动,通过网络展示文章和图片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宣传,使学生通过网络途径了解积极心理品质及其重要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体验内心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并获得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1〕

SeligmanME,CsikszentmihalyiM.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6,55(1):14-17.

〔2〕张宁,张雨青.性格优点:创造美好生活的心理资本〔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7):1161-1167.

〔3〕FredrickBL.TheRoleofPositiveEmotionsinPositivePsychology:ThebroadenandbuildedtheoryofPositiveEmotions〔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8-226.

〔4〕江雪华,申荷永.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463-465.

〔5〕BussDM.TheEvolutionofHappiness〔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3):15-23.

〔6〕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36-38.

〔7〕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奠基幸福有成人生〔J〕.中国特殊教育,2010,(11):3-8.

〔8〕陈志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的研究〔D〕.漳州: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2010:3-6.

〔9〕HeatherA.Wadlinger,DerekM.Lsaacowitz.PositiveMoodBroadensVisualAttentiontoPositiveStimuli〔J〕.MotivationandEmotion,2006,30(1):89-10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文篇9

重点放在发展性心理辅导上

传统的《学校心理学》教材中,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界定为问题儿童,注重对问题儿童的辅导、咨询和治疗。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就学校实际情况来看,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需要从事问题辅导的学生人数,只占到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总人数的极少部分;大部分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这些学生需要继续进一步认识和开拓自身的潜能,不断突破自我的局限,实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因此,当代的《学校心理学》需要根据我国当前的教育实际情况和教育特点,更应该重视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性心理辅导上,通过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地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研究理念,这就为《学校心理学》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积极的指导思想。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的关注重点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积极情绪的人比一般人更能忍受痛苦。一个将手伸进冰冷的凉水的实验是这样的:在冰水中普通人伸手,只能忍受60秒到90秒,但在积极情绪测量中最出色的人、得分最高的人,或者一个具有积极情绪的人,往往能忍受的时间要长一些。

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和技能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情绪体验最淋漓尽致的场所。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校心理学》课堂要求创建健康的课堂。

健康的课堂首先包括健康的教师,因此《学校心理学》的任课教师在课堂上所展示给学生的精神状态必须是积极的、阳光的、能给学生正能量影响的。一方面,任课教师一定要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引导学生学习从事中小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从正面、多角度地帮助学生分析和掌握它们;另一方面,任课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成长的经验,要对学生的课堂活动给予积极的评价,通过积极引导和积极评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帮助学生快乐与成功,引导学生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体验,在体验中去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积极的人格特征

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第二个关注重点,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归宿。积极心理学着重把人培养成具有乐观、自我决定性、勇气、毅力、宽容、幽默和智慧等人格特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无论个体心理状态和社会化存在着多大的差异,所有学生都同样有建构心理健康的能力,有塑造自己积极人格的潜力。

《学校心理学》的课堂是学生人格成长的课堂,也是学生形成积极人格的课堂。从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来看,我们选择具有正能量的案例,让学生在对正能量案例的分析中感染正能量、传递正能量,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即使是有一些事关人们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案例,也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积极的、发展的眼光来解释这些现象,分析并解决问题。

积极的课堂气氛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只有善于发掘人的积极优势,积极待人,努力创造个体发展的积极的世界,提供积极的环境,肯定人的积极价值,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心理学的服务功能,才能使心理学在发挥服务功能的过程中让服务对象最大程度地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最终获得积极的发展和完善。基于以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在《学校心理学》课堂教学中,该课程组尝试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个体为学习单位,以“独享、分享和共享”为学习形式,以小组合作、探究式、自主式为主要学习方式,努力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全班同学以蛇形分组的方式分为6个组,每个组都有自己的队名、口号、小组的LOGO及其含义,全组展开为期一学期的竞争。在这里,仅举其中的3个小组为例。

“斗你玩”小组口号:用逗你玩的心态来逗你。该小组的LOGO是一个承载着6个豌豆的豆荚。其含义:“豆荚象征着我们所在的班集体,6个豌豆象征着我们组的6个成员;我们都如破茧之碟等待飞天的那瞬间,而我们小组成员是其中的一部分,和其它小组互帮互助,共同追求梦想。我们组用娱乐的心态和其它小组在竞赛中共同成长。”

“七人行”小组寓意7个人一组,不论结果,部分彼此,团结一致;在前进的道路上,7人行,人人皆可为师;大家取长补短,共同奋斗,共同进步,共同成长。LOGO取自“非常6+1手势”,代表小组6名女生与一名男生携手并进。

“必胜客”小组其寓意是:“必胜,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心态。我们所要战胜的,不仅是竞争对手,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抛去颓废的自己,以一种必胜的心态,重新扬帆起航。”该小组的LOGO是一个“victory”手势和该手势的一个影子的组合。其寓意是:“在成长的路上要时刻看一看自己的影子,反思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更意味着一种支持,组内的支持,大家的支持,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从以上小组的分享中可以解读出每个小组的团结、和谐和正能量。在课堂气氛中可以感受到小组团队的力量对每个学生的感染力。

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方法

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提供积极的、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校心理学》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使得学生掌握将来从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该课程组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尝试采用“七个‘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即每个学生要掌握一个心理辅导理论,绘制一张心理健康教育手抄报,赏析一部心理电影,掌握一份心理测量工具,评析一个励志歌曲,建立一份心理健康档案,准备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含有教案和课件)。

七个“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其目的在于把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把形式化的教学技能可操作化,以达成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赵芸.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8(9):44~45

[2]吴增强,马珍珍.积极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8(6):30~31

[3]刘翔平,曹新美.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教育研究,2008(2):90~94

[4]张潮主编.学校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供电企业;员工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F241.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5-0175-03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塞格里曼首次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概念。他认为,当前的心理学对人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重视不够,因此要把关注发展人的潜能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作为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积极心理学主要倡导关注人们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美德和品质,用积极的心态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以此激发人们的积极心态、优秀品质,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去开创幸福生活。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主观层面。重点研究个体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第二,个体层面。重点研究人性中积极美好的品德的形成和评测,例如友好、智慧、尊严、仁爱、进取等。第三,集体层面。重点研究有利于发挥人的积极性的组织环境与社会制度。

二、积极心理学对S供电公司员工教育培训的意义

(一)供电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现状

S供电公司的上级单位――云南省供电公司高度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多次强调加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全面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从S供电公司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看,经过多年来对员工进行的系统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培训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员工培训热情和积极性不高。这主要表现在:

1.以工作忙脱不开身为由不参加培训。部分公司的领导没有把培训摆在应有的位置上,错误地认为培训可派可不派,认为抽调关键岗位人员培训会影响工作,调班、请人代班增加了单位的负担,总是把眼睛盯在完成当前任务上,忽视员工素质的提高,以工作忙为由,不派员工去参加培训。同时他们认为,培训内容可学可不学,认为自学可以代替培训,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日趋多样化,不必到培训中心接受专门培训。

2.部分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责任心。一些员工认为,学习不学习无所谓,提高不提高没关系,参加培训的目的不是为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而是乘机放松休息。因此,培训期间部分学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经常迟到或早退,更为严重者在家休息不来参加。这充分体现了员工缺乏长远眼光,缺乏岗位竞争意识,没有认识到培训其实是员工的一种福利,反而认为培训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把培训当作任务来完成或者选择放弃。

(二)积极心理学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意义

目前,积极心理学已经在社会各领域里被推广和运用。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引入积极心理学可以激发员工努力地工作和幸福地生活。从员工教育培训方面看,S供电公司引入积极心理学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

1.增强企业对员工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企业要认识到每个员工都有优点,通过挖掘培养员工的素质和潜能,不仅能让员工成就自己、获得幸福,而且也能帮助企业提高效益。供电企业中,人力资源同样是最关键的资源,S供电公司只有充分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员工才能体会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这样才会树立主人翁意识,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

2.提升管理者教育培训员工的技巧。积极心理学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安排合适的员工到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不同员工的作用,这样会激发员工认同自己、欣赏自己的信心和热情;员工在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也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学习。这必然要求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优势与潜能,针对不同员工采取不同的教育培训措施。

积极心理学同样要求管理者要以自身的积极情绪感染员工,通过模仿、表情反馈等积极情绪的表达,营造积极的气氛,让公司员工保持积极的心态。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学会情绪管理,善于控制和调节情绪,不轻易对员工发怒、不随意显露出悲观情绪等,为员工带来正能量。

3.激发员工积极乐观的情绪。积极情绪如满意、兴趣、快乐、自豪和爱会拓宽认知范围,提高认知灵活性和思维的创造性。积极的情绪能够增强心理和生理恢复力,有利于增加社会联系,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参加人际或者社会活动。积极心理学重视发掘人性的优点,认为培养每个人身上潜在的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成功和快乐。发掘员工的积极人格,使每个员工都能体验到成功和快乐,才能使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积极心理学在S供电公司员工教育培训中的应用

(一)加强学习与宣传,明确员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基调

1.大力宣传积极心理学及其意义。S供电公司首先要介绍积极心理学,让全体员工都能基本掌握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帮助员工清楚地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对公司和员工的重要意义。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入,让员工逐渐学习到心理学知识,更容易接受教育培训工作,便于公司更好地开展员工教育培训活动并提升培训效果。同时,通过在公司内部的广泛宣传,可以在整个公司内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每位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工作积极性,端正工作态度。

2.加强对教育培训管理者的培训。现有工作人员接受的理论教育基本是以传统心理学为主,因此,对教育培训工作人员(例如人事部、部门负责人等)进行培训是积极心理学成功应用的基础。他们是直接面对员工进行实际操作的人,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培训工作中推广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受他们的影响,必须对他们进行系统全面地培训,并注意实施细节,保持教育培训各方面工作的一致性。

3.明确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基调与目标。S供电公司要明确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基调与目标,切实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重视员工的积极情绪体验和心理品质。把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和观点引入到公司教育培训的整个过程中,从培训计划到培训实施,再到培训评估和培训反馈,始终把积极基调贯穿其中,无论是战略层面、方案层面还是技术方法层面,都要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培训前期以积极基调为主,后期又不能贯彻的矛盾情况。只有把积极的基调与目标贯穿于教育培训的全局,员工才习惯接受,增加对公司的信任感。

(二)从公司角度引导教育培训工作

很多企业过去一直把教育培训看作是员工的福利,认为企业要为员工培训工作付出很多成本,去帮助员工成长和进步,认为这本是员工个人之事。其实大家都知道,企业开展员工教育培训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效益。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背景下,企业要转变理念,把员工教育培训提升到战略高度,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让积极心理学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教育培训的目的。

1.把教育培训提升到战略高度。S供电公司应从自身战略出发,明确公司需要的员工素质和能力,进而通过教育培训去发现、强化,在帮助员工进步的同时实现公司的更好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其意义是深远的,这从它宽广的应用领域就可以看出来。所以,公司的教育培训应围绕积极心理学理论,帮助员工成长、推动公司发展,同时扩大公司在员工中的影响力、提高接受度,更好地为公司和员工服务,达到二者的和谐与双赢。

2.培养员工的积极人格,营造良好的教育培训氛围。个体拥有积极人格的需要产生后,就会主动去了解并学习积极人格者应具备的行为认知,并将其物化为日常的行为。S供电公司在教育培训管理过程中,要努力挖掘员工内在的积极动机和资源,使员工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动决定者。因为员工自我投入越多,其行为的自主性就越高,人格成长的动力也就越足。员工一旦在情感上形成强烈的企业归属感,将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相统一,就会愿意为企业发展而奋斗。对公司组织的教育培训活动,也自然会以积极的心态参与,通过教育培训弥补自身的不足。

S供电公司要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努力营造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员工对教育培训产生浓厚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摒弃以往的消极应付心态。公司可以在培训时聘请相关领域的成功者,分享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经验,这些成功者在职业生涯起步的时候和企业员工有类似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他们的分享,可以让员工意识到,持之以恒的努力也可以给他们带来成功,从而可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以积极心态应对教育培训活动。

(三)重视教育培训技巧的运用

1.优化培训内容。乐观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员工个人的绩效,因此我们要在培训内容中重点培养员工的积极乐观态度。积极乐观态度的养成需要公司从培训的角度入手,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到企业培训课程中。积极心理学的融入不仅仅是体现在各种培训方式中,如研讨法、角色扮演、拓展训练等,更重要的是要系统地形成一个对积极心理学作简介和如何在工作生活中运用的课程体系,重点介绍各种积极情绪养成的方法,包括乐观情绪的培养,感激的培养,同情心的培养等等。通过培训让员工养成积极的心态,不仅有利于他们解决工作中的事情,也有利于他们稳妥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情,从而在轻松的环境下更加愉快、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最终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效益。

2.针对不同年龄段员工制定不同培训方案。人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目标和关注焦点各有侧重,对各个要素的需求程度不一样。所以公司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在培训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员工制定不同的积极心理学培训方案。

第一,青年员工。对于18~29岁左右的青年员工,他们重点关注教育和家庭、发展人际关系、获得晋升和较高的薪酬回报。而青年员工一旦在某方面受挫,极易灰心丧气,因而乐观情绪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公司在培训中就要引导员工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个人自我价值的认知辅导;重点培养员工的决策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和抗压能力,注重发展员工的沟通能(下转180页)(上接176页)力、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心理。

第二,中年员工。对于30~54岁左右的中年员工,他们比较关注家庭生活和个人财产的积累、职业瓶颈和职业晋升等。培训中,要让员工体验到他们的奋斗并不只是责任的迫使,更多的是为重要的人不断努力奋斗。公司除了认知培训外,还需要创造机会让员工与家人相处,让员工在工作中的奋斗获得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让幸福的时刻成为他们愉快奋斗的动力。此外,培训要对技能岗位和职能岗位有所侧重,兼顾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决策能力等的培养。

第三,即将退休的员工。对于55~60岁左右的员工,他们比较关注个人健康、退休、休闲和社区活动,为此公司要通过培训让他们在即将退休时感觉到幸福。首先,要在认知方面进行培训,培训中要让他们认识到老年期的到来,这种退出是一件正常的、合情合理的事情,应该给更强的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其次,要为员工提供相应的活动项目,为员工提供长期保持发展的人际关系的纽带。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文篇11

积极心理学是由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格蔓和劳拉最先提出来的,他们定义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一种研究普通大众的外观活力和内心美德的一种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心理的积极取向,主要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为主,重视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努力用开放的理念、新的姿态去亲身实践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建议用一种新的积极心态来解读周围许多人的心理现象,有助于激发人内心的优秀品质和拼搏向上的力量,在此基础上,运用此种积极力量和品质来帮助身边的人,还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力,来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品质。事实上,积极心理学是一种能够给人带来力量和幸福的神奇科学。

二、积极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心理治疗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积极心理治疗手册》当中明确提到:“积极心理治疗”并不是指某一固定疗法,而是指它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一种过去注重以问题为主的一种病态式的心理治疗,要求高度重视人的各种积极力量。积极心理治疗善于吸收和借鉴佛、道、禅等三家的进步思想,致力于解决人的烦恼、冲突、苦恼,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的同时能让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培养他们的自我信任感,然后走向美好的新生活。除了塞里蔓格之外,心理学家诺斯拉特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他将心理治疗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患者保持距离,暗暗观察患者的日常行为;第二阶段,根据观察结果然后再结合资料进行调查;第三阶段,运用心理学知识接近患者,鼓励其走出困境;第四阶段,制定合理目标,按部就班进行实践。他的见解给心理治疗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作用。

(二)教育教学

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纠正学生所犯错误、帮他们解决问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仅此而已,而是要尽教师最大努力去探索、发掘学生的外显积极性和潜在积极性,并且还要能够在具体实践中帮助学生发展这些积极品质和特征。积极教育提倡要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积极的、热情的、勇敢的加入到学习课堂当中,并不是限制学生自由、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被动者。此外,积极教育还有一个未达到的目标:就是尽最大努力,把所有人建设到他自身可能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这个高度应按照每个人自身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不强求一致。但这个目标离成功还很遥远。

三、积极心理学存在的缺陷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刚刚兴起的理念学科,尽管吸收和借鉴了人文主义和实证主义等一些理念,但还未充分与自身理念进行融合,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套比较完整、成熟的理念体系。积极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领域很广,但都只是一些浅显的研究理论,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扩展和深化。比方说:在积极心理治疗这一方面暂时只有一些笼统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可靠地操作模式。此外,积极心理学的发展还面临一个重大难题:由于存在的时间较短,许多学科的性质过于复杂以及人类的心理变化式多样,导致积极心理学还不会利用自身已有的研究成果,来发展理论实践。到目前为止,积极心理学所拥有的研究成果,都是在西方已有的心理知识背景下形成的。因此,要使积极心理学进行本土化,还需要研究者不断探索本国人类的心理,自发研究心理策略。相对于传统心理学来说,积极心理学所取得的进步是不可小觑的。近年来,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心理问题。很多人认为,积极心理学比传统心理学效果要好,因而大力提倡积极心理学,其实这样是不对的,因为不管是积极心理还是消极心理都会有两面性存在,应该全面看待问题。

四、积极心理学的超越

(一)在研究方法上对人本主义的超越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依据是存在主义哲学,它的方法理论基础是现象学,反对以客观主义方法研究表面上的东西。人本主义学家习惯于用意识经验现象反对实证主流心理学,但往往缺乏有力的材料支持主张,结果出现了自身所主张的科学心理学和辩护的理由之间产生了矛盾而无法解决的现象。而积极心理学是吸收前人所研究的心理学知识,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更全面、更完善,甚至超越了人本主义心理学。这一点可以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当中,比如说“主观幸福感”这一知识点就可以看出来。积极心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靠简单的实验、实证方法,而是在这些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解决方案。

(二)在心理治疗方法上对人本主义的超越

积极心理治疗是人本主义治疗基础上的扩展与提升。积极心理学采取以现实存在为依托,以解决冲突为目标点等方法将自己的治疗阶段分为观察保持、语言表达、调察分析、鼓励、扩大目标等五个阶段。曾有学者赞同人本主义的治疗方式,认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注重患者自身作用,是一种非指导性治疗方式。但他忽视了积极心理学治疗的存在,积极心理学治疗注重自重、教育、心理治疗三位结合一体的治疗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自助基础上的指导治疗,不仅重视患者自身的的作用,也注重心理学家作用的发挥,使二者能够进行有效互动,有助于患者今早康复。以上,充分可以看出在心理治疗上,积极心理治疗对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超越。

五、结束语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点范文篇1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消极心理学来说的,在积极心理学中,主要倡导人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而不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人的弱点以及生活中的问题上,着重应该研究人的美德以及人的优势。在高校中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在心理教育过程中,主要发挥学生的优点以及特长,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主观层面、个人层面以及群体层面三部分内容。主观层面是指要激发人们的乐观态度,要加强人们对于生活的幸福感以及满足感;个人层面则主要是研究个人的性格特质;群体层面则主要研究受众群体在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可以正确的建立社会关系,使公民都具有社会美德。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过分关注学生的消极面。很多高职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是只关注了消极心理学的方面,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心理教育也只侧重于为学生治疗、解惑这些心理问题。长期在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使学生不自然的思考自己为什么会产生消极的态度,从而使学生越来越不自信,不能激发学生的潜力,降低学生的心理防御,不利于学生的成长。(2)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性。虽然有很多高职院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以及相关的部门,但是在专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专业从事、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较少,大多都是辅导员或者是思想政治教师以及其他的德育工作者进行兼职,这些教师并不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导致不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具体分析学生的问题,具体为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效果,不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与发展。(3)教育方式不合理。虽然我国有很多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主要是以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为主,比较注重学生现有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障碍,高校会选择举办讲座或者是开展选修课,为学生具体讲解一些消极的心理体验,主要从学生自身的问题出发,不断分析自身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一些恶性事件的发生,但是不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应该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问题,同时还应该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态度,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提升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求要从积极的态度出发,在教育过程中能够积极的引导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幸福感,培养学生的满足感,并以此为目标不断的努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把教育的重点着重放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方面,改变学生的消极层面,逐渐使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使学生能够在面对学习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并能够养成乐观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在开展教育过程中,也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潜力,发现自己的优势,提高自信心,从容的面对,未来生活中遇到的任何挫折,塑造积极的人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构建完善的内容体系。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要结合院校的实际发展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保证可以逐渐培养出学生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能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乐观的情绪,不断完善学生的积极品质,以此为目的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在积极心理学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使学生具备积极的美德,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得到自我认可。逐渐提升学生对学习与生活的幸福感、满意度,使学生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不仅对学生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也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的面对所有的挫折问题,使学生具有美的眼光,让学生逐渐体会到世界的美丽。(3)扩展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高职院校还要结合实际发展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有效的扩展健康教育的方式,比如可以加强心理辅导以及学生的个性体验这两方面工作。利用课堂教学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积极心理学所涉及的内容,同时也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中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会养成乐观积极的情绪与态度,使学生对积极心理学有基本的认知,并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除此之外也可以定期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的心理辅导,能够保证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加之正确的指引,使学生能够发现自身的优点,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中找到自我的价值,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有用的人才。(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来看,缺乏较为专业的教师,这就会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以及质量。所以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必须要不断扩充师资队伍建设,要录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教师。同时也可以多组织一些相关的培训活动,使教师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最新发展的动态。除此之外也可以多与其他优秀的院校、优秀的教师多进行沟通与交流,学习一些优秀的教学手段。因为现在学生处于新兴时代,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能够接受一些多元化的东西,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也较多,例如学生在网络上会接触一些不健康的思想,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开展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简单的为学生传授最基本的知识,还需要具体了解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帮助,针对于此,教师就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经验以及专业水平,要确实实的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范例(12篇)

    - 阅0

    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范文1篇1关键词:情绪;认知;拓展与构建理论;心境一致性;体育运动心理学情绪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是在认知.....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例(12篇)

    - 阅0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1篇1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环境科学基础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38-02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