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1篇1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环境科学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38-02

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活动与环境演化规律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寻求人类社会与环境协同演化、持续发展途径与方法的科学[1]。由于大多数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活动,因此经济、法律和社会科学知识往往也可用于环境科学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日趋恶化,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类日常生活,因此,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在高职高专中开展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高质量地完成环境科学基础的课堂教学工作,是该学科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建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瑞士学者PiagetJ提出的,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儿童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2]。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很多学者和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环境科学基础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改革,收获了一定教学成果,但基本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环境科学基础的教学探索还不多。因此本文笔者将根据教学思维以及教学实践结合环境科学基础课程的特点,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环境科学基础教学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期望能更好地为药物化学教学服务。

一、综合相关学科知识,建立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

环境科学基础的一大难点就是该课程涉及到众多相关学科多。它是建立在《生物学》、《生态学》、《分析化学》、《气象学》等学科的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学科。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则强调学生原本掌握知识的激发以及和新知识的相互作用,学生在交互作用中掌握新的知识。课堂教学中,需让学生复习已学习过的知识。通过复习,加深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的理解,利于在后续学习中更娴熟地应用相关的知识,同时,教师需要串联相关学科知识并提出合理的问题,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交互作用的发生,当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不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时,就产生了认知冲突。而认知冲突的形成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新知识的必要,并且也感到已掌握的知识对一些问题的解决确有帮助。这将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认知的需要。认知冲突的设置要采取适度的原则。如果冲突设置得太激烈,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根本找不到任何解决问题的希望,也许学生会感到绝望。比如,如果设置的认知冲突是本学科发展前沿的一些难点,很多专家学者都在为此讨论、研究其解决方法,这样就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冲突也不宜过多设置,而是应逐步地呈现出来,否则学生容易望而生畏。因此,只有合适地设置认知冲突才能达到设置冲突的目的。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理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提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论,我们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应善于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在讲到大气污染及空气污染时,可以讲述热点新闻事件,如,在北京,一些搬迁新居不久的家庭中的小孩患上了白血病。此种热点事件,都会引发学生的议论,然后就可以通过讲述空气污染产生的危害等来启发学生寻求该知识点与热点事件的关联,揭开空气污染的神秘面纱。另外,尽可能创造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去应用掌握的知识;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各种信息,收集相关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在环境科学基础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置,才能充分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否则,教师便会走入“填鸭式”的教学误区。

三、创设教学的情境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善于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情境式教学以其教学形式的现场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灵活性和过程的趣味性,可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环境科学基础课程介绍的内容较多,涉及到社会、经济、法律、生活等方面。由于其内容的繁杂及以教师为中心的说教式教学,会让学生感到无趣,使学生理解出现偏差,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3]。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备课、授课等环节中,教师可先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收集各种资料,然后将其整理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随后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要求,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的多媒体信息要素,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把抽象的、阐述性的教学内容转变为生动形象的感性素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加深对枯燥乏味的知识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四、建构新知,协作学习,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灌输者和传授者。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情境完备,学习目标明确后,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借助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会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材料自主进行新知识的构建。因此教师可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能替代学生的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该做什么。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同时学生们也要对自己及他人进行评价,包括信息的来源与可靠性、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等。协作讨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现学生的知识外化和自我反馈;同时协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环境科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与环保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科学领域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加快。因此,教学一线的教师不仅应及时了解学科前沿新知识和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并将其吸纳和融合到教学中来,而且为使教学能密切联系工程实践,教师应利用尽可能的机会到工厂去了解工程问题,并创造机会让学生离开课堂,到环境保护单位,比如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去参观,增强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充分重视教学的社会性

首先,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从中挖掘出有一定价值,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动,能使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问题,并将其设计成更接近学校之外的社会实际的情景化问题,以诱发学生去探究事物的本质,进而促进知识的学习,引发科学思维方法形成[4]。环境科学基础是一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紧密相关的科学,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传授课本知识。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且注意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学以致用,积极投身于环保事业中去。利用课余时间,教师可以联系当地的一些环保组织,组织开展一些学生乐于参加,并且有能力参加的环保活动,使学生对环境保护有切身的体会,从而调动其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教学是多种变量或因素的相互作用的复杂活动,过分注重某一种教学模式与策略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须不断探索,要善于优化组织知识内容,寻找教学共性的规律,将建构主义与其他互补性的教学策略配合运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俊杰,王伯铎,宋进喜,等.“环境科学概论”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4):58-59.

[2]闫爱静.建构主义与学生的主体地位[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71-73.

[3]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4]唐开源.浅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效果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6,19(12):43-45.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1篇2

关键词:地质学基础;课堂教学;野外实践;师范类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8-0209-03

对于地理学基础课程来说,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俞鸣同认为地质学基础教材存在某些章节分量不妥、某些内容编排不当、某些内容提法不适三大问题[1]。张跃西用系统论和系统方法研究地质学基础教学及教材体系建设问题[2]。李娜、李春生、谢玉玲、文英、常华进等人研究了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提出了加强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合理结合[3-7]。陈萍、隋丽华等人提出了多媒体教学在地质学基础教学中的课件开发中的应用与加强教学实践环节[8,9]。王新源等研究了高师地理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开放式教学、突出新时代需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和野外实践的作用[10]。因将多媒体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已成为当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7]。王卓理等人认为通过感知规律可以指导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使认识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以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11]。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环节,而我国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却普遍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12]。于亚军等人对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合理实习内容设计和综合效果评价进行了研究。野外实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设计地理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科学问题的学术思想,这是野外实习的关键内容,应给予足够的重视[13]。本文针对笔者所在学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及地质地貌野外实习环节的优缺点及实习效果做一个讨论评价,以期提高和改善地理专业的学生课堂教学效果和野外实习技能,从而真正在实践中掌握认识地质地貌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养科学研究精神和创新思维打下坚实基础。

一、地质地貌教学及野外实习内容设计

教学和实习对象为大一地理科学专业学生,为专业基础课,教学教材为宋青春主编的地质学基础(第四版),传统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内部构造、矿物学、岩石学、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地壳演化史、地质矿产资源及地质学在地质环境中的应用。教材中最大的问题是未反映出新的地质学科研成果及地质学发展趋势和对地质环境环节的弱化。实践实习内容分为野外实习和室内参观实习,实习周期为5~7天。实习地点主要为阜康北沙窝子、三工河流域、盐湖、乌鲁木齐河河流阶地、南山东白杨沟山体滑坡点、新疆地质矿产博物馆、自治区地震局等地,实习的内容主要为矿物、岩石、地层产状、褶皱和断层构造、矿产、天山地壳演化史、古生物、风沙地貌、滑坡地貌等。实习方式主要为野外现场讲解和现场操作学习和室内参观学习为主,最后提交实结报告。

二、教学及野外实习所存在的问题

偏光显微镜使用是地质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完成的课程训练和必须具备的能力,而对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则没有安排专门的课程教学,在地质学课程中也没有相关知识内容;二则教学时间有限,许多师范类院校对地质学基础课程进行了压缩;三则可能缺乏开设这些实验的相关条件,导致许多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没能进行偏光显微镜使用训练[14]。在本科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关训练,让他们掌握使用偏光显微镜的技能非常有意义。学校可考虑适度购买显微镜仪器,借助显微镜可仔细观察不同矿物和岩石的形态及光学特征,加强学生实习课中对矿物和岩石的理解能力。

实习所存在的问题有:实习任务重,时间安排较紧张,由于实习学生较多,集中讲解时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同学,有些站得远的学生就会听不清楚老师的讲解内容,大部分学生从实习过程中都收获了许多专业知识,但部分学生野外动手能力较差,不能很好的将课本所学专业知识与野外实践结合起来。由于只有放大镜,在野外对三大岩石的识别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以后应加强学生野外对岩石的鉴别能力,同时课堂上的地质学基础实践课就应该要求学生多看多记,对主要矿物及三大岩石的识别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多看,到了野外才能掌握识别三大岩石的基本特征,尽量避免学生学后就忘了的情况发生。

传统的野外实习一般采取教师现场讲解,学生记录和整理笔记,编写实习报告的模式,由于实习内容过于简单,使有的院校野外实习演变成为参观、旅游活动,学生根本没有真正参与实践,更谈不上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指导教师将大量精力集中在通过观测识记并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方面,很难真正有效的拓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补,更无法满足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

在教学中除了主要讲解传统的地球圈层构造、主要矿物和岩石识别、褶皱和断层构造、构造学、矿产资源成因及地质学基础在地质环境中的应用外,还应加强新疆宝玉石和新疆主要矿产资源及地质环境方面知识的讲授,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而不完全拘泥于课本教学。因为新疆是矿产资源资源大省和金玉之乡,阿勒泰和和田的宝玉石矿产资源的讲授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用实物讲解宝玉石矿产资源的鉴别基础实用知识。标本实验室可适量新增加一些金、银矿石和和田玉石标本,增加他们对宝玉石的基本认知能力,同时增强本门课程的实用性。另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怎样处理矿山环境和评价矿产环境也应该纳入到本门课程常规教学内容之一,因为授课教材内对此方面的介绍比较少。在地质学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动态方面首先要求老师要参考阅读大量的地质学方面的中英文文献资料,增加地质学学科最新研究方法、研究进展方面的授课,特别是第四纪地质是影响地理现状的重要地史时期,但在地质学基础中却轻描淡写,应加强第四纪地质章节的讲述。使学生能很好地把握本门课程的核心内容并拓宽学习视野。

三、建议及结论

1.传统板书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各有利弊。传统板书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记笔记和加强理解,不利之处在于不能形象直观地演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构造等知识点;多媒体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授课轻松,不用大量的板书,画面和视频比较直观形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地球的内部基本特征和构造运动的过程和其形成地貌基础,但多媒体教学方法PPT内容众多,重点不突出,学习像走马观花一样在感官上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多集中在精美的画面或视频当中,不能及时地做笔记和思路容易不清晰,课后容易遗忘教学重点内容。所以该板书的时候就用板书教学,比如,绪论和三大岩石部分最好用板书教学,课堂上同时多用实物模型做演示。比如像讲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和褶皱和断层构造及板块构造学说等章节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较理想些;在讲解地震章节的时候,通过PPT和视频的播放讲述地震构造带的分布及地震产生的后果等;在讲解三大岩石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的时候,可以借助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可以直观地看到矿物的形态特征和岩石内部矿物组成结构和岩石构造。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使学生更直观的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高学习效率。

2.形象比喻和模型展示相结合。地质学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一门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认识,多用形象比喻法和模型展示的方法讲授更能让学生理解并记住知识要点。比如在讲到地球圈层结构的时候,地壳、地幔、地核可以用鸡蛋壳、鸡蛋清、鸡蛋黄3层结构形象地比喻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划分。在讲解正断层、逆断层和岩层的产状时,可以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和现场使用罗盘测量模型岩层的产状,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区分正断层、逆断层和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的概念。在讲述新疆宝玉石矿产的时候,可以拿不同的实物标本向同学展示宝玉石基本的鉴别方法,比如阿勒泰的碧玺和红宝石还有和田玉,让学生明白用最简单的硬度和矿物晶形等方法来认识宝玉石。因此各大师范院校开设有地质学基础这门课的院系可适当补充金、银矿石和宝玉石的标本,通过实物展示和简单辨别方法讲解,让学生通俗易懂地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宝玉石鉴定知识,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宝玉石等矿产资源的评价,虽然是课本内很少涉及的知识,但其很实用且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同时,也能提高学生毕业后从事地质、能源等相关行业的竞争能力。

3.增加地质作用和环境地质内容。地质学关注的是地球内部内三圈,而地理学主要关注的是地球的外三圈及人地关系。而授课的地质学基础教材更加注重内三圈的讲授,各种自然地理现象是和各种地质作用的结果密不可分的,教材弱化了地质作用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适当地根据地理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以后的发展方向,多增加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部分内容,比如河流地质作用、风成地质作用、冰川地质作用、海洋和湖泊、沼泽地质作用等,一定的地质作用结果可导致不同的自然地理现象,二者密不可分,使学生更多地掌握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地质背景和条件。地质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特别是各种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对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讲述地质环境的内容,特别是矿山地质环境的评价评估方法、基本原则,使学生更加了解应合理开采矿产资源和保护好地质环境的重要性,否则就会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和人类的健康。如何合理评价和治理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也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使学生更加认识人地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4.野外老师讲解和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在野外地质地貌实习过程中,只靠实习指导老师讲解、学生记录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每人都要亲自动手实践,通过测量或画信手素描图的方式,加强对地质地貌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建立科学思维精神。在野外观测风沙地貌时,通过讲解然后分组让每个学生测量沙垄的走向、高度、迎风坡和背风波的倾角及坡长等,使学生深刻认识沙丘的形态特征及沙丘形成的原因。在观测断层时,让每个学生在笔记本上画出断层的素描图。学会使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是每位学生学习本门课程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所以在野外过程中必须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岩层的产状,学会使用罗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到天池下的化石山捡拾古生物化石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实习环节,在娱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得到了收获,同时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海陆变迁的含义。

5.野外实习培养学生吃苦精神和科研思维。现在的大学生很少有机会去野外锻炼,实习的过程很辛苦,要经常徒步观测各种地质现象。首先让学生明白做科学研究是一个吃苦耐劳、严谨的过程,要有以后献身科研不怕吃苦的精神。同时实习指导老师要旁敲侧击地多引导学生发现野外的科学问题,启发学生做科学研究的思维,多让他们想想为什么的问题。不能光看光记还要多思考,从地质地貌现象中多发现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为以后本科论文的选题、撰写和研究生学习阶段打下基础。

总之,师范类院校地质学基础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增强地质作用和地质环境的教学内容,在矿物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增加宝玉石实物标本讲解,结合新疆优势矿产资源特点,授课内容适当增加宝玉石矿产资源和矿山环境的评价方法和基本原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多采用形象比喻法和模型展示,提高学生感性认识。在野外实习环节选择合适的地质地貌实习地点,老师讲解和学生动手实践相结合,锻炼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科学研究思维精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地质学基础课程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俞鸣同.编写地理专业基础地质学教材的商榷――评宋青春主编《地质学基础》[J].福建地理,2002,17(2):10-11.

[2]张跃西,江兴亮,李恕宏.地理教学系统思维方法――兼论教材体系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6,19(3):390-394.

[3]李娜.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以钦州学院地理科学专业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5):71-74.

[4]李春生.地质学基础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09,(12):331.

[5]谢玉玲,徐九华,李建平.关于地质学基础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01,(5):52-53.

[6]文英.浅谈地质学基础教学中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3):176.

[7]常华进.地理科学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2,(1):60-63.

[8]陈萍.《地质学基础》课多媒体课件开发与教学实践的体会[J].中国地质教育,2001,(1):55-57.

[9]隋丽华,武羡慧.地质学教学若干问题研究[J].阴山学刊,2003,12(2):36-37.

[10]王心源,常月明,高超,等.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地质学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06,(1):98-103.

[11]王卓理,耿鹏旭.感知规律在地质学基础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2010,(2):28-29.

[12]杜国云,王鹏贤.关于高校地质学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如何适应考试科学化管理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8,(1):89-92.

[13]于亚军.高校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内容设计与效果评价[J].地理教育,2011,(1-2):123-124.

[14]地质矿产部教育司.浅谈地质学的教育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1994,(2):21-24.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

【关键词】核环境专业;特色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确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思路”。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国内很多学者对其做过解读,著名教育家周远清同志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大学所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大功能依然不能改变,培养各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任务。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相关企业对核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使得核特色专业的毕业生重新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南华大学是一所具有深厚核行业背景与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2000年以来,学校以“突出重点学科,发展优势学科,加强特色学科”为指导,积极探索核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巩固学科特色方向、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核特色课程体系、探索核环境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一、巩固学科特色方向

环境工程是一门与生物学、化学、气象学等基础学科与建筑工程等工程科学,以及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它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以及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有关,是一门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学科。1982年我国有了自己培养的第一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环境保护与人才培养的重视与投入的不断加大,环境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目前已经发展到拥有251所院校、年本科招生规模达2万余人。30多年来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环境工程类的专门人才。

南华大学是一所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具有55年本科办学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学校虽地处湘南腹地,与省会中心城市的大学相比,区位优势并不明显,但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始终坚持面向核工业及国防科技事业服务的宗旨,形成了核特色鲜明的优势,为中国的国防工业尤其是核工业基地培养了大批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核电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招生始于2001年,设置此专业是基于进一步夯实服务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目标。学校根据学科门类对学科专业和院系进行了调整和重组,先后组建了核科学与技术学院、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等,形成合力打造“核”特色,从体制、机制上全力保证“核”特色学科与专业的发展。环境工程专业在十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依托本校核类学科专业齐全、人才培养层次完善、办学规模大、特色鲜明、基础好等背景,不断凝练环境工程学科专业方向、增强学科优势,使环境工程专业的核特色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8年核环境工程专业被评为南华大学特色专业,2009年所属实验室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等系列课程遴选为南华大学精品建设课程;2011年以来,该专业出版了核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系列著作与教材,获得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3个获湖南省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毕业生在核工业环保公司及铀业公司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率高并获得相关企业与单位的高度评价。

二、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相对环境类工程应用人才大军,虽然面向核环境专业队伍的人才为数不多,但由于核行业的特殊性,按照国家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规范的要求,其从业者不仅需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而且必须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如具备声、气、水及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环境规划、给排水工程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包括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设备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能力;还需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制定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都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理念与教育思想。

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以“能适应国防工业以及核工业发展的需要,具有从事放射性环境监测与评价、核设施与核尾矿库退役治理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特色,构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能在政府部门、环保部门、规划部门、管理部门以及各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工矿企业、学校等从事管理、教育、设计、规划和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此,学校在强调突出坚持“核”特色的同时,要求具备时代所需的专业知识,着力拓宽相关学科领域方向,如掌握环境领域以外的专业知识(法律、经营、技术等),深刻理解其专业知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专业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国防工业、核工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把环境工程专业建成南华大学的品牌专业之一,将甘于奉献的行业精神、安全保密的行业意识、爱岗敬业的行业道德、勤勉务实的行业态度以及科学严谨的行业作风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全身心地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特殊事业所蕴涵的独特魅力。

三、优化核特色课程体系

培养核环境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对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优化。环境工程专业涉及广泛的课程领域,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特别应加强特色专业课程的综合化。如设置学科与专业建设目标,需要高度重视未来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革,并要积极设置、发展交叉综合性的学科、专业,这不仅是高等学校学科和专业发展的新方向,而且也是高等学校依托其强大的人才优势和丰富的学科背景,推动知识的繁衍生长,以及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

南华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整个课程体系都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规范》制定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两个方面。首先,为贯彻学校“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的原则,环境工程专业搭建了三个理论教学课程平台(即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每一个平台下设有必修课与选修课2个模块,同时辅以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训、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等),以及第二课堂(包括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科技创作、创业活动、文化素质教育等)。这些课程体系符合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践及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并突出了核特色人才培养的目标:如将“核工业概论”课程放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作为选修,可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完善人格奠定知识、情感和意志基础;将“放射性三废处理”等课程设为必修特色课程,向学生传授从事某一学科方向所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既为学习专业课奠定扎实基础,也为学生提高综合研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将富有“核”特色的课程如辐射防护基础、原子核物理、放射生物学等作为基础课平台选修课程,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自己以后从事的专业有所了解,达到“宽口径”的要求;对基础课程设置尽可能采用综合化,如核辐射探测实验、核通风空气净化、辐射监测与评价、核环境学、核电运行及特殊分离方法与核安全法规等让学生自主选修,培养他们的就业、创业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建立系统的课程链条,增强课程的系统性,注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传授及多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模式与归纳综合素养。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师生互动,通过诱导、讨论、讲评、对话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创造。在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实验实习设备和基地,使学生掌握应用先进的技术操作过程、方法、技巧和原理,同时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望。

四、探索核环境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运行和组织机制、课程结构、专业设置、培养途径等要素,其中人才培养目标是根本。由于各高校办学规模、学科门类、培养目标以及师资力量和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不可能完全按照同样的一个模式操作。尤其是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人类自身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在这个意义上,高校自然应该致力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融入这个开放的大环境,成为与政府与社会及企业相互渗透、共同合作的开放型组织,让高校在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影响社会,让学生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中成长和发展,以推进素质教育,适应个性化人才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贡献社会,引领社会。

随着南华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首先环境工程专业把创新的理念和举措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要素中,在贯彻环境工程专业教指委制定的环境工程本科培养规范要求的同时,积极探索和实施“4+x”(其中:“4”即本专业4年制本科教学计划;“x”即核特色培养),并同步实施,“规范+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不渝地坚持走特色办学道路,将核特色培养贯穿学生本科学习的各个阶段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其次,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2012年,南华大学升为一本招生高校,学校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时调整,在原10版、11版的基础上,又制定了12版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中更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实现模块化、差异化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第三,强化理论与实践教学。根据本科一批招生要求,环境工程专业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本功,而且要了解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为此,在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时,组织学生参观湖南省重点“氡”实验室、国防重点学科“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和“核电模型室”等特色实验室。为了凸显核特色,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环境工程专业与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核工业741矿、核工业743矿以及中核272铀业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环境监测与防护等方面的实习,使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能够从多视角理解和认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艰巨胜与复杂性,不畏惧困难,形成积极主动从事环保事业的决心和热情。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核环境知识,在非核课程教学中引入核特色内容,使核特色体现在教学、实验、实习、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环节。这些举措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加强了专业特色的内涵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篇4

【关键词】特色专业课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矿业

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众所周知,特色决定优势,这一点在本科生教育中也有明确的实例体现。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矿业类大学(学院)的特色专业,经历了数次辉煌与沿革,其本科生招生分数近5年屡创新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100%,居学院几大专业中就业率之首,甚至出现其他专业本科生考研不少同学转考矿物加工工程的情况。环境工程专业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过程,部分教师和人员转自传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因此开设基于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专业课程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借鉴矿物加工工程等成熟、高水平的传统特色专业的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专业也应着力发展特色,如矿业类高校应着眼行业特点,立足厂矿及相关研究院所、教育机构等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殊要求,以特色专业课的开设为契机,结合与相关厂矿企业的交流、实践,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水平,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可为行业服务,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突出专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尤其在我国高校环境相关专业本科生招生数量高居不下的客观形势下,找准特色、突出优势、明确定位必将对不同行业、不同优势学科高校环境工程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积极推进特色专业课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水平

基于现行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主干课程体系,在完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基本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在矿业类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环节开设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或矿业环境保护)、煤化学、矿山环境问题及实用修复技术类讲座,结合与矿区相关的社会实践环节,同时改革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优先开展与矿区生态和环境问题相关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工作,如矿井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等,全方位开设立体、有侧重点的特色专业课带动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培养体系。

各高校从2005、2006年开始分批按专业大类招收本科生,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按环境大类招生,入学前2年修同一课程,从第3年开始自主选择专业。这就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开始有针对性地相应调整、完善各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以特色突出优势、以优势体现水平,为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技能、社会竞争力、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宏,吴春笃,诸金宇.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69-72.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篇5

论文摘要:掌握和运用一门专业外语是高等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专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增强毕业生的竞争力大有裨益。针对目前普通新升本科高校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优化教材、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双语教学、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逐步提高专职教师素质等措施以改进环境科学专业的英语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专业英语教学;环境科学;创新

环境科学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且学科仍处于蓬勃发展之中。熟练掌握英语可以更好地了解环境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全面把握其发展方向。环境科学专业英语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在本科实习阶段,需要查阅大量专业文献,撰写论文;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也需要经常接触和使用专业英语词汇,具体工作中使用的高端环境科学分析仪器和设备大多系国外进口,这些都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专业英语教学是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学会用英语直接查找专业信息或用英语表达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不仅涉及专业知识的讲授,而且涉及基础英语基础知识的讲解,这给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河南城建学院建校时间较晚,升本时间不长,教师综合素质水平、学生英语素质水平、教学设施条件等方面与重点本科大学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如何在新升本科院校中开展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尚需深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教材的筛选和优化

专业英语学习是高等院校理工科《英语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一门选修专业课,其主要目的是使本科生在专业内容方面进行系统的英语阅读训练。因此,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要了解专业英语的特点,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及其习惯用法,逐步增强相关专业文献阅读、写作及听说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因此,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材的筛选应把握以下两个原则:内容的系统性上要较为完备,所选教材能基本反映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水、气、固废、噪声等大的方面,同时兼顾有害、放射以及环评等小的方面;在结构上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术语概念、基本原理、方法技术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不易超出学生现有的专业认知水平,又能为专业知识学习服务。教材选购时应专门组建负责选购教材的团队,由资深教育专家、优秀的基础英语教师及环境科学专业教师组成。由环境科学专业英语任课教师向团队汇报专业特点、教学基本要求以及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专家对拟引进的教材进行论证推荐,并最终讨论决定选购合适教材,避免教材单一带来的局限性。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当前环境科学专业英语的教学大多是沿袭大学基础英语的教学方式,即以老师教授为主的灌输型模式,简单地对文章进行阅读和翻译,对涉及的相关专业知识进行讲解,并对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单词、词组及复杂语句进行重点讲解,往往忽视专业英语自身特点、习惯用法及语言结构特点等内容的学习。在授课的形式上也往往采用传统的板书为主,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老师“一言堂”或师生一问一答等现象,师生之间交流相对缺乏,学生缺乏主动性,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较差。

传统的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主要是用汉语简单地教授和翻译教学内容,包括专业词汇、语法和句法在专业方面的应用。双语教学(BilingualTeaching)是指利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专业学科知识,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增强外语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国内许多高校已开设了环境学概论、环境生物学等环境科学主干课程的双语教学,并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而环境专业英语往往不是主干课,很少高校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进行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证明,双语教学不仅与大学英语课程重视提高听说能力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也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双语教学不仅包含教学内容的讲授,更强调一种专业外语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相关专业英语的内容,熟悉专业英语的使用技巧和方法,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应对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例如,很多基本的专业词汇,如果仅仅通过教师讲授词语的组成规律或者通过学生的阅读一带而过,会导致印象不深;而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在阅读之外又能不断地重复应用,可以多次、多角度强化记忆。因此,在环境科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将会明显提升教学质量,大大改善教学效果。

三、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篇6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燃气工程”两专业合并、调整、拓宽组建而成的新专业。中华硕博网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40多所院校开设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校学生3万多人,每年有6800多名毕业生。随着我国大学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充,毕业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如何提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向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是目前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在新一轮的应届毕业生就业阶段,对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及毕业生的择业状况进行了调查,从中得到了一些关于加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的启发。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在2007年10月和12月期间,在西南科技大学和重庆大学参加了包括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隆鑫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置业有限公司、中建三局工程总承包公司、重庆美的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等十几个用人单位的校内宣讲会、招聘会,这些用人单位囊括了产品研发、销售、技术服务、工程设计、施工等,并与用人单位招聘人员进行了全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这些用人单位选人当然都重视毕业生的学习成绩,但也都不是把学习成绩作为全部,也十分看重毕业生的潜力,要求毕业生思想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学生要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比如毕业生有某方面的特长、在校期间参加一些活动并获得过奖励等等,他们都会优先考虑。同时,一些用人单位还要求毕业生必须通过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而大型设计院则需要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通过调查发现,所有的用人单位除了要求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外,还特别强调毕业生要具有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毕业生在校期间必须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三、毕业生的信息反馈

在宣讲会、招聘会现场,随机调查了来自西南科技大学、重庆大学以及重庆科技学院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数十名毕业生,了解他们在应聘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并从自身的角度谈谈希望学校在专业教育方面应该在哪些方面加强。现阶段的毕业生找工作大致有几种情况:一种是不急于确定工作单位,只是通过招聘会积累一定的经验,如果确有自己非常满意的单位才考虑,这种类型的毕业生大多是家庭情况较好;另一种是急于确定工作单位,这种类型的毕业生通常家庭情况一般,希望尽早确定工作单位,只要有单位愿意与其签约,他们就会立即同意,基本不考虑其他因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介于前两种情况之间,这类毕业生会对多个招聘单位进行比较,考虑一些外部因素,再确定是否与用人单位签约,或者是先签定某个单位,工作以后继续寻找自己喜欢或适合的工作单位,目前这类毕业生所占比例最大。当谈到毕业生对学校的专业教育需在哪些方面加强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在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加强,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一些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专业知识面要求更广。

四、对专业教育的思考

在教育部对专业调整以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都有了很大的改变。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1]。重庆大学付祥钊教授和山东建筑工程学院肖勇全教授等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2-3]。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专业调整后,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专业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水平,才能够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而提升专业教育,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专业基础教育

在全国高校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总体框架的指导下,以专业平台课为基础,结合学校自身的具体情况,发挥各自的优势特色,既符合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方针,又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原有的“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的基础上,新增了“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三门专业平台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必须明确专业平台课的性质和作用,要充分体现和突出学科基础,让学生学会运用专业平台课中学习的本专业工程技术原理和方法,分析处理不同的工程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出贯通本专业各种工程的能力。

(三)加强专业课程的特色教育

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虽然都开设了“六大”基础课程,但与专业课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很大程度上还是沿用了以前“暖通专业”的框架,也就阻碍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因此,必须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联合办学”是西南科技大学的一大办学特色,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这之前并没有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如何发挥董事单位的优势,将其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开设专业特色课程,体现办学特色,需要进一步的摸索提炼。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和源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多为验证性和演示性实验,而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偏少。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协作意识,这个环节必须得以加强。实习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目前西南科技大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各种实习是以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实习效果不是特别明显,我们也一直在探索一种适合自身情况的实习模式。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课程设计应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进行整合,组建新的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应逐步从“以工程设计为主、研究为辅”向“以研究为主、工程设计为辅”的方向过渡,将工程设计转向课程设计和综合课程设计中,这也就要求有较高的师资水平。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篇7

1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环境工程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综合了化学、材料、生物、工程等多项学科的知识内容。《环境工程专业规范》(2005版)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定义。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水、气、声、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和给排水工程、环境规划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能力,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以及环境工程方面的新理论、新工艺和新设备的研究和开发能力,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此可见环境工程专业知识教育的广泛性及学科交叉性。以环保工程师为例,一个出色的环保工程师的知识面是非常广泛的,需要掌握包括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流体力学、普通物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普通化学、电工电子技术、理论力学、工程经济、材料力学)、专业基础课(工程流体力学与流体

机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监测与分析、环境评价与环境规划、污染防治技术、职业法规等)等数十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以及环境法规与标准、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实践、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技术、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实践、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实践、物理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物理污染控制工程实践等专业知识。

同时,环境工程是一门工程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工程的应用实践。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变化、学校对人才培养的理念及学生的发展潜质方面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在制定具体人才培养目标时,应以构建“大环境”为导向,围绕培养综合型环境工程人才,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动力,建立具有比较优势的环境工程专业的有机整体。目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高等院校也转为培养厚基础、宽专业的适应面广的人才。如何利用这个机遇,成功培养一些适应环境工程行业高速发展需要的人才非常重要。我校是以轻工专业为特色的本科院校,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赋予了较强的轻工特色。如何在此背景下,积极发展学科优势,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2.1明确教学定位

我校的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在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有着强势的化学化工和材料化工学科背景支撑,同时具有明显的轻工行业特色。针对教学定位及课程建设目标不明确的问题,经过论证,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定位是“工程性”和“应用技术性”,围绕我校已经形成的轻工优势行业、与材料化工相结合的特色,制定专业培养目标,采取理论与工程实践并重,加强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轻工行业学科是我院的优势和特色学科,而且轻工行业的环境污染治理在我国环保产业中也是重要的一环,包括行业废水的处理、大气污染的治理、三废治理等。因此抓住我校特色优势,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建设的方法,改善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基础扎实、理论性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因此,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为:通过多门学科的交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培养出具有与化学化工和轻工行业紧密结合的创新型环境工程人才,满足社会对环境专业人才的需求。

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学生水平的高低。因此,建立一支业务过硬、热爱教师职业的师资队伍是学校管理中的关键[2]。一般来说,从事高等院校环境专业教育的老师大多毕业于工科院校,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但在教学方法的掌握上相对较弱,因此必须加强教学方法的培训及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而那些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则应安排到相关工厂、公司等一线锻炼,以增加实践知识,为教学积累素材。要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的进修工作,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去学习、深造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档次;同时要加强与兄弟院校的交流,防止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此外,还应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教育,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从而稳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一个专业若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应具有较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因此需要引进高水平人才如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教师队伍应注意年龄层次及学历层次的分布,形成以院士为引导、博士为主体、硕士及有经验的老教师为支撑的教学队伍。

2.3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要能保证毕业生获得进人该专业领域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学生是直接面对市场就业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因此课程设置时应邀请企业或行业相关专家参与,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倾向,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修订后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五大模块组成,包括人文社科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其中,人文社科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以及美术、音乐鉴赏等;公共基础课程按一般工科要求设置,使学生获得基本能力,主要包括英语、数学、物理、体育等;学科基础课程是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化工原理、环境监测、环境微生物、电工电子等课程;专业课程则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充分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化学等,以及一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课程包括环境工程CAD、近代测试技术、专业英语等课程。最后的集中实践教学则主要包括金工实习、电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各种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合理运用到实践中。

2.4改善教学过程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可采用能动的交互学习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学习。这种方法强调了教学过程中“教”和“学”之间的互动过程,以素质培养和知识传授并重为目标,主要包括:①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根据下一堂课的内容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同时注意将经验性的东西规律化或以合理的理论加以解释。②补充学科进展动态。补充介绍新工艺、新设备、新成果,并提出行业发展最新趋势,从而吸引学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③统筹安排理论课和实验课。对于专业主干课,尽量采用理论教学与专业实验同时进行的方式,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在理论课学习相关知识后进行专业实验,寓教于实践之中。④发挥多媒体教学特色。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学方式应该逐步过渡到多媒体时代。多采用小视频、微课、Flash动画演示等方式,将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给学生。⑤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可以加强自学章节,以强化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适度让学生进行一些模拟的教学活动,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增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知识交流,做到教学相长。

2.5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在掌握科学方法的基础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环节。环境工程是一个工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要始终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本科教育的全过程。整合学科优势,形成多层次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加强实践性教学基地的建设。首先,强化实验课程,合理安排一些与生产相关的实验内容,加强学生在实验中动手能力的训练。同时,向各年级学生开放专业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等科技竞赛活动,或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直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的部分工作,以增强科研意识和能力。其次,加大实习的比重,并加强实习管理,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三步衔接好,做到无重复,各有各的目标。在现有的基础上可实行“3+1”培养模式,即毕业实习由半年延长为1年,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保障和加强现有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育,拓展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对于一些课程的实践教学,争取建设校内实习基地。我校成立的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结合了一大批环保相关企业,为学生提供了一批较成熟的实习基地。

3结论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篇8

【关键词】OBE模式环境工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延安大学教改重点项目(YDJGZD-2013-03)。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突出,排污总量增加并逐渐显现出复合性、区域性和风险性,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的高度,这是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环境工程专业是以环境科学为依托,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规律并进行控制调整的一门新型综合性应用学科。如何构建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以满足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已经成为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新命题。

OBE模式简介

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是上世纪90年展起来的一种教育模式[1],在英、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一些国家实施都取得了很好的反馈,OBE理论关注和侧重学习成果,包含许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被认为是工程教育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以课程内容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相比,OBE模式强调以毕业生能力达成为目标[2],从最终的结果反向设计教学体系,两者的差异如表1。

基于OBE模式的环境工程教学改革

OBE模式要求通过详细认真的社会调查,确定面向社会的同时针对地域特色的毕业生应达成的能力要求,然后以此为核心制定相应的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以教师能力的提升优化为支撑,承担的科研项目为背景,在应用中不断改进以达成可持续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则包含六个环节:

1.确定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能力要求

环境类专业培养的是环境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培养更多有前瞻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学生。主要培养五个方面的人才:(1)能够提供环境规划、评价、工程咨询等综合环境服务;(2)能够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3)能够进行创新设计为主的产品开发;(4)能够从事产业部门环境服务为主的企业环境管理;(5)能够解决区域、流域复杂环境问题的综合能力。针对不同的高校,学校定位、所处区域位置和为社会服务目标都不相同,所以成功运用OBE模式的第一步是确定符合高校毕业生的具体能力要求。环境专业学生进行专业方向的细致划分后,通过凝练学习目标和深化学习效果,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和竞争力,既能满足专业的社会需求,又缓解了目前面临的就业压力。

2.对应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环境工程专业应有公开的、符合学校定位的、适应社会环境与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紧密关联毕业要求将总体培养目标细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专业的课程体系是运用OBE模式推进教学效果的第二步。

例如,社会需求目标是能够从事环境污染防治工程的人才,也就是有能力解决从污染产生、发展直到消除的全过程存在的相关问题并能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那么毕业要求具体如下:

(1)运用工程工作所需的数理化、自然科学等知识的能力;

(2)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和实施工程的能力,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的能力;

(4)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

(5)设计过程中能够综合考虑法律、政策方针、环境保护、经济影响、可持续发展等制约因素;

(6)综合分析生态环境影响的能力,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将以上毕业要求分解为具体的教育指标,即:(1)环境工程基本理论知识;(2)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3)环境工程常用技术手段;(4)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5)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由此将学生的专业培养课程分为应用基础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三大模块。应用基础能力包括基础理论和技术,工程设计能力主要是通过课程设计来培养,实践能力则需要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来提高。以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体系为例,学生首先要系统学习水污染控制工程和水处理微生物学等基础理论,还要学习管网设计技术、城市及工业污水处理技术及污水污泥处理技术,然后通过管网课程设计、污水厂工艺设计和水环境修复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综合运用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最后则通过生产见习、毕业见习、课外创新及科研活动提升工科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各环节紧密相连确保毕业生能力要求的达成。

3.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必须突出工程学特征,加快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程设置上,一是要充分体现出鲜明的专业基础性,设置“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环境质量评价”和“工程力学”等核心课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素养,旗帜鲜明地突出环境工程专业特征。二是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推陈出新,将新概念、原理和方法纳入相关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国内外学科前沿。三是强调交叉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使得现代环境工程的研究对象能扩展到更广阔的环境领域,通过“环境生态学”“环境毒理学”“环境管理与环境法”等科目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

完整的实践教学则应由五个环节构成:(1)专业课程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消化理解课堂知识[3]。(2)见习参观,通过有组织地系统地见习参观大型“三废”治理单位,让学生直观了解相关工艺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的主要环节,学习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工程实践中。(3)案例教学,授课教师可以适度安排几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教学或现场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工程理论、科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和合理的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课程设计,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设计和监测工程课程设计等。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工程设计方案,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初步掌握工程设计的思路和方法。(5)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尽量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通过导师的引领树立学生对污染控制的全过程管理理念,从而形成从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和末端治理为一体的工程能力教学培养体系。

4.学生创新性培养

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人才,应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超常的创新理念、敏锐的创新思维、基本的创新技能和优秀的创新人格。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创新的源泉和先导,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前提和动力,培养独立坚强、勇于探索求知、好奇又严谨的创新人才是工科教育的最终目的[4]。

大学生创新实验应该以企业为依托,以科研为补充,以环境研究课题为背景,确保大多数本科生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查资料、讨论方案、实验室、分析总结等过程,经历一次全面的分析研究问题的过程、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通过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部级大学生创新项目”“挑战杯”“创业创新创艺大赛”等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5.完善评估体系

评估不仅是把关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教学内容的延续,理论课的评估应由教学课件、大作业、专题讨论、个人表达、专题讨论和课内互动的表现来构成。实践课的评估应由实践效果、操作技能水平、《案例分析》大作业的质量和合作任务的表现来构成。创新能力则通过创新成果、科研论文、科研总结报告等进行评估。

6.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

一支素质品德高尚、专业扎实、能力突出的骨干教师队伍是确保环境工程专业教育质量的关键。这些教师应该是既能传授理论知识,又具有全面的工程素养,并能终生学习不断进步。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项教学改革措施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加强教学管理和督导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二是要以“老”带“新”,形成教学科研梯队,通过开展教学及科研的创新研究,切实保证教师能力水平的持续提高。三是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做高级访问学者或读定向博士生,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形成一支年轻化、有活力、高学历的师资队伍。

结语

总之,OBE是运用工程教育思路体系,将毕业学生拟比作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然后分解产品质量的各要素,通过相应工艺施工来确保生产过程,依靠检测与评估办法来验收,最终通过升级维护来达成可持续生产的目标。OBE理念是始终围绕明确的“学习结果”来组织教学手段[5],促进教学体系优化,从而增强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当然,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尚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更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地反馈调整和优化完善。

参考文献:

[1]SpadyWilliamG.Outcome-basedEducation,CriticalIssuesandAnswers.Arlington,AmericanAssociationofSchoolAdministrators,1994.

[2]王贵成、夏玉颜、蔡锦超:《成果导向教育模式及其借鉴》,《教育评论》2009年第12期,第17-19页。

[3]孙克辉、李长庚:《理工类专业性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第87-88页。

[4]宋振东:《全新环境工程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8期,第17-18页。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综合实验;教学研究

随着工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地步。我们人类要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必须大力发展环境科学。在环境科学中环境监测是其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环境化学、环境物理学、环境地学、环境工程学、环境医学、环境管理学、环境经济学以及环境法学等所有其它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都需要依赖环境监测的结果去了解、评价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各项研究和制订有关环境资源的管理、利用等法律、法规。因此环境监测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而环境监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课时间分配基本上是1:1,足见实验课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的学生,毕业后才能在环境保护工作中获得能准确反应环境质量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为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服务。环境监测实验课内容涵盖了水、气、固体废物、生物、噪声、放射性等监测内容。同时强调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的开展。但因种种客观原因,在我院的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虽然分别开出了一些水、气、固、噪声等的单一监测实验,但是能够涵盖水、气、固等综合性的环境监测实验较少开展。使我院本专业的学生,相当缺乏综合实验技能的训练,因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院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1环境监测综合实验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之上

实验教学是获取新知识的源泉;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环境监测实验是环境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必开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它实用性强,涉及的知识面宽,如化学分析、仪器分析、物理测试和生物测试等,操作要求严格,实验现象复杂多变,实验数据处理量大,对数据精密度、准确度要求高,同时影响实验成败的因素多:如环境条件的变化、仪器的精密度和稳定性、试剂的纯度和处理方法、操作者的基本技能和对实验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等。而涵盖了水、气、固、噪声等内容的环境监测综合实验,还涉及到采样点的布设、采样、样品的运输、保存和预处理、干扰的消除、多组分的同时测定或分别测定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要顺利完成环境监测综合实验,达到综合实验预期的目的,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基本操作技能是综合性实验的基石。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获取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相关理论课程的教学,二是适量开设基础验证性实验。开设环境监测实验教材中所规定的一些基础验证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但知识结构不完整,能力结构不完善,实验能力的培养和操作技能的熟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在进行基础性实验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严把预习关,不允许未做任何准备而进行实验。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加强实验操作的规范训练,随时纠正学生的不当操作,也应敦促学生保持实验台面整洁有序等标准化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打下扎实的操作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再安排一些提高性选做实验,如改变水中单一组分的处理与测试实验,模拟废水中存在多种干扰物时的抗干扰处理与测试的设计实验。并使所选实验内容与相关理论课内容密切结合、配套。通过这些提高性实验的教学,不仅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学生历经了上述基础验证性实验和提高性选做实验的训练后,基本具备了实施环境监测综合实验的能力。如此进行多层次教学,逐步形成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基本到前沿、由接受知识型向创造型的过渡,就能达到环境监测综合实验的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环境监测综合实验的内容要具有综合性、代表性和实用性

要通过环境监测综合实验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综合实践能力、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独立承担环境监测任务,更好地服务于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综合实验的内容就应该具有涵盖水、气、固、生物、噪声等内容的综合性特点。除此之外,环境监测综合实验的内容还应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环境情况和工业结构特点,使其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这样的实验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不仅能大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还能为本地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3环境监测综合实验应与科研课题及横向项目相结合

大学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和科学作风。环境监测综合实验的教学与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及横向项目相结合,能大大地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科学素养。我们环境工程教研室的教师,除了正常教学之外,还承接了一些科研课题和横向项目。如对实验教学仪器的研制、对外进行监测、污水控制项目、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等。为了将环境监测综合实验与科研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老师的引导下,本专业的学生自愿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如监测兴趣小组、评价兴趣小组等等,分别参加不同的科研项目。这种以综合实验教学为基础开展科学研究,以研究为方向促进实验教学,不仅能提高综合实验教学的新颖度,还能紧跟社会发展及科技发展的步伐。这些研究题目,可以逐渐地渗透到综合性实验中去,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题目和要求。学生从查阅资料、确定方案、配置仪器、拟定步骤,到进行实验,分析结果、撰写报告等,模拟科学实验全过程。学生将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工作方法,养成以科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和进行学习的习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4开放性实验教学是开设环境监测综合实验的保障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篇10

一、围绕专业特点,适当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是要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选择适用于本专业的较新的专用教材。当前,有关生态学教材数量繁多,选择适合本专业的课程教材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至关重要;其次还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要求对所选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主要是删除那些在生产实际当中应用较少、陈旧的知识点,重点讲授实践性、应用性较强,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将来工作岗位有用的知识点,还需要收集相关科学研究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有针对性地施教。再次是针对学生来源、去向多样化的特点,可以考虑根据其基础和个人发展取向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层次来因材施教。同时,可考虑在课程系统讲授的基础上,结合专题分析来进行授课。生态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生态学课程内容分为基础内容和专题分析两大部分。在教学方法上,除主讲教师外,可请在相应专题领域造诣较深的教师分若干专题以讲座的形式来进行专题授课。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意识地在各个部分穿插、加大应用生态学的教学内容。比如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研究、沙坡头防沙体系建设、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等应用生态学的成功范例。介绍这些前沿领域的理论和最新成果,学生在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及时了解和本课程有关的一些前沿发展领域,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生态学课程教学应与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保持一致,通过图书馆、网络等查阅相关参考资料,吸收先进的生态学科技知识、科研成果和科技领域的前沿内容和理念,扩充到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去,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发现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改革和利用多途径教学手段与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正确与否事关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实践证明,学生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发展,不可能只靠某一种教学手段与方法,综合、灵活、多变地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生态学领域的研究日新月异,传统的课堂教学已无法将大量的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需要借助多途径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增加课程教学信息。生态学涉及到很多相互渗透的学科,对主讲教师的知识面要求比大部分课程要高。教师课前必需做好充分的准备,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来收集相关的教学信息,及时充实地更新教学内容,以弥补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不足。同时指导学生如何搜索相关知识点;为他们提供一些专业性的网站,让他们去学习当前生态学领域所关注的一些最新信息和研究工作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当灵活开展诸如讨论式、互动式、问题式、启发式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鼓励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探讨,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同时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具有听觉与视觉两方面的特征,以其直观、信息量大、形式生动活泼等特点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在课堂上充分利用好多媒体会产生较好的课堂效果。比如,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充分表达生态学研究对象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结构和变化规律,使用多媒体手段来讲述上述变化可使学生充分认识生态学有关理论的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比如在生物种群部分时,可穿插播放一些生物科教片,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不同空间尺度上种群的生长及衰退等,同时还可以从网上查阅一些生态学科研成果,为学生提供图片、图像等资料,让学生坐在教室就可以看到生动活泼的自然世界,从而开阔学生的眼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加强实践实习教学

实践实习教学是实现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注重实践实习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大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实验、实习、参观等手段来进行的。实践实习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手操作和所见所闻,提高其感性认识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积累必需的实践技术和经验。同时,通过实践实习,还能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品质。生态学是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还需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实践实习教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立足于西北黄土高原,有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服务的义务,学生也应该了解西北地区的植被、气候、生态环境变化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实践实习教学可加深对西北地区生态学知识的把握,将来也可为西北地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发展做好充足准备。围绕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生态学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另外两门专业基础课程土壤学、地质地貌学相结合,进行了综合实习的初步摸索。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在暑假前后走出校门,实习路线贯穿黄土高原和秦岭南北,从陕北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到关中的农业区,再到秦岭南坡的森林生态系统、山顶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去实地实习考察。通过实习,使学生掌握生物量调查、物种多样性调查等生态学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与其他两门课程的综合实习,可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知识的把握能力,为学生将来在交叉学科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可以使学生增加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工作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最主要的两项工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师如果缺乏相关专业的科研背景,很容易落入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难以扩展相关知识背景,也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自身的科研工作对教学也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为教学提供生动的素材。科研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熟悉现代科技发展的水平和趋势,促进知识的更新和积累,并将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融入到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依托教师的科研课题,增加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如根据课题需要,让部分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跟着老师去实地采样或在实验室从事样品分析等,老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发放一些科研补助。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非常认真,热情和积极性也很高。这样让学生提前进入科研氛围的熏陶,对于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此外,我们可以根据课程体系理论性强但实验素质欠缺的特点,通过鼓励学生申请和参与大学生科学创新项目等,提高其科研素养。实践表明,科研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还能满足其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增强其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信心。

五、改进考核方法,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以考试成绩来考核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这种方式存在很多的弊端,为很多教师所诟病。因此,生态学课程应实行更加全面的考核方式。同时,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入考核体系,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应考虑实行动态考核机制,动态评价学生在不同方面所表现出来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们大部分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虽然平时成绩的考核灵活多样,但大部分流于形式。我个人认为应适当加大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任课老师本着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合理安排考核。生态学是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具有很高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会对学生很多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生态学相关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同时全球的生态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该课程的内容也会得到不断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的繁多,再加上课程学时的缩减等原因,对于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很大影响。因此,我们应不断地丰富和完善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满足时展的需求;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科学、全面地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保持教与学的高度协调一致,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关注生态安全的意识,并为其后续课程乃至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目的是不断提高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MackenzieA,BallAS,VirdeeSR.Ecology[M].UK:BIOSScientificPublishersLimited,1998.

[2]杨琴军,陈龙清,季华.浅谈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整合——以园林树木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06,(3):14-17.

[3]邹丽玲,李志宏.关于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90-91.

[4]姜岩,刘群.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学生能力的培养[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4,11(4):61-64.

[5]颜醒华.互动教学改革创新的理论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7,(1):21-24.

[6]张桂萍,茹文明,金山,等.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学模式[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2):100-101.

[7]国庆喜,孙龙.多媒体在生态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3,(6):71-72.

[8]王磊,王鹏程,张清德.生态学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9):233-235.

[9]谢皓,潘金豹,张喜春.农学专业生产实习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2,(1):74-77.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Z109021003)资助

作者简介:张建国(1981-),男,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干旱区生态与环境及生态学教学;马爱生(1963-),女,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资源环境科学实验方法与仪器研发。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篇11

1.1人才培养目标

陕西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科学素养、具有较系统的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科学研究基本训练,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从事环境保护应用研究、规划设计、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2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思想

为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构建具有陕西理工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本科教育基础性原则,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加强技能训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原则,优化培养模式、加强专业特色建设的原则,注重个性发展、综合培养能力的原则。实现培养目标,积极吸收高等教育在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的最新成果,并结合本专业的特色与自身办学优势,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和人才市场需求,按照“加强基础,突出特色,强化实践,面向应用;提高素质,注重创新”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研究,努力构建“合格+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系,形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1.3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所在。培养模式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在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上。课程体系的设置和各种教学环节的安排,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对于环境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按照“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和多种学科复合的特色教育培养模式”的全新教育理念,建立前期按二级学科门类培养的宽口径学科基础平台,后期按专业方向形成课群(课程模块),并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2],同时加强外语和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强化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

1.3.1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根据我校本科教学总体培养目标定位而设置的基础教学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必修课程和素质教育选修课。通识教育课着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掌握工具提供多种思维方法和多方面的教育。公共基础必修课包括思想政治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体育、军事训练、大学语文、大学数学等课程,为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历史、学习技能、打下专业学习基础等提供平台。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艺术体育类、教育类、网络类七大类公共选修课程,面向全校开设,通过理、工、经、管、文、法、艺术等相互渗透,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课主要体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要选修不少于7学分的素质教育课程。

1.3.2学科平台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着重于建立宽厚的学科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面,奠定学生学业发展的基础。学科平台课程包括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和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学科(专业)基础必修课主要开设大学物理、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主要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开设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要求学生选修至少12学分。

1.3.3专业平台课程

专业平台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相关的课内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形成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

专业必修课是指专业主干课课程,开设环境学、环境流体力学、生态学、环境微生物、环境质量、环境监测等课程。专业选修课是指按专业特色或合理知识结构设置的课程。为了拓宽学生毕业后就业和深造的方向,使其能够在偏工科的岗位上也能够胜任工作,在一些专业考试中也能很好的适应例如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环境科学专业选修课程工程类课程设置,跟踪学科前沿,纳入本学科最先进的思想方法和内容,为继续深造的学生强化专业素养和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贴近社会实际,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特点。主要设置了环境信息系统、环境毒理学、环境工程设计、能源与环境、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等。学生需任选5门课修够6学分。

1.3.4专业模块课程

专业模块课程是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体现了专业特色和就业方向。本校环境科学专业有环境监测与评价和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两个专业方向即两大模块,学生大三开始选择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选择决定开设哪个模块的课程。每个专业模块中又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在专业模块课的设置中充分体现学生按照自己对方向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所要上的课程。因为在每个模块的必修课只有2-3门,而选修课有10门,两个方向在选修课安排上也体现出各自的特点。环境监测与评价方向必修课程包括环境工程学、环境仪器分析、环境工程实验,选修课包括环境规划与管路、环境资源经济学、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环评导则与标准、安全生产与环境、环保设备基础、环评案例分析。环境污染控制与资源化方向开设有了城市供水与管网、环境工程技术经济学、环境化工技术与应用、环境工程施工、环工原理与设备等课程。

1.3.5实践教学

按照我校“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环境科学专业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环节按照学生基本技能培养、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能力培养层次贯穿整个教学平台。基本技能培养主要指学科基础实验,例如大学物理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专业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等。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培养包括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实训和专业调研。专业实验包括专业课程实验如环境监测实验,专业实习包括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专业实训有专业软件实训、专业课程设计,专业调研。学生利用假期调查当地环境状况通过所学专业知识给出分析,并在调查中进行环保知识宣传,使所学知识全面综合利用。综合技能训练包括学生自设计开放实验和毕业论文,自设计开放实验通过学生自己选题查资料设计实验并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得出报告论文,当学生有问题可以向指导老师询问,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告评定学生的实验过程,通过自设计开放实验,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毕业论文是对于整个大学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体现。

2.结束语

环境科学基础教程范文

摘要:创建了系统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实习、科研和课外实践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验课程建设完成了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对应的结构体系,调整了环境基础综合实验的结构,完善了环境科学方向的实验内容,加强环境工程实验课的过程管理,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关键词: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实验课程

我校自从1999年lO月成立环境学院以来,环境本科专业建设得到快速发展。2001年我院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一个班,共25人,此后,每年招生人数稳定在2个班的规模。2004年,经过教育部批准,环境专业由“环境工程”改设为以一级学科命名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更加明确了宽口径办学思想,在加强学生基础的同时,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同步得到重视,结合学校实践教学资源,逐步形成了环境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实习、科研和课外综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程建设完成了与环境科学与工程培养计划对应的结构体系,调整了环境基础综合实验的结构,完善了环境科学方向的实验内容,加强环境工程实验课的过程管理,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

1.以宝钢为中心的生产实习基地的创建

2002年底,在教务处和学院领导的支持下,开始着手开辟宝钢生产实习基地。宝钢作为一个世界500强大型企业,拥有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噪声污染控制等全方位环境工程治理设施。其先进的环境治理效应堪称全国典范,并且不收取实习费用,因而每年吸引众多学校学生前往实习。我院经过积极努力和洽谈,终于在2002年底获得了2003年暑期学生实习的机会。在上海的院校中,我校环境专业是惟一一所以宝钢为生产实习基地的学校。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我院招收的第一批本科毕业生按照培养计划还未进入实习时期,但此时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最后一届环境专业本科生正面临实习时期,且该专业本科生的部分专业课程也是由我院老师授课。为了使该年级学生有更好的实习基地,同时也为我院的实习积累经验,学院决定将第一次赴宝钢实习的机会提供给了该学院的本科生,由我院老师带领,圆满完成了实习任务,并得到机动学院的肯定和好评。此后,我院2001级和2002级学生的生产实习均得以顺利进行。在实习基地创建的过程中,从宝钢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编写了“宝钢生产实习指导书”,在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安全教育,在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习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以便于更好地完成生产实习报告。2006年,在面临宝钢只能接纳30人规模的实习任务时,我院为了更好的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决定不以学生个人联系进行实习,而是多方位开辟实习基地,并形成了以水、气、固废为目标的新的实习点,包括:白龙港污水厂、竹园污水处理厂,闵行污水处理厂、闵行自来水厂、杨树浦水厂、宝钢电厂和吴泾电厂大气污染治理、老港垃圾填埋场等分散实习场所。

2.环境监测实习基地的创建

2004年,我院着手创建环境监测实习基地,这是我院实践教学的又一次飞跃。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环境监测课程后,非常有必要进行相关的实习,这也是环境专业必须建设的任务。因此我院确立了以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为主、闵行区环境监测中心作为辅的实习基地。上海环境监测中心拥有一流的环境监测水平和设施,每年承担的检测任务非常之多,接纳大量高校学生,我院经过努力,上海市监测中心在安排实习名额紧张的情况下,于2005年同意分两批安排实习名额我院2003级2/3的学生(40人)。经过2周的实习,我院学生得到该中心极高的评价,在2006年的计划中将我院学生增至50人。其余学生联系到闵行区环境监测中心进行实习,和上海市监测中心相比,尽管监测任务相对少,但完全满足20人的实习任务,实习效果反映很好。监测实习与生产实习略有不同,学生以参与监测部门的实际工作为主,并能够充分发挥所学知识。监测实习在安排中同样需要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动员工作,明确任务,进行安全教育,并要求学生注重交大形象。在实习中及时向学生了解存在的问题,并在实习结束的当天进行实结。

3.PRP项目成为培养计划必修内容

在新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一方面加强了基础课程的学时,同时将完成PRP项目作为一项必修的实践环节,这对于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方面,我院具有较好的条件,体现在,一方面我院师生比例较高,专任教师40人,每届本科生60人,同时,教师积极申报PRP项目,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机会。从2003级学生开始,我院学生100%参加PRP论文,学生因此受益匪浅,在外推直升研究生的时候以及参加就业中,由于该项目而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这也是我院对学校实践平台的成功应用。

4.积极组织参加“拜耳青年特使”活动,并连创佳绩

“成为拜耳青年环保特使”活动是由德国拜耳公司赞助,由上海市教委组织的一项由大学生参加的国际性环境保护论坛,从2003年起在我国总共举办过三届活动,参加区域由华东地区发展到全国重点省市大学,该项活动得到我校教务处的重视,并积极支持我院组织该项活动,我院也因此每年都对该项活动积极组织参与,并连续三届取得出色成绩,成为我院环境实践活动的特色项目,为学校赢得了荣誉。2003年我院2001级两名学生荣获第一届评选的第一和第四名,其中1名学生还代表中国赴澳大利亚参极了国际青年环境论坛。2004年,我院2002级1名学生当选特使,并参加了在北京、杭州等地举行的各项活动。2005年,我院2002级1名学生再次当选拜尔特使,并作为中国5人代表之一赴德国参加国际青年环境论坛。2006年,我院2003级两名学生再次当选特使,参加了青岛的环境夏令营活动。其中1名同学由于该项活动中的出色表现,被我校破格直升研究生。

我院在环境本科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中,充分结合研究型大学办学思想,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加强学生实践环节,在教学实习普遍困难的情况下,不仅创建了以宝钢为中心的实习基地,还增设了环境监测教学实习环节,将PRP项目作为培养计划必修环节,并将拜耳青年特使活动发展成为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取得了优异成绩,整个实践教学环节全面、系统,在学生的培养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的建设

实验是本科教学的基本平台之一,是培养环境专业人才的基础性工程,也是环境学院开展正常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按照我院以一级学科发展本科专业的思路,结合教学投资状况,分阶段建设。从最先的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发展到新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1.实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新的培养计划开设环境基础综合实验1和2、环境科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学综合实验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其中,环境基础综合实验1包括:环境监测实验和生物技术理论基础实验,环境基础综合实验2包括:环境生物实验(植物和微生物)和环境化工原理实验。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包括环境化学实验、分子毒理实验和土壤环境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固体废弃物处置工程实验。和过去环境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相比,有以下特点:

(1)明确了环境科学综合实验,建立了以环境化学、分子毒理学、土壤环境学为主体的实验内容体系,其中,分子毒理学、土壤环境学是新增设的内容,使环境科学实验内容更加完善。

(2)将环境监测实验由过去独立开设的实验课改为和生物技术理论基础实验共同构成基础综合实验1。将环境化工实验从过去的环境工程综合实验调整为环境基础实验,与环境生物实验共同构成环境基础综合实验2的内容。环境生物实验在过去单纯的环境微生物的基础上,增设了植物方面的实验,调整后的结构更加科学合理。

(3)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则加强了过程管理,由于实验套件数的限制,因此采用分组轮回实验的办法,由主讲教师和3名助教各自指导1~2个试验。实验进行过程中,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打分,分为考勤(10分)、预习(10分)、实验操作(40分)、实验报告(40分)。主讲教师注重巡回检查,并及时解答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每次实验之前发放上一次实验的报告,并收集邻近一次的实验报告。对于存在的公共问题集中讲解。

2.特点和效果

环境综合实验的建设注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体现基础性、先进性和开放性。基础性表现在每门实验课程根据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开设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实验,通过实验来达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刻认识。先进性表现两方面,一方面,在每门实验课程中都有经过最新科研实践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区别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实验设置的独创性实验,如水污染控制中的恒压膜过滤实验,大气污染控制中的活性炭纤维吸附气体中的氮氧化物实验,环境化学中的染料在水溶液中的光催化氧化实验、动物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实验,生物技术理论基础中的核酸浓度测定实验,环境监测中的总磷测定实验,环境化工原理中的仿真实验等。另一方面,每门实验中都含有先进的仪器使用,如环境化学实验中的原子荧光、测汞仪,环境监测中的仪器分析实验,固体废弃物中的毛细吸水时间测定仪等。

实验的开放性表现在,所有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均向进行科研活动的本科生开放(主要包括PRP项目和本科毕业论文),使他们在科研过程中加深对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开发。另外,开课对象不仅面向环境学院的本科生,同时还面向农业与生物学院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范例(1

    - 阅0

    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的关系范文当年无限风光的银行业,将涉足金融领域的互联网企业称为“站在金融业门口的野蛮人、搅局者”的言论,让人记忆犹新。而马云的那句“银行不改变,.....

    干眼症治疗方法范例(3篇)

    - 阅0

    干眼症治疗方法范文【关键词】杞菊地黄丸;治疗;干眼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引进,人们对眼睛的保护措施略显低下,进而造成各种眼睛疾病,如干眼症,其常见的症状是眼部干涩和异物感,其.....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