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应用型本科;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23-02

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CFD)是一门集成了流体力学、计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思想为[1]:通过计算机数值计算和图像显示,对包含流体流动和传热等相关物理现象做出系统的分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流体力学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流动及传热问题数值模拟的基本理论与建模思路、掌握常用商用CFD软件的使用方法,能够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解决实际研究问题[2]。课程内容涉及了流体力学理论、数值计算理论、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及计算软件的工程应用等。课程理论内容较多,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吃力,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此需要改进教学策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同时该课程还与实际应用联系紧密,如何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也是本课程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经过多年在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和摸索,下面浅谈一下我们在《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方面的一些探索。

一、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内容

计算流体力学包含内容甚广,从总体上讲,可按照不同的应用领域分为两个主要方向:

1.将计算流体力学自身作为对象的课程体系。该体系的研究对象为计算流体力学本身,主要以流体力学数学物理模型模型构建、数值离散方法、高性能数值计算算法开发为主要内容,侧重点为计算流体力学理论及其实现方法。

2.以算流体力学应用为主的课程体系。此体系以如何更好地将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应用于工程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以应用技能为课程目标,侧重点为现实物理问题的简化建模、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物理问题以及对计算结果的科学解释等。

对于应用型本科《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来讲,应当更多地关注计算流体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将计算流体力学作为一项解决工程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在利用该工具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流体问题的能力[3]。

二、原有教学方法的弊端

西南石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较早开设了《计算流体力学》课程,培养了多届学生,积累了一些宝贵的教学经验。然而,该课程教学方式仍不够成熟,存在一些弊端,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些弊端主要表现为:

1.教学内容偏于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当前的教学内容还延续中传统的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内容,即:流体流动控制方程的推导、离散方法及线性方程的解法等,在课程讲解过程中,仍以有限差分法、有限体积法及这些数值算法的收敛性、稳定性、计算精度等方面作为主要的讲解对象,教授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理论推导及数学理论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映教学内容难懂难学,枯燥乏味。同时大量的理论教学还影响了上机教学时间。

2.工程实践能力转化不足。当前教学计划中虽然搭配了16个课时的上机教学,但仍显不足。经过多次的上机练习,部分学生能够掌握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一般流程,但是大部分学生仍然不具备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在上机练习过程中,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上机指导书中的计算模型操作完成,而对于计算中非常重要的如计算区域创建、网格划分、数值计算模型选择、边界条件、初始条件及计算控制参数等缺乏自主的思考。针对上述问题,迫切需要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利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程改革措施

计算流体力学课程改革主要从三方面进行。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篇2

摘要: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日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意识、交流意识、评价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意识;问题;探索;交流;评价;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8-0034-01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数学的“四个意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问题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问题往往是一种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状态。“有没有现成的方法来解决”已成为一个“问题”是否是问题的关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重要的目标。一般来说,能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况,教师应尽可能放手,多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并提出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不断地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应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应具有以下的特点。

(1)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具有强烈的现实感。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的情境对于学生来说显得真实、亲切。在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更应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展开,以便于学生自然地提出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要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让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创设的问题应体现鲜明的启发性。学生提出的问题应从数学的角度来提,问题要具有数学的价值。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具备数学的眼光,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自主提问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一些重要的数学问题,教师要多让学生去尝试,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立足:探索意识

自主探索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学习的过程性目标之一。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1)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维持学生深入探索的“助推剂”。区分主动参与学习和被动参与学习的关键是看学生是否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关注学生是否认真收集信息,是否主动提出问题,是否分析问题并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

(2)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支架。对于新问题的解决,学生往往需要借助于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这些知识基础和经验就可以看成是探索的支架。对于新知识的探索,学生离不开支架的帮助。随着学习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建立自己的支架。在教学中,对于探索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搭建探索的支架;对于探索能力弱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予以指А

(3)及时引导反思探索的过程。在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开展回顾、反思的活动,有条理地梳理思考的过程,深入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入:交流意识

要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首先,交流的前提是自主探索,引导双向、平等的交流。交流是一种双向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进行引导,不能让少数优秀学生的观念形成一言堂,强加给其他学生,以避免知识的另类的“灌输”现象。其次,交流的着眼点既要关注探索的结果,更要关注探索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交流出自己的结果是怎么来的,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交流出“为什么这样探索”,讲清楚探索知识的过程。再次,关注交流的时机和规则。学会交流,学会倾听,是正确交流、正常交流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选择学生交流的时机,另一方面也要训练学生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学会理解别人的交流。

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评价意识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教师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体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对自我数学学习过程进行评价。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成功体验,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探索意识、交流意识、评价意识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这些素养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关注、融合,多渠道、多方位地引领学生,培养学生的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

论文关键词:流体力学;制冷与低温工程;教学改革

目前,郑州轻工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已被评为部级特色专业。为了加强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人才,有必要对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教学进行全面的改革。

“流体力学”是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主要分为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研究流体平衡、运动规律、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实际应用的科学。由于流动现象和流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十分复杂,故其具有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和公式较多、实际工程应用广、对学生的综合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等特点。加上学生对流体流动机理普遍缺乏感性认识,导致“流体力学”课程历来被公认为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难懂的课程之一。因此,迫切需要进行“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学好本门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分析目前我院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流体力学”理论性强,概念多而抽象,难以理解,学生普遍缺乏对流体力学问题的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不高;其次,课程中公式繁多,推导过程复杂,且大多涉及到“高等数学”的偏微分方程,另还涉及到“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方面的知识,学生理解困难;另外,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因此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全面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是该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改革教学方法

学好“流体力学”这门课对于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让学生理解流体静止和运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不仅能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也能为学生以后分析解决实际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流体力学”又是大家公认难学的课程,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低决定着“流体力学”这门课教学的成败。

要提高学生学习“流体力学”的积极性,首先要上好“绪论”课。“绪论”课是学生接触和了解“流体力学”这门课的窗口,也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式的第一次展示,“绪论”课上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流体力学”课程教学的成功与否。通过“绪论”课让学生对“流体力学”的发展及其广泛的工程实际应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使他们充分意识到“流体力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及国家的建设密切相关,深刻理解“流体力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讲授一些理论知识之前,可先举出很多贴近生活的有趣实例或者先提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例如在讲液体的粘性之前,可以先问学生:在水中游得快还是在油中游得快?为什么?又如在描述流体运动有两种方式——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时,可以将在座的学生和教室里的每个座位作为研究对象来进行类比,从而让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两种方式。通过举例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参与教学活动是一件乐事、趣事,由愿学到爱学再到乐学。实践表明:列举事例或提问的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学习的枯燥感,活跃课堂气氛,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使学生充分意识到本课程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

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动画让学生直观了解各种流动现象,而不是停留在抽象层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流体力学”的兴趣。

2.巧妙讲解公式

为了定量地描述流动现象和分析流动机理,需要应用数学工具。学生要真正理解基本概念、重要公式,首先就要读懂数学,然而读懂了数学不一定意味着明白了数学符号背后所代表的物理意义。“流体力学”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从读懂数学到理解流动问题的物理本质有一个过程。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好各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完成从读懂数学到理解流动的物理本质这一过程的转变,进一步建立起科学的思维方式。

“流体力学”在分析介绍欧拉平衡微分方程、欧拉运动方程、连续方程、动量方程、伯努利方程等理论知识时都有大量的公式,这些公式涉及一些高数、物理、力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大量的偏微分方程,加上“流体力学”的公式推导采用欧拉法,与物理及其他力学不同,学生的观念不易改变,而且推导过程复杂,学生理解掌握很困难。如果过分强调“流体力学”知识的严密性和完整性,对每个公式的每个推导细节都逐一介绍,推导过程将会枯燥无味,学生只会被弄得糊里糊涂,兴趣全无。而如果直接给出公式,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让学生不知其所以然,当然也就不能真正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流体力学”中公式的讲解应将重点放在概念引入、理论模型建立的思想、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以及公式的物理意义与应用限制上。首先对基本概念力争讲透,概念清楚了,公式的讲解推演才有意义。然后重点使学生明确公式的物理意义及公式中各项参数的物理意义和几何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公式的物理意义,才能灵活使用公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最后应强调公式的应用范围及应用注意事项。由于流动的多样性,“流体力学”中的很多方程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得到的,如伯努利方程就有多种形式(理想流体、实际流体、流体是否可压等),在具体运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正确的形式。

3.充分利用作业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如果基本原理掌握了,接下来就是如何用这个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后作业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掌握程度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方法。

首先应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一定量的课后练习题,这是“流体力学”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解题过程实质就是利用“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训练过程,课后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

然后再由教师通过习题课的方式,利用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和一些学生普遍认为困难、出错多的习题,讲述流体力学原理在工程实例中的应用。在讲解习题时,重在提供条理清晰的解题思路、详细具体的解题步骤,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和技巧,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这一过程增强了学生对流动过程物理本质的理解,将物理问题与数学工具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对与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认真思考,有效的增强了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以其形象、直观、生动、具体、易于理解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

多媒体教学在“流体力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可将“流体力学”中那些难以用语言描述的流动图像、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如拉格朗日和欧拉法的描述,流线与迹线、层流、湍流等,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使其从感性认识开始建立清晰的物理概念,较容易地掌握相关内容,并使学生的逻辑思维、综合分析能力得以提升。另外一些需占用大量时间写板书表述的和不易通过板书表述的内容也可利用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课件。如莫迪图、水头线、各种流场和一些典型的例题习题等。采用多媒体教学,授课的信息量增多了,教学内容更丰富了,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的知识更多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路拓宽了,教学质量也提高了。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要摒弃传统的板书教学。有很多学生认为板书能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消化一些抽象的东西,更有利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流体力学”既有抽象复杂的流动机理又有大量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为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如对某些特定的流动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流动现象和机理的理解。而对于较重要的公式及一些重点难点内容还是采用板书教学,例如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过程依然使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更清楚地看清步骤、方法和解题思路。这样既可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可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理解,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篇4

【关键词】景观调查;科学实验;知识整合;分小组课题研究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和人文科学特征的综合性学科,它既像自然科学一样注重观测、实验,又如人文科学一样关注民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地理教育国际》的序言中指出:“地理教育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

在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力求突出学科优势,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景观调查、科学实验、分小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究并解决问题,在“动”与“用”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其求实、严谨的科学精神,提高其利用所学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地理规律,提升地理技能的同时,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调查研究、动手实验”——揭示自然力的奥秘

1.景观调查——发现问题

对于本节课涉及的地理问题,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设计“自然之旅”的活动来提出。

包括长江在内的中国各大河流域都存在典型的河流地貌,南京地区水网密集,河流地貌(主要是堆积地貌)也发育较好,学生对该类地貌形态有较为直观的认识。课前通过“自然之旅”的环节,组织学生分成两组分别收集长江、黄河不同河段的地貌景观图片,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以流域空间为线索,提出关于河流地貌差异性的直观观测结果,并结合自学对地貌成因进行推测,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思维,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地理实验——探究问题

对于基本地理规律的探究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来完成。

由于地质地貌的形成通常涉及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其形成过程的宏观性决定了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我们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整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帮助其理顺出“落差影响流速,流速影响河流侵蚀类型,侵蚀类型影响河谷形态”,和“落差影响流速,流速影响河流堆积能力,堆积能力变化影响冲积平原形成”的两条知识线索,然后通过地理实验定性模拟落差对河流地貌的影响过程,实验后要求学生完成表格,总结实验结果,得出基本规律(见下表)。

实际的实验中河流的下蚀、侧蚀和溯源侵蚀都得以呈现,V型谷和U型谷差异明显,“山前”冲积扇清晰可见(见下图)。

3.知识整合——突破问题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其中一定要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在本节课主干知识点的处理上,我们注意帮助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揭示相关规律,对知识进行整合,构建整体化的知识网络结构,以利于学生提高认知层次。

二、“学以致用”——体会人地和谐之美

探索未知世界、揭示自然规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自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本节知识的教学中,我们带领学生以小组研讨的形式对有关河流地貌的知识在实践中的几个应用性问题进行了分析,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其学以致用的意识。例如在讲到河流侵蚀地貌时,我们分析讨论了凹凸岸对农业、交通、居住地的选择的影响,重点组织学生进行了“如果你是古人,会选择在凹岸还是凸岸居住”和“都江堰千年不淤之谜”的讨论,学生参与度很高,讨论积极热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节课的教学,通过实验、研讨等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心,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取的过程中,领略学科魅力,体味知识获取的快乐,大量实践性应用内容的穿插则提高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动力。在“动”与“用”中学生体会到了自然力的神奇,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在“动”与“用”中我们的教学也插上了翅膀,在书本之外的更广阔领域中发挥它神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塑造人文意趣和科学精神共融的地理课堂文化.陈炳飞.

[2]我们到底要给学生怎样的地理.金春.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篇5

从大部分医学院校的物理教学情况来看,没有一本既能提供医学背景资料,又能提供医学物理相关概念和原理的教材,来弥补教师和学生知识结构的欠缺,方便教师根据课时和学生专业选择适合教学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公式化的教学内容,跟医学内容脱节,使学生难以体验到学习医学物理的实际意义.另外,医学物理学作为公共基础课,超前于医学专业课,选择既能提供医学物理问题又能让学生理解的医学情景非常关键.因此,实行情景问题教学,在医学物理学教学中很有难度和挑战性.

2情景问题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设计

(1)护士配好液体后,将头孢曲松盐水瓶挂在输液架上,完全打开输液器限速开关,当输液瓶中的液面与针头相对高度为0.8m时,针头处液体速度是多少?(2)护士在给患者扎针之前,需要排空输液管内的气体,这种操作有必要吗?若不规范操作,会造成什么不良后果?(3)图1为3种血管及血流方向示意图,图中的3处血流速度如何排序?输液时,用橡皮筋扎住人的上臂,人手臂上暴起一条条的青筋是图中的哪处血管?(4)静脉穿刺见回血后,针头需再进入少许,见输液通畅后再固定.若不规范操作,针头有可能紧贴血管壁,后造成什么不良后果?(5)影响输液速度的因素很多,要提高输液速度,除了放松调节器增加输液滴数外,还有一个简便的方法是什么?(6)当输完第一瓶液体,其他条件不变,换成双黄连(葡萄糖溶液),此时输液速度如何变化?(7)在输液的过程中,如果发现病人的血液沿输液管回流,该怎么处置?(8)全部液体输完后,若不及时拔针,也有可能发生血液返浸输液管的现象.假如针头扎入静脉血管的压强为1.3kPa,输液管中液面至少比针头处高多少才能避免血液返浸现象?问题(1)展开内容是流体流动规律中最重要的伯努利方程,方程的实际应用是教学的重点.在解决这个问题时,需要一定的近似处理.这种把实际问题理论化的处理方法对学生来说虽有一定难度,却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这也是应用物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对学生物理思维与物理方法的培养.问题(2)展开的是临床上静脉注射时尽量避免的气体栓塞现象,也是流体流动受阻的一个因素.对此类问题的深入讨论,是培养学生规范操作技能的理论基础.问题(3)展开的内容为血液循环的途径,知道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特点及血流速度的分布,并应用连续性方程解释.此问题不仅是学科交叉问题,也是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问题,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问题(4)的核心内容为粘性流体的分层流动规律,同时又涉及多种可能性,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从各个理论细节要求了静脉穿刺操作技术的规范实施.问题(5)是粘性流体流动中不同位置压强分布情况的展开,压强的不同决定了液体流动的方向.为了使药液顺利、快速流入人体内,可以提高吊瓶的高度,即增大液体对人体的压强.问题(6)是粘性对流体流动速度和流量的影响,与泊肃叶定律相关联.对此问题的展开可以解释血液粘度与高血压的关系.问题(7)解决方法为将吊瓶适当地升高,升高吊瓶就是加大吊瓶中药液与血液的压强差,从而增大了“流入患者血管药液”的压强,血液就会随着药液重新流入患者的血管而不再回流.此问题扩展了与血压的压强相关的系列内容.问题(8)是对灵活应用伯努利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进一步巩固,回归了流体流动这一章节的重点.此情景设计的初衷是引出输液过程中一些操作的细节及具体的现象,用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去解释.从这8个问题可以看出,一系列情景问题的设置不仅覆盖了流体流动的教学基础内容,而且扩展到其他学科及临床技能,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知识的价值,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情景问题在医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篇6

关键词:新教材新理念新学情

初中物理新教材是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改变了旧教材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过于强调学科体系、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为教师如何把握好、运用好新教材,关键是教育观念的彻底转变,要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落实到实处,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传统的教育观念把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的教学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培养。而新课程标准提出基础物理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知道一些必备的物理知识,与此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都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怎样把目标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二、用新课程的理念去理解新教材,弄清编者的意图,把握教材的实质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统揽新教材,深入钻研和挖掘新教材,正确理解编者的意图;明确每一章、每一节的内容对新课程理念有哪些明显的体现,是以什么方式呈现的,其实质是什么,教材中所设置的每一个实验、每一个插图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运用好这些教学资源。

三、准确把握重点,找准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核心问题来设置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准确把握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这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目标中确定重点内容。教学难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点,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习惯、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等因素有关。因此要找准教学难点,就必须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四、摆正教师的位置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即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解惑者和参与者。只有摆正了教师的位置,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才会从这些角色出发进行思考: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怎样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会有哪些疑惑点?怎样予以恰当的点拨?在什么时候点拨?

下面结合本学期新教材内容“压强和浮力”一章中的“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谈谈对新教材的处理和设计思路。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全过程: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属于流体动力学的知识,从学科体系来看应该到高中才开始系统学习,在旧教材中属于选学内容。但这部分知识与实际联系密切,在日常生活和科技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新教材中把这部分知识作为必学知识,充分体现了“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学习了力和运动的关系、二力平衡的条件、压强的概念、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知识之后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见过很多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现象和应用实例,但对其原因并不清楚。多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从身边熟知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因此要让学生能从实验现象中发现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比较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转贴于

3、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

了解气体的压强和流速有关;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的现象。

②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流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体验由气体的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2)重点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难点

使学生能从实验现象中发现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并提出探究问题;对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实际应用和有关现象的解释(根据学情分析,确定难点)。

(4)教学设计思路

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大环节:

①通过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探究的核心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

其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前提,科学探究过程就是围绕所探究的问题展开的;同时此环节也是教学的难点,而突破难点的关键就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发现气体的压强与流速有关。

②根据提出的探究问题和猜想,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并得出结论。

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此环节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因为科学探究需要把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方案上来,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来验证猜想。要使学生参与实验探究过程,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根据设计的实验来选择所需要的器材。

③联系社会科技与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有关现象,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篇7

一、背景:问题意识如何流失?

什么是问题?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一书中将“问题”解释为“有意识地寻求某一适当的行动,以便达到一个被清楚地意识到但又不能立即达到的目的”。周玉仁教授认为,所谓问题,是指被意识到的一种矛盾,一种空缺。张奠宙教授认为,问题比习题的范围要大些。马云鹏教授认为,问题不仅包括教科书上的问题,也包括来自实际的问题;不仅包括常规的问题,也包括非常规的问题;不仅包括条件充分、结论确定的问题,也包括条件不充分、结论不确定的问题。

综上所述,所谓“问题”,意指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或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日常的上课、听课、评课活动中,我发现,课堂上问题意识流失的现象比较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漠然状态下的“无问题”。无问题是指课堂上没有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预设问题。学生在学习时,不会发现问题。那么,这样的课堂或许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言堂”,教师一味地传授、灌输、告诉。学生被动接受、机械学习,学习效果差。

2.师源本位下的硬问题。“硬问题”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多地站在自己教的角度设计缺少思维含量的问题,没有考虑学情,似乎是硬塞给学生的,不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也不能积极投入其中。

3.学生应和下的假问题。“假问题”是指:教师预设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轻易就能得到答案,不需要深入思考,缺少思维含量;或指教师预设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自问自答,没有给学生留下值得思考的价值。

4.压力任务下的伪问题。“伪问题”是指课堂上虽然有问题,但这些问题提出后没有组织实施,学生没有探究的机会,教师为了“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便搁置起来了,课后也没有组织相关的探索,仅作为教学流程中的“过客”。其实,教师处理问题的方式成了最大的“问题”,由此带来课堂教学表面上的流畅与完美,仅仅是作秀而已。

5.直接指向结果的“碎”问题。碎问题(特指无法展开的)是指教师设计了较多的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比较琐碎,根本无法展开。真实的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之间一种既有确定“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对话”的真实生活,而所有的这些碎问题,既然无法展开,教师也就无法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学生之间的学习差异,又如何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呢?

不难发现,如果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意识,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僵局。从教师方面来说,永远站在教的角度设计教学流程,眼中没有学生,注重了知识传输,忽略了学生的真实状态和情感需求,忽略了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学活动仅变为教案的演绎过程,课堂没有对话,将是一潭死水。从学生方面来说,一味地倾听与接受,不会发现问题,暴露的将是越来越多的问题,带来的是越来越大的差异。

基于此,我以为,对话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将以“对话式教学”为主要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自主发展的一种教学形态、教学方式。它是一种以师生和谐共长为目标的数学教学活动,是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的。

二、视角:教学,应由“问”而生

“学起于疑,疑源于思,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将“解决问题”调整为“问题解决”,作为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并列的四项具体目标之一,这一调整突出了数学教学要从问题出发的理念。对话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强调以问题的视角来设计教学流程,教学板块清晰,教学内容明朗,以达到师生的视界融合。显然,教学应由“问”而生。

1.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与价值。《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方面指出:提高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我以为,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它具有重要的价值所在。

(1)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和收集信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是要搜寻、收集、整理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因此,当我们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时,就会帮助学生学会用适当的方法来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在对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归纳和整理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分析、甄别,激活后续问题的“思路点”,从而主动地发现问题,不断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2)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好的数学教学不是在课堂上消除学生的心中所问,而是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从未知到已知,再由已知到未知……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考。当学生自己能尝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就是在考量学生的思维是否被真正激活。

(3)有利于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小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包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良好的数学意识、有比较扎实的基本功等。关注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理解力,同时走向多样、开放、多元的探索未知的学习意识,这种学习意识会慢慢积淀,变成学生的一种数学素养。这样的课堂,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而在于洞察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状况,激励学生学习和思考,获得丰富而积极的情感体验,直接指向了学生的发展。

2.小学生数学学习中问题意识流失的动因。在日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缘何流失,我以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从理念到行动的失衡。很多数学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但这样的理念尚未真正落实在具体的行动中。于是,理念在天平的这一头,教学行为在天平的那一头,一旦行动与理念不相吻合,直接导致的就是天平的失衡。教师更多地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设计教学流程,他们所关注的,仅仅是自己的教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提问的意识就忽视了。

(2)师生对话意识的缺失。弗莱雷指出,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是一种情感交融的过程,对话的维持需要对话参与者投入自己的情感,而不仅仅把对话视为一种共同获得知识的认知过程。我以为,课堂上倘若有对话发生,那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必然有话题存在,而高质量的话题是以问题为前提的。对话意识的缺失,无疑削弱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学生“真正的学习”的缺位。真正的学习,是基于学生自身产生的,积极主动的。教师的思维决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教师的认知决不能代替学生的认知,间接经验也不可能代替直接经验,只有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在经历中体验,在交流中分享,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课堂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发生,显然,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无从说起。

三、应对策略:从“?”到“?”

有专家指出,课堂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在于教会学生学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因此,数学课堂应该引领学生从“?”到“?”,真正让高质量的“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生长点和学生创新思维的触发点,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课堂,带着新问题出课堂,我以为可以采取三个策略:

1.整体建构。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要进行整体建构,牵一发而动全课。比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围绕“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优势”“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三大问题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预习活动单”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创设生活情景,让他们理解用百分数表示的优势。在练习设计中,充分体会分数与百分数的异同,沟通百分数与比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整体把握数学概念提供学习经验。

2.讲究变式。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变式,由浅入深,既能体现问题的合理性和内在的逻辑关系,讲究循序渐进,又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一课,我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已知甲是60,_____(先补充甲与乙之间的关系),求乙是多少?让学生通过画图,表示出甲与乙之间的关系。看似复习旧知,实际上就是进行新课教学。预习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真是丰富多彩。有补充甲与乙是相差关系的,也有补充倍数关系的,还呈现了既有倍数关系又有相差关系的(本节课新的知识点)。这样,就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资源作为教学资源,在不断的变式练习中,在旧知与新知的分水岭上,新旧知识进行了有效衔接,在甲与乙的“关系网”中,学生掌握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体会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3.催生对话。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如果教师经常把课堂上的一些主要问题化解为几个可以讨论解决的小问题(易操作的次要问题),催生学生个体的自我对话,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对话,那么,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增强,从各种信息中捕捉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一课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如何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计算公式等)?其中,“如何用字母表示数”是个难点。在教材“字母与数字相乘、字母与字母相乘”的简写环节,我先让学生带着三个小问题自学课本,让学生展开自我对话。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全班交流对话,最后,让学生自行修正自学中的问题。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篇8

(一)反思问题本质,指导学生整理化归过程,寻找关键所在

反思问题本质对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基于物流课程问题中各元素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形式具有可变性,因此其解决方法多种多样。所以需要学生全面挖掘问题形成的原因,利用动态思维,理清解决该问题的脉络,之后确定解决该问题的化归途径和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加强对化归思想方法的认识

深刻化阶段下,学生基本上已经熟知化归思想办法相关知识,此时教师可组织相关人员开设专题讲座课,将化归思想方法的内涵外延、作用功用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多层次讲述,通过上述措施使学生掌握采用化归思想方法的意义、化归的原则、化归的策略及其化归的局限性等一系列相关内容,为日后顺利运用化归思想方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高教师教学效率和水平。

二、学习小组法在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学习小组”物流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三基(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育”已无法满足新的国内及国际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为此,二十一世纪初,我国教育部门立足于“三基教育”的基础之上,结合社会的需求创新出“素质教育”,该类教育模式打破了传统“三基教育”的种种束缚,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塑造。新教育模式诞生后,传统的物流课程教学目标势必难以适应新教育模式的需求,此形势下需要将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将物流课程教学目标替换传统物流课程教学的“三基”教育和增强体质的目标,从而力争实现物流课程教学的人文化、科学化、合理化。

2.“学习小组”物流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优化分组,确定角色

物流课程教师需结合教材的性质、特点及学生的实际状况,根据身体、心理素质、技术水平及能力等多种因素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个组,每组6~8人,并以民主推选或教师提名的方式确定组长,组长作为教师的助手,在小组中起着领导和带头的作用。每个小组需固定使用某块场地,使学生形成一个学习的“学习小组”。

(2)分析并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目标是学生开展物流课程学习的方向和动力,其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一般情况下,“学习小组”物流课程教学模式实践中通常设定三级目标,即物流课程教师制定的总体目标、小组目标及学生个人目标。即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需结合自身的情况自定目标,之后依据自身自定的目标学习锻炼,当小组中每个成员自定的目标均完成后,小组的目标便完成了,各小组目标的完成便达到物流课程教师制定总目标的完成,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此更好地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3)信息反馈

信息反馈调节机制是新“学习小组”物流课程教学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部分对提升物流课程教学水平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积极影响。一方面,是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即在单元教学的中期,开展个人自评、学习小组互评及教师点评;在单元教学的后期,学习小组自评、学习小组互评及教师点评;另一方面,是通过学习记录卡片的汇总评价。物流课程教师可依据反馈的信息合理调整教学目标。

三、项目管理方法在物流专业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1.授课方式、教学手段

(1)授课方式。教师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之后各小组在教师的领导下完成工程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向学生讲述相关知识点。通常情况下,授课分四大步骤进行:咨询――了解工作任务,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初步学习新知识;计划――对项目具体进程予以规划;实施――开展项目,学习项目中涉及的新知识;评价――回顾工作流程,总结工作经验,发现工作问题,做好记录,对工作成果进行打分。

(2)教学手段。目前,我国常用多媒体教学与现场教学开展《物流课程》课程教学工作,对于多媒体教学而言,其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项目相关问题以动画的形式进行演示。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多媒体教学能够取得更为生动的教学效果;对于现场教学而言,部分课程可以安排在实验室或实训现场,让学生能够亲身体会到项目的运行状况,这样有益于学生更为深刻理解项目内涉及到的相关知识。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1篇9

一、层递式提问。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橫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自然导入了新课。

二、对比式提问。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例如在学习电流表和电压表之后,我让学生从它们的构造、使用等方面比较它们的异同点。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很快掌握了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又如学习内能时,对比机械能中动能、势能的实质,结合分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情况提出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和势能?从而得出了内能的概念,学生很容易理解。

三、列举式提问。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求同式提问。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例如学习动能和势能时,首先列举一些具有动能和势能的例子,然后让学生分类总结它们具有能量的共同原因,从而得出了动能和势能的基本概念,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五、引发争论式提问。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以及“在平地上挑着东西前进做不做功?”等问题,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收到的效果比较理想。总之,课堂提问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注意在提问中点拨启发学生分析问题。

六、类比式提问。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学习电流,用水流作比;学习电压时比作水压。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水流是怎样流动的?什么导致了水的流动?这样,通过类比式提问,学生发挥想象,很容易理解电流和电压。

七、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八、伏笔式提问。通过设置伏笔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例如,学习串并联电路之前,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设计能使两个灯泡同时发光的简单电路,从而引出串并联电路的学习。这样,学生很容易认识这两种电路的基本结构,快速接受新知识。

九、分割式提问。通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采取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例如,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分别讨论提出材料、长度、横接面积对电阻大小有何影响?然后学生通过分析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逐一探究,很快掌握了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又如,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时,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然后提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将怎样?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力,又将怎样运动?通过把一个问题分割成几个问题,使问题逐步递进,层层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得到结论。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篇10

通过对情境模拟教学法的认识,其对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物流管理课程有何启示?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是在对专业培养模式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方面主要有两个视角:一是就该类专业国内外培养模式和方法所进行的对比研究,二是就经济社会发展对该类专业学生的实际要求所进行的研究。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物流管理课程的主要内容涉及物流系统、物流作业系统、企业内部物流、供应链物流及物流规划等物流管理活动。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物流规划、企业物流运作管理系统化、企业物流流程管理等手段与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企业物流问题的分析,具有解决一般企业物流管理问题能力。物流管理课程内容的设置表明,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完成其培养的目标,对于企业物流管理问题解决的分析是很难靠讲授、灌输实现的。而受学校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授课大多只能在教室完成,所以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情境模拟教学法在物流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是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对企业物流管理事件发生的过程、情节、及所产生的管理问题进行模拟再现,让学生在接近现实的情况下扮演某种角色,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事件中的人或事产生互动,对事件中的问题进行思考、交流,产生身临其境的体会。

二、情境模拟教学法的教学方案设计及应用

以制造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为例:可以从一个情境模拟题导入,假如你是某制造企业的管理者,请谈谈如何解决企业面临的供应物流管理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模拟演示可以使学生较轻松的掌握这一章的知识及获得较深的实践体会。教师任务:

(1)设计模块。将供应领域的物流管理问题分解为如何降低货物到达前置时间问题;交货期准确率问题;配送效率问题;计划应变能力问题,使学生有机会直接面对各种现实问题,且这些问题都是角色必须应当和解决的物流管理问题。

(2)设置情境。将解决这些问题的参与者分为供应商、零部件协作商、配送合作者、采购部经理等,给学生创设一种非常真实的问题情境。

(3)现场引导。介绍这章要涉及的相关理论,协调各组之间的职责及任务,把任务交代下去。

(4)总结评议。这点应与学生的交流体会互动起来。结合学生的现场表现,要肯定学生的成绩。且紧扣本章所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对情境模拟中所扮演角色承担的责任和所完成的任务进行对比和理解,进一步分析强调处理演练过程中产生冲突的相关理论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从而把重点引导到第一点所布置的问题分析中去。

学生任务:

(1)准备材料。主要有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要对问题产生的相关理论知识熟悉,另一方面要结合相关的企业背景。

(2)讨论交流。一组扮演一个角色,组内交流,重在结合准备的材料分析问题,让学生从理论和实际两个角度去分析人们在工作中会怎样或该怎样说和做。

(3)现场模拟。各组均派出代表,相互配合,进行现场操作演习。

(4)交流体会。这一点可以用头脑风暴法,大家都有发言权,请各扮演组分别表明他们言行的意图和对对方言行的感知。提出自己的质疑、理解、认同、创新等。教师再对症评议。

三、情境模拟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分析

1.遵从学生的学习愿景是情境模拟教学的原则问题

学生对于大学学习过程会或多或少地与以后的工作联系起来,我毕业以后干什么?怎么干?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就业竞争的压力。从而使学习赋予了一种追求、谋取某种外在实利性为目的的手段。澳大利亚课程学者库克认为,满足学习者要求,倾听学习者对“怎样才能学好”问题的回答,对于提高学习的动力、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管理类学生属于非师范类学生,以后工作的期待大多想从事管理类工作。所以学生更期待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获得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学应了解、遵从学生的学习愿景———给学生尽可能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范围、方式、风格及要求;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自主探索活动和发现来学习;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帮助者、支持者、促进者;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看法,追问自己的问题,并竭力寻找答案。情境模拟教学过程正是引入相关命题———假如我是企业的某职位的管理者,面对需要解决的一些职位相关的具体问题,我该怎么办?学生是很愿意不遗余力地查找资料,力争以充足的论据、鲜明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说服对方,积极参与到知识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当中。情境模拟教学就是有助于这种愿景实现的良好途径。

2.协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情境模拟演示活动的动态关系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

情境模拟教学活动的核心是让学生通过理解认知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进而培养能力。因此情景模拟教学活动形式要服务于教学内容,不可单一地为了追求课堂活跃气氛而忽视了紧扣教材。基础理论知识是学生用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而情境模拟活动又是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理解和深化的重要影响因子。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基础理论知识就是一章中相关的概念、及由概念拓展的特征分析、解决相关问题的思路原则分析等。而情境模拟应该是对这些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的模拟再现。因此教师的设计模块、设置情境,学生的准备材料、讨论交流相关环节应牢牢把握两者关系,情境模拟活动是为了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迁化和转移的动态过程。如果学生缺乏对理论知识的认知,那么在面对如何解决问题面前就会缺乏指引,没有思路,情境模拟活动就会变得空洞和没有价值。因此强调构建基础理论知识和情境模拟活动的动态关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两者之间的灵活互动,把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作为情境模拟成功的基石。

3.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是情境模拟教学应实现的主要目的

“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学者通过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兴趣”与“学习努力的程度”及“所学专业的兴趣”与“学习成绩”两组变量进行交互分析,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的大小与学习努力程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越浓厚的学生其学习就越努力刻苦,学习成绩就越优秀;相反,如果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不感兴趣,那么就会导致学生无心学习,甚至厌学,其学习成绩就较平庸。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对所学专业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对学习成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对学生的发言和表演予以充分的肯定,激发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呢?情境教学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由于大多情况下,某个学生的观点并非是解决管理问题的最佳答案。所以学生任务的准备材料步骤应是小组内每个学生围绕一个相关主题分别准备,讨论交流步骤则一个小组讨论同一个情境模拟角色问题,利用头脑风暴法原理,大家就自己所准备的材料发表观点,一起讨论,一起总结,集思广议找到较完美的答案。教师如何巧妙地总结肯定一个组同学的正确观点,如何淡化某些错误观点。经验表明,适时、恰当的表扬是鼓励满足学生成就感、增强其信心和胆量的关键。教师在一组同学对一个问题发言结束后,强调重复所有发言中正确的观点,并将其总结整理,对错误的观点引导、纠正,学生就能较愉快接受正确观点,对错误的观点也会有所反思,这就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4.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是情境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

在情景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职责是做好情景问题的设计、及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最大程度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是情景模拟教学成败的关键。从选案例开始,情景剧的准备与演练,及对知识进行交流思考过程,学生就要进行分工与协作,确定哪些人来搜集资料,哪些人制作PPT表演背景,何时何地排练,服装与场景的配合、时间如何控制等。这一系列的活动,就会使学生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团队的分工与协作、计划的制定与执行、沟通能力的培养、如何协调不同意见等团队沟通中的具体问题。在模拟活动中,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相互探讨、相互补充、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团队绩效,从而增进了同学间的了解,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是演员、思考者,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沟通,把书本中静止的知识变得活灵活现,把抽象的理论变得丰满有形是通过情景剧的表现深入了解知识的本质。

四、结论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篇11

关键词幼儿园集体课教学活动互动提问

一、互动提问的内涵与展开的意义

(一)互动提问的内涵

互动提问就是指在集体课集体课教学的过程中幼师根据集体课教学的目标以及幼儿学习的需要,设置问题情境以引起幼儿反应,启发幼儿思维的一种集体课教学方式。在这种集体课教学方式中,语言是主要的表达方法,但在某些集体课教学情境中,幼师的表情、手势等都可能成为发问的信号,激发幼儿的思考和回应。

(二)互动提问展开的意义

提问作为师幼互动的一种形式,需要幼师与儿童双方的真实投入,包括幼师和儿童之间的情感沟通、思维激发与信息交流。集体课中的互动情况是检验集体课教学效果的标志。为了能够吸引幼儿,幼师需要使用多种交流符号。互动提问形式的展开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让师生思维互动起来,集中感觉和视觉的注意力于讲课内容,以便更好地完成集体课教学任务。

二、幼儿园集体课教学活动中幼师提问的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环境的影响

集体课教学的主要场所在室内,由于大班的缘故,教内的场所有限,所以幼师在上课时不能顾及到互动提问交流课上里的每一个孩子。而且一些年轻幼师较多地受到年长幼师的影响,慢慢地就会融入到年老幼师缺乏创新的教学经验氛围当中因而缺乏改革意识。二是幼师间相互对比竞争使年轻幼师在教学上不敢有太多创造性思维,因为创造性思维总要冒一些风险。在短时期内课堂纪律不好把握,幼师的压力会比较大,即使选用了互动提问交流模式也担心教学效果而经常反复。

(二)互动提问交流流于形式化,不充分,不深入

互动提问交流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集体课教学的多样化,设想一下有限时间如何能让孩子互动提问交流?在叽叽喳喳的吵闹声中,老师宣布互动提问交流到此结束。互动提问交流时孩子没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互动提问交流问题不够深入,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

1.在集体课集体互动提问交流中,很多幼师的着眼点是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是怎样调动更多的孩子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

2.幼师对孩子的组织能力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必要的信心,不敢放手让孩子独立活动,所以小组互动提问交流的形式主义更严重,往往互动提问交流尚未完成甚至还未充分展开就被幼师中止,不利于孩子互动提问交流问题能力的培养。

3.有时幼师为了顺利完成当堂课的教学任务,怕孩子把问题岔开,对孩子思维上的束缚很多,孩子思维的自由度极低。

(三)组织效率低

喜欢交流的小朋友只顾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而没有组织全体参与互动提问交流的责任感或观念,使互动提问交流参与率不高,内向小朋友很少有发表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正式的互动提问交流一般都有总结发言的。但是我们的一些集体课互动提问交流说结束就结束,在没有有效组织的情况下,孩子总是会开小差,互动提问交流一些与上课无关的话题。

(四)对儿童反馈的激发回馈缺乏追问

集体课教学过程是师幼对话、互动的过程。幼师在集体课教学活动中对儿童反馈提问进行评价,对提高儿童学习兴趣,参与到集体课教学活动中来的积极性和培养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作用。

三、幼儿园集体课教学活动中幼师互动提问形式的展开

(一)问题的类型应多样化

问题的划分方法很多,可以分为:封闭型问题,开放型问题,事实化问题和思考化问题,微认知问题、低认知问题和高认知问题等。这些问题之间没有好坏之分,即并非后者好于前者,幼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使用各种问题。在非整休参与型集体课教学活动中,幼师的互动提问多以单一偏低型为主,即多是低认知问题和微认知问题,高认知问题所占比例极少;而在整体参与型集体课教学活动中,幼师的互动提问则常为多样组合型,即高认知、低认知和微认知问题的比例适中。

(二)激发回馈

幼师在幼儿反馈或其他行动之后使用的反应行为带有激发回馈信息。它能告诉幼儿他们的反馈或其他行动的正确,充分或恰当程度,从而帮助他们调整和获得控制他们未来行为的尺度。在理论上,激发回馈能给幼儿的学习和行为以很大的影响。它能强化幼儿的行为,因而加强了幼儿的应答效果;它能动员幼儿进一步学习;它能提供认知信息(认知信息可以进一步明确意义和联想,改正错误,澄清误解)和指出学习内容的当前掌握情况。

幼师的激发回馈对激发幼儿和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情况非常重要。对于幼儿迅速而坚定的正确反馈,首先要表示肯定。如,点头,说声“对”,“是的”;重复幼儿反馈。其次在必要时给予表扬;或对正确反馈作进一步解释,或者追问一个问题,了解幼儿是真的理解,还是在“背解答”。幼师在激发回馈时尽可能多地利用幼儿提供的观点,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激发其参与互动提问活动的热情。

幼师要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别性,对不同的幼儿作出有效的、针对性的激发回馈。有些幼儿喜欢幼师的非言语激发回馈(如:目光交流、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微笑……)。

(三)通过追问促进儿童反思

追问是指追根究底地问,是幼师基于儿童反馈的进一步的互动提问,是其对儿童反馈的积极回应。追问不仅指幼师的问与儿童的答在时间上的先后交叉排列,更具有内在的连续性。追问,是集体课教学活动中幼师和儿童对话的形式。通过追问,儿童在幼师的吸引下,不断地进行思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建构知识及其意义。

五、集体课教学课幼师互动提问效果分析

幼师要吸引和鼓励幼儿互动提问题。作为幼师,应当鼓励幼儿互动提问,提供机会让他们互动提问,让他们学会抓住问题的关键,进而提出尖锐的问题。幼师在集体课教学中,首先要营造出一种自由、轻松的集体课气氛,让幼儿感到他们的意见和观点在集体课中会受到尊重和理解,那么幼儿就会提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次,幼师要为幼儿互动提问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在集体课里提出问题与幼师、同学进行探讨。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幼师要教会幼儿如何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才算是好问题,幼师在平时的集体课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加强在这方面的训练。在集体课教学中采取了互动提问的“主观能动参与”措施,努力创设幼儿参与的条件和机会,激发了集体课的活力,也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莉君,对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观察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7/02

[2]季冬,幼儿园教学中优化教师提问的策略,广西教育2009/04

关于流体力学的问题范文1篇12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高中地理;洋流

一、问题式教学的内涵

问题式教学法来源于1969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巴罗斯提出的PBL教学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Leamitlg,简称PBL),美国哈佛大学在1985年将其改进并推广,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我国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在1986年引进了PBL教学法,得到了师生的普遍欢迎。问题式教学法因其摒弃了传统以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所以很快从医学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并从大学教育逐渐扩展到中学教育。近几年来,题式教学法试行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教授巴罗斯和克尔森认为: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课程,它需要学习者获取关键知识,具备熟练的问题解决技能;而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学习者需要使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它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它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自主解决问题,并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完成新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它把教学和学习置于生动的情境中,以问题为纽带,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的形式来解答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二、问题式教学的应用实例

1.教学内容

《大规模海水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教学内容,从课标来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掌握洋流运动规律,并了解不同性质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世界范围内洋流较多,纷繁复杂,较难识记,因此,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总结地理规律进而提高其地理分析能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2.教学过程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主要由“学”、“思”、“习”、“行”四个环节构成。在《中庸》一书中,学习过程主要由“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个阶段构成,即“学问思辨行”的学习程序。因此,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程序安排教学过程。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线索,以设置问题为开端,解答问题为结束,包括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和总结评价四个方面(图1)。

上图中的各个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来确定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只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引导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达到了问题式教学的目的。

(1)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在本节课的开始,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沉船视频和电影剧照,设问:这段视频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是泰坦尼克号电影中的片段。那么大家在感叹宏大的电影场景和男女主角凄美爱情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呢?因为这个电影比较经典,学生都比较熟悉,且与本节课关于洋流的学习有密切联系,因此,将该视频和设问作为课程问题导入,对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情感体验力具有积极意义。

(2)引导学习,自主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理解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这一种重要概念,并讲解洋流的形成原因。给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要求学生对比课本全球洋流分布图和洋流运动简图,试着找出洋流运动的主要规律,并布置探究任务,让学生在用红色笔在简图中标出暖流,蓝色笔标出寒流,进而尝试自己画出全球洋流运动简图。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教师将全班分为4~6个组,讨论每个成员得出的结论,提出解答问题过程中的疑惑,共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交换自己的学习成果,比较他人与自己结论的差异,反思自己。也可以展开辩论,从而加强学生记忆,学会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每组派出代表在黑板上画出洋流简图,由教师和全班同学讨论并批改。教师也可以进行随机抽取和提问,小组抢答说出洋流名称,进行有趣的知识抢答竞赛。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4)教师点拨,综合评价

这个环节对于整节课来说至关重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最后的精细讲解在本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巨大作用。在经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之后,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将学生得出的结论汇总,根据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提炼要点,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解答课堂开头创设情境设置的问题。引导观察全球洋流分布图,找到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纽芬兰海域,帮助学生分析:

南下的拉布拉多寒流经常携带冰山,加之拉布拉多寒流和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处多形成海雾,对于泰坦尼克号的行驶造成巨大的困难,还由于人为的疏忽,最终导致了这艘“不沉之船”在处女航中的沉没。

这样首尾呼应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步步紧逼,使课堂结构更加紧凑,一气呵成,使学生注意力一直集中在课堂上,让他们真正掌握本节课重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能力,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盛启红.浅析多媒体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9:241-24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信息资源管理案例范例(12篇)

    - 阅0

    信息资源管理案例范文篇1关键词: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对策措施信息是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之一,据有关资源表明,如今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大约有4000个左右,保存着整个国家各种门类各.....

    船舶党支部工作计划范例(3篇)

    - 阅0

    船舶党支部工作计划范文篇1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中国修船质量标准》的实施,将有力助推中国在2022年建成新型船.....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