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产业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

我国的文化发展正处于重要时期,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众文化和消费心理等因素息息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角度有很深刻的联系。国内对于大众文化消费心理和艺术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还不具有充分的认识,对于文化经济类的理论研究也并不多见。结合艺术产业分析和研究大众消费心理的理论和论文还太少,还需要专家和学者进一步补充和思考。国内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足,已经逐渐引起了学者的重视,笔者认为应该换一种一种角度思考艺术产业发展中的隐形或者潜在的因素,为艺术市场的市场营销提供新的艺术思路和探索空间。

关键词:

大众文化;消费;心理;艺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步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人们逐渐更注重精神需求,艺术文化消费成为了当前国内中小城市精神生活消费的主流。当前国内的艺术产业发展与国外相比还略有不足,消费者对于文化产业的心理认识还不够,内心对于文化艺术消费的真实渴求还没有达到真正的满足。笔者针对这样的文化背景试结合理论和实际对于当前国内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深入研究大众文化消费心里对艺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1大众文化消费研究的发展现状

大众文化实际上就是文化和工业的结合。大众文化的商业化模式就是利用文化消费为手段为企业或者公司创造一定的收益。其中可以看出大众文化具有商业性和消费性以及通俗性等特点,在市场化的运营环境下大众文化得以传播和发展,大量的文化精神产品随之涌现出来,社会上群体或者个人抓住大众的精神希求来创作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步伐的逐渐推进,我国的文化产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文化的繁荣既能促进商业的提高,也能优化文化内部的体制,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主导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呈现出竞争和互补的趋势,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文化在其中呈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影响了国内文化市场和新兴媒体传播技术,通过传媒艺术和时尚文化、后现代文化等的影响和融合,呈现出更高的精神追求。大众文化正在往大众媒介新和信息的迅速高效传播方向发展,成为了高科技时代备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在这一基础上文化产品的商业性被凸现出来,成为了社会的时尚和流行的趋势,在大众认识和接受新文化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趣味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体现出了人们不同的精神追求状态。公众对于文化消费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广义上的娱乐性。娱乐化是大众文化传播和发展必须要具备的特性,通过改进艺术的发展形态深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文化娱乐的发展中人们把享受当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学艺术等的精神活动再造中文化艺术产业正在往教育性和娱乐性方向综合发展。在大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了追求个性和感官刺激的趋势。在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环境下,精神的消费具有挑战权威的特点,在无终极的文化消解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辨意识[1]。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推进,让大众文化的心态更加的具有个性和叛逆,无意义的大众文化也初露端倪。总而言之大众文化想飞能让现代人在物质生活丰富时调整好自己的自我心态,回归人性和感性,形成潜移默化的文化习惯和文化习俗。

2利用大众文化消费心理促进艺术产业的具体方法

艺术消费的主题是人,是具有审美认知和艺术鉴赏能力的人体和群体。一般来说具有欣赏美和追求美的主观想法,还需要有独立自主的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通过艺术文化消费获得美的享受,投入到完善自我和美化自我的境界中。优秀的审美的意象才能让艺术消费主体主动消费,产生愉悦。不同的人对于美和丑的感受是不同的,体验美的感受也有区别。在具体的艺术文化活动中需要针对特定的审美群体因人而异的制定方案,才能共同获益。在发展艺术产业的时候,企业既需要迎合大众文化的审美趋向,也需要引导消费者追求更高端的、内容更加积极的文化产品。科技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融合发展让现代呈现出文化和审美泛化的趋势,大众文化审美趋势逐渐多元化,人们的审美旨趣更加丰富和多远,消费者对于文化精神产品的审美需求和艺术期待也需要文化产品的逐步引导。现在的大众文化发展比较通俗,更注重的是消费者的感官感受,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影响不足,不能达到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在文化企业营销时应当制定好高效的发展企划,获得主流消费群体的认可,才能让文化产品达到持续输出。企业生产出的艺术产品既要能参与市场竞争,也需要更严格的把控它们传递出的文化特性。经过选择的产品通过市场的进一步选择才能有效的为人利用。艺术产业的经营者需要时刻注意到艺术产品的特殊属性和商品归类,符合大众文化消费的心理需求才能时刻把控住市场的脉络,获取更多的经济文化效益。在文化产品推入到市场时还需要时刻关注市场反馈,才能及时把握住文化产品的销售动向,不至于陷入文化市场的恶性竞争,良性的市场消费才能为企业的文化发展打下进一步的基础,发展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艺术市场多样和复杂,在本土的艺术文化与国际文化交融的过程中艺术产业正在更快速地发展。艺术消费的自由基指让人们对于艺术消费的需求更加多变,不同的时期大众的艺术追求是不同的,产业需要时刻注意消费体制中的反馈,才不至于造成艺术资源的浪费,节约更多的艺术成本来发展和更新艺术产品[2]。文化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只有逐渐提高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扩大自己的文化影响力,提高顾客的忠实度和满意度。

3结束语

在网络和信息科技化的大环境影响下,艺术市场随着信息的快速发展传播而更加具有导向特点。在信息技术中文化市场的信息传播让艺术消费领域的提升空间越来越大,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不仅能碰撞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还能进行文化间的互相传播。在艺术体验越来越被重视的现在,消费者在文化消费过程中获得的艺术感受也越来越重要,艺术消费背后的经济和文化效益也越来越大。企业将文化艺术产品与信息科技相结合就能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关注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拓宽消费的领域,增加企业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叶飞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健康的文化消费[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篇2

一、全球化语境下的多元文化

随著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已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正因如此,才为表演艺术的跨界研究与实践带来了可能,对其而言,这不仅是素材上、样式上的丰富,更是视野与思维的拓宽,在方法论上具有深刻的意义。那么,对于不同价值取向的文化持有一种开放包容的心胸,平等相待的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学者刘梦溪就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说到:“就像一个人不能离群索居一样,一个国家也不可能逸世独存于当代世界。而文明的融合,首先需要文化沟通。文化沟通不仅是文明人的礼仪,而且是文明人的智慧和生存方式。”①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具备文明人的智慧与生存方式是内在要求,那么对于多元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所应采取的模式更应该积极探求。我认为“双边对话”就是一个很好的模式,“‘双边对话’为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促使人们从动态开放的视点考察不同文艺形态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探求共同的文化建构。”②对于表演艺术体系的建构和国际化要求,这一对话模式正能内化其美学涵养、跨学科智慧与多元文化特质。

二、越域新创、跨界整合的关键

当艺术工作者在既定的模式中研究、表演、教学、创作一段时间后,必然形成惯有的思维定势,加之不同领域"界"的划定,越愈使人们的视域变得狭窄而单一,导致创新乏力,固步自封。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培养跨界思维,这可以说是越域新创的关键所在。

“跨界思维”:跨界思维的实质―“融”的整合:知识层面的跨界、情感层面的跨界、智慧层面的跨界。“知识层面上的跨界是由各个学科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经验等要素构成的,是思维结构中最重要、最基础的层次。不同领域的知识、信息等的相互激发、碰撞是思维活动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跨界思维孕育的土壤。知识层越深厚、越丰富,其思维的能力与品质就越可能提高。从情感层面上看,跨界是思维结构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属于调控层次。将各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既有渊博的学识,又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将会使创作者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与创新思维。而从智慧层面上分析,跨界又是把哲学和技术相结合,把科学和艺术相结合,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并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进行开拓和创新的更深层次。”③

三、艺术发展的可能趋向

对于这一命题的思考由来已久,随著自身舞蹈教学、研究、创作的不断深入而日益迫切,因为它带有一种命运似的特征,很想去“了知”、“领悟”,以此印证现在的“所作所为”是正确而又有意义的,所以我也就“日思夜想”了。概而论之:

1.艺术发展的超自然趋向。“即以科技媒介为手段,对自然化生存状态的介入,进行物理转换、生化变异、人工生命仿真、数字虚拟、虚设艺术、新媒体地景艺术研究和改造。”④

2.艺术发展的潜默化趋向。“即对人工化、技术化心理的反弹,倾向自然原动力、生命思考、时间观、物化、自然心境这些永恒话题的研究。”⑤

事物的发展或许总是伴随著正反两方面的相互对抗与交融而螺旋式前进,希冀艺术研究者与实践者将两种发展趋向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继续感化大众。

四、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

艺术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艺术资源与其它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因此,艺术创意产业已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上的重要内容。在促进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上,我认为以下四个方面的落实尤为重要:“(1)培养人才,训练创意思维,提高审美素养;(2)积聚人才,形成创意产业的人才高地与产业高地;(3)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创意学理论研究、创意产业政策研究、相关教材建设;(4)利用高校资源,直接参与市场。”⑥以上种种都离不开艺术类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从技能型传授转变为智能型培育、从封闭式教学转变为跨界式探究、从重模仿继承转变为重传承创新、从产-学-研隔裂模式转变为产-学-研对接模式。

注释:

①②贾磊磊.跨文化双边对话――第二届中美文化论坛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分别为第73,376页

③魏广龙,庞琳.跨界与创新[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44.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民间艺术;开发

我国的民间艺术是经过长时间历史和文化的沉淀而逐渐形成的,其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文化的发展、变化以及意识形态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受到的冲击等多方面的原因,适合民间艺术生存和繁荣发展的环境遭到了破坏,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现阶段,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节奏也不断的加快,新时期、新形势下多元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以及现代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和转变使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影视业、动漫产业等文化产业,这些文化产业为我国民间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所以,在当前形势下,从文化产业的视角分析和探讨民间艺术产业的开发尤为必要,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

一方面,由于民间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性,以致于难以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复制和传播,难以使其较好的转化成文化产业。例如泥塑、刺绣等都是依靠精细的手工操作制作而成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是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另一方面,我国的文化产业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文化产业的起步晚、发展速度慢,发展的经验也相对欠缺,急切需要相对应的经验指导。另外,我国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护,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由于缺少产业化发展的意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而处于频临消亡的危机。

2、民间艺术发展需要经济实力的支撑

民间艺术的发展和生存归根结底还是经济方面的问题,部分民间艺术传承者空有一技之长,但却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甚至连自身的基本生活都不能满足,在当前经济社会下生活更是困难,民间艺术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究其原因,可能部分民间艺人缺乏利用自己一技之长进行创业的意识,往往受困于固有的经验和意识而顺其自然的发展,缺乏将民间艺术进行推广的意识和途径。即使部分民间艺人具备这种意识但是受地域、格局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将其品牌化、市场化,不利于民间艺术的产业化发展。另外,由于民间艺术具有强烈的传统性特点,人们对民间艺术商品的保装不够重视,对顾客也缺乏必要的研究,以致于商品市场不好,产业化发展步履维艰。

3、民间艺术资源丰富,但保护与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和政策的保障。但是,民族民间艺术目前的生存状况仍然不太乐观,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民间艺术传承人老年化现象严重,以致于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很多开发项目经济收益不理想,民间艺术的传承也面临着断代,甚至消失的严重问题。许多民间艺术受现代社会文明的冲击以及在现代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的影响下,其存在的基础逐渐降低和消亡,以致于在现代社会产业的开发中存在着难题,一些项目在开发的过程中盲目的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

二、文化产业视域下民间艺术产业科学发展的策略建议

1、坚持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样需要在民间艺术产业开发中坚持,即对于那些适合开发的民间艺术要尽量的进行开发,而对于那些不适合进行开发的民间艺术也要做好保护和传承,不能放任不管。民间艺术的开发需要良好的保护和开发机制的保驾护航,所以在开发之前要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并进行必要的分类,以更好的构建出民间艺术资源开发的层次性。对于那些不适合开发的民间艺术资源可以由政府牵头,在政府加大资金支持的同时吸引社会资金注入,建立如民俗民艺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等形式对其进行相应的、必要的保护。对于那些在社会中流传和受众都比较一般化的民间艺术,应该有所选择的在一些受众基础较好的区域进行开发,只有这样才会较好的形成产业,实现文化传承和经济收益的共同发展。而对于那些社会流傳较广,受众较多的民间艺术还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开发的力度,以更好的形成规模和实现效益,并将其打造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实现民间艺术产业的良好发展。与此同时,要做好民间艺术资源的价值评估和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的管理的工作,为民间艺术产业开发提供保障和支持。

2、推广民族、民俗文化旅游,实现民族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我国各地发展文化旅游的资源主要包括民俗风情、民间工艺、民族歌舞和服饰以及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民族节庆活动等,民间艺术资源融入到现代旅游业中去,是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开发的新思路,不但可以促进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还能为当地经济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民间艺术融入现代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开发中要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引导人们打破原有的消费观念而尝试进行文化消费,并不断提高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开发和现代旅游业的联动水平,将文化旅游项目推广到现代旅游中,在民间艺术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民间艺术、旅游业以及地方经济的共同发展。在民间艺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旅游业的品味,进而丰富其文化内涵。另外,在民间艺术文化产业的开发中还要不断的挖掘民间艺术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例如:民族技艺、民俗曲艺、民族体育、民间绘画、民间刺绣、民间雕刻等等,开发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独具魅力的产业项目,不断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但与此同时,也要重视民间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在民间艺术和现代旅游融合和开发的过程中,鼓励老年化的传承人收徒传艺,逐渐改变那些“传男不传女”的旧思想,使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开发能够持久、健康和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昂.文化产业视域下的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J].民俗研究,2012(3):112-119.

[2]刘宝成,杨贺琴.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的河北民间艺术品牌开发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2014(9):140.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篇4

[关键词]当代工艺美术文化产业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TE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007-01

前言:工艺美术是一种综合了生产、生活、艺术审美的活态文化体系,其中积淀、蕴含着人们的造物思想、审美意识、技术能力、伦理观念,反映民族心理结构、精神诉求乃至集体记忆,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中国工艺美术是我国人民创造能力的高度展现,它饱含着人民大众的智慧和勤劳,传承着丰富的文化意趣,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我国社会文明和生活文化传统的载体,也是一个国家、民族以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体现。深入洞悉、发掘、传承和表达本民族的文化信息,立足民族历史文化积淀进行传承和创新,不仅有助于实现物质的丰赡、经济实力的提升,更能从长远意义上推动本土文化、民族精神的独立与发展。

1当代工艺美术的文化产业发展面对的形势

1.1工艺美术传承历史文化

衣食住行背后绵延着亘久的伦理价值和文化传统,工艺美术作为历史生成的,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造物文化体系,满足人们对于物用、礼俗、审美的多种需求,是民族特色的认知方式、名物制度以及审美趣味的活态的集成。工艺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作为书籍文献传承的知R体系相区别,是一种综合了生产、生活、艺术审美的活态文化体系。工艺美术是一支鲜活的文化根脉,较之于文字典籍和习俗传统,更大程度上以造物形态,融合了一个民族历史的、集体的创造能力和文化表达,包含了对自然万物的认知与理解、对技术的应用、对礼俗规范的传达、对美的感知和把握,它的传承与延续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族的文化生态、民族文化基因的存续、文化的认同与传播发展等等。

1.2工艺美术面临的问题

从根本上说,传统工艺美术身处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社会转型过程,必然遭遇冲击。以工业文明为主体的城市文化,对消费品的功能与审美提出新的要求,在充分的市场选择过程中,传统工艺美术行业被边缘化,生产要素转移到农村。应该说,工业化、市场化冲击,不仅对工艺美术的内涵和价值构成影响,引发学术和教育领域从设计艺术出发,对工艺美术的反思和批判,而且由于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意识和生活观念的改变,部分传统工艺美术品类在市场化的自主选择中进一步受到冲击。在这种形势下,加之我们对工艺美术的文化保护和教育传承不足,工艺美术文化生态破坏严重,工艺资源流失加剧。从立法层面看,我国的立法工作是相对滞后的。从教育层面看,我国由于专业教育、学历教育波动、滞后,而新的生产结构中,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师徒制”逐渐弱化消解,加之从父到子、从子到孙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意识、生活习惯等弱化,民间传承机制很大程度上被消解,部分传统手工艺因此面临后继无人、人亡艺绝的危机。

2当代工艺美术的文化产业的创新之路

2.1当代工艺美术在艺术表现力的创新

当代工艺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不断的创新,所以,相关工作者一定要在艺术表现力方面具有优秀的创造力,有创新的精神。要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在生活中多积累素材,还要在设计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观。工艺美术包括的多项内容中,需要将审美与性能有机的融合的一起,不断对艺术构思创新,还需要对传统的设计知识以及理念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促进工艺美术设计更好的发展。当代工艺美术在设计时,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而且融合了不同的思想,所以,工艺美术在发展时,也需要将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提升工艺美化的设计理念,还需要融合现实,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大众的需求。

2.2当代工艺美术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当代工艺美术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很多与工艺美术相关的软件都相继的开发出来,并且大部分都已经在当代工艺美术中开始应用,在创作过程中为创作者提供大量材料,加强作品设计,综合有效的利用各类材料充分的掌握与创作作品相关的材料,加强创作作品自身的质量给予了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设计人员能够在作品的创新上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了当代工艺美术的整体设计水平,简化了作品的制作过程,计算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当代工艺美术持续发展的机遇,

面对国内外各种艺术思潮的涌现,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人员应当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在创作过程中对于技术、知识能力的有效创新,将当代工艺美术设计与信息技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当代工艺美术的作品质量。

3结语

从我国当前情况看,工艺美术的文化保护和产业发展再次受到重视。就此而言,农村传统手工艺已不只是代代传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射着古老文化的智慧之光,也不只是新的经济形势下,增收致富、惠益民生的经济项目,而是一个关联着文化、经济与乡土社会发展的重要的着力点。认识和发掘工艺美术的价值,实现工艺美术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应受到教育、文化、立法、经济等各领域的重视,使中华文化传承光大。我国的经济发展很快,这促进了当代工艺美术设计水平的提升。但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眼光有着较大变化,而且对精神文化也有着不同的追求,所以,在工艺美术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增加创造性,要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这样才能提高设计作品的时代感。传承,这可以是工艺品更具文化内涵。无论拓展中国设计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还是实现文化的自觉传承,都离不开对本土造物根脉的把握。

参考文献

[1]黄宝庆.促进当代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学术评论,2015,01:55-61.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1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代小剧场;市场;赖声川戏剧

【中图分类号】J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13)02-0001-02

21世纪是一个文化创意经济的时代,借助经济全球化的平台,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发达国家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近年来在我国,文化产业的领域不断扩展,由单一模式逐步发展到包括文化艺术、时尚娱乐、广告会展、建筑设计、软件服务、网络信息等多元化的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一次次飞跃和突破。在文化产业大力提倡的今天,现代剧场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该何去何从?现代小剧场艺术正是借助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也实现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下面本文拟以赖声川戏剧为例,探索现代小剧场艺术与文化产业大环境的关系、生存现状和出路以及新的契机,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提起实验性戏剧,台湾的赖声川以及他的表演工作坊更是以其“集体即兴”的创作方式、“创意金字塔”的思维特点引领着现代实验戏剧的潮流,在拼贴、哀乐、戏谑、荒诞的后现代风格和倾向中却体现着独特的人生哲学、佛学禅语,实现了演员个人体验性表演、现代小剧场的产业化发展以及戏剧品牌意识与市场实现了有效的沟通和融合,借助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创造出了独特的小剧场艺术。

属于文化艺术范畴的小剧场艺术的发展主要归于艺术性、创新性和市场化三个方面,这也是由文化产业的性质决定的。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定义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赖声川的先锋剧场艺术实验,通过最通俗的大众文化内容为素材,为大众提供了一场场舞台的盛宴,丰富了舞台表演艺术,带动了小剧场的产业化运营,促进了与戏剧相关的各种文化产品的诞生,为戏剧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了新的方向和渠道。总之,小剧场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戏剧的艺术性、戏剧的创新发展和剧场的市场化经营这三个支柱环节的发展。

1.小剧场艺术的发展与戏剧文化艺术性发展息息相关。过于专注探索艺术的实验或先锋戏剧大多数引起的是业内人士的关注,往往会与广大观众脱节,赖声川的戏剧虽然走的是先锋实验路线,然而其故事内容简单,通俗易懂,情节戏剧性强,吸引了大众的视线,受到观众的喜爱和欢迎。就《暗恋桃花源》来讲。与传统戏剧不同,它是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点的两个故事用复式结构在同一舞台上的呈现——《暗恋》中江滨柳和云之凡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和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原型的《桃花源》的喜剧故事,这一陌生化效果更加强了戏剧的主题思想,正如“表演工作坊”主要成员李立群指出话剧是呈现“快乐是痛苦的缩小,痛苦是快乐的延长”这一人生生命体验:悲喜是人生的两面。本就一体,互动消长[2]。悲剧中蕴含的喜剧色彩,喜剧中却无不深藏着悲凉这一人生本来面目的真实呈现。《暗恋桃花源》的艺术性还体现在观众在其错位的能指和所指的语言设计艺术中,成功实现了由看客到观察的行为主体的角色转变。正是这位艺术家台前幕后秉承对艺术的信仰,他的“表演工作坊”坚守着“用最通俗的大众文化内容做原料,也必须以优良的工艺做出精致的艺术品”[3]的信条,成就了一部部优秀的舞台作品,为小剧场艺术的作品的艺术性发展提供了范例和方向,对小剧场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小剧场艺术的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会保持器旺盛的生命力。作为文化产品。创新是推动文化产业链条良性循环的源动力。与那些与观众审美趣味严重脱节的所谓“行政下的主流作品”相呼应的是建造豪华剧场的热潮以及各种硬件设施的不断更换,赖声川独特的“集体即兴创作”的理念,有效地避免了剧场艺术在发展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在《赖声川创意学》一书中,他强调了“创意金字塔”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他的《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的相声剧系列,《如梦之梦》等舞台剧系列以及《绝不付账》等改编剧系列,都是其“集体即兴创作”理念的成功硕果。正是对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剧团的“一种活力,一种结合台上台下的演出,透过社会议题,透过精彩的表演,透过幽默,透过关怀”[4]的表演观念的借鉴,诞生了将台湾小剧场艺术推向高潮的“集体即兴创作”方法。可以说,赖声川在戏剧创作中这种方法的体现,作为创新的舞台观念,带动了从作品创造、剧场效应以及包括导演、演员、观众在内的所有主体的转变,从长远意义来看,“它的开放性赋予了话剧文本动态的意义生成系统和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5]。因此说,小剧场艺术的发展离不开戏剧的创新,包括在创作方法、戏剧结构、故事情节等,都应该积极创新,保持小剧场艺术的生命力。

3.小剧场艺术的发展不仅与艺术性、创新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与市场的关系更是不容忽视。赖声川曾指出,内地的戏剧界仍处于过渡时期,内地以主流国家话剧团的模式打开后,即将所有的国家话剧团投放市场后会产生很大的震撼。小剧场艺术要发展必须是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的,其主要收入来自剧场出租收入和演出票房收入,赖声川话剧的原创性可以为小剧场吸引更多的话剧爱好者,同时,不仅增加小剧场的演出收入,也会带动小剧场交通、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的盈利,从而保证小剧场艺术的良性发展和循环。有的小剧场开始注重选址地点,建立在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CBD区域,根据周围目标人群选择适合的话剧类型演出,是小剧场艺术发展的重要渠道。另外。还应注重品牌意识,无论是硬件设施(包括场地、设施、舞台、灯光等)、软件(包括所选话剧、演员、营销模式等)以及周边环境(配套设施、居民生活水平等)都影响小剧场的发展。小剧场只有具备市场性,才能保证艺术性的充分发挥和施展。

作为文化改革体制的成果和大众文化的必然补充的小剧场,同样也是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化的产物。真正能称之为戏剧运动的中国话剧的小剧场戏剧,既是戏剧界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这种新的戏剧形式又引来社会各界的不少争议。纵观北京和上海的小剧场戏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小剧场戏剧的观演关系打破镜框舞台的限制而呈现三面观众或中心舞台或更为融合的形式[7]”。以历经20余年的北京小剧场话剧为例,从其产生的社会反响和艺术效应来看。可以看作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戏剧演出模式,是微型“新兴文化产业”的典范。然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小剧场艺术仍存在缺陷。

1.基本功不够,缺乏有深度的原创剧本。改革开放以来,文化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资金成为文化艺术发展的首要考虑因素。从艺术家创作、艺术品生产、艺术品营销等都带上了浓厚的商品经济色彩。如今的大众审美趋向也导致了话剧创作的浮躁。“经典和大师成为难以触摸的乡愁。在对永久消逝的经典和大师的怀旧之中,批量生产的'经典'和'大师'被商人和媒体和大众合谋制造出来,成为社会舞台上快速更新、永不谢幕的玩偶”[8]创作上的浮躁成为原创精品出现的障碍。由于对市场的迎合以及对商品经济的追求,话剧面临着作为艺术本质的丧失的危险。这两年,较为成功的原创如赖声川和他的表演工作坊的话剧演出,从台湾到大陆,实现了话剧文化的流通,优秀的原创作品如《那一夜,我们说相声》、《那一夜,WOMEN说相声》等相声剧系列。《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如影随形》等的原创剧本,内地明星谢娜、何炅、李宇春等的加入等带来了赖声川话剧艺术和商业上的双赢。

2.小剧场艺术发展呈现“青黄不接”的态势,实验性先锋性演出少,创新不足。小剧场戏剧因突破了原先舞台艺术单一呆板的模式。并开始侧重于探索、实验和创新。因小剧场话剧的选材通常选择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事情。在市场化的今天,小剧场戏剧既要保持其话剧的艺术性,又要能够保证市场和票房,不难避免出现迎合市场的作品出现,虽然话剧舞台使出浑身解数吸引观众,促进票房,但是缺少了话剧应该具有的部分艺术元素——对现实的洞察、对历史反思、对理想的追求和对人性的认识。因其投入小、演员少、规模小,因此注定了其向票房和市场化靠拢的趋向,市场化存在的弊端也会影响到小剧场戏剧的“娱乐性”和“类型化”。对戏剧的先锋性探索少之又少,出现了小剧场戏剧的发展“青黄不接”的态势。

3.小剧场戏剧的炒作营销大大降低了剧作的质量和水平。戏剧批评的缺席一直是小剧场艺术难以真正发展的根源,戏剧批评的缺失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小剧场艺术的美学定位一直难以敲定,尤其是对小剧场没有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是小剧场艺术从业者本身的“脆弱”心态,批评者鉴于对于小剧场票房的保护,很少哟批评意见的出现。于是,当这种专家批评处于空缺地位时,就会轻易被媒体的恶意炒作和宣传所取代,这就使得小剧场艺术受到了市场劣根性的影响。而正是低水平的炒作使得小剧场艺术剑走偏锋,暂时的票房诱惑促使了小剧场的低俗化发展,小剧场话剧的这种发展趋势开始逐渐偏离了艺术的本质,对小剧场话剧的发展极为不利。

总之,当前的小剧场话剧的发展还是处在表层的热闹之中,距离真正的艺术繁荣还有很远的距离,小剧场话剧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水平的提高,而是取决于小剧场艺术自身的多元化发展和探索。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文化产品的不断需求,尤其是国家“十二五”规划以及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壮大文化产业的发展[9],这可以看作是小剧场艺术发展的重要契机,小剧场艺术的多元化也迎合了不同的市场需求,它的互动性和真实性也满足了电视、电影等媒介所没有的优势。面对这种契机,小剧场艺术需要从自身、市场、政府三个方面入手,实现小剧场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跨越。

1.小剧场艺术自身要实现创意化发展。文化创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小剧场艺术的创新就要在尊重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如先锋实验戏剧,就实现了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双重突破。赖声川在他的《创意金子塔》中将其创意、佛学和话剧结合起来,开启了台北话剧的新时代。在宣告“相声已死”的台北,赖声川和他的表演工作坊将相声和话剧相结合,诞生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等经典的系列精品,拯救了相声艺术的发展,发挥了话剧的魅力和风采。而后的《如影随行》将佛学、禅念与故事结合,在舞台上呈现了一场极具这哲学意味的经典。《暗恋桃花源》就是将一出《暗恋》的爱情悲剧和《桃花源》一出古装喜剧在同一个舞台上创新地在一起演出,其反应的人生悲喜意味,让观众深受启发,取得了极好的成绩,最近在国家大剧院和上海大剧院演出的《如梦之梦》,让业界人士看到了小剧场艺术发展的希望。

2.小剧场艺术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需要对小剧场用地进行分类和规划,实现小剧场戏剧的专业化发展,发挥小剧场戏剧的规模化效应。政府需要对作为主体的社区小剧场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当中,社区小剧场才会有发展的前景和余地。政府对待商业性小剧场需要规模性的发展,发挥商业性小剧场的规模化效应,不仅可以有利于民营企业这种社会融资的进入,还可以实现小剧场的多元化发展。

3.小剧场戏剧的发展需要市场化经营。市场的分散会导致剧种类型的多样化,商业性集群小剧场更有利于创意的产生和盈利模式的构建。小剧场戏剧需要走大众化的路线,小剧场戏剧的存在标志着一个产业的产生和运行,如张广天导演所说:“艺术是生产力,如果我们把话剧当成产品,按照一个产业的模式去运作,这才是我们的出路。[10]”将小剧场话剧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来经营,将其投放市场,或者将小剧场戏剧按照市场连锁经营的套路,都会产生一定的市场效益,作为文化产品来经营,将会是小剧场话剧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总之,小剧场话剧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有着巨大的潜力。小剧场话剧如要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的良性的市场循环体系,必须要进行产业化、市场化运作,是体现小剧场艺术价值的前提。拥有好的剧本和创意,是小剧场话剧成功运作的根本。好的创意和制作,才会拥有观众和票房。拥有足够的票房成绩,才会有继续创作的动力和资金。才会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循环,一句话,中国的小剧场话剧需要产业化,更需要市场化。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的通知(国统字【2004】24号)

[2]王晶.《论赖声川对传统戏剧的突破》,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0月第27卷第5期

[3]尹永华.《大众文化的精致艺术实验——赖声川和他的表演工作坊》

[4]钟明德.台湾小剧场运动史——寻找另类美学与政治[M].台北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版第94页

[5]赖声川.《无中生有的戏剧——关于"即兴创作"[J].中国戏剧,1988年第8版

[6]孙冉.《赖声川,让剧场回归到文化的深处》,中国新闻周刊,2006年11月20日

[7]刘永康.《从探索、实验走向市场-关于上海小戏剧运动的思考》《当代文艺潮》

[8]薛晓金.《北京小剧场戏剧的现状分析》,北京:《戏剧》,2002年第4期

[9]刘学.《小剧场时代离我们还有多远》,《新产经》2012年第5期第39页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篇6

当代学术背景下的敦煌研究,多半是从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地理及文化史等层面进行的理论学术研究,而对于敦煌艺术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下,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实践来获得的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则关注甚少。敦煌学是研究、挖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1925年8月在大阪怀德堂讲演时,曾使用过“敦煌学”一词;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1930年在为陈垣先生所编《敦煌劫余录》所作序时说:“敦煌学者,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也。自发见以来,二十余年间,东起日本,西迄法英,诸国学人,各就其治学范围,先后咸有所贡献”[1]第一次使用了“敦煌学”的概念。在此前后,英文中也出现了Tunhuangology这个新词。经过多年的发展,“敦煌学”渐趋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敦煌学”的研究应该包括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研究,这种研究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应当是独辟蹊径的。

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从根本上说就是对那种遏制敦煌艺术原有活力的恒定性的解构,笔者尝试以敦煌的艺术为研究对象,探讨市场经济背景下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与重构问题以及敦煌艺术传播的独特路径,寻找敦煌艺术新的文化的、产业的增长点,为敦煌艺术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寻找必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一、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及其建构

敦煌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历史文化景观。其中莫高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出珍宝,也是世界著名的最长艺术画廊、汇集了自北魏迄元的十三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拥有千年间由古代艺术匠师塑绘的精美彩塑三千多尊,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艺术可以说是我国中世纪的一部美术史。敦煌艺术,既不是西来的,也不是东去的,而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敦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与外来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作为第一次大规模异质文化输入和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的历史见证,敦煌莫高窟现存的佛教艺术作品和藏经洞发现的大量文献资料无疑是最好的研究对象。敦煌艺术以佛教造像为核心,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无论禅修还是拜佛都使人完全置身于一个佛国世界,如此成功的艺术形式,即使当代最富表现力的影视媒体也难达到这样夺人心魄的艺术功效。敦煌艺术是曾经流行的的大众艺术,无论是形式和内容,还是创作者和接受者都区别于宋代以后兴起的文人画这种中国美术史上的主流艺术形态,它成功地融合了外来文化和中国本土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2]

“艺术通过形象再现生活,反应出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人们通过艺术的欣赏可以更清楚、更深刻的认识世界。”[3]艺术价值是以审美价值为核心,包括认识价值、教育价值在内的一种综合性价值,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包括认识价值再生、教育价值再生和审美价值再生三个层面。

从认识层面来看,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应突破对于敦煌艺术的表面认知,而达到对于敦煌艺术深层面的意象理解。从教育层面来看,艺术与理智即感性与理性是社会和谐与人格完善的两大羽翼,缺一不可,否则难达人类精神与文明的最高峰。敦煌艺术的价值再生是使敦煌艺术的受众获得心灵的感悟和启迪,使其获得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艺术的审美价值来源于艺术自由自觉的创造。一件艺术品的产生其实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审美价值的劳动过程。艺术家必须借助于外部世界的自然属性,通过其本身的发现与创造美的素质,能够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具有审美价值的元素,把它以创作的形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并能够高于所提取的素材。敦煌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现实生活。敦煌艺术是通过人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才能得以全面彰显,并通过人对敦煌以外的客体世界的审美掌握及对敦煌主题的先行对话,实现敦煌艺术自由创造和审美愉悦的极大丰盈,敦煌艺术审美的价值再生就在于此。

二、“新敦煌”的理念主张及其产业发展

在本文中,笔者尝试提出一个全新的概念,那就是“新敦煌”,这三个字所蕴涵的意义极其深远。所谓“新敦煌”,就是将敦煌艺术中的核心元素及其艺术表现形式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中,将我国优秀的民间绘画艺术运用到现代产品的研发中,打造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兼容的“新敦煌”文化系列产品,挖掘“敦煌”这一传统的民族文化品牌的全新价值,使传统的敦煌艺术走入大众生活;同时,通过敦煌文化艺术来实现多领域、全方位实业产业链的衔接,并以此实现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弘扬光大,使我国东西部资源实现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袂,合力打造“敦煌文化品牌产业”,以文化、艺术、环境与公共空间、家居、服饰、旅游等实业的产业链来带动区域文化经济的共同发展。

“新敦煌”概念的提出背景

第一,中共中央提出了“东西合作,东西部资源整合”。东西部地区发展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原因,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立足中国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全局,着眼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方针,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东西部企业应通过相互对接、合作发展,既利用好西部的资源优势,又应用好东部的发展经验。东部企业应从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将成功的经营模式和理念以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引入西部,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发展。

第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在第十篇“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四十四章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与此同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定位,引发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第三,如今在国际市场拿得出、打得响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少之又少。中国的民族品牌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国民的品牌意识不健全,企业缺乏长远的品牌战略意识,民族品牌经济附加值较低,缺乏创新力等问题。对于发展我国的民族品牌,我们应当制定和完善民族品牌发展战略,推广民族品牌创新的道路,注重民族品牌的质量,为发展中国民族品牌营造良好环境。“新敦煌”观念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其目标之一就是打造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敦煌文化品牌,开创一条全新的品牌发展之路。

“新敦煌”的理念主张和实践途径

在理念层面,“新敦煌”是东西部资源整合的全新概念和实践探索。“新敦煌”理念有三个方面:第一,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第二,致力于探索敦煌艺术与的产业衔接。第三,将传统的文化艺术通过产品(商品)载体走入大众生活,营造艺术与实用相结合的公共环境与生活。“新敦煌”将通过会议、展览、经贸洽谈会等多种形式的实践途径进行“新敦煌”理念传播与推广。

在实践层面,“新敦煌”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以下实践途径:第一,通过东西部资源整合的实践途径,发挥东部地区先进的产业实业群,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发挥敦煌世界品牌的影响力,创新产品开发,使“新敦煌”文化艺术的系列产品市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第二,通过举办“新敦煌”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积极建言,群策群力,增进学界业界的广泛交流。第三,建立“新敦煌”产品研发机构,汇聚产品研发的创新人才,形成一支高水平的研发团队。第四,通过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项目开发“新敦煌”系列产品。第五,通过博览会、经贸洽谈、网络媒体、商场购物中心等多种途径来传播和推广。第六,通过行业协会组织带动企业进行产品研发与生产。“新敦煌”主张以“敦煌”的文化艺术资源为载体,以“敦煌”元素为特色,发挥东部地区先进的产业实业群,包括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来实现多领域、全方位实业产业链的衔接,并以此实现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弘扬及东西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袂,以文化、艺术、家居、旅游等实业的产业链来带动东西部经济的共同发展。

“新敦煌”的发展方向

“新敦煌”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具体实践,目标东西部资源整合,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新敦煌”以建设形成融合文化、艺术、家居、旅游等实业领域的产业链为目标:在文化艺术领域,形成以敦煌为背景元素,融艺术与现代设计风格为一体的包括影视、网络、戏剧、舞蹈、工艺品、绘画、书法等诸多领域的系列艺术作品。在家居领域,打造具有“新敦煌”特色的餐饮、宾馆、酒店、公共空间、家居环境的软装整体配套产品(布艺、地毯挂毯、工艺品、家具、雕塑、陶瓷、餐具、茶具、灯具等)、工艺礼品、旅游纪念品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及开发成果为载体,打造民族品牌,形成一个新的敦煌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

三、“新敦煌”文化产业发展的当代价值

“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4]价值具有两个要素,一是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和要求;一是作为客体的事物或现象的性质、结构和属性。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文化产业的价值在于文化产品的性质、结构、属性能否满足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需要、以及文化产品消费者的需要满足的程度。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加快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各地调整经济结构战略布局的重大举措。我国文化和艺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背景为“新敦煌”东西部资源整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带来了辉煌发展的良机。

促进东西部资源整合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敦煌拥有深厚的文化和艺术资源,品牌效应较强,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低,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而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企业经营的规模大、效益高,具有人才、资金与技术上的优势,并且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却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品牌。将西部文化资源与东部的产业结合,可为东部地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能为西部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取得双赢。

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产业

就目前来说,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实现敦煌民族文化产品的品牌化是一个十分迫切和现实的问题,而如何构建敦煌文化品牌的民族文化内涵则尤其重要。我们应当重视品牌建设是对文化产业的核心环节,从更深层面来说,就是要真正意识到文化和艺术的品牌开发与建设在文化产业中的本质意义。“新敦煌”理念的提出,对于敦煌乃至整个甘肃地区的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文化品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开拓价值,意义重大。

政校企全面联动,产学研有机结合

“新敦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主张政校企全面联动,产学研有机结合。这种创新模式,是指政府、院校、企业三位一体,多元联动,资源共享,相得益彰的一种新模式。政府部门以改革教育、促进就业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制定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政策。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校企双方通过协作的服务平台,加强企业与院校的合作,致力于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源储备,大专院校拓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渠道,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以行业为依托,完善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以联动为核心,探索科学有效的合作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工作室――学生实训练基地”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以共赢为基点,开拓多种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使行业、企业能够全面参与管理,校企合作管理机构得以有序衔接,注重合作机构与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功能结合。

实现“新敦煌”艺术的产业化规模,形成多领域全方位的产业链

产业化的艺术生产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创造,它是与现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契合的。产业的基础是市场,艺术产业正是依赖市场机制的运作来实现产品的生产、制作、流通和消费的。艺术生产由市场调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方式组织化、规模化,资本起着主导作用,艺术产品的商品化等等,构建了艺术产业运营的主要特点。“新敦煌”文化产业发展以建设形成融合文化、艺术、家居、旅游等实业领域的产业链为目标,在家纺布艺、地毯挂毯、工艺品、家具、金属工艺品、雕塑、陶瓷、工艺礼品、旅游纪念品等诸多领域进行开发和研究,并努力使开发成果实现产业化生产与经营,现成一个新的跨地区的文化产业链和文化产业品牌。

“新敦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民族艺术的时代创新,让文化和艺术在现代社会彰显着时尚的魅力,学界和业界携手,共同思索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努力去发掘千年文化积淀的民族艺术的发展生机,积极的探索我国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的发展方向。“新敦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这种传承与弘扬的新的实践探索,是我国民族文化艺术普及与推广的的前瞻性新尝试,意义不凡。

注释:

[1]季羡林:《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2]岳锋:《当代艺术语境中的敦煌艺术刍议》,《丝绸之路》2009年第24期。

[3]胡师正:《艺术论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6页。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篇7

一、张家口市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目前,张家口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部分文化产业园区及文化产业项目均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特别是节庆文化、演艺文化这两大方面已有突破性进展。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的建设:

(一)张家口文化艺术会展中心

张家口文化艺术会展中心位于张家口市高新区纬四西街与清水河南路交汇处,占地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843万平方米,总投资5.1115亿元。张家口市文化艺术会展中心1万平方米,高度为22米,可举办车展、各类博览会、展销会等。会议中心设有800人、300人的会议室各一个,100人的会议室3个。剧院提供大型升降梯形舞台,可供300人同台演出,同时设观众席1200个,兼具会议、报告等功能。另外还有一个可容纳700人的影院、4个可容纳200人以下的3D小影院、一个可容纳观众300人的水幕影院,4个可容纳100人以下的小3D影院。这些场馆可以承接张家口市各种会议的召开,并设有分会场,也可举办报告会、会。健身中心设有器械健身、武术、瑜伽训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网球馆。水上运动设有标准室内游泳池及其它配套设施。该项目是河北省目前投资最大、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计理念最先进的文化艺术会展中心。张家口市文化部门表示,张家口市文化艺术会展中心项目地处新市区,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建成后将成为市民理想的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必将带动全市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同时,根据规划,文化艺术会展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张家口市宏大的地标性建筑群,为张家口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张家口市察哈尔汽车文化基地

该项目于2009年6月开工。察哈尔国际汽车文化基地项目对于提升城市品位、推动产业升级、开发产业集聚区具有重要作用。察哈尔国际汽车文化基地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计划在2009年至2014年间分3期建成。该项目自2009年3月30日签约以来,目前整体规划已经完成,赛道初步设计基本完成,附属的展馆、会所、酒店、媒体中心等设施正在规划设计。察哈尔国际汽车文化基地项目对于提升城市品位、推动产业升级、开发产业集聚区具有重要作用。当前,项目总体进展良好。察哈尔国际汽车文化基地项目前景广阔,项目建成后,张家口市将成为全国唯一能承办A1汽车赛事的城市,未来将成为山城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三)张家口市市民文化广场

市民广场公园是张家口市实施的一项公共设施重点建设项目,由中心广场、绿化休闲区、休闲活动区、特色种植区以及健身运动区5大区域组成。市民广场是集运动、休闲、集会、娱乐于一体,综合性较强的开放式公园。市民广场建筑总面积为9.6公顷(约144亩),总投资为2.3亿元。南北长330米,东西宽290米。广场分5大区域,其中,中心集会广场面积约为7100平方米,可容纳10000余人,中心会场内设大型音乐喷泉,可供市民进行大型集会活动;绿化休闲区根据广场的地形,栽植了乔木、灌木、草坪等,形成了绿地休闲空间;休闲活动区占地约为3750平方米,有广场、跳舞场所等不同的功能区间;特色种植区通过种植各种花卉,形成了大面积、大色块的花卉景观,而且还配备了科普教育展示区;健身运动区占地约为6150平方米,其中,设有儿童游戏场、健身广场、篮球场以及羽毛球场等休闲运动设施。整个广场建有东南西北4个出入口,有免费停车场、免费公厕、公用电话等附属设施,目前已成为最大的市民休闲、运动和娱乐活动场所。

(四)张家口市明湖公园

张家口明湖公园是河北省2010年重点建设项目,也是张家口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湖公园位于清水河与洋河交汇处,西至明湖大桥往西约500米,即洋河6号橡胶坝,北至清水河大桥往北260米,东至7号橡胶坝,南至洋河南路。张家口明湖设计蓄水面积约为1600亩,建设周期为3年,总投资3亿元。张家口明湖公园2009年9月开工建设,2009年底具备了800亩湖面的蓄水条件,2010年又将湖面面积扩大到1600亩。张家口明湖公园是张家口市又一大标志性城市景观,市民站在清河南桥上就可以俯视到明湖1600亩碧波荡漾的美丽风光。张家口明湖公园是张家口打造以清水河、洋河为主脉的城市发展格局,对两河进行综合治理的靓点工程,张家口明湖公园的建设使城市更具灵气,为张家口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增添了无穷魅力。长久以来,张家口一直属于河北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该市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过去的文化设施陈旧、功能落后,已不能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此,张家口市以“三年大变样”为契机,把改善文化设施条件作为全市的“民心工程”。目前,张家口市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兴办展览馆、民俗馆、博物馆、图书馆、陈列馆等带有公益服务性质的文化产业项目,在选址、立项、征地、投入、贷款等方面,可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因此,近年来张家口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2010年5月1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张家口登上上海世博会大舞台。河北馆中的“三祖文明”、“大境门”、“坝上草原”、“崇礼滑雪”、“蔚县剪纸”等张家口元素以视频、模型、多媒体影视墙等形式,向全世界展示了张家口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彰显了张家口市近年来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生机勃勃的城市活力,与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共同分享各种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先进理念。

二、张家口市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张家口市目前的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产业层次低,结构较单一,基础设施完善度低,产业规模较小,链条较短,品牌效应相对较差,传统文化项目历史资料搜集征集不足以及对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新业态产业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制度环境较弱,缺乏政策的支撑

由于张家口市文化艺术创意产业起步比较晚,因此,鼓励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群的政策还较缺乏;另一方面,社会公共服务欠缺、文化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产权信用环境较差,导致金融担保机构、教育机构以及中介服务机构不足等问题。

(二)产业定位不准确,管理水平不足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张家口市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区并未真正形成聚集式创意企业。具体体现在:一是一部分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区成为了政绩工程的载体。也就是说,个别地方政府拿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牌子,但其实并没有踏踏实实地发展这些园区,而是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当成扩大政府以及个人影响的一块招牌。二是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有“包装现象”。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优惠政策去搞一些制造加工、房地产、服装批发等行业,而且政策越优惠,这种“搭车”现象就越严重,由此致使一些创意产业园引进的是有名无实的创意产业。

(三)文化艺术创意人才不足,结构不合理

张家口市的文化艺术创意人才总量严重不足,具体体现在:缺少高精尖端的创意原创人才;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缺少出色的经营人才;缺乏综合性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张家口市的文化创意人才待遇低于其他城市,也造成人才的流失和文化艺术创意作品的外流。

三、张家口市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通过调研,课题组成员一致认为,要改善现状,需要张家口市各级政府首先要加强全市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区的统筹与指导,而且必须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持,坚持好中求快的原则,以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共同协调发展。另外,还应该注重新型文化产业形态的培育,加强文化艺术产业经营机制、管理体制、运营模式的创新[3](P25)。更要注重文化艺术创意高端人才的引进和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园区及重点项目的建设富有特色。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政府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市政府作为文化艺术创意产业集群最主要的推动者之一,除加大对文化艺术创意企业的扶持政策优惠力度以外,笔者认为还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1.制定相关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市场规则,以防无序竞争。具体是要做到未雨绸缪,制定如游戏、电视与广播、出版、表演艺术、音乐、电影与录像、时尚设计、手工艺品、时尚设计、工艺、广告、建筑艺术、时装设计、软件、艺术和古董市场等相关行业的市场规则。另外,还应该积极组织、推动和引导建立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相关行业的协会,以引导各个组织加强行业自律[4](P6)。

2.要实行文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和完善文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营造一种保护文化知识产权的社会氛围,创新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服务模式等,来维护文化创意产业生存的空间。

3.成立政府专门的管理机构,作用和职能是跟踪国际最新文化艺术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规划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

(二)吸引创意人才集群,巩固创意产业集群的基础

1.重视城市软硬件建设,提高生活质量与吸引力。文化创意人才所向往的城市一般要有一流的大学、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优美的风景景区,没有这些城市生态很难吸引来创意人才。

2.积极培养创意人才,开发人力资源。建立合理的引才、育才、用才机制,加强与地方经济相联系,还可以对已经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等。总之,文化艺术创意人才的发掘不能完全依靠传统手段,而是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方法。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篇8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设计教育

随着当代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的融合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开始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必然要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这几年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各地普遍兴起,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区域创造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国民文化水平以及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人的创意为主要经济增长模式的产业,它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设计人才,而我国创意人才的培养受到原有教育机制的束缚,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创意设计人才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如何对接当今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高水平设计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高校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都在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这些年很多高等院校都增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由于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速度较快,势必会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2]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不够新颖、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入分析,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1)专业发展过快,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速度比较迅猛,初步统计全国有近千所院校开展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如果按照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来计算,我国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大国,但是,大规模的艺术设计教育却没有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意人才的需要,原因在于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定位不够明确,高校之间教学形式相互效仿,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盲目扩大招生,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整体业务水平不高。

(2)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艺术设计学科和市场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紧密,高校在开办艺术设计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当前国内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比较陈旧,没有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课程内容不能与企业的需求进行有效对接,课程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企业和市场认可。

(3)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比较薄弱。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办学时间短,发展迅速,人才培养方案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部分设置比较少,有些实践环节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艺术设计人才实践能力不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矛盾,没能真正达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这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2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

(1)依托创意产业发展要求制定培养方案。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我国将创意经济与创意产业列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之中,并设定了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的目标。[3]艺术设计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当代高新技术的产生和现代全球市场的发展,对传统艺术造成很大冲击,产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都需要创新型设计人才。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与市场相结合,吸取国外的先进办学经验,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意人才。

(2)强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人才是创意产业的灵魂,目前,我们国家创意产业人才还比较匮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有的教育状况与创意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比较突出。艺术设计教育内涵建设是高校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就是要深入研究艺术学科成长的自身规律,提高艺术设计教育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改变现有的办学模式,结合创意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接受系统的设计思维训练,实现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3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1)制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市场和行业需求相配套的教育体系,强化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应用型和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从宏观和系统的角度去寻找设计切入点,将单纯的技能培养变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艺术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4]

(2)强调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强调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技术人才,而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艺术创意人才。文化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文化创新必须以人文和科技的渊博知识作为基础,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文化基础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艺术设计教育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需求进行教学调整,在课程设置中,强化人文类课程建设,举办各类人文讲座,推动艺术走进校园,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坚持艺术与科技相融合。创意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其技术、创意、文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意构思转化为现实成果,必须依赖现代科技知识的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因此,要大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既掌握一定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创意设计能力;既熟悉具体岗位技能,又懂得一定现代科技知识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4)重视地域发展要求。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弘扬地域文化,寻求适合地区要求的发展之路,地域文化是地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今的学生普遍缺乏文化的积累,设计的作品很难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艺术设计教育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化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设计中重视地域文化的弘扬,同时,在课堂中引入地域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4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坚持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结合,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宇婷,郑亚琴.创意产业理论的国内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2]赵少俐.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3]门德来.对英国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培养的观察与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1篇9

新媒体究竟是什么?新媒体建设应该遵循哪些行业标准、应用怎样的评价体系?在互联网业最为发达的美国,人们暂时也无法令人信服地说清道明。事实上,这个新生儿还在襁褓之中,怎么可能准确地预言他成人之后将会或该是什么样呢?1946年电子计算机问世,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计算机也成了足以改变历史的工具。电子计算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出版业的各环节之中,但计算机技术演化产生的数字出版物和互联网出版物却崭露头角,开始大量侵占传统出版物的领地。新媒体自身的确有很多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使消费者愿意接受新媒体,新媒体艺术更是对文化创意产业起着促进作用。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具有以下优势。

(1)信息量大。一张普通CD-ROM容量大约为650兆节字,而互联网出版物更是可以将互联网上的众多资源据为己有。这些容量方面的优势是传统出版物以及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2)速度快。其一是对热点问题反应速度快。互联网往往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世界上发生的热点问题。传统媒体中更新速度最快的报纸业,也要等到出版后才能将热点问题呈现给读者。这是因为传统的纸质媒体的出版过程要经过很多道工序;而新的媒体形态。例如,博客,只需要写作、编辑、排版,省去了校对、印刷、装订等大量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的工序。其二是检索速度快。各种新媒体的检索,只需要输入几个字,就可以检索到读者需要的内容,这些远远优于图书通过目录进行检索的方式。

(3)形式灵活。传统的纸质媒体,是通过文字和图片记载信息,而新媒体通常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例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十分多样灵活。通过多种形式刺激读者的感官,往往能够使新媒体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4)互动性强。读书看报,读者只是比较被动地接受,互动的方式就是写信或发电子邮件。而对于网络出版,读者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观点,可以非常方便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展开讨论。

新媒体自身具有以上的优势,因而才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这也是新媒体能够不断壮大的内因。同时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新媒体的势头更加猛烈,新的媒体形态不断产生。精明的商家的推动作用居功至伟。现在电子计算机、移动电话等设备已经成了家庭必备的设备,这就为新媒体提供了更加广泛的平台。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了一亿,手机拥有量已经超过了3亿,商家看准了新媒体这块潜力无限的大蛋糕,不遗余力地推出各种增值服务,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对文化创意产业也是起着推动的积极作用。

2新媒体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意义

什么是文化创意产业呢?新媒体艺术又对其有什么意义与贡献呢?其实创意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一样,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后工业时代才逐渐出现的新型产业,无论是对于发达国家还是对于发展中国家都是新生事物。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文化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由于有了创意”的引入,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由于创意的提出,也强化了文化在产业中所起到的更加突出而重要的作用。

说起新媒体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贡献与意义,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感受到。例如,电影产业,就拿2009年的《阿凡达》3D电影来举例,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惊人的票房,主要是因为该电影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新媒体艺术,提供了2D、3D和IMAX-3D这三种制作方式,人们对此电影的着迷,其实是对惊人的电影效果的追求,人们通过强大的视觉冲击来感受新媒体艺术带来的试听感受的巨变。

除了电影文化产业中可以看见新媒体艺术的身影,其实我们还能在动漫动画、广告、服装、多媒体信息、艺术设计等行业中看到它的存在和贡献。正因为有了新媒体艺术的融入,依托IT技术和CG技术的迅猛发展,才促进了我国文化经济的蓬勃兴起,使我国的文化产业力量不断壮大。

既然我们已经肯定了新媒体艺术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好处和意义,那么到底新媒体艺术的融入,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新媒体艺术的融入,复兴了文化产业的同时还保护了文化遗产,最终提高了文化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文化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追求文化消费,希望能够通过文化消费来增长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世界,拓展生命的宽度。因此,创意文化产业将成为未来人们新的选择方向,传统的文化产业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也逐渐将被淘汰。

3总结

创意文化产业正一步步取代传统文化产业,如果没有新媒体艺术的支持和辅助,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是绝对不能够如此之快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新媒体艺术带给我们的优势和好处,并正确利用它,让它对我们社会做出更大的积极贡献。因此,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持续发展性,具有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中关村,2010.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篇10

作为陶都的宜兴,艺术陶瓷素有紫砂、均陶、青瓷、美彩陶、精陶“五朵金花”之称,500多年前宜兴紫砂为茶而生,今天因茶而兴,所以当前的宜兴陶瓷,紫砂一花独秀,其余四朵曾经同样娇艳的金花,因其材质、工艺、功能、创新等诸多原因,目前尚处在要保护、振兴、发展的现状。就紫砂而言,眼下正处于鼎盛时期,确实成为了宜兴城市的名片和丁蜀地区的富民产业,由于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它的发展也受到制约,因此,要在短期内成为较大产业,尚有许多困难。

一、宜兴是陶都,陶业在丁蜀,也就是说,历史以来,宜兴的陶瓷一直局限在丁蜀镇区,是改革开放、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经济的发展,才在近二十多年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丁蜀地区,因此,它的产业覆盖面并不宽泛。

二、在现有的陶瓷产业中,占半壁江山的,是工业陶瓷特种陶瓷,其次是建筑园林陶瓷、日用陶瓷,原来的所谓五朵金花艺术陶瓷中除紫砂以外的四朵一直是根植于日用陶瓷之中,当这些日用陶瓷逐渐失去市场而退出人们视线时,其包育着的艺术陶瓷也失去如原料、釉水、烧成、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支撑而不得不同时凋零。

三、一枝独秀的紫砂,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已有数家集体性质的企业纷纷瓦解而几乎全部回到民间,成为家庭作坊、个人工作室,机制是灵活了,监管却困难了,甚至连起码的统计数据也难以抓上手,各家各户生产经营,造成市场整合困难,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有效,品牌打造乏力,紫砂诚信危机四伏。

当前文化产业将迎来大繁荣、大发展,如何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把以紫砂为代表的宜兴陶瓷艺术做大做强,笔者思考如下:

一、摸清紫砂生产人员情况。建议丁蜀镇对各村、社区、居委的现有紫砂从业人员做一次详细调查,摸清家底,这是紫砂生产力最基本的要素。

二、摸清紫砂经营业主情况。建议由市工商局对现有市场、已发营业执照或待登记发照的情况作一次详细了解,摸清家庭,这是紫砂销售的重要依据。

三、重视紫砂技艺人员的培育。建议由市陶瓷行业协会会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丁蜀职教中心、丁蜀成校及已有的几个培训点,做好人才的教育培训,构筑好梯字形的紫砂技艺人才结构。

四、重视专业市场的培育和紫砂品牌的打造。目前紫砂生产经营小而散,所有生产经营者共享一个“宜兴紫砂”品牌,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使紫砂品牌蒙受许多质疑,对紫砂日用品、工艺品、艺术品应明确分类,启动使用“地理证明商标”使用,最大可能地实现紫砂名人名作的人文价值。

五、弘扬紫砂文化,组织陶艺活动。坚持“陶都风”陶艺活动,走出去不断扩大影响来带动市场,请进来办论坛,文化产业必须以活动来扩大影响,带动发展。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篇11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美学经济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27-8122(2012)04-0071-03

一、引言

2009年底,詹姆斯•卡梅隆再次以《阿凡达》骄人的票房,突破自己曾以《泰坦尼克号》创下且保持了12年之久全球票房第一的纪录。在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的角逐中,《阿凡达》获得三项大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该片提供2D、3D和IMAX-3D三种制式,在中国国内,不仅出现了连夜排队抢票的景象,在一些没有IMAX-3D制式影院的城市,甚至出现了组团去附近城市只为看到效果最佳的《阿凡达》的“壮举”。这样的疯狂和痴迷,从现实的角度,展现了新媒体艺术的绝佳魅力。

新媒体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状态,二是增强了信息传送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三是实现了高科技、多技术、多媒介的融合。

而新媒体艺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载体,以现代艺术为内容,以大众传播科学理论为纲领,将信息通过媒介的传播技术将科学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并且,以此对文化艺术本身和文化产业产生重大影响。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的新媒体艺术元素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界定

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的生成主要来自以英国为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政策文件,因此带上了浓重的地方色彩,各自的概念界定往往与其国家本身的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认知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具有全球普遍认同意义的概念目前还未产生。我国近年来的官方文件,包括《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中,仍未采纳“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说法,而是保留了过去的称谓“文化产业”。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澳大利亚创意与创新重点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和项目主管、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知名文化创意产业学者约翰•哈特利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着力描述一方面在于创意艺术,这主要表现在个人才能上,另一方面在于文化产业即质量因数,这两方面的结合。它是近些年来在新知识经济范围内的信息通讯技术,就是我们所说的新媒体技术的语境下,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中提供城市消费者交互式运用的概念[1]。

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是在当今全球化条件下,以新媒体传播方式为主导,以艺术文化消费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传播为支撑,以文化经济全面结合为自身特征的,国家、行业、技术领域交叉或创建的新型产业集群[2]。以上二位国内外著名学者对文化创意产业区别文化产业的认识中,都强调了新媒体技术和网络等新传播方式这类要素的创意地位。

而各国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也不尽相同。英国将其分为13类,包括广告、建筑、艺术品交易、工艺品、时装设计、电子出版、时尚、互动休闲软件、影视、音乐、表演、电视广播。美国依旧版权分为4类:核心版权产业、交叉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边缘支撑产业。联合国则分为传媒、卡通、电影、娱乐、网络游戏、旅游、文化、网络信息、音乐、戏剧艺术、艺术博物馆等。

(二)新媒体艺术的概念

新媒体艺术的先驱罗伊阿斯科特认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为新媒体艺术最明显的特征。它的表现形式包括:影像及互动装置、虚拟装置、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动画动漫、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码艺术设计、数字插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码摄影等。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非常多,但共通点就是被大众所接受的途径以及作品的直接互动,通过人的触摸、空间移动、声、光、电等的效果,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联系、融入、互动、转化、展现这五个阶段。首先必须有人与装置之间的联系,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通过与系统和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艺术作品与人的意识之间的转化,最后展现出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效果。

将当代新媒体艺术与传统艺术相比较,其发展有着独特的时代背景。它已不再仅仅依赖个体艺术家的才华和灵感,而是依赖整个艺术创作体系、艺术传播过程及方式、艺术媒介手法与参与方式等的全面创新。图像时代、消费时代以及“数字化生存”是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现实语境。

首先,图像成为人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资源,对许多人来讲,甚至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科技时代的图像主要集中于用声、光、电为载体的多媒体种,而不再集中于平面中的图像、文字等这类静态印刷物中。“当代艺术及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听觉的感官艺术文化,而不再是平面的印刷文化,这已经是不容小觑的事实。”[3]

其次,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的盛行,使得商品的价值已不只是其使用价值,人们消费商品,也可能是为了满足内心需要的符号消费、仪式消费等,消费也成为艺术活动的基本方式。艺术经纪人出现后,处于艺术家和群众之间,他们了解并熟悉艺术家,懂得艺术欣赏,自身又赋有很强的营销能力,清楚明白市场需求,最重要的是他们富有经验,可以通过消费的方式把艺术推向大众。

再次,MIT著名教授尼葛洛庞帝笔下的“数字化生存”时代已经日渐成熟,科技的发展引起传媒形式的变化,艺术的多媒体化以数量越来越多、类型越来越新颖的大众文化产品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标志。通过媒介,文化艺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效率更高。而且,媒介融入了艺术的创作的整个过程,真正可以成为艺术中的一部分。艺术传播与媒介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也让人们从根本上重新认识了艺术创作对生活的传统观念的反应。

(三)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现象

当今,数字媒体就像是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动机,它以IT技术和CG技术为核心,极大地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影视、动漫动画游戏研发、广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开发与信息产业、建筑、工业、服装等一系列的艺术设计、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装置等领域,并涉及到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领域[4]。

首先,分解文化创意产业,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分解为三组概念,即文化、创意和产业。第一,文化(包括艺术)传播借新技术革命下的新形态媒介,提高了传播效率,又增加了受众的审美感受,并通过“点击”、“复制”等形式,扩大了传播的接受范围和接受频次,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从而,产生了新媒体艺术的最重要传播特点――交互性。第二,新媒体的使用使创作者的“创意”能够更大限度地发挥,因而,提高了作品“创意”的表现力。第三,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带来了受众的数量激增,创造了更多的文化消费需求,使文化具备成为一个产业,并保持盈利性的必要条件。

其次,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仍然可以看到新媒体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电影电视广告是新媒体艺术介入较快较多,也是进入大众视野最多的领域;动漫和软件开发业运用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和交互性更多,并且发展主要依赖新媒体技术的个性;随着人们生活中电子产品的增多、闲暇时间的减少以及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习惯的改变,数字出版的兴起和发展正在日益增加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而旅游会展业,在近年来更加注重新媒体艺术要素的融入,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2010年世博会中,新媒体、声光电的运用给观众带来了大量的美感体验。

三、新媒体艺术之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复兴文化产业,保护文化遗产,提高文化商品的附加值

首先,与传统的文化产业相比,诞生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更加强调创意的重要性,创意是其核心,并表现出多样性而非同质化、分众消费等诸多特点。新媒体艺术开放、自由、复制成本低的特点,能够充分考虑到受众个体喜好以及内心需要的相异,在提高其自主选择权的同时,有利规避了文化产业过去成本高、风险大这一缺点,并通过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保障了文化商品的使用价值。

其次,文化遗产作为地区人群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中国的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27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数量丰富。我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共4项,另外,我国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1175项。物质文化遗产易被破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易保留的特点决定了这两者都需要借助科学技术,而在继续承担文化艺术传播功能的过程中,同时使自身被保护和保留。新媒体艺术的虚拟现实功能以及数字化保存方式可以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贡献巨大力量,从而促进了文化的流传。

再次,新媒体艺术本身就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文化商品,它将过去一味依赖创作者才华和名气或者物品历史的文化商品的价值,转嫁到技术带来的高附加值中,以可感互动的体验增加艺术文化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含金量,可以更加有力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新媒体是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技术手段,是提高创意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砝码。因此,融合新媒体技术与文化艺术要素的新媒体艺术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

(二)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推广体验经济与美学经济的载体

首先,新媒体艺术是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一种叫“体验经济”的重要载体。“体验经济”即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所谓体验,就是企业以服务为平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从而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行为。众所周知,商品是客观存在即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而创造出的体验是会给人留下记忆的。与以往不同的是,商品、服务对消费者来说都是外在的,但体验是主观存在,即内在的,存在于个人心中,是个人在身体、感情、意识上参与所获得的。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感受是完全一样的,因为体验是来自每个人的感受与商品之间的互动所得的感情[5]。在这里,大致总结了5种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情绪体验、审美体验和情感体验等。新媒体艺术交互、虚拟的特点增加了受众的被卷入感,例如在四维影院中我们亲身体验到虚拟现实技术借助声音、音乐、光线、电子影像、机械互动装置、遥控器等多种媒体相结合,打造出幻真的虚拟世界。新媒体艺术带来的体验是借助数字技术,通过虚拟现实,使消费者得到沉浸感、交互性和构想性。

其次,新媒体艺术的低门槛对于美学经济的普及具有重要意义。美学经济指“立足于美学价值,通过向潜在消费群体提供审美服务产品(或将审美要素大量渗透到商品中),以提升商品的文化附加价值,使消费者获得审美愉悦为目的而获得利润的经济形态”[6]。美学经济的题中之义是强调艺术生活化,通过将美附着在能够更多接触到人们生活中的实用物品或商业服务,来推广美的体验,实现审美教育和审美享受的普及,从而达到文化艺术的“平民主义”,即平民美学。新媒体艺术使艺术生活化,艺术生活化是文化成为产业的基础。文化创意产业以商业形态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更公平、更包容的文化语境的构建契机,就是在这样一种转向中将高雅,高端文化推向边缘、消解它的光环的同时,也将它们的泛化促使形成更加公平的艺术文化共享空间,以便大众容易接受、理解这些艺术文化层面的享受,这无疑可以使社会文化更快更好地整体进步。

四、结语

新媒体艺术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多种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是中国可以尽快步入世界前列的产业类型[7]。我国在推动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对新媒体艺术予以了多方面的支持和重视。2005年国务院出台《推进试点单位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的若干意见(试行)》,有力地推动了电视数字新媒体的发展。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我国每个电视台每天必须播出超过10分钟的动画片(省台要求30分钟以上),其中60%必须是国产片。国家火炬计划批复的全国唯一的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专业集聚区,成立于2005年12月31日,这是北京市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之一;该基地还在2006年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光荣地被评为“最具投资价值的创意基地”。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加强对新媒体艺术的研究投入以及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并寻找实现新媒体艺术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更多可能模式。

参考文献:

[1]金元浦.当代世界创意产业的概念及其特征[J].电影艺术,2006(3).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92.

[3]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2005(5).

[4]田忠利,付琳,龚小凡.关于数字新媒体艺术发展的思考[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7(10).

[5]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2006(1).

[6]金元浦.文化创意产业的高端融合[J].中关村,2010(11).

[7]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2004-05-24.

文化艺术产业范文篇12

关键词:审美文化产业发展艺术设计教育

一、审美文化释义及其基本特征

在西方,“审美文化”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它在工业革命时期的19世纪就已经出现了。当时,西方文化和艺术正受到工业革命和商业化大潮的冲击,受到世俗化和消费化的侵袭。正是在这种情势下,西方文人学者开始关心和论证“审美文化”的真正含义。英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把艺术作为文化的核子的文化”的观点,美国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生活与艺术融为一体的文化”的观点,欧洲大陆学者提出了“审美文化即文化的各个领域(道德、认识、艺术)在审美原则下融合的文化”的观点。其中,当时的英国皇家督学阿纳尔德对文化的定义最为权威,他认为:“文化就是通过学习人们迄今所想出的和所说出的最好的东西而达到人类自身之完美的活动。通过这种学习,人们就可以用新鲜的和自由的思想之泉去冲洗掉自己陈旧的观念和习惯。”根据阿纳尔德的解释,所谓完美,就是“在一种和谐完美的标准的指导下,达到美和智慧的结合。完美是通过良好的修养而达到的特性”。这种“文化”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完美,还包括整个人类的或整个社会的完美。很显然,这种文化正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审美文化”。

二、审美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审美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在我国悄然兴起。这些产业所涉及的领域是相当广泛的,包括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的各个层面,主要表现在广告媒体、手工艺设计、建筑艺术设计、时尚类设计、电影、游戏软件、音乐、图书出版、旅游产品等审美文化产业方面。

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起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益高涨的经济形势引发了我国审美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成绩,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果主要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富裕。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生产的极大满足,必然会促进精神方面的强烈需求与消费。不仅如此,科技发展、时代进步,人们对文化产品也提出了更高、更新、更美的要求,而过去的文化产品由于品种稀缺、质量不精、面貌不美,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优秀文化产品的进一步产出。因此,特别是近十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极大地促进了媒体设计、时尚设计、软件开发等各种审美文化产业的兴起,并通过它们创造了很多全新的、特别适合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满足了国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二)国家政策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调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国家开发了文化产业,同时也是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利用国内现有资源,研究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体现。

(三)文化产业内在条件的厚积薄发。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等审美文化品类经过了多年的原始积累,在采用先进传媒技术、吸收外来经验、拥有一定人才储量、促进本国艺术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可以形成产业化的内在条件。无论广告业、房产与建筑艺术,还是电影、音乐等,都比过去有了极大进步,都为审美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四)国外文化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冲击,在很大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审美倾向等意识形态。在当前,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而国内文化市场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的现实与新兴科技技术不断要求创新的内在矛盾,为文化产品改进、繁荣、丰富多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种审美文化产业在重重压力下悄然兴起和运作,尤其如北京、上海、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城市正蓬勃兴起,并不断打造形成较大规模的文化产业链,推动了文化品市场的效益产生与经济发展。

三、审美文化产业对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

审美文化所形成的各种产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自然是积极、促进的。一是通过丰富的文化产品繁荣了大众文化市场,满足了当前社会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经济继续发展创造了和谐的文化环境。审美文化产业通过艺术创意和市场的结合,生产出大量高质量的像电影、电视剧、游戏、图书等精神产品,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为稳定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市场机制的引入、产业链的构建本身就是对文化艺术生命力的一个检验。借助文化市场内部的竞争和优胜劣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会“飞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可以带动相关产业、行业共同发展,赢得经济进一步持续发展的繁荣局面以及更多的经济利益。审美文化产业与传媒、出版、发行等产业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更多的行业受到促进,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问题。三是能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文化实力和外部形象,从而对抗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让优秀的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国度,对世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今天中国的文化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高端产品的匮乏,而一些低劣艺术品污染着人们的心灵,也或多或少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这成为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的一个诱因。近年韩国电视剧的热播,以冗长、琐碎但适合中国人当前精神需要的简单剧情、美丽的画面和演员俘虏了不少中国观众,不仅击败了一些中国电视剧,还引发了对韩国泡菜、服饰、美容、餐饮乃至图书音像制品等许多方面的流行消费,这不能不说是韩国人审美文化产业精心创意、精心策划的结果。因此,大力发展中国本土文化产业乃是当务之急。四是审美文化产业可以促进艺术本身的再发展和艺术人才潜能的进一步挖掘。我们的社会将逐渐形成重视艺术欣赏、认同艺术创新、强调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人的才能潜力得到更多开发的局面。

四、艺术设计教育在审美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对策研究

艺术设计教育属于文化范畴之一,审美文化产业的崛起与重要性给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和重新对其审视和调整的可能。它要求艺术教育及时调整办学理念与方法,面向市场,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独特创造力的人才,创作出更多适合国民需求、提升国民素质、为国民乐于接受的文化作品,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一)在艺术教育的办学理念中要融入较强的市场意识。这种意识是指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的意识。艺术本身是一种对人的内在精神(性情)的抒发和表现,是非常讲究自我、个人化、个性化的。当然好的艺术作品并不是纯自我的表现,而是小我之中有人类大我的共同情愫与喜好。审美文化产业化,就要求将这种个人化的艺术表现进一步提升,在更广泛的受众心中形成共鸣,占据文化市场,产生经济效益。这同样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中要重视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心理、审美习惯等,在创作出发点上有一个角度的转变,即从研究表现自我,转变为研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十分发达的国家,研究表明,其创意产业是当今极具活力并带有巨大经济收益的产业,其文化产品成为美国最大宗的出口产品。好莱坞电影大片的外销、音乐人唱片的热卖、畅销书籍的传播、精明的传播人士的策划,使美国文化走向世界各个角落,拥有众多消费者。这些成功都是对消费需求、心理、审美等深入细致研究的结果。研究消费者、研究市场并不意味着艺术设计教育完全成为市场导向的奴隶,只是更强调教学与实际(市场)相结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市场营销学强调市场是细分的,不同的受众孕育不同的市场,同样,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要根据学生个人特长适当细分,引导那些善于研究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品格,善于将其表现传达出来、适合从事审美文化产业的部分学生与市场接轨;培养部分擅长策划选题的学生,能够将市场需求和艺术表现联系起来;也允许不适合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转而投入艺术研究领域。总之,办学理念更能体现尊重人、不一刀切的科学性。这是因为,市场对艺术以及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与期望,本身可以促进艺术内在的发展,但过度追求文化艺术的产业化,会阻碍艺术本身的丰富与繁荣,也不利于人才成长。

(二)在艺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文化的产业化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作品加工出来并加以推广传播,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审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一是要在机制上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认可肯定学生的创新之作、大胆尝试,也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兼容环境。二是丰富完善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和措施。可以引入企业投资,创建利于学生发展的设备、仪器、场地、资料库等,使学生多听多见多经历,丰富其人生阅历,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力,拥有更细致更深刻的感知和表现力。三是课程设置应更宽厚深广。艺术各学科之间虽有差异,但也有相同之处。人们常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音乐、绘画、雕塑、戏剧、摄影、舞蹈、电影、书法、文学等都可以互相激发、相互促进。艺术设计常常可以从相关的姊妹艺术中获得灵感、启发出好的创意。因此,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中尤其要重视文学课程。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美国迪斯尼就是“一切从一只老鼠开始”,建造了一个庞大的文化市场,这其中包含了人类多少智慧和想象。

(三)艺术设计教育中注意在借鉴外来文化各种流派经验时,要加强对本土文化、民族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改变。艺术特色、独特性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为了保持特色,很多艺术设计专家去历史悠久、文化丰厚、风俗独特的地区写生采风,甚至接近原始部落、接近大自然,目的只有一个:找到能够表现生命活力的独特原创的东西,才不会使自己的作品被轻易替代。一味模仿西方技术与风格,会使我们迷失方向,丢失自己可贵的特色。我们应坚守中国文化的沃土,并加以创新和改变。中国文化自身有深厚的哲学思想体系,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和的思想、仁义宽恕、中庸调和、追求浩然正气;道家思想中的无为超脱、辩证对立转化、追求自由、讲究参悟、返璞归真、热爱自然以及禅学的悟道思想等一些积极的方面对艺术设计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像中国绘画讲究妙在传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讲究神韵、讲究写意,正是传统哲学思想对艺术表现的影响所至。中国还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人给我们留下无数意境优美、韵律和谐的诗作,这些也都成为建筑园林景观甚至房地产开发设计过程中追求的效果:如讲究“小桥流水人家”,讲究“清泉石上流”“鸟鸣山更幽”的优美意境。许多动人的神话传说成为壁画、雕塑作品表现的题材,丰富多样的戏曲曲目,还有绘画作品、雕塑、古典建筑等等,都给世人进行艺术设计留下无穷创意的源泉。从绘画、音乐,到建筑、园林、景观,再到广告设计、电影艺术的传达,无处不在。就连美国的动画设计选材也从中国古典文学形象花木兰的故事中寻找创意元素,拿来再造,使花木兰成为世界知晓的形象。从某种角度说,艺术设计是创作个体哲学思想的艺术表现,没有思想做内核的艺术设计,其生命力是脆弱的。艺术设计教育既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还要加以创新、发扬,才能突出本土特色,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欣赏习惯,满足其精神消费需求。不仅如此,当我们的艺术作品走向世界的时候,这种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线条、色彩、声音、画面也正是吸引异域人们的重要元素。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的审美文化的产业发展输送所需人才。

综上所述,审美文化产业作为新崛起的产业,期待着高校培养输送大批所需人才,它对高校艺术教育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在不断调整适应过程中,培养出更多有创新精神、更高创意能力的人才,推动社会产业、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艺术本身的腾飞,为社会和谐进步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潘知常等.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马龙潜等.经济知识与审美教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范例(3篇)

    - 阅0

    特色乡村旅游案例范文最早的乡村旅游源于19世纪的西欧国家,目前在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例(12篇)

    - 阅0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1篇1【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渗透【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小学语文教学是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对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