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1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教学是思想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对培养孩子们的良好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小学语文大纲中就明确指出了“小学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我们对孩子教育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学的光荣任务。所以说,在对小学语文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对他们思想品德的教育。我建议,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做起。

一、坚持语文与道德相统一的原则,把思想品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中来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是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同时又是人们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人们应用语言进行思维、表达观点、从事工作或者其他方面的事情,没有不应用语言来进行表述的,没有不带自己思想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在小学生学习和应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也要恰当地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贯彻语文与道德统一的原则,既育人又教书,使学生正确地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全面理解语文学科中思想品德的内容,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

在我国,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不仅有不少文质兼美的传统范文,也有不少表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章,比如说有描绘大好山河的、有历史黑暗统治的、有名人传记的,也有描述自己故事的文章,它们都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正确地处理好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全面的知识,而且还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大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不要只关注语文在学生中的基本功底,忽略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因此,为了防止脱离实际,空谈思想教育的行为,我们应该将语文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保证充分达到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充分地利用小学教材中的德育结合因素,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我国现今发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文章,所以老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挖掘教材中的潜在联系,相互协调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巧妙地运用教学的相关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将能给学生带来很大的益处。使得学生不仅在写作时叙述清楚,让文章写得条理,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科学与学科的教育,对他们写文章和说话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加强学生爱国主义观念的教育,树立他们的正确人生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实施教育,让他们热爱祖国的文字、历史,热爱祖国的现在和憧憬祖国的未来;让他们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让他们形成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思想,这是让一个学生成为一个有志气、有作为的青年的最基本要求。在小学语文课中,应该添加与爱国有关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闪耀出热爱祖国的思想,让他们的思想受到知识的洗礼,让他们能客观地面对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六、充分地利用朗读,做好以情感人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老师起到主导作用,充分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要备好课程,把自己的感情和教学课文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加强学生在阅读方面的培养,使他们从阅读中感悟道理。

七、加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一定的针对性,要切实地联系实际,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所以就要求老师在钻研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带着学生的问题进行教学,从他们的角度进行考虑,使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由于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还不够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不够多,作为老师,我把他们的这种观念看做自己教学的有益方面来进行教学,用思想来感染他们,触动他们,逐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更好地去融入社会。

八.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学习

小学生语文教学是在大量的综合实践中来进行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语文老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品质。比如说,老师可以让孩子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自主参加对实践的看法,创造自己内心所想设计的东西,并且与其他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互动,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同学,来培养他们的情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学德育素质的培养,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一项课题,我们要去发现、去总结各种实践方式,使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素质的培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一些思想品德教育,既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信念,也培养了学生们健康高尚的思想品德,对语文教学来说百利而无一害,更加彰显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语文教学是思想教学,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渗透到教学中来,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真正地把握好育德育人两方面之间的有效联系,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新型人才,达到国家育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晓伟.小学语文推进素质教育构想──强化思想品德渗透的意识[J].小学语文教学,2000(11).

[2]尤玉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J].教育评论,2000(02).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1篇2

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品德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良好的理解能力是培养高尚品德的基础,作文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也可以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品德,因此应该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本文将分析德育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探寻在作文教学中加强德育的措施。

【关键词】

小学阶段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在小学生的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其中教师是专门负责教育小学生们的人员,教师们不仅教会小学生们知识,培养小学生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品德,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们也应该渗透德育,在小学作文教学应该注意结合小学生们的理解力和性格特点进行德育的渗透。

1.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品德是做人的根本,小学阶段的德育能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品德和素养,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们既应该重视传授课业知识,还应该重视培养小学生们的高尚品德,培养小学生们的品德可以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来培养,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就属于培养学生品德的直接方式,除了专门的思想品德课程之外,小学作文教学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可以让小学生们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教师通过学生的写作内容可以判断学生们的品德培养和性格塑造的具体情况,有利于教师实时掌握学生品德的发展情况,进而选择德育的方式和主要内容;其次,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小学生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小学生辨别是非对错善恶美丑的能力,让小学生们认识到不能够做有违公共道德的事情,不能够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再次,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在提高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进而提升我国下一代的整体道德素养,当这些小学生长大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也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2.1在写作素材积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

小学生的写作素材主要来自于语文课本和课外读物,小学生在积累语文课本中的素材与积累课外读物的素材过程中,教师都可以渗透德育。目前立意新颖的小学生作文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在考试中此类的作文也比较容易得高分,因此很多小学生更喜欢在语文教材之外寻找能够帮助写作的素材,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小学语文作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名人故事,这些名人故事必须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名人故事和事迹,小学生非常崇拜英雄,喜欢学习英雄的行为和品质,小学语文作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选择具有榜样作用的名人事迹,保证能够对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小学语文作文教师应该让学生意识到教材的重要性,让学生们注意到语文教材中有用的素材,并在指导小学生学习课本中的素材的过程中渗透德育。除此之外,小学语文作文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们认真观察生活,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作为写作时可以用到的素材,并定期对学生的观察成果进行评价,如有些小学生会看到生活中有些子女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不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致使很多老人无家可归,小学语文作文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们这是错误的行为,让学生们意识到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是正确的做法,是一种美德,小学生们就会不自觉地去做能够体现美德的事情,让学生们逐渐培养起高尚的品德,这种基本的是非判断力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体现,能够帮助小学生们写出高水平的作文。因此小学语文作文教师在小学生积累素材过程中渗透德育可以从课本素材的积累,课外素材的积累和生活素材的积累等方面入手。

2.2在传授学生写作技巧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作文教师向小学生传授写作技巧时,也可以渗透德育。在教导小学生写作时,小学语文作文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们作文中所体现的思想必须是正面的积极的,不能够赞扬违背社会道德的人物和思想,这是作文中比较基本的技巧和要求,通过向学生们传授这样的写作要求和技巧,小学生们就可以领会到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为人们所认同和赞扬的,不能够做一个道德败坏的人,教师的引导帮助小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也就达到了渗透德育的目的。

2.3在布置写作题目时渗透德育

在给小学生们布置写作人物时,小学语文作文教师应该挑选具有警示作用或者教育意义的题目,如让小学生们写出对某件事物的看法,或者是让小学生谈谈某件事给自己的启示,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小学生们去思考社会中的一些事,锻炼小学生们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而且小学语文作文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动态。

2.4在批改作文时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作文教师对小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过程既是了解小学生写作水平的过程,也是了解小学生思想动态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在了解小学生思想动态和道德品质之后,小学语文作文教师应该写一些评语,如果小学生的作文写得好而且体现出小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教师就应该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如果小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了错误的想法,或者是赞扬了没有道德的人,教师应该及时纠正这种错误,小学生非常重视语文作文教师查阅作文之后所给的评语,教师们应该重视起这个过程,在写评语的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结语】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培养高尚的品德,而且能够影响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整体素质,应该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在具体操作中小学作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累素材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在传授学生写作技巧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在布置写作题目时和批改作文时渗透德育。

【参考文献】

【1】肖平华.寓德于教,教书育人--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A),2013(5)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性课程,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尚处于不完善的阶段,迫切需要更加科学的语文教育督导,借新课改之东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笔者作为一名政府督导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工作经验及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对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小学教育督导;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督导在教育管理体制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并推动着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之一。教育督导不仅是一种教育管理行为,还具有代表政府行使执法监督检查、规范教育行为和教育工作运转机制,对教育工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能。教育督导制度不仅能有力地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教育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而教育督导则直接关系到我国基础教育的良性发展,是促进小学教育稳定有序进行的必要手段。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中尚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指挥不当、执行偏差等等,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小学语文教育督导现状

综观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虽然近几年颇有建树与成效,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作为一名教育督导工作人员,对当地小学语文教育督导现状进行了实际的调查研究,发现当地语文小学教育督导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提高。

1.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不到位,督导评价方式老化且“一刀切”,督导效果不佳。通过笔者调研发现,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不到位现象十分严重。一方面,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不少地区、不同的学校,在进行语文教育督导评估的过程中采取一个标准,故而,督导效果十分不理想,督导工作不到位。另一方面,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督导方式方法相对老旧,不能适应当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头重脚轻,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低下,且老龄化严重。不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办公室成员中,大部分为中专毕业,较少数为大专学历。其中,年轻人占极少数,老龄化较为严重。就学历水平层次而言,相对低下。作为语文教育督导工作人员,其中不乏水平较高者,但也有不少水平泛泛者,对于教育法律法规知之甚少,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内容把握不准,无法提出科学的督导建议,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

3.小学语文教学督导培训机制不健全。综合而言,我国不少地方的督导工作人员上岗之前都没有经过专门的督导培训,故而,对于督导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知之甚少。即便有的地方有岗前督导培训,时间也较短,不能满足督导工作人员对于督导知识技能的需求。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科目,教学质量的提高非一蹴而就,更需要专业的教育督导。而目前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中的培训机制欠缺,督导工作人员自身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督导的内涵、步骤、措施及重要意义不甚了解,故而,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育督导过程中,难以起到真正的督导作用。故而,就整体而言,小学语文督导培训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有效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家长与社会参与积极性不高。在实际的督导工作过程中,缺乏家长和社会的积极参与,不少家长对于督导工作之深刻内涵、督导工作的积极作用与意义一知半解,故而,没有参与督导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不少地区也缺乏社会参与督导工作的渠道。

二、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的必要性

1.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条件。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科目,小学语文更是基础中的基础。素质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界的中心主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自由的教育方式下获得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发展。这些目标的达成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

2.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是创新教学管理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步骤。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性教育,我国整个教育大厦之基础的牢固与否,与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息息相关。故而,切实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给予小学语文教育更科学的指导、评价,才能全面创新我国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进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3.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教育的发展可谓翻天覆地,从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提出,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彰显了我国教育界的变化。新课改之东风,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夯实我国教育的基础,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进一步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三、切实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素质教育绝不只是教育界的事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影响到学生、家长的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在整个教育督导过程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值得教育督导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实际调研,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抛砖引玉,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建立健全小学语文教育督导评估体系。教育评估是教育督导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督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进行教育评估必须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健全科学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是保证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根据各地区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并充分发挥地方人大、行政监察以及人民群众在素质教育落实中的监督作用,构建完善、科学的小学语文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确保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的顺利开展,且能落到实效。

2.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教育督导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有法可依。完善的法规政策是保证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要进一步完善与小学语文教育督导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进一步落实执法细则。在政府牵头下,设立专门的小学语文教育督导机构,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进行教育督导,真正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

3.切实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培训,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督导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督导人员的选拔聘用,均需要通过严格的选拔,精选对于教育督导深刻内涵、重大意义颇为了解的高素质人员。其次,通过多种方式,举办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培训班,对于上岗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从小学语文教育督导的专业知识技能,到文明督导、专业督导等等,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育督导人员的自身业务素质。

4.多措并举,动员家长及社会的广泛参与。小学语文教育督导活动不是单纯的政府行为,更需要社会和家长积极参与。小学语文教育督导,不仅能够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还能够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多措并举,通过电视媒体、广播、网络等传播媒介,积极动员社会人士及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做好监督工作,共同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的开展,全民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责任重大、地位重要,值得教育督导工作者慎重对待。本着公正、科学、客观的原则,笔者从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的实际出发,研究了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的现状,分析了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的紧迫性,进而提出了加强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科学举措。笔者希冀通过此文的论述,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督导工作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王琼.县级教育督导现状与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03-15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篇4

关键词:高段小学;语文阅读;写作能力

G623.2

语文教育,有侧重点,只有,在教育中,突出重点,采取有效的教学行为,才能够真正达到你想的教学效果。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从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更加需要得到教师的科学指导,才有助于他们学习与探索能力的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通过知识记忆能够达到的,而是需要不一样的教学途径。阅读与写作,是高段小学需要着重教学的。这是学生成长进步的巨大动力。

一、高段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1.学生能力提高

我国教育的发展一直处于不断改进的状态,这是因为我国将教育当做一项长远的发展任务。小学生朝气蓬勃,如果能够给予科学的引导,将会极大地促进他们以后高效学习。由于教育改革的进行以及深入,教师调整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采取了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小学语文教学有了一定的改观。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学习,整体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1]

2.实效性不足

语文教育具有明确的目标,对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具备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能够解决多数教学问题。尽管如此,小学语文教育的效果并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状态。通过对学生的检验,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语文教育的成效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更重要的是,有许多学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反感情绪,更加不利于语文教育的高效进行。语文教育实效性不高,是目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开展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得到解决。

3.阅读写作教学需改善

尽管小学语文教育进步明显,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中有许多部分已经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的要求。许多学校依然一味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欠缺。此外,阅读写作方面的不足是一个较大的问题。这两方面的学习是每一个语文学习者都必须高度重视的。广大语文教师没有做到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教学,导致教育中存在较大的不足,不利于后期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高段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语文教学的需要

教育发展作用明显,能够让广大学生受益。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把握重点,才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问题,改善教育。小学语文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以往教育中的经验,而是要不断前进,争取更多有利的因素,有效改进教学情况。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上,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必要内容,阅读、写作的方面的学习不容忽视。学生需要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两项。这是为教育发展注入新鲜活力的途径,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育发展解决所遇到问题的重点所在。

2.促进学生进步

我的教育发展一直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教育是我国一直以来在进行改良的重要对象。以往教育在如今已经显现出许多漏洞。而现今社会情况变化,要寻找更加适合学生需要的教育途径。学生们需要认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并且在学习活动中正确把握两者,这才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式。阅读与写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不断充实自身,是学生获得不一样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

3.解决教学问题

小学教育持续发展,改进教学十分必要。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展开探究,正确把握不同性质的教育问题。虽然打好基础在语文学习中是有必要的,但是处于高段的小学生,不能一味依照以前的学习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需要得到尽快的解决,才能够改变当前不良的教育局势。现今小学语文教学形势并不是完全乐观的,许多学生没有认真学习,忽视重点的学习内容,平常上课没有积极性。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2]

三、高段小学语文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

1.不断积累

高段小学语文教育中对阅读与写作教学,学生首先应当在思想上对这两者进行肯定。这是促进学生从行动上展开针对性学习的前提。学生们应当明确了解这两项能力的提高,并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够达到的。教师要学会引导,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积累,长期积累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坚持积累,学生能够充实大脑,在无形之中拥有一定的阅读与写作灵感。通过优秀文章的阅读,如《师恩难忘》、《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文章,进行不断的积累,并切实实行,才有助于学习目标的实现,促进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阅读与写作互相促进,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3]

2.注重锻炼

语文学习需要学生用脑,其中,阅读与写作就更是如此。阅读与写作学习在难度方面也明显不同于基础知识。学生要具备耐心与毅力,不能半途而废。注重锻炼是学生必须要做好的工作。教师需要在这项工作中发挥指导作用。如在一个星期内,专门利用两三节课进行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选择好的阅读篇目,如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可以进行着重阅读,因为这篇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情感是小学生们需要进一步理解的。除了阅读,也需要学生们自己动手写作,进行课堂随笔练习。如果能够把握好文章中的精髓,将大大有助于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

3.进行总结

任何科目知识的学了坚持,也需要进行总结。总结是查缺补漏地重要方式,是学生明确自身不足,采取针对性解决措施的重要途径。总结工作,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让老师进行参与。由于学生在整合能力方面尚有欠缺,教师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对于阅读,存在一定的相通性,教师可以对不同的篇目进行分析与总结。如对于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对于这类相似的文章,可以拿出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相通点,这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途经。

参考文献:

[1]邓雯.妙笔生花――小学语文高段阅读教学随文练笔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268-269.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篇5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育实质;不足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276-01

一、概说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质

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争论围绕小学语文教育内容的不断转变而持续,如将语文课视为政治教育课,或单纯的语言学习课,或读写课等等,而这一争论的根源在于:对语文教育的实质认识不足。所以对语文教育实质的阐明,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明确小学语文教育方向、坚定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有助于小学语文课程健康发展、小学儿童健康成才。

小学语文教育是我国母语以及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中国民族拥有五千年的丰富历史文化传统,母语作为这些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体现出了母语的深厚底蕴,它无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主题便是将这种传统继续传承,并通过这种传承弘扬人性之美、彰显人文之蕴。比如“孔融让梨”的故事,虽说是个简单陈旧的故事,但其中蕴含的美德却永远闪耀着光彩。只要把握小学语文教育的“传承”这一实质,那些认为“语文课就是语言课”的荒谬观点就会不攻自破,从而确定小学语文课的正确方向。

小学语文教育是进一步丰富我国母语文化的基石。语文教育不是一味的推崇“传承”,这容易导致“守旧风、复古风”,所以还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才能丰富我国的母语内涵,才能为母语文化再创辉煌不断地蓄积力量。小学语文教育在母语文化的进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应让学生盲目信仰传统,应开拓学生的思维,将“传承”与“创新”并举。这也是我国母语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体现出小学语文教育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小学语文教育的不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一直处于不断争议,不断改革中,这期间小学语文教育的主题取得了很大的改进,由“思想政治统领”发展到“科学主义凸显”,再到“人文精神的呼唤”。这一发展历程无疑是符合人本主义的内在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文化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但是要满足人们对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的呼唤”,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依据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质要求,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仍暴露出一些缺点和不足:

1、应试氛围浓厚

这个问题虽然与我国目前的高校选拔制度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却不能成为逃避语文教育“应试性”这个缺点的理由。但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将语文教育“应试化”,语文教育的应试性将语文学习“技巧化”,即针对语文考试的不同题型,把语文教学演化成各种“做题技巧”。这样的语文教学,完全把语文教育的初衷抛之脑后,完全偏离了语文教育的宗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市面上各种辅导机构的“三天80分作文”、“满分作文培训”诸如此类,这些无一不是靠强制灌输所谓“万能模板”、“万能公式”、“万能名言”来达到分数的,对孩子的思维与成长没有半点益处,且凭空增加了孩子的课业负担,可谓毒害深远。

2、课堂上的独角戏

互动性是任何课程的重要环节,且由于语文课的特殊性,需要对学生进行切身的人文培养与教育,这需要更多的互动性。但目前的小学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老师一个人读课本,学生只须听老师读或用笔写就行,即使稍微好些的教育方式也仅仅是老师领读,同学跟读而已。这样,课堂互动方式的死板,使得语文教学显得极其乏味单调,学生不能提起兴趣,老师也只是单纯完成教学任务,使得教与学不能同步。曾经有一次,我曾在某小学听一位教师上课,40分钟内他只在刚上课时提问2个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之后就再也没有与学生有过对话或互动了,虽然他自己沉浸在美妙的课文中,很兴奋的讲课,但很多学生都不明白课文的“美妙”,也不明白为什么老师这么兴奋,只剩下对老师的附和。这样的独角戏久而久之不仅能让老师失去讲课的兴致,更加能抹杀学生们自由的天性、扼杀学生创作的灵感、挫伤学生创新的勇气。

3、语言基础教育不足

有人主张过小学语文教育的主题应当是“语言教育”,虽然这一主张过于片面,但实际上这看到了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基础语言教育的不足。小学语文兼顾太多内容:文言文、诗、词、散文、小说等等,虽然普遍要求不高,但很容易让老师或学生忽略语文的基础教育,即白话文的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现在小学里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合格的并不多,稍微好些的也基本都是学生干部,因为他们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机会多。我见过某小学六年级的一个班的作文,用的成语或名言警句恰当与否且不谈,用词浮躁、病句、语句不通的情况处处可见,只一味追求新词或自造词,语言的基础修养明显不足。没有坚实的语言基础教育,何谈母语的创新和发展,更是母语生存与可持续的关键所在,所以注重语言基础教育是语文教育不应忽视的重中之重。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49-01

小学语文教育对学生亲近母语、热爱祖国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上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特殊性与优越性。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实行赏识教育,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挑战自我,认识自我,是时代的特殊要求。

一、赏识教育的定义

赏识,即“欣赏”与“认识”,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欣赏与认识,以达到育人的目的。赏识教育很早就被人们应用到教育当中,《论语》中描写孔子对学生进行赞美的句子曾多次出现,对于学生请教问题,讲述自己的见解,孔子对其表示欣赏与认同,并进一步加以教育。例如:“孔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是控制由子夏提出的问题,发现了子夏的优点,并对其进行夸赞[1]。赏识教育,使受教育者的信心的到增强、发展,是一种正方向的强化。以赏识的态度,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肯定与信赖,对学生的优点给予奖励,是学生有着积极自信的人生观。以赏识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弱点与缺点,不要怕孩子犯错,挖掘孩子不可估量的潜在力量。每一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而发掘孩子的潜能,则成为赏识教育的具体任务。

二、赏识教育的作用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活动的直接力量,通过赏识教育,是学生的学习动机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涵盖在教学任务当中,是教学的重要部分。赏识教育能够让是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理想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赏识教育需要教师以身作则,以欣赏的目光去赞美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使其进一步发扬并影响其他学生[2]。赏识教育对孩子提高自信心、不断发掘潜力、发扬优点、提升孩子的自我存在感、勇于挑战、突破自我都起着重要作用。

三、赏识教育与小学语文

1、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性

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受着语言文化的影响,代表着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语言是开启民族智慧心灵的钥匙。母语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更是母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对母语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作为儿童,对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且拥有非常高的感知度。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贪玩的特点,赏识学生,使小学生热爱上语文学习,喜欢祖国的语言文化。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物质文化飞速发展,出国已经成为了一件不是很困难的事情。许多有过在外国留学的学生反应,在国外的语言语文教学非常人性化,非常的高效。如今很多孩子在还没有学好国语就开始学习外语,甚至导致很多儿童迷恋外语的程度要远胜于母语。如果是在数学或其他学科上学生受到了忽视,也许会对这个科目感到反感,对此科目比较厌学。但若是在语文课上受到了忽视,从而讨厌母语与祖国的语言文化,恐怕会导致更多的不良反应,以及深远的影响。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从细微出发,让祖国的语言文化、民族智慧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当中。学习英语是国际化的需求,是应该学好的[3]。但母语是底蕴,是学习文化的基础。小学语文教育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学生的健康生活态度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上。语文教育不仅起着母语教育的作用,也有着对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们精神、道德、理念的基础。语文学习是人生的基础,赏识教育的理念能够让学生充满激情的进行语文学习,感受文学之美,体验穿越时间与空间的心灵交流。

2、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语言是生活中最为基本的工具,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基础。语文是一种工具,无论是天文地理还是数理化、文史哲等学科,在学习、表达、交流时都要用到这种工具。语文教育要让每个学生掌握对这个工具的运用。它对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教会小学生掌握语文的素质,才能更好地对其他科目进行学习。人们可以不知道数学函数,不知识水是由氢和氧组成,可以不知道电视的电路原理,都能都正常的生活。但是要是不识字,不能够用语言表带自己的思想,不能与人进行交流,那不仅不能学习先人的正确经验,甚至连生活都不能正常进行。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能够受到赏识教育,那么不仅使学生能够识字、阅读、写作,还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更加有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得其乐,享受学习的过程。赏识教育对学生其他的科目与日后的发展都有的长远的影响。小学生一般都处于6―12岁之间,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塑造性格的重要时期,是建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键阶段,是对日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年龄段。小学生处于勤奋感与自卑感相互交杂的时期,如果能够优异的完成学习任务,儿童会逐渐变得更加自信,反之,这认为自己不行,表现出自卑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是非常崇拜自己的老师的,教师的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评价对小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小学语文老师大多都是担当班主任的位置,与学生相处的更久,而语文作为非常具有人文气息的学科,让教师更加受学生的尊重,而影响学生的能力更加的强大。而小学语文教师不仅对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知识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还在于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上。教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品格。专制的老师会使学生情绪紧张,攻击性强,自制力弱等特点;放任的老师会让学生没有组织性纪律性,对团队的意识淡薄;民主的教师会教出更加具备稳定性格,积极友好的学生,且更加具备领导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欣赏态度应当贯穿在全部的学习生涯中,小学阶段更是最为必要的。小学生时期的学生是最为敏感的,也是最容易受到老师影响的。

小学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的启蒙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赏识教育能够让小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赏识教育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着特殊性与必要性,对于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桦洋.赏识教育探析[J].文教资料,2013(4).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篇7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这一教育观念已十几年,但由于许多学校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对应试教育的弊端认识不够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学校的教育观念还停留在以往的应试教育,教育观念还没有"转轨"。而充分落实素质教育,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才会使小学语文教学真正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与素质教育相比较,应试教育的弊端层出不穷,诸如,教学目的急功近利、教学方式会扼杀学生个性、教学的效果则是吃力不讨好。而素质教育则更侧重于全体、侧重于全面、侧重于基础发展,同时,应试教育的教育目标着眼于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其次,要在素质教育中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还必须明确教学要达到立体、全面的目标。素质教育中的语文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教学所要求的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能力,更要通过语文的学习来感染学生,使他们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陶冶他们真善美的情趣,学会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施行奠定基础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复兴,21世纪的教师重任在肩,责无旁贷。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的变革时代已经到来,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放弃以前的自我,重塑提高后的自身。因为一个没有良好师德和优秀素质的教师,是难以培养出好学生的。时代的步伐已经告诉我们,21世纪的教师不应当只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应当是有创新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能充分有效地运用各种教育新技术的教育行家。为此,每一位语文教师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身能力,具备时代所要求的素质。关于语文教师的素质,于漪老师认为,其第一要素是崇高的人格,她指出:"如果没有崇高的人格,尽管学识比较渊博,具备一定的教学技巧,也不能成为优秀的现代化语文教师。"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于漪老师、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这些话,我认为都是一个目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用一颗真诚的爱心来教育每一位学生,在教师的眼里每一位学生都是可以教育和感化的。语文老师的崇高人格集中表现在:"一身正气,为人师表"。在教学业务上,功底厚实,教研并进,有开拓创新精神;在对待学生上,爱生如子,乐于奉献,有神圣的使命感;在敬业精神上,坚韧不拔,孜孜不倦,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追求。现在我们有一些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分析总结失误时,总是归因于客观,归因于学生,就是不愿意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些都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只有不断完善和改造自己,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使教育发挥最好的作用。

三、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课堂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战场,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渠道的作用,是在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大背景下,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

首先,建立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保证师生的地位平等。"德高为师"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长者,还应该是学生的朋友,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尤其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陈述意见和质疑应该给予充分的时间和权力。同时,课堂教学作为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人格和劳动成果。

其次,建立素质化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必须面向全体,注重个体。素质教育与以往的应试教育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诸如,它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注重个性,不仅是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个性差异,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最后,建立素质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和学习习惯为目标。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发展人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习惯。然而,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节奏拖沓、教学方法繁琐,都将严重压抑学生发展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要适应素质化教育的要求就必须突破这些局限。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學;激励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043-01

前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励教育的应用能够有效缓解小学语文课堂上的枯燥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激励教育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并且,教师经常鼓励学生、肯定学生,能够为学生提供信心,使学生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困难,更快掌握语文知识。基于此,文章对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应用进行研究。

一、激励教育的内涵

行为科学认为,人是需要激励的,人的行为发生、动机强弱等与激励息息相关。所谓激励,即为激发、鼓励,利用某些外部诱因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人的内部动力,使人向期望的目标前进[1]。激励教育是一种以激励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为主的一种教育实践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激励教育能够为学生发展动力提供保障,实现学生学习目标,并且,激励教育的有效应用能够深刻感染学生思想,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的前提条件与目标

1.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应用中的前提条件

相关学者就“激励”这一问题起到的作用进行多次研究,最终得出结果为:当人得不到激励时,其在工作、学习中仅能发挥自身20%-30%左右的能力;若人得到充分的激励,则其能够发挥自身能力的80%-90%左右在学习上或工作中[2]。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适时使用激励教育,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对知识掌握的快慢等进行针对性教学,以此达到教学预期目标与效果。

2.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目标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三观、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品质是开展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教育过程中,若将小学生喻为尚在萌芽状态的种子,教师则是辛勤的园丁,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教师应适当为学生施洒雨露与阳光,种子才能真正发芽成长。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耐心、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以鼓励、肯定的方式挖掘学生学习潜力,促使学生茁壮成长。然而,每一名学生在知识掌握水平、性格特点、知识接受速度等上不尽相同,因此,相同的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差异性明显,学生课堂掌握、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对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实行不同层次的激励教育,根据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特点等实行不同激励方式,为学生未来成为各种不同人才打下基础。

三、小学语文教学环节激励教育的实施方案

1.活动激励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目的主要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3]。对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学生各项能力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促进激励教育的有效实施。如:在培养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生字词默写比赛。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划分默写大赛的字词范围,为学生留下充分准备时间的同时,以小礼品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大赛的积极性,在下节课堂上,将全体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进行比赛,每轮比赛小组派出一名成员进行比拼,给予一轮中成绩最优的学生一定奖励,以此对学生个人能力进行激励;将小组总成绩进行对比,给予最优小组一定奖励,以此激发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最后,针对小组个人成绩最末,小组总成绩最末的学生,教师也应给予鼓励,避免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影响学生后期学习。除字词默写比赛外,教师也可在课堂上举行成语接龙、诗词大赛等活动,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与掌握。

2.语言激励

语言激励,即利用带有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学习的方式。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激励是最常见且行之有效的一种激励方式。如: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始时,教师询问学生是否预习,在学生回答后,“好,下面,有请***为大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学生朗读完成后,“好,***同学非常棒,可能因为紧张,出现了一些小错误,相信下次会做的更好,大家要向他学习”,以此激发该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发其他学生的良性攀比心理,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在语言激励中,除口头语言外,肢体语言的有效表达也是一种好的激励方式,如:在学生准确回答问题后,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肯定的微笑往往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催促学生上进。

3.情感激励

情感是教师与学生间联系的重要纽带,师生间的良好关系能够提高教师的激励效果,若师生间的关系如同陌生人,则教师的各种激励方法将难以起到最大化效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不成熟、想法、做法多偏向幼稚,学生喜欢那个老师,大多会爱屋及乌喜欢教师所教授学科,而讨厌哪些教师大多以无视、课堂捣乱等形式表达学生自身心态,因此,加强师生间的情感联系,使学生喜欢老师继而喜欢学科非常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加强课堂上与学生的互通,提高师生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课下,教师应关心学生,积极与学生沟通,以合格的长者或朋友姿态关爱学生(如:记住每名学生的生日,在其生日那天送上祝福,哪怕仅是一句生日快乐,也能极大提高学生对教师的喜爱),走进学生学习与生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推动学生对自身教授学科的喜爱,提高对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另外,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小学教师应以饱满的热情进行授课,只有教师对所授学科饱含热情,才能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文章主要分析了激励教育的内涵,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开展的前提条件与目标,并以活动激励、语言激励、情感激励等形式提高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实施,提高学生小学语文学习成绩,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柳德明.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6-7.

[2]刘晓梅.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15(36):212-212.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篇9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公要求学生围绕目标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而且还要求学生从学习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把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地安排到语言文字训练中,从而提高德育常渗透强度。

一、制定德育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德育渗透。

无论哪能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行制定教学目标,语文课也一样,但平常所说的目标一般都指学科知识教学目标,其中的思想品德大多象征性的点到为止,不作目标硬性要求,认为学科知识达标就算完成任务。其实则不然,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语文教学是:“在听说读写训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也就是说,德育也是语文教学的必要部分。因此,语文教师课前也应该制定好德育教学目标,以便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恰当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中围绕目标创设感染情景,激进情感震动。

小学阶段是发展儿童随意注意的主要时期,要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者必须在教学中创设独特的感染情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去组织自己的注意,激起情感震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语文教学中创设感染情景,触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震动,启动学生的情感闸门,才能使学生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定期约束自己,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上《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可以让学生边读课文边听哀乐,读完后再看总理和人民在一起的录像。创设这样的情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震动,从悲痛中升起对革命领袖的无比爱戴之情。

三、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在各类型课文中的具体体现。

小学阶段,语文包括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诗歌教学、作文教学等。其中除了拼音教学时间比较短外,其它四种类型的教学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此,思想品德教育也必须贯穿其中,下面就分别谈一点看法:

(一)识字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教师大多数都不愿意教低年级,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因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简单枯燥,而且周而复始的识字写字。其实识字教学不是简单的识字写字。识字教学要求“按照认识事物的特点,加强识字与认识客观事物的联系”。这就必须让学生理解生字的意思。低年级学生理解生字的主要方法是组词练习,然后根据词语表示的意思结合具体事物和动作来理解。就我多年教低年级的经验来看,组词的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我曾听到过这样一节识字课,教者在教学“打”字。他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这个字的读音,分析了这个字的字形。然后问,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能组词吗?学生便积极地举手发言,组了“打架、打人、打骂”等词语。教师听了,先是肯定了几个学生的发言,然后问:“同学们,我们能打人、打架、打骂别人吗?”学生一齐回答:“不能。”老师说:“对了,我们在生活中不能随便打人、打架、打骂别人。那你们还能组其它有表示打这这个动作的词语吗?”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很快组成了“打球”“打水”“打鱼”等词语。听了这位教师的课,我深受启发,低年级学生是人生受教育的启蒙阶段,必须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像这位老师的教学,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又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怎么能说这识字教学简单而又枯燥呢。从此,我一边摸索一边照此法上课,不仅学科成绩有了明显进步,而且对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加强讲读课文的同类联系,促进良好品德的养成。小学语言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内容也随着增多,思想内容也随着逐步加深。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短时间是不会见效的。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后,要加强巩固,否则学生的思想认识就永远处于朦胧状态,良好的道德观念就难以根深蒂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同类课文的联系,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例:在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时。教者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回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课文,这些课文都是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通过回忆,让学生迅速加深对本课的理解,认识到“人和山的关系日益密切”的原因,也巩固了以往的所学知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诗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诗歌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中渗透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爱人民爱劳动教育、阶级教育,现代革命烈士诗还渗透了共产主义教育。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可凭借作者描写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教学《示儿》可凭借诗人陆游的心声,教育学生树立实现祖国统一的远大理想;教学《锄禾》可凭借诗歌描写的场面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爱惜粮食。在这些诗歌的教学中,如果只简单的分析字词句的意思,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则根本没完成诗歌教学的目的。如果既理解了字词句的意思,又认真分析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作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中专门讲了“在作文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者可以教育学生从课文和诗歌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人品。同样,教者也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看出学生的思想状态。教者在修改作文时,不仅要改掉学生组词、造句、语法上的错误,还要修改学生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恰当地在作文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篇10

(一)文学教育演化历程及问题归因研究文学教育目前出现的问题与困惑,站在历史的平台上,可以洞察到其本质与真相,凭着主观臆断乱下结论对文学教育发展是很不利的。“基于历史的言说才是有根有本的言说。”黄耀红的《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填补了全面研究中小学文学教育百年演变史的空白,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思想、文化背景,解析了目前中小学文学教育困境形成的深层原因。通过对语文独立设科以来中小学文学教育演变过程的梳理,把中小学文学教育分了三个阶段九个时期,一是近代独立:近代独立前的“范文学教育”(先秦~1904)、清末学制的颁行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近代独立(1904~1912)、民初新学制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初步发展(1912~1919);二是现代转型:中小学文学教育现代转型的激进期(1919~1927)、现代转型的沉思期(1927~1936)、现代转型的深化期(1936~1949);三是当展: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短暂繁荣(1949~1963)、“工具论”的产生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长期低迷(1963~1990)、“人文论”的倡导与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复兴(1990至今)。黄耀红认为对当前文学教育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是“范文学教育”、“工具论”和“人文论”。他论证了文学教育中伴随着的争论与困惑:文学教育的转型困惑与“文白之争”、文学教育的目标游离与“文道之争”、“语言”与“文学”之争同中小学文学教育的关系。每一次的论争都呈现出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偏颇与弊端,是对历史的检视、对现实的关照,是一次理论的建构与实践的变革。鲁定元《文学教育论》把近现代语言文学教育分为了六个时期:文学设科期(1904~1919)、“国语”“国文”期(1919~1949)、语文定名期(1949~1956)、“汉语”“文学”分科期(1956~1958)、语文波折期(1958~1978)、语新期(1978至今)。他以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关系为研究视角,梳理每次语言与文学教育相融合的语境下文学教育的演变历程。黄耀红的文学教育演变历程定位更着眼于文学教育。他在梳理演变历程时,都把时代背景、文学教育历史事件做了系统梳理与特征归纳,便于我们了解文学教育的历史进程,进而对目前的一些文学教育现象与困惑有了历史依据与解释。

(二)关于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定位的研究对于文学教育的功能,学者们虽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释,但基本上都是从文学的功能与作用角度进行演绎推论。面对文学教育目标的盲目与困惑,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归纳,进一步明确其功能和目标,更好地引导其发展方向。鲁定元在《文学教育论》中把文学教育的功能分为两大类:审美功能与非审美功能。“文学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但同时又包含着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等多种非审美教育。”鲁定元认为文学教育有审美和求善的功能,审美功能来自文学的审美特性。文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审美境界的塑造,语言能力的提高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思维能力的健全与自由意志的培养,身心体魄的养护与人文精神的强化充实和思想品德的提高。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生境界的提升和人格结构的完善,使之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文学教育的审美功能和非审美功能在具体教育中融合统一,包括过程和目的方面的融合统一。陈弦章在《语文教育文化论》中,从六个方面论述文学教育的作用:进行语言教育、继承文化遗产、感受历史生活、陶冶品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创新思维。文学作品本身具有含蓄性、隐喻性、模糊性、多义性、多层次、概括性和开放性,而阅读主体又可对内涵进行常读常新的无穷尽阐释。关于文学作品的教学,钱理群教授在访谈录《重新确立教育的终极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精神底子”的说法:读文学作品的唯一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另一重点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胡根林在《中小学文学课程导论》中,通过对文学本质的分析推演出的文学教育目标与此很相近:处于教育情境下的文学,其“目的价值”自然就蕴涵在“文学”之中,因此文学教育首先不是获得知识,而在于情感的陶冶、思维和智慧的激活、心灵的沟通与交流、精神世界的拓展以及生命质量的提升。文学教育的本体是文学,审美性目标是文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另外一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著书也都大同小异地提到文学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学者们对文学教育功能与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共同要素:一是知识要素,如文学史常识,作家作品与文学理论的知识等。二是能力要素,如能够分辨不同文体,提升文学鉴赏力,通过文学作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以及批判性思维等。三是情感和价值观要素,如使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对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丰富人生经验,培养对美的情感与对母语文化的认同等。情感和价值观的要素在文学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中尤其重要,是重要的目标落脚点。

(三)文学教育的落实方法研究关于文学教育方法的论文相对较多,大部分教学论著中也都或多或少的有所论述。《文艺学与语文教育》是上海出版社“语文教师必读”丛书中的一本。王纪人针对目前教师理论修养偏低,系统阐释了文学教育的解读方法、策略及其理论依据。他论述了文学概念的更新与语文教育的关联,以此更新教师的文学观念与理论。另外还论述了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意义分析、形式分析(叙述者、叙述技巧、文学语言、结构),人物形象分析,对文学风格、体裁和创造方法的把握,文学鉴赏和批评活动等方面的方法与策略。胡根林、孙芙蓉《2007年中小学文学教育研究反思》综述了王荣生、王尚文、赵志伟、刘真福等人论文中的文学教育方法。如王荣生《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朗读”———朱自清语文教育论著重读》提出,“分析”的方法是朱自清鉴赏文学作品的根本方法,通过对语汇、字句、篇章、声调等的“阐释”获取“意义”;与夏丏尊、叶圣陶等人所主张的“阅”“读”分离、“美读“不同,朱自清所主张的“吟诵”是以反对音乐化为前提的,目的是通过声音得到文本中的“意义”。王尚文《体验:文学教育的必由之路》从学生主体出发,提出文学教育的优势在于更新、拓展学生的生活体验。没有体验,也就没有真正的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体验与自我生活经验进行关联。郝国荣《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四个有效对接》从课标中对欣赏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出发,对于语文教育和文学教育的有效衔接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通过独特的语言现象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应注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现象,使学生广泛地接触语言,从而提高文学素养。第二,通过情感体验来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文学可以突破狭窄的现实生活的范围,可以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空间里感受和体验生活。第三,通过读写训练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理解、品味重点字词和句子,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情”和“理”。在阅读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能够培养学生想象和思维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及文学写作能力。第四,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实现语文教育与文学教育的有效对接。只有在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广阔天地中,才能使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岳乃红《主题阅读和儿童的文学教育》针对目前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主题阅读的课程建构”主张,并提出相应的具体策略:一是以儿童的精神发展为“经”。从儿童的精神发展和生命体验出发,按照“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选择适宜的文本。二是以文学体裁的阅读为“纬”,将儿童可以阅读的各种文学体裁进行展现,同时力求科学体现文学体裁与儿童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主题的实施提出要把握几个主要特征:主题阅读是深层次的略读指导;主题阅读的教学策略是整体性、对比性、探究性的;主题阅读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四)对文学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研究1997年,薛毅《文学教育的悲哀———一次演讲》与王丽《女儿的作业》、邹静之《中学语文教学手记》同期发表于《北京文学》,引起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大讨论。薛毅着力分析了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因为意识形态可以通过文学来达成,所以文学教育就不再是文学的教育,成了意识形态教育的手段,所谓“寓教于乐”;着力于其“思想性”,文学性是外在的与附加的,教师分析完思想主题之后,才会附加地分析一下艺术特征,并且只是些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等脱离文本的套话。这种刻板、教条、贫乏单一的强大阐释体系取代了真正的文学作品解读。文学作品要选择一些所谓的“健康”“向上”的,不然会引起思想混乱,担心读一点爱情的,会不会整天想着男男女女的事;读一点“悲观”的东西会不会跳楼自杀。所选与所讲作品几乎都可以用反封建主义、批评资产阶级、同情人民大众等词汇,人的生活、人的色彩、人的气息被这种阐释体系挤压得踪影全无。文学教育话语的政治主题分析模式让师生说着套话、空话、胡话。作者极力推荐王国维与蔡元培的文学教育观:重精神情感的慰藉。王泉根、赵静的《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认为,当前的文学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在小学阶段,文学作品只是作为识字、阅读的工具;只看到儿童文学作品能激发儿童兴趣,但“集体无意识”忽视对学生文学能力的发展的价值;把学习文学作品等同于学习名家名篇,儿童文学被认为“小儿科”,其文学价值不被承认;低估儿童文学能力的发展,认为只有中学阶段才能正式学习文学。从1956年汉语、文学分科,而文学教育从初中阶段才开始就可以看出。黄耀红的《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认为“文学之重”即“生命之重”,在关于文学功能的言说中,“生命”常常是缺席的。文学总是作为教化工具存在。周庆元在为黄耀红《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写的序中说,“人文教育的危机也就是文学教育的危机,我们以为,现代中小学生之所以在整体上出现思想浮躁、情感粗糙乃至语言粗俗的问题,与他们缺乏必要的文学滋养、特别是经典文学滋养不无关系。语文教育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追问到文学教育的头上。”这是从文学教育的片面工具化、人文性缺失的角度分析目前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胡根林梳理推演了各个阶段文学教育所出现的不同的问题及其原因:首先,在语文独立设科之初,因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文学本身的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以及其中丰富的人性内涵被忽视,文学教育成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工具和载体,导致文学教育的目标发生了严重错位。其次,新中国成立后,政治形势风起云涌,革命建设波澜壮阔,对中学文学教育来说,不管是工具论提出后文学教育的低迷时期,抑或文学教育的复兴期,凌驾于文学教育之上的总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大历史使命。文学的本体性迷失于泛化的教育性之中,文学理解的意识形态化直接导致了人文精神的陨落。

二、文学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理论依据不足,“我以为”式随意性大虽然文学教育一直是语文教育讨论中的一个热点,但语文教学范畴中文学教育的文学理论基础依然很薄弱。现在文学理论大部分从国外生搬硬套地引进,同时又忽视本土古代流传下来的文论知识,不能使二者很好地互补与融合。中小学教师本身对文学理论不够重视,文本解读知识陈旧,一成不变的文学解读方式使文学教育发展缓慢。学者与一线教师对文学教育的文学理论认识普遍存着“我以为”的断章取义式诠释,缺乏严谨性和适切性。

(二)缺乏系统、完整的学科论视角研究学者们的研究大多从局部出发,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对文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缺乏以历史为平台的寻根研究,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封闭式思维现象。各种文学教育观念、功能、目标、方法的争议,有时是思考角度不同,有时是价值观取向的差异。这些争议有些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整合起来就使文学教育逐渐完善,有些争议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说法,没有必要为求标新立异使文学教育混沌,有些争论并不是二元对立的,究其实质其实是辩证统一的。对于文学教育的研究应该立足其整体,取消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使其更加系统与完善。

(三)可操作性与可使用性的建议缺乏对文学教育的研究,以空洞的理论说教居多,缺乏一线教师能运用于教学的操作性建议。空话套话连篇,实际意义相对不大。受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学者的研究视角很少定位于实证研究。另外急功近利的心理、科研成果考评体制和研究经费的束缚更使实证研究举步维艰。对于文学理论要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立足当下,回顾历史;立足实践,提升理论;立足生本,培训教师,让文学理论自身与中小学的文学教育同步发展,尤应避免理论与实践两张皮。

(四)存在低层次或同一层次简单重复从文学教育研究演变史可以看出,对于文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始终是新的问题已出现,然后旧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即使解决了却还会出现在学者对现状问题的研究中,为论而论。对文学教育方法的研究更是有很多低层次或同一层次的简单重复,翻来覆去也只是那几种方法。有的想“高明”些,换个说法或名称,依然是换汤不换药,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相应的创新,对文学教育的研究呈表面化、边缘化、陈旧化、一刀切。另外由于片面地看问题,时常将目的、任务、功能混为一谈,上升不到本体论的研究。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要求从2001年秋季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乡镇所在地小学开设英语课程⋯。至此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英语课程体系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了。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的作用被进一步凸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于同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力求从英语教学的目的、内容、策略、手段、评估等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改革,以提高英语教育教学水平。随着小学英语教育的快速发展,小学英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样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据有关统计数字,我国在城镇小学全面开设英语课程需要近25万多名英语教师,如果加上乡镇小学对新增英语教师的需求,这个数字无疑会成倍增长。截止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很多地区的学校还只能让别的学科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走上英语教学岗位。短期来看,这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加大小学英语师资的培养力度,调整英语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提高英语师范教育的质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

2小学英语“新课标”综述

2.1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定义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是教育部最新一次颁布的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性文件,在英语教学领域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作“新课标”。虽然该标准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整体性标准,但从教育阶段分类来看,“新课标”涵盖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部分,对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等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因此本文中“新课标”的操作性定义指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即《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小学部分,统称为小学英语“新课标”。

2.2小学英语“新课标”的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也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英语课程目标分九个级别对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能力作出要求。其中对应小学部分的总体目标是一、二级目标,一级对应小学3、4年级段,二级对应小学5、6年级段,二级目标高于且涵盖一级目标。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在涉及到小学英语一、二级方面的论述时,都将以小学阶段的最高级别即二级为主要论述对象。下面是小学阶段二级总体目标的具体要求:对英语学习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能用简单的英语互致问候,交换有关个人、家庭和朋友的简单信息。能根据所学内容表演小对话或歌谣。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读懂并讲述简单的故事。能根据图片或提示写简单的句子。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主动请教。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j。

3小学英语“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既是对学生的新要求,更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师素质提出的新挑战。为了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的具体要求,“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实施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方式上要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手段上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教学呈现上要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小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及英语课程的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为系统的现代语言知识、外语习得理论知识、外语教学法知识和教育科研能力等素养是小学英语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因此我们认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及语言基本功,具备较高的听、说、读、写教学技能,口语要自然流利,语音语调标准、正确;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具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的教学能力;应懂得现代英语教学理论、现代语言学习理论,具备广博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并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及风土人情。同时,一名合格的小学英语教师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具有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的人际关系意识;具有不断更新知识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可见“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学科专业水平上,更多的是对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要求。

4小学英语“新课标”对英语师范教育的启示

依据上文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目标的分析,我们认为“新课标”不仅是英语教学的新标准,更是对英语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同时它也为英语师范教育提供了新的启示。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通俗说法,通常指培养师资力量的学校教育,英语师范教育即指培养英语教师的学校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教育是教育链条上极其重要的初始环节。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小学英语“新课标”对英语师范教育的重要启示。

4.1对英语师范教育办学层次的启示

现行的《教师法》及教师任职资格条例对我国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是中师。“新课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体目标,这对教师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传统的普通师范教育在英语教师的学科专业技能培养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面向2l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2010年前后具备条件的地区力争使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提升到专科层次的目标。据教育部官方网站报道,截止2008年全国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达到99.27%,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70.9%IS]。从这组数据来看,全国小学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虽然很高,但仍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师不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尽管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学历情况的数据不详,但从对以上统计数据的分析可见一斑。我国师范教育结构将逐渐向高层次发展,逐步取消中师层次,加大专科层次特别是本科层次比例,这是未来我国师范教育层次结构变革的总体走势。由此可见,小学英语师范教育应以此次英语课程改革及小学英语“新课标”的实施为契机,实时地提高办学层次。以培养小学英语教师为主的专科教育应加以普及,有条件的高职高专院校应加快英语师范教育本科专业的建设,力争在英语师范教育的办学层次上满足“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

4.2对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启示

此次实施的小学英语“新课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立足于我国目前外语教学发展的现状与需求,吸收了世界外语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体现了外语教育发展的新特征”。“新课标”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对英语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语言教学要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磨砺意志品质、开发思维能力并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这必然对小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凡是开设小学英语教育专业的院校应根据“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及要求重新制定或及时修订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新时期小学英语教育对人才的需求。

4.3对从事英语师范教育的教师的启示

小学英语“新课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学习方式上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教学方式上体现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所有这些必然要求小学英语教师转变自己的角色,由教学中的绝对权威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开发者和研究者。这些转变能否实现,一方面取决于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能力素质,另一方面主要取决于小学英语教师是否具有适应新变化的全新的教学理念。从源头上来看,这两方面归根结底取决于培养小学英语教师的师范教育的实施者即从事英语师范教育的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素质和其对新课标的新的教学理念的理解及认同程度。因此,对于从事英语师范教育的教师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对当今的小学英语教学情况、小学英语教师的需求情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即对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小学英语教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所以从事英语师范教育的教育工作者,无论是教学管理者、研究者还是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无论是担任学科专业工作的专业教师还是担任基础课程或公共课程的教师都应该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课程目标的相关要求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将更有助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同时也有助于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潜移默化地传输给未来的小学英语教师们。

小学语文教育目的范文篇12

1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基本要求

1.1德育的科学性

在教育体系的改革进程中,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充分了解,明确重点、难点内容,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理引入德育教育,这些均体现出德育的科学性。在语文课堂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知识,还要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具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遵循得意的科学性,既不能强制要求学生进行德育学习,也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课本知识与德育教育的融合,并科学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使学生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实现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1.2德育的差异性

一个人发展、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即为小学时期,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各方面阅历尚浅,对于思想道德标准认识不足且仍会随着周围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同时不同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判断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语文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中应注重德育的差异性,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以及理解能力选择合适的德育内容对学生展开德育教学,只有通过这一方式德育教育才能更好实现教育意义,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1.3德育的时效性

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是将德育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最根本目的,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可以学到基础文化知识,增加知识积累,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灵活的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生活环境中,同时也能形成团结合作、互帮互助、助人为乐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意识,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小学语文教师想要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就应明确德育的实效性,将德育教育有效融合,在课本知识内容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1.4德育的艺术性

与语文文化知识教学相比,德育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新课程标准也对德育教育进行了明确规定,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想法随意更改德育教学内容,必须基于语文教材内容,渗透德育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将德育教育高效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另外,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德育教学时间,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德育教学形式,遵循德育艺术性原则,从而吸引学生眼球,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德育教育的顺利实施。

2小学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遇到的问题

2.1教师缺乏德育渗透意识

不少语文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德育渗透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开展中一味强调课本知识内容,更加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在德育教育渗透方面,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多数学校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强调应试教育,学校管理者也缺乏正确认识,同时仍以考试成绩作为首要考核标准,从而导致大部分语文教师产生错误观念,认为德育教学并不重要,且将主要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课本知识教学中,从而忽视德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思维能力、品德修养等方面也缺乏重视,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对小学语文学科素养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学校、教师缺乏德育渗透意识,导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很少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使学生错失最佳培养思想道德意识的机会。

2.2德育教育方式单一

尽管部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已经引入德育教育,但其对德育教育的理解较为片面,未深入研究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的方式,很多语文教师将德育教育理解为向学生讲解相关道德准则,并要求学生进行遵守,但这种德育教育方式不符合小学生年龄以及发展特点,同时学生也很难正确理解这些道德准则,想要顺利开展道德教育、完成教学目标具有较大难度,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思想道德品质。另外部分教师缺少对德育教育效果的分析,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后对于学生理解或掌握情况缺乏关注,这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效果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3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3.1基于教材内容,融入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基础条件是基于教材课本,这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在讲解课本内容的同时,应积极将德育教育引入课堂中,基于语文教材,指引学生自己通读课文内容,并在读文的过程中勾画文章的重点内容、关键语句以及关键词等,从而使其可以更好、更快的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深入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积极沟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一起解决难点、重点问题,教师不应看在学生年纪较小就直接自己讲解,并将答案直接公布出来。通过共同探索、分析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自己理解与掌握文章内容,提高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3.2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德育教育的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文章阅读环节,阅读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文章中心思想。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内容丰富、优秀的文章作品,每篇文章都拥有不同的感情表达及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可渗透德育教育,组织学生进行课文朗读,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作者情感,理解文章想要传达的内容。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感悟与想法,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思想,促进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并实现教育意义。

3.3借助课后作业,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知识内容,可以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语文素养,而课后作业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利用课后作业推动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以及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展开德育教育工作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德育素养,而课后渗透德育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巩固课上所学知识。例如,在《司马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相关内容,使学生体会司马光精神。在课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借助网络、多媒体等自主收集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观看《司马光》相关视频,并写下观后感。通过这一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相关课文内容,还能够从中学习到良好品格与优秀精神,从而实现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3.4开展课外活动

对于小学生而言,一些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活动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基于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开展相关课外教学活动,在活动内容以及开展形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结合学生实际发展特点以及德育教学目标,制定科学、有效的活动方案,从而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参与意愿并主动参与到语文课外活动中。为了实现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教师应将德育教育与课外活动进行融合,在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不断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开阔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充满人文气息的旅游景点进行参观,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有一定了解,参观结束后为学生布置参观体验的课后作业,从而促进学生对德育文化的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5品析语言,领悟德育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中拥有丰富多样、不同类型的优秀佳作,不仅语言优美、灵动,同时内容积极健康,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帮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欣赏、分析,让学生体会语文中的“美”,感悟文字内容,加深对德育内容与德育思想的理解,通过这一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德育教学的渗透,与此同时,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很大帮助。例如,在《桥》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主人公的品质与精神,教师应采用品析语言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赏析,教师可以将文章中的语句朗读给学生听“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在读完之后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家都很尊重这位老人”,“同学生对这一句有什么感受”等,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全文通读,在读完后学生就会明白大家尊重这位老人的原因,同时老人身上具备的无私奉献、不畏困难等精神也会学生带来启示,影响学生的行为、语言、思想等,学生既可以学习到赏析语言的技巧与方式,感受语文的魅力,同时也有效渗透了德育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塑造人格等。

3.6运用先进的媒体教学,充分渗透德育

在以往教育教学过程中,教科书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同时也仅依靠教师一口、一笔、一黑板进行所有内容的讲解,小学语文也不例外,这不仅无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同时德育教育也无从谈起,对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没有太大帮助。如今,科学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给学生带来了新颖的学习方法,改善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同时也丰富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氛围,更为德育教学创造了空间与机会,使其可以更高效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例如,在《观潮》一课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实、近距离感受过钱塘江的大潮,仅通过想象力与联想,学生无法体会到恢宏、磅礴的气势,无法真正体会课文中所描述的“势不可挡”、“汹涌澎湃”等景象。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一知识内容时,可提前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渠道收集、整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图片等,并将其制作到教学课件中。在课堂上,首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随后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图片等向学生展示,在观察图片的同时学生会直观的体会到潮浪汹涌澎湃,但随着视频的播放,学生可以看到阵阵响伴随着“潮涨朝夕”,浩浩荡荡、波澜壮阔的大潮给学生带来真实体验,仿佛身临其境感受着扑面而来的“水气”,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学习相关语文知识,同时有的学生就会思考形成大潮的原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又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也可以提前收集、整理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图片以及视频,在实际讲解中通过播放前后对比视频、图片等,学生会产生惋惜的情绪,进而激发学生爱国情怀,人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引导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成为一名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用的人才,为国家建设、国家富强添砖加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先进媒体教学,全面渗透德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例(12篇)

    - 阅0

    养殖业存在的问题范文篇1关键词:生猪;转型升级;规模化养殖;路径;福建省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3)11-0092-04生猪产业是关系国家食物安全的基础产业,也是.....

    养殖业养猪技术范例(3篇)

    - 阅0

    养殖业养猪技术范文篇1一方面,猪的生长速度与品种有着密切关系。经过长时期的实践表明,在养殖时间、饲料以及环境相同的条件下,差异化品种的猪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存在较大不同。.....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