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低碳经济;企业发展;对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早正式出现于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其后被不断肯定,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的。低碳经济通常是指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它以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为基本特征,是应对碳基能源对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具有经济性、技术性和综合性三大特征。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新的支柱之一,也是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占据世界经济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低碳经济作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途径,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一是节能降耗难度大,能源制约发展;经济区长期以来处于能源产业链末端,造成产业耗能高、温室气体排放多和工业附加值小。能源消耗持续快速增长,能源供需矛盾继续加深;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不健全,可持续性差,反弹压力依然较大。二是粗放经营不可持续,方式制约发展。经济区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以高耗能、高污染为主要经济增长方式,以重工业为主的区域工业对能源的依存性很大,工业处于产业链低端,产品附加值低,依靠低级加工发展经济,经济竞争力较弱。三是工业大气污染严重,环境制约发展。以煤炭、石油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烟(粉)尘等污染,对经济区的大气环境质量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环境总体状况为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仍在恶化。四是交通运输能耗高,污染制约发展。经济区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公路运输成为最主要的运输途径。经济区各城市民用汽车拥有量逐年增长,然而机动车尾气污染必然导致经济区交通运输耗能高,尾气污染严重,制约经济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企业对策

企业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微观经济主体,大力发展企业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低碳关中——天水经济区的重要举措和必然选择。

(一)完善企业低碳减排制度

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有效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都需要严格的低碳减排制度作保障。首先,建立节能管理机构制度。为有效实施企业绿色低碳节能管理,应成立企业专项节能工作管理机构,由企业高管兼任管理机构负责人,建立一系列节能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配备专职管理工作人员,完善节能工作责任制,建立节能降耗工作长效机制。其次,建立企业能效标准制度。积极制定、推行和完善节能生态环境等各项企业标准,并积极参与国家能效标准的制定,推动整个行业能效标准的升级。实行企业能效定期考核,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低效益的产品生产。再次,实行企业节能奖罚制度。建立节约奖励超额处罚管理制度,完善能源计量,明确、细化节能减排管理目标,实行能耗定额管理,签订节能降耗责任书,定期检查通报,将能耗指标完成情况与节能奖罚制度挂钩。第四,实施企业低碳产品认证制度。低碳产品认证是以产品为链条吸引全社会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企业应根据国家统一的低碳产品目录,统一的国家标准、认证技术规范和认证规则进行认证,积极开发低碳产品,主动实施低碳产品认证制度,通过产品认证激发社会公众的消费选择和消费模式转变,最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二)研发企业低碳技术体系

低碳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力量,具有战略性、增长性和带动性。低碳技术一般包括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首先,建立低碳技术革新推广机制。加快低碳节能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积极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技术的研发,建立节能技术创新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积极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低碳节能技术。其次,大力研发低碳环保技术。主要包括污水废气处理技术、固体废物再利用技术等,同时还涉及相应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如污水净化技术、空气净化治理技术、有毒气体吸附技术等。再次,大力研发低碳节能技术。主要涉及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和服务节能等方面的技术,如新兴建筑节能材料开发与利用技术、节能照明应用技术、集中供冷供热节能技术等。第四,大力研发低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余热回收技术、余热循环与余热发电技术、清洁燃煤改造技术以及IGCC、CCS、农业减排技术等,低碳减排技术一般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利用的全过程。第五,大力研发低碳能源技术。重点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生产和利用技术,同时也包括能源传输技术,如高压、超高压以及智能电网技术等。

(三)建立企业低碳生产体系

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积极建立低碳生产体系,实现企业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首先,转变企业生产方式。转变高消耗、低效率和高排放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步建立低消耗、高效率、低排放的低碳生产方式;从“资源产品废物”的开放式线性经济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封闭式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其次,转变企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低能耗、低污染、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增加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比例,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不断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努力实现节能、节地、节水和节材;再次,提高企业能源效率。高耗能企业应强化能源需求管理,重点开展节电和用电效率管理;力争采用双燃料系统,逐步形成以电力和燃气为重点,气电互补的能源需求体系,扩大可再生能源消费,进一步降低单位产值能源消耗。

(四)开发企业绿色低碳产品

企业应更加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产品的节能潜力,关注行业的低碳发展,生产更多低碳节能产品。首先,强化绿色产品设计理念。企业应成立节能产品技术中心,研制生产节能降耗的绿色低碳产品,不断优化产品包装方案,从包装材料、包装结构和包装废弃物回收三方面综合考虑绿色包装设计,使产品包装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最少。其次,加强绿色产品生产管理。产品生产过程绿色化,完善生产节能管理,采用低碳节能先进技术,加强过程监督考核。加强计量器具校准和检修,完善能源计量,为企业生产节能奠定基础,对各工艺和产品生产实行能耗定额,严格执行节约奖励超额处罚的管理制度。再次,探索产品绿色回收措施。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报废产品材料回收和无害化处理办法,强化绿色设计理念,综合考虑产品结构的易拆卸性;产品材料的易回收性;材料成分的标识性和产品设计的模块化。

(五)完善企业绿色低碳管理

面对经济区气候挑战,完善企业绿色低碳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绿色竞争力”的现实需要。首先,强化企业绿色生产管理。企业应实施绿色低碳生产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技术,将绿色化贯穿生产始终,建立企业绿色管理机制,以节能、降耗、减污为目标,以管理和技术为手段,推动企业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其次,加强企业绿色营销管理。企业通过加强宏观管理,运用营销组合,建设绿色企业文化以及健全绿色管理制度等途径实施其绿色营销管理战略,推动企业绿色技术、绿色生产、绿色包装和绿色产品发展,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实现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再次,加强企业碳管理。碳风险是指在二氧化碳的排放管制措施不断出台时,对企业经营,特别是对企业收益产生影响的评价指标。企业实施“碳管理”才能减少碳风险,因而,必须对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有效的“碳管理”,使企业生产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小化。

参考文献:

[1]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08).

[2]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01).

[3]李忠民.中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报告(20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李忠民.中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胡泉.低碳产品认证制度将出台[N].中国房地产报,2012-11-09.

[6]陶良虎.中国低碳经济—面向未来的绿色产业革命[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0.

[7]陈飞.低碳城市发展与对策措施研究——上海实证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世界自然基金会低碳企业发展项目组.企业低碳领导力—聚焦未来经济发展新机遇[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1篇2

很多年以前,大多数国人对低碳还懵懂无知的时候,有一家大型海外能源企业,已经率先在中国开展环保与低碳知识的普及教育。这家公司发放了大量的宣传资料,投入了金额庞大的户外和平面广告,还制作了生动的网站和小礼品,试图向公众宣传如何更好地节能环保。这个举动,也在一些好奇分子的心中画上了巨大的问号。

宣传低碳环保,主角为什么不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或者是政府,而是一家跨国公司?而这家公司又为什么不是一个环保企业,却反而是一个卖能源的企业?理论上讲,和卖牙膏的企业总是希望每天你的牙膏挤得越多越好一样,卖能源的企业应该更希望你可以消费能源到浪费的程度,怎么可能来教你如何节约能源,那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这家公司就是著名的英国石油天然气公司(BP),虽然主业是卖能源,但是公司越来越多的业务涉及整体节能方案、环保硬件设备。当节能减排成为一股势不可当的潮流的时候,卖节能的设备和服务带来的利益增厚可以超过少卖能源而带来的损失时,企业毫不犹豫地用左手扔掉一块石头,而右手却捡起了一块黄金。

这块低碳的黄金极其巨大。无论对产业资本还是金融资本而言,低碳经济所带来的机会,也许是今后几年中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机会之一。

危中有“机”

长期以来人类不得不面对的两大生存威胁――气候和环境危机以及潜在的能源危机,如今似乎已到了无法回避的阶段。全球近几年灾难频发、能源价格高企的现实,为低碳经济挖掘了一块生存土壤,旨在减少碳排放的节能减排运动,以及为应对能源危机而启动的清洁能源计划形成了低碳经济的两个核心问题。

气候和环境危机近两年屡见不鲜。从2008年的雪灾到2010年的大旱,越来越多的极端性气候灾难,提醒我们地球变暖的事实。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2007年了一份报告――《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对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候暖化进行了证明。

按照统计数据,全球洪水数从1950年至2000年,出现了几何级数的增加,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数量也从1950年至1960年间的13件增加至1990年至2000年间的72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从1950年的不到100亿美元增加至2000年的将近600亿美元(经通胀调整之后)。

由于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已经对所有沿海国家构成了潜在生存危胁,而沿海地区又集中了全球最主要的工业、城市和人口。为了应对威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2年缔结,其后在1998年签署《京都议定书》。

IPCC的报告认为,如果不能在2012年之前采取切实措施,人类将可能错过应对温室气体危机最关键的机会,正因为此,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会议”才会受到关注。就像电影里的情节,距离2012年,人类的时间并不是很多。

能源危机是另一个沉重的话题。进入21世纪,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经济快速增长所导致的能源消耗快速增长,使传统的能源供给和需求平衡被打破,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升。

更重要的是,即使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不断增长,而实际上,诸如中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的人均能耗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可以想象的是,随着这些国家人均GDP的提高,人均能耗必然同步提高,能源紧缺或能源价格进一步上涨也许难以避免。

而我们长期以来高度依赖的“碳基”能源,包括煤炭和石油都是不可再生资源,已探明储量和可开采量都非常有限。这意味着,一旦替代能源的成本可以低于石油和煤炭这类“碳基”能源的成本,清洁能源的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机遇。

其实这种尝试从上世纪就已开始了。1939年美国建立了第一座大型风电站,1973年美国建立了政府级的阳光发电计划,1999年本田推出了第一台混合动力汽车Insight,但长期以来,受制于成本和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政策,这些努力和尝试在整个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仍然处于低位。不过情况似乎大有逆转,各国政府从去年开始空前一致地支持低碳产业,或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

空前的“绿色新政”

如果说气候和能源的危机是长期威胁的话,那么真正启动这场所谓“绿色革命”的导火索也许是金融危机。经过这一轮重创,美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弊端暴露无遗,美国需要一个有力的引擎,当然全世界也都需要一个新引擎。如同上世纪90年代“新经济”浪潮中的IT技术,21世纪初“虚拟经济”浪潮中的金融创新,现在人们需要一个强大的驱动力,以带领全球经济走向新的繁荣。

奥巴马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绿色新政”,从政策上推动低碳产业的发展。奥巴马以“绿色经济复兴计划”作为首要任务,提出要尽快确立美国在新能源竞赛中的领先地位,要成为清洁能源出口大国。在其推动下,众议院通过了美国历史上首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简称“ACES”),并希望以此创造就业、减少对石油的倚赖,并为主导低碳游戏规则作战略部署。

同时,奥巴马政府积极展开绿色外交,四处打清洁能源合作牌,目的在于发掘发展中国家巨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去年7月初,G8峰会确立将全球温室气体减半的长期减排目标;7月中,美国商务部和能源部两位部长同时访华,推进中美清洁能源技术领域合作;7月底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中,美国又以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合作为核心议题。

除美国外,欧盟、英国、中国、日本、韩国等诸多国家都推出了扶持和鼓励政策,以期在未来新一轮经济增长中抢占有利地位。

欧盟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计划在2009年至2013年的5年间筹措1050亿欧元,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

英国财政部于今年4月提交的年度预算案中提出了“绿色产业振兴计划”,计划通过发展和普及电动车,在未来5年内为英国人提供40万个绿色就业机会。英国政府还出台了绿色商务车采购方案,推动低排放汽车在公共部门示范使用,还考虑对购买清洁能源车的车主给予2000英镑的补贴。除汽车产业外,英国还将允许建造更多风力农场,以实现在2022年令再生能源占能源总产量15%的目标。

日本政府4月出台了名为“经济危机对策”的新经济刺激计划,重点主攻太阳能产业,以低碳革命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将向住宅和办公场所设置太阳能光板提供补贴,对购买环保型汽车提供10万日元援助,并对购买节能家电按购买价的5%返还现金。

多股政治力量强而有力的推动下,全球范围的“绿色革命”呼之欲出。

巨大的低碳“蛋糕”

有人说,在全球IT革命之后,“绿色革命”是少有的、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同时又已经拥有足够的技术储备和产业基础、能够创造出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就业机会且迅速发展壮大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很多国家而言,“绿色革命”充满了美好的想象,也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是一部只需要加一点油就能启动的发动机。这块蛋糕空前巨大,诸多国家、企业都想在其中分一杯羹。

就以美国通用电气为例,早在2005年通用就推出了“绿色畅想”计划,预备在未来4年问投资数十亿美元,向市场全力推广其新型环保技术。目前其环保技术销售额已由2005年的100亿美元上升至250亿美元。无论绝对数字还是相对的增长速度都令人垂涎。

从目前的竞争力来看,欧洲和日本的绿色产业具有很大的领先优势,比如目前欧洲拥有全球领先的风电设备商LM、Vestas,日本拥有全球领先的混合动力汽车厂商丰田和本田。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篇3

从世界贸易发展角度方面来看,“减排”和“低碳”也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制约手段。如《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就已规定,到2022年,将对“减排”和“低碳”未达他们所设限额指标国家的产品实施征收“碳”关税。

我国政府已带头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和“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专项行动”措施。同时承诺今后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包括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工作,争取到2022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大国在低碳经济时代的责任和表率作用。

发展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应用手段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其核心在于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社会转型。低碳经济与已推行实施的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核心理念是完全一致的,都是要求尽可能地节能降耗、提高质量、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少奢侈和浪费所增加“碳”的排放。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更是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正轰轰烈烈展开“节能减排”的大行动。主要采取的措施为两个方面:一是染整设备的改造,逐步淘汰高耗能、低产出、染化料助剂耗用量大的旧设备,发展新型的小浴比染色机,减少染色废水的排放量;二是重视开发新型染料、助剂,进行工艺革新,采用对环境友好、技术创新、节能降耗的绿色环保型染料、助剂产品,以减轻传统印染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耗能多、污染严重的突出问题,使之符合清洁、环保、低“碳”标准。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篇4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和前沿话题。高等院校、特别是建筑类高等院校,必须主动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建筑类院校,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低碳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积极提倡绿色消费观和价值观,研究开发和鼓励使用绿色、低碳产品。同时要带头开展气候变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节能减排意识,让每个公民自觉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做出努力。要充分发挥高校自身优势,开展普及低碳经济基本知识教育活动,实现低碳经济上教材、进课堂,从而引导全社会树立起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增强全社会的大气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深入进行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是建筑类高校的历史任务

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但同时我国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又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如低碳经济给我国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另一方面,受我国国情影响,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相当的额外成本和大量采用低碳相关技术,这又会延缓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又如国家倡导发展低碳经济,但现实中存在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运作机制不规范、标准制定困难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前沿问题。高等院校、特别是建筑类高等院校必须主动承担起历史责任,深入研究这些战略性问题,为国家、社会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参考,从而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积极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是建筑类高校的社会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课题组(PECE)”最近的一个研究成果提出,要建设中国的低碳经济,就需电力、交通、建筑、钢铁、水泥、化工及石油化工六大部门共同努力。课题组筛选了388种技术,其中至少要有60多种技术作为骨干支持,否则实现低碳经济就非常困难。而在这60多种技术里面,约有42种我国是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我们需要做一种选择,要么花巨资购买跨国公司的技术,要么自己研发。因此,为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提供技术支撑就成为建筑类高校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建筑类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方面为传统建筑业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则要把科学研究的目光集中到节能、环保这新能源领域,为低碳经济产业发展提供坚强技术支撑。

1.认真研究低碳经济对传统建筑业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影响,为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提出解决方案长期以来,中国建筑业始终徘徊在管理粗放型、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经营组织方式上,尽管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改变,但从行业发展的整个态势来看,仍是唯施工产值论英雄,以“大”排辈份。我们常为企业能入选世界500强、世界承包商225强而津津乐道,但从本质上看,我们所入围的企业只能称之谓“大”,不能称之谓“强”。同样是世界500强企业或225强承包商,我们入围的企业与国际上入围的企业相比,除了产值能比肩排行榜外,我们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低、能耗高、核心竞争力差。显然,加快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已成为中国建筑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2.积极进行低碳建筑研究,为发展低碳建筑业提供技术支撑世博开幕之后,伦敦零碳馆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零碳馆能耗每天300度电,通过太阳能、垃圾发电等方式每天可以发电200多度,通过地热等方式,收集热量100度电,很好地满足了自身需要,成为“零电费”建筑。一时,低碳建筑引起人们的热议。建筑物,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它的碳排放是影响环境的主要来源,因此说“低碳建筑”是当前“绿色建筑”理念的前沿体现。低碳建筑对建筑采暖、制冷、通风、照明、给排水等提出了更高的节能减排要求,其主要技术是外墙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屋顶节能技术、建筑材料技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等,加强对低碳建筑技术的研究开发,为发展低碳建筑提供技术支撑,应该成为建筑类高校进行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建筑类高校必须在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主动承担起技术指导的重任,在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用发展低碳经济的视角,为建筑企业技术革新、管理创新提供支持和指导。

四、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高级专门

人才是建筑类高校办学的努力方向人才培养是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建筑类高校要紧紧围绕低碳经济的理念,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为社会培养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级专门人才。

1.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低碳经济对建筑类高校提出的新挑战、赋予的新任务,建筑类高校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进行认真地反思,进一步职工的思想认识,明确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办好高等建筑教育的目标,树立新型的、符合时展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确立为低碳经济战略发展做贡献、为低碳经济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意识。

2.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如何依托行业优势,按照服务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构建符合行业特点的学科专业体系,是当前建筑类高等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应根据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加强建筑环境、节能环保、新能源等学科专业的发展与建设。要重视低碳经济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与融合。低碳经济的很多领域中,都包含着新的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要求多学科的交叉与协同探索。近日,北京市教委正式发文,批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低碳经济学”为北京市交叉学科的重点学科。这个北京市重点学科从筹划资源整合到获得批准仅用了4年时间,堪称奇迹,也确实发人深思。低碳经济在理论上不是哪一个单独学科专业所能研究的问题,只有实现各个学科专业的综合、交叉,才能拓展思路、取得突破。

3.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深化课程改革

建筑类高等院校要根据发展低碳经济要求深化课程改革。一方面是在各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与低碳经济相关的课程,另一方面是在传统课程中增加低碳经济内容,从而加强对大学生低碳经济基本知识的教育,培养低碳意识,奠定低碳经济知识基础,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低碳经济要求,尽快成长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高级专门人才。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1篇5

关键词:生态,低碳,产业集聚区,产业转型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gatheringarea,emphasizeenvironmentalecology,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dealingwiththerelationshipbetweenmanandnature,graspthedirectionofeconomicdevelopment,realizethescientificdevelopment.Tocreatealowcarbontypegatheringarea,emphasizeindustrycirculatingsex,resourceutilizationefficiencyofintensive,thescientificdevelopment.Theproposedlowcarbonecologicalconcept,makenotonlythegatheringareatorealizeamoreforward-lookingdevelopment,moreothersimilarindustrialzonedevelopmentforreference.

Keywords:ecological,lowcarbon,industrygatheringarea,theindustrytransition

中图分类号:S8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规划背景

2009年3月5日下花园集聚区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自从被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以来,其面临着经济发展向何处去的现实问题,同时也迎来了转型发展的契机。此产业区正是作为经济转型的平台应运而生。

二、基本概况

1、区域位置

下花园位于张家口东南部,总面积315平方公里,是重要的经济功能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区,地处京津冀经济圈和晋冀蒙经济圈的交汇处,这一区域是继长三角和珠三角之后,将快速崛起的又一经济活跃带。

2、建设现状

下花园全力打造山水相映的宜居城市、产业转型的低碳城市、风情体验的休闲城市和文化深厚的旅游城市。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形象和品位得到了明显提升,城市功能日臻完备,城市承载力、影响力和吸引力明显增强。

3、产业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下花园产业集聚区已经形成机械装备制造、新型建材、新能装备、食品制造等诸多产业类型。

(1)机械装备制造

机械制造业在钻机研发制造领域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地位,其旋挖钻机、桩机、螺旋钻机、牙轮钻机、潜孔钻机等产品广泛应用于高速铁路及公路、矿山开采等领域。

(2)建筑材料

建筑新材料生产业主要以废钢渣和硅石为主要原料生产岩棉、粒状棉,为亚洲同类产品的龙头,应用于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和国家游泳馆“水立方”的墙体建设。

(3)新能源装备

新能源装备方面主要生产旋臂式风力发电机组、风力发电机配套风叶片及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光伏材料等。

三、低碳产业思路

从低碳经济入手,培育生态环境友好型的低碳产业体系,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园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共生。按循环经济理论框架设计其低碳产业系统:

1、动脉产业

第一,发展新能源产业。不断加强再生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材料等产业,注重技术创新,壮大产业规模,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二、大力发展新材料开发及应用,以新型建材为突破口,着力发展以新材料为主导、以建材、金属为特色的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

第三,逐步建立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业,依托现有核心企业,积极引进工程机械、煤矿机械、环保装备及零配件生产项目,培育工程装备、矿山装备、环保装备产业集群。

2、静脉产业

建立废物资源化加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园区强壮的静脉产业链。第一,建设雨水收集体系、中水回用系统;第二,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碳汇秸杆沼气化工程、太阳能利用等;第三,可再生废旧物质回收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最终生产有机肥料等。

四、总体规划

1、规划布局

根据建设现状及规划要求,规划结构为“一心二点三轴八区”。

“一心”是指以现有矿区中心为基础,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形成集聚区行政、文教、娱乐、服务、商贸综合中心。

“两点”规划形成东南部苏家房综合服务中心和南部棘针屯服务中心,为片区发展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三轴”即以下涿公路、高速引线和西环路沿线作为集聚区主要发展轴线,形成两横一纵的空间轴线系统。

“八区”指依据现状发展基础,考虑到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前景,规划形成八片功能区。

2、功能分区

根据集聚区规划范围内用地现状情况,统筹考虑集聚区远景的发展,将规划区按功能组织划分为以下区域:

(1)综合物流园区:主要利用北部现有用地建设物流综合区。其承担的职能是成为下花园区的物流核心区。

(2)综合服务核心区:充分利用煤矿生活区现有设施,建设综合服务核心,来满足远期发展的需要。

(3)生态涵养及住宅区:利用洋河及鸡鸣山优美的风光建设居住区,形成东部生活配套区。

(4)农副产品加工区: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建设农副产品综合区,包含农副产品加工、展示及贸易等功能。

(5)传统产业升级区:利用此区域原有产业基础,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区,为实现低碳生态型产业体系的建设提供缓冲余地。

(6)低碳产业发展区:此区域大力发展低碳型新型材料、新能源研发及利用等环境友好型产业。

(7)循环产业发展区: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发展循环型产业。

(8)配套综合区:利用区域南部现有的基础设施,通过进一步改造,形成综合服务配套中心。

3、绿地系统规划

(1)一带:沿过城洋河的滨水绿化风景带,规划洋河沿岸单侧不小于20米宽的生态绿地。

(2)两面:通过规划中两大组团之间预留的生态培育用地及水源保护区附近的预留生态景观用地,形成两个较大面积的绿地。

(3)多线:沿主干道建设公共绿带,形成线状的道路绿化系统。

4、道路系统规划

规划从满足产业区功能的实际出发,协调区域交通网络,通过打通、拉直、拓宽等多种方式改造道路交通网络,重点修建高速公路引线及西外环路,以此加强规划区与外部的联系。规划严格控制道路红线,分期建设:先建车行道,其余可作绿化或保留现状。

六、结语

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式复杂且严峻的环境下,国家提出了“保发展、促增长”,走科学发展的道路,扩大内需、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一轮刺激经济发展政策。尤其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和煤炭沉陷区治理的投入及相关政策的提出,成为此类城市产业发展良好契机。走低碳发展之路、循生态发展之迹成为当前复杂形势下实现整体发展的最佳选择之一,既保护了原有的发展成果,同时又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生态低碳型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和成熟将对全社会的整体发展带来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赵琨,王天青,王宁.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转型与空间重构研究――以环胶州湾地区为例[A].重庆出版社[C].重庆出版社,2010:3389-3399.

李燕.走进低碳城市[J].中华建设,2009,(8).

顾朝林,马婷,袁晓辉,张晓明,董广宇,郭婧,王旭.限建区规划研究――以长株潭绿心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4).

柯敏.北京山区产业转型的低碳生态效益研究[A].重庆出版社[C].重庆出版社,2010:3892-3901.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篇6

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产出收益[1]。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包装产品,不难发现其具有使用量大、消耗原料多、产品生命周期短等特点,尤其对塑料包装产品来说,回收非常困难;再看包装产业,包装产业一方面为其他产业服务,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我们一方面,要促进包装产业本身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提高我国包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绿色包装是一种新的包装理念,体现在包装产品不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并能实现循环利用,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包装改变了原来“发展——包装——消费”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能够抑制包装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互动,符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理念,是包装产业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绿色包装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极大关注,并已成为发展的热点。特别是对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环境问题相当严重的我国而言,更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2绿色包装概述

2.1绿色包装的内涵

绿色包装是指遵循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包装。欧美国家提出绿色包装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包装材料的安全卫生、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关系人类生存与生活的切身问题。也可以说绿色包装包含包装制品从材料生产、产品设计和生产到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

2.2绿色包装的特征

产品包装的目的在于保护商品、方便商品的储存运输和促销,作为绿色包装,无疑首先也要具备以上三个属性。其次,绿色包装还应当具备如下三个特征,即: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安全卫生是指使用的包装材料符合国家安全卫生标准,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当然,不同的商品对包装材料的安全卫生程度的要求不尽相同,对于食品、药品之类的商品来说,安全卫生标准往往要求很高。环境保护是指包装材料在“原料获取—生产加工—使用—废弃物的处理”的全过程中,都不会危害环境。节约资源指节约物资与能源。同时具备以上三个特征的包装就是绿色包装,否则不能称之为绿色包装。

2.3绿色包装的识别

我们可以应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判断一种包装是否为绿色包装。所谓“生命周期分析”,是指包装材料从原料获取,到生产加工、使用,再到废弃物的处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如果在这整个过程中都符合绿色包装的安全卫生、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要求,就可以称之为绿色包装。否则就不是绿色包装[2]。

绿色包装要求我们在生产、流通、消费和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全流程,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路子。绿色包装产业主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传统包装产业进行改进提升,走出一条与环境共生型的新的发展之路,它注重与环境和谐相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包装产业发展理念,实现了废旧包装物资的回收再利用。

3我国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尽管我国包装工业发展在不断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但是,包装产业资源能源利用率还比较低,据统计,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这与目前我国大力提倡的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包装工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但消耗大力的资源、能源,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据了解,我国目前包装废弃物已占城市生活垃圾的1/3左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包装废弃物还在快速递增。特别是那些由发泡塑料等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废弃物形成的“白色污染”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3]。

具体来说,我国绿色包装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人们对绿色包装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从生产者角度看,过度包装的问题比较突出。例如,多年来屡禁不止的月饼、高档烟、酒和营养品等商品的过度包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在于制造商和销售商基于谋取暴利而采取的商业手段;另一方面,也在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不健康造成的。据统计,目前我国50%以上的商品都存在过度包装问题。以北京为例,每年产生的500多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的包装物约有150万吨,其中有10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因过度包装造成的垃圾处理费每年就高达3亿多元。

其次,从消费者角度看,人们对绿色包装的消费需求不足。绿色包装作为绿色产品,与普通产品相比,一般来说,由于技术含量较高、研发成本较大,因此售价相对会高一些,普通消费者在选择时基于价格的原因往往不会购买。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绿色餐具年产量大约为60亿只,其中有80%的产品出口到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仅有20%的产品在我国国内销售,而在快餐业,绿色包装产品由于价格原因推广难度更大[4]。这就会直接制约了绿色包装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最后是人们的绿色包装概念还比较模糊。把绿色包装材料等同于降解材料,而不管生产过程是否产生污染和浪费,以及是否可再生利用。例如,在对包装材料的选择上,有人提出“以纸代塑”。众所周知,纸、塑料、金属和玻璃等包装材料各有其优点,塑料作为一种包装材料对包装工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它有防水、防潮、容易加工、耐用且成本低等优点,曾经被广泛使用,但是,塑料也具有一些致命的缺点,比如说,由于其不可分解性而导致的“白色污染”。尽管如此,只要做好回收降解工作,塑料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包装材料。纸制包装虽然能够降解,但一方面,由于我国森林匮乏,导致造纸原料缺乏;另一方面,造纸污染严重,如果完全以纸代塑,可能导致污染更严重。因此,判断一种包装是否为绿色包装,必须分析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而不能局限于某一个环节。

(2)我国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空间有待提升。

相对而言,我国出口型企业涉及绿色包装的时间较早,对绿色包装的理解也较为深入,而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包装企业则涉足较晚,对绿色包装有待进一步提升。就地区而言,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绿色包装发展迅速,中西部则未得到足够重视,发展缓慢。总的来看,我国包装产品的使用和回收及处理系统还不完善,很多国外禁用或限用的包装材料仍在我国包装行业中大量使用,由此造成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必须重视绿色包装产业,进一步提升绿色包装发展空间。

(3)我国绿色包装前期投入有待加强。

绿色包装因为需要采用先进技术等因素,实施绿色包装其前期需要加大成本投入,因此其生产成本可能比一般包装要高,短期内与传统包装相比无明显优势,因此,很多企业不愿加大前期投入,以至于绿色包装发展缓慢。因此,我国应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以促使企业实施绿色包装。另外,我国在绿色包装方面的人才方面的缺乏也制约着绿色包装的发展,在包装技术及管理上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因此我国也需要加快人才方面的前期投入。

(4)对包装回收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

我国对包装废弃物的回收方面虽然在“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有规定,但相关的“办法”和措施没有配套,责任不清,奖罚不明,回收利用率较低。我国至今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包装回收利用网络系统。对于包装回收的政策法规方面,我国可借鉴国外经验,德国、瑞典、法国、日本都重视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对包装废弃物回收工作的法规比较完善、严明,相应的措施也得当、有力,包装废弃物回收效率高,不仅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资源,而且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4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包装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包装产业既包括包装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设计、制造,也包括包装印刷,包装机械及设备制造等多个生产领域,包装制品几乎参与到各个行业以及货物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对使用后的包装产品进行妥善处置、合理回收和利用是包装工业无法回避的责任。包装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为了推广绿色包装产品,从而做大做强绿色包装产业,需要企业、政府与行业协会以及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面将分别从每个层面进行阐述。

4.1企业方面

4.1.1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

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被广泛认为是继工业革命后改变全球经济的又一次革命浪潮[5]。作为包装产业的微观主体,包装企业应树立低碳经济发展理念,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尽量减少包装造成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力求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把低碳经济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产出”核心理念作为企业的发展理念。

4.1.2大力培养和引进绿色包装人才

包装企业要充分发挥校企结合的平台作用,大力培养或引进绿色包装方面的技术、管理,以克服我国包装产业高级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我国包装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拥有一大批掌握高端技术的人才,通过他们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努力改善包装产品的质量,使我国包装产业逐步摆脱“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的弊端,实现包装产业由传统包装向绿色包装的转型升级。

4.1.3合理选择包装材料

合理选择包装材料是包装企业实施绿色包装的关键,也是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最大难点。作为包装企业,在选择绿色包装材料时应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念为指导,立足我国国情,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同时又能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及再生利用。

包装材料的选择应当遵循“3R1D”原则,即:(1)减量化(reduce)。是指减少包装材料的使用,既能实现包装保护、方便、促销等基本功能,又符合适度包装的要求,降低包装成本,节约包装材料消耗,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国外将包装减量化列为发展无害包装的首选措施。(2)回收再用、再循环(reuse、recycle)。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再循环是包装材料适应低碳经济发展需求的重要环节,也是保护环境,促进包装材料合理使用的一种有效方法。(3)可降解(degradable)。是指包装材料使用后在自然环境中能够自行降解消失,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目前,在包装材料中,可降解塑料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主要包括天然植物纤维,如蔗渣、棉秆、谷壳、稻草等。由于这些包装材料不仅来源丰富、可再生利用,而且具有无毒、无臭、通气性能好、使用后能够自然降解等优点,是理想的绿色包装材料[6]。

综上所述,包装企业在选择包装材料时,要遵循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充分考虑包装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不对环境造成破坏为原则。在后续包装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废弃物的处理等环节中要进行全面的绿色评价,对不利于环保的环节要进行改进。此外,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大力发展成本低廉的绿色包装产品。如以纸、竹、玻璃、麻等为原料的包装产品。在塑料包装方面,要改进技术,研发成本低、可降解的塑料包装材料。

4.2政府方面

发展绿色包装单靠包装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需要各级政府和包装行业协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出台一系列有利于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法规与制度。具体包括如下几点:(1)政府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比如从资金、政策上对环保程度高的绿色包装企业予以奖励和扶持,在项目的审批、市场的准入、税收以及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如通过减免绿色包装产品税收、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财政投入等措施支持绿色包装企业的发展;此外,要鼓励传统包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改造,改善管理方式,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2)政府要制定有效的约束制度。例如,通过环境保护法以及排污收费制度来规范和约束包装企业的行为,重点关注包装过程的污染源,采取有效惩罚措施,控制包装企业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并责令相关部门对污染环境的包装企业进行整改;(3)把是否采用绿色包装作为企业绿色产品认证的重要依据。为促进产品销售和提升产品知名度,越来越多的企业进行绿色产品认证,如果把其产品包装是否为绿色包装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考核,将会促使这些企业竞相使用绿色包装材料,

从而促进绿色包装产业繁荣。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绿色包装是包装产业发展的方向。尽管在我国刚刚兴起,基于成本较高的原因,绿色包装产品尚未大规模生产并形成品牌效应。但是,作为政府部门,应当看到绿色包装产业发展的大好前景,抢抓机遇,合理配置资源,为实现绿色包装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4.3消费者方面

包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说人们每天都要与包装产品接触。既然包装在人们生活中充当如此重要的角色,发展绿色包装必然离不开消费者的支持和配合。以前,人们在面对月饼、营养品等过度包装问题时,往往把责任都归咎于制造商和销售商。其实,消费者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也是导致过度包装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广大消费者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其逐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观念。绿色消费要符合“3E”和“3R”原则,“3E”即消费要追求经济实惠(economic),生态效益(ecological),平等(equibr)三个原则,“3R”是指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

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等多种媒介,向广大群众讲解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意义,通过各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公众进行教育引导,唤醒全体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欲望,不断增强其自觉性。对消费者来说,最大的难点在于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即鼓励消费者选择绿色包装产品。只要消费者都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绿色包装产品自然会形成巨大社会需求,从而绿色消费也会成为时尚,绿色包装产业发展将大大加快。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

关键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ML指数;技术进步;技术创新者

中图分类号:F503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Abstract:BasedChinaLogisticsIndustryPanelDatafrom2005to2013andresourcefactorsconstraints,usesGMLindexmethodtomeasurethelogisticsgreenTFP,analysisingitscharacteristicsfromthethreelevelsofdrivingsource,timingchangeandspatialdistribution,anddiscriminatesthegreentechnologyinnovators.Theresultsshowsthat:thelogisticsindustrygreenTFPannualgrowthrateis0.5%,muchlowerthanthetraditionalgrowthrateof6.5%;TechnologicalprogressisthemaindriverofTFPgrowth,butthelackofpower;TheregionallogisticsindustrygreenTFPgrowthspacedifferences;Technologyinnovatorsareunevenlymostlylocatedintheeasternregion;Finally,itputsforwardtosom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forenhancingthequalityoflogisticsindustryeconomicgrowth.

Keywords:GTFP;GMLindex;technicalprogress;technicalinnovator

引言

在“经济发展清洁化,能源消费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的背景下,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刚性约束,成为我国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巨大瓶颈。因此,紧跟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协调物流业经济、资源、环境的互动关系,优化物流业发展的质量与效率,是建成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必要通道。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衡量物流经济系统中总投入转化为总产出的效率指标,反映了狭义上的物流业经济增长质量[1]。传统方式的物流业测算研究没有考虑到物流运作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测算结果无法真实地反映物流业增长质量。随着能源价格的大幅提高和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国内外学者逐步将研究视角转向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reenTFP,以下统称为)。Oumetal.(2013)[2]将生命周期二氧化碳作为非期望产出,利用非参数的产出方向距离函数和综合社会效益指数来测度和比较了日本铁路公司和航空公司在国内城际旅游市场的社会效益。王维国等(2012)[3]利用三阶段模型和指数方法对碳排放约束下1997~2009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物流业全要素增长率进行了测算。王玲等(2015)[4]将碳排放作为副产出,运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共同边界指数方法,测度了2003~2012年中国省域物流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

综上所述,目前多数研究采用当期和序列指数对进行测算,而测算指数不循环以及潜在的线性规划无解问题,可能导致测算结果产生偏差。文章借鉴Oh(2010)[5]提出的指数对物流业增长进行测度,弥补了当期或序列技术存在的不足。同时,为反映信息网络发展对现代物流的影响,文章构建涵盖资源、环境与信息要素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体系,结合生产率增长状况,系统分析了物流业经济增长质量;通过“技术创新者”判别条件,识别了主导物流业创新的地区,为我国物流产业向绿色质量型转型升级提供依据。

1理论基础和模型设定

文章将环境因素作为非期望产出,通过(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测定物流业增长及其分解状况,并根据“技术创新者”的判断条件,识别出推动着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的技术创新者。

1.1指数定义及测定

借鉴Fareetal.(2007)[6]提出的环境技术方法,将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排放纳入到物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框架中。假定每个省域为一个生产决策单元,各省市使用种要素投入得到种期望产出的同时产生种非期望产出。利用第省第期的投入产出值构建生产可能性集合:。

表示每个生产单位的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与生产前沿面的逼近程度。若,生产单位在+1期比期离生产边界更为接近,技术效率呈增长状态;反映了期到+1期生产单元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移动程度。当时,生产可能性边界往期望产出更多、非期望产出更少的方向移动。

1.2技术创新者识别及测度

式(6)表示环境生产前沿向期望产出更多、非期望产更少出的方向移动;式(7)表示在t期的技术下,t+1期的投入不可能完成t+1期的产出量,意味着发生了技术进步;式(8)表示技术创新者必须为最佳实践者,当期处于环境生产前沿。同时满足上述三个前提条件的地区才是所谓推动环境生产前沿外移的技术创新者。

2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文章选取2005~2013年中国30个省域的物流业数据(考虑到地区缺失较多年份的历史数据,未将其计入研究范围)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所用统计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参考唐建荣(2016)[8]等学者的做法,以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代表物流业。各变量指标及其说明如下:

(1)投入变量。物流业投入变量包括资本、劳动、能源、信息四个方面。借鉴袁丹(2015)[9]等学者的做法,资本投入采用社会固定资本存量衡量。选取戈登史密斯等的永续盘存法来计算资本存量:,估算需要的基期资本存量、当年投资额、资本折旧率以及价格指数等变量的说明如表1所示。劳动投入以各地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从业人员数衡量。能源投入以各地区的一次能源消费量衡量。考虑到各地区能源消费种类不同,将不同类型的能源消费量统一折算成标准煤后加总得出能源投入量。信息投入以电信主要通信能力中的长途光缆长度指标表示。

其中,表示二氧化碳排放量;代表能源种类,能源包括原煤、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代表能源消耗量;为能源含碳量;为能源净发热值;是能源的碳氧化率;44和12分别代表和的分子量。对于电力生产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使用电力消耗量和电力边际排放因子的乘积进行估算。

3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为直观地反映资源约束对的影响程度,文章对未考虑资源约束与考虑资源约束两种类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及其分解的变化状况展开比较分析:(1)以法计算得出表示物流业传统增长的指数;(2)以指数模型测算得到反映物流业增长的指数。同时,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区域划分进行研究,以期清晰显示物流业增长的空间差异。具体结果如表2、表3所示。

3.1增长特征分析

3.1.1驱动源泉

在不考虑资源约束情况下,2005~2013年间我国物流业传统指数整体均值为1.065,表明无资源约束下物流业年均增长6.5%。在资源约束情况下,治理非期望产出需要成本,我国物流业年均增长率为0.5%,增速明显低于传统增速,说明物流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忽视资源因素约束会高估物流业增长率,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期望产出增长百分比高于非期望减少百分比[7]。这也意味着污染物的年均增加值超过了年均减排量,物流业的经济增长是以高能耗、重污染为基础的,亟需释放节能减排压力。

从驱动源泉变化看,在资源约束下,全国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年均下降0.7%,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年均增长1.2%。表明资源约束下技术进步变化是推动物流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技术效率的恶化制约其增长。不考虑资源约束下,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年均下降3.0%,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年均增长9.7%。相比而言,资源约束下技术进步增速放缓,增幅下降8.5%;技术效率增加2.3%,恶化情况则稍好转。由此可见,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外界压力下,生产者专注于节能降耗,却放松了对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使得技术进步速度放缓,而技术效率却得以提高。相比无资源约束情形,增长率下降表明物流业技术进步的增长动力不足,难以抵消技术效率的退化效应(详见表2)。

3.1.2时序变化

考虑到研究样本时间跨度较长,为反映物流业增长效率的周期性波动,将样本时段划分为2005~2008年、2009~2013年两个子时期。

分阶段来看,指数呈阶段性波动变化,表明两个子时期全国整体增长存在差异。第二阶段的增长明显优于第一阶段,其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所改善。第一阶段时,我国现代物流业刚刚兴起,指数均值为0.998,表明年均负增长0.2%。其中,2005~2006年增长率为正,是由于在节能减排初期的治理成本较小。随着物流业高速增长,节能减排压力逐步加大,同时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增长逐渐下降。第二阶段的指数均值为1.008,表明在此期间内物流业摆脱金融危机影响后稳步发展,年均增长0.8%,此时增长仍主要由技术进步贡献,而技术效率依旧是恶化的。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节能减排技术的不断提升,增长速度不断攀升,2011~2012年增长率达到1.7%。但在2012~2013年又转为负增长,由于在节能减排推进过程中,“收获难度较低的果实”逐渐殆尽,边际节能减排成本水涨船高,须采取较高成本的措施才得以继续取得节能减排成果。

3.1.3空间分布

由表3可得,四大区域物流业发展不均、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增速最高,西部次之,中部和东北地区相近,居于末尾,后三者增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的指数和指数均值均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表明其传统和年均增长率均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这种现象称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双重恶化”。以上结果主要由技术规模变化的差异引起,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缺乏对高污染的物流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的资金投入,且治理污染的技术水平不高。从省域上看,以全国物流业年均增长率(0.5%)为临界点,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处于全国均值水平之上的省(市)各有7、2、4、1个,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半数以上省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对于我国尤其是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而言,推进物流业的绿色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3.2绿色技术创新者识别

根据式(8)来判别省(市)当期是否为处于环境生产前沿的最佳实践者。通过方向性距离函数计算得出2015~2013年我国各地区物流业环境技术效率值(部分代表年份值如表4所示)。由表可知,北京、天津等8个省(市)的环境技术效率均值为1,说明以上地区样本期内各年均处于环境生产前沿。此外,江苏、安徽等省份也有若干年份满足最佳实践者条件。

在识别最佳实践者的基础上,结合指数测度所得的2005~2013年各地区历年物流业技术进步变化状况,根据式(6-7)进一步判别符合条件的“技术创新者”,具体结果见表5。

观察表5可得,在时间维度上,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步入正轨,物流业开始高速发展,逐年涌现出“技术创新者”。而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处于低迷期,物流产业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只有河北和山东两个省份处于环境生产前沿面上推动着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扩展。之后,随着经济回暖,物流业技术创新者又逐渐上升到一定数目。

在空间维度上,样本期间内共有12个技术创新者,推动了物流业环境生产前沿面37次。技术创新省(市)大多分布在高环境技术效率、高经济增长的东部地区,这与东部地区在全国物流业发展中承担的先导角色相符。

4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文章选取2005~2013年中国30个省份物流业数据为样本,在考虑资源因素的前提下,采用指数测算了省域物流业增长速率,从驱动源泉、时序变化、空间分布三个层面系统分析了增长特征,并判别了物流业技术创新者。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物流业经济增长质量不高,呈年均0.5%的低速增长态势。(2)驱动源泉上,技术进步是推动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动力不足。(3)空间分布上,各地区物流业增长的空间差异较大。(4)技术创新者大多分布于环境技术效率与经济增长速率均较高的东部地区。

基于以上分析和结论,为了发掘物流业发展潜力,促进物流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实做“除法”:消除粗放增长成分

为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从长远角度出发,需要克服产业调整带来的“阵痛”,挤出经济增长中的“水分”,以“好”来调控“快”。一是逐步废除传统的经济增长指标、干部考核等“粗放型指标”,避免片面追求数量、产值和速度,将绿色GDP发展指标以重要权重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构筑新型政府经济管理模式;二是深化物流业市场化改革,削减粗放型物流市场生存资本,构建系统的监督管理体系和工程保障体系,促使物流企业加快绿色转型步伐。

(2)巧做“乘法”:推动绿色技术研发

通过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应用以续力绿色技术进步,形成物流业增速的“乘数效应”。一方面,搭建绿色技术产学研平台,加快绿色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大物流产业链可再生能源、碳捕集和封存技术、新能源运输工具等项目的研发投入,推动物流业节能推广和改造工程;另一方面,建设绿色技术示范性载体,催生持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低碳技术企业,探索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技改,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推动低碳技术标准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

(3)细做“减法”:分解节能减排目标

能源环境政策的制定与节能减排目标的设定与分解不宜“一刀切”。应兼顾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特殊性,因地制宜设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及政策。建立节能减排统筹机构,科学地将减排任务向各区域实施责任分解和考核,并加强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重点探究我国物流业节能减排的约束条件和运行方式,完备温室气体排放信息统计和减排评估,积极建立和维护碳排放交易市场。

(4)多做“加法”:促进技术创新收敛

物流业技术创新省份应积极发挥对技术创新落后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我国整体上的技术加成。加强各种形式的区域合作,借助“外溢效应”和“分工效应”,通过构建援建平台,形成结对帮扶机制,进一步促进区域之间绿色技术领域的合理流动和信息交流,实现产业良性转移和协同发展。技术创新优势和弱势地区双方应共同努力,加速先进技术吸收消化,达成区域技术发展差距的逐步收敛。

参考文献:

[1]黄宝敏.能源效率、环境约束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OumTH,PathomsiriS,YoshidaY.LimitationsofDEA-basedapproachandalternativeMethodsinthemeasurementandcomparisonofsocialefficiencyacrossfirmsindifferenttransportmodes:AnempiricalstudyinJapan[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ELogistics&TransportationReview,2013,57(57):16-26.

[3]王维国,马越越.中国区域物流产业效率――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J].系统工程,2012(03):66-75.

[4]王玲,孟辉.中国物流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MML生产率指数的实证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5):1-8.

[5]OhDH.A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productivityindex[J].JournalofProductivityAnalysis,2010,34(3):183-197.

[6]F?reR,GrosskopfS,PasurkaCA.Environmentalproductionfunctionsandenvironmentaldirectionaldistancefunctions[J].SsrnElectronicJournal,2007,32(7):1055-1066.

[7]F?reR,GrosskopfS,CarlAPasurkaJr.AccountingforAirPollutionEmissionsinMeasuresofStateManufacturingProductivityGrowth[J].JournalofRegionalScience,2001,41(3):381-409.

[8]唐建荣,李晓静,杜聪.物流业碳减系统协同路径及其共治研究――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6(4)93-97.

[9]袁丹,雷宏振.产业集聚对生产业效率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5,29(12):36-39.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篇8

抓住危中之机

Q:国资委提出央企要做好3至5年过寒冬准备,您认为发电企业应如何抓住危中之机?

A:近些年来,由于煤电矛盾突出等原因,发电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当前,受国际各种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电量增速下滑。未来,全球经济形势依然严峻,面临诸多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我认为:一是要坚定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念。全力以赴抓好电力生产,充分保障社会的用电需求。二是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优化电源结构,加强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施节能减排,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清洁低碳电源的装机比重,实现发电企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三是要提升发展效益和质量,创建世界一流企业。四是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强企。

国家政策应大力支持

Q:国家在政策上应给予发电企业哪些支持?

A:我国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除了需要企业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一是支持低碳清洁电源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等的大规模发展,需要国家对整个电力系统乃至能源系统有顶层的合理设计。二是支持煤电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采取财政、税收、电价、信贷等政策支持,增强煤电企业盈利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发电企业的整体盈利水平,增加自有发展资金。三是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价形成机制。需要逐步深化电价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价形成机制和管理体制,让价格反映资源的稀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

科技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环境;低碳生态技术;雨水收集利用

在大力提倡环保意识的当今社会,“低碳、生态、环保”的词汇无疑成为了一个高频词汇,时时刻刻在各式媒体中频繁出现。2009年12月,世界气象组织在哥本哈根公布报告:2009年已成为历史排名第5的最热年份。大气中CO2含量升至390×10-6,离理想值350×10-6已越来越远。“低碳、生态、环保”已经成为了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作为一名环境景观设计师,应采取节能环保的技术,改善环境,实现环境工程的目标。

1.低碳园林设计的方法

1.1雨水储蓄利用

保持和修复自然界的水循环将成为低碳园林设计的重要目的之一。一方面,大量的雨水随着市政管网白白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景观用水来自于洁净的自来水。建立区域性的雨水利用设施,实现“就地滞洪蓄水”是解决城市雨水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也解决了园林景观与植物灌溉用水问题。

1.2绿色园林构筑物

园林构筑物可以通过形式的巧妙构思达到增汇的目的园林建筑采用半地下、地下或底层架空的设计,以及墙面、屋顶立体绿化,增加绿化面积或绿地面积,同时提供多种建筑设计风格,为人们提供不同的观景视角,形成独特的园林风格。地下与半地下园林建筑也使建筑在冬夏季的能源消耗减少,达到减排效果。

1.3污水净化循环

城市污水净化循环问题亦可以通过园林景观的设计,借助自然的力量予以解决。具有净化功能的人工湿地系统可以设计成污水处理地。将城市污水排人湿地系统,配合植物根系以减缓水流速度,利用多层异质土壤对悬浮物进行拦截沉降,促使杂质的沉淀和排除,并在湿地中种植具有净化功能的植物,如芦苇、千屈菜、小香蒲、花叶芦竹等,以有效地吸收过滤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

1.4选择建造材料

降低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成本低、耐久度高、后期维护少以及可以进行循环利用的材料进行园林建设。选择本地或就近材料,通过降低运输成本来减少碳排放。尽量采用木材、竹藤等“低碳”材料,少用钢材、玻璃、水泥等、高碳材料,减少园林建设中的碳成本。

2.园林案例分析

2.1工程概况

本项目规划中,总体定位为低碳、生态的集星级酒店、商务办公、休闲商业、人文历史、滨江景观于一体的高档国际滨江商务休闲区。地块拥有天然优美的沿江景观面,而本身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所以对该项目的设计提出了在生态、低碳、自然造景的要求。

2.2设计理念

(1)由于拥有绝好的观江视线,因此建议散落的独立单体建筑设计降低建筑一层高度,并充分利用屋顶及建筑外形配合生态水景景观,使观江景面最大化,形成水江一体的景观效果。

(2)利用建筑沿江面层层递进的设计,将沿江绿化带引入建筑并延续至每个建筑屋顶,使建筑与绿化带自然融为一体。

(3)利用建筑天然弧面结合景观溪流水景设计,将屋面排水功能自然地融入到整个景观设计中,并巧妙的与各种景观功能相结合,创造低碳、生态、环保且有趣的滨水商业氛围。

2.3景观生态技术的运用

2.3.1大雨收集过滤池

下大雨时,雨水通过道路事先设计好的坡度,流到两侧雨水口,再迅速排到市政雨水管网中,未经过滤和处理直接流入河流。因此利用道路的绿化带作为收集池,使雨水先汇集其中,给土壤更多的下渗空间和时间,减弱道路雨水的流速以缓冲对江河的污染。应建设一些生态洼地和池塘,在解除洪水威胁之前储存雨水,也可用于补充地下水。

由于建筑沿江面至滨江驳岸地形自然形成坡度,视为可改造设计部分。将绿化带分为大雨收集池和普通种植池两种,大雨收集池设计种植水生植物和砾石,并在道路和人行道两侧设有开口,雨水和从此处汇入池内,达到过滤沉淀的设计目的,在池内设计比土壤标高高出5cm的雨水口,当下大雨时,雨水下渗达饱和后经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

2.3.2雨水收集花园

基地南面为沿江绿化带,设计概念是将其打造成为主题性的商业滨江后花园。其中绿地部分主要为雨水自然下渗为主,用绿地涵养水源,减少绿化灌溉。因此,尽量采用下凹式绿地或通过绿地自然坡度将屋面雨水及绿地雨水导入景观水系或引入进行雨水利用的设施。

绿地比周围路面或广场下凹5~10cm,路面和广场多余雨水可经过绿地入渗或外排。增加设施采用PP排水片材、排水型材、排水管材以及渗滤框、渗槽、渗坑等多种形式。在大面积的绿地内也设计了一定数量的雨水口,雨水口高于绿地5cm,只要超越设计标准的雨水才能经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绿地可进行细致的地形设计,通过减缓地面坡度,增加起伏形成洼地或景观水系等方式来增强渗水能力。为配合这一设计,洼地、水系部分设计了一些禾本科植物,并与周边已建沿江景观带相呼应相联系。

2.3.3屋顶花园

采用绿化覆盖建筑屋顶,可以大大增加建筑的保温性能,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手段。由于建筑屋顶上的风力和荷载,种植大型乔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植物根系很发达,会穿越钢筋混凝土的屋面,破坏防水层,补救和修复工程浩大费时费钱等原因,设计师在设计绿色屋面时必须对各种因素全面考虑。

(1)屋面风力减弱策略。建筑设计高出屋面120cm的女儿墙,阻挡部分风力。靠近两侧女儿墙设计中层小乔木和灌木篱,以形成绝佳的围合感,大乔木尽可能种植在中间区域。大风季节,树枝的剧烈摇晃造成根系松动而使大树成片死去。因此需要在混凝土板上增加隐形支架固定大乔木。

(2)屋面减重设计策略。屋面覆土不能太厚,所以种植设计主要以中层小乔木为主,局部点缀大乔木。而普通绿色屋顶大多种植草坪和景天科植物,只需满足20cm左右覆土。如需种植大乔木至少满足120cm左右的覆土需求,结合本项目中屋面阶梯状特点,并在建筑设计的扩初阶段参与进来,同建筑、结构工程师沟通,将大乔木和小乔木的种植位置在景观设计前期就确定下来,创造出最经济节约的空中花园。屋面种植设计引入禾本科植物,其特点为有较高的观赏性,低维护,减少除草剂、农药等的使用,可水生可旱生的浅根系植物。轻质土壤与轻质填充物混合使用,轻质土壤配比:腐植土50%~70%,蛭石10%~40%,砂土10%~20%。

(3)排水层。排水层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在降雨和浇灌时让土壤多余的水分流走,即使在每小时降雨量为100mm时,也不会产生屋面积水。此外,如果是开放式而有人进出的话,还要考虑人的载重,必须要保证排水层不丧失排水功能的强度。有的排水层材料具有保水功能,对薄层土壤的绿化有更好的效果。

(4)屋顶雨水收集。屋顶雨水收集需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节水指标,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景观用水不宜采用市政供水和自备地下水井供水,宜利用非传统水源,达到标准一般项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10%,达到优选项时,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不低于30%。可收集的雨水可分为3类:道路雨水、草地雨水、屋面雨水。3种水源中,最节约成本和利用率最高的是屋面雨水。屋面雨水的收集水量是根据收集后的用量以及径流系数来决定的。

2.3.4生态景观材料

生态景观材料分为以下3个特质:可减少,可再利用及可再生。只要满足上述可视为生态材料。如屋顶排水格分PVC和HDPE2种,价格相差不大,那么HDPE的排水格相对PVC排水格就更环保些;硬质铺装能透水的材质当然也比不透水的材料更环保,如透水混凝土、土壤硬化地面、碎石铺地、生态砂、透水砖、陶土砖,比混凝土相对环保些;竹材比木材更环保,因为竹是速生植物,3~4年即可成材;塑胶实际是透水材料且内部能有组织排水,所以下面的基础最好选用透水混凝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布置与利用城市园林绿地,可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建筑能耗、引导绿色交通、形成城市农业基地,减少城市的总体能耗,达到减排的效果,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文献: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

创新技术――品质更出众

此次的新一代LED技术彩色数码多功能机包括ApeosPort和DocuCentre两个系列八款产品,分别是ApeosPort-IVC5570/C4470/C3370/C2270,DocuCentre-IVC5570/C4470/C3370/C2270。8款新品采用新LED技术,即经过数字化加强的发光二极管图像控制技术。其采用的最新LED彩色引擎体积只有传统激光打印引擎的1/40,这使得新产品在减小整体体积、增大出纸空间的同时,令功耗降低45%。该系列产品首次应用了新研发的传导式加热定影技术,定影加热时间仅为3秒。

针对不同企业的需求,8款新品可提供从每分钟25页到55页四种输出速度的选择,配合其所具有的同类产品中最高的1200×2400dpi彩色输出分辨率,将让用户体验到高品质和高速度完美结合所带来的低碳彩色办公的无限魅力。在扫描功能方面,该系列产品采用了富士施乐全新技术的LED扫描仪,可实现70ppm的业界最快彩色扫描速度。

绿色科技――降低碳排放

ApeosPort-IV/DocuCentre-IV系列产品蕴含了诸多绿色高科技,大幅降低了产品在生产及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和碳排放量,其中包括:采用新研制的含30%以上植物源性成分(按重量计算)的生物塑料制造的机械运动部件,能大大降低生产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应用富士施乐新研发的传导式加热定影技术,可降低能耗25%;采用富士施乐新型EA环保墨粉,使熔融温度低于传统墨粉20度以上,功耗降低15%左右;新型LED扫描仪的光源亮度超过传统设备的氙气灯1.5倍,在实现更高扫描精度和速度的同时,减少功耗70%。

人性化设计――操作更便捷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篇11

突出港口建设,进一步强化沿海开发的龙头带动。

吕四港地处“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的最佳交汇点,是我国东部沿海不可多得的深水良港。我们将按照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作目标,加快推进吕四大港开发,努力把吕四港建设成为长江北翼第一海港。

一是加快完善吕四港区规划编制。加快推进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的修编工作,真正做到近期规划与远景规划相一致、下位规划与上位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配套、开发规划与生态规划相协调,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与法定性。继续深化吕四港建港条件、功能定位、港口开发方案、产业发展方向等各项专项研究,做好连兴港25万吨单点系泊工程、横沙远景发展岛、冷家沙转运基地以及其他海域的规划研究工作。

二是迅速启动港口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吕四港区域用海报批工作,加快实施挖入式港池围垦工程、吕四港区10万吨级进港航道工程建设。力争到2012年,吕四港区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建成3万吨级以上泊位10个,其中5―10万吨级泊位6个,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

三是科学实施滩涂匡围工程。按照集约高效、科学布局、综合开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导向,合理确定匡围范围、时序和空间布局,有序实施滩涂匡围工程。

集聚优势产业,进一步提升沿海开发的竞争实力。

一是加快建设“两区三园一带”。坚持“整合、优化、扩容”开发三同步,实现“集聚、集群、集约”布局三提高,推进“商务、政务、服务”功能三配套,强势推进启东经济开发区、吕四海洋经济开发区、滨江精细化工园、滨海工业园、启隆高科技生态产业园和沿江船舶工业带等“两区三园一带”建设,加快打造产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有力、综合实力强大、发展后劲充足的产业发展新平台。

二是加快壮大优势主导产业。以打造上海北翼国际化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加快发展带动力强、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的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确保到2012年电力能源、电子信息、船舶及重大装备、临港产业、精密机械、电动工具、医药化工、现代纺织等产业在规模工业产值中的占比达到95%以上。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攻与重点产业相关联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字号”、“国字头”的大企业大集团,着力招引龙头型、基地型项目。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积极培育自主研发力量,加快建立创新支撑平台,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商务、研发设计等生产业,推动吕四港物流基地、崇启大桥桥头堡物流园区等建设,不断增强服务业对沿海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是加快发展江海旅游业。以打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三水交汇、日出寅阳、千年古镇、生态湿地等特色资源优势,加快完善全市旅游规划体系,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突出圆陀角生态旅游度假区、吕四海洋风情区、东元湾滨海明珠城等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着力构建江海旅游产业带,全面提升启东旅游业整体水平。

加快基础建设,进一步完善沿海开发的功能配套。

一是加快构建综合交通体系。围绕构筑“公、铁、水”一体化综合交通网络的要求,加快“六横、六纵、两沿、两高速、一环、一通道”的重点交通网络建设,全面推进崇启大桥、海启高速公路和临海高等级公路工程以及宁启铁路启东段实施工程,完善吕四大港集疏运体系,建设内河航道运输体系,努力把启东建设成为通江达海、承南启北的交通枢纽。

二是切实加强水利电力建设。加快实施主海堤外调工程,为吕四大港开发提供充足的土地后备资源。以提高防洪排涝能力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内河水系,确保能排能灌。以保护水资源、确保淡水供应为重点,加快建设备用水源库,实施区域供水南海线、221线、通吕线等工程,确保2011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推进重点电网项目建设改造工程,不断提升对沿海重点区域的供电能力,提高电网的安全性和供电质量。

三是不断完善综合服务体系。认真研究出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临港产业等方面的具体政策,对重大开发建设项目,优先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年度重大项目计划;对特色产业基地和重大建设项目,在项目报批、要素供给等方面予以全力支持。加快构建投融资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各类产业资本、创业投资基金参与沿海开发,为加快推进沿海开发提供金融支撑。

培育现代城镇,进一步优化沿海开发的人居环境。

一是突出中心城区建设。大力实施“南进东拓”的城市发展战略,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门户新城、活力新城、宜居新城。扎实推进以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为主体的路网建设,加快完善“八横八纵”城市路网体系。扎实推进以完善城市配套功能为主体的基础建设,按照“现代、生态、宜居”的定位,加快推进新城区建设,加大主城区建设改造力度。扎实推进以提升城市宜居品位为主体的生态建设,做好水、绿、景文章,推进道路绿化、公园绿化、节点绿化、小区绿化、滨河绿化。

二是加快特色城镇建设。加快以圆陀角旅游度假区为主体的寅阳新城、以大港开发为主体的吕四临港新城建设,合理扩大城镇规模,发展特色产业,引导人口加快集聚。进一步完善镇村建设规划,优化农民集中居住点布局,打造一批生态示范镇、示范村和历史文化名镇,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

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着力打造一批万亩以上集资金、技术、人才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设施蔬果种植、“四青”特色种植、出口农产品创汇、农业休闲旅游、规模化畜禽健康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和利益分享机制,开展实用科技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综合素质,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要素入股,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

坚持环保优先,进一步打造沿海开发的生态特色。

一是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大力推进“绿色沿海”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积极构建沿海生态廊道和生态隔离带,努力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二是切实加强污染防治。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把环境准入门槛。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加大对违法排污行为的监督查处力度,不断提高环境监管水平。

绿色低碳前沿技术范文篇12

关键词:低碳;生态;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Abstract:the"lowcarbonecologicalconstruction"asacompoundconcept,theformerismainlyembodiedinthelowpollution,lowemission,lowenergyconsumption,highpowertoweight,highefficiency,highbenefitforthecharacteristicsofthenewbuildingdevelopmentmode;Thelattermainlymanifestsintheconservationofresources,environmentalfriendly,suitableforliving,operationsafety,continuousimprovement,etc.Inthecurrentlowcarbonenergyconservation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ofthebigbackground,thelowcarbonecologicalarchitecturedesigninthefuturewillbecomethehotspotandarchitecturaldesigntrend.Thereforediscusseslowcarbonecologicalarchitecturedesignhasimportantsignificance.Thispaperfirstanalyzesthelowcarbonecologicalconstructionconnotation,andfromtwoaspectsoftheconstructionlowcarbonecologicalconstruction,thenecessityofthefocusfromtheexternalenvironmentdesign,indoorenvironmentdesignandlowcarbonecologicaltechnologythreeaspectstolowcarbonecologicalarchitecturedesignpoints.

Keywords:lowcarbon;Ecological;Architecture;Design;Sustainabl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X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低碳生态建筑的内涵

低碳生态建筑是指与周边生态环境和谐共生,具有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建筑。它的衡量与评价是以温室气体排放和与周边环境协调为标准,以最大限度地节能减排为主要目的。

近年来,建筑能耗一直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较大比重,发展低碳生态建筑是顺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变暖,改变建筑能耗特征,促进低碳时代到来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型。这类建筑包括四点内涵:①节能减排体现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从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使用等方面充分考虑与自然和谐共生,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等条件为人们提供舒适、低耗的空间。②本着节约、高效率的原则利用能源、土地、材料等资源,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③减少对煤、石油等常规污染性化石能源的使用,尽量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环保能源。④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再利用,对废弃物加以回收,减少排放。

建设低碳生态建筑的必要性

(一)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一个极具影响的发展中大国。而发展低碳经济是抵御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挑战的积极措施。2009年,我国在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确定的目标是:到2022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当低碳减排正式成为国家责任时,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重要支柱的建筑产业,必须正视产业的现状。2009年,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选择5个省和8个市开展低碳省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通知》要求试点省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十二五”低碳产业发展规划;出台支持低碳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这足以说明我国已经将“低碳”提到到了重要的议程。

(二)我国能源短缺的现实要求

我国能源相对贫乏,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28%。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物维持功能上。目前,我国建筑相关能耗占全社会比重较大,每建造一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我国既有建筑拆除率占新建筑面积的35%左右,欧洲建筑的平均使用周期近百年,我国建筑平均使用周期较短,由于建筑平均使用周期短,增加了建筑物拆除、建造的碳排放量。在新建筑中,高能耗建材、高能耗建筑较为普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进展,将导致建筑能耗的持续上升。

低碳生态建筑设计要点

(一)外部环境设计

1、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

2、屋顶绿化

生态绿化对于CO₂具有固定效果,同时可增加屋顶与墙面的遮阳能力与隔热能力。生态屋顶具有反射、隔热和蒸腾作用,不仅可为房屋提供隔热、保温效果,还可形成集雨水系统及为生物提供栖息地。参照建筑屋面设计标准,按照植被层、基质层、隔离过滤层、排(蓄)水层、隔根层、分离滑动层的构造设置一定面积的屋顶绿化,既能增加绿化,又能起到一定的防晒作用。

屋顶的绿化设计层

3、主动式自然采光

主动式自然采光设计主要指采用镜面反射采光,利用导光管导光,光纤导光,棱镜组传光,利用卫星反射镜采光,光伏效应间接采光等技术和方法来进行采光设计。这些采光方法适用于无窗或者地下建筑、建筑朝北房间以及识别有色物体或有防爆要求的房间。它不仅改善室内光照环境质量,在无天然光的房间也能享受到阳光照明,而且可以减少人工照明用电,节约能源,减少碳的排放,保护环境。

主动式自然采光技术不仅能够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还能让建筑物的使用者享受到自然采光照明的良好效果。事实上,根据研究显示,利用天然光照明能够提高人们的工作与学习效率以及增进健康。这就意味着将日光照明技术应用到建筑设计上,能有机会增加建筑自身和其使用者的工作效率。

自然通风设计

自然通风设计时,一方面通过建筑体型设计、朝向、建筑群的布局等,根据当地风动环境来取得最大的自然通风。另一方面,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及建筑群的布置方式也会引起气流的不同变化。各种建筑构件,如导风板、窗户设置方式(窗户朝向)、窗户尺寸、窗户位置和窗户开启方式等都会直接影响建筑室内气流分布。

在经过精心设计后,自然通风可以实现两种不同的功能。一是健康通风,用室外的新鲜空气更新室内空气,保证室内空气质量符合人体卫生要气。二是热舒适通风,直接增加人体散热和减少皮肤出汗引起的不舒适,进而改善条件,另外还可以降低建筑表面的温度,带走建筑围护结构储存的能量,达到降温的目的。

(二)室内环境设计

1、室内采光优化设计

结合立面设计,利用日照软件模拟分析房间的采光效果,优化布局、户型、遮阳构件设计,以及窗地面积比。

2、室内隔声设计

为解决楼板撞击传声产生的噪声,地面采用“浮筑楼板”构造。即在结构楼板上铺设一层绝缘隔声材料,上面再浇筑6cm~8cm的混凝土砂浆层,这层楼板好像浮在绝缘层上,与楼板及四周墙体分离,从而达到极好的隔音效果。

3、室内新风设计

选择安装双向流户式新风系统(可带热回收功能),在采暖和空调期与空调采暖设备联动使用,有效调节室内空气湿度,使居室时刻保持干爽、舒适的状态,对夏季潮湿的空气有很强的除湿作用;并且可以驱除室内装饰造成的可能长时间存在的有害气体。

(三)低碳生态节能技术的运用

1、太阳能热水系统

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利用太阳能将冷水加热成低温热水(小于100摄氏度)的技术系统,是当前太阳能利用技术最成熟、最经济、最具竞争力、应用最广泛、产业化发展最快的领域,目前已在建筑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

太阳能热水系统由集热器、蓄热水箱、循环管道及相关装置、设备(水泵、控制部件)组成。按水在集热器中的流动方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可分为三大类:循环式、直流式和闷晒式。影响太阳能热水系统性能的因素有:当地太阳辐射资源和气候条件、热负荷特性、集热器类型、集热面积与蓄热水箱容积的配比、管道大小、安装位置和场地条件、当地水压和供电情况以及管理水平等。

2、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技术是取代空气源而利用浅层地热做热源为建筑物提供所需要的能量。该技术利用大地表层中恒定的温度以及储存于地下土壤层中近乎无限的可再生低品位热能,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地表土壤浅层(包括地下水)分别在冬季和夏季作为低温热源和高温冷源。能量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循环利用,符合节能建筑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是最有希望在住宅、商业和其他公用建筑供热制冷空调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新技术。

3、公共空间采用节能照明系统

公共区域优先选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如选用低能耗的荧光灯(如T5,T8管)及紧凑型荧光灯,显色指数大于80,室外照明等开阔空间采用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等高效气体放电光源。同时,采用使用低能耗性能优的光源用电附件,如电子镇流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电子触发器以及电子变压器等。紧凑型荧光灯优先选用电子镇流器;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宜配用节能型电感镇流器。

雨水回收利用技术

在城市建设中,发展雨水收集与利用工程,既是增加水资源,又是节约自来水的有效途径。雨水收集利用是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雨水作为一种极有价值的水资源,早已引起发达国家的重视。德国雨水利用技术已经从第二代向第三代过渡,其“第三代”雨水利用技术的特征就是设备的集成化,各项雨水利用技术已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德国的城市雨水利用方式有3种: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统,收集的雨水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场所和企业的非饮用水。二是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道路雨水通过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过渗透补充地下水。三是生态小区雨水利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管道建有渗透浅沟,表面植有草皮,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则进入雨水池或人工湿地,作为水景或继续下渗。

结语

低碳生态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建筑设计的低碳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低碳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主编.低碳发展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2]王国军.浅谈我国建筑业低碳经济发展之路[J].长三角,2009.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例(12篇)

    - 阅0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绿色产品一、绿色贸易壁垒理论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从广义讲,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例(3篇)

    - 阅0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文要注重规律性。首先,要注重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城市化的动态发展及其经济社会活动的多样性特点,大大拓展了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功能,与农村牧区和.....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