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绿色产品

一、绿色贸易壁垒理论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

从广义讲,绿色贸易壁垒指的是一个国家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为理由和目标,为限制外国商品进口所设置的贸易障碍。从狭义上说,绿色贸易壁垒实际上是一种市场准入的障碍,是指进口方通过制订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复杂的卫生检疫制度或采用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以阻止或限制某些外国商品的进口。

2、绿色贸易壁垒的基本类型

绿色贸易壁垒的内容比较广泛,大致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1)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技术标准是通过立法手段制订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不符合环保技术标准的产品进口,对贸易实施限制。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制订的,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拒在发达国家之外。

(2)绿色环境标志。绿色环境标志是一种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图形,是由一国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按照一定的环境标准颁发的,用来表明该产品不但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在生产、使用、消费、处理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人体健康,对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其基本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从而引导企业自觉调整产品结构采用清洁的工艺。

(3)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包装”也称环境之友包装或生态包装。绿色包装一般是指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循环复用和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包装。

(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各种检疫措施不仅极为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订了严格的环境与技术标准。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绿色贸易壁垒。

(5)绿色补贴。它是指一种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经济效果使成本与效益尽可能在生产和经营者身上得到统一的一种手段。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还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因此而提高。

3、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及实施条件

(1)绿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征:

第一,表现内容上具有合理性。贸易保护主义者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以保护人类、动物的生命或保护环境与资源为理由,表面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也迎合了绿色消费的需要,以达到其贸易保护主义的目的。

第二,保护对象上具有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还从产品贸易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

第三,保护方式上具有隐蔽性。一些国家对某些商品质量、规格、性能和安全等规定了极为严格、繁琐和特殊的标准,检验手续繁琐复杂,而且经常变化,使外国商品难以对付和适应。其目的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使出口方难以预见其内容及变化而难以对付和适应,但又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第四,制订形式上具有合法性。大多数非关税壁垒不是通过公开立法来加以规定和实施,而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则有相应的法律为依据,如1994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TBT协议)和《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简称SPS协议),同时,各国还制订有本国关注的一些法规,如1989年美国实施的609条款。

第五,动态性。发达国家所制订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会随着其贸易伙伴经济和技术水平的进步而调整,从而使得绿色贸易壁垒出现不断提高的趋势。如近年来,日本对进口大米检验的量化指标已经从1993年的20多项增加到2000年的104项。有些国家规定,当某种具有绿色标志的产品在其市场的占有率超过2096时,该国对其环境标志的要求就会做出提高的调整。

(2)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条件

绿色贸易壁垒这种贸易保护措施,虽然能有效地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具有实施壁垒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实施壁垒的主要是发达国家如欧盟、日本、美国,而受影响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①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是通过规定高药残标准来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如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2——0.3ug/kg,这个标准不仅是我国就是欧盟本身也很难达到标准。

②实施绿色贸易壁垒要具有完善的检测体系。仅有高药残标准是不够的,必须辅以先进的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具有先进的检测技术、设备可以增加应检农药的种类,以及最大限度的提高限量标准,这样就可以对低检测水平的国家形成壁垒。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现状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我国己经具备相当的农产品竞争力,在水稻、蔬菜、水果和畜产品、水产品、茶叶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后,良好的制度条件为我国扩大出口、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然而,“走出去”的道路上并非阳光灿烂,作为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首当其冲,频频受挫。近年来虽然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一年比一年高,但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一直低于出口总增长速度,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以外,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是另一大重要原因。

自1996年8月起,欧盟成员国相继停止从我国进口禽肉和部分水产。我国有关部门和企业按欧盟法规进行了全面整改,并于1997年接受了欧盟兽医代表团的考察。代表团考察报告对我国的相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但欧盟只做出了恢复从我国3家工厂进口兔肉的决定。1998年9月、1999年6月和1999年10月,欧盟兽医代表团先后三次来华考察。2000年5月,欧方公布决议,认可我国山东、上海可以对其出口禽肉,但未批准我国加工厂注册。2001年欧方专家来华考察我国动物及动物源性产品残留物质监控体系,随后向欧委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我国残留监控体系的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考察报告,导致我国冻鸡出口下降了41%,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的出口分别下降了20%和29%。

近年来,许多进口国更是加大了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测、检疫力度,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2002年日本对我国青岛的肉鸡产品检疫项目增加了10个指标,对蔬菜农药残留化验检测项目,由入世前的4项增加到46项;韩国对我国出口蔬菜的检测仅农药残留的检测指标最高时就达200多项;欧盟对我国茶叶的检测项目从过去的6种农药残留检测增加到62种;据《中国新闻网》报道,美国以担心输入病虫害为由,自2005年4月1日起,禁止进口中国的人造圣诞树等人工木制装饰品,仅此一项禁令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国上亿美元的出口。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使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异常严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同时由于各种卫生、农药标准也因耕作方式不当而常常不合格,从而使中国成为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大国。

(1)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内原因分析

①我国环保意识淡薄,缺乏绿色经济观念。我国在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进程中,尽管农作物的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我国环保意识淡薄,没有及时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致使农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工农业造成的19各种污染,通过周围的环境(土壤、水等)作用于农作物,使农产品受到污染,导致“问题蔬菜、问题粮食”的产生。此外,由于食品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设施落后,导致食品后续污染问题严重,造成食品生产前期污染未消除,后续污染依然存在的状况。然而,目前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环境标志制度,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推出ISO14000标准认证,其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跨越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跳板,但我国企业并没有作出积极的反应。

②我国环境标准过低,农业生产企业认证能力薄弱。环境标准是有关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在我国已有的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50%,高新技术标准严重缺乏。此外,国外标准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相对滞后,周期也长,没有严格的标准制约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另一方面,我国农产品要进入国外市场,就需要获得国际上公认的和特定进口国家的绿色认证,一些企业担心认证会降低价格竞争能力,造成认证不积极,普遍存在侥幸的心理。如在绿色标志认证方面,我国外贸企业要获取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费用,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的使用年费,使一些企业望而生畏。

③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从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假大米、有毒奶粉、冠生园劣质月饼事件到最近被查出的“苏丹红一号”等事件,“苏丹红一号”在十年前就已经被禁了,为什么在今天又查出它存在于大量食品中,在其他国家关注食品安全之际,我国的卫生检疫系统却还形同虚设,更为可气的是,还有一部分官员在开绿灯,使中国农产品生产者对其产品本身的质量要求不高而导致农产品受阻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因此中国的检疫系统建设势在必行。[hi138_Com]

④环保法律规范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正是由于我国法律中有关农产品各种标准的规范不健全,才使发达国家常常钻我国法律的漏洞。目前我国引进外资、进口等环节中的环境条款还不完善,对国外进口产品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不严,对外国产品和污染密集型企业的进入管制较为宽松。且在事实上,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

(2)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国际原因分析

①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强烈。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态价值观被广泛接受,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卫生食品安全日益关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越加严格,“绿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代言。这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未达到本国或国际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②将同一标准使用在处于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同时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它们制定了众多的环保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志,是想利用生产和销售绿色产品,发展绿色科技和相关服务,控制未来的世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极为迫切的经济增长甚至是温饱问题,在环保领域的缺口较大,它们既无雄厚的资金,又无可以利用的高科技手段,其环保水平尚处于初始阶段,在短期内缺乏实施同一环境标准的能力。而在两个发展水平不相等同的阶段适用同一标准,这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这就使发展中国家在环保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导致发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之外,极大的制约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步伐的加快。

三、我国应对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1、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完善国内环保法规

(1)加大传媒宣传环保的力度。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将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我们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这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

(2)制定和完善国内相应的环保法规。在国内立法方面,应加快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缩小与发达国加环保水平的距离。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贸易与环境争端案件时,与贸易有关的国际环境法和国内环境法往往倍受重视。从已处理的贸易与环境争端的一些案例的裁决来看,只要引用的国内环保法律规定准确、有权威性,维护环境利益的一方往往胜诉,而对环境保护不利的一方则往往败诉。因此,必须加速与贸易有关的环境立法。

2、改善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外部环境

(1)整治农业环境,治理农业污染。主要是加强对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特别是土壤环境的监测。一是要定点、定期对主要农(畜)产品污染情况开展例行监测;二是开展对大中城市郊区、工矿企业周围等重点区域土壤环境例行监测;三是定期对重要水源进行常规性监测。及时掌握农业环境受污染损失状况,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受污染的土地种植花草等),进行植物修复。

(2)控制农业水源污染,解决湖泊、大中型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首先要纠正或扭转偏施、重施氮肥的习惯,推广节氮施肥技术。调整肥料结构,实行配方平衡施肥,大力发展多元高效肥,推广专用复合肥,积极推行有机无机肥配套施肥体系,同时应加强改善生态环境的新技术的研究。其次,要推进有机肥工程,以减少化肥的用量,采用多种形式使秸秆还田,集中处理加工畜禽养殖基地的鸡粪、猪粪等使之成为商品有机肥料。结合疏浚河道开发利用丰富的河泥资源,大力开展河湖清淤工作,同时实施河湖岸植树,减少水土流失。

(3)加强对农业环境科学的研究。政府应增加农业环保科技的投入加强农业保护宣传培训,提高各级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增加科技投入,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环境保护技术模式,引导农业结构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结构体系,努力做到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业产品无害化。

3、实施扶持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1)制定绿色产业倾斜政策。一是要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一定时期内,对绿色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二是要对绿色产业企业在贷款利率、贷款额度上实行优惠,鼓励其上市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三是要在工商注册上对绿色产业企业给予照顾,并赋予一些规模较大的绿色产业企业以出口经营自主权。

(2)建立农产品国际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大量事实表明,绿色贸易壁垒之所以能起到限制与障碍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对进口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不了解。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的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哪些国家遇到什么样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

4、积极推行IS014000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IS014000系列国际标准己于1996年正式公布。该标准以改善全球环境、促进国际贸易为目标,涉及从原材料的开发生产到产品制造使用及报废处理的所有环节和活动。对于任何不符合该标准的产品,任何国家都可以拒绝进口。因此,为了适应国际市场对出口产品环保标准的要求,我国应制定和实施与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配套的国内法律法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志法律法规,通过立法程序把IS014000环境体系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

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开发绿色食品

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开发绿色农业、发展绿色食品将有益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具体方法:

(1)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国出口的部分绿色农产品多为农户零星生产,这种小规模分散经营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改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降低产品成本,参与国际竞争。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采取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必然选择。只有企业联合起来,才能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实力、实现规模效益,从而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应考虑扶持一批绿色农产品出口企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和企业集团化效益。可采取“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或者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公司+农场”,实现绿色农产品出口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2)建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具有生产绿色农产品的自然条件、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可以建立一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利用科技成果优势,实现绿色农业加工增值。

6、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推广绿色技术

农业标准化工作就是以农业科技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按照简化、统一、协调、选优的原则,把先进科技成果和绿色技术转化为标准,并加以监测、实施,使业生产、加工、管理和服务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活动。实施农业标准化,既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推动我国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又可以促进农产品优质化,增强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我国要加强对国际农业标准的研究,而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企业自主研究和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生态技术,并将其大力推广,使绿色技术上升为“农业标准化”中重要一部分的。我国根据农产品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更新农业标准,并使农产品品质标准与安全卫生、分级、包装、运输标准相配套,通过逐步完善,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从而为我国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国际贸易理论》,龚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2.《贸易与环境》,赵玉焕著,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2页。

3.《如何应对贸易技术壁垒》,李志军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第56页。

4.《如何积极应对农业绿色贸易壁垒》,李一南著,中国财政,2006,年9月。

5.《浅析绿色贸易壁垒及其对策》,余鹏著,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7月。

6.《我国出口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刘翠萍著,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年4月。

7.《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探析》,谭蓉娟著,特区经济,2006年5月。

8.《如何应对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于宝苹著,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月。

9.《浅谈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顿红著,科教文汇,2007年6月。

10.《绿色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岳利鸿著,前沿,2007年5月。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绿色植保;绿色水果;完善;标准

中图分类号:S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我国改革开放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大好形势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开放的市场对绿色植保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绿色水果”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绿色植保是基础、培育新型绿色水果是延伸,加快“绿色水果”产业发展,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积极的作用和久远的影响。

1绿色植保工程要求下绿色水果培育工作的不足

1.1过量和滥施农药、化肥及生长调节剂

估量药物试剂投入,造成环境和果品污染,影响水果质量和安全,据农业科研、技术推广部门的调查,水果主产区尤其是次产区的农民,由于大多缺乏果树防治病虫、合理施肥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和技能,不懂得按不同的病虫和当地当时的土地、气候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施用对路农药,少施或不施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一些果农试图“一用见效”,片面追求高产早熟,盲目滥用农业化学投入品,造成环境和果品污染,品质下降,给消费者带来不少担心和忧虑。

1.2农民的专业操作水平低,复合知识型农民缺乏

由于绿色植保工程及绿色水果多个知识面如生产技术、环保知识尤其是新型农业技术等,要求农民既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又懂得新技术维修的实际操作。大部分农民都是习惯于传统农业模式,追求产量为主。有绿色农业生产经验的占很少一部分,造成推广绿色植保过程中难以为广大农民所接受,绿色水果的培育效果大打折扣。相反,另外一小部分来自于农业部门的技术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绿色水果工作经验,但在面临大量农民时,也不能事必躬亲的从理论上进行系统地讲解,从而使得广大农民不能从根本上明白绿色植保工程的意义,导致绿色水果的培育效果不佳。

1.3新技术设备配置不足,设备的利用率低

近几年绿色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绿色植保工程与绿色水果生产所需的设备也要更新,这些设备普遍复杂、昂贵且运行成本高,许多乡镇农村没有更新设备,原有的设备陈旧落后。一些地区虽然更新了新技术设备,但在农业生产使用中这些设备也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农民不熟悉复杂的设备,短时间不会用,或者害怕损坏不敢使用,这些设备的潜能得不到发挥,导致昂贵的设备起不了多大作用;考虑农业生产成本,不愿大量重复使用,仅仅用来“装点”,导致农民感知接受效果差,未能真正达到生产目的;设备利用率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设备但无的放矢,许多设备必须要在实际生产中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没有合适的农村产业项目作为载体,设备也不能使用。

2推广绿色植保工程培育新型绿色水果的策略

2.1建立健全绿色植保标准、完善“绿色水果”生产服务体系

要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高度重视,加紧建设。抓好这方面的建设,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实属公益事业、政府行为。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应安排和增加投入,支持建立无公害、“新型绿色水果”生产环境、质量标准、农药化肥残留量检测监督标准,建立健全从生产、运销到消费全过程的检验、监控服务体系。农业及其相关部门须认真组织贯彻实施。同时,应搞好优质优价、诚信守法的市场导向,使生产经营“绿色水果”者真正得到实惠,激励其积极性。

2.2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丰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为了应对绿色植保工程推广所面临的困难,作为农民首先应不断加强学习,取长补短。具体来说,年轻农民普遍缺乏操作能力,应加强培养实践能力,除了自己加强学习外,定期到农业研究机构或其他优秀的模范试验田等实习或参观,理论结合实际,将抽象的理论利用实际操作直观化,农业生产时结合实际传授农民技巧及方法,使明码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年纪大的农民普遍理论水平达不到新技术要求,这就需要增加这些农民的新技术培育,每年度应该不定期开展,有机会就进行培育学习。

2.3加强绿色植保与绿色水果培育的人才引进和设备配置

目前,绿色农业生产中优秀人才和技术力量尚比较欠缺,拥有绿色生产新技术并具有相当研究开发能力的知识性农民还不满足绿色水果市场的需求。因此,广大乡村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人才匮乏问题值得探讨。首先,从农业技术教育来说,各级农业院校应加大培养绿色植保与农业生产人才的力度,其次各级政府要提高待遇吸引人才,才能留住人才。另外,不断更新完善基础绿色农业生产设施,尽量做到型号一致、设备齐全,保证设备的利用率,使其在绿色植保的推广中、新型绿色水果的培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结论

总而言之,如果缺乏一个能够持续推广的绿色植保工程,缺乏一片和谐健康的农村生产形式,我国就不可能保障食品安全。因此,推广绿色植保工程、培育新型绿色水果,保障好农村的食品生产,促进农村增收,促进我国食品安全,需要农科工作者和广大基层政府、农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新建,陈道明.中国热带水果生产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热带农业,2010(03).

[2]吴自勤.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现状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J].甘肃农业科技,2011(08).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绿色制造机械制造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制造技术的特点

绿色制造是一个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益的现代化制造模式,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绿色设计。绿色设计是融产品的质量、功能、寿命和环境于一体的系统设计方法。

论文百事通在设计之初就应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如: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维护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绿色设计方法具有绿色性、集成性和并行性:它首先是在绿色(节能、环保)设计的原则指导下,在一开始就考虑产品周期全过程的所有因素,包括产品质量、成本、进度计划、用户要求等。在设计过程中使材料选择、结构设计、工艺设计、包装运输设计、使用维护设计、拆卸回收设计、报废处置设计等多个设计阶段同时进行、相互协调,各阶段和整体设计方案、分析评价结果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反馈,从而在其设计研发过程中及时改进,使产品设计达到最优化。

2.绿色材料。绿色材料是指在选材时尽量选择无污染或少污染,易回收的材料。为此,一是要多开发绿色材料,并建立绿色材料库;二是设计选材时要注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

3.绿色工艺。绿色工艺是指在产品加工过程中尽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绿色工艺与洁清生产密不可分。绿色工艺主要还应从技术入手,尽量研究和采用物料和能源消耗少、废弃物少、对环境污染小的工艺方案。如现在的精确成形、干式切削、准干式切削、生产废物再利用、快速原型制造等都是绿色工艺的新技术。

4.绿色处理。绿色处理是指上一个生命周期报废的产品通过有效的回收又进入下一个生命周期的循环中。为了便于产品的绿色处理,一是设计之初就要考虑产品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如采用面向拆卸的设计方法、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二是发展绿色再制造技术,如再制造加工、过时产品的性能升级等。

二、企业实施绿色制造技术的原则

实施绿色制造技术过程中,企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依据ISO14001的要求事项,建立、实施并不断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定期对体系进行评审,确保体系有效实施;(2)在企业的全部活动中自主地制定环境目标,进行环境保护;(3)控制或减少设备开发和制造阶段使用和排放对环境负效应大的物质,推进污染预防。在设备开发、制造和废弃过程中考虑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利用,降低损耗。加强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管理,减少污水、烟气、噪声等对环境的影响。开展节能降耗活动,合理利用能源资源。

三、我国机械工业实施绿色制造技术的主要途径

1.建立并遵守环境保护体系,重视绿色意识教育。我国机械工业应加快建立ISO14001环保体系,并且致力于同ISO9001质量体系一体化,便于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兼顾评价环境影响。通过建立环保体系,使企业员工能够针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中伴随的环境问题进行正确识别,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预防和有效处理,使环境控制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制度化、惯性化。通过建立“善待环境”的工厂,谋求与地球环境、需求者、地域社会的共生,从而实现工厂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节约意识、效率意识、环保意识等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全体员工对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正确理解,充分认识到绿色生产的社会责任。

2.注重绿色设计,实施绿色制造工艺技术。绿色设计是绿色制造技术的核心,设计阶段是产品生命周期的源头,从源头控制环境要素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机械工业在绿色设计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绿色设计的原则是选择绿色材料和绿色零部件进行设计,选择绿色工艺和设备进行加工,用节能、节水、省料等最优化设计规定产品的实现方式,对材料进行标识,优化可装配和可拆卸性设计;(2)确定绿色的设计评价指标是节能、节水认证和再商品化率;(3)产品绿色排序是一种表示产品绿色程度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第三方采用随机抽样方法,由顾客对同行业同类产品的能耗、美感、安全、健康、警示、适用的性能、可接受的性价比、企业再商品化率、自我申明等内容进行定量评分。第三方将抽查结果结合公共环境报告进行综合分析,将排序结论向社会公告。其权威性虽往往受到质疑,但可作为顾客选购产品时的参考,因此也是顾客对企业产品满意度的一种体现,成为企业进行绿色改进的信息来源。新晨

3.创新技术工艺,发挥环保效益。绿色制造技术应从理念落实到具体生产技术工艺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环保效益。比如在磨削加工时,采用油基磨削液会产生油气、烟雾,使生产环境恶劣,而且磨削液的后期处理成本太高,要改善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干磨削或准干式切削方式来加工。这样不仅有效地减少了资源消耗,节约了生产成本,而且还有利于降低对环境污染,有利于操作人员的劳动保护。

四、结束语

在大力倡导环保主题的今天,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点的绿色制造技术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资源优化为目标的现代制造模式。我国从事机械制造的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加强绿色制造技术的研究,重视绿色制造技术的应用,促进我国机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我国机械加工企业的国际化成长。

参考文献:

[1]刘飞曹华军张华等:绿色制造的理论与技术[M].科学出版社,2005,1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文篇4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农产品的需求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逐渐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一种自律行为,更加倾向于适度、无污染、保护环境的消费,绿色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或正被逐渐唤起,人们越来越关注农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加快开发绿色农产品,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而且对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增强市场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实行农产品认证以来,到2005年年底,对2400多种产品进行了绿色认证,并为农产品初步实现标准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应看到,目前各地的绿色农产品还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存在着认识程度偏低、生产经营分散、标准实施滞后、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拓不强、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我国农产品绿色营销。

1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的观念

绿色营销观要求企业在营销中,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注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防止环境污染。绿色营销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等四者利益的统一。不少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了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发绿色产品,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21世纪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

然而,对于泱泱中华而言,仅靠少数有识之士的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持续的全民绿色教育,在全体国人心目中树立牢固的绿色营销观念。

(1)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消费者对环境和资源的忧虑转化为消费过程中的自律行为,自觉地接受绿色农产品,抵制非绿色农产品。

(2)加强对生产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生产者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自觉地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为指导,自愿采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大力开发绿色农产品,实现农产品清洁生产。

(3)加强对营销者的教育与引导,树立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使其加快绿色农产品的流转,尽量减少绿色资源的浪费;自觉采用农产品绿色包装与绿色广告,尽可能减少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4)加强对管理者的教育与培训,培养专业化的农产品绿色管理人才;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管理观念,加强对农产品绿色营销的扶持激励、监控管理。

2加强农业生态建设,营造农产品绿色环境

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农业污染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发展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因此,必须把保护生态与发展农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1)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开展重点区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实施沃土工程,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推广生物防治技术,尽量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轻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2)加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建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力度,重点是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关注工业对绿色农产品基地造成污染,杜绝工业企业转移到绿色农产品基地,对绿色农产品生产构成威胁。

3加强农业结构调整,打造绿色农业产业

发展绿色农产品,要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区,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外向化方向发展。

(1)调整绿色产业布局。按照生态绿色优先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挥生态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分区规划建设绿色产业,努力扩大优势绿色产业比例,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各具特色绿色农产品基地。

(2)培植绿色拳头农产品。根据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着力培植发展具有市场优势的拳头绿色产品。

(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建立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使土地逐步集中,提高绿色农产品的规模经营效益。

4加强绿色科研开发,推广、应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

开发绿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品质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根本,实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这需要在开展绿色科技培训、推广先进绿色技术、组织标准实施、建立激励机制等方面下功夫。

(1)迅速改变目前农村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破”、“散”的状态,对农村基层科技推广人员全面落实政策,使他们生活有保障,从而能扎根农村作贡献。

(2)调整农业科技推广成果奖励政策,对在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方面做出贡献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予以重奖。

(3)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农民培训及“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以适应深化农业结构、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4)把技术与地域需求结构相结合,因地制宜地开发、引进高新技术、增效技术,加速绿色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5实现绿色农产品标准国际化,规范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

绿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是农产品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入WTO后,大量国外绿色农产品涌入我国,冲击农产品市场,国外对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高,无疑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一大门槛。政府部门应参照国际标准抓紧制订各种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与认证体系。

(1)建立健全农产品的国家标准(包括质量标准、残留物标准等),尽可能地与国际标准相一致,使标准国际化,并得到其他国家与组织的认可。

(2)建立和完善国家统一的、规范的农产品认证体系和与之相配套的管理、监督机制,使之法制化和制度化,提高认可的权威性,并以此提高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信誉与竞争力。

(3)要加大管理和监督力度,以确保标准、管理的统一化,并迅速将标准、管理手段与国际标准相衔接,争取其他国家的认可。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文1篇5

[关键词]保定市绿色农业对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绿色消费越来越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发展绿色农业已成为历史发展潮流的需要和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农业可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将农业生态环境的潜力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实现第一产业高效、持续、协调发展,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数量型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

一、保定市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步形成。截至2007年7月底,全市推广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面积125.7万亩,无公害环评面积累计达210.38万亩,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0个,89家企业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企业,5家企业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通过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51个(其中绿色食品2个,河北新天香乳业公司和定州黄家葡萄酒庄公司各一个产品)。全市果品面积252万亩均通过环境评价,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果品面积85万亩。全市畜牧业通过省级无公害产地认定的企业达到122家,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的企业6家。

2.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全市两个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和16个县级检测站全部投入运行,基本形成了全市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日趋规范,定州市按照《北京市蔬菜安全卫生要求》出台了《无公害蔬菜产地编码管理办法》,对生产实行一户一码、微机管理。该市的蔬菜通过检验都达到无公害标准,30%左右的蔬菜达到绿色标准。安国市与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等3家科研单位协作,建立了科技示范园13个,发展GAP标准化种植5万亩,提升了中药材品质。

3.农业龙头企业具有一定规模。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达140家,农产品加工比重达到25%;注册优质农产品商标100多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37.3%;全市拥有各类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1592个,其农产品贩销量占全市销售总量的70%以上。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建立各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98个,其中市级园区35个,带动生产基地53.3万亩,向社会提供优质种苗2800万株,科技园区已经成新技术辐射推广的源头。各类农产品交易市场达714个,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32个,保定市工农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定州市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命名为全国定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

二、存在问题

1.绿色农业的产业化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保定市绿色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是规范化程度不高、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监管措施到位不好、标准化水平较低;二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精深加工能力弱,县域间、产业间发展不够均衡,总体实力不强,产业带动能力较差;三是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不够发达,龙头企业和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单一、衔接不紧密;四是农产品营销缺乏策略、手段和现代化的营销理念,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乏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和知名品牌。

2.绿色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保障和前提条件。我市现有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相对滞后性与绿色农业产业成长存在明显的不适应性,制约了绿色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管理机制分割、管理脱节;农村经济服务组织建设严重滞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生产、科研、教育和推广环节相互分割、脱节。

3.绿色农业的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对发展绿色农业产业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宣传,缺乏发展思路,缺乏整体规划,缺乏推动措施,有的县在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方面还是空白。

4.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绿色农业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从育种、栽培、加工、仓储到运销等各个环节要求严,成本高,仅靠农民自身的投入是不够的,而且绿色食品生产各个环节的加工也需要先进的工艺和设备。即使是一些龙头企业,也因资金不足,技术改造无法进行,严重影响了绿色食品的加工,显现出资金的严重不足。政府也单纯地认为发展绿色农业是农民的事,不需要政府的支持,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等方面都显得力度不够。

三、构建绿色农业体系的对策

1.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绿色农业基地建设。搞好基地建设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前提,实施标准化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手段。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中,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农场)、建设科技示范场、优粮工程基地等,与发展绿色农业结合起来。要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划和农业标准化发展区域布局要求,以产地(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并通过基地建设,把全程质量管理、产业化、品牌化等现代工业理念引入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产业带建设,提高效益和水平。

2.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也是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发展的主导力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是加快绿色农业产业成长发展进程和推进品牌战略的重要途径。为此,要通过改制强“龙头”,利用政策扶“龙头”,经过招商引“龙头”,紧盯市场育“龙头”等多管齐下的措施,培育绿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要采取措施尽量做大做强现有市县级重点龙头企业,力争有更多的企业达到中、省重点龙头企业标准。要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鼓励龙头企业积极通过新建、改扩建等途径加大技改力度,引进和应用先进的农产品加工工艺设备,增加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大力开展管理质量和产品安全质量认证,创建知名企业、知名品牌,全方位、深层次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证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产业一体化经营体系,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共同发展。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逐步建立农业生产、食品加工业和其它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绿色农业与绿色农产品产业体系。

3.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建立具有权威的、为农业提供综合服务功能的农业主管部门通过建立一个权威的、职能统一的农业主管部门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服务效率,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发展。二是健全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做到市、县区有信息中心,基地、龙头企业、批发市场有信息站,种养大户有网页,实现互联互通,以为绿色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服务。三是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大以果、菜、药、畜和粮油等绿色农业主导产业为主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力度。同时建设好绿色运输通道,促进农产品流通。四是强化绿色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创新技术服务人才的管理运用体制为突破口,探索科学有效的技术服务模式,加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做好人才培育工作,引导科技人员优化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五是促进农业行业中介组织的发展。通过建立并完善地方性的绿色农产品行业协会,将分散经营的各个企业组织起来,增强市场竞争力。

4.推动农村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发展绿色农业的贡献率。提高绿色农产品档次关键在科技。一是深化农业科研、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采取激励机制,推动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为农服务。二是推广先进技术。要加强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联合与协作,攀亲结友,嫁接联姻,大力引进开发符合绿色农产品要求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和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养殖技术、加工技术、保鲜技术;同时要搞好试验示范推广,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三是持之以恒地抓好农民培训工作,将科普培训、绿色农业技术培训、转移就业培训结合起来,整体推进,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农业技术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四是大力建设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园,扶持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和科技带头人,充分发挥科技应用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5.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从事绿色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落实中央有关政策,提高农民从事绿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二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全市粮食安全,使绿色农业产业发展无后顾之忧。三是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四是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农业信贷投放,增加农户贷款,整顿规范农村信用秩序,引导规范民间信贷。加强对绿色农业的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宏伟周旗:我国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5,(3)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文

当全球的经济复苏并开始以高速发展的时候,企业并没有足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发展企业的时候,对于生产工艺对环境的破坏并未能够采取进一步的阻止。长期下来,环境污染的结果是臭氧层被破坏、全球变暖、空气污染以及水源污染等问题,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制约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生产技术水平过低的生产工艺,不仅会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还会令生产资源的利用率过低,令企业的生产效率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缓解人类生存的环境所受到的威胁,绿色制造技术应运而生。在21世纪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绿色制造技术已经成为制造行业改革的必经之路,尤其是对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较少、资源浪费情况较为严重的特点,更是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绿色机械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的基础上,以绿色生产理念作为发展的核心和指导理念,充分运用先进的材料科学和控制科学知识及技术对生产资源合理、高效的利用,从而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同时还大大降低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威胁和负面影响。此外,利用绿色制造技术生产出的机械产品更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总而言之,在机械制造过程中应用绿色机械制造技术,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

2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1)绿色设计机械结构。在设计机械产品的时候,采用绿色设计结构,能够充分考虑机械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产品对社会的作用。利用先进的绿色机械设计知识,对机械产品的质量、工作寿命进行适当的延长和控制,使机械产品高质化、高效化、寿命长,确保所需要的生产技术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让机械产品循环使用,不仅能够让产品资源的使用率最大化,还可以减少机械产品所需的生产时间。(2)选用低毒、无污染绿色原材料。绿色制造技术的主要理念是对环境低害,甚至无害,所以在选择机械制造材料时,要选择合适的低毒、无污染的机械制造原材料。随着材料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研制出很多新型的绿色制造材料。很多传统的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的材料已经被对环境污染程度小、甚至无污染的材料替代,这同时也为我国绿色制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够只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经营利益,更多的还需要考虑到要如何把“可持续发展”融入到企业发展的规划中,迎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3)绿色机械制造技术和工艺。除了机械生产的材料,还需要对机械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改革创新。对于传统能耗高、污染程度较大的机械制造工艺,要进行适当改进和完善,必要时还可以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绿色制造技术进行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采用绿色机械制造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减少在机械制造过程中污染自然环境的情况,提高制造资源的利用效率。目前我国常用的绿色机械制造技术和工艺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降低能耗型绿色工艺、降低原材料消耗的工艺,以及降低污染的工艺。这三种不同的绿色机械制造工艺的最终目标都是减少能耗量,降低对自然环境的污染。(4)绿色机械产品包装技术。不少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源,在包装机械产品的时候都选择过于华丽的包装,而且还不能重复利用,这样的包装应该被摒弃。不能够重复利用的包装或者对自然环境污染程度较大的包装应该被绿色包装代替,这样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包装生产成本,还可以节约大量的包装材料,减少不能降解的包装废弃量。目前我国机械产品使用较多的包装材料有木板、纸箱、泡沫塑料、气泡垫等。这些包装材料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污染。因此,充分利用绿色的机械产品包装技术,能够对环境无污染且能够村换使用。(5)绿色的机械产品回收技术。对废弃的机械产品进行回收再利用,能够有效减少废弃产品对自然环境的污染,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机械产品所需的制造材料,进而节约了生产成本,产生非常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结论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绿色营销障碍小企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早期的工业革命带来工业飞速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带来环境被严重破坏的问题,进而产生了“绿色消费”、“绿色制造”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绿色营销”。“绿色营销”的核心内容是通过激发、诱导、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实现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绿色营销风靡全球,得到了学术界、企业与消费者的日益重视,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与大中企业相比,小企业所能动用的资源如产品、资金、价格定位、分销渠道等极为有限,小型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既符合政府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要求和满足消费者追求健康、环保型消费的需求,还能为小型企业带来差异化营销的效果。由于我国绿色营销的制度环境和需求环境尚不成熟,大多数小型企业奉行的依然是传统的营销观念,对小型企业实行绿色营销,寻找制约企业进行绿色营销的各种因素,从而为小型企业实施科学的绿色营销提供方向性的指导。

一、参与绿色营销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存在着很多矛盾与对抗,由于所处的环境和追求的利益的差异,使他们各自在实施绿色营销的过程中有不同的目的、采取不同的方式。政府目标是确保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持生态的平衡,维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目的是提升企业的绿色形象,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和支持,争取顾客,促进企业发展;消费者则是为了获得满意的健康产品,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政府是绿色营销相关政策法令的制订和实施监督者,以直接指令形式确保人类环境安全,确保生态平衡;企业通过绿色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前提下盈利,增加市场获利机会,同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支持,提升企业的市场形象,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同时,更多消费者认可、参与和追求绿色产品以及绿色营销观念及方式,旨在寻求保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与社会环境利益的和谐发展。各方都会根据对方的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策略,理性选择营销战略和策略,促使三方利益的实现。由于小型企业地位的特殊性,除了面临以上几方的矛盾,企业还具有如下观念误区:强调“利润最大化”,只关注企业短期收益;.环境治理与保护是政府行为;把绿色营销简化为一种促销方式;绿色产品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强化了小企业的“机会主义”思想。经济地位的弱势使得政府的监督支持不力以及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不足使得小型企业缺乏足够的动机。

二、小型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中的障碍分析

1.小企业经营模式选择的困境

经营模式的选择存在“囚徒困境”,其根本原因是自利性与市场竞争的存在。假设某一市场存在甲、乙两个企业,现有两种经营模式:绿色模式与传统模式两种,分别用G、T表示。其支付矩阵如下表所示:如果甲、乙两者均选择绿色模式,则分别得到1+a的利益,其中1为当前的利益,a为由于实施绿色模式为未来人带来的利益给予当代人的贴现值;如果都选择传统模式两者分别得到1个单位的当前利益;如果甲选择绿色模式,而乙选择传统模式,则甲得到-1+a个单位的当前利益,而企业乙得到2个单位的当前利益,反之则反是。

由于当代人由于伦理约束不够,对未来人利益考虑得不够充分,尤其是小型企业经营者代际公平理念缺位严重,在大多数情况下a可被设定为趋于0。在以上的博弈中,其博弈的纳什均衡是(T,T),即两企业均选择传统制造模式。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由于自利性与竞争的存在,小型企业经营模式的选择结果往往是传统模式。

2.小型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技术约束

绿色营销模式的实施,首先绿色营销的对象是绿色产品,在营销过程中使用的诸如包装、运输工具的绿色化。这均要求企业与相关的组织,如企业的销售商具有相应的技术与知识支持,同时要求企业、企业的供应商与销售商在技术上具有协调性。从现阶段来看,大多数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相对落后的小型企业,从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技术、工艺对环境的负影响仍然较大,其根本原因是这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的吸收能力较差。同时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存在利益外溢的现象:一旦企业的技术成果能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时,其竞争者很可能通过反向工程来获取相应的技术;对于绿色营销模式有明显支持作用的技术与知识往往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政府从全社会的福利出发往往会采取措施迫使企业公开这类技术。从这点来看,小型企业对支持绿色经营模式的技术创新行为在动机上存在不足。3.小型企业与消费者的博弈

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是绿色营销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而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程度主要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绿色营销的主要目标是与环境相容,同时要保证产品使用过程以及使用后对消费者本身的负影响最小化。消费者从自身健康与安全的角度出发在其消费过程存在收入约束的条件下对产品的绿色度进行认真、综合评价与决策的动机,即在经济人的自利行为的约束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顾客选择绿色产品。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有动机实现其私人收益的最大化与私人成本的最小化[3],这一点对绿色营销模式的目标之一—实现代际公平是不利的未来人的缺位导致对当代人行为的监督来源于当代人的伦理约束,在伦理约束不严格的条件下,消费者在其效用最大化的约束下进行消费决策时只会考虑产品对自身健康与安全的影响,而不会考虑产品对未来人的影响,以及产品对环境的负影响。同时,即使某些消费者能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有限的经济能力又会限制其行为的实施。

同时,小型企业与消费者对于产品存在着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对于绿色营销模式的顺利实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直接体现为让消费者对产品所含的绿色度有所了解,这种了解是改变顾客的消费偏好的重要环节。根据激励的有关理论,行为主体的某种行为动机的强度与该行为的社会意义的大小呈正相关的规律,一旦顾客了解绿色产品的社会意义,则顾客很有可能选择绿色产品而不再选择传统产品;但由于产品的绿色度对于制造商与销售商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完全信息,而对于消费者而言则是不完全信息,这种对于制造商与销售商在产品上所拥有的信息优势导致小企业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客观条件,实现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进而误导其消费行为,这种行为的直接结果是让顾客不再信任企业有关产品的绿色度的宣传。顾客对产品的绿色度的认识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的知识不够、法规对产品的标准要求不明确及对企业行为尤其是营销行为的约束不严格。

4.小型企业与政府的博弈

当今人类社会环境保护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环境管理水平也成为影响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政府目前的行为而言,尽管强调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持续发展,也有相应的政策措施,但当经济发展和环境真正出现矛盾的时候,政府的行为有时还是趋向经济发展。同时,由于短期观念的影响,政府对企业进行“绿色营销”没有政策上的优惠和财政上的补贴,大多以牺牲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利润的增长。可见,在目前的状况下,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小企业实施绿色营销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现阶段,首先,从引导作用来看,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绿色理念的宣传与教育;从引导的功能来看,政府应向企业、消费者宣传与推广有利于实施绿色营销模式的知识与技术。其次,政府应该为选择绿色经营模式(包括绿色制造与绿色营销模式)的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即保证其在采取绿色经营模式时的报酬率不低于或者高于其资源的机会成本。激励对于绿色营销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激励的方式有:利用税收机制,对于实施绿色营销模式的企业在税率上给以优惠,同时对于选择传统模式的企业、对环境带来严重的负影响的企业应加大其税率进而增加其在市场中的竞争成本;在金融机制上给予支持,绿色营销的实施在技术上存在障碍,现有的技术不能满足绿色营销的要求,因而技术创新对于绿色营销的实施具有基础性的功能,而技术创新具有投资大、风险大的特点,这就要求政府通过金融机制为企业提供支持。

三、结论与对策

根据以上分析,小型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前提是政府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政策的支持,把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使保护生态环境植根于社会活动中的持久性制度,限制引导企业和消费者,为绿色营销塑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同时,绿色营销模式的顺利实施,还要求系统地改变小企业的行为,具体体现在:①改进小型企业的经营理念与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绿色经营模式为主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②采取合适的营销措施。促销过程中通过各种信息传播媒介来强化绿色产品所包含的与环境相容的信息,体现出企业对社会、对人类未来的责任感,这些信息传播媒介主要包括产品的品牌、产品的绿色度识别、企业的形象设计等。利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技术强化对客户关系的管理。通过internet技术在内的各种方式,实现对顾客的培训,为顾客提供识别产品中的绿色度、使用与维修产品、处理废弃物的知识以培养顾客对小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杨彤王能民:绿色消费的经济学分析.消费经济,2001(4)

[2]邓德胜唐秀媛:我国中小企业“绿色营销”现状分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文1篇8

【关键词】黑龙江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中图分类号】f40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7-0-02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思想观念滞后

据2008年调查,农民小学文化程度占71%,基本在家务农。受小生产思想的影响,满足于温饱。部分农村干部、群众对绿色食品的经济及环保效益所知甚少,市场信息贫乏,习惯于耕种传统作物,面对绿色食品潮显得无所适从。生产者环保意识不强,只习惯利用化肥、农药来增产增收,致使环境恶化。许多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不强,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1.2生产规模小,品牌杂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都不大,初级农产品型的多是个体农户。目前涉足绿色食品领域的龙头企业不足150家,年产值在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20个左右。生产绿色食品的不到普通农产品3%,市场需求看好的绿色大米、杂粮、木耳、蜂产品等数量不足。

品牌杂,知名产品少.稻米有“绿标”的就有40多个,但规模小,形不成合力。有的市县同一类产品,有着十几个甚至更多的牌子在自相残杀。目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被国家工商局评为驰名品牌的和被省工商局评为著名品牌的仅有30个,不足全省的15%,难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1.3营销方式落后

绿色食品经营分散,不能形成统一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绿色食品大都分布在边远地区,如兴凯湖、大兴安岭、建三江这些地区,交通落后.而绿色食品主要消费者集中在大中城市,这就给绿色食品市场的扩展形成了困难。除了一些易运送的绿色食品外,大多数水果、蔬菜和农副产品供销脱节。企业存在着“轻零售,重批发”或过分依赖政府行为等现象。绿色食品一般只能在一些大型超市才能买到,种类少,价格高。营销的滞后,妨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

1.4假冒绿色食品多

一些商场内,许多袋装食品和饮料食品的外包装上都印有“绿色食品”的标志;一些用塑料薄膜包装起来的新鲜水果、蔬菜也贴上“无公害绿色食品”标签。这些名曰“绿色食品”的水果、蔬菜,实际上是经过防腐剂处理的.个别生产企业或以次充好,“真”绿色食品,深受“假”的伤害。影响到绿色食品市场的消费与发展。

2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发展机遇

2.1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具有自身优势

2.1.1良好的生态环境

黑龙江省资源破坏程度轻,生态环境良好,半数以上的地域仍然处于良好的自然生态。人口密度仅相当于一些南方省份的20%,人流、物流少,空气污染轻。生产基地人都处在远离城市的边远地带,山清水秀,土净田洁,乡镇企业少,气候良好,这些使黑龙江省较之其他省份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的优势。

2.1.2丰富的自然资源

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居全国第二位。而且耕地面积、林地面积、人均耕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其中可垦荒地居全国第二位。黑土地有机质平均含量高。有各种农作物、蔬菜、瓜果、花卉、中药、食用山产品等2200种,为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独有的自然条件。

2.1.3良好的投资环境

黑龙江省以发展绿色食品作为切入点,坚持全开放和南联北开方针,实施大经贸、大合作战略,吸引外资,加强国际合作,扩大生产和出口势头,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比如经营农业期限超过10年者、合资合作的外方投资者的再投资、纳税遇到困难者惠、利用未垦荒地者、在边境地区经营农业者、经营者需要进口机器、设备等有优惠,这为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2绿色食品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城乡居民的营养水平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绿色食品将是极具吸引力的选择。随着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科学性认识程度的提高、产品品种和数量的增加以及流通渠道的建立和完善,绿色食品将变成现实需求。国际市场的有机食品生产和贸易增长迅速。目前,有二分之一的美国人购买有机食品。美、日、欧洲等国的经销商纷纷要求进口我国的绿色食品。市场需求会推动绿色食品的生产开发保持较快的增长,由此带动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全面发展。

2.3政府的高度重视必将推动绿色食品快速发展

各级地方政府对绿色食品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有力推动。黑龙江制定了绿色食品“十一五”规划,同时下发了有关加快绿色食品发展和加强绿色食品工作的文件,黑龙江省人大还颁布了全国第一部绿色食品地方法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政府的高度重视必将推动绿色食品快速发展。

3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发展对策

3.1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绿色观念

对绿色食品的认识不够是制约绿色食品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因索。应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活动,从发展绿色食品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有利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高度,以形成全民绿色食品观。增强各级干部抓好绿色食品产业的自觉性。企业要树立自己绿色产品的品牌概念。

3.2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生态系统的完好,实现可持续利用,这是发展绿色食品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标准。要搞好水土流失的治理,有效防止工业污染。对环境好的绿色食品产地要珍惜和保护,对环境条件暂达不到标准的产地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和提高。充分发挥森林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

3.3建设高标准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按照绿色食品的要求,选择没有污染、资源丰富、有发展后劲的地域,作为绿色食品的基地。加强土壤、水质、空气和生产资料的定期检查和跟踪监测,控制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领域内建设有污染的工业企业,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实行清洁生产,牢固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将原有分散的绿色食品产地扩展或合并成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形成规模经济。将名、特、优农产品优先开发成绿色食品,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产品优先开发成绿色食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其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

强化监督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绿色食品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供应体系,严把肥料、农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关。加强有机肥和农家肥的投入水平。养殖业要采用无污染饲料和生物添加剂,防止畜禽接触污染源。

3.4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3.4.1加大资金投入

多渠道筹集技术改造资金、信贷资金和产业化资金等。协调金融部门,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吸引第二、三产业的资金对龙头企业进行资金投入,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增加绿色特色食品的质量逐步形成以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自我投入为主,政府和信贷扶持为导向、国内外资金为补充的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3.4.2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政府要因地制宜确定绿色食品,发展的方向,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生产及建设;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帮助农民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政府在财政、信贷、出口、税收等诸方面对龙头企业给予适当优惠政策.政府要改变用行政手段干预的做法,努力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5创造知名品牌

绿色食品能否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一批叫得响、站得住的知名品牌。绿色食品龙头企业要创造知名品牌,以提高市场竞争力。针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品牌多而杂的状况,可把工业企业创名牌的生产经营之道移植到绿色食品生产中来,打造具有区域优势的过得硬的名牌。

3.6走集团化、规模化发展道路

推进龙头企业资产重组、强强联合、构建参与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的企业集团。例如,通过联合、兼并、收购、股份制等资本运营方式,先后建了完达山乳业集团、黑龙江乳业集团、虎林绿都集团、森工黑森集团、北大荒麦业、五大连池矿泉水集团等绿色食品集团,增强了牵动基地、开拓市场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3.7作好市场营销工作

黑龙江省发展绿色食品具有一定的相对竞争优势。截止到2009年底,黑龙江省在绿色食品总数、绿色食品生产量、绿色食品销售额指标皆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黑龙江省要巩固和发展这些竞争优势,在大力开拓市场以及抓好市场营销方面还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做。

3.7.1搞好市场定位

从质量和安全看,绿色食品高于无公害农产品,但低于有机食品。从成本和价格看,绿色食品也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做得好,可以一肩挑两头;做得不好,也可能出现受两面夹击的局面。合理定位直接关系到产品消费群体的选择、产业规模的扩张速度。

3.7.2加强绿色食品的宣传

黑龙江省应抓住绿色食品已成为城市居民饮食消费的新时尚的有力契机,利用各种宣传媒介进行宣传,在宣传中,着重于绿色食品的安全、营养、无污染特征,外在视觉形象应以绿色为主,并注意绿色食品的文化内涵,使其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相结合。要引导企业利用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展销会、经济洽淡会、博览会等机会让绿色食品走出国门。

3.8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

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优势,加快建立农业、林业、畜牧业绿色食品生产及加工技术创新体系。推出一批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与之配套的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发展一批绿色食品技术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对绿色食品经营者和生产者加强培训,进行技术指导。扩大绿色食品技术指导队伍。建立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区,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形成一种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鼓励企业科技人员做出更多的发明创造。建立技术、信息、保险等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风险和成本,刺激生产基地对新技术的需求。

3.9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快相关产业建设

绿色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其它与之相关的产业的协调、配套发展。要按照绿色食品的产业布局,科学规划相关产业项目。加快绿色食品特有的生产资料的开发和生产,发展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优质品种、饲料添加剂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发展无污染包装物的研究和生产。加强绿色食品的贮藏、保鲜、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协调发展。建设绿色食品的信息网络,及时提供准确、有价值的信息。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科研、资金、物资、信息和技术推广等方面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与实践[m].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2]谢长青.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增强农业竞争力[j].黑龙江农业.2006.(8):7-10.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文

2016年12月2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纺织之光“上海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技术”重点科技成果现场推广活动在上海举行。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瞿静,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翠竹,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杜卫平,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勇等领导,以及来自纺织、针织企业及相关单位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等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重点介绍了近年来上海纺织产业取得的科技创新技术成果,为促进纺织行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行业创新技术交流平台。来自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题桥纺织染纱有限公司、上海德福伦化纤有限公司和上海嘉麟杰纺织品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分别介绍了近年来上海纺织产业在节能减排、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的5项科技创新技术成果。

其中,“基于前端治理的针织印染工艺再造和产业化应用”项目主要针对以棉为主的针织印染企业前处理加工的技术改造和工艺设计,解决了传统技术加工中水电汽等消耗较高的问题。采用该技术后,水电汽消耗减少30%~70%,废水排放量减少30%以上,废水pH值降至8以下,COD下降30%左右。可针对不同的面料和加工要求等提供个性化的系统解决方案,解决传统技术加工中布面易产生色块、色条等问题,同时降低棉纤维、面料等的损伤,以获得优良手感。

“高温低NOx煤粉锅炉在印染行业中应用技术研发”项目为一项以高温低NOx液态排渣煤粉燃烧器技术为核心的工业锅炉节能减排新技术。通过在煤粉燃烧器内采用集中供粉和分区段配风控制技术、高热负荷状态下低过量空气燃烧、煤粉气化燃烧以及烟气中心回流再燃烧等技术的组合,实现了煤粉在高温燃烧过程中抑制NOx生成,促使NOx还原成N2,达到低NOx排放目的。

“差别化原液着色纤维和多元复合功能纤维”项目发挥“差别化+”产品的优势,将差别化、功能性与原液着色相融合,生产功能性、差别化的原液着色纤维,既环保又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如原液着色高色牢度纤维、原液着色异形截面纤维、原液着色功能性纤维,实现了纤维的功能性与染色同步生产,产品色牢度高、功能持久,兼顾了低碳环保、高牢度、功能性、时尚等诸多优点。多元复合功能纤维赋予单一织物纺织品至少2~3种,甚或5种以上功能,如吸水速干抗菌防臭纤维、吸水速干抗紫外线纤维、吸水速干凉感纤维以及吸水速干抗紫外线抗菌防臭凉感纤维等,可满足不同产品的生产需要。

“仿棉针织运动面料的研究及开发”项目开发制备了一种适用针织的高吸湿率仿棉聚酯纤维,通过复合加弹制成具有短纤纱效果的长丝,并通过优化预缩、预定形和染色工艺,攻克了涤纶仿棉面料染色疵点、染色散点、面料手感发硬等系列难题。而“高档导湿快干羊毛混纺针织面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则系统研究了防缩羊毛/改性涤纶混纺高支纱导湿快干针织面料的关键技术,通过纺纱、织造、染整技术集成创新,形成了高档导湿快干羊毛混纺面料的产业化生产技术,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汉麻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

2016年12月14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在湖北省嘉鱼县联合举办了纺织之光“汉麻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应用”重点科技成果现场推广活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高勇,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会长董春兴,嘉鱼县委副书记、县长胡春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技术推广处处长张放军,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陈思奇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麻纺企业代表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国麻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承泽主持。

高勇在发言中指出,在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提升天然纤维的竞争力是纺织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麻纺行业近年来经过不断研发,为促进行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汉麻就是其中的代表。目前汉麻已成为我国麻类产品中最大的品种,从种植到加工,我国已掌握了独有技术,近年来逐步得到了国际认可。未来,麻纺行业的发展重心应瞄准高端路线,创建中国自主品牌。

董春兴表示:“本次会议把近2年来获得‘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有关汉麻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宣传和推广,将进一步促进这些科技项目落地、生根、开花和结果,真正形成生产力。希望通过科技成果推广会,促进麻纺行业在产品开发、科研等方面作出新的贡献,从而促进整个产业的提升。同时,通过市场宣传和推广应用,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充分体验和感受到汉麻产品的优良特性,以及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会议邀请了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郝新敏博士、武汉汉麻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明斋、吉玛良斯服饰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季国苗、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王庆淼博士、丹东优耐特织品有限公司工程师张悦、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文国,对近年来汉麻产业在纤维处理、纺织加工、清洁生产、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创新成果进行了重点推广。

其中,“汉麻高效可控清洁化纺织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项目针对麻纤维生产中污染重、能耗高、效率低、品质差等难题,通过系统研发,形成了原料制备、产品加工、技术标准的创新体系,加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曾获得2016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汉麻纺纱关键技术及高品质纺织品应用”项目研发了双清双梳纺和紧密赛络纺关键工艺和设备,解决了汉麻纤维高比例、高支混纺的技术难题,并通过染整技术创新,实现了汉麻纤维的综合利用,开发出高档时装、运动休闲、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等高附加值功能性产品;“汉麻生物脱胶技术研发”项目采用一种特殊的厌氧型微生物菌种进行脱胶,工艺简单易行,脱胶效果显著,可以提高汉麻的加工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轻环境污染;“高支汉麻双丝光针织天然多功能面料关键技术”采用纱线丝光以及面料圆筒丝光和平幅液氨处理新技术,极大地改善了汉麻面料的免烫、表面光泽、缩水率和手感柔软等性能,开发出的汉麻针织内衣产品已成为雅戈尔服装的品牌产品;“汉麻改性聚氨酯涂层材料与麻织物抗皱关键技术”开发的防水透湿雨衣涂层织物,具有高防水、高透湿、8h雨淋衣内保持干燥、28天湿热老化无粘连等性能,防风透湿面料在-20℃下使用仍具有良好的柔软、透湿性能;“汉麻在家纺产品中的开发与应用”项目开发的麻棉混纺床品系列、麻棉混纺毛巾产品技术构思独特、组织和工艺设计新颖、吸湿排汗、抗菌抗紫外线,市场前景好,受到了广大客商的一致好评。

此外,黑龙江省孙吴县科协主席、县汉麻协会会长韩春孝和明融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总经理肖明华分别对寒地优质汉麻的纤维特性与机械化种植技术以及激光细度仪在麻纺织行业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介绍。

化纤行业绿色纤维制造关键技术

为了贯彻落实《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促进生物基化学纤维、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原液着色化学纤维产业链工艺、技术、装备应用及推广,2016年12月23日,由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和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纺织之光“化纤行业绿色纤维制造关键技术”重点科技成果推广活动在浙江省海盐县举行。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理事长高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科技发展部主任彭燕丽,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叶志民,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贺燕丽、王玉萍等领导,以及化纤行业上下游企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代表共200余人出席了此次活动。

此次推广活动,代表们围绕绿色制造产业政策、绿色纤维制造关键技术、绿色纤维认证、绿色纤维产品应用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俞建勇在致辞中表示,发展绿色纤维和绿色制造是化纤产业提升的内在需求。“十三五”期间,化纤行业将继续发展绿色纤维制造和应用,注重开拓新兴纤维资源,加大开发生物质纤维产品,提升原液着色纤维发展水平,大力发展循环再利用纤维,加大废旧纺织品回收技术开发,从源头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加速化纤工业绿色发展,依靠科技发展实现纺织化纤行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绿色纤维制造包含原料绿色、加工绿色、使用绿色和产品绿色。绿色概念则体现在:原料来源生态,比如聚乳酸PLA纤维、PTT和PDT纤维,更多地基于农林废弃物打造生物基材料;总体加工过程生态、节能、环保,节能减排,对于生产过程中的废丝、废料、乙二醇进行回收利用,对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进行全流程监控;产品使用与维护节能、低碳、环保,如服饰的生产采用循环再生纤维,生命周期可循环。

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华平在介绍“化纤行业绿色纤维制造关键技术”时表示,未来,我国需要建设绿色纤维制造体系,包括回收体系、循环再生体系、绿色纤维采购及应用体系、认证及品牌建设体系等,发展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的化纤再生循环经济,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性增长的化纤经济,转变为依靠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发展的经济模式。

在嘉宾访谈环节,高勇、俞建勇、端小平、彭燕丽、贺燕丽以及海盐海利环保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浩以“绿色纺织,从纤维开始”为主题,围绕绿色制造产业政策解读、化纤行业绿色制造关键技术、绿色纤维认证和应用、国内循环再生纤维发展方向、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等话题展开了深入讨论。高勇指出,绿色制造在纺织行业中主要体现在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方面。在节能方面,纺织行业这些年一直在积极推进,现在节能已经包含在绿色制造内容中;减排是纺织工业绿色制造过程中的主要任务,包括减少废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的排放;在资源的循环再利用方面,目前我国在纺织服装生产过程中的废料等都能够做到循环再利用,再生聚酯瓶片行业已经形成较大规模,“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强废旧纺织品循环回收系统建设,提升回收和加工技术水平。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食用农产品;绿色技术;制约因素;研究;推广

中图分类号:X384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3-0125-05

AbstractGreenproductionofedibleagriculturalproductsiscrucialforsolvingproblemsinqualitycontrolofagriculturalproductsandsafetyofproducingenvironment.However,itspopularizationwasratherslowlyinpracticeduetonumerousconstrainingfactorssuchasimmaturetechnology,highcostandrestrictionoflaborquality.Soweshouldbreakthroughthekeypoints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agriculturalproducts,enhancetheresearchesongreenfarmingtechnology,pestcontroltechniques,developmentofmeansofproduction,relatedsupportingtechnologyandstandards,andstrengthenthepopularizationbyintegratingpowerstofocus,reformingsupervision,consolidatinginstitutionsupporting,andenhancingeducationguideandgovernmentsupport.

KeywordsEdibleagriculturalproducts;Greentechnology;Constrainingfactors;Research;Popularization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下简称绿色技术)是相对于传统农业生产技术而言的,是一系列安全、无公害、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的统称,适用于各种农业生产,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意义尤其重大。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阶段性靠行业管理、靠体制机制,但最终要靠绿色技术的应用。本文主要从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探讨绿色技术的问题与发展。

1食用农产品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我国现行的农业生产技术由传统技术发展而来,整体上是短缺经济条件下的数量目标型农业技术。

1.1以传统技术为主导,农业技术良莠不齐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农业生产组织的变革,农业化学品大量投入,与之配套的良种新技术广泛应用,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升。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与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要求相适应,农业上推出了大量新成果、新技术,涌现出许多资本、技术、劳动密集型规模化基地,有的还采取了工厂化的生产方式,其产品甚至达到了绿色、有机的标准。但从全局来看,主要的还是以数量效益为目标的改良技术,特别近几年,随着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农业的副业化趋势加重,兼顾环境保护和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得不到广泛运用。

1.2有毒有害药物添加剂屡禁不止

随着对健康和环保认识的深入,我国逐步淘汰了多批次农药、兽药、助剂、生长调节剂,像有机氯类农药、除草醚等,近几年又在蔬菜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生产中规定了更多禁用药物。然而,违禁药物却长期禁而不止,有的改头换面重新上市,有的复混到“新”药中借壳登场,还有的流入黑市地下交易使用,更有像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屡屡发生。

1.3食用农产品生产呈自由放任状态

我国农业生产尚没有食品非食品之别,与生产经营自相适应,生产者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什么人生产完全放开;对生产环境、对生产资料的要求、对生产过程中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实践中并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包括食用农产品生产在内的农业成了所有行业门槛最低、生产最粗放的产业,因而出现了内销与外销、销售与自食两块地、两种方式、两个标准的“一家两制”现象。

1.4技术规程标准多,执行差

标准多体现在制定者多、总量多、层次多、项目多,从类别看,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且彼此差别很大;从物种方面看每个物种都有不同方面的多个标准,基本做到了标准规范全覆盖。执行差体现在标准的虚拟化、理想化、八股化,有些标准概念模糊、界定笼统,实践中难以操作运用,除出口产品外,有标不依的现象极为普遍。

1.5农产品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不高

从技术的角度看,有些方面我们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生产实践上利用率不高,以质量环境安全为目标的绿色技术利用率更低,产品质量和销售转化受到了很大限制,经济效益很低。即使在规模化经营的“三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尽管绿色技术广泛应用,但由于生产成本、产量和价格的制约,纯生产领域经济效益普遍一般。

2制约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

2.1技术自身因素的制约

绿色技术发展起步较晚,技术成熟度不足,效果受气候、地区的影响较大;有的需要一定的保存和使用条件;有的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生物制剂还有货架期短、成分不稳定、广谱性差、药效慢等特点;灯光诱杀、释放天敌灭虫、传染病防疫等还有规模的要求。这些都不便于在农村一家一户广泛使用。

2.2经济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经济成本高。生物农药价格是普通农药的几倍,低毒低残留药物受其药效和使用量的影响,投入也明显高于普通农药,绿色技术对设施和器械的特殊要求也需要加大投资。

其次是劳动力成本高。物理技术、生物技术都需要较多的劳动投入,在目前农村劳动力匮乏、价格高涨的形势下不便实施。

2.3生产者素质和传统习惯的制约

绿色技术主要是高新农业科技,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目前农村空心化、老龄化日趋严重,难以适应其要求。

传统习惯也影响绿色技术的推广。如农民评价一种农药一般是看其能否迅速全面彻底杀虫灭菌,效果要立竿见影,而从绿色生产来看,药物使用越少越好,除非达到一定程度是不能用药的,而适度的虫口密度和轻度病害一般不影响产品数量质量,防治措施也未必越速效越好,在合理时限内即可,要看综合效果。

2.4技术转化的制约

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成果与农资、技术与生产、农资与应用的沟通和转化的渠道和手段。一方面适用、经济的绿色技术十分缺乏,另一方面许多成果长期搁置于研究部门和业务部门而得不到推广和转化。一些新技术如多数生物制剂产品,从研究角度已经很成熟,在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应用,而在我国许多仅限于部分高效产业、高端农产品生产,还没有走进“寻常百姓家”。

3影响绿色技术应用的原因

3.1思想认识的误区

从政府方面看,一是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认识不够,将其等同于一般农产品;二是对绿色技术的公益性、基础性认识不够,在技术转化过程中走了一条示范推广的常规路径,过于注重“三品一标”生产而忽略了大众产品;三是对绿色技术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意义认识不够,重管理执法轻服务改进,只堵不疏,不能形成长效机制。

从生产者方面看,无视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过于注重经济利益,在义利观和社会责任感方面有待进一步端正和加强。

3.2技术路径不够科学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众多、生产多样、技术复杂,在大农业中走一条“因地制宜、高端突破、示范带动”的技术提升路径是必要的,但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上这一路径不完全合适。食用农产品生产应把安全目标放在首位,把全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为立足点,更加注重底线而不是精度、高度,更加注重产品的不合格率而不是优良率。这就要求在技术路径上走一条“适度的大众路线”或者是“中端路线”,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加适应农民的承受能力和操作能力。国家应把这类技术及其相关产品作为支持的重点,纳入公益事业、民生产业予以扶持。“三品一标”产品、出口农产品等高端产品坚持市场化发展的路子,国家按扶持企业的方式给予支持。

3.3研发动力不足

受政策性因素制约,公共研发机构尚未把绿色技术研发列入工作重点,国家也没有整体的中长期规划,技术和新型生产资料的引进转化也缺乏明确的方向。农业技术由于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大、回报率低,绿色技术的研发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4利益引力不够

一是市场回报低。食用农产品市场宽松的质量管理,为不合格农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流通空间,使得主流农产品市场优劣难分、良莠同价,良好农产品失去了寻租变现的机会,绿色技术使用者的高投入不能得到市场的正常回报。

二是缺少政策扶持。绿色技术具有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高、经济效益低的特点,国家理应负担超额支出,但目前国家既没有绿色生产资料的补贴,也缺少优质优价的实质性政策,生产者成了绿色生产高成本的唯一承担者,势必影响其积极性。

3.5推广措施乏力

现在既缺少计划经济时期的强力行政手段,也没有形成新的技术支撑体系,镇村科技服务出现了“断层”,村级出现了“真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停在了“最后几公里”外。

4重点推广的绿色技术

4.1病虫害防治技术

4.1.1病虫害预报预防技术改进和完善病虫害预防预报措施,提高预防预报效率和精度,并通过多种渠道把病虫害发生发展的信息传递到广大农户。做到有针对性达标防治,没有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不得使用化学农药,以减少使用农药次数和使用量;达到病虫害防治指标的要及时科学防治,以利提高防效。

4.1.2病虫害绿色控治技术一是物理防治技术。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降低劳动强度,提高防治效率和效果。二是生物防治技术。着重解决产品质量稳定性和使用成本,注重新型生物种群的研究与开发,逐步使生物防治成为食用农产品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技术手段。三是新型化学防治技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遵循“严格、准确、适量”的原则,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限,根据田间病虫害分布状况准确选择施药方式、剂量和次数。有条件的地区推广专业组织统一施治。

4.1.3抗病良种的选育应用选择适合当地的抗病虫、抗逆性强的品种,少施药或不施药;注重乡土种质资源的利用,做好引进良种的比较试验。

4.1.4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转基因技术在增强生物抗逆性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食用农产品的特殊性,在生产中既要持慎重态度,又要积极研究,准确运用。

4.2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制

4.2.1绿色肥料、饲料的研制绿色肥料、饲料要既能最大限度地满足生物生长的需要,又不给生物和环境安全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绿色肥料包括生物有机肥料、复混肥料、缓释肥料、高浓缩肥料等。绿色饲料研制要进一步扩大饲料来源,提高饲料利用率和转化效率。

4.2.2绿色药物泛指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各类农兽药。要注重新型生物及生物源类药物的研发,优化新型化学合成类药物的构成。要在加强控制类药物研发的同时,注重和加强预防类药物的研发,减少治疗类药物使用量,提高治病防虫的效率。

4.2.3绿色农用器械包括物理防治设施、生物及化学防治器具、隔离与保护设备等,要着力在便捷高效、降低劳动强度、延长使用寿命上加大研发,尤其注重开发适合家庭规模和小型专业服务队使用的中小型器具。

4.3绿色种养技术

4.3.1设施基础改良种植业主要是进行土壤改良和耕翻,改善水肥条件和灌溉方式,减少水土流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主要是提高养殖场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综合利用代谢排放物。

4.3.2实用常规技术像种衣剂技术、嫁接技术、适期或错期播种技术、畜禽疫苗接种技术、消毒隔离技术等都是很好的绿色技术,有必要加以发扬光大。

4.3.3生态种养技术充分利用生物技术、智能技术的新成果,提高生态种养的水平和范围;认真探索生态种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延长和完善生态链条,提高产业链条能量循环与转化的效率和效益。

4.3.4轮换和立体种养技术通过轮作换养、立体种养等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在较大范围内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蔓延,在水产养殖中还可以大幅度提高饲料和水体利用效率。将间作套种引入到设施农业,将生物技术开发与养殖业结合起来,实现技术效益的最大化。

4.4相关配套技术

4.4.1精准化检测技术包括精量检测技术和快速测量技术,检测项目包括农产品检测、生产资料检测、环境监测等,目前尤其要加快开发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快速、准确检测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方法。精细检测要与国际接轨,快速检测要突出其方便、快捷的特点,便于基层农技人员和市场管理人员掌握使用。

4.4.2遥感和自动化技术当前要着重探索病虫害预报、动植物观测、环境监测、产品质量动态、生产过程监管等项目的遥感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科研和生产管理的能力和效率。

4.4.3信息技术研究信息技术在涉及绿色技术的农产品质量、病虫害动态、生产资料鉴别、市场动态、技术培训、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逐步实现网络互通、信息公开、资源共享。

4.5标准规范修订

标准规范是技术的高级形式,要解决当前商业性标准多生产性标准少、产品类标准多技术类标准少、结果标准多过程标准少的问题。

4.5.1实行标准分类专门制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相关标准,从严限定化学投入品、生产环境条件指标,将给农产品和生态环境安全带来显著好处和产生不利影响的规程技术,如传染疾病、迁徙性害虫的防治,药物剂量浓度和弥漫性药械的使用等,列入强制性标准,由相关部门监督执行。

4.5.2完善标准内容,提高标准质量对已有标准进行补充完善的同时,着重加强食用农产品生产从业者(组织)标准、化学投入品标准、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标准、成品半成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制定,提高标准的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4.5.3细化标准课目由于一类生物生长期和食用部位的不同,对条件的要求差别很大,因此在标准课目上避免使用蔬菜类、水果类、畜禽类等这一类概念,即使蛋用鸡与肉食鸡、早熟苹果与晚熟苹果也应加以区分。

5加强绿色技术研究推广的措施

5.1整合力量开展重点技术攻关

国家在宏观层面加强指导规划,加强中心实验室建设,设立科研专项,对重点课题适度区域分工,对科研力量适度跨部门整合调度,以减少重复研究,提高科研效率。同时加强引进集成研究,试验引进发达国家绿色技术方面的新产品、新设备、新技术、新经验,尽快实现技术、产品、标准的全方面接轨。

5.2改革推广途径

切实解决基层农技推广的真空和断层问题,建立以经济组织为支撑的地域性基本技术强制性标准推广体系,采用自由的推广方式和政府包揽、一竿到底的推广体制,把一线技术人员设在基层涉农经济组织上,把责任落到具体人员身上,政府农技推广侧重宏观指导培训,逐级实行指导、考核、评价,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农技推广体系。

5.3强化标准的执行力度

一方面加强农业执法,完善执法内容。依法淘汰高毒高残化学品及其相关技术,强化食用农产品各环节的检测检查,强力纠正影响农产品和环境安全的行为和技术。

另一方面提升技术标准,完善标准分类。根据食用农产品的特点从严控制农业化学投入品,适当增加强制性标准的范围和比例,完善推荐性标准的项目和内容,同时制定配套落实措施。

再者适应食用农产品需要,修改完善涉农法律。既要修订完善现有涉农法规中不能满足食用农产品安全要求的规定措施,又要补充增加如强制性标准等内容的制度要求与推进措施。建议将食用农产品生产从一般农产品(如饲用、原料用等)中分离出来,单独立法控制。

5.4实行食用农产品组织化生产销售

解决农产品质量与生态安全问题,必须改革目前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散乱和放任状态,实行食用农产品生产领域有条件进入,首要的是以组织形式进入。组织对内部所有农户的生产经营负责,农户可以组织的名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但同时接受组织的管理。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可以发展成这样的组织。

5.5教育引导

加强绿色农业技术的宣传,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培育绿色消费观念,创造一个有利于绿色技术推广的外部环境。广泛开展技术培训与科技示范,用典型事例、现实成效引导广大农民,加速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

5.6建立政府为主导的支持体系

推广绿色技术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在加大对公共科研攻关支持的同时,转变扶持农业的方式途径,把笼统生资补贴变为绿色生资补贴,减少农民绿色技术支出,降低安全农产品生产成本。鼓励企业开展绿色生产资料的研发推广,加大对绿色专利技术、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通过税收、金融等政策为绿色生产资料的经营推广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洪渡,袁庄朝,刘向阳,等.农技推广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的作用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5):60-62.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文篇11

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于1979年6月在香港成立,隶属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世界500排名第37位)。集团旗下拥有五家上市公司,主营地产、承建及物业服务。截至2015年底,集团资产总额4,270亿元人民币。

集团地产及相关业务由中国海外发展有限公司营运,公司诞生成长于香港地区,扩展至澳门地区,发扬光大于中国内地。秉持“过程精品,楼楼精品”的项目发展理念,公司独立研发推出五代产品体系,形成涵盖房地产开发全过程的精细管控体系,打造了中国房地产行业领导品牌“中海地产”(品牌价值达397.59亿元人民币),并已构筑了以港澳、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东北、中西部为重点区域的全国性均衡布局,业务遍布港澳、中国内地50余个经济活跃城市和英国伦敦、美国泽西市等地,土地储备逾4,000万平方米。

问题

房地产行业是高速、高消耗的行业,建筑能耗巨大。有数据显示,到2022年,中国人口峰值将达到15亿,如不能很好控制建筑总面积和全面推广节能建筑,每年总能耗将超过10亿吨标煤。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行业发展的要求以及节能的崭新市场,都要求房地产行业向绿色房地产转型和升级。

解决方案

作为国内最早推动绿色地产研发和实践的房地产企业之一,早在上世纪80、90年代,中海地产即率先向内地引进海外高密度、高容积率的高层住宅建造经验,节地效应显著。中海地产主张采用低成本、高效的适宜节能技术,从项目定位和规划设计阶段就主张将被动式节能作为主导思想,贯穿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

绿色地产研发与制度化。2007年,结合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与美国绿色建筑协会LEED标准,推出了《中海地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了《中海地产绿色建筑推行实施办法》。这两份标准与制度,成为全公司贯彻的绿色制度,也成为《中海地产绿色建筑白皮书》的蓝本,指导中海地产全过程绿色精品的开发。

绿色全周期技术应用。中海地产从早期在项目中广泛应用绿色技术逐渐发展为从绿色全周期的技术运用角度进行绿色开发实践。例如,2009-2013年,中海地产达到及预计达到国家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建筑面积达280万平方米,这些项目根据不同等级的绿色建筑标准,相应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中水回用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户式新风系统、照明控制系统等众多节水、节能材料、设备、技术等。

在设计阶段,项目即要经历基于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与项目定位相结合的绿色设计评审,并分绿色等级展开规划设计。规划设计阶段进行电脑模拟分析,采用被动式节能理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深圳中海香蜜湖一号项目,对建筑平面、剖面的设计,令许多家庭在炎炎夏日可以少用,甚至不用空调。在多个居住及办公项目的实践,进而通过对技术研究成果实践反馈后再研究的形式,达到绿色集成技术的研究目标,还形成中海地产重点技术:五大系统、十大技术标准。同时,中海地产还制定绿色施工方案,进行绿色施工管理,并加大材料招投标中绿色、环保的评分权重。

成效

社会效益

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2014年12月完成验收的苏州中海国际社区233-2项目(春天工程)为例,作为中国海外集团首个全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科技示范工程,该项目完成“建筑节能率8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50%、节水率10%、非传统水源利用率30%、可再生建材利用率30%”的设计目标,仅用电一项,每年即可节约3.1万度电。该项目上所采用的技术,如太阳能热水器系统、雨水回收系统、节能系统、节水灌溉技术等,在中海地产全集团范围得到了广泛运用。

为行业发展贡献经验。多年以来,中海地产大力推进绿色建筑的研究,并形成多项实质性成果,为行业发展贡献了有价值的经验和技术。其中,《中海地产绿色建筑技术导则》对绿色地产的开发理念、实施技术细则等予以详细规范,获得住建部的高度评价。

经济效益

中海地产作为中国绿色建筑委员会绿色房地产学组组长单位,中国海外发展亦入选香港“恒生可持续发展企业指数”,其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等获得充分肯定。

截至2015年底,已获得中国绿色建筑星级认证、美国LEED认证、英国BREEAM认证合计超过40项,共计建筑面积超过450万平方米。2015年全年,公司所开发的项目共有9个获得了绿色建筑认证,共计约143万平米。其中三星级项目3个,二星级项目2个,一星级项目3个,BREEAM认证1个。这一绿色的附加价值推动了中国海外发展经济效益的提升。过去5年(2011-2015年),中国海外发展的营业额复合增长27%,净利润复合增长22%,价值创造能力保持行业领先。绿色材料、设施、技术的创新应用,也逐渐体现为产品竞争力与产品溢价。例如苏州中海国际社区199-3项目,获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认证,项目平均售价高出周边同档次楼盘10%以上。

绿色果品生产技术范文篇12

一、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价值

1.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与普通工业品相比,农产品品种多、数量大,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制约程度高,生产地点和消费地点都非常分散,导致物流范围广泛,而且在物流过程中对包装、装卸、运输、仓储、防疫和保鲜等方面有着较为特殊的要求,形成了巨大的物流成本。农产品因积压而腐烂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农产品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在实施过程中,对农产品的采购和分拨、配送、仓储环节乃至整个供应链管理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有利于节约农业资源,降低流通成本,拓展农产品的利润空间。例如对农业自然资源进行回收和重复使用等逆向物流举措,可以降低农业企业和农户的原料成本。因此农产品绿色物流是农产品流通领域发展的必由之路,实施农产品绿色物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降低农产品损失率和物流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2.有利于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因为物流活动贯穿了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所以合理、高效的物流能够通过对整个生产、流通和消费结构的协调与完善而带来巨大的利润。首先,农产品绿色物流可以通过需求预测、订单处理、分销配送、存货控制、交通运输、仓库管理、包装、搬运、退货和废弃物处理等环节来实现农产品流通过程的增值,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三利润源泉”;其次,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绿色形象和内涵,还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近年来,世界农产品贸易量一直呈现出上升趋势,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根据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的统计数据,2006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634.78亿美元,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4.12%。2008年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为991.6亿美元,中国畜产品、干豆、水产品、食用油籽、植物油、食糖和棉花等农产品进口均在世界各类农产品进口中居前十位;茶叶、水果、干豆、坚果、蔬菜、水产品和食用油籽等农产品出口均在世界各类农产品出口中居前十位。但2008年以来,世界农产品贸易环境急剧变化,市场需求萎缩,价格剧烈波动,我国优势农产品出口受阻,国外大宗农产品进口冲击严重。在这种形势下,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可以更好的为我国农产品贸易服务,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和竞争优势,促进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

4.有利于打破非关税壁垒的限制。近年来,随着非关税壁垒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国农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往往会面临“绿色壁垒”的限制,给农产品出口带来了巨大压力。实施农产品绿色物流,通过在生产、加工、包装、配送、仓储等环节严格把关,推行国际通行的环境认证制度,可以打破绿色贸易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二、我国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存在的主要障碍

1.对农产品绿色物流内涵认识和理解不足。从农产品生产的角度,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仍以个体农户为主,经营方式较粗放,关注的重点在于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农户无法充分掌握物流信息,更不能完全介入供应链;农产品生产企业虽然实力较为雄厚,但由于当前我国农产品生产利润不高,导致农产品生产企业不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绿色意识淡薄,农产品绿色物流实施存在困难。从农产品消费的角度,消费者追求的是产品质量和绿色保障,对于绿色物流环节没有足够的重视。从农产品物流的提供者角度,从事农产品物流的企业大多数是传统的储运企业,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提供的服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农产品物流层面上,以提供农产品的运输和仓储保管服务为主,企业内部管理更是缺乏现代物流理念,没有把农产品绿色物流作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各级政府更多考虑地方的经济利益,仅考虑物流的“利润创造”功能而没有绿色化的概念,对发展绿色物流重视不够。

2.现有政策和制度与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要求差距较大。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政策和法规的制订和颁行,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涉及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就更少了。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标志着我国现代物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对政府和企业而言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政府如何从政策、法规方面推进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全面实施,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形成一个有利于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良好环境,缺乏规范化的市场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农产品绿色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等绿色物流环节的管理缺乏政策引导,导致整个农产品物流行业处于一种无序发展的状态中,造成了资源配置上的极大浪费,这些都不利于农产品绿色物流在我国的推行和发展。

3.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落后。要实施高效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不仅依赖绿色物流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我国目前的农产品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物流形式单一、物流技术落后使得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无效物流严重,无效物流成本占农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较高,损耗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产品物流仍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冷链物流尚未形成。据统计,我国目前生鲜果蔬产品的冷链运输仅占总量的10%~20%,而美国、欧盟等国的这一比例高达80%。冷链运输尚未普及致使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耗率极高。我国每年生产的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损失率竟高达25%至30%,远远高于发达国家5%以下的果蔬损失率水平。按照这个比例计算,我国每年大约有1亿多吨果蔬腐烂损失。发展冷链物流可以大大降低物流环节损失率。第二,农产品物流的包装技术落后。我国农产品包装过于简单,许多农产品甚至未经包装就直接上市,这样不仅使农产品极易受到污染甚至腐烂变质,在物流过程中容易导致损失,与绿色物流理念背道而驰。在包装材料及包装方式的处理上,与农产品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三,物流信息技术水平低下。我国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程度低下,未能充分运用条形码技术、电子标签(RFID)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等电子信息技术,导致供应链之间的需求信息传递被扭曲,信息失真严重,极大地破坏了供应链的协调,农产品物流各环节衔接不畅,物流成本加大,这些均背离了绿色物流的内涵。另外,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功能的限制,也会导致物流路径的迂回与不合理。

4.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目前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绿色程度”要求日益提高,相应地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绿色壁垒”在不断地加高。绿色贸易壁垒以其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保护内涵上的广泛性和保护的隐蔽性给各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农产品贸易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制约。积极应对外国的绿色壁垒是推进我国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不完善,监测标准不统一,众多标准分散交叉,缺乏相应的协调机制,有些标准使用多年,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需要,也与世贸组织的要求脱节。如目前农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有统一标准,这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等物流环节造成一定困难,对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产生了阻碍作用。

5.农产品绿色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生产还是以个体农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模式,加工方式以初级加工为主,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形成了一个以批发市场为枢纽,以农民和个体商户为主体的初级农产品流通体系,在农产品物流模式上仍以供方物流模式为主,农产品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基本上由农户自己完成,个体农户重生产、轻储运,难以形成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对第三方物流存在认识上观念上的障碍,导致农产品物流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低。现阶段一些大中城市在建和拟建的农产品绿色物流园区、农产品绿色物流基地等项目虽然很多,但已经建成投入使用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中心有相当比例处于亏损经营状态。此外,各物流职能部门又难以协调,不能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物流大系统,从而导致农产品绿色物流社会化程度效率低下。

6.专业物流人才缺乏。从事物流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物流专业知识背景,而从事农产品物流还应了解农业与农产品的相关知识,如果蔬物流、花卉物流、深加工食品物流、保鲜物流等。在某些发达国家,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持有相关行业的就业资格证书,以保证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由此可见专业人才对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性。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农产品物流方面的人才培训体系和机制,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与培训,能够从事农产品绿色物流的专门人才更是缺乏。我国虽然已经有近百所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但大多侧重于工业物流人才的培养,专业农产品物流人才相对匮乏。

三、发展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政策建议

1.树立绿色物流观念。树立绿色物流观念应从政府、农产品企业和农户三个方面入手。政府应该鼓励和引导全社会推行和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为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宣传导向,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相关技术和信息的培训,协助农户充分介入农产品供应链,能够在物流过程中搜集、整理和储存各种绿色信息,并及时运用到农产品物流中,促进农产品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

2.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绿色物流法制保障体系。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和清理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市场行为。美国和韩国等国家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迅速,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这与他们重视农产品物流产业发展,颁布一系列农产品物流法规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农产品物流的经验,并根据我国农产品生产、销售方式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有中国特色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法律法规。如制定和完善农产品的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等级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物流设施标准、绿色通道和绿色市场标准以及作业流程等。还可以通过制定回收再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发展废弃物循环物流,提升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效率与公共效益。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支持力度,在产业政策、税收、金融、城市规划、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大力扶植农产品绿色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如扩展“五纵二横”鲜活农产品(即新鲜蔬菜、新鲜水果、鲜活水产品、活的畜禽和新鲜的肉蛋奶等5类农产品)流通绿色网络的覆盖面,对所有农产品运输实施绿色通道制度,以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促进农产品的跨区域流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大力发展绿色物流技术。第一,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建立一个能满足消费者、供应商和零售商三方面需求的冷链物流模式,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均进行严格的温度控制和实施监控。此外还要开发并推广使用农产品产后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第二,提升农产品绿色包装和加工技术。要研究农产品的绿色包装技术和绿色包装材料,做到包装模数化、大型化和集装化,以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和运输环节中的机械化操作,并尽可能使用可回收利用的包装器具。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加工企业要实施绿色加工,并不断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比例。第三,加大物流信息技术的实施力度。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创建农产品绿色资源数据库和绿色信息平台,将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链接起来,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和POS(时点销售信息)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和交换,使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户和物流企业达到实时信息共享,运用条形码技术、电子标签(RFID)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电子信息技术,保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路径畅通,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避免无效物流的产生,打破我国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的限制。

4.完善绿色物流标准,建立行业标准化制度。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参与主体和各个环节,均应按标准化的要求组织实行。首先,建立农产品绿色物流认证体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立绿色市场、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生产线、绿色品牌的认定和管理标准,实施动态管理。其次,大力推进农产品绿色物流标准的建设,形成统一的农产品物流业国家或行业标准,对农产品绿色物流设施和相关装备如物流装备、包装、信息接口等实施标准化建设。农产品绿色物流用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作业和服务标准等方面都要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

5.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具有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等优势,能够大幅降低物流成本。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利用第三方物流服务比自营物流可节省成本达28%。要改善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存在的这种“小而全、大而全”和自货自运的经营模式,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仓储、绿色加工等物流活动,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户只负责绿色生产环节。一方面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进来可以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另一方面农业生产企业和农户可以减少物流设施、设备、人才等方面的投入,以更有效地地降低农产品物流的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

6.培养专业物流人才。要突破农产品绿色物流人才缺乏的瓶颈,需要培养和吸纳具备农业与物流专业复合知识背景的技术人才。第一,可以通过在高校现有的物流专业下设置农产品绿色物流方向,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第二,资金扶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农产品物流领域进行研究和创新。第三,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实行现代物流产业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第四,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举办从业培训,提高农产品生产企业和物流企业、农户的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绿色经营和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陆凌云,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问题的探讨,《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期.

[2]王旭然,姚新胜,魏建光,我国农产品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3]张京卫,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分析及对策研究,《陕西农业科学》,2007年第3期.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例(3篇)

    - 阅0

    区域化党建工作总结范文要注重规律性。首先,要注重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特殊性。城市化的动态发展及其经济社会活动的多样性特点,大大拓展了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功能,与农村牧区和.....

    传染病学术会议范例(3篇)

    - 阅0

    传染病学术会议范文篇1由于人们可以将任何类型的文件作为附件发送,因此很多不法分子就利用这一属性和途径将病毒传播出去,再使之自行繁衍和运行,这种状况使得电子邮件成为.....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