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文篇1

面对全球资源能源的急剧消耗、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严峻形势,很多跨国公司早就意识到绿色经济的发展潜力,并采取行动准备在绿色发展上抢占先机。这次发轫于美国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后,随着各国积极推行“绿色新政”,致力发展绿色经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制定和实施企业绿色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自2008年9月至今历时3年对上百家跨国公司就绿色战略话题进行了电话访谈、面对面的座谈或走访等实证调研,并收集了33家跨国公司绿色战略案例,其中包括ABB、惠普、百事、微软、诺基亚、沃尔玛、美国铝业、海尔、联想、华为等捉到知名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在经济活动中开发和利用绿色产品、技术、设备、工艺和绿色能源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教训,对中国企业以及中国政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制定等具有重要参考启迪意义。

跨国公司绿色战略六大趋势

传统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以高投人、高消耗为手段和途径,过分强调发展的经济目标、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数量,忽视对资源的合理有效使用、环境污染的防治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出现资源短缺乃至濒临枯竭以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

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关注的加强,能否在绿色技术上获得更有利的地位,并通过强化垄断竞争能力,从而在绿色产业上积极布局,成为很多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重点。

一、从边缘战略转变为企业核心战略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对自然环境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次和竞争水平。在很多跨国公司,绿色战略已经从一种边缘战略转变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主要跨国公司都有明确全面的绿色战略规划。在传统能源行业,埃克森美孚公司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战略是:短期内重点提高自身的能源利用效率,中期内推动目前可行的减排技术的应用,就长期而言,开发突破性的、可改变行业格局的技术。雪佛龙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是:短期内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长期内开发先进的能源技术,针对气候变化的风险作出调整。壳牌公司在其“2025年全球前景规划”中,把绿色定为贯穿始终的一项核心指标,它还针对欧盟、其他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制定了3种不同的内部碳排放影子价格。英国石油公司也提出了“超越石油”的战略。在其他行业领域,西门子、通用电气(GE)、ABB、松下、东芝等跨国巨头公司也制定了宏大的绿色战略。例如,惠而浦在2003年就制定了到2008年其全球的生产制造、产品使用和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比1998年降低3%的战略目标。GE在2005年就敏锐捕捉到了发展绿色经济所到来的商机,推出了“绿色创想”战略。在过去的五年间,绿色创想以超出预期的势头突飞猛进,经济效益也取得了理想成果。仅2009年一年,GE“绿色创想”在全球的收入就达到180亿美元。从根本上说,绿色正在成为深刻改变企业竞争格局的大趋势,而的绿色行动能否成功,取决于它是否把绿色融入公司战略,并且从整个价值链的角度系统地考虑和实施绿色战略。

二、从被动的“生态遵从”层面进入主动“生态优势”

过去,不少跨国公司在环保方面的努力一般来自于政府的压力以及政策。此外,环境组织也会对企业提出要求。但这种状况正在改变,实施绿色战略的跨国公司在环境保护方面开始变得更加主动。很多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基于自身特点和优势,大都规划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和重点任务。例如,福特汽车宣布将今后的研发和生产重点放到节能减排的混合动力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汽车上;英特尔宣布支持绿色科技,加大环保领域的投资,推动IT产业生态系统建设;沃尔玛公司在采购链中要求对产品进行碳标识,选择那些含碳量低的产品进行采购;英国石油(BP)成立了替代能源部门,利用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低碳或无碳能源技术提高能效,增强产业竞争力;等等。

一些全球领先企业早已不再满足于仅仅遵守环境法规,而是通过有效的绿色战略来创造新的商业价值来源,包括创新产品、更节能或更清洁的生产流程、新业务模式、更高端的品牌或其他形式的新竞争优势。这些“绿色战略领先者”已经将绿色战略提升到一个新的战略层面。他们知道如何将环境效益转变为股东价值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他们已经超越了“生态遵从”层面,进入“生态优势”阶段。一些跨国公司主动推出绿色品牌产品,如通用电气的“绿色创想”产品、大众汽车的蓝驱系列、夏普“Eco-Positive战略”、松下公司的“节能第一产品”等提升了企业的品牌形象。

耶鲁大学环境法规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埃斯蒂认为:在市场上,那些把绿色因素作为核心策略的企业,会比其竞争对手更有优势。绿色需求的规模和发展速度决定着绿色营销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但企业不能坐等绿色需求的来临。一个完整的绿色战略过程应包括对消费者习惯和消费倾向的引导和教育。企业实施绿色战略,不仅要满足已经产生的绿色需求,更要善于激发消费者的兴趣,培养和强化消费者的绿色意识,积极创造绿色需求,促进消费者价值观的改变。

三、从试探性研发到大手笔投入绿色技术

近年来,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大手笔投入绿色技术。例如,杜邦公司称,自1990年执行节能方案以来,已经累计节能20亿美元。它还计划到2015年在节能方面研发投入双倍金,从再生资源获得80亿美元的收入,并至少推出1000种新的安全产品或服务,为此需要处理掉以石油为原料的庞大的纺织及其相关部门。松下计划在2012年之前投资10亿美元开发家庭绿色技术。GE用于研究清洁技术的经费从2005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5亿美元。目前,GE将继续致力于开发新技术,并承诺到2015年,将研发投资增加100亿美元。IBM在2007年宣布每年向各业务部门投入10亿美元用于提高其信息技术的节能水平,这项被称为“BigGreen”的计划将由来自IBM个部门的850多位节能专家所组成的全球绿色团队来贯彻执行。通用汽车2009年申报的1300项专利中,绿色技术占半数以上。苹果公司甚至鼓励供应链企业也加入开发绿色技术。BP资助并积极参与技术和政策研究。2008年,BP参与了美国的能源生物科学研究所(EnergyBiosciencesInstitute)项目,将在10年期间向该项目投入5亿美元;同年,BP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投资7300万美元,成立了清洁能源商业化中心(CECC);并延长了对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减碳行动”的资助。BP是英国能源技术研究所(EnergyTechnologyInstitute)的创始赞助商,年度投资额最高达500万英镑。BP认为,气候变化问题对石油行业而言是一个重大挑战,石油公司为应对气候问题而采取的行动远不仅是降低公司本身的废气排放量,而是应开展政策辩论、赞助研究计划以及开发新的技术来生产更清洁的能源。

四、操作模式从局部到整体升级

长期以来,虽然跨国公司在制定战略时已经开始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但大多数跨国公司在考虑绿色战略时全局观不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系统地实施绿色战略。从战略制定、研发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等环节的整体角度来考虑、操作,要求企业在一切经营活动中都要“绿色”。同时,生产、消费和回收直接与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接触。具体说来:从产品功能来看,表现为产品绿色质量的提高、绿色功能的增强和扩展;从产品生命周期来看,它贯穿于产品的规划设计、制造与维护、营销、服务等过程;从产业价值链来看,表现为跨国公司与原材料供应商、产品经销商、顾客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友好、长期的环境保护机制和关系,实现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营销、绿色消费以及绿色服务等;从生态足迹的评估范围看,既考虑本企业物理范围内外的活动,考虑其所处价值链的全部活动;从社会生态的角度来看,表现为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五、从遵守最低环境规制要求到采取高于当地标准

一直以来,有不少跨国公司采用“双重标准”。在母国和发达国家市场执行更为严格的“全球化”标准,另一方面在发展中东道国市场寻求低标准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因而,跨国公司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理论界、企业和社会的关注,跨国公司在发展中东道国的环境行为尤其成为环境管理领域研究的焦点。虽然对跨国公司是否要承担更多生态责任、对东道国存在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上仍然存在不同观点,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越来越多跨国公司不仅遵守最低环境规制要求,还采取高于当地标准的自愿。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也表明跨国公司逐渐实施全球统一的环境政策,越来越多地对其环境行为自我约束。

一些技术领先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低碳标准的制定。因为,谁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绿色发展的主动权。例如,思科与诸多机构合作,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这些组织包括ATIS(北美)、澳大利亚和韩国最低能效标准、ETSI(欧洲)、EU/EUP(欧洲)、电机及电子学工程师联合会(全球)、国际电信联盟(全球)、经济产业省(日本)、美国能源部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美国)、WRI/WBCSD温室气体协议(全球)。大众汽车蓝驱车型和蓝驱技术系列车型通过起动停车、再生制动和优化的空气动力系统等创新技术在油耗和碳排放方面设立了新的行业标准,通过管末排气处理装置,蓝驱系列车型将氮氧化合物排放降低了90%,达到了未来的欧VI排放标准。

六、从孤军奋战到重视与利益相关者合作

企业绿色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就是制定所涉到的各利益集团的具体战略,而不仅仅是向他们传达。在绿色战略方面,孤军作战是一定要避免的错误。有效的绿色战略必须覆盖较大范围内的企业利益相关方,包括监管部门、非政府组织、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投资者、媒体和大学等。

作为世界最大的商业化能源公司,埃克森美孚认为其有责任与科学界、政府及公众共同采取行动减少碳排放。在埃克森美孚看来,气候变化问题为公司的发展带来了环境、经济、社会、技术、政策等风险,但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发展机遇,因而应更好地理解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市场不确定性及风险与挑战,开发高效、清洁的能源技术并发掘新的商机。

壳牌指出,任何一方都不能独自解决能源领域面临的挑战。在自身采取行动的同时一直在呼吁政府、业界及能源消费者采取行动。壳牌与公共及私人机构进行合作,其参与的组织主要有:亚洲城市清洁空气行动组织、减少天然气燃烧全球伙伴关系(GGFRP)、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BP积极参加政策辩论,呼吁出台政策制定碳的价格,刺激可再生及低碳能源的发展。BP曾向美国联邦政府、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澳大利亚政府和欧盟提交有关正式提议。雪佛龙针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政策制定提出了7项原则:全球参与、能源安全、最大化节约、灵活可行、广泛公平、应用科技、透明。壳牌在影响政府政策方面提出,要继续与政府、行业及非政府组织一起制定有效的政策。

雪佛龙对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研究支持。麻省理工学院指出“雪佛龙公司的长期支持在我们的气候变化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这个高度交叉的学科得以茁壮成长。”

由于企业的业务战略和政府政策有很大的关联度,因而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希望能够参与到政府政策的制定之中。

跨国公司实施绿色战略的机制与途径

实施绿色战略不能仅停留在形式上(如喊口号、写标语,挂宣传牌等),而要通过切实的工作,从企业战略、治理管理机制、规章制度、思想教育上等方面下功夫,使企业的低碳、绿色理念为全体员工认同、接受,并在实际工作中持之以恒,形成共同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使之内化为一种自觉行动,这样才能使绿色战略真正发挥作用。跨国公司在制定和实施低碳、绿色战略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经验。

一、把绿色融入公司核心价值观,制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

在应对资源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倡导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核心价值观。事实上,很多国外的跨国公司早已发现低碳、绿色是未来经济的走向,已将应对绿色战略作为企业竞争战略的重要部分,同时根据企业具体工作情况相继制订了各自的低碳管理目标,并且这些目标常常具有法律效应,需要经过第三方验证。现以企业绿色化战略基本目标是减少碳排放为例。

由于每家跨国公司的内部情况与所面临的环境各不相同,加上企业高层领导的偏好也不同,因此,跨国公司绿色发展战略各不相同,总量碳减排目标内涵差异非常大:有的跨国公司采用的是涵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目标,有的跨国公司采用的是涵盖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碳排放目标,还有的跨国公司采用的是仅涵盖生产制造环节的碳排放目标。跨国公司在制定碳减排目标时,有些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还需要一定的碳排放增长空间,所以制定提升碳效率指标达到实施低碳战略目的;还有些公司在制定了总量碳减排目标之后,也制定了提升碳效率目标。值得关注的是,有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碳减排目标与全球完全一致,如英特尔在中国碳减排目标与全球一致,即从2007年到2012年,将运营所产生的碳排放减少20%。跨国公司对绿色战略目标的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目标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成,在目标的执行中存在国别差异等。参见表1-1。

二、健全管理体质,从组织上确保绿色战略目标的实施

实施绿色战略需要一系列的机制体制保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跨国公司面对日益严格的低碳标准和环境法规都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在低碳、环境方面的管理,特别是很多大型化工跨国公司健全了环境管理体制,在主要决策者中有专人负责环保和安全工作,在最高管理层和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中大都建立了环境安全部门,形成了自上至下的环保管理系统。例如,杜邦公司早在1992年革新了环境管理体制,在公司董事会下设环境政策委员会和环境领导委员会。为了获得员工的支持,杜邦公司还将环境绩效指标与员工的奖金关联了起来,并且设立特别奖项,对杰出的环保业绩予以奖励和认可。

其他行业也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成立专门的机构实施低碳战略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机构。例如,佳能1996年设立了“全球环境推进委员会”的直辖组织“经营机构节能专门委员会”,不断开展全集团范围内横向的节能活动,如开发防止变暖的技术,对能耗较大的生产设备和空调设备进行改进。又如,中国三星建立了中国总部绿色经营及气候变化应对管理体系,每年召开两次由CEO主持的区域内所有总经理参加的委员会。在华南、华东、华北配备专家,通过每月召开总经理及业务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共享韩国总部及中国政府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信息,共同完成公司所制定的战略目标。再如,摩托罗拉为推动节能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以各部门经理为核心成员的节能管理领导小组,各部门主管、有关技术人员、办公人员、生产线员工等全员参加的节能网络,设节能专责,贯彻执行公司有关节能的方针政策、节能技术监督的各项规程、条例、规章制度。节能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同时,围绕公司总体目标,年初制订节能工作计划,按月落实分解。每天对用电情况进行统计跟踪,每周将节电情况及时上报。每月进行节能分析,在总结上月工作的同时,针对生产、办公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组织、协调、分解、落实,进一步提高了企业整体的节能意识。等等。参见表1-2。

三、把绿色理念与目标贯穿整个价值链,延至社会公益等

在很多跨国公司,绿色战略已经从一种边缘战略转变为企业的核心战略。为了达到这个境界,战略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必须很清晰地将绿色战略与企业业务战略联系起来,让所有的核心业务部门都涉足其中。从价值链上看,过去许多跨国公司把战略的重点全部放在绿色研发、绿色销售上面,对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回收关注较少,常常会出现研发很先进、很“绿色”,生产却照旧污染,废弃物不进行环保回收等等情况。当前,跨国公司的绿色战略的全局观普遍增强,从公司产品的研发设计到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制造、包装,到消费者的使用过程,再到产品的废弃、回收,跨国公司都特别关注在低碳这个领域去进行更多的工作,如进行更好的产品设计、更严格的生产流程控制,以及更广泛的材料回收再利用等。例如,惠普将绿色科技理念融入整个产品周期,包括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各个环节,并对这个周期中的每一个供应商提出节能减排的最高要求,从而保证其所提供的产品首先必须是节能降耗的,从打印机、电脑、服务器到数据中心。三星自1995年引进产品寿命周期评价制度以来,从产品开发阶段就开始考虑产品的环保问题。诺维信在生产实践中推动循环经济,将企业环境保护责任与所在行业特点相结合,从战略决策、研发设计、采购、生产、环境管理、环境与生物伦理方针等方面,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战略与实践。松下公司自2007年开始在华实施以全集团为对象、为期3年“中国绿色计划”,主要目标包括“绿色产品”生产、“清洁工厂”创建和“绿色行动”实践,即“提高所有产品的环境性能”、“将所有工厂创建为清洁工厂”和“与社会共同推进环境活动”三个方面。松下在其事业场所在地将努力培养儿童的环境意识,10年将培养共计100万人。另外,为了削减当地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改善自然环境,松下还将开展植树活动,10年将植树100万棵。

四、对供应商和分包商实施低碳、绿色供应链管理

为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沃尔玛、宜家、本田、松下、BASF等公司在内,相继开始对中国供应商和分包商实施以环境责任等检查为内容的社会责任运动,将绿色产业链向供应商、特约店进行延伸,为实现绿色工厂、绿色采购、绿色特约店和绿色产品而不懈努力,而全员参与,既培养了员工主人翁的精神,提高了员工的能力,也培养并锻炼了人才,还可以降低总的营运成本,达到环保和经济双赢。参见表1-3。

五、有关可持续发展责任报告与宣言

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都在原有的年度财务报告基础上,定期向股东和公众提供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环境报告。如:拜耳、BP、飞利浦、松下、法国电力、戴姆勒克莱斯勒、伊顿等了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诺维信从1993年开始每年出版《环境报告》。2009年,松下电器(中国)发表绿色创意报告,年度环境经营成果,伊顿也首次了中国绿色产品行业调查报告。2006年3月,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投资性公司工作委员会在北京了《企业社会责任北京宣言》,承诺将致力“降低生产能耗,生产节能型产品,承担和履行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再利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贡献”等企业社会责任,共有西门子、摩托罗拉、微软、IBM、大众汽车、通用电气等66家外企签署了此宣言。2010年1月在北京举行的“与中国共成长第二届跨国公司高层论坛”上,9家跨国公司向在华跨国公司发出“立足中国做优秀企业公民,号召跨国公司做低碳企业”倡议书。通过中国化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或责任宣言,跨国公司不仅直接向中国政府、企业和媒体报告了其强化公司环境等责任的进展,更具意义的是,这些报告推广了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极大地推进了强化公司环境责任的潮流在中国的发展。

对策与建议

跨国公司实施绿色战略既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引方向,又符合跨国公司本身的战略需要,可以实现多方共赢。从跨国公司本身的利益角度来看,由于全球最主要、最核心的绿色技术掌握在它们手里,发展绿色领域的海外投资有助于其技术输出,并综合发挥技术优势实现其经济利益。对中国来说,引进绿色领域的外资,除了普通外资通常能带来的一揽子好处外,还可以帮助我国实现引进先进节能技术、改进生产工序、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提高出口竞争力、加快向绿色经济转型和改善国内环境等目标。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中国政府要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

一、政策建议:充分发挥跨国公司的积极作用

发展绿色经济既是中国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积极应对国际气候变化的重要措施。中国走绿色发展之路,应利用中国作为全球主要跨国公司重要投资目的地的地位,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促进中国转变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加快营造适合绿色经济发展的综合环境

尽快建立鼓励绿色经济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向低碳转型、发展绿色经济,不仅是一个解决技术障碍的过程,更是一个结构性转型过程,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碍,包括观念、制度、政策、管理等全方位的转型,还需要新标准制定、技术推广、融资等相匹配的产业环境。政府是绿色经济的强力推动者和倡导者,推行绿色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长远的指导战略,建立低碳排放等标准,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示范试点,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使用可再生能源等政策,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绿色经济发展。

2.严把产业准入条件,从环保角度调整外商投资领域的产业与地区导向

(1)从环保角度制定鼓励、限制、严格限制、禁止外商投资的领域。鼓励外商投资到具有重大影响的能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域,如环保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领域,使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获得应有收益。对国内需要而又缺少配套技术治理污染的项目,应要求外商必须同时引进先进环保设施。对可能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或治理困难的项目要限制引进。对严重污染环境目前又无有效治理措施的项目要严格禁止引进。新批工业领域的外商投资项目,均按新的准入标准予以审批;已批项目也要按新的标准要求提出达标的时间表,并对此承诺负有经济责任。

(2)建立高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控制区。对我国有能力控制污染的,同时国民经济发展又必需的一些高污染密集产业,应由政府部门出面分行业建立若干个高污染密集产业特别开发区,如印染、制革、电镀开发区等,在区内建立“三废”集中处理设施,对污染进行集中管理与控制,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引入此类外资企业。

(3)探索成立外商投资中国绿色产业的新载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绿色产业是目前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对外援助等关注的重点,大多数国家都积极主动寻求国际合作,中国可在双边或者多边会谈的基础上,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精神,要求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放开向中国的绿色技术转移,设立一些“生态园”或者“低碳工业开发区”等开放载体,采取相关措施鼓励跨国公司投资绿色产业,推动企业间绿色核心技术合作与技术贸易。在这方面已有先例:2010年4月,第中国―法国经贸混委会确定“法国生态园”的三个试点城市,以落实中法两国总理关于在中国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建立生态园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合作的任务。

(4)建立地方干部招商引资生态政绩考核制度。应修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生态政绩考核,尤其将环境资源的保护、治理、监管的效果作为其重要的考核指标,使政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职能从考核制度上统一起来,使其在项目审批、企业行为监督等方面克服短视行为,消除暗箱操作。

3.加强对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环境监管

绿色经济本质上是政府引导和规制的技术经济模式。污染型企业发展绿色经济的主导推动力来自于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资源价格政策和社会压力。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外资企业进行常规性的环境评估,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经济效益显著并且注重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的,进行示范、宣传和奖励。对那些环境污染严重的,责成其按照我国环境保护法的要求关、停、整改。

(2)要建立资源节约标准,如建立各种经济形式的各类企业的耗水、耗能或消耗稀缺原料的技术档案,用奖优罚劣的措施引导外商投资企业节约资源。

(3)鼓励跨国公司采用母国的环境标准,为国内企业树立良好的典范,并通过跨国公司生产的前向或后向联系,帮助国内企业改善环境管理。

4.为跨国公司传播绿色技术建立有效的平台

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许多产业早已全球化。但从整体上看,跨国公司绿色产品市场化经验丰富,拥有大部分绿色核心技术,中国仍然需要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中提升在全球绿色产业链中的地位。因此,政府需要围绕绿色创新激励(特别是新技术开发)来设计和完善政策框架。

(1)建立有利的技术跨界流动的政策框架。在制定有关政策方面,要考虑如何针对相关技术,促进通过国内公司与跨国公司之间的联系传播技术,增强国内企业的吸收能力。

(2)支持跨国公司参与中国绿色技术创新,共同研发绿色核心技术,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产业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中国的市场优势、人才优势等,在政策上进一步开放,争取把跨国公司在实施绿色战略中所需要的技术研发纳入到中国绿色创新体系中。如在政府主导的创新体系中,对于实施绿色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像智能电网这样的绿色基础设施,可以吸收跨国公司加入,从而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但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对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绿色技术合作研发,要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决策权,支持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基础上与跨国公司共同开展绿色技术研发。

(3)推动绿色技术和相关绿色产品进口关税的调整。为支持中国绿色产业发展,对于国内目前尚无法进行生产的绿色产品采取关税减免措施,以促进中国企业在实施绿色战略中采购跨国公司的一些必不可少的高技术产品,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最新的绿色技术,为中国企业建立绿色产业链创造有利外部环境。同时,该调整应为动态的,在国内可进行生产后可终止关税减免支持措施。

(4)关键绿色技术要立足于自主创新。许多绿色关键技术属于跨国公司甚至母国核心竞争优势,难以引进。因此,针对一些在现阶段难以引进,又处在低碳发展必不可少的绿色关键技术,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实施出口管制的绿色关键技术,中国要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法规确保这些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优势。

(5)加强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尤其是对娄犯者的威慑处罚力度;加强部门间合作,严厉打击各种组织严密的造假活动。

5.借鉴跨国公司经验,组织制定有利于绿色技术发展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面对国际上绿色标识和环保碳标准的发展,中国要积极应对:一方面,在制定中国的绿色标识和绿色标准的过程中,借鉴跨国公司的经验,充分反映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并适应全球绿色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加强绿色标识和绿色标准的交流、合作,使中国企业尽快学习和适应国际绿色标准,降低中国出口和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为中国企业在迅速增长的全球绿色产品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创造条件。

二、跨国公司:找准商机,综合发挥比较优势

发展绿色经济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不仅仅是意味着一种成本,更多的是一种机遇。跨国公司要把自身的比较优势与当前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大好的势头结合起来,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跨国公司与中国的双赢。

1.跨国公司在华绿色投资面临的有利条件和机遇

(1)比较优势明显。与国内本土企业相比,西方跨国公司在绿色技术、标准、设备、管理、品牌、人才、资金投入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和雄厚的基础。

(2)国家政策利好和制度保障。中国政府鼓励跨国公司实施绿色战略。《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1》主要鼓励外资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产业,同时严格限制两高一低类(高投资、高消耗、低效率)的项目,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以及成本和利润核算中心等功能性、总部性的机构,鼓励中外企业加强研发合作。在环保领域,《新目录》鼓励外商投资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外商投资资源综合利用。

(3)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战略性发展商机。“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降低低端制造业的比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已经基本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四个定量指标:一是“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比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生产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由2007年的接近30%,提高到40%。二是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比2010年提高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将从目前占全国GDP比重不到2%的比例,上升到2015年8%的目标,数年后将升至15%。三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比2010年提高10-15个百分点,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四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左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20%左右。

从高新技术开发、传统产业改造、环保工程到第三产业,处处都是大市场。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低碳经济总规模近万亿,而未来5年,我国低碳产业的市场规模将以每年超过25%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我国低碳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3万亿左右的规模,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已经成为未来新能源产业的制高点。由普华永道、上海美国商会联合的《2009中国绿色科技报告》报告认为,中国绿色经济市场潜力巨大,预计未来每年可高达1万亿美元,大致相当于中国2013年预测GDP的15%。中国将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技术、产品和服务市场之一。新兴产业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算。倘若以2010年中国GDP总量接近6万亿美元为基准,在2011-2022年,预计国家在新兴产业的直接增加投资将超过5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产值1.5万亿元,增加社会就业岗位1500万个。

2.知己知彼,超前战略布局赢得先机

在大势利好的前提下,跨国公司们还需要做出哪些更加务实的改变和能力提升,以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商业环境?为此,跨国公司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多下工夫:

(1)认清方向,积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跨国公司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责任去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应该支持中国政府发展绿色经济的利益诉求,在行动上给予配;研究政府绿色战略规划的议题走向,及时沟通、表态或通过各种方式在观念上和行动上给予配合;寻找政府“节能减排”等强制力方向上可能的隐患(如排污治理),调整企业的生产安排;等等。

(2)调整在华发展战略,与中国新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相协调。任何一个企业想要获得大发展,都必须上合国家意志,下顺人民意愿。为此,跨国公司要做好相应调研工作,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具体包括:充分了解中国政府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科技的有关战略部署、核心任务、配套政策措施和法律动向,超前做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部署;找准中国急需发展的重点绿色行业领域、关键绿色技术,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确立绿色技术及业务发展重点,作好相关技术储备及应用工作,加大投资力度;分析中国绿色市场行为特点,抢抓商机。等等。

(3)融入中国自主创新,化技术优势为利润。要针对中国绿色市场的实际需求特点,加强本土化研发,如对中国中低端绿色产品需求的研究;加强与中国行业协会和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参与行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通过开展合作研发,帮助中国企业提升绿色技术水平,赢得中方的好感和信任;找准中国急需发展绿色行业领域和绿色技术需求点,加快技术创新、转让规模和步伐。出于竞争形势的需要,跨国公司应认真考虑把最适合中国的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率先带到中国,从“MadeinChina”向“MadeforChina”的意识转变,并制定及时有效的市场措施将成为成功的关键。

(4)选择适合自己的当地合作伙伴,互利共赢。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特点,酌情开展与中国政府、企业、协会等机构之间的绿色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活动。

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单位产值的污染强度,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中国经济政策而言,引进具有更清洁、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的跨国公司,以及提高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将是一个方向。

除了成立合资合作公司,跨国公司还可以通过在当地成立新的研发机构、区域总部或供应链中心,积极参与某些政府技术攻关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方式,将当地相关的市场、渠道、客户和销售网络打通,建立促进与政府的良好关系,从而实现与合作伙伴的共生共赢。

(5)有条件的跨国公司应该实施主动型绿色战略。虽然跨国公司总体环境战略和环境管理水平均高于我国本土企业,跨国公司的行业领头羊地位决定了利益相关者对其环境绩效预期不仅是平均水平;来自工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具备的资源和能力水平为其达到更严格的环境标准提供了可能。主动型战略的实施能够使得跨国公司依靠环境领导者地位获取竞争优势,而东道国也获得先进环境管理资源。

三、跨国公司绿色战略实践对中国企业的几点启示

通过分析跨国公司的绿色战略实践,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和所处的发展环境,在中国企业应对资源和环境问题挑战、实现绿色发展方面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顺应时展要求,高度重视绿色战略,主动抢抓绿色发展新商机

中国企业需要认识到绿色战略的重要性:绿色正在成为深刻改变企业竞争格局的大趋势。生产成本已不再是企业衡量效益的唯一标准,基于绿色的产业和产品差异化正在构筑企业新的竞争力。中国企业不仅需要遵从政府法规或追求降低成本,而且要有意识地追求绿色发展新商机,从而在未来竞争中取得先机。

2.积极研发绿色核心技术,提升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实施绿色战略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是拥有绿色核心技术,能否在绿色技术上获得更有利的地位,并通过强化垄断竞争能力,从而在绿色产业上积极布局,成为很多跨国公司投资的战略重点。因此,中国企业也要从短期、中期、长期三个层次确立绿色技术及业务发展重点,特别是对可能占据未来技术制高点的新兴技术应做好前瞻性技术储备,获取相应知识产权资源,开展相关研究、试验与示范工作。

3.积极参与绿色经济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争取话语主动权

基于技术创新与技术先进的优势,行业与产品的国际标准将越来越多地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所创造和占有,作为市场准入门槛的标准,已成为法律制度体系的一部分,而更加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谁拥有标准和标准的解释权,谁自然就成为不可侵犯者。绿色经济、低碳社会,越来越多的将被一个个标准和规范所规定、所划分圈界、所定义和定性。因而,那些追随权威的长队之尾的企业,甚至根本没有搞懂权威定义和内容的那些企业,自然不具备了竞争力而被淘汰。

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在这方面有了几十年的积累,已占明显优势,并已开始用这些技术优势形成新的贸易壁垒。中国企业“走出去”将面临较严格的绿色标准,高污染产品面临被迫退出国际市场的风险。

借鉴跨国公司的经验,中国企业应从推动行业健康、绿色发展的角度积极与政策制定者沟通。一是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联系,获取一手信息,发出自己的声音;二是积极开展相关战略研究,本着对国家、企业、消费者都有利的原则,积极影响国家政策和行业绿色标准的制定;三是以身作则,提高公众意识,倡导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四是加强落实,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4.善于通过学习、合作,不断增强绿色竞争力。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文

中国六管齐下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近日在多哈表示,中国正在积极采取政策措施,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解振华介绍,中国目前正从六方面人手,推动能源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

一是全面推进能源节约。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节约能源的战略重点。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大力推动全社会节能低碳行动。

二是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统筹化石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

三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开展10项重点工程,创建100座示范城市,培育1000家示范企业和园区。建成50个“城市矿产”示范基地。50%以上部级产业园区和30%以上省级园区开展循环化改造。

四是加快完善政策机制。健全能耗和碳强度下降目标责任制度,将有关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地方,相应的任务落实到部门和行业。

五是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湖北省、广东省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在试点工作基础上总结经验,完善基础支撑体系建设,逐步扩大交易范围,条件成熟时实施跨省碳排放权交易,最终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

六是扎实推进低碳发展试验试点。深入开展五省八市低碳试点,积极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开展低碳产业试验园区、低碳社区、低碳商业等试点工作。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汽车

国家四部委将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验收工作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新能源汽车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进一步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近日联合下发通知,决定组织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验收工作。

根据通知,验收工作主要针对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各项目标,逐一考核评估实施效果。采取实地核查与会议集中评议相结合的方式:四部委将于12月中下旬组成验收组分赴试点城市进行实地考核。验收组由四部委和相关专家组成。

2009年,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在25个城市开展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并在6个城市开展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

25个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包括:北京、上海、重庆、长春、大连、杭州、济南、武汉、深圳、合肥、长沙、昆明、南昌、天津、海口、郑州、厦门、苏州、唐山、广州等。

此前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相关公共服务领域示范推广单位购买和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一次性定额补助。地方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购置、配套设施建设及维护保养等相关支出给予适当补助。示范推广补助资金专项用于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支出。

广电

电广传媒拟投资37亿进行省网改造

近日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为提升有线电视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实现全业务运营,将对湖南省14个市州网络进行升级改造。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文篇3

关键词:低碳战略;低碳经济;低碳消费;锁定效应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36-02

1实施低碳战略的必要性

1.1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低碳战略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伴随着当前世界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此而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也日益突出,而且给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的越来越突出的负面影响,给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这一现状引起了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的高度重视。发展低碳战略已成为世界的共识,如何规划发展低碳战略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2伴随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低碳战略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中关注的焦点

世界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影响:实体经济衰退,导致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减退,为我们提供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力,实现节能减排的机遇;金融危机重创了一些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外向型企业,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带来机遇和动力。因此,实施低碳战略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中关注的焦点。

1.3传统的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日益受到挑战

近年来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传递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资源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资源压力迅速增大。传统的依靠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以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日益受到挑战。低碳战略应该想办法尽量提高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和产品的碳效率;低碳战略不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从长远战略上来看,低碳战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今后的竞争不是传统的劳动力竞争,也不是石油效率的竞争,而是碳生产率的竞争。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2.1对低碳经济的概念、特点和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的研究

目前国外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国内学术界对低碳经济概念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共识。庄贵阳等人对低碳经济的含义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尽管上述概念有所差异,但都表达了相近的内涵:在不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发达国家的低碳战略大多把重点放在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上,但又各具有侧重点

纵观各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他们大多把重点放在改造传统高碳产业,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上,但又各具有侧重点。低碳技术的研发中,欧盟的目标是追求国际领先地位,开发出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世界级能源技术。英、德两国将发展低碳发电站技术作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德国还制定了二氧化碳分离、运输和埋藏的法律框架。日本政府为了达到低碳社会目标,采取了综合性的措施与长远计划,改革工业结构,资助基础设施以鼓励节能技术与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的私人投资。美国政府发展清洁煤更是不遗余力,在《清洁空气法》等的基础上提出了清洁煤计划。

2.3以往研究述评

(1)关于低碳经济及其内涵至今还没有严格的界定,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之中。虽然全球都在谈论“低碳经济”,但其概念仍然不是很明确,而且在不断地更新发展。低碳经济概念的出现是基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考虑,随着实践的进展,低碳经济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展。需要对低碳经济进行更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真正理解和把握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目前较为主流的理解是,“低碳经济”指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低碳经济从提出至今,对于低碳仍没有一个量化“低”的标准。“低碳经济”旨在围绕整个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对能源生产和消费作出更加有效率的选择,以求达到最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碳排放量作为一种限定,其含义是“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全球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水平上”,无论人类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都必须考虑碳排放量这个约束。纵观国内外的研究,至今仍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来约束这个“低”。

(3)迄今为止,实施低碳战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缺乏系统的研究。近年来,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各国政府立足本国实际,对低碳城市的构建进行着尝试。但是迄今为止这些研究和实践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同时,如何建立评价体系,如何选择标准尺度都需要给出具体方案。因此对实施低碳战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梳理是很有必要的。

3中国实施低碳战略面临的挑战

从长远看,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但从近中期看,中国走低碳道路面临发展各方面的制约。

3.1资源禀赋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且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70%、11%和4%,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碳排放强度方面又是特别不利的。

3.2发展阶段

能源基础较差及能效较低。中国正在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迈进,自然也正处在以高碳为主的重工业化的关键时期,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因此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装备水平低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导致单位GDP能耗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都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平均水平。同时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

3.3低碳技术限制以及伴随产生的“锁定效应”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而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显然伴随着产生“锁定效应”。所谓“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其使用年限都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能轻易废弃,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

3.4贸易结构

在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中国产业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在国际贸易中,中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伴随着近些年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碳减排和碳关税的呼声日渐高涨,试图通过碳减排和碳关税等一系列行动向发展中国家转嫁气候责任。这些发达国家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碳减排合作机制的出现,将对中国贸易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4我国实施低碳战略的发展路径

中国政府多年来提倡的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城镇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等思想,均反映了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协调发展、积极应对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一贯立场。处于能源需求正在急剧增长,发展低碳战略的起点和任务与发达国家截然不同,中国不仅要节能减排,还要加快发展,必须在加快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战略之路。中国特色的低碳发展道路应该是基于国情并且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综合国内学者的纵多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国特色低碳战略道路取向应包括四个主要方面:

4.1低碳化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把“低碳化”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两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重点内容,纳入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具体实践中,并把相关指标整合到各项规划与政策中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探求不同地区的低碳发展模式,努力控制碳排放的增长率,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逐步脱钩。

4.2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在资源环境绩效的前提下,抓住战略机遇期,利用目前国内外相对较好的资源能源条件加速完成重化工工业化任务。产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按照技术密集程度高、产品附加值高和能耗少、水耗少、排污少、运量少、占地的原则,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第二产业“高加工度化”;发展生资源产业和环保产业,大力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4.3转变居民消费理念,提倡低碳消费模式

低碳消费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CO2减排的有效方式包括居民消费理念的转变,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基于此,民众要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倡导文明理性消费、绿色生活模式及促进家用技术革新,实现低碳发展。低碳消费模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模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需要从政府、社会、企业、公众等层面下功夫。

4.4创新发展低碳技术

低碳技术是实现中国低碳发展的核心,是提升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利用国际金融危机的契机,充分利用碳减排、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我国低碳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减少潜在的“碳锁定”影响,逐步向低碳转型,实现跨越式发展。积极参与关于低碳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为获得低碳技术,一方面,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引进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重点攻关中短期内可以获得较大效益的低碳技术,尤其针对提高重化工行业能耗的新技术。

4.5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

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承诺符合国情与实际能力的自愿减排行动,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同时,坚持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大幅度减排,并建立“可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支持新机制。

参考文献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文

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开拓者

记者:周总您好,为方便广大读者了解贵公司,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贵公司。

周总:北京经开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是部级经济开发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家大型股份制园区开发企业,从2000年9月29日成立以来,我们已经走过了12年的历程。

回顾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北京经开经历了创始阶段筚路蓝缕的艰辛,探索发展阶段上下求索的困惑,快速发展阶段团结奋进的努力,取得了长足发展,从一个注册资本仅1亿元,主营业务模糊的小公司,逐步发展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主业定位清晰、管理规范、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跨区域、集团化公司,注册资本已达10亿元,总资产达100亿元。

经过在产业地产领域多年的打拼,北京经开成功开发建设了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北京经开·北工大软件园、北京经开·亦庄创意生活广场等多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引入了数百家产业链上游的优质企业,如诺基亚、施耐德、资生堂、宽带资本(云基地)等,为区域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属于北京经开自己的道路。

低碳理念

和低碳产业研究的先行者

记者:听了周总的介绍,了解到北京经开是一家有着独特气质的园区开发运营商。在公司成长的这些年中,北京经开有哪些理念或者行动让它如此与众不同呢?

周总:北京经开首创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开发理念,是国内最早开始生态型园区建设的企业之一,也是最早致力于产业园区转型和升级的一家企业。

早在成立之初,公司就提出“产业生态,自然生态”的双生态理念,倡导企业独栋的概念,并将此开发理念融入项目建设中,打造了北京经开·国际企业大道,成为北京市乃至全国低碳独栋建筑的典范。在此基础上,北京经开不断深化自己的开发理念,最终定位为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开发运营综合服务商,并以此为宗旨,开发了国际企业大道系列、北工大软件园、中和科技园等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产品。

北京经开以项目为载体,践行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开发运营理念。在园区开发和运营环节中,我们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贯彻系统低碳理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助推国家实现节能降耗指标,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通过引进高端产业,推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大发展;通过整合多种高新技术手段,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园区服务,搭建园区更新、更快、更强、更便捷的智慧服务平台。北京经开以园区为平台,推动了绿色能源的广泛应用,吸引了大量优质企业入园,促进了产业集群化的形成。入园企业每年贡献几十亿的税收,解决了大量就业,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记者:北京经开在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开发运营方面可谓贡献斐然,那么经开的成绩是怎么获得的?

周总:北京经开有鲜明的园区开发理念,建设低碳高端智慧园区是我们的宗旨;有十几年的专业园区开发经验,为园区的成功建设运营保驾护航。更重要的是,北京经开近年来不断加大低碳建设和研发的投资力度,以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低碳高端产业园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北京经开正是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艰巨,作为长期关注生态问题,始终致力于高端产业园区创新性开发与运营的国有企业,怀着一份责任和担当,积极响应国家与首都低碳发展战略,率先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围绕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开发运营展开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前瞻性研究和实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开辟了产学研合作进行低碳产业研究的先河。

发起低碳高端智慧园区

“创新战略联盟”

记者:听说北京经开近期在推动“中国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工作,说明经开对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新高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公司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情况。

周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产业园区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已成为我国吸收投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增长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两化融合发展”为指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得以确立。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和更小的环境破坏,逐步减少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结构的优化。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国的产业园区应该走上新的发展历程。但是,目前国内产业园区的发展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产业园区的低碳模式亟待提升,低碳功能定位单一,低碳方向仍然模糊;园区企业高端程度不够;园区智慧型服务平台建设仍滞后等。

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北京经开以积累多年的园区成熟开发运营管理经验为基础,结合目前国内低碳高端智慧园区发展趋势,顺应国家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的要求,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指导下,与行业内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倡议成立了——中国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北京经开作为该联盟的主发起人,广泛联合各种资源,发动整个社会的力量,聚合产业链上下游优势资源互补创新。

中国低碳高端智慧园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旨在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产学研在战略层面的紧密合作,促进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公司以联盟为依托,高效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来开展低碳高端智慧园区的建设、探索与实践。

领跑生态文明和低碳经济

记者:周总,党的十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请问产业园区应该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文篇5

关键词:碳排放权会计核算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低碳经济正朝着新常态的方向发展。“低碳”的出现,无论是对人们的生活,还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低碳会计都将是机遇和挑战。大力发展低碳会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企业与环境资源的密切联系,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一)“碳”与“低碳”

碳是一种非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二周期IVA族。拉丁语为意为“煤,木炭”。“碳”和“低碳”与钢铁和治金联系在一起,在词典里只能查到“低碳钢”和“碳素钢”,并且只是化学和物理术语。碳是一种很常见的元素,它以多种形式广泛存在于大气、地壳和生物之中。碳单质很早就已被认识和利用,碳的一系列化合物――有机物更是生命的根本。碳是熟铁和钢的成分之一。碳能在化学上自我结合而形成大量化合物,在生物上和商业上是重要的分子。生物体内绝大多数分子都含有碳元素。“低碳”中的“碳”主要指二氧化碳气体。“低碳”就是“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简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因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务之急。

(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技术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形态。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

1.能源安全的需要。能源安全涉及对外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利益以及分配格局等多层次的战略性问题。经济增长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矛盾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是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国家安全、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需要。

2.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保护环境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虽然实现了跨越式增长,但以资源的空前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保护环境的需要。

3.国际战略的需要。国际社会普遍存在这样的共识:“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二氧化碳排放有可能是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交易品种,欧美国家已经形成了碳交易货币和碳金融体系。

我国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高度重视,更加关注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自2003年以来,国家先后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做好建设节能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节能工作的决定》《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政策性文件。政策要求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7%大幅增加到2022年的15%;优先开发水力和风力作为可再生能源;为达到此目标,到2022年共需投资2万亿元;国家将出台各种税收和财政激励措施,包括补贴和税收减免,还将出台市场导向的优惠政策,包括设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较高售价。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未来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十三五”环保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到2022年,PM2.5超标30%以内城市有望率先实现PM2.5年均浓度达标。

二、低碳会计

企业的低碳活动主要是与生产过程中的碳素燃料燃烧有关,而碳排放的根源是它的外部性。解决碳排放外部性的有效方法是将其外部效应内部化,即将成本包括在企业成本中,这就需要对碳排放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因此低碳会计应运而生。StewartJones教授等于2008年提出碳排放会计的体系概念,将与碳排放、交易及签证等的会计问题称之为碳排放与碳固会计,即低碳会计,并提出了构建碳会计规范的思路。笔者认为,低碳会计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的低碳资金运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提供决策相关的低碳会计信息的经济管理活动。

三、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一)碳排放权的实质

碳排放权是具有价值的资产,可以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减排困难的企业可以向减排容易的企业购买碳排放权,后者替前者完成减排任务,同时也获得收益。碳交易源于上世纪90年代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排污权交易是市场经济国家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碳排放权是指碳排放配额以及温室气体的核证减排量。碳排放配额是参与者为履行由碳排放引起的义务而提供的工具。核证减排量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经过第三方独立机构审定和核证,并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DM执行理事会批准的温室气体的减排量。碳排放权源自政府授予的法定权利,并且可用于出售、转移等交易,又称碳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的本质是将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变成一种有价资产进行交易。通过碳交易和清洁发展机制,既可以将碳减排量以碳排放权的形式销售给发达国家以获得额外资金收入,同时也可以引M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碳排放权的实质是国家为了鼓励企业参与节能减排,将企业碳排放纳入管理体系,无偿分配给企业一定的碳排放配额,鼓励企业在配额内进行碳排放。

(二)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

在低碳经济环境下,碳排放权是一种有价值的稀缺资源和交易商品。如何对碳排放权进行科学合理的确认与计量,是目前会计学界应解决的首要问题。碳排放权确认为何种类别的资产,目前有以下几种认识:马晓军(2009)认为碳排放权可以作为环境会计组成部分核算,在环境会计中反映。企业为购进碳排放权限而发生的环境支出应分两部分加以确认,购进用于本企业碳排放权限的确认为“递延资产”,只有持有留待以后出售的碳排放权限才确认为“环境资产”,并指出了相关的账务处理过程。张鹏(2014)认为碳排放权应作为一项流动资产核算,其符合存货的定义,应该作为存货核算,是基于碳排放权配额可以在市场上进行公开交易的特点。

笔者认为,碳排放权是企业可以向外进行碳排放的一项许可权利,没有实物形态,并且碳排放权可以单独出售或转让。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三条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从定义上讲,碳排放权符合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规定,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三)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会计的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计价、重置成本计价、可变现净值计价、现值计价和公允价值计价五种。笔者认为碳排放权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由于碳排放权存在交易市场,交易双方在同意的基础上都能自愿接受的交易价格进行交易,并以该价格作为企业购置或形成的碳排放权的成本入账。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对碳排放权的价值进行再确认,用公允价值对碳排放权进行后续计量比较可行合理。因为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碳排放权交易所,可以从碳交易所持续可靠地获取其公允价值。

(四)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1.账户设置。设置“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账户,核算碳排放权的增减情况。

2.账务处理。(1)引进或研发低碳技术,按公允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2)企业购买低碳材料、低碳能源时,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3)发生与碳排放权相关的成本费用时,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有关成本费用科目。(4)将发生与碳排放权相关的成本费用确认为碳排放权时,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开发支出――碳排放权”科目。(5)实际支付排污指标有偿使用费时,借记“其他应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6)企业使用碳排放权时,借记“营业外支出”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7)碳排放权以碳排放的交易方式出售时:按取得的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计算应交碳税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碳税”科目。结转碳排放权的成本时,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8)向相关机构上交管理费时,借记“其他应付款――国家相关机构”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9)资产负债表日,碳排放权发生减值时应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跌价准备”科目。(10)对于政府无偿分配给企业的排污权,企业应当参照同类或类似排放权的市场价格估计其金额,加上应支付的相关税费确认入账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政府无偿分配利得”科目。(11)企业取得政府无偿分配的碳排放权时用于企业实际经营的,在初始取得时不予确认,年末,根据无偿分配额与企业实际碳排放量的差额再进行确认,如果差额大于零时,按公允价值,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政府无偿分配利得”科目。如果差额小于零时,按购置成本,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其他应付款”等科目。(12)企业对于碳排放量超出无偿分配额、政府征收碳税时,借记“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碳税”科目。

(五)碳排放权的信息披露

目前,W术界对碳排放权的信息披露主要有两种建议:一是在会计报表中增列与碳排放权有关的项目,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碳排放权有关的信息;另一种是单独报告,提供单独与碳排放权有关的报表和附注,即将碳排放权单独报告。笔者认为,碳排放权作为无形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将碳排放权并入“无形资产”项目的内容,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有关碳排放权的确认、计量、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以及节能减排的情况等信息。

总之,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在不同程度上对会计产生影响,包括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等。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的意识不断增强,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这就要求建立健全低碳会计的相关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低碳会计更好地服务于低碳经济的发展。Z

参考文献:

[1]彭敏.我国碳交易中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初探[J].财会研究,2010,(8).

[2]邹武平.低碳经济下碳排放权会计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0,(10).

[3]冯娅.论低碳经济时代下低碳会计发展之路[J].财会通讯,2013,(13).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文篇6

关键词:低碳经济;两型社会;现状;设想

一、引言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以低能耗、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河北在经历了过去若干年的长期经济高速增长后,面临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任务。近年来,中央强调“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建设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其实是在中国强劲增长动力之上增加一个平衡器。对于过分依赖煤炭、工业偏重、环境容量有限、环绕京津的河北而言,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就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变唯GDP论的驱动模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来抓。发展低碳经济,正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

(一)英国。低碳经济的先驱英国早在2003年就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2005年英国建立了3,500万英镑的小型示范基金。2008年英国颁布了《气候变化法案》,承诺到2050年将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60%的长期目标。2009年4月布朗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使之应用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在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追加了104亿英镑的投资,英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2009年7月15日,英国政府公布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

(二)欧盟。欧盟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整体水平较高。欧盟碳市场(EUETS)是目前全球最先进的交易体系,该市场目前不同类别的碳价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价值的碳交易市场价格。欧盟通过碳交易实现两个目标:一是促进私营经济参与低碳转型;二是借由交易盈利为欧盟发展世界领先的碳技术筹措资金。欧盟还实施经济与技术援助在内的项目目标式战略,如积极支持清洁能源项目建设。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出台一份新的能源战略——《能源2022》,拟在重点能源领域实施更加细化的行动计划。

(三)美国。美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也一直在暗自发力。美国政府的举措可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是核心。2009年《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的均旨在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在新能源、低碳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世人有目共睹。

(四)日本。日本作为亚洲低碳经济的倡导者,也在不断坚定着低碳发展的步伐。2007年6月,日本内阁会议制定《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确定了综合推进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建设目标。2008年5月,日本环境省全球环境研究基金项目组了《面向低碳社会的12大行动》,其中对住宅、工业、交通、能源转换等都提出了预期减排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和制度支持。同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政策,即着名的“福田蓝图”,这是日本低碳战略形成的正式标志。2009年4月,《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出台,旨在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

(五)韩国。韩国2008年9月制定了《低碳绿色增长的国家战略》,明确了2009~2050年的低碳绿色增长总目标。以此为主轴,立法机构负责描绘法律框架,2010年4月14日公布了《低碳绿色增长基本法》;行政部门制定了阶段计划,韩国环境部新设“温室气体综合信息中心”,推行一项旨在到2012年前达到年均能耗下降1%~6%的计划;科研部门发展绿色技术及其产业,外汇部门发展“旅游”等货币资产项目。

(六)印度。印度是CDM项目大国。印度在《京都议定书》还未生效的时候,就看好并着手CDM项目,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管理CDM项目开发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企业和中介服务机构发展CDM项目的政策。目前,印度在利用CDM机制方面走在了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此外,印度还通过各种途径致力于国内的减排行动,包括对煤炭征收碳税为清洁能源提供资金支持。

(七)巴西。巴西政府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热带雨林为出发点,结合农业和能源产业发展新能源替代产业。如,成立了一个跨部门委员会,该委员会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加,负责研究和制定有关生物柴油生产与推广的政策与措施。目前,全巴西境内27个州,有23个州建立了研发生物柴油的技术网络。金融支持政策是巴西政府出手的另一项拳头措施。国家银行推出各种信贷优惠政策,为生物柴油企业提供融资;央行设立专项信贷资金,鼓励农户种植甘蔗、大豆等作物,满足原料需求。除此之外,巴西政府还大力号召和推动国民的低碳生活方式。

三、河北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河北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地理位置优越。河北省处于我国第三经济增长极“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腹地,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借势京津辐射优势,构建河北低碳经济区,具有获得国家战略支持的良好前景。

(二)资源禀赋良好。河北省蕴藏着丰富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是改善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资源基础。

(三)前期基础坚实。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河北自2007年开始实施“双三十”工程以来,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河北已经投产的风电装机规模居内蒙古和吉林之后,排名全国第三;在光伏发电领域,河北省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保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并已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集群,构成了建设低碳城市的良好基础,2010年7月国家发改委确定保定市为首批开展低碳工作的城市试点之一;以“生态科技”、“创新”为理念的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目前已经进入全面开发建设阶段,作为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之一,曹妃甸国际生态城的建设同样有助于低碳经济在全省范围内的崛起;河北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大部分城市新建建筑80%达标,唐山市新建建筑100%达到节能标准;在“节能减排”方面,河北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建设唐山新能源汽车、张承千万千瓦级风电、保定中国电谷、宁晋晶龙等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2010年重要经济工作之一,为河北省的经济低碳化发展确定了方向。

转贴于

但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动态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前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一是缺乏有效激励机制,政策支持体系还不完善,尚未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和金融系统支持机制;二是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能源需求呈快速增长态势,碳增长是刚性的,短期内跨越资源、能源瓶颈约束是主要难题;三是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将是长期制约因素;四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是最大制约;五是河北工业特别是钢铁、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比重偏高,“高碳”产业特征明显,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比重偏低;六是低效企业众多,单位能耗偏高,要彻底淘汰这些落后产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尚需时日;七是高耗能的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以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在河北占有大比重,短期内改造很难,从而导致高碳排放锁定,构成潜在风险;八是人们低碳消费意识尚未普遍形成。

四、发展河北低碳经济的设想

借鉴与参照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与实践,立足河北现状,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对河北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第一,明确低碳发展战略。战略是行动的指南,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行动的总体安排。将低碳经济发展作为重点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制定低碳经济的全面方案和行动路线,形成一个可操作性强的低碳经济发展蓝图。同时,将二氧化碳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十二五”规划中,以制度形式来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努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低碳转型。

第二,细化低碳支持政策。细化政策支持是落实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有助于形成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因此,需要省人大专门委员会、省有关经济、环境保护和税务等部门密切协作,探索建立适应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为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支撑。

第三,开发低碳居住空间。加强建筑节能技术和标准的推广,开发低碳住宅已势在必行。建议引入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加大标准的检查、执行力度;鼓励能源服务公司对既有高耗能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推进建筑节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

第四,构建低碳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城镇应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控制私人轿车无节制增长;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城际高速铁路,形成立体化交通体系;不断提高强制性的汽车燃油效率标准,促进汽车改善燃油效率;同时,大力发展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

第五,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培养居民“碳中和”理念。通过对“碳中和”这一理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分解和对低碳生活方式的大力提倡,可以使人们深刻了解到生活中习惯和细节的改变可以起到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的作用,拥有越来越重要的环保意义。每一件生活用品,大至家电小到玩具、书籍和摆设,都有无穷的改进空间,投入智慧就意味着减少每一个环节的碳排放。个人的积极行动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就可汇聚为行为减碳的威力,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第六,先行试点示范,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在低碳转型的方向下,为了改革过程不可逆转,同时使改革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是可承担的,应当坚持渐进式改革的路径,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路径。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特定的地区或行业来先期试点,先在局部取得经验,再逐步扩大,最后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改革经验。

五、结语

没有人会反对增长,因为这是繁荣和福祉的基石,需要调整的是增长方式。置身在一个有限的世界,告别“竭泽而渔”的野蛮增长,倡导低碳转型,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对我们过往所保持的唯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评价体系的深刻反思,也是为了迈向更为人道和可持续的增长轨道,必将成为影响未来若干年河北增长后劲的重要因素。

主要:

[1]如明.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06.7.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文1篇7

关键词:低碳经济;知识创新;低碳经济知识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2-0100-01

作为一种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面向低碳经济进行低碳技术创新、开发一批具有低碳型产业、低碳型技术的低碳技术创新系统,为国家宏观及区域中观政府的低碳政策制定和产业布局提供依据。但低碳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先要进行低碳技术发展中的知识创新,并在产业技术链演进的过程中通过低碳技术的知识贡献、转移、扩散带动低碳经济下产业技术链的演进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通过产、学、研三方知识共同体的知识创新互动形成知识创新的低碳技术成果。

一、低碳经济知识创新体系及其结构要素

低碳经济知识创新体系是由与低碳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它是由高校、科研机构(包括国家科研机构和部门科研机构)、企业、政府和中介机构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推动低碳知识创新的网络体系。低碳经济知识创新体系的结构要素,它的结构要素包括以下部分。

(一)创新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是低碳经济知识创新体系的创新主体,居于核心地位。政府与其他中介机构是知识创新的辅助主体,其协同运作保障了创新主体间的知识流动与共享。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发新的具有较强共享性质的低碳技术知识资源,为企业提供有价值、有针对性的知识供给和科研成果,低碳知识资源是低碳创新的源泉,也是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企业是知识创新工程系统中研究开发的核心部分。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和应用的主体,由于科研成果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潜在的生产力,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及其扩散进入生产过程,并与生产结合才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主要负责战略制定、政策安排、实施保证和资源配置,以及内、外部环境协调等。其他服务性机构有的提供相应的咨询性帮助,提供知识共享平台,使创新主体更好地了解创新环境,获取外部知识资本,寻找合作伙伴与发展机会,调整创新行为等;有的则作为经营技术的专业机构或组织,提业应用技术,进行技术转化、转移和扩散。

(二)创新资源。包括低碳知识数据库、低碳创新信息网络、低碳科技图书馆、大型低碳科研设施等基础设施等硬性资源和人才资源、知识、专利、信息资源和资金在内的各种软性资源创新资源等。

(三)创新环境。包括政府对相关研究领域的投入与相关政策、资源的配置与基础设施状况、现有的价格机制与竞争机制、各主体间的沟通状况、国际环境等。这些都是客观的、不以主体希望而转移的存在。但同时其变化与发展却是主体积极介入的结果。

(四)系统机制。系统机制属于一种知识自组织机制,其存在使系统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是各主体以一定的规约制度为行为准则,在政府及其他服务机构的帮助、引导下,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它保障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以高效的实现其商业价值。一个合格的系统运营机制能够使系统各行为主体协调有序,并能够有效地与外界交换知识信息。并且,它还能够激发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竞争,以不断提升各自的知识、经验与技能,进而产生创新的强大需求与动力。

二、低碳经济知识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

(一)为各创新主体明确宏观发展战略,以确保各创新主体的行动与根本目的的相互协调与一致性。创新主体通过对这两者的把握来拟定其具体的知识发展远景。知识发展远景的决策正确依赖于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形势的正确预判,及其对国家发展低碳科技策略的合理安排。同时,知识发展远景的合理性也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特别是对于企业来说,作为市场主体,其最直接的目的在于经济,市场对低碳消费的需求与变化是其制定知识创新阶段性目标的主要依据。此外,创新主体对国家低碳战略与市场需求的了解是其主观认识的结果,为避免现实与认知的差异,剔除决策过程中的噪音干扰,需要系统提供开放的信息传播空间,并配以相应的辅助机构提供咨询和导向服务。

(二)形成并保持系统的发展动力。对于高校与科研院所等处于知识创新基础性地位的主体来说,其价值实现在于其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现实力量。目前,低碳经济发展迫在眉睫,科技落后是其最大的现实阻碍,决定了科研主体知识创新的主观意愿。这就要求系统能够合理供给与配置创新资源,给予相应的激励政策,搭建知识共享与交换的服务平台等。低碳经济对于我国当前的许多企业来说具有双重性作用,一方面,低碳化与信息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利润点。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高碳”企业有很大的依赖性,很多企业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应对经济转型的准备。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低碳发展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矛盾与冲突。这就要求系统对企业能够施加压力与动力的双重作用,通过低碳知识创新政策与制度建设、资金投入,满足其对创新型人力资源的需求等,鼓励其低碳知识创新行为

(三)低碳经济知识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还体现在对系统运行的保障作用。这包括合理的配置体系的组织结构;建立畅通、友好、开放的知识流通渠道;通过制度与法律保障知识流动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协调主体间的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修正和完善低碳经济的知识创新系统等。

参考文献:

[1]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理论与实践研究:基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思考[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2]赵涛,艾宏图.产业集群环境下的知识创新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1).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文篇8

“不可否认的是,低碳在中国还属于新鲜名词,其良好的运用实践,一方面要来源于知识理论方面的更深入研究,另方面也仰仗于产学研的良好互动。”王赞基对本刊记者说。

王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教授,也是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车用能源领域的资深专家。他工作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就是将自己的研究与低碳结合起来,为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的低碳研究贡献智慧。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初,是清华大学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围绕能源相关领域,依靠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凝炼方向,为解决能源短缺、改善全球气候环境而成立的实验室。

在王赞基看来,随着全球工业文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成立一个优秀的低碳思想平台是完全顺应时势之举。

在官方阐述中,清华大学称,“争取将其建设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低碳能源战略思想库,国际一流的低碳能源知识和技术创新中心,对国家有重要贡献的低碳能源部级产学研合作平台。”

就国内大学来说,清华是有这个实力的。在实验室成立约半年后,为更好地进行低碳经济领域研究,清华大学又成立了低碳经济研究院,将重点围绕国内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能源安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城镇化模式以及全球及区域环境保护等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展跨学科研究。

在低碳能源实验室和低碳经济研究院成立之后,清华大学的相关研究人员随即投身于低碳领域的各种研究与实践之中。

服务国家:哥本哈根回合

2009年12月6日上午,从北京到哥本哈根的飞机缓缓降落,舷梯上走出来五位清华大学的低碳专家。在13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他们以中国政府顾问团和谈判团团员的身份参与其中,为国家低碳领域的相关问题提供思想和智慧。

这支以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何建坤为首的科研队伍,来自核研院、环境系等多个院系。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能源问题研究,为中国国际气候问题谈判和国内能源政策制定提供了宝贵的技术支持。

当“环保”概念还没有进入大众视野时,他们以敏锐的目光捕捉着“能源、经济、环境”间的互动关系;当能源问题成为国家发展不可忽视的一环时,《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的编写与制定融入了他们的心血。

当低碳经济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时,这群人又承担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能源与气候变化领域的多项重点课题。

而从1992年国内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开始,为国家参与国际气候问题谈判提供咨询建议,成为他们支持国家承担大国使命的任务。在此次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谈判的准备过程中,减缓机制的提出、减排数据的测算都是他们工作的重点。

尽管此次会议的会期只有13天,但多轮相关谈判、协调工作在2009年初就已启动。作为国内能源战略研究的重要支撑单位,清华大学多位教师很早就投入到了前期工作中。

根据谈判需要,最终清华大学有五位教师走进了哥本哈根的谈判厅:何建坤作为国内政府顾问团成员出席,核研院教师段茂盛参与了《京都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等机构下设的5个议题,核研院教师刘滨参与了《长期合作行动下的共同愿景》议题,核研院教师滕飞参与了《公约下长期合作行动计划谈判中关于发展中国家减缓行动》议题,环境系教师王灿参与了《公约谈判中关于技术开发与转让》议题。而因为腰伤无法成行的核研院教授张希良也在北京时时关注着哥本哈根的进展,随时准备为“前方”提供数据支持。

翻看他们的作息表,就知道会议期间他们几乎没有见过这座“童话之城”的太阳。“去的时候就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过程远比我们预想的艰苦。”刘滨后来回国后在《新清华》感叹说。

为了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更好地传递出去,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设立了“中国新闻与交流中心”,举行了多场媒体见面会,何建坤也作为主要发言人与来自各国的媒体进行了交流,解读中国气候变化政策,向世界展示中国低碳之路。因为中国在此次会议中广受关注,有时媒体见面会的长度要比预定时间多出近一倍。

与此同时,四位年轻教师则在谈判桌前“>中锋陷阵”。“如何在多边谈判中取得平衡,时刻保持国内底线是非常重要的。”滕飞说,“虽然有的时候会承受一些不公平的指责,但我们时刻记着维护国家形象,以积极的姿态做好解释工作。”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谈判并不是简单的“多与少”的争论,而是一场涉及各国根本利益的超级博弈,工作层谈判是这场博弈的基础环节。

滕飞还发出了自己的宣言:“哥本哈根只是一个逗号,谈判在2010年仍将继续,而我们将继续参与,为国家的气候变化谈判和能源政策制定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

对接企业:产学研互动

2008年4月19日,中国第一家由中国前沿学术单位主导、并将跨国汽车制造商引入研究流程的车用能源研究的机构――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正式在清华大学成立。

该中心是设立在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下面的一个科研分支机构,也是中国能源研究领域第一家专业针对车用能源的研发单位,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也因此成为第一批直接参与中国车用能源研究的汽车制造商。

作为中国第一家专业针对车用能源开展研究的机构,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开展跨学科的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充分利用各方技术资源和专家资源,与政府、学术机构、相关行业开展广泛合作并参与中国能源政策讨论。

中心通过实施研究项目,组织独立、开放的研究队伍,对能源供应链、需求和能源载体特征等开展客观、科学的综合研究分析,创造和传播建设经济、安全、环境友好的车用能源体系所需的知识,并为中国及全球未来车用能源发展的战略与政策提供支持,为中国及全球向可持续车用能源体系过渡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将作为中心的智慧后盾,为该中心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王赞基说。

“我们支持广泛合作,反对闭门造车:支持资源共享,反对敝帚自珍;支持百家争鸣,反对一刀切。”他表示,成立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是通用汽车去年宣布能源环境战略中的重要一步,通用公司也愿意与高效全球领先的技术和理念,探索建立国际间能源合作的长效机制。

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作为一家非盈利的科研和教育机构,其发展目标是成为“车用能源研究领域内国际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智库之一,在车用能源战略、技术路线选择、管理机制及政策等方面为国家提供决策支持,成为高层次跨学科综合研究人才培养基地”。

为达成目标,在未来5年内,通用汽车和上汽集团总计将为该研究中心提供超过600万美元资金,用于中心的建设、运营和科研活动。

与通用的合作,并不是低碳能源实验室与企业对接

的个案。

2009年9月10日,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和神华集团董事长张喜武签署了《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清华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战略合作框架也就此拉开。

这次合作,双方将围绕国家能源发展战略,以北京低碳能源研究所和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为合作平台,在二氧化碳捕获、封存及利用、煤低碳清洁转化、氢能、可再生能源等能源技术发展前沿和能源管理人才引进、培养等领域开展长期合作。

对外交流:“联盟”产出思想

在对国内各方参与的同时,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和低碳经济研究院也将视野扩展到对外合作上。

2009年11月15日,在北京清华大学主楼,清华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共同宣布,围绕“发展低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成立清华大学一剑桥大学一麻省理工学院低碳能源大学联盟(以下简称“三校联盟”)。

三校联盟在清华大学的日常工作依托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进行管理。

合作联盟成立这一天,原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场,他说:“三校一致同意结成低碳联盟,通力合作,创建一个科技交流的平台和教育合作的平台,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将有助于中国在世界能源和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中发挥作用和影响。”

曾培炎现任有“中国最顶级智库”之称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其使命和清华的低碳智库不谋而合。

具体说来,三校联盟由三校分别指派两名资深专家组成指导委员会,对三校联盟的目标、研究项目、筹款和合作进程等进行审批、决策和评价。三校联盟执行主任由清华大学派出,第一期由清华大学热能系主任姚强教授担任。同时,三校联盟在清华大学设立中心办公室,其他两校设有分支办公室。

目前,三校联盟已经明确了6个主要合作领域:洁净煤技术和CCS(碳捕获和埋存),建筑节能、城镇规划、工业节能与可持续交通,生物质能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技术,智能电网,能源政策与能源规划。

此外,低碳能源实验室和低碳经济研究院还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交流会,邀请国外政府官员来华交流访问。

去年7月15日,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博士访问清华大学,做客清华论坛,并在清华主楼报告厅发表了题为《应对能源与气候的挑战:两个国家的故事》的演讲。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文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节能减排;政策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二、世界各国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做法及我国目前的节能减排成果

(一)英国将低碳经济作为英国能源战略首要目标

英国政府目前不考虑建设新的核电站,降碳的重要举措是发展风能与生物质能,把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示范放在首位。为此,英国提出了分三步走的目标:近期目标的重点是那些有竞争力的、可尽快实现出口的技术领域,包括近海风能、主动和被动式太阳能装置、水电以及垃圾能等;中期目标(到2010年)是确保实现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的新技术以及有出口前景的技术,包括生物残留物、近海风能、能源作物、燃料电池以及太阳光电等;远期目标(2010年以后):重点是那些在执行研究和开发计划过程中发现的潜在能源技术,包括燃料电池、与建筑一体化的光电装置、海势以及太阳能热电等。

(二)德国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

德国政府则提出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先后出台了5期能源研究计划,以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为重点,为“高技术战略”提供资金支持。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又在“高技术战略”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技术战略。该战略确定了未来研究的4个重点领域,即气候预测和气候保护的基础研究、气候变化后果、适应气候变化的方法和与气候保护的政策措施研究,同时通过立法和约束性较强的执行机制制定气候保护与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和时间表。

(三)欧盟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

欧盟在平衡与协调各成员国的基础上,于2007年,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战略能源技术计划,其目的在于促进新的低碳技术研究与开发,以达成欧盟确定的气候变化目标。欧盟为自己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是:到2022年减少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则希望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0%至80%,并且提出,若其他主要经济体也能承担此挑战性责任,则愿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到30%。2008年12月,欧盟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批准的一揽子计划包括欧盟排放权交易机制修正案、欧盟成员国配套措施任务分配的决定、碳捕获和储存的法律框架、可再生能源指令、汽车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和燃料质量指令等6项内容。计划中制定的具体措施可使欧盟实现其承诺的“3个20%”:到2022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至少20%,将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消费量减少20%。

三、我国从中得到低碳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提出建立法制法规保障低碳经济发展

法制法规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是节能减排实施过程中必不可找的要素。制定《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的配套法,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法律需要作进一步修改,包括可再生能源、环境保护的法律,通过立法、通过修改法律,通过采取行动落实这些法律,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二)提高低碳技术创新

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群的创建,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组织力量开展有关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优先开发新型的、高效的低碳技术,鼓励企业积极投入低碳技术的开发、设备制造和低碳能源的生产。我国要积极开展低碳经济的研究和技术推广工作。目前可选择若干地区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吸引社会资本、外资参与。当前,我国迫切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为此,需要加快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加快低碳技术的转化,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尤其是要调整高耗能产业结构,推进能源节约,重点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的突出问题,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能源与环境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等完善的低碳经济体系。

(三)出台政策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

要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与择机推出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经济政策。当前,特别要引导重工业降碳,可以借鉴英国经验,开征“气候变化税”。这种税是与重工业能源用户签订自愿协议。如果他们能够通过新的投资实现较低的排放,则不需要支付全税。这样做的结果是极大地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也增加了工业的能效以及竞争力,并让他们更有动力实现低碳行业的发展。此外,我国要积极抓住国际碳金融发展契机,建立“碳金融市场”,建立碳交易市场。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国家应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应着重利用“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两种机制,发挥“胡萝卜+大棒”两种作用力,在存量调整过程中主要靠“看得见的手”,对增量调整应更多地依赖“看不见的手”,通过政策工具的“设计—执行—反馈—修正—完善”的试错过程,逐步将低碳经济潜在的、无形的压力显性化、具体化、标准化,减少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和风险,提高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收益,促进全社会低碳经济目标的实现。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文篇10

论文关键词:低碳经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

哥本哈根会议已渐行渐远,但是它所倡导的低碳生活和绿色经济的理念却深入人心。各大企业、各大高校都纷纷把低碳这一宗旨应用到生产管理和教学实践中,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引进、培养低碳人才的重要性。

一、对低碳人才重要性的认识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各国的战略性选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战略性措施,从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和推动。拿可再生能源来说,以风电发展为例,目前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已成为世界第二,每年以百分之百的速度向前发展。相比而言,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就显的相对滞后。面对低碳经济及新能源的快速发展而引发的人才需求,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有所反思,在认识到低碳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上,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必须具有前瞻性。

进入新世纪后,各个省份都已开始将发展低碳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之一,江苏、广东等省份等尤为明显,因此不仅是针对高层人才、研究开发的领军人才、技术负责人还是针对产业层面的一线技术工人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发展所需的各个层面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一些高校率先觉察到了低碳人才培养的气息,开设了相关的院系和专业,比如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对现有电气、动力、机械、自动化、水电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成立了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在国家低碳人才培养方面承担了重要作用。实际上再生能源不但包括风能,也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水能等,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要能够对低碳人才需求量作出充分的估计和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此外,低碳经济概念自身包括很多方面,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新能源、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的人才,教育体系内部各层次人才的培养也要均衡发展。

二、在低碳人才培养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各高校学科配置对低碳人才培养的限制。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院系及学科设置由教育部统一管理,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专业一直未纳入到学科体系当中,一直处于缺失状态。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国内低碳经济及再生能源的发展速度较慢、规模较小,对人才的需求量也相对有限。教育部于2010年3月9日的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申报和审批工作的通知”表示,为了加大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环保技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与鼓励有关高校从本科教育入手,积极申报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相关的新专业。这表明,碳技术将成为下一个科技的制高点,低碳科技人才也将是下一个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的重点,谁培养更多优秀实用的低碳人才,谁就掌握了新科技的话语权和定位权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为此,有必要从现在起就要有意识地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所有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推动我国高等院校进一步放开手脚培养低碳行业的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另外,要将新能源人才培养纳入到国家的教育规划中,不仅包括本科、研究生教育,更要包括职业技术教育。教育要紧跟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站在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下思考。

二是随着产业的深入发展,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凸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跟不上低碳产业的发展步伐。尽管我们的产业发展很快,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握。前不久,在四川内举行了两场与低碳产业有关的论坛,两场论坛除了研讨低碳产业如何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外,一个重要的呼声是,加强低碳人才培养,推进产业发展渗透。由用工市场反馈的信息显示,去年底以来低碳经济,与低碳相关的行业如太阳能光伏电站、太阳能电池生产厂家等企业,招工数量大量增加,但实际供应量却很少。其中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四川为数不多的专门开设有低碳专业课程的高校,2008年被乐山市授予乐山硅材料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每年毕业100余名学生,早早就被企业抢购一空,学校打算在师资、教学仪器和实习实训设备上加大投入,扩大该专业的在校生规模。

三是国家、企业、学校在低碳的产学研”合作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就我们国家的情况来看,关于低碳的产学研”合作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成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低碳人才的开发与培养。产学研”合作的摘要求,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能够将科研成果迅速市场化从而带来效益,促进产业的发展。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和院校的人才形成一种互通的良性合作,既能弥补企业人才不足,同时也能弥补院校教师技术方面的不足。

三、在低碳人才培养中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低碳学科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低碳人才的一条重要出路。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使员工能够适应低碳时代的需要。因为低碳人才的培养应该是面向市场的,要了解企业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技能的教授,这其间企业的参与不可或缺。企业要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培训来进行企业自身员工的培养,也可以请高校代为培养,这是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目前,高校和企业都在重视研究开发,怎样让两者相互衔接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好地衔接、如何更好地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整合是一个长期处于研究和探索中的现实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找大学与行业结合的更多动力因素,加强双方合作的需求强度与弹性,树立战略联盟”意识,突破以往产学结合的固式,从战略层面出发,以协议的形式缔结资源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产学研联盟,取得高校、企业共赢的结果。

第二,在人才战略方面,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之间的科研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技高一筹的跨国公司早已起步进行这样的尝试,跨国化工巨头巴斯夫早在1997年5月便成立了中德研究发展基金,基金主要用于支持巴斯夫与中国的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院所之间的科研合作,其发展基金迄今为止投资总额超过5000万人民币低碳经济,培养了大批具备低碳理念和技能的专业人才。在国内,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力诺能源光电子研究所”,共同研究太阳能中的高温利用技术,现在首批技术成果钛金管”已经面世;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太阳能采暖、制冷技术已经成熟,即将实行产业化推广;与山东建筑大学合作建立了太阳能检测实验室,并合作办学,培养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技术人才。

第三,随着低碳人才需求的日益旺盛,低碳人才的培训机构在市场上也是不可或缺的。中国能源管理培训网便是其中的一家。随着低碳经济的兴盛,培训网的学员也在成倍地增加。实际上许多人才只要在理念与知识结构上稍加补充就能成为低碳人才,而这其间继续教育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另外,一些院校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仅局限于城市、资源、生态及相关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理论性,其他专业很少或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各高校及培训机构应该在这方面有所完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第四,教育在低碳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未雨绸缪。针对教育部提出的积极申报与国家低碳领域相关的学科专业,各高校应依据自身的基础条件,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充分整合资源,在发挥原有各专业的学科基础上而调整。现在国家提出来产业结构调整一方面是原有产业的提升,更重要的是相关低碳产业的培育,专业的设置要根据低碳产业的发展需要,培养适应低碳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例如各高校可以结合实际开展低碳校园科技创新教育”等活动,如学校水处理与循环系统改造,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学校照明系统改造等。通过专题讲座、论坛、参观、讨论等形式的教育,让师生了解当前严峻的生态形势与发展趋势,理解构建低碳校园的意义,建立低碳的生活理念。

第五,在人才培养上,尤其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要创造新的培养模式。首先在教学模式上,要培养学生开放式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常规能源的技术发展相对已发展的较为成熟,而节能减排技术、清洁技术等还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该领域不断的探索,勇于创新,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然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在职业技术教育上要加强学生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走近企业,更多的接触实践,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走进企业中进行学习。营造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环境,在理论基础上,不拘泥于传统的技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未来产业的发展。

第六,发展低碳经济是个全新的理念和发展模式,需要加强低碳领域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特别要提高企业决策者的低碳意识和理念。另外要吸引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抢占未来低碳产业的制高点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即不断提高新能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含量和效率;二是鼓励新能源发展的系列配套措施,包括财力投入、CDM人才培养、税收政策等各个方面。

目前国内大学在低碳人才培养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北京大学今年新增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强调能源-资源的一体化进行人才培养;继清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成立低碳研究所后,北京交大首家低碳研究与教育中心”于2010年4月成立,该中心旗下有低碳教育、低碳物流、新能源及可再生资源、节能环保等在研项目近30项,它将促进我国高校在低碳技术及经济领域的跨学科研究,并开发有关低碳的课本教材、培养新低碳科技人才。

低碳人才培养的意义在于当这些具有良好环境意识和知识的青年学生走向社会并成为未来的领导者时,他们对环境的关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追求以及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邵丽蓉.低碳人才需求渐热[N].人才市场报.2010-5-22

[2]吴建新.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9,(11)

[3]石定寰.培养低碳人才助力绿色经济[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4]郑艳.低碳人才何处觅[N].国际商报.2010-7-13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文1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趋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0-01

在第十八届五中全会中,针对环境和资源问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观,并相应的提出了推动绿色环保和低碳的发展理念[1],为打造美丽中国提供了思想基础。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颁布和实施,不单是中国经济今后发展的科学和正确选择,同时也是全球经济今后发展的方向。低碳经济的提出,是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采用创新的技术、体制和新能源开发等方式,减少雾霾、全球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同时尽可能的减少煤炭和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从而实现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的双赢经济形态。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为了有效的减少废气排放和节约能源的成本投入,通常采用的措施就是建立长期的有效合同,从而促使不同国家和不同区域之间的碳交易体系进行有效的连接,构建成一个全球性的碳交易市场。英国就曾针对碳交易问题提出了创建个人碳交易市场体制[2],虽然建立个人碳交易体制所投入的建设和运营成本比较大,但是该体制的建立给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却是巨大的。在中国,大多数企业对于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了解尚不深入,没有看到二氧化碳减排给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益处和机遇。事实上,随着能源和原材料市场不断变化,二氧化碳排放成本日趋上升,如何提高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单位能耗等此类问题已经成为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生产和运营成本的降低也能帮助企业更好的应对危机,并寻求新的发展。另外,欧美市场对于低碳产品的需求也在客观上给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机会。

二、发展趋势展望

通过上述对现状研究的分析,对于低碳经济领域来说,研究成果比较丰富,研究资料比较广泛,研究角度和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目前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主要以国外专家学者的研究为主,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目前处于前列,特别是在低碳经济的市场交易、城市建设和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我国今后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目前,我国专家学者对低碳经济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的深化、研究水平的提高和扩展研究视域等方面[3]。通过国内外有关低碳经济的资料整理和分析,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要不断的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创造一条符合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今后我国低碳经济的主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水平的提升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低碳发展规划的基础。低碳经济转型研究已经开始,但并没有建立相应的低碳经济理论体系,缺少坚实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基础,使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或区域缺少相应的低碳发展理论指导。针对低碳经济、内部运行机制、评价研究和路径等方面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研究主要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可行性、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必须进行更加系统和深入的理论探究,揭示低碳经济的基本内容,真正掌握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比如蒙牛乳业就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蒙牛把生态建设和生产发展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对待,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为了改善企业核心区的生态环境,蒙牛启动荒山绿化工程,将这三万亩荒山全部变绿,着力构建绿色花园工厂。

2.增强评价体系探究

目前针对低碳经济的政府政策支持、经验研究和发展水平等都缺少相应的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对于低碳经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发展现状和城市建设等方面,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合成方法和层次分析法等。而国外对于低碳经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特定的领域内,比如能源研究和碳排放等领域,采用大量的数量模型进行研究分析,常使用的模型有成本―收益和投入―产出等,在实践中将低碳经济的研究具体化和经济化,针对不同国家和区域采取具体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根据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差距和不足,为了更全面的对低碳经济进行评价分析,低碳经济,加快和促进地区低碳济的发展,应该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的低碳经济区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国外先进低碳经济的评价方法,重点关注区域综合评价研究。

3.增强低碳经济体制研究

低碳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也是保证低碳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当前,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加强产业技术研究成为必要手段,我国的研究逐渐从引进的方式逐渐转变成为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发展阶段,使我国的低碳经济体制不断向着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建立以“产权界定”为中心的体制,加强合作创新体系的完善和建立风险投资体制等都是今后低碳经济体制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现有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政治和经济等角度出发,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具有先进行和切实可行的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成为了我国当前低碳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山东莱钢、河南同力水泥在推动低碳发展过程中,注重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着手,形成了管理和技术互相依托、互为促进的低碳发展模式。在强化制度建设、优化操作等方面的基础上,投入大量资金对工艺设备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造和升级,在行业内率先应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使企业具备低碳发展的硬件条件。

三、结语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发展模式,不仅是实现全球减排目标的战略选择,也是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最佳选择。全球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的转型,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在政府倡导和企业自觉的双向努力下,中国并且已经成为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的引领者。将会在国际上低碳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晓莉.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J].智能城市,2016(10):12-13.

对双碳战略的理解范文篇12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的环境气候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声日益强烈。文章分析了美欧日等国在低碳经济下y场环境的变化,提出了我国应对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出口贸易;影响;对策。

低碳经济是为应对全球环境恶化,特别是温室效应而提出的,已成为当今全球经济、社会、环境改革的潮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暴发,全球经济进一步向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复苏、改善经济贸易环境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影响也逐渐凸显。

一、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总体影响。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产品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产品居多,因此我国一直是以过多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维系不断增长的贸易顺差。低碳经济将带来贸易结构的变化,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将趋于下降,而低耗能、低污染产品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则趋于上升。一方面,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低碳经济将有助于我国推动外贸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在低碳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的钢铁、纺织、机电等行业作为节能减排重点,将更多地受到以低碳环保为借口的贸易壁垒的限制,贸易摩擦也将随之增多,产品出口将深受影响。此外,随着碳交易市场的日益壮大,碳交易有可能如同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其他要素一样在各国流通,由此可能替代一部分的货物贸易。而我国的出口贸易一直以货物贸易为主,无疑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将对我国的出口贸易起到不小的冲击。

二、低碳经济下我国主要出口市场贸易环境的变化及影响。

(一)欧盟市场的变化及影响。

2010年欧盟继续保持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值4797.1亿美元,我国对欧盟贸易顺差1427.58亿美元。中国向欧盟出口的商品中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主要是低附加值的轻纺和机电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

目前,欧盟制定了2022年前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20%,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耗比例达到20%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一直以来欧盟的环保意识水平很强,设置了广泛而严格的环保标准和标志要求。欧盟也是最先意识到在国际贸易中利用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进行外贸管制的国家地区,其构建的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体系相当完备。目前欧盟国家大都展开了诸多碳标签的尝试。2007年1月英国最大的超市特易购表示在长期中要在所有上架的7万种商品上都加注碳标签。法国的超市巨头卡西诺也采用了自身的气候变化标签体系,在自有品牌的商品上同时标注环境友好和co2排放量两个商标。碳标签的试用,在欧盟市场上受到了一致的肯定和关注,并将进一步对进口产品的碳足迹统一测度和推广碳标签。

在欧盟的众多低碳政策当中,国家强制加注碳标签的要求对我国的出口将会产生较大影响,引发更多的贸易摩擦。其他与低碳经济相关联的技术贸易壁垒也趋于增多。而我国由于国内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品的加工与生产方法落后都可能会导致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往往具有较高的碳足迹,在出口市场上不具有竞争优势,很容易被赶出欧盟市场;而且环保型的生产方法和技术需要较高的投入,这对于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来说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我国的贸易出口结构。另一方面,我国的出口到欧盟国家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和碳标签的加注,出口企业需负担一定的时间成本和昂贵的申请价格,这是我国众多出口企业难以负担的。

(二)美国市场的变化及影响。

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3853.41亿美元,我国对美贸易顺差1812.66亿美元。中国对美出口以机电产品为主体,纺织鞋帽制品、钢铁制品、家具等产品为辅。

美国虽然于2001年退出了《京都议定书》,但一直致力于发展低碳经济。自奥巴马上台来实施总额约7872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政策,其中约580亿美元投入环境和能源领域。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电网,以超导电网和智能电网为主,可接入风能、太阳能等在内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同时美国还大力促进节能汽车、绿色建筑等的开发。

2009年3月31日,《2009年美国绿色能源与安全保障法案》中规定美国2022年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到2050年减少83%。该法案还特别提出了出口低碳技术的内容。

随着2010年5月24日中美经济对话的举行,中美可再生能源伙伴关系也正式启动。美国鼓励低碳技术的出口的政策,给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光伏发电的出口都带来了巨大机遇。例如,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混合动力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前景越来越被看好,使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仅在劳动力成本上拥有后发优势,而且也能够在节能环保技术上拥有占先优势。通过我国的自主开发和与美国在新技术上的合作,我国的新能源设备领域有望出现在世界最高竞技场。但是,2009年6月美国的《清洁能源安全法案》规定从2022年起美国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未实施碳减排限额的国家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碳关税是指对进口排放密集型的产品,如煤、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碳关税政策无疑是给我国的产品出口带上了“紧箍咒”,其实施将严重损害我国出口贸易的利益。作为贸易大国,目前我国出口美国的产品不仅量大,而且集中于高耗能、高碳密集型产品上,如纺织品、金属制品和机电类产品。据估算,出口方面,如果美国对从我国进口的产品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会使得我国对美国出口下降近1.7%,当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下降幅度增加为2.6%以上;进口方面,若征收30美元/吨碳的关税,将会使得我国对美国进口下降1.57%,当关税上升为60美元/吨碳时,下降幅度增加为2.

59%。碳关税的征收必将加大出口产品的成本,减少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销量和份额。

(三)日本市场的变化及影响。

日本作为我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2010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2977.68亿美元,我国对日本贸易逆差556.5亿美元。我国集中向日本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技术密集型产品,从产品类别看主要包括机电产品、贱金属制品和化学工业产品。

日本是资源稀缺国家,历来重视节能减排,致力于打造低碳社会。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即著名的“福田蓝图”,它包括低碳发展的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其中提出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减排量比目前减少60%至80%。2009年7月7日日本提出的《推进低碳经济社会建设基本法案》规定政府将努力推行绿色税制并减少煤炭火力发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目标在2022年前使可再生能源量达到最终能源消费量的20%。其实早在2006年5月29日,在日本经济产业省编制的《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日本就提出全面推动各项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其中提出推进亚洲能源与环境合作战略,主张对中国、印度等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的亚洲国家开展节能、煤炭有效利用,生产安全、核能等能源环保领域的战略合作。

中国和日本是世界上重要的能源消费大国,日本的能源资源极度匮乏,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几乎全部依靠进口。随着日本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的利用,我国出口日本的煤炭、焦炭等能源也必将减少。

劳动密集型产品、高能耗产品也可能遭受贸易壁垒。但是在吸引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服务外包、节能环保领域都将出现相对可观的前景。在“十一五”期间的我国的环保投资达1.4万亿元人民币,到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8800亿元人民币,我国节能环保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而日本在污水处理、环保住宅、环保汽车、可再生能源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技术,必将为两国企业的合作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可再生能源的合作也可以使两国避免恶性竞争,加强两国在海外市场上的合作,共同在海外寻找能源供给区,确保能源供给多元化。

三、我国出口贸易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

(一)调整贸易政策,顺应低碳浪潮。

低碳经济下,国际贸易规则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框架下也会有所调整。我国政府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这是符合我国现实和长远利益的,有助于我国实现建立“和谐社会”和“两型社会”的目标。政府应综合考虑贸易活动中环境影响、气候成本内部化等问题,充分把握各国制定的低碳经济政策,适当限制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及时修改我国现有的一些不合时宜的外贸政策法规、环保政策法规,使之符合绿色贸易发展的趋势,充分体现我国应履行的国际环保公约的义务;在贸易和投资制度方面,政府应建立低碳型的贸易和投资制度来避免污染外包和碳泄露,要提高外商投资的准入门槛,鼓励外商投资在生产中引进和使用清洁技术。我们还应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大力研究开发高效节能环保设备,推广和应用重大节能减排技术。

(二)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出口产品市场。

一方面,政府应该继续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严控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贸易项目,转变外资增长途径,推动出口结构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另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在全球的兴起的机遇,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显著地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能源利用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规避低碳壁垒。一时无法实现低碳经营的企业,则应及时调整产品出口市场。2010年以来,我国与新兴市场的双边经贸合作不断加深,国内企业开拓新兴市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市场多元化取得明显成效。我们应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势头,进一步减少对美国、欧盟这些低碳壁垒不断攀高的进口市场的依存度。

(三)企业应制定低碳经营的战略、战术。

企业作为贸易的具体实行者,首先应从意识上转变观念,树立良好的绿色环保意识,尤其要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利用政府对企业“走出去”政策的支持,加快对外投资和国际合作方式创新,合理实施国际化战略,如可加强资源导向型对外投资建厂,缓解我国节能减排的压力。

此外,企业还应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既要将创新工作向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延伸,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赢利空间和整体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还要在国际合作中发展创新机制,要有效吸纳、利用、整合国际创新资源,增强企业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

(四)积极建设碳交易市场,加强国际低碳合作。

针对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上发展还不成熟的现状,政府要加强碳交易知识普及和相应培训,要大力培育碳交易市场,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我国碳交易市场与国际接轨,可在国内对出口企业开展碳排放许可证交易工作的试点。虽然中国是最大的减排市场提供者,但碳交易定价权并不掌握在中国企业手中,我国的企业仍旧处于适应之中。因此,企业必须充分了解、熟悉掌握碳排放协议、减排量价格、付款范围和条件、核实成本和收益成本、适用的法律等,争取碳交易的定价权,提升与国外碳排放买家的谈判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竞争,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五)合理合法对贸易保护进行反击。

在金融危机的诱发下,各国借环境保护之名,欲对进口国产品征收的碳关税,实质是在推行贸易保护。对此,我们既可以运用法律手段合理解决贸易争端,也可以积极倡导通过加强合作和磋商来解决国际贸易中的问题。我们应当坚持《京都议定书》中“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之原则,坚决反对美国大肆违反wto原则施行贸易保护。同时,政府应积极的参与国际间双边和多边合作,一方面寻找共赢点,发展和谐贸易,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发挥我国在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作用,依托我国的经济实力,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吕维霞李茹屠新泉。新形势下政府气候变化政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对双减政策的意见范例(12篇)

    - 阅0

    对双减政策的意见范文“减税降费”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轻企业负担、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蒙山旅游度假区辖区内企业.....

    对双减政策的建议范例(12篇)

    - 阅0

    对双减政策的建议范文篇1关键词:黔东南州;市场主体;减负;思考一、黔东南州减负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为促进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国家与时.....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