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1篇1

关键词:机械制造企业;绿色化发展趋势;必要性

在“十二五”机械工业整体发展规划中,将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技术列入我国工业整体发展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并且明确指出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应该制定绿色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并坚持以此目标为指导和发展的方向,促进工业生产的清洁性和环保性,并且为最终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做出不懈的努力。由此我们能够看出,绿色化发展趋势已经成为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必然发展趋势。

1.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实现绿色化发展趋势的必要性

1.1.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决定了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绿色化发展趋势的必然性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世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在给世界带来新的发展动力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尤其是近些年来,许多大型工业企业的建立和人们生产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自然资源不断减少,并且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不仅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与我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理念相背离的。因此,若想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就要解决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绿色化发展来带动社会经济的绿色化发展,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决定了机械制造安装企业朝着绿色化方向发展的必然性。

1.2.新时期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发展目标决定了其绿色化发展的趋势

新时期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发展的整体目标不再是单纯的以获取经济效益为准则,而是要保证其在不浪费自然资源、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再去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加之近年来我国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一个机械制造安装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很大程度上是由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绿色化发展程度来决定的。简单来说,也就是一个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绿色化发展水平越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越强。因此可以说,新时期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发展目标决定了其不得不朝着绿色化发展趋势的方向发展。

1.3.国际化机械制造水平决定了我国机械制造企业谋求绿色化发展

近些年来,国际化机械制造企业的水平不断的加快,不论是在机械制造的专业化、智能化、服务化和绿色化方面,都要比我国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发展程度高,这就给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每个企业在发展中都不可能只是满足于在国内的发展,都会对进军国际市场抱着一定的愿望,而国际化机械制造水平的高度,很好的为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它们为了追赶甚至赶超国际水平,会不断的进行技术的革新和新技术的研发,并且使自身不断谋求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2.我国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实现绿色化发展趋势的途径

2.1.确立绿色化发展趋势的理念

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若想实现绿色化发展,首先就要树立起绿色化发展的理念,这是开展一切绿色化建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绿色化发展理念,才能促进机械制造安装企业不断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努力寻找实现绿色化发展的途径,并最终实现企业的绿色化发展模式。

2.2.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通常是衡量其能否长远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若想谋求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要不断进行科技的创新,研究开发出更加先进、更加智能的绿色化装备,并用这些绿色化的装备来充实企业本身。这不仅会促使机械制造安装企业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同时还会推动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实现绿色化发展趋势的前进步伐,不断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模式

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在进行生产制造的过程中,要始终秉承着资源节约的生产原则,在保证工艺质量的基础之上,要尽可能的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对还可利用的工业废弃物应该进行加工处理,将其变成可利用的资源,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程度。这不仅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资源,同时还能有效的降低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绿色化发展趋势,并最终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同步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机械制造安装企业必须树立起绿色化发展趋势的理念,将企业的绿色化发展趋势作为企业的整体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对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促进我国机械制造安装企业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生产过程和生产目的的绿色化。

参考文献:

[1]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9(11).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

长三角经济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沧海桑田的缩影和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例证,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尤其是产业同构状况,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从中国现阶段产业同构状况、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争论两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并针对长三角产业同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

一、中国现阶段产业同构概况

产业同构是指在一地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不断出现和增强的区域间结构的高度相似趋势,这种产业结构相似性的增强易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AlwynYoung(2000)认为,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的国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下降,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中国经济虽然在国际层面上开放,但在地方层次上却显得支离破碎,省际间的产出结构表现出趋同的趋势。

Chong-EnBai(2003)以中国为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研究影响产业分布的因素和本质来分析产业分布的成因。他在理论假说中加入了历史的因素(前期的产业集中状况)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实证的结论说明了规模经济和自然资源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并且地方保护主义的因素对产业集中现象中存在负显著的边际效应。

黄玖立(2009)剖析了中国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分布的典型事实及影响因素,发现20世纪80年代由于新旧工业基地的轮替,地区专业化和产业分布平衡稍有退化,而20世纪90年代产业集中则明显加速。都阳等(2001)认为,中国财政“分灶吃饭”及地方负经济发展责任,造成中国各地区之间商品结构十分相似,商品重叠率很高。

二、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的争论

蒋祝伟(2010)指出,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主要呈现三个特点:空间分布,长三角产业以集群化发展为主;结构分布,长三角产业以现代制造业为主;而内部各地区产业,呈现“错位”和“互补”式趋同。前两个特点已被学术界公认,而第三个特点,存在争议。

(一)支持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的观点

根据产业组织和结构理论,比较两个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可用相似系数进行衡量。部分学者采用简单三次产业分类或以二次产业内部大分类层面数据为依据,对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进行研究,得出相似系数普遍较高,这正是学术界对长三角产业同构化严重的担忧来源之一。

洪银兴等(2003)认为地方政府的各自为政导致“重复建设”,进而加速产业同构,引发恶性竞争现象。梁琦(2004)根据区域分工指数,认为空间地理位置越靠近,产业同构性越强。趋同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长三角地区片面追求制造业增长的倾向。曹光洁(2006)认为,城市之间GDP竞争的意识,使当地优先发展高产值产业,阻碍了长三角统筹协调一体化,带来恶性竞争的可能。各地区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项目盲目上马,导致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许明(2008)指出产业结构趋同的弊端,主要是相同产业重叠,不利于形成合理的专业化分工,阻碍区域整体长远发展和一体化进程;其次是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利于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最优配置,导致地方间产业过度竞争,降低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王锐兰等(2005)认同长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观点,但指出产业同构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有助于产业升级、塑造异质型企业家。陈耀(1999)认为可以将区域产业趋同现象分为“合意”和“不合意”两种情况区分对待。制造业结构过程中的趋向现象和重复建设工程具有负面效应,但也有正面影响,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是增强行业和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二)反对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的观点

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反对“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认为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水平虽然较高,但其同构的趋向已经放缓甚至趋异。

靖学青(2004)研究得出,只有苏州与杭州,苏州与无锡,南京与杭州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认为产业结构趋同只存在于长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这样的宏观层次上,而制造业结构等中观层次并未明显出现。

范剑勇(2004)使用了地区相对专业化指数、地区间专业化指数、行业的空间集中度指数来分析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研究表明,尽管长三角地区存在着产业同构现象,但近4年内,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激烈,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正从上海转移到浙江、江苏两省,说明上海正在向外转移部分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浙江正在成为上海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接收者,由此导致制造业结构的差异度逐步提高,产业同构化趋势正在减弱。

邱风等(2007)对长三角地区的重复投资进行了研究,以制造业为例,2000年前后长三角地区产业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平均集中率变化趋势如表1所示。

表1显示,上海、浙江、江苏地区的制造业专业化指数均上升;平均集中率表现为上海下降、浙江上升、江苏基本不变,这说明上海正在向外转移部分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而浙江正在成为上海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接收者,由此导致制造业结构的差异度逐步提高,区域产业同构化趋势正在减弱。

判断产业结构同构程度的方法还包括计算产业层次和细化到产品层面的产业相似性系数及差异性系数。

陈建军(2003)研究计算得出沪、苏、浙三省市工业部门结构相似性系数,如表2所示。

表2显示,尽管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长三角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确处在较高水平。陈建军将其解释为:长三角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接近,资源禀赋相似,经济联系紧密以及由此而来的要素流动也对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产生正面影响。

邱风(2003)从产品层次上对结构相似性系数进行修改深入,并补充计算了差异性系数,如表3、表4所示。

表3、表4反映出,只从产品层次的结构相似系数的变动趋势,不能完全得出该地区的结构相似性程度在整体上趋于弱化的结论。参照差异性系数可发现,长三角各地区在产品层次上的结构差异越来越大,佐证了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弱化甚至趋异的现象。

三、研究中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综合已有研究成果,多数的学者支持“产业同构水平较高,但趋同减弱并部分趋异”的观点。然而,近年来学者对长三角产业同构的研究中,存在区域范围划定过于宽泛、数据更新获取滞后、产业与产品界定不清等问题,影响了实证分析的准确性,就此笔者建议如下:

(一)重新划定研究区域

准确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以及浙江省北部共16座城市,并非沪、苏、浙三省全境。因此,研究以16个市为单位比以“二省一市”全境研究更能体现出真正“长三角”产业结构同构情况。目前,也有学者提出了“泛长三角”的概念,将长三角的经济辐射带动功能考虑进来,区域扩大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省市以及江西部分地区。

(二)更新产业数据

产业结构受经济形势影响较大。长三角地区区位优势独特、人力资本及城市群集聚比较优势明显,正在迅速形成中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的地区竞争优势,国际资本十分活跃。但由于国内外经济波动,尤其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某些行业的倒塌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的影响不可忽略。然而,目前研究的数据大多集中在2005年之前,从2006年到现在的数据应当有所补充,从而进一步推断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为判断同构情况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三)综合产业与产品结构两方面

尽管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较高,但三地产业发展存在明显差异:浙江主要依靠民营经济,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有优势;江苏主要依靠引进外资,竞争力强的行业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上海以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制造业竞争力相比苏、浙较弱,但在重化工、临港行业的优势明显。三地产品结构差异明显大于产业结构差异。因此,研究产业同构需要结合产品结构分析,综合两方面数据,才能得到真实反映区域内产业同构的现状与趋势。

参考文献:

1.金翮.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新中国三大经济发展引擎[J].新重庆,2009(11).

2.DonE.Waldman、ElizabethJ.Jensen.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Young,A,.TheRazor’sEdge:DistortionsandIncrementalReform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es,2000(4).

4.Bai.Chong-En.LocalProtectionismandRegionalSpecialization:EvidencefromChina[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es,2004(2).

5.黄玖立.对外贸易、地理优势与中国的地区差异[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6.蔡防,王德文.劳动力市场扭曲对区域差距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1(2).

7.蒋祝伟.长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经济从横,2010(3).

8.史忠良.产业经济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洪银兴等.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0.梁琦.中国制造业分工、地方专业化与国际比较[J].世界经济,2004(12).

11.王磊.长三角地区产业同构问题研究――以汽车行业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2.曹光洁.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探讨[J].商业研究,2006(5).

13.许明.长三角产业结构趋同化问题的研究[J].现代商业,2008(8).

14.王锐兰,刘思峰.产业同构的利弊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12).

15.陈耀.跨世纪的中国区域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1999.

16.杨建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17.靖学青.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结构趋同分析[J].改革,2004(2).

18.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

19.邱风,朱勋.长三角地区产业重复投资与协同发展研究[J].财经论丛,2007(11).

20.DonE.Waldman、ElizabethJ.Jensen.产业组织理论与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1.陈建军.长三角的产业集聚及其省区特征、同构绩效――基于长三角产业集聚演化的视角[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2.邱风,张国平,郑恒.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23.钱明霞.长三角地区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定量分析[J].商业研究,2006(11).

24.程必定.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及政府管理创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25.蒋兰陵.产业集群在长江三角洲的发展模式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5(9).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篇3

在经济区域的构成要素中,中心与腹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在二者深刻的互动关系中,经济中心对腹地的发展带动效应,是考察该区域地域构成要素结构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经济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应当发挥的积极作用。

在四川省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成都市是长期的经济中心;而其余地市州,则可以相应的视为广阔的经济腹地。全省1852个城镇中,除成都市为特大城市外,断缺50万至100万人口大城市;成都市与腹地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省内发展不平衡。

因而,在当前四川省加速实现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在这一不完善的城市等级结构下、不平衡的区域内部发展进程中,经济资源大量积聚于成都,对于全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能否具有,或具有多大的带动效应,值得认真探讨。

一、主体模型的前期准备——构建附属模型

由于经济中心成都市对四川省经济腹地工业增加值发展的影响,只是后者的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因而,单独建立成都市与四川省腹地地区工业增加值的实证模型,必然会出现拟合优度较低的缺陷,破坏模型的解释能力。而同时,涉及众多影响因素,又会妨碍研究的针对性。因而,本文通过计量、回归及相应计算,找到概括反映腹地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综合性指标k,以化解拟合优度缺陷与针对性研究之间的矛盾。

1.附属模型的构建与数据说明

运用OLS回归,构建附属模型为:

log(qty)=alog(f)+βlog(t)+u(模型1)

其中,qty为四川省经济腹地工业增加值。其数据来源于四川省工业统计月报。

f为四川腹地工业增加值数据的周期系数;t为趋势系数;u为随即误差。

(1)周期系数f

周期系数f,为2002年~2007年这6年样本期间内,1至12月每月的平均工业增加值。

以2月为例。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6个第2月的工业增加值,求出算术平均值,即为2月在全年中的周期系数值。而全年12个月各自的周期系数值,在6年中共6次重复出现,即组成样本期间内工业增加值的周期系数。

模型中,根据样本期间数据,计算出每月周期系数值为:

(2)趋势系数t

趋势系数t,计算自2002年~2007年的样本期间内,每年各自工业增加值的总值。由于总值数值较大,故除以1000作为调整。以2003年为例,全年工业增加值总额为1114.03亿元,故当年趋势系数值为1.11403。这是指,2003全年1至12月,趋势系数值均为1.11403。

以此类推,得到2002年至2007年共72月的趋势系数序列t。样本6年间每年趋势系数值为:

2.附属模型中有关数据平稳性检验

根据单位根检验,得到:

四川省腹地地区工业增加值qty、周期系数f、时间系数t的一期滞后一阶差分ADF检验值,分别为-9.271946、-10.32383和-5.787918,在绝对值上均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判定值-5.5963。即,以上三者同时在1%水平下一阶平稳。

⒊附属模型的回归结果与综合性指标k的计算

模型1的回归结果为:

LOG(QTY)=0.850362LOG(F)+1.041331LOG(T)+E

t值(441.7302)(84.61616)

R20.991083调整R20.990955

从回归结果上看,模型拟合优度很高,各参数估计值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并且,模型能够通过残差随机性检验,其残差E为白噪声。

因而,该模型本着“让数据自己说话”的原则,通过引入数据周期与趋势两大概括性特征,成为涵盖了综合性未定因素、能够准确反映四川腹地工业增加值数据特征的精确模型。

将模型进一步变形为:

LOG(QTY)≈LOG(F0.850362)+LOG(T1.041331)=log[(F0.850362)×(T1.041331)]

即,QTY≈(F0.850362)×(T1.041331)

令k=(F0.850362)×(T1.041331)

即,QTY≈k。

k完全承袭下模型1的经济意义。因而,它是借由周期与趋势两大途径涵盖四川腹地工业增加值广泛未定因素的综合性指标。

二、带动性模型的设置与回归结果

1.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模型构建为:qty=ak+βcdy+u(模型2)

其中,qty为四川省腹地工业增加值;cdy为成都市工业增加值;k为影响qty的综合性因素;u为随机误差。

显而易见,按照k的经济意义,如果成都市工业经济具有对四川省腹地地区的影响能力,那么,它就应当从属于k的包含之中,而不应当作为与k并列的因素指标。否则,将缺乏严密的逻辑依据,回归模型的多重共线性也无可避免。因而,引入四川省工业增加值scy,将模型改造为:

scy-cdy=ak+βcdy+u=﹥scy=ak+(1+β)cdy+u

令1+β=β1,即:

scy=ak+β1cdy+u(模型3)

其中,scy与cdy的数据,均来自于四川省工业统计月报。

2.模型3中有关数据平稳性检验

根据单位根检验,得到:

四川省工业增加值scy、成都市工业增加值cdy、综合性因素k的一期滞后一阶差分ADF检验值,分别为-10.40198、-11.27588和-9.394653,在绝对值上均大于1%显著性水平下判定值-5.5963。即,以上三者同时在1%水平下一阶平稳。

3.模型回归结果与实证研究的数学结论

模型回归结果为:

SCY=0.981183K+1.054485CDY+E

t值(15.91946)(6.561896)

R20.993486调整R20.993393

从回归结果上看,模型拟合优度很高,各参数估计值均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并且,模型能够通过残差随机性检验,其残差E为白噪声。

将模型结果变形为:

SCY-CDY=QTY=0.981183K+0.054485CDY+E

上式,即为此次实证研究的数学结论。

三、研究结论阐释

根据模型的数学结论,在影响四川腹地工业增加值的综合性因素k中,有1-0.981183约2%来源于成都市工业增加值对它的带动;成都市工业增加值每提升1万元,能够推动四川省腹地地区工业增加值提升约540元。

也就是说:

1.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的经济中心,对于四川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有效的带动能力;在与省内广大经济腹地的积极互动中,能够积极发挥工业火车头的效应。

2.四川省当前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的配合状况,有利于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因而,四川省经济资源大量积聚于中心城市的、非均衡的城市结构,虽不完善,却具有现阶段一定的合理性。

因而,正如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现政治局常委、时任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的周永康同志,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小组会议时所指出的,“希望成都市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在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进程中,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取得更大成绩”,对于推动全省工业经济的发展,应当顺应经济资源向成都积聚的趋势,发挥经济资源的最大效率,扩大全省工业总规模;并通过成都市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经济中心的带动效应;最终实现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过度,即,由成都市的率先跃升,逐渐实现各地市州整体、共同、全面的发展。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趋势

现阶段企业的经济发展中,要想获得更高效的经济效益,就要使企业逐渐步入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但是在我国的企业发展中,大多数企业没有将经济发展现代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目标,还在原地踏步,故步自封,这不利于企业良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要想企业更具社会竞争力,就要把经济管理现代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使企业发展更加全面,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获得发展的新机遇,逐渐缩小与国外企业的差距,使企业变得强大。

1经济管理现代化概念

什么是经济管理现代化?经济管理现代化就是满足现阶段经济社会的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经济管理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应顺应时代的发展,经济管理也应满足社会的更高的需求,对企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力增强都有显著的提升。另外,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思想理念,不同的思想观念有不同的经济管理方式,企业应及时更新思想理念,以制定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方式来应对新时期的挑战,从而对企业进行强化管理,不断优化经济管理体系,增强企业整体实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特点

2.1思想现代化

社会经济在迅速地发展,要想早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就要在采取有效的措施之前对思想理念进行现代化更新,让企业在先进现代化思想理念的支撑下正确有序高效地朝着目标发展。首先在发展理念上,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的资源可以循环利用,注重长远利益的发展,从而实现成本的节约和经济效益的提升[1]。另外,在管理过程中,要进行团队统一协调管理,避免个人主义精神,要使管理思想理念和管理方式有效统一,使管理思想对应管理方式,管理方式响应管理思想,科学有序地进行经济管理。除此之外,对企业中整体与局部的经济管理,宏观与微观的经济管理都要有不同的管理思想观念,注重企业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让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更加深入且更具现实意义。

2.2管理信息化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变革,社会也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要广泛使用信息技术来推进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目标。将互联网、数据库、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上,不仅能节省人力资源,还能使企业整体组织体系高效运作,节省时间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信息技术的优势便在于,只需要计算机通过其自动化、智能化的特点,就能对整个企业的成品生产、技术研发、市场宣传、销售渠道、员工考核等这些独立个体的组织体系进行有效统一科学的管理,不仅节约了企业人工成本,还能使经济管理高效发展。并且企业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之间通过高科技的网络交流方式,不仅使信息传达更加迅速,还能使沟通更加平等,促进员工之间的合作交流,工作过程中更具团队精神,有利于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3手段科学化

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企业在此时代背景下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发现更多的机遇。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和手段也不是单纯不变的,要有更多灵活的经济管理措施来应对突发状况。在此过程中,制定合理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设计和制定科学的经济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对社会发展需求做出及时的改变,从而使企业生产符合社会趋势,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社会竞争力。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经济管理制度中合理运用科学信息技术也可以保证管理方式的科学性[2]。总之,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方式、方法、手段的科学化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因此,企业要重视经济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改进,使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二者相互依存,让企业发展朝着现代化方向有序正确科学地推进。

3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

3.1面向人性化的管理趋势发展

现阶段的经济管理体系上虽然单一,但是经济管理方式上比较有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人们都更新了现有的思想观念,这种单一有序的经济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合目前先进企业的发展了,企业基于这种现状更需要制定人性化的经济管理方式来面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因此,为了能够早日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企业目标,及时有效地解决当前企业中的人性化问题,应该对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建立足够重视。人性化的经济管理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者会最大程度地听取基层员工的需求,在两者平等的沟通交流后,满足基层员工的需求,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效益增长。所以,不管企业采用何种方法进行经济管理,都要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融入管理方法之中,这是企业早日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必要途径之一。

3.2面向团队化的合作趋势发展

要想有效提高企业工作效率,推进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就要对员工工作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一个团队是否能够有效进行工作,是否能将工作完成得快速且质量高,就要看团队之间是否有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和万众一心的合作精神。企业中单单只靠一个人是完成不了庞大的工作量的,是需要团队之间互相帮助、及时沟通去完成的。所以,企业要重视团队凝聚力的形成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要意识到合作精神和团队凝聚力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建立团结合作的员工团队,为企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另外,在企业推进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中,是否拥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的员工团队,对企业重要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和进行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在经济管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培养团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凝聚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3面向网络化的沟通趋势发展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效先进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和方式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企业也要抓住机遇,将高科技的信息技术运用到经济管理方式之中,实现更高效快速的企业生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另外,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也方便了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交流,借助各种软件或平台进行信息的传输和言语的交流,比如qq、微信、微博等,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的沟通,在发现问题时,可以及时有效的传达问题并制订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另外,这种新型的沟通方式,可以方便管理者对员工下达任务要求和指标,也方便员工对管理者提出工作上的建议和意见,使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关系更加密切和谐,工作开展更加顺利,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经济效益,早日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的目标。

3.4面向以客户为主的趋势发展

产品生产是企业获取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方式之一,提升产品的销售量就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产品销售的多少直接来说就是客户量的多少,所以,企业要如何拉拢客户,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首先要对生产技术进行革新,企业应顺应时展,采用高科技高效率的生产设备进行产品生产,保证产品的数量;其次,要保证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质量好,设计新颖,才会受到客户的青睐;再次,企业要时刻掌握社会需求,以便对生产计划进行调整;最后,企业还要做好售后服务,尽可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并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做好宣传工作,推广产品形象。企业要以“客户为上帝”作为销售原则,在接纳新客户的同时保证老客户的利益,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提高企业经济收益,为企业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4]。

3.5面向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趋势发展

要想使企业经济管理方式先进和工作效率提高,就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所以企业要重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要想与其他企业之间拉开差距,企业就必须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企业要实行优胜劣汰的制度,引进高素质人才,淘汰不愿进取、原地发展的员工,及时对员工结构进行调整;要对引进的高素质人才分配合适的工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完善和健全薪酬机制,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定期组织和开展学习工作,学习新的思想理念和生产技能技巧,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企业要向员工灌输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保证员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企业还要完善员工考核机制,通过对平时的观察和业绩的多少,员工之间平等竞争,企业对优秀员工要进行及时的职位调整和采取奖励措施,提高员工之间的和谐竞争欲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5]。高素质人才作为企业之间进行竞争的重要因素,对企业是否能早日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起着关键作用。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篇5

关键词: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趋势;研究

一、前言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的时间相较于其他的国家较晚,但是经济发展速度却与其他的经济大国越来越接近。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体系以及经济规模也越来越大,因此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相应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进行经济活动时经济管理方法,如何更加科学有效,是保证经济活动高效并且规范化的重要工具。因此针对经济管理以及其理念的研究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本文中,笔者就将对经济管理现代化发展现状以及其发展趋势进行讨论研究。

二、经济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1.思想及组织上的现代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管理水平也在不断进步,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思想以及组织对于经济管理工作非常重要,因此也是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在进行经济管理活动时,不能以人的意志为出发点,而是需要以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出发点,在原则理念以及方法上与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共鸣,从而实现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这也就是所谓的经济管理思想现代化。经济管理组织现代化则是指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上,对主体以及组织两个方面进行科学调控和管理,在时展过程中,管理组织需要根据发展趋势以及发展现状来不断凸显其自身的特色。

2.方法及手段的科学化和自动化

管理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组织与思想的变化不断进步,在现代化经济管理过程中科学化管理是非常实用并且有效的方法。在一定目标实现过程中,通过科学化管理方法,可以让经济指标与客观经济规律进行结合,从而实现程序化活动,在一系列科技手段支持下,能够将经济管理的及时性以及有效性进行很大程度的提高,而经济管理手段的自动化则是在进行实际管理活动时,根据不同管理目标以及管理内容的需求通过计算机信息化手段以及自动化仪器等等,对管理目标进行有效地、以及有序的指挥和调控,管理手段的自动化,能够使得经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得到提高。无论是经济管理理念与组织的现代化、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对于经济管理工作来讲都缺一不可,并且在具体的管理活动进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充分的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综合作用下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目标。

三、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1.管理的人性化趋势

在过去的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模式属于科学管理,而随着现如今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管理理念以及方法的不断进步,科学管理在其实现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以及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其中以人性化的缺失为最主要的问题。所以在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趋势就是要凸显人性化管理,在企业文化理论建设过程中就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非生产机器的附属品。无论是人本管理理论还是其他的理论,在企业文化理论中都是强调以人为本,将人在生理以及心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需求作为进行管理工作的基础。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对员工在生理及心理方面所存在的需求进行满足,使员工的积极性以及归属性都得到增强,从而将被动地为企业进行工作变为主动工作,使企业在员工的建设下实现更高的价值。因此,现今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在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已经被认可,并且在逐渐被拓展应用。

2.决策的民主化趋势

所谓的民主化管理方式就是在企业进行相关的决策时,企业高层领导以及管理层需要在进行实际的决策过程中先进行民主讨论,吸收、采纳来自于基层员工的意见以及见解,这样才能够在多变的经济环境下,保证企业决策的准确性,进而确保企业能够在决策制定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相比较而言,在过去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对企业组织核心价值进行实现,这种管理方式在当今多变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已经不再适合,所以需要进行最大程度的改变,体现民主化管理方式,将决策重心下移,进而确保企业核心价值的实现更加顺利,更加稳定。

3.生产的消费者导向化趋势

今天,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数量越来越多,同行业企业之间竞争趋势愈发的激烈,过去由市场来决定消费者需求的观念已经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转向消费者需求决定市场。简单一点来说,也就是卖方市场已经不再适应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逐渐变成买方市场,因此在企业进行实际生产过程中,生产方向也需要进行改变。在过去的生产过程中是以生产者为导向和技术为导向,这也是由卖方市场所决定的生产导向。买方市场条件下,生产导向需要以消费者的需求为核心。企业需要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在这种趋势下对自身的生产方向进行改变,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

4.协作的团队化趋势

在经济发展与管理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团队协作精神所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管理工作并非由独立个人能够完成,而是需要在团队合作下逐步实现各项任务目标,进而实现整体经济管理目标的完成。经济管理团队建设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在经济管理目标以及任务改变状况下,进行去留重组,对于重组之后的经济管理团队来讲,团队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精神的存在,对于团队的运行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经济管理现代化实现过程中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发挥作用越来越大,并开始在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四、经济管理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1.实现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

虽然现如今世界经济已经向一体化进行发展,但是我国的国情与世界上其他强国拥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进行经济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也需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然后结合国际公认的相应标准,这样才能够实现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在我国,经济发展并不平衡,东西部地区以及南北部地区发展状况都存在着差异,在各部门发展过程中,社会生产力水平存在的差异非常明显,因此在进行相应的经济管理工作时管理水平也会存在差异。同时因为我国属于多种所有制并存形式,所以相应的经营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上有很多种形式,对于这些差异要进行充分的认可、尊重,并且以这些实际差异为出发点,再进行综合性分析,从而实现具有我国经济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

2.充分吸取先进经验

在上文所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排外,而是要保证在我国特色体制能够充分发挥并且充分实现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对外界优秀经验进行吸纳并且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向本土化发展。无论是先进的理念、方法和管理手段,都不能够因为国家之间存在的差异而进行忽视,应当进行充分的理解、研究、以及消化,使其精华能够被应用于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工作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一些先进技术,例如电子计算机,预测技术,决策技术以及投入产出分析技术和其他的信息技术,在现代化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都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这些技术要采取接收的态度,将其融合到我国经济管理现代化体系中。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1篇6

[关键词]技术转移;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趋势;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0-0090-02

技术转移理论最初作为解决南北问题的重要战略,提出于1964年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按照联合国的定义,技术转移是指“关于制造产品、应用生产方法或提供服务的系统知识的转移,但不包括货物的单纯买卖或租赁”。普遍意义上,技术转移指的是技术知识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

但在早期,技术转移还是无意识行为,是发达国家打破南北僵局、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策略工具。而今,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低碳发展趋势的到来,实施环境友好型技术对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伴随技术创新、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步伐,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应用,需要通过有效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来发挥其巨大作用。技术转移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研究机构及政府都关注并参与的战略性选择。技术创新与技术转移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通过促进技术转移来催化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发展,也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和主流之一。因此,充分认识技术转移的国际新特点和新趋势,对有效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际技术转移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科技经济进入全球一体化进程以来,国际技术转移不断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

(1)随着国际技术转移的速度逐步加快,规模逐渐扩大,领域不断拓宽,其发展趋势已由梯度式发展进入到跳跃式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技术贸易额平均每十年翻两番,已接近世界贸易总额的1/2,其增长速度之快为一般商品贸易所望尘莫及。

(2)国际技术转移的结构正在快速升级。技术转移载体趋向软件化、技术转移内容趋向信息化、技术转移传播趋向网络化、技术转移渠道趋向多元化、技术转移形式趋向多样化。形式由单一的国际间技术转移,向包括有技术含量的国际商品进出口贸易、国际技术转让(或称许可证制度)、外商直接投资、合资企业在内的正式市场媒介模式;及包括企业联盟、分包、反工程、出口、通过人力资源的流动实现的技术转移、技术援助在内的非正式的市场媒介模式转换,日益形成当前知识形态技术和技能形态技术两大类别的软技术转移以及人才引进和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的技术转移模式。

(3)技术来源的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技术转移由单向性向双向性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日益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两大主要方向。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一些具有长期工业发展经验的发展中国家,也日益成为当今南北技术转移的桥梁。

(4)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高技术产品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以高技术产品和高技术为贸易对象的现代技术贸易的扩展,以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换为内容的国际技术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世界贸易结构变化的基础。

(5)科学技术全球一体化,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技术摩擦加剧,各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和合作趋势同在。

(6)技术转移受到越来越多的法规、法律的管制,知识产权制度的国际准则逐步完善、趋向成熟,产权对象日臻完备、范围不断扩大,产权保护趋向广泛、严格和国际化。知识产权制度成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核心问题,世界各国很早就制定自己的《专利法》或类似法规,这使技术的转移受到一定的限制。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各国政府对技术转移的干预比对普通商品贸易的干预程度更大。政治和外交因素对技术转移的影响正在加强,技术转移与技术外交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

2国际技术知识转移与流动呈现的新特征

国际技术知识的转移与流动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关键环节,近些年来也不断呈现新的特征。各国政府和企业在加强自主开发能力建设的同时,也日益注重国际技术知识网络的构建,国际技术知识的转移和流动的数量快速膨胀、质量也有所提升。在技术知识,特别是产业技术在日益走向综合化和集成化的同时,产业技术本身发生了演变和分化,出现了核心技术知识和一般技术知识。另一个现象是,创新主体在日益推进核心技术知识向精深方向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注重核心技术知识的体系化建设,并以体系技术构筑新的技术壁垒。但由于体系化和标准化的核心技术知识具有较大的粘滞性,不仅成为拥有者极力保护和封锁的对象,也由于较高的掌握和逾越难度而具有较大的流动阻力。

当前归纳起来,国际技术知识转移与流动,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国际转移主体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技术转移客体不断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亚太地区将成为国际转移的新兴市场;技术反向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技术转移对东道国影响日益增强;国际技术转移由单纯技术转移向研究开发的战略转变;技术输出国对核心技术的控制有增强趋势;互联网对国际技术转移产生了深刻影响。

3新时期技术转移的贡献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能脱离科技创新和技术提升来谋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技术转移作为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途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呈现出越来越强劲的态势。分析国际技术转移的新特征、新趋势,结合国内的工作实践,技术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了各国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随着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光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的兴起和日益成熟,新科技革命已经摆脱了资源禀赋的制约,各国科技优势在国际分工中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随着技术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转移,加速了科学技术的传播,国际技术转移迅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各国和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技术的提供方还是接受方都得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技术转移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2)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通过技术转移能够大大提高一个国家和一个地区产业的整体水平,推动产业的起飞与转换。通过对主导产业、优势产业进行优先技术转移,可以使主导产业真正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带头作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转移实现改造,从而使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3)加快了企业的技术进步。通过技术转移可以加快企业的技术进步。企业是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的主体,通过技术转移可使企业掌握并应用高技术,进而使企业建立起自主开发的技术与人才储备,从而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动力和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延长了技术的生命周期。实践证明,通过技术转移还可延长技术的生命周期。随着技术生命周期日益缩短,发达国家将在本国的已处于成熟期的技术转移到需要这些技术的国家和地区,继续发挥这些技术的作用,使供需双方都能从中得到益处,收回的成本还可继续投入新技术的研发,带动了全球的技术进步和升级。

4结论

长期以来,技术转移在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始终是一个很薄弱的环节,缺乏良好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成为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障碍。近些年来,为了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积极发展技术市场,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从2007年开始实施“国家技术转移促进行动”,2008年启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试点工作,各地纷纷建立省级示范机构。技术转移已经逐步成为推动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技术转移与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我国加速区域经济和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和源泉。目前,我国的技术转移工作已经形成由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院所与科技中介组织多方积极参与的发展形态。紧跟国际技术转移发展的新动态,准确把握新特点,在大力倡导和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同时,重视和加强地区技术转移工作,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今后我国在制定区域技术转移战略时,也应积极建立区域间工作联系机制,搭建区域间工作合作平台。政府应积极组织推动,建立区域技术转移联盟、产学研办公室、技术转移合作中心等。区域间技术转移,还应联合调研重点技术项目,相互了解技术需求,从而制定区域间技术转移计划。

参考文献:

[1]王新新.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及相关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88-90.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篇7

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不应是简单地重复增长,而应是产品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般包括三大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升级。在国际产业发展呈现多种新趋势下,我国应顺应国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趋势,以尽快推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结合国际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在推动经济复苏中,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重点考虑以下几种趋势。

1.服务业占主导地位发展趋势

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一般在60~80%,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美国自1947年以来,制造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目前制造业约占国民经济16%,而服务业的比重在80%左右。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这一趋势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相同,所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也在下降,唯有服务业迅速上升,并超过制造业成为主导产业。我国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2008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0.1%,而绝大部分市县还低于这个水平。加快发展服务业,关键是更新观念,确立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2.产业集群式发展趋势

产业集群化是产业空间布局的表现形式,是指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在区域内规划的空间相对集中布局集聚发展。通常以产业园区、一条街等形式出现。这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群体竞争优势构成集群内企业的持续创新动力,带来一系列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加快升级。集群内众多企业具有产业关联性,能合作共享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产业要素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近几年,我国产业集群化趋势不断发展,上海漕泾化学工业园区将成为亚洲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温州的皮鞋、打火机和低压电器的小型群落,形成集制造、营销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集群,这些企业单个规模都较小,但集聚成群大大提高了竞争力。胶东这地方并不产羊毛,然而,海阳市委市政府从宏观层面调控引导扶持毛衫加工业大规模发展,形成颇具特色的以针织毛衫加工为主的产业集群,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市共有针织毛衫企业650多家,个体加工户4000多家,吸纳10多万人就业,占总人口的七分之一,解决了60%以上农村妇女和80%以上的下岗女工就业问题。2007年全市针织毛衫产业销售收入达79亿元,占全市GDP43%,纳税额占全市的37%,上缴地方税收曾一度占全市税收的60%左右。现已形成江北最大的针织毛衫加工出口基地,铸就了“中国毛衫名城”的辉煌!

3.产业融合发展成新兴产业趋势

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产业的形式,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不同行业相互渗透与交叉,融合发展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高新技术是产业融合的推进器,主要表现为应用高新技术促成产业间渗透发展,产业界限趋于模糊,产生新兴产业。

一是高新技术渗透融合。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渗透融合,产生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电子商务等新产业。

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在产前、产中、产后融合形成新产业或行业。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主要是各产业内部重组和整合,如农业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融合起来,形成生态农业的新形式。

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技术创新和融合则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催化剂。

4.产业生态循环发展趋势

产业生态化,是依据产业资源自然生态有机循环原理,按照充分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构建不同产业或企业自然生态产业链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这是国际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和新趋势,主旨在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因此,又被称为循环经济,循环利用与增值是区别于传统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特征。生态化在三大产业中都有体现,最典型的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制造法;将包装废弃物回收、复用或再生等。

烟台安德利果汁公司,创建于1996年,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超常规发展,形成年加工残次果品160万吨,年产20万吨果汁的世界最大规模果汁加工企业,于2003年4月在香港创业板成功上市。通过上市融资,利用果渣,投资9000万美元建设果胶加工基地,待二期工程竣工投产后,年产果胶可达1.5万吨,年销售收入10多亿元,建成生产多种胶体的亚洲最大果胶企业。利用废弃余渣生产生物燃料,用于供热发电。目前,公司正准备从果籽中提取苹果多酚,继续拉伸苹果深加工增值产业链。

实际上,产业融合与产业循环发展趋势紧密联系,有时难以区别,恒邦公司与安德利公司的发展,都包含了这两种趋势的意义。

5.发展低碳经济新兴产业趋势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这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实质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排放,追求绿色发展;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全球正加速步入低碳经济时代,2001年英国政府成立节碳基金公司,宗旨是促进碳减排和开发低碳新技术。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末轰动全球的气候变化大会,更是备受关注。世界银行有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转变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开发新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6.虚拟组织与虚拟管理发展趋势

在新世纪交替之际,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虚拟企业、虚拟银行等各种虚拟组织纷纷显现。这些虚拟组织是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的临时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要的目的。虚拟组织里既没有中央办公室,也没有正式的组织图,更不像传统企业那样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尽管组织是虚拟的,但资源却是真实的。以虚拟组织为载体,在国际上就出现了虚拟管理。

烟台天彩兔服饰公司的创业发展,似能说明现代虚拟企业管理理论。该公司孔经理最初形成发展彩兔绒服饰创意,可是既缺乏资金,更缺少技术力量,孔经理就先利用自己养殖的彩毛兔,通过向专家咨询提纯培育彩绒兔。然后再委托大型毛纺企业的技术部门、有关研发机构联合攻关,经过上百次试验,研制出天然彩色精纺兔绒纱。再利用毛纺织企业先进的设备,委托精纺彩兔绒布料。拿着布料再与恒源祥、红领等著名服饰厂家合作,生产出多种服饰。最后让品牌专卖商展出、经销彩兔绒服饰。在这一产业链中,只有纺织、服装加工属于制造业,其余的研发、通讯、物流、展览、营销、交通等全是服务业。从这里可以看到和理解,发达国家为什么服务业能够占主导地位。

7.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农业种植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生产水平却日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林业日益从单纯提供林产品资源转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渔业比重稳步上升,正从单纯依靠捕捞转向适度捕捞与注重养殖。

8.通过高新技术开发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趋势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篇8

历经十个春秋,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发展成为中国IT业界影响最大的年度盛会之一,政府主管部门、业界著名专家、IT企业精英济济一堂,共同研讨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信息产业发展趋势,既盘点又展望,听众往往能从高峰论坛的演讲中,聆听到真知灼见。经济年会起到了预判信息产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作用。

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的十年,正好也是“十五”、“十一五”中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十年。回溯中国信息产业经济年会历年的主题――“入世给信息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信息化浪潮,全球化竞争与中国信息产业”、“新兴市场与产业持续创新”、“产业链竞争与企业整合创新”、“企业自主创新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加强产业融合,推动企业持续创新”、“融合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全球产业变局与企业转型提升”、“经济振兴与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十二五’机遇”,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年会总是能把握时代脉搏,契合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解读政策,畅谈趋势,纵论发展。

当前,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发生深刻变革,迫切要求我们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球经济结构加速调整,新的格局正在形成。为尽快走出危机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等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再工业化、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新的理念和战略,并纷纷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试图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态环保、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领域保持竞争优势,抢占未来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主要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重创,市场需求、供给结构和贸易结构都面临深度调整,经济复苏缓慢乏力,结构调整优化需要较长的过程,这在客观上为我国加快结构调整、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业的发展,对于拉动新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篇9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生态工业园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对物质能源的使用采取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原则,从而实现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废物的零排放或少排放,最终达到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劣和人们环保意识日益强烈的形势下,生态工业园正不断受到世界各国的推崇,现已成为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最佳选择和传统工业园区改造和完善的主流方向。

一、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

在上个世纪,中国建立了大量的工业园区,并以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最为著名,其中有113个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此外各地自行建立的工业园区不计其数。在2000年以后,由于受到环境压力和国际环保新思潮的影响,中国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环境“双赢”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全国范围内,对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进行诸多理论探索和实践尝试。目前,在煤炭、钢铁、造纸、制糖等行业,创建了相应的部级生态工业示范园。例如海南国家生态工业建设示范园区、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制糖)工业示范园区等,但都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在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园区基础实施落后,能源和资源利用不够集约,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园区各类人才缺乏,园区信息资源共享困难,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园区制度不够健全,园区文化不够浓厚等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势必影响生态工业的长远发展。

二、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趋势

分析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趋势应该基于现有的实情,并以克服现有的发展弊端为前提。笔者认为: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趋势大致体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①循环化趋势:生态工业园要遵循“资源—产品—利用—回收—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互换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从而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②环保化趋势:从物质资源的采购、生产、消费到回收再利用等整个物质循环过程都要求实现清洁化和无害化,以保护环境为园区的起码职责。③信息化趋势:为了实现生态工业园的科学管理,必须建立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如对外信息系统、内部OA系统、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数据交换系统以及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等。④效益化趋势:生态工业园的存在和发展意味着对社会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并付出更多的经济代价,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必须从资金、财政、金融、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相应扶持,以保证园区企业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共赢,协同发展。⑤法制化趋势:生态工业园的发展需要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政策手段、舆论手段等予以保障其良性运行,如发展生态工业园的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支撑体系、行政监管体系等,使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进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轨道。⑥人文化趋势:生态工业园的发展是物质的生态化处理和人们的精神生态化洗礼的过程。只有在精神层面实现生态化改造,园区建设者才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意识、生态思维、生态行为、生态道德、生态价值观等,才能用生态的思想和文化指导园区的经营发展。⑦品牌化趋势:强化园区品牌管理意识和生态立园、诚信立园、品牌立园的经营理念,是园区做大做强的重要保证。创建国际品牌、国家品牌、行业品牌是每个生态工业园区的共同目标。⑧国际化趋势:生态工业园的发展规模、生态指标等应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标准和人类发展需要,应得到全社会的认同和参与。⑨城乡一体化趋势:生态工业园的发展必将打破地域的限制,实现区域、城市、乡村等不同层次的生态工业园的联动和互动,在资源、交通、劳动力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推动生态工业园的整体协调、快速同步发展,进而推动城乡经济、文化、教育等一体化发展。⑩多元化趋势:随着生态工业园的不断发展,各种物质、劳动力、技术等得到不断的利用和整合,必将带动其他生态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如生态工业园与生态农业园、生态林业园、生态渔业园等生态园区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能源、信息等生产要素的相互利用和集成共享。

三、结语

弄清生态工业园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利于中国政府和企业明确自身任务,制定发展目标,调整发展思路,以正确的认识和思想指导和推进生态工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生态工业园的健康、高效、良性运行。

【参考文献】

[1]段宁.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6

[2]段宁.生态工业评价指标体系[M].新华出版社,2006

[3]唐健.我国园区问题现状、根源与对策[J].特别策划,2009(3)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篇10

【关键词】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

外贸区域结构是指外贸活动所涉及的地区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的状态,可分为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和外贸外部区域结构。外贸内部区域结构是指外贸行业(通常包括进出口公司和企业)在一个地域(通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存在、组合和发展的状态。对于国内区域结构的研究自然需要对区域进行划分和定义,依据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的结合度将全国分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包括京、津、辽、冀、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晋、蒙、吉、黑、皖、赣、豫、鄂、湘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西部地区包括渝、川、黔、云、藏、陕、甘、宁、青、新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本文选取的数据是2000年~2009年十年的中国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数据。由于2000年~2009年货物贸易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绝大部分比重,故本文并未将服务贸易列为分析的参考。外贸内部区域结构问题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以上区域划分存在不合理之处,选取的数据也不一定能够充分表明事实的情况和特点,故本文在这些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以下将从区域结构状况和区域结构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对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进行分析。

一、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现状

外贸内部区域结构是指外贸行业在一个地域范围内的存在、组合和发展的状态。本文研究的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指的是在我国大陆范围内经营进出口业务的公司和企业在区域分布、区域组合和发展的状态。

我国外贸的发达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针对东部地区内部来说,外贸行业主要分布在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泛珠江三角洲地区。对于东部地区的外贸集中区域来说,每个子区域的情况也各不相同。环渤海外贸规模分布不平衡,内陆城市外贸水平弱势明显,沿海港口城市欠缺带动力,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总体横向发展相对迟缓,作为我国传统的原材料及重型制造业基地,环渤海内部各地多以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为支柱产业,外贸出口相对滞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民营企业日渐壮大,小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对国际市场变化反应敏捷,出口产品种类、层次的不断扩展带动商品结构逐渐优化,所辖城市在出口市场和产品分布上更具多样性,多元化优势显著。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珠三角是我国早期参与国际分工的重点地区,其顺应“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贸战略和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使得当地产品供应、加工、装配能力迅猛发展,形成了以电子资讯产业为支柱的外向型经济,在承接了香港、台湾制造业的转移后,上下游产业链条衔接更加紧密,外贸出口导向特征明显。

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更多的是具体的某一城市或某一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了外贸的发展,我国的外贸百强市和边境贸易城市也都具有这一特点。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外贸发展两极分化突出。西部沿边地区在贸易兴边的政策导向下部分省市外贸总额实现跨越式增长,由边境小额贸易单一形式向多种贸易方式并行转变,资源型产品的长期主导地位向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倾斜,由初期的纯贸易行为发展到投资建厂,涉及范围包括石油、纺织、机电、建材、食品加工等众多领域。由于政府长期以来实行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中部地区一些省市的冶金、化工、能源出口企业受其影响出口规模不断下滑;但是由于劳动力资源充裕,具有企业偏好的投资环境与低营运成本,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在中部地区持续快速增长。

外贸的区域集中化特点不仅表现为分布集中在东部地区,更是表现在三大区域内部都有较小规模的外贸行业集聚。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大型经济城市的带动,三大地区一个个以中心城市为龙头的外贸行业集群正在形成和成熟,构成了这一时期我国外贸发展的支撑;而在区域内部,外贸在原料供给、生产、物流、销售这些环节的在地域上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的提高使得区域内部各成员的彼此联系更加紧密,进一步加强了集聚效应。

除了外贸区域集中化发展的趋势之外,外贸的发展在空间上也表现出了由东部地区向中部和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有关研究表明,我国出口贸易在2005年前后,开始出现了明显的“西进和北上”趋势。具体的表现为东部地区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和加工制造业的外贸企业和公司开始依据自身情况将自己产品的工业生产或是再加工环节向其他两大地区,或是直接交由其他公司代工生产,自己在东部地区的本部则转向工业调控中心或是技术研发中心。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出口增长迅速,西部地区边境贸易和加工出口型贸易齐头并进。但是这种扩散的趋势还远远不能抵消外贸的区域集中化趋势,因此集中化的趋势是外贸区域发展的主流趋势。

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问题是一个动态的问题,因此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分析。2009年以前的三大区域的年外贸总额同比增长率都大于0,即三大区域的年外贸总额在持续增长。在2005年以后,东部地区大多位于其他两大地区下方,说明东部地区的外贸增速已经开始放缓,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则是基本呈现出了连续的高增长态势。2008年以后三大区域的外贸总额增长幅度开始回落,甚至在2009年以后出现同比负增长的情况,这是由于2008年经济危机对外贸的滞后影响开始显现出来。而2009年东部地区外贸总额的同比下降幅度要低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而同时期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外贸依存度要远低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受经济外来影响大,故东部地区的外贸行业自身素质、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远高于其他地区。

商务部近期的《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1年春季)》认为,2010年中国外贸实现了恢复性快速增长,进出口已经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并再创历史新高,中国进出口贸易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结构进一步优化,平衡状况进一步改善,为“十一五”外贸发展规划目标的胜利完成画上圆满句号。在这样的整体趋势下,东部地区的外贸将会平稳增长,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外贸与东部地区相比则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后劲。

从外贸规模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据了外国对外贸易的主导地位,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力极其有限;外贸在区域范围内的集中化趋势使得我国的外贸区域结构更加趋于明晰;从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上看,这种区域力量的对比的不平衡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很难发生改变。以上三点说明了我国外贸的内部区域结构是不合理的。

二、外贸内部区域结构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广泛分布的外贸公司和企业扩大了我国的进口和出口市场,有力的促进了我国进出口的不断增长,为实现我国由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也有很大的贡献,行业竞争的不断扩大对于提高外贸行业自身素质也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广泛分布的外贸公司和企业使得我国外贸相同同行业、相同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也存在着重复和过度建设的情况,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合理的竞争策略如价格竞争会对我国外贸行业造成损害。

(二)外贸公司和企业的区位选择大多基于对要素成本和发展环境的考量,外贸内部区域不平衡正是外贸公司和企业自主区位选择的结果,这种选择有利于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实现资源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但是从整体上看,外贸内部区域的不平衡状况和这种不平衡状况的变化趋势不利于缩小我国逐渐扩大的地区发展差距。由于外贸分布的集中,原材料、劳动力、资本和人才等要素会流入外贸区位较好的地区,而其他地区的外贸发展相对趋于不利地位,外贸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会有很大不同,这会使不同地区的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增大。

(三)在外贸区域的集中化趋势下,我国形成了外贸区域行业集群,在其自身经济、技术、人员素质、市场资源、环境政策等优势的带动下,区域外贸正不断由比较优势转为竞争优势,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物流业和相关配套产业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我国外贸行业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这种极具外向型特征的区域经济也提高我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规模,使得我国的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经济受外来因素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高质量、高效益增长。一旦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出现了较为不利的因素,经济的就会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不利于金融与经济的稳定,也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

外贸内部区域空间表现出来的扩散特点,有助于把东部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带到中部、西部地区,有助于推动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中国逐渐扩大的地区收入差距。但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在扩散的过程中相关的规划和监管措施的不到位,不可避免会占用中、西部地区的越来越少的土地资源,会加剧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化的趋势。

(四)在我国三大地区表现出来的增长率和增长趋势的差异,反映了我国外贸行业在三大地区的力量对比,由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由外需拉动,东部地区外贸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即使增长的趋势在放缓,但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仍会对我国经济增长构成升力。虽然中、西部地区有很高的潜在增长能力,但是要发展为实实在在的增长能力,具有东部地区一样外贸实力和水平尚需时日,但不可否认的是,中、西部地区外贸的发展将会有力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

充分认识到我国外贸内部区域结构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优化。笔者将基于此进一步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贡生.改革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板块的划分及其走势[J].湖南社会科学,2008(2).

[2]程启智,汪剑平.区域经济非平衡发展表现形式、根源与分析框架[J].江西社会科学,2009(10).

[3]肖晓军.我国外贸空间分布变迁及其政策性影响因素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4).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篇11

关键词:电子工程;发展;趋势

在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很多工作要和电子信息进行结合,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满足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与此同时,电子工程技术是一种流行的应用技术,它已被大量应用在很多的行业,推动着各行各业的技术更新,有利于提高社会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在这样的推动下,中国的产业发展结构得到了有效调整,为社会创造了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发展现代电子工程技术的研究是当前的主要发展方向。

1电子工程技术概述

电子工程技术也被称作电子技术,它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重要的基础。近些年来,其发展较为迅猛,电子工程技术主要包括电子技术、测量技术和控制技术,已经在很多的行业得到发展和使用。从其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发展的优势更加明显:1)使用的范围广。电子工程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能够在其他行业得到较大范围的使用,以推动各行业的发展进步。2)明显的经济效益。该技术的应用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工作的效率,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3)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从电子工程技术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能够显示出非常大的发展潜力[1]。

2电子工程的特征

尽管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历史很短,但发展很快。作为新兴产业,其特征如下:1)应用的类型新。它主要是通过电子设备获取信息并进行处理的,当前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电子产品为代表。2)发展空间广。伴随着电子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相关技术已逐渐融入电子工程行业,发展空间很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3)应用广泛。从电子工程的发展趋势来看,面对新的信息时代,人们将始终使用电子产品,电子工程的使用范围将会越来越广[2]。

3电子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3.1电子工程在技术方面的发展趋势

3.1.1智能化发展趋势电子工程技术飞速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原因是它可以给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并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智能化的发展使电子工程技术的优势越来越突出,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另外,从目前中国电子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智能设备的新产品不断涌现,智能化发展已成为电子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子工程技术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还应根据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不断提高其技术水平,以先进的技术进行创新和改革,最终实现行业的智能化发展[3]。

3.1.2标准化发展趋势集成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使电子工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从标准化的角度实现各种生产过程的集成。标准化的技术和标准化的设备实现了各个生产环节的完美连接,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标准化是电子工程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4]。

3.1.3网络化发展趋势网络技术的发展是电子工程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网络技术也被大量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网络技术支持电子工程技术,网络技术的集成可以实现远程信息服务,为人们带来更大的便利,可以说网络是电子工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3.2电子工程在应用方面的发展趋势

3.2.1显著改善人们的生活电子工程技术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先进的电子工程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提高了生产和生活的效率,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便利。另一方面,该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减轻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同时还能够使人们感到生活的乐趣,而且逐渐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的思维和意识越来越现代。

3.2.2应用于高精尖科技领域电子工程技术先进,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及其他相关高科技领域,并且将在这些领域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在精尖科技领域,电子工程技术的应用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关技术人员和单位要抓住这一机遇,随着技术的发展,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3.2.3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子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生产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的效率,降低了生产的花费。为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制造商将继续追求更高的技术水平,这将进一步促进电子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

工业经济发展趋势范文篇12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服务业产品化制造的服务化

目前,我国仍是一个工业经济主导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少数发达城市正在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但总体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很薄弱、规模也较小。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支持下,现代服务业正成为我国服务业最重要的增长点。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动下,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重大转变,全球服务业逐渐取得了经济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中的比重,表现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不仅占gdp的比重超过了50%,而且成为社会就业和凝聚高端人才的主要行业,成为拉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力军。

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趋势

(一)服务业产品化趋势

一体化。服务需求的多元化使服务内容日趋复杂,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在追求面向客户提出整体解决方案的同时,呈现出服务产业链新的分工与协作趋势,即整合服务产业链上的上下游资源,形成后台运营的一体化。例如,erp解决方案。

网络化。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商业模式,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例如,基于网络平台交易服务的电子商务、远程教育、公共服务等。

标准化。在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思想的支持下,现代服务业引进“工业流水线作业模式”,在内部管理、对外服务诸方面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和程序化设计提供质量稳定可靠的服务并降低生产成本。

自助化。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标准化的前台环境,并实行前台操作自助化。由用户自助完成全部或部分的服务活动,从而解决由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人工服务成本高,难以满足客户一对一服务的难题。

(二)制造的服务化趋势

传统的以产品制造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正在被基于产品提供综合服务模式所替代,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主导。制造业的利润提高空间日趋狭窄,竞争力越来越多地依赖服务,通过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传统界限正在快速消失,产品愈来愈融生产和服务于一体,消费者需求的是有形物和无形服务捆绑在一起的产品。这种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不断融合,推动了制造的服务化。

利用商品属性扩展与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商品属性概念

属性在逻辑学中是对象的性质及对象之间关系的统称。商品属性是多方面的,可概括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商品自然属性是商品形成后商品本身所固有的,例如商品成分、结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生物学性质、生态学性质等;商品社会属性不是商品生来就具有的,而是人们后来赋予商品的,例如商品的经济属性、文化属性、政治属性和其他社会属性等。商品的属性具有可扩展性和可分离性。

(二)商品属性扩展与分离催生现代服务业

在现代经济环境下,由于对所提供商品范围越来越难以界定,边界越来越趋于模糊,商品交易的完成环节不断增多,而且多数交易行为是一种可重复的持续行为,商品表现出的复杂性成为商品属性扩展或分离的原动力。这种属性的扩展与分离在生产范围内表现为分工的细化与产业链的延长,催生了生产业的发展;在消费范围内表现为个性化与精神层而需求的满足,催生了现代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

1.利用商品属性的扩展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了适应人们日益强烈的个性化需求趋势,一般商品提供者总是通过扩展商品属性来满足消费者。例如超市购物,商家除了提供丰富的物品供人们选购外,注重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舒缓的乐曲、明净的柜台、柔和的灯光、方便的取物方式;除此外还提供亲子区、休闲区;在店铺内还适时地推出各种文化宣传,使人们购物过程就是一个享受过程。

2.利用商品属性的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巴泽尔认为商品可以看做多种属性的集合,不同商品包含着不同数目的属性,同一商品的不同属性归属不同的人可能会更有效率。中银有很多的结算中心,分离结算属性,并将其发展成为一个专业的可以为很多企业做结算的结算中心,面对所有需要结算的企业群体,可以提供跨地区、跨地域进行结算的服务企业。

参考文献:

1.冯华,司光禄.商品属性视角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2007(11)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范例(12篇)

    - 阅0

    简述生态文明的意义范文作者:张惠琴自动化通常被定义为运用机械、电子和基于计算机的系统去管理和控制生产的技术。大量使用后置定语科技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后置.....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例(12篇)

    - 阅0

    绿电交通发展现状及前景范文篇1关键词:和谐社会: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0422(2010)07-0076-031引.....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