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文1篇1

近年来,回归自然,走近农家,放松心情,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一种生活时尚。吃农家饭、摘农家菜、采农家果、钓农家鱼、住农家房、干农家活、做农家事、品农家茶、享农家乐,向往乡村,回归生态的农业生态旅游,正在全国迅速兴起。农业生态旅游是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兴旅游产业,是旅游者在游览生态农业景点过程中涉及交通、通讯、住宿、餐饮、娱乐、商业等行业以及其他相关行业共同构成的综合性产业群落。农业生态旅游一般是利用自然风景和田园风光,来满足舒缓现代都市人的精神,并为现代都市人提供重要的度假、休闲、娱乐场所,农业生态旅游以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所青睐。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有利于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并增加新的就业岗位,提高农民收入,真正地开辟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目前,玉山县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1农业生态旅游业现状农业生态旅游源于欧洲的西班牙,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西班牙农场把自家房屋改造装修成旅馆,接待来自城市的旅游者观光度假,这被认为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起源。如今,在一些国家或地区,如日本、瑞士和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更高级的农业生态旅游形式,如建立DIY农场等,城里人到乡下租一块自由地”,在节假日携妻带子,邀请好友,到乡下的自家地里”种蔬菜、瓜果。主要进行翻土耕种、施肥浇水、瓜果采摘等活动,平时则由农场主负责照看农园。这种自己动手,获得收获和回归自然的旅游方式,为忙碌和烦躁的都市人平添了不少情趣。1.1全国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已开发出许多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旅游园区,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上海市奉贤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河北的集发农业观光园、河南郑州陈寨村特色植物展示园、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深圳农业博览园等。开展农业生态旅游对帮助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分流了城市人口和部分旅游人口,减轻了中心城市的环境压力,同时,还为旅游者提供了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农村生活的机会。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不仅成为农村一景,还成为农民增收、创收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珠海等发达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元。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区,其通过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种农产品品种而成为农业科普旅游基地。1.2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现状玉山县地处闽浙赣3省交通要冲,农业基础比较扎实,道教圣地三清山坐落其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在生态旅游业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这为玉山县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通过多方努力,玉山县已初步形成了以世界自然遗产地5A级风景区三清山为依托,辐射全县以点带面的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架构。2011年度接待境内外游客286.1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6.3亿元,旅游收入占全县GDP总量的33%,门票收入587万元,农业生态旅游收入5.26亿元。已初具规模的农家乐有:土色土香”的朝阳山庄、随园山庄、汉唐人家、信江源农家宴等;农家旅馆有:蓝天农庄、翠竹苑、女神峰、三清土特产、山水人家、乡里人家、太甲农家珍旅馆等;农业生态观光园建设也初具规模,现有高山有机蔬菜面积109.33hm2,示范景观园5.33hm2,总种植面积达114.66hm2,产值达1350万元,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有:岩瑞的三清山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园、云膺休闲山庄、会英垂钓中心、怀玉山休闲山庄、玉琊山庄、红日高山有机蔬菜与观赏蔬菜基地、王家井休闲山庄、群力综合农业开发公司的纱帽垂钓山庄、青梅山庄、蓝天农庄、官溪休闲农庄、仙岩寺农庄、广平电站度假村等。玉山县的农业生态旅游业建设已初具雏形,具有自身的产业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已给当地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实惠,但要持续发展,还有一些实际问题需要解决。2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缺乏整体规划,品位不高从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农业生态旅游缺乏项目建设的整体规划,仅凭当地农民的一股热情,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合力。大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点不能突出自身的特色,开发层次低,品位不高,功能不完善。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没有挖掘出乡村农业资源和民俗文化的内涵,缺乏精品,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重游率较低。另外,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缺少对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2.2资金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从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来看,资金投入不足,设施不完善。玉山县的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投资主体主要以本地农民自主投入为主,外来资本投入为辅,主要有以下4种模式:一是家庭和家族投入型,这是目前玉山县休闲旅游农业投入的主要模式;二是回乡农民工创业;三是大学生返乡创业;四是外来资本注入型,如四股桥的蓝天农庄、怀玉乡的怀玉山休闲山庄等。但整体规模较小,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不齐全。大多数经营投资主体不重视长期投入,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p#分页标题#e#2.3资源利用率不高,特色不鲜明从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功能培育来看,资源利用率不高,特色不鲜明,文化内涵不深,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大部分农业生态旅游企业没有充分利用当地旅游资源、发掘地方文化特色,不能实现旅游文化内涵等内在价值;没有很好地把当地民俗风情有机融入到旅游产品中,并加工提炼出鲜明的地方特色,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认知度和吸引力;现有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开发思路模糊不清,同时由于缺乏利用高科技手段的多种功能将农业资源开发成高端产品,旅游产品项目科技化含量普遍不高。2.4经营方式粗放,管理不到位从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许多农业生态旅游区还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当前,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大部分都是当地农民在运作,农民群众的创业精神得到了充分发挥。但是,由于缺乏政府引导,受农民文化水平、经营理念、创新精神等方面的限制,往往很难将其纵深发展,生态旅游开发长期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活动形式和载体单一;也有部分经营者没有通过论证随便变更土地用途,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可能破坏土质;有的经营者对自身的定位缺乏深入分析,在农业自然资源的特色开发方面缺乏研判,比较优势不明显;有的经营者只考虑眼前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保护;农业生态园管理者也是生态的维护者,但部分农业生态园管理者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经营农业生态园目光短浅,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在生态园内滥建人造景观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获取局部的短期效益,降低了农业生态旅游的档次,甚至会造成生态的失衡,使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得到充分体现。3玉山县农业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对策3.1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玉山县委、县政府出台的《玉山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意见》文件,为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县委县政府必须坚持高位推动,依照规划、发展、规范、提升”并举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玉山农业生态旅游业。各级政府要把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摆上了重要的工作日程,并为发展玉山农业生态旅游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对照既定目标,坚持高效落实,按条块结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实行定期调度督察制度,及时发现问题、研究措施、总结经验、交流推广,确保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顺利推进。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制订农业生态旅游宣传推介计划和方案,制作宣传画册,在各旅游景点、景区和窗口位置进行巡回展出,利用高速公路出口设立宣传牌。充分发挥玉山旅游网站、今日玉山、玉山电视台等媒体和三山艺术节、三清山旅游文化节等节庆平台,大力宣传农业生态旅游项目,提高玉山农业生态旅游业的知名度。3.2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科学配置有效资源应坚持以规划为主导,注重资源配置效应,科学布局产业,发展形式多样、布局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体系。在总体布局上,依据三清山旅游大发展要求,结合当地的地域结构、基础设施的特点和条件,确定以二区(县城一级服务区、紫湖二级服务区)、二线(玉紫、玉溪两条旅游公路沿线)为重点,其他地方合理分布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布局。在规划设计上,根据当地的产业布局和资源特色,规划设计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在功能设施上达到相互衔接、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目的。在开发建设上,按照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原则,政府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农业生态旅游企业给予重点扶持。3.3立足特点,扬优成势,注重做足做好特色文章一是立足农”字做特色。根据农业产业规划和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引导发展高山绿茶采摘、特种蔬菜种植采摘、根雕体验等一批传统的农耕生产体验、农家生活体验、现代农业技术体验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二是立足优势资源做特色。以怀玉山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被评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契机,结合怀玉山部级森林公园的优势,做好怀玉山红色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发;三是立足地方文化做特色。发挥当地文化积淀深厚的优势,充分挖掘各地的风情民俗和地方文化,开展樟村板灯、玉山班演艺、横街的茅楂会、下镇的过会等一批农村风俗融合至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中,吸引游客的参与体验。3.4政策激励,大力扶持,注重积极引导创办旅游业为鼓励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业,在制定和出台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政府应该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的大事来抓,完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给予政策及资金扶持,为当地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政府应制订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政策,颁布一定的法令和规定,并以此管理和鼓励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3.5加强管理,规范服务,注重服务水平规范提升为了使农业生态旅游规范经营,必须切实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引导,建立一套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行为。加强对农业生态旅游业人才培养,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制订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服务评定办法,围绕食品安全、卫生管理、诚信经营等方面对农业生态旅游企业达标评定,对验收达标的经营户实行挂牌动态管理;强化农业生态旅游经营户的服务,促进农业生态旅游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文篇2

一、对旅游非优区的理论认识历程

(1)对某种类型旅游非优区的分析

许春晓在1993年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1995年提出“欠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是“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某一方面、某一层面或某一类别,是“旅游非优区”的两个可指明的方面,即概念的两个“维度”,通过对概念不同维度的分类研究,逐步抽象出对其“共性的、一般性”的认识。随着旅游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细化,学者们以“导致特定区域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处于非优、劣势地位的影响因素”作为变量指标,如旅游资源、地理区位、区域经济背景、自然生态环境等影响因素,划分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经济非优区、旅游区位非优区、自然生态环境非优区等不同的亚类,分别对其进行研究,而且还有不同的组合方式如经济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经济欠发达的旅游资源非优区等等不同的研究维度。

(2)旅游非优区概念的明确化历程

在旅游学科的相关理论研究中,主要集中于旅游业发展水平处于相对优势状态的区域,而旅游非优区长期处于研究的边缘,对旅游非优区概念内涵的理解主要集中于资源因素方面,以及“从景点组合、分布状况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界定”(杨晓峰,2007),或者认为非优区是“缺乏高等级的旅游资源,资源数量不丰富的区域”等(赵宁曦等,1997)。与此同时,关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的研究也逐步增加,如孙根年(2001)将资源与区位有机结合,分析非优区旅游开发的新思路;孟清超(2006)将旅游非优区界定为“旅游开发条件不理想、开发状况较差、发展阶段落后的区域”;杨晓峰等学者对旅游非优区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

可见,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内涵逐步明确,即“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处于落后状态的区域”。对非优状态的描述如“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旅游业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到促进作用”等都可以归结为旅游业发展总体水平落后。而“由于受资源、区位、区域经济背景、客源市场等影响”都是旅游非优区的形成因素。

二、对旅游非优区几个认识误区的解释

旅游非优区并不等同于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资源非优区”与“旅游非优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旅游资源非优区是原生性资源差的地区,是从资源的角度对区域的界定;而旅游非优区是从旅游业发展水平的角度对区域的界定,两者的研究角度不同。旅游资源非优区可能是旅游非优区亦可能是旅游优势区,旅游资源差并不一定是旅游非优区,原生性旅游资源是决定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许春晓,1993);反之,旅游非优区也并不一定缺少资源或者是资源级别低,区位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如政府、居民的观念意识等因素都可能制约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非优区并不等同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非优区的相关研究是对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描述与考量,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可能是旅游非优区;而旅游优势区亦可能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最高(张志宏,2010)。

旅游非优区并非指旅游业发展无望的地区。旅游非优区是对所研究区域内部不同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一个客观评价,是对现实状态的分析与描述,主要是对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次、旅游业对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张志宏,2010),以及旅游业对第三产业产值的贡献等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标的客观比较。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发达”与“发展”是相对而言的,“旅游优势区”与“旅游非优区”也是一对相对的概念,处于旅游业发展的“非优”是一段时间的状态,不是发展无潜力,而是处于不同的发展历程。

三、旅游非优区概念的界定

(1)旅游非优区概念的具体化,形成抽象定义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文篇3

[关键词]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DOI]10.13939/ki.zgsc.2016.51.214

开展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研究的根本目的,就在应用旅游业促使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给予足够的重视和保护。只有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才能促使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并且获得持久的经济发展力[1]。

1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性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开放,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很多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只有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是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随着城市综合实力基础的不断提升,各项城市设施的配置也逐步地于完善。开展城市旅游业促使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的同时,城市文化也可以被广泛地传播。但如果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被忽视,则城市的环境遭受破坏的同时,也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

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所关注。生态保护研究专家,也将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2]。生态保护研究学者认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内容,就是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的、稳定的统一。因此,建立生态环境友好型的旅游经济发展模式,是旅游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2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

2.1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

(1)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念。“协调”和“发展”的概念和含义是不相同的。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的主要内容是指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能够保持一种较为良好的关系,能够在同一个系统下,相互调节得当,保障相互的共存性,达到互不干扰甚至是良性循环的状态,是一个城市在发展旅游业时保持健康状态的基本要素[3]。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发展”的主要内容则是指系统不断地扩张,由小到大、由局部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由部分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与“发展”概念相对立的是“负发展”又可以称为零发展过程。而处于中间状态的,则是“零发展”。“零发展”意味着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环境维持现状,既没有互相阻碍,也没有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因此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旅游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和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互相促进发展的两个概念集合的交集。指的是城市在开展旅游业发展经济时,能够将经济发展理念与环境保护理念相互协调一致,有效地保障城市发展的经济类型为环境友好经济。由上述分析也可知,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性的经济发展理论。因此旅游经济和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要求发展过程中两个因素“旅游经济”和“环境保护”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保障。协调是“环境保护”概念对于“旅游经济”概念的条件约束,发展则是“环境保护”概念对于“旅游经济”概念的条件促进。

(2)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根据上述对于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概念可知。“协调”和“发展”都指的是同一系统内的两种元素,可以互相影响并且彼此关联的现象。而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的主要内容技术描述“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互相影响以及彼此关联的程度[4]。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度的概念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探究以及掌控“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的关系区间,做到“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之间的关系的动态平衡的保持。通过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可以有效地将“旅游经济”和“生态发展”两种元素保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内,促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综合两种元素的共同特性。在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保持一种较为良好的关系,能够在同一个系统下,相互调节得当,保障相互的共存性的同时,也能够保障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两种元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探究一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可以作为判定该城市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发展程度的判定标准。一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越高,则表明该城市的旅游业的发展规模越合理,市场竞争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便越强。

2.2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判定方式研究

根据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可知判定城市的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是判定该城市环境友好型旅游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5]。因此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也应当从探究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角度出发。建立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模型以及模型计算方式则是判定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状况的有效的、科学的方式之一。

通过建立综合旅游经济效益评价函数来判定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以促使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持更加协调、友好、稳定的状态。

3结论

探究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首先应当明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的重要性。进而开展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概念和旅游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概念)以及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判定方式研究。通过探究关于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可以促使城市建立环境友好型经济,引导城市旅游业获得更加生态化、可持续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程晓丽,张乐勤,程海峰.中小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池州市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3(5):102-106.

[2]石惠春,刘鹿,汪宝龙,等.兰州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108-114,120.

[3]王东红,.伊宁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3-56.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文篇4

关键词:经济旅游社会旅游后现代社会

1.旅游的经济属性与表现形式

1.1旅游的经济属性探究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在工作相对闲暇,资金相对充裕的时候,对于旅游的欲望就会相对增强。实际上,通过静态的研究表明,工资率会跟随人们闲暇时间的长短发生不同的变化,从而影响旅游的市场经济效益。长期来看,得出的分析结果是,工资率越增加,工作时间有可能出现下降的趋势,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闲暇悖论”。

人们在决定工作或是旅行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说,如果去旅游,自己的经济条件可以承担怎样的消费,旅游之后能获得怎样的知识、快乐和体验;如果是选择工作,那在工作中可以获得怎样的收益或者是社会地位等,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既定预算约束和偏好选择约束之间的效用最大化问题的选择与比较。

人们的工资收入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对于旅游活动的参与率。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增加,旅游活动的参与率就会呈现上升趋势,增长幅度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当人们的收入水平慢慢上升到一定的程度时,旅游活动的参与率反而会止步不前,甚至出现下降趋势。这种现象是因为人们的收入高了,所处的社会地位也会提升,工作时间就会相对延长,自然没有闲暇时间出去旅游,从而影响到旅游参与率的变化。

如图上图所示,人们收入水平的变化对于旅游需求的影响。

受到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旅游活动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近年来,国内外的旅游产业正处于迅速发展的状态,证明了旅游在市场经济中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研究经济增长的模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闲暇活动的影响。现在的人们在闲暇的时候,不仅会考虑去消费,而且还会注重资产的再生产活动。我们必须从经济学的角度,开放性地对旅游的属性进行探讨与发现。

1.2旅游的经济表现形式

鉴于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趋势,它俨然成为当下全球最大的行业,创造了非常巨大的就业良机。

如上图所示,在2008年的时候,旅游行业为全球创造了2.31亿以上的工作机会,与其他行业相比,贡献巨大。仅对我国而言,旅游行业就为提供了7200多万个岗位机会,中国的旅游行业也随之快速增长,仅2008年,旅游行业的创收就占了GDP的1.348%,相当大的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旅游市场空前繁荣。

2.旅游行业中,体现的社会属性研究

随着社会科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织,旅游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科中的一个分支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2.1旅游凝视理论

旅游凝视理论是英国社会学家厄理提出的,指的是旅游欲求、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之间的抽象化结合的成果,是人们对旅游目的地施加动力的一种行为力。人们在旅行时,为旅游景区拍摄,人为地为景区进行景象宣传,旅游地区的市场价值在潜隐默化之下得到提升,在空间上和时间上被社会性地重新组建,重新构造。

2.2新迪尔凯姆主义在旅游中的应用

在现代旅游中,人们的文化背景与生活条件之间的差异,会影响到旅游者与旅游当地居住者之间的关系。旅游是当下人们逃离繁琐的工作状态的一种休闲方式,是人们用来摆脱乏味生活状态的一种自我调整的行为,让旅游者以全新的状态与面貌投入全新的人文环境中,获得解放与新生。但也不能忽视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3旅游的历程理论

在研究旅游形式的过程中,旅游过程通常被分为离开常住地的旅游状态、摆脱负面情绪融入旅游环境和获得自由与重生后以新的姿态回归生活的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旅游者的心理与精神状态都会获得颠覆并重生。旅游中的休闲娱乐,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互动,加深人们对自我的了解,体会人生百态,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再以全新的姿态对待工作与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旅游的社会化趋势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大幅度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人们开始思考旅游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意义及作用。在传统的理念中,人们的收入和幸福感成正比,拥有了丰富的物质生活,就等于拥有了幸福的未来。而在当下,富有的物质生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精神生活的富足,才能使得人们具有幸福感。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就会开始追求丰富的精神食粮。因此,旅游可以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们的幸福感大大提升。有些国家还把旅游纳入了员工社会福利的范畴。

因此,旅游也日益成为人们居家生活、工作后的首选活动。

在后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对于旅游社会化的探究。

随着市场经济及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人类创造出了繁荣的物质文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水平,促进了人们的自由与思想的解放。但是每一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就像硬币有它的两面。现代化进程的步伐,在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享受与消费选择以外,也会使得人际关系的疏远,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旅游的程序化特征日益显著,很多的旅游景点由于商业化过度以及重度开发,导致旅游的原始意义不复存在,旅游变得不再是人们真正意识上解放自我的途径,反而成为了负累。从近段时间的旅游黄金周的情形就可以看出,出门旅游已经不能够起到放松心情、摆脱烦恼的作用,反而让人备感压力与无奈,身心得不到解脱。

人们的内在动力与外来动力,对于旅游的欲望都会有影响。很多人喜欢旅游的很大原因是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崇拜,这非常符合我国人们的远方崇拜理念。但是同样的环境下,对于那些内心世界没有遭受到压力与紧迫感,对外界环境也不存在任何崇拜的人来说,旅游的欲望就会大打折扣。

结语

旅游作为现代文明的产物,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在工作相对闲暇,资金相对充裕的时候,对于旅游的欲望就会相对增强,有些人会想通过旅游,去探索未知的事物,了解远方的文化与风土人情,抛却烦恼,远离枯燥乏味的生活状态,再得到心灵上的冲击之后,再以全新的姿态面对现实的生活与工作。但是同样的环境下,对于那些内心世界没有遭受到压力与紧迫感,对外界环境也不存在任何崇拜的人来说,也许出去旅游并不是最好的放松心情、自我调整的方式。在日益发展的经济形势下,旅游的程序化特征日益显著,很多的旅游景点由于商业化过度以及重度开发,旅游的现代化发展使得原始的意义受到影响,出门旅游已经不能够起到放松心情、摆脱烦恼的作用。此时,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地探究与分析中,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进行深刻地思考与剖析。

参考文献:

[1]王晓红.从经济旅游到社会旅游:基于后现代社会的思考[J].财经科学,2009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文篇5

【关键词】湖北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市场的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H・CeballosLascurain于1983年首先提出,它的含义不仅是指所有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而且强调被观览的景物不应受到损失。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生态旅游指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因此生态旅游的发展能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生态旅游诠释为:在环境相对未被破坏的地区,感受与欣赏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同时注意保护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此种旅游应该是对环境最小限度的破坏并有利于当地人的福利。

二、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1、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主要优势

湖北既有自然风光、人造景观、世界遗产旅游,也有基于历史文化的三国、荆楚文化旅游,无论是类型还是品位,都位居全国前列。如长江三峡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被誉为“天然画廊”、“人间仙境”;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三峡大坝雄姿和高峡平湖美景可谓双珠合壁,绝无仅有;“华中屋脊”神农架是我国最著名的原始森林和自然保护区之一,以其生物多样性、生态完好性以及震惊世界的“野人”之迷而享誉海内外。这些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是其他省市无可比拟的。湖北地处华中,交通便利,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各主要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极强。

2、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随着理论认识的发展,我们认为旅游资源同样是一种资源,对它的利用与其他可再生资源一样,需要保护性的利用。湖北目前还仅仅是旅游资源大省,没有成为旅游大省、强省。与其他如海、北京、西安、桂林那样的知名旅游城市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体现在管理不够科学,缺乏强势旅游品牌,旅游相关产业发展程度低,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国际化程度不高。目前主要呈现出以下现状。

(1)资源家底不清,投入太少。到目前为止,全省尚未进行过自然资源的综合调查,许多保护区仍处于有名无实的“看护”阶段。对区内资源的数量、质量、经济价值及多功能的了解不够。资源调查、保护区的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2)保护意识不强,管理混乱。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认为保护区是只投资不生产,只保护不利用。由于对保护区的多功能、多效益认识不够,因而导致管理上的松懈。如:保护区管理机构少,部门重置,权限交叉;对保护区的类型划分不科学,保护责任不清;布局不合理,类型不齐全;保护措施不当,保护范围不明。

(3)旅游开发不合理,负面影响扩大。一些保护区偏重于旅游的经济效益,忽视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旅游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保护区游客严重超载,人造景观泛滥,甚至部分保护区在核心区开展旅游,导致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破坏和旅游资源退化。

三、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培育与开发的对策

1、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与开发的目标

通过对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分析,说明湖北省目前旅游业竞争力不足,无法与我国的旅游大省相竞争,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生态旅游者对生态旅游发展的新需求,主要原因是目标不明确。现阶段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开发与培育的目标为以下内容。

(1)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科学利用。旅游开发与旅游保护的矛盾是湖北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现今湖北省不少地方政府更多强调旅游地的经济效益,在景区内大兴土木,餐厅、宾馆、招待所、疗养院等设施大量出现。这种开发建设的无序状态,造成了高品质的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低水平开发,已严重危及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并将会导致濒危物种生存环境的破坏。为了湖北旅游业的明天,我们应加强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2)突出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湖北省的旅游开发常常摒弃珍贵的民族文化特色,忽视民族文化特有的价值,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缺乏有效的保护、继承和开发,使一些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面临退化和消失的危险。

(3)提高旅游科技水平。科技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旅游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在许多国家和我国旅游强省,网上旅游销售已经形成,且前景乐观。湖北省在这方面还十分落后,高科技旅游产品少,网络建设和运用少,旅游地、中介机构和游客通过网络的联系更少,各旅游公司还处于孤立运作的状态,旅游景点还处于出卖旅游资源阶段。湖北省应尽快发展高科技旅游,迅速推行电脑化、网络化管理,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建立湖北旅游资源信息库,跟上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步伐。

(4)提高国民素质和旅游管理者的经营素质。湖北省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不高,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大多数旅游者而言,自觉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差,因此高密度的旅游人流和大量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比较严重;另一方面,不少旅游经营者素质比较低,导游人员文化底蕴不够,不少地方把古朴的民俗文化、民族风情、肃穆的宗教仪式包装为粗俗的商业性表演,使旅游者得不到有益的历史文化教育。

2、培育与开发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具体对策

这里,根据湖北省生态旅游资源代表――武当山和三峡为为例来剖析。

(1)开发武当山生态旅游资源的背景和对策。背景:我国政府对武当山的旅游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20年来的发展建设,尤其是自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后,武当山旅游的发展已取得显著成就:如本地交通条件的改善;对旅游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本地经济收入,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及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对部分景点景区的维护和建设等。由于武当山地区是湖北省经济较贫困的地区,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在对该地区经济繁荣、带动人民致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在旅游开发中,武当山也出现了开发与遗产保护矛盾冲突的局面,不少珍贵的遗产资源正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而形势严峻。调查中发现,目前武当山112处文物景点中,保护较好的有太和宫、紫霄宫等26处,其他旅游资源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2)武当山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策略。第一,树立正确的“遗产观”,加强“遗产教育”。当前,各级政府及旅游部门、旅游企业对世界遗产的认识倾向于其“旅游价值”及“经济效益”方面,社会各界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虽已初步形成,但大多只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上,一到具体实践中,依然是开发重于保护。不少遗产地居民,对本地遗产的内涵认识不足,更缺乏参与遗产资源的保护、管理意识。因此在遗产地加强“遗产教育”,进行广泛的遗产宣传,树立正确的“遗产观”十分必要。第二,积极导入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并颁布的ISO1400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全面和系统的环境管理国际化标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已有不少旅游景区率先引入了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虽然该套管理体系并非完全适应于旅游业,但在目前我国尚无完善的世界遗产地环境管理体系之前,无疑积极导入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是目前遗产地环境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将直接利于本地的环境保护、污染预防,提高全员的环保素质,有利于可持续旅游的发展。第三,做好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实现资源有限开发战略。要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应完善保障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体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开发中要分清主次,要分好先后,应当“先保护,再开发,保护为重,开发为辅”。遗产地还应做好旅游资源保护规划,制定遗产资源保护总体规划和详规,并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的资源保护任务和详细的实施步骤及具体方法。同时,由于世界遗产地形象还涉及到国家珍贵资源、国家旅游地形象,因此,针对当前对遗产地过度开发等现状,还应强调在遗产地旅游开发中国家政府的适当干预,强调必须对资源实施有限开发,并对遗产资源的保护实施必要的强制措施。第四,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进行传统营销方式的创新。要积极开发可持续旅游产品,在目前旅游市场趋于超细分化状况下,树立精品意识,针对不同的客源,开发专项特色旅游产品,避免在节假日大规模集中组团,造成短时期大量游客涌入,使遗产地超负荷承载。尝试生态旅游的开发等。此外,应大力改变景区传统营销方式及营销方式过于单一状况,应积极利用电子传媒,网络技术等先进的营销手段,大力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总体战略。

(3)三峡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和对策。现状:与国际国内的其他地方相比,生态旅游开发水平还很低,基本处于“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简单状态,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并不了解生态旅游的真正内涵与外延,或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不顾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只把“生态旅游”当作一种时髦口号,当作招揽游客的幌子,并没有赋予实质性的内容;二是生态旅游资源分属四个不相统辖的市、区,条块分割,开发各自为政;三是重点开发不突出,特色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四是国际化程度不高。

(4)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应采取四大战略。第一,区域联盟战略。三峡地区分属重庆直辖市和湖北省直接管辖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神农架林区,这就造成直辖市与省、省与市州区、直辖市与地市州区、地市州区之间的多重行政交涉关系,很不利于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各自为政,每个地区都从本位主义出发在三峡旅游开发上更多的是强调竞争而不是合作,这对于整合旅游资源,发挥生态旅游资源的效益是十分不利的,更影响三峡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第二,重点发展战略。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起步阶段不可能四处开花全面发展,应选择各种资源最集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作为开发的重点,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突破。利用三峡工程的世界影响和三峡旅游的良好声誉,相关区域携手联合重点规划和开发库区生态旅游资源的条件已经成熟。同时,独具魅力、誉满中外的神农架林区已被国家旅游局和湖北省政府列为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和鄂西北绿色旅游圈的龙头进行重点建设。第三,特色战略。特色是生态旅游发展的生命力。三峡库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水库、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和旖旎别致的湖光山水、人文风光,具有经久不衰的吸引力。最吸引人的6大特色:山奇雄、峰奇秀、滩奇险、水奇清、石奇美、景奇幽,不会因为三峡工程蓄水而受到大的影响。优美的湖光山色、悠久的人文景观与气势恢弘的水电工程交相辉映,展示着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独一无二的特色。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系统和原始独特的生态文化的神农架生态旅游示范区是进行观光揽胜、度假休闲、森林沐浴、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尤其是关于“野人”出没的记载和传闻,更增添了诱人的神秘色彩。第四,国际化战略。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世界级的,闻名遐迩,必须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开发建设时,要参照世界上相类似地区开发的成功经验和突出自己的特色,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及开发资金。同时,加强三峡生态旅游在国际上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一步将三峡生态旅游推向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3、培育与开发湖北省生态旅游市场的策略

综上所述,不管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景观,生态旅游市场的开发与培育的策略归纳起来为以下方面。

(1)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生态旅游规划是生态旅游开发项目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三峡地区四市州区旅游管理机构的联合组织和协助下,由生态学、旅游学、地理学、环境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等自然、人文科学方面构成的专家组应对本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并充分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进而制定出科学、合理、较为完备三峡地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在把握生态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效益原则时,尤其要强调整体性原则。

(2)科技管理,生态优先。生态旅游是高科技、高知识含量的旅游形式,其开发和经营管理都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优先原则,以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经营上应充分利用多种科技手段,强化管理,既保护环境,又获得相应的经济社会效益。在生态旅游区要坚定不移的贯彻生态科技管理意识,旅游区的设施和旅游的内涵要紧密与生态教育相结合,重点建设生态、环保知识教育的旅游项目,发展生态饭店(使用沼气、太阳能,进行生态装饰,制作绿色生态食品等),推行生态交通(太阳能、电动车船和自行车、步行等),开发生态旅游纪念品等。要严格按照核心区、缓冲区、保护性经营区“三区”模式开发建设,对于生态旅游区游客的自然生态容量、感应容量、经济容量、最佳容量要精心测算,严格执行最佳游客容量,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和破坏,而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以采取市场手段控制游客数量,限量售票和预约、同类区域轮流开放和加强生态工程治理等,在时间和空间上引导和疏散游客。加强环境监测管理,完善环保制度,严格控制污染源,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集中控制和异地处理污染物。总之,要建立起一套先进的科技管理机制,严密监控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3)宣传环保,健全法制。生态旅游资源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参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在开发和经营管理时,要结合区域特色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4)协调好当地居民的利益。由于生态环境效益具有明显的外在性,生态旅游开发一定要充分考虑和照顾当地居民和社区的各项利益,只有他们获得部分经济上的实惠和积极热情参与,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应制定生态环境效益的利益补偿机制,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环境效益受益地区征收税费转移支付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地区,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结论

众所周知,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但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加深,我们知道旅游业不是所谓的“无烟工业”,它也是通过对旅游资源的投资利用,期望得到相应的回报。这就说明旅游业也会对资源产生影响。生态旅游的提出,就是针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前提的。它是以保护为核心,不论是投资还是回报都以旅游资源保护为原则。湖北省的旅游资源丰富,就更应该注重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注: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湖北省生态旅游培育与开发》,项目编号:D200619002。)

【参考文献】

[1]郭来喜:中国旅游业的跨世纪持续发展问题――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吴必虎:地方旅游开发与管理[M].科学出版社,2000.

[3]郭英之: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1999(3).

[4]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1).

[5]卜永喜:湖北地质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湖北地矿,2003(9).

[6]王顺克:建立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0(6).

[7]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8]王良健: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9).

[9]向旭、陈扬:论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2003(9).

[10]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1]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2]晓、王仰麟、刘忠伟: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1(11).

[13]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M].海洋出版社,1998.

[14]张述林、毛长义、罗光华: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报,2002(2).

[1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7).

[16]肖焰恒、王力: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开发[J].生态经济,1999(5).

[17]赵海燕:生态旅游――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旅游管理,2002(4).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文篇6

(一)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与生态区管理现状的矛盾性

作为一个产品和服务都具有特殊性质的经济产业,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其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密切的关联,能够拉动包含通讯、建筑、金融、商贸、信息、住宿等20多个产业经济的增长。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旅游产业每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就有可能间接的带动相关产业7个岗位的增加,旅游行业每损失1元的消费,就会间接造成社会财富7元的损失。从我国当前旅游发展模式来看,经过连续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于各个产业之间的整合性、互动性、协同性功能的发挥和管理,却缺乏宏观框架和整体实践的思路,从而导致旅游行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旅游市场的不断波动变化,这就包含近些年来以生态区旅游作为发展嘛头的旅游景区,均无法科学合理的保障自身运作,诸如团队建设、中介服务、统筹协调、市场预测等。在缺乏旅游产业链和配套功能整体性运作的局势下,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管理同样无法完成自我宣传、销售、特色旅游精品项目的塑造、生态旅游区产业化经营服务的供应等需要。随着生态区旅游宣传推广的不断加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黑店、黑车、黑导、黑社也将日渐增多,旅游精品的缩水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与宣传的不符等.均会造成生态区旅游管控能力的下降。由于旅游是一个产业关联性极强的服务性经济产业,旅游产业系统发展中所存在各类问题的日益凸显.同样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健康运作。长此以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

(二)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与生态区系统管理要求的矛盾性

随着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提出,生态旅游热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注人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和管理关注。就我国生态旅游现状而言,立足当地实际景区所提出的生态旅游,与仅以生态旅游为嘛头的非生态旅游区旅游一起,构成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的规模化发展模式。就我国生态旅游区现有的旅游资源而言,还存在着典型脆弱型生态旅游区需要针对性管理的问题。纵观我国当前生态旅游管理整体模式,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调的管理运行机制、策略、模式,依然包含典型脆弱生态旅游区在日常实践中进行运用。比如:香格里拉的虎跳峡生态景区被开发出以后,碧塔海和虎跳峡门票收人分配、双线进人所存在的矛盾等。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行下.包含环保、开发、生态旅游区组织体系等在日常管理中所出现的矛盾,却无法被一一解决。由此可见.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生态区旅游管理的日常需要。鉴于生态区旅游环境和资源管理的特殊性,有必要针对生态旅游区当前的管理失误表现、资源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修复性等来重新构建具有时效性的、符合生态区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经验缺失与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性

对生态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必然以生态区旅游管理为基础,作为一彳、有生命运动规律的系统.其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密切重视生态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竭泽而渔。生态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尽管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先导,但这并非是一次性产品生产和推销,需要保障生态区域旅游资源与游客、日常运作中的相关利益对象相互之间的共生共进。在进行旅游生态区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不仅需要尊重自然界演化的运动规律,还需要反应社会人文需求在生态区旅游发展中的各类变化。因此必然要包括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然而就我国生态区旅游现有管理体系而言,管理制度的缺乏、对信用和旅游者满意度认知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偏颇化、对生态区域自身的彳、性化发展要求理解的不当等,在缺乏专业型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专业管理人员团队现状面前,必然无法完成利润和价值在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特殊构建和管理需求。此外在我国生态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行业领导榜样性经典案例的缺失,也会导致各彳、生态景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本身并不属于行业管理,也不是离散性的单元式管理。在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要求下,各组成部分和环节的独立性管理,与各部分之间有机相结合,均需要被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香格里拉碧塔海景区的日常管理为例,管理者仅将生态区作为一彳、产品生产资源的供应处,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显然会给生态景区的旅游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构建旅游管理系统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

生态区旅游管理必须将生态区的开发和规划从源头融人到管理体系中。首先,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经营权的公开拍卖而言,需要在尊重我国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开发所需的开发权,要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竞标和公开发包。在此之前必须对生态区生态工程项目,就是否可以进行经营权和开发前的公开拍卖展开详细调研和论i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忽视此环节中的管理需要。在进行生态区工程启动前,必须要进行市场定位、市场配套体系设计、市场预测等的规划.从发端阶段.将生态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生态区自然景观的现状、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协调统一有效连接起来,将生态区工程建筑的建设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和保障来进行规划。生态区的旅游优势在于,旅游资源较为原始,如具有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拥有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区域。因此,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健全,必须建立在生态区整体景区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风浊严重的峁顶、山头,可考虑使用抗寒、抗旱、抗风的生态型林灌草,科学计算生态区现有的生态群落对各类灾害的抵御能力.尤其是关注生态区五到十年内的变化趋势,从水文资料、气候资料、周边居民等方面进行资料考tiE,以保障生态区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以及日常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逐步完善生态区由内而外的日常管理和管控

从日常运作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实际覆盖范围,进行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整体性调整。其中包含对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专业人员团队、品牌形象、游客、政府支持程度、市场、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自身现有竞争能力和生态区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明确对比,才能明晰的找出目前管理模式、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从促进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性措施。比如深人产品开发、服务供应、生产销售、宣传等各领域,从整个旅游产业链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生态区现有旅游管理模式和系统中,各环节合作和协同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完善生态景区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此外,还需要从深化生态景区内外部系统的协调和协同效率方面人手,在考虑使用低成本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来迅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从旅游市场的整体动态人手,进一步提升滋生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谋求较高的经济利润值。在生态区的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对象和因素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生态区旅游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旅游管理必须以资源保护、游客维护、创新发展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从此三彳、方向人手.并合理地调整三、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完成由内而外的管理和管控需要。

(三)强化管理型生态区旅游产业价值链功能

生态区旅游管理体系的调整离不开旅游行业整体价值系统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注重深化管理体制、体系与旅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积极主动的促进和改善生态区旅游自身价值效率,以及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运作效率.从整彳、生态区旅游产业系统运作效能的角度,促进其他产业链条优势的发挥。具体可以从构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角度人手,也可以从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对整彳、生态区旅游的改革需要角度进行资源、管理手段的系统整合。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必须要加强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从此点出发进行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就不能单纯的立足在生态区本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条中,而是需要延伸到以生态区为核心的整彳、产业价值链的统一性管理中。把握产业链条的核心价值环节,将生态区资源集中在此环节中,以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且以此核心价值环节的现有竞争优势作为辐射点,不断激发其他环节的主动性协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必须有一彳、权力相对集中的管控组织,不但需要密切关注不同环节对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构建的需要和相关信肩的及时反馈.还需要关注现有管理模式、架构对产业链发展和演进的影响及作用。此外,就宏观层面的管理需要来看,生态区旅游产业链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还务必肩负起对整彳、产业链的引导职责,其他企业则必须履行积极配合的职责。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模拟使用生态信用管理系统,尝试推行个性化管理模式

信用管理系统是银行为保障业务的顺利展开,以客户在银行的业务记录情况为依据,而筹划起来的客户信誉管理方案。通过对客户信誉值的了解和对比,尽可能减少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这种管理方式在银行的日常运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由于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本身,需要覆盖到生态区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生态区资源的日常维护和重点保护,以及在生态区产业链模式下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具体规划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引人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必须由国家旅游管理部来牵头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需要将各彳、生态区工程承揽者、建筑者、游客、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以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所出现的行为表现要详尽录人生态旅游信用管理中来,所有的生态景区均可以借助互联网登录到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对所需信息进行查找。在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中审核信息,都是可以共享和积累的,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务必及时跟进、修改、更新相关信息以保证使用的时效性。

性化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主要以生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不同特征为运作基础。比如典型脆弱型生态景区碧塔海可选择管理委员会模式。此类景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或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生态化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因为日常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害无法恢复。在生态区的产权关系上,此类生态区主要归国家所有,但是具体管理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部门、社区行政机构、环保部门、林业部门、消防部门来落实。受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以部门经济利益为主导观念的限制,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存在大多形同虚设。自然景区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产品和服务开发主体里,生态环境承受力较强,可开发性较为良好的生态自然景区如虎跳峡,就可考虑使用公司制管理模式。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文

一、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作为当前世界发展劲头最为强劲的产业,旅游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发展旅游业,是旅游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对于我国来说,随着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国民旅游意识的逐步增强,使得我国国内、国际旅游都在不断快速发展,中国旅游团遍布世界各地。

但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恶化,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考验。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之下,发展生态旅游成为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的重点抉择。我国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大多数省份都在进行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辽宁省作为沿海省份,有着较为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对于生态的保护也较为到位,所以在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生态旅游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目前,辽宁省生态旅游基本以海滨和山地为主,无论是大连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还是大连旅顺口游览区,都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环境较好的旅游胜地。在辽宁,山地与丘陵占据了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无论是千山山脉还是半岛地区,都能够以生态旅游作为主打的旅游发展规划。在辽宁省的山地资源中,如松岭、黑山等地,其海拔主要集中于300米到500米左右,较为适合参观者进行游览,能够保证生态旅游在当地受到环境的支持。而辽宁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居住地之一,在当地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精髓,以此为生态旅游的开发资源,不仅能够促进辽宁省少数民族的发展,还能够令游客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文化。

总体来说,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发展较为迅速,其丰富的森林资源、海边文化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但是,在这样的发展现状之下,辽宁省依然不能被称为我国旅游大省,无论是当地旅游管理人才的缺乏还是客源与市场发展不足,都导致在辽宁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多个方面的制约因素,令辽宁省基本的生态旅游市场呈现退化的趋势。这样的发展现状,令辽宁省的旅游发展难以与其丰富的资源相匹配,想要保证提高当前旅游管理水平,就需要从存在的基本问题入手,分析形成的原因,提出合适的对策,全面改变当前辽宁旅游业发展弊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进行旅游发展良性转化。

二、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来说,因为不同因素所导致的问题阻碍着旅游资源的利用,在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资源平衡,保证在遵守一定开发原则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根据辽宁省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条件,综合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提出生态旅游开发原则。

(一)可持续开发原则

辽宁省作为拥有丰富自然景观的一个省份,其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旅游业。但是,生态旅游开发却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在保证商业用途与保护用途不相抵触的情况下再进行发展,才能够真正意义上达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在可持续开发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该注意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不能够为了创造更大的经济收益,而忽略了基本的资源保护工作。在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采取以保护为主的开发利用方式,减少人为建设对于环境的破坏,从最大限度上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只有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实现旅游资源及市场开发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才会为今后辽宁省旅游业的繁荣打下坚定的基础。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应该从开发方式及开发观念入手,探究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及实施步骤,从而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实现更大的、更好地发展前景。

除此之外,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需要使资源利用能够对当地的居民以及环境产生良好的影响,保证生态旅游资源能够为当地发展提供帮助的基础上,才能够令旅游与当地经济发展互相融合,共同促进。总体来说,自然生态资源旅游开发,就是从科学的角度保护和利用资源,遵循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使辽宁省的旅游业发展能够可持续进行。

(二)适度开发原则

纵观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因为巨大经济利益和多方面影响力,导致了各地都在对于当地存在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过度开发,从多个方面开发可能受到旅游市场欢迎的旅游景点,作为国内旅游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也不例外。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之下,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更应该以适度开发作为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在自然资源还是人文资源的开发中,都能够给与传统的文化和环境留下适度的空间,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在进行资源发掘的同时,设置旅游。一般来说,一个旅游地并不能开放全部的地区作为游人参观的景区,一些较为敏感或者较为脆弱的地区需要设置为旅游,相关的管理者保证能够较好的控制旅游的游览范围,对于未开放的地区进行合理的保护。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适度开发不仅是对大自然和传统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一定意义上还是通过不同手段来保证旅游者的安全,能够以设置禁地的方式令普通游客远离可能出现危险的区域,在保证了旅游趣味性的同时,还能够得到有效的人身保护。对于辽宁省来说,因为其自然生态资源大部分是森林或者海洋,所以可能出现危险的因素,保证适度开发,开放能够正常游览的区域作为游客的探索之旅,是其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双赢原则

在当前资本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如何提升各个行业的经济收益,保证能够在社会上更好的寻求自身的发展,是当前各个领域经营所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需要以双赢作为开发的基本原则。旅游业是通过接待不同地区的消费者进行本地区的游览来赚取费用,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取收益不仅需要令当地的居民获得较为满意的收入,还需要保证能够将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在这项庞大的额外支出之下,辽宁省各个旅游公司都在寻求不同的游客接待方案。在双赢原则中,要尽量的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探究发展的路径,将开发过程中的各方利益进行很好地整合,建立辽宁省旅游资源开发的长效机制。

在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中,双赢策略是基本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如何以最小的开发利用来完成最为舒适的旅游体验,其实施过程较为艰难。但是,各个旅游单位并不能忽略这一基本原则,一旦忽视了对于当地居民收入的保证,减少了对于辽宁省生态旅游的开发,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生态旅游与普通大众旅游难以进行区分,令旅游者难以享受到生态旅游中大自然的美景和乐趣,这样的行为可能令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走入困局。

三、辽宁省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得到重视,给生态旅游发展带来巨大契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成为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但是,生态旅游并不同于其他基本的旅游方式,其中对于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开发,需要管理者进行平衡,保证其能够以最为合理的方案达到最为合适的效果。以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因为自然环境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在策略制定的过程中需要遵守不同的原则,如何在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同时,还能够保证最大限度的提高生态旅游发展,对此,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浅析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一)依法管理生态旅游

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中,长期以来旅游业发展较为缓慢,在改革开发之后,旅游也迅速腾飞,突然爆红,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管理法律还存在一定漏洞,相关法律对于经营者的管理力度不强,令各种旅游资源尤其是生态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难以得到有效的保护,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同时,也使得生态资源不能够进行合理的、可持续的发展。

从辽宁省的生态资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因为其开发力度过度而导致的周围环境受损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未来的生态旅游经营策略中,管理者需要按照相关法律对于环境进行保护和维修,令其能够适应在当前旅游环境下景区的需求。一旦生态旅游的开发缺少了相关法律以及管理措施的维护,那么过度开发问题将会是困扰生态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难题。纵观不同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历史,因为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约束以及国家的法律维护而导致的资源破坏问题,还是难以解决的弊端。在这样生态旅游发展历史下,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发展策略,加强管理与法律维护,能够极大促进当前生态旅游的发展。

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除了旅游开发者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还需要以辽宁省当地的生态环境作为基本研究对象,从多个角度科学合理地进行方案的制定,以长远的目光来制定相关的开发规划方案,对于旅游景点的建设和规划体系采取完善且详细的方案,保证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来发展生态旅游,从根本上改善辽宁省当前生态旅游的弊端,保证生态旅游能够达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

(二)突出生态特点与产品特色

对于辽宁省来说,其生态旅游发展不能够完全照搬其他省份或者国家的发展模式,而是从自身拥有的生态环境类型出发,保证生态旅游能够突出属于辽宁省不同的环境与产品特色,借此在我国的生态旅游景点脱颖而出。例如辽宁省有许多风景人文独特的山地资源,就是开发特色生态旅游产品很好的生态环境,在辽宁鞍山附近,其药山就属于有着辽宁本地特色的一大旅游景点。该景点因为在古时盛产药材而出名,有着自身不同的特色,不仅植物资源费丰富,其生态美感所受破坏较小。在这样的环境资源影响之下,天然植物园是其生态旅游重要的一个宣传和发展特色。因其有着环境生态美和历史上以药材出名的产品特色,无疑能够为当地的生态旅游发展做出极大的贡献。从这样的发展实例中我们就可以了解,突出环境与产品特点,尽力打造不同于国内其他生态旅游景点的生态风景,以特殊的产品特色来吸引游客,是辽宁省当前发展的重要措施。

除了山地资源之外,辽宁滨临黄、渤海,有许多海滨生态资源。例如大连作为辽宁一个较为特色的海边城市,有着自然的海上资源,不仅气候怡人,还能够欣赏山地与海洋相互交错的美景,是辽宁重要的海滨旅游胜地。在这样的景点特色背景之下,发展旅游度假村,能够保证将自然生态环境与旅游度假进行完美结合,将各个风景集中到一起,使旅客能够得到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行程,得到更好的生态旅游体验。在突出特色的同时,辽宁省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对旅游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减少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旅游资源的重复性开发,避免旅游资源“同质化”的问题,真正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品牌。

(三)加强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在辽宁省当前的生态旅游发展中,其旅游开发还不甚完善,相关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停滞。目前,辽宁省境内的多数生态旅游景点无论是在交通条件方面还是在基础服务水平上,相对我国当前热门生态旅游省市都有着一定差距,这样的问题令顾客在进行旅游的过程中很难得到满意的服务,出现了许多问题,令其生态旅游口碑在业内有所下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高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保证旅客能够在游览的过程中享受较为体贴完善的服务,是辽宁省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对策。在交通方面,辽宁省需要保证将国道、省道质量进行改善,减少因为交通堵塞可能出现的问题,保证到各大生态旅游区的交通方便。在辽宁省主要的四个山地之中,建设和完善主干道的开发,在保证旅客安全的前提下令各个主干道能够适合高峰人群流量。

在辽宁省生态旅游服务接待方面,应该以不同生态旅游景点作为重点开发的对象,在各个景点周围建设具有地方生态特色的接待宾馆,保证外观和内部服务管理都能够达到良好水平。增加目前辽宁省各生态旅游景区所拥有的床位数量,保证旅客能够享受到良好的住宿环境。除此之外,还应该引进相关的生态旅游开发、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人才,保证能够以科学管理来提升当前辽宁省的生态旅游基本服务质量,保证全面提高当前环境下辽宁生态旅游的服务水平。生态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游客的“回头率”,我们应该从细节入手,从游客的消费心理入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为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四、结论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文篇8

首先,旅游管理定义。旅游管理,主要指旅游管理者,为旅游者提供质量性、可靠性的旅游活动服务,利用自身管理职能,合理计划旅游业人财物,合理规划旅游部门和旅游区域,对旅游活动进行的组织计划、调节监督。其次,旅游管理重要性。旅游管理作为旅游部门、其他部门的协调需求,是旅游行业、旅游机构、旅游市场的重要关系载体。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旅游业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行业,紧密联系着国民经济部门。旅游部门、旅游企业作为旅游经济活动的相关组织,是旅游活动基本单位,而旅游管理则为部门、企业的重要协调载体。旅游业属于服务型行业,专门为旅游者服务,涉及了旅游餐饮、游览、购物等内容,需通过旅游管理来加强这些内容综合设计,规划整体服务路线,销售给旅游者,确保供应充足。另外,旅游管理是旅游业的发展基础。加强旅游管理才能促进我国旅游业最大限度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属于新兴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和支柱性产业,不仅可产生经济效益,立足一个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例如娱乐、交通、保险、民航等;还可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如增加劳动就业数量。最为关键的是,旅游也是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窗口。

二.现阶段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现状分析

旅游业属于国家发展的支撑性行业,是我国经济收入的重要载体,受到社会各界青睐。为促进旅游行业发展,建立一定数量旅游景点十分必要。近些年来,我国旅游景点数量日益增加,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在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其管理体制面临改革问题,对旅游业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立足我国旅游业管理角度,管理体制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缺乏宏观管理。近些年来,我国十分重视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了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大多数部门、单位均创办了旅游交通、餐饮等企业,而这些企业人事权、产权,分属于不同投资单位,基本上每一个旅行社,归属一个系统。导致我国旅游系统众多,各自为政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客源不足情况下,市场疲软问题,各旅游企业之间,出现跌价竞争问题,行业内部矛盾引起旅游市场混乱。对于旅游管理部门而言,缺乏建设审批权,缺乏宏观调控手段,进而难以宏观协调与控制。其次,法律法规不完善。针对旅游管理体制,按照社会发展、旅游业发展状况,旅游管理正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然而却极少涉及法律法规层面,主要依靠传统法律法规。按照目前旅游管理状况而言,部分不法商家、犯罪分子,通过法律法规漏洞,利用旅游行业开展非法活动,进而严重影响了旅游市场,损害了旅客自身利益。旅游管理体制缺乏。因旅游业属于特殊性行业,和其他行业联系十分紧密,和交通、住宿、餐饮等行业联系无法分离。同时,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服务行业高速发展,大多数部门和旅游业具有直接经济活动。然而,对于这些联系行业,缺乏有效性、完整性管理体制,某些旅行社为吸引旅客,选择恶劣竞争手段,严重损害旅客身心利益,对旅游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旅游产业结构失去平衡。目前,我国旅游商品开发较为滞后。商品业作为旅游创汇的重要来源,呈效益高和成本低特点,且劳动密集度较大,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然而,因生产销售、旅游贸易不协调,导致旅游商品长期是一种自发状态,加上旅游产品品种较为单一,创新力度不足,在包装和运输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充分发挥旅游商品优势。同时,对于旅游交通问题,旅游发展迅速,但交通发展滞后,使得旅游产业结构失去平衡。

三、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措施

1.不断健全旅游管理法律法规。

针对旅游管理,因法律法规不完善,严重限制了旅游管理,不利于旅游管理水平提高。所以,按照目前旅游业发展形势,需不断健全旅游管理法律法规,有效提升旅游管理水平。其一,科学定位旅游管理体制。立足管理体制角度,确保旅游管理的有关行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保证旅客自身利益。所以,在法律法规建设方面,不能订单方面追求单位经济利益,需综合考虑旅游单位、旅游企业和旅客的多方利益。其二,制定和旅游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商场、餐饮等,按照行业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健全法律法规,方可确保各方利益、旅客利益不受损害。另外,需严厉打击不法商家、非法分子的不法行为,促进旅游行业的合理秩序,提高旅游业发展速度。

2.创新旅游管理体制模式。

按照现阶段旅游管理状况,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存在诸多不足。现行管理模式较为陈旧,诸多管理弊端逐渐呈现出来。同时,管理模式不够完善,针对细节性问题,缺乏有效性、科学性管理,且旅游管理水平较低,为实现旅游业快速发展,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不断改革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其一,需了解旅游管理的好处,按照实际状况,不断完善、创新旅游业管理。其二,引进先进、科学管理观念,健全旅游管理模式,借鉴国内先进管理模式,按照自身管理状况,制定一套全面、科学管理模式。其三,积极创造旅游品牌,科学打造品牌效应,扩展旅游企业规模,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对各行业、各部门进行合理协调,促进共同进步。通过各行业互相协调,掌握各行业、各部门管理模式,结合管理模式现状,形成特色性、区域性的管理模式。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开展不同管理,不断提升各区域管理水平,进而提升旅游管理的整体水平。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需不断改革旅游管理体制。因为行业特征和地域特征,使得旅游管理体制,和目前管理现状不相符合,不仅不能提升旅游管理水平,严重制约了旅游企业发展。所以,强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需结合实际状况,提升管理体制改革效率。针对旅游管理改革,需重新定位旅游管理体制,防止传统管理干预,避免出现行政命令管理问题,立足大局观念,合理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加强旅游产品推荐工作。积极汲取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必须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按照旅游管理具体状况,合理制定旅游管理体制,确保旅游管理体制的公平和公正,按照独立性和公开性特征,促进旅游业发展。制定科学旅游计划,确定合理投资管理体制。按照国家旅游局指挥,对全国旅游基础建设进行合理规划与管理,确定国家投资、地方投资的重点。国家负责非盈利重点工程建设和配套建设。地方主要负责重点项目配套、一般性项目投资。而营利性项目是由企业投资经营,建立自负盈亏机制,进而建立旅游业的有机补偿机制。另外,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传统旅游的新型升级模式,近年来蓬勃发展,生态旅游在中国已经落地生根,与中国国情极为适应,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生态旅游。针对中国现实情况,在发展模式与制度安排、操作方法与技术手段探寻创新之路,不应否认与忽视,不然生态旅游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另外,我们必须拓展视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禁止走弯路。

四、结语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文1篇9

关键词:南极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环境管理。

南极所具有的独特的旅游资源环境,决定了南极生态旅游有其不可估量的开发潜力。南极生态旅游是南极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随其蓬勃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随之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在环境保护中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注重环境效益,既是南极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南极生态旅游所应达到的理想发展状态。基于此,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南极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他在定义生态旅游时提出了两大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南极生态旅游既是人类感受、体验与研究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一种旅游方式,也是增强旅游者的环境意识,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方式。

因此,在发展南极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把环境保护融入其中。

(一)独特的南极资源环境是发展南极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

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本身对资源环境有较强的依存性。从南极生态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其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周围为大洋所环绕。南极清新的空气、洪荒的岩石与土壤、纯洁的水和洁净的冰,具有潜在的巨大旅游价值。南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吸引旅游者赴南极旅游的主要动因,一些国家的旅游公司在丰厚的利益驱动下正迎合这一巨大的南极旅游需求,使南极旅游热居高不下。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旅游作为其中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更愿意离开喧哗的都市,选择一些人烟稀少、神奇奥秘的地方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人们明白只有“原汁原味”、处于原始状态或良性循环状态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愿望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需求。因此,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和绿色消费需求将会逐步增强,南极地区的的生态旅游将会成为旅游的一方热土。

(二)南极生态旅游对南极环境兼具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看,南极生态旅游的开展有利于南极环境的保护。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文篇10

关键词: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发展策略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始追求精神生活。旅游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受到我国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旅游大军中,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全球经济危机的出现,对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给予了新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为了不断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积极引进创新思想,实施创新发展策略,以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

1.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机遇。(1)随着我国人民群众对旅游认识的提高,旅游需求量在不断增长。这就促使着我国的旅游产业从单一的城市化向着全国化方面发展,旅游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是相当可观的。另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旅游,这对带动国内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是极其有利的。(2)由于人们群众对旅游的喜爱,促使着越来越多的城乡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开发旅游区与产品上,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壮大,与之相关的产品也越来越多,这不仅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2.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问题。(1)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并且受到因素的制约,形成旅游产业发展较快,但是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极其严重的,据调查,每年都有一些旅游区因为环境问题被勒令整改。这样只注重旅游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发展方式是不科学的。(2)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着更多的旅游企业和旅游景区不断涌现。一部分旅游企业高度重视经济效益的提高,对游客的服务质量并没有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有所改善,影响了游客的旅游兴致,也对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另外,新兴的旅游景区由于发展时间较短,资金的筹集效率不高,各项基础设施还需要不断地完善。这样“简陋”的旅游景区是需要积极改善的,以避免其制约我国旅游经济的整体的发展。

二、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创新策略

新世纪,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群众休闲娱乐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必须积极研究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并创新发展战略,实施科学、有效的发展措施,合理利用资源资源,从而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新时期,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并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宏观管理策略,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旅游企业与旅游景区应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树立优质服务的意识,并在不断地实践与发展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

2.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这是全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问题。因此,在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合理规划旅游景区,科学、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指导游客旅游时带走垃圾,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效率的提高以及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为旅游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保障。

3.规范旅游产业的运营机制,促进市场竞争的良性发展。国家相关部门也需要对旅游市场进行宏观调控,规范旅游产业的运营机制,严格管理不合理的运营状况,以促进我国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旅游经济的再次腾飞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4.创新旅游产业相关产品,满足人们旅游消费需求。旅游经济主要以旅游产业为主,但是相关旅游产品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应该不断以创新的意识,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人们旅游消费的需求,带动旅游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旅游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过阻碍,也遇到过机遇。但是,无论什么情况,相关工作人员都能够以创新的观念与积极的心态,应对问题与机遇,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把握机遇,进而促进我国旅游经济的腾飞。相信,随着我国相关工作人员的努力,旅游产业将再次得到创新地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组成部分的朝阳产业,为国际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张湘仪: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11,(08).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文

旅游资源;资源安全;旅游目的地;评价指标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开展各项旅游活动的载体.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措施不到位、经验缺乏、加上旅游者自身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旅游安拿问题研究相对滞后等诸多原因,旅游资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如稀之宝的敦煌壁画和雕,面临风化剥落的威胁;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的汉白玉浮雕、铜制品,遭受酸雨的侵蚀;一些曾扬名灭下的苏州园林和庭院,正从地图上消失;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也越来越受到人为的破坏与此同时,旅游地传统的民风民情文化逐渐被异化、冲淡或消失等等.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能更新但也不能恢复原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一旦被毁将就水远失去,旅游资源安全问题应该引起足够关注.因此,深入旅游资源安令研究,加强旅游资源安全管理,对旅游资源进行安全评价,查找、分析和预测旅游资源安全系统存在的危险、隐患,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以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1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

1.1旅游资源的定义国外把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Attractions),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而在我国,学者们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资源概念的具体界定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旅游资源概念的表述.但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比较确切和规范的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等8主类,31亚类,155基本类型.涵盖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类型.

1.2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物质生产资料,是旅游活动最基本的载体.换句话说,旅游资源安全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稳定,旅游资源安全的内涵和意义深远.谷树忠,等人(2006)在综合各种解释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资源安全的基本定义,所谓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或能力.这个概念揭示了资源安全的本质,在我国使用较为广泛.鉴于此,我们可以得出,旅游资源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可以获得稳定的旅游资源供给,同时旅游资源基础难以依存的生态系统处于良好或免遭不可恢复破坏的状态.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旅游资源需在数量、质量、结构和功能上保证持续、稳定的供给.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也需考虑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各地区在旅游开发利用时,做到有一定的旅游资源赋存量或储备量,以备及时、持续的利用.二是人们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要保证旅游资源基础的生态系统不被破坏.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对外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以维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平衡.此外,我国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去分析和探究旅游资源安全的本质内涵.如:从经济学观点来看,是指其对一个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支撑和保障作用.具体来说是指旅游资源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状态.在旅游生产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的占有和使用过程,以及原始提取、加工改造中,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可利用范畴的延展或局限;在旅游资源分配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所获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在旅游产品交换中的资源安全,是指旅游产品在市场流通渠道中的畅顺;在旅游资源消费中的资源安全,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产品载体的旅游资源的占用与消耗.消费结构越合理,旅游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对资源的破坏越低.从可持续发展观点看,旅游资源安全是指是在生态与自然资源的承载力基础之上,旅游业的发展要以不破坏其难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及其他资源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观念,运用科技创新方法,维持生态系统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协调,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并且有助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利用.由此可见,旅游资源安全的内容丰富,需要深入探讨.2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的天一人一机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系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通过对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内涵的研究,我们将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分为三个子系统,即旅游资源安全状态应由生态子系统(天)、行为子系统(人)和保障机制子系统(机)三大子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2.1生态(天)子系统生态子系统是天然禀赋状况,是旅游资源安全的基础,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基本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结构、质量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等组成.一地区旅游资源禀赋种类、结构的多样性增加了旅游资源供应的安全性,也满足多样性的旅游需求,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质量越高,开发利用的成本越低,利用效率越高,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度开发,所以旅游资源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数量做保证,某种程度上说,数量越多越安全;另外资源的承载能力和抵御自然等灾害能力越高,则安全的保证程度越大,反之资源短缺、脆弱,安全的可靠程度就低.保证旅游资源的生态子系统的安全,就是要维持生态系统在数量、种类、结构等方面平衡,实现旅游资源的自我更新和恢复.

2.2行为(人)子系统行为子系统是人类的行为对旅游资源安全影响的直接作用力,主要包括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行为、旅游企业经营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等构成.旅游资源安全问题的很大方面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开发商在景区的大量建设、过度开发;旅游企业过分商业化、舞台化,扭曲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旅游者外来文化对旅游地的传统文化的冲击等.旅游资源的行为子系统的安全,就是树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观念,防止n-目开发、重复建设、模仿跟风;规范旅游企业的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破坏;严厉禁止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减少旅游者的碳足迹.

2.3保障机制(机)于系统旅游资源安全的保障机制子系统主要为生态、行为子系统的安全提供组织制度和物质技术保障,它由安全管理组织、安全政策制度、安全资金技术、周边礼区保障、事故保险等方面内容组成.安全管理组织是整个旅游资源管理的组织保证;安全政策制度关系到旅游景区安全管理的有力执行;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离不开资金、技术的支撑;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离不开剧边礼区的支持;旅游资源安全保险是规避、化解旅游资源利用过程中遇到风险的有力手段.保障子系统的内容共同为旅游资源安全的提供安伞保障.在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生态子(天)系统安全为旅游资源安全提供皋本保证;行为(人)子系统安全决定于行为作用力的正负,正向作用力可以减少旅游资源发利用中的损失,是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重要推动.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是为旅游资源安全的生态、行为子系统提供管理支持、资金和技术等保障,是生态子系统和行为子系统安全的重要调控.3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旅游资源安全的研究现状关于资源安全的评价研究成果较多,如王礼茂(2002)分析了影响资源安全5个主要因素(资源本身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运输因素、军事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14项指标,初步组成了资源安全的评估指标体系;姚予龙、谷树忠(2002)研究了资源安全的机理,阐释了资源安全的经济学含义;梁亚红(2008)。在明确影响自然资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资源因素、政治因素、运输因素、经济因素、军事因素、技术进步和资源替代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含有资源禀赋状况、资源开发状况、资源进口安全、政治安全因素、经济安全因素、运输安全因素、军事安全因素7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的自然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内容较为全面.然而,国内外关于旅游资源安全层面的研究不多,学者大多是探讨旅游资源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安全『口J题产生的原凶12-14~,认为主要南自然破坏和人为破坏造成;另外,我国还有些学者针对旅游地生态安全进行_r评价,如曹新向(2006)根据生态足迹模型,并以人均旅游生态足迹和人均旅游用地承载力的比值米确定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状况,构建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周国海(2009)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应用压力一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了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压力指标反映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负荷,状态指标表征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的状态,响应指标表征人类面临环境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与措施.它较好地反映了自然,经济,环境,资源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研究都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内容,对于构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不乏有启示意义.3.2旅游资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旅游资源安全的概念和系统分析,以及参考已有的相关文献,同时按照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提出旅游资源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共分三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共23个指标,其中生态(天)子系统包含8个指标,行为(人)子系统包含9个指标,保障机制(机)子系统包含6个指标,具体见表1.

3.2.1生态(天)子系统指标构成生态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判断其对日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总量,反映了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禀赋状况.总量越多,可利用的空间越大;②旅游资源品质,反映了资源的价值和抵御灾害的能力.资源价值高,往往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也高;同时品质好的旅游资源,保护的压力越大,对整个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影响较大;③旅游资源结构,反映了旅游资源的多样性,结构多样,利用空间越大,越利于生态的平衡;④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概率高,对整个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和资源安全的破坏程度越大;⑤植被覆盖率,影响了生态的自我恢复和生态系统的平衡性;⑥旅游资源承载力,反映资源容量的大小,容量越大,破坏程度越小;⑦旅游资源的退化速度,资源生态系统有进化过程,但是退化速度过快,直接影响生态的自我更新和生态平衡;⑧工业三废排放量,目的地工业企业排放的三废,造成的酸雨等物质对自然资源破坏严重.

3.2.2行为(人)子系统指标构成行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来衡量旅游者、开发商、旅游经营者的行为和资源保护意识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包括:①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合理的预留储备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②旅游资源综合利用率,利用率越高,使用价值和程度越高,有利于保护旅游资源;③景区新增建设面积,影响了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平衡;④本地居民人口增长率,人口增加,资源需求量增加;开发利用和破坏的机会加大;⑤旅游接待人次增长率,接待人次增加,对旅游资源的需求量越大,影响到旅游资源的承载力;⑥本地文化异化现象,文化异化对本地文化是一种破坏,不利于文脉的传承;⑦游客行为,文明的出游行为,对资源安全有利;反之,给景区景点造成破坏和环境污染;⑧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反映了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也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⑨本地居民资源保护意识,直接关系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影响到旅游资源安全.

3.2.3保障机制(机)子系统指标构成保障机制子系统的评价指标是用于衡量保障措施和手段对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状况的作用大小,包括:①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制度,制度健全,管理规范,旅游资源开发使用和保护越合理,旅游资源越安全;②管理人员的结构,管理组织结构合理,职责落实到位,责任到人,资源越安全;③资源安全教育和宣传情况,宣传教育以提高旅游资源保护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较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④资源保护的资金技术投入,资金技术的投入并不是越大越好,不投入也不利于保护,关键是科学的支配资金和利用技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条件,开发利用的限制条件越多,门槛越高,开发的难度加大,直接减少了对旅游资源的破坏;⑥旅游资源保险状况,保险是化解和规避自然灾害对旅游资源造成的破坏,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灾害防范有利.

3.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旅游景区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权重的赋值.通过旅游景区管理者、旅游者、院校专家们组成德尔菲小组,对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了两两互判,构造判断矩阵,然后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使用yaahp0.5.2软件进行计算,分别计算出准则层、因素层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使用软件通过了一致性检验,评价因子权重的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中,行为子系统和保障子系统的权重值分别为:0.3528和0.3771,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程度较大,生态子系统的权重值为0.2702,说明先天的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禀赋,是旅游资源的一种生态进化和演化过程,而后天的人为因素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和破坏显著.三个子系统的各自指标权重情况:生态子系统各指标中,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影响相对较大,权重值为0.1592;工业污染物排放对旅游资源直接造成破坏,权重值为0.1179;退化速度是衡量资源安全的破坏速度,权重为0.1179;旅游自然的禀赋状况,如总量、品质、结构等影响也不小;植被覆盖率和资源的承载率也不容忽视,其权重值分别为0.1015,0.1122.在行为子系统中,根据权重值可以分成三层面,其一是本地居民的资源保护意识和行为,分别为0.1433,0.1199和0.1226,对旅游资源安全的影响较大;其二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旅游资源的储备率和综合利用率权重值分别为:0.】199和0.1147;其三是新增因素的影响,有新增建设面积、新增加的本地人口和旅游人次以及本地文化异化,这些方面也是旅游资源安全的重要制约因素.在保障子系统中,资金技术的投入和教育是重要的保障措施,其权重值为0.1948和0.1884;制度规范、管理队伍和利用的条件相对也比较重要,分别为0.1649,0.1704和0.1595;从目前看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险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权重值为0.1221,但是未来旅游资源安全保障的一项有力措施.4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通过目的地旅游资源安全系统的内容分析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值确定,可以了解影响旅游资源安全的因素及其程度.为更加全面加强旅游资源的安全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本文提出如下相应的策略:4.1加强生态(天)子系统的安全管理对于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生态系统安全,要求在旅游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承载率、抵御自然灾害和文化旅游资源文脉的传承等方面加强安全管理,保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旅游资源结构的合理性和文脉的永续传承,维护旅游资源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可持续性的旅游资源需求.具体措施有:①在旅游资源数量上,根据《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总量进行摸底,统计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各自的数量,建立旅游资源档案,并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的状况,正在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需加强管理;对于尚未利用且濒临灭绝的旅游资源,加强保护、做好档案记录,使其自然进化;对于新发现的旅游资源,既要保护也要科学转化利用,维护旅游资源数量的多样性.②在旅游资源质量上,按照《中国旅游资源等级评价办法》,对目的地旅游资源等级进行评定,并依据等级采取保护措施.③在旅游资源结构上,既要保护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更需重视,以维持旅游资源的协调.自然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具有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稍微复原;而人文旅游资源破坏,将永远消失.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合理的舞台化等方式,让人文旅游资源得以永续传承.④对于旅游资源的承载率,在对旅游资源规划开发时,需要依据国家标准计算出旅游环境容量,为防止旅游高峰期因旅游容量超载导致事故发生和资源受损.⑤自然灾害是造成旅游资源危害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需针对在自然灾害中经常受损的旅游资源,通过安全技术构筑安全防护拦,强化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⑥文化旅游资源是易损资源,虽然文化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一旦不注意保护,亦易失传.根据文化资源的等级申报相应级别的文化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确定好相关传承人,使人文旅游资源的文脉得以传承.

生态旅游开发现状范文篇12

“生态旅游学”是20世纪末人类在面临生存环境危机时,为维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而应时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旅游学和生态学的相互渗透和交叉。

目前,传统大众旅游业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国内许多旅游区或风景名胜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令人担忧。针对这种状况,国内外许多研究工作者纷纷开展了生态旅游实践探索,结合传统生态学理论基础,创新旅游业发展新模式。

“生态旅游学”的兴起不仅有助于促进自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当地居民生活的改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农林院校学生的“生态旅游学”学习不仅有利于中国生态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

目前,许多农林高校学生缺乏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其专业技术与技能的应用能力也相对薄弱。因此,给农林高校学生上好“生态旅游学”这门课对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有积极的意义。同时,通识课教育是高校课程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且成为21世纪中国大学本科教学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中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目前通识性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仍不成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有专业特色的通识性教育课程体系也十分缺乏。因此,农林类高校开设“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生态旅游学通识性教育课程体系特点、课程教学实践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改革进行分析,提出通识性教育课程教学方法,以期为“生态旅游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径。

二、教学大纲的修订

在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吸取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学习的目的,全面构架课程的体系结构;掌握课程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内容,并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基于教材,结合生态旅游学研究文献和最新进展修订教学大纲,细化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突出课程的重难点。尤其是突出生态旅游的基础理论与生态旅游系统;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的载体――生态旅游环境等章节的学习。在掌握生态旅游理论基础及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了解生态旅游系统主体、客体、载体及媒体的要求及管理思想。分析国内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及存在问题,探讨近年来国内外生态旅游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促使学生做一个文明的旅游者和注重生态保护的旅游开发和管理者。

三、教学内容的改革

“生态旅游学”是一门尚未成熟,正在发展中的边缘交叉学科。其发展与当今旅游业的现状有着密切联系。学习“生态旅游学”可以拓展农林高校学生的视野,也可强化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及社会实践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入相关事实和案例,动态地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要加强学习者的生态伦理教育,倡导学习者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然以及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生态伦理理念。

其次,教学过程中应将生物学、地理学和哲学的专业知识融合进去,多使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针对具体的授课内容与章节要进行细致的修改。如在杨桂华著的《生态旅游学》教材的基础上添加生态环境伦理、生态体验等内容,同时对旧有的课程章节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突出当今生态旅游学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可以在授课时将整个授课内容划分成4个部分来衔接。生态旅游的基础知识――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的客体――生态旅游的载体和媒体。同时,还可以增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内容,以便农林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时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课程的教学方式上,可以以多媒体为载体,在教学中适当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课程的教学效率。具体包括以下方法。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设置适宜的问题情境,模拟旅游活动的要求及过程,诱导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亲身体验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启发式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能够将基础知识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进而深化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如生态旅游者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模拟现实的生态旅游活动过程,引导学生以旅游者的身份去思考生态旅游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2.案例教学

在“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有着重要的地位。经典案例的选择对教学方法的实现是十分重要的。选择学生较为熟悉的、经典的案例来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增强知识的阐释性,增添课堂教学生气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和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者可以从课题研究及调研工作中搜集一些相关的案例,也可以引用自己亲身实践的案例来现身说法。比如,介绍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环节时,可以就地取材,以安徽省西递宏村的生态旅游发展经历为案例,讲解现今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和开发经验。在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教师应确定相应的教学思路,以确保学生能高效率地开展自主讨论和分析。

3.分组讨论式教学

在“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分组讨论式教学法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相互合作和集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在课程的热点环节运用分组讨论式教学。可以将课程中的知识点以1~2个开放性论文题目的方式来展开讨论,可以组织学生以4~5人为一组在课余时问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在课堂上由每一组推选的代表进行总结性发言,并组织全班同学集中讨论、总结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可以就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评价、分析和归纳。分组讨论式教学可以发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调动其积极性,充分引导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4.实践教学

在“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可以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或旅行活动来进行。学生将成为生态旅游的践行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他们可以与生态环境直接接触,切身感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和现状。

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将课程基础理论联系实际,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技能和实践能力。实行实践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带到不同的旅游景区进行实地调研,让学生了解该旅游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以及游客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学生通过调查和分析,找出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为后续的生态旅游规划、开发和管理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课程考核方式创新

通识性课程体系中,课程的考核模式多种多样。通常一门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包括作业、实验、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学术报告等,期末考试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占总分的50%到70%)。通识性课程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评估。要求学生十分认真地对待每次作业,独立完成课程学习环节。学生可以从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的课程知识,但杜绝作弊、抄袭等不良的现象。创新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客观地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为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保障。

六、小结

“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以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基础,编修和制合乎实际的课程教学大纲、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在吸收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此外,要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的开展来培养旅游者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和媒体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环境容量、生态旅游业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从而确保“生态旅游学”通识性课程教学的效果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吕永龙.生态旅游的发展与规划[J].自然资源学报,1998(1).

[2]杨鸿雁.《生态旅游》课程教学改革谈[J].教育文化论坛,2014,6(4):92-94.

[3]杨载田,邱国锋,何清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探索[J].湖南生态科学学报,2015(1):57-61.

[4]冯凌.新形势下生态旅游教学实践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11(34):256-257.

[5]梁林梅.大学通识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教师的角度――以N大学为例[J].高教探索,2015(5):11.

[6]胡远珍.通识性的专业教育:新闻教学改革新思维[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3,26(3):60-63.

[7]丁玉娟,鲁小波,郭迪,等.生态文明背景下高校生态旅游课程的环境教育作用探析[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碳中和的原因范例(12篇)

    - 阅0

    碳中和的原因范文Abstract:Ourcountrypromisedinthe2009CopenhagenClimateChangeConferencethatintheyear2022theCarbondioxideemissionsinourcountrywilldecrease40%to45%.....

    碳中和的方法范例(12篇)

    - 阅0

    碳中和的方法范文篇1【关键词】碳金融法律体系立法模式一、引言随着低碳经济越来越深入人心,低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被国际社会高度重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碳金融已是必然.....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