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异同范例(3篇)

来源:网络

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异同范文

关键词: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谐劳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F2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116-02

一般认为,在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异化和异化劳动是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紧密相连的,“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现实表现形式,而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私有财产的本质。”[1]于是,传统观点认为,异化及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特有的现象,社会主义条件下是不存在异化的。但是,自从1992年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们更是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2]在分配制度上,“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3]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经典论述

(一)关于异化及异化劳动的概念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重要理论,后来它融入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等不同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中关键的一步。

异化最初是是德国古典哲学术语。在马克思之前,已经有许多哲学家对之进行研究探讨,马克思从人的劳动出发克服以往异化理论的错误和缺陷,催生了关于异化概念含义根本性的变革,第一次提出异化劳动的概念。在马克思看来,所谓异化,是指在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必须指出的是,异化必须是“人自己造成的对自己的否定”。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马克思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这种同劳动相对立的劳动就是异化劳动。由此可见,所谓异化劳动就是指人类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成为了统治和支配人们的一种外在力量[4]。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容的内在规定

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由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不占有生产资料,生产的产品归生产资料所有者――资本家占有。于是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相对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造成的结果是“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5]

2.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由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甚至连工人自己都成为了商品,工人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于是,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在这种劳动中,工人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受摧残。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劳动产品异化的根源。

3.从人的类本质上看,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在写作手稿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通过自己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改造整个自然界。这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但是,由于异化劳动夺走了劳动者的生产对象,从而也就夺走了他的类生活。于是,工人们的劳动就仅仅降为维持生存的手段,人类的类生活失去了意义。因此,异化劳动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力量。

4.从人与人关系看,人同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因为当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自己的类本质相对立的时候,也必然地同他人相对立。

(三)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从马克思自身理论体系发展的角度看,通过建立异化劳动理论,并从分析劳动异化着手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明显地标志着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从而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已经着重于经济领域,开始立足于对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分析。异化劳动理论也标志着马克思正在形成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初见端倪。通过分析异化劳动,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分析已经转向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活动,从而说明“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性活动”。他把工人的劳动实践看做是资本主义社会前进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萌芽。

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在1844年,马克思还没有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因此,异化劳动理论就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工具。借助异化劳动概念,马克思初步探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和起源,并通过异化劳动的扬弃来说明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解读――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异化现象及原因探究

其一,异化现象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处于一定生产力水平的分工与私有制是异化产生的根源。根据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异化的消亡需要依靠生产力的高度的、全面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异化和私有财产一样,都是历史地存在着的。只有私有制消亡,劳动真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异化现象才会完全消失。在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代表全党对中国当前的基本形势做出了两个“没有变”的基本判断:“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也就是说,在生产关系层面,我们已经建立起来了先进的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生产力层面,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相当的差距。按照邓小平的话说,我们的社会主义“还不够格”。所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局部地、某种程度地存在异化形象是不可避免的,是生产力不发达的特殊产物。

其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本国情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尽管经历了三次大争论,可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航船始终破浪前行[6]。1992年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而这一点也决定了异化产生的不可避免性。从本质上讲,市场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它也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人对物的依赖性便在其运行中产生了。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了拜物教性质”,自然会产生各种异化。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产品要进行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市场经济崇尚效率,要讲求效率就必须注重激励,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劳动者参与财富创造的积极性。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中国逐渐形成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要充分调动要素所有者参与财富创造的热情,实现“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必须尊重并保护要素所有者的权益,而这些做法不可避免地造就了异化产生的土壤。

其三,中国漫长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文化、体制因素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这里主要指一些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一般而言,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生产性资产,但是面对变革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中某些部分也会变为一种负债。尽管异化是同私有制和私有财产紧密相连的,但是目前在中国存在的异化现象又不完全是私有财产、私营经济带来的。这些现象的出现与中国封建思想残余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外国腐朽思想的侵入有关。于是,在山西黑煤窑事件被曝光后,我们看到的是非法煤窑主对矿工所实施的封建式甚至是奴隶式的压榨。同样,生活中出现的官员、拜金主义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密不可分。

三、面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异化现象我们应持的态度

刘少奇在1950年到天津视察资本家生产活动时,曾经提出所谓的“剥削有理论”:“现在剥削是救人,不剥削是教条主义,现在必须剥削,要欢迎剥削。”[7]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这是刘少奇对于剥削所进行的历史辩证解读。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看待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异化现象具有重要启迪意义。“各个时代扬弃异化的努力,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8]只有在正确理解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异化现象有所警觉,对于异化现象,我们不能讳莫如深,承认它的客观存在有利于我们制定科学的政策。同时,对待异化现象,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点来批判地审视它,既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尺度上充分地运用它,又要针对其负面影响做好充分的应对之策。

参考文献:

[1]陈宇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会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谭培文.对和谐社会的利益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59-6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马立诚.交锋三十年[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异同范文

关键词:解构主义;视角;翻译理论;策略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又被叫做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是上世纪中后期形成的一种后现代、反传统注意思潮,其发源地在法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初,该思潮对西方翻译理论界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触及了传统文学理论的底线。解构主义与传统结构主义相背离,其目的在于转变人类心中所固有的一元中心论,也就是一个本原、一个中心与一个真理,而提倡用发展的、辩证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

解构主义的翻译观

随着解构主义这一思潮的影响不断扩大,解构主义者还将其运用到翻译体系中,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颠覆和冲击了传统的翻译理论体系。从解构主义翻译角度来看,原文如果要得到发展,就必须要有相应的译文。少了译文,原文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可能。翻译并非文本的附属品,而是文本的升级品。罗朗巴特(法国解构主义者)认为,只有做好了文本(text),语言符号才能开始发挥其作用。读者解读语言符号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已了解文本的内涵。文本没有中心部位,也没有所谓的终极意义。同时他也表示,文本就如同一个洋葱头,包含很多层次或系统,但中间并不存在核心,读者只能将其层层解读下去。德里达在翻译研究工作中也运用了解构主义。为表述该问题,他还引申出了“延异”这一概念,以表明语言学和翻译学中所指与能指等各层面存在的关联。而吕次却认为,这实质上即对解构主义语言学中的基于语言发展起来的语言理论的一种讽刺。“延异”的含义可分为以下两种:1.区分与差异,也就是“todiffer”;2.拖延与推迟,也就是“todelay,第一种所说的不同,体现在空间上,而第二种的不同则体现在时间上。延异说指出了作品文本意义上的不自足,同时针对阅读阐释意义也提出了结构无限“延宕”的观点,这就让原作一直都处在游离状态中[1]。掌握了一定语言知识的译者,由于其文化背景、风俗、个人思想等方面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异同。译者不同,其所解读的文本含义也会有所不同。以海湾战争为例,有人认为它是违背人道主义的入侵行为,也有人认为把这是捍卫国际法理的行为,同时还有部分人认为它是两个国家及其不同文明碰撞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等等。究竟什么原因让我们对海湾战争产生了不同的解读?战争本身并没有告知我们解读的方向,而同其有关的各种因素影响了我们的解读,譬如文化、利益、思想等。在解构解读与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可更全面的了解认知同语言之间的差异,以及各国之间不同的语言表达方法。例如翻译汉语中“一箭双雕”、“一举两得”这两个词,英国译者会将其翻译为“tokilltwobirdswithonestone”(也就是一石击2鸟);而德国、法国译者对此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翻译。在德里达看来,所有的文本都存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也就是说,不管那篇文章,其语言符号或多或少都刻下了其他语言符号的痕迹,这也是两大文本间存在关系的直接原因[1]。互文性逐渐被用于翻译工作中,在转换语言符号的基础上,以文化语境为基础的原作被二次构建。翻译是从新视角、文化语境下来解读文本内容,从这一层面上说,它也是延续原作生命的一种译作。而解构主义翻译家强调译者与译作的重要作用,尽管这与传统、权威的结构主义相违背,却也为翻译开拓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的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哲学家阐述其观点时,通常也会从哲学层面上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翻译问题。而解构主义哲学观也为翻译研究工作注入了新的血液,拓宽了翻译研究工作的方向及视野,在其影响下,国内外逐渐出现了基于解构主义的各种翻译流派。在传统结构思潮的制约下,传统翻译者认为,翻译实质上就是要尽量“求同”,实现信息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遵循传统翻译理论中“忠实”、“对等”与“等值”这三条金科玉律。然而解构主义学者却认为,现实中这三条没法实现,文本的含义是动态发展的,很难完全把握其意义,而翻译实质上就是在寻找求同存异的可能,以平衡语言间的差距与相似之处。解构主义转变了二元对立的思想,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了语言之间的差异性及各种特定的表达方法[2]。换句话说,各种语言间的差别,在翻译过程中应得到直接的体现。所以,翻译的意义,是存异,而并非求同。翻译理论承认了各种语言在形式上存在的差异,并提倡将其表现出来并予以保护,而并非消除。从这点来看,它同传统翻译理论存在很大区别。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对长期以来基于语文化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批判,并在抵抗以译文通顺为基准的传统翻译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解构主义翻译策略。在他看来,长期以来,西方翻译家一直以来追求的意译或归化翻译并不能完全是用于现阶段的翻译需求,同时也扭曲了重视翻译的基本原则。解构主义翻译理论采用异化翻译方式,允许在译文中留存语言自身的特色及差异,而并非是去扼杀原文及其语言价值。而异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有效保护了文化内涵、价值及其本位意识,发挥了翻译所具备的文化交流功能[3]。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尽管译者应在源语、译语文本中找出其对应的关系,但也应尽量保护语言的差异性及其和自身特色,在必要的情况下,也可采取异化翻译的方式开展译文工作。

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解构主义思潮对该理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实际中,我们只有不断对传统的翻译理论进行创新,才能让其持续发展下去,并满足新时期的翻译及文化交流需要。

参考文献

[1]孟超,阮红梅.从成语新译看解构主义对翻译的启示[J].西安大学学报,2007(6).

人文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异同范文篇3

论文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价值观会造成双方交流的误解。中国是以高度服从、高度统一的集体主义思想为依托,进而实现个体价值的;美国是以个人空间最大化——充分自由及充分自主为意识主流的个人主义思想来规范个人行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本文对这两种价值观作了探讨,并分析了产生这两种价值观的文化差异,以有利于减少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或冲突。

1.引言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由于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双方常常会感受到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文化冲突(cultureshock)。要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相互沟通受阻、合作受挫、交际失败,最原始的方法是介绍异国文化习俗和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但是,“自Cluckhohn和Strodtbeck(1961)提出价值标准后,人们开始认识到,仅介绍两国文化差异是无法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失误的。而了解双方的价值标准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庄恩平,1997)

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生活的共同需要,其复杂性源于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变动性。文化决定了价值观,而价值观又是道德的基础。Hofstede(1980)认为: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主要通过文化交际构成的模式”,是“最深层的文化”。它支配并决定着人们的信念、态度、看法乃至行动,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与持久性。Okabe(1983)指出,文化价值观在交际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交际的通畅与否取决于双方文化价值观念差异的大小,这种鸿沟般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是很明显的。胡文仲教授(1993)指出:“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观念,而价值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和文化传统分不开。”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美思想沟通困难,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也正因为如此,中美文化差异就产生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两大迥异的价值观。美国文化强调个人价值,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价值,对这两种价值观的文化差异的分析和探讨将有利于减少或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在Hofstede的价值观理论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体现中美不同价值取向的两个基本概念。前者又称“我们文化”(We-culture),它认为集体利益至高无上,个人应服从于集体意志;后者又称“我文化”(I-culture),它认为个人利益是集体利益之源。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可以说对文化比较最具重大意义,大量的文化差异都可以从中得到解释,在讨论中美文化差异时尤其如此,这也是现代跨文化交际研究者所得出的结论。

本文抓住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这一内核,通过对中美文化构建的分析,探讨由中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不同的价值观,期望能对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并提高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价值观的敏感性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2.1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产生根源

集体主义(collectivism)从属于社会集体(如国家、民族、种族或阶级),其形式不一。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主张,个人必须绝对服从民族、国家的法律和制度,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存在和自由,认为民族国家是社会道德的最高体现。法国作家卢梭在《民约论》一书中对集体主义思想作了近代最有影响的表述。他认为,个人必须服从团体的“总的意志”才能获得自己真正的存在和自由。这就是说,个人要服从社会集体。当然,这种“集体主义”是广义的,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实现。我们通常所说的集体主义思想或精神,既有其广义的一面,又有其狭义的一面。从狭义上来讲,它的哲学意义与存在于美国文化所认同的个人主义思想都是一种实现形式而已。中国以集体主义思想为行为规范的产生的发展,除了有几千年文化积累下来的根源外,主要是来源于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高度赞扬张思德的集体主义精神,肯定了“服务于人民,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而献身”是光荣的、幸福的、有意义的。这从政治角度规范了个体价值的体现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依托的。

从经济角度讲,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要求个体价值体现必须是以集体主义的高度服从、高度统一、相互协作为完成,换句话说,对“个性”是不提倡的。社会发展至今天,虽然经济建设正实施转型,但社会制度并未转变,领导阶级的宗旨没有变,集体主义思想仍然被提倡,不同的是“个体”或“个人”的价值能够得以更充分地体现。

2.2美国的个人主义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美国的个人主义(inpidualism)思想是社会界定的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形式。《美利坚百科全书》认为在美国最早使用“个人主义”一词的人是美国哲学家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始于1835年。他对个人主义大加渲染并倍加推崇,认为它有益于个性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类精神。

但是,这里所谓的“个人主义”,并非我们在汉语当中所理解的自私自利、凡事不为他人着想的“个人主义”。而通常我们在汉语中所谈论的与自私自利意义相近的“个人主义”,应该是egoism,也就是我们汉语中所说的“自我主义、利己主义”。inpidualism这个词在汉语当中似乎没有一个最为贴切、最为恰当的相对应的词,它与我们汉语中的“个人主义”不能完全等同起来,它注重的是:凡事要依靠自己,不要过分依赖他人,要有个人的独立性。

在美国,个人主义精神是一种边疆文化遗产,它产生于殖民主义时期。当时,欧洲人到了这片土地广阔、人烟稀少的大陆,挣脱了先前在旧世界存在的社会桎梏,充分享受前所未有的自由,而同时他们也不再享受文明社会的安逸与舒适,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种自立精神延续至今,成为美国人信奉的精神之一。美国独立政府在刚刚成立时就宣布:脱离英国君主立宪的束缚,摆脱教会的控制。这一历史性的决定对美国人的性格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限制政府和教会的权利及专制主义,创造了极大的个人自由空间。

在美国,除了追求自由和自立是产生个人主义思想的主要原因外,其社会制度所决定的经济活动客观上必然要求服从社会的个体行为——个人价值的体现一定是以个人主义思想为依托的,虽然有社会协作,但毕竟是以获得个人利益为前提的。所以,社会越发展,个人主义思想越被美国人所崇尚。

转贴于

3.两种思想要求下的价值观

3.1中美对个人主义认识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对个人主义的理解与美国人的理解是迥然不同的。中国人认为个人主义是指极端享乐主义、自私自利,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不会理解为自立精神。而对美国人来说,个人主义并不与集体主义势不两立,相反,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个人自由和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参与社会并为社会尽自己所能而完成的。

3.2集体主义思想价值观

集体主义首先表现为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地、无条件地服从社会整体利益。其次表现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一致。

在以公有制为主体、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国,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因此,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一方面,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源泉,是个人利益的保障,个人利益只有在集体中才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个人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和提高人的素质,为国家和集体利益作出贡献,由此,个人价值得以完全实现。个人的价值观基本涵盖于整体社会,客观上也就不会对个人行为提出单一性要求,这样,就产生了一些被美国人所不接受的、难以理解的社会伦理观念,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作,突出整体精神,不提倡个人重要性,等等。

3.3个人主义思想价值观

美国的社会思想基本上是个人主义的。在美国,个人主义首先表现为强调个人自由最大化。这种个人自由表现为他们的个人意志强烈要求不受任何政府、统治阶级、教会和其他官方的干涉。这种不受控制的意志是新国家建立时的基本价值观。

个人主义的表现还体现在讲求自立精神。然而获得自立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就意味需要很早、通常在十八岁左右就得从经济上和感情上脱离父母,自己照顾自己,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养活自己。法国哲学家托克维尔这样描述美国人的自立精神:“他们不欠任何人,不想从任何人那里索取什么,他们形成这样一种习惯——依靠自己,他们总是认为他们自己的尊严掌握在自己手中。”

4.结语

中美文化之间的冲突,归根到底是由于中国文化的群体本位意识与美国文化的个体本位意识的异质相斥。对比中美价值取向,了解中美价值观念差异是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促进两国间交流的需要。中美文化冲突将要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冲突也将全方位地展开。在现阶段,在中华文化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冲突中,西方文化的个体本位处于优势,但这种优势是暂时的。Berry和Sam(1997)曾经提出:当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主导地位不强的文化中的成员通常有四种选择:接受新文化(吸收);抵触新文化(分离);选择两种文化中的因子(双重文化主义);对两种文化都形成抵触心理(无目的)。我们应正确把握新观念的输入和传统观念重构的契机,在汲取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维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开展个人价值观与群体价值观的比较研究,认知两种价值观的差异,有利于为跨文化交际奠定沟通的基础。在跨文化交际中,为避免或减少文化冲突,人们在承认和坚持各自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并努力使自己适应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差异。

参考文献

[1]Berry,J.W.&Sam,D.Acculturationandadaptation.InJ.W.Berry.,M.H.Segall,&C.Kagitcibasi(Eds.).HandbookofCross-culturalPsychology(2nd).Boston:Allyn&Bacon,1997.

[2]Cluckhohn,C.AnthropologyandtheClassics[M].BrownUniversityPress,1961.

[3]Hall,E.TheSilentLanguage[M].NewYork:Fawcett,1959.

[4]Hofstede,Geert.Culture’s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DifferencesinWork-RelatedValues[M].NewburyPark.CA:Sage,1980.

[5]Gerard.M.Dalgish.韦氏美语学习词典[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6]Johannesen,RL.EthicsandHumanCommunicationProspectHeights[M].IL:WavelandPress,1986.

[7]Okabe,Roichi.CulturalAssumptionsofEastandWest;JapanandtheUnitedStates,fromSelectedReadings[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

[8]Samovar,L.&Porter,R.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AReader[M].BelmontCalif.: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81.

[9]胡文仲.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评《欧洲文化入门》[J].外语界,1993,(1).

[10]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11]李燕杰等.德育辞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

[12]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初中数学建模论文范例(12篇)

    - 阅0

    初中数学建模论文范文篇1【关键词】高等数学;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教学方法0引言随着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需求愈加突显,社会与各企业对人才的.....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区别范例(12篇)

    - 阅0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区别范文篇1一、农村金融业务适用的现行税收政策(一)关于农村信用社。为配合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确保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积极稳.....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