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例(3篇)

来源:网友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篇1

关键词地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最重要的科学思想,同时也是人地关系最高道德水准,运用科教手段,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可持续发展促进了中学地理教育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时代化

20世纪初期以来,由于世界一些落后民族的相继独立和经济的发展,使世界人口急剧增加。资源的匮乏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使地球环境日渐恶化。如何协调自然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地理学界面临的主要研究课题。世界许多国家在地理教育中开始了新的改革和创新,逐渐形成了较系统的科学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又进一步充实了人地关系和谐论的地理教育思想。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通过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全球共识。因此,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论必将成为未来各国地理教育发展的基本理论,这表明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现代地理教育理论日臻完备。

2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

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1992年8月,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7届国际地理大会上通过的《地理教育国际》,呼吁各国重视地理教育,并对地理教育的性质、任务、内容、策略等做出统一的、规范化要求,其意义就在于此。拓宽了中学地理教育目的,使其全面化、综合化。这也是中学地理学科相对于基础教育其他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它使学生具有21世纪建设人才参与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环境意识、地理素养和地理能力。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3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

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将成为地理教育的主要内容,体现出教学内容改革的时代特征,同时这也是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新趋势。

3.1增加新的地理观念和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

为适应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应在地理教学内容中增加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地理观念以及新的生产观、消费观、发展观、价值观等的教育内容。这些新的地理观念和信息,可参考《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和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地理教育国际》以及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些内容的增补会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

3.2减轻知识学习的负担,加强地理能力的培养

地理能力是顺利完成地理活动,即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所必需的能力的总和。现代教育观认为,能力培养是基础教育阶段第一位的任务。因为接受知识是一个终身过程。随着知识的快速更新,使学生具备各种学习过程所需要的能力,比获得知识更有价值和意义。所以,中学地理教育也应把地理能力的培养视为中心任务。

3.3系统地理要强化人地关系,突出学科的应用性特色

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改革必须走出为学知识而学知识的误区,同时也要避免在知识上面面俱到。在人地关系的教育上应改变重说教、轻能力的现状。避免只是从消极方面对人类活动加以限制,而要从积极的角度指出人与自然持续发展的方向。为此,系统地理的教学内容要体现两条原则:一是强化人地关系,使学生懂得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预测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以正确地调控人类自身的生产和消费的活动方式;二是突出地理应用的特色,使学生明确所学各类地理系统及要素性质,物能的流动和转化,演变和发展规律的意义,并掌握利用、改造和保护各类地理系统的基本方法及合理开发利用各种自然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3.4区域地理要突出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区域发展方向、策略两个方面

参与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地域为依托。区域地理研究的意义就是在具体的地域范围内,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考虑,协调解决。区域地理的教育目的不能只是让学生记住一些地理名词和地理分布,了解区域地理现状,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所以,区域地理教学内容能更深刻地揭示人地关系,为地理应用提供广阔的领域。为此,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建教学内容结构模式,培养学生以后参加地区持续发展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4可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在实现学生主体地位中起到关键作用,教师的自身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了解国内外最新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动态,提高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便于更好地、更快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

4.1积极掌握和充实新的理论性知识

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要达到使学生进一步获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础知识和能力,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应重视地理教育发展趋势,及时适当地调整地理教育工作,积极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充实头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发展,让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应密切关注地理教育理论的充实、更新,及时了解掌握地理教育新理论。除此之外,作为地理教育的工作者,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应注意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内的新思想、新观念,以便在教学中恰当借鉴利用其研究成果。

4.2提高思维能力、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和利用。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操培养时,必须充分研究教材,利用教材,设计出形式新颖、图文并茂、具有启发性、思考性特点的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增大教学活动容量,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接受知识,思考问题的热情和兴趣,圆满完成地理教育工作的时代使命,最终贯彻可持续性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3-0250-02

1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益匮乏。如何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资源的永续利用,成为困扰全球发展的严峻问题。2002年联合国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将2005―2014年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强调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这十年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国家各个相关层次的教育战略和行动计划中。发达国家这几年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绩证明了,通过教育可以实现可持续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教育对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起到促进作用。

我国在1998年就引入循环经济概念,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将其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并将循环经济纳入科学发展观,确立物质减量化的发展战略,提出从不同的空间规模:城市、区域、国家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2009年1月1日起已经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正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观。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工业化初期未曾出现的诸如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和大面积疾病传播等严重问题。人们越发深刻地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只会造成经济社会发展失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失调的严重后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迫切要求改变“增长即发展”及与此相关的工业文明时代的发展观,而代之以新的科学发展观。

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各个组成要素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可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建设和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前列,但现代化建设正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趋向极限、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的双重挑战。在这样的形势下,科学发展观应当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针,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既表现在这一新的发展观对教育自身发展的指导作用上,还表现在教育面向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发挥的服务功能上。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变革、提高人们将社会理想转变成现实的能力的主要力量。教育不仅提供科学与技术技能,还为追求和应用这些技能提供动力、证明和社会支持。现在国际社会强烈相信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可持续未来所需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已经开始被视为一个学习如何在考虑到经济、生态和所有社会平等的前提下作出决策的过程。培养这种以未来为导向的思维能力是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

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中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分为四个主要领域,反应了不同的目标和对象:基础教育的促进和改善、在各个层次上重新定位现有教育来强调可持续发展、培养公众对可持续性的理解和意识以及培训。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和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中小学校只能把主要精力用于学科教学与提高学习成绩,难以顾及思考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至于把学习与引入可持续发展教育这一崭新教育理念看做一般性科研课题,甚至看做额外负担。可持续发展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师资的缺乏,概念认识不清,口号性的呼吁较多,理论与实践脱节,监测与评估机制不健全等。

3大学理工科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紧迫性

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教育贯穿于人类整个一生,是终身学习的概念。就我们国家的现状来说,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没有被普遍接受,无论政府、企业、社会,还是个人都缺少自觉行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培训的机构缺失,没有长期的计划,所以,大多数可持续发展概念只停留在口号上,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理解。规划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环境教育或可持续发展教育,因为面临升学压力的应试教育而不能真正落实。特别是文理分科使缺少地理和历史课程的理科学生很少了解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进入大学后因为大多数理工类专业的专业面较窄,过分强调专业教育,因此可持续发展教育基本上是缺失的。这与我们面临的经济发展形势是不适应的,将直接影响我们国家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所以,完全有必要在大学理工科专业强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观念和价值观,这对于现在和将来的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构建和谐社会更是十分紧迫的。

4大学理工科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与作用

大学是传播先进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场所,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应该成为每一个教师和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思想。大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形式和途径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按照不同学科专业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相互配合。

4.1可持续发展公共课

面向所有专业全体学生,从人口、资源、社会、经济、环境多角度讨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所以,可持续发展就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不是孤立的部门行业的发展,而是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三大系统的整体协调发展、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珍惜自然资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让全体学生都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来自觉地贯彻到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4.2可持续发展专业课

与资源、环境、经济相关的专业,深入讨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诸多面临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经济学、生态学、人口承载力、人地系统等理论,可持续发展必须遵从一些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和谐性、需求性、阶段性等。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节约资源和减少废物。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是有限制的,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世界各国的发展阶段可以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也各不相同,但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4.3可持续发展世界观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适应正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的需要形成的新的发展价值观,是认识世界、做出选择与规范行为的指导思想、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高等学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高素质人才的重大使命。可持续发展教育最主要就是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价值观的主要内涵是尊重所有人、尊重后代人、尊重地球生态系统、尊重文化多样性,构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正是德育教育的根本,所以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成为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载体。高等院校有必要进一步扩展素质教育内涵,最大限度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纳入素质教育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教育,把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和人生理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促进整个社会逐步迈入和谐发展的更高阶段。

4.4可持续发展实践课

可持续发展贯穿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认识可持续发展问题,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大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深入机关、企业、社区、商场、交通工具、旅游场所、大众媒体、民间社会团体等场所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教育,直接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在促进社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4.5可持续发展能力

为了帮助大学生做好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参与解决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准备,有必要在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和经济领域开展一系列专题性活动,以促进大学生及早学习参与可持续发展事业所需要的专门性知识并掌握相关的能力,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良好习惯。具体来说,在社会文化领域,要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理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与平等,建立民族和谐,爱惜生命,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等;在环境领域,要节约自然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等;在经济领域,要重视循环经济,认识可持续生产方式,建立可持续消费方式,努力消除贫困,理解企业与团体责任等。

参考文献:

[1]卢越,赵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际发展导论.[J].理论观察,2009,(1):12-13.

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范文

论文关键词:大众化时期;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改进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逐步转型,地方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作为党员队伍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大学生党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直接参与者,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中坚力量,其素质与质量的高低直接关涉到党的先进性保持乃至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正因为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曾明确提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大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对于提升大学生党员的素质,保证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在思想观念、方式方法、队伍建设、管理机制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地影响着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党员素质与质量的提升。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针对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的问题,积极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从而促进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必须予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的重要意义

所谓学生党员持续教育,也谓之学生党员后续教育,意指高校大学生加入党组织后预备期及转正后所接受的一系列教育。学生党员持续教育是高校学生党员队伍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党员入党前教育的延续。认真做好地方高校学生党员的持续教育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意识,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党员持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党员持续教育,可以不断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整体上促进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

2.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党性意识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性,是其所代表的阶级属性的集中体现。党性意识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一名党员的自身成熟程度。大学生党员年龄轻、党龄短,接受党的理论知识的时间不长,参加的党组织活动较少,党性意识和理论素养都比较欠缺。通过党员持续教育,能够促使党员自觉主动地用党性来改造自己,努力使自身具备党员应具有的优良品质和美德,逐步使党性意识内化为自身稳定的心理定势。

3.有利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迎接高等教育大众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工作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党员持续性教育,高校党组织及时把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并保持其先进性,充分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带动大学生群体的共同进步与成长,从而进一步推进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地方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得到了快速增长;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党员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等也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都向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出现了不少急需解决的问题。

1.持续教育理念缺失

持续教育理念缺失是当前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例如,一些地方高校的党组织,存在着“重发展,轻教育”的错误观念,在党建工作中普遍看重学生党员比例这个“硬指标”,将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方面,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略了对学生党员的持续教育,认为其是“软任务”,投入再多的精力,效果也不明显。在这种不良观念的导向下,很多学生党员出现了“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党员素质与质量的提升,最终导致学生党员“数量”与“质量”的不相匹配。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正因为如此,有论者指出持续教育理念缺失是导致当前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工作滞后的根本原因。

2.持续教育内容单调抽象,方式方法单一

首先,在教育内容方面,部分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的内容多为纯粹的政治理论或者以传达会议精神、落实文件要求为主,内容抽象单调,枯燥乏味,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缺乏时代性和灵活性,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至于难以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其次,就方式方法来说,目前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还大多依靠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育展开,方式方法单一,缺乏有效的载体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不仅没能达到增强学生党员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的目的,还使得一部分学生党员对政治学习产生反感,使得持续教育往往流于形式。

3.持续教育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加强和开展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工作,需要有一批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持续教育工作队伍作保证。然而,由于高校编制有限等原因,在多数地方高校中,基层党务工作多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兼任,而辅导员或班主任则往往被各种学生事务及管理工作所困扰。面对数量庞大的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工作往往力不从心,无法深入、细致的开展。此外,从学生党员持续教育队伍的素质来看,地方高校一些辅导员或班主任缺乏党务工作经验,理论素养欠缺,无法及时、准确的把握党的最新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在教育和指导学生党员等工作中,往往感到自身知识、理论不足,难以正常、有效的开展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工作。4.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

监督考核机制是检验学生党员持续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是增强和保障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一些地方高校党组织监督考核机制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现有的监督考核多数局限于一般的目标管理,而不考虑目标达成的手段及过程,无法对学生党员的各个方面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监督考核。另一方面,监督考核缺乏连续性,大部分党建工作者认为,学生党员大都是经过层层考核、表现突出的学生,无需再进行严密的监督考核,入党后的监督考核重形式、轻实效,导致学生党员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力逐渐下降。

三、改进高校党员持续教育对策的新思考

面对地方高校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工作出现的问题,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问题解决的策略,努力提升学生党员的素质和修养,保证学生党员质量。

1.必须从思想观念上树立党员持续性教育的理念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认识到党员持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更有效的开展党员持续教育的各项工作。所以,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摒弃在党建工作中“重发展,轻教育”的片面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党员教育是一个系统、长期和复杂的任务,无论是哪一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纰漏都将影响整个党员教育的效果。党员持续性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要在思想上牢固的确立其核心地位,还要加大组织宣传,让所有的学生党员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主动的接受持续性教育。同时要保持思想观念的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使学生的党性修养不断提高。

2.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加大社会实践力度

持续教育内容的新颖性与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直接影响着持续教育的整体效果。据调查显示,高校学生普遍对通过观看影视资料、公益活动和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党员教育比较感兴趣,而对传统的理论讲授兴趣不大。因此,要突破以往纯政治理论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方法,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学生的头脑。具体来说,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不但要注重传统的党的基础理论内容的讲述,还要和当今世界形势、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大学生党员队伍中出现的新问题有效结合起来,保证教育内容的时代性、经典性和针对性。其次,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通过采用讨论会、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要进一步加大社会实践力度,通过将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党员自觉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党员的主动意识和实践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地方高校党员持续教育队伍建设

加强大学生党员持续教育,必须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学生党建工作队伍。针对目前高校党建队伍的现状,加强地方高校党员持续教育队伍建设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党建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通过岗前培训、定期培训、进修考察、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系统学习相关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提高党建队伍人员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党组织队伍的战斗堡垒作用。另一方面,要扩充、壮大高校党建队伍,不但要增加专业的党建工作者数量,还要积极引导一批具有较高党性修养,熟悉党务工作又比较热心的同志兼任学生党建工作;同时,发挥导师、任课教师的作用,在学习和生活上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承担起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例(12篇)

    - 阅0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运用范文1篇1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体验心理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高中生来说,其重要性毋庸赘述,但只靠单纯的、课程.....

    绿色金融市场前景范例(12篇)

    - 阅0

    绿色金融市场前景范文篇1“有观点说‘2016年是绿色金融的元年’,我很认同这个看法,这个观点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全球。”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绿金委主任马骏在20.....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