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修复的方法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篇1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面神经缺损;神经再生

肿瘤术后或外伤等原因造成面神经缺损是口腔颌面外科临床经常遇到的问题。面神经缺损丧失严重影响面部功能与外形,不能完成正常的咀嚼、吞咽、语言活动,且面部外形异常,流涎;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等。面神经修复的目的不仅是恢复面神经的连续性,维持患者正常的容貌形态,而且是为了恢复患者的咀嚼语言等功能。目前临床上采用各种修复方法,例如神经移植(耳大神经,腓肠神经等),套管法修复,但适应症常受到限制。

本实验主要采用体外分离、培养的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植入面神经缺损的硅胶套管内,使其能转化为雪旺细胞,促进面神经的修复,为修复神经损伤提供新的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分离与培养[1~4]成年(1岁以上)的当地犬8只,雌雄不限,骨髓穿刺针接5ml注射器,注射器内含稀释的肝素钠3000U0.2ml。从髂后上棘穿刺,抽取骨髓液4ml,经PBS液1:3稀释后,以1:1缓慢注入预先加入密度为1.073g/mlPercoll液的试管内,密度梯度离心,2000rpm,30min,吸取中间的单个核细胞层,PBS液洗2次,以2×105/ml的浓度接种于50ml培养瓶内,加5mlL-DMEM液(含青霉素钠100U/ml,链霉素100Lg/ml),加入胎牛血清终浓度为10%。在5%CO2孵箱内37℃培养4d。更换培养液,将未贴壁的细胞弃除,以后每3d换液一次。12~14d后基本长满单层,用0.25%胰蛋白酶消化1~2min,再用细胞刮子刮落贴壁细胞,即得到原代培养的MSCs悬液。再以8×104/mL的细胞浓度传代培养。取第3代MSCs植入缺损区的硅胶管内。

1.2面神经缺损模型制备将成年犬用戊巴比妥钠麻醉,沿双侧下颌骨下缘上口角旁处切开,暴露并游离面神经颊支,因犬的面神经颊支在体表位置恒定,在无张力状态下居中切除平均25mm神经,在显微镜下用11-0无损伤缝合线与直径2mm的硅胶管连接,对侧作为对照组。缝合时应避神经张力过大或扭曲,分层缝合手术切口。术后肌注青霉素80万U/d,连续3d。

1.3MSCs的植入取体外培养的第3代骨髓MSCs,用含10%FBS的L-DMED制成细胞悬液,双侧面神经缺损模型形成自身对照,随机分为术后第4、8、12、16w4组,每组2只。一侧单纯硅胶管连接面神经缺损;另一侧硅胶管套管内,注入MSCs悬液至充满套管。

2结果

手术后全部实验犬存活分别在4.8.12.16w取标本,大体观察4w时双侧管内未见明显再生神经纤维;8周时双侧硅胶管内见神经两端相互连接,中间区域神经较细;12w时双侧管内再生神经纤维增粗直径约神经干直径1/2,中间区域神经明显增粗;16w时双侧管内再生神经纤维增粗,直径约近端神经干直径1/2~2/3。HE染色结果示第12,16w时,再生神经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MSCs侧,均高于单纯套管侧,且差异显著(P

3讨论

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研究目前临床上多数为组织工程中的神经构建,大量基础研究集中在神经组织工程方面,它主要是根据周围神经解剖结构特点,通过分析神经再生微环境中各种细胞与生长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重点研究雪旺细胞体外培养和植入。

雪旺细胞在神经再生中起重要作用,在外周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分裂、增殖引导轴突生长,并能分泌10余种雪旺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起到避免外周神经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逆行性死亡,引导和促进轴突再生以及促进髓鞘形成的作用[5~8]。

MSCs(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多种细胞系分化的潜能,自体获取回输后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易于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在体外可长时间保持未分化状态,体外基因转染率高.并能稳定高效表达多种治疗性外源目的基因,加上骨髓来源丰富,采集方便安全、损伤小,因此MSCs不仅是组织工程的重要种子细胞,还是研究细胞增殖分化的理想细胞模型,与其多向分化的潜能相结合,必将为组织器官缺陷性疾病、退行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治疗开辟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余国建,胡勤刚,周炳荣,等.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初步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05,21(3):273-275.

[2]屈振宇,曲卫国,马卫东,等.纤维蛋白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22(3):174-178.

[3]屈振宇,杨聪,王卫红,等.几丁聚糖-胶原再生室和双桥接技术修复兔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9,27(1):75-78.

[4]廖文,刘淑红,张世强,等.壳聚糖导管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13mm坐骨神经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8):3517-3522.

[5]Sanchez-RamosJ,SongS,Cardoso-PelaesF,etal.Adultbonemarrowstromalcellsdifferentiateintoneuralcellsinvitro[J].ExpNeural,2000,164(2)B247-256.

[6]屈振宇,曲卫国,马卫东,等.纤维蛋白胶联合几丁聚糖-胶原导管修复兔面神经损伤的效果[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2,22(3):174-178.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篇2

【关键词】糖尿病足;带腓浅神经外踝上皮瓣;创面;修复

糖尿病足的传统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带腓浅神经外踝上皮瓣修复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糖尿病足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地修复患者的溃疡创面,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的踝关节功能[1]。笔者采用带腓浅神经外踝上皮瓣修复术治疗糖尿病足并溃疡创面患者26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52例病例均为本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足并溃疡创面患者,所有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并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观察组: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5~65岁,平均(41.64±11.25)岁;创面位置:其中4例患者的创面位于踝前,12例患者的创面位于外踝,10例患者的创面位于跟部;创面面积:3×4cm2~6×8cm2,平均5.12×7.24cm2;糖尿病足Wangner分级:16例患者为2级,10例患者为3级;糖尿病史:6~21年,平均(12.34±3.48)年。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33~64岁,平均(40.78±10.69)岁;创面位置:其中5例患者的创面位于踝前,13例患者的创面位于外踝,8例患者的创面位于跟部;创面面积:3×4cm2~6×8cm2,平均5.34×7.33cm2;糖尿病足Wangner分级:15例患者为2级,11例患者为3级;糖尿病史:5~23年,平均(13.15±4.77)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创面位置、创面面积、Wangner分级、糖尿病史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和排除标准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为2型病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伴有足部溃疡,并且均为首次发病;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未进行糖尿病足手术治疗。

排除标准:排除1型糖尿病患者;排除足部未见明显溃疡的糖尿病患者;排除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排除伴有严重肝肾异常的患者;排除有足部手术史的患者;排除足部溃疡发复不愈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均给予带腓浅神经外踝上皮瓣修复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传统的保守治疗。

1.4手术方法

1.4.1术前准备术前向患者耐心的讲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对患者的饮食进行严格的要求,密切观察患者的血糖变化,使用胰岛素皮下注射将患者的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对伤口进行换药,并对伤口处的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以及药敏试验,从而选择敏感性最佳的抗生素进行联合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患者适量的扩血管药物治疗,如复方丹参以及低分子右旋糖苷等;给予患者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如B族维生素等。B族维生素的组织渗透性佳,可以促进患者神经髓鞘的形成,同时还可以抑制神经异常传导。术前对患者的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合并症进行处理。术前对患者的下肢血供情况进行检查,以确定患者适合手术治疗。最佳的手术时机为:患者的血糖控制理想、平稳,空腹血糖在8~11mmol/L范围内,患者足部溃疡创面周围炎症消退,溃疡创面内的肉芽组织新鲜。

1.4.2皮瓣设计皮瓣取自患者自身的外踝上皮瓣,在患者的外踝尖向上5cm处,使用超声于腓骨前缘对患者的腓动脉进行探测,确定患者的腓动脉分支的穿出点,即为术中选取的皮瓣旋转点,皮瓣纵轴线为患者的小腿前外侧肌间隔,并在患者的小腿前外侧进行皮瓣的设计,皮瓣的蒂部距创面边缘较旋转点距创面边缘长1~1.5cm,皮瓣的设计面积需要较创面大约20%,并且皮瓣蒂部需要保留宽为1cm的皮桥。

1.4.3手术过程

患者术中无需使用止血带进行止血,首先对患者的溃疡创面进行彻底的清创,并进行止血,于皮瓣设计线近端的前缘将皮肤切开,并向患者的深筋膜深面进行解剖游离,术中切断患者的腓浅神经近端,并将患者的腓浅神经包含于游离的皮瓣内,并注意不要损伤腓神经,探查患者的腓动脉终末穿支血管,并做好保护,皮瓣蒂部需要保留宽度约3cm的筋膜软组织蒂,并且蒂部需要包含有患者的腓浅神经,然后仔细将皮瓣游离。将患者的供区和受区间的皮肤切开,并对皮下组织进行适当的分离,将游离好的皮瓣转移至创面处,并进行缝合,然后对皮瓣进行加压包扎。

1.4.4术后处理术后使用石膏进行踝关节的固定,并制动1周,同时将患者的患肢垫高约15°~20°。术后给予患者抗感染和扩血管治疗,并对修复皮瓣的血供情况进行观察。术后严重控制患者的饮食,并使用胰岛素将患者的空腹血糖控制在正想范围。

1.5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以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数据资料用t检验,组间对比用χ2检验,P

2结果

观察组26例患者移植皮瓣血供情况均良好,皮瓣均成活,创面均达到甲级愈合,随访12个月,患者的踝关节功能良好,患者行走正常,22例患者足背外侧有轻微麻木感。对照组26例患者中,15例Wangner分级2级的患者中12例患者创面愈合,但遗留明显的瘢痕,踝关节功能良好,其中3例Wangner分级2级和11例Wangner分级3级的患者溃疡面长期未愈合,保守治疗失败,最终选择手术进行治疗后创面愈合。术后3例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不佳。观察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以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

表1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n(%)]

组别例数创面愈合踝关节功能良好

观察组2626(100)26(100)

对照组2612(46.15)23(88.46)

P

3讨论

糖尿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神经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的周围动脉发生闭塞病变,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发生下肢溃疡,从而形成糖尿病足[2]。糖尿病足已经成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理,病变可能会扩展至整个下肢,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进行截肢治疗。带腓浅神经外踝上皮瓣中包含腓神经,并且有良好的供血系统,因此,移植后具有良好的存在率,同时皮瓣内的腓神经还可以部分恢复患者的皮肤感觉功能[3]。

综上所述,带腓浅神经外踝上皮瓣修复糖尿病足创面可以有效的修复创面、促进创面的愈合,还可以部分恢复患者的修复处感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郑介柏,李斯明,王兵,等.交腿移植小腿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河北医学,2009,15(3):303-305.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1篇3

本文回顾我院急诊外科2006年1月-2009年12月294例手外伤急诊诊治体会,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94例巾男189例,女105例。年龄5―45岁。压砸伤26例,绞挫伤10例,利器切割伤224例,撕脱伤34例。合并肌腱断裂174例,合并掌指骨骨折70例。

1.2方法

1.2.1麻醉本组病例分别采用指根神经阻滞、局部浸润麻醉或臂丛麻醉。

1.2.2清创无菌纱布保护伤口和创面,用软毛刷沾肥皂水刷洗伤口周围皮肤,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干净,拭干。碘酒、酒精进行皮肤消毒。探查伤情,同时清除伤口内异物和失活组织,完成后采用3%双氧水、生理盐水、碘伏溶液冲洗伤口和创面。更换无菌手术单和手套。

1.2.3治疗方法(1)手部骨折的处理依据骨折部位和类型以

及修复需求选择相适宜的内固定材料,常用的有AO微型钢板、克氏针等。(2)有肌腱断裂者力争I期修复,断裂的屈、伸肌腱以3.0细丝线用改良的Kessler法吻合。因肌腱缺损较大等原因无条件I期修复时,做好标记,留待Ⅱ期处理。(3)手部皮肤软组织损伤的修复:在无张力情况下,对创缘整齐的裂伤口I期直接缝合,但是当伤口纵行跨关节、与指蹼边缘平行或与皮纹垂直时,采用z字成形术的原则,改变创口方向后I期缝合。对伴有指骨外露的指端皮肤缺损者,根据情况分别采用局部皮瓣转移、V―Y成形术、邻指皮瓣、鱼际皮瓣、交臂皮瓣等进行创面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皮肤缺损:面积较大者,可选用带桡神经浅支的邻指皮瓣修复术或带有固有血管的食指背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因带有血管神经分支,转移后就带有血液供应和感觉,有利于手指功能

恢复。局部皮瓣难以修复的手掌、背较大面积皮肤缺损,可行腹部带蒂皮瓣转移进行修复。大片皮肤撕脱伤不伴有神经、肌腱和掌骨外露时,将撕脱皮肤修剪成全厚皮片或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后,在皮片上用注射器针头戳孔后原位缝回修复。

2结果

本组病例中216例创口I期清创缝合术后全部甲级愈合,其中包括16例伤后超过24h创面无明显感染者;174例断裂肌腱全部I期吻合修复,术后手的握捏持等功能自如;采用克氏针固定指骨骨折66例,微型钢板固定掌骨骨折4例,手功能活动恢复良好;34例指端缺损采用V―Y成形术、局部皮瓣转移、鱼际皮瓣、邻指皮瓣全部I期愈合;带固有血管神经束的邻指皮瓣修复手指近中节皮肤缺损3例。带桡神经浅支食指邻指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8例,拇指感觉及功能活动良好,植皮区色泽红润;22例皮肤撕脱伤有蒂相连且不伴神经、肌腱和指掌骨外露,修剪撕脱皮肤成全厚皮片缝回,其中9例经修复后I期愈合,其余4例皮片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局部感觉功能9例良好,4

例差。

3讨论

对于手外伤而言,遵循早期处理的原则是给予正确治疗.挽救伤手使之恢复功能的关键。经过我们多年治疗的经验以及他人文献报道,本研究认为手外伤的治疗原则包括:①严重的需要现场急救,止血、包扎并转送条件好的医院。②开放性手外伤早期应彻底清创,尽量在无张力下I期闭合伤口,有张力创面行皮片移植或皮瓣移植等I期覆盖创面。③血管损伤影响血运者行血管吻合。④神经损伤应早期修复,污染或缺损者行Ⅱ期移植。⑤肌腱损伤争取I期修复,污染严重或腱鞘区的屈肌腱可行Ⅱ期修复或肌腱移植。⑥骨折脱位应先行内固定,要求牢固,以不影响关节面为最理想。

参考文献

[1]韦加宁.韦加宁手外伤手术图谱[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0-11

[2]韩子冀,郑璞,李绚,等.开放性手外伤836例早期处理体会伽.山东医药,2009,49(27):81―82.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篇4

【关键词】无张力疝修补;慢性疼痛

【中国分类号】R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2)02-0386-02

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人群发病率可达3‰。自上世纪80年代,Lichtenstein[1]介绍了无张力修补的原则以来,无张力疝修补术已经成为腹股沟疝的常规治疗术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以及复发率低等优点[2-3]流行至今。我院从1998年2月-2008年10月实施无张力疝修补术随访的145例中,发生复发、慢性疼痛、萎缩、疼痛等各类并发症,其中慢性疼痛15例,比例高达10.3%,特将原因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2年-2011年10月间腹股沟疝手术后随访288例的资料,其中无张力疝修补组145例,男性13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5.2±4.5)岁,中位年龄56.22岁;传统疝修补组随访143例,男性128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3.2±5.6)岁,中位年龄64.5岁。依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分类方法[4],Ⅰ型疝121例,Ⅱ型疝105例,Ⅲ型疝37例,Ⅳ型疝25例。

1.2方法:①手术方法:(1)传统疝修补:采用Bassini及Shouldice手术。(2)无张力疝修补腹股沟韧带上方斜切口,切开腹外斜肌腱膜至浅环,分离切开之两叶,下外叶分离至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上内叶分离至腹横肌和腹内斜肌。纵行切开提睾肌寻找疝囊。较小的疝囊直接内翻入腹腔,较大的疝囊作疝囊横断内翻入腹横筋膜后方,远端疝囊止血后旷置。直疝疝囊直接还纳入腹腔。探查股疝则切开腹横筋膜。腹沟疝修补用网片内侧端剪成与腹股沟管内侧端形状一致的圆弧形,外侧端剪开制成两个尾端。网片缝合固定于精索后方,加强腹股沟管后壁。网片内侧端用单股不吸收线缝合在耻骨上的腹直肌鞘,下缘与腹股沟韧带和髂耻束行连续缝合至深环口外侧,网片上缘与联合肌腱行间断缝合2针。网片2个尾端环绕精索后交叉固定于腹股沟韧带。网片缝合固定后放回精索,依次缝合切口各层。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修补术:除上之外,在把疝囊经内环返纳回腹膜腔后,把已成型的伞样补片经内环置入腹膜前间隙。

术中神经处理:本组有115例次暴露并保护髂腹股沟、髂腹下和生殖股神经。30例未暴露和保护上述神经。

②随访方法:采用电话回访和门诊随访相结合完成调查表,随访时间至少1-2年。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术后并发症、术后疼痛以及是否复发等。术后疼痛以及生活质量方面调查患者主要回答:A.在休息时经常感觉手术区域疼痛(是、否);B.在一般活动时(如步行,爬楼梯,驾车等)经常感觉疼痛(是、否);C.在重体力活动时(如跑步,性生活,举重物等)经常感觉疼痛(是、否);对明确表示有疼痛的患者给予疼痛评分尺评分(0~10分,依次递增:0分示无疼痛,5分示中度疼痛,10分示剧烈无法承受的疼痛)。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及X2检验,检标准为P

两种手术组的构成、随访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存在持续性腹股沟区、和(或)、和(或)会的刺激性疼痛,在无张力疝修补组中15例,占10.3%,腹股沟切口持续性灼痛6例,腹股沟切口伴大腿根部区的皮肤放电样痛4例,耻骨结节处的刺激痛3例,痛1例,腹股沟及刺痛伴萎缩1例。传统疝修补组16例,占11.2%。见下表。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

3.讨论

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主要缺陷是高张力的缝合以及未能有效行腹横筋膜修补,无张力疝修补加强了腹横筋膜的强度和避免了高张力缝合,修复了疝发生的解剖学缺陷,所以术后复发率下降[5]。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利用人工材料进行疝修补的新方法,它以原位、无张力、操作简单、术后疼痛轻微、复发率低、并发症少,而逐渐被广泛采用。我院从1998年开展此项手术,发生了疼痛、复发、萎缩、疼痛等并发症多例,其中顽固性疼痛15例,占无张力疝修补随访145例的10.3%。澳大利亚的Zib等[6]在Medline、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中有关疝手术的文献统计,无张力疝修补术后顽固性疼痛的发生率高达6%~12%。美国在1996年估计进行了696,000例腹股沟疝修补术,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为5%~15%,这意味着每年有34,800人发生慢性疼痛,对这样一种良性疾患,这是一个巨大的数目。Heise[7]也认为无张力疝修补没有减少传统的疝修补偶尔发生的这种术后疼痛综合征。

一般认为:疝修补术后的慢性疼痛是指在手术后持续存在(常大于3个月),范围往往超越手术累及的疼痛区。疝修补术后神经损伤有原发的(如神经的直接损伤)和继发的(如外部的压迫)。在大多数病例中常见的原因有神经被缝扎或补片移位、纤维粘连牵扯、神经横断后形成神经瘤等。Starling等认为疝修补术手术区纤维粘连牵扯、卡压神经会导致神经损伤。因为长时间对神经的压迫会导致神经组织改变,包括脱髓鞘、轴索损伤和沃勒变性。神经横断可导致创伤性神经瘤。

如何消除和缓解无张力修补术的术后疼痛是无张力疝外科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的体会是:①术中分离探查要轻柔仔细,不要做无谓的钝性分离,避免应用弯钳大块钳夹组织,尽量采用锐性分离和应用Alice钳提拉或悬吊软组织;②年轻患者大多痛觉的阈值较低,而且局部肌肉相对发达,应避免过度分离和对局部肌肉的撕裂,在固定平片时要避免缝合到神经丰富和高度敏感的耻骨结节和耻骨的骨膜上;③复发腹股沟疝由于局部层次混乱,可能导致组织的缝合层次交错,术后局部应力混乱,导致疼痛顽固且剧烈;④局部神经误扎或切断后断端形成"神经瘤",可导致术后持久的疼痛甚至放电样疼痛;⑤浸润麻醉时,局部的肌肉松弛不够,分离时损伤重,容易拉伤肌肉和神经,甚至导致术后局部肌间血肿或感染,引起术后长时间胀痛。在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时,同样需注重对神经的保护。合理裁剪补片、充填物,补片过大易扭曲,过小易产生张力,充填物过长会压迫精索血管;固定置入物要确切,也需避免误将神经缝扎内。要避免把补片逢扎到高度敏感和丰富神经分布的耻骨结节和耻骨的骨膜上,而是固定在该处的腱膜组织上。避免损伤生殖神经、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保护生殖神经只要在精索从腹股沟管底部游离时不破坏提睾肌即可。

现在报道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疼痛的治疗一般有:心理治疗、针灸、神经阻滞、注射与口服药物联合应用、手术治疗[8-10]。心理治疗对异物感和精神因素造成的疼痛有一定疗效;针灸、神经阻滞、注射与口服药物联合应用等办法能对急性期疼痛有所缓解,对慢性疼痛无法起到根本的治疗作用。手术治疗方式有神经松解术、神经修复术(一期缝合或移植)和神经切除或切断术。神经松解术适用于神经受压而非损伤的情况,但对长时间疼痛病人效果差;神经切除术是以丧失感觉功能来缓解疼痛。Heise对117例术后腹股沟疼痛的患者行手术探查,并对其中20例做补片切除或(和)神经切除,发现神经切除优于单纯的补片切除。目前再手术治疗一般采用神经离断,术前定位应考虑先行神经阻滞,力争确定受累神经,盲目手术预后差。神经探查可能造成对原先修补的破坏性解剖,不宜采用。刘冰等[10]主张在受累神经干进入疤痕区前的切除将提高手术成功率,国外也有人采用腹膜后外侧途径分离切断受累神经。对浅表易见的神经牵拉、压迫,也可只行神经松解。

综上所述,无张力疝修补以操作简单、康复时间短、复发率低、并发症少而逐渐普及.但因具体操作细节不够规范,使得其疼痛的发生率较高。本组中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与传统方法相近,可能是以上多种因素造成,需引起临床医生的关注。慢性疼痛应先保守治疗,无效再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LichtensteinIL,ShulmanAG,AmidPK,etal.Thetension-freehernioplastry.AmJSurg1989;157:188-193.

[2]MahabierC,DawsonI,HopWC,eta.lSpinalorlocalanesthesiainlichtensteinherniarepair: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AnnSurg,2008,247(3):428-433.

[3]ZeybekN,TasH,PekerY,eta.lComparisonofmodifieddarnrepairandLichtensteinrepairofprimaryinguinalhernias[J].JSurgRes,2008,146(2):225-229.

[4]中华外科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成人腹股沟疝、股疝和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2003年修订稿)[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7):834.

[5]BisgaardT,Bay-NielsenM,KehletH.Re-recurrenceafteroperationforrecurrentinguinalhernia.Anationwide8-yearfollow-upstudyontheroleoftypeofrepair[J].AnnSurg,2008,247(4):707-711.

[6]ZibM,GaniJ.Inguinalherniarepair:wheretonext[J]ANZJSurg,2002,72(8):573-579.

[7]HeiseCP,StarlingJR.Meshinguinodynia:anewclinicalsyndromeafteringuinalherniorrhaphy[J]JAmCollSurg,1998,187(5):514-518.

[8]时德.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19(2):77-79.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篇5

【摘要】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组织缺损的应用及效果。方法:以外踝尖上5-7cm处为皮瓣旋转点,以外踝和跟腱连线的中点与腘窝的中点之间的连线为轴线、受区病损情况进行皮瓣设计,逆行旋转修复创面,供区植皮修复。结果:临床应用17例,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良好。随访3-6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皮瓣外观满意,患者行走正常。结论: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组织缺损疗效满意。

【关键词】腓肠神经;逆行皮瓣;小腿下段;缺损

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我们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小腿下段组织缺损17例,疗效满意。

1临床资料

本组共17例,男13例,女4例,年龄17-6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排气管热压伤4例,意外跌伤4例,烧伤3例。修复部位:小腿下1/3至踝关节水平,皮肤缺损面积5×4cm-6×7cm大小。

2手术方法

2.1术前处理: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予降压药、胰岛素控制血压、血糖。如创面感染严重,坏死组织覆盖,可分两次手术,第一次手术清创,清创后经3-5天换药、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待创面感染控制再行二次手术转皮瓣修复。

2.2皮瓣设计:以外踝尖上5-7cm处为皮瓣旋转点,以外踝和跟腱连线的中点与腘窝的中点之间的连线为轴线,皮瓣两侧可至小腿内外侧中线,上达小腿中上1/3处,根据创面设计皮瓣大小,蒂宽3-4cm。

2.3创面处理:沿创面周边0.5cm切除创周组织,彻底切除感染、坏死软组织及变性肌腱。创面清创后用双氧水湿敷5分钟,然后用洗必泰和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干净。

2.4皮瓣切取及转位:采用逆行法[1-2]切取。先于皮瓣上方作横切口,显露小隐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以确定其通向皮瓣内,并根据神经及营养的走向调整皮瓣位置。在皮瓣上方切断神经,结扎血管,沿设计线切开皮瓣及蒂部皮肤达深筋膜下,将皮瓣含神经、血管自深筋膜下逆行锐钝性分离至旋转点,经明道转移皮瓣覆盖创面,缝合皮肤。供瓣区小可直接拉拢缝合修复,如供区不能拉拢缝合,可取中后皮片移植,打包加压包扎。

3结果

17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良好。随访3-6个月无任何并发症,皮瓣外观满意,患者行走正常。

4讨论

小腿下段软组织菲薄,皮下组织和脂肪很少,创伤、感染等均易造成该处皮肤组织缺损,深部组织、肌腱和骨外露。既往对骨外露常常采用骨质钻孔,待肉芽组织生长后再植皮的治疗方法,耗时长,且由于长时间骨外露继发感染等易造成肌腱及骨缺血坏死,而交腿皮瓣、游离组织瓣因其复杂性及局限性,手术适应症受限,难以在基层医院推广。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具有不牺牲肢体主要血管,对肢体的血液循环影响小,操作简单,易成活,不需要精细的显微外科技术[3],易在基层医院推广。并且皮瓣可不带肌组织,外形美观,一般不需要术后皮瓣修整,患者术后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腓肠神经远端营养血管来源:①腓动脉肌间隙穿支有2-5支,距外踝4-7cm范围内。②外踝后动脉穿支1-2支,距外踝3cm。③跟外侧动脉穿支2-3支,距外踝1cm。肌间隙穿支血管形成的深筋膜血管丛及其与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营养血管丛的纵向链式吻合,形成腓肠神经束小隐静脉营养血管网链,是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4]。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的上界成活范围尚无定论[5]。我们设计的皮瓣远端一般不超过小腿上1/3,有3例小腿中段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皮瓣设计超过上1/3约3-5cm。术后皮瓣成活良好。传统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旋转点大都在外踝上5-7cm,我们在修复踝面组织缺损创面时,使其旋转点在外踝上3-5cm,设计组织蒂宽约3-4cm岛状皮瓣转移修复,减少远端蒂长度,术后皮瓣成活良好。旋转皮瓣时,均采用明道转移,减少皮瓣蒂部卡压,利于皮瓣筋脉回流。术后踝关节适当制动,早期减少行走活动,抬高患肢,静脉输入血管活性药物,抗生素应用抗感染,注意保持皮瓣温度。

参考文献

[1]沈余明,向东,王乃佐,等.腓动脉穿支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肌皮瓣的临床应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6,20(3):256-258

[2]沈余明,向东,王浩,等.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远端蒂肌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1(4):360-362

[3]DuffyFJJr,BrodskyJW,CT.Preliminaryexperiencewithperforatorflapsinreconstructionofsoft-tissuedefectsofthefootandankle.FootAnkleInt,2005,26(3):191-197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篇6

[摘要]目的:比较三种皮修复虎口电烧伤的功能与美学效果。方法:本组共有13例15处虎口电烧伤,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急诊清创,依据伤口情况,分别采取3种皮修复。①设计以第一掌背动脉为蒂的示指背皮,宽约5cm,远端达近侧指间关节:可携蒂部分中指背皮肤,形成的皮远端为双叶。②骨间背则动脉为蒂的前臂背侧逆行岛状皮,通过腕部皮下隧道转移。③以旋髂浅或腹壁浅血管为蒂的同侧下腹部薄皮带蒂转移,术后2周断蒂。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3年,评价修复虎口功能与外形。结果:8例11处虎口电烧伤创面以第一掌背动脉皮修复.4例4处虎口损伤以同侧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修复。1例以下腹部皮带蒂转移修复。15例皮瓣转移后循环良好,创面Ⅰ期修复。1例前臂背侧岛状逆行皮瓣边缘因静脉回流障碍,皮瓣边缘0.5cm坏死。第一掌背动脉皮和同侧前臂逆行皮瓣血运可靠,质地较薄,虎口修复后外形及功能良好。腹部皮瓣可提供较大面积修复组织,供区隐蔽,但修复后虎口外形和功能欠佳。结论:以同侧第一掌背动脉皮瓣或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修复虎口电烧伤是比较理想的方法。

[关键词]电烧伤:虎口;皮瓣;修复

[中图分类号]R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1―0042-03

拇指功能占全手功能的50%,其功能的正常发挥,必须以良好的虎口结构为基础。而虎口区外形、功能的完好体现在三个方面: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良好的延伸性;稳健有力的肌动力系统;正常的骨结构关系。手部虎口电烧伤组织损伤常深达肌肉、神经、骨骼。对手部功能影响大,通常需要以皮瓣来修复。如何选择合适的皮,使修复的虎口既符合功能要求,又能使供瓣区和修复后的虎口符合美学要求,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对分别应用3种不同皮瓣修复13例16处虎口电烧伤的效果进行评价。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3例16处手虎口电烧伤,患者平均年龄25岁(6~38岁),男性12例,女性1例,损伤电压为220~380V,单纯虎口损伤10例13处,合并腕部损伤3例,6例为陈旧性损伤,3例指骨外露;其余为伤后48h内急诊入院患者。

1.2治疗方法: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急诊清创,切除坏死皮肤,探查内收拇短肌、第一骨间背侧肌、指固有神经。清除坏死肌肉,保留指固有神经连续性。修复方法:①如第一掌背动脉及皮肤正常,设计以第一掌背动脉为蒂的示指背皮,宽约3~5cm,远端达近侧指间关节,如创面需要可携蒂部分中指背皮肤,形成的皮远端为双叶,修复虎口;②如第一掌背皮肤损伤,而不合并有较严重的腕部电损伤,则设计以骨间背则动脉为蒂的前臂背侧逆行岛状皮,以尺骨小头至肱骨外上髁连线为皮瓣的轴心,远1/3设计皮瓣,两侧切开皮瓣边缘,于深筋膜与肌膜之间游离皮瓣,于尺侧伸腕肌与小指伸肌之间找到骨间背侧血管,游离皮及血管蒂,于腕部及手背形成皮下隧道,皮瓣通过皮下隧道转移修复虎口:③设计以旋髂浅或腹壁浅血管为蒂的同侧下腹部薄皮瓣带蒂转移修复虎口创面,术后2周断蒂。上肢供皮瓣区均以全厚皮移植修复,下腹部供瓣区直接缝合。

2结果

13例16处手虎口电烧伤病例中,8例11处创面以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修复,4例4处以同侧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修复,1例虎口创面以下腹部皮瓣带蒂转移修复。15例皮瓣转移后循环良好,创面Ⅰ期修复。1例前臂背侧岛状逆行皮瓣远端边缘因静脉回流障碍坏死,经多次换药后愈合。随访6个月~3年,16处虎口均无明显挛缩,对掌功能良好。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修复的虎口外形最佳,对拇外展与内收功能影响最小;下腹部皮瓣较臃肿,皮肤延展性差,对拇收功能影响最大。前臂逆行岛状皮供区较暴露,遗留的线性瘢痕和全厚皮移植后的色素沉着对患者心理影响较大。6只手因损伤早期内收拇短肌损伤,致拇内收功能部分丧失。

典型病例:男,27岁,左手虎口电击伤15天于2001年4月10日住院,左手虎口创面5cm×4cm,拇内收肌部分坏死,拇指桡侧感觉减退,拇内收功能受限。伤后17天在臂丛麻醉下行左手虎口清创,设计同侧第一掌背动脉皮瓣4cm×7cm转移修复左手虎口,示指背供瓣区全厚皮肤移植。皮瓣循环良好,伤口一期愈合。术后5个月随访,虎口夹角为80°,拇指对掌功能正常,内收功能轻度受限,示指背植皮区轻度色素沉着,示指掌指关节、近侧指间关节屈伸自如(图1、2)。

3讨论

手电烧伤在电烧伤中最为常见,有报导占全部电烧伤67%。高压电烧伤易损伤全手、腕部,截肢率高:而手部低压电烧伤,则以虎口及指掌侧损伤多见,除皮肤损伤外,常有内收拇短肌、拇指固有神经、血管及示指神经、血管损伤;严重者可合并有拇短展肌及拇短屈肌损伤,修复不当可严重影响手功能。

虎口电损伤的修复原则:应尽早清除坏死组织,创面以皮瓣或皮瓣与游离植皮联合应用Ⅰ期修复,可避免伤口感染,保留残留拇内收肌功能,避免指神经继发性坏死,最大限度保留拇指功能。

选择合适的皮供区是保证修复后虎口功能与美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应以临近皮瓣,简便安全的方案为首选。如第1掌背血管、皮肤未受损,则示指近节背侧皮应作为虎口开大首选方案,此皮瓣以第一掌背动脉的示指桡背侧分支为蒂,可作为局部转移皮瓣修复虎口创面。该皮瓣血管恒定,血运可靠,皮瓣质地较薄,皮瓣内含有桡神经皮支,有感觉,修复后外形及功能良好。如虎口创面较宽,或携带部分中指正常皮肤。如第1掌背皮肤受损,则同侧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亦为良好的供区,皮瓣质地较薄,修复后功能、外形良好,一次手术就可完全修复创面。下腹部皮瓣亦可作为一个可选择的皮瓣供区,操作简单,可提供较大面积修复组织:如果合并有腕部损伤,腹部皮还可设计成双叶瓣,可同时修复腕部电损伤。但该皮瓣较厚,影响拇内收功能,外形欠佳;需两次以上手术,也是其缺点。

医学美学的理念,不仅体现在美容医学的临床实践中,也体现在其他临床医学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临床医学各专科医师在治疗各自相关疾病,使患者恢复身体健康的同时,也都在力求对人体外观形态的最小损伤和最小破坏,最大限度地维护人体正常肌肤的完整。选择皮瓣修复创面时,既要考虑受区的功能与美学要求,还应该重视对供区的功能与外形的影响。手作为一个完整的美容功能单位,皮瓣受区和供区在一个美容功能单位内,第一掌背动脉皮瓣供区全厚皮移植后,虽然也遗留轻度瘢痕增生和色素沉着,对患者的审美心理的影响要小:同样是全厚皮移植后的前臂供区,因为位于另一个美容功能单位,对美感的损害要大。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

Herophilus首次从肌腱组织中分离出周围神经,并追踪到了脊髓,证明了神经系统的连续性[1]。自从神经修复的概念提出以来,学术界先后发现了神经轴突的生长受其周围的微环境趋化,并提出了用显微外科技术来提高神经修复后的效果,关于神经损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神经的恢复提高了效果。现总结如下。

1损伤的分类

最初,Seddon将神经损伤分为三类:神经麻痹,轴索断裂,神经断裂[2]。后来,Sunderland在此基础上又细化了神经损伤的分型[1],其中轴索断裂依据连接组织的数量又分为三型。I型在神经损伤2周后能完全恢复。II型损伤表现为神经外膜,神经内膜和神经束膜完整,但轴突断裂,再生轴突会沿着原来的管道生长,神经损伤能完全恢复功能。恢复的时间取决于损伤的平面,通常需要数月的时间恢复。III型损伤表现为神经内膜的断裂,但神经束膜保持完整,损伤神经功能是不能完全恢复的。IV型损只有神经外膜是完整的,神经元的退化性损伤和束膜内的纤维化加剧使神经功能的恢复很差。这种类型的损伤需要手术切除神经的损伤部位,重建神经的功能。V型和神经断裂相同,这种类型的损伤神经功能的自行恢复是几乎不可能的,需要手术治疗恢复神经的功能。

2损伤神经的生理性退化

轴突断裂后,神经元胞体发生膨胀,尼氏体溶解,虎斑颗粒分散,细胞核移位,神经元胞体变得相对嗜酸。轴索损伤后,近端轴突的损伤区域会发生创伤性退化,神经元可能会发生死亡。轴索损伤48-96h后远端轴突开始发生Wallerian变性。髓磷脂发生退化,轴突裂解。Schwann细胞开始增殖,吞噬髓磷脂和轴突碎片。另外,受损的神经可能会表达特殊蛋白,引起局部免疫反应,可能会加速神经退化的进程[1]。

受损神经的轴突退化溃变,髓鞘破碎分解成许多卵圆形残体。这些残体随之被入侵的巨噬细胞吞噬;然而当被切断的轴突和髓鞘退化时,周围的施旺细胞和相关的基膜依然完好无损。在退化的轴突周边,保留在基膜内的施旺细胞开始有丝分裂增殖。增殖形成的许多施旺细胞形成饰带,称为Büngner带,是轴突修复延伸的管道结构。早期一个施旺细胞围绕几个正在再生的轴突,再生完成时每个再生的轴突都有自己的施旺细胞包裹,新的基膜也在施旺细胞外表面形成髓鞘结构的再生。神经营养因子是一种由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产生的神经元生长与存活所必须的蛋白质分子。最初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是神经生长因子,其他的神经营养因子有睫状神经营养因子[3]和运动神经生长因子,对损伤神经的存活和再生有重要的作用。轴突生长因子能促进损伤轴突的生长,与神经营养因子不同,是一种基质蛋白。如Schwann细胞分泌的层粘连蛋白能够加速轴突的再生,纤维连接蛋白能够促进神经突的生长,另外还有神经细胞粘附分子和钙粘连蛋白,纤维蛋白原聚合所形成的纤维框架为细胞的再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3神经缝合术

曾经人们认为神经修复术应该在创伤后三周,Waller变性发生后再进行。后来Mackinnon和其他学者研究表明神经的一期修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并神经的直接修复的效果要优与无张力的神经移植修复。随着显微缝合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神经束膜缝合修复损伤神经,但结果与外膜缝合在效果上没有区别,并有增加瘢痕形成,破坏神经周围的血运的风险。辨别远近端纤维束的方法有几种,通过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及血管的走形可以辨别远近端相同的纤维束,神经末端运动和感觉纤维束可以用染色的方法辨别,起初由于染色时间过长而不能用于临床,用blue-SAb染色辨别感觉神经束的方法不影响神经的生长和代谢。在过碳酸酐酶和胆碱酯酶染色方法中,碳酸酐酶用于染感觉纤维,胆碱酯酶用于染运动神经,由于酶的活性不是持续存在,近端神经纤维35天后远端9天后染色无法鉴别。

4神经移植

4.1自体移植

自体神经移植是首选,异体移植仍然处于实验阶段。最常见的自体神经移植来源是腓肠神经,其他的神经移植供体来源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分支。带血管蒂的神经移植可以为神经带来液供应,当受区血供差,移植的神经长,直径较粗时,其效果优于不带血管的神经移植。

4.2异体移植

异体神经移植虽然有移植物可以体外培养、供体神经没有瘢痕形成风险、手术操作快捷简便等优势,但由于宿主的免疫排斥反应异体移植没有自体移植效果明显。DumontandHentz报道用生物洗涤剂洗去供体神经的免疫原性细胞进行移植,在大鼠身上取得了和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效果。在缺乏抗生素、大面积损伤软组织条件差和缺乏纤维技术时,神经修复的结果不理想。现代纤维技术成熟的条件下,20%到40%的病人取得了不错的恢复。Sunderland总结出神经功能重建的一般规律[1]:年轻患者比年老患者功能恢复好、早期修复效果优于晚期修复、单一功能神经修复功能强于混合神经、神经损伤部位越高术后效果越差、神经移植距离越长效果越差。

5提高神经修复的效果

现在有大量关于促进神经生长提高神经修复功能的研究进展。药物作用于分子水平加速神经的再生,如神经节苷酯类药物对大鼠坐骨神经的再生作用[,福司柯林是腺苷酸环化酶的激活剂可促进神经轴突的生长,免疫系统调节剂可以减少纤维化和免疫系统的应答,环磷酰胺可以活化大鼠坐骨神经内的激动因子。

虽然目前神经修复的总体疗效还不理想,但大量关于神经修复的药物、免疫调节因子、促进因子的研究,可以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供良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SunderlandS:NerveInjuriesandTheirRepair:ACriticalAppraisal.NewYork:ChurchillLivingstone,1991.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吻合神经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缺损

TheEffectofLateralCutaneousBranchChainFlapofAnastomosisNerveRepairingDistalFingerWound

ZHUJia-pingZONGPeng-feiPENGLiu-fei

DepartmentofOrthopedics,People'sHospitalofDongxiangDistrict;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clinicaleffectoflateralcutaneousbranchchainflapofanastomosisnerverepairingdistalfingerwound.MethodsAtotalof44patientswithdistalfingerwoundinourhospitalfromJune2022toMarch2022wereselectedasresearchobjects,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observationgroupwith22caseseach.Thecontrolgroupwasrepairedwiththedorsalcutaneousnerveoffingersnutrientvesselskinflaprepairing,andtheobservationgroupwasrepairedwithlateralcutaneousbranchchainflapofanastomosisnerve,thesurvivalrateofskinflap,excellentandgoodrateoffingerfunctionrecovery,theincidenceofpostoperativerecoveryindex(blisters,bruises,swelling,poorcoldresistance,painlessscar),painandsatisfactionofskinflap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survivalrateofflapintheobservationgroupwas100.00%,whichwashigherthan95.45%ofthecontrolgroup,butthedifferencewasnot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excellentandgoodrateoffunctionalrecoveryoftheobservationgroupwas90.90%,whichwashigherthan77.27%of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theincidenceofblisters,bruises,bloatsandpoorcoldresistance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low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while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incidenceofpainlessscarandpainscorebetweenthetwogroups(P>0.05);andthesatisfactorydegreeofskinflapintheobservationgroupwas95.45%,whichwashigherthan81.81%of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Thelateralcutaneousbranchchainflapofanastomosisnerverepairingdistalfingerwoundiseffective,whichcanimprovetheexcellentandgoodrateoffunctionalrecoveryforaffectedlimbs,reducetheincidenceofblisters,bruisesandswelling,andimprovethesatisfactionoftheflap,theutilitymodelhasgoodeffectivenessandsafety,andisagoodmethodforrepairingdistalfingerwound.

Keyword:Anastomosisnerve;LateralCutaneousBranchChainFlap;Distalfingerdefect;

手指远端缺损(distalfingerdefect)是临床常见创伤,因为创面伴有神经、肌腱损伤,修复难度较大[1]。传统的皮瓣修复,存在角度缺血,手术成功率较低,且患者治疗时间较长[2]。随着临床不断的研究,皮瓣修复技术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研究显示[3],吻合神经的手指皮支链皮瓣修复技术,不仅能有效修复皮肤、保留残指的长度,还有助于指端感觉恢复,但是具体的临床应用效果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合2022年6月-202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44例手指远端缺损患者临床资料,观察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创面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2022年3月在抚州市东乡区人民医院治疗的44例手指远端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2例。对照组男性12例,女性10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34.18±3.10)岁;缺损部位:拇指8例、食指9例、中指5例。观察组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21~52岁,平均年龄(34.70±2.98)岁;缺损部位:拇指8例、食指9例、中指5例。两组均伴有骨质、肌腱外露,甲片及甲床的缺损。两组年龄、性别、缺损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均为距离指腹远侧横纹2mm以远的指腹缺损,或甲根部以远的软组织缺损;(2)无患指端既往外伤史。排除标准:(1)合并肝、肾、心脑血管等严重系统疾病;(2)合并严重指骨骨折或伴有多量骨质缺损;(3)依从性较差,不能配;(4)随访资料不完善。

1.3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均采用臂丛神经麻醉,手指远端创面常规处理,以掌背动脉和指背动脉投影皮瓣的轴心线为皮瓣旋转点。根据创面设计皮瓣,先在皮瓣近端切口,找到指背皮神经并游离结扎,再切开皮瓣两侧缘至深筋膜,于伸肌腱表面解剖游离皮瓣,然后切开蒂部皮肤,形成宽度0.7~1.0cm的筋膜蒂,逆行掀起皮瓣游离至旋转点平面。再经明道转移至受区,端端吻合皮瓣所携带的指背神经与受区指固有神经。供区取同侧臂内侧全厚皮片植皮,加压包扎固定。

1.3.2观察组

采用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体位和麻醉和术前准备均同对照组,以患指指动脉皮支血管链为供血基础的手指侧方,逆行皮瓣进行修复。于食指近尺骨侧面,设计皮支皮瓣,于患肢中节取蒂部为旋转点,切开皮瓣侧缘,寻找固有动脉神经。沿寻找固有动脉表明游离皮瓣,对固有动脉皮支进行切断结扎术。然后沿皮瓣筋膜蒂切开皮肤至真皮下,依次牵开于皮肤两侧,充分暴露筋膜,在切口轴线纵向游离筋膜,直至皮瓣远端侧缘位置,蒂部宽约4.5mm。自皮瓣近端向远端游离,以皮瓣旋转点为中心,将皮瓣旋转,完全覆盖创面,确保皮瓣完整,移至远端创面进行修复,修复过程中确保皮瓣神经皮支与创面神经残端吻合,皮瓣处烤灯进行保温处理。

1.4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皮瓣存活率、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术后恢复指标(水泡、淤紫、臃肿、耐寒性差、无痛性瘢痕)、疼痛度、皮瓣满意度。功能恢复优良率[4]:(1)优:皮瓣存活,患指屈伸指活动基本正常,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2)良:皮瓣存活,患指功能部分恢复,对日常生活有轻微影响;(3)差:皮瓣存活,患指功能恢复不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疼痛度评分[5]: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依据疼痛程度分为无痛、轻度、中度以及重度,依次记为0、1~3、4~6、7~10分,评分越高疼痛度越大;皮瓣满意度[6]:采用治疗满意度调查表,90分以上为满意,89~61分为基本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满分为100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皮瓣存活率比较

观察组皮瓣存活率为100.00%(22/22),与对照组的95.45%(21/2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4,P=0.401)。

2.2两组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术后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水泡、淤紫、臃肿、耐寒性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无痛性瘢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疼痛评分位(4.56±1.02)分,与对照组的(4.78±0.89)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8,P=0.061)。

2.5两组皮瓣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皮瓣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两组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n(%)]

表2两组术后恢复指标发生率比较[n(%)]

表3两组皮瓣满意度比较[n(%)]

3讨论

手指是人体重要的肢体,具有特殊的功能,手指远端损伤,最大化保留患指长度是患者迫切的愿望[7-9]。手指远端损伤皮瓣修复方式较多,不同修复方式效果存在差异,对患肢功能恢复也存在不同影响[10]。研究显示[11,12],指侧方皮支是固有动脉的较粗的4支背侧皮支,且处于近节指骨中段和远侧,皮瓣质地良好,手术操作简单,可促进皮瓣成活率。同时该位置皮瓣携带固有神经皮支,如果与患指神经端吻合,可促进患指功能恢复[13]。但是在修复手指远端创面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仍有待大样本数据证实[14]。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皮瓣存活率为100.00%,与对照组的95.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缺损皮瓣存活率与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效果基本相似。同时观察组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0.90%,高于对照组的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患指功能优良率高,进一步表明吻合神经可促进患指功能恢复,该结论与杨焕友等[15]的报道基本相似,分析认为吻合神经皮瓣携带了固有神经皮支,可更好的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提高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观察组水泡、淤紫、臃肿、耐寒性差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痛性瘢痕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吻合伸进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缺损术可降低,降低皮瓣水泡、淤紫、肿胀及耐寒性发生率,从而促进皮瓣满意度。可能与皮支链皮瓣是通过动脉皮支形成的血管结构,可直接为其提供血供,接近生理性皮瓣,可避免或预防术后血运障碍有关。两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选择修复方式时,可不用考虑疼痛因素。此外,观察组皮瓣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该修复方式患指功能恢复良好,术后血运良好,可避免水泡等症状发生,从而确保良好外观效果有关。

综上所述,吻合神经的指侧方皮支皮瓣修复手指远端创面效果确切,且可提高患指功能恢复优良率,降低术后水泡、淤紫、臃肿、耐寒性发生率,提高皮瓣治疗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焕友,李颖,王斌,等.两种改良指侧方岛状皮瓣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疗效观察[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7):432-433.

[2]BalanJR.Freetoepulpflapforfingerpulpandvolardefectreconstruction[J].IndianJPlastSurg,2016,49(2):178-184.

[3]侍朋举,张文龙,赵刚,等.携带指背神经的指动脉背侧终末穿支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指端缺损中的应用[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12):1848-1850.

[4]LiuJ,SongD,XuJ,etal.UseofFreeModifiedInnervatedPosteriorInterosseousArteryPerforatorFlaptoRepairDigitalSkinandSoftTissueDefects[J].IndianJSurg,2015,77(Suppl3):886-892.

[5]王辉,杨晓溪,张剑锋,等.第2-5指近节侧方带指固有神经背侧支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同指指端皮肤软组织缺损35例[J].中华烧伤杂志,2016,32(4):233-235.

[6]KinsellaA,YongL,DavidsonDM.Ananatomicalstudyofthedorsalbranchesofthedigitalnerves[J].JHandSurgEurVol,2017,42(4):425-426.

[7]吴波,廖苏平,危蕾,等.手指侧方皮支血管链皮瓣和指动脉岛状皮瓣修复指端缺损的疗效比较[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6,32(6):464-465.

[8]林宏伟,邹育才,赵资坚,等.手指带蒂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指端缺损的临床观察[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5,29(2):179-180.

[9]肖宁,王祎,戴黎明.腕横纹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J].创伤外科杂志,2015(4):370-380.

[10]YorletsRR,BusaK,EberlinKR,etal.FingertipInjuriesinChildren:Epidemiology,FinancialBurden,andImplicationsforPrevention[J].Hand(NY),2017,12(4):342-347.

[11]张海永,郭广惠.指掌背血管链皮瓣修复手指中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5,31(2):155-156.

[12]伍美艺,徐亚非,邱辉,等.应用指侧方皮支链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35例[J].实用手外科杂志,2016,30(2):204-205.

[13]李晓亮,谭桂豫,巩凡,等.邻指皮瓣与腹部带蒂皮瓣修复指背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6,38(8):683-685.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1篇9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游离皮瓣;足踝部创伤缺损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7(a)-0053-02

足踝部疾病十分常见,多数患者表现为足踝部的慢性疼痛。可可以导致膝关节、骨盆移位,引起腰酸、背疼、颈椎不适、压迫神经等一系列疾病,导致修复比较困难[1]。随着解剖学的发展,以穿支血管为蒂的皮瓣应用于临床,明显提升了创面的修复效果,但仍有皮瓣厚薄不均匀,穿支位置不恒定等缺点[2]。当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开始应用于临床,其防止了血管神经蒂的受压和扭曲,增加了皮瓣的静脉回流渠道,结扎了远端的小隐静脉,从根本上避免了因血管堵塞而使皮瓣全部坏死[3]。为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伤缺损的临床效果,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分析2011年2月―2013年2月间该院收治的60例足踝部创伤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足踝部创伤缺损患者60例,入选标准:符合足踝部创伤缺损的诊断标准[4];创面均合并有骨、关节、肌腱或跟腱外露;无身体严重并发症疾病与精神疾病;皮瓣供区局部血供无损;有完整的临床资料与随访资料;患者知情同意。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58岁,平均年龄(36.52±2.14)岁;创面位置:前内侧16例,前外侧9例,跟腱区5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59岁,平均年龄(36.44±2.36)岁;创面位置:前内侧15例,前外侧10例,跟腱区5例。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进行修复治疗,皮瓣旋转点位置距外踝尖上5~19cm,皮瓣大小6cm×6cm~22cm×12cm。常规进行术前处理与创面清洗,以外踝后缘与跟腱外侧缘连线的中点至胭窝中点的连线为轴心线,以外踝尖上5~7cm为旋转点。以旋转点至创面近端的直线距离再延伸1.5cm为筋膜蒂长度。在筋膜蒂的近端和轴心线的两侧依纸样画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轮廓。按皮瓣设计线于皮瓣上界即远端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深筋膜层,找出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切断神经,切断血管并结扎,防止分离而创伤深筋膜层血管,注意保护神经血管。在皮瓣蒂部,皮肤切口则仅限于浅筋膜浅层,确保使血管神经蒂通过明道转移后,与创缘缝合。在显微镜下用8/0无创伤线,将腓肠神经近端与缺损创面周围的胫神经吻合,供区的可直接缝合或创面中厚皮片覆盖,行荷包加压缝合。

1.3观察指标

修复后6个月进行相关指标的观察,皮瓣成活判断标准[5]:皮瓣移植治疗完全成活或者成活面积大于缺损面积90%。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肿胀、瘀血、感染等,严重按照并发症判断标准进行观察。

1.4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分析统计数据,计数数据对比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2结果

经过观察,所有皮瓣都成活,成功率为100.0%。不过治疗组修复后的肿胀、瘀血、感染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足踝部损伤较为常见,患者大多是在活动时扭伤。足踝部是人体重要的负重部位,站立时全身重量均落到此处,而行走、跑跳时足踝部所承受的重量比站立还要大很多倍[5]。该研究治疗组皮瓣长度为(19.21±3.23)cm,皮瓣宽度为(10.52±2.35)cm。对照组皮瓣长度为(12.62±3.23)cm,皮瓣宽度为(7.83±3.14)cm,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由于老年人和肥胖人群应变能力较差、承受能力较弱、负重额外增大等特点,也是造成足踝部损伤的原因。足踝部损伤主要包括骨损伤及韧带损伤,同时足踝由于其解剖结构特点创伤后容易引起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治疗起来也非常棘手[8]。在皮瓣选择中,其要求的原则是血运丰富而且抗感染力强,使深部重要组织得到覆盖和保护,缺损的外观和功能得到最大的恢复[9]。同时选用皮瓣时应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显像仪探查血管及穿支是否存在,要积极提高皮瓣神经营养支配作用[10-11]。该研究修复后所有皮瓣都成活,皮瓣外良好,治疗组的肿胀、瘀血、感染等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而在并发症的预防中,对于足踝部外伤,不要立即给予热敷,热敷会引起血流加快,导致软组织肿胀,使神经受压,痛感更重。一旦有外伤,应立即给予冷敷,可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受伤表面,对防止局部组织过度肿胀和减轻疼痛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局限性上,我们将在以后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应用的预后长期效果进行下一步研究。

综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创伤缺损提高了手术修复效果,减少了并发症,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大平,方冬支,郭铁芳,等.腓动脉穿支跨区供血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解剖和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4,20(2):24-26.

[2]钱德俭,郭相凯,刘玉男,等.带蒂组合皮瓣修复足踝部严重组织缺损[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3,4(10):213-215.

[3]陈浩宇,高峻青,何斌,等.胫后动脉穿支隐神经营养血管双供血皮瓣修复小腿和足踝大面积软组织缺损[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3,36(3):225-228.

[4]JunSikKim,DaeGuSon,TacHyunChoi,etal.AnAnatomicStudyoftheSuperficialPeronealNerveAccessoryArteryPerforatorFlaps[J].AnnalsofPlasticSurgery,2008,5(6):6-7.

[5]王中杰.逆行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足踝部创伤缺损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320-1321.

[6]0’KorayC,KunfnatH,EgeO.ReversedNeurofasciocutaneousIslandFlapBasedontheVascularSupplyAccompanyingtheSuperficialPeronealNerveneurofasciocutaneousflap[J].Plasticandreconstructivesurgery,2010,10(8):5-6.

[7]MaciejewskiA,SzymczykC.Fibulafreeflapformandiblereconstruction:analysisof30consecutivecasesandqualityoflifeevaluation[J].JReconstrMicrosurg,2007,23(1):8-10.

[8]何剑锋.股前外侧游离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5):1219-1220.

[9]Laccourreye0,MenardM,BehmE,etal.Sternocleidomastoldmyofascialflapforreconstructionaftercompositeresectionofinvasivesquamouscellcareinomaofthetonsi11arregion:techniqueandoutcome[J].Laryngoscope,2006,116(11):2001-2006.

[10]BrownJS,DevineJC,MagennisP,etal.Factorsthatinfluencetheoutcomeofsalvageinfreetissuetransfer[J].BrJOralMaxillofacSurg,2013,41(1):16-20.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篇10

丝胶约占蚕丝总量的30%,在蚕茧中起着黏合作用,它易与水相溶,还含有大量氨基酸―也就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物质。在蚕丝制作工艺中,含有丝胶的汰头(蚕茧缫丝后剩下来的最里面的薄茧层)废水,在未经处理的情况下,不能回收利用,对环境也构成了威胁。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人们开始回收利用缫丝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的净水能直接循环使用,而废水中提取出的丝胶也有可能开发出更大的价值。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王琳和其研究团队就正在尝试为丝胶找到新的出路,比如将它应用于医疗领域。

丝胶中所含的丝氨酸,也是脑神经元生长必需的氨基酸,在肌肉组织生长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很少有人尝将丝胶的这一特点转化为应用。王琳研究发现,利用丝胶可以修复人体受损的神经、肌类器官和其他多种软组织,这种技术可以被用于修复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战争创伤等疾病。

但想要将生物材料用于人体组织的修复与再生,首先要评估这种材料的免疫原性,免疫原性的强弱会直接影响材料与人体的相容性。生物材料的免疫原性能刺激人体形成特异抗体,人体会对免疫原性强的材料产生排斥。

此前,传统医学领域一直认为丝胶具有强免疫原性,不具备用于人体修复的条件。而王琳团队通过大量实验发现,丝胶免疫原性其实非常弱,现在,她已将这一结论写进了一本名为《医用材料概论》的教科书中。这一基础理论的改变也为丝胶材料在再生医学上的基础研究和拓展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目前,王琳团队的研究还处于实验室阶段,他们正在尝试将丝胶材料用于各种软组织修复,比如外周神经―最常见的症状就是面瘫、中枢神经、皮肤等创伤修复。

修复外周神经损伤,目前用得最多的方法是神经移植。简单说,就是用“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将病患身上一段完好的神经移植到受损处。但这种方法会在患者身上留下多处损伤,他们不得不经历多次手术。

而桥接法是目前更为先进的一种修复受损神经的方法,它也为外周神经修复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将3D打印出的神经支架导管植入神经细胞,导管具有桥梁的作用,就好比在两个断点之间修建一条具有纳米拓扑结构的微型“隧道”,受损端的神经细胞通过导管“爬行”到另一端,让神经在腔内重新生长对接。

制作的神经导管必须能够在人体内降解,降解物可被人体吸收。王琳团队认为,丝胶的特性正符合“神经导管”制作材料的要求,在不需要再做一次手术的情况下,这种材料就能达到修复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效果。“组织工程丝胶神经导管修复的方法可以引导外周神经组织再生,达到恢复神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王琳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生物支架能为神经元生长提供良好的微环境,而且随着神经支架逐渐降解,神经元得到了用于代谢的“养分”而不致死亡。丝胶本身可以阻止炎症的发生,抑制细胞凋亡,还能促进缺血部位微血管的形成。这种新的外周神经修复方式,能为患者减少多次手术带来的痛苦。

此外,丝胶神经生物支架还可能成为治疗中风的一种新途径。目前,王琳团队已经在小鼠模型上模拟了类似的修复过程。他们先在小鼠身上模拟中风造成的脑损伤,然后植入丝胶神经支架,成功挽救了濒临死亡的脑神经元。不过,这只是实验室研究的初级阶段,在通过了细胞实验和小动物实验后,还要做大型动物实验和各种相容性测试。

相对于神经修复,皮肤修复更加简单,因为其愈合能力较好。王琳团队已经将丝胶结合其他材料制成敷料,用于修复皮肤创伤。不仅如此,丝胶制成的药物载体,还能用来治疗肿瘤。未来,战争、车祸中造成的软骨、心肌损伤,也有可能用丝胶材料修复。

欧美并不存在缫丝业,蚕是亚洲特有的一种生物资源,只有中国、印度、日本等亚洲国家的团队在研究如何从蚕茧中提取生物材料。王琳从一位曾经在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工作的研究生那里得知,丝胶目前还是无人涉足的冷门领域。她的团队也是中国目前唯一对丝胶生物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做系统研究的团队。与之相比,蚕丝中占70%至80%的丝素,在国际上被研究得更多也更为系统。

研究群体小,科学界对丝胶认知有限,王琳认为,这正是这项研究的最大困难,“我们研究的难点在于这是一个未知领域,国际上对丝胶生物材料的探索很少。”她的项目,其实是在再生医学的领域里融合了医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通过不同学科的合作,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但有意思的地方也正在于此。”王琳说。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篇11

【关键词】手背皮肤;肌腱缺损;修复

外伤致手背皮肤、肌腱缺损并不少见,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将导致手功能严重障碍。1999~2006年我科运用带伸趾肌腱及皮神经的足背游离复合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肌腱缺损7例,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8~49岁,平均年龄31岁;绞挫伤3例,撕脱伤3例,烫伤1例。皮瓣最大16.5cm×8cm,最小8cm×4cm;其中4例4条伸肌腱缺损,2例3条伸肌腱缺损,1例2条伸肌腱缺损。伤后2~10小时急诊手术4例,择期手术3例。

1.2手术方法(1)受区:对伤肢彻底清创或切除瘢痕,尽量保留有生机的骨膜,找到残存的肌腱残端并测量缺损长度。于腕部鼻烟窝处分离出头静脉、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和桡神经浅支。(2)供区:在同侧足背用龙胆紫标记动脉及大隐静脉走形,以足背动脉走形为皮瓣轴心线,根据手背部皮肤缺损面积设计皮瓣的切取范围,面积比受区面积增加2cm,其远端可达趾蹼,近端可达伸肌支持带上,两侧达第1、5跖骨内外缘。皮瓣切取从远端开始,根据需要切断趾伸肌腱并保留完整的腱膜,将残留的趾长伸肌腱远端与趾短伸肌腱吻合。第1跖间隙的第1跖背动脉及跖背静脉可予结扎切断,跖背神经可留作神经移植。再于皮瓣内外侧作切口,在第1跖间隙的基底部结扎切断足背动脉的足底深支及伴行静脉,近端在足背动脉以远处结扎切断跗内外侧血管以保证皮瓣双侧血供,根据受区肌腱缺损长度在近端切断趾伸肌腱,并根据需要切取足够长度的血管及跖背神经蒂。(3)修复再造:将皮瓣置于创面,缝合皮肤、吻合肌腱,吻合桡神经浅支与跖背神经,然后将足背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大隐静脉与腕部静脉、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吻合,供区创面取同侧大腿中厚皮片植皮。术后患肢石膏托固定,常规抗炎、抗凝、解痉治疗。

2结果

本组皮瓣均存活,发生血管危象2例,其中动、静脉危象各1例,经二次血管探接后恢复。1例出现肿胀皮纹消失,经拆除部分缝线后缓解。供区皮片均存活。术后随访6个月~2年,皮瓣饱满,质地软,皮色正常;感觉恢复至s2~s3级,经康复训练后手指屈伸活动满意,按tam系统评定优3例,良2例,中1例;工作能力恢复到原工作或轻工作者5例;足部供区出现顽固性溃疡1例,经再次手术作局部皮瓣转移后愈合;足趾下垂者1例。

典型病例:男,28岁,左手背撕脱伤后2~4伸肌腱缺损,经换药处理局部肉芽组织生长;手术清除局部部分肉芽组织,取左足背带趾长伸肌腱、跖背神经游离皮瓣修复,吻合血管、肌腱及桡神经浅支,皮瓣面积16.5cm×8cm,术后皮瓣完全存活,手外形功能满意,供瓣区取同侧大腿中厚皮片植皮,恢复良好。

3讨论

3.1足背皮瓣由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供血,足背动脉是胫前动脉的终支,行于第1、2跖骨间,并发出第一跖背动脉。足背皮瓣肌腱经此供血系统获得血运,必须保护好足背动脉第一跖背动脉供血系统,并保护好供区组织床,这对皮瓣成活及减少供区并发症都十分关键。足背复合组织皮瓣可提供多个适当长度的肌腱,从而重建动力系统。caroli[1]报告了手背皮肤和多个肌腱同时缺损,采用足背肌腱皮瓣修复,效果良好。

3.2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用多普勒测定胫后血管有否变异,若供血不良则放弃该术式;同时观察静脉回流情况,如静脉回流不佳则应谨慎选择。(2)处理受区创面要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止血要彻底。防止皮瓣下积血或感染引起纤维组织增生而影响肌腱供血系统导致肌腱粘连。(3)带趾长伸肌腱组织瓣切取过深易引起植皮区的部分皮肤坏死,术中应尽可能保留胫前肌腱及拇长伸肌腱腱周组织[2]。缝合伸趾浅肌腱腱周组织使肌腱不外露,以保证足部植皮区成活。(4)术中切取深筋膜时要防止肌腱、血管及皮瓣分离。

3.3足背游离皮瓣移植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广泛用于修复各种软组织缺损,而复合足背皮瓣游离移植在修复伴有肌腱、神经缺损的手部软组织中有特殊意义。用无血运的肌腱移植方法虽简单,但因移植肌腱无正常血液循环,营养从周围渗液获得,这无法满足肌腱代谢活动的需要,势必造成肌腱变性再生,与周围组织粘连难以避免。如果对覆盖皮瓣的肌腱松解,容易造成皮瓣血运障碍致皮瓣部分坏死,加重肌腱粘连影响手部功能恢复。带血供的伸趾肌腱复合组织皮瓣是修复手部皮肤和肌腱复合缺损的较好方法,taylor[3]首次报告吻合血管的方法将连同足背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肌腱缺损。将这种带血供的肌腱传动结构和腱周组织整体移植,具有愈合快,粘连轻的优点。带肌腱、神经的复合足背皮瓣较其他皮瓣有如下优点:皮肤较薄,皮下脂肪较少,皮下组织疏松,弹性好,与手背皮肤组织结构相似;血管管径较大,蒂教长,有可供吻合的神经,手术操作较简单,成功率较高;更重要的是可带趾伸肌腱同时修复手部伸肌腱缺损。带伸趾长肌腱足背皮瓣皮瓣薄,质地轻,能同时带4~5条有血运的肌腱,带有神经。可同时1次完成肌腱和皮肤的修复,缩短了治疗时间,能早期进行功能康复训练,防止手部关节囊的挛缩和肌腱的进一步粘连,它是修复手部皮肤伴有多条肌腱缺损治疗较理想的选择。另外带神经移植后,受区感觉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对促进手部功能与避免损伤有重要意义。但此复合组织瓣的移植对供区损伤较大,同时又破坏了足背动脉这条足部主要供血动脉,所以切取时也要慎重。另外供区创面植皮常不能完全存活,同时因皮下组织较少易形成贴骨瘢痕;趾伸肌腱切取后对足部功能有一定程度影响,尤其是拇趾长伸肌腱,有学者不主张切取拇趾长伸肌腱,建议用它趾伸肌腱替代修复。

3.4术后足背供区创面发生溃疡及瘢痕挛缩是足背皮瓣的常见合并症,严重者可影响行走功能。本组1例术后供区出现顽固性溃疡,经二次手术作局部皮瓣转移后方愈合。应重视足部供区的修复,尽量减少并发症。术中要保护好趾伸肌腱腱周组织,对骨膜剥离较多有骨外露者,与筋膜组织或趾短伸肌腱覆盖,不可遗留死腔。足趾下垂亦是常见的并发症,原因有腓深神经损伤和趾短伸肌断裂,术中要避免损伤腓深神经,游离趾长伸肌腱时避免损伤趾短伸肌及其神经支,将切断的趾长伸肌腱远端拉紧缝合固定于相邻的趾短伸肌腱上。术后采用石膏托外固定既防止皮片滑移又可防止足趾下垂。

总之,足背皮瓣即可形成皮瓣,又可带腓浅神经形成感觉皮瓣,还可形成携带趾长伸肌腱的肌腱皮瓣。解决了治疗手背部复合组织缺损伤的许多难题。随着解剖知识的增加及手术技术的完善,足背皮瓣会更安全、更容易地用以修复手部的复杂、复合组织缺损。

【参考文献】

[1]carolia.dorsalispedisflapeithvascularizedextensortendonsfordorsalhandreconstruction[j].plastreconstrsurg,1993,92(7):1326-1329.

神经修复的方法范文篇12

【关键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跟部缺损;转移修复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25-02许多临床研究表明足跟部软组织缺损多见于骨折术后骨感染和足跟部外伤足跟软组织摩擦缺损[1]。足跟部缺损的修复工作是临床上面临的一个较复杂问题,由于患者的足跟部是一个较为特殊的部位,该部位的皮下软组织少,活动度相应较小,且该部位是身体的负重区,皮瓣Ⅱ期坏死也是经常发生的,该疾患给患者造成了极大地痛苦,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显微外科技术日益成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已成为治疗足部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其主要用于足背创面、小腿、踝关节组织缺损等的修复。本次通过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足跟部缺损的研究,以期了解该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2月-2010年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6例足跟部缺损患者,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18岁-54岁之间,平均年龄36.8±3.4岁,足跟部皮肤缺损创面最大12cm*15cm,最小3cm*7cm,缺损原因包括外伤性皮肤缺损24例,压疮4例,烧伤8例。36例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跟骨外露,伴有感染、脓性渗出等,患者的基本资料如年龄、性别、跟骨症状等无显著差异(p>0.05),对治疗研究影响不大。

1.2试验方法

所有患者均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进行修复,术后皮瓣的成活情况进行观察,随访6个月-18个月了解患者恢复情况,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

1.3手术方法

1.3.1皮瓣设计皮瓣设计要在患者的小腿后侧中、近处,将跟腱和外踝连线中点至胭窝的中点连线做其中轴线,把外踝上方的1-3cm作其旋转点,要按照患者的创面的大小和形状沿轴心线设计皮瓣大小和形状,皮瓣大小的设计一般要比患者的创面大20%左右,皮瓣的上缘范围可延至胭横纹下的5cm,两侧不得越出小腿的侧中线。

1.3.2皮瓣切取移植先于皮瓣的纵轴线上作切口,长约5cm,分别切断结扎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沿着深筋膜剥离将皮瓣由近及远翻起,深筋膜处需要保留多一点的皮下脂肪组织,更好的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运行。然后向近端逆行剥离,长度按照具体情况制定约在8cm左右,要保留皮瓣蒂部4cm宽的皮肤,多保留皮下筋膜,筋膜瓣由皮下隧道转180度并移至受区。

1.3.3病灶的清理患者在成功麻醉后上止血带,将受区的病灶、创缘周围瘢痕组织和炎性肉芽组织彻底的清除,对患有骨髓炎的需要清除窦道瘢痕和死骨,进行严格的扩创和冲洗。

1.3.4皮瓣吻合皮瓣转移至受区后,在患者的创面周围找出同小隐静脉吻合一条静脉,避免术后静脉回流不畅而出现水泡,进行严密的分层创面缝合,在皮瓣下和蒂部放引流片。

1.3.5供区处理供区的皮肤创面宽如果在4cm内直接进行拉拢缝合,宽过4cm的取股内侧的中厚皮进行游离植皮。

2结果

36例足跟部缺损的患者经过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手术后皮瓣全部成活,皮瓣的血运情况良好,其中有1例患者的部分边缘浅层发生坏死,但通过换药治疗后愈合;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皮肤功能良好,无明显萎缩,行走功能得到恢复,14例患者的感觉功能得到恢复。患者对外形满意度高达100%。

3讨论

3.1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足跟部缺损多见于骨折术后骨感染和足跟部外伤足跟软组织摩擦缺损,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日益成熟,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研究不断深入,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由于该方法在足背创面、小腿、踝关节缺损等修复方面的优势显著,因此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已有研究[2]表明腓肠神经、腓浅神经等周围存在纵横交错的血管网,这些神经和皮下、深筋膜的血管网相吻合,远端的血液可经它们到达近心端组织,所有的这些血管神经构成了轴型血管网络。皮瓣是靠腓肠神经血管来滋养血管,皮瓣的设计是利用轴型血管网来保证整个皮瓣获得营养,通过筋膜以及腓动脉共同供血,使皮瓣获得正常的血液供应,所以手术切取皮瓣的范围可以较大。皮瓣在切取时无需分离和吻合血管,对小腿的主要血管不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转移是临床上修复缺损组织的有效方法。

3.2效果分析皮瓣转移修复手术后36例患者的皮瓣全部成活,且皮瓣的血运情况良好,术后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皮肤功能良好,无明显萎缩,行走功能得到恢复,所有患者对外形均感到满意,说明了该修复缺损组织的方式是有效地,大大改善了患者的受损组织的功能,保障了患者的正常生活。

3.3小结本次研究认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的手术操安全简便,皮瓣成活率高,对足跟部皮肤缺损有较好的修复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例(12篇)

    - 阅0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1篇1中国品牌的快时尚探索中国服装品牌不甘于坐以待毙,于是,美特斯・邦威推出的“ME&CITY”为代表的一批品牌开始加入到这场服装业的“快时尚”运动中.....

    工艺实习自我工作总结范例(3篇)

    - 阅0

    工艺实习自我工作总结范文为了丰富本班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本班同学的文艺水平,促进本班文艺发展,文艺部将继续秉承我部严谨、活泼、开放、务实的优良作风,竭诚为大家服务.....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