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1篇1

中国品牌的快时尚探索

中国服装品牌不甘于坐以待毙,于是,美特斯・邦威推出的“ME&CITY”为代表的一批品牌开始加入到这场服装业的“快时尚”运动中,与外资品牌正面交锋。然而,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还是明显处于劣势,这是为什么?

因为ME&CITY们完全是在以ZARA和H&M的模式在扩张――“大店模式+国外大牌设计师领衔设计(快速组合模仿全球大牌设计)+供应链优化+自身品牌”。在完全按照他们的游戏规则来运作的情况下,面对同样的消费人群,我们的品牌力不如他们,价格亦缺乏优势,产品设计也很难超越,供应链速度更是不尽如人意,消费者如何会埋单?

不过,本土品牌也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本土企业的快时尚之路。比如倡导快时尚的新品牌――城市第八天(URBANEIGTHDAY)的总经理在一次采访中提到,中国本土品牌可能比H&M们更懂得“中国消费者穿什么”,更敢于扩张到洋品牌未企及的三、四线城市,更有可能是“懂得中国本土文化的快时尚品牌”。

应该说,道路是在探索中,但中国是不是真的可以有“中国式的服装快时尚模式”,可以成功应对外来“强敌入侵”,仍然是大家所期待的。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陕时尚背后的逻辑。

服装快时尚的逻辑

何谓服装快时尚?快时尚又称为“廉价的时尚”。与强调唯一性、持久耐用的“慢时尚”相反,“快时尚”主要针对白领阶层和青少年,服饰价格实惠,设计、生产迅速,更新换代较快。这个概念里面有几个核心的要素:时尚,更新速度陕,价格不会太高。

服装快时尚背后的商业逻辑是怎样的?

快时尚背后的逻辑就是服饰的“快消品化”。通过陕消品化,产生“更多频率的更换,更多频率的接触,更多频率的消费,更多的依赖”,而最终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利润。

卖的不是衣服,而是时尚的感觉。与快消品消费不同的是,在这里衣服的功能属性基本被彻底抛弃,只关注衣服的附加价值――那就是时尚的感觉。跟着感觉走,才能冲动,冲动就是服装业频繁消费的推动力。对企业来说,卖的不再是产品,而是青春的节奏,快时尚的顾客价值就在于不断地给顾客营造这种时尚体验。

ZARA式的快时尚正是按照这种逻辑来运作的:

・牺牲质量,降低价格――让更多的人都买得起,经常买。

・时尚买手,快速的大牌抄板――让你不得不动心。

・快速供应链,每天都更新款式――让你总觉得落伍。

・小批量,缺货――让你总是有“饥饿感”,下次还想来。

・超强的终端品类组合――大件、小件,你的、家人的、孩子的,应有尽有,让你总有买的理由:自己不买可以给家人买,大件不买可以买小件。

・更具体验的氛围――让你看到衣服就跃跃欲试。

・适当的品牌塑造――让你总去ZARA买。

・商业街大店――感觉是逛街必去之处。

应该说,快时尚这种商业模式,对很多企业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理念,只要围绕快时尚的核心理念去做,应该有很多的实现方式。比如劣质低价时尚是一种选择,那么优质低价时尚又未尝不是一种选择(因为在中国,劣质低价时尚的东西并不缺乏,优质平价时尚却很缺乏)。再比如,商业街大店是一种选择,社区中小型终端未尝不是一种选择,因为在那里也许会有更高的顾客忠诚。

探索“中国式”模式

―说到快时尚,大家立刻就会想到ZARA。实际上,中国服装业并不缺乏快时尚的例子,只不过由于规模比较小,我们常常会忽略他们,但是这些例子也许就是“中国式快时尚”的出路所在。

本土“类快时尚”现象

之所以说是“类快时尚”,是因为在大家的印象中并不认为这些品牌是快时尚品牌,但是笔者认为,它们的运作比较符合快时尚的法则,因此称之为“类快时尚”现象。

(1)淘宝鞋类“快时尚”

近年来,淘宝商城涌现出一批鞋类快时尚品牌。他们在运作方式上充分利用了快时尚模式的一些要素,而且充分地利用了网络的优势,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值得借鉴。我们以迈众服饰(maizhongfs.mall.省略)为例来分析。其所倡导的“快时尚――与欧洲T台时尚同步”、“物超所值”和“多款限量”正符合了快时尚的几个关键法则。此外,这些企业还成功地运用“预售――早买早便宜”等方式,加速快时尚的运作。

“网络平台(一般有精通网络运作的高手)+世界各地快速抄版复制(适当的组合加工)+OEM+第三方供应链合作+适当的潮流引导”,是这些品牌当前的运作模式。此外这些快时尚品牌一般在服饰领域的专业细分市场运作,这样切入相对容易,而且可以在一个领域里做深、做透。

(2)街头个性外贸店

这里的街头外贸店指的是指那些比较个性的女装店。经营者一般是女性,一般在社区周围开店,衣服一般会比较个性,都是店主从各地搜寻而来,一般每个款式存货都很少,因此衣服款式经常更新。这类店很常见,但是大部分人都不会把它和快时尚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些店具备了很多快时尚的法则。

产品方面:从各个地方搜寻一些外贸原单产品,一般都是最流行的款式。

供应链方面:小批量、多批次,因为是外贸的尾单,一般每个款式就几件。为了维持小店生意,他们就要不停地去搜寻新的款式(一般这些店应该都有固定的合作伙伴)。

终端方面:一般走社区路线,经营时间久了,会形成自己固定的客户群。

品牌方面:店主一般是时尚爱好者,一般是自己挑选衣服,整个店会自然形成一种带有店主个人风格的风格,给人自然的感觉。

(3)整合的外贸店模式

这类模式,就单店来说,类似扩大版的外贸店,“买手+快速整合潮流产品+终端店铺”是这类企业的运作特点。当然所有产品都是非自有品牌,一般是整合一些边缘化的品牌,如走批发市场的一些品牌,还有很多的外贸企业品牌等。

这类企业有的会采取线上的方式运作,如“时尚起义”。有的会采取线下的方式运作,或者两者结合,如麦考林的麦网和其线下店。

当然,这类企业,一般大家也不称其为快时尚,但是就像他们所脱胎的个胜外贸店一样,虽然他们的新品更新速度还没有达到快时尚品牌的速度,但是具备了很多快时尚的潜质要素。比如,只要这类店完善买手体系,建立起完善的产品采购网络,充分利用合作伙伴的力量,快速整合全球各地(中国各地也可以)的个性产品,并逐渐强化其终端品牌形象(逐渐明确其定位,有意识地进行品牌塑造),那么这种模式也是有一定潜力

的。实际上,很多品牌也正在超这个方向努力。

探索中国式快时尚

如上所述的一些本土“类快时尚”模式虽然并不成熟,对于我们探索本土快时尚模式比较具有借鉴意义。根据这些“类快时尚”经验,探索本土化的快时尚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进入快时尚领域,从细分市场寻找突破

如模仿零售业的“品类杀手”的一些做法,从服装领域的一些细分品类入手,从单个品类突围,做深、做透,如淘宝的鞋类快时尚,这样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切入。又比如我们可以单纯服务白领人群,或者更深入进行细分,如专注“白领女性休闲职业装”等领域。

不是所有的快时尚都要“所有品类都做,所有风格都做,品牌定位都一样”。还是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品牌风格和形象。

在某一细分领域,考虑服饰一体化,或者服饰和一些创意家居的组合,增加配饰,以饰品(如丝巾、挂饰等)和服饰相互促进,增加客人进店频率(或网络点击率)。因为当你服务于细分市场时,本身就会减少进店频率和消费频率,因此要增加新的促进进店频率的因素。

(2)利用国内资源优势,创新产品供应链

借鉴街头外贸店模式,通过整合资源,来强化产品供应链。特别是要借鉴利丰集团的经验,建立开放式的价值网络。也就是说这里的整合不能简单局限于外贸店式的简单的产品采购或0EM,而是应借鉴利丰经验,通过构建强大的价值网络,通过网络成员的合力,来保障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从而加速产品供应链。

价值网络是一种整合,但是和一般意义上的简单整合又有很大的不同,价值网络中的企业成员之间是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可以保证对市场的反应更快,但是却又不用担心联盟的解体。中国是全球纺织制造的大国,生产制造设计等资源很多,因此服饰业的快时尚必须要考虑价值网络的整合模式。当然,建立价值网络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构建自身设计力量,强化本土化

目前快时尚模式中一个核心的要素就是通过快速抄袭国际大品牌来跟随流行趋势。试想,如果我们所有的品牌都在抄袭,最终导致品牌间没有个性差异,那么时尚还从何谈起?因此,本土品牌在快时尚的征途中,必须从抄袭中逐渐构筑自己的设计网络力量(如ZARA们的国际大设计师联盟一样的力量)。

此外,在产品设计上应更多考虑一些本土化的因素,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国外款式。完全照搬国外的款式,很多并不适合中国人的体型和审美,在进入更低端的市场时这种劣势就会更明显,因此,本土化应该是本土品牌制胜的关键。

(4)终端及渠道模式创新

要充分利用网络,让网络和快时尚完美契合。分析一下淘宝店就可以看出,网络上的服装消费完全是基于时尚的消费。网络服装的主流消费人群就是快时尚的消费人群,他们在乎的就是时尚。由于在网络上接触时尚信息更多、更便利,因此网络消费者对时尚更为敏感。网络购物更便利,更容易形成高频率的接触和消费。

这里的“利用网络”,不仅仅是把网络作为一种销售终端。真正的基于网络的快时尚运作,应该是所有的运作都以网络为核心,是利用网络来“加速”快时尚的运作。如,充分利用网络,实时了解客户需求和反馈;充分利用网络,把握最新流行趋势;利用网络实施信息反馈,优化供应链系统;让客户参与设计;利用网络增加客户体验。目前,随着优衣库等品牌加速网络进程,以及凡客诚品等国内电子商务服装企业向快时尚的转型,可以预见,在不远的未来快时尚领域竞争的主战场也许就会从线下转向线上。

此外,目前相对于大城市,城市社区和二、三线市场相对来说还是快时尚品牌的竞争空白,国内品牌应该充分利用机会,尽快切入。在这些地方,运作可以更灵活,而在这些地区的运作正是中国企业的长项。创新渠道运作模式,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渠道扩张,这也是本土企业能利用的优势所在。这方面如ME&KAR、ME&CITY等快时尚的“先头部队”已经在尝试。

(5)不可忽略的品牌塑造

很多人认为,在快时尚的消费模式下,消费者主要关注的是产品,品牌是无所谓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目前,大多数的快时尚品牌是在商业街附近以类专卖店的方式出现,甚至大多是直接在百货商场里,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时,一样会考虑品牌因素。ZARA、H&M以及优衣库最初能够迅速在中国大城市扎根,与其品牌的号召力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如最初在上海,穿ZARA也是一种相对有身份的象征,因为最初消费他们的是很多有过海外经历的国人,他们本身对其品牌比较熟悉,率先消费并进行无意识的品牌宣传。

而国产品牌面对这些国际知名品牌,一开始在品牌上就处于弱势,因此竞争的结果也正如目前这样。所以,对于那些欲进入快时尚领域的企业来说,一定要走出误区,强化品牌塑造。也就是说,在快时尚服装领域,产品重要,但是品牌也很关键。

观念的转变才是根本,如前所述,快时尚模式下卖的不再是产品,而是时尚的感觉,时尚的节奏。因此欲向快时尚转型的企业,必须彻底进行观念的转变,才能带来企业的深刻变革。

快时尚,服饰领域的整体运动

日本著名服饰顾问岩崎竹之说:“在过去六七年,消费者变聪明了,他们开始用平价服装使自己变得时尚。即便以后日本经济好起来,‘快时尚’品牌的销售依然会保持强劲势头。”东京时装咨询公司“小岛时尚”总裁小岛谦佐说:“快时尚不太可能消失,因为它非常迎合日本年轻人的口味。他们认为服装和配饰不再是耐用品,而是需要经常更新换代的产品。”

对于这种现象,全球第二大奢侈手袋生产销售商COACH的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恩说,并不是奢侈品出了问题,而是人们的消费观念出了问题。高恩说,他们也在渗透这种快时尚的理念。

与此同时,快时尚在传统的品牌服装领域也在渗透。如中国销售排名前十位的,在2005年前后崛起的号称“黄金一代”的VeroModa、Jack&Jones、Esprit等同样也开始追求“上货快”、“平价”、“时尚”的服饰连锁品牌,不同的是只缺喊出“快时尚”的口号。

从奢侈品到一般的品牌服装,都在渗透着快时尚。这说明服装业的快时尚不只是服装业某个领域的一种商业模式,而应该是整个服装领域的一种新的消费理念革命,是由新消费理念革命推动的、一场也许即将蔓延在整个服装领域的商业模式变革。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篇2

(1)目标要求

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从试题的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2)能力解读

获取信息即发现、收集信息,解读信息即对信息进行理解。获取和解读信息,就是考生对试题材料、设问中信息的提炼和整理。高考命题从注重能力考查的角度出发,会不断地引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从而使试题在内容上蕴含较多的信息,在形式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求考生在提炼信息、分析信息、解读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应具有一定的概括、归纳和演绎能力。这是考生解答问题的起点,直接决定考生答题的质量。

【例1】(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12题)下图反映我国2009―2015年的宏观经济状况。为保持国内经济平稳、持续增长,政府可以采取的财政措施是()

①提高企业税费,增加财政收入

②发行国债,扩大经济建设支出

③降低企业税费,扶持企业创新

④减少财政赤字,降低财政赤字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析:题中的图反映我国2009―2015年的宏观经济状况。通过解读材料信息可知,图中有两个变化数据,一是GDP增长率,二是PPI增长率。2010―2012年、2013―2015年GDP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率起伏比较大,2012―2015年为负值。针对上述现象政府可以采取的财政措施,一是发行国债,扩大经济建设支出;二是降低企业税费,扶持企业创新,故选②和③。故正确答案为C。

2.调动和运用知识

(1)目标要求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综合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2)能力解读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政治学科知识建立准确的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等分析和解决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主要考查考生的思维速度、品质。这要求考生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Ⅲ第23题)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进入近代,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如“地冷宜亲火,楼高可摘星”反映伦敦的阴冷气候和城市风貌;“开函喜动色,分明是君容”反映照片给远方亲人带来的喜悦。从中国旧体诗内容的变化可以看出()

①意识内容的变化本质是人的反映方式的变化

②没有被反映者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的内容

③有什么样的意识内容就有什么样的反映对象

④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近代以前,中国旧体诗多以中原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为题材,而没有西方的内容,说明没有被反映者就不会有意识,②正确。随着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旧体诗出现了反映西方社会的内容,说明意识内容的变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的变化,④正确。

3描述和阐释事物

(1)目标要求

准确描述试题所涉及的学科基本概念、观点和原理;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有关社会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全面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2)能力解读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进行说明和解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是指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加以叙述的能力。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得是否细致、全面,表达得是否准确、简洁;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

【例3】(2016年高考天津文综卷第12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材料一

(1)解读材料一中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6年伊始,中资企业的几笔海外并购令人瞩目,并购的领域侧重于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的对象是拥有先进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并购既可以使中资企业迅速切入高端市场,也可以使被并购企业借助中国企业的关联渠道,特别是依托“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展销售渠道和全球影响力。

(2)依据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意义。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考生的读图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第一问,第一个图表是有关2014―2015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项目的数量与金额数据的,第二个图表显示,1995年与2015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覆盖行业对比。通过分析,结合所学经济生活的知识,对材料由定量分析上升到定性分析,得出结论,生成答案。解答第二问时,考生可结合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等角度分析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意义。

参考答案:(1)①2015年较2014年中资企业海外并购项目的数量与金额上升,数量增长快于金额增长。②中资企业海外并购行业拓宽,结构优化。

(2)①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②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③有利于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4论证和探究问题

(1)目标要求

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创见性作答,以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整合学科知识和方法,论证或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能力解读

论证问题强调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以及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探究问题实质上表现为对未知知识研究的欲望,或对某些结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这一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答案的组织能体现学科精神和创新意识。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政治考试考查的主要能力。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体系的驾驭能力,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水平,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态度是体现考生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

【例3】(2015年高考江苏政治卷第34题第一问)当前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各级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妥善应对。为推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某市政府做了如下工作: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

李东生曾说过:“TCL走出去和索尼、松下、LG、三星竞争,风险很大且实力不足。但如果等到实力壮大起来再‘动手’,时机也就没有了。”李东生的眼睛望得很远:“‘走出去’是今后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的趋势,如果要建立持续发展的长远竞争力,必须要有全球业务的结构,如果你的竞争对手拿全球市场与你的局部资源竞争的话,你是很难打过他们的。”

然而我们仍然对这种一步跨向成熟的作法,持谨慎的态度。综观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TCL的合资和收购以及珠啤借英特布鲁出海等几个案例,我们发现中国企业正在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国际化跨越和探索,并为此承担着巨大的代价。

以联想收购IBM为例,联想集团不仅需要向IBM支付现金6亿美元,还要让出18.9%的股权,甚至连自己全球CEO的职位也给了IBM人做了。表面的代价是可以量化的,而隐藏在背后的风险和代价却无法估量。

TCL,在风风火火收购了施耐德电器和法国汤姆逊之后,收购的公司和新合资公司却一直陷入亏损泥潭,甚至在TCL和汤姆逊的合资公司中,TCL并不是无偿享有品牌和专利的使用权,连李东生也承认完成了跨国收购的TCL还不懂跨国管理。

而最先把品牌打到发达国家的海尔,长期以来一直被包括美国《商业周刊》在内的社会各界广泛质疑。海尔的国际化之路已经播下了“龙种”,但最终能够收获到什么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仅仅经过20年磨砺的中国企业,真正具有国际化优势和跟500强竞合的筹码不多。中国企业手中能打的牌基本就两张,一是所谓成本优势,二是在中国市场的地位。而中国企业所缺少的话语权也是由两方面劣势决定的,一是核心技术,二是国际化的品牌。

中国企业国际化之门已经开启,但中外企业强弱对比并没有实质性变化。强者合作的逻辑是“以我为主”,不会考虑弱者的长远发展利益,要么请你给“鬼子”带路,借合作降低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或者进行积极转型获取更高市场份额,要么请你替“洋人”打工,以降低其在全球布局的制造成本。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篇4

不过,如果把这个逻辑放到其他地方就会有问题,比如很多投资和市场人士为了让普通人能明白自己所讲的话,就采取了这办法—把逻辑简单化—然后得出愚蠢的结论。

比如,很多市场人士评价京东商城和苏宁的价格战就是这么做的:京东降价造成苏宁没人去了;苏宁没人去造成苏宁倒闭;苏宁倒闭京东就会垄断市场。那么京东商城垄断了市场就会把所卖的电器价格标得高高的。然后,救命啊,世界末日到了!我感觉这个逻辑可能被很多投资者认同了,就在苏宁和京东商城“大战”几天里,苏宁在二级市场的价格跌到了五块六毛?多。

这个逻辑套路里犯傻的地方有好几处。

第一,由于人们对未来的分析容易以简单粗暴的价格因素或简单的易得性因素判定,而忽略人的主观感受,所以往往会把未来的趋势预计得过快。如果按照这种判定,人们都应该喜欢卫生、便宜、营养丰富的麦当劳,而其他餐饮毫无生存的余地。但事实呢,全办公室只有我会在中午吃汉堡。人们只在网上买电器和去卖场买电器存在着很多感受上的差异,这两种售卖形式都将强大地并存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足够现在想建设电商渠道的销售商们把自己的线上渠道建好—只要它们有钱和走对了路。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篇5

2011年成都实行住宅限购开始,写字楼市场进入爆发增长期,过去两年,成都写字楼销售市场基本处于供应严重大于需求的状态,同质竞争激烈,存量不断增长,落成写字楼项目空置率不断上升,同时宏观经济整体下行,实体经济走弱,企业扩张意愿稳中有降,纯投资需求的购买力经过几年也已消化殆尽,成都万科过往写字楼营销模式已不能满足新市场形势下营销突围所需。因此,有必要对成都万科写字楼的营销重新审视,结合实践探讨新的思维与方法,为企业经营决策和同业提供参考。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传统房地产营销的产品主要有三种大类,即住宅、商业和写字楼。房地产依然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写字楼作为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以现代服务业企业客户为主体,其市场需求强度和租赁、销售市场运行趋势同国民经济、行业景气程度关系敏感。成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第三产业良好的基础和增长态势,使写字楼市场经历了90年代中期到2012年左右写字楼市场的繁荣发展期,供销两旺,但随着大规模的新城开发,商务集中区大量规划,商务用地供应快速增长。仅以在供应中占主体的甲级写字楼销售市场为例,自2012年开始,成都甲级写字楼市场供应量维持飙升态势,而销售去化量增长有限,供求严重失衡,入市存量已超百万平米,正常消化周期超过35个月,而开发商已购地待建或在建尚未入市销售的潜在供应量更以数百万平米计。

在需求端,2011年下半年开始的写字楼销售繁荣实际更多有住宅调控背景下的投资性需求支撑,更深层的原因是宽松的货币环境,企业客户购买需求一直维持稳定,经过2012、2013上半年的集中释放,写字楼产品的投资购买需求已大幅下降,金融生态变化、利率市场化进程以及写字楼投资回报风险增大等因素更加抑制了写字楼投资意愿。进入2013年下半年写字楼市场交易以企业自用购买占主体,以成都万科汇智中心项目成交客户实际构成为例: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960年,麦卡锡提出了“市场营销组合”这一概念,推动了商业地产营销理论的发展,麦卡锡认为某些营销因素或者变量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可以影响到市场中的客户需求,并将相关的营销因素进行了梳理分类,就是后来营销学界熟知的4PS: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

1981年美国营销学者玛丽·乔·比特纳建议将三个“服务性的P”加入到传统的4PS营销工具当中去,构建了偏重于服务营销的7PS营销概念,新加入的三个P即市场参加者(Participants,包括作为产品、服务供应方的企业员工和体验购买产品、服务的顾客)、物化条件(Physicalevidence,可以囊括产品、服务内容和环境等物质化要素)、流程(Process,主要指涉及与客户交互和体检阶段的内、外部业务流程、机制、标准等业务系列),,由于7PS理论在4PS基础上尤其强调了客户沟通和服务价值,对商业地产的营销模式的有着较大的改进借鉴意义。

1986年,科特勒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营销行业从业人员首先要熟谙4PS营销工具、方法,还要能够熟练使用公共关系营销(Publicrelationship),政府公信力营销(Politicalpower)两类营销工具,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战略、营销计划,凭借上述两方面基础以确保营销组合战术实施的效果。

2005年,美国营销学者舒尔茨认为,新的商业市场形势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全面竞争中胜出,除了科学运用现有的营销思维和工具,还需要在关注客户潜在需求和维系长期的客户价值关系方面有所突破。基于此,舒尔茨提出新的营销5RS要素组合。5RS组合包括:关联(Relevancy)和感受(Receptivity),营销组织宜借助客户在消费体验过程中的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及形象价值提升从而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重点是提高客户心理情感上的让渡价值;反馈(Respond),随信息化日趋成熟,现代商业市场中资讯传播更加迅速,客户和企业间的交互更加频繁和紧密,,趋于封闭的生产-促销思维在已经变更的环境下遭遇巨大挑战,企业必须学习关注顾客的立场和视角随时洞悉客户表露的和潜在的需求、现实的评价以及期望和不满,并及时做出反应;客户关系(Relation)。面对全方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怎样逐步与客户营建长效而稳定的良好关系成为巩固提升市场占有率的重点;回馈(Return),除了传统销售额度、市场占有率、业务增长率等利益指标,5RS理论提出珍视企业市场地位和美誉度等偏情感回馈为企业带来的难以直观评估的巨大价值,认为企业的一切营销行为也必须更多考虑到相关影响因素;5RS营销理论是商业“红海”时代的产物,营销学巨擘科特勒曾说,现在企业要做的,已不单是满足客户,甚至是讨好客户,5RS理论除了继续高度强调客户导向的思维,同时把认知的价值、长期客户关系、美誉度等非短期、偏情感的营销要素文秘站:引入当代营销的视野。

...........................

2写字楼营销模式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写字楼营销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2.1.1营销模式

狭义上,营销模式是指在营销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同时,需要辩明的,营销模式并非某种单一的业务手段或方法,而宜按系统化流程化的思维理解和概括。

营销模式可以按不同的纬度标准进行分类,运用较为普遍的是分别从市场的供应方和需求方角度,划分为两个主要类型:供方角度的市场细分法,通过企业锁定的细分产品市场,通过产品供应管理体系细分延伸归纳出的市场营销模式;

需方角度的客户整合法,强调通过提供客户核心价值,达到客户满意,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整合企业各环节资源的整合营销模式。

按市场的主体来区分,营销模式又可以划分为市场营销模式和整合营销模式市场营销模式是以企业为中心构筑的营销体系,而整合营销则是以客户为中心构筑的营销体系。在这两大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具体营销过程衍生出了众多手法如体验式营销、直复营销、互动式/互联网营销、圈层/关系营销、

内部营销等,在发展的趋势上,随市场格局从供不应求向结构性的供求均衡甚至供过于求过渡,客户导向和整合营销模式日益受到房地产企业的重视。2.1.2写字楼市场

写字楼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子类市场之一,其基本特征统摄于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不可移动性是其和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类型商品的最大区别。虽然土地和土地上建筑物不能移动,但可以被某个人或单位拥有,并且给拥有者带来利益,因此就产生了房地产买卖、租赁、抵押等交易行为。从效用利益或功能意义上讲,基于写字楼的开发租售盈利功能、经营使用功能、投资功能,写字楼市场的供应方和需求方,以及围绕买卖、租赁、抵押交易的一系列行为内容,构成了写字楼市场的主客体内容。

写字楼市场作为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具有市场的一般规律性,如受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等的制约。但由于写字楼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商品的特性,导致写字楼市场同房地产市场一样,具有一系列区别于一般商品市场的特性,包括市场供给的垄断性、市场需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市场交易的复杂性、产品价格与位置密切相关、存在广泛的外部性和市场信息不对称性等。

.........................

2.2写字楼营销的理论基础

2.2.1现代4C营销理论

美国学者劳特朋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在4P营销理论基础上提出了4C理论。4C营销组合包含4个营销要素:即客户(Custo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沟通(Communication)。4C营销理论的逻辑当中,首先强调的是客户的需求和满意,然后关注如何降低客户获取产品或服务的经济成本和精神成本,在客户认知产品服务的系列过程中能充分感知认同足够的消费者价值剩余以促进成交,同时,还开展有效的营销沟通和客户关系管理,以及时调节企业行为,培养客户忠诚度。

4P到4C乃至5R理论的营销理论演变,实质上反映了生产思维向商业思维,营销思维演变,卖方主导向买方主导的嬗变过程。由于我国房地产行业不完全垄断市场特征明显,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维持多年,直到近年土地供应持续增长、客户生命周期变化、城市化进程降速等因素逐渐驱使房地产行业向买方市场转变。同时由于房产重复购买率极低,且我国房地产销售模式以预售为主,因此注重客户潜在需求和满意度越来越具有关键意义,总体而言,4C、5R在我国房地产领域同4P的联系主要还是体现在买方市场格局下,产品规划、价值传递和客户体验环节中对客户思维和营销服务意识的强调。

4C理论为写字楼市场营销工作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化、指导性作用。在“客户思维”大行其道的营销环境之下,写字楼市场营销同样要求首先将客户(customer)本体特征和客户需求、潜在需求的判研置于关键地位,结合企业自身经营需求和资源储备情况,确定营销行为需要满足的细分市场和核心目标客群,根据对目标客群功能、心理、经济能力方面的需求设定产品、组织系统的写字楼营销行为,成本(cost)和便利(convenience)要素一方面要求写字楼供应方在产品功能满足目标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通过成本优化,经营效率提升让渡客户剩余价值,一方面还要求写字楼在全程营销的过程中提供更好的体验设计,提高客户满意和购买决策概率。沟通(communication)原则要求写字楼供应方将传统与客户之间简单的买卖交易关系转化为更加有机、相互认同的互动关系,写字楼客户的购买动机中,产品的品质和运营服务非常关键,供需双方本身的联系趋向一种长期化、战略化的合作,写字楼的开发者和营销团队通过基于产品品质和识别系统的品牌战略、提供专业服务内容、良好的客户关系管理,有助于提高圈层认知,降低营销成本,获取更大、更稳定的市场份额。5R理论对写字楼项目进入实际营销操作阶段的体验价值营造和服务价值提升方面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尤其在部分存在供大于求买方主导的写字楼区域市场,因同质化竞争加剧,仅仅凭借单一的价格水平竞争使得多数的写字楼开发商陷入较为尴尬的处境,5R理论揭示、强调的“精神价值”思维和5R系统工具对建立营销流程中的差异化,通过体验价值、服务价值提高项目对客户的打动力有明确的指引作用。在更长的营销周期内,5R理论强调的客户关系和回馈更强调了写字楼开发者和客户,和行业社会间良性有机联系的重要性,对应如何从更宏观长远的角度看待判断短期营销行为提供了更加理性的视角。

..........................

3成都万科写字楼物业营销模式现状...........12

3.1成都万科房地产公司介绍.......12

3.2营销定位模式现状.............12

3.3物业销售模式现状...........13

4成都中航城市广场营销案例分析.............18

4.1项目概况...............18

4.1.1位置与环境.............18

4.1.2规划与功能............18

5成都万科写字楼物业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23

5.1囿于住宅营销经验,缺乏写字楼营销能力造成决策偏差.............23

5.2背离写字楼物业销售规律........27

6改进成都万科写字楼物业营销模式的对策

6.1突破住宅营销思维,万科写字楼营销理念反思与更新

首先重新明确以购房者的需求特征为出发点,是房地产营销的要点。万科集团房产业务发轫于住宅买方市场时期,在中国房地产的客户和企业处于懵懂期时多开先河,长期业务聚焦于建立什么样的产品标准,质量保证和风险规避,其实质依然是是一种生产性企业的管理逻辑,客观上有其历史必然性,在特定的时期也呼应了快速复制,快速周转,建立规模优势的战略需求,成就了全球最大专业房地产开发商的品牌形象。

尽管房地产行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但作为市场性行业,依然需要以商品的思维去理解企业行为,而不是凭企业的偏好进行比较的封闭生产建设再草草入市销售,在现今的市场环境中,前者将更加强调科学的市场营销,后者只是传统的生产性逻辑,回归商品和营销的自身特性和要求,这是房地产行业营销人思维的基本出发点。

从理念上成都万科首要更新的,是开发和营销业务的独立分割缺陷,无论住宅还是非住宅,都存在这个问题,只是对于写字楼产品而言危害更甚。具体专业分工,强调垂

直专精和效率,其实质是某种生产性逻辑,其跨部门协调成本和市场反应速度和客户触角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房地产市场竞争的需要,从营销领域走向全面营销,全流程营销的趋势下,也已经落后。第二,遵循写字楼物业自身的市场运作规律,避免营销近视。前文已比较了传统住宅销售模式和较为符合市场时机的写字楼销售模式内涵要点,不按规律作业,成都万科已在汇智中心、华茂广场两个成为长期库存的写字楼项目上遇到了困难,要正本清源,控制风险,为以后的非住宅类产品开发营销提供参照,按写字楼自身市场规律调节自身营销模式非常必要。.....................

7结论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篇6

在A股市场经历了充满戏剧性的一年后,各大券商的年度策略会纷纷拉开帷幕,推演2016年行情。为此,《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收集了各大证券分析师的投资报告,用以帮助投资者寻求未来一年的投资方向。

新的投资逻辑

2015年货币政策出现了史无前例的五次降准降息,这一年其实是一个资金牛市。展望2016年的投资,长信基金研究发展部负责人高远认为:应该降低预期,心怀希望。

“相比2015年,2016年市场风险因素增加,A股复震荡会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旋律。”银河证券A股策略基金经理高翔对《中国经济信息》记者表示,当前宏观经济正处在一个多年来未见的关键关口,但必须看到,中国经济在下行周期中,仍然出现服务业与互联网+崛起的大故事,这折射着经济转型中的新趋势、新投资逻辑。

他还表示,2016年传统的稳增长政策尤其是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会有所加码,下半年经济或许能逐步企稳。2015年6-8月之后,证金公司投入万亿元以上救市,事实上已成为A股的平准基金,使得A股资金结构出现历史性变化。政府既不不希望股市持续下跌,经济失去一大融资引擎,也不希望股市暴涨,所有人都来投机,甚至造成新的金融风险,它希望股市能维持稳步上涨的慢牛格局,以服务于产业创新和国企改革。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A股进一步涨升的空间并不大,甚至不排除在2016年出现再度探底的可能性。与此同时,2016年A股市场依然面临不小的解禁压力。有统计显示,共有970家上市公司进入限售股解禁期,限售股解禁规模达1360亿股,解禁市值约2.4万亿元,相比2015年减少17%。从近5年解禁市值来看,2016年的解禁规模较大,仅次于2015年。

“我们已经在2015年12月份逐渐降低仓位。”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表示,当前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实体经济困难重重,上市公司资金链也十分紧张,减持令解除之后,必然会有不少大股东减持套现。并且A股的反弹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减持大潮很可能是新一轮调整的开始。

波动区间:3000-4500点

面对如此的数据和信息,国元证券预计2016年的宏观政策依然会保持较为宽松的状态,但经济艰难转型和整体较高的估值也会使资本市场无法呈现一飞冲天的牛市格局。因此,股市在较大的幅度里震荡,并寻找新的平衡点,是2016年资本市场的大概率事件。

对于具体点位,国元证券策略研究员王明利在“2016年投资策略”时预判:上证指数大致会呈“W型”走势,其核心波动区间在3000-4500点间,结构上依然会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分化,由此产生结构性行情。

在多数券商看来,2016年上半年大盘将呈震荡攀升态势,核心波动区间为3200点-4200点。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全年看,上证指数波动区间在3050-4750点,创业板指波动区间在2250-4250点,波动幅度仍然比较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蓝皮书课题组表示,从市场运行的角度看,中国资本市场的无风险利率已经很低;大类资产配置渠道偏少,股市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渠道;上市公司壳资源的稀缺及所具备的融资功能使其通过增发融资收购优质资产达到做大自己成为可能。已经不下5次提及股票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和融资功能的发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高层领导在不同场合也明确指出股票市场不能大起大落。这些都构成了股票市场指数逐步上行的动力。

不过,课题组也表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下行趋势依旧,形势还没有完全好转,产能过剩和负债过多是值得高度重视的大问题。大量该死未死的僵尸企业和濒临死亡的企业苟延残喘,消耗资源。

从基本面看,大盘蓝筹股多属国有企业,不仅行业多为周期性行业,大多处在衰退阶段,而且公司治理方面也存在缺陷。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前2015年10月不同所有制企业的经营情况所做的统计结果,国有企业1-10月份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5%,利润总额同比下降8.3%,而私营企业则分别同比增长6.2%和5.1%。

多个热点站风口

如果单纯从宏观经济数据,比如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数据、出口数据等因素出发,中国经济的确困难重重。但是,放眼新兴产业,比如娱乐、互联网、医疗服务、新能源动力汽车等产业,发现是一片欣欣向荣,其中,出境游持续多年两位数的增长,电影票房居然已经超越400亿元,列居全球第一。

在对第三产业链投资机会的把握上,万家基金投资研究部总监莫海波看好传媒、体育、旅游、新能源、智能制造和环保板块的投资机遇。在其看来,一方面,随着85后、90后进入消费高峰期,新一代消费群体对体育、娱乐等需求更高;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和代际更替带来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人的后市场相关需求快速爆发,包括医疗服务、养老服务、生物技术等产业将是长期“风口”。

展望2016年的投资,部分基金投研团队认为,新兴产业依旧是最大风口。如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材料,涵盖的主题或者行业有“互联网+”、碳纤维、云计算、人工智能、养老服务等。“科技、创新依然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篇7

上周(4月27日~4月30日)A股震荡加剧。上证综指在两桶油和银行股轮番发力下,冲高至4572.39点,再创逾7年来新高。在两桶油涨停的当天,创业板指数当天仍然红盘报收,这是历史上比较少见的,说明成长股本身仍处于强势上攻状态,大盘股的异动只是干扰了其节奏。

节前大盘冲高回落,显然是在等待节日期间消息面明朗。五一小长假前最后一个交易日,5月经常是一个多事的关键时间周期,期间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尤其在管理层对市场提示风险的态度愈来愈明显之际,市场任性、泡沫膨胀带来的政策风险在加剧,并随时都可能爆发。

兴业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忆东认为,从去年中期至今的全面牛市或迎来第一阶段最高潮,但高潮后往往有休整,牛市并非直线式上涨,有休整才会走得更远。此轮行情是直接融资、股权投资的多年大繁荣,从而推动经济转型和改革,预计会走得更长。

民生证券、国信证券、中信建投等券商认为,当前牛市太快。短期角度看,市场阶段性主题将是快牛转变慢牛。快牛过快将直接导致市场调整风险积聚,慢牛才符合经济与股市的长期利益。快牛到慢牛的转换来自股市内外部双重压力。

总之,牛市基础不会轻易动摇。■

民生证券:

当前牛市太快布局银行以守为攻

民生证券称,当前牛市太快。短期角度看,市场阶段性主题将是快牛转变慢牛。快牛过快将直接导致市场调整风险积聚,慢牛才符合经济与股市的长期利益。快牛到慢牛的转换来自股市内外部双重压力。

在快慢转换期,市场震荡将加剧,尤其是前期涨幅过大、涨速过快的板块将率先展开调整,例如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超过120%的计算机板块在3月底和4月中旬的调整中均出现板块最大幅度回调。

从这一角度看,银行股具有最高的安全边际。在本轮蓝筹反攻行情中,银行板块已经成为稀缺的低估值、低涨幅“双低洼地”。

2015年初以来,上证综指涨幅约40%,银行板块涨幅不足12%,位列29个行业之尾;市盈率7.8,市净率1.35,同样位列行业末端。在3月份开始的大盘蓝筹行情反攻中,石化、建筑、国防、钢铁、公共事业、交运等前期滞涨板块得益于“一带一路”、国企改革、价格改革等催化,已经基本完成补涨。然而,由于银行业利润下滑显著、缺乏政策利好催化,与大盘的背离日渐加剧。

国信证券:

牛市基础不会轻易动摇

国信证券称,牛市基础不会轻易动摇。关注受政策鼓励的成长股领域,以及受益政府对内投资加码的投资品行业;牛市的特点就是,尽管牛市途中难免震荡,但从来不缺热点和机会。此轮牛市的基础,就在于实体经济低迷缺乏足够的回报率,而流动性宽裕所带来的资金大量涌入股市,及社会资金“脱实入虚”,居民资产配置“脱房入市”。因此只要经济疲软,而稳增长的政策甚至还在加码,尾部风险可控,牛市的趋势就不会停止,即便短期调整不妨碍新的热点涌现。

从投资机会上,主要可以继续关注两点:一是受政策鼓励的成长股领域,如能源互联网、PPP模式相关的环保等成长型行业,短期调整后再赢布局良机;二是政策投资加码的相关受益领域,前期市场关注的更多是“一路一带”、亚投行等对外投资主线的受益品种,随着稳增长发力,对内投资力度加码应更受市场关注,包括发改委推进的7大工程包(信息电网油气等重大网络、清洁能源、油气及矿产资源、粮食水利、交通、生态环保和健康养老),以及基建、地产、银行等政策受益行业,另外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经济发展主题亦可关注。

中信建投:

牛市大逻辑决定成长股无系统性风险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篇8

尽管农村消费市场广阔且潜能巨大,但是想轻而易举就能在农村消费市场立足,并不那么容易。农村消费者有着自己的一套思考逻辑和消费心理,企业一定不能对此妄加论断,而要多多深入了解。

首先,农村消费者只要刺激就能消费吗?现在的家电下乡、汽摩下乡,以及在农村市场开展的各种营销活动,都是为了刺激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行动,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农村有足够的消费力,可以支撑很大的消费市场。从数量规模上计算,这当然是没有问题的,但这只是一种趋势判断,实际情况是,中国农村的收入水平依然很低,并且农村有着内在的结构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消费者收入较高,能够刺激出消费潜能,但其他很大一部分农村人还处于解决温饱的阶段。单纯“刺激”只能挖掘小部分人的消费,从长期来看,解决农村人收入问题依然是关键。因此,企业与其直接向农村“推”产品,倒不如建立一些公益性的基金或者采取一些新的创新模式帮助农民致富,再图下一步进军农村市场。

第二,农村消费者比城市消费者更容易被营销影响吗?在很多企业印象中,农村消费者由于信息渠道不如城市消费者广泛,在消费观念上似乎更容易被营销影响。事实上,这是低估了农村消费者。农民由于收入不高,因此如何在较低收入水平下有更好的生活是他们每天都在思考的,对于消费的支出结构、购买产品的必要性等都有自己的一套逻辑。

第三,城市人喜欢的产品,农村人也喜欢吗?很多企业为了节约产品的研发成本,常常会将在城市销售的产品拷贝到农村,实际上这并不科学。农村消费者在产品的需求上与城市消费者不尽相同,价廉、质量牢靠才是农村消费者更加看重的,甚至很多产品还必须考虑农村特定的地理环境因素,比如,农村市场的家电产品需要充分考虑节水、节能,甚至要考虑防老鼠等功能,企业不能单纯把城市产品卖到农村作为一种新的渠道,而是应该深入研究农村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为他们专门开发简单实用的产品,才能赢得农村消费者。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1篇9

关键词:手机广告;精准化;逻辑归回

中图分类号:F62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1)10-0000-01

MobileAdvertisingIntelligentDistributionSophisticatedMarketingModels

JiangFeng

(ChinaMobileGroupFujianCo.,Ltd.,Fuzhou350003,China)

Abstract:Thearticleintroducesanewkindofintelligentandaccuratedistributesolutionafteritanalyzestheenterprises'andusers’requirementsinthenewinformationservicebythenewmobilecommunicationdevelopment.Thesolutionuses3+Nuserattributetheorytoanalyzeusers’telecommunicationbehaviordataandmatchusermodelwithenterprises'targetcategorybyusinglogisticexpression.ThesolutionalsouseLogisticstatisticmodeltobuilduserattributedata.Attheendthearticleanalyzesthesolution.

Keywords:Mobileadvertising;Precision;Logisticreturn

一、研究背景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3G网络和终端条件的改善,手机逐渐成为继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其个性化、分众化、定向化和互动性的特点很好的满足了信息传播的特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广告主对精准营销和互动营销的需求越发强烈,希望能有效提升传播广告信息。另外一方面,商品信息出现海量化为用户主动寻找有用的信息带来的不便,同时泛滥的垃圾短信更让用户感觉不甚其扰,用户需要有针对的有商品信息服务。手机广告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式的手机营销网络广告服务,以各种数据通信业务为载体,比互联网更具优势,具有更强的伴随性、精准性和互动性。本文提出了一种智能分发和精细化投放的模型,通过业务平台灵活控制,可以实现向目标受众群体投放品牌广告或商品销售信息。

二、智能分发和精确投放模型

(一)用户投放许可数据。用户通过定制手机广告业务,成为手机广告许可投放用户。手机广告精准投放系统通过接收用户自行定义的愿意接收广告信息类型、接收广告时段、接受广告信息的数据业务产品类型以及各数据业务应用平台传递回来的用户参与手机广告活动情况、浏览广告信息情况、接收手机广告后反馈情况等,形成用户投放许可数据。

(二)用户属性数据。用户属性数据的建立和使用是精确投放模型的关键之一,采用“基于3+N用户属性理论”将各渠道收集的用户数据进行分类汇总,通过分类分得出用户各项属性和群体特征。

“基于3+N用户属性理论”是将源于通信运营商的各类经营业务管理系统、各类数据业务平台、各种线上线下用户调研获得的用户数据,分成“3”和“N”两个属性层面,通过这些数据的分析逐步得到用户的在真实世界中先近似的属性。其中:

“3”是指用户的电信定购属性、电信内容属性和电信行为属性。电信订购属性包括了用户使用的终端型号、语音业务特征、增值业务特征、ARPU值等,用户的电信内容属性是用户订购内容和信息的偏好,例如体育版或娱乐版的手机报、自动点播搞笑短信内容等,而电信行为属性,是指用户使用电信类产品的行为特征,例如使用各类数据业务的活跃度、短信群发形成的影响力、渠道偏好、通讯消费观念等;

“N”是指用户的生活属性信息,例如兴趣爱好、消费能力、消费习惯、生活轨迹、喜好品牌、消费频次等,这些是需要通过通信运营商开发出更多的数据业务产品和应用超市这样的业务应用环境来逐步收集和完善,将信息服务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每时每刻。

通过用户“3+N”行为数据的分类、聚类、关联、清洗、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出用户的属性标签,例如时尚度、消费能力、性格特征、价格敏感度等。时尚度标签通过用户所使用的新业务数量等数据来描述,消费能力标签通过用户的平均消费额度来描述,性格特征标签通过用户交往圈大小等数据来描述,价格敏感度标签通过用户所使用优惠信息数量、主被动通信情况等数据来描述。每个属性标签都是用户行为属性的逻辑表达式。

逻辑表达式含有逻辑条件是包含业务特征条件或标签条件的字符串型逻辑表达式,由业务特征ID、逻辑判断符(AND逻辑与、OR逻辑或、!非)、判断标准(断临界取值,一般为实数)或“标签ID”、逻辑判断符(包括>大于、=大等于、!=不等于……)、判断标准组成的逻辑判断式。例如,时尚度高定义为:终端支持彩信、短信发多收多、彩信发多收多、手机频繁上网或高流量、拨打114订购酒店和机票。

三、用户属性数据精准构建方法

采用“基于3+N用户属性理论”将各渠道收集的用户数据进行分类汇总,通过分类分得出用户各项属性和群体特征,用户属性数据库的精准性将很大影响了广告主如何在手机广告精准投放系统上寻找最有可能购买广告主商品的客户。下面通过一个数学模型的具体应用来说明用户属性数据精准构建的方法和过程。

(一)逻辑(LOGISTIC)回归模型介绍。LOGISTIC回归是一种特殊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其响应变量是一分类变量(CategoricalVariable)而非连续变量。

(二)具体应用实例。经手机广告精准投放系统的用户精准化分析模型计算了部分用户属性人群的标签概率,根据这些人群的概率值,就可以将广告主的广告内容投放给最有可能购买的客户。

四、模型分析

手机广告的智能分发和精细化营销模型实现了手机广告精准投放,并在用户许可情况下,由系统主动向用户发送最符合用户需求与广告主需求的信息,不仅满足用户对有价值信息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广告主对产品宣传的需求。

该模型优点是实现了客户特征分析和聚类,采用基于3+N用户属性理论进行客户标签粒度数据进行管理,对聚类后细分的客户人群,采用基于数据库数据描述其行为偏好,以匹配广告主需求。

参考文献:

[1]高丽华.新媒体经营[J].机械工业出版社

[2]傅玉辉.大媒体产业:从媒介融合到产业融合[J].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

【关键词】商誉;合并商誉;经济后果

一、引言:全球经济动荡中会计的角色

2008年是全球经济极端不平静的一年,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再到全球性经济动荡。仅以股市为例,截至2008年底,全球股市累计下跌42%,30万亿美元的财富化为泡影。美国、中国、俄罗斯、韩国、中国香港等股市均有40%―70%的下跌幅度,中国股市的跌幅更超过65%,24万亿人民币的财富化为乌有①。各国政府同时采取了多项措施救股市、救楼市、救经济。比如,美国出台了7500亿美元的经济救援计划、英国出台了200亿英镑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国更是以40000亿人民币来撬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到底是何原因导致?有人认为,都是会计“惹的祸”!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能否在短期内奏效?会计上又有哪些作为?人们拭目以待!

就会计而言,会计其实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亨德里克森,1982)。在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会计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各国经济的表现和资本市场的运作状况都可以通过会计客观地反映出来。近年来,会计改革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化;二是会计计量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转化;三是收益确认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实施,全面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会计计量中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时确认商誉(负商誉确认为当期损益)等②。

随着我国企业合并事项的日益增多,合并商誉的金额日趋增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与日俱增,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日趋凸显,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会计上确认商誉后,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到底有何影响?到底有何明显的经济后果?迄今为止,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对此予以准确回答。因此,本文以2007年年报的实际数据为基础,探讨会计上确认商誉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目的在于从理论的角度回答会计上为什么要确认商誉,确认商誉后对股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到底有何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二、商誉的性质与我国对其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依据

何谓商誉③?英国学者卡多佐(Cardozo)在1859年首次将其定义为: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有联系,并由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P.D.Leake,1914),简称“一切有利条件论”。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以美国为代表所掀起的五次企业合并浪潮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既为商誉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又激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商誉问题大论战。但到底什么是商誉以及企业到底是否存在商誉等问题,则一直为人们所争论。1982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一书中,将前人对商誉本质的研究成果概括为三种理论,亦称“三元理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价值论和总计价账户论。我国会计界,对商誉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之一,《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遵循了“总计价账户观”理论,即商誉是合并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使实践上有据可依,也使我国企业从2007年起会计报表中首次出现了“商誉”项目,并以资产予以确认,但准则的并未平息理论上的纷争。因为,采用“总计价账户观”进行商誉的会计处理,可以说是理论上存在缺陷,实践中过于简化,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以美国在线(AOL)合并时代华纳(TimeWarner)为例,2000年1月美国在线以1470亿美元并购了时代华纳,曾产生了1250亿美元的商誉,时隔26个月的2002年第一季度就计提了542.03亿美元的商誉减值损失,占其第一季度亏损额的99.99%④。我国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在1331家上市公司中,有506家公司确认了商誉,其总价值约为354亿元人民币,且有上升的趋势⑤,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日趋增多,企业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多元化的运营格局正在形成;但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去冷静思考:无论商誉的本质如何表述,它都是一种虚拟资产,是人们的共识,即现行会计上确认的商誉实际上就是一种“合并价差”。这种“合并价差”数额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是合并对价的大小;二是被并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高低;三是被并企业净资产的质量(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不仅如此,会计上一旦确认商誉后,就只是进行减值测试,而不计提摊销。其结果是会计报表中存在巨额的虚拟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企业的实际价值。如果某个会计年度企业发生严重亏损,到底是经营存在困境?还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不妥?可以说是不能简单给予回答的。

三、我国企业确认合并商誉的经济后果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以下简称“准则”)后,自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试行,准则的与实施使得多年来我国会计界对商誉的理论研究变成了现实,虽然一年的数据很难说明所有问题,但会计上确认商誉的经济后果已经开始凸显。为此,本文以2007年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具体分析我国企业确认合并商誉的经济后果。

(一)数据来源与商誉总体概况说明

在我国,由于商誉是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才要求确认与报告的,故在过去的会计报表中并无商誉,且过去会计报表中的“合并价差”包括的内容远不止商誉一个事项。有鉴于此,本文的样本时间窗口限于2007年度⑥。此外,商誉通常是作为合并报表的项目出现在合并报表中,所以本文采用的财务数据都是来自于合并报表(对于出现在个别报表中的商誉,本文并未考虑)。

本文采集了沪、深两市A股市场(删除了中小企业板)1331家上市公司的全部数据,确认商誉的公司为506家,时间窗口为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所有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除此之外,还参考了巨灵金融终端数据库和巨潮资讯。本文的数据处理主要通过SPSS.17完成。在已确认商誉的506家上市公司中,其商誉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企业确认合并商誉有增大的趋势,由年初的272亿元、第一季度末的252亿元、第二季度末的326亿元、第三季度末的354亿元到年底的354亿元,年末与年初相比增幅近30%。可以预见的是,由于2007年我国总体金融政策是适度偏紧,先后六次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企业贷款的难度加大。有鉴于此,可以肯定的是,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会有明显下降。有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4月16日,沪、深两市有1083家公司的整体资产负债率为84.94%,比2006年的86.02%和2005年的86.98%分别下降1.08和2.04个百分点⑦。虽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下降是多种原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会计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合并确认商誉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样本上市公司确认商誉的分布与会计处理结果描述

本文将1331家样本上市公司分为从未确认商誉和确认过商誉两组。从未确认过商誉组是指无论在年报中,还是在中期财务报告中都始终没有确认商誉的上市公司(当然,从未确认过商誉组有可能包括一开始就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的上市公司,本文并未将其区分出来)。确认过商誉组是指曾经在年报或者中期财务报告中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从交易所的分布来看,沪市确认商誉的上市公司达323家,而深市只有183家。在2007年度,确认商誉的上市公司分布甚广,囊括了上市公司的所有行业,但分布很不均衡。首先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确认商誉所占比重最高(占50.79%);其次是商品流通类上市公司(占8.1%);再次是综合类上市公司(占7.31%),超过6%的还有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占6.52%),其余的行业都在6%以下。上述确认商誉的分布至少可以说明三大问题:

一是我国正在进入并购时代,企业并购持续升温,制造业担当主角。普华永道会计公司的数据表明,仅在2007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并购的交易数量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20%,从2006年同期的674宗增至808宗,交易金额达到276亿美元⑧。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集中度低,尽管当前某些行业的企业平均规模在扩大,但是规模小、竞争力低的企业仍然是主体。

二是我国商品流通行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流通效率低、效益差仍然是目前国内流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中国的商品流通市场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同时地区差异化最为显著的市场之一。按照商务部《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的要求,力争在5至8年的时间内,培育出15至20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在2007年,应有1-2家内贸流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要求单个企业至少要突破10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⑨。商品流通业近年来竞争的日趋加剧,必然导致企业并购行为的发生,比如苏宁电器的扩张就是典型的并购扩张案例。

三是综合类上市公司的并购动机日趋明显。从数据中显示,75家综合类上市公司中,有37家确认了商誉,占到了49.3%,是所有行业中确认商誉所占比例第三高的(社会服务业最高,建筑业其次),说明多元化经营仍然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追求之一。事实上,多元化经营,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多元化经营的动机从总体上来看,不外乎两种:分散经营风险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前者是要降低业务集中在一个领域内所造成的个别风险,或实现范围经济效应。后者主要是由于原来的行业不景气,或由于企业本身的原因无法在本行业内获得较好的发展。为了谋求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企业决定把资本移向新的、被认为是更有希望的领域,这往往也是弱势企业为争取生存空间而被迫作出的选择。从主观愿望上看,这两者都无可厚非,在理论上也是说得通的,但从客观现实看,馅饼和陷阱往往是同在一处的――馅饼下面就是陷阱。再从国际视野上看,国际大企业正在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在重归主业。比如美国通用(GE)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将200多个子公司重组为13个,以回归主业的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兼并活动的高峰期,并在1967-1968年间达到顶峰,与前三次明显不同的特点是:这一次有83%的兼并属于跨行业兼并,其中更有23%属于原先毫无干系的跨行业兼并。然而,从1970―1995年的26年间,则又出现了连续两轮大规模的“剥离”浪潮。1975年,“剥离”创记录地占到了所有购并活动的54%,1971-1995年的25年中该比例都维持在30%以上,平均高达41%。⑩

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未经审计,其确认商誉的价值是否合理,以及其会计处理是否具有一致性,尚不得而知。故本文再将上述506家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分为年报确认过商誉组和年报未确认过商誉组两组。年报确认过商誉组是指2007年度的年报中,期初或者期末确认过商誉,而年报未确认过商誉组指2007年度的年报中,期初和期末均未确认商誉。这种分组的目的在于了解上市公司对商誉会计处理的一致性,以及发现是否有商誉的减值问题。(同样,年报未确认过商誉组有可能包括一开始就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的上市公司,本文并未将其区别出来)。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有87家上市公司(占17.19%)在年报中未确认商誉,但有资料表明,这些上市公司在中期财务报告里曾经确认过商誉,而在年报中商誉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其间是何道理?上述87家上市公司曾经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商誉数额如表4所示。

从表3和表4可知,上述87家上市公司在年度内确认过商誉,且数额达18亿元、15亿元和16亿元,而年初、年末的商誉价值为零。其可能的原因只有三种:一是上述公司在2007年度内发生了企业合并而产生了新的商誉;二是在年末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三是原会计记录存在差错,在年报前进行了差错更正。至于是何种原因导致的结果,还需进一步分析。

再从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来看,除非上市公司在2007年有新的企业合并出现,且产生了新的商誉,否则,商誉的数额应该是逐季减少或者不变⑾。即,年初商誉数额应大于或等于第一季度的商誉数额,大于等于半年报、第三季度和年末的商誉数额。也就是说,假定未产生新的合并商誉前提下,其数理逻辑关系为:年初的商誉数额≥第一季度末≥第二季度末≥第三季度末≥年末。

有鉴于此,以上述基本逻辑关系来将表3剩余的419家在年报中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再分为符合逻辑关系与不符合逻辑关系两组。这种分组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探寻商誉价值变化的规律及其上市公司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发现,上述419家在年报中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中仅有45家(占10.74%)符合上述基本的逻辑关系,其余374家(占89.26%)都不符合其逻辑关系。从相关比例上看,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中只有不到9%(18/216)、综合类只有8%(2/26)、商品流通类15%(6/39)、信息技术类19%(5/26)符合其相应的逻辑关系。难道这374家上市公司在2007年度都有新的合并行为产生?显然,2007年我国企业合并市场并没有这样活跃。也就是说,上述公司在报表中确认的商誉数额都发生过不合理的变动。笔者目前尚不得而知发生这种不合理变动的原因。

由于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相对比较复杂,上市公司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运用现行会计准则,本文假设2007年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是上市公司学习现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但2007年年报是经过审计的财务数据,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公允性和可靠性。经过审计的财务数据包括了年初数和年末数,假定2007年里没有产生新的合并商誉前提下,其数理逻辑关系为:年初商誉数额≥年末。为此,本文再次将419家在年报中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分为年报符合逻辑关系组与年报不符合逻辑关系两组进行深入分析。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有189家(占45.11%)上市公司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不符合前述的基本逻辑关系。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暂时不得而知,本文也未深入调查和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只有一个,即2007年里产生了新的合并商誉。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推断上述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有造假的嫌疑⑿,只能推断上市公司对相关会计准则的理解和运用存在问题。同时,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上市公司运用《企业会计准则》(2006)进行一次完整的实地调研,以及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三)会计上确认商誉及其减值的经济后果分析

下面,本文将基于上述年报符合逻辑关系组的230家(剔除金融企业一家后,还剩229家,见表6)上市公司来进一步分析会计上确认商誉及其减值所带来的经济后果。

1.确认商誉对企业资产结构的影响――典型数据说明

前述229家上市公司中,在2007年期初,商誉数额最高的公司金额达6亿元,占其总资产的3.51%。商誉数额最低的公司金额仅为1元,原因是该上市公司在初始确认合并商誉时就几乎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此外,有一家属于制造业的公司,其商誉数额占其总资产的35.91%;另一家属于传播与文化产业的公司,其商誉数额也占到其总资产的35.77%。

前已述及,商誉是一种典型的虚拟资产,这种资产能给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不言而喻的,但其数额大小的确定是否应该有基本的规范可遵循?其减值的测度是否有科学的方法可以使用?对企业资产结构的改变是否是可信的改变?其资产负债率的下降是否真正增大了企业的偿债能力等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确认商誉减值对企业盈利的影响――用数据说话

上文简要分析了确认商誉对资产结构的影响,此处再进一步分析2007年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对企业盈利的影响。本文将上述229家上市公司分为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与未计提商誉减值损失两组来说明这一问题。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7所示。

从表7可知,2007年,上述229家上市公司中有74家(占32.31%)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其中还有25家(占10.92%)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其余155家未计提商誉减值损失。也就是说,2007年期末还有204家上市公司拥有商誉。

2007年年报数据显示,上述229家上市公司中20家上市公司2007年的净利润小于零,其中14家为制造业,2家为交通运输、仓储业,2家为信息技术业,2家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这20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在2007年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但有4家上市公司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这20家上市公司中,有1家属于制造业的上市公司的稀释每股收益大于零,且未计提商誉减值准备。这20家上市公司中,2007年期末商誉数额最高的金额为8340万元,占其总资产的2.73%。

上述简要分析表明,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的确对公司盈利具有重大影响。暂且不论全额计提减值损失、部分计提减值损失的74家上市公司,其盈利能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是还有155家上市公司会计上确认了商誉,却未计提减值损失,其盈利能力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商誉价值的确认本身存在着大量的职业判断,这些职业判断的准确度如何,需要再做深入的考察。

3.对商誉本质的再考察――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不管对商誉本质该如何表述,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商誉是企业超额获利能力的价值表示。既然商誉是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能力,那么拥有商誉的企业应该具有比不拥有商誉的企业更好的获利能力,而且未计提商誉减值的企业应该具有比计提了商誉减值的企业更好的获利能力。或者说拥有商誉的企业与不拥有商誉的企业在获利能力上应该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计提了商誉减值的企业与未计提商誉减值的企业在获利能力上也应该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这样的假设,本文将采用均数比较法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探讨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确认的商誉是否符合商誉的本质,即上述假设是否成立。

在样本选择上,选取了从未确认过商誉组有806个样本(不包括金融、保险业的19家公司),计提了商誉减值组有74个样本,未计提商誉减值组有155个样本。

本文选用了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报酬率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并分别采用这两个指标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余额,其中,股东权益平均余额=(股东权益期末余额+股东权益期初余额)/2

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平均资产总额,其中,平均资产总额=(资产合计期末余额+资产合计期初余额)/2

对2007年上市公司确认的商誉是否符合其本质的界定,笔者采用方差检验的结果如表8、表9、表10所示。

表8列示了这三组上市公司2007年度上述两个指标的统计量。其中,从未确认过商誉组的缺失样本都是由于CSMAR数据库缺失相关的数据,在计算相应的统计量时以及后面的方差分析中,笔者已经将其删除。

在进行方差分析之前,我们先探讨方差分析对商誉本质分析的适用性。方差分析一般需满足三个条件。其一是正态性,笔者通过P-P正态概率图,发现从未确认过商誉组、未计提商誉减值组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太符合正态分布,但实际上方差分析对正态性的要求是稳健的,即正态性得不到满足时,方差分析不会受太大影响;其二是方差齐性,表8分别列示了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这两个变量的方差齐性检验,从表8可以看到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的双测检验概率分别为0.542与0.116,所以不能拒绝方差齐性的假设;其三是独立性,显然这个条件是满足的。所以,方差分析在此处是适用的。

表9还分别列示了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这两个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8可以看到,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的F检验概率分别为0.899和0.162,这表明三组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本文的假设被拒绝。

从表9可知,虽然方差分析显示三组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本文还是进一步采用了均值多重比较以进一步分析这三组上市公司之间获利能力的差异,均值多重比较的结果见表10。由于各组上市公司的数量不等,本文选用了Scheffe法,对所有的组合进行同步进入的配对比较。此外,本文还进一步采用了Dunnett法,指定未计提商誉减值组为对照组,然后将其逐个与其它组进行两两比较,并选择了双尾检验。

从表10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衡量指标时,两种方法下得到的检验概率都大于0.9;当以资产报酬率作为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衡量指标时,两种方法下得到的检验概率最小也大于0.1。很显然,本文的假设被拒绝。

从未确认过商誉组与其它两组之间的获利能力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有可能是从未确认过商誉组的上市公司拥有未予确认的自创商誉。关于这一点,由于现行会计处理方法限制了自创商誉的确认,从而缺乏相关的数据,本文也无法作进一步探讨。

四、研究结论

本文在对商誉本质属性进一步探讨和界定的基础上,以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合并商誉的确认情况及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后果。其主要研究结论是:

第一,在商誉确认方面,我国A股市场1331家样本上市公司中确认商誉的达506家,占全部上市公司的38%。2007年末商誉账面价值达354亿元,具有增大的趋势,说明会计上确认商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印证了我国已经进入了并购(非同一控制)时代。

第二,对样本上市公司商誉现状显示,会计上确认商誉的确可以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偿债能力,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提供必要的便利。与此同时,会计上确认商誉,也的确会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最直接的就是计提商誉减值损失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第三,通过对商誉采用不同的分组分析,样本上市公司披露的报表数据与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偏离度。在某种意义上讲,部分上市公司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既不符合相关的数理逻辑关系,同时,又可能存在着对会计准则理解和运用上的偏差,抑或存在着会计舞弊的嫌疑。

第四,通过对已确认商誉的方差分析显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上确认的商誉并不完全符合其本质,即商誉并非是超额盈利能力的价值表示,虽然部分上市公司会计上确认了商誉,但并未具有超额盈利能力。这也证明了部分上市公司对商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偏差。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限于篇幅,本文并未就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各种原因可能是实务中对商誉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存在偏差,抑或现行商誉会计准则的指导性不足或者需要对商誉理论予以创新。

【参考文献】

[1]DanielA.Bens.DiscussionofAccountingDiscretioninFairValueEstimates:AnExaminationofSFAS142GoodwillImpairments[J].JournalofAccountingResearch,2006,Vol.44,No.2.

[2]EvanMartinShough.TheMarketReactiontodisclosuresRelatedtoGoodwillafterSFASNO.142[M].UniversityofOklahoma,2005.

[3]Eldon.S.Hendriksen.AccountingTheory4th[M].RichardIrwin.

Inc.1982.

[4]PelhamGore,FauziahM.Taib,PaulA.Taylor.Accountingforgoodwill:anexaminationoffactorsinfluencingmanagementpreferences[J].AccountingandBusinessResearch,2000,Vol.30,No.3.

[5]PDleake.Goodwill:ItisnatureandHowtoValueit[J].TheAccountant,1914,January17.

[6]葛家澍.关于财务会计几个基本概念的思考――兼论商誉与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J].财会通讯,2000(1).

[7]梁月.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合并商誉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牛建军,岳衡,姜国华.中国上市公司赢利状况分析:1992-2004[J].中国会计评论,2007(2).

[9]汤湘希.无形资产价值确认与股价[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10]汤湘希.论组合无形资产―商誉的价值确认与分割[J].财务与会计,2000(11).

[11]汤湘希.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无形资产经营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

[12]汤湘希.商誉会计的终结与核心竞争力会计的兴起[J].会计之友,2004(7).

[13]汤湘希.无形资产会计的两大误区及其相关概念的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04(7).

[14]汤湘希.商誉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异同及其相互关系研究[J].现代财经,2004(11).

[15]汤湘希.企业核心竟争力评价与会计信息解读研究[J].财会通讯,2006(4).

[16]阎德玉.论商誉会计理论重构[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7(1).

[17]于玉林.现代无形资产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8]财经纵横网(/2009/1/22).

[20]农机商情网(44K).

[22]我的钢铁网(省略gc/zhzx/gjyw/2009/01/06).

[23]香港大公网(省略/special/newspapers/2009/01/2009/01/4).

[24]中华会计网校网(省略/new/2004_2/402120917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篇11

春寒料峭,夏花绚烂

国内地产市场正处在去泡沫化进程。其中长期特征包括:经济中流动性长期趋势收缩是成因;去泡沫化中,房价通常只是丧失加速上涨动力,表现为微跌或微涨:交易量大多数情况下也表现平稳;但是地产股除了早期可能有快速反弹以外,大多数时间表现较差。

但是就2011年而言则有所特殊点:地产市场由于供给的推动呈现量升价微跌的局面,地产股则由于宏观政策波动可能出现V型走势。具体说来,

1.由于2010年投资在2011年将转化为异常高的供给,全国范围内将呈现供给推动导致的量升价跌局面。我们估计,全年成交量同比增长25%以上,价格则只会以温和促销方式小幅下跌。

2.在这个过程中,去化速度下滑,存货迅速积累,从而促使企业采取上述的促销策略。但是因此企业的利润率面临压力。

3.分区域看,二三线城市供给增长更快,这一方面意味着明年这些地区市场增长要远快于一线城市,同时也意味着其存货压力更大。因此,即使考虑这些地区可能的需求高增长,其价格也难以有较好表现。

4.但是总的来看企业资金压力并不大,不会造成致命后果。

5.通货膨胀波动导致宏观政策的剧烈波动将取代行业政策成为左右地产股方向的主要因素上半年向下风险较大,而下半年则存在较大的向上机会。

从历史案例来看,在这样的量升价微跌的弱势市场下可沿着三条投资主线择股:

中介类公司。通常对成交量的敏感性较大,盈利增长支持股价表现。

广义持有物业型公司,包括持有写字楼、酒店或商铺。稳定的收入表现通常会支持其估值水平相对开发类企业上升。

开发类企业中满足以下条件:资金来源可靠是必要条件(大多数上市公司可满足);在融资条件满足下,首先需要维持利润率(高毛利项目,或者毛利润率稳定甚至有望随项目定位或区域层次升级);其次满足量的增长,即更高周转(小的企业更可能有此潜力)。

从产业资本视角看房地产投资机会

存量货币过剩。通胀压力下货币政策调整趋势不可避免,但分析货币政策的角度我们认为不能仅局限在流量分析。M2与GDP的比值已由98年的124%上升至2009年的178%,两者增速的差额在09年也达到了19.2个百分点,而在2004-2008年,这一差额都为负值。目前国家用不断升级的行政手段抑制资金流入房地产,房地产对资金的吸纳能力明显下降,但由于已经发行的存量货币过剩,未来货币政策调整对行业基本面的影响并没有在货币供求平衡时产生环比影响明显。

市场预期并不悲观。购房者和开发商对市场的预期很难量化,但却是影响销量和价格的最重要因素。从定性和草根的感受,目前各界对市场的预期并不悲观。适应性预期用来解释购房行为最为合适,因为人们会基于历史而产生判断。而从房价演绎的历史,恐怕正是各界对市场并不悲观预期产生的最直接原因。房价经过2009年的V型反转,2010年1季度房价的再次失控和2010年3季度房价的反弹,购房者对房价难再出现十分悲观预期,而这种预期的自我实现也将使实际房价难出现明显松动,因为在降低了对房价下跌空间的预期后,房地产的价格弹性会变得较大,在适度价格回调后会有需求入场,所以市场销售也并不会出现明显萎缩。

行业长期供求拐点尚未到来。短期调控会压制行业估值水平,但我们不认为行业长期供求关系的拐点已到来。因为决定长期供求的两点要素短期不会改变。一是从供给层面分析,在分税制制度下,掌握土地供给源泉的地方政府会控制土地供给节奏,因为地方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压力,不会让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预期,二是需求层面存在高房价和低收入不匹配的悖论是收入结构所决定的,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导致剩余财富流入到房地产市场中,所以要实质挤出这部分需求,从根本上需要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目前国家出台的限购政策,从中期的角度会抑制这部分资金的流入,弱化行业需求,但如果相关行政性政策不会在长期得到执行,行业长期需求也不会受到明显影响。

政策面:底部短期仍难出现。对行业的基本面我们并不过分担心,但政策面的缓和短期也难出现。我们在三季度策略报告中提出“找估值底不如找政策底”,因为没有政策底部出现,行业难有趋势性投资机会。而政策底出现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房价出现定程度回落,二是房地产投资的明显下滑。但短期内我们认为上述两点条件仍较难出现。

投资策略从产业资本视角看地产股价值。由于政策底部短期不会出现,所以地产股的估值水平受到抑制,尤其市盈率水平容易受市场情绪的影响。但从产业资本的角度,也即地产股约30%折价水平目前已经能产生足够吸引力,存量货币过剩和并不悲观的市场预期可保证目前测算的NAV水平不会发生明显波动,而未来土地市场的理性回归将为有拿地能力的上市公司重估水平的继续提升提供空间,从产业资本的本性分析,上市公司实际价值和市值间的明显价差不会长期存在。

建材:承前启后,东成西就

进入“十二五”元年,建材行业的投资主线;一是传统水泥行业供给逻辑突出,需求或超预期带来的机会,所谓“承前”,而在投资标的上从东到西都存在机会,所谓“东成西就”,二是新产业新材料如特种玻璃带来的机会,所谓“启后”。

水泥行业:需求的不确定和供给的确定。在假设地产投资增长10-20%基础上,测算水泥需求增长在6%-9%,1000万套的保障房建设将使需求超预期,建材下乡若提前铺开也是超预期因素之一;而供给增长在3-5%,大部分集中在上半年投产。我们需求的核心逻辑是保障房保障下,水泥表现可以脱离地产表现,这在日本经验中看到过,供给的确定性来自于38号文对新增生产线的限制审批,其效果将要在2011-2012年显现。各大企业从节能限电对价格冲击的效果上学到了供给的重要性。

限电结束之后的观察:7月份开始华东中南等陆续进入节能限电,由此带来价格暴涨,那么结束之后呢?一种情况是产能供给跟上之后价格回到原来水平,另种情况供需关系其实比想象中好,而且企业有意识的控制供给来达到维持价格的目的,价格回落幅度可控。我们认为由于股价对此并无过度反应,至少估值上未大幅提升。如果是后种情况则将来市场表现将超出预期。

企业并购逻辑与趋势范文篇12

一、对危机的定义

阿特维尔在开篇就认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核心的地位。他认为经济危机总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而反复出现。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意味着资本主义时代的终结,社会主义革命即将到来,但总是事与愿违。资本主义这个奄奄一息的病人每次都能从危机中顽强地恢复过来,重新焕发出活力,这让众多马克思主义者感到困惑,对资本主义强大的恢复能力感到诧异。因此阿特维尔认为有必要重新对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的危机概念进行重新定义,他认为,生产的循环过程,即出售商品、通过获得的利润购买新的机器和大量的劳动力实现商品的再生产,这种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生产过程,更是一种社会过程。投资的过程不仅仅是雇佣和购买更多的机器设备,更是社会关系的再扩张和社会角色的再分配。因此,生产不断循环也是社会化的循环,即工人反复地进出工厂,进行日常的娱乐活动形式以及保持资本主义制度正常运作的意识。这样,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过程就完全呈现在人们面前。

一旦资本积累发生阻碍,社会化的再生产就会发生障碍,其结果就是失业率大大提高,工人的自我意识不再产生于与资本打交道的场所中。这时候的经济危机就不再是衰退或经济大萧条那么简单,而是一种社会再生产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停滞的时候。阿特维尔认为,理论与现实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特别是从经济危机转向政治革命的过程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都希望看到的结果,但目前这只能存在于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著作中。

这些作者都相信,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种必然和长期的特征,但是一旦涉及资本主义的机制问题,即在把经济衰退和政治制度变迁联系起来的基础上,他们曾经的共识就消失殆尽了。一些马克思主义者简单地认为每一次的经济危机只是加剧了阶级之间的分化,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充足的阶级动力。保罗斯维奇说:在危机理论中,最极端的例子就是崩溃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衰退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直到资本主义自身陷入全面的瘫痪当中,这种整体性的瘫痪或许至少使得无产阶级革命成为可能。

通过对经济危机的重新阐释,阿特维尔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中,并不存在所谓官方的经济危机理论,只有所谓的不同类型的经济危机理论。对于这种现象,阿特维尔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些不同类型的经济危机理论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对危机造成的现象进行详尽描述,而是要确定什么是引起危机的原因,什么原因促进了危机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导致了经济矛盾的出现。阿特维尔通过总结这些学者的观点,概括和区分了五种不同类型的危机理论,即消费不足论、比例失调论、有机构成提高论、工资上升论和国家财政危机理论。在这五种类型中,阿特维尔进一步指出,消费不足论和比例失调论会被划分到现实的危机当中。在这种视角下,利润一直被隐藏在商品当中,只有当商品被出售之后利润才能实现出来。如果资本无法把商品中的利润实现出来,那么就会出现商品供大于求的经济危机情况。有机构成提高论和工资提高论往往被划分到利润率下降危机当中。

二、消费不足论

阿特维尔首先将研究视角集中在现实的危机中第一个方面,即消费不足论。他认为这种理论阐释的是整个经济运行体系中供给与需求之间长期不平衡所导致的一种现象。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并不是由单个企业、单个商品、单个资本家所造成的,而是整个经济体系中总供给始终大于总需求的结果。美国学者米歇尔贝里内在他的著作《消费不足论:一种历史和批判的分析》中认为消费不足论不仅仅是马克思提出的危机理论,还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之前的两位古典经济学家的研究路径。一条路径是西蒙第和洛贝尔图斯的理论,这种消费不足论的理论逻辑认为在资本主义环境下,商品生产和再生产创造出大量的贫困无产阶级和少数富裕的资本家,在这种差距下,无产阶级的购买能力始终落后于商品的供应能力,因此就会产生生产过剩的趋势,从而导致现实的经济危机问题和生产的停滞状态。而另一条路径的理论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他的理论逻辑认为资本家是持有货币的群体,由于资本家不愿意将持有的货币转化为商品消费,因此资本家往往处于一种过度储蓄的状态,而这种状态最终会导致消费不足现象和现实危机。

这时资本家不愿意将手中的货币投资到生产当中来摆脱危机,他们认为这种方式只是简单的扩大工业的生产能力,并且会带来供给与有效需求差距进一步加深的副作用。最后贝里内认为马克思的消费不足理论是一种新视角,他认为马克思假定在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之间的需求上长期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

阿特维尔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爆发得如此快速,主要是因为单个资本家经常把利润重新投入到工业生产当中,从而进一步增加生产能力。然而在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为了降低成本,资本家往往会采用保持或降低工人工资的方式。其他资本家也纷纷效仿这种行为,因此整个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会逐渐地下降,从而产生一种生产超过需求的长期趋势,往往表现为这样的形势:一方面是资本家将生产一直持续下去,导致大量的商品过剩和现实的经济危机;另一方面是资本家早就预料到商品的生产过剩,并且消减现有的生产能力,导致长期的经济发展停滞,工厂只能实现一部分的潜在生产能力。通过上述分析,阿特维尔总结道,这才是消费不足论的核心部分。对于消费不足论,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往往认为商品的不充足或者受到限制才是造成消费不足论的主要原因。

这意味着资本家为了暂时解决生产过剩或者消费不足的危机,必须找到新的商品市场。而马尔萨斯的消费不足理论也可以被视作一种市场问题。上文已经提到,为了解决手中过度储蓄的货币,资本家必须仔细思考和研究如何去投资手中的货币,现有的商品市场已经被视为过度生产的场所,资本家不会再投资此类市场从而加剧这样的情况。如果资本家能够寻找到新的投资市场,那么生产过剩或者消费不足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三、比例失调论

结束对消费不足论的研究后,阿特维尔开始研究现实危机中的另一个因素比例失调论。从表面上看,它虽然与消费不足论的理论逻辑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从更深层次看,两者的理论逻辑是完全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环境下,资本经济是一种非计划性的经济,企业家自己根据市场产品获利的情况决定生产多少商品。但由于资本家组成了购买和销售链上的每一个部分,因此一个企业的错误决定不单单影响自身生产,而是会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在这里阿特维尔举了个例子,假设企业A销售商品,从企业B购买再生产的原材料,之后企业B为了生产供应企业A的原材料,从企业C购买再生产的原材料,以此类推下去企业D,企业E等。如果一切顺利,那么整个过程会一直持续下去。一旦企业A发现自身生产过剩,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在市场上转化为利润,那么企业A将会消减未来的产品生产量,与此同时也会消减从企业B的原材料的购买量,减少企业B从企业C的原材料购买量,以此类推。如果某个领域的产量减少,那么这个领域的企业就不再需要那么多工人进行生产,因此工人失业率会大大地提高,工人对商品的购买欲望就会逐渐地降低,造成其他领域的产品无法销售进一步导致所属领域的工人失业。

一旦这些消减发生在主要的经济部门或者消减的严重程度够高的话,那么系统性的经济危机就会发生。阿特维尔认为所谓的无政府性的生产是不了解经济系统总体性要求的一种盲目性的生产行为,这样引发的经济危机往往归根于不同领域的生产部门之间生产的无比例性。

通过这个简单的举例,阿特维尔认为一个系统性的比例失调理论应该更加关注经济部门中两个特定的部类:包含生产商和生产资本产品的第一部类,一般称之为机械和中间产品;生产最终用于消费的产品的第二部类,一般是指用工资购买的产品。如果想避免比例失调这种经济危机情况出现,必须保持第一部类的需求和第二部类之间的供给之间的比例协调,反之亦然。但是这种平衡的比例关系是十分脆弱的,由于两个部类随着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而不得不同时增长,如何在同时增长的情况下协调好两个不同部类的动态平衡是十分艰难的。阿特维尔认为,在比例失调论的理论中,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经济危机,第一部类中的投资率与第二部类中的投资率保持平衡。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部类的投入与产出才能保持一致,但阿特维尔也提出了疑问,这种平衡的问题在于不仅要在当下保持还要保持未来的平衡。最后,阿特维尔总结道,比例失调论认为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保持两个部类之间平衡的。但是并不主张企业和工业部门之间长期的生产不平衡。资本主义经济是由大大小小的不同企业组成的,企业的投资决策权掌握在企业自己手中,每个企业的市场决策是不同的,因此,会经常发生随机性的不平衡。尽管这些失衡在整个经济运行中显得微不足道,但会引发其他领域中企业的生产减少,从而在整个相互关联的经济整体中造成螺旋式的经济衰退现象。比例失调论的支持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就像纸牌屋一样,一击就碎。无政府状态下的生产和投资会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制度产生强大冲击,并且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整个结构会崩溃瓦解。

四、资本有机构成论

结束了对现实危机中两个危机理论的阐述后,阿特维尔将研究视角转向马克思主义者关注最多、也是争议最多的领域利润率下降,并用较长篇幅对其中的两个危机理论进行了剖析和研究。他认为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本的有机构成这类术语类似于经济生产中的资本密集。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类似于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技术型转变。这种解释是十分简单的,他认为这种解释不取决于生产机器的大小和数量,而是取决于生产过程中资本量的使用,特别是资本在固定资本(机器、原材料等)和可变资本(工资)上的大量投入,在这两种情况下,资本是价值构成的主要方面,而不是价格构成的主要方面。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导致商业利润率的大幅度下降,从而引发经济的全面萎缩。

一般来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随着时间推移,系统性的动力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第二阶段,这种提高最终导致利润率的下降和经济危机的爆发。阿特维尔摒弃了复杂的数学推导过程,用逻辑的语言分别阐述了什么是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为什么会导致利润率的下降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与经济危机的内在逻辑关系。首先,他认为,单个资本家为了提高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引进新的机器和技术。通过机械化的生产,单个资本家可以比其他使用低效率、低产能技术的资本家更快地生产产品。由于市场的定价是由所有生产产品的资本家所决定的,因此使用新技术和新机器的资本家可以赚取更多的额外利润从而打败其他竞争者。之后更多的资本家为了争夺超额利润引进新的技术和生产设备,产生出更多的资本密集,而劳动密集随之减少,但是商品的价格不能真实地反映出生产能力,使之前使用新技术的资本家再次回到竞争的起点。这样又回到之前的起点:单个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获得额外的利润而引进新的机器,反反复复,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就会逐渐地提高。其次,阿特维尔认为,第一个问题已经为第二个问题提供了一个分析机制。由于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不单单发生在单个企业的身上,而是会发生在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内,因此有机构成较高的企业往往会被其他有机构成比例较低的企业所抵消。

除此之外,降低其他的成产成本(原材料和机械)也有助于保持企业的利润率。但是拥护有机构成论的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些反向的趋势只能暂时维护资本的发展,并不能成为长久的解决方案。最后,阿特维尔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机构成提高(马克思称之为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与经济危机之间有什么联系?对于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产生了分歧,并且演化出两个不同的危机版本:周期性的危机理论和长期性的危机理论。首先,那些拥护周期性的危机理论学者认为,利润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企业的大面积破产,其他企业不愿意再对其进行投资,因此对资本产品的需求也会随之下降。大量的工人失业下岗,现实危机的问题就会随之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到衰退阶段。从这个过程中可以发现,这种理论的内在逻辑认为通过降低资本的有机构成和工人工资、经济衰退这种以毒攻毒的方式来换取利润率的重新增长,让经济的发展一直在再繁荣和再衰退的周期中摆动。其次,在长期性危机理论学者的视野中,造成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利润率降低严重程度增加。商业周期的不断循环,资本的有机构成也随之逐渐地提高,因此利润率也会稳步的下降,其结果就是经济的大衰退、有效投资的不足、持续性的生产过剩。两种危机理论的版本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是把利润率下降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经济危机联系起来。虽然上述论述看起来与消费不足理论有一些类似之处,例如大量的工人失业,产品的大量积压,但是阿特维尔认为消费不足论被视为由于利润率下降而导致资本家减产的结果,而不是引起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在论述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论之后,阿特维尔对这个理论进行了一针见血的点评,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论是最受到学者们的追捧,但同时也是被批判最多的理论。持有批判态度的学者认为资本的有机构成并不是必然性的提高,其内容并不存在完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从经验上看,这种上升并不是那么明显,即使有机构成确实上升了,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也不一定是其逻辑的必然结果。一些学者通过统计数据表明,利润率并没有按照理论预想的那样持续下降。除此之外,前面提到的反作用的趋势并不是暂时性的作用,而是长久地存在于经济发展当中。并且随着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从传统的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结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对外扩张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服务型和官僚型部门的发展、垄断资本的增长和国家干预等,这些变化都对传统的危机理论提出了新挑战。

五、工资上升论

阿特维尔对利润率下降趋势中另一条路径工资提高论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工资上升论(也被称为新李嘉图理论和利润挤压论)如同资本有机构成论,也提出了一种新的利润率下降趋势,即工资的上升是利润挤压的关键,借此来阐述经济危机产生的机制。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类似,工资上升论也分为周期性危机理论和长期性危机理论两种版本。首先,周期性危机理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投资数量的逐渐增加,更多工人被雇佣到工厂工作,当这种趋势达到某一个顶点的时候,这种扩张性的发展方式就会带来劳动力的短缺,特别是一些技术性工种的稀缺,使得工人们在经济繁荣期结束、经济衰退开始之前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而工资的提高对于资本家来说,无疑降低了自身的利润,并且增加了资本扩张的成本。当利润开始下降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后果可想而知,投资的减少、生产扩张的停止等一系列危机现象的产生,促成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其次,长期性的危机理论则把视野转向了英国,以英国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该理论认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如今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面临强大的国际竞争者,激烈的竞争导致企业不得不通过提高价格的办法来弥补由于工资提升导致的成本上涨;另一方面受到国内工会的强大压力,工会通过其强大的影响力使得工人工资逐渐上升,直至其增长率超过了生产的增长率。这样的利润缺失使得新投资逐渐减少,经济最终处于长期的停滞与危机中。由于其内在逻辑比较简单,因此对于马克思是否接受这类以工资为基础的利润挤压论一直受到争议。一方面,支持者通过引用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指出马克思曾经接受这种说法来支持这种理论的合法地位;另一方面,其反对者引用美国著名马克思经济学家霍华德希尔曼认为的那样,利润率下降的趋势往往伴随着剩余价值上升的趋势,即剥削率,虽然有可能有例外的情况,但没有什么比这个还要荒谬的了,由于这个原因来解释由于工资率的上升而导致利润率的下降。

六、国家财政危机理论

之前四种危机理论的讨论范畴一直停留在经济领域,并没有延伸到其他领域。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二战后垄断资本的发展,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政府部门逐渐成为研究者思考经济危机成因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财政危机理论也应运而生。这种危机理论继承了消费不足论中的一些因素,沿袭了消费不足论的逻辑。同时国家财政危机理论最具特色的地方在于把马克思曾经忽视的国家这一上层建筑的概念引入到经济危机理论的分析当中。美国马克思经济学家奥康纳在其著作《国家的财政危机》中尝试用政府部门的职责来解决经济危机。在该理论中,政府通过扮演一系列的角色,例如支持失业和退休工人、购买和减少税收来补贴企业、在经济萧条时期采取凯恩斯主义的方式来解决经济问题。但必须有人为此付出高额的支出,企业拥有足够的政治能力去降低他们的政治负担。这样的结果使得政府处于服务需求增长与稳定的税收基础的矛盾中。因此,政府部门、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不得不面临这样的窘境:为了维持这类服务的供给,这些部门面临着大规模破产和向外借款的状态。这些部门为了能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从而大大地增加了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的危机风险。尽管这些部门解决了由于垄断资本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但只是把眼前的经济危机转化成政治危机。奥康纳指出,政府应该负担起由垄断部门造成问题的责任,但是政府提供的支出服务并不是为垄断部门服务的。垄断部门可以轻易地通过价格手段转移税收成本,从而导致了财政危机。之后为了减少某种服务或者增加哪些税而引起利益集团的斗争,经济领域的财政危机就会逐渐变为政府内部的政治危机,而这种政治危机,也使得国家的合法性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阿特维尔最后指出:这种危机理论的逻辑使得许多马克思主义者逐渐远离了单纯的经济危机理论,开始将国家和政治组织等纳入到积累和危机的领域中加以研究和考察。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工艺实习自我工作总结范例(3篇)

    - 阅0

    工艺实习自我工作总结范文为了丰富本班同学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本班同学的文艺水平,促进本班文艺发展,文艺部将继续秉承我部严谨、活泼、开放、务实的优良作风,竭诚为大家服务.....

    工艺发展论文范例(3篇)

    - 阅0

    工艺发展论文范文关键词:文艺理论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1面对跨世纪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建构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体系,已经提到了文艺理论研究的日程。笔者以为,未来中国特色的文.....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