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课程建设范例(3篇)

来源:收集

专业与课程建设范文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1.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其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提高人才素质的核心。

建筑工程专业在我国一直是传统专业,在本科院校已有悠久的办学经验。综观全国高职院校建筑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许多方面往往沿袭本科院校的做法,有时直接就是本科教育的压缩版,这样就违背了高职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技能培养的目标要求,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2.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措施

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力度,适当选择一些应用能力强、对教学质量影响大,适应市场需求,学生受益面广的课程,建立院、系、教研室三级负责的课程建设体系,加大对教学改革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广大教师开展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2.1基础课教学要贯彻国家教育部提出的“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的高职教育方针。工科数学课应压缩“高等数学”教学时数,合理安排“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计算方法”,也可选修“数学建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适当增加现代数学的基本知识,充实数学新方法、新专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2.2建筑力学课应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重大改革,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三大力学的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为一门“建筑力学”,这样有助于建立新的课程体系,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数,着重强化工程应用。

2.3整合“建筑工程制图”和“建筑CAD”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删除对学习后续课程和未来工作无关的内容,加强专业图教学,利用工程实例图纸进行讲解,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和计算机绘图能力。

2.4对建筑工程专业结构方面的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将“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结构抗震”等纳入一个整体系统进行整合、融合和优化。在课程内容上可减少陈旧的砖混结构知识,着重介绍目前广泛应用的钢结构方面知识,同时,增加平法制图的识图内容。

2.5对建筑工程专业施工和管理方面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将“施工技术”、“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概(预算)与估价”等纳入一个整体系统。在全面开展条件不具备时,首先应使应用性系列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先行一步,然后在条件成熟时全面推开。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措施

3.1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化的要求,多开展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包括:(1)实物、教具、模型;(2)幻灯、投影、录像;(3)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可突破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因此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作图节省大量时间,而且可以将理论知识中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也可以将具体的内容半抽象化,使学生学习不再枯燥,有利于课堂理论教学向省时、内容精、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向发展,打破传统的“讲台+黑板”以及“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2在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改革讲课模式,继承传统的五步教学法,即“备课(预习)――讲课(听课)――总结(复习)――批作业(做作业)――测验(应考)”,逐步推行五步导学法,其特点是以知识骨架为网络,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有关认知规律,讲清每个知识点的基本概念、思想、方法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而细节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消化,具体为“指出学习目标――划出网络关键――指导自学――引导讨论答疑――建立反馈机制”。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暂保留传统教法经验,逐步改变那种“细嚼慢咽”、“面面俱到”的讲课模式,结合生产实际,大胆去掉课本中不切合实际的内容,使课堂教学达到“少”、“精”、“活”的效果;同时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与学紧密联系,协调配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教法和学法统一的目的,这也是素质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共同要求。五步导学法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按具体课程、具体阶段灵活运用,逐步引导。对于建筑工程专业教学,若在课堂五步导学法中教师以实践过的具体工程实例讲课,或以开放式教学取得师生共同的体验,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3.3增加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方法,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练并重。如在“砌体结构”、“混凝土结构”、“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中,可以采用教与做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图纸完成制作模型、搭设模板、进行钢筋下料等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外,可将“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等课程搬进施工现场,将理论教学与实训同时进行,这样就实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目标。

4.教学设施与实践条件建设

4.1适当开发某些课程的教学网站进行试点,教师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教学录像等上传到网上,并且在网上进行答疑、批改作业,学生通过网站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等,这样就实现了交互式教学,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目前这种形式在某些高职院校已经获得成功,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将所有课程都实现网络化。

4.2实验室建设要立足于发展,保证实验设备的先进性。根据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实验设备应尽可能与生产一线的设备同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与社会需要同步的技能。由于实验室教学要求指导教师对实验设备、操作程序、达到的技能目标等相当熟悉,所以还应培训专门人员,本着人员、设备、场地集中的原则,把实验教学当作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统筹安排,制定有关的实验教学大纲,同时还应编写实用的实验教材。

4.3实习基地包括校内基地与校外基地,校内除建立测量实训基地外,还要建立生产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应与社会挂钩,多与施工企业、设计院所、造价事务所联合,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校外基地,学生可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校外企业也可吸收优秀毕业生就业,这样企业和学校互惠互利,真正做到了双赢。同时,在教学计划制定时,应多听取来自施工、设计和管理部门专家的意见,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5.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程度的提高,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高职教育建筑工程专业能否适应时展的需要,能否面向未来办出特色,必须以进行教学改革为保证,抓住专业教学中每一个环节,把知识、能力和素质调整融合为一体,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这样才会使建筑工程高职教育走上与时展相协调的轨道。

参考文献:

专业与课程建设范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有161所高校设置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专业,158所高校开设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简称规划”)专业。开设的院校既有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地质矿产类院校,也有农林类院校和论文联盟建筑、工程类院校,还有理工院校、财经院校等。大部分高校的gis专业由地理学、测绘科学、地质学等学科转化而来,而规划专业主要由地理学相关专业转化而来的,它们都是地理科学类下的二级学科。由于受传统的办学背景的影响,多数本专业课程体系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人才市场需求以及国家创新体系之间存在矛盾,各个学校在构建课程体系中存在课程体系不合理,理论和实践环节脱节、教学与培养目标相背离、宽而不专等问题。

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方案。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是合理的,什么样的课程是学生所需要的,这是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各有特色,这就决定各高校地理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内容等方面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否则无法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专业人才。目前,大部分高校均按专业招生、培养,也有部分院校按大类招生,分类培养,而地理科学类专业还没有成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计划。本文试图根据高校的特色和地理科学类专业本身的特点,结合本校近5年来的实践,对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设置进行一些研究,以期促进地理科学类专业人培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重基础、重能力、重创新、‘淡化专业方向已是大势所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地理科学类专业按大类培养人才成为必然。

地理科学类专业采用重基础、宽口径、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模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地理学专业基础、城乡规划及地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符合21世纪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要求,适应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以及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等专业机构需要的专门人才。具体而言,gis专业合格本科毕业生能够胜任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房地产、基础设施等领域与地理信息产业有关的技术应用与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具备较好的科研潜质能力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可通过推荐免试或考试录取为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硕士研究生,继续深造。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具备地理学和城乡规划、资源管理等相关应用领域宽广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合到规划、国土、环保、城建、旅游、房地产等部门工作,或到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二、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地理科学类专业本科教育既不同于职业教育,也不同于研究生教育。它既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背景知识,又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其职业定向性比较强,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要在社会相应领域从事与自己专业知识相关的职业活动,为社会服务。本科阶段的实习,既要求学生实习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更要比较熟练地掌握从事专业活动的基本技能,还要为将来研究生阶段和继续学习打下较好的研究基础。因此,在目前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形势下,课程体系的建设、课程的设置要和职业需要尽量缩小差距,以有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

课程体系构建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提供一套比较完整的符合专业需求的知识能力结构。地理科学类专业应突出地理学的大背景,也更需要加强相关主干学科的专业知识、专业应用技术与技能,注重综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强化能力培养、注重素质教育、增强适应性的基本思路,培养具有创新潜能和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具体应考虑以下几个原则:(1)应是培养目标和促进培养目标的充分体现:(2)既要考虑地理科学这个大背景,又要充分考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这两个专业特点以及发展需求;(3)应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并为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4)有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5)应考虑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6)必须加强实践课程的分量,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地理n-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设置

1.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及特点

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开放性的知识与技能的概念组合体系。其系统结构的形成不仅要使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专业应用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且还必须正确地反映培养目标和专业要求,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前者是课程体系内各门具体课程的相互联系,称为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后者是课程体系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制订依据,即为课程体系的外部环境。环境制约着系统,系统要适应环境:功能决定于结构,结构要适应功能。这二者的相互作用称为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见图1)。

建立课程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式,要求在以下两方面进行分析:(1)课程体系形成的环境条件和制订依据;(2)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建设与相应科技发展、社会需求相适应,功能最优、体系先进、内容完整的课程体系。

2.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构建结构化的课程体系,突出分段式和个性化培养。按照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统筹的原则,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和个性化课程四位一体”的结构化课程体系。

构建系列化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科类型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强调大类培养,构建基础性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的宽口径发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设置专业发展课程,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统一。根据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和社会现实需求,设置个性化课程,注重学生兴趣和特长发展。同时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和实际,辅修双学位,拓展知识面。

可以实施1.5+1.5+1”分段式培养。前1.5年前主要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核心课程,突出学生的综合素质、大类核心的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中间1.5年主要开设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发展必修课程,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生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最后1年主要开设专业发展选修课程和个性化课程,突出学生的多样化培养和特长发展。

转贴于论文联盟

要注意强化实践教学,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课程教学是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专业课程实习实践、课程野外综合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和社会实践等。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可以利用学校教学实验基地,社会实践则需要建立社会实习基地,利用社会资源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和创新能力。

基于对地理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原则,笔者提出该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见图2)。该构建方案包括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群、学科基础课程群、专业发展课程群、选修课程群和专业实践课程群5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又包括若干课程类。

3.课程设置

根据前述课程体系建设依据和原则,结合本校实践,笔者提出高等地理科学类非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具体方案(见下表)。

论文联盟

4.课程体系及课程设置的特点

(1)突出地理科学类专业综合性的特点。上述课程设置突出了地理科学类专业按大类培养的特点。地理科学类专业牵涉面广,主要涉及地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同时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紧密联系。为此,本课程体系除涉及公共课和数学基础外,涉及自然地理学、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地图学、测量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科学等有关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现代地理学的主要学科构成、基础知识等有一个比较综合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充分考虑各自的专业特性以及发展需求。虽然gis专业和规划专业均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但它们又各有特点。gis专业具有比较明显的技术性特点,对计算机技术等有较高的要求;而规划专业又与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城市规划等学科紧密联系。因此,该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专业发展需要。

(3)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方案非常重视地理科学类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针对地理科学类专业学生,在修完相应的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个人兴趣和将来发展需要,选择相应的应用课程。

(4)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地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该课程体系除了与相应理论课程相衔接的实践课程,还设置了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测量、地图、遥感、gis以及综合实践课程。

专业与课程建设范文篇3

关键词:运动控制;课程群;教学方法: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陈岚萍(1974-),女,四川内江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马正华(1962-),男,江苏昆山人,常州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江苏常州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科技计划立项项目(项目编号:BY20111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12-01

“课程群”是指针对某类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具有某种性质或担负类似功能几门课程的小集群,将这些具有相关性的课程组合在一起进行整合优化,删除重复过时内容,增加适应社会发展可提高素质培养的新内容,以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程建设的规模效益。为了实现课程体系结构的优化,需要制定结构优化的目标体系,建立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从多个备选方案的相互比较中做出科学抉择。

一、课程群的特色与教学目标

课程群建设是基于系统角度,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规律进行建设的,有了课程群的概念,就可以按“课程体系课程群主干课程”递阶控制的方式,分三个层次来组织并优化运动控制专业的课程体系。传统的运动控制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对运动控制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关系的系统性研究,在调整及规划新的专业课程体系时,采取如下策略:一是对需要保留的原有课程,从新的要求出发进行课程交叉,内容重组,体现学科的继承性;二是加强系统科学、可持续发展等新兴课程,体现运动控制学科发展的新动向;三是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加强实践、实习课的教学。

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优化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以培养运动控制专业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根本,就需要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围绕运动控制专业课程群的相关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专业的课程体系应是一个开放性的知识技术系统,以往的课程体系规划多具有盲目性,各门课程之间彼此孤立,缺乏有效联系,独立性、创新性的实践环节偏少,由于对科学技术发展缺乏深入分析,致使教学内容陈旧,对社会经济需求了解不够,造成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不适合社会需要。

二、课程群教学体系改革与优化

课程体系的改革及优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分析课程体系内部的结构,即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或课程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组织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在此基础上建立与社会需求、科技发展相适应的,功能最优、结构合理、内容完整的课程体系。

一是将MATIAB语言融合到后续的专业课程“控制系统仿真”、“自动控制原理”和“运动控制课程设计”中,不再单独开课,结合专业课讲,学生能学以致用。因为MATLAB语言是一个高效的数学分析与运算软件,可用作动态系统的建模与仿真,且能非常简易、形象地验证自动控制理论和控制系统设计,便于学生对深奥的控制理论的学习与掌握。

二是将运动控制课程群的三门核心课程“电机与拖动”、“DSP电机控制”以及“运动控制”进行无缝衔接,将知识整合,专业课程设计中要求学生开发一个实际的电机运动控制系统,既包括硬件电路设计,又含有DSP的软件编程工作,可反映学生使用MATLAB以及电路设计软件PROTEI的熟练程度以及灵活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将“现代控制理论”中的离散部分及“信号与系统”转移到后续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中,既压缩了枯燥难懂的理论部分,又利于通过相对容易的编程学习来掌握现代控制方法及信号分析。

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增强科研能力,取消应用性较强的“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PLC与电气控制”等课程传统的期末考试,取而代之的是课程设计,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每组给予不同的设计题目,让学生自行查阅文献、分工协作、集中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完成项目,同时撰写科研报告,并通过分组答辩评定成绩。

三、课程群教学改革与研究

课程群体系由“专业型向综合性转变”,形成工程导向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围绕工程素质、工程科学、工程实践一体化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从原先相对单一的专业课程逐渐转变为以工程专业课程和工程实践课程为主体、自然科学课程为基础、人文社科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加大工程实践课程比例,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并强化其应用和创新的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课程群体系的构建考虑“服务地方行业的产业结构全面转型升级”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面向实际应用制定教学计划,以本专业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为基础进行合乎实际的课程教学大纲修订。根据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工程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思想,探索和研究适应本专业培养要求的教学方法、考核方法改革。

1.探究性教学方法

在专业基础课、实验课中重点探索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

如:PLC与电气控制,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融入教学,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学,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科学思维方法,为大学生到企业接受实践教育打好基础。

2.项目式教学方法

运动控制专业方向设置贯穿四年的工程实践项目,使学生系统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借助校内外的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如:全国、江苏省的机器人大赛、智能小车大赛及仿真大赛,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有效锻炼,参与教师科研和企业工程师团队的工程问题处理,结合科研项目、企业实际问题、创新创业项目完成毕业设计。

3.改变考核评价方式

在考核评价方面,改变重理论考试、轻实践环节考核的考核方式,专业根据培养目标提出新的能力要求,提高对工程实践能力的要求,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增加小测验、小论文、报告、讲演等环节,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课程群结构优化的指标及评价体系

课程群是一个由众多课程组成的知识、技术系统,通过专家咨询、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方法是进行这类系统研制优化的可行方法。本着此原则,对运动控制专业所应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各课程重要性进行调查咨询,然后采用系统方法确定各课程的权重。课程群结构优化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指标体系,进行权重分配时,由于各指标之间是不等权的,每类目标又包括2-4个评价准则。权重分配考虑科学性,可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同时咨询专家意见,通过这两种方法比较来确定。依据以下权重分配原则计算运动控制课程群的各专业课程权重系数,为课程群体系优化及学时分配提供理论支持。

(1)强化基础,权重系数0.15,包括三方面:基础知识的完整性0.4,基础理论的完整性0.4,基础技能的完整性0.2。

(2)加强技能,权重系数0.2,包括三方面:信息技术应用技能0.4,系统控制方案设计技能0.4,检测数据分析技能0.2。

(3)结构合理,权重系数0.15,包括两方面:理论与实践结合0.5,知识与技术结合0.3。

(4)增强应用,权重系数0.15,包括三方面:社会发展适应性0.3,经济发展适应性0.3,学科发展适应性0.4。

(5)拓宽专业,权重系数0.2,包括三方面:专业技能宽度0.3,专业理论广度0.3,专业知识宽度0.4。

(6)顺应发展,权重系数0.15,包括三方面:新技术的吸收程度0.2,新理论的吸收程度0.4,新知识的吸收程度0.4。

由于目标体系及评价准则均为模糊概念,各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及专业规格互不相同,所涉及的专业课程及课程群也不相同,具体的量的寻找比较困难,考虑通过建立在模糊集合基础上的加权叠加模型来实现课程体系的综合评价。如课程体系反映学科发展现状,可采用专家打分方法,经统计平均可得单一因子满足程度评价值,然后通过单一因子权重×满足程度评价值=课程体系的综合评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庆军,徐绍芬,韦中利.自动化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5):632-63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数学建模的正确步骤范例(12篇)

    - 阅0

    数学建模的正确步骤范文篇1【关键词】三相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非线性引言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是《电机控制技术》这门课“交流调速系统”部分的重要内容,也是正确.....

    海外代购论文范例(3篇)

    - 阅0

    海外代购论文范文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开始站在向经济强国迈进的新起点上。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新.....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