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篇1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特点

(一)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都是构成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要素,这些要素综合地、密不可分地共同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因此,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的构建必须针对具体的教学需求和条件,对构成教学策略的几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组成切合实际的最佳实施教学方案。

(二)层次性

每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在心理、思维、能力等各方面都不是一致的,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层次性的。相应地,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也要体现出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层次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策略应有的效果。

(三)针对性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和任务的要求,并参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组合起来,保证数学教学活动的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当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对象发生变化时,教学策略也要随之而改变。

二、提问要注意前后联系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教学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时,活动之一:师问:用三张数字卡片2、6、7摆出不同的三位数,能摆几个?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摆一摆。)生:能摆6个。师:为什么这三张卡片能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生:因为卡片上的数字不同,每一个数字与其它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三位数。师:说说看都组成了哪些数?师:同学们真行!如果是换成2、0、7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立即有学生回答,生A:6个。生B:4个。师:为什么是6个?为什么是4个?动手摆一摆。(学生摆一摆后,)师:现在请摆得4个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207、270、702、720。师:请刚才认为可以摆6个数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只能摆4个数字。师: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生:0不能放在百位上。师:0为什么不能放在百位上?生:因为这里的百位是最高位,0不能放在最高位。师:0为什么不能放在最高位?通过以上的教学提问设计,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既弄清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所以很多学生不敢提问,对提问产生畏惧感,有“三怕心理”:第一怕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怕老师因为自己不守课堂纪律而责骂,或怕影响老师讲课程序;第二怕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幼稚,问题不成熟、简单,怕招来同学的耻笑;第三怕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老师就会批评,同学也会讥笑。老师应该告诉学生这些是错误的思想,只要有问题就该提问,并且不管问题本身有多么的简单,老师一定会回答,还会鼓励其他同学向其学习。学生应该学会大胆提问。

(二)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创设数学情境就是教师用辅助教具或工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刺激他们的感官,提高兴趣和热情,启迪思维,激发其好奇心和发现欲,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其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四、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方式

(一)增强课堂提问的针对性

好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观察、理解概念、获取新知、或是巩固旧知识等等,为此,每个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所提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抓住重点、有的放矢,要引导学生定向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潜在意识。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能一问中的,抓住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能有效交流师生的思想感情,及时交流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学作用;还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加快教学进程。

(二)增强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根据教材教学的需要,教师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疑点及主要内容等设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使课堂提问由浅入深,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如在复习归类复习直线、线段、射线时,抓注学生易混概念,可设计如下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概念。1.直线比射线长吗?2.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角的度数越大吗?3.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是垂线吗?4.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

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本文针对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转移存在的两个难点:如何寻找服务对象并为他们提供服务以及如何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利于在社区内进行传播与共享,提出了知识转移的接入服务设计和隐性知识显性化服务设计两种知识转移服务的设计方案。作者还在学习支持服务的框架基础上,提出了目标定向原则、适应性原则、可达性原则和连接性原则共四种设计知识转移服务的关键原则。

【关键词】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知识转移;大数据;服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58x(2014)04―0040―05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深入应用推动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组织方式与社会形态的深刻变革,同时也推动着知识社会的形成和创新模式的嬗变。知识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形态已经初露端倪。在线实践社区是一种以网络为媒介联结、对特定领域的实践拥有共同兴趣的专业人士,以促进知识流通与知识分享为目标的社会系统(Wenger,1998;Wengeretal.,2010)。[1][2]从教师作为在线实践社区参与者的角度看,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也是一种以互惠规范为基础,通过知识流通与分享有效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新型社会实体(Stolletal.,2007;王陆,2011)。[3][4]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自身知识转化与知识创新的能力,提高知识生产和知识共享的实践与文化传承的有效性,本文提出针对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转移服务的解决方案。

二、文献综述

(一)教师在线实践社区

实践社区(CommunitiesOfPractice,简称COP)是一个突出非正式学习特征的社会学习系统(Wenger,1998;Wenger,2002),[5][6]专门用于支持成人通过社会实践所开展的反思性实践学习(Gray,2004),[7]致力于以实践参与为基础的知识创生和改变组织日常运作中的真正的实践。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TheTeacher’sOnlineCommunitiesOfPractice,简称TOCOP)是借助网络技术,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所组成的一种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系统,是一种学习型组织(王陆,2011)。[8]所谓助学者是指那些专门帮助教师在线学习及提供专业成长服务的人群。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可以使教师转变为知识的共同生产者,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性(Laietal,2006)。[9]目前,国内已有研究指出,实践社区对知识管理具有积极影响或促进作用(李鸿波和万希,2006;柯贤能和章鑫尧,2006;黄官伟,2007)。[10][11][12]而国外的文献中则明确指出,教师在线实践社区是教师及教师教育机构与组织必然面对的一种新的技能与管理知识的新途径(Coleman&Laplace,2002)。[13]

(二)学习支持服务

学习支持服务对远程学习质量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辛普森指出,远程学习中的学习支持服务包括学术支持和非学术支持两类服务,具体包括:发展领域和问题解决领域中的建议、对个体的非学术资质和技巧给出反馈等评价、对提升学习的行动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在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促进改变并组织学习支持服务等(Simpson,2000)。[14]

比较著名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型是由贝茨所提出的ACTIONS支持服务模型(具体见表1)。

表1Bates的支持服务ACTIONS模型(Bates,1995)[15]

[Bates

模型\&面对的问题\&需求\&A\&接入(Access):如何借助某种技术接入学习者与学习服务提供者?如何使接入技术具有弹性化或灵活性、以适应不同的用户群组?如何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入、或者如何使一部分人不能接入?\&理解学生的特质:如年龄、性别、被雇佣情况、教育背景、技术水平和特殊需求等\&C\&费用(Costs):什么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服务的总成本?学习者能够负担得起的服务费用是多少?\&对费用的理解、衡量技术与服务费用的关系及学习者付费的能力\&T\&教与学(TeachingandLearning(andSupport)):需求哪类服务支持?哪些方法能最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求?用什么样的传输手段借助技术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媒体/技术能支持知识与信息的有效传播吗?学习支持服务能支持多种不同技能的发展吗?\&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来理解课程需求、学生/学习者的需要以及技术的能力\&I\&交互性与用户友好性(Interactivityanduser-friendliness):技术能产生那种类型的交互?是否允许同步传输?是否支持双向通讯?同时允许的在线人数是多少?技术能控制多大的学生范围?技术是否好用、易用?学习者是否需要接受技术培训?如何获得培训?\&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理解课程需求、学生/学习者需要以及技术的能力\&O\&组织问题(Organizationalissues):在技术成功运用之前、哪些组织的需求和障碍需要首先被移除?组织会发生哪些变化?\&理解技术和组织能力\&N\&创新性(Novelty):技术的新颖性是什么?这种技术是否会很快被其他技术所替代?服务提供是只能过度依赖一个制造商?还是能够选择一批符合工业标准的制造商?\&理解技术和它在市场中的位置\&S\&速度(Speed):如何借助技术快速的整合并提供这种服务?如何快速的变换信息服务与特色服务?\&理解技术与商业需求(包括客户需求)\&]

从表1所示的学习支持服务模型可以看出,目前还未见有专门针对知识转移的支持服务。

(三)知识转移

所谓知识转移是指知识通过一个或多个传输通道从知识持有人(包括个人或组织)流向知识接受者(包括个人或组织)的过程。知识转移在组织学习与专业发展领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可以通过知识转移获取组织或机构的竞争优势(Cowan,LucSoete&Tchervonnaya,2001)。[16]

影响知识转移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是知识共享。而知识共享是在组织中的成员向其他成员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时发生。Davenport等人(1998)认为,知识共享往往是不自然的。当人们认为他们的知识是有价值的、重要的,他们是不会分享的。囤积知识和对别人知识的窥探等都是自然倾向,且这种自然倾向很难被改变(Islametal.,2012)。[17]因此,知识共享的最大挑战是改变人们的行为(Ruggles,1998)。[18]然而,没有知识共享,知识被转移到其他的人或组织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被转移的知识特点也会影响知识转移(Davenportetal.,2000)。[19]如果被转移的知识是隐性知识,它不能被语言和文字所表达,就会对知识转移形成特别的挑战,因为隐性知识是嵌入在个别经验中的个人知识,故隐性知识比显知识更难进行知识转移(Argote,1999)。[20]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转移既有显性知识的转移,也有大量的隐性知识的转移。为此,实现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转移首先就必须转变教师的知识分享行为与知识分享途径,并需要就此设计专门的支持服务。

三、TOCOP中知识转移服务的设计

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知识转移存在有两个难点:一是如何寻找到服务对象并为他们提供服务;二是如何把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利于在社区内进行传播与共享。面对这两个难点问题,本文作者提出了知识转移的接入服务设计和隐性知识显性化服务设计两种知识转移服务的设计方案。

(一)知识转移的接入服务设计

知识转移的接入服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为数众多的社区成员中发现需要知识转移服务的服务对象。当前大数据技术的成熟与深入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所谓教育大数据即指教育领域中的巨量资料,一般是指教育领域中的大量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数据。教育大数据与传统的教育数据最本质的区别体现在采集来源以及应用方向上。传统的教育数据一般是用来诠释宏观、整体的教育状况,所以往往应用于影响教育政策的决策;而教育大数据则用以分析微观、个体的状况,所以用于调整教育行为与个性化学习等。利用大数据的知识转移接入技术及其服务包括四个步骤:①对所获得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②获得同一知识的知识水平的落差分布情况图;③根据第二步所获得的结果图寻找知识水平落差大的对象――即为需要知识转移服务的对象;④促进知识拥有方与知识需求方之间的知识转移。

下面以王陆等人发表的《教师在线实践社区(TOPIC)中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与变化》一文中的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大数据为例来说明知识转移接入服务的实施过程。

一是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该研究中的教师策略性知识的数据包括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它们分别来自教师在线实践社区(TOPIC)网络支撑平台、个别访谈及问卷/量表数据等;其中在线实践社区(TOPIC)网络支撑平台中的数据又包括教师讨论区和教师提交的教学设计中的文本数据,以及教师们上传到平台上的视频案例数据,共两种类型(王陆等,2011)。[21]研究者运用了内容分析法、视频案例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方法共三种研究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与数据挖掘。

二是获得同一知识的知识水平落差图。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平均分-标准差”模型来获得教学策略性知识的知识水平落差分布图,如图1所示:

图1三所学校不同教师群体的策略性知识水平分布特征图

(引自:王陆等,2011)[22]

图1纵轴的右侧上下两个象限均为策略性知识水平的高区,而左侧的两个象限则为策略性知识水平的低区。图1横轴上方的两个象限为策略性知识水平标准差离散度比较大的区域,而横轴下方的两个象限为策略性知识水平标准差离散度比较小的区域。

三是寻找需要知识转移服务的对象。同一知识的知识水平落差比较大的社区成员即为需要进行知识转移服务的对象。根据图1的结果可以看出,图1中右侧两个象限中贴近横轴的Z学校骨干教师群体、C学校的成熟教师和B学校的骨干教师为教师策略性知识水平最高且离散度比较小的群体,他们可以作为知识转移中策略性知识的拥有方;而图1中B学校新手教师和B学校成熟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学校的教师群体,故他们可以作为知识转移中策略性知识的需求方。

四是促进知识拥有方与知识需求方之间的知识转移。一种在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有效地发生知识转移的策略就是同侪互助策略(杨卉,2011)[23]。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助学者可以根据前三步的结果,运用同侪互助策略在知识的拥有方与知识的需求方之间建立师徒结对或同侪互助小组等小型学习型组织,并使知识拥有方在学习组织内容得到尊重、认可和社会地位的前提下,将自己的策略性知识分享给组织,成为组织中的知识,并且可以通过示范和指导等方式将其拥有的策略性知识转移给组织,再通过知识需求方的内化、应用与反思等过程转化为需求方自己的知识,从而完成知识的转移。在这个案例中,设计知识转移的接入服务时,也可以选择某一小群体内部知识水平落差比较大的对象为知识转移服务对象。例如,图1中的Z学校的成熟教师群体和C学校骨干教师群体在策略性知识水平上均显示出高离散度,表明这两个群体中的教师策略性知识水平差异较大。为此,助学者也可以专门为Z学校的成熟教师群体和C学校的骨干教师群体建立起小群体范围内的教师工作室,让策略性知识水平高的教师作为知识的拥有方,而让策略性知识水平低的教师作为知识的需求方,通过课堂观摩、课后反思会等形式分享他们不同的策略性知识,以实现知识的转移。

(二)隐性知识显性化服务设计

人有两种类型的知识:通常被称作知识的是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达的知识,这仅仅只是知识的一种类型,即显性知识;而那些没有被表达出来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例如我们在做课堂教学实践行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知识,就被称为隐性知识。(Polanyi,1958)教师至少需要拥有两类知识,一类为学科内容取向的知识,即显性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实践取向的知识,也被称为实践性知识,即隐性知识,这类知识是教师关于如何教和怎么去教的知识[24]。隐性知识可以通过让学习者参与社会实践而获得。陈向明教授指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括六种:教育信念、自我知识、人际知识、策略性知识、情境知识和反思性知识(陈向明,2003)。[25]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就指出,在一个组织中隐性和显性知识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个体和团体的创造性活动的动态互动过程中“互补”(Nonaka&Takeuchi,1995)。[26]他们还提出了一个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模型,如图2所示。

图2知识转化模型(Nonaka&Takeuchi,1995)[27]

由于课堂是教师们学习的强大的情境(Putnam&Borko,2000;王陆,2012),为此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服务可以面向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根据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原理进行设计。[28][29]隐性知识显性化服务包括四个步骤:①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服务。通过让社区成员彼此相互观察、模仿、讨论各自的课堂教学行为,而获得具体的教学经验,从而实现将社区成员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组织中共享的隐性知识,实现知识的社会化;②组织中共享的隐性知识外化服务。这一步是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关键一步,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如类比、分析、推理等,把隐性知识通过文字、数字、图表、图片或视频等载体表达出来,从而实现隐性知识转变为组织中的显性知识的外化过程;③显性知识组合化服务。通过编码、分类、重组、排序等技术将自己所获得的显性知识碎片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的知识网络,由此实现个人新的显性知识的组合化;④知识的内化服务。通过将新建立的知识网络,带回到个体的新的实践中去,从而把个体的显性知识再内化为每个社区成员的新的隐性知识,实现了新知识的创造和再生。

在隐性知识显性化服务中的四个步骤中,第二个步骤,即隐性知识的外化是整个服务流程中最关键的一步。下面以“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一书中介绍的记号体系分析方法为例进行说明隐性知识显性化服务的实施过程。

一是隐性知识的社会化服务。S教师是北京市东城区一名高中二年级的物理老师,而L老师是北京市东城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两位教师同时被研修团队的成员们推荐做现场研究课,供其他老师来学习、观摩和模仿她们教学中的问题结构设计。在大家观看了两位教师的课堂录像或现场课后,助学者组织所有研修团队的教师们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大家几乎达成了共识:S教师课堂中的问题结构的设计与实施更突出教学的启发性,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而L教师的课堂问题结构比较偏重基础性知识,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适合。

二是隐性知识的外化服务。助学者使用记号体系方法中麦卡锡提出的4MAT模型(王陆和张敏霞,2012)对S教师和L教师的两节课堂录像进行了四何问题的分析,将隐含在S教师和L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的课堂问题结构这一隐性知识显性化出来,并用数据具体表示出来如表2所示[30]。表2中显性化了的知识告诉我们:①S教师课堂所提出的是“何类问题”比其所在的东城区常模低很多,如何类问题低于东城区常模,而为何类与“若何类问题”的比例比东城区常模高出很多,说明S教师的课堂问题结构偏重推理性问题和假设性问题,故课堂问题结构的确突出了启发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索性;②L教师在课堂中所提出的“如何类问题”和“若何类问题”均低于东城区常模,而是“何类问题”、“为何类问题”以及“若何类问题”都高于常模,说明L教师的课堂问题结构偏重记忆性问题和原理性问题,而比较忽视操作性问题和假设性问题。

表2问题结果分析结果

[问题类型\&S老师\&L老师\&东城区常模\&是何\&33.33%\&65%\&55.40%\&为何\&23.33%\&19%\&14.77%\&如何\&20.01%\&12%\&25.23%\&若何\&23.33%\&4%\&4.71%\&]

三是显性知识组合化服务。助学者促使参与研修的教师在一个学期中间断地、持续地对多位教师、多节课进行了课堂观察,并逐一将每节课的问题结构都运用4MAT模型将其隐性知识显性化出来,最终大家都认识到应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相应的教学策略来设计课堂中的问题结构,并且应该有意识地调整自己原来的问题结构,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化。

四是知识的内化服务。助学者设计了一个新课堂实践活动,希望所有教师能够就自己的期末复习课设计出一个更加合理问题结构,由此使大家把新学到的知识融入回自己的实践中,形成新的隐性知识,实现了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问题结构这一隐性知识的增长与发展目的。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由于知识转移不会自然地在组织内发生,并且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作为一种学习型组织又是以分享和转移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即隐性知识为主的,故其知识转移面临了很大的挑战。本文针对教师在线实践社区中寻找知识转移服务的对象以及将隐性知识显性化这两个难点问题,从知识转移服务的角度提出了知识转移接入服务和隐性知识显性化服务的两种解决方案,并给出了相应的案例进行补充说明。

知识转移服务的设计是一个典型的劣构性问题,故没有哪种设计方案是唯一正确的答案。但是,作者认为,知识转移服务的设计需要遵守四个关键的原则:①目标定向原则。即知识转移服务的设计要突出目标性,要有针对性;②适应性原则。即知识转移服务在服务实施的过程中,应该能够被随时修改,且能够随着教师专业能力的增长而逐渐减弱服务的力度;③可达性原则。即知识转移服务应该以及时(just-in-time)支持的形式出现,在教师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最恰当的服务;④连接性原则。即知识转移服务的连接性意味着要在知识转移目标与专业发展成果之间建立无缝连接。

今后,应该在知识转移服务的成本计算、组织制度、技术的创新以及技术服务的相应速度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实现教师群体的知识创新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这一知识转移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5]Wenger,E..CommunitiesofPractice:Learning,Meaning,andIdentity[M].Cambridge,U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8.

[2]WengerE..CommunitiesofPractice:LearningasaSocialSystem:theCareerofaConcept[A].BlackmoreC.SocialLearningSystemsandCommunitiesofPractice[C].London:Springer-VerlagLondonLimited,2010.179-189.

[3]Stoll&Louis.ProfessionalLearningCommunities:Divergence,DepthAndDilemmas[M].Berkshire:OpenUniversityPress,2007.

[4][8]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的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9):30-42.

[6]Wenger,E.,McDermott,R.,&Snyder,W.M..CultivatingCommunitiesofPractice:AGuidetoManagingKnowledge[M].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2.

[7]Gray,B.InformalLearninginanOnlineCommunityofPractice[J],JournalofDistanceEduacation,2004,VOL.19,No1,20-35.

[9]Lai,K.W.,Pratt,K.,Anderson,M.,&Stigter,J..LiteratureReviewandSynthesis:OnlineCommunitiesofPractice[M].NewZealand:MinistryofEducation,2006.

[10]李鸿波,万希.通过实践社团实现组织知识共享[J].科技管理研究,2006,(4):176-178.

[11]柯贤能,章鑫尧.实现“软”知识管理的有效方式――实践社团[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5):577-580.

[12]黄官伟.实践社区的知识创新机制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7,(6):184-186.

[13]Coleman,R.,&Laplace,L..E-LearningImplementation[DB/OL].rgsinc.com/publications/pdf/white_papers/elearning.Pdf.

[14]Simpson,O.(2000),SupportingStudentsinOpenandDistanceLearning,KoganPage,London.

[15]Bates.A.W.(1995).Technology,OpenLearningAndDistanceEducation,Routledge,London.

[16]Cowan,R.,LucSoete,&Tchervonnaya,O.(2001).Knowledgetransfersandservicesectorinthecontextoftheneweconomy.London:AWTpress.

[17]Islam,M.Z.,Low,k.C.,&Rahman,M.H..TowardsUnderstandingKnowledgeTransfer:InsearchofaTheoreticalConstruct[J].GlobalEducationJournal.2012(1):140-157.

[18]Ruggles,R.(1998).Thestateofnotion:Knowledgemanagementinpractice[J].CaliforniaManagementReview,40(3),80-89.

[19]Davenport,T.H.,&Prusak,L.(2000).Workingknowledge:Howorganizationsmanagewhattheyknow[M].Boston: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

[20]Argote,L.(1999).Organizationallearning:Creating,retainingandtransferringknowledge[M].London:KluwerAcademicPublishers.

[21][22]王陆,张敏霞,杨卉.教师在线实践社区(TOPIC)中教师策略性知识的发展与变化[J].远程教育杂志,2011,(4):27-32.

[23]杨卉.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研修活动设计――以同侪互助网络研修活动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9):43-48.

[24]Polanyi,M.1958.PersonalKnowledge:TowardsaPost-CriticalPhilosophy.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25]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26][27]Nonaka,I.&Takeuchi,H.TheKnowledge-CreatingCompany[M].NY: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

[28]Putnam,R.,&Borko,H..WhatdoNewViewsofKnowledgeandThinkingHavetoSayaboutResearchonTeacherLearning?[J].EducationalResearcher,2000,29(1):4-15.

[29]王陆.教师在线实践社区COP的绩效评估方法与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2012,(1):61-72.

[30]王陆,张敏霞.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篇3

关键词:转化策略;观察;联想;感悟;发现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3-087-001

一、转化策略和特点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决问题,解题意味着什么?莫斯科大学教授C.A雅诺夫斯娅曾对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发表的演讲中作出了精辟的论断:“解题――意味着把要解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问题。”这解决了数学教学者长时期困扰的难题。从此转化策略风靡全球。笔者认为:在一定条件下,把一种表达形式在实质不变的前提下变化为另一种易懂的表达方式都属于转化。所以又叫形变实不变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转化主要有两种:等量变换与等积变形。这里的“量”特指数量之间的转换;这里的“积”是广义的,包括图形的长度、周长、面积、体积相对不变前提下的变换。

二、转化策略的种类

转化普遍存在于小学数学的各个层面的知识与技能中,种类繁多,现列举几种:化新为旧,化生为熟,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又称“物化”),把正面进攻化为旁敲侧击……

三、指导运用转化策略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所以在教学时采用的策略可能不是最佳,只是想写下来供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才能取得精益求精。1.敏锐的观察是转化的能使妖魔现出原形的照妖镜。(五上语文第42页)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要学习孙悟空擦亮火眼金睛先识妖再打妖。观察指有目标地仔细察看,要眼看四方耳听八方想到全方,才能解题有方。可以这样说,不会观察就不会转化。看到一个数或一个图形要看出它的特点,能不能变换,怎么变换。如我们看75×48,想到因为25与4是一对好朋友,相乘为百,而75与48里分别有因数25与4,所以原式可以转化为25×4×3×12=3600。再如:题:上面左图中,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里有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分析:寻找等量是转化的首要条件,我们采用扩倍法化小为大变换成右图,可以观察到图中的4厘米与6厘米的线段各有3条,把已知线段长度转化为长方形的长与宽,可知阴影长方形的面积是4×6平方厘米,再观察它与正方形等积,所以4×6转化成所求正方形的面积。经过观察,寻找等量等积把复杂难题通过两次转化被轻而易举地解决了。2.联想是促成转化的英特网。联想的含义比沟通、迁移更广泛、存在更普遍,它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在数学中,由某概念出发引出其他相关的概念,由一条规律引出另一条的规律。运用联想,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要不断教育学生学会联想,联想越丰富,转化的可能性越大,要养成学一点思三点的学习品质。例如在六下总复习时,我引导学生复习四上第21页的改编题,每经过2点可以画一条直线,经过10个点最多可以画几条直线?让学生运用化难为易的策略从简单的点数2、3、4……想起求出直线的条数,并找出求字母n个点的规律n×(n-1)÷2,问学生看到这个字母公式,你能联想到什么,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纷纷联想到它可以运用到好多图形的计算:=1\*GB3①两条平行线之间连结n条垂线所组成的不同长方形共有多少个;=2\*GB3②线段外的一点到已知线段有n条连线条所组成的图形中,不同的三角形共有多少个;=3\*GB3③从一点引出n条射线的图形中,(最大角小于平角)不同的角共有多少个;=4\*GB3④平面上如果有n条直线两两相交,图中的交点最多有多少个。……遇到这类问题都可以通过联想进行相互转化,快速求出答案。3.感悟与发现是促成转化的多功能电脑。人们在电脑中查资料是通过鼠标点击菜单,有英特网连线的电脑才显示出来。解题是运用观察、联想面产生的感悟与发现才促进转化成功,感悟与发现是转化的归宿。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集领悟,悟出什么?一般指悟出一个道理、悟出一条规律,朝着要实现的目标悟出一种具体的转化方式方法。重点字是“出”,悟要出,发要现,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例如六上《分数除法》例4,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索,寻找转化的途径与方向,悟出规律并用字母版式来表达推导过程:a÷b=a×1÷b=a×(1÷b)=a×EQ\F(1,b)(b≠0)说出等式能转化的依据,使学生感悟出“化除为乘”的转化策略的重要性,并获得探索的成功欲。4.共性是思考。上面所说的观察、联想、感悟与发现等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思考。对小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不必分解得那么细,只要让学生明了学数学离不开思考,开动你聪明的小脑筋,相信你们都能想出巧妙的转化策略来,运用策略就是促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学习要学会思考,才是学习的本质特征。博士生导师张梅玲曾经说过“你给学生什么,是给句号还是给问号?应该是在思考中给知识,在问号中前进。”

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篇4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教学策略

培养小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生活问题“数学化”――让生活走进课堂,积淀生活回归数学――让数学教学更具“后劲儿”。基于此,在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简单的排列和组合”教学中,笔者尝试了如下一些教学策略。

一、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上课一开始,我就出示精心创设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题:

1.张贴出几种不同衣服和裤子图片,让学生议议有几种不同穿法(搭配);

2.小明一家三口并排照相,可照出几种不同站法的相片(站的顺序不同)。

这些内容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基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他们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使他们感受到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感知数学学习的价值,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用模拟操作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引导学生学习用模拟操作的策略解决问题时,教师可先预设提问:3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见面互相握手问好,一共有几种(次)不同的握法?激发学生思考后,让学生们每三人为一组模拟操作3个久别重逢的朋友见面互相握手问好情境。通过模拟,学生们亲身感受握手次数。这样就把一些源于生活的东西具体化了,把不清晰的组合关系很直观表现出来,形象地与排列区分开来,这个问题就很好地解决了。

三、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用列表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讲解题目“小明一家三口并排照相,可照出几种站法不同的相片”时,学生难以找出正确答案,得出的张数总是有遗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列表策略解决:

学生通过列表,填出详情,数出共有几种不同站法。通过列表列举各种情况,能感性地认知到排列的有序性。

介绍这种列表策略时,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固定某个位置站的是谁,比如“左”“中”或“右”,这样可以防止遗漏。

四、用画图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

这一策略包含画线段图和画几何图形两种方法。

在讲“世界杯足球赛首轮比赛中,同一小组的四个队进行循环赛,共要赛几场?”时,教师可教学生画示意图(甲表示中国,乙表示巴西,丙表示土耳其,丁表示哥斯达黎加):

由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他们对排列组合的推理判断可能会感到很大困难。这时让他们自己在纸上画一画线、标一标数,可以帮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画好图后,看看标出了几条线就是有几场比赛。

不讲求有序性的组合搭配问题,除强调画线段图外,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另外两种几何图形连线求解的方法:3个对象、5个对象的搭配题,分别画等边三角形、等边五边形,再在每两点间连线搭配,数出连了几条线就是有几种搭配。

五、用对比推理的策略解决数学问题

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篇5

【关键词】主动参与;数学素质

目前阶段,课堂教学依旧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的不断改革和优化,强调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客观性,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技能及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具有初步的科学意识、科学态度;还要强调课堂教学的人文性、社会性、发展学生的自信心、自制力,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着重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内心体验,注重知识、只能、情感和行为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是指学的生动活泼主动,从而提高数学素质。为在课堂教学中提供一种轻松愉快和生动活泼的环境,可采用的做法有:①不要求学生抄笔记,更不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实在需要记下来的东西只需要写在书本相应的页上就行了。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主动参与发言提问、交流讨论。②把重点放在“讲”课上,把概念、例题讲明、讲透、讲活。上新课切忌任意补充例题,特别是在学生尚未理解掌握新知识时,任意加大知识点难度是得不偿失的,会引起学生对刚学的知识反感和恐惧心理。③及时进行课内练习,使学生对自己能准确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产生愉悦心情,对自己充满欣喜。④讲课要抓住知识要领,来龙去脉也要清楚,特别还要讲清运用,联系生活,练习生产劳动,联系科学技术,使学生不断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⑤善于运用幽默语言,举例得当,适合学生年龄层次,兴趣爱好,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探讨那我个人的观点:

一、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主体作用

(1)学生不能只充当“书橱”,只充当知识的载体,而应该是加工知识、创造知识的工作母机,是提供知识的主体。自主地进行学习,这是学习的基本原则,也是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地听讲,大胆地提出问题,和同学交流讨论,与老师一起对知识作出分析、评价和运用。

(2)同时一个教学内容,学生主体参与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认知方式,不同的之里基础、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3)怎样在教学中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设计合适的教学阶梯,是教师的工作,这是教师的主导作用。

(4)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论是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还是其他类型的课,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是完全做得到的。

二、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

(1)数学思想是指对数学及其对象,数学概念和数学结构以及数学方法的本质性认识,它表现在数学对象的开拓之中,表现在数学概念、命题乃至数学结构的分析概括、形成拓扑中,表现在数学方法的产生、采用和变通之中。数学方法是指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途径和步骤,思想与方法有区别也有联系,发放的内核是思想。数学创造首先是数学思想的突破,新的数学思想引起新的数学创造,数学思想深刻而概括,富于哲理性,又富于创造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数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讲授数学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教育,创造力的开发、培养和提高。中学教学教育的数学思想方法,使中学数学在思想方法上现代化。教学的思想接近近代数学,即把中学数学教学建立在现在数学的思想基础上,并且使用现在数学的方法和语言。

(2)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讲数学思想方法,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教师安排创设教学情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参与。在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都是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自己提出来的,然后有教师加以点评总结。

(3)中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无处不在的,是五彩缤纷的。例如:建立直角坐标系,很多曲线,如:双曲线、抛物线、直线等都可以与方程对应。曲线的几何特征;如:曲线的开口、范围、对称性、变化趋势、运动情况等都对应为方程的数量特征。经过数学分析,精确地得到曲线的若干性质和相互关系,这样不只是几何的结论,可以由代数得到,反过来,代数方法的特征也有了几何解释,而是直观、生动,并富有启发性,我们在这一系列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课中,都充分体现了这种代数与几何、方程与曲线、数与形的数学思想,同时采用了分类、类比、关系、对应、变换、发现与猜想、化归等一系列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问题解决”是数学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好”的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在每节课中,我们的问题要努力做到:①包含明显的数学概念或技巧,具有一定的挑战性;②能推广或扩充到数学各单元知识和各种情形;③有着多种解决方法。

(2)怎样进行问题解决教学。在每节课中,我们要努力做到:①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生动活泼的环境;②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对结论的迫切追求的愿望,讲学生置于一种主动参与的位置;③大胆鼓励学生运用直觉去寻求解题策略,必要时给一些提示④讨论各种成功的解决,归纳出问题解决的核心。如果可能的话和以前的问题联系起来,对问题进行推广,概括出一般原理。

(3)关于“问题解决”的心理机制。在从已知状态到目的状态的问题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操作,课堂教学中要努力的解决:①领会与同化。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转换问题,并整体地将问题吸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②寻求策略与验证。思维有接近理论的倾向,分析解题的过程就有助于学生寻求策略技能的提高,各种解题策略的比较与验证更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性与批判精神。

(4)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策略的产生和执行,首先取决于概念是否清楚。心理学家认为:理解是第一位的,没有理解的训练是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当然对概念的理解也是动态的,当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最终有了初步的正确的理解以后,在具体的应用中,不但巩固了原有的理解,并且还会达到新的高度,深度的理解。

(5)能否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迸发出灿烂的思维火花,学生的智力基础,认知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原有数学知识基础问题也很重要。但是教学设计也是至关重要的;精选“好的”问题,铺设合适的坡度,营造良好的氛围。这需要教师的精心教学设计,在“好的”问题合适的坡度和良好的氛围创设过程中,把握“量”的度,“难”的度。

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篇6

【关键词】策略;线面角

笔者主要从两个环节去提高学生的解题策略,第一个环节是分析课前布置的习题,即文中例1,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并归纳出有代表性的解法;第二个环节是在例1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应用例1归纳的方法解决例2.

环节一例题研析,探寻本质

例1(2010年浙江省文科样卷19题)如图1,四棱锥P-ABCD的底面ABCD是正方形,PA底面ABCD,E,F分别是AC,PB的中点.

(Ⅰ)证明:EF∥平面PCD;(第(Ⅰ)小题解法略)

(Ⅱ)若PA=AB,求直线EF与平面PAC所成角的大小.

图1图2

图3图4

策略1:垂面法策略

【生】如图2所示,因为平面PAC平面ABCD,故将平面ABCD向上“平移”至过点F,即取PC,PD,PA的中点分别为G,H,K,易得平面PAC平面KFGH.由面面垂直性质定理,过F作FMKG于M,即得FM平面PAC.

简解:如图2,∠FEM即为直线EF与平面PAC所成的角,

sin∠FEM=FMFE=FM12PD=22KH12PD=12,故直线EF与平面PAC所成的角为π6.

【师】依定义,求出斜线l与平面α所成的角,需过斜线l上斜足以外的一点P向平面引垂线PO,因此,确定垂足O的位置是关键.所谓垂面法策略,是指找到辅助平面β,满足P∈β,βα的方法,体现了转化和化归的思想.

利用垂面法策略找线面垂直是解决斜线和平面所成角问题的有效方法.但某些时候,满足条件的垂面也未必好找,因此,解题仍可能陷入“僵局”.

策略2:等角转化策略

【生】本题中,我是利用EF∥PD证明第(Ⅰ)小题,故可以考虑将所求角转化为直线PD与平面PAC所成的角,将过F点作平面PAC垂线的问题转化为过D点作平面PAC的垂线问题,而且,后者更容易操作.

简解:如图3,连接PE,DE,易证DE平面PAC,则所求角等于∠DPE,sin∠DPE=EDPD=12,所以直线EF与平面PAC所成的角为π6.

【师】某些问题中,按部就班地根据条件求斜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可能会比较困难,线面垂直的垂足较难找.所谓等角转化策略,就是利用题目中已有的一些平行等条件进行等角转换,将不直观的角转化成直观且易研究的角,体现了数形结合和转化化归的思想.以下说明两个引理(证明略).

引理1:若直线a∥直线b,则a与平面α所成角等于b与平面α所成角;

引理2:若平面α∥平面β,则直线a与平面α所成角等于直线a与平面β所成角.

利用等角转化策略的关键是找到合适的平行关系,转化的原则是把不直观的角转化为直观、易求的角,从而实现问题从复杂到简单的转化.

策略3:距离法策略

【生】如图1,只需求出点F到平面PAC的距离d,所求角的正弦值即为dEF.

简解1:点F为PB中点,故点F到平面PAC的距离为点B到平面PAC的距离的12,即B到平面PAC的距离为2d,设PA=AB=BC=1,由VB-PAC=VP-ABC,得d=24,故所求角的正弦值为dEF=12,所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π6.

简解2:如图4,连接BE,易证BE平面PAC,则B到平面PAC的距离为22,故点F到平面PAC的距离为24,以下同解1.

【师】策略1、2都需要找到斜线与平面所成角,即必须作出相应的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垂线.所谓距离法策略,就是利用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到平面的距离,在不直接作出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情况下,间接地求出所求角的某一个三角函数值.该方法若能使用得当,也会使问题大为简化.

利用距离法策略的关键是求出点到平面的距离.求距离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体积法和距离转化法,这两种方法有时要交替使用.距离法策略是无法找到直线和平面所成角时的有效方法.

【师】同学们想一想,本题有没有更新颖的解法?

策略4:对称策略

【生】本题涉及的图形关于平面PAC对称(如图2),点F关于平面PAC的对称点为PD的中点H,因此∠FEH为所求角的2倍.

简解:由计算可得,FEH为正三角形,所以所求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π6.

【师】策略1与策略2都要作出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策略3可以做到不作角而求出角,策略4更从图形的整体特征考虑显得尤其方便,但是思维要求更高.

以后对于类似的问题,上述方法我们要有选择地加以应用,下面给出例2,看你选择哪个策略来解决.

环节二高考再现,以题论道

例2(2010年浙江省文科卷20题)如图5,在ABCD中,AB=2BC,∠ABC=2π3,E为线段AB的中点,将ADE沿直线DE翻折成A′DE,使平面A′DE平面BCD,F为线段A′C的中点.

(Ⅰ)求证:BF∥平面A′DE;(第(Ⅰ)小题解法略)

(Ⅱ)设M为线段DE的中点,求直线FM与平面A′DE所成角的余弦值.

图5图6

图7图8

此题的关键是过F点作平面A′DE的垂线,难度较大.

【生1】由题知,平面A′DE平面ABCD,故可考虑将平面ABCD向上“平移”至过点F.如图6,取A′D,A′E的中点分别为G,H,连接GH,HF,GF,易得平面GFH平面A′DE.只需过F作出GH的垂线,便是所探求的线面垂直.

简解1:设AB=2AD=2,则GH=12,GF=1,HF=12EC=3BC2=32,故HFGH,所以FH平面A′DE,∠FMH为所求角,cos∠FMH=HMFM=12.

【生2】如图7,取DC中点N,连接FN,NB,则由平面FNB∥平面A′DE,可将所求角转化为直线MF与平面FNB所成角.

简解2:因为平面A′DE平面ABCD,且平面FNB∥平面A′DE,所以平面FNB平面ABCD.由DN=1,DM=12,∠EDC=π3,则MNDE,MNNB,MN平面FNB,直线MF与平面FNB所成角即为∠MFN,cos∠MFN=12.

【生3】本题的关键是求出点F到平面A′DE的距离及MF的长度,故可以考虑距离法策略来解决.将点F到平面A′DE的距离转化为点C到平面A′DE的距离(如图8).

简解3:设点F到平面A′DE的距离为d,则点C到平面A′DE的距离为2d.如图8,连接CE,可以证明CEDE,进而CE面A′DE,2d=CE=3,d=32.连接A′M和CM,则MF=12A′C.A′M=32,CM=132,A′C=2,所以MF=1,因此所求角的余弦值为12.

说明:点C到平面A′DE的距离也可以用体积法来求,即可由VA′-CDE=VC-A′DE求得.

【师】应用策略4能不能解决本题?答案是肯定的.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

本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达到了解题示范课的效果.

教学建议及感悟

“平面的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有些学生虽然课后也做了不少相关习题,但一遇上略有变化或稍有难度的问题,就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解题能力显得薄弱,究其原因错综复杂,但其中带教老师的解题示范存在欠缺也不是没有可能.因此,施行“授人以渔”式的教学已刻不容缓.

数学解题示范课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最能互动的课型,要使它变得优质,除了学生的因素外,愚以为教师还须做好如下四点:(1)课前:构思精到,程序合理;(2)课内:多点倾听,少点替代;(3)课后:及时检测,不忘反思;(4)策略:一题多解,回归通法.

总之,高中数学的解题策略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轻视,而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掌握策略性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该始终坚持新课程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所发现的各种策略性知识,在教学中切不要直接告知,要慢慢渗透,让学生亲身经历,感悟,体验解题的快乐以及成功喜悦,使数学中的策略性知识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成为学生驾驭数学知识、提升解题能力、发展思维水平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朱月祥.立体几何的复习重点及经典例题析[J].中学数学(上),2014(9):P22-24.

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篇7

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只能使课堂效率大大降低,同时也使得学生不能主动思考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惰性和依赖;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只能使得学生失去提问的兴趣,不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合理地分类有助于教师选择不同的应对策略。这样能使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课堂生成问题粗略分为:知识与技能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创造性问题几类,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属于以上问题的综合。将课堂生成问题分类,就是要对不同的问题类型和问题人群设计不同的应对策略。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小组讨论,从而在巩固深化基础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发展,促进课堂高效。

1.知识与技能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自主思考。

例1:在学习完圆锥曲线一章后,常有学生对椭圆、双曲线的概念产生遗忘或者分不清a,b,c之间的关系,而提出这样的问题:“椭圆a■2+b■2=c■2,还是b■2+c■2=a■2?”

这就属于基本知识的遗忘。在这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回想椭圆的画法,通过实际操作或课件演示,让学生回想起绳子长度就是2a,两定点间的距离就是2c。让学生回想绳长一定要大于两定点间的距离,就能够对椭圆中的公式b■2+c■2=a■2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不只是简单地记住。

与直接把基本公式和基本技能告诉学生让学生记忆相比,创设问题情景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样能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课堂效率也会不断提升。

2.过程与方法的问题――引导学生追根溯源,鼓励小组争论辨析。

例2:立体几何线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①直线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垂直。②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垂直。③直线与平面内的所有直线垂直。④直线与平面内的任意两条直线垂直。

学生提问:“哪些条件可以推出线面垂直?”

这属于线面垂直的概念和判定定理本身的辨析问题。这是大多数学生在一开始学习这块知识的时候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解,应当从学生已有认知出发,引导其深入剖析。教师的引导应当体现在设置层层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冲破误区。

设置问题:1.线面垂直的概念和判定定理是什么?2.概念中的“直线与平面中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和定理中的“直线与平面中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是否等价?为什么?3.四个命题中的关键词“无数直线”“任意一条直线”“所有直线”“任意两条直线”,哪些能与概念和定理等价?为什么?

将层层深入的问题请各小组内部讨论辨析后,在班内交流,说明理由或举出反例。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争论点,引导学生进行辨析,在学生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去解释。

让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形成争论和辨析,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学生会加深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这类问题的应对策略,就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鼓励质疑,鼓励争论。当然要训练小组成员学会认真听取别人的想法,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要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迅速达成共识。这种策略必要时也要与教师讲解相结合,但要尽可能减少一些讲授,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去思考理解方法的本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组作用,促进知识深化巩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3.创造性问题――帮助学生设计方法,集中优势学生,将问题课题化进行研究。

例3:在学习数列的通项公式时,学生提问:“是不是任何一个数列都有通项公式?”书上明确有回答:“不是!”但学生又问“什么样的数列一定有通项公式?是不是任意一个有限多项的数列一定有通项公式?”

这个问题就属于一个学生的猜想问题。学生对已有知识达到一定的认知水平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时可利用“切块拼接法”的思想,课上集中有兴趣研究的学生成立“专家组”讨论研究这个问题。当然最好还是在课下成立“课题组”去研究专项问题。

教师为课题研究指明方向,引导学生设计猜想,加以证明或寻找反例。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的培养,比如上网搜索,到图书馆去查阅相关资料,寻找前人已经研究过的成果加以学习分析;研究数学问题时归纳猜想的思想渗透;如何加以论证等。

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文1篇8

关键词:程序设计竞赛;在线评测;计算机算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1程序设计竞赛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的程序设计竞赛开展得越来越多,比较常见的有ACM-ICPC、TopCoder、百度之星、Google挑战赛等。其中ACM-ICPC(ACMInternationalCollegiateProgrammingContest)即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竞赛。

由于程序设计竞赛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评判的客观性特征,可以有效检验参赛选手综合应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它不仅培养参赛选手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而且也检测选手们在压力下进行创新思维和理性实践的能力。通过参与比赛,学生提高了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和程序设计的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自主学习氛围。

在程序设计竞赛中,在线评测系统是开展竞赛的核心。它是一个在线程序与算法设计的练习和竞赛平台,提供大量程序和算法设计的题目,供学生练习或竞赛,学生可以使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提交程序代码,系统编译提交代码,如果没有错误,则生成可执行文件,并利用系统的测试用例来测试,如果输出结果正确,则返回程序消耗的内存空间和时间。对于竞赛题目,系统可以从程序正确性、运行总时间、消耗内存空间、返回结果等方面来考察学生提交的代码,且支持多种语言。系统可以实现在制定的时间段提供竞赛的功能,根据学生解题数目和时间进行排名,也可以批量导出学生代码,进行分析。在线评测系统除了能用于程序设计竞赛外,还可以广泛用于辅助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主学习的实验环境。

2基于竞赛模式的算法分析与教学设计

2.1“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专业要培养具备较强程序设计能力的程序员,需要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及数据结构、算法设计策略及设计模式、软件体系结构及开发方法等知识。“算法分析与设计”是面向设计的核心课程,主要通过介绍常见的算法设计策略及复杂性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开发高效的软件系统奠定坚实的基础。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内容具有综合性、广泛性和系统性,是一门集应用性、创造性及实践性融为一体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算法效率分析基础、分治法、贪心法、动态规划、分支限界、回溯、近似算法、概率算法等常见的算法设计策略,也覆盖了排序、搜索、图论、几何、组合、数值计算等问题,这也是程序设计竞赛中常见的核心问题。因此,该课程在强调算法的设计思想和方法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算法的应用和实现,教会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讲解为主,教师通常只是将已有的经典算法在已有的数学模型和数据结构上片面地解释给学生;在实践环节只是盲目的验证算法,而对该算法的运行效率、测试数据规模以及实际的应用场景则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则主要以理解和记忆为主,没有“理解”和“消化”,不能灵活运用算法;在实践环节,学生代码抄袭严重,很难达到训练的效果。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问题抽象能力,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利用程序设计竞赛模式和在线评测系统的特点,来弥补课程教学中的不足,探讨“算法分析与设计”的课程教学改革,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IT人才。

2.2基于程序设计竞赛的算法分析与设计教学模式

程序设计竞赛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开放性和评判的客观性,学生通过竞赛可以有效提高问题求解和程序设计能力。“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通过介绍一些具体问题(如排序问题、检索问题、路径问题、组合问题等)的解决策略,让学生掌握算法的设计策略和分析方法。把这些问题编制成在线评测系统上的竞赛题目,在指定的时间内以竞赛方式开展实验或考核,让学生提交解决问题的程序代码,最后再导出学生代码进行分析。为了避免学生大规模的代码抄袭,可以使用代码甄别系统,该系统可判断代码的雷同率,有效分析学生代码的抄袭程度。教学基本模式(图1)以“竞赛题目”为中心,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两个环节,让学生掌握算法分析方法和常见的算法设计方法,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

竞赛题目的设计是课程教学的核心。题目设计应注意难度适中、内容新颖、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要融入一种或多种算法设计策略,创造一种与现实应用紧密结合的环境;同时提供具有一定规模的一组或多组测试数据,以测试算法的效率。另外,设计题目时还应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对于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研究新的问题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具体实施时,考虑提供多个难易程度不一样的题目,如可分为基本算法的验证、基本应用、综合应用三个层次,一些为必选,一些为可选,让学生选择完成,因材施教。如合并排序、快速排序可作为基本算法的验证,最近点对和凸包问题可作为分治法的基本应用,而挑棒游戏可作为动态规划策略中求解有向图传递闭包的Warshall算法的综合应用。

课堂教学重点应放在指导学习方法,根据任务引导学生理解算法设计的基本策略与分析的基本思路;通过具体实例解析一些经典算法,让学生讨论算法在求解该任务时的效率,分析方法的优劣及适用场景;注意对问题进行归类,揭示算法设计策略的规律,使学生触类旁通;采用启发式提问,运用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解决问题。在题目求解方案找到后,适时地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方案提出疑问,讨论算法的效率及实际应用场景,激发学生探求新的解决思路,让学生对各种方法加以评价;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3基于程序设计竞赛的教学模式的优势

(1)提供了开放的、自主学习的实验环境。通过网络使用,学生可以随时提交程序代码,并可在丰富的程序与算法设计题库中寻找合适的题目,训练程序设计能力。

(2)有效训练了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创新型IT人才。“算法分析与设计”的学习难点在于如何将常见的算法策略应用到实际环境中。通过三个层次(算法验证、基本应用、综合应用)的实践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常见的算法设计策略,加深对各种算法设计策略的认识,理解算法的意义及精髓,达到学以致用。

(3)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用在线评测系统进行课程考核并举办程序与算法设计竞赛,以团队方式参与,可以形成良好的校园竞争和交流的学习氛围;学生有了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本学科知识钻研的机会和环境;也让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为软件项目团队化的合作要求做好准备。

3教学实践及实效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北京大学的POJ搭建了程序在线评测平台,并在近两年的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利用该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更全面的训练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课程考核采用了过程考核、课程报告、出勤三部分综合考查的考核方案,三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70%、20%、10%。过程考核考察学生对算法设计策略的掌握程度,一共安排4次,每次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共计24道试题,每次选做3~5道,共计选做15道,每次考核中均有1~2道稍有难度的试题,内容覆盖了简单算法、分治法、减治法、变治法、时空权衡、动态规划、贪婪策略、回溯和分支限界等。课程报告考察学生综合应用算法分析和设计方法的能力,为9选1,根据所选题目撰写详细的解题报告。

在最近的一次教学中,笔者对教学班上66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满意度、可取之处和不足。调查结果如表1、表2、表3所示: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满意度很高,表明学生对此教学模式的认同度较高。从每次考核代码雷同甄别情况看,代码雷同率90%以上的低于10%,学生在POJ上做题的积极性也很高,常常会有1/3的非教学班同学参与每次考核。可见这种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结论

基于在线评测系统的程序设计竞赛具开放性和评判客观性的特点,教师结合“算法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特点,将程序竞赛模式应用到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有效训练和考察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在该教学模式的实践中,应注意每次考核或实验题目的选择要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和实际应用;在实践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注重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掌握算法的精髓。

参考文献:

[1]王卓威,尹宝林.一个基于网络的程序自动评测系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30(6):502-505.

[2]武建华.基于ACM模式的数据结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7(12):114-116.

[3]王素立,白首华.算法分析与设计教学方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9):124-127.

[4]AlexAiken.ASystemforDetectingSoftwarePlagiarism[EB/OL].theory.stanford.edu/~aiken/moss/.

[5]AnanyLevitin.算法设计与分析基础[M].潘彦,译.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李文新,郭炜.北京大学程序在线评测系统及其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23(8):170-177.

TheTeachingExplorationandPracticeofAlgorithmAnalysisandDesignbaseonProgrammingContest

YANGChun-ming,CHENNian-nian

(SchoolofComputerScienceandTechnology,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Mianyang621010,China)

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分析

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验教材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再以传统的算术应用题内容为线索,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以所学运算体现的数量关系为线索,以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线索。人教版教材编排了图示、列举、列表、找规律、从简单情况人手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北师大版教材编排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画图、列表、猜想与尝试、从特例开始寻找规律等。苏教版教材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从四年级起集中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安排学生学习摘录与列表、画图、列举、倒推、替换、假设、转化等策略。

一、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模式

1.情景呈现,信息处理——感悟策略。教学四年级(上册)“列表”的策略。课始,教师出示信息比较复杂的“四年级部分学生订阅报刊的情况”,让学生比较哪份报纸最受学生欢迎。这一问题的呈现,让学生产生了寻找解题策略的需要,培养了策略意识。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用列表的策略整理信息的优势所在,又顺势不留痕迹地为后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接着呈现例题中小朋友的对话,启发学生思考:面对这些信息,你打算怎样做?五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只有一个知识点:用一一列举的方法解决问题。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理解策略。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关注,意味着对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参与的关注。只有思维参与,才能使策略的形成过程内化到学生的头脑中。数学学习需要将缄默的内在体验表达出来,将内在的思维活动、情感暴露出来。实验、操作、画图、列表、游戏等活动都是学生理解策略、体验策略、内化策略的好方法。我们应该允许、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不同方式来表达对策略的理解。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做策略”,以达到对策略的充分体验和准确概括。

3.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增强思考的条理性——形成策略。解决问题策略的学习,不可能脱离解决问题的过程,它是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表述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展示思维过程的重要方式,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感知上升到数学理解,加深学生对策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4.回顾问题解决的过程,反思策略的有效性——优化策略。回顾与反思是对所经历的事情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一过程也是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筛选从而优化策略形成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所使用的策略,促进学生形成稳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采用的策略可能有优劣之分,但思考过程并没有好坏之别,都能反映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所作的努力。因此,教师应给学生阐明和讨论策略的机会,让学生在交流、倾听中比较并优化策略。

5.合理调整学习内容,注重知识的运用拓展——提升策略。教学四年级(上册)“列表”的策略时,教师把课本的最后一题设计成开放题:六一儿童节学校给每个优秀中队奖励了100元,大家都想用这些钱去购买自己班级需要的物品,有如下商品供选择:一副乒乓球拍30元,一副羽毛球拍40元,一个排球20元,一根跳绳3元,一副象棋8元。请根据班级的需要选择其中的2~3项自由购买,提出相应的问题,独立设计表格并解答。学生借助课堂上学习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再一次体验策略的有效性,提高了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策略的合理选择

在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后,就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策略。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问题结构的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实际上就是建立解决问题模型的过程,要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首先要理解实际问题的特点。例如,教学“替换”的策略时,学生对“曹冲称象”的故事耳熟能详,对“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也偶有涉及,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通过故事引出“替换”这一关键词,再借助图片的直观呈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经验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接着在天平称物的直观演示下,学生根据观察到的不同物体重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运用替换方法,把两种物体“统一”成同一种物体,使“替换”这一策略呼之欲出。

三、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体会

1.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解决问题成了人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包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我们的教学应该挖掘这些素材。

2.解决问题策略的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对“策略”一词语义的理解,不能把解决某一具体问题作为教学目标,而应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策略的体验。

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文1篇10

关健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从表面上看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佳状态,但认真的品味也折射出另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师生互动策略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营造一种活泼生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传统的课堂活动中,信息的传输不是双向,只有老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没有互动。结果整堂课死气沉沉,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在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采取策略,实现师生互动。要注重课堂教学方式创新,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尽可能要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进行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对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学生在这样的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

二、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策略

把数学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合作解决真正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所得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讨论的余地,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厚0.1毫米)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并计算出h=a30=(2×0.1)×229=O.1×230(毫米)=105(米),远远大于8848米。通过这样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就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了,同时也趣味化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想创新,就应指导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批判,敢于向权威挑战。然而学生认为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是不可侵犯的,都习惯于接受教师和教材讲述的一切,不会去思考、怀疑、批判,所以很难有创新意识。同时,教师在课堂提问中,提出的问题大多是陈述性问题,并让学生围绕某一知识点进行大量的题海战术,缺少了对开放性创新题型的设置。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如求过点((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5或3x-2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现代教学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策略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数学的整合,是解决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多媒体可以提供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能使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形象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感官同时接受信息,大大增加了课时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学生在这样轻松、偷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不再感到单调枯燥,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高中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很多,而这些内容往往很抽象,学生学起来很枯燥,难以接受;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能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定理。如通过投影,可以将物体点、线、面之间的关系表现得生动形象,从而有助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进行点、线、面投影规律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分析形体上的几何元素在三面投影中的位置和三维几何元素与二维投影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再观察当几何元素的空间位置改变时,投影图上的对应投影又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帮助其掌握点、线、面的投影规律。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再如,在讲到三垂线定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组幻灯片,以立方体为模型,使之从不同方位转动,得到不同位置的垂线,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定理中各种情况的理解,增强对该定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掌握有效的策略,能激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策略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就会找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策略的实践,证明了课堂教学具有艺术性、智慧性,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减轻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的顾虑,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成芝.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科技信息,2005,(23)

[2]刘萍.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3)

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篇11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学习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38-04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线学习已经是大学生学习知识和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结构的重要学习途径,在线学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关于在线学习态度、方式、行为方面的论题也成了研究的热点。西北民族大学位于西北重镇兰州市,是国家民委直属的本科院校,学校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47个民族的各类在校学生15712人,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个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态度、方式、行为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可行性和科学性。因而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的特点和存在问题及对策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从2005年,笔者用《教育传播学》课程的网络课程进行跟踪研究,不断以调查问卷和二次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以西北民族大学,甘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民族学院作为研究基地,主要以西部民族大学为个案进行研究。

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三年中对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发出了调查问卷600份,收回542份,问卷回收率90.3%,有效率94%。同时还和部分同学进行了访谈。调查的目的是通过了解在线学习的总体特征以及现阶段在线学习的发展现状,对在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障碍、学习技能、态度、学习方式等方面问题以及在线学习的感受与观点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以期望从调查中得到有价值的结果,而分析出在线学习的实际效果及其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的影响因素。

1有效问卷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频率分布如下图:

2学生在线学习的兴趣:

关于《教育传播学》方面的调查问卷中,对在线学习兴趣的信息反馈如下:

F=0.061大于0,说明学生对在线学体倾向量处于感兴趣的正向位置。

3在研究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77人进行《教育传播学》网络课程中传播通道内容的在线学习,其理解平等量表及其效果统计如下:

理解度Fi具有0FI1的性质,从曲线可以看出:

(1)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各知识点、问题的阐述、教材的呈现方式、研究性的问题的理解效果都在水平线周围上下波动,曲线上最高点为0.69,最低点为0.49。

(2)曲线的最高点是问题4,这说明学生对在线学习的知识点理解最好。证明网上教材的知识点比较清楚,使学生容易掌握。

(3)曲线的最低点是问题6,这说明学生对研究性问题的理解效果最差。也暴露出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还没有理解和掌握,在今后的指导学生学习上,要多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障碍因素及剖析

在问卷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网龄、语言、思维以及在线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自控能力、网络环境和网络课程的资源量等多方面进行了测试,对212名学生进行了现场填写调查问卷,有效问卷198份,占93.4%。

1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障碍及原因的问卷分析:

2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障碍因素及剖析

从调查报告的数据分析来看,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的因素有很多,如:网龄、语言、思维、学习策略、自控能力、网络环境、网络课程的资源量、在线学习动机等。

(1)少数民族大学生网龄短、汉语言基础知识薄弱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指数可以看出,在所有的影响指数中语言指数WA=0.150,在影响因素中处于第一位,说明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言基础知识薄弱,尤其是来自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考民的学生。处于第二的是网龄指数WB=0.143,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正式接触网络基本在上大学以后,这样就影响在线学习的效果。

(2)学习者学习动机不明确

影响在线学习效果的诸因素中学习动机虽普遍,但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调研得出,Wh=0.106,这说明学生在线学习的目的是不确定的。究其原因在于:一,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受周围网络环境的影响去接触网络,网上丰富多彩、诡谲异趣的内容深深吸引着学生在线的频率,花费的时间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甚少,主要是聊天、打游戏、写个人日志、博客、看电影、交友、了解感兴趣的新闻等。二,自我认知的制约。很多学生在线学习动机盲目,没有意识到网络学习资源的丰富与方便,随心所欲,除非是老师要求查的资料与准备的作业,对于网络上形形内容的诱惑,自我抵抗能力较低。三,其它因素的影响。主要受问卷中其它因素的影响,因为影响在线学习的各因素之间是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只有主客观方都处理好,才能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的能力。

(3)学习者学习策略不系统

在线学习是包含一系列复杂认知活动的过程,学习策略直接作用于学习活动的各个阶段,在学习者进行认知活动的时候,通过给其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手段而使学习者更接近目标。从调查结果看,很多学习者不管是在在线学习还是在传统学习中都没有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如,没有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虽然有的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不具体,所以不能表达出来。在不论是在线学习还是传统学习过程中,多数同学都倾向于自学,不太愿意与别人进行协作学习。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了很大的盲目性。

(4)缺乏有利支持的网络学习环境

对于在线学习者,如果不给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话,他们都会面临考试不及格或不能按时完成学业的可能。可见,学习支持服务对学习者的学习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实际的网络教学过程中,网络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如:网络流量太大,学习时网速的问题尤为突出,课程繁杂,网络课程的更新缓慢。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是网络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解决网络本身的问题时,净化网络学习环境,加强更新,制作更多的能激发学习者兴趣的课程显得尤为重要。[1]

三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对策

科学运用网络,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能力,强化学习者的认知策略,针对具体的调研结果,提出如下对策:

1开发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的网络课程,实现资源优势互补。近年来开发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非常多,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线学习平台很少,我们应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开发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双语教学平台,如藏语、蒙语、维语等学习平台。西北民大在藏文信息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藏文信息处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研制的同元藏文文字处理软件和藏文识别软件已在藏族地区推广使用,为藏族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了方便,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3]

2明确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是学习态度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学习动机是与端正的学习态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活动也不例外。学习动机的实质是学习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影响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与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之间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只有积极参与,才能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经常外显为参与各种交互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习者的交互动机是交互设计者的中心任务。例如在讲授《教育传播中的信宿》这一知识点时,将全班40多人随机分成4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小组协作学习,把学习成果上传学习平台论坛并进行小组间的评价,最后达到资源的共享。由于学生本身就是教育传播的信宿,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明确,态度端正,学习效果明显。

3运用恰当学习方法,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强大的、集成性的信息传递媒介,通过WWW、FTP、计算机会议、视频会议、BBS等形式,互联网络可以实现各种数字化信息资源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平台的沟通传递,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教会学生使用这些工具,并介绍一些与课程学习密切相关的重要网站。也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余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在网络上搜索信息的技巧,共享有用的信息资源。

促进学生在线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是针对课程进度,给学生布置适量的任务让学生们课余通过上网获得所需的信息。教师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搜索引擎或相关的网站全方位、多角度地找出答案,完成任务。如在讲授《信息、信号、知识、事物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将全班40多人随机分成4组,分别上网查询“信息、信号、知识、事物的概念”、“信息、信号、知识、事物的区别与联系”两部分内容,并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半节课后,让学生停止搜索,各个小组向在线学习平台提交学习成果,同时在论坛进行小组间的评价,最后达到资源的共享。在这种在线的探究学习中,一旦一个学生找到有价值的资料,就能及时地与其他同学共享,这种收获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是没有的。这不仅重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4净化网络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认知能力。随着各种搜索引擎的流行,学生上网能力水平也越来越高,但网络的一些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网络游戏、即时聊天大行其道,相当多的学生沉溺其中,有的甚至因上网成瘾而荒废了学业。拦截、屏蔽软件的使用为净化网络起了一定作用,公安部展开的网络整顿活动也取得了明显效果。不过,网络的洁净使用与提高运用效率最终还是要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律。当然,最主要的是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团结互助适宜探究的课堂学习环境。如果学生主动探究欲望不强烈,或者是不能协作互助,那么在线学习效率必然不好。要随时加强在线学习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更新速度,为学习者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学习资源,创立适应时代需要的在线学习平台,同时,在学习者方面要做出的努力是要教育学生增强问题意识,自觉遵守各信息系统信息传播和使用的法规,遵守网络游戏规则,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能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运用网络开展学习活动。[6][7][8]

参考文献

[1]TerryAnderson,RandyCarrison[J].TheroyandPracticeofOnlineLearning.2004.

[2]杨改学.三种学习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8).

[3]夏敬华,万涛.知识管理技术向前冲[N].21世纪经济报道,2002-08-28.

[4]詹青龙,刘光然.教育知识管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02,(2).

[5]南国农.我国22年电教发展留下的三笔宝贵财富[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

[6]陈蓉.绩效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4.

线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范文篇12

关键词:《电子线路》教学策略

《电子线路》是电子电工专业中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主干专业理论课程,其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该课程知识容量大、涉及面广,其理论颇具抽象性,学生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何有效开展《电子线路》教学,不仅影响其他专业课的学习,也会影响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在多年的《电子线路》教学中进行了教学策略的探索与实践,获得了不少体会,在此作一阐述,以求抛砖引玉。

一、创设情境策略

创设情景策略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达到新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它是以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让学生在类似现实的情境中学习的教学策略。

《电子线路》课中有丰富的资源可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在“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这一节的教学中,课前,我自制了简易的“举重比赛成绩判定”器,上课时先演示给学生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这个电路的功能自己设计出电路。同时还提出了三人表决电路、交通灯控制电路和双联开关控制电路等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三个课

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进行电路设计,很多学生都会积极地完成。

二、化整为零策略

化整为零策略就是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先提出整体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尝试将整体任务分解为各个局部的子任务,然后自主地发现完成各子任务所需的相应知识技能,并通过自主思考或小组探究,使问题得以解决、整体任务得以完成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由于职高学生理解问题的局限性和背景知识的不完全性,学习任务分解困难,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协作者和指导者,且随时、随机进行引导,为学生的学习成功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例如:在“带有放大环节的串联型稳压电路”的教学中,我把这节内容的教学分解成以下几个子任务:①电路的组成,包括各元器件的连接和作用。②电路的工作原理。要求学生能利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如静态工作点的稳定过程,也就是用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又加上第一子任务的结果,从电网电压变化和负载变化这两方面分析,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分析其稳定过程。③输出电压可调范围的计算。可以根据分压原理来推导,在完成这个计算时有了前面静态工作点的近似计算的基础,学生完成就相对轻松多了。④故障分析与检修。这一任务必须在完成以上几个子任务后才能完成,以上几个子任务完成好,这一任务就很好地完成。因为知道元件的作用,会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那么,哪个元件出现问题,会出现什么现象,应怎么处理,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以不断完成子任务的学习来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而子任务的学习难度相对小一些,这样就可以化解学习困难的矛盾。

三、梯度深入策略

梯度深入策略就是在学习中通过教师的帮助使知识的重点、难点逐渐地自然地深入并成功过渡、迁移给学生的过程。在实践中教师逐步引导,使学生掌握和内化那些让其从事更高认知活动的技能。这种技能一旦获得,便可以在更多的学习中进行自我调节。当然,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重在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

例如:在由集成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反相输入比例运算电路”这节内容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①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两个重要推论“虚短”、“虚断”在这里是怎样体现的?使学生很自然地得到了“虚地”和I1=If这两个结论。②电路的Vi和Vo分别等于多少?(分别是该点与参考点之间的电压),再根据放大倍数的定义,闭环电压放大倍数Avf就可以推导出来了。③公式中的“―”表示什么意思?输出信号的极性与输入信号的极性相反。这样,学生能沿着这三个阶梯很方便地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其实《电子线路》这门学科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教学方法,且效果很好。特别在复习课中教师更应创设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探索,通过知识的应用,收到巩固知识、训练思维的双重功效。只要阶梯设计得好,可以大大地降低学习难度,同时还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当今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应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合作,让他们真正成为知识意义的建构者,使他们的思维、表达、实践和合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线上教学常用方法范例(12篇)

    - 阅0

    线上教学常用方法范文关键词: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分析能力实践能力《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由常用低压电器、电动机基本控制线路、常用生产机械的电气控制线路及电动机的自动.....

    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例(12篇)

    - 阅0

    农业研究生就业方向范文篇11.主观上的问题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可能会面对烈日炎炎、满身泥水,因此会有同学对这一行业忘而却步,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独身子女,吃苦精神不.....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