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问题范例(12篇)

来源:收集

全球经济问题范文篇1

(一)经济全球化的涵义

对经济全球化的涵义,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现在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界定。不同的国家、组织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界定。但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存在,已为多数学者所认同。经济全球化最一般的含义,是经济活动的全球化扩张和全球化联系,是资本、资源、信息、贸易的全球共享与优化组合。在这个意义上,全球化就是指商品和服务交易、资本流动、技术信息传播、消费和生产活动等,在全球范围内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相互依赖性日益增强的经济态势。

(二)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全面推进和空前大发展,因此,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市场化。也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生产的国际化,它使人类社会从“国际贸易”时代进入“国际生产”时代,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的全球化。还有的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化。

应当说,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有着多方面和多层次内涵的复杂社会经济现象。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商品和生产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又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有密切的联系。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全球扩展的产物。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信息产业等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全球信息系统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全球化进程正在实现。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到目前为止,经济全球化确实又是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扩张同时并进。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符合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进步性。但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的扩张,它又有利于发达国家维持世界经济的旧秩序。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由于发达国家是全球经济自由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全球化“游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因此,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在科技革命推动基础上,在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下的市场机制自发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不存在谈判的机制,所以,其成本和收益的分配是由市场竞争来决定,而这样的分配注定是不平等的。

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机理及特征

(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机理

1.现代信息技术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有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就是代表当代最新科技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企业的远距离控制成本。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其经济的活跃程度,表现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半径,是与其所有权控制的成本呈负相关关系的。远距离控制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因特网的诞生,使这种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至于从理论上来讲,对于任何有能力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它的活动范围都可以达到全球各地。

2.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消除了经济全球化的体制障碍。当今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趋同态势是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体制转型;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的进一步自由化。从20世纪中期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当时的情况是,不仅缺少外部资源的支持,而且缺乏可借鉴的国际经验,最终导致了改革的失败。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由于实行改革和开放并举的战略。而且,在改革中促开放,在开放中促改革,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形成。近几十年,采取不同的对外开放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的实践已经说明了问题。

3.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是促使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动因。商品与要素价格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差异,被人们称之为“区位优势”。区位优势的客观存在,为企业在全球范畴内的“套利”活动提供了空间。于是,便有了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分解与全球配置。在这种微观主体世界范围内的套利活动中,跨国公司逐渐扮演了主角。这是因为跨国公司本身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使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知识产权、技术诀窍、管理战略以及资金实力: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将产品销售到价格更高的市场上进行套利;另一方面,将巨额剩余资本转向资本稀缺、投资回报率高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套利。而内部化优势,又使得跨国公司能够将生产和销售活动按照最有利的区位优势配置于世界各地,并将每一个分支机构及其所联系的企业在职能专门化的情况下,组成一个一体化的网络,通过在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等活动而服务于母公司的发展战略。这样做的结果是,国际范围的分工与协作实际上变成了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当跨国公司利用优势而大举进行全球性套利活动的时候,其客观的效应便是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1.它以全球性的市场经济为特征。世界除个别国家外,都在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统一的经济体制基础。

2.新一轮科技信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信息——技术基础。新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世界缩小成为“地球村”,使商品和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流动。这使建立在新的信息技术基础上的产业成长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3.现代经济全球化是以跨国公司为中心的三种资本形态完备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已走过了两个阶段:商业资本全球化和借贷资本全球化。二战后其基本特点是以跨国公司为中心的产业资本全球化,形成直接的资本投资市场,并进一步带动了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全球化。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经济全球化其实就是上述三种资本形态的全球化。

4.在有形商品和生产全球化继续发展的同时,无形的信息和金融全球化来势更加迅猛。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形式不仅从贸易转向直接投资,而且进一步转向间接投资和对地产、信息、金融业的直接投资。金融一体化加快了资本转移,活跃了金融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5.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可能加速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另一方面,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退化等严重问题。

三、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和规则安排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和规则安排,既不同于过去的单极霸主制,又没有达到对称制的要求,可视为发达国家霸主制,表现在:

1.全球经济的游戏规则,仍然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核心,许多制度安排未将发展中国家考虑进去,如80年代关于国际流动资本风险监管的新制度只安排到十国集团。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规则和制度安排,从根本上说,是由各国的力量对比决定的。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国际规则的形成过程变成了发达国家集团同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博弈过程。发达国家通过七国首脑会议(后八国首脑会议)或欧盟这样的组织在其内部形成共同的规则,并凭借实力优势,将它们共同的内部规则延伸为世界通行的规则,主导着国际制度。

2.国际组织在促进各国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模式。因此,传统国际经济组织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在不断下降,要求它们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面对日益全球化的资本,调控已显力不从心。WTO的产生,使人们看到了一线希望,但它以西方新自由主义为指导原则的做法,将人为地增加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风险。

3.全球一体化程度低于区域一体化程度,并且区域间一体化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全球缺乏统一的、一体化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它们驾驭经济全球化的能力更高,反应更快,它们的政策选择为发展中国家所模仿。但因两类国家制度建设上的差异,造成同样的政策选择,其效果却存在极大差异。

4.全球经济一体化规则,最终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这种分配规则是否合理、公平,要考虑到资源的初始配置情况。然而,作为这一规则的主要倡导者——发达国家,很少考虑到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资源配置初始状况的不平等,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这种初始不平等。

四、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毋庸置疑,经济全球化并不代表每个国家都能从中受益,它取决于国际制度和规则,因为制度和规则决定了经济全球化中利益分配和成本的分担。在现行的国际制度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经济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影响是不同的。

(一)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在西方化的国际规则体系和国际体制下,西方发达国家可以极大地发挥其优势而将其劣势保护起来,从而可以分得更多的利益和承担更少的成本。

1.国际通行的制度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规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国内规则的特点,不存在与国外规则的严重冲突。这样,当发达国家的企业、政府及其他经济主体在世界市场上开展活动时,就不会面临规则的冲突及由此产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无需承担过多的制度变迁成本,减少交易成本,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多的利益。

2.因为主导着国际制度,发达国家可以使其他国家承担更多的来自内外制度冲突的不确定性和成本,从而转嫁成本,规避风险。

3.发达国家通过国际制度、规则极大地发挥了其优势和保护其劣势。世贸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后,发达国家可以利用其主导的世贸规则,打开别国的金融市场、服务市场等。而对于纺织服装这一发展中国家具有传统优势的领域,却给予发达国家十年的时间以消除“多种纤维协定”的配额。

4.世界经济中的“集权”效应(财富自分配的效应)。无论是金融投资还是商品的生产、推销、全球化,都意味着把决策权上缴给超大规模的跨国公司、跨国银行、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等全球性的企业和机构。而跨国公司的扩张又造成了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1997年,世界上前100家大跨国公司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1/3,而跨国公司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额又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据联合国《世界投资报告》估计,约70%的国际技术支付是在跨国公司内部进行的,世界上主要产品和服务的交易价格,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控制的。他们往往通过控制产量从而使自己产品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如微软公司对视窗产品价格的影响。由于发达国家所具有各种优势,使得发达国家能够从全球化中获得远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的利益。

(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确实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和潜在的巨大机会;另一方面,它们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现状,从而在全球化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担中处于不利地位。这是因为:

1.国内制度尚不稳定,尚在变革之中,没有现成的可以驾驭全球化的制度手段,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就要承担重多的制度变迁成本。

2.发达国家对国际制度的主导,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多的内外制度冲突的不确定性,从而增加交易成本。

3.世界经济中生产过剩效应的影响。从供给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传统制成品的生产行列中来,从而造成该类产品供给的急剧增加;从需求方面看,随着世界经济步入信息经济时代,人们对传统制成品的需求不断下降,其收入弹性已呈递减趋势。结果,传统制成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出现全球性的生产过剩效应。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会恶化,贸易利益也会随之流失。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形成非对称的冲击效应,使得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化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的利益,就要实行动态比较优势战略。如在增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尽快扶持高科技产业的出口与对外投资,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要积极参加多边组织和国际组织,竭力扩大本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五、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

中国经济已经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之中。但是,由于中国总体上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同处在国际分工的不利地位,再加上国内体制改革不到位和经济上存在结构性问题,因此经济全球化浪潮给中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的冲击。

(一)体制冲击

中国现行的体制与全球化所要求的结构调整是不相适应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地方分割的市场体系与经济全球化是不相适应的。其次,在微观层次上,由于国有企业数量过多和大多缺乏退出机制和创新机制,也使得中国的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刚性特征。最后,由于中国的企业制度尚不够自由,奇高的开业费用(包括货币的与时间的),限制了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脱颖而出,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要解决体制上的问题,关键在于政府要下决心退出市场活动,真正实现政府、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社会分工。

(二)贸易冲击

贸易冲击来源于一种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结构。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就具有这样的特征。中国经济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经济:一方面,是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另一方面,是中西部比较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乡村经济。在这种二元的经济结构下,一般而言,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仍然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但是,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中国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生产至今仍然主要分布在劳动成本相对较高的沿海发达地区,这就大大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针对来自于经济全球化的贸易冲击,中国需要通过开发中西部来实现产业梯度大转移。借助于产业的梯度转移,东部可以参加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并且因为其成本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具有竞争力。与此同时,那些转移到中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也会因为成本的降低而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三)储备冲击

全球经济问题范文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世界历史;意义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90-02

1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辨析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指导价值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就立足于现实,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出发,以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来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科学地预测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从而为我们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宝藏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1.1为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提供方法论依据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交往普遍发展而引起的。正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及其所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才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使各国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从而使整个世界的生产和消费连为一体。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虽然世界历史的形成就其直接表现来说是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但是资产阶级之所以拼命开拓世界市场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无限增值和扩张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性是对剩余价值――货币的追逐,因而在资本的概念中,已经包含着对市场的开拓,“到各地追逐黄金使一些地区被发现,使新的国家形成”,从而,“把遥远的大陆卷进交换和物质变换的过程……..并把交换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因此,创造世界历史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世界历史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生产力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进程。一个国家如果拒绝全球化就可能被甩出世界历史文明发展的轨道。“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质上就是要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它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积极的实在的回应。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才有可能在国际社会中有我国的发言权,也才有可能谈得上赶超发达国家。

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既然是由资本的运动引起的,那么,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并非只是机遇,更大的其实是挑战,因此,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条件和机遇的同时,还必须警惕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1.2为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供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创的,从本质上说,是资本的无限增值和扩张本性的外在表现。另外,马克思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科学分析指出,虽然资本主义社会是世界历史的起点,但世界历史的未来并不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共产主义。

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发展观对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现时代来看,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结果来看,必然是共产主义的胜利实现。也就是说,全球化的发展虽然从目前来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从最终趋势来看,却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因此,我们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要树立信心,积极推动全球化向更公正、更合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可能逐步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使其向着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把西方国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变成融解西方中心主义的过程。

2对当代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的启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工具。通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弊相间的“双刃剑”,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和观察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把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合理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2.1把握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首先,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市场的扩大使比较优势拥有更多的实现机会,要素的流入使闲置资源得以利用,直接投资有利于加速发展中国家先进产业的形成。

其次,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可以增加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能够更好地争取国际社会发言权,在修订国际规则、支持发展中国家和制约发达国家恣意妄为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我们用世界眼光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博采众长,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可以更好地与世界各国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贸易合作,大量吸收国外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管理人才,从而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进一步准备了条件。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垄断特征和掠夺本性。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进一步积累和加深,并且扩展到全球范围。不仅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社会分化和贫富悬殊,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为少数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经济全球化将使资本主义的扩张达到地域上的极限,今后缓解矛盾、延长寿命的手段将越来越少,面临的冲突和危机会越来越多。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准备了客观条件。

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利用国外的资金和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通过世界市场吸取和占有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促进自身发展和构筑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过渡的物质基础。

2.2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虽然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但是不能否认,全球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和斗争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也带来了许多“全球问题”,如南北经济差距问题、东西方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文化发展与人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带来发展的不平衡性。到目前为止,全球化进程仍然还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资产阶级总是利用这种主导地位力图向全球输出其生产方式,安排对其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其狭隘的资产阶级私利。全球化进程中的这一残酷现实决定了全球化必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一面。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和资本优势以及跨国公司的实力,通过不平等的交换,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廉价资源,推销其剩余产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做出的结论。

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还要敢于同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作斗争,维护国家。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获得全球市场资源的合理再分配,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和份额,从而维护本国的权益。只有同国际资本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抵制国际资本独霸全球市场的企图,我国才有可能改变自己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弱势地位,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我国在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应采取各种对策、利用多种渠道、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积极呼吁和推动清理、修改过时的、不符合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规则;修改不公正、不合理的规则;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新的谈判,订制新的游戏规则。只有积极参与改革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的进程,才有可能改变由少数发达国家单方面主导谈判进程的局面,争取更多的发言权,使国际规则能更多地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其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西方意识形态的扩张过程。经济全球化使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它们利用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帮助和推动经济、政治改革为借口,试图把它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强加给发展中国家,以达到世界“西化”的目的。

因此,我国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要审时度势,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谋求最大的国家和民族利益。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既要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分工与合作,又要在思想、政治、国家安全等领域保持独立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但全球化的发展终究不能代替国家的发展。面对全球竞争格局,能够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出既能推动本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又能融合外来文明和一切先进的积极因素的发展战略,是我国加速发展的重要课题。凡是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就根据自己的消化能力尽量地加以吸收;凡是损害我国利益,特别是损害我国根本利益的要求、条件和做法,则应坚决加以拒绝。

另外,全球化也带来了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等全球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其一,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不少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避免国内环境污染,借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之机,把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极大地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其二,在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依然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国家依仗其有利的贸易地位进行生态掠夺,肆意挥霍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和初级产品,导致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与环境恶化。

因此,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人口的关系问题,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问题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核心,而当今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因此控制人口是发展中国家保护资源、减少污染的一个重要环节。政府还要通过环境立法和环保教育,强化国民的环保意识,提倡有利于生态稳定的消费方式,同时鼓励发展科学技术,并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尽可能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在国际经济交往方面,发展中国家要重视环境安全问题。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技术标准,限制外国高污染和高能耗产业的进入。通过国际组织加强在环境问题上对发达国家的制衡与合作,督促经济发达国家停止无休止地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并进行大肆挥霍的做法;在缔结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条约时,对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的歧视必须予以坚决反对;并反对某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公害出口”行为。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积极推行环境外交,试图以自己的实力影响有关环境问题的国际会议和协定,掌握国际环境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一致、统一立场,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谈判中的力量,使各种国际环保协定向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全球经济问题范文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商务英语;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8-0246-02

商务英语随经济全球化发展而产生,作为一种特殊用途英语,商务英语具有其独特性,因而对商务英语的教学不能完全同普通英语教学画等号。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来看,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是我国市场所需要且一定程度上缺乏的。随着世界经济开放格局的逐步确立,合作与竞争越来越成为当前国际贸易的主题。为顺应时展的需求,当前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务必要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商务英语人才要求具备严谨的语言思维能力和对异国文化的适应能力,因而在培养商务英语人才时,要在对本专业知识进行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对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人文意识的塑造。鉴于此,从我国当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状况来看,商务英语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在。

一、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1.加强对外交流,构建沟通桥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深化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的对外经济交流逐日增多,商务英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媒介,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范围内,约有2/3的国际贸易使用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当前我国的英语学习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这对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加快社会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已不再只限于单一外语专业与基础技能,而是向多元化方向提升。与当前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是创新型、应用型的商务英语人才,是对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以及商务贸易知识三位一体的综合知识运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所担负的交际桥梁作用将越来越重。

2.推进国际贸易的发展与扩大。在国际商业贸易活动中,交易双方需就业务问题进行磋商,随着世界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商务函电因其快捷、精简的优势,逐渐成为商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函电利用电话、网络等电讯设备开展商务谈话,这就需要对商务英语进行熟练运用。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对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与重组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网络经济正以破竹之势发展,作为网络经济的重要交流工具,商务英语的作用将不容忽视。对商务英语的准确运用与理解事关国际贸易的成败,因而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将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二、我国加强培养商务英语人才的必要性

1.我国大部分贸易合作伙伴都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我国较为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国家都以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且由于英语是国际贸易所公认的通用语言,在国际贸易洽谈中,免不了对商务英语的运用,而商务英语人才自然为各贸易公司所重视。从我国对外贸易统计数据可看出,亚洲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欧洲,第三则是北美。在这三大市场中,绝大多数与我国保持贸易合作关系的国家与地区都将英语视为官方语言,因而我国对商务英语的人才需求将只增不减。

2.涉外经贸企业的发展为商务英语人才提出高要求。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呈稳健增长的良好趋势,我国涉外贸易企业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然而由于国际贸易的专业性与复杂性,涉外贸易企业在进行商务英语人才录用时,将对其提出更高要求。普通的英语专业学生,若对商务知识不了解,即便具有较高英语水平,也难以适应国际贸易的需求。因而外贸企业更为看重英语人才的综合技能,复合型英语人才近年来逐渐成为企业的需求热点,一方面要求其基础过硬,英语功底扎实,另一方面要对企业运营与各方面操作技能有所熟知,既能熟练完成进出口业务,又能在新产品开发、维系客户等市场拓展环节有所建树。

3.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亟须商务型英语人才。自我国加入WTO起,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呈现出稳健的增长趋势。近年来,我国各类对外贸易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且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减。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大量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商务英语人才因其对国际贸易的熟知与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而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中需求量较大的热门人才。

三、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1.师资力量不到位。就我国当前各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来看,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普遍以年轻教师为主,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较少。而在此之中,大部分教师毕业于英语师范教育专业或英语专业,教师虽具备较为系统的语言及英语学习理论知识,但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还应接受更为实际的商务知识指导。高校商务英语教师缺乏商务背景,更缺乏教师岗位之外的英语运用实际经验,这易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商务英语的教学特殊性,采用同普通英语专业相同的教学方法,如此使得培养出来的英语人才适应面狭窄,无法将所具备的理论知识付诸实际,难以在实际对外贸易中担负重任。

2.商务英语课程设置没有实用性。在我国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尚存在课程设置不科学的问题,大部分高等院校过于重视英语语言文学理论,反而忽视了商务专业知识,课程体系的设置“重道轻器”。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国际商务能力的对外商务英语人才,而我国大部分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却偏离其道,更有甚者,将商务英语专业同普通英语专业混为一谈,忽略了商务英语的特殊性与应用性,对商务英语的教学未能体现出其专业特性。英语作为国际贸易重要的沟通工具,若没有科学实际的课程设置,则无法培养优秀的商务英语人才。

3.课堂教学模式传统单一。商务英语同普通英语的最大区别在于,商务英语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商务英语教学任务的完成,既需要教师的理论传授,又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开设商务英语课程时,教师往往仍沿袭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教学过程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国际商务要求的是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英语人才,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商务英语从业人员,将无法完全符合现代企业的需要。

四、加强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对策

1.树立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人才在国际贸易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当前我国对外贸易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商务英语人才,不仅是教育工作者所要面临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所关注的。从我国当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现状来看,首先应以市场为导向,树立科学的英语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专业旨在向社会输送能够从事涉外经贸、现代文秘、笔译、口译等工作的人员,鉴于此,其专业培养目标应着重放在对复合型、创新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各主干学科的相互渗透,英语语言理论与金融管理等学科相互支撑,培养具有扎实英语基础与广泛商务理论的高级英语专业人才。

2.以市场为导向采取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面向国际市场,市场对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洽谈的商务人才的需求也逐日增加。高等院校是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重阵,为迎合市场需求,高校务必要对现有教育模式进行改革,确立市场的导向地位,在此基础上建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体系。在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务必将商务英语教育同现代企业实际应用需求相结合,根据市场需要制定商务英语人才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加强商务英语专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把职场带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商务情景当中进行英语学习。

3.加强英语人才商业文化理念培养。能够对商务文化进行深刻了解是进行商务英语学习的先行条件,要想全面掌握并在实际对外商贸中熟练运用商务英语,理解商务文化是关键。商务文化涉及中外文化差异,这些差异包括历史背景、、政治形态、文化风俗等,对外贸易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若在对外商贸中忽略了这些文化差异,势必会造成贸易双方不必要的冲突。这就要求商务人员具备足够的文化敏感性与优秀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而在高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商务文化输出,让学生结合各国文化背景进行专业知识学习,使商务英语人员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客户时能够采取合适的洽谈方式。

4.加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商务英语教学要立足于英语在对外贸易中的实际使用,为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熟练运用英语表达专业术语与商务专业知识的能力,可对商务英语的相关专业课程,如市场营销、国际结算等采取双语式教学,打破传统的母语教学模式,加强学生汉英信息相互转化的能力。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各企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与要求正逐日增加。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向应始终紧跟市场需求,加强创新型、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力度,为社会输送更多综合素质高,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全球经济问题范文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全球化趋势;理论

Abstract:Sincethe1980s,theeconomicglobalizationhasbecomethecontrolworlddevelopmentoncemorenewtendency.Regardlessofthiseconomicglobalizationindevelopmentdepthandbreadth,hassurmountedintheadvancementspeedformerly.Oneoftheepicycleofeconomicglobalizationandearlyeconomicglobalizationmostimportantdifferences,isbuildsupasettotheglobalmarketopeninternationaleconomicsandtraderegularsystem:IncludingtheWTOmultilateraleconomicsandtraderegularsystem,IMFandtheWorldBankleadership'sfinancialopeningandtheaiddevelopment'sglobalregularsystem,theinterstatesystemregularsystemwhichaswellastheregionaleconomiesintegrationorganizationestablishes.Itssignificanceliesin:Thisisinthehumanhistoryfirsttimethroughthe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regionaleconomiesintegrationorganizationestablishesthewholeworldinitially(area)thegeneralinternationalmarketruleandthebehaviorstandards.

keyword:Economicglobalization;Globalizedtendency;Theory

前言

本轮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各国经贸联系的共同基础。从全球范围内看,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亚、中东欧等国家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型;发展中国家通过对战后经济发展经验的反思,开始了由国家动员和配置资源以启动发展的体制转向了以市场为基础的体制改革;即使是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赢得全球竞争优势,也开始对各自长期实施的市场管制、干预和保护体制进行体制结构调整。正由于世界各国对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市场化改革达成了广泛的共识,经济全球化才可能得以顺利发展。

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两大主题。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现有的以国际组织、多边协定、非政府组织和地区组织构成的国际体系,长期以来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基础。但冷战后形成的一霸多强的国际格局,使和平的国际环境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9·11”事件之后,反对国际恐怖主义成为一项主要议题,使全球多极化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出现了新的转机。在促进全球发展方面,冷战结束后,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已明显不适应全球化发展的需要。要重建国际经济新秩序,就必须建立全球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的约束机制(制约以实力替代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等问题),就必须确定危机发生时的全球调整责任和解决机制(全球预防危机的政策协调等问题),就必须管理和协调全球化发展中的不平衡、不稳定增长问题(全球的宏观调控),就必须建立促进发展和保护弱者利益的再调节机制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全球经济协调体系。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早解决,一旦各种矛盾交织激化到一定程度,全球化进程仍可能会出现逆转和倒退。

目前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谁来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过去全球利益矛盾的激化往往导致武力和战争。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当今的全球利益矛盾和冲突应更多采取谈判与协商的方式加以解决。即使如此,当今的全球市场机制和规则,并不能有效解决全球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国际合作问题;也不能有效解决全球发展机制中的政策协调问题。如果全球贫富不均的“马太效应”日益扩大,被边缘化的国家、组织及弱势群体势必将成为经济发展不稳定的一个主要根源。因此,在当代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一方面要逐渐形成一套国际通行的市场开放规则和规范,另一方面在新规则制定时应充分考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同时制约用实力誊代规则的不良倾向。中国入世后,将在这两个方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制度建设和新规则制定做出贡献。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现有体制的新挑战

全球经济问题范文1篇5

>>二十国集团在全球经济和金融治理中的角色分析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作用中国在全球经济失衡中的对策研究求变中的全球经济治理中国要参与全球经济规则的制订全球经济在放缓全球经济的变局全球经济在暮气沉沉中复苏全球经济在反弹而非复苏震动全球经济全球经济危局全球经济矛盾全球经济减速全球经济互联全球经济展望全球经济增长中的劳动就业趋势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的大国能源互动全球经济困境中的贸易全球经济危机中的“绿芽”全球经济治理中的社会性别议题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2009-1-8.

[2]邓媛雯、陈彦儒.:“十二五”崛起看珠海[EB/OL].http:///df/2012/04-26/3846741.shtml,2012-4-26.

[3]樊伯阳.战后日南经济快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校论坛,2012,(10):30-31.

[4]崔凌云.“三高”并举驱动产业升级三论珠海发展道路[N].珠海特区报,2010-8-18(A2).

[5]杨和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助推科学崛起[N].南方日报,2012-10-15(A05).

[6]周治国.经济参与全球中高端竞争九权威专家为珠海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言献策[EB/OL].http:///,2012-10-14.

[7]陈茵.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推动经济提速跨越[N].珠海特区报,2013-5-26(8).

[8]钟以俊等.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珠海特区报,2013-2-25(6).

[9]李明传、曾英武.高校引领地方经济发展——斯坦福大学在硅谷兴起中作用及启示[J].理论科学,2009,(05):219.

全球经济问题范文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跨国经济立法,全球治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深化。有关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影响,学界已多有研究;而本文拟探讨的是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另一方面的问题,即经济全球化对传统国际经济立法模式形成的挑战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应对之策。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传统国际经济立法模式的张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国际经济领域法律制度的创制提出了强烈的需求,而以“各国共同同意”为基础的传统国际经济立法模式严重制约着国际经济领域法律制度的供给。正是这种“供求关系”的失衡,加大了经济全球化趋势与传统国际经济立法模式之间的张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加快国际经济立法进程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从经济全球化的深度来看,其意味着各国间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关系愈加密切。按照国际关系理论中“新制度主义”的原理分析,随着各国间经济交往规模的扩大、广度的增加、密度的加强、频率的加快以及影响力的深入,创制更多的国际经济领域法律制度将有利于减少各国经济交往的成本。①其次,从经济全球化的维度来看,全球化已波及贸易(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投资、金融等各个经济领域,原属各国国内法管辖的经济问题不断被跨国化,并进入国际经济法的视野,从而需要制定相应的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予以调整。

因经济全球化深入而带来的全球经济问题至少可分为协调问题和公共问题两类。②其一,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于各种国际经济交往,如果仍由各国自行其是,使用不同的规则,则各国规则间存在的积极冲突及消极冲突,将破坏交易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并增加交易的成本,从而阻碍国际经济交往的顺利进行。对于此类全球经济问题的解决,最好的办法是各国能在一致同意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国际经济条约或创制相应的国际经济习惯。如果硬性的国际经济条约或国际经济习惯难以形成,也可通过制定国际经济“软法”或由各国政府通过谈判达成相互承认对方标准之协议的方式加以协调。其二,经济全球化将伴随着更多的公共问题,包括经济领域“全球公共物品”的创制和使用问题(如“免费搭车”和“掠夺性使用”等问题)和各国国内经济政策给他国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等。在这些公共问题上,单个国家不太可能将其行为的社会成本内部化,最好的选择是建立可行的统一法律规则来推动经济合作的进程。总之,随着全球经济问题的日益增加,对国际性集体行动的需求也将上升,而期间国际经济法律规则的供给则必不可少。

从国际经济领域法律制度的供给来看,在各国国内都有一个中央立法机构依靠公权力“垂直式”地制定和修改国内经济立法,当国内经济关系日益复杂,仅靠一个中央立法机构无法满足对法律制度的需求,现代各国都采取“授权立法”等方式加快国内经济法律规则的供给。而国际社会是一种“无政府状态”的国家体系,没有一个权位在各国之上的“世界政府”。在缺乏中央立法机构的国际社会,各国只能通过相互之间的“水平式”博弈,制定国际经济法律规则。由此,国际经济法律规则的供给就不可能像国内经济法律制度那样充裕。

近代国际立法深受实定主义法学派的影响。该学派认为,各国的共同同意构成国际法创制的基础,③而共同同意的形式无非分为明示和默示两种,相应地,国际法的主要渊源有二:一是基于各国明示同意而产生的国际条约;二是基于各国默示同意而形成的国际习惯。④以各国共同同意为基础制定国际法,势必造成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生成不易之结果。

现行国际社会由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的190多个国家组成,且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间贫富不均的状况。按照“公共选择理论”,由为数众多者联合提供“公共物品”,往往会遇到严重的“集体行动困境”(如“搭便车”、“理性冷漠”等问题)。同样,欲在诸多国家之间以共同同意为基础创制作为“全球公共物品”的国际经济法律制度,其难度可想而知。此其一。其二,当代国际经济法在性质、参与者和功能上均有异于传统国际法。传统的“共存国际法”主要用以调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领土、外交等关系,其功能是保证各国之间相安无事,由此建立的以最低限度共存规则为取向的国际法制度,当然容易为各国所普遍接受。然而,国际经济法属于现代“合作国际法”的范畴,其功能不同于消极维持国际最低秩序的传统“共存国际法”,而是在于积极地促进国际间的经济合作。以此观之,作为现代“合作国际法”一部分的国际经济法的创制,显然要比传统的“共存国际法”更为复杂,而以国家和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存在“复合相互依赖”关系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使得当代国际经济法作为“合作国际法”的特征更加凸显,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以各国共同同意为基础创制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难度。

另一方面,传统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国际立法模式往往并不考虑各国国内因素对本国政府在国际立法过程中行使“同意权”的影响,其因循的是一种从“国际”到“国内”的“自上而下”的立法方式,即先有国家在国际层面上制定国际法,然后通过转化或纳入的方式将国际法转化为国内法,直接或间接地适用于各国国内的个人和团体。而当代“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际法的形成是各国政府在国际和国内两大层面“双层博弈”的结果。从国内政治进程对国际经济法的影响来看,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利益不是“外生”或“给定”的,国家只是国内社会中个人、团体的人,而正是这些个人、团体间利益互动的结果,推动了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利益和偏好的形成,从而最终决定国家是否同意制定一项国际经济法律制度。⑤按照公共选择理论,西方国家政府因受国内各利益集团和选民的影响,即使一项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创制从整体上对本国而言利大弊小,但该国政府仍有可能无法作出顾全大局的决策。

全球经济问题范文1篇7

早在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就立足于现实,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出发,以宽广的世界历史视野来审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科学地预测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创立了科学的世界历史理论,从而为我们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宝藏和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一)为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提供方法论依据

从生产力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交往普遍发展而引起的。正是以机器大工业为主要特征的工业革命及其所造成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才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使各国相互依赖,相互联系,从而使整个世界的生产和消费连为一体。从生产关系角度来看,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认为,虽然世界历史的形成就其直接表现来说是由于资产阶级开拓了世界市场,但是资产阶级之所以拼命开拓世界市场主要是由于资本的无限增值和扩张的本性所决定的,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本性是对剩余价值————货币的追逐,因而在资本的概念中,已经包含着对市场的开拓,“到各地追逐黄金使一些地区被发现,使新的国家形成”,从而,“把遥远的大陆卷进交换和物质变换的过程……并把交换的范围扩展到整个地球。”因此,创造世界历史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

马克思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世界历史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生产力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进程。一个国家如果拒绝全球化就可能被甩出世界历史文明发展的轨道。“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质上就是要我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它是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积极的实在的回应。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才有可能在国际社会中有我国的发言权,也才有可能谈得上赶超发达国家。

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讲,经济全球化既然是由资本的运动引起的,那么,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并非只是机遇,更大的其实是挑战,因此,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条件和机遇的同时,还必须警惕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二)为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提供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是由资产阶级开创的,从本质上说,是资本的无限增值和扩张本性的外在表现。另外,马克思又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结构及其内在矛盾的科学分析指出,虽然资本主义社会是世界历史的起点,但世界历史的未来并不属于资本主义,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共产主义。

马克思辩证的历史发展观对我们科学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从经济全球化的形成和现时代来看,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结果来看,必然是共产主义的胜利实现。也就是说,全球化的发展虽然从目前来看,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从最终趋势来看,却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因此,我们在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要树立信心,积极推动全球化向更公正、更合理、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可能逐步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性质,使其向着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发展,把西方国家推动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变成融解西方中心主义的过程。

二、对当代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的启示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当今的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工具。通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及其发展趋势的分析,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利弊相间的“双刃剑”,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因此,我们要用世界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和观察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把握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同时还要采取措施,合理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一)把握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如市场的扩大使比较优势拥有更多的实现机会,要素的流入使闲置资源得以利用,直接投资有利于加速发展中国家先进产业的形成。

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进一步准备了条件。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垄断特征和掠夺本性。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进一步积累和加深,并且扩展到全球范围。不仅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社会分化和贫富悬殊,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表现为少数发达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对立。经济全球化将使资本主义的扩张达到地域上的极限,今后缓解矛盾、延长寿命的手段将越来越少,面临的冲突和危机会越来越多。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准备了客观条件。

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充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利用国外的资金和资源,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通过世界市场吸取和占有资本主义文明的积极成果,从而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大社会主义的影响,促进自身发展和构筑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过渡的物质基础。

(二)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虽然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但是不能否认,全球化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冲突和斗争的过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也带来了许多“全球问题”,如南北经济差距问题、东西方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文化发展与人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要采取措施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首先,全球化带来发展的不平衡性。到目前为止,全球化进程仍然还是由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着。资产阶级总是利用这种主导地位力图向全球输出其生产方式,安排对其有利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其狭隘的资产阶级私利。全球化进程中的这一残酷现实决定了全球化必然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一面。少数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和资本优势以及跨国公司的实力,通过不平等的交换,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取廉价资源,推销其剩余产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发达国家尽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却饱受贫穷落后之苦。“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度《人类发展报告》做出的结论。

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关键词]全球经济失衡;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实体经济;金融制度

[中图分类号]F1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8)12-0017-07

近年来,全球经济失衡引起了学界和政策制定者们的广泛讨论。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失衡成为当前全球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给世界各国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如何深入地认识本轮失衡,以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是摆在各国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成果,以期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方向。全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引出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给出背景性的认识,第二部分论述失衡的出发点,即美国经常账户赤字问题,第三部分讨论学界从实体经济层面对失衡问题的研究,第四部分为金融制度层面的分析,第五部分探讨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影响及对策,最后是简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一、全球经济失衡问题的缘起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常账户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其中1997年之后赤字占GDP比重不断扩大,2001年来该比重急剧上升,到2006年达到6.15%的峰值。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家和亚洲地区出现巨额经常账户盈余,其中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由2001年的174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3,718亿美元,这些盈余资金通过种种方式回流至美国,持有美元资产。此种一国赤字和多国盈余并存的现象被称为全球经济的新一轮失衡,随着失衡的扩大日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定义,澳大利亚储备银行行长Macfarlane[1](2005)认为是国际收支的失衡。IMF的Rato[2](2005)认为主要是指美国出现巨额经常账户赤字,而与美国巨额赤字相对应的是其他一些国家,即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以及石油输出国的盈余日益增大。欧洲央行前首席经济学家Issing[3](2005)指出失衡体现在贸易失衡和金融失衡两方面。李若谷[4](2006)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应包括所有不平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全球贸易不平衡,发展中国家面临诸多不利;国际资本流动和收益不平衡,全球财富由穷国向富国聚集;国际货币体制不平衡。施建淮[5](2006)指出,广义全球经济失衡可以指世界经济任何方面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南北贫富的差距、贸易和资本流动的不平衡等;不过在大多数场合,人们在谈论全球经济失衡的时候,是指美国巨大且不断增长的经常项目逆差,以及相关联的美国极低的储蓄率和其他国家特别是东亚国家极高的储蓄率。

关于对全球经济失衡的理解,Bracke[6]等(2008)做了框架性的研究,他们认为失衡反映了一种扭曲的经济结构,并把全球经济失衡定义为重要经体之间不断扩大的外部不平衡。通过从历史的视角分析过去几十年外部失衡的发展趋势,他们指出今天的失衡与历史上几次失衡相比具有新的特征:中印等新经济体的出现、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截止2007年全球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失衡的加剧是结构性因素(金融全球化的不完全、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商业周期因素、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周期性因素(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储蓄―投资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结构性因素在周期性因素和政策性因素的驱动下使全球经济在短期内风险加大,有可能产生突然性的巨烈波动。张燕生[7](2006)在分析决定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因素时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是全球化内在的总量失衡、系统失衡和制度失衡而不是暂时性的市场失衡。

二、全球经济失衡分析之出发点

全球经济失衡分析之起点是巨额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由于本轮失衡是诸多国家的经常账户盈余对应着美国一国的赤字,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自然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主要涉及美国巨额经常账户赤字的是否值得担忧、是否具可持续性、若不可持续应如何调整等等。

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在世纪之交即引起了美国经济学界的注意,随着近几年赤字占GDP比重连续突破国际公认的5%警戒线,学界对此问题愈加关注。围绕该赤字是否是个严重的问题,学者们形成了两个基本的派别,由表1可以看出担忧方认为赤字不可持续,将会引发风险、危机等等,而另一方认为赤字具有可持续性,不必担心。

Eichengreen[10](2006)指出标准的分析表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是不可持续的,然而考虑到投资美国的资产回报率,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又是可持续的。施建淮[11](2005)指出,如果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增长是为国内投资融资,而这种投资又是集中在贸易品部门,用于增加国际贸易品部门的生产能力,这种增长是可以持续的;如果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融资的是外国私人长期投资者,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增加也可不必太担心;然而实际情况是2001年来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扩大主要是为美国家庭和政府消费支出的增大融资的,并且投资主要转向如房地产这样的非贸易品部门。据此分析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无疑是不可持续的。Holman[12](2001)认为一国经常账户赤字不可持续是指它引起国内利率迅速上升、本币快速贬值以及国内外其它的经济混乱。他认为美国生产率的提高是解释经常账户赤字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股市高涨引起家庭财富增加,带动居民消费增加,这使得赤字更加扩大。通过考察经常账户与GDP的比率和净外债与GDP的比率,他认为经常账户赤字在短期内是可持续的,并将有序地减少。

可持续的赤字不必引起忧虑,若不可持续其应如何调整呢?表2列出了为使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占GDP的比率降为3%,有关学者计算的各货币真实汇率的调整幅度,由此表可以看出,无论幅度如何,美元均是趋于贬值,而其它三种货币需不同程度的升值。此外,Obstfeld和Rogoff[13](2005a)构建亚洲、欧洲、美国三地区的模型,结果三地区经常账户余额均调整为零,美元真实汇率需贬值33%。若美国赤字下降一半,美元真实汇率需下降17%,亚洲货币兑美元真实汇率需升值35%,欧元兑美元真实汇率需升值28%。如果亚洲货币钉住美元,欧元兑美元真实汇率将升值50%。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不应以美国经常账户为分析起点,或者认为其纠正是解决失衡的关键,如Macfarlane[1](2005)不赞同解决全球失衡最常见的药方,即美国缩减财政赤字以减少其对世界储蓄的需求,他认为如果亚洲国家地区的政策不改变,亚洲将继续保持盈余,美国财政紧缩将对当前高储蓄低利率的世界经济产生紧缩效应;他也不赞成低利率政策是问题的核心,因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低利率是全球失衡的结果而非起因。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实体经济层面

全球经济失衡从实体经济层面考察主要源于一国国民经济的恒等式Y=C+I+G+(X-M),其中经常账户余额CA=X-M=Y-(C+I+G)=(Y-C-G)-I=S-I,CA作为衡量一国外部平衡的重要指标,是国内平衡状况――储蓄、投资余额的反映,因此对外部不平衡的分析,除了直接分析经常账户本身,也可转化为对各国储蓄率、投资率的考察。此外,资本流动、全球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可部分的解释失衡。

经常账户角度。Yu[14](2008)从中美两国的视角分析了全球经济失衡,指出中国对美国经常账户的盈余实际上是亚洲地区的盈余,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外国投资者的经常账户盈余。周小川[15](2006)指出近几年全球化、跨国外包、供应链重组处于加速阶段,比较优势格局的重组出现时间差,即劳动成本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外包至中国、印度等地,而发达国家(高劳动成本地区)创造新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往往滞后一段时间,这期间贸易不平衡扩大。吴晓灵[16](2006)认为亚洲国家的对外、对美贸易顺差,特别是中国对美贸易的顺差,是在比较优势原则下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资源的结果。

储蓄投资角度。李扬、余维彬[17](2006)认为在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主导地位的情况下,东亚与美国的储蓄差异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根本原因。李向阳[18](2006)认为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美国的低储蓄率负有难以推卸的责任,他认为2000年之前,美国经常账户恶化主要源于私人投资率太高,投资率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下降,此后经常账户恶化更多反映了储蓄率的降低。Bernanke[19](2005)质疑了那种传统的认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的恶化主要反映了美国国内储蓄和投资失衡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储蓄过度”(包括发展中国家储蓄的增长)是导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上升以及现今世界长期实际利率水平偏低的原因。IMF的《2005年亚非地区报告》认为,近些年来美国投资率保持稳定,是储蓄率(包括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下降导致了失衡;亚洲地区储蓄率保持稳定,而投资率下降,因此问题不是储蓄过剩,而是投资匮乏(Investmentdrought),该报告给出失衡的解决方案是增加美国的储蓄和亚洲的投资。胡晖、张自如[20](2006)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是由于中心国在金融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以及国在产品市场上的比较优势而导致储蓄-投资缺口,同时在美国过度消费和国储蓄过剩的情况下互为补充,形成了共生模式和双赢格局,而这种储蓄-投资缺口的产生,既有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原因,也有国的汇率及出口导向政策以及经济全球化引致资源重新配置和资产选择的原因,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分工是造成全球经济失衡和宏观经济结构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美国的储蓄率问题。Cooper[21](2005)不赞成美国储蓄不足的观点,他指出如果加上居民耐用品支出、教育支出、R&D支出,美国为未来储蓄得足够多,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仅是可持续的而且是当今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一种自然表现。Williamson[22](2007)指出Cooper是在消费投资两个方面同时加上一定数额,为作对比也应在其它国家相应账户上作同样的增加。修订后的数字没有影响消费和投资账户的差异,也就不能解释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GDP的6%是否可持续。值得注意的是,Cooper[23](2007)认为从全球化和人口变动两方面可以解释美国及其它国家储蓄投资的变化趋势,美国的储蓄相对于其GDP非常低,但是相对产出很多,也即美国储蓄的利用效率很高,言外之意是其认可了美国的储蓄不足。

新兴市场国家的储蓄。Miller和Zhang[24](2007)分析了新兴市场国家积累储备的预防动机,一般均衡模型显示如果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着比美国更大的风险,这些国家会出现轻微盈余,但由于新兴市场明显地避免损失的动机,他们预防性的储蓄可能引致重大的全球经济失衡。Ferrucci和Miralles[25](2007)考察了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储蓄行为的背后动因,其模型结果显示人口因素和金融市场发展将引起新兴市场国家储蓄率降低,这些国家的外部盈余是内部结构性失衡特别是储蓄投资失衡的显现,且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有限,因为公共部门储蓄的减少将会被私人部门的储蓄增加所抵消。

资本流动与全球经济失衡。Summers[26](2006)认为,资本从新兴市场国家流向工业化国家、前者积累大量储备且储备资产的收益率非常低这三方面构成了“资本流动困境”,是当前全球金融体系下经济失衡的重要表现。Kregel[27](2006)认为应分析资本流动对国际贸易及经常账户的影响,因为资本流动不仅是经常账户赤字的映像,也是资本在全球投资和生产产品的体现,因此,对经常账户赤字的分析不应仅集中于外国投资者是否愿意继续为美国赤字进行融资,也应从外国投资者把盈余投资于美国以支持他们出口的角度进行分析。Ansari[28](2004)估计了1973~1999年外资流入美国对美国国内投资的数量和效率产生的影响,其将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结合起来分析,认为资本流入大大增加了美国的投资,表现为可利用的投资资源增加、国内收入及储蓄提高。Taniuchi[29](2006)从国际资本流动性视角考察亚洲经济,指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由突然的大量外国资本撤出引起,近年来亚洲国家普遍出现贸易盈余、外储增加、资本外流,并成为美国赤字融资的主要来源,其中1998至2000年资本流出主要是私人部门,2001年至今政府是主要的资本出口者。

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角度。赵夫增[30](2006)指出亚洲依赖美国市场来弥补需求,美国依赖亚洲的廉价出口和官方储备来抑制通胀和实现低成本融资,二者形成共生模式,经常账户失衡是枢纽,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结构性变化,即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膨胀。Rato[2](2005)认为全球经济失衡不断拉大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最近几年失衡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全球经济过分地依赖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而石油输出国、欧洲和日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李稻葵和李丹宁[31](2006)分析了政策界和学术界对中美贸易格局成因的四个非常流行的理论解释,分别是汇率论、储蓄论、结构论和重商论,认为双方贸易不平衡的根源是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其次才是双方储蓄率差距加大所带来的影响。

四、全球经济失衡的金融制度层面

从金融制度层面来看,全球经济失衡主要与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金融发展与金融开放等有关。

汇率制度必然导致全球经常账户失衡吗?Corden[32](2007)持否定观点,因为全球失衡与很多种汇率制度并存,比如西班牙出现大额贸易赤子而新西兰是盈余,然而二者均执行本币汇率与欧元固定的政策。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日本为盈余,日本遭受到来自美国的指责,如今日本又成为较大的盈余国之一,美国仍是主要的赤字国,然而美国和日本都是浮动汇率的国家,因此它们之间的浮动汇率明显不能阻止经常账户的失衡。他指出,汇率与美元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常见现象,甚至该体系解体后有些国家也实行该种政策,并没有引起美国指责,并且IMF并没有规定不可以实行该种政策,所以国际上真正反对的是中国经常账户大量盈余,指责中国的汇率政策只是幌子而已。针对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大幅升值的言论,Park[33](2005)运用牛津经济预测(OEF)模型,模拟人民币对美元一次性升值10%和20%情况下对中国经济以及全球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和亚洲邻国的经济有重要影响,但对美国经济仅有很小影响,因此人民币升值并不是解决全球失衡的万能良药,由此也可得知中国央行在调节全球失衡中的角色。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失衡具有鲜明的特征。Obstfeld和Rogoff[34](2005b)认为虽然美元下跌的情形类似于20世纪80年代,但当前的形势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时更相近。祝丹涛[35](2007)认为当前全球经济失衡从性质上讲只是历史的某种重演,重演历史的背后有相同的逻辑――“特里芬难题”和n-1问题的“不对称解”。Dooley[36]等(2003)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历程,认为如今的变化不过是原来体系的自我调整完善,国由原来的欧洲和日本演变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他指出亚洲国家的固定汇率制度使美国确立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中心地位,而国家均是建立在汇率低估、资本控制、积累储备资产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这样的格局下,美国可以继续保持经常账户赤字,国际收支不需要调整,美元也不需要下跌,并且新兴市场国家将抵制本国货币相对美元升值。Eichengreen[37](2004)回顾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演变历史,认为新的国亚洲国家不可能把本国的利益放在次要地位而争取集体的利益,美国不会主动调整失衡,调整将由亚洲推动。当亚洲地区认识到出口导向型的增长带来的收益递减时,就会增加向非贸易部门的投资,如软件领域、教育领域、基础设施等,而这将引起本币升值,为保持物价稳定,央行将减少外汇市场的干预,一旦亚洲央行共同支持美元汇率防止本币升值的卡塔尔出现瓦解,储备资产将逐渐由美元转向欧元,美元汇率下跌,从而有利于全球失衡的调整。

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引致失衡主要是由于它的不对称性。Fan[38](2006)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根本原因在于不对称的国际货币体系,今天美国对中国的种种指责类似于20世纪对欧洲、日本的指责,中国不过是一个新的被指责对象。当前主要问题不是人民币需要升值,而是美元要贬值,前者是新近出现的,后者是一直都存在的,因此不能认为是中国导致了全球经济失衡。他认为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如果美国不做出一定调整,没有其它任何方法可以长远地解决全球失衡。方明[39](2006)指出目前全球经济失衡的格局,其实是美国对全球经济金融支配的格局,或者说是美国利用市场化手段、利用全球资源而产生的结果,是美元、跨国公司和美国金融体系等共同造就的美国霸权实力的体现。李扬[40](2006)从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全球经济增长需要货币,需要储备手段,现在世界货币主要是美元,储备手段也主要是美元定值的资产,美国怎么能够不断地向世界增加供应呢?如果不依靠其他条件的话,只能靠贸易逆差,所以美国的逆差也为世界经济运行所必需。

金融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视角。张礼卿[41](2007)认为全球经济失衡很大程度上是金融全球化带来的一个后果,因为金融全球化使美国等一些国家很方便地得到国际融资,进而其国际收支调整被推迟。Oh和Jeong[42](2007)认为东亚和美国间的金融一体化导致了全球失衡的扩大,而东亚地区内的金融一体化程度却很低。解决全球失衡意味着东亚需增加投资,需要为资本注入(如FDI)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就要求消除跨边界的壁垒,推进地区内金融合作,以促进资本市场一体化,使资本在本地区流动。Mendoza等[43](2006)指出由于各国金融市场拥有不同的特征,巨大并且持续的全球失衡可能是金融一体化的结果,特别地,拥有发达金融市场国家的储蓄率会更低,并将积累来自不发达金融体系的资金。

金融发展与金融开放角度。金融发展是金融全球化的重要初衷,而金融全球化的一个必要条件即是金融开放。Chinnt和Ito[44](2007)考察了金融发展、金融开放和预算平衡在全球失衡形成中的作用,他们分析了金融发展的不同主体(股市、债券市场、保险市场)和不同方面(成本、大小、有效性)的效应,指出金融发展、金融深化及金融开放的程度会影响储蓄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外部平衡。进一步的讨论认为,一个拥有高竞争力低开放度金融市场的工业国家,将会出现经常账户赤字,而一个拥有高竞争力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家,也会出现大量经常账户盈余。工业国家金融市场规模越大,经常账户平衡越小,而发展中国家却通常相反;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度越高,经常账户盈余越小。发展中国家中,拥有发达金融市场,好的法律体系和机构,以及封闭的金融体系通常会出现经常账户盈余。

五、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影响及对策

没有哪一国家巨额经常账户赤字可以无限期地保持,美国也不例外。格林斯潘在2004年即指出美国不可能无限期地借入这么多资本,美国经常账户赤字或许在某一天突然下降。毋庸置疑,当前全球失衡的格局调整得越晚,世界经济剧烈波动的风险就越大。近年来学界广泛讨论了美国经济的调整将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及各国应采取何种政策来推进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等等。

美国经济调整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Gregorio[8](2005)主要考察了美国外部失衡调整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调整将意味着美国经济增长的放缓、美元贬值、资本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而利率的提高将引起这些国家出现金融秩序混乱。通过考察汇率与净国外资产的动态关系,他认为汇率调整主要通过传统的贸易渠道产生作用,美元贬值有助于失衡的调整,但汇率效应的大小非常有限,虽然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从长期看并不重要。与之相似,Eichengreen和Park[45](2006)认为失衡调整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将主要通过贸易渠道而非金融渠道,因此应对策略应针对实体经济层面。他们认为新兴市场国家要防止经济增长大幅下滑,需把需求由国外转向国内,因此应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和扩张的财政政策,不应等美国调整了再调整。

汇率与失衡调整。EEAG报告[46](2008)从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的角度,讨论了为纠正全球失衡,美元汇率需要贬值多少?通过考察多国模型下的汇率调整的效应,他们的结论认为美元贬值10%~20%已足够调整其经常账户赤字。Obstfeld和Rogoff[13](2005a)认为亚洲地区实行钉住汇率制下,如果美国储蓄率上升以缩小经常账户赤字,亚洲将会出现更大的盈余,而欧洲将承受这种政策的冲击,最终出现比今天的美国更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同时遭受大量的外汇资产损失。汇率效应并不能使美国避免贸易失衡的调整。如果美国短期债券的相对利率轻微上升,这种相反的效应就会抵消汇率调整所得的任何收益。尽管与欧洲相比,亚洲有更大的经常账户盈余,但由于更大的贸易开放度,亚洲地区的汇率需要调整的幅度并不比欧洲大,即欧洲也需要调整汇率。

失衡调整的多国方案。IMF的Rato[2](2005)指出在当今各国经济联系紧密的条件下,出现全球失衡不应指责任何一国或地区,失衡各方共同努力采取一致性的应对策略才是最需要的。他认为美国应削减财政赤字;欧元区应推进结构改革,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刺激内需及增长以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另一引擎;日本应加强金融部门的改革,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增加对投资的信贷支持;中国及亚洲新兴市场国家应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稳步迈进。Agarwala和De[47](2005)不赞成解决全球失衡的标准的方案,即亚洲货币特别是人民币升值,欧盟进行结构性改革,美国减少赤字。他认为这些政策将无效甚至产生相反效果,亚洲货币的升值无益于解决美国的赤字,结构性改革是个长期的问题,而如果只把重点放在减少美国需求上,将会导致全球衰退。他给出的药方是在采取需求转移政策的同时应采取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扩张政策,即增加投资。南亚地区有巨大的潜在投资需求,仅仅本地区盈余的一小部门即可满足这一需求,这将提高这部分盈余的收益率,推动地区增长并减少全球失衡。Buira和Abeles[48](2006)分析了IMF在调整全球失衡中的责任,他们建议应在IMF的技术支持下设立一个多边合作机制来帮助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应对外部冲出,进而纠正全球失衡。Cline[9](2006)指出美国经济一旦硬着陆,发展中国家也将面临巨大风险,因为他们已非常依赖美国作为其出口的重要输出地,并且他们直接或间接地对世界利率水平存在双重的敏感,而尽早对美国赤字进行平滑性调整也符合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此G20应采取共合作性的汇率安排,如签订“广场协议Ⅱ”以协助美国外部经济进行调整,美国则应做出承诺在四到五年之内消除财政赤字。

东亚各国及中国的应对策略。Oh[49](2006)认为东亚各国应加强货币合作,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安排,以推进全球失衡的调整。Liu[50](2005)考察了中国在本轮全球经济失衡中的所处的角色,他认为中国、美国、东亚地区之间的三角贸易使得人民币升值并不能减少美中贸易赤字;在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不可持续的情况下,大量的资本将持续地流向中国以及东亚国家;中国退出当前汇率体制需要与东亚地区的货币进行合作,一致地做出调整。华民[51](2006)运用世界经济均衡的宏观模型IS―LM模型,分析了中美贸易失衡的状况,认为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中,美国是导致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根源,而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原理是,世界有了一个其货币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美国和一个人口众多、从而其劳动几乎可以无限供给的中国;他认为中国的应对策略是“对内改变增长方式,对外保持稳定汇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在继续工业化的前提下加快城市化的发展,保持稳定汇率是指坚持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六、简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纵观全球失衡问题的已有研究,最初主要围绕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展开,然后转而分析经常账户对应的国内储蓄投资关系,这涉及到美国和盈余国家两类主体。鉴于储蓄投资与经常账户之间仅是恒等式关系而不能表明孰因孰果,资本流动、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等外生因素进入了学者们分析的视野。如果说上述分析属于实体经济层面的探讨,也有不少学者从金融制度层面进行分析,诸如汇率制度、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金融发展和金融开放等视角的分析大大拓展了理解失衡的思路。如何有序地调整本轮失衡是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基本的共识是通过价格和数量两种方式,即汇率调整和财政货币政策调整,由于失衡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其调整需要各国共同应对。

综合已有研究,我们得出以下几个结论:①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越大,潜在的风险越大,其调整将不可避免,早调整优于晚调整;②实体经济和金融制度层面均存在导致本轮全球经济失衡的因素;③全球经济失衡是各国内外部经济失衡的一种体现,前者的调整有赖于后者的调整;④汇率在失衡的产生和调整中的作用尚存争议;⑤失衡的调整需要各国采取协调行动。关于进一步的研究,以下几个方向有待深入:①在关注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可持续性的同时,亚洲地区盈余的可持续性需要考察;②国际货币体系、经济金融全球化等均是较长时间段内的大背景,本身不会直接引起失衡,因此失衡的政策性原因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③与全球经济失衡相对应的是主要经济体的内外部失衡,深入分析后者有利于对前者的理解;④虽然已有学者从IS-IM模型出发分析全球失衡,但运用开放经济下的IS-LM-BP模型进行分析或将得出更加适中的政策启示;⑤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该危机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影响,以及对全球经济失衡调整的影响尚待学界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Macfarlane.WhatAreTheGlobalImbalances?TotheEconomicSocietyofAustraliaDinner[Z].Sep28,2005.

[2]RodrigodeRato.CorrectingGlobalImbalances-AvoidingtheBlameGame[Z].IMFNews,2005.

[3]OtmarIssing.Addressingglobalimbalances:theroleofmacroeconomicpolicy[Z].ContributiontotheBanquedeFrancesymposiumon'Productivity,CompetitivenessandGlobalisation'.Paris,4

November2005.

[4]李若谷.全球经济失衡下的中国经济发展[A].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5]施建淮.全球经济失衡调整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6,(3-4):23-31.

[6]ThierryBracke,MatthieuBussiere,MichaelFidora,RolandStraub.AFrameworkforAssessingGlobalImbalances[J].EuropeanCentralBank,OccasionalPaperSeries,No78/Juanuary2008.

[7]张燕生.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6,(3-4):40-42.

[8]JoseDeGregorio.GlobalImbalancesandExchangeRateAdjustment[Z].CentralBankofChile,Sep,2005.

[9]WilliamR.Cline.TheUSExternalDeficitandDevelopingCountries,CenterforGlobalDevelopment[J].WorkingPaperNo.86,Mar2006.

[10]BarryEichengreen.GlobalImbalances:TheNewEconomy,theDarkMatter,theSavvyInvestor,andtheStandardAnalysis[Z].UniversityofCalifornia,Berkeley,March2006.

[11]施建淮.怎样正确分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J].国际经济评论,2005,(7-8):5-10.

[12]JillA.Holman.IstheLargeU.S.CurrentAccountDeficitSustainable?FederalReserveBankofKansasCity[J].EconomicReview,FirstQuarter2001.

[13]MauriceObstfeld,KennethRogoff.GlobalCurrentAccountImbalancesandExchangeRateAdjustments[Z].May,2005a.

[14]YuYongding.GlobalImbalancesandChina,CASSResearchCenterforInternationalFinance[N].WorkingPaperNo.0801,Jan14,2008.

[15]周小川.中国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有关问题[A].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6]吴晓灵.加强合作,构建稳定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A].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7]李扬,余维彬.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A].全球经济失衡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C].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8]李向阳.全球经济失衡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经济评论,2006,(3-4):19-21.

[19]BenS.Bernanke.TheglobalsavingglutandtheU.S.currentaccountdeficit[Z].Atthesandridgelecture,VirginiaassociationofEconomics,Richmond,Virginia.2005.3.10.

[20]胡晖,张自如.全球经济失衡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6,(11):67-71.

[21]RichardN.Cooper.LivingwithGlobalImbalances:AContrarianView[J].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November2005,No.PB05-3.

[22]JohnWilliamson.AreGlobalImbalancesAProblem[Z].PetersonInstituteNov,2007.

[23]RichardN.Cooper.UnderstandingGlobalImbalances[J].BrookingPapersonEconomicActivity,2:2007.

[24]MarcusMiller,LeiZhang.FearandMarketFailure:GlobalImbalancesand“Self--Insurance”,Inter-AmericanDevelopmentBank[J].ResearchDepartmentworkingPaperseries,No.593.Dec,2007.

[25]GianluigiFerrucci,CesarMiralles.SavingBehaviourandGlobalImbalances:TheRoleofEmergingMarketEconomies[J].ECBWorkingPaperSeriesNo.842,December2007.

[26]LawrenceH.Summers.ReflectionsonGlobalAccountImbalancesandEmergingMarketsReserveAccumulation[Z].L.K.JhaMemorialLecture.ReserveBankofIndia.Mumbai,India.March24,2006.

[27]JanA.Kregel.UnderstandingImbalancesinaGlobalisedInternationalEconomicSystem[J].FONDAD,Dec2006.

[28]MohammedI.Ansari.SustainabilityoftheUSCurrentAccountDeficit:AnEconometricAnalysisoftheImpactofCapitalInflowonDomesticEconomy[J].JournalofAppliedEconomics,Vol.VII,No.2(Nov2004).

[29]MitsuruTaniuchi.GlobalImbalancesandAsianEconomics[J].JBICIReviewNo.14,March,2006.

[30]赵夫增.经常账户失衡格局下的世界经济共生模式[J].世界经济研究,2006,(3):13-20.

[31]李稻葵,李丹宁.中美贸易顺差根本原因在哪里[J].国际经济评论,2006,(9-10):13-16.

[32]W.MaxCorden.ExchangeRatePolicyandtheGlobalImbalances:ThinkingaboutChinaandtheIMF[N].PaperforJamesMeadeCentenaryConference,BankofEngland,August2007.

[33]Cyn-YoungPark.CopingwithGlobalImbalancesandAsianCurrencies[J].AsianDevelopmentBank,ERDPolicyBrief,SeriesNo.37,May2005.

[34]MauriceObstfeld,KennethRogoff.TheUnsustainableUsCurrentAccountPosition―Revisited[N].NBERWorkingPaperNo.10869.Nov,2005b.

[35]祝丹涛.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经济失衡[J].中国发展观察,2007,(11):46-49.

[36]MichaelP.Dooley,DavidFolkerts-Landau,PeterGarber.AnEssayOnTheRevivedBrettonWoodsSystem[N].NBERWorkingPaperNO.9971,September2003.

[37]BarryEichengreen.GlobalImbalancesAndTheLessonsOfBrettonWoods[N].NBERWorkingPaperNo.10497,May2004.

[38]FanGang.CurrencyAsymmetry,GlobalImbalance,andRethinkingagainofInternationalCurrencySystem[N].TIGERWorkingPapersSeries,No.94.June2006.

[39]方明.加快结构调整化解升值压力[N].(中国)金融时报,2006-05-26(08).

[40]李扬.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的挑战[J].国际经济评论,2006,(1-2):25-26.

[41]张礼卿.从结构性的视角考察全球经济失衡[J].中国金融,2007,(12):32-33.

[42]YonghyupOh,SeeunJeong.RebalancingSavings-InvestmentGapsinEastAsia[J].FONDAD,Jun2007.

[43]EnriqueG.Mendoza,VincenzoQuadrini,Jose-VictorRios-Rull.FinancialIntegration,FinancialDeepnessandGlobalImbalances[Z].IMF7thJacquesPolakAnnualresearchconference,Nov,2006.

[44]MenzieChinn,HiroIto.EastAsiaandGlobalImbalances:Saving,Investment,andFinancialDevelopment,Paperforthe18thAnnualNBER-EastAsianSeminaronEconomics[Z].FinancialSectorDevelopmentinthePacificRim,Singapore.June2007.

[45]BarryEichengreen,YungChulPark.GlobalImbalancesandEmergingMarkets[J].FONDAD,Dec2006.

[46]TheEEAGReportontheEuropeanEconomy,Chapter2,Howmuchrealdollardepreciationisneededtocorrectglobalimbalances?[Z].2008.

[47]RamgopalAgarwala,PrabirDe.ReducingGlobalImbalancesandAcceleratingGrowth:RoleofRegionalCooperationinAsia,FourthHigh-LevelConferenceonAsianEconomicIntegration:TowardsanAsianEconomicCommunity[Z].NewDelhi,India.Nov,2005.

[48]ArielBuira,MartinAbeles.TheIMFandtheAdjustmentofGlobalImbalances[Z].G24TechnicalGroupMeetingGeneva,March16&17,2006.

[49]YonghyupOh.AsianMonetaryCoordinationandGlobalImbalances[J].FONDAD,Dec2006.

[50]Li-GangLiu.China’sRoleintheCurrentGlobalEconomicImbalance[Z].RIEITDiscussionPaperSeries05-E-010.

[51]华民.全球经济失衡的触发机制及中国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6,(3-4):45-49.

TheLatestDevelopmentoftheResearchonGlobalImbalances

DangYin

(SchoolofFinance,Jiangxi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Nanchang330013,China)

全球经济问题范文篇9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营销;问题

一、进行国际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企业可以开拓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但针对各市场的营销方式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在全球化品牌建设与信息传播过程中,企业在美洲与欧洲应针对不同的市场需求采用差异化的营销方式,以实现最佳营销效果。全球消费者行为因市场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企业亟需在品牌的所有沟通渠道中获取对当地市场品牌定位与核心信息传播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国际市场营销是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必要产物,是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内市场也是国际市场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国际市场是指在一国以上的国家不同的发展环境中展开的,国际市场相比国内市场更加的复杂多变。而企业对于国际市场营销案例的分析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发展情况根据国际市场的调研分析和细分市场的组合,从而实现企业的利益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势必要加入全球化的经济中,而国际营销也是每个企业今后发展的方向,为什么说国际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必要呢,因为在一定的时期下,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所以当企业对市场的供给超过了市场供应量,企业就需要开辟新的市场;所以,在企业经济规模达到一定的发展以后,就必须要发展国际市场,而如今国际市场的不断发展,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所以就需要企业对国际市场营销案例做出合理的分析从而合理的制定国际市场营销方案,确定企业国际市场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明确自身定位,结合国际市场环境,使企业更有效的开拓国际市场。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一)市场推广本地化

国际市场营销已经跨过产品竞争,进入到品牌营销的新阶段。许多国际驰名品牌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脸面和名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进行市场营销时,要充分考虑到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要求,与国外接轨。包装需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设计要有特色且实用。折扣策略:可考虑以折扣价格先打开市场,打动消费者购买,验证产品品质。加强售后服务:消费者特别重视售后服务,尤其对于资讯、科技等产品,如能在售后服务取得其欢心,就较容易建立品牌知名度和认受性。严控产品品质:只有真正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才能争取消费者建立口碑。这将影响分销渠道能否顺利建立,对盈利亦有影响。选定目标市场:这对中小企尤为重要,因为中小企资源有限,此举让产品作针对性的推广和销售,在成本控制和市场监控方面都有优势。重视公关活动:公关活动包括各项赞助、品牌间的联合推广及传媒关系。

(二)营销网络化

互联网的产生和快速发展,为全世界几十亿人提供了统一的交互和认知的平台,任何有野心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企业都绝不可能放弃这样一个舞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加大了网络营销的投入,特别是对于消费类产品企业,以及服务企业来说,假如企业在这个时代还没有玩通互联网,那么企业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是比较困难的。

(三)营销高知识化

有能力负责进行跨国市场营销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自己的营销工作交给专业的事务所或者营销公司完成,跨国营销已经引领了全行业的专业化趋势,这也就要求了企业必须不断提升自身在国际市场营销中的知识累积和优化,引进高素质营销人才,才能保证在国际市场营销中发挥出自身的特点。

(四)目标市场更加细化

像几十年前福特出口一部T型小汽车时,不用考虑这辆车会被卖到墨西哥还是中国。那种一种产品打遍天下的模式现在已经越来越不好使了,不管是汽车,点子,IT还是家化行业,越来越多的跨国巨头开始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推出针对市场打造的产品。而另一方面,产品的个人定制越来越多的开始投入应用,未来像电脑,手机,汽车这样易于标准化的产品,个人按需定制很可能都会占据领导地位。因此,企业必须深刻挖掘自身产品的特点,将自身产品优势做大做强,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五)营销活动强调社会责任

企业应该主动把自己的企业文化和道德准则,与社会的舆论方向,以及国际主流的价值观统一起来,让人们在消费产品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把给自己的品牌注入更多正能量。

三、小结

对于国际市场营销问题的分析是企业在国际市场满足多国消费者从而满足企业发展和利益增长需求的基础。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国内市场是国内企业熟知的环境,但相比国际市场而言,国际市场的环境更为陌生,所以需要根据分析国际市场营销产生的各种问题通过从中的分析制定合理的计划和方案。国际市场营销为国际化企业的合作带来更多的指导。我们国家的企业前有海尔等家电行业发展在国际市场中发展是最早也是最好的,而在现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鼓励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往国际市场发展,才能保证企业能够长久稳定的发展策略,才能更好的打造全球品牌,做强做大。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发展活动,是保证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决策,同时也是每个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经济活动,是企业国际市场发展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贾法.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

全球经济问题范文篇10

从整体结构和核心内容来看,《劳动就业原理与政策》一书具有以下几个亮点:

第一,突出和重视“探究与思辨”。作者从劳动和就业两个方面展开研究,阐释劳动就业理论与政策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追踪研究前沿,发掘前沿趋势。首先,作者立足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局势,分析了当今时代劳动就业的显著特点和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作者认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要根据自身特c和自身发展需要灵活地选择或改进自身的生产组织体系,主导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也从物质资本转向人力资本了。其次,通过对全球劳动就业形势的分析,作者对劳动和就业两个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思考。在劳动方面,作者从“何为劳动”这一问题入手,对新时期劳动行为、劳动计量和劳动定价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对“劳动”行为的认识既要关注其原因也要关注其目的,因此劳动既是人们用于谋生的手段和工具,也能够满足人们的客观需要。劳动计量是对于劳动量的计算,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主要有计件计量、积分计量和计时计量三种,每一种都适用于特定的行业和领域。劳动计量的方法也要根据具体的劳动形式加以选择,如对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就必须采用不同的计量方法,以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对于劳动定价,则要结合劳动者个人的劳动能力、劳动行为、劳动结果和市场机制等实际情况具体制定,个体的劳动定价方法和企业的劳动定价方法有不少区别。在就业方面,作者从就业质量、就业方式和就业水平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在作者看来,就业质量的衡量标准主要有工资水平、工作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该种职业的发展前景等,而就业质量的提升不仅要依靠个人的主观努力,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丰富多样的就业形式也是促进就业发展的重要措施,灵活的、弹性的、阶段性的和流动性的就业方式是个人和单位的重要选择和考量。就业质量和就业方式改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就业水平。就业水平的测量主要通过就业率体现,不仅要考虑到就业机会的获得,也要考虑到隐性失业发生的可能性。

第二,紧密结合时展,及时跟踪国家劳动和就业政策的最新发展变化,并分析他国创业政策,获得启示和借鉴。中国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有相应的就业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前,是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的发展而采取的;在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是市场化的就业制度,用以推动市场化经济的发展和完善;21世纪初至今,是新的就业制度的探索时期。在就业政策方面,中国的就业政策从关注失业保险向关注就业能力的保障方面,从提供工作岗位到鼓励创业、创造工作岗位。对于就业能力的开发,企业和员工个人都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于企业而言,他们的主要责任就是帮助员工设计他们的职业生涯,增强他们的就业意识;对于员工而言,他们要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结合企业发展提升工作能力。此外,作者还对国外典型国家的就业制度和创业政策进行了对比分析,如,美国、欧盟、韩国等不仅实行了创业方面的教育培训,还通过法律、条规的颁布和实行,为创业提供支持。

全球经济问题范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美贸易贸易失衡问题

目前就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与美国贸易摩擦逐渐增多,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主要是因为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不断增大。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现实,从2010年―2014年,中美贸易失衡问题逐渐突出,并且贸易顺差额不断加大,依次为1356.24亿美元、1526.65亿美元、1623.21亿美元、1742.32亿美元、1856.21亿美元,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导致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加大,引起美国的不满。2015年末,中国贸易顺差占总额比重的45.9%,这一数据表明,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加剧。综合上述数据结果显示,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不断扩大,使我国面临美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本文在对该问题研究过程中,将注重探讨了导致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原因。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表面原因

从表明来看,造成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主要是由于人民币汇率导致。人民币汇率对于中美贸易有着较大的影响,人民币的贬值,会增加中国在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实现贸易顺差,而人民币升值,将对美国贸易发展有着较大的利益。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我国学者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人民币汇率与中美贸易失衡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但是人民币汇率并不是影响中美贸易失衡的关键问题。中美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可以更好地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美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则以重工业发展为主。这样一来,导致中国经济科技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在发展过程中,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也是实现中国贸易顺差的一个主要原因。美国以人民币汇率指责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可信性较低。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

中美贸易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财政赤字以及过度消费问题,直白地讲,就是美国内部存在失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美国账户差额较大,储蓄投资缺口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导致美国内部存在较大的失衡现象。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刺激消费,存款利率不断下调,导致其储蓄率下降。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美国2010年到2013年期间,存款利率始终保持在2%以下,这样一来,人们的钱更多用于消费上。同时,从目前美国财政赤字情况来看,美国2011年的财政赤字为1.48万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的财政赤字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了10.8%。在奥巴马实行减税方案过程中,财政赤字程序大幅度增长,这样一来,导致美国账户逆差可能性增大。

随着美国财政赤字的不断增加,其他项目逆差也呈现出一种上升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了美国国民存在过度消费的情况。上世纪末,美国居民总消费与GDP的比重为70%,到了21世纪初,这一比重仍然呈现出较大的上升趋势,到了2013年,这一比重高达72%。在这种情况下,造成美国国内储蓄不足。美国在发展贸易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于对储蓄资金的弥补,想要通过贸易失衡问题,对国内存在的资金问题进行解决。这样一来,即便不与中国存在贸易失衡问题,也会与其他国家出现较大的贸易失衡问题。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笔者认为,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表现在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三个方面内容。关于这一问题,具体内容如下:

产业转移因素的影响:随着东亚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新兴经济体规模增长速度较快,形成了一个全球性质的生产加工新格局。在这一格局下,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受到产业转移因素影响较大,促进了中国贸易顺差。

加工贸易:在加工贸易过程中,由于我国劳动力廉价,大部分已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使我国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加工贸易优势。在2013年,我国加工贸易带来的贸易顺差在2000亿美元,劳动密集型产业格局影响下,使中美贸易失衡问题加剧。

美国对中国的出口管制:针对于这一问题,主要集中在了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管制上。美国在这一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弥补了货物贸易逆差。但由于对出口高科技产品的严格管制,导致国内一些客户选择其他国家的高科技产品,严重影响到了美国高科技产品的销量,从而导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经济全球化背景环境下,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主要是由于美国自身经济问题影响,深层次原因主要体现在了产业转移、加工贸易以及对外出口产品的管制上。因此,在处理两国贸易过程中,美国如何正视中国地位,意识到自身经济发展问题,降低对华贸易的管制,是解决贸易失衡问题的关键。中国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更好地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加强对自身的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鲁婕.从宏观经济视角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研究[J].商,2014.

全球经济问题范文篇12

关键词:东亚金融合作清迈协议经济全球化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从20世纪70年代起推动着全球经济向前发展,然而也正是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把经济全球化弊端带到世界各地,特别是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如果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全球化进程中不稳定的扰动因素的话,那么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全球经济,特别是东亚地区警醒到全球化的发展使东亚地区过度依赖于欧美经济的危险性,欧美经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使东亚意识到以前的“失衡中换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为了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东亚地区主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减少对欧美经济的过度依赖,将巨额的外汇储备和高储蓄率留在区域内,促使东亚地区经济的内部循环发展。因此,东亚地区迫切需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寻找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最明显的例子尤其是中国,需要扩大内需,提高国民消费水平。但是我们还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难以摆脱困境,加强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有利于共同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二、全球化大背景下的后危机时代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这已经是个不争的客观事实。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紧密连接在一起,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明显。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的跨国界流动推动着国际贸易、直接投资发展,然而资本的跨境频繁流动也传导着风险,国际资金的全球流动对发展中国家不完善的金融市场造成冲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于泰国等国的金融市场不完善,监管机制缺乏,泰铢危机造成资本恐慌进而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韩国陷入金融危机,曾创造了“亚洲奇迹”的这些国家出现了经济的负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始于美国次贷危机,金融全球化带动金融业快速发展,然而相应的监管却没有全球化,各国的监管无以应对当前金融全球化的复杂情况。出口导向型的亚洲国家尽管在虚拟经济上没有收到较大的冲击,但是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本次金融危机导致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全球需求的大幅下降,2009年初亚洲出口同比下降40%,东亚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放缓(见下表)。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其中中美经济失衡是当前全球化失衡的核心问题,中国的消费需求增长有限,利用劳动力及资源优势发展形成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方式,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国内消费需求大幅下降且复苏缓慢,而中国过度依赖出口拉动经济的不健康增长方式问题受到中国政府的重视。由此可见,面对全球化慢慢改变节奏的过程中,东亚金融合作显得紧迫。

三、东亚金融合作分析

1.东亚金融合作的意义

(1)有利于推动东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的金融危机中,一直试行出口导向拉动经济的东亚国家,由于欧美市场消费萎缩,经济增长受到严重影响。东亚各国开始审视当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之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消费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因此,东亚金融合作,包括亚洲债券市场、共同储备基金,将加强东亚资金的区域内部循环,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东亚储蓄资金通过本地金融市场进行投资,将会增大本地金融市场规模,提高资本流动性、增加投资和发行的良性循环,这将推动东亚新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后危机时代的重要环节,中国、日本、韩国的经济转型更多需要的是提高私人消费水平,扩大内部需求,稳步减少对外部需求的依赖,而投资水平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应把重点放在扩大投资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上。

(2)有助于维护东亚地区金融安全

金融全球化促进了资本的有效流动、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但另一个方面,国际短期资金的投机性流动对不具有完善金融市场的新兴国家也造成了经济的冲击,甚至经济的衰退。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东亚地区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汇率市场与国内资本市场的剧烈波动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2.东亚金融合作现状

(1)清迈协议及共同外汇储备库

2000年“10+3”东亚地区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各方通过了“清迈协议”,旨在通过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的货币互换安排,维护地区货币的稳定性,这被认为是东亚区域金融合作正式机制化的重要标志。主要内容包括:将东盟的货币互换扩到东盟所有成员国;东盟、中国、日本、韩国之间建立双边互换和回购协议网络;充分利用“10+3”框架保持和资本市场上相关资本流动数据互相交流;同时建立东亚金融经济联络人员网络以促进地区金融监督。在2009年底,清迈协议多边化-东亚共同外汇储备正式建立,总规模1200亿美元,其核心目的即解决区域内短期资本流动性问题,对现存的国际融资和援助资金安排加以补充。在1200亿中,中日韩三国占了8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的份额,这是亚洲货币基金建立的第一步。

(2)亚洲债券基金

东亚地区本身就具有较高的储蓄率,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政策又使该地区拥有巨额的外汇储备,这些条件使东亚地区有较高的资本可供投资,但这些资本并没有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所用,而是主要投资于欧美等国的债券市场。然而东亚地区的经济结构并不合理,过度依赖外资和银行间接融资,需要一个成熟、稳定的债券市场,亚洲债券市场是健全区域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之一。

在2003年,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央行行长会议上总额为10亿美元的亚洲债券基金宣布建立,2005年,又推出了总额为20亿的第二期亚洲债券基金,这由泛亚债券指数基金和八个单一市场指数基金组成。泛亚基金旨在创建一个完整的区域性本币债券指数并为机构投资者提供一个可投资于亚洲的成熟金融市场。

四、后危机时代东亚金融合作面临的难题和可行性分析

尽管有欧盟作为区域合作的榜样,但是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有较大差异,经济一体化程度远低于欧元区各成员国,欧元区出现的债务危机也显现了货币一体化进程的复杂性。本文认为在一定时期,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单一货币区暂时难以实现。尽管如此,东亚地区要继续改革金融体制,推动金融合作,最重要的是稳定地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追求知识创新、扩大区域内部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使东亚各国经济步入健康稳定的轨道。

1.东亚金融合作面对的困难

从货币一体化的发展来看,一体化的实现需要领导核心的推动,在欧洲有德国和法国两国推动,在美洲有美国和加拿大作为领导核心。而在东亚区域合作中,本文认为能成为领导核心国并推动一体化进程的两个大国是中国和日本,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中日两国仍然存在一定隔阂,难以合作推动从而发挥领导作用,这正是东亚合作的领导核心问题。

2.东亚合作的现实路径选择

(1)建立亚洲货币基金

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成员意识到,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全球化的情况下,国际游资投机行为会造成汇率波动,因此共同建立区域信息沟通和监测机制是防止危机再度爆发的有效措施。

首先,在宏观经济领域加强阶段型监控和推动。第一阶段包括引入信息分享制度以促进各成员的经济政策透明度;第二阶段包括撰写监控报告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对汇率政策协调进行重点研究和推动;第三阶段,在本地区金融体系完善的情况下,实施区域汇率安排,保证区域汇率稳定,甚至未来推动单一货币实施。

其次,在宏观经济协调时,东亚各成员国内金融体系改革也要同时进行。第一阶段,各成员要按照亚洲货币基金提供的共同指标模板对国内金融机构进行改制和救助;第二阶段,在各成员可承受压力下,推动成员国内的所有银行达到监管要求;第三阶段,对区域内金融机构进行规范协调,努力推动成员国金融体系自由化,以确保区域金融一体化和亚洲金融区的建立。

(2)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深层次发展

后危机时代,东亚地区金融合作的重点在于汇率稳定的基础上,促进区域内较高的储蓄资本为区内经济发展所用,因此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指出,新兴市场储蓄流向发达经济体理论是不合理的,因为当前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缓慢,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处在高速发展阶段,资源丰富且劳动力红利仍然存在,是未来世界经济中高增长的可投资标的。东亚地区拥有高额的外汇储备同时也拥有较高的储蓄率,中国的总储蓄率达到50%以上,其他东亚国家的储蓄率也远远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储蓄率。最主要是东亚地区缺乏完善的资本市场,高额的外汇储备和储蓄一直流向美国成熟稳定的资本市场,再以高成本短期流动性强的热钱流向东亚地区,形成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亚洲债券市场的深层次发展旨在促进东亚储蓄和外汇储备在区域内循环,促进东亚地区经济发展。

(3)推动东亚地区股票市场合作

关于东亚金融合作研究,国内外学者大多集中研究“清迈协议”,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而对于东亚股票市场合作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原因在于之前东亚金融合作的重点在于货币互换、债券市场等初级阶段的合作,股票市场一直被认为是开放风险较大、基础建设薄弱、监管水平发展不一致,容易造成经济动荡的市场。然而,随着目前局势的变化,东亚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和支持,股票市场作为世界上广泛运用的直接融资渠道,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资本,改变其过度依赖银行短期信贷的单一融资方式,而且有利于改善其经营管理方式。

五、结论

在后危机时代,东亚金融合作应基于目前的合作,即清迈协议的多边化、外汇储备库的建立和亚洲债券基金,促进东亚经济的新的增长方式,摆脱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将高储蓄和外汇储备有效地被本地区利用。区域汇率的稳定可以促进亚洲债券市场的深层次发展和股票市场的合作。对于亚洲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合作,本文认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合作对完善东亚资本市场、确保区域资金在区域内有效利用,不再只将巨额外汇储备流向欧美资本市场,这对亚洲经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莜原兴.东亚地区金融合作之路.国际经济评论,2009(3)

[2]张蕴岭.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趋势.当代亚太,2009(4)

[3]屠年松,朱雁春.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再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9)

[4]李晓.“美元体制”的可持续性与东亚货币金融合作的路径选择.学术月刊,2010(6)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关系范例(12篇)

    - 阅0

    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关系范文篇1《控制性详细规划》;读书报告;控制要素[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12)7-0037-02城市详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

    世界经济走势范例(12篇)

    - 阅0

    世界经济走势范文篇1世界石油消费:稳步回升,不确定性犹存2010年世界石油消费回升,中国是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2010年,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冲击后,世界经济微弱复苏,世界石油消费有所.....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