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范文1篇1

学校安全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它的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常抓不懈,警钟长鸣。本年的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要继续加强安全防范教育,健全安全保障制度,落实安全各项措施,不断强化学校内部安全管理责任制,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治安环境和育人环境,保障学校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一、目标要求:

以创建“平安校园”为目标,认真贯彻上级部门关于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有关文件,扎扎实实做好学校安全、综治等各项工作。加大安全检查管理力度,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改善学校周边改造区域的安全条件;针对阶段性、季节性学校安全管理的特点,抓好游泳安全、疾病防疫、食堂卫生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校园周边整治和治安安全等重点安全防范工作;抓好校园安全隐患整改,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杜绝重大、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避免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各类事故的发生,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实现学校的安全稳定。

二、工作要点:

1、教育教学安全

安全工作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全体教职工要时时处处绷紧安全这根弦,积极行动,人人讲安全,个个关心安全,为营造一个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而努力。各班要将安全工作纳入各学期工作计划、活动方案中,切实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思想政治和法制教育、安全教育,重视学生的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和教育管理,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保护、自我防范能力,坚决克服麻痹思想,扎扎实实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积极预防和减少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

⑴各班应把安全教育作为每天晨会的必讲内容。

⑵各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生理变化,加强心理辅导,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⑶由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牵头责任人、各班都要周密考虑,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严格管理。各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来,不能有丝毫的大意。

⑷加强对学校公共场所、各班、功能室的用电、用水管理,不准私拉电线,乱接开关。

⑸体育课及其它室外游戏,教师应全程监督学生的活动。活动量较大的要向学生讲清要求,问清学生能否参加,不得勉强。

2、加强交通、“三防”安全教育:

⑴要把交通、“三防”教育贯穿在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假期要教育步行、骑车的同学靠右行、靠边行。

⑵教师要加强责任心,要等清校后方可离校。

⑶各班切实执行学校按时清校的规定。

(4)加强门口的工作责任,校门口不得乱停车辆,禁止闲杂人员进入校园,外来人员进校要办理登记手续。

3、校产校舍安全:

⑴定期组织校舍安全检查(开学初和期中),特殊天气随时检查,发现险情及时汇报排除。

⑵每个教师都应确立主人翁的思想,保持高度警惕,关心校产校舍及其它设施安全,发现问题及时汇报。

⑶加强保卫工作,积极衔接有关部门强化防盗防火措施。

4、教学设施安全:

⑴电器、教具使用前要进行安全检查,如有故障要及时排除。按规定接插线,插线前应检查电线绝缘皮是否完好,禁止乱拉电线。

⑵体育器械在使用前体育教师或活动课辅导教师要先认真检查一遍,确定完好后方可组织学生使用,使用时教师不得离开现场,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活动,加强保护,防范事故的发生。

⑶加强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上下楼梯靠右轻走,严禁在楼道、走廊里奔跑追逐。

⑷加强对实验室、电脑房等特殊场所的管理,按规定操作。

⑸完善防火设施,加强操作培训,设置警示标志。

5、其他

⑴加强食堂卫生安全管理;

⑵衔接有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和治安安全工作。

三、各月学校安全、综治、信访主要工作及活动安排:

9月份:

1、制定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计划

2、学校开学初安全检查、排查

3、层层签定安全承诺书和责任书

4、开学发放《学生上下学安全协议书》与家长签订

5、分发教育部《告学生家长一封信》,做好大型节假日防溺水教育工作

6、做好学校的正常值班护校工作

10月份:

1、学校食品卫生专项检查

2、聘请学校法制副校长

3、中秋、十一安全活动宣传

4、学校防震减灾应急演练

5、做好校园欺凌安全教育工作

11月份:

1、进行防火、防盗、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为重点的安全教育

2、举行家长座谈会,进行安全教育培训讲座,家校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

3、全国消防日(11.9)宣传活动

12月份:

1、开展“12.4”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

2、学校安全工作例会,总结上半年学校安全工作

3、冬季防滑防冻安全教育

4、防煤气中毒应急演练

2019年1月份、

1、学校假期安全工作安排

2、学校校舍安全检查,做好灾害天气的安全防范工作

3、学校校舍、安全设施检查、维护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范文篇2

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的指示,我校开展了线上钉钉教学工作,到目前为止,九年级英语完成了为期八周的线上教学。这八周时间我们完成了九年级英语新课教学内容并开始了第一轮复习。初步完成了八年级复习,利用“钉钉”上直播课,实施线上教学,每天布置线下作业,学生当天上传作业,教师及时批改,后期制定了复习计划,也是统一进度。随着疫情的好转,我校将于4月24日复课,根据区局要求,再次制定线上线下教学衔接计划:

1.综合每周上报的学生网上学习和作业批改情况,摸清未参与线上学习的学生对象与人数,及延期返校学生对象与人数,了解学情,返校后对学生在线学习质量进行诊断性评估。

2.加强词汇识记和巩固以及句型的运用。

3.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班上再强调,力争学生搞懂。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对未进行网上学习和自控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都比较差的学困生,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要充分利用课后的时间,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5个性化辅导。

分析部分学生学困的真正原因,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四个方面入手,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学习状态的改善:

帮助学困生分析现状,让学生自己明白在知识点方面存在哪些不足。造成不足的原因是内在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并进行思想教育,使

其端正态度,明确学习的方向,理解自己的学习现状,并鼓励这些学生可以做到迎难而上。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范文篇3

一、年度工作总结

㈠、年主要生产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1、原煤产量:1-11月份计划74.5万吨,实际完成84.23万吨,完成计划的113.06%,同比减产0.26万吨,全年计划80万吨,预计完成91.73万吨,完成计划的114.66%,同比减产1.13万吨。(1)、回采产量:1-11月份计划66.8万吨,实际完成76.68万吨,完成计划的114.79%,同比增产0.63万吨,全年计划72万吨,预计完成83.28万吨,完成计划的115.7%,同比减产0.43万吨。(2)、掘进产量:1-11月份计划7.7万吨,实际完成7.56万吨,完成计划的98.2%,同比减产0.89万吨,全年计划8万吨,预计完成8.46万吨,完成计划的105.75%,同比减产0.69万吨。

2、总进尺:1-11月份计划15020米,实际完成16065米,完成计划的106.95%,同比多掘811米,增幅5.32%。全年计划16500米,预计完成17385米,完成计划的105.44%,同比多掘686米,增长4.1%。(1)、开拓进尺:1-11月份计划729米,实际完成895米,完成计划的122.77%,同比多掘264米,增幅41.8%。全年计划800米,预计完成1005米,完成计划的125.63%,同比多掘297米,增长41.95%。(2)、准备进尺:1-11月份1900米,实际完成1868米,完成计划的98.3%,同比少掘554米,降低21.87%。全年计划2000米,预计完成2008米,完成计划的100.4%,同比少掘474米,降低18.8%。

3、综合单产:月计划3.1579万吨,1-11月份实际完成3.5546万吨,完成计划的112.56%,同比提高4818吨,增幅15.68%,全年预计完成3.5万吨,完成计划的110.83%,同比提高4299吨,增幅14%。

4、综合单进:月计划176.3米,1-11月份实际完成191米,完成计划的108.34%,同比提高9.8米,增幅11.57%,全年预计完成190米,完成计划的107.8%,同比提高20.5米,增幅11.8%。

5、回采人效:全年计划134.83吨,1-11月份实际完成177.37吨,完成计划的133.55%,同比提高21.31吨,增幅13.66%,全年预计完成176.58吨,完成计划的130.96%,同比提高18.75吨,增幅11.88%。

6、掘进人效:全年计划2.07米,1-11月份实际完成2.62米,完成计划的126.57%,同比提高0.48米,增幅22.43%,全年预计完成2.60米,完成计划的125.6%,同比提高0.44米,增幅20.37%。

7、回采工效:全年计划14.0吨,1-11月份实际完成13.86吨,完成计划的99%,同比提高0.1吨,增幅0.7%,全年预计完成14.01吨,完成计划的100.07%,增幅0.7%。

8、掘进工效:全年计划0.18米,1-11月份实际完成0.2米,完成计划的111%,同比提高0.02米,增幅11%,全年预计完成0.195米,完成计划的108.3%,增幅8%。

㈡、年主要工作

1、重点工程完成情况:⑴、370工程:①、指标完成情况:年计划800米,1-11月完成895米,全年预计完成1005米,完成年计划125.6%;具体上仓石门41米,井底大巷103米,皮带下山321米,轨道下山277米,下部车场102米,水仓105米,二联巷30米,下部煤仓及通风立眼26米。②、370主要工程完成情况:一是完成370主暗斜井返修330米,行人斜巷起底80米,两部强力皮带基础及巷道铺底工程;二是两部强力皮带安装工程完成投用;三是临时排水系统650米6寸管路及临时配电点安装投用。③、年末形象进度:到年末370水平一期工程完工并投入运行。具体是370水平通风系统形成、主运输两部强力皮带、上部车场架线机车投运、370集中临时排水系统形成并投用。首采区首采面具备开工条件。⑵、525准备工程:年计划1000m,1-11月完成887m,全年预计完成1007m。具体是525轨道巷711m,皮带巷296m。

2、积极开展双建双达工作,使班组管理队伍建设形成规范年围绕集团公司全面开展双建双达工作的要求,以建设标准化班组为载体,实施安全监管分离,推行工序流程化验收,强化旬检月验工作,成立双建双达领导组织机构,下达了双建双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以人本管理为主,构建班组建设、工资分配机制,着眼于现场动态操作达标和质量达标的规范考核,使班组管理工作得到了规范和加强。⑴、坚持月度班组双建双达考核,依据日常动态抽查考核、过程跟踪监督管理、旬检月验结果考核、班组内部管理考核四项考核,对采掘班组进行排名奖励,1-11月累计考核462个班组,表彰优秀班组232个,班组达优率50.21%,奖励金额29.6万元。激发了班组自身开展管理的热情,规范了班组考核程序,使班组管理向制度化迈进。⑵、严格执行采掘工序流程化验收,由生产、安全业务科室、矿科两级小分队进行现场动态管理、流程验收执行考核情况进行检查,按照检查合格率分队进行月度排名考核,结果同队干、验收员安全绩效进行联责,推进了班组过程管理的规范化。⑶、改进旬检月验方式,坚持旬检月验专业大组统一行动,吸纳队组队干一级参与,实行以检代培、以检代会,促进了队组间的工作交流,并通过现场针对性的点评,分析原因,制定措施,有效地提高了队干的标准化认识。⑷、依靠安全监管,由安全员履行现场跟踪监督考核,实现了过程控制、过程把关、过程考核,有力地推进了动态双达标工作的深入开展。⑸、加强职工培训,以班组长以上干部业余培训、职工脱产轮训的方式,提高基层骨干人员的质量标准化知识水平。全年对特殊工种、班组长、队干组织培训40期990人(其中矿组织培训21期709人、参与集团公司培训29期281人)。

3、专项治理及五项整顿进展情况按照集团公司年度及各季度专项治理要求,结合三季度以来开展的五项整顿,积极制定实施考核方案。进展情况如下:⑴、精品工程:1-11月份完成10-304、1-1012、1-1014、1-1015及11-303采面采场支护及两巷管理达标工程;完成了11-3032、十采区轨道巷和525轨道巷掘进精品工程;完成了525轨道巷中运输精品工程。⑵、专项治理:①采面专项治理:a、完成了采面端头及两巷管理,端头统一实行五对十梁,端头三角区形成抬棚支护。b、采面上下安全出口实现格网式封闭支护。c、完善了两面工序流程验收制度,规范了过程考核;并组织了采掘小队长、验收员、三职队干进行了理论培训和实施情况评比。d、采面液压系统进行了规范管理,使用了自动配液装置,改用φ25大流量钢性液压管路,完成了大流量泵站应用,泵站实现了峒室化管理。e、规范了移溜器使用,杜绝了移溜不规范现象。柱鞋全部采用热铸冲压球面式,减少了平底柱鞋支柱受力不平衡易损坏的情况。②开掘专项治理:a、积极推进采掘一体化,在掘进时完成了顺槽皮带峒室、设备存放峒室、泵站峒室等,规范了缆线、管路吊挂。b、开掘面全部实现了风动化,保证了高强支护的全面推广。c、斜巷小运输全部采用25kw绞车运输淘汰了11.4kw绞车,普及了自制夹板护轨式道岔,彻底淘汰简易道岔。d、双锚支护巷道顶板离层监测到位,安设锚杆离层监测装置53套,监测拉力使用液压枕22个;对所有锚杆巷道实行监测数据的日常收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支护设计进行及时改变,巷道开口、拐弯全部实现了高强支护。e、锚喷支护质量管理配备了岩芯钻取机、喷层强度拉拨仪、点荷载强度试验机等监测仪器,制作砼模块进行压力试验。③中运输专项治理消灭了非标道岔,治理轨道580m,改造更新了安全防跑车装置20套,施工水沟750m,整挂缆线管路8500m,使盘区中运输标准化基础得以巩固提高。4、存在问题及原因剖析总结一年来的生产组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衔接紧张、生产组织不均衡稳定性差,具体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⑴、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无炭柱和断层发育异常,衔接计划性差、生产稳定性差,采掘巷道施工设计变更频繁,巷道拐弯多环节多,采面圈定储量较小;不仅制约着单产单进的提高,而且直接导致矿井衔接不能按计划稳定开展,成为矿井衔接组织落实的突出矛盾。今年以来采掘生产揭露无炭柱45个密度达116个/km2,1米以上断层72条密度达75条/km2;1-11月共计圈定采面11个,圈定储量103.7万吨,实际采出76.67万吨,其中单面储量在5万吨以下的有3个。绕过构造掘进绕巷2138m(其中沿空留巷14次608m)。⑵、采掘搬家倒面频繁,工程头绪多,点多面广线长,安全生产管理难度大,1-11月共安装采面10次,结束采面8次,采面延长缩短搬家14次,采面初采初放16次,开掘搬家开口53次,贯通36次。⑶、采掘装备落后,三化作业线普及推广后效果未能得到充分体现,也是造成衔接紧张的原因。⑷、采掘两面质量标准化内涵水平虽有所提高,但距精品亮点和双建双达要求仍存在差距。

二、年工作思路及主要工作

㈠、工作思路:确保一个投产、搞好两项改造、实施三项创新、实现四个提高

1、确保一个投产:即确保370水平首采区首采面年9月1日投产;2、搞好两项改造:即对455水平、525水平生产系统能力不能适应水平生产能力充分发挥的主要环节进行改造;3、实施三项创新:即依靠技术进步,积极进行370轻放、525轻综、370综掘三项先进装备和技术工艺的推广应用,改善矿井采掘装备及工艺低效落后的现状,实现矿井生产技术内涵水平的不断提高;4、实现四个提高:依靠加强基础管理、应用先进技术达到单产、单进水平两项指标的提高;依靠推行数字化考核,完善队组分配用人用工制度,还原队组对班组管理的主体职能,深化双建设双达标工作,实现班组管理水平和质量标准化内涵水平的双提高。

㈡、年度矿井生产格局调整及生产组织安排1、指标计划:原煤产量:90万吨;目标:100万吨总进尺:17500米,其中:开拓900米,准备2300米;综合单产:32051吨/个月;综合单进:182米/个月;回采人效:162.70吨/人月;掘进人效:1.944米/人月;2、年生产格局调整工作思路:围绕370水平年9月1日投产,矿井生产格局到04年三季度由两井口两水平两采区、两采六掘二开三准转变为两井口三水平三采区、三采六掘二开三准,形成三个采区三个采队分区生产格局;立足370十一采区轻放、525三采区轻综、370综掘三项采掘装备升级,提高采掘生产技术水平。3、队伍配置:立足370水平投产,采掘比例按1:2配备,即三采六掘,准备头按两区2.5个头配备,370开拓两头保持长期生产。如此队伍配置仍维持03年三采六掘二开三准14个采掘头面,370首采区首采面不考虑增队,由十采二个准备头进入施工准备进尺、十采两个掘进头进入施工回采进尺。采煤队:全年按2.5个头安排,十采区一个队、三采区一个队、十一采区0.5个队。即前半年370投产前一个采队兼顾矿井生产安装准备工程,370投产后形成三个采队分区生产格局。开掘队:仍保持两开三准六掘十一个头。从年初即调整为平峒三采区一准两掘保一采,斜井十采区调整为两掘保一采,370调整为两开两准两掘保一采,(考虑370首采区18°下山施工、涌水影响,安排两准全力组织准备工程,待6月份一个准备头工程完成后转为三采区准备和回采绕巷施工)。4、衔接产量进尺:年矿井衔接产量安排105.8万吨(其中回采96.8万吨,掘进9万吨),衔接回采进尺14300米。其中:采一队衔接产量47.3万吨,衔接进尺3400米,需衔接单进150米/头月;采二队衔接产量35.7万吨,衔接进尺5600米(含绕巷进尺1000米),需衔接单进170米/头月;采三队衔接产量13.8万吨,衔接进尺4800米(含绕巷进尺1000米),需衔接单进200米/头月。

㈢、环节系统改造工程安排:为了确保年370水平首采区2#煤合并层轻放综采、525水平三采区轻型综采和370综掘三项技术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并确保其先进装备工艺高效生产效能的充分发挥,通过对现有矿井主要生产系统能力核定,确定年对不能满足平峒60万吨、斜井90万吨能力提升要求的主要生产系统进行改造,总费用预计1898万元。1、项目及费用:⑴、斜井455水平环节改造(总费用预计612.5万元):①、455大巷1吨矿车需改为1.5吨底卸运输,投入150辆1.5吨矿车180万元,更换整流柜2台6万元,对455运输大巷宽度不足的384米进行巷修需120万元,大巷水沟570米返修18万元,2700米38kg/m的轨道更换85万元;②、井底双翻笼需拆除安装1.5吨底卸站16万元,绕道水沟制作180米及640米轨道更换需46万元,安装工程费用6.5万元。③、主斜井强力皮带更换需90万元,给煤机更换5万元,机头基础施工15万元,安装工程费用6.5万元。④、斜井大巷人车投用峒室返修60米,铺轨安设照明120米需12万元。安装工程费用6.5万元。⑵、370水平投产系统工程(总费用预计1106万元):①、370水平排水系统形成并投用,购置水泵4台,铺设φ325管路4800m,变压器3台,电缆5200米,开关等35台件,安装工程费用6.5万元。总费用609.5万元。②、斜井地面供电系统改造:由水电中心安排。③、370水平运输系统形成并投用,两部皮带800m400万元,基础工程50万元,电气设备40万元,安装工程费用6.5万元,总费用496.5万元。⑶、平峒辅助运输系统改造工程(共计179.5万元):平峒525轨道巷运输系统改造工程,需投用单轨无极绳两部110万元,巷修200米60万元,峒室施工6米3万元,安装工程费用6.5万元,共计179.5万元。2、工程安排及工期:⑴、455大巷巷修:工程量384米;⑵、455大巷换轨3340米,其中大巷重车道2700米,车场绕道640米;⑶、455大巷水沟返修750米,其中大巷返修570米,车场绕道返修180米;⑷、井底翻笼改造;⑸、主斜井强力皮带改造。以上工程调整和委外队伍合理安排从年2月1日开工至年6月30日完工。

㈣、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工程施工组织,圆满完成370投产及两井口生产能力达产工作1、工作目标:具体情况:⑴、370水平:首采区首采面年9月1日高标准投产,截止年12月底,370首采区首采面1-1102正巷具备开口条件,付巷距开口条件准备进尺还有120米,预计3月1日开口。370首采面1-1102设计总进尺1480米,单进150米/个月,工期5个月,贯通时间年6月30日,安装期2个月,年9月1日高标准投产。⑵、截止年12月底,370水平变电所水仓剩余开拓工程量470米,单进45米/个月,工期5个月,工程完工年6月30日,安装期1个月,年8月1日370水平变电所水仓投运。⑶、斜井455系统改造6月底高标准完成。⑷、平峒525辅助运输系统改造3月底高标准结束。2、主要措施:⑴、成立技术管理专职机构(重点工程办),负责工程施工方案优化、施工队伍的协调配合、工程质量的验收把关、新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等日常管理工作,确保重点工程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组织四高标准如期落实;⑵、继续推行重点工程项目责任制,由分管领导全面负责,采取联责抵押的办法,对所有班组长以上骨干人员进行联责;⑶、立足阶段系统形成即投用,在年初投用主运输系统,并逐步投用综掘及三化普掘,确保工程高效组织;⑷、生产口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工程组织上,全方位开展协调服务,积极为施工队组创造宽松便利的工作条件。

㈤、深入开展双建双达,加强班组管理,强化队伍建设:1、工作思路:年,在认真巩固年双建双达工作成绩的基础上,重点依靠规范班组队伍建设管理体系、培养素质型员工、塑造学习型骨干班组、建设标准化重点队组,来深入开展双建设双达标工作。2、主要措施:⑴进一步健全双建双达管理体系,建立日常管理考核机制,明确分步达标规划。由分管领导全面负责,依靠专职人员动态抽查、安检人员跟踪考核、月度达标考核评比来推动双建双达管理考核规范化;⑵进一步深入推行工序流程化验收考核工作,从验收员抓过程、班组长联结果、队干三职抓落实实行逐级负责制,明确责任,明确要求,明确考核,真正使工序流程化验收成为动态管理的一项主要措施来体现;二是开展工序间、岗位间过程监督制约,每道工序进行前由操作者对上一道工序结果进行验收,不合格的返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以此保证动态操作标准化。⑶强化职工培训教育,以现场帮教、业余学习、脱产培训三结合开展职工教育工作,依靠完善的技师评聘程序,按季度对优秀员工进行重点培养、脱产培训、业余培训,每季末评定一次,受聘技师享受特殊津贴。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塑造素质型员工。⑷认真落实专项治理、积极创建精品工程,分阶段达标并不断巩固提高,从而达到提高质量标准化内涵水平的目的,实行选项立项制、项目责任制、指导验收制、成果巩固制几个环节的重点管理,促进专项成果和精品建设的良性发展。具体目标是采面克服地质因素100%达标,50%达精品;开掘面100%达标,60%达精品,在标准化基础上实现精品意识的提高。⑸从抓队组分配管理入手,立足培养基层骨干管理人才,搞好队伍建设。由分管领导、业务科室重点联点联责,分阶段明确标准要求,明确目标计划,还原队组对班组全责管理职能,让队干从机械单纯的生产中解放出来,借助管理手段推动队组工作,充分发挥班组长的团结协调能力;积极开展重点队组的塑造工作,从而激发队组队干创造性工作的热情。以重点队组建设的幅射效应带动队组整体管理上水平;年内采掘开分三个系统分别塑造1个重点队组、全优队组。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范文篇4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组织、课程组织的衔接性、螺旋式课程组织、课程组织的均衡性

广东省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是满足中职学生升学需要的一项重要举措,商务英语专业属于对口专业之一。但由于尚在探索阶段,课程组织中容易出现课程目标断层、专业课程重复、重点课程缺失等问题。因此,加强关于优化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组织策略的研究,具有必要性、实践性及时效性。

一、加强文化基础课程学习,保证与高职课程顺利衔接。

林智忠在《课程组织》引述Oliva的观点,认为课程组织的衔接性是指课程的不同层级之间的连续性,让学习者能顺利地从一学习阶梯过渡到另一学习阶梯。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两种阶段的课程要求虽然不同,但内容之间是相互衔接的。目前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比较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文化理论课知识的学习。中职学校的商务英语课程组织一般以市场需求为指针,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学生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知识、重实践;轻理论、重技能"的现象,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中职学校应意识到升学有利于提升的学生就业的技能和学历,有利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业与升学要两手抓。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组织中,有必要把报考三二分段中高职连读项目的学生单独编班,有针对性地加强文化基础基础课程的学习。语数英课程可按"适度、够用"原则开设;并应增加专业基础课如英美概况、国际贸易地理等,为高职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二、制定和实施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标准。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合作交流,导致了课程设置重复出现问题。如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地理、外贸函电、外贸单证等这些课程,中职、高职都有开设且内容基本相同,这就造成了学习课时、资源消耗和浪费,降低了教学及学习效率。

在中高职衔接中,较多专家学者主张实行"五年一贯制"模式。但各所中高职学校都有其学校办学特色、专业建设特色,"五年一贯制"这种大一统的做法忽略了各校的实际情况,扼杀了各校的建设特色,可行性不强。既可保证中高职院校办学的衔接性,又可保留各院校的特色,两全其美的做法为制定中高职一体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标准。中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如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单证、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知识、国际贸易业务实训等,实行中高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组织设置,制订统一的课程标准计划,加强中高职贯通的专业对接度,形成课程体系相衔合理发展的态势。

三、构建螺旋式课程组织,重点难点内容要重复加深。

钟启泉教授在《课程论》一书中提出螺旋式课程组织,要求在不同阶段渐次提高说重复学习的主要概念和观念和繁复程度。虽然课程组织上内容不宜机械重复,但重点内容的重复强化是必要的,它能帮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及掌握知识技能,提升学生的发展能力。据此,中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应根据高职院校的准入要求,科学地设计螺旋式课程组织。外贸知识方面,国际贸易原理与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单证是中高职对口招生考试的核心专业课程,内容重要,所以在最后一个学期可开设一门综合课程--国际贸易业务实训,巩固实训前三门科目,加深理解认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外语能力方面,针对高职院校要求学生具备较扎实的英语英语应用文写作能力和公文处理能力,开设英语应用文写作课程,加强学生在商务英语和外贸函电中学习到的英语写作技能练习。从商务英语专业学科内容的逻辑顺序性上看,中职课程为基础知识部分,高职课程则是中职课程的提升与拓展,两者从中等应用型人才向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发展,构建螺旋式课程组织比起直线式课程组织更有利于中高职衔接。

四、注重课程组织的均衡性,注意学生兴趣特长的发展。

Kelly,A.V.在《课程理论与实践》中提出:"课程的均衡性可从多元化的角度去考虑,而不必只是考虑有关教育的经验和知识,也应从学生、社会等角度去考虑所应包括的学习范畴"。另外,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明确了文化素质的要求:"要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因此,中职课程组织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兴趣需要等因素。然而,课程的开设、组织以及实施的决定权在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不曾参与其中,所以不能保证设计出来的课程必然符合学生所需。同时,虽然中职学校有实行学分制,但较少或没有选修课,且课程计划、课程课表都是编排好,固定不变的,学生并无选择课程的权利,这又如何能体现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呢?

在课程组织中,我们应给予学生满足其兴趣的机会。具体措施包括:第一,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设计与组织。制定或修改课程计划时,应多听取学生(包括在校学生或毕业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其认知能力和兴趣需要。第二,适当开设选修课程程,让学生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尊重其个性兴趣。第三,实行专业以外的技能证书、竞赛获奖证书兑换学分制度。专业学分中,增设一定比例的特长学分,允许学生以专业以外的技能证书或竞赛获奖证书兑换成相应的学分,鼓励学生发展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为保证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的顺利衔接,中职学校应主动搭建与职院校课程对接的桥梁,注重课程组织中的衔接性、一体性、必要的重复性以及均衡性。

参考文献:

[1]Kelly,A.V.[M].TheCurriculum:TheoryandPractice.PaulChapman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范文篇5

关键词:课程;中高职衔接;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369-03

中高职衔接的最终目标是打破目前各种层次、各种类型教育之间的屏障,构建以终身教育为特色、互相贯通、有机衔接融合的统一、开放、灵活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不仅仅是基于“学历嫁接”的教育层次上的简单衔接,更不是基于生源因素的应景之举。要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必须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年限、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系统化设计,对接不同岗位,基于工作过程实施一体化教学。

一、中高职衔接内涵及课程衔接的重要性

中高职衔接主要包括衔接形式、衔接内涵、衔接方式三个方面。衔接形式主要内容是高职院校的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学制体系与学分制,衔接教学管理制度,探索高职预科班等招生模式。衔接内涵包括明确中高职培养目标,统筹专业设置,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完善实训实习及职业技能证书的衔接。衔接方式包括全日制学历教育衔接与非学历或非全日制教育的衔接,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衔接形式是基础,衔接内涵是关键,衔接方式是拓展。

姜大源指出:“在任何一种教育体系中,课程始终处于核心地位。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必然要归结到课程的发展与改革”。课程是职业教育提供的最重要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直接的现实性,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职业工作岗位和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实现之间的桥梁。中高职衔接内涵的核心是课程的衔接,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的衔接是整个中高职衔接的重点和难点。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及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的中高职衔接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学制的衔接(即外延式的衔接),对于内涵式的衔接特别是课程体系的衔接体现不够,缺乏一体化的课程、一体化的教材、一体化的教学场地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效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指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

1、培养目标层次不同,教育基础有差距,文化课存在教学内容脱节现象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以及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按照其培养目标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以职业素质、能力为根本,文化基础课的安排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而高职教育则从高等教育的要求出发,文化基础课以普通高中为参照系。这体现了中高职在课程结构设计的思想与原则上的差异。在此情形下,会导致普高生源的高职生因内容重复而失去学习兴趣,水平也得不到提高;而对口招生的中职生源在文化基础课学习上备感困难,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挫败感。

2、专业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一体化教学资源短缺,教学内容有重复

由于国家还没有制定对应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层次递进的课程标准,中高职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缺乏系统性,导致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在教学资源上,一体化教学资源短缺。比如普遍的高职专业课教材编写都是针对通过普通高考进入高职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从基础理论讲解、基本技能训练开始,层层深入,而高职的文化课教材往往以普通高中文化基础为起点来编写。中职毕业生经过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实践能力强,但文化基础薄弱,普遍感到文化课的学习存在很大困难,而专业课程由于教材建设没有采用一体化的方法而导致专业能力在高职并没有得到真正高层次提高。

3、一体化办学尚未集约融合,缺乏统筹规划,实践教学资源缺少共享性

中高职院校由于归属部门不同,给师生间的交流带来了很多的障碍,导致很多实践教学资源不能共享,失去了合作提高的空间。比如实训室的重复建造,而使用率不高;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各自为战,增加了不少困难;实训教学教材的开发,没有共同研讨;实训教师包括兼职指导教师没有流通性,教学经验方法不能及时相互交流切磋。即使有的中高职学校联盟形成“职教集团”,但大多还流于形式,没有形成实质的集约建设与融合共享。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策略与建议

1、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促中高职课程宏观衔接

当前中职与高职之间难以顺畅衔接,不是我们的理念跟不上,也不是思想需要解放,根子在于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这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设计中高职衔接一体化课程结构,实施一体化教学计划,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已是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最为迫切的任务。

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应根据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分析,确定技能型人才从初级到高级的层次结构,参照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鉴定考核要求,制定相应的职业能力标准,明确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及其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按照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整体课程结构体系。

根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特点,采用阶梯式课程模式,将五年的课程划分为三个相互衔接的、逐步上升的阶梯(见图1)。三个阶梯:(1)基本技能培养——第一、二、三学期,达到初级工的要求;(2)专业技能培养——第四、五、六学期,要求学生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并通过中级工的考试,其后可立即从事职业活动也可紧接下一阶梯的培养;(3)迁移能力的培养——第七、八、九、十学期,要求进一步将专业技能向专精发展,其专门化更强,同时允许部分横向发展,并取得高级工证书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教学内容随阶梯增加而逐渐由简浅发展到精深,能够保证学生在广泛的基础培养前提下通过分化而最终达到掌握专长技术的目的,也便于职业教育的完整性,也利于中高职的衔接。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发课程促中高职课程微观衔接

(1)基于“引桥工程”的文化课程改革

“3+2”办学模式下,中等职业教育不再是传统终结性教育,而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起点。在人才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中职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程,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文化基础教学。在文化课衔接问题上,重要的对策是要解决中高职文化课衔接转换的“引桥工程”问题。目前,一方面高职教育要下大力扭转沿袭普通高校课程的倾向,强化“职”的特点;另一方面中职教育则必须在文化基础课方面纠正狭隘的专业“必要、够用”的原则,重视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一时不能马上实现中高职文化课程一体化统筹的情况下,宜采取以下三条措施:其一,确立高职教育“职”的立场,以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职业素养为参照点,重新设计有“职”特点的文化基础课程,彻底摆脱普通高校课程的学科设置范式。其二,加强对中职毕业生的文化补习。其三,创造条件逐步地由单个行业到多个行业、由部分中高职校际联合开发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的梯级设置和衔接。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课程开发

中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可以概括为“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中高职应当彻底打破按照知识的相关性设置课程的传统方式,转变为以工作过程为基本依据设置课程,并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职业教育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它涵盖两层涵义:

①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

学科课程是以知识为参照点设置的,课程划分的依据是学科边界;而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的,课程划分的依据是任务边界。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确保了项目课程以工和任务为核心选择课程内容。作为项目课程内容的知识和技能应当是完全职业化的,是与工作任务密切相关的。

②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围绕着基于典型产品或服务的活动来组织课程内容。活动是项目课程的基本构成单位,而每一个活动是由若干工作任务构成的。在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进一步进行项目设计,并在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形成某种对应关系,才能得到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基本方向,它对于彻底打破以学科课程为主体三段式课程模式,建立起富有职业特色、能有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具有重要意义。“3+2”高职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模式,其课程改革也应当遵循上述基本理念。

3、院校企合作共建一体化课程资源促中高职教育资源衔接

由于合作办学的中高职学校在“3+2”专业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方面存在差距或不平衡,而现实办学过程中由于两校机制不同、地域差异等原因,导致了师资、校内外实训基地、课程教学资源等教育资源在共建共享方面做的甚少。高职院校已经由办学规模扩张转向了内涵建设,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升,专业教育资源具有一定优势。而办学历史悠久的一些中职学校,在专业教学经验方面也有着较多积累。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3+2"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学校在共建共享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共育高技能人才方面还需要迈出大步。

(1)师资的交流与培训提高

中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教师互访交流制度。高职学校的专业负责人或教师应当有计划地安排前往中职学校交流教学经验。如指导专业建设、召开教师座谈会、交流教学经验、举办讲座、甚至可以有选择的承担部分专业课程教学。中职学校也应该选派专业教师定期进入高职学校学习培训,可以将师资力量和专业教学设施相对优越的高职院校建设成为中职“3+2"专业师资培训基地。

(2)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

在实践教学条件相对薄弱的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建立共享实习实训基地的机制是解决现实教学困难和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一条良好途径。比如集中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利用周末或假期安排在高职院校进行,中职学校共享高职校内实训基地设备资源及实训指导人力资源的同时,高职院校也能更为准确的明确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实时掌握中职学生学习掌握程度与动态,利于“3+2”高职专业的建设。

(3)院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

职业院校课程负责人牵头,高职院校、中职学校专任教师以及企业专家共同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共建一体化课程资源。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理念,开发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化的专业课程教材,同时完善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包括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教学文件,电子课件、教案、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以及模拟操作软件、视频录像、习题与案例库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建成课程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4、基于行动导向实施教学过程促课程教学过程衔接

中职与高职教育是同类性质的同一对象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的教育。学生的思维观念、学习能力完全不同,中高职教师之间如何有效实施教学,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是实现不同阶段与层次的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行动导向教学,教师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使学生在自己“做”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一种喜悦感,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行动导向教学已经成为目前职业教育的主流教学方法。但面对职校生与高职生两个不同阶段与层次的教学对象,课堂教学应该遵循学生认知成长规律,中职与高职教育必须做好行动导向教学的衔接。中职教育阶段,教师的导向性应该较高职更为明确,让职校生能适应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并能从中体验到掌握技能、获取知识的乐趣,而高职教育阶段,行动导向教学更应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通过行动导向教学使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4、164—165.

[2]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职成[2011]9号.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范文篇6

关键词:阶段性;大中小学;德育;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82-02

有效的德育衔接是指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德育衔接具有目标的统一性、教育的前瞻性以及协调的保障机制,确保最终德育衔接的有效性,提升德育实效性。[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中把“德育为先”列为战略主题之首。[3]我国德育体系的阶段主要分为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德育要求以及各阶段受教者的身心特征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近年,我国在各个阶段的德育衔接方面存在诸如德育管理阶段性;德育评价不科学;德育途径不完善等问题,严重影响到德育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面对这些问题对症下药,已成为各级学校在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对德育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富兴更有重大意义。

一、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中的阶段性问题

1.管理衔接缺乏阶段性。大中小学在德育管理衔接的过程中,尽管在逐渐深化,但依旧是以三好、四有、五热爱、遵纪守法及行为规范为中心思想在进行。理论和实践水平没有明显的台阶划分,对各阶段德育主体的身心特征过于忽视。所以,在德育主体的管理方面的科学衔接不够系统,或者总是以一套管理条例对各个阶段的德育主体同时实施,使得德育管理方面的衔接紊乱无章序。小学德育大纲认为,培养学生最原始的情感和优秀的德性,严守相关规范和塑造优雅行为,形成优秀的气质人格和爽朗的脾性,坚守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这些都是将来把他们培养成为在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上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做好该有的前期准备。中学德育大纲规定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公民。对比而看这两者的德育严重缺乏层层递进的衔接。中学德育能激发每位学生开始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点点地增强自己的悟性,最后挑选一部分尖子生在未来作为重点培养的共产主义者,这明显是阶段颠倒,这本该是大学阶段该培养的。[4]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规定现阶段党的指导思想及指导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意识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够,空洞没有根据,更容易把德育主体引入错误的轨道。把他们培养成为在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上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与小学的德育既重复又小儿化。德育管理是对德育活动进行的具体规范,是对德育工作质与量的规定。由上述可以看出,目前对我国大中小学的德育管理缺乏阶段性,衔接也不到位,对各个阶段学生的管理目标不明确。

2.评价衔接缺乏阶段性。德育评价是对德育结果的评估与价值性判断。小学生处于儿童期,是行为养成的基础阶段,然而目前小学的德育内容,除了开设一些抽象的不被重视的到期中、期末考试时还被语数外等学科霸占的思想品德等理论课之外,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活动课,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上述所学的德育理论课的具体内涵以及怎样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处于初中阶段的德育主体正值发育期,很容易有逆反心理,部分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极差。现今初中阶段的意识仅仅存在于累计知识的层次上,对德育具体情境的设置极其不够,实践的落实严重滞后于理论的更新。[5]踏入大学校门的学生对学习、生活、择业、做人等方面渐渐的开始有了自己的正主意,但在德育中的指导未能匹及其中所出现的矛盾,导致学生在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道路上崎岖潦倒。通过以上大中小学的德育现状来看,出现了严重的重复倒挂现象,缺乏衔接性,较为死板。导致最终德育的结果有所偏移,在对德育进行评价时也就脱离了应有的轨迹,严重影响德育效果的有效呈现。

3.方法衔接缺乏阶段性。德育方法是指实现德育教育要求采用的途径和手段。现在我国对于德育方法的实施集中表现在,充分利用所有的环境条件,在学与教,管与理,服与务方面均得以落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纠正养风、混风的风气,加强校内、校外的力量,形成一张密切的网,把落实德育的行动延及家庭社会中。但却冷落了对阶段的划分,而是统一进行教育,完成度与效率合格线严重不搭边,所以对体系的衔接无从涉及。因为个人素养的形成和熏陶是一个多维度相排斥与相吸附的过程,所以德育方法的制定也要以此为依据,通过多方面体现出来。然而现今在教育进行时,小儿化与成人化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未触及到上述特征,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承受力相违背,显得僵化、零散,不成线,不成面。[6]

二、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中阶段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1.科学管理,增强各阶段的衔接性。德育环境是学生德性人格成长的“生态园”,是学生社会习得的“操练场”,更是实现各阶段德育目标的“软实力”。不管是在学校、家庭,还是在社会中,德育的关键点不能遵照任何价值标准来塑造学生的品德,给他们乱贴标签,而是要以科学规划来设立塑造学生品性的纲纲目目,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激发学生的正当行举。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创建科学的大中小学的德育管理条例甚是重要。教育者更多的应强调以把关心他人和学会尊重作为依据,把人们的生活情感、德育动机以及善解人意的品质作为前提,让不同生活环境下长大、不同知识背景下成长的主体以标准的社会准则和自己适合的形式去接受德性教育,塑造成高尚的道德感受力、判断是非力、科学选择力并能快乐自然地融入社会的合格人才。[7]对于德育主体来说,他们有自己的理解理念,所以可以通过加强理论方面的教育引导他们,再者给已成年的学生合理的社会实践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们感受学校与社会的差别,做好走出校园的准备,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推进受教主体的政治意识、思想水平、科学规划标准、文化知识和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2.有效评价,制定合理的评价机制。道德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隐形工程,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德育拥有附属性,它以理论为指导,以完善认知、提高品行为目标,织就出一张相激励而连续走向平衡的衔接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建立起完善的德育常识,使得生活德育化。教育工作者应密切、及时的关注国家出台的相关纲要中关于教育方面的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评价机制。各个阶段德育主体道德发展的水平对德育评价的设置也起到一定的相关作用,所以德育评价应是来自日常生活中道德实践的真问题,而不是想当然的假问题,它是对人生事务问题的提炼和总结。再者、不分阶段的对德育评价的无限拔高,把高层次或者低层次的道德境界教育作为统一的评价水平,要求人人为尧舜或者使得大多数孩子都变为道德境界的低民都是不科学的。这就需要对各个阶段制定泾渭分明的德育评价机制,培养符合当代社会的与人才。

3.落实措施,探索符合受教者身心特征的德育方法。各年龄阶段德育主体的特点是相互牵连的,所以,务必要加强各受教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任何个体的身体、心理的成长都有一个成熟的关键期,并且存在不平衡性。在此过程中,对每个方面的培训均可取得一定的进步,且充分开发了个体在某一块的潜能。因此,教育教学人员一定要掌控每一个体的关键期,合理进行施教,以求用最少、最省时的力气荣获至上的成就。运用科学的实施方法,探究学生的优缺点,发扬优点,救济缺点,增强学生的成长信心和自我进步的觉悟。根据每一个体的个别差异性,对症施教,因材相对,定要尊重他们的异他性,最大程度的发展每一位受教者,积极向前地探究高效的培养措施。[8]

综上所述,正视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在德育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既要完善现代化德育衔接体系,加强大中小学各阶段之间的衔接,又要充分考虑到层次性问题,区分对待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德育范畴,各有侧重,形成较为完善的德育衔接体系。必须以多、精、准作为考评准则,还必须合理巧夺天工地加入一些先天的素养基础作考评规范,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植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2]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

[3]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5:25-29.

[4]叶雷.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

[5]徐永赞,陈新亮.当前大学与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30):124-126.

[6]张慧雨,孙昱.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体系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范文

关键词:中职;高职;衔接模式;课程体系

1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存在的几个问题

1.1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概念界定

本文中的“职业教育”仅限于狭义,即正规教育学制体系中的职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是专指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中学(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两个层次。“课程”是指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开设的各种专业与基础课程,通常以教学计划的形式体现出来。“衔接”原指事物间相连接,是一个效率问题,本文专指以最小的教学消耗而使课程内容相融通。

1.2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问题

我国当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型。一为相对独立性的衔接结构,即中职和高职根据国家规定的学制年限实施教育,学生主要通过升学考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二为相对一体化的衔接结构,即中职与高职根据整体设计的课程体系所形成的一种学制性衔接模式,如五年制、中高职连读和专本纵向沟通等等。因此,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是课程衔接。

2我国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衔接模式

2.1学制衔接的模式

依据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具体情况,中高职衔接划分为学制和非学制两种基本模式,其中,学制衔接是外延式的衔接模式,非学制衔接是内涵式的衔接模式。学制衔接又包括一贯制和分段式两种模式。

第一,一贯制衔接模式。主要表现为在地推行的中高职五年一贯制招生、教学与管理模式。主要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入学,连续学习五年。这种模式主要采取三、二分段形式组织教学。第一阶段为中职教育阶段,,即前三年一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第二阶段是高职教育阶段,即即后两年职业能力培养阶段,主要学习专业课、专业技术和职业能力。两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

第二,分段式衔接模式。这种模式的学生先完成三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任务,再通过特殊的招生考试(3+X招生考试),到专业对口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二至三年,因此,这种模式有3+2或3+3两种。

2.2非学制衔接的模式

第一,建立了有助于中高职衔接的政策保障体系。教育部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规定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职教体系是我国职教发展的目标之一,这为我国职教发展指引了方向;剔除了不合理的规定,如对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限制,使得中高职衔接有了前提和基础;政策还规定我国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使中高职衔接有了对接的更大的空间与机遇。

第二,促进了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为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必须先满足入学条件,掌握中职阶段必备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这就迫使中等职业教育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高等职业院校为了培养高于中职阶段质量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也愿意招收一大批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优秀毕业生入校学习,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因此,促进了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应改革。

 

[1][2][3]

;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

.中高职衔接的解决基本思路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世界职教发展的潮流,中高职衔接发展的高级阶段,应该是从注重形式的衔接(比如学制的,衔接)到注重内涵的衔接(如课程的衔接)的发展。这种发展仅仅依靠单个的职业教育教学机构是不现实的,有关行政部门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借鉴国内外经验,在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内涵式衔接的合理思想,并采取具体、明确、可行的内涵式衔接的保证性措施。因此,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从学制衔接向内容衔接转变,实行学分互认;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制度上进行创新。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中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最主要是教学上的衔接,教学衔接的前提与基础是专业设置的对口衔接。现行的教育部普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年版)、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年版),中职与高职专业目录中的各自分类、专业名称有一定区别,但中职与高职专业存在着对应关系。高职专业目录所列专业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体现了职业性与学科性的结合。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新版专业目录正在修订当中,新版专业目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努力体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技术进步特点,紧密结合国家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

..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职业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文件,是指导和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保证职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二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院校制订教学计划必须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机制,完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制度,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四是正确处理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关系,确保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时,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升学问题,也要考虑中职与高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处理好这两个问题也就能做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工作。

总之,我国的中职与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重中之重,如果妥善处理好这一衔接问题,不仅需要职业院校的努力,也需要职业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做好这一衔接问题有利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与高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获得从事各种不同职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提高他们的职业竞争力与提升就业与创业能力都具有重要十分巨大的影响意义,最终实现中职与高职的培养目标。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范文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大学数学衔接

大学数学是大学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尤其是新生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为了使刚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我们需要了解高中数学中哪些知识是学学数学的基础,哪些内容还会重新学习,哪些内容还要补充?如何做好大学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衔接,使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这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研究。

高中在数学教学改革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这些改革工作对后继的大学数学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在教学中也凸现出一些明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做好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的衔接,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大学学生中的计算机、电气自动化、会计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专业40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涉及了集合、映射与函数、三角函数、直线、圆锥曲线等500多个知识点,涵盖了高中数学所有内容,确保了调查的广泛性与针对性。

1高中数学课程现状

从调查结果看,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知识点并没有因为地区差异和文理科差异而有很大不同,具有比较强的一致性,这反映出了各地教育模式的同质性。我们发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较强的普遍性:

1.1高中数学部分内容被淡化或删除

高中数学中的一些内容被不同程度的淡化甚至干脆被删掉了,使大学数学教学出现了明显的边缘化或空白化.从调查的学生反馈情况看,这些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函数,反函数,反三角函数与三角方程;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指数不等式和对数不等式的解法;三角公式(如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倍、半角公式,万能公式等);线段的定比分点;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三垂线定理;极坐标等。

1.2高中数学新增部分内容

与原来相比,高中数学课程增加了一些原先在大学才学习的知识点,如向量、概率统计、函数的极限、导数及其应用等内容都出现在了高中数学教材中,如导数是高中数学新增加的内容,它以函数为研究对象,为解决瞬时速度及加速度、曲线的切线、函数的最大(小)值等实际问题提供了便利。但这部分内容在高考中占很少的分数,只学习了其中的浅显知识,如在导数这个知识点的讲授时,学生不理解极限的概念,不晓得连续的道理,知识不可能保持系统性。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此知识似懂非懂,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在今后的大学数学学习时体现出的是理解的片面、知识掌握的“夹生饭”。

2高中数学对大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2.1淡化或删掉内容带来的影响

高中数学中删掉或淡化部分内容,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中学的学习负担,但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在大学的学习压力和难度,影响了3)学生在高中阶段对课程新增内容的学习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的学生知识点比较多,学习比较紧张,而且教师在授课深度等方面也不及大学深刻与全面,这就使得学生对一些知识的掌握就有些支离破碎,系统性不强,在今后的学习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应加强学生推理的严密性和思维合理性的训练。

3做好高中数学与大学数学课程衔接的措施

3.1要帮助学生补习在高中阶段空白化与边缘化的内容

高中阶段淡化或空白化的内容对大学学习不是不重要,也不是不需要学习了,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该部分内容对理工科学生后续专业课学习的重要性;其次,要通过开设选修课、安排专门的授课计划、自习辅导等不同方式或手段,将高中新课程中删掉或淡化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补充或加强,从而化解大学数学学习中的难点。减轻学习压力,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大学数学的学习任务。

3.2要处理好高中课程中新增内容与大学数学教学的关系

高中阶段新增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已经学习或接触过了,如导数等,但这并代表这部分内容不需要讲解与传授了,而是要更深入、更系统的进行讲解。这是因为,高中数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无论在教学深度还是教学宽度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而大学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这个时期的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变化,需要将教学内容系统、全面、深刻的传授他们,让他们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因此,对于学生原来已经学过的部分内容少讲甚至不讲,而对另一些已经学过的内容不仅需要讲,还应讲得更系统、更全面,以便纠正高中学习时形成的片面与误解。

3.3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与过渡

首先,大学数学的教学要了解高中数学的内容和教学重点与难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掌握并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实际灵活调整与安排授课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目的性;要及时向学生补充必要的知识,尽可能将学生学习中知识链的断裂处联结起来,系统、全面的讲解课程,克服教学中出现的难点、空白点等问题,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高中课程改革的进展、问题与建议――基于山东省实验区的调查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51(6):34-45.

[2]杨冠夏.课程改革下的可喜尝试――试评2007年高考山东数学试卷[J].中学数学杂志,2007,(4):41-44.

[3]马文联.论大学数学教学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5,18(04):100-104.

[4]陈冬.数学素质与应用型人才[J].大学数学,2006,22(4):11-13.

[5]付益军.数学学习方式转变的几点策略[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范文篇9

(20XX—20XX学年

第二学期)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本学期,本人承担了六年级X个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受疫情影响,前半学期,我积极响应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总体要求和学校线上教学实施方案的具体安排,认真开展线上教学。后半学期,我根据学生居家线上学习情况,按照课程特点,制定了线上、线下教学衔接计划,认真开展线下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我主要实施的措施有:

一、制定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复学后,我结合疫情期间线上空中课堂、线上辅导情况和学生学习情况,本着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的宗旨,认真制定了详实可行的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保证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全面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所以,在教学时,我尽可能地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道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五、充实教学内容

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六、拓展教学空间

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我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结合线上教学资源和学生已经习得并且掌握的线上学习方法,拓展教学空间,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七、注重实效情感的评价标准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范文1篇10

关键词:水平教学计划;缺失;危害;成因

中图分类号:G807.03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2.016

一前言

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施是基于课程要求(如目标、理念),依地方意见(如省、市),按学校情况(校园体育文化、课程资源、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在计划制订后进行的,即一水平段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1]和地方意见、学校情况等水平教学计划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课堂教学。大家皆知,这是实施教学的基本要求。或者说,没有计划的教学是绝对不允许的。但从多方面了解如观摩活动、调研、访谈、检查等获知,当前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各水平教学计划存在较大范围缺失的情况。此况令人不安,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

二缺失的危害

课程与教学是系统一体的,水平教学计划是体现课程要求的首要计划,是课程走向教学实施的首步。水平教学计划的缺失,实质上就是课程要求与学校实际教学之间出现了系统性重大断裂。或者说,课程要求没有在学校教学层面上得到基本性的全面落实与延续。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造成人的发展偏离课程要求

凡是在一水平段中没有制订相应水平教学计划的,或者说该水平段教学计划制订直接是从单元(或模块)教学计划开始的。对于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有两个问题无法回答:一是学期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是怎么确定的?另是在完成了一水平段学期单元(或模块)的教学后,课程要求达到了吗?因没有制订水平教学计划,各学期单元(或模块)教学目标的确定就是从教学内容功能为出发点来确定的,亦有随意凑合而成的,这样就不能确定一水平段学期单元(或模块)教学完成后是否完成了课程必须要完成的要求如目标。作为发展人的学校课程之一,这种行为,严重地偏离了课程对此方面的基本要求。这种不确定是教学所不允许的。

(二)使水平段间教学衔接无从

当前课程在“三级管理”下,各水平段的水平教学计划就是基于课程要求,根据地方实施意见,体现学校实际情况的一份工作文件。因没有这,造成一水平段教学结束后,各水平段间的教学无法实现基本衔接,如初中无法与小学教学实现基本衔接、高中无法与初中教学实现基本衔接。教学中“你怪我、我怪你”之声不断。无课程要求的主线贯穿于中小学教学过程之中,这种危害,让人觉得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杂乱无章与随意之感。

(三)水平段教学尤其是高水平段的教学,幼稚、简单重复化现象较为普遍

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水平教学计划制订就是体现一水平段教学应要达到课程要求。因缺失,使得一水平段的课程要求都没有达到,那么后一水平段的教学就难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梯度发展,那么只好退而求次,有的还出现放任自流。如此,后面的教学特别是高水平段的教学,幼稚、简单重复化现象就较为普遍。多年下来,高中毕业的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技能?水平又如何呢?……实际上,这是不正常的。这种危害,让人觉得体育与健康这门课程就是可有可无的及什么人都可以上的了。

三缺失的主要原因

水平教学计划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其一,认识因素;其二,技术因素;其三,其他因素。

(一)认识因素

水平教学计划的缺失,从认识而言,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不知或不清其含义;另是不明其重要作用。

1、含义不知或不清

课程改革至今,说对水平教学计划含义一点都不知的,虽然有些夸张,但确有其人。对此含义存在认识不清的也不是少数。如此,那么不制订就是正常的了。

水平教学计划是指在一水平段中,依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及其特征,据地方意见,并结合学校情况,将这些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用目标陈述拆(或切)分安排到2年(或3年)4个学期(或6个学期或11个模块)中并预设达成所需课时数的一种教学文件。

清楚了是什么,这是制订的首要。

2、作用不明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人认为水平教学计划是很虚的,可有可无。这种认识是严重错误的。水平教学计划是一水平段目标达成的首次教学规划,不可或缺。重要作用有三。

(1)保证了一水平段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达成有序

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是学生在一水平段中所要达到该水平目标的基本要求。按此来讲,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是否达成应到这一水平段结束时再作评定应是最合理的,但仅从这一角度来看,所有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达成都到该水平段结束时再作出评定,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此外,教学是通过一个一个课时来进行的。对于一水平段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达成而言,有的需要课时数很少,有的需要多些。还有,有的安排在水平段前期进行比较适合,有的安排在后期则比较妥当,还有的需周期性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据此,将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达成在一水平段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成为了必须,也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各水平段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有序达成。

(2)切实完成学期(或模块)教学目标的明确及达成所需课时数的预设

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是国家对课程一水平段的基本要求,在水平教学计划制订中应以此为基准,并结合地方、学校情况等进行具体明确及达成预设所需课时数。如果水平教学计划只是体现学期(或模块)教学目标的拆(或切)分安排,这是不彻底的,须有拆(或切)分安排后对目标达成所需课时数的预设。这样,学期(或模块)教学目标预设有哪些及达成所需的课时数就一清二楚了。

(3)保持计划体系与结构的完整性

本次课程改革后,水平教学计划是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计划体系与结构的首要计划。缺少了水平教学计划,显然是不完整的,且存在极大的危害。

(二)技术因素

当前课程在“三级管理”下,每一级的目的与要求是不一样的,或者说要各尽其职。学校就是要基于课程要求,据地方意见,依学校实际情况等对教学计划作出制订并实施。在《教学大纲》下,学年教学计划规定了每一学期的教学内容及时数。该计划大家都比较熟悉,所体现的要素也一目了然,尤其是经过了几十年的实践已相当完善,各地更有很多此方面的教师用书可参考。因此,计划制订起来要相对容易得多。事实证明,《教学大纲》下的各校教学计划制订还是全面的,水平也是较高的。但至今,仍有不少教师不知“如何制订水平教学计划”。没有掌握“技术”或提供一定“技术支持”是难咎其职的。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计划制订的难度大幅提高了,而教师相应的知识、能力没有得到重构与发展

水平教学计划体现的主要要素是学期单元(或模块)所要达成的目标及时数。《教学大纲》下的学年教学计划体现的主要要素是学期教学内容及时数,而且这主要是由国家规定的。教师不必为此多去考虑。由一水平段各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到水平教学计划的完成,至少涉及两大块面的事:这些水平目标的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怎么拆(切)分到学期(或模块)中去?哪些课程内容(或内容标准)要预设达成所需要的课时数?这两大块面问题若解决不好,水平教学计划制订的质量就会不高,甚至会出现很多问题,乃至束手无策而放弃。然而,这里面需要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能力及经验等,有的还很深奥,有的更需学习与研究。殊不知,在《教学大纲》下,很多知识一般的教师是不具备或略知一二,那时拥有的一般都集中在单元与课时教学计划制订等方面。一下子,仍用这点知识去处理相对较难的事,就相形见拙了。不同课程要求下,教师的知识、能力等要得到相应的匹配,这样才能胜任。否则,就无法进行下去了。但知识、能力等重构与发展,一需要明确即哪些需要新学?哪些需要在过去的基础上改进、补充?哪些需要摒弃?另需要时间。仅从至今水平教学计划缺失情况来看,教师知识、能力能否适合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很难说。从乱象环生的教学来看,很大一批人没有得到重构与发展。十多年下来了,仍是这样,这是很值得深思的。

(2)有关这方面的教师参考资料也少,大多仍是理论层面的指导

当前有关教学计划制订这方面的教师参考资料实在太少,特别是系统的校本案例更是难得一见。大多资料仍是存于理论层面的指导,或偶有不成系统的几例。此形下,教师能或多或少地从中汲取一些思想,不能从中得到具体的制订借鉴。这可能认为,教学计划制订现在是每一学校的事,大家特别是课程改革的引领者不必亲力亲为了;另是可能所订计划水平太差了,无法拿出来交流与学习。本次课程改革,高估了教师是一大不足。对于擅长模仿与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以适合自己教学来说的教师,就是一种缺憾了。要把大多数教师培养成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路还是漫长的。

(三)其他因素

本次课程改革从开始至今,一直都存在质疑的声音。不同模式的课程建设,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这是正常的。但一旦选择了,大家应努力把它做好,而不是说三道四,更不应该成为不订计划的借口。

四结束语

水平教学计划是课程教学计划体系与结构的部分,是链接课程的首要,不可或缺。缺失则危害极大。有的可能是这个原因导致的,有的可能是那个原因导致的,有的还可能是多个因素。

在课程改革下,教师应重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以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并针对具体情况分析与落实措施,使计划完善,使教学回到课程要求的这条主线上来,形成“段段”相接,系统有序,为人的发展服务。

注释:

①义务教育课程改称了“课程内容”,而普通高中课程中仍称“内容标准”。本文中故这样称。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

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延峰.制订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水平教学计划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范文篇11

关键词:山区高速公路;线路设计;问题;解决对策

1山区高速公路线路设计的常见问题

第一,地质问题。在路线设计过程中,山区的地形地貌较为复杂,在同一片山区区域中,不同位置的土质在土壤成分、粘性、硬度等方面均有所不同;若部分区域的土壤含水量、土壤腐殖质较多较大,则无法满足高速公路的建设需要。第二,坡道设计问题。相较于平原地区高速公路,山区高速公路涉及到较多的“上下坡”,需要进行爬坡车道设计,通过控制爬坡车道的角度、上坡倾斜度、坡道长度与弯曲程度等,阶级地形限制问题,获取安全、高质量的高速公路。第三,对线生态环境影响问题。在山区高速公路线路设计环节,需要特别关注线路设计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遵循“和谐”、“生态”的理念,在避免对山区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线路设计。

2山区高速公路线路设计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根据地质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路线。要想保证山区高速公路的最终建设质量不受影响,需要在线路设计环节根据当地的土壤质量、地形情况、地质数据合理规划线路。第二,尽可能避免破坏原本环境。在山区高速公路线路设计环节,需要将“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作为核心设计理念,根据国家提出的关于公路建设方面的环保要求,有意避开相关的原生山区生态核心区域,避免原本的电路网络基础设施。第三,严格遵循线路设计有关要求。在实际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有关要求,保证高速公路的线路、弯道设计符合山区实际情况,保证爬坡车道的角度与坡度均符合科学设计标准,从而提升山区高速公路整体建设质量。

3以甜罗高速为例———基于常见问题的山区高速公路线路优化设计

根据上述的山区高速公路线路设计常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本次以甜罗高速工程为例,设计人员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优化设计线路,进一步践行上述内容,形成甜罗高速工程的最优线路方案。

3.1工程概况

甜罗高速工程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陕甘宁三省(区)的交汇处,工程区域南北长207Km,东西跨208Km,总面积27119km2。本次山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资金均来源于国家补助、银行贷款,基于我省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紧张的情况,需要设计人员合理规划高速路线,控制建设规模。设计人员根据基础资料、实地调研数据内容,结合有关部门要求,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与分析,充分考虑了地形、水文、土壤结构、地质特征、城镇规划、工程投资等多种因素,最终得到本次高速公路的建设最优方案,具体如表1所示。

3.2“甜罗高速”的山区高速公路线路优化设计

根据表1可以发现,甜罗高速工程的山区线路设计内容较多,涉及大量线段,为了有效体现出本次线路设计的科学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楼塬方案(AK167+130~AK207+950)、塬上方案(AK176+000~AK245+400)、经宫河方案(AK260+440~AK288+300)作为主要研究内容。3.2.1高楼塬方案(AK167+130~AK207+950)。该方案路线从庆城北十里铺,利用西塬两侧沟道布设,在岘子庄以隧道穿越西塬至教子川十里铺,通过枢纽立交的方式与青兰高速公路衔接,之后以明线和隧道相结合的方式展现至高楼塬,途经高楼乡、定祥乡等,在司家坬以特大桥(最大桥高约136m,桥长约2440m)跨越马莲河,至合水南当庄。该方案路线全长约为40.82km,从庆城到教子川十里铺约为8.87km,道路宽度约为26m,速度设计为100km/h;教子川十里铺至本段终点约为31.95km,路基宽约25.5m,速度设计为80km/h。本方案路线长度及运营里程最短,其技术标准能够满通量增长的需求;线路全程绕开庆城县、合水县,对县城规划发展影响较小;需要修建三座隧道,包括:西塬隧道1.445km,高楼塬隧道2.45km,太乐隧道0.49km,整体符合地区地形变化及地质特征,不存在对地区生态环境的较大破坏,但是隧道的后期养护成本较高。3.2.2塬上方案(AK176+000~AK245+400)。本方案路线从教子川十里铺开始,以枢纽立交的形式与青兰高速衔接,之后展线至高楼塬,途径高楼乡、定祥乡,在司家坬以特大桥(最大桥高约136m,桥长约2440m)跨越马莲河至合水南当庄,再沿合水塬布设,经吉岘乡、南义乡至合水塬塬头,后展线下塬至宁县。本阶段路线设计全长约为62.35Km。本方案通过马莲河特大桥将高楼塬和合水塬有效衔接,同时塬上乡镇较多,高速公路的辐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路线展线至高楼塬后设置互通立交与G309线连接,在合水塬杏儿咀设置互通立交与G211线连接,路网衔接更为完善;路线完全绕避合水县规划,对县城的规划发展影响较小;线路除上高楼塬、下合水塬工程量较大,其余路段地形较为平坦施工,工程量较小,工程造价较低,较为符合本工程的经济型原则。塬上方案和马莲河方案造价及工程数量的比较如表2所示。3.2.3经宫河方案(AK260+440~AK288+300)。本方案路线自早胜北,沿现有G211线走廊分布,以桥梁方式横跨无日天沟,之后沿马槽沟北侧塬面布设至榆林子,以互通立交形式与G211线衔接。路线在榆林子北甩开主线,沿S319线走廊设置一条正宁连接线,并以枢纽立交将主线和正宁高速连接线衔接。该方案路线长46.21Km,其中主线长27.09Km,正宁连接线长19.12Km。本方案走廊带内有正宁周家工业园区及核桃峪煤矿等,设计中采用互通立交的方式与现有G211线进行衔接,有利于工业园区的长远发展,也为集中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便捷的运输通道;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看,本方案将宫河塬与早胜塬衔接在一起,形成完善的路网结构,而设置桥梁的方案可以避免对山体造成较大的破坏,在最大程度上保留山区原本生态环境。

3.3“甜罗高速”的山区高速公路线路优化设计总体成果

在以高楼塬方案(AK167+130~AK207+950)、塬上方案(AK176+000~AK245+400)、经宫河方案(AK260+440~AK288+300)为例对甜罗高速线路设计进行研究与分析之后发现:(1)本次路线设计环节,设计人员根据沿线地形、地质条件,结合区域路网规划需求、远景交通量需求、通行能力需求,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14)内容进行线路设计,且在不同区域的公路线路设计中存在一定变化性。(2)在高楼塬方案中根据当地情况采用隧道方法衔接其他公路与多个区域,在经宫河方案中根据地形特点选择桥梁的方式连接多个复杂地形区域,进一步提升地区高速公路路网建设水平。由此可见,通过优化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常见的山区高速公路线路设计问题,提升线路设计水平,为之后的高速公路建设提供可靠依据。

4结论

综上所述,山区高速公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山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特色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若缺乏有效山区高速公路线路设计,则会加大山区高速公路建设难度,不利于推动我国高速公路路网的建设与发展。在实际过程中,山区高速公路线路设计的常见问题体现为:地质问题、坡道设计问题、沿线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等。面对这些问题,设计人员结合甜罗高速公路设计需求,形成最优方案,比如本次研究的高楼塬方案、塬上方案、经宫河方案,有效提升了本次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水平,提升公路建设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要海亮.山区高速公路线路设计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2,44(04):47-48.

[2]蔡晶晶.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问题及应对措施[J].建筑与预算,2022(12):44-46.

[3]蒋锐.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浅析[J].建材发展导向,2022,18(20):61-62.

[4]李龙骄,陈龙.山区高速公路线路设计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09):73-74,77.

[5]王梓昭.山区高速公路路线优化设计及选线探析[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22,16(02):68-69.

[6]周晓光.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过程中常见问题解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02):65-66.

线上教学衔接计划和措施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师资队伍建设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背景下,开展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中职学校、高等院校和自学考试机构全面合作是前提条件,转变观念是重点,教学计划衔接是关键,课程衔接是核心,教学过程衔接是落脚点”[1],中高职院校教师是保障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因此,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熟悉自学考试规律、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迫在眉睫。

一、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第六章职业教育部分提出:“到2022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2011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湖州职业教育“围绕‘创新职业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提升职业技能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2],积极拓展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办学规模,提升办学质量。湖州市将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大学专科层次,掌握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保证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加快推进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以增量发展为主的外延式扩张向以质量提升为主的内涵式发展进程,关键是能否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公共基础课教师和“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高教司[(2000)49号]《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估体系》(征求意见稿)规定:“‘双师型’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1.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2.既有讲师或其以上的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其以上的专业职称;3.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完全取决于每名中职教师和高职教师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实施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掌握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即“上讲台能述课、上机器能操作”。因此,在中高职院校尽快建设形成一支中职与高职互相沟通衔接、校内外专兼职结构互补的“双师型”素质专业教师队伍,已成为当前顺利实现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二、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队伍的现状分析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队伍是由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任课教师和高等职业学院为主体的课程责任教师(或称主持教师)两部分师资所组成。责任教师按照课程自学考试大纲制定翔实的课程教学计划、编制课程的平时过程性考核手册、指导中等职业学校任课教师备课、答疑和教学质量督导等工作。中等职业学校的任课教师主要承担课程的日常授课、辅导答疑等。

近年来,湖州市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全市独立建制中等职业学校15所,校均学生数2300人,其中部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7所,部级重点技师学校2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3所,省级以上实训基地24个,省级示范专业29个;全市在校中职学生有33000人左右。据统计,2011年全市中职学校专职教师1519人,兼职教师297人①。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已超过全省平均数,但真正具备“双师”职业资格的教师尚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整体水平的提高。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州市唯一的高职院校,现有专任教师327人,其中教授31人,副高职称86人,研究生学历(学位)176人,“双师型”教师263人。近年来,通过各方努力,师资队伍建设虽然有了快速发展,教师高级职称比例、“双师”素质比例、专任教师中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分别为40.07%(省平均27.95%)、72.95%(省平均51.65%)、64.73%(省平均38.64%),位列全省高职院校的第四、第三和第二。但是,专任教师中硕、博研究生比例只有29.79%(省平均31.88%),每个专业拥有专任教师数10.07人(省平均值11.56人)②,这些指标都低于全省平均值。

截至2011年底,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全市八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开设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试点专业12个,在校生规模已达1800余人③。随着试点的不断深入,显现出湖州市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师资队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一是高层次、高学历教师严重匮乏。如目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还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二是中高职学校普遍存在着来源企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数量少,兼职教师真正能够高质量为教学、实践服务的很少。部分专业教师基本依托校外企事业单位高级技术人才,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三是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尚未建立。一些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部分教师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偏弱、专业化水平不高,师资队伍建设尚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四是经费保障不足。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在收入方面的差异,困扰学校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技术职务和教师职务的“双”聘任机制尚未健全,影响企业兼职教师的依法教学,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办学质量、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加强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良性发展依赖于办学质量与生源数量的协调发展。生源数量是根本,教学质量是关键,而师资队伍是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按照“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制度”的要求[3],加强对中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的培养力度,应以中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为载体,锻炼和培养“双师型”教师[4]。中职业院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因地制宜地通过安排中高职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顶岗挂职等手段,加快提升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素质;创新办法举措,釆取“送出去、招进来”的方法,即通过送一批骨干教师去攻读硕士、博士学历,招聘选配一批优秀全日制硕士、博士毕业生来校任教,加快构建高水平的公共基础课师资队伍的步伐。

(一)健全教师培养途径,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实现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目标的关键。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是同属于职业教育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融合的产物,这就必然要求中高职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通过参加在职学历培训、专业提高培训、全员培训学习等途径,不断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

1.实施在职学历(学位)提升工程,改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

教育部早在1999年就在全国确立了约10所名牌大学作为在职研究生培训基地,重点培养一批年轻的具有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师资人才,现成为“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系统的研究生学习对一名教师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好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感觉。因此,中高职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鼓励年轻教师以各种形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获得更高学历,从而不断改善中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努力提高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2.实施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工程,提升师资的技能水平。

在生产实践中锻炼是提高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专业教师水平和技能的有效途径。选定科目,制定规划,落实中高职院校教师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一线去的任务,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师资培养之路。中高职院校要有选择地与本地区几家同院校有关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固定的教师实践基地,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批中青年专业骨干教师到企业开展顶岗挂职锻炼。通过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培育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

3.建设师资培训基地,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

当地政府要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由地方教育、劳动部门牵头,因地制宜,建设职业院校教师的集中培训基地,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和工厂生产一线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担任教师,釆取专项培训、定期轮训(假期集中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相结合、全员培训与遴选培训相合的手段,切实提高现有责任教师和任课教师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中高职院校也要从有限的教育经费中挤出资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使教师有不定期和随时锻炼实际技能的机会和条件。各校要根据本校师资队伍的实际,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每位教师要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制订个人年度培训计划。学校要成立师训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教师校本培训的进程;同时,将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列入教师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审等,从而督促教师不断学习进修,更新知识。

(二)建立“上挂下派”机制,提升教师的课程“融合”能力。

在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模式中,原有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显然不熟悉高职阶段的教学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责任教师由于缺乏对中职学校和学生实际现状的了解,往往在委托命题、答疑、指导中职学校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等方面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答非所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可釆取“上挂下派”的方式来解决。所谓“上挂下派”,即高职院校选派部分责任教师到中职学校挂职,参与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管理,熟悉中职教育的整个流程,全面了解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学业水平;中职学校有计划地选拔授课教师到高职院校随堂听课学习,提升适应高职课程教学的执教能力。通过“上挂下派”的方式,实现中高职教师对两种课程体系的衔接沟通,推进高职自考衔接教育的师资队伍对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融合”能力。

(三)制定积极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教学、科研的积极性。

激励理论通过对人性的分析,根据人的心理特点提出人们工作中的表现取决于三大因素:利益、信念和心理状态。在这三要素中,利益占首位。由此可见,从中高职院校内部来说,必须制定教学、科研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对教学一线的教师通过激励举措,将提高教学质量、科研能力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比如,对取得硕士、博士或“双师”资格的教师在经济待遇优先上有所体现,对取得科研成果的教师进行经济奖励,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评先评优等给予优先,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积极性,提升高职自考衔接教育教师队伍的质量。

(四)完善引进、聘用渠道,构建来源多样化的师资队伍。

为了尽快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队伍,中高职院校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引进,即根据中高院校现有师资队伍和专业设置的实际出发,优先引进普通高等学校优秀硕博士研究生充实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二是优聘,即从优聘请现在企业、行业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生产一线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担任兼职专业教师,建立相应的技术职务和教师职务的“两”聘机制。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形成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整体推进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师资队伍的学历水平和技能水平。

注释:

①数据来源于湖州市教育局职成教处.

②数据来源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

③数据来源于湖州职业技术学院远程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钱伟茂,邹海明,朱月华.中高职自考衔接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湖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2)(湖委[2011]3号)[Z].2011-04.

[3]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Z].2012-08.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例(12

    - 阅0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1篇1关键词:电力工程公司财务成本控制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中兴起了诸多行业,与此同时,电力施工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面对如此激烈的.....

    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方法范例(12篇)

    - 阅0

    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综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36-02随着高能量损伤的日益增多,多发骨折也.....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