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1篇1

关键词:电力工程公司财务成本控制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市场中兴起了诸多行业,与此同时,电力施工企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面对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电力工程企业的压力逐渐增大,由于电力工程企业刚刚起步,在很多方面并不完善,无论是在公司财务的成本控制上还是在整体的运营项目中,都存在很大问题。要想使电力工程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1、电力工程公司财务成本控制的内容与作用

电力工程公司财务成本控制包括的方面很多,首先是合同的成本,要知道,在电力工程进行施工之前,双方都会仔细研究合同的内容,针对相关条例进行研究,只有如此,才能放心大胆的去施工。其次便是对进度的规划,进度的规划是电力工程项目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只有认真管理进度,才能保证施工的顺利,才符合公司财务成本的控制要求。对于材料、人员的成本都包含在电力工程公司财务成本控制之中,材料在进入电力施工之中,受到严格的检查,人工成本,也包括了人员的工资,这一方面,是构成公司财务成本的关键因素。因此,只有认真做好相应的工作,避免出现磨洋工的现象,才能使公司的财务成本控制得到有效的发挥。

电力工程公司财务控制是整个电力企业的核心,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公司成本,提高公司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利益,并且对整个的电力工程项目起到监督的作用,从而指引我国电力工程公司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2、财务成本控制的主要作用以及相对的原则

2.1、财务成本控制的主要作用

财务成本的控制是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电力企业在利用现代技术的原则之下,对企业中所产生的资金、人员进行控制,而其主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1、财务成本控制具有保证的作用

要知道,财务成本控制是对企业中空间以及时间上所产生的费用进行监督与控制,在发现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的进行解决,这种保证作用,能够及时的发现财务成本控制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相应的差异性进行解决。在财务成本控制的保证作用下,能够在企业的实际成本在预先的范围内进行实施,从而在第一时间内形成对企业目标的事先,因此,财务成本控制中的保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财务成本的发展。

2.1.2、财务成本控制具有促进作用

财务成本控制在整体的运用中能够利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过程中出现各种耗费进行计算,与此同时,财务成本控制还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调节与监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财务成本的控制还能及时发现比较薄弱的缓解,能够挖掘具有潜力,懂技术、懂管理的人才,从而在原有电力企业的机制上进行改变,变传统机制为经营机制,从而提高电力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加强电力企业的发展。因此,财务成本控制具有促进的作用。

2.1.3、财务成本控制具有监督的作用

财务成本控制作为一个全方位的监控系统,能够对企业的耗费程度进行监控,与此同时,企业系统资料能够把违法企业纪律的行为反馈给领导人员,从而进行制止。财务成本控制步进对企业进行监督,并且通过内部的结构对企业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督,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制度,从而进行监督。而对于投资者以及债权人而言,在财务成本控制的监督下,能够履行相应的义务与责任。

2.2、财务成本控制的主要原则

2.2.1、结合重点进行发展的原则

在财务成本管理中,不仅要对财务成本进行监督与控制,并且要结合重点,对财务成本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与监督。由于财务成本涉及的范围比较广,综合性比较强,因此,在原有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企业进行控制与监督。

2.2.2、结合日常与定期,促进企业发展

在财务成本控制中,要对日常与定期进行结合,才能促进财务成本的控制。企业定期对员工以及资金进行检查,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并且还能制止浪费现象的发生。而对日常的控制中,可以知道,日常的工作量比较大,在人员控制上有所难度,因此要对两者进行结合,变不足为优点,变繁琐为简单,从而加强财务成本的控制,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3、电力工程公司财务成本控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要知道,电力行业是我国最为重要的行业,电力行业不仅维持了社会的发展,还保证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但是,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很多问题也浮出水面,特别在公司财务成本控制上,问题格外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3.1、公司财务成本管理意识浅薄

我国电力企业现在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管理者并没有相应的公司财务成本管理的意识,很多员工会认为公司财务成本管理与自己本身没有多大关系,这些事情只是上级领导所属的。正是员工的这种思想,才导致我国电力企业在很多时候出现了问题,都是出于先发现,后救火的状态,要知道,这种状态如果控制不好,很大程度上就会阻碍电力工程的发展。除此之外,很多时候,电力企业对公司财务的成本控制具有局限性,这种性质容易造成资金的损失,比如会在资金核算的时候出现问题,出现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电力企业公司财务成本控制产生影响,要知道,公司财务成本是整个电力施工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在电力工程的整个进程之中,财务成本控制都会起到指引与监督的作用,在工程结束的时候,财务成本控制也理所应当的起到考核的作用,正是这种作用,公司财务成本的控制对整个电力施工有着重要的意义。

3.2、电力工程企业中公司财务成本的控制体系不够健全

我国很多电力企业都有着很多问题,但最普遍的问题便是财务成本控制体系的不完善,财务成本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力工程的合理性,也影响了整个电力工程企业的整体发展。比如说,在对公司财务成本控制的时候,很多管理者并没有对财务进行分析,没有对市场进行调研,往往只是凭着自己的想法进行思考,从而使公司财务成本控制与预想的资金产生冲突,从而无法对电力工程起到监督与指引的作用,无法使电力企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3.3、物资管理不够严格,浪费现象居多

物资是影响财务成本控制的关键,很多时候,财务的盈亏可以导致公司财务成本控制产生诸多问题,电力企业要想协调、有序的发展,物资便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原料,就目前而言,我国电力企业在施工过程会出现物资浪费的现象,有些地区特别严重,甚至达到80%的浪费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可以了解到,我国电力企业在财务成本控制上并不完善,无论是物资的回收还是材料的浪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电力企业财务成本的控制。

4、提高我国电力工程公司财务成本控制的措施

我国电力工程公司财务成本控制中存在诸多问题,要想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电力企业公司财务成本的控制,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4.1、加强对公司财务成本控制的宣传

加强对公司财务成本控制的宣传,是解决其问题的关键措施。企业中上至领导,下至员工,都要树立财务成本控制的意识,并且要加大宣传,让每一个员工都能清楚的认识到财务成本控制的重要性,这样,员工与领导便会在意识上具备相应的成本控制思想,并且会在企业的不断宣传中,提高相应意识,从而使公司财务成本控制朝着有序的方向发展。

4.2、大力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电力企业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但是,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我国电力企业还处于比较粗放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里,企业员工的素质得不到提高,公司财务成本控制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使企业与员工共同进步,只有如此,员工在提高素质的时候,对公司财务成本管理有所了解,并会以具体的行动促使公司财务成本控制的有效发展。因此,提高电力企业员工素质,是促进公司财务成本控制的重要指标。

4.3、建立完善的财务成本控制制度

要想解决我国电力企业公司财务成本控制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完善的财务成本控制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公司要对采购进行成本控制,采购员在进行采购时要货比三家,购买质量好,价格便宜的产品,初次之外,采购员还要具备相应的沟通能力,只有如此,才能促进采购的顺利。另一方面,企业要对各种成本进行控制,无论是接待费用、接待开销都要控制在预算之中。

5、结语

综上而言,我国电力工程公司财务成本控制存在诸多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就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解决,无论是对人员的培养还是对成本的控制,都要进行解决。从此财务的角度看,成本关系到我国电力企业的盈利与亏损,企业要想转变自己的经济效益,那么就要加强对成本的控制,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发展。本文从新角度中研究了电力工程财务成本控制的基本概念,并且对其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分析与总结了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财务成本控制中出现的问题,从这些问题中可以了解到财务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财务成本控制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不仅防范了电力企业的经营风险,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达明.电力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J].工程管理,2012(9).

[2]肖立.关于电力工程公司财务成本控制的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2010(4).

[3]楼德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J].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19―24.

[4]程新生.公司治理中的审计机制研究[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4―15.

[5]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15―18.

[6]夏博辉,刘铁煌.企业财务成本控制[J].辽宁:东北财经大学,1997(2):123―129.

[7]刘桂艳,鲁永唯.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与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0(14),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篇2

关键词:跨国并购;财务风险;联想

尽管只有短短二十多年的历史,但作为一项企业间的产权交易,近年来跨国并购活动正日益活跃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上。截至去年11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规模已居亚洲第一;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并购市场共完成359起交易,包括48起涉及九十多亿美元的海外并购。而这么多的并购交易活动,往往关乎企业的资本运营和财务状况,其中财务风险及其控制则尤为重要。

联想集团于2004年12月以12.5亿美元收购IBM公司PC业务;相隔十载,两公司在今年1月23日再次合作,前者以23亿美元收购后者x86服务器业务。据路透社今年7月6日报道,目前中国官方已批准联想收购IBMx86服务器业务,8月15日,美国监管部门也批准了这笔交易,至此,联想将如愿以偿地成为全球排名前三的服务器厂商,企业实力获得巨大提升。那么,在这两笔数十亿美元的跨国并购交易中存在着哪些财务风险呢?笔者将以联想与IBM公司的这两次交易为基础,分析探讨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存在的财务风险,以及防范对策。

一、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概述

1.企业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内涵及成因

根据跨国并购流程,赵保国(2008)这样定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内涵:“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

在跨国并购过程中,大致存在以下财务风险:一、评估风险,该风险主要源于并购方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失误;二、竞价过程中因“水涨船高”使收购价格剧增而带来的估格风险;三、高昂的融资成本和狭窄的融资渠道所导致的融资风险;四、企业选择的支付方式所带来的支付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五、杠杆并购的偿债风险和并购后的整合风险。

2.联想收购IBM公司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联想集团在全球共有中国北京和美国纽约两大总部,近年来联想着力于国际化战略的发展,2004年收购IBM旗下个人电脑业务的举措使得联想这家曾在海外市场默默无闻的制造商成功地“走出去”,成为仅次于戴尔和惠普的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制造商,占全球PC市场份额的百分之八。联想目前在服务器市场还未排入全球前五之列,待完成对IBMx86服务器业务的收购后,其份额有望跃至第三。

观察分析联想对IBM公司旗下个人电脑和x86服务器业务这两笔收购,笔者发现,分析师及全球各大评级机构对2004年的收购交易普遍不看好,多家投行下调了对联想的投资评级,收购消息传出后,在12月9日至13日的三个交易日里,联想股价下跌百分之十三,跌至2.33港元,之后,尽管中间股价曾一度回升,但跌势持续。对比之下,联想今年初收购IBMx86服务器业务的公告后,业界普遍对此评价乐观,其股票涨至10.64港元。同时第三方机构也纷纷看好联想的这次收购。例如,1月23日,摩根大通表示:“对联想而言,收购IBMx86服务器业务是个重大变革,这将有望改善联想利润,或将推动其2016财年盈利增长18%。”稍早,瑞士信贷表示:“预计联想集团2015财年盈利将增长20%,此外,若该公司收购IBM服务器业务,其每股盈利将额外再增长12%。”这些足以表明人们对待跨国并购态度的转变,也说明联想之前不仅成功地解决了跨国并购带来的众多问题,而且还仍保持着积极开拓的雄心抱负。

经分析可发现,在2004年,联想收购IBM面临的风险主要有:①目标企业价值评估困难;②融资和支付存在风险;③并购后的整合难度大。

至于今年的这笔交易,根据其此前收购IBMPC业务的丰厚经验,再次收购x86服务器业务对联想来说可谓驾轻就熟,该公司可完全将之前的经验覆盖到这次收购中来。不过,在收购完成前,联想仍避免不了要面对诸如美国的安全评估等法律、政治和财务风险问题。

二、企业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

1.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内涵

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必然是想要更好地拓展业务、壮大规模,因此选择好一个合适的并购目标变成为其关键的一步。企业价值评估,指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其股权和实体价值、清算和持续经营价值、控股股权和少数股权价值进行的综合性评估。

在复杂的并购系统下,要成功完成并购交易,并购方必须对其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精准定位。不过,在跨国并购过程中,企业间往往有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并购企业无法准确预期其目标企业的未来收益大小及未来收益时间。由此产生的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主要有:

一是并购双方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并购公司估价风险,表现在财务报表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的披露、公司为避免负面信息而进行的表外融资行为、无法有效在财务报表中体现的重要资源价值(如人力资源、技术优势等);二是我国评估价值体系及企业价值评估方法等还不够完善,评估时容易因角度不客观、不合理或不科学出现问题;三是资本市场发育尚不完善,缺乏能在并购过程中提供优质服务的中介机构;四是由于并购方管理者容易过高评估己方公司的并购整合能力,谈判时出价高于其可承受力,使得并购最终破灭。

2.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和服务器业务的目标企业价值风险

随着个人电脑市场的逐渐疲软,IBM公司已在2001年到2004年6月期间因其个人电脑业务亏损9.65亿美元,如能将该业务售出,对IBM而言终归利大于弊。对比之下,联想不仅要支付前者12.5亿美元协议价,还要偿还5亿美元债务,此外,交易还包括一百多个IBMPC分支机构以及一万多名员工的接管管理工作。类似的隐藏问题都无法直接用准确数据显示,对联想来说,后期经营成本的控制很成问题。

纵观2004年的联想―IBM并购案,由于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笔“蛇吞象”交易,投资者们普遍担心联想集团会因对美国商业不了解、无法准确评估IBM的实际价值而给予其较高的并购价格,担心这种管理着的盲目国际化会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损害股东权益。

不过,联想认为,一个企业即使用二十年也很难依靠自身的发展积累出一个享誉世界的国际品牌,与其靠二十年或许根本钓不得大鱼的长线,还不如直接并购这样一家国际知名企业,在时间和资金上或都将事半功倍。

于是,麦肯锡、高盛、GE、奥美、普华永道等国际投行和咨询公司在本次并购交易中高价受聘,协助联想完成收购交易的调研、评估和谈判工作,将其可能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逐个化解、击破。

这些充分的调查研究基本排除了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不当带来的财务风险以及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为企业带来的并购财务风险。计算可知,IBM当时的估价为149.58美元,同时据该公司的股票发行数及PC业务部门在IBM公司所占比例,可得知该部门价值为5.26亿美元。几年下来,联想的成绩有目共睹,计算得IBM个人电脑价值为10.67亿元,由6亿美元的贷款和5亿美元的负债可产生2亿美元税盾,遵从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暂将IBMPC业务价值估作10亿美元。计算共得17.26亿美元,因而联想从本次收购中可获得的IBM价值17.26亿,而其实际付出为17.5亿,因此联想的底价评估还是比较精准的,基本已抵消估价风险。

据Gartner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全球服务器市场上,惠普位居第一,市场份额为22.6%;戴尔以19.7%的份额屈居第二;IBM则第三,份额为7.0%;华为第四,浪潮第五,联想在其他中。”收购IBM服务器业务之后,联想服务器跻身全球前三的目标将很快达成,这将大大提升其品牌价值。

综上所述,联想在目标企业价值评估风险的控制上做得很好。在今年的收购案中,联想再次做出了准确的评估,并以令其非常满意的价格达成了并购协议,撰写本文时,中国和美国官方均已批准这笔交易,其评估风险控制得很好,在此不再赘述。

三、企业跨国并购的融资与支付风险分析及其控制

1.跨国并购中的融资和支付风险内涵

融资风险指筹资活动中因筹资规划而引起的收益变动风险。

外汇风险、购买力风险和财务杠杆效应是跨国并购中常见的融资风险。负债规模、负债利息率以及负债的期限结构都是造成融资风险的内因;而外因包括资产的流动性、金融市场、经营风险以及预期现金流入量等。它们之间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引发企业的融资风险。

支付风险指企业并购时资金支付方式不同产生的股权稀释和资金流动性风险。

不同的并购支付方式将带来不同的支付风险。一般而言,企业可选择现金、股票、杠杆支付方式,或者承担债务、选用金融衍生工具支付或混合支付方式。其中,现金支付属于一项即时的现金负担,选择该方式会增添主并购方的资金压力和债务负担,很容易为企业带来资金流动性风险和倒闭破产风险;股票支付方式虽然能在较大程度上减少收购企业的资金支出,但这将稀释股权,从而降低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控制力;杠杆支付方式尽管能通过举债以较少的资本取得较大资产控制权,但在企业并购完成后将不得不承担高风险的债务,从而增加企业并购后整合操作的难度;金融衍生工具支付虽能给企业双方留下选择余地,从时间上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但其未来权益具有不确定性,影响收购方的资金管理工作;虽然混合支付的效果较单一的现金或股票支付方式要好,但若不能一次性完成支付,或许也会延误并购时机,导致并购交易的失败。

2.联想收购IBMPC和服务器业务的融资和支付风险分析及其控制

作为跨国资本运作企业,联想必然需要考虑外汇风险、购买力风险及其财务杠杆效应,与此同时,选择最佳支付方式也可降低其融资风险。

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时选用的是混合支付方式,其中6.5亿美元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另外6亿美元则选用股票支付方式,还有5亿美元IBM个人电脑部门遗留的债务,共计17.5亿美元。

当时联想只有4亿美元现金,想要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营,联想就不得不选用混合支付方式,这样不仅能缓解其现金和债务压力,还能合理构建该公司的资本结构。最后,联想决定只用其中的1.5亿美元支付交易金额,剩下的款项通过贷款取得。与此同时,该公司还与IBM签订了一份策略性融资附属协议,五年有效期;此后联想又取得了6亿美元银团贷款(得助于财务顾问高盛集团)。同时,联想还获得了共3.5亿美元的私募资金支持,分别出自美国新桥投资集团、美国泛大西洋资本集团和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使得该公司因高负债率带来的财务风险得以化解。不过,联想仅从这3.5亿美元中抽出了1.5亿美元支付IBM,另2亿美元归至其日常运营资金,就此良好得化解了并购中的融资支付财务风险。

目前联想正在进行对IBM低端服务器业务的收购,并继续采用混合支付方式,其23亿交易额中有20.7亿美元选用现金支付,余款采用股票支付,合1.82亿股联想集团股票。同时IBM将有七千五百名正式员工和一千五百名合同员工加想集团。

根据联想2011至2013年三年的年度财务报表,可以看到其短期偿债能力不高,如有突发变动可能会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但其营业额不断攀升,发展势头良好,股东盈利增幅也较大。要控制其财务风险,该公司应做好长期资金管理规划,利用融资或贷款等方式分担20.7亿美元的现金压力。

四、企业跨国并购后财务整合的风险分析及其控制

1.跨国并购中的财务整合风险内涵

财务整合指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会计核算体系、财务制度体系统一管理和监控。企业完成并购就要进入整合阶段,而在跨国并购中,并购整合过程可谓是并购交易中最关键、同时风险性最大的危险期,很多企业由于不具备后期整合的经验和能力,致使其管理费用剧增,无法发挥协同效应,最终并购以失败告终。而财务整合又是整个整合过程的核心,涉及企业经营战略、财务控制、组织与制度、企业文化以及人才国际化等多方面内容的整合。

跨国并购中存在的财务整合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如果企业整合不当,或对融资支付方式的处置不当,引起前期隐藏的财务问题爆发,导致财务整合失败;二是来自目标企业的资产重组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目标企业遗留的不良资产,将容易造成目标企业亏损,增加企业的融资债务负担,导致并购最终失败。

2.联想收购IBMPC和服务器业务的财务整合风险分析及其控制

在收购PC业务过程中,联想不仅要面临IBM留下的5亿负债,还要将两个不同国家的员工组织融合到一起,无论是供应链、销售渠道、文化文化还是品牌资源的整合,对联想而言都有着不小的整合风险。面对这些问题,联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整合的顺利进行。在整合初期,联想报着学习的态度力求稳定,逐步与目标企业融合;接着调整人事、整合企业组织架构;后期加大海外市场的拓展力度,希望海外联想企业文化能与中国联想企业文化完美整合。

至于联想即将完成的IBM低端服务器收购业务,基于两公司以往的合作,本次收购整合成本很低,相信其整合过程也将水到渠成。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联想两次收购案例的简单概述与分析,我们可学得如下启示:企业在跨国并购交易中,要积极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学会财务风险控制,客观把握优势和劣势,选择好合适的并购对象、并购方式与时机,高度重视并购中的监管、竞争和劳工等法律问题以及海外并购中的舆论环境。同时,国家应继续为企业跨国并购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社会服务中介等。

参考文献:

[1]石雅平.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基于双汇国际并购案例分析[D].河南大学,2014.

[2]潘亚东.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控制――基于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案例研究[J].当代经济,2013(20):019.

[3]高侠,张双巧.跨国并购财务风险与财务协同效应探析[J].会计之友,2012(29)026.

[4]张琳若.企业并购财务风险与管理――以联想并购案为例[J].知识经济,2012,(19):124-124.

[5]黄绍鑫.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分析联想并购案例的新框架[D].厦门大学,2008.DOI:10.7666/d.y1444147.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篇3

摘要:本文以并购财务风险的来源作为分析的起点,然后对其过程中产生的融资风险、定价风险及支付风险进一步讨论,最后提出防范并购财务风险的三点措施。

关键词:融资风险;支付风险;定价风险

随着产业结构的大规模升级,以企业并购为手段的行为已在我国迅速发展。尽管管理者偏好于并购行为,但大部分企业于并购后陷入各种困境,大多数表现为财务困境。所以,对其过程中产生的财务风险课题的探讨是十分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来源

企业的并购活动包括许多环节,这些环节都可能形成财务风险。并购过程中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源自三个方面:

(一)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企业能否按时足额地筹集到所需资金,保证企业活动的正常运行。企业通常采取的融资渠道有银行贷款、债券、股票等,这些融资渠道都会产生融资风险。以银行贷款融资的方式可以弥补资金的不足,但是我国企业的平均负债率较高,再向银行融资的能力有限;发行债券,此种方式需要严格的审查,存在相关的规模和指标限制,并且通过发债获得的资金对其用途有特殊的规定;以股票融资的问题是收购方是否具有股票发行资格,不符合发行资格的企业无法通过发行股票方式实现融资。与并购活动相关的融资风险具体包括:资金是否可以保证需要,融资方式是否适应并购动机、现金支付,是否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杠杆收购的债务风险等。

(二)支付风险

大多数企业在并购活动中,通常会采用现金支付、股票支付、杠杆支付和金融衍生工具支付等方式支付。若并购公司使用现金支付工具,首先会使其现金压力很大,容易造成资金断流;其次,从目标企业的角度看,无法推迟资本利得的确认和转移实现的资本增益,最终无法享受到税收方面的利益。股票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并购企业的资金支出压力,但会造成股权稀释,最终降低了对目标企业的控制影响;杠杆支付通过举借债务解决并购企业的资金来源问题,期望获得杠杆利益,但是高息风险债券的成本较高,并购后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也具有未来不确定性,杠杆收购必须要实现很高的回报率,才能刺激并购企业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支付只是在时间点上将资金的压力向后延迟,暂时给予并购企业及目标企业一定的选择余地,但这会给并购方在未定权益方面增加资金管理的难度。

(三)定价风险

对目标企业的定价通常包含两个步骤:一是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为了使目标企业的价值更为客观,通常会聘请相关机构;二是以评估的价值为基础,进行谈判。定价风险是指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过高,即并购方对目标企业的资产价格、获利能力等相关指标估计过高,导致所出的价格超过了自身能承受的范围,最终使并购方无法获得预期的回报。价值评估的方法有净资产法、市盈率法、现金流量法等,这些方法在估值时对贴现率选择和未来现金流量的估计存在很强的主观性偏差,不可避免的对并购产生风险。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从我国形势看,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愈来愈频繁,只有了解到并购过程中的风险,多些理性,少些盲动,才能避免陷入财务困境。以下就是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防范的一些措施:

(一)融资渠道须多样化

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可分为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内部融资会减少占用企业的流动资金,降低偿债风险,并购企业可以通过建立流动性资产组合进行风险管理。对于外部融资,比如权益融资中的股票融资,发行股票必将导致股权分散、股价下跌,并购企业应充分考虑股东特别是大股东对股权分散和股价下跌是否可以接受,以及并购公司股票在市场上的当前价格。债务融资有发行债券、银行贷款等,各种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可以税前抵税,但无论如何,并购企业必须考虑各种融资渠道。若企业进行并购只是暂时的,这时企业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作为融资手段,但还本付息的压力较重,企业若决策不当,就会陷入财务风险。

(二)支付方式须多样化

企业并购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股票支付和混合支付。在企业的并购行为中,大多数是以现金支付为主的方式进行,虽然比较简单,但这样会造成企业面临较高的流动性风险,以至于并购目标的难以进行。企业应采用多渠道的方式融资,通常我们须遵守以下两种原则:其中一个是资本成本最小化;另外一个则是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保持恰当比例。

(三)完善企业价值定价体系

为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我们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模型,对企业的价值进行合理估价。并购企业可聘请相关机构,比如投资银行,对目标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做出科学预测,以确定合理的支付价格。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做,一方面是建立财务报表分析方面的分析,了解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来分析其发展趋势,这样可以判断目标企业的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另一方面采用恰当价值的评估方法,建立股价模型,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建立好的股价模型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并购方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分析研究。另外,可采用不同的价值评估方法对同一目标企业进行评估,常用的估价方法有:贴现现金流量法、账面价值法、市盈率法等。因此,并购公司根据并购动机、并购后目标公司的继续存在与否及掌握的信息是否充分等相关因素来选择对目标公司股价的估价方法,评估企业价值。

结束语

企业通过并购行为可使生产要素等资源得到优化组合,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配置,但企业进行并购不是万能的,市场中时时刻刻伴随着不确定的因素,这也需要在企业并购的整个过程中,企业要对风险进行科学防范,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通过优势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整合,努力使其达到最佳整合状态,这样,并购企业就能享受并购后的成果了。(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黄凌灵.关于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的探讨[J]北京.风险与内控,2010

[2]盛建丽.企业并购财务风险问题研究[J]安徽.现代商贸工业,2010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篇4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动机;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8)03-0069-03

[作者简介]袁建文,广东商学院经贸与统计学院统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量经济学。(广东广州510320)

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而言,成长与扩充是不可或缺的经营目标,而并购为企业追求外部成长的主要策略之一。企业并购已经成为近年来国内外非常重视的问题,并购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的一种策略,企业可以借着并购进行多元化经营,利用并购取得营销渠道、原料和生产设备,快速地进入新市场,或借助并购形成经济规模,强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进而获取市场占有率。

一、企业并购

所谓“并购”,指的是合并和收购的总称,为二个或二个以上企业间对于其营业、资产、股权、负债进行合并、收购的经济行为;是指企业经由合并、收购股权或资产的方式,以取得经营权或控制权的经济行为。收购是指企业收买目标公司的资产或股权,故又可分为收购资产和收购股权两种。

(一)收购。依收购标的不同可以分成股权收购与资产收购两种:

1.股权收购:即收购标的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将其纳入转投资事业。其标的公司仍以独立法人继续经营,而收购者成为标的公司的股东。

2.资产收购:即收购标的公司的资产,属于一般资产买卖行为。故资产收购者无须承担标的公司的债务,而股权收购则必须承担标的公司的一切权利与义务。

(二)合并。企业合并指的是两家或两家以上的公司按照法定程序结合成一个公司,可分成吸收合并及创立合并两种:

1.吸收合并:又称为存续合并,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结合,其中一家存续,其余皆消失,存续公司承担消失公司全部资产与负债。

2.创设合并:又称新设合并或设立合并,指两家或两家以上公司结合,其他相关公司皆解散消失,而成立一家新公司,承担所有资产与负债。

二、企业并购的动机理论

并购动机方面的研究,大致上可分为“价值极大化”以及“非价值极大化”两部分。从理论的观点,可将其相关利益区分为:效率理论、信息理论、税赋理论以及理论。

(一)效率理论。效率理论认为并购的发生是为了达成绩效,所谓绩效是指两家公司在合并后,合并公司的价值大于合并前各公司价值的总和,一般来说绩效可以区分为财务绩效、营运绩效与市场绩效三种。

1.营运绩效:营运绩效的表现,尚可细分为规模经济、差异效率二种。

(1)规模经济:企业通过并购而使其达到最佳的生产规模,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或提高生产效率,以增强其对外竞争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的生产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最佳经济规模,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购也使企业有条件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的前提下,集中在一个工厂中进行单一品种生产,达到专业化水平;并购还能解决专业化生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各生产过程之间有机地配合,以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企业的经营规模效应。企业通过并购可以针对不同的顾客或市场进行专门的生产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可能集中足够的经费用于研究、设计、开发和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迅速推出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企业规模的扩大使得企业的融资相对容易。

(2)差异效率:大部分的并购理论都可用差异效率理论加以表示。如甲公司的经营效率较乙公司高时,借着并购可将乙公司的效率提升至与甲公司相同的水平,即通过并购而增加效率的利得。企业的纵向并购可以通过对大量关键原材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力地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

2.财务绩效:指公司通过多样化的投资组合,来降低系统性风险,以取得较低成本的资金,或是借由建立内部资金市场,利用较佳的资金操作来增加资金配置的效率。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节约交易费用:首先,企业通过研究和开发的投入获得知识。在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情况下,知识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即使得以实现,也需要付出高昂的谈判成本。此时,如果通过并购使知识在同一企业内使用,就达到节约交易费用的目的。其次,企业的商标、商誉作为无形资产,其运用也会遇到外部性的问题。因为某一商标使用者降低其产品质量,可以获得成本下降的大部分好处,而商誉损失则由所有商标使用者共同承担。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一是增加监督,但会使监督成本大大增加。二是通过并购将商标使用者变为企业内部成员。作为内部成员,降低质量只会承受损失而不得利益,消除了机会主义动机。再次,有些企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中间产品投入,而中间产品的市场存在供给的不确定性、质量难以控制和机会主义行为等问题。企业通过并购将合作者变为内部机构,就可以消除上述问题。最后,企业通过并购形成规模庞大的组织,使组织内部的职能相分离,形成一个以管理为基础的内部市场体系。

3.市场绩效:大规模公司的市场力量原本就比小规模公司较佳,对于产品的定价、数量的决定,有较大的掌控权。一旦并购,必然会增加市场占有率,强化市场竞争力,时机成熟时,形成垄断或寡头市场,控制产品价格及数量,获取准垄断利益,产生更大的市场力量,此种因为市场占有率提高所得到的利益,即为市场绩效。企业通过横向并购活动,可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凭借竞争对手的减少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力。通常在下列三种情况下,会导致企业以增强市场势力为目的的并购活动:其一,在需求下降、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并购,以取得实现本产业合理化的比较有利的地位;其二,在国际竞争使得国内市场遭受外国企业的强烈渗透和冲击的情况下,企业间可能通过并购以对抗外来竞争;其三,由于法律变得更加严格,使企业间包括合谋在内的多种联系成为非法,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使一些非法的做法“内部化”,达到继续控制市场的目的。

(二)信息理论。此理论认为,在股票收购或合并磋商的过程中所透露出的信息,会使得投资人重新评估公司的价值,而且在评估的过程中,被并购的公司的股价往往会向上调整。由该理论产生两种假说:

1.踢一脚假说:目标公司收到股票收购要约后,将促使目标公司的经理人采行更有效率的经营策略,以使公司确有其价值,称为“踢一脚假说”。

2.坐金矿假说:股票收购或合并活动会释放出目标公司股价被低估的信息,使得市场会对目标公司的股价重新评估,称为坐金矿假说。

(三)税赋理论。借助并购,可使公司总税赋低于合并前个别公司的加总,但前提是合并前合并的一方为亏损状态,且另一方为获利,在此情形下,税赋减少的利益才会发生。

(四)问题。此理论认为由于公司经理人仅持有公司的少部分股票,因此,经理人会倾向于非金钱性的额外支出和其他个人私利的享受,这种股东或债权人和经理人之间追求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潜在冲突,称为问题。而公司为了监督控制经理人额外支出的成本称为成本。

并购是企业追求成长及多元化经营的一项策略工具,也是外部成长的途径,企业并购寻求以下几点:

第一、寻求规模经济。企业借助并购来扩大企业规模,享受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减少人事及销售等费用的好处,以降低资产成本,增加竞争力。

第二、提升管理绩效。与营运状况良好的公司合并,借以吸收不同企业文化、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以期能提升绩效,创造盈余。

第三、分散风险的利益(多元化经营)。企业通过并购,扩展经营范围,利用双方的经营特色与经验,进行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稳定公司经营。

第四、健全财务结构。健全的财务极为重要,若金融机构经营困难、财务不健全,就会面临挤兑或倒闭。因此,借由财务健全的机构去全部承担财务不健全的机构,盈余公司如能并购其他亏损的企业,则可实现节税效益;而亏损的企业可借此改善财务状况。

第五、合并互补性的资源。企业借并购以取得某项具有互补性的资源,将会使得合并后的价值比合并前的价值来得高。

第六、追求成长,增加市场占有率。并购是最快捷的成长方式,除了可以省去新创业所花费的时间和创业初期要承担的亏损外,还能快速取得生产设备及原厂牌的市场,在短时间内强化竞争实力,增加市场占有率。

第七、提高企业在业界形象及声誉。企业经由并购,除了可以增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及资本额外,也提升风险承担的能力,间接将企业知名度及企业形象的竞争力传达给消费者与投资人。

三、企业并购的经营绩效

所谓“绩效”即是企业策略目标达成的效果或程度,绩效的衡量方法主要分为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两种。财务指标为最基本的评断组织绩效的方法,一般使用的指标有获利率、营业额成长率、投资报酬率、资产报酬率等,然而组织的绩效不只有财务方面的相关指标,其他一些行为相关因素也会影响组织的运作。

对于事业绩效的衡量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一)财务绩效。此为传统绩效研究者常用的衡量指标,包括每股盈余、销售额成长率等。

(二)营运绩效。俗称事业绩效,包含前述的财务性绩效与营运绩效。所谓营运绩效的衡量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等非财务性指标。

(三)组织效能。为最广泛的组织绩效定义,除包括上述财务绩效与事业绩效外,再加上组织的目标,包含声誉、员工士气等衡量指标。

适当的绩效评估准则或指标可能随着各产业特性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各企业亦因其组织目标、结构、企业文化等特性,而可能采取不同的绩效评估方式。一套完善的衡量指标,必须同时考虑到确保公司能将资源作为最有效运用的“内部效率性指标”,将公司的产品作为顾客所接受的“外部效能性指标”,并针对企业本身特有的产业特性,发展不同的衡量指标,以随时验证公司整体营运或内部各项作业的实施成效。因此企业中的绩效评估或绩效衡量,亦指为实现企业整体目标而在评估系统中,运用量化标准或主观判断的非量化标准加以衡量其营运所表现的结果。

在评估模式方法方面,由于绩效评估须依据研究目的与定位而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因此评估方法的选择系依据研究需求而定。一般对于经营绩效的衡量,通常均以财务性指标为主。

有学者将22个财务比率区分为获利性、流动性、财务杠杆、周转率及成长性,利用方差分析及因素分析,探讨是否可以利用财务比率来区别并购公司、被并购公司及没有进行并购活动的公司,其实证结果为获利性是唯一具有全面显著性的区别因素,即并购公司的获利性分别较被并购公司及无进行并购活动的公司为高。

另有,以MVA(市场附加价值)、FCF(自由现金流量)等新型的指标来衡量企业并购的总体绩效。就产业、并购类型及并购地区是在国外或是国内等三个方面分类,再经过差异检验,获得以下的结论:1.MVA及FCF两指标可作为衡量并购绩效的总体指标。2.并购活动无法增加全体上市企业的市场附加价值及自由现金流量。3.并购活动可为上市产业提高其市场附加价值。4.并购的类型不会影响企业并购后的市场附加价值及自由现金流量。5.跨国并购可增加上市企业的市场附加价值。

还有学者以调整前后的营运现金流量报酬率作为绩效指标,分别对主并与被并双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主并公司于并购后绩效显著衰退,而被并公司亦无显著改善的情况,两者依规模加权后仍比并购前差;并购绩效改善幅度受到主并被并公司间规模大小与支付方式所影响,目标规模愈小,绩效改善效果就愈大,而非股权交换的企业能由并购中获得较大的好处。

以效率理论为依据,区分营运综效、市场绩效与财务绩效探讨企业并购前绩效差异及主并公司与目标公司间相对规模、产业相关、并购支付方式、以及借壳上市等因素对并购后绩效的影响。研究结论:1.并购的目标公司相对规模愈大,对并购后的绩效影响愈大。2.产业相关程度对经营绩效有负面但不显著的影响。3.借壳上市对并购后绩效有显著的负影响,显示借壳上市在企业的并购因素中是一项负面的并购动机。4.传统产业的并购绩效优于信息电子业。

由上述可以看出,以往对企业并购行为的绩效研究,大多数都从绩效方面着手,分别探讨并购所带来的营运、市场以及财务绩效,所使用的指标差异很大,每一种计量分析方法皆有其个别的研究目的与用途。

参考文献:

[1]袁建文.企业并购的动机假说[J].企业活力,2006,(12).

[2]王宏利.企业并购绩效研究方法的分类探讨[J].当代经济科学,2005,(1).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篇5

【关键词】并购纳税筹划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1、税收对企业并购影响的相关理论

莫迪利亚尼和米勒(1958)(MillerM.H.和ModiglianiF)提出的MM定理早期观点认为在没有所得税的情况下公司价值与企业资本结构没有关系,不会因为债权资本增加而增加,1963年加入了企业所得税因素后发现:由于企业的负债利息可以免税,负债增加,企业的加权平均成本就会降低,因此负债会因利息的抵税作用而增加企业价值,对投资者来说也意味着更多的可分配经营收入。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迈伦・斯科尔斯(MyronSamuelScholes)(1976)等人提出了“显性税收”和“隐性税收”,并研究了“税后收益最大化”与“税收套利”问题。

艾克堡(Eckbo)(1983)提出了税收对并购的一些具体作用,税制中尤其是所得税是激励公司并购的主要因素,并购更加突出了税盾效应,税法中的企业资产价值重估增值使折旧增加、亏损递延等都能使企业合理避税,人们会调整交易方式,尽可能减少税负。

Shrieves和Pashley(1984)认为企业在控制了规模与产业的影响后,财务杠杆比率显著增加,并购后公司的举债能力大于并购前的负债能力之和,使公司税盾效应增加。

斯莫劳克、贝蒂和梅耶德(BeattySmirlock和Majd)(1986)认为,并购中降低税负同时影响税收动机,有些并购活动如转移税负、延长纳税时间等可能是考虑了税收最小化的影响。

迈伦・斯科尔斯与马克・沃尔夫森认为,美国在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颁布之前,企业在并购交易中可以利用目标企业净亏损结转和折旧挡板效应实现节税,1986年新法案取消了税收并购中的激励措施,潜在税收利益也就随之消失。

2、企业并购活动对税收政策的利用

Wansley,Wicciam和HoCYang(1983)研究认为,不同的并购类型和支付方式对并购公司支付费用有很大的影响,如现金支付经常伴随着较高的股东收益,并指出这主要归因于税收效应和对现金支付的偏好。

奥尔巴克和雷思胡斯(AlanJ.Auerbach和DavidReishus)分析1970―1980年间的318宗并购交易后发现,企业从并购中能获得一些所得税优惠收益,未使用过的税收抵免额与经营亏损在并购交易中至关重要,收购公司主要用来冲抵亏损后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梅耶德和迈尔斯(Majd、Myers)(1984)认为,并购后某个公司的利润会因另一公司的亏损而降低,因此,并购企业会降低未来税款的现值。

Huang和Walking(1987)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支付方式、收购方式等的影响,认为影响并购双方利益的因素中支付方式是最主要的,现金支付具有更高的超常收益。

CarlaHayn(1989)研究了1970―1985年间的640宗并购交易,发现640宗并购交易中免税占28%,Hayn指出,并购企业在选择并购目标时更看重税收因素,免税因素会增加并购完成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加速折旧可以获得税收收益,如果没有税收优惠,并购企业就会选择并购以外的发展途径。

MarkA.Wolfson(1990)分析了美国1980年以来的并购活动,研究表明,1986年的美国税制改革阻碍了税收在资产出售、并购方面的发展,也影响了美国公司之间的并购交易,但有利于对美国公司的跨国并购交易,税收制度的变化是影响美国并购活动的重要因素。

二、国内研究现状

1、企业并购中的纳税原则和基本方法

干春晖(2004)研究了企业并购中的税收问题,全方位地对并购活动的多环节,包括并购支付方式、并购会计处理方法、并购融资方式等方面都作了税收筹划分析。

李维萍(2007)探讨了税制中形成并购税收协同效应的因素和经济学家对这些因素的理论贡献。主要研究了税法非对称性、源自债务的税收屏蔽、受困权益三种税收协同效应,他认为基于税收利益目的而进行的公司并购可能通过消除税收方面的损失促进更有效率的企业行为。

解宏(2009)指出,并购作为一项复杂的产权交易行为,涉及的税收问题处于多层面上,对于并购中的税收问题应从多角度考虑,如内外资企业税制不统一问题、融资费用可否税前扣除问题、员工持股计划的税收问题等。

赵晋琳(2010)分析了当前我国有关企业跨境并购重组税收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借鉴国外做法,立足我国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完善税收政策和加强税收征管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开征较低的资本利得税,实施税收优惠;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并购成本;严格免税并购重组的审查条款;进一步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服务力度;加强国际间税收协调与合作,防止国际税收协定滥用;建立规范的企业境外税收征管制度体系。

郭恒泰(2010)分析研究了企业并购行为中的所得税问题,他认为并购起因于财务方面的目的,财务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并购给企业带来的财务方面的效益是由于税法、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定而产生的一种纯粹的效益。许多国家的税法使企业通过并购能合理避税,获取较大的利益。

计金标、王春成(2011)以法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及产权分析为理论工具,在借鉴世界公司并购税制,尤其是美、欧公司并购税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审视我国公司并购税制的有效性,并对其完善和改进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指出有必要从税法秩序的角度重构并购税制的基本原则。从并购融资、并购支付、并购交易法人组织结构三个方向上,细化并购税收法律条文结构,细化并购交易主体的税收待遇,从税收负担和待遇上实现差别化的税收调节,设置自主选择性适用条款已成为各国的一种普遍做法,以市场为基础增进税法的调节作用。

高寿松、戴家启(2012)通过分析所得税对企业并购的影响指出,企业并购中的纳税筹划实质上是对不同纳税方案进行择优,通过安排和筹划并购过程中经营活动、投资、融资等事宜,达到节税的目的,在并购之前进行详细的税务调查、防范涉税风险是并购企业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需要完成的重要一环,在支付方式中,现金购买是节税利益最小的一种,股票交换税负较轻,承担债务税负最轻,不同的支付方式各有利弊,并购后整合主要是业务整合和组织整合。

王清剑、张秋生(2013)分析税收与企业并购之间的关系,研究政府如何通过税收这一市场化、间接的工具(税收的杠杆作用)引导企业并购,研究指出亏损抵免与税收优惠政策下,企业并购的条件被放宽,更多的企业选择通过并购行为实现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

盖地(2013)在《企业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中分析了并购支付方式、并购税收优惠承继等内容,详细论述了并购活动中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筹划技巧。

2、企业并购活动对税收政策的利用

陈海燕、李炎华(1999)以1997年5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并购方式与并购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并购支付方式与并购前资产负债率高低有关,若资产负债率偏高,易于选择股票支付、混合支付等;若偏低则选择现金支付。

黄凤羽(2003)提出了流转税对企业分立、合并和清算的影响,2003年又在德国学者sinnH.W.关于企业并购中税收效应的分析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现,收购方企业的收益率是资本利得税率的减函数,资本利得税负担的增加将直接导致投资者收益的同比例减少,但已分配股息的纳税比率对收益率的影响要看不允许扣除债务利息的比率,但并未将此模型应用于实践检验。

张妍(2009)利用Logit模型对企业并购的税收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企业在并购中具有获得潜在税收收益的动机,获得目标企业潜在亏损抵补的税收并购动机明显。

张叶文(2010)研究指出整体出售企业的两种重组方式,采用吸收合并比股权收购可以减少重组税收,税负从20.4%下降到2%,产生差异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股权清算有税收优惠,而股权收购没有;二是企业重组所得税规定出售子公司股权的税收优惠不再延续。

解宏、花贵如、江敬文(2011)以从事农产品生产销售的X上市公司并购为样本的研究发现,在完成了企业并购交易后,如何将利润放在最有利的免税环节对提高公司整体盈利水平至关重要。并购结束后,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税收安排,不仅有效降低企业税负,终极控制人获得利益,还客观上形成了税收转移。

李彦铮(2012)概括总结了2008―2012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其税务处理,阐述了一般性税务处理和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的区别,在重组形式中一般首选股权收购,在税务处理方式中更倾向于选择特殊性税务处理方式,75%的企业选择了特殊性税务处理,原因是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递延纳税,递延纳税可以给企业带来资金时间价值。

谭光荣、梁冠霞、尹宇(2012)通过比拟法人股权收购政策分析了自然人股东在不同的股权收购中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在满足特殊重组条件时,即收购企业购买的股权高于被收购企业全部股权的75%,且股权支付金额高于交易总额的85%时,可以递延所得税,全部用非股权支付、一般性税务处理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相同,公司与个人在进行股权收购时,应尽量用股权支付方式,以获得所得税的递延,获得资金时间价值。

李绍萍、高玮茁(2013)采用SWOT方法,分析了上市公司并购中纳税筹划的优劣势,提出企业应从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之间的差异、提高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素质等方面,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制定应对策略。

三、相关研究文献的评述

综上所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税收优惠对企业并购的重要影响方面,分析了税收对并购的一些具体影响,如折旧抵税、亏损递延等,他们认为参与并购的企业双方都会认真考虑税收的影响,并且利用税收的影响谋求经济利益,以减轻企业负担,在有些并购中免税或最大程度的节税甚至是并购发生的直接动机。学者或对并购交易实务进行实证研究,或从范式出发用案例的形式来分析论证纳税筹划在企业并购中的运用,但对于纳税筹划具体如何在企业并购中灵活运用,学者们还没有做出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研究。

我国对企业并购活动的研究较晚,目前在并购与纳税筹划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近年来,有些学者在纳税筹划方面开始研究,研究内容主要从所得税、亏损弥补等方面考虑。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在企业并购和纳税筹划的理论研究多是用定性分析法分析问题,而针对我国企业并购纳税筹划现状的实证研究较少,且国内学者分析的依据多是基于自我假设的案例,得出的结论相对于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而言难以令人信服。随着企业间的并购活动越来越激烈,当前宏观经济形式下,学者们应结合会计准则及税法对并购中的纳税筹划进行系统研究。

四、研究启示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税收对企业并购影响的相关理论方面,在企业并购活动对税收政策的利用方面研究较少,这就为并购中纳税筹划的研究提供了研究平台,从企业的角度,研究如何在并购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纳税筹划,在实务中对企业的纳税筹划进行指导更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Modigliani.EandMHMi11er.TheCostofCapitalCorporationFinanceandtheTheoryofInvestment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58(48).

[2]Eckbo.HorizontalMergers,Collusion,andStockholderWealth[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3(11).

[3]Shrieves,RE.andM.M.Pashley[J].EvidenceontheAssociationBetweenMergersandCapital.

[4]JamesW.Wansley,WicciamR.Lane,HoCYang.AbnormalReturnstoAcquiredFirmsbyTypeofAcquisitionandMethodofPayment[J].FinancialManagement,1983.12(3).

[5]Auerbach,AlanJ.CapitalGainsTaxationandTaxReform[J].NationalTaxJourna1,1989(42).

[6]Majd.andInformationMyers.CorporateFinancingandInvestmentDecisionsWhenFirmsHavethatInvestorsDonotHav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4.

[7]HuangYen-ShengandRalphA.Walking.AbnormalReturnsAssociatedwithAcquisitionAnnouncements:PaymentAcquisitionFormandManagerialResistanc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7(19).

[8]CarlaHayn.Taxattributesasdeterminantsofshareholdergainsincorporateacquisition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9,23(1).

[9]MyronS.Scholes,MarkA.Wolfson.TheEffectsofChangesinTaxLawsonCorporateReorganizationActivity[J].JournalofBusiness,1990(1).

[10]干春晖、刘祥生:企业并购理论实务案例[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

[11]李维萍:公司并购的税收协同效应及观点分析[J].涉外税务,2007(5).

[12]解宏:企业纳税筹划策略与案例解读[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13]赵晋琳:对我国企业跨境并购重组税收政策的一些看法[J].涉外税务,2010(3).

[14]郭恒泰:企业并购的所得税问题研究[J].财政研究,2010(12).

[15]计金标、王春成:公司并购税制的理论与实践[J].税务研究,2011(5).

[16]高寿松、戴家启: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企业并购纳税筹划的影响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2(20).

[17]王清剑、张秋生:税收调控对企业并购的影响研究[J].财政研究,2013(2).

[18]盖地: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第9版)[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19]陈海燕、李炎华:中外公司购并支付方式的比较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1999(3).

[20]黄凤羽:企业购并行为中的税收政策效应[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3(6).

[21]张妍:税收特征对企业并购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9(7).

[22]张叶文:整体出售企业不同重组方式的税负比较[J].财务与会计,2010(3).

[23]解宏、花贵如、江敬文:企业并购中的税收转移与对策[J].税务研究,2011(5).

[24]李彦铮:浅谈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税收筹划[J].时代金融,2012(9).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跨国并购;并购动机与绩效;并购风险;研究现状

同风起云涌的并购浪潮一样,国内外学术界也出现了对跨国并购相关问题的一个研究热潮。对跨国并购理论研究和一般的国内并购研究一样,主要关注两个方面的论题:一个是跨国并购动机的理论研究;一个是跨国并购绩效(即跨国并购是否创造价值)的理论研究。Shimizu,Hitt,Vaidyanath,andPisano(2004)对30篇跨国并购的文献作了回顾,他们把对跨国并购的研究归纳为三个方面的研究:(1)把跨国并购作为市场进入战略手段;(2)跨国并购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3)跨国并购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战略。其中(1)和(2)仍是并购动机的理论研究范畴。此外,有关跨国并购风险的相关研究通常都结合在并购绩效和跨国经营风险的相关研究当中,很少有专门针对跨国并购风险的相关文献。

一、跨国并购动机的研究现状

跨国并购动机的研究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和重点,相关的研究成果也很多。跨国并购是企业国内并购跨国界发展的产物,其并购动机的理论基础不能脱离传统国内并购动机理论。例如效率理论、协同效应理论、问题和管理主义理论、管理者自大假说、市场势力理论、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市场缺陷理论等。实际上动机理论的研究也综合在并购收益来源的研究之中。

较早对并购价值来源进行解释的研究是多德和鲁巴克(1977),在他们的文章中也阐述并购产生的动机。他们认为,在收购事件发生之前,目标公司的资产没有得到管理者的充分利用,收购事件的发生,说明并购公司对目标公司的资产价值和资产使用效率有了重新的衡量和判断,如果并购后更换了管理层,则目标公司的资产使用效率得以提高。即使不更换管理层,甚至并购失败,都使得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意识到公司资产的使用效率问题,从而改善管理,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增加股东财富,并购的收益来源即在于此。这就是内部效率假说(InternalEfficiencyHypothesis),也是并购事件得以发生的一个原因,是符合公司控制权市场理论的主流观点。

随着这一问题研究的兴起,又出现了“市场垄断假说”、“信息效应假说”、“节税效应假说”、“建立帝国假说”、“剥削假说”等各种对并购收益的假说。按谢内夫等人的观点,这样一些理论假说都可以归类为“财富转移假说”。这一假说认为,收购或兼并只不过是财富在不同利益者之间的转移而已,本身并没有新的财富产生。因此,公司并购事件的发生动机就在于一部分利益主体企图获取另一部分利益主体的利益。实际上,这样一些假说也并没有得到有力的实证数据的支持,阿斯奎斯、金(1982)在《财务学刊》中发表的“兼并要价对当事公司证券持有人的影响”一文中对50家涉及兼并事件的公司展开分析后认为,没有哪一项检验能提供证据说卷入兼并的股东和债券持有人之间存在财富转移的现象。针对各种假设的实证研究仍在进行之中。

与“财富转移假说”相对立的观点是“协同效应假说”。“协同效应假说”认为,通过并购可以使得公司由于规模经济而节约成本,或由于生产和流通中的人员和资产的高度合作互补而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使得公司价值得以提升(威廉姆森,1971;J.F.Nielson、R.W.Melicher,1973;Klein、RobertG.Crawford、lchian,1978)。詹森也一直力主这一观点。博凯维奇和纳拉亚南(1993)在“收购的动机:一项实证调查”一文中实证了这一观点,因此他们认为,“协同效应是绝大多数收购的原因”。SSP(2000)的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显然,这些理论观点对跨国并购的动机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跨国并购的动机应该不是一两个理论观点就可以概括的,不同的公司可能基于不同的动机或多种动机来从事这一项经济活动,正如博凯维奇和纳拉亚南所指出的,“除了协同效应,公司收购必有其他的收购动机”。另外,跨国并购作为一种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可以部分解释跨国并购动机。例如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因素理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等。鉴于跨国并购涉及两国或多国的经营环境,比国内并购涉及的变量要多得多,并购动因也更复杂,上述已有的理论成果也难以解释在不断变化境况下的一些跨国并购实践,因此,西方学者又从一些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跨国并购动机。比如价值低估理论(Hannah、Kay,1977;Vasconcellos、Kish,1998)、交易成本理论(Williamson,1985;Hennartt、Park,1993;巴克利和卡森,1998)、产业组织理论(Yip,1982;Baldwin&Caves,1985;克鲁格曼和奥泊斯法尔德,1998)、资源基础理论(Baum&Oliver,1991;Eisenhardt&Schoonhoven,1996;Hennart,1991;

Madhok,1997)和组织学习理论(Barkema&Vermeulen,1998;Vermeulen&Barkema,2001)、分散化理论(Seth,1990;Markides&Ittner,1994;Denis&Yost,2002)等。

此外,国外有关跨国并购动机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多,如“情景理论”、“网络理论”等,西方学者一直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跨国并购的真正动机。跨国并购的动机往往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即跨国并购实践也许是上述动机的两个或多个动机交织综合的结果。即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并购实践难以从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找到有力的解释。因此有关跨国并购动机的理论仍处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

当然,我国学者对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动机研究也很多(史建三,1999;秦斌,1999;王林生,2000;罗仲伟,2001;张唯、齐安甜,2002;李蕊,2003;李梅,2006;廖运凤,2006;苏国强,2006;郭旭东,2007;王金洲,2008等),学者们以我国的并购实践为研究对象,提出我国国企海外并购的“国家战略理论”,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的海外并购是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此外相关研究都是以国外已有的动机理论来解释我国的海外并购实践,原创性的理论还很鲜见。

二、跨国并购绩效的研究现状

从历年研究的文献来看,并购方股东获得的收益还没有确定性的结论(Campa、Hernando,2004)。布鲁纳(2002)在他的一个文献回顾中指出,在他考察的44项研究中,24项研究认为跨国并购为并购方股东创造了正收益,20项研究认为是负收益。因此,这一论题的研究还处于论争之中。

(一)跨国并购的正效应

虽然跨国并购的研究要滞后于纯国内并购的研究,但Shimizu等人(2004)的研究证据表明,跨国并购的效果要好于国内并购。此前,MarkidesandIttner在1994年的研究中也提出这一观点。这一观点认为,跨国并购提供了内部化、协同效应、风险分散化的综合收益,因此为并购公司的股东创造了财富(Markides,1994)。近年来的一些相关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Benou、Gleason和Madura在2007年对高科技公司跨国并购的研究中认为,有特色的跨国并购业务在充分做好宣传、获得市场投资机构认可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良好的并购效果。此外,还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跨国并购可以为收购方股东创造正的累积异常收益,在并购事件宣告的前后10天的时间窗内,存在0.29%-1.96%之间的累积异常收益。比如莫克、杨(1992),马基迪斯、伊德纳(1994),Manzon、Sharp和Travlos(1994),Doukas(1995),Cakici、Hessel和Tandon(1996),马基迪斯、奥荣(1998),Black、Carnes、Jandik(2001),Kiymaz、Mukherjee(2001);Gleason、Gregory、Wiggins(2002),Kiymaz(2003),Block(2005)等人的研究均证实了这一观点。

(二)跨国并购的负效应

同样,也有很多证据表明,并购并没有导致公司价值的增加,也没有获得很好的财务业绩。Lubatkin在1983年的研究中认为,并购公司的价值并没有在并购中获得增长。Danbolt(1995)使用指数模型和市场模型研究了英国公司对其他国家公司的并购,认为在事件前8个月到后5个月的时间窗内并购方产生了显著为负的累积异常收益。Eun,etal(1996)采用回归收益模型检验了并购美国公司的并购方的收益,发现在事件前后5天的时间窗内,并购方的累积异常收益显著为-1.20%。Aw和Chatterjee(2004)提出英国跨国并购的公司在并购后的6个月和12个月的异常收益分别为-4.46%和-8.07%。

(三)并购效应研究评述

似乎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并购是失败的,但实际上这一结论依赖于人们对失败的定义。Hopkins(2008)指出,如果失败是指公司被迫清算出卖,那失败的比率相当低;如果失败与否是指到达预期的财务目标,失败的比率就相当高;如果失败与否是指达到管理层的总目标,那么失败的比率也相当低(H.DonaldHopkins,2008)。Brouthers、vanHastenburg和vandenVen(1998)发现大多数并购公司的管理层都对他们的并购业务很满意。

此外,并购成败的研究结论依赖于研究中并购评估的时间范围(H.DonaldHopkins,2008)。基于并购事件宣告前后短期股价反应的研究表明,目标公司的股价在宣告日后会上升,而并购公司的股价则变化不大或下降。虽然这种研究方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短期的股价走势能否衡量基于战略视角发生的并购效应,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那些基于长期基础考察并购效应的研究就认为跨国并购的并购方能获得良好的并购效果。

三、跨国并购风险的研究现状

跨国并购的风险问题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虽然有很多研究表明跨地域经营可以通过分散化经营降低公司破产的风险,但由于东道国和母公司所在国的制度环境差异和文化差异的现实存在,要求从事跨国并购公司不仅在管理理念、经营战略上应具备一定的柔性和多样化,还要求并购者在跨国经营中要有很好的宏观经济研判能力和多种制度的解析能力,使得公司的经营面临很多纯国内经营公司所没有的不确定性。复杂环境中的经营风险无疑会大大增加。

有关跨国公司管理东道国制度风险的研究获得了很快的发展(Blank&LaPalombara,1980;Anderson&Gatignon,1986;Gatignon&Anderson,1988;Delios&Beamish,1999;Henisz&Delios,2001;Kobrin,Basek,Markusen,2001;Uhlenbruck,Rodriguez,Doh&Eden,2006),研究的主流范式是以交易成本经济学为基础,集中关注这些东道国制度风险如何影响跨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的进入战略,得到了两个一致的结论:第一,制度风险减少了通过权益投资进入的可能性(Delios&Henisz,2003;Henisz&Delios,2001;Uhlenbrucketal.,2006);第二,如果通过权益投资进入国外市场,制度风险的大小和跨国公司持有权益的百分比是负相关的(Gatignon&Anderson,1988;Delios&Henisz,2000;Uhlenbrucketal.,2006)。

总的研究结论是,如果不考虑其他的因素,政治风险应该使得跨国公司尽量避免其拥有的国外权益暴露在这些风险之下,至少是使得这样的涉险权益最小化。然而,跨国公司跨国并购日益增长的形势表明,很多跨国公司选择积极面对这些风险。因此,对跨国公司如何处理对外经营的东道国制度风险的研究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热点。Teece(1977),Williamson(1979),Rugman(1981),Anderson&Gatignon(1986),Dunning(1988),Henisz(2000),Zhao、Luo&Suh(2004)等人的研究从公司治理机制的角度探讨了在处理公司面临交易风险时对权益结构的整合问题。而SusanE.Feinberg、AnilK.Gupta(2009)的研究指出,很多跨国公司单从权益整合管理政治风险的角度看不仅没有改善风险,反而恶化了面临的风险。同时他们的研究指出跨国公司的经营整合和组织活动整合可以很好地改善公司面临的风险,并提供了相应的实证检验。

四、研究现状的简要评述

从上述的研究现状回顾中可以看出,跨国并购动机的研究已比较成熟,虽然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单个理论在新形势下对某些跨国并购实践的解释力仍存在不足,但如果综合多种并购理论基本上能对绝大多数的并购实例进行理论解释,并为并购实践提供有力的指导。跨国并购理论的绩效研究问题,针对并购后的正负效应问题的争议仍会继续,但正如H.DonaldHopkins所指出的,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考察的时间范围。如果从长远的时间维度来看,跨国并购的绩效通常会获得一个积极的正效应,当然,这也取决于并购业务的初始动机。而跨国并购的风险研究仍处在研究的热点之中,这是由于并购实践和研究结论相悖的事实决定。正是由于跨国并购实践中大量跨国经营的企业选择积极面对风险的客观事实存在,使得很多学者积极关注这些跨国经营企业的风险管理措施,但对于跨国并购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以及企业的财务风险对跨国并购实践的影响等问题的研究仍是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韩世坤.20世纪90年代全球企业并购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3.

[2]李蕊.跨国并购的技术寻求动因解析[J].世界经济,2003年(2).

[3]李增泉.掏空、支持与并购重组――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1).

[4]李东红.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与防范[J]].国际经济合作,2005(11).

[5]李梅.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J].经济管理,2006(3).

[6]罗仲伟.全球企业跨国并购:趋势、原因与对策[J].经济管理,2001(22).

[7]廖运凤.中国企业海外并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8]史建三.跨国并购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9]沈艺峰,沈洪涛.公司财务理论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10]叶建木.跨国并购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3.

[11]张寒.跨国并购的理论、运作及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问题研究[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5.

[12]AgyenimBoateng,WangQian,YangTianle.Cross-BorderM&AsbyChineseFirms:AnAnalysisofStrategicMotivesandPerformance[J].Thunderbird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Vol.50,No.4July/August2008.

[13]AnjuSeth,KeanP.SongandR.RichardsonPettit,ValueCreationAndDestructionInCross-borderAcquisitions:AnEmpiricalAnalysisOfForeignAcquisitionsOfU.S.Firm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2,23.

[14]Dunning,J.H.Towardaneclectictheoryofinternationalproduction:someempiricaltests[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1980,11.

[15]GeraldoM.Vasconcellos,RichardJ.Kish.Factorsaffecting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TheCanada-U.S.experience[J].GlobalFinanceJournal,1996,2.

[16]H.DonaldHopkins.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DoStrategyorPost-MergerIntegrationMatter?[J].InternationalManagementReview,Vol.4No.1,2008.

[17]Jensen,M..Takeovers:theircausesandconsequences[J].JournalofEconomicsPerspectives,1988,2.

[18]Jensen,M.,andRuback,R.S.,Themarketforcorporatecontrol:Thescientificevidence[J].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3,11.

[19]KiHyunRyu,JaeEunLee.Thedeterminantofperformanceofcross-borderM&AsinChina:AcomparativestudybetweenoverseasSinoandAnglofirms[J].ChineseBusinessReview,2009,8.

[20]PedroGonzalez,GeraldoM.Vasconcellos,RichardJ.KishandJonathanK.Kramer.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maximizingthevalueofthefirm[J].AppliedFinancialEconomics,1997,7.

[21]SunghoChoi,BillB.Francis,IftekharHasan.Cross-

BorderBankM&AsandRisk:EvidencefromtheBondMarket[J].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

2010,4.

[22]Seth,A.,Song,K.P.&Pettit,R.R..Valuecreationanddestructionincross-borderacquisitions:AnempiricalanalysisofforeignacquisitionsofU.S.firms[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2002.

[23]Shleifer,A&Vishny,R.W..Assetliquidityanddebtcapacity[J].JournalofFinance,1992,47.

[24]Shimizu,K.,Hitt,M.,Vaidyanath,D.,&Pisano,V..Theoreticalfoundationsofcross-bordermergersandacquisitions:Areviewofcurrentresearchandrecommendationsforthefuture[J].JournalofInternationalManagement,2004,10.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资本运作;财务管理

近年来,国内外的资本运作活动风起云涌并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促使企业经营者纷纷踏人资本运作的行列。以企业兼并重组为核心的资本运作成为煤炭企业的中坚力量和主要支柱。成功的资本运作,离不开科学的财务管理指导。现结合我们河南煤化焦煤集团兼并重组、资本运作实践中存在的财务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旨在促使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资本运作实践活动健康发展,使其在煤炭企业经济资源配置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笔者认为: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资本运作所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前期调查的财务管理问题、目标企业价值评价财务管理问题、并购融资财务管理问题、并购支付财务管理问题和并购整合财务管理问题等五种,以下分别具体分析:

一、前期调查的财务管理问题

开展前期调查是企业资本运作、兼并重组的前提,通过审查作出实施决策,如果不履行必要性的审慎性调查,对目标企业缺乏深入了解,盲目决策,很可能作出的兼并重组决策是错误的,甚至造成了企业的累赘和资金的无底洞。在焦煤集团兼并新乡的几个煤矿时,在前期审查过程中,除对企业概况、人员、资产分布、产业特点、发展趋势等内容作全面的了解外,更关注被兼并企业的或有事项,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现状,全面揭示企业并购风险。同时根据审查情况,对被兼并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提出科学性建议。

(一)了解目标企业的资产构成情况。资产构成状况是企业状况的重要方面,优质的资产状况是企业规范运作的前提和基础,在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时,应将资产构成状况作为重点进行调查,包括并购目标企业的总资产情况、净资产情况、注册资本构成、负债结构、企业负担情况、经营性资产状况等。通过审慎性调查了解,对目标企业价值从财务角度有一个大体的评价。

(二)把握目标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企业并购是一项风险性很高的投资活动,应审查企业隐性负债,对或有负债及潜在的危机等问题进行分析评价。

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价的财务管理问题

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动机是为了扩大其整合资源的界域,使其能够在更为宽广的平台配置资源,以实现企业整体价值的最大。在这个方面主要关注资产评估过程中的财务问题。对煤炭企业资产在价值形态上的评估,应结合目标企业的实际,选定评估基准日,确定切实可行的评估方法,对有形和无形资产、可辩认的和不可辩认的资产进行客观的评估。资产评估包括:机器设备、建筑物、长期投资等各类实体性资产的整体评估。无形资产的评估包括目标企业的两权价款、土地使用权等资产的评估。不可辩认的资产如商誉的评估。在评估中应1.聘请资信高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评估基准日应当有利于评估结论有效地服务于评估目的,有利于评估资料的准备和评估业务的执行。2.在全面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评估,根据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适用性,恰当选取评估方法,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估③认真抓好帐实核对。要根据帐面资产情况进行资产核实,对资产质量与帐面不符的,要进行科学调整。由于目标企业经营是个动态的过程,在评估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和风险。

三、并购融资财务管理问题

对企业的兼并重组行为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首先,并购要支付大量前期费用,包括对目标公司背景调查、产业情况分析、财务与会计有关资料分析、会计处理程序的调查研究等费用;其次,并购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主要是指支付给目标公司的费用;此外,并购后还要注入大量的资金对被并购企业进行整合和营运,如建立新的管理机构、人员安置和培训、资产处置、启动资金的拨入等。这就需要关注以下方面的财务问题:

(一)借入资金财务问题。举债会使企业背上高利息负担,使税后盈余份额缩小,也可能提升负债比率,使企业高债务风险运营;同时,借入资金严格规定了借款人的还款方式、还款期限和还本付息金额,如果借人资金不能产生效益,导致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就会使企业付出更高的经济和社会代价。

这就需要做好筹资的各种预测和预算工作,应保持适当的负债比率,应根据兼并重组活动需求确定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安排筹集资金的时间和数量,降低空闲资金占用额,提高资金收益率,避免由于资金不落实或无法偿还到期债务而引发的筹资风险。

(二)所有者投资财务问题。它不存在还本付息的问题,它是属于企业的自有资金,这部分融入资金的风险,只存在于其使用效益的不确定上,具体表现在资金使用效果低下,而无法满足投资者的投资报酬期望,使筹资难度加大,资金成本上升。应重点强调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对资金运用过程的管理。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谨慎使用筹集到的资金,注重最后的回报效益,建立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惩罚机制,促使资金使用人员有效使用所筹集到的资金。

四、并购支付财务管理问题

企业并购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换股并购、杠杆支付和混合支付等方式。这些支付方式所产生的财务问题主要有:1、现金支付方式将增加企业产生流动性困难的风险,在企业其他流动性资产不足和不能通过外部筹资方式筹资等情况下,企业偿债能力下降,这将会增加企业债务到期不能偿还的财务风险。2、股权对价支付方式将降低并购企业的股权控制能力,从而增加并购企业股权稀释风险,削弱其在企业中的控制权,摊薄每股收益和每股净资产,股价下降,导致合并企业原有股东利益受损,从而加大其财务风险。3、杠杆支付方式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杠杆支付方式虽然可以增强企业的收购能力,实现以小博大式并购,但与之相伴的偿债风险也将数倍放大,当面临债务风险时,杠杆支付系数越高,其财务风险也就越大。4、混合支付方式,即以现金、股权、实物资产、无形资产等多种形式作为支付工具。

以上四种支付方式,每一种方式都有其优点和弊端。可采用以自主资金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当并购企业财务状况不佳,债务负担重,资产流动性差,财务风险大时,可以采取股权置换为主的支付方式;当并购企业发展前景看好,预计并购后通过有效的整合,能获得更大的赢利空间时,可采用以债务资金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

五、并购后整合财务管理问题

企业并购支付只是完成并购战略的第一步,更加重要的工作是对并购后新成立企业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做好资产划转、资产过户手续、帐务处理,真正与母体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无缝对接,实现突破性重组,达到收益最大化和对并购企业经营、投资、融资等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管理有重要意义,并且也使并购后的生产要素发挥出最大的效应,最终实现盘活资产存量,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一)委派财务负责人,加强财务人员管理。并购目标企业接收后,要确保财务管理平稳过度。同时,结合对应的并购企业财务人员管理规定,制定财务管理人员的选拔、任命、考核和奖惩制度,提高财务工作效率。

(二)实现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财务管理制度的有效对接。企业实施整合后,财务必须实施一体化管理,目标企业必须按主体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整合。主体企业对目标企业的生产经营实施有效控制,并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但一般而言,整合双方的会计核算体系、定额体系、考核体系、财务制度等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整合主体企业客观要求统一财务口径,实现与并购企业的无缝对接,才能实施有效的控制。

(三)制定并购整合失败的补救策略。并购后企业如果不能实现财务上的协同效应,将对并购的成功及并购后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并购前企业应制定出有效的财务策略,一旦出现财务整合失败就可以从容应对,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这些财务策略包括:

1.套利出售。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妥善处理被并购企业财产,可将不符合经营战略的资产出售,以抵消筹资所引起的债务。也可采取各种方式将不良资产转让出去,以减少财务风险。

2.果断撤资。并购后,如果出现某些预料之外的情况,使得并购整合的结果与原来设想制定的战略规划差距较大,或者因企业生存环境发生变化使并购目标不能实现,企业应果断撤资,以降低财务风险,避免持续下去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焦煤集团在收购新疆的小煤矿时就对有些矿采购这种措施,成为出资合理、规避风险的集团公司。

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资本运作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整合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的各种资源,以实现资源互补、优化配置、效用最大的并购战略目标,以提高资产运作效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骆剑华.我国企业并购财务风险分析及规避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7

[2]于泽阳.财务管理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的作用[j].中州煤炭2009.10

[3]李勇.社会信用制度在企业中的影响[j].会计之友2009.30

[4]张彩霞.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其防范[d].山东大学2004

[5]许燕.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1

[6]李立明.煤炭资源整合中的财务风险防范[j].会计之友2009.3.

[7]方周文.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5

[8]吕丹.刍议中小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篇8

论文关键词:非同一控制,企业合并,会计核算,合并成本,公允价值

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需要不断发展壮大,提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竞争能力,因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利用各种有利机会,采取各种有效手段,扩大自己的经营规模,不断实现企业的扩张,而扩张的渠道之一就是企业合并,在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合并这种经济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经济现象。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01年6月颁布了财务会计标准书(SFAS)第141号《企业合并》和142号《无形资产和商誉会计》,开启了废除权益结合法、‘一刀切’采用购买法”的企业合并会计的新篇章,它代表了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团体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企业合并会计核算方式的改革倾向,也消除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管理当局关于合并类别的辨别误区,并结束了学术界对权益结合法适用性的理论争端。

(二)国内研究现状

1998年10月,清华同方与鲁豫电子宣布换股合并,拉开中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的序幕,之后,上市公司掀起了与非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的浪潮。但长期以来没有针对性的规范,有关会计规定散见于《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财会字【1995】11号)、《企业兼并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财会字【1997】30号)以及《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2001)等法规。至2006年2月新会计准则体系形成后,以具体准则20号《企业合并》为核心,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合并报表》等在内的一系列准则,规范着我国的企业合并,并在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首次区分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并非暂时性的,如企业集团内母子公司或各子公司之间的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的,如非关联企业之间进行的企业合并。新准则中还明确规定,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核算,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核算。本文就针对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进行会计核算进一步探讨。

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会计核算的主要问题

由于购买法将购买企业视为购买资产,而企业又不是纯粹的简单资产,因此,企业合并业务购买法会计处理方法除了遵循资产购置的一般原则外,还应当正确考虑企业资产”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会计问题需要我们恰当解决,这些与购买法有关的会计问题主要有:购买方及购买日的确定问题、企业合并成本的确定问题、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公允价值的计算问题以及资产评估等问题。

(一)购买方的确认

在企业合并过程中,正确确认购买方对合并的会计处理有着重大影响。根据准则,购买方是指企业合并中取得对被购买方控制权或净资产的一方。

在实际操作中,应当结合企业合并合同、协议等规定,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予以确认。合并中一方取得了另一方半数以上有表决权股份的,除非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不能形成控制,一般认为取得另一方半数以上表决权股份的一方为购买方。但在以下四种情况下,即使一方没有取得另一方半数以上有表决权股份,一般也可认为其获得了对另一方的控制权:

1.通过与其他投资者签订协议,实质上拥有被购买企业半数以上表决权。例如,A公司拥有B公司40%的表决权资本,C公司拥有B公司30%的表决权资本。A公司与C公司达成协议,C公司在B公司的权益由A公司代表。在这种情况下,A公司实质上拥有B公司70%表决权资本的控制权,B公司的章程等没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表明A公司实质上控制B公司。

2.按照协议规定,具有主导被购买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的权利。例如,A公司拥有B公司45%的表决权资本,同时,根据协议,B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由A公司派出,总经理有权负责B公司的经营管理。A公司可以通过其派出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对B公司进行经营管理,达到对B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实施控制的权利。

3.有权任免被购买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利机构大多数成员。这种情况是指虽然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50%或以下表决权资本,但根据章程、协议等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绝大多数成员,以达到实质上控制的目的。

4.在被购买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具有绝大多数投票权。这种情况是指虽然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单位50%或以下表决权资本,但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董事会等类似权力机构的会议,从而能够控制其财务和经营政策,达到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

但是,在大体相等的合并多方,购买方的辨认将会很繁杂,并且会给寻租”行为创造条件。比如:

表2-1

企业

A企业

B企业

营业收入

2800万

2850万

资产总额

4000万

4050万

股权

1000万

1000万

未分配利润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篇9

关键词:并购整合研究现状展望

并购是企业通过产权交易获得其他企业控制权的企业行为,是企业为了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增强竞争力、降低和退出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采取的外部交易型成长策略。国内外学者对并购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许多都与并购后的整合有关。尽管我国企业并购绩效如何还缺乏充足的研究数据,但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也仅为30%左右。如何从以往的并购案例中吸取成功的经验,避免失败的教训,成功进行并购后的整合,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企业并购整合的内涵

并购整合的必要性在于并购本身带来的各种风险。并购整合涉及企业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管理者在整合中所遇到的挑战,大多是罕见的,因此就使得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成为一项复杂的任务,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来应付(张金鑫等,2005)。Haspeslagh&Jemison(1991)指出,并购价值都是在并购交易后创造出来的,即公司价值的创造有赖于并购整合的过程。并购后整合成功意味着并购战略的有效实施,而并购后整合不力将导致整个并购前功尽弃。Lajoux(2001)认为并购后整合是两个或多个公司组合为一体由共同所有者拥有的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门艺术,即整合是指调整公司的组成使其融为一体的过程。魏江(2002)认为并购后整合是由兼并或被兼并双方共同采取的一系列旨在推进合并过程、合并绩效的管理措施、手段和方法,涉及员工安排、队伍建设、文化重组和业务重建等每次兼并活动必须面对和完成的各项工作。王长征(2002)指出,并购后整合是并购双方组织及其成员间通过企业能力的保护、转移、扩散和积累创造价值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此定义是基于有效的能力管理是并购的价值创造源泉这一认识。

本文认为,企业并购整合是指当并购企业获得目标企业的资产所有权、股权或经营控制权后进行的资产、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资源要素的系统性安排,不断提升企业核心能力,从而使并购后的企业按一定的并购目标、方针和战略组织运营。并购整合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企业并购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创造和增加企业价值,而创造价值是通过企业能力的保护、积累、转移和扩散来实现的,因此企业并购后整合强调的是能力基础上的融合;第二,促使异质企业文化下的资源转化为同质企业文化下的资源,加强企业管理者对资源的控制和协调(姚水洪,2005);第三,企业并购后整合不仅涉及到被并购企业的有形资源,更重要的是无形资源,尤其是对知识的整合。

企业并购整合研究的现状

(一)基于模式的并购整合

常见的并购整合模式分为:强入模式、同化模式、分立模式和新设模式(Haspeslagh&Jemison,1991;魏成龙,2000等)。如果并购方在制度、组织、机制和文化上明显优于被并购方,但并购双方拒绝整合,宜采用强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冲突不明显,整合成本低、时间短,并购企业的优秀文化被扩散;如果并购方在制度、组织、机制和文化上均优于被并购方,且被并购方的地位明显较弱,宜采取同化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冲突激烈,整合风险大、成本高,企业家是整合的发动者和推进者,并购企业的优秀文化被扩散;如果并购双方在制度、组织、机制和文化上各有特色和优势,宜采用分立模式。这种模式下整合的过程平稳,整合双方生产经营的波动不大,双方的独立性被保护,且优势互补;如果并购双方在制度、组织、机制和文化上均有一定的缺陷,宜采用新设模式。这种模式下企业冲突不大,但整合成本较高、风险大,整合成功后绩效明显。企业并购后究竟以何种方式进行整合,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并购双方企业制度、组织、机制和文化上的差异性;二是并购后企业的发展战略的特点和要求。在企业并购后的实际整合过程,往往不是单纯地选择以上的某一种模式,一般情况下是针对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整合。

(二)基于过程的并购整合

Haspeslagh&Jemison(1991)认为并购后的整合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通过强调并购企业的双方互动问题,来为下一阶段实质性的整合铺设基础;在第二阶段管理者需要进行并购企业双方的实际互动来达到预期目标。普里切特等(1999)把整合过程分为设计、评估、展开、管理和收尾五个阶段。在设计阶段,成立整合项目管理组织,制定整个整合项目的日程表和任务分工;在评估阶段,由并购管理小组总负责,制定衡量整合工作业绩的标准,对公司当前的经营状况进行诊断和分析,重新审查交易的财务条件和风险评估,并根据整合计划的要求提出改革建议;在展开阶段,各个特别工作小组根据分工,执行具体任务(解决财务、人力、信息技术等资源方面问题;解决某些经营中的作业问题);在管理阶段,并购管理小组同各工作小组一起监控整合工作的日程和计划执行情况,并将进展情况报告指导委员会,在必要时可以调整资源配置;在收尾阶段,整合项目管理组织向适当的业务部门交接工作。

(三)基于实证的并购整合

统计分析研究。高良谋(2003)对1999-2001年之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案例的整合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整合绩效都是下降的,并购和整合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在管理创新和整合实践上存在较多的不足,企业在并购整合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整合重点和难点,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宋耘(2007)以广东企业参与并购的事件为例,采用问卷发放的方式,对企业并购整合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并购绩效受到协同潜力、业务整合程度与员工态度等三个因素的影响。

个案实证研究。并购整合有很强的实务性,在研究并购整合问题时要结合企业并购的具体实践。Ashkenas(2000)、徐学民(2000)揭示了GECapital成功并购整合的四大原则:将并购整合贯穿于整个并购后新企业的管理运作中;将并购整合看作和经营、市场或财务一样的独立职能;影响并购整合的各事项在签署协议后尽早宣布并执行;成功的并购整合不但要融合不同的业务领域,还需要融合不同的文化。Pruett&Vladimimvan(2003)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并购案例。在面谈和电话采访搜集信息的基础上,研究者给出了并购案例中的跨文化融合问题,并对今后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采取策略解决文化多样性方面给出了实用性的建议。

(四)基于具体内容的并购整合

要使并购获得成功,并购整合应该实现三个方面的适应性:财务适应性、经营适应性和组织适应性。这三个适应性是并购整合的核心问题,也是并购管理的重要任务(陈志军,2001)。拉杰科斯(2001)将并购后的整合分为资源整合(包括保留和整合人力资源、整合金融资源及有形资源和整合商誉及其他无形资源)、流程整合(包括整合管理系统、报酬计划、技术与创新)、公司责任的整合(包括履行对顾客和供应商的承诺、履行对股东、债券持有者和贷款者的承诺、履行对雇员和社区的承诺)等主要方面。国内学者王珂和张晓东(2000)提出五类划分法,包括资产负债整合、组织制度整合、生产经营整合、人力资源整合和企业文化整合。

并购整合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Davenport(1998)从心理契约角度研究并购整合中雇员与新组织的关系,认为报酬系统是心理契约的核心,是并购交易结束后雇员最关心的,并购整合过程中的报酬系统需要经过调整和重新安排。关于并购的高层管理团队整合研究中,Krug&Hegarty(2001)指出被外国公司收购的本土公司的高管更容易离职,强调了在并购整合中应重视目标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对并购的评价、高层管理人员的互动交流、并购交易的长期效果等方面。Hambrick&Cannella(1993)运用相对地位理论研究并购的高层管理团队整合。相对地位理论认为个人地位的自我感觉是基于他们如何与社会地位接近的其他人的比较。目标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在并购整合过程中会同主并方及自身过去的地位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会带来一系列行为,从而对并购整合的绩效产生直接影响。

并购整合中的文化差异问题。并购整合受到并购企业双方文化差异的影响。文化的潜在冲突取决于并购整合工作的范围和深度(Nahavandi&Malekzadela,1988),并购整合工作越多,实现成功的并购整合就需要越紧密的协调。Weber等(1996)研究发现公司间文化差异影响了并购双方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合作。Calori等(1997)认为,国家层面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形成了管理发展和应用的背景环境。于是,不同国家的不同制度差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管理惯例。民族文化、政府管制、企业通过金融机构对金融资源的获取,环境可以提供的总资源构成了制度的基础(Zahra等,2000;Newman,2000;Hitteral,2004)。当两国之间制度差距很高时,两个公司劳资双方的冲突有可能增加。研究还表明,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倾向于在目标公司中采用不同的控制系统和管理惯例。Calori等(1994)研究了控制机制的使用,结果显示主并方会受到自身的民族文化(民族的管理思想)影响。Lubatkinetal.(1998)发现法国的主并方公司更强调管理转移,而且比英国的主并方公司采用更多的战略控制手段。此外,调查还发现不同国家在采用的公司治理机制上大相径庭(Gedalovic&Shapiro,1998;Short,1994)。文化差异也影响了并购整合的绩效,Morofini等(1998)在一项对在意大利实施并购的52家公司的分析中发现,文化差异和并购后绩效有正相关关系。

其他方面研究。有的学者还对整合团队、跨国并购失败的后果进行了研究。首先,公司积极地参与并购组成整合团队,这个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些整合团队的目的是计划、协调和实施整合过程(Inkpenetal.,2000)。对跨国并购失败的后果研究,学者大多强调跨国并购的失败会导致企业破产或剥离(Childetal.,2001;Kaplan&Weisbaeh,1992;Porter,1987),当前文献多将并购失败归因为付出了过多的溢价或并购后整合的失败(Childetal.,2001;Hittetal.,2001)。

(五)基于系统的并购整合

并购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调动并购双方企业各方面的资源进行匹配整合,还要按照系统性原则精密筹划,进行系统性的整合。姚水洪(2002)认为,并购整合的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主并公司和目标公司系统、并购整合的阶段性系统、并购整合内容系统。只有处理好并购子系统的关系并且依照管理系统性的特征进行并购管理整合,才能实现并购的真正价值。魏江(2002)提出,企业并购整合是一个系统过程,该过程应围绕企业核心能力构筑和培育来展开,由于企业购并后的资源和能力整合包含在组织系统、文化系统、人力资源系统、技术系统等职能和活动中,所有这些职能和活动的整合都应以构筑和培育核心能力为导向,这也是企业并购真正成功的战略保证。潘爱玲(2006)以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为基础分析了企业并购后的财务整合。

(六)基于能力的并购整合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并购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并购的整合管理,使核心能力从优势企业向劣势企业转移,或者在并购企业双方之间相互渗透。从企业能力角度,范徽(2001)认为企业中存在三种具有不同转移性的组织资本:一般管理能力、行业专属管理能力、企业专属人力资源。并购整合中核心能力的转移体现在后两种组织资本中。Haspeslagh&Jemison(1991)认为公司的能力传播过程复杂,所以对目标公司的整合应采取审慎的、渐进的策略,几乎所有在资源和业务共享方面的大胆尝试都遭到了失败。王长征(2000)从企业能力论的角度提出“企业并购的价值创造源自整合过程中的能力管理”命题,并建立一个并购整合的能力管理框架,阐明了企业战略、文化、人力资源、业务流程等各个领域的整合都必须关注能力的保护、能力的转移与扩散以及能力的发展。

(七)基于知识的并购整合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掌握的知识决定了企业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并购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术。HenrikBresman等人(1999)研究了国际并购中的知识转移问题,认为沟通、访谈和会议会使技术转移变得更为容易,技术转移的效果与知识的明晰程度直接相关,并通过案例证实:在并购初期主要是知识从并购企业到目标企业的单向转移,一段时间后变成了双向的高质量的知识转移。AndrewCampbell(1998、2000)指出并购协同效应来源之一就是并购双方专有技术等一些关键业务技能的共享。Sullivan(2000)认为基于知识的并购与基于规模的并购在创造价值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Annette(2002)深入研究了7个高科技并购案例,给出了并购实施中技术和能力转移的经验模型,这个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并购的动态实施过程,尤其是对如何从目标公司获取新技术和能力的过程研究有所帮助。

我国学者魏江(2002)认为并购中能力整合的分析应从技能和知识的整合、文化整合、管理系统整合和组织机制整合等四个方面展开。张海涛、唐元虎(2003)在分析企业并购后冲突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进行冲突管理的知识动态模型。庄敏、卜金涛(2003)针对并购中知识资本流失的情况,提出了在并购企业内部实现公司知识资本保全的措施和公司之间实现知识协同效应的途径。徐全军(2002)指出企业无形资源冲突实质就是知识的冲突,认为企业应借助共同知识来实现并购双方知识的整合。郭俊华(2004)将知识资本理论引入并购领域,提出了并购协同分析的新思路,从资源协同和职能协同两个角度建立了并购企业的协同价值系统,分析了并购后知识资本协同的内在结构和协同的机理,建立了知识资本协同价值的评估体系。钟耕深、徐宁(2007)在分析企业并购中隐性知识整合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并购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机制。

我国企业并购整合研究面临的问题和展望

(一)对并购整合的理论研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现有的并购整合研究可以说包罗万象,从整合的步骤、方法,到公司战略整合、组织结构整合、规章制度整合、市场整合、品牌整合、企业形象整合、技术整合、信息系统整合、人力资源整合、企业文化整合等诸多方面。虽然学者们运用各种理论为基础研究并购整合,然而实际上现有的并购整合理论并不能很好解释并指导并购整合实践活动,主要因为现有研究所罗列出的并购整合因素缺乏系统性而且层次性、操作性不强,显得过于零散,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对实践缺乏有力指导。这些情况都说明关于并购整合的理论仍然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也进一步要求在并购整合理论上有更大创新,对并购整合的复杂性进行深入分析。

(二)对并购整合机理的分析不够

以往的研究缺乏对并购整合的机理和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深入分析。尤其是关于并购整合要素如知识整合等对并购企业整合绩效的影响机理的分析较为缺乏。多数理论只是从单一的因果角度对复杂的整合过程作机械的线性思考,导致对并购整合过程的认识偏差。

(三)对并购后知识整合的研究相对不足

当前的研究中对于并购后人力资源整合和文化整合研究的较多,因为企业并购整合能否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是被并购企业那些掌握组织资本的关键人物的存在,而且企业并购整合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异质文化的融合问题,这方面的确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但目前从知识的角度研究并购整合问题的还比较少,还没有在知识整合与并购企业核心能力、并购整合绩效之间形成统一认识;涉及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的文献,要么将知识整合看成是并购整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要么就知识整合中存在的某一个问题展开分析,缺乏对并购整个过程中知识整合传导机理的完整研究;另外,也没有对企业并购后知识整合的影响因素、绩效评价和模式选择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四)并购整合的实证研究方面存在不足

一是多数实证研究主要研究上市公司的并购整合绩效,而且多数仅采用了财务指标评价并购整合绩效。实际上并购整合的影响不仅涉及到财务、股价,更大范围上更应该考虑并购对企业长期发展潜力,甚至对企业外部顾客、社会的影响,所以仅依靠单一经济指标来评价并购整合绩效是不全面的,需要综合地衡量并购整合效应。二是缺乏对单个并购案例的深入分析。对单个并购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检验理论研究的实用性,可以指导并购整合的管理者开展实际操作。当前实证研究中并购案例的内部详细资料都较少,从公开资料中得到的数据资料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实际并购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Haspeslagh,P.,Jemison,D.ManagingAcquisitions:CreatingValueThroughCorporateRenewal[M].NewYork:FreePress,1991

2.[美]亚历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著,丁惠平,孙先锦译.并购的艺术:整合[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张金鑫,王方,张秋生.并购整合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5(9)

4.王长征.并购整合:通过能力管理创造价值[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22(12)

5.潘爱玲.企业跨国并购后的整合管理[M].商务印书馆,2006

6.宋耘.企业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基于整合过程的研究[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7.魏成龙.现代企业金融―证券市场下的企业投融资[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8.高良谋.购并后整合管理研究―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3(12)

9.程兆谦,徐金发.被购并企业高层经理去留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5)

10.钟耕深,徐宁.企业并购整合中的隐性知识共享机制[J].山东大学学报,2007(1)

11.姚水洪.企业并购整合问题研究―面向核心能力提升的并购后整合分析[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2.魏江.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购并后整合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2002,20(1)

13.张海涛,唐元虎.企业并购后冲突管理的知识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5)

14.庄敏,卜金涛.企业并购中的知识资本流失[J].江苏商论,2003(10)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篇10

关键词:反向购买价值绩效相关性

反向购买——借壳上市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长期以来在国外资本市场上不绝以耳。我国2007年首次出现了反向购买的案例,随后许多公司相继进行了反向购买。反向购买被许多企业视为救命稻草,为什么有那么多公司进行反向购买呢?本文就从这个问题出发,来探讨企业进行反向购买的动因。尽管反向购买案例已不再罕见,由于我国出现的较晚,直接涉及到反向购买的规定也较为宽泛,加之在实务中,企业实际情况良莠不齐,对反向购买相关规定的理解存在偏差,特别是对“是否构成业务”在实务中没有更为明确的标准,导致情况类似的公司会计处理差别很大,许多公司反向购买实质上是构成业务的,但是在年报中却按不构成反向购买的原则进行处理,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公司追崇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呢,本文也从这个角度运用数据来分析。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Jensen和Ruback(1983)研究发现,目标公司通过并购行为获取了4%的超常收益率,而且这种收益完全是由并购行为引起的,而不是其他的市场力量所致。Mei和Sun(2008)针对美国林产业进行研究发现,当时间窗为3天时,被收购企业的平均超额收益率为3%。此外Franks与Broyles(1977)、Firth(1980)、Bradley、Desai和Kim(1988)研究结果也都支持此结论。Asquith和Kim(1983)用1960至1978年间的21个并购样本进行研究后得出,并购公司的累积超常收益率为-2.9%。而Franks和Harris(1989)选取英国1990年到1998年的299家目标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发现,收购公司的股东获得了平均25%的超额收益,与之对应的被并购方股东未能获得任何超额收益。Limmack(1991)运用英国1977年至1986年的并购案例进行研究后发现,并购前为正收益的公司发生并购后绩效明显下降。Agrawal(1992)用1955年至198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发生的共1164起并购事件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在并购发生后的5年里并购公司的股东遭受了超过10%的显著性损失。Agrawal和Jaffe(2001)运用美国的937起兼并交易事件和227起要约收购交易事件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在并购完成后的5年时间里,并购方的股东损失了超过10%的财富。Bruner(2003)将国际学术界中知名的且常被引用的并购绩效类论文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后,发现基于事件研究法文献的实证结果显示,目标公司股东的平均收益率为10%-30%,要远高于并购方股东的收益率。Langetieg(1978)、Agrawal和Jaffe(1995)、Franks和Mayer(1996)的研究成果都支持这一说法。Langetieg分析了1929年至1969年间近150多起并购案例,发现并购行为与企业绩效并不显著。Agrawal和Jaffe(1995)对1941年至1961年间在NYSE发生的132起并购事件进行研究,发现并购方的累积异常收益率不显著。此外,Franks和Mayer(1996)对英国在1985和1986两年间共计33起恶意收购案件进行了分析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

(二)国内文献余光、杨荣(2000)研究了1993年至1995年间在沪深两市发生的所有并购事件,发现目标公司可以在并购中获得超额收益,而并购公司的股东却很难获得。李善民等(2004)以1998年至2002年发生于沪、深股市上的40起上市公司之间的并购进行研究,发现并购后收购方绩效逐年下降,而被收购方的绩效得到提升。李善明、陈玉罡(2002)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得出收购方存在正的超额收益率。同时王谦(2006)基于财务指标法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对于反向购买,研究者大都集中于反向购买的会计处理问题,对于反向购买的经济价值以及适用性问题,目前还没有研究。因此,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研究反向购买与公司价值相关性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2007年我国出现了第一起反向购买的案例,随后的2008年、2009年掀起了反向购买的高潮。仅在2009年就有12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明确提到本年度存在反向购买,有2家构成业务,10家不构成业务,这8家不构成业务的公司在年报中仅指出是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采用权益易的原则进行处理。但对于是否构成业务这样一个关键问题,仅有少数公司给出了浮于表面的原因,多数公司在年报中披露不详、一笔带过或未提及。这些公司在反向购买前业绩低迷,有的甚至被冠上了ST的帽子,然而在反向购买后业绩大幅提升,保持了公司的上市地位。故此提出:

H1:反向购买能够提升公司价值,即反向购买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显著

企业并购能给目标公司带来超额收益,显著提升公司业绩,反向购买属于并购的一种,亦会提升目标公司业绩,故此提出:

H2:反向购买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在对这些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长期研究中,横向并购的部分企业在交易完成的三年后出现了不太显著的正绩效,能否推断反向购买在短期内会提升企业绩效,而长期内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不大,故此提出:

H3:反向购买对企业短期绩效的影响比对企业长期价值的影响更显著

进行反向购买的上市公司都希望按照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原则(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这是否可以推断出: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比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更大。故此提出:

H4: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比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更能提升公司价值

H5: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比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更能提升企业绩效,且此显著性高于对公司价值的影响

(二)样本选择本文选取了从2007年至今进行过反向购买的17家公司,为了使反向购买前后数据具有比较性,所以选取了各公司反向购买前后几年的数据,又由于反向购买多在2007、2008、2009年进行,只选取了前后三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和新浪财经网)。为了减少一些外部因素对有效性造成影响,本文选取了一组对照样本,这些公司没有进行过反向购买,而且在进行反向购买的当年,二者产业性质和公司规模及经营业绩没有显著差异。

(三)变量定义本文通过控制以下变量,来减小其他因素对研究的影响。(1)资产负债率。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的融资需求不断上涨。但由于融资途径有限,融资条件限制等因素,导致了一部分企业选择了借壳上市,以达到融资目的。因此,进行反向购买后的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会对本文研究结论有影响,故控制资产负债率所造成的研究偏差。(2)总资产周转率。由于反向购买可以分为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和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二者所带来的资产是数量、种类不同的,且具有不同的生产能力。因此,总资产周转率也应在控制变量中。(3)公司规模。不同的公司规模会对企业的价值和绩效产生影响,公司价值的变动有时不是由于反向购买引起的,而是由于其他因素比如公司规模等造成的。因此,应控制规模产生的影响。(4)成长能力与成立时间。成长机会不同的公司所创造的企业价值是不同的。比如企业在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所创造的企业价值比在起步阶段创造的价值多。因此,成长机会也属于控制的范畴。表(1)为控制变量说明。

(四)模型设计(1)企业价值的衡量。用于衡量公司价值通常可以采用托宾Q值。托宾Q值是指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总资本的重置成本(即企业总资产)之间的比率。能够反映企业未来价值及其长期成长能力。比率越高,意味着投资者对公司快速成长很有信心,有意愿向公司投资,相反,比率越低,则说明投资者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没有足够的信心。(2)企业绩效的衡量。一般用企业当期的营业利润来进行表示经营绩效。可以用ROE来衡量。ROE:净资产收益率,ROE=企业净利润/平均净资产,一般表示企业的短期绩效。(3)模型选择。本文主要研究反向购买前后公司价值及绩效有无变化,因此,本文的变量均为以上所列变量的变化值。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描述性统计见表(2)。由表(2)可知,研究组在托宾Q值和净资产收益率方面较控制组低,研究组托宾Q值均值1.55小于控制组1.61,研究组ROE均值0.13小于0.16。可以推断由于研究样本公司财务上出现困难,所以进行反向购买,以此提升公司价值,但还需具体的实证分析。其他控制变量间也没有显著性的差异,能够较好的起到控制由于其他变量引起的研究结果误差。从表(3)可以看出,进行反向购买的公司的在反向购买后公司的价值和绩效显著高于未进行反向购买的公司(Q值均值1.89大于1.68,ROE0.31大于0.15)。结合表(2)和表(3)可以看出,进行反向购买的公司在反向购买后托宾Q值和ROE显著高于反向购买之前。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粗略验证假设。

(二)回归分析从表(4)分析结果可知,TYPE的P值为0.02,说明反向购买与企业价值是显著相关的,且为正相关,验证了H1。这与现实中的案例是一致的。因为有部分公司通过反向购买成功上市,融得资金,扩大了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提升了企业价值。从表(5)可知,TYPE的P值为0.01,说明反向购买与企业绩效是显著正相关的,验证了H2。这同样与现在案例一致,非上市公司通过反向购买间接上市,获得了资本与资产,同时还取得了管理、经营、财务等协同效应,提高了企业绩效。综合以上两表,可以看出,TYPE中的P值在表(4)中比表(3)中更小,说明反向购买对企业短期绩效的影响比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更显著,一定程度上验证了H3。这与实际也是相符的。因为反向购买所能带来的协同效应及各种资源在短期内对企业的影响更大,但是由于目前的数据只有3年,所以检验的不够充分。(2)H4、H5检验。从表(6)中可以看出TYPE的P值为0.01,说明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比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更能提升公司价值,验证了H4。这也解释了进行反向购买的公司都希望按照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原则(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处理。从表(7)中可以看出TYPE的P值为0.00,说明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比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更能提升企业绩效,且p值(0.00)小于表五中的p值(0.01),表明对企业绩效影响显著性超过了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验证了H5。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比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更能提升企业的价值,因此会有企业不遵循业务的经济实质而用权益结合法进行处理。由于相关规范对是否构成业务的内容较为宽泛,对其判断有很大操作空间的,我国不少上市公司在保留原来全部业务的情况下,以业务无法创造收益甚至负收益,不构成业务的反向购买为借口,据以达到回避反向购买法。为使以后会计期间的合并财务报表符合双方的业绩需求,购买方与被购买方有可能串通采用不公允或不符合独立易的原则采用权益易法,以规避采用购买法下给业绩带来的不确定性,比如购买方对被购买方的业绩作出承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细化对反向购买的定义。因为通过“权益互换”实现反向购买中“权益互换”的具体形式未界定清楚。有些企业可能会利用这个盲区,对本来不构成反向购买的合并使用反向购买的会计处理原则,滥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2)明确列举构成业务,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利用业务定义盲区主观进行会计处理。(3)加强审计监管。反向购买理论在我国还不完全成熟,因此在实务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漏洞,为了给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的财务信息,必须加强审计监管,以保障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本文系天津哲学社科基金项目“国企高管薪酬评价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项目编号:TJGL10-88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余光、杨容:《企业并购股价效应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当代财经》2000年第7期。

[2]李善民等:《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长期绩效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

[3]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

[4]李善民、陈玉罡:《上市公司兼并与收购的财富效应》,《经济研究》2002年第11期。

[5]陈祖英、刘银国、朱龙:《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技术经济》2010年第3期。

[6]Firth,M.Takeovers.ShareholderReturns,andtheTheoryoftheFirm,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80.

[7]Bradley,M.,A.Desai,E.H.Kim.SynergisticGainsfromCorporateAcquisitionsandtheirDivisionbetweentheShareholderofTargetandAcquiringFirms,ForestPolicyandEconomics,1988.

[8]Frank,J.R.,Harris,R.S.ShareholderWealthEffectsofCorporateTakeovers:TheU.K.Experience1955-1985,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1989.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1篇11

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无非两大途径,内部扩充和外部扩展。内部扩充投入大,时间长,风险大。而相对于内部扩充来说,外部扩展具有投入少,见效快和风险小的特点。所以外部扩展成为企业成长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

兼并和收购是企业外部扩展的主要形式。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并购的方式和规模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

1、企业并购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活动,涉及到了以下各种风险:

1.1信息风险

在并购前期和整个并购过程中,获得要并购企业的信息是相当必要的。信息的及时可靠可以大大提高并购企业行动的成功率。

企业在实际并购过程中经常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并购的失败。收购方往往没有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没有经过层层筛选,纵向比较等方式选择目标企业,而盲目的确定并购的对象导致失败的结局。被收购方面对敌意收购时往往也会刻意隐瞒一些比如外债,担保等影响谈判交易和价格的不利因素,等到交易完成后给目标企业留下了许多不利的因素,给收购方带来惨重的损失。

1.2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往往一项并购决议对企业资本结构和资金的规模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由此产生了企业财务状况的不稳定性而使整个企业面临潜在的财务风险。

许多并购行为因收购方自身实力不足,难以筹措大量的资金,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连企业本身也被拖累。

有时候企业会通过杠杆并购来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由于其不确定性导致了收购方偿债能力的问题,从而带来严重的财务危机。

1.3反收购风险

通常情况下面临敌意收购时,目标公司的反抗更为强烈,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反收购行动。而且,敌意收购通常无法从目标公司获取其内部实际运营,财务状况等重要资料,给公司股价带来困难。但相反,善意收购相对来说可以进行的比较顺利。一般并购公司会牺牲自己的部分利益换取同目标公司的合作。

1.4法律政策风险和文化整合风险

各国的法律关于并购的法律细节,一般都是通过增加并购成本而提高了并购的难度。从而使得并购的成本之高,风险之大,程度之复杂往往会难住很多收购者。在我国由于并购活动起步较晚,立法也相对落后等原因,在并购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引起许多纠纷,甚至导致并购失败。

有的并购由于专业人士的匮乏,并购方案设计有缺陷,并购的程序,信息的披露等多个方面或多或少的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最终导致了并购的失败。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每个企业文化之间都有差异,并存在排他性。因此,在并购的时候,若不注重企业文化的差异性,将会阻碍并购的成功。并购双方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造成双方文化上的冲突,从而带来了文化整合的风险。

1.5体制风险

并购行为应该是企业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自主选择发展的一种自发的市场行为。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中许多并购都是由政府部门强行撮合的,包办婚姻的色彩比较浓。

尽管大规模的并购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但并购必须是建立在市场激烈竞争条件下的。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强行干预背离了市场原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往往会导致很大的风险。企业并购后虽然表面形成了一个大的集团,但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由于强行撮合,没有经过任何的磨合期,资本运营相当混乱,从而这项并购一开始就一直潜伏着体制风险。

2、防范企业收购兼并过程中风险的对策

企业并购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到很多个方面,包括政府,社会以及并购中的双方。企业的并购环节本身也非常复杂,包括了许多的重要环节,与之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风险。面对如此的风险问题我们要找出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尽量使企业在今后的并购中少出现类似的问题。

2.1准确的确定目标企业

在企业的并购过程中正确的选择目标企业是决定一个并购案例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要准确的确定目标企业就要充分的利用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机构进行筛选。

首先应当根据企业的战略意图确定目标企业所在的行业和地区。依据企业规模、材料资源、交易成本、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业务范围等缩小搜索的范围,从而确定地区与行业。

其次就是对目标企业的经营现状和企业的含金量进行调研和初步的评估,并根据结果来进一步确定潜在的候选企业。因为并购是为了企业自身能有个更好的扩展。

最后就是对目标企业的基本情况以及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详细的全面的评估和判断,在事先对并购过程中将会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预案处理。并确定以并购的标的,并进行拟订并购方案。

2.2正确估计并购成本和收益

在对企业的并购方案进行规划的时候,成本效益的分析就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决策原则,企业并购是为了企业自身发展而进行的。

并购的成本是在并购中发生的各种费用,主要由并购过程中支付给各个中介机构的费用,支付给被并购企业的价款以及并购法律程序完成后对企业管理整合所花费的费用。

并购后取得的效益才是投资者最应当关注的。对效益的评估应该分为三方面进行,分别是并购的经济效益,并购方企业的收益以及被并购方股票的收益情况。只有三个方面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此收购才能被双方所接受。

2.3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首先在并购前应当充分的认识到本企业的经验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亏损,而且企业资金全部为自有资金,那么本企业的经验就完全处于财务风险之下,应当立即停止并购计划。

其次是收购时应该根据企业本身的实际情况确定融资的方法,并根据企业资金的结构特点采用相应的支付手段,以保证企业资金结构的完整,稳定。

最后在并购结束之后,企业还要适当注意自身的资金结构。资金结构取决于企业资产的性质,过度负债的经营往往会带来企业破产或自身成为其他企业并购的目标。

2.4防范法律风险

在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来对并购进行约束,这就是需要我们加强这方面的立法问题,以对越来越多的公司改革和并购所带来的纠纷。

要防范好法律风险就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了解公司的各项证明是否都合法有效,土地使用性质以及年限有没有限制,设备等一些资产的所有权问题。

2.清理目标企业以前所签订的所有合同,对于那些比较重大的合同应该做重新调查,研究,调整,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合理的,影响目标企业发展的合同应当早日修改,处理掉。

3.对目标企业的知识产权,掌握的专利权及商标使用权都要有详细的理解。

4.对目标企业过去税收情况,应该请相关部门进行详细的盘查,看是存在有偷税漏税的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应该及时提交相应部门进行处理,处置。

5.应当在并购合同中规定比较详尽的担保与赔偿条款,以保证出现问题时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本企业的合法权益。

6.应当寻找有资质的,适合的中介机构来进行运作。让投资公司或者投资银行对并购的可行性,方案设计以及其他各个细小的环节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指导和建议。

2.5加强并购之后企业的整合力度

由于并购涉及到至少两家以上的企业,在完成并购之后要实现并购的预期效益,关键在于企业并购后的管理整合工作,侧重点应该发在组织,营运还有企业文化方面的整合。具体包括:

1.文化的整合。难度最大的就是文化的整合。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行为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在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并购双方由于经营规模,从事行业以及所属区域等方面的不同,就决定了双方企业文化方面的差异。因此,企业文化整合要从遵循事实求实,取长补短和促进经验的原则出发,促使并购后企业重视研究并购前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研究企业文化的理想模式。要在融合双方文化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企业文化,就必须通过“认识双方文化——确定文化差异——寻求协调办法——确定文化整合方案——实施”这样一个程序来完成。

2.人力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本整合工作主要包括针对被并购企业员工的出走和流失,队伍的涣散和情绪的波动,员工对新组织的不适应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的相应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评估,设计挽留方案,加强沟通交流,恰当地安排和聘用,新的规章制度的培训,考核和奖惩等内容。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及人才作用的发挥,决定了企业整合的有效性及并购的成功率。

3.经营战略的整合。经营战略的整合主要包括发展战略,产品结构战略,市场营销战略,资本运作战略等方面的重构。实际上,一项企业并购案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管理带来了难度,甚至使并购企业出现衰退的迹象。但从积极方面来看。这种困难也是机遇,可以针对出现的困难进行变革,以促进企业发展。

4.财务方面的整合。财务整合是企业并购整合的核心环节。只有实施适当的财务整合,进行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策略的正常运作,并实现企业并购的协同效应。并购交易完成后,企业应当实施一体化财务管理策略,运用财务整合理论建立健全高效率的财务制度体系,有效管理被并购企业经营,投资,融资等财务活动并最终实现收益最大化。

3、结论

企业收购兼并过程中的风险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企业收购兼并过程中,风险是相伴左右的。只有清楚认识到风险的存在。做到并购过程中时刻对信息情况的掌控,不论是目标企业的相关信息的收集,还是自身核心信息数据的管理,都不容有失。对财务预算准备的充分,防止因准备不足而陷入资金链断裂,而致使企业并购的失败。在并购中还需时刻关注市场动向。在并购进行中还要量力而行。防止自己成为其他企业并购都目标。对于海外并购,企业应当对海外法律规定进行事先的了解,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标准的内部,外部法律管理体系和队伍。从根本上规避法律风险。并在并购之后的整合阶段,做好新企业的文化整合,人力资源整合,经营战略的整合,财务方面的整合。

企业之所以并购是为了企业自身的扩展,并购因其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如规模经济,资源配置,组合协调等效应而为今世界各国企业所追逐。我国的并购仅有20多年的历史,国企并购更为短暂,然而并购这种经济活动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企业并购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企业由于国际化程度低和整体实力的有限,目前还没有在跨国并购市场上大显身手。

参考文献:

[1]汤晓华,陈宜.如何防范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商业会计.2009(19):30-34

[2]蒋珩.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分析及其规避措施[J].企业经济,2010(8):112-114

[3]杨洁.浅谈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风险及其规避策略[J].商务会计,2009(14):136-137

[4]王崴.企业并购风险分析与防范[J].现代商业,2009(5)56-57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研究范文篇12

论文关键词:电力企业并购绩效

并购是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90年代以来,随着我罔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与规范,公司并购成为业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电力行业的垄断性与特殊性使电力行业的并购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中国的电力资产重组进程中表现出的政府干预色彩较浓、资产流动性较差、重组方式选择及价格制定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导致日前我同的电力资产重组市场化程度偏低,重组行为不够规范。而国际资本埘中国电力企业的关注.使外资并购成为电力行业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一、企业并购及其绩效评价综述

对于并购绩效问题。西方_学者主要通过ratf究并购事件对公司股价的影响分析并购绩效。jetlsen和ruback(1983)认为,成功的并购会给目标公司带来20%的超额受益。dennis和mcconnell(1986)分析了31例大宗股权转让公告的市场反应,发现在公告前一日,股价涨幅达到7_3%,公告前后股价上涨12.8%。greggjarrell和poulsen(1989)对196o—l985年间663例成功的并购案进行分析.发现目标公司的平均超额收益率超过20%。但收购方仅有1.14%。schwert(1996)研究,1975年至1997年问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结论:在时间窗口内,日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超额收益为35%,而收购公司的超额收益停留在接近于0的水平上。bruner(2002)总结了有关收购公司股东收益的44项研究成果。其中有20项的研究表明收益为负,当中有13项在统计意义上显著为负。负收益率在一3%一一1%之问;另外24项研究表明收益为正.当中有l7项显著为正。总体上看,以股价变动对并购绩效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

此外,也有学者运用会汁指标来研究并购事件的绩效,得m的结论也不甚一致。geofti’eymeeks(1977)研究了i964年至1971年英同233个合并交易的收益,结果表明:交易后,收购公司的总资产收益率(tloa)成递减趋势,并在交易后第五年达到最低点,同时有将近2/3收购公司的业绩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即合并使收购公司盈利水平轻度下降。maquieire,meg—gi~son和nail·(1998)对1963—1996年问发生的260件换股式并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横向或纵向式并购的企业,其财务协同效益和企业效率有一定的提高,而混合式并购交易则导致股东财富的损失。healy,palepu和ruback(1992)研究了1979年一1984年问美国50件最大的并购案,结果发现:收购公司的资本回报率明显提高,经营绩效的提高主要来自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不是来自解雇t人而产生的人工成本的节约。

我国学者自上世纪90年代禾开始关注对我国并购绩效的研究。陈信元和张田余(1999)采用35-差模型和非正常收益模型两种模型运用股价变动检验资产重组公告的信息含量,得的结论并不一致。戴榕、干春晖(2002)对不同并购模式下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用累积超常收益率检验法对比了短期内市场对纵向并购、横向并购、混合并购三种并购模式的反映。发现短期内纵向并购的car均值最高。与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car值差异著,但是横向并购和混合并购的差异并不显著。李善民和陈玉罡(2002)对1999~2ooo年中国证券场深、沪两市349起并购事件的研究表明:并购能给收购公司的股东带来显著的财富增加。而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影响不显著.股权种类结构对目标公司股东财富的影响不显著。原红旗和吴星宇(1998)选取了4个会计指标进行研究,发现重组当年样本公司的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0e)和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的比重较重组前一年有所上升,而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则有所下降,这些会汁指标变动幅度与重组方式和莺组各方的关联关系有关。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以l994—1998年的201个并购事件为样本,以净资产收益率等四个财务指标为基础评价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发现,并购后第一年公司业绩有所提升.而从第二年起,并购绩效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当前我国电力企业并购绩效如何?并购是否改善了公司的经营业绩?本文以我国2003年发生并购的上市电力公司为样本,以并购当年为0,并购前一年后三年(-1,+3)共五年为会计检验期间.通过建立一套财务评价指标,分析影响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相关的对策与建议。本研究所用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金融和经济研究数据库、新浪网站及雅虎网站。

二、电力企业并购绩效分析

2003年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中发生并购的企业共10家、12件并购事件,样本数据如表1所示。

本文主要从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经营效率四大方面对电力企业并购绩效进行综合评价.选取的指标及具体计算方法如表2所示。

首先计算10家样本公司的各项会计指标的各年平均值,并计算电力行业五十家上市公司同期的会计指标各年平均值。此外.为了解并购企业的规模变化情况,我们计算了10家样本公司并购前后各年末的平均总资产,并与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各指标的对比值如表3所示

对表3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

(一)在盈利能力方面。样本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均在并购前一年是最好的;并购当年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略有下降,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每股收益略有提高;并购第二年的业绩则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并购第三年的业绩则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并购第四年的业绩比上一年有所回升,但是并没有达到并购当年的水平。也就是说从并购的当年起.发生并购的电力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总体上呈现一种下降的趋势,并购并没有使公司的经营效益得到明显的增长。

与行业平均值的进一步比较可以看,并购当年,样本公司的平均每股收益比2002年增长9%,行业平均每股收益比2002年仪增长2.87%,说明并购当年样本公司的绩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购的效果略有监现:2004年样本公司平均每股收益较2003年下降17.52%.而行业平均每股收益较上一年下降14.76%,结合当年行业状况发现,下降并非是仅仅由于并购所引起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和政府管制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挤压了发电企业的利润空间。2005、2006样本公司平均每股收益与行业平均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说明从长期来看并购并没有使氽业的经济效益得到良好的增长势头。

(二)在经营效率方面。在并购当年和第二年,样本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都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在2004年与行业的平均水平差距缩小。2005年和2006年,样本公司的总资产周转率均超过行业平均的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分别较上一年提高4.15%和2.85%,而行业的平均总资产周转率分别较上一年提高2.01%和0.84%。说明并购公司充分利用了各并购主体的现有资源,并进行资源的重组及整合,提高了资产利用效率和资产运营质量。

(三)在偿债能力方面。样本公刮资产负债率从并购当年开始琢年增加,并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说明并购企业负债比例偏高,发展后劲不足,无法解决并购前企业所存在的根本问题.企业的财务风险未得到有效规避。

(四)在发展能力方面。样本公司2004年末总资产比2003年末增加311015万元,而同行业同期的增加值则仅为127027万元,样本公司的总资产增长率高达33.61%,行业同期值是23.19%,样本公司在规模上现了较大的扩张。在此后的2005年未和2006年末.样本公司的总资产规模分别比上一年增加319508万元和2176l3万元,吲行业同期的增加值则分别是108263万元和148546万元,2005年并购公司的总规模是并购当年的1.73倍。并购使电力上市公司实现了并购的最基本目的一一规模扩张,达到经济规模,我国电力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后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因此并购对促进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应该说并购的效应是明显的。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电力上市公司并购企业的绩效分析发现,并购使得电力上二市公司的规模增大,实现了规模扩张。但同时资产负债率逐年小幅上升。这与规模扩张有关。并购后总资产周转率逐年上升.说明并购后资产的运营质量得到了提高。在企业运营方面.从短期来看,并购当年样本公司的盈利水平增值率高于同行业盈利水平增长率,说明并购的效果略有显现但从长期来看,并购并没有从实质上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主要体现在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和每股收益上。净资产收益率和主营业务利润率从并购前一年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2005年达到最低点,2006年有所回升。每股收益只在并购当年略有提高,此后逐年下降,2006年有所回升。

并购公司经营业绩和运营质量的两组指标相互矛盾.即经营业绩从总的趋势来说现持续下降而运营质鲢却持续提高,应该说与上市公司并购后经营战略有关。如何面对并购并没有从实质上提高我国电力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方法范例(12篇)

    - 阅0

    骨质疏松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综合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536-02随着高能量损伤的日益增多,多发骨折也.....

    心理健康教学重点范例(12篇)

    - 阅0

    心理健康教学重点范文目前开展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着重对已有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矫治,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倡导发展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是指.....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