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内容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家校合作的内容范文1篇1

外引资源,

让每一所学校成为优质教育资源

1.引进市级名校资源,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推进“城乡一体化”项目。借助“城乡一体化”项目,引进朝阳区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朝阳实验小学密云学校。学校建成后,与朝阳实验小学为一个法人,实施一体化管理。朝阳实验小学密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提升,并辐射全区所有小学,提升了区域内整体办学质量。

加入名校教育集团。加入名校教育集团同样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途径之一。密云区第三小学加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实验二小的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学习实验二小的办学理念、教育教学经验、教师培养模式、课程改革经验等。目前,密云区第三小学在课程改革方面已经走在区域小学的前列,“三动”课堂研究已经初见成效。

名校办分校。名校办分校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密云区通过名校办分校项目,引进西城区黄城根小学建立密云分校。目前,黄城根小学密云分校已经完成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校在教师培养、校本课程开发、学生活动、教学资源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黄城根小学密云分校连续八年被评为区级教学先进单位和绩效评价优秀单位。学校骨干教师数量逐年增加。

友好合作校。积极推动“城乡牵手友好合作校”工作,各小学根据校本特色积极与市区名校自主联手,形成友好合作关系,借助市区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目前,有14所小学分别与15所市域内的名校或特色学校手拉手,定期开展活动,拓宽学校视野,提升管理水平和教师专业水平。

2.引进专业的教科研力量,探索教师成长新机制

密云区分别于2014年、2016年引进“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推广研究基地”和“张立军特级教师工作站”,以“专家引领+自主研修”为基本形式,探索教师专业成长新机制。

一是建构多样的研修模式。依托区级名师工作站和校级基地校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推广研究基地”采取“1+6+15+N”的研修模式,密云总站―带动6所研修基地校―带动分布在6所基地校的15位市区级骨干教师―带动全区所有小学教师;“张立军特级教师工作站”采取“1+4+16+N”的模式开展研修,即张立军老师―带动本区4位骨干教师(进入张立军课例研究小组)―带动分布在各校的16位核心成员―带动全区所有语文教师。基层基地学校采用课题引领、专家指导、课堂实践、研讨交流等形式开展研修活动。工作站辐射到全区所有小学教师,让教师们均能在研修中有所获得。

二是创新研修方式。采取跨学科研修、跨省市研修、跨区研修、跨学段研修等方式,在研修中开展同课异构、阶梯课研修、双师同堂等形式,促进教师成长。

三是开展主题实践研究。“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推广研究基地”以“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为主题开展课例研究,“张立军特级教师工作站”以“低年级体验式阅读研究”和“中高年级资源整合阅读研究”为主题,引领教师把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

四是定期观摩展示。从2015年起,每学期开展“学科展示周”活动,展示两个工作站的研究成果及密云区课改成果。

3.引进专业社会力量,涵养学生艺术素养

密云区积极整合优质社会资源,发挥社会力量在美育方面的优势和引领作用,帮助中小学全方位、多样化、深层次地开展美育工作。密云区四所小学分别与中国合唱协会、中国音协管乐学会和中国舞蹈家协会签约。社会力量发挥优势,助推学校美育特色发展。

开设特色美育校本课程,扩大普惠。发挥协会专业优势,为每个对接学校开设一门特色美育课程。目前已发展到一至三年级,惠及四所学校66个教学班,直接受益学生2667人,占四校学生总数的50%。巨各庄小学的合唱、一小和二小的音乐欣赏、三小的舞蹈一年级校本教材均已完成编印。

社团活动点面结合,凸显特色。发挥各协会自身优势,全力打造合唱、管乐、舞蹈等优势项目的同时,陆续增加了行进管乐以及京剧、川剧变脸、皮影等非遗项目,师资包括国内外各专业领域知名专家、非遗传人、高校研究生等专业人士。目前,三个协会派出专业教师54人,支持35个社团,受益学生1561人。社团活动内容和形式进一步丰富,水平显著提升。

着力提升教师艺术素养和专业水平。结合学校需求,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教师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内、国际管乐、舞蹈、合唱培训和交流。

学校文化品质整体提升。知名音乐家为学校创作校歌,舞协、合唱协会聘请国内著名词曲作家为学校进行校歌创作。此外,学校在校徽设计、校园电视台建设以及舞蹈特色课间操编创、辅导方面也得到了高水平资源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了学校文化品质的整体提升。

搭建高层次的学习、展示和交流平台。中国合唱协会促成了中德青少年合唱交流活动,辐射7所学校,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巨各f小学合唱团参加了中国合唱协会成立30周年专场演出;中国人民军乐团、中国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先后走进密云,等等。

内部联动,

让每一所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1.“城乡教育共同体”建构密云教育发展新生态

“城乡教育共同体”是指一所城内较大规模优质资源校与城内、农村多所不同类型学校形成团体,在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课题研究、学生发展方面开展系列活动,本着“理念共享、资源共用、管理共融、团队共生”的理念,促进学校内涵发展,落脚学生实际获得。

培训资源共享。“城乡教育共同体”学校组织开展教师培训,共同商讨培训主题,共享专家资源,既解决了山区学校规模小不利于开展培训的难题,又节约了培训成本,同时,形成了良好的培训研讨氛围,本校教师在与其他兄弟学校教师的互动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课程建设融通。2015年,北京市颁布了新的课程计划。一年级开设了区级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城乡教育共同体”学校依据各自实际,综合考虑学生特点,共同设计、实施课程,共享教育资源。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三所山区小学(不老屯镇中心小学、古北口镇中心小学和新城子镇中心小学)共同构建“走进传统文化――京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所学校前期共同开发课程方案,组织学生开展校内研究;共同聘请专家为学生做京剧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和讲解;共同到资源单位――密云大剧院欣赏京剧,并进行相关艺术实践(如化妆、演唱展示)。

教学研究互动。“城乡教育共同体”内学校教师各有差异,互相取长补短,定期开展教学研究,共同磨课、研课,共同提高;定期开展联片教研活动,基于同一主题,开展专题研究,解决共同问题。

学生素养提升。“城乡教育共同体”内的学校之间定期开展学生游学活动,城内学生体验山区住宿生活,提升生活实践能力;山区学生观摩城内学校,体验城内小学丰富多彩的课程。通过游学活动,学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

观摩展示促进。“城乡教育共同体”从课程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定期开展观摩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直播课堂”探索互联网+教育新模式

在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为适应教育新常态,实践互联网+教育,让更多的学生通过网络享受密云区优质教育资源,密云区教育委员会中学教育科联手教师研修学院、信息中心,共同推出“直播课堂”项目。自2016年1月28日启动以来,在中教科、教师研修学院、信息中心的通力合作下,在全区中学干部教师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区中学生的积极参与下,“直播课堂”项目取得了良好效果。

直播课堂采取直播与录播相结合的形式,收看人群涵盖了学生、家长及教师。初一至高二年级每周六上午及寒暑假期间收看直播,并在直播中设置签到环节,督促学生按时、认真收看。高三年级由于本身学习任务较重,采取录播形式,学期初集中录制讲课内容,高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与需求,在网络平台选择课程,收看录播内容。直播课堂的课程内容丰富,根据学生的需求主要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学科讲座,主讲人均为区级骨干教师,讲座内容紧跟学校教学进度,选择难度较大或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以专题形式进行讲解;第二类为指导类课程,在特定时间,面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如开学第一周,由教师研修学院心理研修员为初一、高一学生进行专题辅导,指导学生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第三类为政策解读类课程,如针对初一、高一学生及家长,进行中考、高考政策解读,让学生及家长了解中高考变化,明确目标与方向,针对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等课程改革,向学生及家长进行宣传并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导,让学生及家长知道为什么做、怎么做。

为更好地推动“直播课堂”工作,区教委采取“四位一体”管理机制,各部门职责清晰,分工合作。技术部门负责学校、教师、学生账号设置及技术支持,并每周进行直播课堂在线数据统计。行政部门(中教科)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制定方案、监督落实、协调推进,直播安排,每周反馈,每学期进行评比表彰。研修学院负责精选直播教师,研讨直播内容、课件、习题;研修员组织本学科教师按时收看直播,并指导教师如何将日常教学与直播课堂相结合。学校主w落实,每周通过家校平台等渠道,按时通知直播内容;对上网有困难的学生,利用自习课等时间,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回放。

“PDCA”管理环节。PLAN:计划先行。学期初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确定每周直播科目、教师、主题。DO:落实各种环节。每周四,中教科通过短信平台发送本周直播内容;学校通过家校互动平台、短信、微信等形式通知家长;直播时,中教科、信息中心、技术公司全程关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CHECK:检查跟进。每次直播课堂结束前,设置检测环节,周一,学校教师根据直播课堂内容进行拓展与检测,中教科通报上一周直播课堂各校、各年级收视率。ACTION:反思改进。每学期,教委在学期中期组织召开“直播课堂推进会”,对阶段性收看情况进行总结,在学期末组织召开“直播课堂表彰会”。

家校合作的内容范文篇2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是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其经历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理论水平较高的、结构日趋完善的、体现中国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展望其发展特征:课程教学目标向着多元化、具体化、指标化、可测评化的方向发展;课程教学组织形式更加多样化、优化;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日趋现代化、综合化、合理化、高效化;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体现“基础性、完整性、人本性、生活性、弹性、乐趣性、应用性、国际性”;课程教学具有“思想性、先进性、扩展性、灵活性、专题性、实践性”等特点.

1我国((学校体育学》课程形成发展及地位

我国《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早在20世纪50年代的高等学校体育系科开设的(体育理论》课程中已包含部分学校体育原理和方法的内容,直至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随着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和学校体育的价值与地位日渐提高,以及学校体育的教学、科学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原包含在《体育理论》课程中部分学校体育的内容,难以解决学校体育领域里的种种问题与矛盾,已不能适应学校体育改革与迅速发展的需要,当时有许多学校的体育工作者和有关专家都认识到建立一门独立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第一部《学校体育学》教材是在1983年10月问世,由钱耀庭、李德锐等主编,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作为当时体育院系的教学参考书,标志着学校体育学开始从《体育理论》中分化出来,它初步构设了《学校体育学》课程知识体系框架.学校体育学从《体育理论》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体系是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1986年4月,在杭州大学召开的“体育理论”研讨会上,多数专家提出(学校体育学》从(体育理论》中分化出来的设想和建议,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上报国家教委在1988年11月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中,规定了(学校体育学》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从而正式确立了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中的地位,并在1991年6月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1993年4月国家教委组织编写出版的包括学校体育学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和1998年1月国家教委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中,先后都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学》为主要必修课程和主干课程.仅在近20年里,《学校体育学》课程从建立到现在,迅速地发展成为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必须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

2((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材内容体系的建设、发展和完善

国家教委先后颁发的《课程基本要求》、《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材建设与发展.m)年由钱耀庭等主编的《学校体育学》经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正式作为体育院校教材使用.该书基本形成了课程内容体系的框架.m年3月由金钦昌主编的《学校体育理论》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卫星电视教育、教育学院、函授、自学等培训初中体育教师的教材,为高师(学校体育学》课程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的精神,1994年6月由国家教委组织编写、金钦昌主编的《学校体育学》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科通用教材和作为体育教师进修与教学、成人教育、中等体育专业教育参考书.它是一本理论水平较高和内容体系基本完善的通用教材.

2}1年6月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指会组织编写,由李祥主编的《学校体育学》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作为21世纪初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通用教材(见下列《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材建设统计表),是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学》课程

理论水平较高的内容体系较完善的一本教材,全书4篇共16章,该书由绪言部分和学校体育概述、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等4篇构成了课程内容体系主要框架.从教材内容性质来看,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理论知识两大部分、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包括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概况、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学校体育的基本原理、学校体育行政法规、学校体育教材体系等;应用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包括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与评估、学校体育教研科研和教师职责等.既体现了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性,同时又重点突出了课程知识体系的应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对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该书的编写突出教材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思想性即课程教材内容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培养综合型、高素质的体育师资服务;科学性指教材内容选编的整体性、系统性、合理性、教育性和内在联系性等,符合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知识需求;专业性指该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体育教育专业的特点,能反映和解决本专业、本课程最基本的、普遍的问题和矛盾,为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实践性一方面是指课程教材内容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是指课程部分知识技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直接地掌握和熟练,如体育教学活动、组织课外体育活动的知识技能及能力的培养等;实用性即指教材内容能结合实际,有助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使所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适应我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需要.新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体系在体现思想性、科学性、专业性的基础上,更强调其实用性和实践性.

3((学校体育学))课程发展展望

3.1《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目标将向着多元化、具体化、指标化、可测评化的方向发展.课程教学多元目标包括:专业思想培养目标;知识技能培养目标;创新能力培养目标;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目标;科研能力培养目标、自学自测能力培养目标等.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与指标化,将更切合培养目标和课堂教学实际,目标更有利用调控、测评.

3.2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体系将会不断完善和更新.确立新的教材观和课程内容的更新完善是课程建设发展的根本,课程内容的改革更加体现现代性、新颖性、实用性和技能性、文化多元性.课程知识体系更加体现“基础性、完整性、人本性、生活性、弹性、乐趣性、实用性、国际性”.更有利于综合性、复合型、高素质师资人才的培养.

3.3目前《学校体育学》的课程正向着课堂教学结构设置合理、教学组合优化的方向发展,课程教学结构合理、教学组合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培养高素质的体育师资人才,这无疑对教师的职业素质和学生学习主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方案设计合理化,教学环境条件优质化等.改变过去只重视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法的研究的做法,将两者研究有机结合,促进“教学相长”,更注重创新教学的设计运用和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

3.421世纪

“思想性、先进性、扩展性、灵活性、专题性、实践性”等特点,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日趋现代化、综合化、合理化和高效化,注重不断改善教学的基本条件,更新教学手段,加强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把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到课程教学中,更新常规的教学仪器设备、场馆措施,配备多媒体电教仪器设备,增强课程教学能力,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4((学校体育学》课程研究展望

4.1我国《学校体育学))的研究将在对学校体育的现象与规律、基本原理、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的全面研究的基础上,更重视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教学理论与方法是课程研究的重点.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近20年间其研究进展较快,但需继续深人研究和完善.如课程教学理论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的关系;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性、综合性、先进性、实效性等问题的研究;如何将当今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手段引人课程教学中来;教学方法手段是否有利于学生智力、能力、创新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如何进行创新教学;课程CAI课件的制作与相关学科交叉领域的开发研究;关于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也是今后研究的重点问题.

4.2更注重本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优化的研究,如对讲授、谈话、讨论、答疑、观察、见习、实习、参观、作业、论文、调查、自学等多种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和综合运用及效果的研究.研究如何运用各种各样优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

4.3注重加强课程教学目标、过程、教学质量与效果的评估研究,科学地设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程教学管理的评估工作,注重加强教学过程各环节的管理和评估,利用评估结果来促进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完善教与学有关规章制度.如教学过程评估制度、状态评估制度、多级听课制度等.

家校合作的内容范文篇3

【关键词】校本课程地理学习初中空间拓展

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和实施为学校校本课程实施多样性、地方性、特色性提供了舞台,也为学生全面发展、专长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良机,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行决定为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因而着重发展学生兴趣比较浓与生活实际更接近的课程,同时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的教育,因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开设是新课程标准的一大亮点,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变了教师按步就班的教书模式,激发了教师开发生活中的教材、周围环境中的教材,从而又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可结合本校的校情特点,有目的地选取本校的特色需要和学生感兴趣的地理专题知识,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但并不是照搬中学地理教材上的内容,应更能体现新意,趣味性、实用性、实践性。

如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拓展地理空间呢?

一、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特色要求合理选择地理专题内容

校本课程的特色不同,所选的内容也不同,侧重点也不同,因而选择地理的专题内容也会有多有少,如开发的是环境教育方面的校本课程,涉及的地理环境教育专题内容就比较多。如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知识相对就比较少,有的学校开发的美术校本课程;涉及的地理专题内容也就比较少;也有的学校开发的社区教育校本课程会涉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工业、农业等地理知识;有的学校开发的生态旅游校本课程,也会涉及许多地理知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历史名胜古迹等。由于地理知识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在校本课程教育中几乎没有不涉及到的地理知识的,就连美术、篮球等校本课程也会涉及一些地理常识。

二、选入有趣味性的地理专题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提升学校教育的特色,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远比老师灌输,学生被动学习效果显著多了,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地推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成长,从而也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地理有趣味性的知识技能很多:有对气象、气候的认识,通过建小气象观测站进行气象观测,通过看云识天气,学会初步运用气象知识进行天气预报,这些都会引起学生学习的极大的兴趣;有绿色消费、绿色家居、绿色生活,认识消费、生活的误区,提高生活质量;有家乡资源的调查,认识家乡发展优势状况等等,所有这些都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常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三、选取的地理专题内容要适合中学生的身心要求

地理知识丰富多彩有的比较高深,有的比较难懂,作为入选初中学生的校本课程的地理内容应该通俗易懂,浅显易懂,才能使学生愈学愈感兴趣。因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中选取的地理专题内容:一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如讲气温来源不是直接吸收太阳光,应回避学生不具有的光谱知识,简单扼要的说出气温来自地面热量的传递,冬天人在外面晒太阳时是先衣服热起来,而不是空气热起来,夏天在太阳的照射下石头发烫而周围空气并没有发烫,然后空气再逐步热起来。二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形象、直观思维比较行,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地理知识时多讲学生看得见的摸得到的地理知识,并将之形象生动化。

四、选入的地理专题内容要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解决学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及将来工作的问题而开发的课程,因而课程应紧密围绕学生的需要而开发,选择的地理专题内容也应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未来工作需要而准备的,如旅游常识、工业布局常识、各地物产、民俗民风欣赏、星空观测、看云识天气、当地资源调查、认识家乡的山山水水等等,让学生认识家乡,带着改造家乡的问题学习,带着问题进入社会进行家乡建设,这样无疑会增加学生建设家乡的本领。

五、选入的地理专题应与本校周围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内容

家校合作的内容范文篇4

根据国家对发展校园足球的要求,针对我国校园足球教学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足球教学内容等级水平体系与弹性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阐述了对足球教学实施分类指导、弹性管理、加强检查评估的管理策略。根据构建校园足球教学内容等级水平体系的系统性原则以及足球运动技战术基本规律和教学实际,把校园足球教学内容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等级,10个水平。各水平的内容包括相应的足球基本理论知识、足球技术与战术、心理健康教育、体能发展等。在安排各水平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足球知识与技战术的匹配,足球知识、技能与体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教育有机结合。实施弹性管理要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学校足球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分类指导与管理;要加强制度建设,以检查评估为动力,促进足球教学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校园足球;内容等级;水平体系;弹性管理;分类指导

自2014年全国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以来,国家采取了强有力措施大力发展校园足球,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举国上下重视校园足球,发展校园足球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特别是足球竞赛活动蓬勃发展,足球特色学校建设稳步推进,足球已基本走进校园。在校园足球发展的大好形式下,校园足球教学推进工作却不尽人意,存在一定偏差:如缺乏符合实际足球教学的宏观指导与要求,很多地方提出每周上一次足球课一刀切的要求偏高等等,从而动摇了一些学校积极响应发展校园足球号召的决心。为进一步推进校园足球教学工作广泛进行,笔者就如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构建校园足球教学内容等级水平体系,加强对足球教学的指导以及如何加强校园足球教学管理,提高校园足球教学效益,促进足球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1校园足球教学内容等级水平体系构建与弹性管理的必要性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校园足球电视电话会讲话中指出[2],要把足球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这体现了国家对足球教学的高度重视,也是国家对校园足球的基本要求。因此,加强校园足球教学,迫切需要从我国校园足球实际出发,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足球教学内容等级水平体系与弹性管理制度,全面指导校园足球教学工作。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一是贯彻落实教育部把足球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精神的需要。贯彻落实教育部把足球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精神,首先要正确领会其精神实质,把足球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不等于每周上一节足球课,而是要确保把足球教材作为体育课教学的必修内容,落实到体育教学之中。其次,由于校园足球发展不平衡,学校在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学时等方面具有一定难度,国家又缺乏对校园足球教学明确具体的要求,因此,迫切需要研究制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既有统一要求又有较大弹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体系,为各学校选择校本足球教学内容提供参考依据。二是加强校园足球教学管理,促进校园足球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足球教学是校园足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而很多学校以前基本没有把足球纳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因此,加强校园足球教学,首先要制定有效的足球教学管理制度,制定足球教学宏观指导性文件,以利于足球教学与管理的规范化。其次,要坚持进行足球教学专项检查与评估,以利于提高足球教学质量,促进足球教学工作的全面落实,促进校园足球可持续性发展[3]。

2构建校园足球教学内容等级水平体系的原则

2.1系统性原则根据校园足球教学需要和足球技战术特点与规律,按足球技战术难度逐步递增和无缝衔接的要求,对足球教材内容进行整体设计,系统安排。把足球教材内容根据技战术难度递增规律系统地分为若干等级,并科学安排各等级水平的具体教学内容,为各级各类学校制定校本足球教学内容计划提供参考。

2.2可操作性原则所选择的足球教学内容难度与要求要符合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对学校制定校本足球教学计划以及足球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指导作用。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教学条件等实际,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的足球教学。

2.3多元化目标原则足球教学内容体系要有利于提高普及足球教育质量,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多元目标。足球教学内容的设置不仅要包含足球基本技术与战术的教学内容,而且还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足球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能发展等教学内容。

2.4指令性与指导性相结合原则足球教学内容体系既要有指令性的必修教材内容,也要有提高性选修教材内容。必修足球教材内容的技战术教学要求不高,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完成的基本教学内容,主要适用于非足球特色学校普及足球教育。选修内容具有一定的技战术难度,适用于足球特色学校和校园足球基础较好学校提高性的足球教学。

3校园足球教学内容等级水平体系的构建

3.1基本思路构建校园足球教学内容等级水平体系的基本思路是:改变传统的按学年段安排教材的基本模式,建立按足球技战术水平递增规律划分等级与水平的教材内容体系。各等级水平的教学内容明确具体,便于各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动态选择教材内容,形成具有各校特色的校园足球校本教材。使校园足球教学内容等级水平体系能够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

3.2校园足球教学内容等级水平体系以校园足球教学目标为依据,根据构建校园足球教学内容等级水平体系的系统性原则以及足球运动技战术基本规律和教学实际,把校园足球教学内容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等级,10个水平。各水平的内容包括相应的足球基本理论知识、足球技术与战术、心理健康教育、体能发展等。具体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3.3教学内容等级设计理念1)初级教学是足球启蒙教育。该阶段主要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足球知识与技能教学,强调重视培养足球兴趣,强化足球教学的趣味性,淡化竞技足球教育,让学生体验参与足球活动的快乐。该阶段教学内容以球性球感练习、趣味性足球活动和足球游戏为主,适当介绍足球的基本技术,为幼儿园、小学低年级、非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校园足球基础较差高年级的足球启蒙教育选择教学内容提供参考。2)中级教学是足球提高教育。该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进一步普及足球教育,扩大学生足球知识面,培养学生足球兴趣,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水平,使学生具备一定足球比赛能力,能够参与课外足球活动。该阶段教学内容以基本技战术、简单的比赛等为主,适当进行提高足球比赛能力的基础训练,为小学高年级、初中、足球基础较差的高中甚至大学选择教学内容提供参考。3)高级教学是足球精英教育。该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足球特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足球技能水平,提高学生的比赛能力,为学校和社会培养学生足球骨干,为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奠定一定基础。该阶段教学内容以足球技能技巧、战术配合、足球比赛等高标准、高要求的足球教材为主,进行一定的提高足球比赛能力的训练,为高中、大学和足球特色学校的高年级学校选择教学内容提供参考。4)各等级水平教学内容无缝衔接。设计等级水平内容时,充分考虑各水平内容之间的衔接,保持3个等级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与完整性,克服按学年段分别制定教学大纲,内容重复等脱离教学实际的弊端,增强足球等级水平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3.4科学合理、全面系统安排各水平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校园足球发展目标,以校园足球为突破口,带动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校园足球教学不仅要追求普及足球教育,而且要通过足球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团结协作、勇敢顽强、集体主义等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安排各水平教学内容不仅要包括足球基本技术战术,还要包括足球基本知识、结合足球的多种体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在安排各水平教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足球知识与技战术的匹配,足球知识、技能与体能训练和综合素质教育有机结合。1)遵循足球运动规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足球教学内容的安排要遵循足球运动规律,由易到难,系统递进。各等级各水平内容要有机衔接,足球理论知识、技术、战术和比赛的教学内容协调安排,符合教学实际,如教学目标要符合课时和学生基础等实际,足球教学内容的量和难度与课时相匹配等等。2)足球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相结合。足球理论知识教学是普及足球教育的重要方面,要把足球基本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体系,并把足球理论知识与技能教学结合起来,使他们相互促进。要从足球活动需要出发,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足球兴趣,提高足球技能,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课外足球活动的足球基本理论知识作为教学必修内容,如足球基本技战术要点、足球基本竞赛规则,足球活动安全防范常识等内容,要与相应的足球技术教学水平内容协调安排等等。3)足球技能教学与体能训练相结合。足球教学是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要为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教学目标服务。要选择、设计一些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足球技能水平,又有利于发展学生体能的趣味足球活动,作为教材纳入足球教学内容,把足球技能教学与体能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技能学习与体能发展相互促进,如把有利于发展上肢和腰腹力量的掷界外球和发展下肢力量的踢球比远等类似的练习作为教材纳入教学内容。4)足球知识、技能和体能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足球教学中,把足球知识、技能和体能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是足球教学的最高境界。要把培养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等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足球教学的重要任务,从足球教学实际出发,设计一些既有利于传授足球知识,提高足球技能,发展体能,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综合素质的足球活动,纳入足球教材内容体系,如多种形式个人或团队对抗的足球游戏、多人协作完成的足球战术等等。

4校园足球教学弹性管理策略

校园足球的弹性管理主要体现在对足球特色学校与非足球特色学校以及足球教学基础不同地区的管理的差异性。

4.1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实施弹性管理的重要方面是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学校足球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实施分类指导与管理。1)非足球特色学校要努力实现校园足球教学的基本目标。非足球特色学校应积极普及足球教育,完成校园足球教学的基本任务:认真贯彻落实足球进校园,足球进课堂的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把足球纳入体育课的必修教学内容,普及足球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足球兴趣。要求把足球教材列入教学大纲,确保每学期不少于4学时的足球教学。要完成初级阶段足球内容的教学,高年级要进行一定的中级足球教学,让学生喜爱足球,掌握基础的足球技能。2)足球特色学校要以提高足球技能水平为教学目标。足球特色学校是校园足球发展的重点,在足球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等方面要有明确具体的高标准要求。首先,教学目标应定位于为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奠定基础,掌握足球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参与足球比赛能力。其次,要保证每周上一次足球课,加大普及足球教育力度,并不断提高足球教学质量。第三,要完成中级或中级以上的足球教学内容。但是,高标准、严要求要适度,要克服脱离教学实际弊端,切忌把培养优秀的足球后备人才作为足球教学目标。3)不同地区因地制宜。非足球特色学校的足球教学要求,是发展校园足球教学的基本要求,各地应努力创造条件,按其基本要求实施足球教学。但具有一定足球基础的非校园足球学校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学校,应从实际出发,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足球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足球教学质量和效益。

4.2加强制度建设,以检查评估为动力,促进足球教学可持续性发展校园足球教学能否可持续性发展,取决于教学管理制度的科学性,推进办法的有效性。加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校对校园足球教学的重视程度,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足球教学之中,提高足球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检查评估,对于促进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校园足球教学精神,确保足球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提高足球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1)从实际出发,科学制定足球教学管理制度。国家制定足球教学管理文件,要从实际出发,对校园足球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要求、教学评价、教学条件等提出操作性较强的要求。要制定既有宏观指导意见,又有直观、明确的具体要求,既有刚性的基本要求,又有弹性拔高要求的足球教学管理文件,指导足球教学全面开展。如果要求过高,脱离实际,将会流于形式,形成一纸空文;而要求过低,难以实现推进足球教学的动力效应。2)以校园足球评估为动力,促进足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评估对各项工作的良好开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足球教学的检查评估,根据校园足球教学管理文件要求,对校园足球教学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加强对检查评估办法的研究,定期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确保足球教学可持续性健康发展。要采取有效管理措施,重视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估,充分发挥检查评估的正能量作用,促进学校认真做好足球教学工作,提高足球教学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总结与推广足球教学经验,推进足球教学快速发展。

5结语

家校合作的内容范文1篇5

一、中专教育“家校合作”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一是中专类学生往往只有十五六岁,是人生第二个重要的发育期,也是心理发展最为矛盾的时期。因此,对这一年龄的青少年如果不加强学校与家庭的交流与沟通,及时让家长与老师的教育达成共识,形成有效的教育理念,往往会对学生的成长与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二是当前选择入读中专学校的学生中不乏不爱学习、调皮捣蛋的学生。学校、家长皆视他们为“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他们往往不容易服从家长、学校老师的管理,性格粗暴或放荡不羁,有说谎、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沉迷网络、早恋等问题行为。个别学生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如单亲家庭、父母管理方式粗暴或过分溺爱、娇宠等。因此,加强学校与家庭对学生的监管,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良好身心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是中专类学校直接以为社会输送合格中等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注重学生的理论实践和锻炼,与中小学相比,没有更多的考试或升学压力。因此,学校与家庭共同管理学生的学习,“家校合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积极参与实践,对学生将来的就业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四是当前的中专类学校,由于生源来自不同的乡镇,学生大多选择寄宿学校。因此,对于寄宿学校的学生,加强家庭与学校的交流和沟通,“家校合作”,及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家校合作”,建构和谐教育的途径探讨

1.变“家长会”为“家校联系会”

“家长会”是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研究建议改变期中、期末考试后开家长会的惯例,而在开学初举行一次家长会,将本学期学校、班级的教育教学计划、要求等向家长汇报并征求家长的意见,让学期之初家校合作就具有一定的计划性。请一些具备一定素质的“家长义工”讲座,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促进家长间的相互学习。在学期的过程中,也可就一些共性的问题分批地开一些小型的家校联系会,比一个个带家长到学校来更富有实效。

2.建立“家长委员会”――改进学校教育管理工作

一方面,在学校组建家长委员会,聘请优秀家长担任家长委员会委员,参与学校发展规划研讨,为推动学校未来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在学校门口设立家长信箱,公开家长委员会成员的联系电话给各家长,其他家长也可以直接联系本班的家长委员,为家长们提供服务,同时也可搜集各方意见,并向学校转达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3.丰富“家校合作”内容,开拓“家校合作”形式

在“家校合作”内容上,不应只局限于学生的成绩和纪律表现,也不应局限于老师的教学工作,而是应该包括孩子的性格爱好、身心发展、职业展望等一系列内容,包括学校活动的一切方面,比如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管理与建设,从校内活动到校外活动,让家长把参与学校活动纳入自己的活动计划而不是穷于应付。

在“家校合作”形式上,变“学校对家长开放日”为“学校开放日”“家庭开放日”“社区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深入课堂、参与活动,让学校、教师参与家庭活动、社区活动,在参与中共同发展。在开放的课堂、家庭生活与社区活动中,让孩子的身心更加愉快,让家校双方得到更多的交流与沟通。

最后,在信息网络时代,除了传统的开家长会、书面通知、发信息、打电话等为合作途径外,“家校合作”应充分利用网络迅速便捷的特点,通过网络及时与家长进行联系和沟通。

家校合作的内容范文篇6

高校和谐德育构建体系

德育是由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内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诸多环节、方法、手段、途径等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鲜明的系统特征。德育的实施过程就是德育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整合的“活动过程”。德育的成效如何,归根到底是德育系统的功能性发挥如何。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要实现系统功能的优化,使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关键在于实现系统内部各个要素的和谐。

一、和谐的德育目标是高校构建和谐德育的方向

德育目标是由许多个子目标有机构成的整体。德育目标和谐的实现有赖于各个目标的和谐。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价值导向系统,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目标的和谐需要处理好以下两个方面:

1.共性目标与个性目标的和谐。高校共性目标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重要思想为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就每个学生本身而言,他们具有不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这就需要在共性目标的指导下,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个性目标,使共性与个性要求在目标实施中得到和谐统一。

2.原则性目标与具体性目标的和谐,高校德育目标的制定,只能针对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对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发展中的重要方面提出一些原则性要求。与此同时,在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按照原则性要求,制定具体的工作要求和相应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教育的可操作性。

二、和谐的环境是高校构建和谐德育的必要条件

1.学校德育。校园内部诸环境要和谐。如设施功能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专业建设环境、师生人际环境等子环境构成高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些子环境中德育氛围形成与否、程度深浅及子环境间德育目标与方式的整体协调性,对于高校德育目标是否能有效实现至为关键。

2.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是和社会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优秀健康孩子的培养首先起始于家庭,家庭德育是对子女进行品德教育的关键场所,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起点。

3.社会德育是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补充和延伸。当今时代,社会参与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社会本身就是个大学校。关心和保护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职责,而且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要把社会和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密切地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和风气。因此,只有走出学校,把德育工作的范围扩大到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使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三位一体,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和谐互动,调动他们参与学校德育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氛围。

三、和谐的德育内容是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的重点

德育内容的和谐是现代德育的基本要求,它是指对德育内容的各构成要素,根据其在德育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进行系统整合,使之有机地融为一体,避免内容实施中的相互脱节或顾此失彼。总体而言,现代德育内容的和谐,是通过逻辑性、层次性、动态性三方面来展现的。

1.逻辑性和谐。德育内容是一个由多层次要素构成的系统,其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虽然外部表现是多形态、多层面的,但其内在结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德育内容与德育过程各环节相互渗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构成了德育有机整体。

2.层次性和谐。按照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整合教育内容,构建出如日常性内容――系统性内容――时政性内容、基础性内容――主导性内容――拓展性内容相统一的立体综合的内容结构体系。这样的内容结构体系既具有纵向顺序性、对应性,又具有横向交互性、融合性,从而组成科学的教育目标、多层次教育规格和系统的教育内容。

3.动态性和谐。有效的德育必然是一个动态和开放的体系,它既要根据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丰富教育内容,又要从不同的受教育群体的实际出发选择教育的重点。它应保持一种动态的稳定,使德育内容在变动中和谐有序、在稳定中富有生机。

四、和谐的德育方法是构建高校和谐德育的重要手段

家校合作的内容范文

[论文摘要]体育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基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课程调适、课程整合、课程创新等模式进行了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并组建了学科委员会全面负责本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保证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实施,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体育教学及实践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小学体育教育中日益深入人心,并逐步得到贯彻实施。由于各地方、各学校的地域特征、气候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体育传统等存在差异,教育部制订的《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中只是将小学体育课程划分为5个领域,给出了课程总体目标、领域目标及各领域内的水平目标,并没有提及具体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而是允许各地、各校和教师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用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这使各个学校进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可能。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自2004年底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探索,经过系统学习及对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制订了学校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步骤。经过4年的实践和探索,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日趋成熟和完善,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已初步形成。

一、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与价值

(一)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

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利,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全面的发展。在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选定、补充的内容及创编的新课程内容,充分考虑到了本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点。经过连续几年对学生体质的健康测试表明:身体强壮的学生多了,肥胖的学生少了;在体育课及其他体育活动中,合作的场面多了,旁观的人数少了,学生都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

(二)加快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已经表明,校本课程开发极大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因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享有专业的自,而校本课程开发给教师松绑,让教师自主决策。这无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外,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有各方面人士参加的合作和探究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在课程专家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找到问题的答案。学校的每一个体育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而不是旁观者或随从,所经历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研究活动”,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理论,自主构建体育课程体系,编写教材及教学方案,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的研究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专业思维能力和教学业务能力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专业发展就落到了实处。

(三)带动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体育学科的校本课程不仅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开发和研究,也将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体育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工作纳入到校本课程研究和开发的范畴,整体定位学校各类体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利用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重新规划,逐渐形成了学校自己的特色,带动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发展。目前,学校的大型体育活动,如体育节、田径运动会、跳绳比赛、运动队的训练等各项体育工作已经做到了系列化和常规化。

(四)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

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课程相同,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都是针对国家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适应性改造,同时也自主进行一定范围的特色课程开发,在此过程中发现和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校课程资源得到更充分、更合理的配置,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更加丰富和完善,推动学校课程的协调发展。

二、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

依据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模式可划分为选择模式、调适模式、整合模式、创新模式。基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实际情况,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主要采用了课程调适、课程整合和课程创新等模式。

(一)课程调适模式

课程调适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科教学规律对课程的目标、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和教学方式的修改、补充和调整。这种课程开发模式主要是以一种教材为蓝本,针对学科课程的某一领域或某个知识点,教师对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已有课程加以修改,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班级的具体情况,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根据国家课程总体要求,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教材内容体系为参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着重进行了“跳绳”和“软排”两单元内容的补充和改编。具体的调适策略如下:

第一,完成课程内容的阶段划分。在年级的确定和内容选择上,确定“跳绳”在2-6年级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主要是2-4年级跳短绳,包括并脚跳、单换跳、单摇双跳、花样跳、合作跳等;5-6年级跳长绳,包括“8”字跳、正摇反跳、多人跳、双绳跳等。“软排”则参照排球的课程内容标准及教学要求,在1-6年级按照3个水平进行内容改编:水平一阶段的内容是玩软排,通过抛接球、地滚球等游戏熟悉软式排球的球性;水平二阶段的内容是学软排,即掌握发球和垫球的基本动作,学会下手发球、自垫和互垫球;水平三阶段的内容是赛软排,即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制订比赛规则,组织学生进行小型比赛。

第二,进行了课时的总体调整与分配。经过试验和调整,将“跳绳”和“软排”确定为每学期8课时,同时为了解决总课时不变而这两个单元课时增加的矛盾,重新调整学期教学计划。例如:将一年级的软排内容与体育游戏内容有机整合,以软排作为游戏教具;将中年级跳绳内容与投掷内容进行整合,把跳绳卷起来当作投掷的教具等。这些新的调整与分配,为学生的技能学习提供了较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练习时间,确保了学生更扎实地掌握专项技能。

第三,编写“跳绳”和“软排”单元教材及教学方案。在确定内容、划分课时后,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师集体研讨,编写了“跳绳”和“软排”两个单元各个年级的教材,并按照教材内容制订了教学方案,对各个动作要点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及操作建议,为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证。

第四,进行学科校本课程的实施,并逐步建立评价标准。学校体育学科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内容,进行了3年多的教学实践,采用边实践、边反思、边修改的方式,对调适的内容进行完善,并初步建立了评价标准。例如:“跳绳”单元,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水平,制订了具体的评价量表,用以检测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情况。

学校在选择和确定课程调适内容及进行实践时,坚持了以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性原则。学校体育课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进行课程内容调适时,要充分考虑各个领域所占的比重,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的。另外,开发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掌握。二是迁移性原则。学生在开发和调适的内容学习中所掌握的体育常识、获得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变化等应有助于其更好地掌握体育学科其他相关技能,迁移到其他体育教学内容及活动内容中。三是实用性原则。在改编和补充新的教学内容时,要考虑经济条件、场地环境、时间空间限制等,所选择的内容应简单易学,适合于全体学生学习与掌握。

(二)课程整合模式

课程整合是指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课程的开发活动。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割裂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体育学科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也积极探索了课程整合模式,既有在体育学科内部进行的学科本位的课程整合,也有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的社会本位的课程整合。课程整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同学科异年级的课程整合。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由几个领域构成,一些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同一个体育知识技能的学习需要在各个年级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才能熟练掌握,这就为学科内进行不同年级的课程整合提供了条件。例如:在学习“并脚跳远”内容时,让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一起来学习,在五年级学生的帮助下,二年级的学生逐渐掌握了“并脚跳远”的技能技巧,而五年级也在对二年级学生的帮助和指导过程中对此运动技能进行了巩固和提高。

第二,同年级异学科的课程整合。同年级异学科的课程整合主要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来进行。例如:与数学学科整合完成二年级教学内容《认识10000》,在体育课上由教师协助,家中由父母协助,让刚刚学习并脚跳小绳的二年级学生每天累计跳小绳的数量,直至达到1万次为止。这个过程学生既加深了对10000这个大数的体验,更强化和巩固了并脚跳小绳的技能,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另外,体育学科还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在学生练习篮球运球动作的同时,加入不同节奏的音乐,体验节奏在运球中的重要性,使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得到发展。

(三)课程创新模式

课程创新是指创造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或者课程单元,它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意识和能力,以充分体现学校课程的特色。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调整已有学科课程内容的同时,加强了对学校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其他学校体育活动内容的研究,将这些内容作为学校体育学科活动课程的领域,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全新的开发和探索。

第一,特色课间操及课间活动。课间操是增强学生体质、完成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目标的主要途径。由于学校学生人数较多、操场面积有限,所以将学生按年级特点划分为两组,在两个时间段分别做课间操,这就满足了不同年级学生的要求。另外,除了国家规定的广播体操和在全国推广的小交警韵律操之外,学校自主创编了时尚动感的搏击操、刚柔并济的武术操、活泼欢快的韵律操,在冬季还增加了各种形式的体能运动。学校将滚圈、捉尾巴等传统体育活动纳入到学生课间活动中,由学校制作和提供相应的运动器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并组织活动。这些形式多样的课间操和课间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运动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间体育活动模式。

第二,体育节系列活动课程。学校本着“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精神,对传统的体育竞技项目及运动会形式进行了全面改造,已经形成了以“金秋体育节”为载体的系列体育活动课程。在每年九月最后一个星期进行的体育节中,充分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身体耐力、速度和柔韧性等特点,设计开发了适合全体学生参与、体现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儿童趣味的学生体育运动项目,如适合低年级学生的“穿越隧道”“春种秋收”“迎面接力”,适合中年级段学生的“手舞足蹈”“传递圣火”“喜获丰收”,适合高年级段学生的“中国龙”“龙腾虎跃”“寸步不让”等游戏项目,同时,增加了适合家长与子女共同参与的游戏项目,如“团结一家亲”“二人同心”“运球接力”等。形式新颖的游戏项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与家长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家校一体、共融同乐的体育运动精神。

第三,体育兴趣活动小组。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需要,成立了体育兴趣活动小组10余个,包括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跳绳等一些传统的体育项目,也包括独轮车、轮滑、跆拳道等近年来新兴的体育项目。兴趣小组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特长发展的需要,又能为各级体育竞赛做好准备。在这些兴趣小组里,独轮车、轮滑等项目备受学生们的青睐,已成为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小组。以独轮车这项运动为例,正因为它对锻炼学生的平衡协调能力、发展下肢力量、磨炼意志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国内鲜有学校开展此项运动,但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借鉴国外经验,大胆开发并设计了该运动在学校的具体实施方案,并成功地使之在学生中推广。

三、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的基本保障

(一)组建团队,赋权增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民主开放的课程决策过程。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开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之前,先组建了学科委员会,各学科委员会被赋予课程自主决策的权力,全面负责本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组织和实施,自主地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并进行内部的分工与协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和实施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科研引领,提升质量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体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承担的教育部“十一五”课题的子课题项目,聘请了课程专家和学科教学专家,指导和监督体育学科课程开发整体规划、方案的制订及实施过程,使校本课程开发沿着正确的方向有序地推进。而在所开发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学科委员会也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详细制订实施方案、评价计划,跟踪记录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变化,随时调整实施进程,避免校本课程开发流于形式,从而推进了校本课程的深入实施,保证了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效益。

家校合作的内容范文篇8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措施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未来,其思想政治素养、廉政意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个人发展及未来社会廉政风气,为此廉政文化教育要从大学生开始。在我国社会全面改革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不仅符合高校廉政建设要求,是社会廉政教育的重要前提,而且能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目前我国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不够、内容笼统单一等,影响廉政文化教育质量。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现状;第二部分阐述了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性;第三部分重点探讨了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现状

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大学生公正廉洁、从政为民、洁身自好等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腐政策、法制教育、社会实践等内容。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廉政文化教育,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认识不足

当下很多高校领导认为高校廉政文化教育的重点对象是老师及党员干部,而相对忽略了大学生的廉政文化教育,没有将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纳入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工作中,自然教育效率不高。此外,相关领导未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内涵,大多采取授课、讲座等形式,教育手段单一,内容枯燥且空洞,难以引起大学生兴趣。为此高校领导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并根据大学生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教育计划。

(二)廉政文化教育内容片面,缺乏针对性

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是高校及社会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且个性强,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特殊性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符合其思维模式。但在实际开展中内容多为文件性的知识学习,如反腐倡廉政策、法律等,理论性强,实际应用差。此外,廉政文化教育多为灌输式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兴趣不佳,自然效率不高。

(三)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需高校、纪检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家庭等的通力合作。但目前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主要由高校开展,教育部门没有构建相关教育制度,廉政文化教育课本及资料还处于编写初级阶段,同时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评价体系还未形成。为此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需构建长效机制,各相关部门协作,提高廉政教育效率。

二、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是国家反腐倡廉政策、方针的要求

《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简称)指出:在全社会开展廉政教育,且有效融合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社会公德等内容,将廉政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社区、企业中,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把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提高大学生廉政意识。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校风、教风及学风。另一方面切实落实《实施纲要》内容,从源头上减少社会问题。

(二)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不仅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且需构建一个“反腐倡廉”、“遵纪守法”的校园氛围。高校环境比较轻松和自由,给大学生充足的个人空间,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散漫,存在考试作弊、偷盗等现象。因此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且遵纪守法,从而更高的构建和谐校园。

(三)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输出的重要基地,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等思想理念最终形成的关键所在。为此加强大学生自尊自爱、遵纪守法等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名利观及为人处事观至关重要。通过廉政文化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自身修养,而且便于大学生踏入社会后“出淤泥而不染”,更好的发展事业。

三、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重视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使其成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作用,让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成为必修课。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内容与思想、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内容相互渗透,有内在联系。为此整合马克思主义、思想等课程内容,并顺应国家反腐倡廉政策及法律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体系,并使之成为大学生必修课之一。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将法律、社会公德、价值观、人生观、纪律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无私奉献等意识,帮助其成为社会合法公民。此外,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思想政治老师、历史老师等将廉政文化教育有效的与专业课程融合,并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自身廉政素养。

第二,不断完善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内容。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内容也处于变化中,要在已有廉政文化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实践经验等不断延伸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内涵。同时可以建立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网站,将廉政思想、廉政典型案例、廉政政策、廉洁法律法规等衔接到该网站上,并设立交流平台,便于大学生与专家在线交流互动。此外,各高校可以通力合作,相互借鉴和补充,让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延伸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为其日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是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为此需把廉政文化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自律、不违法乱纪,实现个人价值。

第一,廉政文化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创业教育是职业规划的重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就业方向、创业基金积累、合作伙伴选择等内容,这些都对创业人员职业道德、个人素养、法制意识等有所要求。廉政文化教育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廉洁自律、遵纪守法及奋斗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创业教育与廉政文化教育有共同点,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讲座、授课、辩论赛等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观、思想、马克思主义等重要思想教育,让学生在日后的创业中坚持自我,不受金钱的诱惑,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创业,不贪污公款,不贿赂高官,等等。

第二,构建联合机制,让学生在岗位实习中不断提升自己。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涉及面广且持续时间长,需要高校、教育部、纪检委、社会企业、家庭等共同参与,如教育部根据国家反腐倡廉政策及方针、大学生群体特性编制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教材或资料;社会企业教会大学生爱岗敬业、公平竞争等观念,等等。此外,高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学生毕业前让其到企业实习,感受企业文化,并学会如何和人相处,提高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积累一定的经验,为日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典型引导。目前大学生创业人数呈现不断上升趋势,高校可以从众多创业大学生中选择廉政行为得体、廉政意识强、个人素养高的成功学生作为学习典范,并利用高校媒体大力宣传,鼓励大学生创业,充分利用国家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依法创业,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三)构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长效机制

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长期动态发展工作,为此必须构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长效机制。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构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保证机制。高校领导要加大大学生廉政文化建设财力、人力及物力投入,全面推进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工作的开展,根据教育内容及高校特点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保障廉政文化教育的顺利开展。

第二,构建廉政文化教育奖励及评价机制。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育上,还要重视实践教育和评价。具体来说,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学习成绩及行为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奖惩分明,并及时反馈,同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内容及方式。

(四)将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校园文化本身包含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将大学生廉政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中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充分利用高校广播台、记者团、校报、校刊、宣传栏等舆论工具加大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宣传力度,形成浓厚的廉政文化建设氛围。同时通过专题讲座、廉政歌唱比赛、影视作品观看或角色扮演、小品演绎等形式实践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形成“廉洁公正、节俭、吃苦耐劳”校风、学风。此外,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意识,为期日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担负着国家建设的重任,是国家未来的主人。在我国廉政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形势下对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要重视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加大财力、人力及物力投入,不断完善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内容,并将其作为大学生必修课,充分利用校园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构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长效机制,保证其顺利开展,提高大学生廉政意识,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桑雷.和谐校园视野下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思考[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顾正祥.和谐校园视野下高职学生廉政文化教育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1(02).

家校合作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职;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由“重视规模发展”向“注重提高质量”的工作重心转变,我校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向,以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与家乐福超市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组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到家乐福超市进行顶岗实习。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这一校企合作项目是成功的,学生、学校、家乐福超市都达到了共赢的效果。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首先,校企合作对学生来说,收获是不言而喻的,用学生自己总结的话来说就是:我们突然长大了、成熟了,面对将来的就业,我们的承受能力大了,适应性强了。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特别强调的是实际操作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就特别需要实践教学,虽然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也有实训课,但课堂可实训项目及内容较少,不够丰富,形式也不够多样,而且活动都是虚拟的、静态的,学生没有压力,许多实训都停留在形式上。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但学生实训起来总体积极性不高,参与人数较少,难以持续进行,效果不明显。而学生到家乐福顶岗实习,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面对的是真实的企业,是真刀真枪的工作,所以学生感觉既新鲜又有挑战,既有动力又有压力。家乐福超市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是世界零售业的航母,规模之大,层次之高,业务内容范围之广,促销方法带领潮流,经营管理操作规范,而且科学先进,总之,家乐福超市完善的经营管理是其它超市无法比拟的。因此,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一方面深感自己的知识及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感到自己实习岗位工作的重要性,从购进到销售,从前台到后台,从运输到收货、储存以及理货、促销、收银、防损、购物卡中心等岗位工作中,学生都非常认真负责,不懂的工作又能得到师傅的指教,在实习中学生都得到了很好的体验和锻炼。学生一致认为:他们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这里能够做到由理论到实践的延续,理论有老师,实践有导师,顶岗实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前体验和感受到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预测到将来自己的就业环境,并为自己将来就业做了充分的准备。

其次,与家乐福超市的成功合作,不仅体现了学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特色,也大大提高了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仅学生到家乐福实习,教师也随学生到家乐福挂职实习,一方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教师实习可以深入了解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根据企业用人的需要及标准,制定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实习标准,使所教、所学、所用能有效对接,缩短课堂与岗位,学生与员工、学校与社会的距离,确保专业教学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和贴近学生的要求,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现定向的培养目标。校企合作的实践证明:我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较强的专业技能,保证了培养学生的质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学校满意,社会满意。学校既为社会培养高技能的人才,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就业平台。

最后,校企合作为家乐福超市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人才。由于新《劳动法》的实施,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转移等方面的因素,企业近几年出现招工非常困难,员工流失大等情况,企业人手严重不足,这一困局直接影响到企业正常运转及经济效益。家乐福超市也不例外,通过校企合作,我校学生到家乐福超市顶岗实习,深入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因而家乐福超市就避免了因招工难而影响正常运作的被动局面。学生虽然没有什么实践经验,但思想单纯,好学上进,接受能力强,又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所以,家乐福超市对学生的培训也是非常得心应手,学生上岗适应快,很快就实现了由学校到社会,由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工作表现非常出色,深受家乐福超市的欢迎,学生顶岗还没有结束,家乐福就与和学生签订了就业意向协议,家乐福超市领导表示:继续留在家乐福超市工作的学生,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全部都会被安排到重要的部门、重要的工作岗位加以重用。

二、校企合作的新措施

学校与家乐福的校企合作项目能顺利进行,而且效果显著,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

校企合作的中心目标是一切为教学服务、一切为学生服务。这一目标是绝对不能偏离的,这就要求校企合作的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相吻合,实践的形式必须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延续。校企合作目标一定要明确,合作的内容要具体,合作形式要详细,既要让学生有机会到实践中去锻炼,又不能让学生去做廉价的劳动力,或者是使学生实习处于“放羊”状态。因而,我校的校企合作项目都必须经过可行性分析和效果分析。首先,校企合作项目要让学生受益,必须要有校企合作之名,又要有校企合作之实,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有良好的、完善的管理机制,安排学生实习要考虑到实习的内容、形式、层次、深度,让学生在经受社会实践的锻炼中,培养自己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习惯的同时,又培养自己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勇于接受和面对社会的挑战,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才能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使学生、学校、企业达到共赢。

(二)根据校企合作目标优选合作对象。

我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必须进行分析评估,制定选择合作对象的标准。标准包括该企业的经营性质,经营规模的大小,经营管理的规范程度,学生在实习中的可操作性程度,以上这些内容及标准必须与市场营销专业及教学内容关联程度密切。其次,要求合作企业严格遵守国家《劳动法》。最后,要求企业实习中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我校通过对企业就以上的内容及标准进行详细严格的考评,从中选择优秀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在这次校企合作的一批企业中,我校最终选择了家乐福超市。实践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一方面家乐福超市严格遵守《劳动法》规定,顶岗实习期间与学生、学校签订了三方合同,并为学生购买相关的安全保险,没有让学生超时工作,节假日加班也按国家规定给予加班工资,学生的实习补贴也高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并根据市场物价指数上涨多次调高学生的实习补贴,从来没有拖欠学生补贴发放的情况。确保了学生在家乐福超市得到锻炼同时,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得到保障,从而解决了学校的许多后顾之忧,这也是校企合作长期进行,学生顶岗实习能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三)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学生顶岗实习往往从基层的岗位做起,如收银员、理货员、收货员、防损员、服务中心等,万丈高楼平地起,这些道理作为成年人都明白清楚,但学生往往对此没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的个人定位也不清晰,认为中专生苦读三年,毕业要从事这些基层工作不能接受。也许是望子成龙的原因,不仅是学生不能接受,有些家长也不接受,因而,有小部分学生不愿参加顶岗实习或消极参加,或者家长不同意学生参加,如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学校及企业的管理都造成很大的困扰,校企合作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甚至顶岗实习也难以进行下去。因此,我校在组织学生实习前,就通过实习指导老师、班主任向学生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方面举行校领导、教务处、实习就业办、学部领导出席的,全体学生参加的实习誓师大会,引起学生的重视,让学生明确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市场营销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顶岗实习是整个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的部分,是学校理论教学的延伸;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确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岗位的内涵:

就业岗位:营业员、业务员、收银员、销售代表、客服员。

发展岗位:营业主管、业务主管、收银主管、销售主管、客服主管、经理助理。

目标岗位:营业部经理、业务部经理、收银部经理、销售部经理、客服部经理、店长、小企业主(老板)。

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岗位是目标岗位。但就业岗位、发展岗位、目标岗位是阶梯式发展的,就业岗位是基础,发展岗位是过程,目标岗位是学校和学生的追求。就业岗位并非是目标岗位,但这是必经阶段,通过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学生明确了基础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学生就可以在基层岗位工作中做到脚踏实地,坚持顶岗实习,完成本岗位工作。这一引导与教育工作,对学生日后就业选择与发展方向的决策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每个班由两名以上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由于学生年龄较少,社会阅历浅,缺(下转第46页)(上接第28页)乏沟通、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然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变成员工,特别是顶岗实习初期,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应,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肯定会碰到各种不同的困难,学生的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解决,必须会引发一连串的问题出现,甚至影响到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的进行。因此,学校为防范各种问题的发生,特别安排专业指导老师及班主任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以及与家乐福超市的沟通工作。一方面,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跟踪、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指导专业实习。另一方面,及时发现问题、掌握情况,积极与家乐福超市领导沟通,在问题还没有造成影响之前就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此外,通过学部领导、专业教师、班主任带队,负责指导实习工作,深入企业的各个部门,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对充实丰富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这对教师自身也是一种实践锻炼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五)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表彰实习生好人好事。

家校合作的内容范文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业工程;专业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92-03

一、引言

工业工程是综合运用各种专门知识和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为把生产要素(人员、物料、设备、能源和信息等)组成更富有生产力的系统所从事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活动,同时为科学管理提供决策依据[1]。可以看出,工业工程教学本质上包含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两个重要部分。没有工业工程理论指导的企业实践容易缺乏创新动力,离开了企业实践的工业工程理论教学则容易与企业实际脱节而变得空乏。

校企合作是促进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践融合的重要办法。关于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得到了广泛关注,主要的培养模式有订单式、“三明治”式、项目合作式、实训基地式、三维式等。王汉成等[2]论述了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高校按照签订的培养协议进行人才培养的“订单式”校企合作模式;Tjosvold等[3]提出了“三明治”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即把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校内理论教学、企业专业实习、校内专业学习等三个阶段“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教育模式。马艳秋[4]阐述了项目合作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以项目为载体,以校企双赢为目的,在高校与企业的项目合作过程中进行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Wong等[5]论述了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既能满足高校实践教学要求,又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的教学生产基地的“实训基地”式校企合作模式。常继峰和潘睿[6]提出了企业全过程、深层次、全方位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三维式校企合作模式。

工业工程专业自出现之日开始就时刻伴随着学科融合以及校企协同,对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要求较高。因而,工业工程专业的校企合作除了运用各有所长的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还需要结合专业特色,紧跟“制造2025”等经济社会新发展新问题,推动相应校企合作与协同的研究,不断深化工业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单位,一直注重发展校企合作与协同,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的无缝连接,构建成航空宇航、IBM、百度、阿里巴巴、泉峰、纤科、佑佐等50余家制造或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企业集群,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六方面四层次“6A-4S”校企合作与协同方法。

二、“6A-4S”校企协同方法

“6A-4S”校企协同方法是从教学内容设计、师资队伍培养、教材与教学软件建设、实践实习环节建设、科研教学互动、成果交流与推广等六个方面(6A)依次从选种、培育、发展、升华等四个层次(4S)开展学校与企业合作,推进工业工程教学改革的方法。“6A-4S”校企协同方法的框架如图1。

(一)教学内容设计

选种:分析当前工业工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相应的教学环节的改进方向,理清所缺乏的技术资料和实验器材,根据需要选择生产制造型、研究型、应用软件型等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

培育:针对关键点,与企业一起讨论和设计教学内容的改进方案,主讲教师在日常的工业工程课程或实验中进行实践和培育。

发展:收集和整理培育阶段教学实践的反馈信息以及企业实际生产的相关建议,同时结合工业工程类专业的特点,更新教学观念,因材施教,依托信息技术;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产生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案设计,逐步发展为成熟的教学新方案和新授课内容。

升华:随着工业工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不断深入,逐步拓展课程教学涵盖范围和领域,构建既服务于本学校学生学习又服务于合作企业员工理论培训的教学平台。

(二)教学师资的培养

选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除了科研成果外,关注考察教师的专业契合度和企业实践经历;在教学过程中,选派年青教师到合作企业相关部门和项目组开展交流学习,与企业协调时间,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企业则选派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报考学校的工程硕士、MBA等培训科目或学位学习。

培育:基于校企双方拟定的培训内容,学校老师和企业工程师互访交流,逐步细化和落实培训方案,逐步形成清晰明确的教师赴企业访问和企业到学校授课的常态化安排。

发展:随着校企之间教师与企业工程师之间交流学习的不断深入,逐步积累经验和知识,在学校和企业形成“传帮带”的专业人员培养传统,不断拓展校企合作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升华:基于前期合作积累,形成工业工程教学师资培养行之有效的模式,打造学校企业综合技能人才的培训平台,打造部级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师资建设的全面发展。

(三)教材与教学软件建设

选种:研究工业工程教学过程中不足或可以提升之处,分析现有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教材、实验报告、教学软件的局限,整理和提炼出关键点,选择对口的合作企业协商,补充学校缺乏的实验器材、软件和技术资料。

培育:把教材、教学软件改革与日常教学内容设计改革结合起来,教材和教学软件修改的内容首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试讲或试用,并同企业工业工程师讨论,收集反馈信息和建议,逐步完善教材、教学软件。

发展:基于积累教学资料和反馈信息,结合问题导向型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等先进教学理念,发展构思-设计-实施-运行教学模式应用于面向实际问题的系统教学过程,融合“企业问题解剖”、“典型案例赏析”、“生活实践感悟”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立足于专业特点,充分挖掘和提炼革新点、企业实践素材,融入国防特色案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打造特色化精品教材。

升华:逐步打造系列高水平教学资源,不断建设出新的部级特色教学资源(如,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精品教材、部级规划教材、部级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示范区等),建成系列高水平立体化(教材+课程+案例+视频+习题+网站等)教材与教学资料平台。

(四)工程实训基地建设

工业工程专业有着极其强烈的“实践需求”。实践基地在专业课程培养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校企融合的关键抓手。

选种:对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科研课题,集成各类外部资源持续关注企业需求,通过对大量各类企业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案,有目的遴选创新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种子”。

培育:通过在企业现场和实验室对“种子”的双向培育,促使实验项目持续优化以改善实验室的平台功能,从现实问题中优选有价值的实践教学“种子”,按照强化实验教学体系的“分层性”和“综合性”特点,通过实验项目的持续优化提升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

扩展:选择势态发展良好的企业,根据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功能扩展后建设实践基地,同时构建“双赢”的全生命周期基地运作管理制度,促使校企关系更加和谐。根据学校的行业特色和行业资源,积极开展面向复杂产品制造的实践基地建设,建成知名企业实习和实践基地集群。

升华:建立面向工业工程专业的“知识化、集成化和共享化”校企合作实践平台,更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引入知名企业的工业工程案例,实现对实践教学的知识化、集成化和共享化,满足了全方位、高要求的实践需求。

(五)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选种:提炼和选择专业教学中有意义的问题拟定科研项目,根据研究所需要技术、实践数据、软件等选择对口的合作企业,构建合作框架。

培育:以横向项目、论文研究等形式逐步开展研究。建立企业专家讲座、企业导师等方式合作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促进科研与教学、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发展。

发展:基于合作研究的积累,校企合作申请自然科学基金、产学研等科研项目,既为企业创新提供活力,也檠校研究提供软硬件支持,再以取得的科研成果促进工业工程专业教学。使教改有支撑,科研有资助,学生介入有条件,从而使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设置的改革落到实处。

升华:学校与制造型企业打造产学研基地,与科技型企业合作建设孵化器。全面提升合作研究的层次和广度,构建学校教学科研和企业创新获利的合作双赢平台。

(六)成果交流与推广

选种:分析校企合作过程中取得的成果、亮点以及潜在的增长点,予以整理和提炼。

培育:对潜在的增长点进行评估和进一步培育,对取得的显著成绩、亮点进行宣传和推广,把教学研究成果向国际国内同行进行分享和展示。

拓展:挖掘和综合校企合作的成果,逐步完成工业工程专业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相关理论表述,逐步扩大人才培养的示范效应,打造具有系统整体性、综合创新性、全面操作性的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的工业工程教学示范平台。

升华:学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发起省级部级工业工程大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打造全国全省专业学习交流平台;参与组织或举办部级、省级专业教执委会议,制订专业教学规范,明晰专业发展方向。

三、结语

随着“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提出,以提升生产效率为目标的工业工程专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步凸显,相应工业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也将发挥其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现有校企合作模式的分析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企合作经验,提出了校企合作“6A-4S”协同方法,并阐述了“6A-4S”协同方法在工业工程专业具体教学改革中的实施方法,以期为开办工业工程专业的院校的专业发展与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蔡启明张庆庄品.基础工业工程(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王汉成,姜乐军.论国内外校企合作模式对我国实施“卓越计划”的启示[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0,(8):14-16.

[3]TjosvoldD,LawKS,SunH.EffectivenessofChineseteams:Theroleofconflicttypesandconflictmanagementapproaches[J].ManagementandOrganizationReview,2006,2(2):231-252..

[4]马艳秋.校企共建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5]WongA,TjosvoldD,YuanizationalpartnershipsinChina:self-interest,goalinterdependence,andopportunism[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5,90(4):782-791.

[6]常继峰,潘睿.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可持续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142-144.

TheStudyofIndustrialEngineeringReformBasedonthe“6A-4S”University-EnterpriseCollaborationMethod

YUXian-yu,XIENai-ming

(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Nanjing,Jiangsu211106,China)

家校合作的内容范文篇11

关键词:新课程德育整合特色

一、在新课程背景下,整合学校资源开展德育工作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形成了德育工作新机制

建立组织机制,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德育管理体制,以教育处、年级部、班主任为督导检查职能部门,全方位落实,上下贯通,相互支持,有序运转的德育工作的有机统一体。完善德育目标机制,健全德育评估机制,健全全员育人机制。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观念。班主任有德育工作计划,各科教学有德育渗透和转化学生工作计划。加强师德建设,将参与德育纳入师德考核和教师年终目标管理。坚持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更新观念,营造氛围,把德育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各个方面

在德育建设过程中,学校要不断适应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信息快速传递的新形势,以观念更新为引导,努力在学校形成大德育氛围,最重要的就是把德育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工作之中,统一筹划,相互协调,在德育工作目标设立上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德育内容的选择上,紧紧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与重点工作来进行。搭建教育平台,形成全方位、全员化、全进程的素质教育新局面。通过文学培训、音乐特长培训、数理化奥赛培训、信息技术科技小发明、球赛、校运会等校园内的各种活动以及各种讲座、报告会,网络教育等平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样,在学生各项素质竞赛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的同时,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突出德育特色,突出时代特征,探索德育新体系

当前处于信息时代的学生思想活、观念新、信息灵,迫切要求课程内容鲜活、容量加大。作为教育者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加强德育课程教材建设,把反映学生学习、生活及社会现实问题的优秀作品编入教学内容;把他们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地纳入教学内容;把学生喜欢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入教学内容。

1、深化德育课程改革,发挥学校德育主体作用。首先,优化德育教学,注重德育渗透,实现德育与学科教学科学化。要充分发挥政治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突出了德育教学的主体性,增强了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完善德育常规,突出专题教育,实现德育活动课程规范化。以专题系列化的周主题活动和月主题教育活动等德育活动为载体,建设德育活动课程。

2、改革德育课程教学,让学生在情景中完成品德的建构。要大力改革学科式德育课程的教学,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德育理念,把重建师生互动关系、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加深体验作为改进学校德育课教学的重要方向。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建立以学校组织或学生自我设计的实践活动为中心的活动式德育课程。如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活动中,可以采用学生设计制作文明用语标语牌的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让学校的墙壁上悬挂着老师和学生的杰作,让它时时提醒师生,时时告诫学生,起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教育作用。

3、抓好学科渗透,开发各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充分利用和挖掘新教材的德育资源,把课堂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情感体验、实践锻炼结合起来。如地理课通过本国资源的了解、考察,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历史课通过学习、参观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理科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公式、定理,而且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科学家的人文素养与理想信念。

二、在新课程背景下,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德育功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因此,建立和强化“三维”德育机制,是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大政方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强调,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注意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促进形成良好的社区育人环境。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维”德育机制,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

(一)强化家庭德育,夯实“三维”德育基础。

首先,要以校级家长委员会为核心,健全家庭德育网络。建立家长委员会制度,构建以校级家长委员会为核心的家庭德育网终系统。其次,以家校德育活动为纽带,形成德育合力。建立教师家访制、优秀家长及文明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广泛开展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活动。第三,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提高家长综合素质。采用讨论式、交流式等方式,开展家庭素质教育征文、家教知识竞赛、问题孩子会诊等活动。

(二)优化社会德育环境,开展社会德育实践。

注重以社区资源为主要材料的德育地方课程开发和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努力开发地方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加强校本课程建设。开发以社区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地方课程。根据实际德育资源,成立校园周边环境整治领导小组,可以由教育部门牵头,有文化、公安、工商、城管等部门参与,清理整顿文化市场,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创建“文明小区”。开展警民共建文明学校活动,聘请法制副校长、110联校民警和交通安全联校交警;联合举办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等等。配合这些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小交警”、“青少年志愿者行动”等研究性德育实践活动,使广大学生从中受到锻炼和教育。实施活动式德育课程也需树立大德育观念,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狭小的校园,而应消除学校与家庭、社区间的界限,让学生进入广阔的社会生活,获得完整的道德经验,促进道德的全面发展。

(三)建立开放型、多元化的学校——社区互动育人模式,形成德育合力。

家校合作的内容范文篇12

一、引领内容方式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辟地回答了为何沟通、沟通什么、怎样沟通这三个问题。(表1)

二、制约因素剖析

1.学校家庭认识错位

家校缺乏有效沟通,粗看是由教师工作不主动造成的,但细想背后的原因,其实是由学校、家庭认识错位使然。从家庭方面来看,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其它方面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或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总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会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从学校方面看,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就造成了家校沟通的内容极其单一,仅仅只限于督促学生的文化学习上。

2.教师缺乏沟通技能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颖的学科,沟通是其中的一种高深艺术。然而,纵观高校培养体育师资所开设的课程来看,没有一门功课是专门培养体育教师进行人际沟通方面的内容。还有,在职师资培训也缺乏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对家长沟通往往套用教师对学生的方式沟通,导致教师与家长“面和心不和”,这就造成了体育老师不会与家长进行高效沟通的现状。

3.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在美国,家校沟通及指导正常运行有其严密的法律保障。这些权利被认为是美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在我国,虽然“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以及一些全国或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中都规定了家长有权利和职责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但是这些法律法规更多地是宏观上的指导,缺乏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细则规定,也缺乏相应及必要的标准、评定的考核制度。

三、改进策略

1.更新思想观念,积极促进家校沟通

尽管党和政府已在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文件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作了明确的规定和指示,但教育部门在家庭教育所做的工作远未达到应有的要求,其根源在于:教育部门认为这是一件可重可轻、可有可无的附带性的工作。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政府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建立一定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采取积极的手段促进家长参与。

2.加强专项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针对体育教师缺乏对家长沟通引领能力的这个现实,有关部门在为体育教师工作“减负”的基础上,应加强教师的专项能力的培训,编写培训教材,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沟通艺术,让“五心”(即尊重心、合作心、服务心、赏识心、分享心)深入教师心田。教师只有具有这“五心”,才能高效沟通,尊重家长,学会赏识,与家长不断地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目标、分享一切值得分享的东西,才能切实提高家长与教师相互沟通的积极性。

3.健全政策法规,保障沟通高效运行

首先,应健全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立法细化,让家长明白自己的教育权利,让学校为家校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使家校合作走上有法可依的制度化道路。其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制,将家校沟通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加强监督检查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校本研究,创建多元沟通体系

学校掌握着教育的主导权。据此学校要加强家校合作沟通方面的校本研究,创建多元的家校合作体系。方法有很多:一是学校加强宣传,提高家长认识;二是学校通过增设类似“全家总动员”的亲子比赛项目,吸引家长关心;三是创设多渠道沟通平台,如校信通、网络家校博客,QQ群等;四是家校联动,吸引家长主动参与体育教育。如让家长参与学生学业评价、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让家长督促完成、组织家教经验交流会等。

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和谐沟通氛围

各级政府部门既要制定符合各地实情的法规和文件,完善管理体制,下拨专项资金,并使之形成制度;又要加大宣传体育力度,清除社会的偏见,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家校合作工作。

参考文献: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道法教育知识点范例(12篇)

    - 阅0

    道法教育知识点范文1篇1关键词:大学生法制教育对策一、大学生法律知识现状(1)思想认识不全面。除了法律专业的大学生,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课,所以法律课没有受到孩子的重视。当.....

    中小学在线网络课堂范例(12篇)

    - 阅0

    中小学在线网络课堂范文篇1在技术进度比人类运用技术的能力超前的当下,局限于课堂进行教学活动的教育范式处于绝对地位的格局已经被打破。网络化课程建设如火如荼地发展,MOOC.....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