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目标(收集5篇)

来源:

新农村建设目标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战略措施

一、对新农村建设内涵的理解问题

对于新农村建设这个概念的内涵,笔者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具有长远目标,要经过长期努力预期实现的一种农村社会发展状态,它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同时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可以通过以下五点进行说明:

(一)新农村建设是历史性研究课题在新时期的延续

富国强兵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奋斗目标,也是一种社会发展预期状态,从孔夫子、康有为到孙中山,一直把“大同”、“小康”社会建设作为理想中的社会形态。辛亥革命后,在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期,晏阳初先生在河北定县进行的平民教育运动,梁漱溟先生在山东邹平县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费孝通先生倡导的江南地区“江村经济”发展道路等乡村建设实践开了近代中国农村建设运动的先河。当年这些民族先哲为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状态所进行的有益尝试,虽然由于当时日寇入侵不得不中断,但为后来的中国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继农业合作化、农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通过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做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布署,是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的新的战略措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对中华民族建设自己家园历史预期的更新,是赋予了新时代内容的伟大历史实践的延续。

(二)新农村建设是多目标的系统工程

按照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新农村建设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建设目标,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

(三)新农村建设内容具有综合性

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作为一种全面改造农村社会的制度性安排,新农村建设包含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内容,它不但为国家处理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政策导向,也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福利水平和农村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确定了行动纲领。

(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我国人口的70%在农村,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一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广大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同时存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农村中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仍占相当的比重,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还不发达,不可能靠短期的经济奇迹、大规模的群众运动、频繁的生产关系变动就能实现根本的改观。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通过量的渐进积累逐步实现宏远目标的过程。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看成一蹴而就的事情。

(五)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概念

一是新农村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以后,农村经济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会文明成为整个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发展的各项指标已经达到当代社会发展的最先进水平;二是人类社会文明是动态发展的,我国新农村建设水平应代表着当时世界文明发展的最先进水平。

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与重点内容

(一)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多元化的,不能片面理解为是狭义的“村庄”建设,而是由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人文等因素构成的多位一体的综合目标体系。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包括五个方面的战略目标。

1、政治目标。即经过较长时期的建设,实现管理民主、决策科学、组织健全、依法治村的目标,保持新农村建设的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

2、经济目标。即经过不懈努力,在广大农村区域内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活富足、全面小康的目标,保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持久的经济活力。

3、社会目标。即经过长期奋斗,在广大农村真正实现安定有序、邻里和睦、民风纯朴、生活方式健康向上,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村社会进步。

4、环境目标。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人居改善、文明卫生的目标,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新农村。

5、人文目标。即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在广大农村实现教育发展、科技普及、文化繁荣、农民素质提高的目标,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

依照实现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内容是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可以概括为“六通、五改、两建设、一提高”。“六通”即通路、通水、通气(燃料)、通电、通讯、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厨、改圈舍、改校舍、改卫生所;“两建”即建公共活动场所、建集中垃圾处理站;“一提高”即提高农民收入。具体而言,新农村建设应包括四方面内容。

1、不断改善农民的生存条件。新农村建设要优先解决包括道路、安全饮水、沼气(燃料)、用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同时改造中小学校舍、卫生所,并帮助农民改厕所、厨房和圈舍;另外在农村中还要建设必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建设必须的垃圾处理场所。通过这些有效措施,使农民的生存条件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2、为农民提供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农民能够充分享受现代福利所能带来的好处,切实解决农民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要让农民完全进入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消费领域,同样成为社会所有转移性支付的受益者,真正解决农民人生中的“后顾之忧”。

3、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业基本建设,涉及到国家食品安全、社会长期持续稳定发展问题,这部分投入长期以来几乎完全由农民负担,今后要逐渐由国家和社会承担起建设责任。

4、深化农村管理体制。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乡村民主治理结构,健全农村自治机制,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大力推进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农民自制组织的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制度保障。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措施

(一)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发展经济需要增加投入,资金来源一般来说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家的支持与投入。一是政策支持,比如彻底取消农业税,取消农村教育收费等。并且还可以实行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等;其二是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靠农民自己创收,这是内因。这就要以优惠的政策为先导,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和劳动积极性,以及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坚定信念。真正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自己也会想到要建设新的美好家园的。

(二)搞好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

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充分的物质文明基础做保障,同时也要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程度,直接涉及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科技素质相对而言是有形的,主要体现在对现有科技产品的把握使用等方面。而文化素质则是无形的。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要加大和加强农村教育的投入,尤其要发展农业职业技术类教育,并在发展农业技术教育中注重文化素质教育。

(三)科学管理,提高民主意识

如果说前两方面是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那么这里则主要是政治文明建设问题。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再到政治文明建设,这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逐步提高的必然步骤。中国人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的统治和压迫,科学意识和民主意识都较为薄弱。施行科学管理,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要从培养农民自身的权利意识和维权意识开始,使农民真正感受到当家作主的主人公地位。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发扬民主,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文化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力度。

(四)循序渐进,实行发展模式多样化

建设新农村一定要坚持不搞政治运动,不能强迫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各地“三农”问题的现状不尽相同,一定要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搞一刀切。建设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只是宏观上的总体方向,不是具体行动方案,各地可根据当地情况,循序渐进,以其中重点项目做为短期发展目标,逐渐取得突破。

(五)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事关千秋万代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实施相关战略措施时,要着眼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力争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与环境、人口、资源的和谐发展。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县域经济和区域特色经济,充分挖掘农村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空间。

(六)实行科教兴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搞好新农村建设,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战略措施的选择要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这方面重点要搞好三项工作。

1、实行农科教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的安全性。加强农科教结合,全面搞好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程度和效率,实现对农业生产资源的集约性使用。在科研上,要下大力气抓好低残留、低污染、无公害的农业先进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2、搞好环境保护,建立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在重视经济投入的同时,要重视对科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努力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方面的管理体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3、建立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产资源的机制。主要应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提高认识,全面贯彻落实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把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二是强化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管理,建立资源综合利用和保护的机构,强化其管理职能,通过社会总体宏观调控手段和措施来保证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12-31.

2、张晓山.有关“三农”问题的几点理论思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1).

3、马晓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目标与内容.黑龙江农业信息网,2006-6-21.

新农村建设目标篇2

1目前中原地区村庄整治状况

1.1村庄建设重粉饰,轻整治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为了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其初衷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不少地方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树典型、搞样板,把“村容整洁”作为重点,粉饰墙面、门面,村村搞工业区、居住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5-6],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金、资源浪费,而对广大农村的农业发展、废弃和闲置宅基地关注不够。1.2土地整理重单项治理,忽视多项综合整治《土地管理法》第41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土地整理作为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通常按照农田整理、居民点整理、土地开发、土地复垦的不同而分项单独实施。农田整理侧重对田、水、路、林、渠的综合治理;居民点整理侧重对空心村的治理;土地开发侧重对荒山、荒地、荒滩等未利用地的改造利用;土地复垦侧重对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土地的复耕。目前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单项治理的缺陷。国土资源部公布的2010年7大工作重点,其中第二条明确指出“以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但由于管理机制、制度设计等诸多问题土地综合整治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

2国内村庄整治的主要经验与模式探讨

2.1国内村庄整治的主要经验天津市东丽区华明镇地处市中心和“天津滨海新区”之间,总面积150.6km2,由于空客A320项目落户,东丽区5个村要整体撤村,东丽区政府就依托该项目和城中村改造施行宅基地换房。同时,国土资源部出台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天津市政府也相继出台了优惠政策为小城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华明镇入选上海2010年世博会最佳实践区,其成功经验是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坚持耕地保护总量不变,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坚持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集聚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7]。华明镇建设对实现城乡统筹进行了积极探索,它的一些做法和创新理念可以成为其他地区进行城镇建设的借鉴。成都蒲江县复兴乡陈坝村是成都市首个土地整理试点项目,该项目是成都市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占补平衡项目,通过对项目区约933.33hm2土地进行综合整治,共投资4641万元,实施土地平整539.73hm2,改建道路20030m,新增耕地129.87hm2,建成农民新居73240km2,集中安置农户402户1512人,开创了远郊县土地整理和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的“复兴模式”[8]。该模式的主要经验是将传统的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组合起来,遵循5个坚持:坚持规划先行;坚持资源整合;坚持“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原则,高标准建设新农村;坚持“五个结合”,即土地综合整治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集中居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坚持全程监管,确保规范实施。湖南省株洲市渌口镇松岗、西塘、子规3个村在政府投入土地综合整治专项资金2200万元、水利及修路资金170万元,规划、发改等单位投入资金130万元的支持下[9],把土地综合整治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打破以增加耕地面积、保障耕地占补平衡、为发展提供用地保障为主要目的的土地整治传统思维,全面实施了以保护耕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为主要目的的综合整治项目,发挥了土地整治最大效应,缓解了建设用地难题,增加了农民收益。

2.2国内村庄整治的模式探讨借鉴国内村镇建设经[!]验,结合中原地区农村建设用地粗放、布局散乱及中低产田比重较大的现实,研究提出城镇周边归并型、原地建新缩村型、多村整合建新型、损毁落后村庄重建型4种村庄土地整治模式及其适宜条件。

1)城镇周边归并型。对位于城郊结合部或建制镇周边的村庄,有较强的农村城镇化趋势,应将这类村庄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纳入城镇规划,在村镇规划指导下进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发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效益。该模式适宜位于城镇周边或近郊的村庄。

2)原地压缩建新型。对于村庄自身发展条件较好,或村庄自身发展条件一般,但具有一定文化历史价值,或由于其他因素影响而不能迁入到其他村庄的,应进行综合整治,但不同于简单的填实空心村,应在节约集约用地前提下,改善村容村貌、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该模式适宜于村庄规模较大,交通环境条件较好,但是村庄用地浪费,废弃宅基地、闲散地比例较大,村庄建筑老化,村庄内部结构不合理,村容村貌较差的村庄。

3)多村整合建新型。对于现状生产生活条件及发展条件较差,现有人口规模过小;或位于矿产品储藏区或者踩空区等禁止建设区内的村庄;或受水利工程、地质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位于限制建设区内的村庄应通过村镇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合理布局新农村居民点,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该模式适宜于村庄规模小、数量多、分布散乱、村内低效用地较多的村庄。

4)损毁落后村庄重建型。对于采矿区因采空塌陷或是未来将造成损毁的或因地震等自然灾害造成村庄损毁的,应结合村镇建设规划及土地综合整治规划,重新选址建设新村,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该模式适宜于因地质或灾害造成损毁的村庄0。

3济源市梨林镇村庄整治实践

3.1区域概况梨林镇是济源市的农业重镇,是粮、棉、油主要产区。镇域总面积56.49km2,现辖45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人。2008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71198万元,财政收入663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906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48元。该镇人均耕地面积0.09hm2,全镇户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587.68km2、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84.08km2。据笔者对其45个村庄的调研,所有村庄的户均用地均超过省定标准(166.67km2),95%的村庄人均用地面积超过省定标准(166.67km2),95%的村庄人均用地面积超过国家标准(150km2),30%的村庄人均用地面积超过200km2,村庄低效用地现象严重;另外梨林镇村庄规模较小、布局散乱,18%的村庄规模小于5hm2,39%的村庄规模小于8hm2,75%的村庄规模小于16hm2。

3.2村庄布局优化依据村镇规划布局原则,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参照河南省《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第四十八条规定:河南省人均耕地高于0.067hm2的平原地区,户宅基地用地标准为166.67km2。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建立集镇-中心村-基层村的村镇体系,并参考国外发展经验,以小学规模确定中心村的村域规模,对45个行政村进行整合建新,形成一个镇区(梨林、关阳新村、桥头、牛社、水东、西湖、逢薛新村在现有镇区基础上整合形成新镇区)、11个中心村。每一个中心村,除住宅外,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如小学(有的甚至是中学)、幼儿园、卫生所、图书馆、绿地等。并在集镇和中心村内铺设污水管道,新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设置多处垃圾收集点和垃圾中转站,垃圾集中收集于垃圾转运站后运至镇垃圾填埋场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村庄布局充分依托自然资源优势,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宜居村镇[10]。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村庄整治前后面积变化见表1。通过对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全域土地进行综合整治,改变了农村居民点零星分布的局面,压缩农村居民点322.25hm2,使农村居民点相对集中。通过建立梨林镇历年GDP值与产业发展用地之间的数学预测模型,结合产业发展用地需求,将农村居民点整治结余建设用地指标的20%留做未来农村产业发展用地后,仍可结余257.8hm2的建设用地指标。

新农村建设目标篇3

关键词:新农村;新农村体育;和谐农村社区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9-1161-0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1]。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明确提出了“十一五”体育事业发展总体目标和基本思路,以加大农村体育工作力度,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促进全面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2]。农村社区体育是全民健身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和谐农村社区体育,探索发展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构建理念,构建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的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健身体系,以此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农村社区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项紧迫、现实而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重要意义

1.1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根本途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将“基本建成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建身工程"。这是中国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举措,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教养,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家体育总局根据这一精神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建身工程的意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重点,同时推动农村体育组织和体育活动场点(馆)的建设,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同时,从2006年起,《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开始启动,在今后的“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中,如何加大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工作力度,加快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步伐,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工作的重点。全民健身,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中国有13亿人口,农村人口有8亿,没有农村的小康,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宽裕,2023年建成小康社会的雄伟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农村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高低。从全民健身的意义上讲,没有农民的体育也就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全民健身,没有农村体育的充分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素质就成了一句空话[4]。

1.2全民实现小康社会的可靠保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农业经济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从城乡发展状况看,中国能否在2023年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生活迈进,其难点和重点就在于农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收入水平低、差距大,增收困难,经济落后是制约我国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根本因素。目前,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民增收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城乡间、地区间、农户间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下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要求相距较远。2)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低,农民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3)社会转型期,虽然农村的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城市二元经济结构并未得到彻底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差、居住环境欠佳,精神生活相对贫乏。4)健身观念落后,体育文化素质低。造成农村居民健身观念落后和体育文化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综合影响有关外,农民自身对体育的观念和有关部门领导对待体育的观念是最重要的原因。5)农村体育人口偏低。美国的体育人口为54%,加拿大为42%,日本为50%,而我国只有32%。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已经较低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广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参加体育活动的才占2.7%[5]。根据秦纪强等的调查,从总体情况看,县城、小城镇、行政村三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

1.3顺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要求。“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差异,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全面建设和整体发展问题成为阻碍我国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1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忽视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建设。把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建设放在社区体育发展的突出地位,增加对农村社区体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社区体育设施环境,保证广大农村居民享有基本的社区体育服务,是顺应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

2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

2.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为依据,认真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努力把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程度较高、社会秩序稳定、社会保障充分、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完善、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现代乡村社会生活共同体,为建成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根据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任务与要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逐步加大农村社区体育投入和建设力度,农村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得到加强,社区体育设施达到标准,社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切实改善,文化体育产业繁荣有序,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农民看体育比赛难、看体育比赛电视节目难、看体育文化书籍难、开展社区体育活动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农村体育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2.2工作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明确地包含了“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而构建和谐社会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高、时间更长、任务更重。在完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还要为构建和谐社会继续长期奋斗。农村社区体育是构成整个和谐社区的“细胞”,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下的和谐农村社区的基础首先是“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工程,成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建设也不是三年两载的事,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和构建和谐社会一样,是长期坚持的目标。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是今后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中心和主题。在制定目标时,既要立足目前,又要着眼长远。近期可从社区体育环境入手,从老百姓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从困难群体需要提供帮助的问题入手,进一步加强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效管理,消化社会矛盾,创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备,生活便利的生活环境,促进人居环境和谐,让有困难的人得到帮助,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增强农民对社区体育的满意度和认同感,这需要三五年的时间。第二阶段的目标,通过和谐社区体育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组织的统筹协调机制和社区民主自治机制,提高社区体育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及水平,使大部分社区建成体育服务完善、体育文化繁荣、公平有序、安全稳定、和谐融洽的现代新型的和谐社区体育,这也需要有三五年的时间。第三阶段的目标,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社区体育公共利益为纽带,以各种社会体育组织为载体,以体育资源整合为保障,构建起政府组织与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体通体合作的社区体育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以促进政府、社区、居民、社会、企业、生态各方面关系的和谐,从而营造良好的农村社区体育自治环境,提升社区体育民主自治能力,激发基层社会体育活力,进而提高构建整体和谐社会的能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3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基本原则1)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的原则。农村社区体育的所有工作都要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以农民的参与为动力,为农民的满意程度为准则,为农民在社区体育发展中得到实惠,在参与和谐社区体育的建设中实现自身的发展;2)围绕大局,着眼发展的原则。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建设要有利于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区体育管理和治理模式的创新,有利于激发新一代农民体育活动的创造活力;3)逐步推进的原则。和谐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目标坚实,又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类指导,一步一个脚印,打牢基础,巩固成果,然后再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4)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调动国家机关、学校、部队、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参与和谐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体育资源的共有和共享,努力营造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体育的良好氛围;5)注重公平,相互兼顾的原则。只有公平,社会才能和谐,这说明差距、特别是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超过了警戒线就可能使社会走向失衡。但是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适当有些差距,这是社会有活力、有创造力、有效率的表现。所以要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差距,正确看待公平,学会互助互爱,学会同舟共济。

2.4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基本模式1)大连市西岗区模式。2005年1月就把和谐社区体育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就以曾庆红同志在视察江苏和天津社区工作时的讲话为依据,把“坚持以社区党建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作为建设和谐社区的主要内容。这以后,北京市的宣武区、石景山区、朝阳区和河南省安阳市的殷都区也大体都是按这个思路推行的。北京市的朝阳区,近年来,农村社区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农村新社区建设标准》,从农民日益增长的社区体育需求出发,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浓郁农村特色的先进体育文化,农村社区体育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文明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为推进平安基层建设,构建和谐乡村,迎接2008年奥运会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文明氛围。2)青岛市模式。青岛市把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六个方面,作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具体内容,这就是社区体育环境、社区体育安全、社区体育服务、社区体育文化、社区体育风尚、社区体育管理,而且还拟定了量化了的、具有操作性的“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示范点标准";3)西安市碑林区模式。西安市碑林区把“农村社区体育基础设备完备,居民社区体育环境优美,居民社区体育法制健全,治安状况良好,社区体育服务一流,社区体育管理规范,社区体育文体生活丰富,居民行为文明,人际关系融洽,广大群众满意"10个方面作为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内容。西安市碑林区构建和谐农村社区的主要内容是:“建设自治型社区体育、促进自我管理的和谐社区体育,建设服务型社区体育、促进居民各类需求的和谐社区体育活动内容,建设学习型社区体育、促进创新发展的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型社区体育优良环境、促进人与社区体育环境的和谐,建设平安型社区体育、促进社会秩序的和谐,建设共同富裕型的社区、促进社会群体关系的和谐,建设文明型社区、促进居民素质与时代要求的和谐,建设诚信型社区体育、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建设先锋型社区体育、促进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要求非常详尽,措施也很严密。

3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保障措施

3.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是农村基层一项关系到全局性的重要工作任务。体育部门是各级政府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具体规划、部署和落实好这项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把自己的工作纳入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社区这个大局,立足自己实际,找准进入这项工作的切入点。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农村的各种基层组织,要同社区广大群众一起,当好和谐社区体育建设的组织者与执行者,当好和谐社区体育建设的排头兵,站在和谐社区体育建设的前列,为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做出新的贡献。

3.2要抓好规划,因地制宜、抓好试点、稳步推进制定好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规划,是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对此应当予以高度重视。要服从全党的大局,按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制定好本地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建设的五年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只有这样,和谐农村社区体育建设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与当地的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考虑到全国现有村庄320多万个,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水平、生活习俗等方面,不仅有东、中、西部地区的大区域差别,而且即使在同一个地区也有较大的差别[8]。因此,各地应坚持从实际出发,对不同情况的社区体育,要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社区体育都有一个具体的、明确而且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工作目标,扎实有序地推动工作。

3.3充分发挥各级农民体协的作用2006年农民体协:“十一五”工作规划提出:要逐步形成并完善省、市、县、乡镇四级农民体育协会组织体系,力争在五年内使经济发达地区体育人口达到60%,欠发达地区达到40%,全国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标准体育设施,基本建成农民体育的服务体系[11]。按照“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要求,把和谐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以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牵动,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形成以乡镇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主导、以农民体协为纽带、以村屯体育活动为基础、以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的和谐社区体育活动网络。

4结论

农村社区体育是农村社会的细胞和基本单元,是农村社会管理的基础。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工程,成为社会转型、建设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成为以人为本、服务村民的民心工程,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广大农村居民的普遍拥护。在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中,农村社区体育的工作十分重要。作为体育工作者要在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伟大进程中,按照党和政府的要求,更加积极地发挥应有的作用。构建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三方合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种资源共同支持的构建新农村社区体育的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下构建和谐农村社区体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EB/OL].省略,2006-03-16.

[2]刘鹏.抓住历史机遇,努力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Z].在2006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2006-01-19.

[3]李继伟.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重组与和谐乡村社区体育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6,27(4):42-46.

[4]曹军,于军,陈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发展农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8-12.

[5]于振峰,叶伟,许高航.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3):27-29.

[6]秦纪强,徐家林,王杰,等.体育先进先进县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安徽省凤阳县体育现状的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5):40-43.

[7]柴红年,章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浙江小康农村体育人口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6-9.

[8]李留东,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视角下发展农村体育的几点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15-18.

[9]黄静珊,王兴林,李宏印,等.陕西农民体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4):9-11.

新农村建设目标篇4

一、总体思路

以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为契机,深入贯彻国家推进城镇化、扩内需、促增长的“三农”工作要求,落实“你用电、我用心”农村用电安全强基固本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做好“提升扩面”工作,特别是在条件成熟的乡(镇)村加大电气化创建工作力度,努力构建和谐的农村供用电环境。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广泛发动农村群众参与,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全过程管控,确保创建工作质量,大力推进我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创造良好条件,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

二、建设目标

2012年,我县新农村电气化创建的目标是:建成新农村电气化村40个,建成新农村电气化乡(镇)6个,新农村电气化县通过验收。具体方案由县经信、农办、供电部门下达。

三、工作要求

(一)积极探索新机制,深化乡村(社区)电力服务共建。积极探索农村用电安全宣传教育的新路子、农村用电设施规范管理的新方法、供用电设施保护的新措施,结合农村用电安全强基固本工作,深化乡村(社区)电力服务共建,不断完善农村集体及农户用电服务,努力加强用电安全管理。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先期在泗溪镇开展新农村电气化示范试点,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形成典型方案后,在全县推广实施。

(二)继续坚持“三结合”原则,推进新农村电气化进程。一是与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相结合。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结合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按照国家能源局《农村电网改造升级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重点加强项目规划、计划、招标、实施、调整、监督、检查等环节管理,确保工程管理规范,同时在工程建设中全面推广应用整理设计、整理设备、整理造价、标准工艺和标准化作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进而实现提高新农村电气化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的目标。二是与美丽乡村、乡村康庄工程相结合。要按照“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总体布局,把示范村或整治村首先列入电气化建设。同时按照“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工程要求,合理布局低压电网,选择应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器材,注重工程施工工艺,讲究美观协调。三是与省级中心镇电网建设工程相结合。充分利用中心镇建设标准优势和资金优势,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对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用地布局和结构进行优化,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确保今年省级中心镇实现“镇镇电气化”。

(三)加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经验交流,规范新农村电气化管理。加强工作经验交流,充分利用已取得的经验成果,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方案,大力推广实施。规范新农村电气化管理,通过按月、按季度分解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加强工作过程管控;通过自行检查和组织互查等方式,加强闭环管理;通过统一、细化报表等手段规范日常工作管理,做到“建成一批检查一批,成熟一批验收一批”,不断提升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管理水平。

(四)做好农村电气化建设宣传工作,营造新农村电气化创建良好氛围。围绕“政府发动、乡镇主动、电力推动、群众互动”的工作方针开展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宣传工作,加强与国网媒体、行业媒体、社会媒体的联系和沟通,落实具体行动,及时、有效开展宣传报道,做到事前造势、事中狠抓、事后总结。同时,结合电力设施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落实新农村电气化电力设施保护工作的宣传,挖掘新闻素材,深入有效地开展宣传。各乡镇、部门要统一思想、齐心协力,落实专人,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和环境整治,提前规划、整合资源,全力以赴、主动配合,抓时间、保质量、赶进度做好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工作。有关负责人要组织人员深入现场,走访重点改造的乡(镇)、村,查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查找存在的不足,提出需要改进的方案,根据检查结果立即制定整改方案。积极配合化解因政策处理引发的各类矛盾,协调解决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过程中的政策处理问题。

新农村建设目标篇5

一、领导重视,行动积极

收到市委安排文件后,人行丽江中支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研究落实,指定了一名领导具体负责,明确了具体的工作部门。承办部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了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六项措施。工作人员认识到位,行动积极,及时与玉龙县新农办、巨甸镇、武侯村共同到联系点实地调研,掌握了村情,提高了认识,增强了信心。

二、深入调查,确定方案

在深入调查、掌握情况、突出重点、群众自愿、力所能及的基础和前提上,人行丽江中支与玉龙县委新农办、巨甸镇党委政府、武侯村民委员会共同研究商讨,确定了挂钩村组的建设项目,一是60户农户房屋刷白工程,二是3米宽、2000米长村道路面硬化工程。结合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巨甸镇武侯村民委员会桥边2、3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规划与实施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并根据实施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完善调整。

三、组织落实,措施有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指定了一名副行长具体负责该专项工作,设立了“巨甸镇人民政府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新农村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小组”、“中国人民银行丽江市中心支行挂钩玉龙县武侯村民委员会桥边2、3组市级新农村建设资金监管小组”等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武侯村委会桥边2、3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在项目建设、验收等过程中,各类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发挥了作用,确保了建设项目高效、高质、顺利完成。二是建立完善了《新农村市级重点村桥边2、3组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三是签订了项目建设责任书。四是成立了技术服务、质量监督小组,明确了责任人员。由于组织有力,措施过硬,确保了建设项目高效、优质完成。

四、整合资金,加大投入

为做好玉挂钩新农村建设项目,人行丽江中支讲政治,顾大局,尽管行政费用十分紧张,仍然多方筹措,挤出了5.2万元予以支持,争取市财政安排补助资金15万元,建设点群众投工投劳6万元。在资金管理上设立了专户,并加强检查把关,使每一分钱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五、加强督促,认真实施

在示范村建设工作中,人行丽江中支多次配合玉龙县委、新农办以及巨甸镇党委政府多次开展了检查、督促。人民银行4次到建设点检查督促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不足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建议,其中分管的和呈文副行长2次到挂钩点进行了检查指导。具体负责建设工作任务的武侯村民委员会的同志和建设村组的干部以饱满的热情,组织村民开展建设项目的实施工作,使项目建设得以优质、高效、顺利完工。整个建设项目共计完成农户房屋刷白63户,村道水泥路面硬化延伸到了1组,完成长度总计2500米,超额完成农户房屋刷白3户,村道水泥路面硬化500米。

六、严格验收,成效明显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范文(整理8篇)

    - 阅0

    美丽校园的演讲稿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把美丽带进校园“。走在校园里,看见地上的一片纸屑,你是视而不见,还是弯腰捡起?在食堂.....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整理16篇)

    - 阅0

    植树节的作文范文篇1今天是植树节,阳光灿烂,老师安排我们一起去植树,我们开开心心地拿起水桶,抗起铁铲,带上树苗地去植树了。我们兴高采烈地来到路边,我和小明一组,我挖坑,小明提水.....

    多肉描写的作文范文(收集2篇)

    - 阅0

    典礼千字文篇1闭幕词单词的通知形容词说课稿讲话:慰问信三曹教学法批评:课外知识体积我解析说明文寄语体会,事业单位课件离职。体积写人篇2安全思想品德韦应物,法制警示语复习.....

    我爱我的家乡福建莆田作文范文(收

    - 阅0

    党支部弘扬稿件生涯规划篇1介绍信评价慰问信职责;挑战书座右铭劳动节班会总结部编版考试庆典,致辞病假!对照检查生产听课杜甫营销策划的汇报贬义词竞聘寒假了暑假计划书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