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优化教学资源(6篇)

来源:网友

如何优化教学资源篇1

【关键词】ACTION模式;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64一04

一引言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之一,也是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的重要命题。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支持与推进信息化教学的基础保障。因此,近年来,我国在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包括政府职能部门、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体等,这些动力主体分别在政策驱动、市场利益、社会文化及价值实现等动力来源的驱使下开展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工作。

教育部在“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启动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再一次将优质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工作推到了一定的高度。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2]因此,研究如何在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开展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展开主题分析,可以发现近年来关于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网络教育技术标准体系,该规范中的CELTS-4l便是教育资源建设规范。(2)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开发研究。研究者大多是基于某种新技术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库的设计研究。如基于云计算的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基于WebService的开放式教育资源库体系。(3)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研究。何克抗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内容、类型、管理、技术标准、资源库管理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以及质量监控六个方面,对我国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祝智庭从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动力主体、动力来源、动力作用模式、实现机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动力机制。(4)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与策略研究。研究者从政策性调控机制策略、科学的投入规划机制策略、技术保障技术策略、质量监控机制策略、管理服务机制策略及应用创新机制策略等方面提出了区域性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5)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如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资源在高等学校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应用等。

上述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进行了探究。但是已有研究大多数是单纯地从教学资源建设的这一具体内容切入,较少将教学资源建设置于教学系统甚至是教育系统中进行审视,即缺乏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教学资源设计的研究。ACTION模式是系统地指导远程教育中媒体选择与技术应用的有效方法,因此,论文提出在ACTION模式的理论指导下,开展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工作。

二ACTION模式

1ACTION模式的基本内涵

ACTION模式是由托尼・贝茨在《技术、开放学习和远程教育》一书中提出的,其中A(Access)一方面是指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另一方面是指机构和学习者角度考虑媒体使用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c(COST)是媒体和技术应用的成本效益;T(TeachingandLearning)是指在某种技术支持下会发生特定的学习活动,以及技术如何支持这些教与学的活动;I(InteractivityandUser―Friendliness)是指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O(OrganizationalIssue)是指在技术和媒体应用中组织与机构的协调:N(Novelty)是指技术的新颖性;S(Speed)是指技术应用中,内容传递的速度。

本文主要选取ACTIONS模式中的A、C、I、T四个部分,即分别从教育资源获得的便利性、成本效益、教与学因素及交互性四个方面分析如何进行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

2ACTION模式之于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

(1)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

由于信息时代的教育是基于一定的媒体技术开展的,因此,技术的可行性及便利性是ACTION模式中的基础条件。同样,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中所涉及的技术及平台的便利性同样重要。

(2)强调教学资源的成本效益比

ACTION模式的提出者托尼・贝茨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便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远程教育研究,因此其提出的ACTION模式中也突出了成本效益这一经济学元素。这说明,ACTION模式是从教学系统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教育系统的输入与输出因素,确定如何在教育中采用媒体技术。将成本效益的理念引申至教育资源的设计中,其成本便是教育资源设计中所耗费的人力、物力等资源,而效益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利用该教学资源开展学习的学习效果、教学资源的覆盖面等多个方面。

(3)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

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是ACTION模式从教与学的角度提出,媒体和技术如何支持远程教学活动。对应于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就是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充分分析该教学资源可以应用于哪些教与学活动之中。这点突出了媒体、技术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教与学这一理念。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从如何实现教与学最优化的角度进行。

(4)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

ACTION模式强调应用于远程教育的技术及媒体所能提供的师生交互,这是对由于师生分离状态引起的学习者缺乏学习支持及归属感等方面的教学及情感补偿。数字化教育资源虽然并不是完全面向远程学习者设计及开发的。但是混合学习已经成为我国从高等学校到中小学普遍采取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强调资源所能提供的交互,为混合学习中的在线学习部分提供良好的交互支持。

三基于AOTION模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策略

1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

根据ACTION模式中的“技术的可行性和便利性”,要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到《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我国的各类政策性文件中均强调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益面,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一系列“十二五”质量工程项目,更是在践行者教育资源共享这一理念。因此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及便利性至关重要。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与开发阶段,提高其可获得性及便利性主要体现在:

(1)充分分析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对象

根据教育传播学相关理论,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及受教育者是组成教育传播过程四个基本要素。而教育资源则涵盖了教育信息与教育媒体两个方面,即教育资源是面向受教育者的教育信息及相关媒体的集合。因此,明确受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确定受教育者的教学媒体偏好等设计与开发高质量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2)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教学应用,教育资源的应用主要包括学习者的浏览学习与教师的编辑再利用。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阶段,要采用常见的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资源,以保证学习者获取资源后浏览的便捷性,同时教师获取资源后能够较方便地进行编辑再利用。如,SAP、MATLAB等软件是土木工程类课程进行工程建模分析及工程绘图等常用的技术工具;统计类课程常采用SPSS、SAS等数据处理及统计软件。因此,在进行数字化教育资源设计时,要优先选择相关专业、课程常用的软件。

(3)开放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呈现方式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呈现要体现开放性,即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无需注册登录、无需支付任何费用,便可以方便地访问教育资源,实现真正的教育资源全面共享,而不是处于条件性的、半开放共享。但目前为止,我国的教育资源中部分资源未能做到开放与共享。如,2009年度的726门部级精品课程中,有37门课程因为找不到服务器、无法找到网页、网址修改、用户没有被授权等原因而无法正常访问。因此,完全开放的教育资源呈现环境与方式,是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工作环节。

2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最小代价率原则

ACTION模式强调成本效益比,而我国目前的教学资源设计中出现的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就是由于没有系统地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所致。因此,根据ACTION模式中的强调成本效益比,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时要体现最小代价率原则。根据媒体选择的最小代价率原则,一种媒体或者信息被选用的可能性与其能够提供的效能成正比,与使用者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成反比。因此,在进行数字教育资源的设计时,也要充分考虑所要开发的教育资源的成本/效益比,尽可能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教育效果。如开发与课程相关的视频案例,若将其作为网络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其受益面则会大大超过单独的视频案例本身。因此,同样的一段视频案例,当其融入开放的网络课程中时,则具有更高的效益/成本比;再如在进行动作技能教学时,开发动画资源要比拍摄动作视频付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效益/成本比相对较低。

3数字化教育资源要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根据ACTION模式中“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要体现如何服务于教与学的最优化。

(1)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PedagogicalAndContentKnowledge,TPACK)是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最新阶段采取的整合模式,是整合了学科内容、教学法和技术之后的新知识,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必备的知识。因此,信息技术环境下,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需要教师具备TPACK知识,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连接体的教育资源,必然要掌握TPACK知识,才能更好地推进学科内容、教学法及信息技术的融合。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中体现学科内容、教学法与技术的整合,并不是指三者的分别罗列及简单叠加,而是要体现每个学习内容如何与技术及教学法融合起来。

(2)加强教育资源评价和审查标准,提高教育资源质量

根据上文中的同类研究述评,我们发现,目前我国关于教育资源的技术规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成果,并在实践中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是,在如何对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评价,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方面仍需加强。这方面较为突出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精品课程等综合性的教育资源的评价,而对于教学课件、教学案例、实验资源、媒体素材等教育资源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2012年版)”中对各类资源的基本要求属于此类的研究,但仍需深入、细化。因此,建构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评价标准,是提高我国数字化教育资源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3)强调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协作共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Web2.0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从独立开发走向了协作共建,从小部分人的设计开发走向了凝结群体智慧的设计,群体动力在其中得到了最大限度发挥。群建共享的特质也使得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资源永远在不断被修改、更新与完善。这与之前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一旦开发完成之后,便长时间固定不变不同,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4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多元的交互原则

ACTION模式提出要加强“技术和媒体可提供的交互”,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体现多元交互原则:

(1)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者之间的交互

我国的教育资源开发者包括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个人,政府部门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中大多起政策性引导的作用。因此,要确保教育资源的开发质量,首先在源头部分进行强化。加强参与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的各方机构的之间交互,建构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教育资源的建设质量。

(2)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良好的交互对于促进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资源开发者可以为学习者利用教育资料进行学习提供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要注重师生交互功能的设计,如常见的课程论坛、留言板,或者引用Blog、Wiki、SNS等Web2.0工具为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创设交互的平台。

(3)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促进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互

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是基于教育资源的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交互方式,学习者针对教育资源进行总结、分析、交流与讨论,能够更广泛地分享个人建构的意义,在不断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获得对教育资源新的理解。因此,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设计中,不但要注重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更应该支持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从另外一个方面而言,Web2.0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资源的者,也可以成为资源的学习者。无论是资源开发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还是资源学习者之间的交流,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促进教育资源的不断完善,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效果。

如何优化教学资源篇2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放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055-02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生活方式与理念、学习环境与工具的改变,引起了学习形态的变革。在教育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普遍现象,各高等职业院校的网络精品课程资源建设工作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逐步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1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意义

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成为一个日益增长的国际现象,其开放共享、知识公益的理念特色,基于互联网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大规模建设和大规模推广应用的实践模式逐渐成为国内外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趋势。我国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历经10多年实践,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多个学科、含有丰富网上教学资源的部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为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及优质资源共享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十二五”期间,在教育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教育部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了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加强对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管理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开放共享的重要功能,有利于提升优质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益,对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加快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现状与问题

目前,各高职院校都已经建设了相当可观的不同层次的优质课程资源,但是多数高职院校对如何管理这些优质教学资源缺乏清晰的思路,对如何充分发挥它们的效益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对策,对如何实现开放共享,如何扩大开放共享程度上却没有深入的研究。同时,由于涉及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中的激励政策等相关问题,部分学校及教师仍存在封闭式的传统办学思维,共享意识薄弱。如此种种因素,导致优质课程资源难以有效发挥示范性和辐射作用。

3高职院校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坚持应用导向,着眼实效提升,以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为重心,结合实际,应用广域网平台积极构建由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服务体系,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3.1加大投入,加强管理

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到深化专业建设的一项重点建设工程,是整个专业和课程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各级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建设工作,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首先,成立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课程资源建设的领导,结合院校实际制定与重点建设专业配套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规划。另外,还要指定专门机构强化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管理,制定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管理办法评估指标体系。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课程建设及资源建设。

此外,在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实施中,高职院校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工作。一是搭建管理团队和课程团队;二是将课程资源建设设备费用优先列入学院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计划;三是设立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师资培训;购买教学模型、计算机等设备;购买虚拟现实开发软件和支付课程调研费、资料费、主讲教师及参与该项目教师的津贴等。

3.2优化团队,创新机制

优质课程资源是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通过网络传播的开放课程。为了适应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特点,高职院校应对课程资源建设团队进行了优化,增强优秀教育技术骨干的配置,负责课程的教学视频的拍摄及后期制作、课程维护、内容刷新等信息技术支持,为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对传统精品课程的创新与优化,要求创新管理机制、协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工作机制,以适应整个工作的需要,不断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首先是要创新管理机制。不断健全管理制度,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建设工作管理的规范性管理规范性。其次,实施协作机制。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建设需要专业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专业教师负责课程资源的设计与教学实施,信息技术人员则需开发开放共享平台。往往这两类人员分属不同工作部门,协作机制的实施有利于整合人力资源,确保各职能部门、人员的有序、协同工作,提升工作效率。第三,推行激励机制。不断修订和完善学校各项信息化建设奖惩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信息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融合。同时将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建设工作成效纳入职工年度考核、评优评选指标体系,以激励机制促进该项工作的长效推进机制建设。

3.3整体设计,精细化建设

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内容包括教学文件资料库、课程习题和试题库、声像资料库、专业教师资源库、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资料库等。在课程资源建设中应注重数字化课程资源整体设计,做到资源层次清晰,相互映射。在建设实施中,首先应进行高职学生学情分析,基于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学情分析,以视觉、操作、实用为导向,对课程资源进行情境化建设,使学生在体验情境的过程中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职业能力。此外,在资源建设过程中以典型的项目、案例以及文化精华、技术精华为主要资源,依据培养目标,细化分解知识点、素质点和技能点,形成原理库、方法库、标准库等。以适应高职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教学资源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样、从封闭到开放的发展趋势;适应泛在学习。

优质课程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教学实践无疑是检验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成效的重要指标。首先,高职院校应以项目试点为抓手重点推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工作。通过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试点项目、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等一载体,采取课程团队协同创新模式,开展信息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探索。其次,加快优质课程资源的推广应用,组织学生积极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在线学习,老师及时答疑,通过师生广泛的应用,发现查找不足,积极对课程资源进行更新和维护,不断更新完善。另外,开放学习权限,接受在校学生以外的有相关需求对象的学习,拓宽课程资源的应用范围,发挥最大限度作用与价值。

3.4搭建平台,泛在学习

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必须依托广域网平台开展,高职院校应把握住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大潮,积极探索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方案。高职院校可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开展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建设,如国家、省、市、校等各级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学校网站等,也可系统设计搭建学校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将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教学文件、学习资料、教学资源等内容上载到网络平台,

实现网上学习辅导、资讯交流、检查考核、教学评价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开放式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教学参考。如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的化工仿真教学平台将理论学习、交流沟通和在线仿真等多种功能集成于一体的网络学习交流平台,仿真操作过程对接实际生产过程,形成了虚实结合、工学互动、跟踪前沿、动态更新的教学仿真过程。学生在该平台仿真预习,了解单元设备及工艺的基本操作流程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如通过学习和交流工具,开展留言、私信、群组讨论,师生共同答疑,丰富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资源,增强了教学针对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隆平,舒均杰,田伟军等.教育云平台在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4):54-57.

[2]隆平,舒均杰.基于云平台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5):101-103.

[3]罗源,刘颖.基于云平台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3):39-41.

[4]程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探析[J].学理论,

2015,(17):201-202.

[5]栾永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1):57-59.

[6]陆梅芳.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新模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7-30.

[7]王林清,蒋怀柳.强化服务意识推进学生工作方式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34-36.

[8]黎斌.关于高校学生就业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新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学周刊,2015,(6):5.

[9]罗源,刘颖.论高职院校开放性培训工作机制的创新[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6):10-12.

如何优化教学资源篇3

一、利用网络资源,丰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

现代网络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师生可以方便、迅速、快捷地从网络中获取各种想要的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利用网络这一海纳百川的宝贵“资源库”,收集更多的信息、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和学生都要善于运用各种网络搜索引擎,比如谷歌、百度、雅虎等,通过关键词搜索快速找到我们需要的网页资料、图片资源或者视频资料。比如,学习《动画制作》这一章时,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搜寻网络中的动画视频,进行欣赏、评价,初步认识Flas;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主题性动画,比如移动的太阳、可爱的喜羊羊、旋转的风车等,搜索出精美的动画来。通过这些网络动画视频,学生欣赏到动画成品的趣味性和美感,增加了对本课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出更多制作Flas的方法与技巧,比如更简便地进行形状补间、动画补间,如何将静态事物设置成动态形式,如何修改绘制七色板时出现的相邻板块同色问题等。总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获取更多具有时效性、现代化及实用性强的信息内容,为课本教材提供及时有益的补充,丰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

信息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借助强大的网络平台,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方面,教师可以将需要思考练习的操作题目通过网络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让学生进行自主操作和练习。比如学习完《Flas制作》后,教师可以将涉及操作步骤的内容设计成题目,并将这些题目发送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完成,并尝试着进行自主实践与操作练习。另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平台,在网络上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式操作实践。比如,学习《从因特网获取信息》这课时,教师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练习。如通过不同的方法搜索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的传说、重阳节的习俗及重阳节的诗词等,学生就可以运用全文搜索引擎和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分别进行操作。这样,学生运用网络平台,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三、创设网络情境,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师生转变角色关系,教师要从台前退居幕后,由教学的演讲者变身为引导者和鼓励者;学生则由幕后活跃到课前,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师生的这种关系转变尤为重要。教师要利用网络工具为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网络情境,鼓励学生在情境化中学习、思考、操作和练习,鼓励学生在网络化情境中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例如,学习《制作封面和封底》这课时,教师首先借助网络工具创设一个网络情境。通过多媒体联网,播放一些精美的图书封面、封底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各种精美绝伦的图片。然后选取一两个经典的封面封底,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思考,分析它们是如何制作而成的,运用到哪些制作技巧和方法,它们的色彩是如何调配的……就这样,利用网络创设出一个生动的情境,营造出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有效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与交流活动中。不仅给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也给学生的合作提供了一个探究的平台,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整合网络教学环境,实现校园资源优化与共享

如何优化教学资源篇4

关键词:主题资源;语文新课标;创新思维;人文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传统的语文教育理念认为:语文教学侧重以知识为本,强调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主张语文教学应是在教师的教学设计里,学生被动地接受,机械化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文教学思想的落后以及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的落后,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失去了兴趣,疲于应付,丧失了对学习的主动性。《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第一条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而主题资源提供的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料,为学生创设了轻松舒畅的学习氛围和自由想象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拓展了学生自由思考、交流探讨的学习时空,形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里,学生整合文字信息和声像信息,善于动手、动脑、动口、动耳的感知文章,在图文并茂、情景相生的直观画面里感知作品的意境,体味文章的绘画美、色彩美、音韵美,感悟作品的人文意蕴和文学色彩。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打破了语文课堂上一潭死水的局面。

比如,说明文教学历来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究其原因,说明文往往抽象地介绍知识,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又不易直接看到或不易发现。而现代教育技术则穿越时空,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们学起来津津有味。学习《苏州园林》时,通过主题资源网站“媒体素材”近100幅图片展示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学生们饶有兴趣,急于想知道作者是怎样介绍的;学习《中国石拱桥》时,当“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的赵州桥和“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卢沟桥随着鼠标的轻轻一点,展示于学生面前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2002年9月,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又指出:“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现代语文教学只有贯彻此教育理念,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达到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语文教育没有唯一的答案。”中国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语文教参和教学提示含有许多对作者神化、曲解和简单、机械、庸俗化的理解”。我们应该接受美学的观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而在语文教育教学中,教材中一些问题的解答具有多元性,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运用主题资源网站营造学生阅读创造的氛围,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通过主题资源网站上的视频展示了孔乙己的迂腐不堪,其他顾客的冷酷麻木,看到这些旧社会里麻木的国人的面孔后,引发同学思考:是什么让我们的国人成为了行尸走肉?孔乙己走出酒店以后会怎样?学生精神一振,陷入了深思……然后我又拓展阅读网站上的《孔乙己那件脱不下的长衫》,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发挥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之后美育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日益重视。而主题资源网站内容极为丰富,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塑造他们的完美人格,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四、发挥德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新课标的最终目的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要求,教学过程应当是开放的、动态的、促进人的全面而又自由的发展。好的语文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更高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教育对象精神经验的丰富、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依赖于教育的纵深发展。如果主题资源网站的应用只停留在调动学生的感官上,不能深入学生的灵魂,那么我们的应用是很浮浅、很不成熟的。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集。”而人文精神正是人类灵魂中最美丽的花朵。在教学中,应注意向学生渗透人文的阳光,让学生成为精神的巨人。

总之,主题资源网站的应用,为停滞不前的语文教学注入了鲜活之水,使语文教学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使语文教学步入了一个新的、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王景华、张伟忠,《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郭炯,《提高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实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

3.《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2001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学会生存》,1991

如何优化教学资源篇5

关键词:网络公开课;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学习型社会

网络公开课作为“公开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s,O.E.R)”运动的一种新形式,它的出现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将其部分课程视频公开在网络上,使得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学习者通过网络都能够免费获取,此举在全球教育领域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引起各国高校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继麻省理工学院之后,耶鲁、哈佛、剑桥、牛津等世界名校也陆续加入,国外网络公开课建设由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目前,全球已有200多所知名大学参加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在国际开放课件联盟(OCWC)的框架下,开放、共享了超过20种语言环境下的14000门课程。在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如何界定网络公开课?网络公开课目标定位是什么?我国有哪些优势及不足?如何建设有本土化特色的网络公开课优质教育资源?这样一些基本问题还亟待探索和研究。

一、网络公开课的内涵界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开放教育资源是指免费、公开提供给教育者、学生、自学者可反复使用于教学、学习和研究领域的数字化材料[1]。网络公开课是其主要形式之一,它是指名校在网络上免费公开名师的优质教育资源(包括课堂视频、课程标准、教学课件、课程学习资源、课程作业等),以便于感兴趣的学习者学习。网络公开课通过网络途径向社会传播优质教育资源,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极大地强化大学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重要使命,体现大学的公益价值;也将促进高校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因此,网络公开课总体目标定位于开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学习型社会。

网络公开课的主要特点有:(1)公益性。公益性是网络公开课的核心价值。网络公开课建设的宗旨在于不以盈利为目的,不向学习者收取任何费用,而以谋求社会效益为重,以学习者的利益为重,坚持适应社会需求、以人为本、机会公平的课程开发原则,把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大众传播,帮助教师提升课程和教学理念,帮助学生和自学者获得一流的课程资源,进而造福全人类。网络公开课体现了大学的普世价值,实现了大学回报社会的重要使命,履行了大学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正如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查尔斯・M・威斯特所说:“我们必须下定决心利用我们的新科技,利用它们来对全世界的人类赋予知识的力量,让教育更为平民化……因为我们认为这是我们的使命:协助提升全世界每个角落的高等教育。这个计划基于两个价值观:机会与开放性。这两个价值观让我们的大学与国家强盛,这两个价值观也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安全与繁荣。”[2](2)开放性。开放性是网络公开课的最本质属性。一方面,网络公开课没有设置任何的屏障,其优质教育资源完全是免费公开的。对任何学习者而言,只要你有一颗求知的心,有电脑能上网,就可以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资源进行学习,真正建立起“人人能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全民终身学习立交桥,必然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网络公开课的开放性也表现在教与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学习的开放氛围,互相激励的开放思维,多种答案、多元评价的开放标准,共享合作学习经历[3]。(3)共享性。共享性是网络公开课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保证。网络公开课把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放在战略性地位。网络公开课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高校开放优质教育资源运动,致力于打造“开放、共享、合作”的学习平台,搭建全民学习的信息港,让全世界共享,为全民学习提供帮助和服务,努力实现“人人享有优质教育”的宏伟蓝图。(4)新颖性。新颖性是网络公开课充满活力的体现。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之所以受到国内学习者的欢迎,主要是因为其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在教学方式上,国外网络公开课采用启发式、反思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巧妙引导和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让学习者进行独立思考,开启了思索的引擎,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对于国内学习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授课内容上,国外网络公开课突破单一学科体系的逻辑结构,多学科内容交叉融合,将深奥的原理还原到理论出发点,切入到生活的横截面,使得原本一个个晦涩难懂的哲理演变为一个个浅显易懂的生活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兴趣。(5)自主性。自主性是网络公开课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每个学习者都可以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需要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自我监控和反思学习过程及结果,自我评价学习成效,充分体现了学习者享有主宰自己学习的权利。(6)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公开课强化服务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公开课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正规高等教育难以全面覆盖的范围内,为需要获得教育的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满足不同类型学习者的需求。

二、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的优势和不足

(一)优势

1.政府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我国教育部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其中2011年建设首批100门,2012年至2015年建设900门。这反映了我国国家政策制定和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支持网络公开课建设。从国际网络公开课的建设经验来看,政府或者其他社会公益组织的积极推动十分关键。因此,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必须与政府的诉求和利益相一致,才能获得成功。

2.基础扎实。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实施部级、省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建设”,力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截至2010年底,我国已经累计建设部级精品课程3700余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一万多门。在我国,最初由一些门户网站引进国外名校的网络公开课,如麻省理工学院的“物理:经典力学课”、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耶鲁大学的“死亡课”等,一经推出就受到了高校学生、白领阶层的欢呼,他们大声宣称――以前爱逃课,现在爱淘课。2010年11月,网易正式推出“公开课”频道,组织专门的团队制作、和推广公开课。2011年1月,网易宣布加入国际开放课件联盟,让国内学习者接触更多的国外优质教育资源。2011年3月,复旦大学的网络公开课《执拗的低音》率先亮相,开国内网络公开课之先河。此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众多名校纷纷加入网络公开课建设之列。2011年11月,教育部推出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课程来自北大、清华等18所国内知名高校。5天的点击量就超过10万次,引起了教育界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一切表明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并且在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3.有可借鉴的经验。虽然说,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国外网络公开课建设已经有十来年的实践,尤其是美国高校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我们在网络公开课建设过程中可以采取“拿来主义”,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公开课建设之路。

(二)不足

1.理念上分歧。网络公开课这一新生事物,体现了教育的新理念,对其大加赞许者有之,对其不屑不为者也有之。好评者褒扬道,网络公开课通过现代网络技术,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让社会大众共享,这是拆除了知识囿于大学围墙的壮举,彰显了知识的公益价值和教育的普世价值,既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贬低者认为,网络公开课形式大于内容,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只是学习者的一个调味品而已,绝不是主食。因为网络公开课的先天不足限制了其发展空间,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所以,学习者一旦存在疑难、困惑,教师无法在第一时间给予答疑、解惑。学习者要想全面学习知识,或者在专业上深入发展,仅靠网络公开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传统面对面的课堂的系统学习方式。国内学者褒贬不一的看法显示了我国网络公开课优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理念还没有形成共识。正如中国地质大学原校长赵鹏大认为:“国人骨子里就没有资源共享的习惯,开放课程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开放课程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理念,我们总是习惯于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为什么说我国很多科学研究低水平重复?就是因为互相不通气,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4]理念上存在分歧,从积极方面看,能促进我们加强网络公开课理念的深入探讨,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更好地建设网络公开课;从消极方面看,如果固守陈旧观念,抱残守缺,那将对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形成不小的阻力。因此,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理念上存在的分歧。

2.资金上缺乏。网络公开课虽然免费,但它的开发却是一个费钱的活,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来支撑。根据美国的经验,每一门网络公开课的视频录制需要3到4万美元,具体包括摄影师的费用、字幕制作的费用及确保上乘视频质量的费用等。像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获得了William&FloraHewlett基金会以及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等的大力支持,解决了资金上的后顾之忧。而在我国,目前网络公开课的开发资金主要源于学校内部,如复旦大学投入一千五百万资金打造网络公开课,试问我国有多少高校能像复旦大学这样大手笔支持网络公开课的建设?在缺乏外界资金的支持下,复旦大学又能坚持多久呢?这恐怕是许多人的疑问。又如中国开放式教育资源共享协会(CORE)以借鉴和吸收国外名校先进的教学课件、技术和手段等,以提高中国教育质量,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促成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为宗旨。其运营费用主要靠惠特勒基金会每年20万美元的资助,但是随着惠勒特基金会难以维持,该协会的运作也将难以为继。这说明,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必须解决资金问题,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能走多远还是一个未知数。

3.知识产权保护难。在国外,网络公开课建设有明确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高校教师自愿参与网络公开课开发,学校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课程产权属于学校。学校要求使用者遵循CC版权许可协议,即CreativeCommons(创作共用)协议,遵循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和相同方式共享(即基于CC产品产生的新产品应遵循CC协议)4个条件,作品方可免费传播[5]。在国内,网络公开课知识产权保护还是一个棘手的难题。有学者建议,网络公开课相关资源的知识产权应当比照出版物的知识产权来对待。在使用这些资源时,需要有引用和标注。这反映出我国目前对网络公开课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如网络公开课的产权属于谁?网络公开课网络传输属于发行还是传播?网络公开课如何合理使用?如何保护网络公开课著作权人利益?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网络公开课知识产权还难以得到保障。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网络公开课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同时,提高学校和教师对与网络相关的知识产权的认知度,才可以使得网络公开课的建设无后顾之忧。

三、对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的思考

(一)谁来开发网络公开课

美国网络公开课开发权责明确、分工清楚,高校作为课程开发主体,负责组织学校优秀、资深的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负责筹措课程开发资金,其资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机构或个人的资助,负责协调课程开发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教师自愿参与课程开发,分享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有权获得学校资助,但课程产权属于学校。在我国,最初网络公开课开发也以学校为主体,如复旦大学自主开发了《执拗的低音》公开课,课程开发资金也是由学校负责。但中美两国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像美国哈佛、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学府是私立大学,享有充分的自治权,办学经费由学校筹措,并且他们得到社会机构和个人捐助的力度非常大。而我国复旦、清华、北大等高校是公立大学,直接受教育部领导,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拨款,社会和个人的集资捐助只占极小一部分。网络公开课建设完全由学校承担经费来源,这也是造成我国高校网络公开课开发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需要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的广泛参与,政府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教育管理机构加以规范,统一网络公开课建设标准。学校自主建设,以学校的名义推出,名师深度挖掘课程资源,体现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教学水平。同时,鼓励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形成社会支持体系。只有群策群力我们才能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公开课品牌。

(二)为谁开发网络公开课

国内外网络公开课的用户群主要分为3类:教师、学生和自学者。如麻省理工学院网络公开课的使用人群主要是自学者和在校学生,自学者为43%,学生为42%,教育工作者为9%,其他用户为6%[6]。又据人民网的资料显示,我国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公开课的使用人群约40%的“淘课”者来自社会,其他则为教育网用户。网络公开课一方面在为高校师生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为社会上的学习者服务。这说明“网络公开课将高校优质教育从在校学生延伸到社会大众,将教育的外延从学历教育延伸到终身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7]。因此,只有了解不同用户人群的学习特点,开发出有针对性的网络公开课,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方可得到社会的好评。

(三)怎样开发网络公开课

1.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国外网络公开课体现了名校开放办学、开拓创新、知识共享的理念以及名校教育服务优势的形成。优秀的网络公开课将名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的教学过程完美结合,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这样的网络公开课凸显了名校的办学特色,打造了名校的服务品牌,进一步提升了名校的教育服务优势,增强了名校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对学校的长期发展具有积极和深远的正面价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严冰指出:“国外的网络公开课恰恰是大学创新精神理念的核心体现,也反映了西方社会已经构建起来知识共享的先进理念。国外的网络公开课由大学自觉开发并推出,旨在巩固并提升大学的品牌,而我国大学公开课的推手是政府,更多的是一种行政行为,甚至不排除成为流于形式的面子工程。”[8]因此,我国高校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树立开放办学、开拓创新、知识共享的新理念,应以一种更加负责任的态度探索网络公开课建设进程,扎实推进网络公开课建设工程,赋予网络公开课以灵魂,不能仅是赋予其形,更要赋予其神,开发出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网络公开课,打造出中国的网络公开课品牌,形成我国高校的教育服务优势。

2.课程开发模式选择。世界网络公开课共同的目标就是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大众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它以灵活多样的课程开发模式适应学习型社会多元发展的需求。网络公开课开发模式主要有3种:引进模式、合作模式和自主创新模式。引进模式就是将国外优秀的网络公开课资源引入国内的机制。网络公开课作为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一种新形式,它不同于传统的课程资源开发理念和开发模式。网络公开课的成熟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借鉴、吸收国外先进经验,逐步认同和接受的过程。引进模式体现在对网络公开课资源的引入、人才的引入以及理念和实践的引入上。如我国网易公开课就是这种模式。合作模式就是不同教育机构合作创建、合作开发网络公开课的机制。由于开放教育理念的兴起,不同的教育机构为了实现社会大众享有优质教育资源这一初衷,他们结成联盟共同开发网络公开课。如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把国外网络公开课及先进理念引入中国,不仅翻译了500门国外开放课程,而且还把20多门中国“精品课程”译成英文让世界共享。自主创新模式是指教育机构独立创建开发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资源机制。由于网络公开课涉及思想和价值输出,是思想和价值观走出去的有效形式,要想在世界网络公开课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有自己特色的东西。如西安交通大学的网络公开课《中国传统文化漫谈》就是属于这一模式。目前,我国网络公开课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大多以引进国外的网络公开课为主,在了解和认同国外优秀网络公开课的理念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不断积累经验,逐步走向自主创新模式,做大和做强国内网络公开课。

如何优化教学资源篇6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联系日渐紧密、频繁,在这期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势头越来越明显。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提出,中国教育越来越偏离本土教育。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在保持教育本土化的同时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国际化。

1.如何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

中国高等教育要整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就要学会借鉴国外优质教育方式,然后引进国外教育高端人士和学术团队为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并结合国内优秀教材的前提下整合国外优秀教育教学项目等优质教育资源运用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中去。

1.1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

目前,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已经落后。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是本土化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培育出来的高等院校毕业生的视野只在国内,知识和胸怀不开阔。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无论是专业知识、个人技能、职业素质都不国际化,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要想改变我国传统高等教育落后的现状就要把眼光开向国外,引进美国、英国、瑞士等国的教育界的高端人士和学术团队为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并把这些海外高端人士和学术团队的教学经验记录下来存档,以供国内高等教育界人士参考,为我国改革传统高等教育模式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1.2引进国外优质教材

中国的高等教育教材只讲述了中国的知识文化、地理环境和科学经济等内容,很少涉及国外的优秀教材。因此,我国需引进国外优质教材应用到我国高等教育中去。引进国外优秀教材运用到我国高等教育中并不是完全采用国外教材,而是要取长补短,结合中国优质教材的基础上引进国外优质教材。国内外优质教材互相取长补短,整合出新的适应国际高等教育的优质教材。

2.教育本土化,培养学生国际化

2.1教育本土化

随着教育业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越来越普遍。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加强,我国的高等教育可能会在世界教育潮流中迷失本性,忘记我国的优秀教育资源,全盘借鉴国外教育,一味的国际化而忽略我国的本土教育。这将会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严重后果。比如:我国高等教育会逐渐失去我国本土特色和民族特色,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重大伤害甚至给整个国家的发展带来严重伤害。很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严重后果,在倡导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高等教育本土化也被提上高等教育章程。只有在结合教育本土化的条件下发展国际化高等教育才能为发展中国家赢得双赢局面,我国也应高度注意这个问题。

“本土化”、“国际化”,从这两个词汇上看它们的意思好像是截然相反的,但是实际上它们并不矛盾,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是对立统一的。“现代人有一头晕目眩的感觉:一方面是世界化,人们看到而且有时承受着世界化多种表现;另一方面是他们在寻根,寻找参照物和归属感。”——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当世界走向国际化的时候,高等教育比任何时候都重要,高等教育本土化和国际化并不矛盾。教育本身具有民族性的特点,也因为这一点高等教育才有国际交流的必要。

2.2如何培养学生国际化

(1)中外合作办学

中国到国外办学,外国到中国办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接触国内外教育,这样的高等学校出来的学生会更国际化。因为他们既接受了我国本土化的教育又接受了外国优质的高等化教育,势必具有双重特点。这样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国际化特点。

(2)国内外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

我国可以派遣一部分教师和学生到国外教学和接受教育,也可以邀请一部分国外教师和学生来我国教学和接受教育。国内外学,统一学分评估模式,让国内外互相承认各国的高等教育学生的学分考核,这样既促进国内外交流又有利于培养我国高职学院学生的国际化特点。

(3)学位护受

联合推广国际高等教育高水平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制定国内外学位可以互受的制度。比如中国可以给美国学生颁发著名大学毕业证,美国高等院校也可以给中国颁发清华等著名大学的毕业证。这也有利于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国际化特点。

3.如何打造教育知名品牌突出学生全面的素质

引进国外优秀教学资源,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建立并培养国际知名的学校,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主要有:

(1)政府投资建立国际名校

(2)引进国内外教育界知名人士负责学校教育任务

(3)整合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

4.结束语

为了推动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需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在保持我国教育本土化的条件下,积极推动中国高水平机构的海外办学,为中国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与世界分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文章在我国高等教育本土化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的高等教育需整合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国际化和打造高等教育的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张彦山.教育国际化及其利弊分析[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2]董祥智.教育国际化[J].湖北教育.2002(0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600字(精选

    - 阅0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因参会人员有会议冲突,原定于___月___日上午11:00召开的会议管理制度宣讲会推迟至___月___日11:30在会议室(2)召开,请大家准时参会。注:《会议管.....

    铁路通知范文(精选5篇)

    - 阅0

    铁路通知范文【篇1辞职报告也称为辞职申请书,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申请书。本文给大家提供辞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xx:您好!首.....

    大班德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整理2篇

    - 阅0

    大班德育教学工作总结篇1转眼间,一学年的工作就结束了,回顾一年的工作,在各位领导、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我认真的做好各项工作,让我的孩子们在这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幸福的成长与.....

    写仙人掌的作文范文(4篇)

    - 阅0

    写仙人掌的作文范文篇1在许许多多的花草树木中,我最喜欢仙人掌。有一次,放寒假了。一天,妈妈带我去云台花园游玩。我们来到玻璃馆里,有好多仙人掌都不怕外面的冷气,它们迎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