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的认识(6篇)

来源:网络

生态学的认识篇1

这一工作开展起来相当困难。这是因为“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是极其复杂的,也许无法获得结论性的和毫不含糊的解决”,[3](31)“而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马克思那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意识形态定义”。[4](1)总体看来,国外许多文献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只理解为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如有人认为,“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是偏见和假相本身”,[5](14)萨缪尔森则指出“卡尔・马克思认为它(指意识形态――引者注)代表阶级立场因而是虚幻的(荒谬意识)”。[6](37)国内学者中,有的基本赞成这种看法,如俞吾金、周宏,有的却认为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如杨生平。实际上,马克思是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上使用“意识形态”。其一是特殊的具体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比如“德意志意识形态”,它指的是“以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最近的德国哲学和以其不同的先知为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其二是一般的“意识形态”,它是指统治阶级借以维护自己统治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把这种思想体系称作“观念上层建筑”,该思想经列宁合理发展后意识形态成为一个较为中性的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明显受到了马克思经济学的影响,因而存在着一些理论上的共识。[7](7)比如,两者都承认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都强调意识形态和法律规范的协调与相容。尽管如此,二者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一、两种意识形态理论的分歧

(一)意识形态的本质和功能

诺思认为,意识形态的本质是指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包括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的一整套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意识形态上,我是指所有人在解释他们周围世界时所拥有的主观观念(即模型和理论)。无论是在个人相互关系的微观层次上,还是在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的宏观层次上,它提供了对过去和现在的整体性解释,诸如共产主义信仰,,个人所建立的理论都具有根据世界应该是怎样组织的规范看法色彩”。[8](36)意识形态的制度性作用或经济功能表现为:第一,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一致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形式出现,从而减少信息费用与谈判费用,使决策过程简化。第二,意识形态与个人所理解的关于世界公平的道德伦理判断不可分割的交织着。意识形态能够克服“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第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动员激励整合功能。

马克思认为,实践性是意识形态理论的根本特征。其意识形态的根本含义: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在没有阶级对立的原始社会,它表现为社会意识,充当着人类文明发展载体的角色;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由于社会物质实践的变化,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就具有了阶级性和虚假性――即作为“阶级社会的维护意识”而存在,这是其本质的规定,此时的意识形态要担负双重功能: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和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载体”。[9](48)

可以看出,第一,诺思的意识形态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它不研究意识形态的社会性质。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阶级意识,原始社会虽然存在各种社会意识,但并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马克思还深刻揭示了意识形态背后的利益集团关系。第二,诺思特别强调经济价值观(公平)且对其经济功能分析较为全面透彻,较少涉及政治和文化价值观。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完整包括了经济价值观(公平与效率)、政治价值观(民主与自由)和文化价值观(先进和多样)。第三,“市场意识”是诺思的重要价值取向。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文本里没有“市场意识”,后来邓小平开创了“阶级意识”与“市场意识”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二)意识形态的根源与变迁

在诺思看来,由于人总是要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同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又总是处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环境中,于是在交易中就会发生欺诈、偷懒、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而意识形态就是防止机会主义而缔结的重要制度。可见,诺思是以个人之间的市场交易行为为背景来理解意识形态的,认为交易是意识形态产生的源泉。然而,他又认为“每个人的意识形态的一个固有部分乃是关于制度的公平或公正的评判”,[10](55)带有“天赋公平观念”的神秘性质。诺思指出,“不同的意识形态起源于地理位置和职业专门化”。[11](56)这总体上符合“实践――意识”的规律,但不同地理位置和职业对于意识形态的作用机理诺思却并没有研究。对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为什么会发生改变,诺思也没能提供清楚的解释。难怪他承认“伦理规范也仍有一些无法解释的问题。是什么使伦理演进或消失?”“我们没有一个对社会伦理规范的合理解释”。[12](59)

在马克思看来,“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照相机中一样倒现着,那么这种现象也就是从人们的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象在眼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物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13](29-30)从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坚持的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原则,即意识形态的真正根源在于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特别是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实践,物质生活实践不仅决定了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性质,也决定了意识形态的更新和变迁,意识形态的历史发展只是物质生活实践的历史发展的观念表现。至于意识形态的不同,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生产和分配中的地位决定了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而处于不同阶级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意识形态。

(三)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的关系

制度变迁分为渐进式变迁与激进式变迁。诺思对渐进式的制度变迁的路径作了精彩的说明。他的制度变迁包括根本性变革和边际调整,正式制度偏离习惯所指示的风险的程度决定正式制度的“边际”的大小,在“边际”,人们是按“习惯”(意识形态)来行事的。改革只能从原有习惯的“边际”开始,意识形态为改革起了先导作用,制度在边际上连续的演变造成了正式制度的演变。若没有足够时间来改变“习惯”,新的正式制度成了没有基础的“金字塔”,改革者最终会因支付不起维持正式制度的成本而“破产”,新制度只能缓慢地从旧制度的孕育中产生。诺思指出不同文化和意识形态决定了制度初始选择的差别,并详细考察了其具体机制,是颇具洞察力的。但他进一步认为,“如果不认识主观偏好在正规制度约束逻辑下的重要作用,我们就不能理解历史(或当代经济),它使我们以零或非常低的成本表达我们的信念和思想,有组织的意识形态以及宗教狂热在决定社会和经济中起的重大作用”。[14](60)这里“观念决定历史”的历史观暴露无遗,而对后者的批判恰恰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点。

马克思也不否认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制度变迁有重要影响,但这是以承认意识形态的受动性为前提的。他观察到,以往的意识形态理论“认为观念统治着世界,把观念看作决定性的原则”,[15](16)“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16](739)针对这种情况,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的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7](31)正是生产物质生活的物质生产实践为全部人类历史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物质生产实践及其所赖以进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也为意识形态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另外,马克思从阶级斗争出发,合理地解释了激进式变迁或称革命式变迁。而诺思承认自己未能说明“常常是暴力和革命的结果”的“非连续性变迁”。[18](65)

综上所述,两种意识形态理论尽管存在着共识,但也存在着较大分歧。总体看来,诺思对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和连续性制度变迁进行了颇具洞察力的刻画,但他的分析框架对意识形态的生成机制、变迁及未来发展的解释力明显不足,用意识形态充任连续性制度变迁的长期动力和激进式变迁解释的缺位更加引人诟病。比较而言,马克思虽没有对意识形态进行特别微观的分析,但它“提供了整体社会的视界”,对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演进作了逻辑一致的说明,其“生产――产权――意识形态”的分析框架迄今仍是最有说服力的分析框架。

二、意识形态理论分歧的根源

我们认为,导致两种制度经济学范式意识形态理论分歧的根本原因是方法论,因为方法论决定了概念和理论逻辑。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个体主义和建构理性主义,马克思的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是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的统一、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统一。

方法论个人主义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统。卢瑟福指出,“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关键假设可以概括为三项陈述:(1)只有个人才有目标和利益;(2)社会系统及其变迁产生于个人的行为;(3)所有大规模的社会学现象最终都应该根据只考虑个人,考虑他们的气质、信念、资源以及相互关系的理论加以解释。”[19](38)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理论思路是,只有个体才进行选择和行动,而群体本身既不选择又不行动,社会总量只是个体所作的选择和采取行动的结果。运用个人主义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个人的主观动机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行为是考察问题的出发点。

如前文所述,新制度经济学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引入意识形态范畴是为了克服个人之间市场交易行为的机会主义,服务于制度变迁模型。因此它采用的是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这给它带来了不可克服的困难。新制度经济学将意识形态和认知结构等范畴纳入人类行为理论之中,本意是说明意识形态在人类行为中所起的作用。但是,在其体系中,意识形态本身又是人类行为在动机驱使和认知结构的约束下的产物。因此,陷入“意识形态决定动机和认知结构,而动机和认知又决定意识形态”的无限循环论证和个人与社会二律背反的困境之中。

在演进理性主义的代表哈耶克看来,人类社会只能是演进的,对人类活动起着制约作用的制度规范,都是人类理性长期演化的产物,而不可能是人为设计的。诺思对此提出了批评,他反对将制度看作无目的的个体行动的集合,他不认为个体的目的在制度变迁中无所作为,甚至在很多历史场合,个人对制度的设计在制度变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制度建构主义的思想本来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当把它与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容易得出的逻辑结论是“个人动机和观念决定历史”,滑入了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则在充分肯定人类生存需求的作用的基础上,从人类系统与自然界系统间的关系入手,首先引入劳动实践确立历史前提和起点,从满足需求的方式、社会手段入手,肯定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通过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把握住社会分工协作体系中对社会生产有不同支配能力的各个集团的性质,并由集团的性质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去认识“现实”人的本质。这样,马克思利用制度整体主义方法清晰地阐述了具体个人动机和意识形态的产生与发展、社会作用的性质以及个体利益决定的机制。[20](59)显然,马克思把社会及其历史发展规律性对个人活动的规定作用放在第一位,其观点和方法论个人主义是格格不入的。

当然,制度整体主义并没有完全否定个人自由意志的作用。马克思就说过,“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社会的运动是由个体的选择和行为汇合而成的。但是,现实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60)人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因此也就不能自由选择由生产力决定的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相反,从社会的整体变迁过程看,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中形成的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着他们各自所处的社会地位、利益关系、价值取向和心理特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空间。

总之,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他的方法论是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的统一、演进理性主义与建构理性主义的统一,只不过在他那里制度整体主义高于制度个体主义。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增刚.制度经济学的三大范式[A].邹东涛.经济中国之制度经济学与中国[C].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10][11]道格拉斯・C・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6]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的意识形态[A].温特劳布主编.当代经济思潮[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J.Larrain,MaxismandIdeology,MacmillanPress,London,1983.

[5]H.M.Drucker,ThePoliticalUsesofIdeology.MacmillanPress,London,1974.

[7]程恩富.新制度经济学[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

[8][12][14]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9]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3][15][16][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8]林岗.诺思与马克思:关于制度变迁道路理论的阐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1(1).

[19]卢瑟福:经济学中的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0]林岗等.制度整体主义与制度个体主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IdeologyTheoriesinTwoParadigmsofInstitutionalEconomics:

DisparityandRoot

SunFengyiAbstact:Asthetwoparadigmsofinstitutionaleconomics,thereareobviouslydisparitiesintheinnatecharacterofideology,thefunctionandsourceofideology,thechangeofideology,therelationofideologywithinstitutionalchangebetween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andMaxismeconomics.Maxsanalysisframeisstillthemostpersuasiveuptothepresent.Thebasicrootthatcausesdisparityis:Methodologyof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isinstitutionalconstructionlismandinstitutionalindividualism,Maxsisthecombinationofinstitutionalindividualismandinstitutionalholism,thecombinationofinstitutionalconstructionlismandinstitutionalevolutionism.

Keywords:institutionaleconomics;ideology;ideologytheory;disparity;root

生态学的认识篇2

关键词:生态学课程;课程教学;生态意识;大学生

当前生态问题日益突显,已经成为急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方向。在党的十,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明确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是重大的社会发展趋势,教育要顺应并推动这一趋势。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其生态文明观直接影响了国家未来的生态文明,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强化生态危机的生活感官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引进学生身边的案例,对案例逐一深度分析并予以情景再现,让学生成为危机中的“主人公”,让学生对生态危机有更深刻的体验与带入感,对生态危机意识有更强的生活感官。让学生通过生态学的课程学习,切实感受到生态学是与生活息息相关,实实在在的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学老师可以巧妙地设置课程内容来强化大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并利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来强化学生的认识。

二、分析生态危机的背后机理

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在通过案例强化学生对生态危机的生活感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学科角度和理性思维去分析和掌握生态危机发生与防治的背后机理。学生只有对生态危机有了科学认知,才能形成科学的生态意识,才能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看待生态危机的发生,从科学的角度去构建合理的生态运行机制,从而思考生态危机防治的具体措施。生态学课程老师通过分析生态危机背后的机理,来让学生从理性上对生态危机有深层次的认知,进而通过生态学课程的理论来帮助其形成生态意识。

三、注重生态行为的日常

“落地”在生态学课程教学中,生态学课程老师应更加注重将学生所形成的生态学意识转为日常行为。强化大学生生态意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大学生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尤其是在生活中能够将生态意识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将其内化为一种生态素质。如不乱丢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注意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都是生活中随处可以践行生态文明的载体与路径,我们可以做的、可以结合的还有很多。在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路径中,要注重将所学知识予以“落地”,要更多地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进一步提升生态理念,把生态意识运用到生活、社会的各个领域。

四、加强生态意识的立体宣传

生态危机已经到了无法躲避的阶段,但是学生对生态危机的理解普遍不深刻。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生态危机的立体宣传,将生态文明意识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举办系列讲座、知识竞答、辩论、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作为课程教学之外的重要补充,使学生生态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叠加效应,深化对生态意识的认知与落实。

五、整合各方资源合力

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过程复杂而曲折,涉及到不同的领域。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仅仅凭借某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仅是课堂、学校的事,还是整个社会的事,需要形成合力。一是课程教学要注重与社会资源之间的结合,要不断拓展社会资源,开辟更多的社会实践基地,促进理论与实际相融合,同时社会实践基地等社会资源与平台,要更多地利用教育载体承担社会责任,相互促进。二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规章制度及实施路径尚未健全,高校应加强制定与有效引导,给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与引导。三是强化多媒体运用于社会监督,在日常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便捷优势与监督作用。四是及时抓取和把握社会主流思想与生态意识之间的结合,如在慈善、植树等活动中开创具有鲜明特征的生态主题活动,协同发展形成强大合力,借此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意识。

六、结语

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意识的培育是必经之路,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育尤为关键。本文对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培育路径进行思考和分析,对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与认知升级、生态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雪菲.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2]孙丹丹.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大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崔晓芳.我国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及其哲学思考[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1.

[4]杨淑萍,马玉香,奚秀梅.生态学视角下大学生环保教育课堂教学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123,160.

生态学的认识篇3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认知认同

“认同”指主体赞同他人的某种观点或行为,从而对这种观点或行为自觉地认可、接受甚至尊崇和倡导。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体系或价值观体系,意识形态认同即主体赞同和认可某种价值观体系,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它,最后达到支持、拥护和尊崇的境界,并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主要表现为,主体能够从心理上接受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关的各种形式的教育,能够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在政治实践中高度拥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处于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全党自觉自愿支持、拥护、倡导和认同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然而,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并不理想。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全球化、经济转轨、多元意识形态、宣传网络阵地等多方面的挑战,出现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危机和信仰边缘化,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指导地位。而这一严峻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高校是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的重要场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教育又是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知认同出现严峻挑战的局面,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应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作用,牢抓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关心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战斗力、感染力、影响力和亲和力。

一、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旦失去战斗力其执政地位将动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将缺乏凝聚核心从而丧失其主导地位。邓小平同志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人民群众的认同感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只有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制度、改革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安康,才会真正拥护和内化。只有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才能更好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事业,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因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构建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信仰认同的基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保证。党只有居安思危、不断完善自己,提高领导水平,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才会产生强大战斗力,才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才能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进而稳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党的十报告在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也是人民的要求。党的执政地位的完善和加强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得以巩固的根本保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只有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才能让人民信服;只有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才能让人民拥护,进而巩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地位。新形势下,党面临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和消极腐败危险,严重影响党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严重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要从严治党,将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又常新的战略任务来抓,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以实际行动彰显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独特魅力,以此来带动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二、培养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斗力

同志曾说过:“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队伍。”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中青年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和宣传者,对增强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战斗力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学者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经常性地研究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并解决新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保障。他们坚持并发展着马克思主义,是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力量。此外,高校辅导员是校园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倡导者,也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信仰者和传播者,是党联系青年大学生的纽带和桥梁,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榜样性力量。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的重要成员。打造出政治素养高、思想品德好、法治意识强、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高校辅导员队伍,是培养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力量保证,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战斗力的关键之举。

马克思主义学者要不断提高自己,首先要根据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探索新知识,推出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价值性的优秀科研成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推向前进,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战斗力,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其次要刻苦钻研,求实创新,增加知识储备,不断提高知识和理论的创新能力;再次要熟悉和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更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培训,成为合格的传播者和宣传者。此外,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培养优秀精干高校辅导员队伍,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国家和高校要重视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辅导员也要注重完善自我,同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要有反对教条、突破陈规的政治胆识和理论勇气,把握时代变化和发展实际,解决大学生实际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要在重大的政治观念和理论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决与各种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争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定拥护者和传播者,为青年大学生树立示范榜样。

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宣传作用,增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感染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两课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两课”对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作用。“两课”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融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德育性于一体,并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基本要求的重要课程,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主要途径,其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青年大学生处于政治观念塑造期,对事情的态度与兴趣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表现形式教学,才能引起青年学生的共鸣。因此,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讲究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感染力和说服力,让广大青年大学生乐于接受并主动拥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增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感染力,需从三个方面入手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第一,课程内容创新。只有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内容创新,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来指导和教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必须适时放弃有历史局限的理论观点,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与时俱进科学概括,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创新。第二,教学方法创新。高校教师应重视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要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大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大学生正确分析和看待时事热点问题。第三,解决问题创新。针对不断出现的政治、经济、社会理论问题,要善于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研究和回答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视野和解决问题的新领域,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指导意义,让大学生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和感染力所在,从而乐学、乐思、乐于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四、牢抓网络思政教育阵地,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高校的媒体是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纽带,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党委把握意识形态教育主动权的重要阵地。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进步,网络作为新兴媒体,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趣味性强等特点深受青年大学生的欢迎,已经成为大学生互通信息的新渠道,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新时空,成为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新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或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迅速占领。因此,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把握主动权,开拓主阵地,畅通主渠道,弘扬主旋律,努力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贯穿到日常新闻舆论宣传的全过程,使网络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长久传播阵地,从而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

网络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渠道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强烈冲击着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带来一定的冲击与挑战。因而,在进行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网络舆论的控制。高校要重视校园网络建设,打造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密切关注网络舆论动态,切实了解青年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与他们的交流沟通,及时解答大学生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切实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和引导,使校园网络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还应提高网络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和引导。要善于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保证网站健康、规范地运行,充分控制网络舆论导向,严防网络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腐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垃圾信息、黄色流毒等有害信息对青年大学生的侵蚀。还要着力打造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又擅长网络技术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影响力,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五、关心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代表着人类历史进步的方向,它全部学说都立足于人的发展,关注“现实的人”,且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质,充分体现着人文关怀,充满着亲和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既能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政治辨识力,又能增强大学生对各种错误思潮的抵制力,确保大学生在政治态度、基本立场、战略全局等方面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立场坚定。对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同缺失的问题。长期以来,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定位主要放在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上,一味追求政治认同,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所应具有的大众亲和力的建设,而这种亲和力才是吸引青年大学生的关键所在。高校是青年政治社会化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要在关心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彰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亲和力上下功夫。

要实现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高度认同,既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营造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轻松自由环境,又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把为学生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关心学生成长成才,在学习、生活和娱乐等方面,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青年大学生的根本利益。高校要创造灵活宽松的环境,鼓励大学生参与学校各项事务的管理过程,参与民主管理和事业发展,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突出大学生主体作用,强化其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同时,鼓励大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社会观察和实践锻炼,了解社会规范,反思个人行为,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辨别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高校还要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切实反映青年大学生合理诉求,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注、关心和关怀,深刻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带来的幸福感,切实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这样,青年大学生才会自愿自觉地赞同、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1]赵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研究[J].党政论坛,2013年第4期.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文集(第7卷)[M].人民出版社,1999.

[4]常利国.80、90后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6]徐兰宾.着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三种能力[N].江西日报,2012.

[7]方以启.关于我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8]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李春敏.认同: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新课题[J].党政论坛,2008.

生态学的认识篇4

关键词:初中英语;被动语态;教学尺度

2010年11月下旬,我区在宇航中学召开了九年级期中联考分析会。作为初三年级的一位老师,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会前听取了该校初三各科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英语学科听取了第九单元WhenWasit1nvented?Sect]onAPerlod1部分,这是一节讲述被动语态过去式的语法课。在课程的最后,讲课老师将被动语态的各种形式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并让学生抄下来记忆,这一点成了评课的焦点问题。

许多老师认为《中考说明》中明确规定:初中部分的被动语态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和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因此被动语态的其他形式没必要呈现给学生。大部分老师认为英语学科毕竟不是本民族语言,对学生来说,能将考纲的知识点掌握就已经不错了,讲得太多,反而将学生弄糊涂了,可能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些老师认为,被动语态的其他时态和形式都是高中知识,内容比较庞杂,在高中一个单元才学一种形式,现在给学生讲,那纯属白下功夫,浪费时间,学生根本吃不消,再说初三时间这么紧,根本没那个时间。总之,对课堂将被动语态知识的延伸,几乎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我当时保留了我的意见,我认为任何时候对知识的延伸和拓宽都是不可缺少的,它能够引领并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更深层次的理解知识的无限性,细细的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延伸和拓宽能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打好基础,做好铺垫,起到科学的导向作用。但上面各位老师所说的问题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看来这个问题很严重。那么究竟该如何来解决我们教学中的这一问题呢?作为一个初三英语老师,我回来后反复研究《中考说明》,同时还研究了近年来的一些中考教辅资料,教学参考书,历年的中考试题及模拟题,包括一些优秀的课件,结合高中阶段的教材,经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我得出了如下结论。

生态学的认识篇5

1前言

随着我国公路交通的飞速发展,公路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科学环境、景观风貌造成的影响,对施工区域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冲击,也引起了多方的关注。特别是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公路工程的施工对景观环境的影响极可能是不可逆的。本文通过分析公路施工对景观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景观环境防治措施,为公路工程的景观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参考,以减少公路施工给景观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2沿线环境特征

宁夏回族自治区某一级公路工程位于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800~1500)m,最高海拔3556m。可利用草场46×103km2,主要为荒漠、半荒漠草原。沙漠面积34×103km2,主要是腾格里、乌兰布和两大沙漠。为典型的大陆型气候,以风沙大、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为主要特点。年降雨量(80~220)mm,年蒸发量(2900~3300)mm。日照时间3316h,年平均气温7.2℃,无霜期(120~180)天。

本项目在地理区域上属温带荒漠干旱区,由于受降水稀少、蒸发量大、风大沙多、土壤贫瘠、地上地下水源相对缺乏且分布不均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植被具有显著的荒漠区域植被特点,表现为区系贫乏、种类稀少、结构简单、分布稀疏。形成了以旱生、超旱生、盐生和沙生的灌木、半灌木为主的建群种和优势种。随着气候干旱风沙频繁,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地表植被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脆弱。土壤盐渍化面积同趋扩大、加重。由于沙漠化面积的逐步扩大,而引发产生的沙尘暴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

3公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其主要出现在施工期和营运期。表现为建设工程对土地的占用,工程的开挖对水体、植被等生物环境的影响,以及由车辆行驶噪声、施工机械噪声、汽车尾气、施工营地、工程现场形成的污染对沿线环境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根据拟建公路的工程、公路沿线地区的生态、噪声、空气等环境特点,对拟建公路的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筛选,从而确定了严重影响、一般影响和影响较小因素,其结果见表1。

受拟建公路影响的环境因子筛选表1

工程活动

环境因子前期

工作施工期营运期

自然环境水土流失

植被破坏

空气质量

噪声

土壤质量

土地利用

地表水

社会环境工业++

农、牧业+

交通+

社会经济++

公众健康

居民生活质量+

拆迁

注:明显影响一般影响影响较小“+”表示有利影响

3.1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公路工程对植物资源的影响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对植物资源的影响极小。

在道路施工期间,施工方投入大量物资和劳动力,人员较多,活动范围较大,对施工区周围植物资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施工方的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生境的影响,施工机械对动物的干扰,施工中对所经过的滩涂、草地挖方和填方将对两栖和爬行类,特别是对两栖类动物小生境的破坏等。工程建设用地将永久征收一定数量的灌草丛,使资源面积减少。道路施工时取弃土石方、人流和车流进入,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施工过程洒落的水泥,都会对周围植物的生长带来直接影响。该项目区处在荒漠区域,植被结构简单、分布稀疏,大量施工机械,人员的进入,如不加以防范会对已经脆弱的植被结构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营运期也可能因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分割会对野生动物产生阻隔影响,主要表现为因生境碎化,可能使个别动物所需的生境面积缩小,或迁移它处,从而导致公路沿线周围环境的动物数量有所减少。

3.2对生态效能和景观风貌的影响

公路建设将使施工区域内草场资源减少,特别对于分布在荒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这些区域的草场资源可以防治水土流失、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降低噪音、改善环境。工程建设一旦开始还会造成一定数量的生物量损失,造成地质结构、地表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势必会降低施工区域的生态环保效能。

公路工程的实施对景观风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阶段。西北地区公路建设沿线地植被主要以生态脆弱的人工种植林为主,施工期间,路基土石方开挖填筑、取弃土场开挖、施工便道修建及施工过程碾压、附属场地整平和基础的开挖等都将使得原地貌遭受扰动破坏,改变局部地形地貌,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材料堆场、施工营地和运输通道等临时工程在施工期间对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表裸露,严重影响景观整体性。

3.3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道路施工期间和营运期间都会对项目区及周边环境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主要包括:空气环境、水环境、及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空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工程施工产生扬尘、粉尘等对空气环境造成的影响,该项目区域;运营阶段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碳氧化物、氮氧化物及多环芳烃化合物等)会产生大气污染。

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间跨河桥梁施工、施工营地生活污水以及建筑材料运输与堆放对水体的影响等;运营期间机动车行驶产生一定量的污染物,公路沿线收费站的洗车废水和生活污,降雨时将随着雨水被冲刷至附近的沟渠,会对沿线水体造成不利影响。

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施工期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废料、工程土石方废弃物、拆迁垃圾等固体废弃物,若不妥善处置,不仅会影响景观、污染空气等,还会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

4公路工程景观生态影响防治措施

4.1公路工程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防治措施

加强道路两侧的绿化,恢复林缘景观,以减少公路营运对环境的污染。对林区边缘、隧道口和涵洞口采用加密绿化带,并尽可能的扩大绿化面积,以有效的防止灯光和噪音对野生动物不利的影响,并保障行车安全。在野生动物的重点分布区,尽量多设置以方便动物通过和迁徙的构筑物,公路两侧应建有效的保护设施。严格管理措施,限制噪声,减少尾气污染等。加强隧道口、涵洞口和桥下植被的自然景观恢复,以更有利于动物通行。加强对承包商的宣传教育,特别是有关法规、野生动植物的简易识别及保护方法。加强施工的生态监理,监督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措施和行为,防止捕猎和乱砍滥伐,加强动植物检疫和环境监测。

4.2公路工程对生态效能和景观风貌影响的防治措施

严格控制路基开挖施工作业面,避免超挖破坏周围植被,在荒漠化严重区域,开挖回填时应有监理人员现场监督。工程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按设计规定的取弃土(渣)场进行取弃料作业,不允许乱取土,不允许将工程废渣随处乱排乱放,更不允许排入河中。路基施工和弃土(渣)场施工前,应将占用地的表土层剥离,并在临时用地范围内适当位置进行集中堆放,并采取临时拦挡和覆盖措施,防止雨淋造成养分流失,以便用于后期的绿化和土地复垦。对于坡面工程及时采取工程或植物防护措施加以防护。凡因公路施工破坏植被而裸露的土地(包括路界内外)应在施工结束后立即整治利用,恢复植被或造田还耕。在沿线有野生保护动物分布的路段设置禁鸣标志。

4.3公路工程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1)大气污染物防治措施

施工现场经常洒水可有效的控制扬尘。运送砂石料的运输车辆,用帆布、盖套等遮盖,以防物料飞扬,沿途撒漏。水泥混凝土混合料的拌和,应采用站拌方式,拌和站应离居民区和敏感点至少250米,另外拌和站须配备除尘设备。沥青混合料应采用集中厂拌方式,其拌和机应配备有除尘设备,拌和厂应离居民区和敏感点不少于1公里。公路中桥梁结构应多采用预制构件。

(2)水污染物防治措施

施工材料(如沥青、油料、化学品等)应远离地面水,并提供环行排水沟和渗水坑,以防意外溢出污染地面水。现场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应建立临时化粪池进行集中处理,严禁直接排入水体。修建道路排水工程时,应建造临时绕行渠道,以便继续使用灌溉渠和排水沟。有河沟的地方修建桥梁时,应注意避免施工钻桩的水或石渣直接污染水源。

(3)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

施工期施工人员居住场地附近设置临时垃圾集中堆放场地,生活垃圾定期清运至附近垃圾处理场处置。加强施工期现场管理,垃圾及时清理,妥善处置。施工结束后,施工场地应及时平整,清场要彻底,建筑垃圾用于场地回填,不可利用部分与施工人员生活垃圾一起统一收集送附近垃圾处理场处置。营运期在服务区、停车区和收费站等区域设置垃圾收集桶和垃圾收集池收集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分别送往临近的城镇现有垃圾处理场处置。

5结语

在我国西北地区,生态一直比较脆弱,特别是荒漠化严重地区。公路的建设,施工周期长,动用大量重型机械,施工人员众多,对路线区域的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分析公路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因素,对于工程建设过程认识、控制和保护当地脆弱的环境十分必要。

生态学的认识篇6

【关键词】意识形态;虚假性;功能;实践性

一、意识形态的含义

1、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意识形态问题向来就是当论界探讨的热门问题。西方意识形态理论界大都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他们持批判的态度。而国内很多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有多层意义,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界定也并没有那么唯一。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序言中,马克思认为:“迄今为止人们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标准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不受他们支配。他们这些创造者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马克思在这里所指的意识形态就是等同于虚假意识;但是在另一段话中,“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这里就说明了意识形态在某一方面,表现为社会中人们的意志、利益和愿望为内容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征就是直接参与了社会生活,是以实践为目的的观念表现,这里并没有虚假的意思;除此之外,“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从这段可以看出,意识形态也并非“虚假”,因为它是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统治阶级思想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一种合法化价值化的思想体系,并且是人们所认同的社会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是客观上把每一种社会的统治思想视为意识形态,并没有否定和虚假的意味。由此看来,并不是所有的意识形态都是虚假的。所谓“虚假性”,实际是以往存在于阶级社会中某种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从根本上否定了存在和意识、生活和思维的关系,不是从生产、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而是站在观念、幻想的角度代替了现实,从而具有一定的虚假性。

2、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涵

意识形态在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统治阶级的思想观念体系。从人类步入了新世纪,意识形态似乎就成为了一个贬义词,从现实方面看,有的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过去的挫折和困难是马克思意识形态化的结果。比如,苏联解体,这个曾经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瞬间崩溃。事实上,这一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误解。社会主义实践表明,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与它的实践的指导思想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把指导错误完全归结于意识形态显然是一种错误的看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科学的内涵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意识形态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它所蕴含和倡导的价值观一定是符合社会正义和人民的利益,能促进人民健康、自由的全面发展的;第二,意识形态是能够包容和适应时代变化所带来的与时俱进的灵活性。意识形态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结构越完整,它所存在独立性和稳定性就越强,所以一个成功的具有灵活性的意识形态才能带给时代新的启迪和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因此,构建一个科学的马克思意识形态,也就是为构建一个健康的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认清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是一个不断继承和接受本国以及外国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过程。把意识形态的关键问题放在“回到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有机统一起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的发展和运用。

3、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在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成为了一个价值系统,无论是虚假的还是科学的,都是对现存社会的反映,都会带有一定阶级性。马克思一直视科学技术为生产力,将其看成意识形态,但是很多学者却不这样认为,比如,俞吾金曾说过:“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是个否定的概念,它以歪曲的、颠倒的方式反映着现实世界,而科学技术则是以客观地、正确地反映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为根本特征。因而与意识形态有本质的差别。”我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不是对立的,它们各自承担着自己领域的不同任务,科学技术既是具体学科的理论知识的研究手段,又有特定时代,特定主体的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密切联系,一切阶级都是依靠先进科学成果来向他人显示自己的社会意识形态,去发展和创立新的社会意识。因此,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

既然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不可分割,那么社会科学是不是意识形态呢?有的学者认为,社会科学必须实现非意识形态化,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有的学者认为,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科学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不能片面的和绝对的脱离意识形态而单独存在。我认为,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是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的关系,一种是学术上的合法性,另一种是社会建设中各种制度的合法性,社会科学离开了国家的支持是没有希望的,而国家的发展也必须借助科学的合理性向前发展。

因此,意识形态具有多样性,与各种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巨大的影响,我们不能单一的看待,要全面的观察。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600字(精选

    - 阅0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因参会人员有会议冲突,原定于___月___日上午11:00召开的会议管理制度宣讲会推迟至___月___日11:30在会议室(2)召开,请大家准时参会。注:《会议管.....

    铁路通知范文(精选5篇)

    - 阅0

    铁路通知范文【篇1辞职报告也称为辞职申请书,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申请书。本文给大家提供辞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xx:您好!首.....

    优秀范文开学典礼作文(精选5篇)

    - 阅0

    开学典礼作文篇1满载丰收的成果,捧着沉甸甸的金秋,在一片喜人的景色中,我们迎来了20ss届新同学。首先,让我代表二中全体教师对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学们,你们今天所见.....

    酒店服务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整理7

    - 阅0

    酒店服务员个人工作总结范文篇120xx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是繁忙的一年,是辉煌的一年,酒店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xx经理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体员工齐心协力,勤奋工作,取得了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