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6篇)

来源:网友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篇1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

(1)单亲家庭。单亲家庭成因一般为父母离异、一方去世、父母分居、未婚生育。单亲家庭已成现代社会生活普遍现象。戴晓阳发现单亲家庭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和人际信任方面都显著低于非单亲家庭儿童。家庭的缺损意味着从此有一方要从家庭中退出。幼儿期处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父母双方都在儿童认知、性格、社会化发展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榜样作用。如女性的形象思维较强,而男性在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上却由于女性。另外,父亲一般在培养子女独立性、自信心和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较母亲的影响力要强;而母亲则在爱心、言行举止等方面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的缺失,将会使幼儿产生被抛弃的担心。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孩子会或多或少的知道一些别的孩子家里的情况,并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比较。更容易缺乏自信,形成自卑心理和嫉妒心理。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这类孩子往往选择拒绝与同伴交往。

监护者由于家庭的缺损而产生不良情绪,或因忙于工作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孩子产生各种心理压力,并无法得到释放,将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孤独、自我封闭、无助、抑郁。另一方面,单亲家庭中孩子的监护者在教育孩子上更容易走上极端,如对孩子的各个方面都要求过高,更容易使孩子产生否定感。或为了弥补单亲家庭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而过分溺爱放纵孩子。幼儿的要求总是得到满足,导致了他们的抵抗挫折的能力无法得到锻炼。有些单身的父(母)忙于工作或缺乏责任感,对孩子监管不力。社会评价的压力和幼儿自身思想意识的不成熟,导致幼儿难以承受单亲家庭的现实,变得自暴自弃、敏感、情感脆弱、情绪波动大、沉默寡言、仇恨等问题,并在成长过程中,把出现的问题归咎于家庭的不完整,形成错误的归因。

(2)独生子女家庭。万传文等对五岁至七岁独生和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研究中也发现,虽然助人行为和攻击行为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上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非独生子女在独立性却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郭克敏等对学龄前独生子女的调查表明,独生子女在语言发展、智力发展、知识掌握和卫生习惯上显著由于非独生子女,但是独生子女更易形成任性、胆小、自我服务能力差和自私等特点。由此可见,独生子女家庭确实影响了幼儿的心理健康。一般独生子女的家庭经济比较宽裕,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培养和教育孩子,因此独生子女的言语的方面会高于非独生子女。但独生子女被家里捧在手心里,得到了家里所有大人的呵护和宠溺,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和性格,如执拗、浪费等。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兄弟姐妹的竞争,孩子不需要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博得家长的赞许和肯定,变得自私,懒惰。并且缺少了在与兄弟姐妹的互动中,形成的同情心和抗挫折能力。

・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包括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放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和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溺爱型的教养方式多见于独生子女家庭,对幼儿过分关心、过分宠溺和关注,满足孩子提出的各种愿望,害怕孩子受到一丝的伤害。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使得孩子屈服于父母的权威之下,变得唯唯诺诺,胆小怕事。或者变成两面派,在父母面前假装服从,却背离父母做自己的事情。放任型的教养方式下,儿童有绝对的自由,不易形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选择尊重孩子,但不过度放纵。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影响幼儿的认知和个性发展。

・其他家庭因素

(1)留守儿童。刘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生存状况的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语言发展较缓慢,卫生,行为和学习习惯差,更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心理危机,如冷漠、自卑、敏感、不合群、孤僻、缺乏自信和攻击性。另外,吴凡等对农村留守幼儿认知发展研究表明,除了数的概念的发展,留守幼儿在思维发展、安全认知发展、社会认知发展与言语发展等方面,显著落后于非留守幼儿。

(2)隔代教育。隔代教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虽然祖辈家长与父母相比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有充足的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对于幼儿的发展确有好处。但是,如果孩子的过多时间是与祖辈家长一起,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首先祖父母(外祖父母)不经意间溺爱孩子,过分包容孩子所犯的错误。什么事情都顺着孩子的意思去做,为孩子包办代劳,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形成任性自私等不良品格。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受到严重遏制,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受到打击,对别人的依赖性超出了普通家庭的孩子,变得娇气。其次,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和思想受到他们所处时代的影响,不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这也间接限制了孩子创新个性发展。且由于长时间未与父母进行互动,生疏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父母对孩子的爱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是有区别的。幼儿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并有充沛精力的阶段,但祖父母(外祖父母)却不能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活动条件并给予指导。

(3)父母婚姻关系。俞国良等在研究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对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是发现,没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幼儿家庭婚姻关系,在性格相容、问题解决和性生活方面显著优于有心理行为问题幼儿家庭。身处父母性格不合、家庭内部有矛盾和父母性生活不和谐,但经济条件良好的家庭的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心理行为问题。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家庭内部不良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不良的婚姻关系会诱导、引发孩子的心理行为问题。

2.幼儿园及社会因素

师生关系不和谐。幼儿由于年龄的限制,对社会非常陌生。在刚离开家长进入幼儿园时,渴望得到情感支持,这时,老师就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有些教师在处理幼儿之间的关系时,习惯以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出发,蛮横的强迫幼儿接受,是幼儿产生厌恶情绪,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导致幼儿退缩、不安、焦虑,并对外界充满恐惧。

同伴关系不协调。在家里,幼儿接触的同龄人不多,主要玩伴都是自己的家长或祖辈家长,受到了呵护和夸奖。因此缺少处理同伴间关系的经验。当进入幼儿园,面对那么多与自己同龄的小朋友,不免变得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内向的幼儿,交往能力更差,不能主动融入群体,缺少玩伴,易产生被排挤感,孤独无助,导致心理问题产生。

应试教育的压力。由于竞争的压力,和应试教育的误导,造成了许多家长强调成才而淡化成人。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一味的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能力的训练,却忽视了幼儿身体、心理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违背了学前教育的基本规律,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幼儿心理健康。

二、幼儿心理健康的对策

1.如何处理单亲家庭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重视孩子所受的压力,伴随孩子健康成长。面对离异或亡故的家庭变迁,父(母)不应沉静在痛苦中无法振作自拔,而忽视了孩子的存在。而应坦然面对现实,给孩子做好生活的榜样,保持良好的心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并关心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细心发现孩子的优缺点,给予表扬或纠正。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帮助孩子排解释放,形成良好的心理卫生习惯。如果是离异的父母,应与另一方保持沟通联系,允许非监护方探望并陪同孩子。对孩子的期望应实际,既不过高要求,也不过低对待,培养孩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提高抗击挫折能力。

关爱孩子却不过分保护,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不因为对孩子有歉疚感,或觉得孩子太过弱小,而一味的包办孩子的一切。让孩子变得脆弱、依赖、缺乏主见和独立意识。应让孩子自己面对能力范围内的困难和挫折,丰富自己的经验,提高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多结交朋友经常与同学一起学习、游乐,,形成自己的同伴支持,在群体中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使自己变得活泼开朗。家长也应尽力解决好自己的工作,不把在工作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带回家的为孩子营造快乐和谐的家庭氛围。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经常抽空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聊天交流,一起娱乐,充实自己和孩子的生活。

2.如何处理独生子女家庭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篇2

小学时期是女孩教育的转型期

从上小学开始,女孩背着书包走进学校,开始学习知识,认识很多同学老师,她们会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听话、顺从,有时候还出现“叛逆”。这时候,家长就应该理智地教育她,讲明白道理,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肆意发泄给她,因为女孩情绪较容易激动,不注意的话场面就容易失控,这样更达不到教育女孩的目的。

心理导师刘慧告诉记者,其实女孩比男孩更容易自卑,因为在4岁以前,由于男女生理结构的差异,男孩会炫耀自己的生理器官,并以此为傲,这时候,女孩看到男孩因为这些差异就趾高气扬,本能地就产生了羡慕、嫉妒的情绪,进而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因此,在上小学以后,教育女孩要注重自信心的培养,珍视女孩的成功,培养她们的成就感,及时发现孩子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对她们的优点、特长要不吝惜夸奖。还有就是必须重视培养女孩的独立性,这一点是许多家长们容易忽略掉的。女孩比男孩更有依赖心理,她们更愿意接受爱与被保护,家长们也总是认为女孩不应该承担过多的责任,年龄太小,更无法独立去应付一些事。但女孩的独立性不是长大了自然就会有的,而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家长们可以试着让她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例如,鼓励她自己洗衣服,自己整理玩具和学习用品,自己安排时间等等。可能刚开始她们不会做得很好,家长们也不应该放弃让她们锻炼的机会,从手把手教开始,她学会之后就能自己去做了。这样,有助于培养她的独立性。作为父亲的高先生告诉记者:“孩子现在跟我在一起的时间多,一定要增长她的见识,虽然在物质生活方面没有体现出‘富养’,但是在学习方面却从来没有‘打折’,我从来不限制她看什么书,也经常带她出去玩。因为孩子有些腼腆,我希望多培养她勇敢、独立的品格。”

“富养女孩”在于精神上的“富有”

对于“富养女孩”,一般世俗的说法是,“富养”就是指要让女儿吃得好、用得好,以后不会贪图小利,被小金钱所蒙骗,面对诱惑能坚持自我。于是,有很多家长为女孩很舍得花钱,热衷于对女孩琴棋书画的培养。仅仅从物质上的满足是最容易实现的养育方法,富养女儿就把全世界最好的东西都给她,她可以随心所欲,可以唾手可得,这样一来,有些孩子就会变得孤芳自赏,瞧不起同学,不接地气,对人情世故缺乏基本的认识和体悟,由此游离于群体之外。其实,所谓“富养”在于精神上的富有,女孩富养,主要是从小培养她的气质,开阔她的视野,增加她的见识。

五年级学生杨书榕的妈妈认为,她教育女儿,女孩就是女孩,女孩子不能像男孩子一样无法无天,要安静、沉稳一些,同时,不能太娇惯她,“富养”并不是她所有的要求都要满足,培养她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也是“富养”的一种。而在生活的态度和责任压力这方面对女孩比较宽松,如果是男孩可能要承担更多责任与压力,女孩则不需要那么严苛。知性女性杨澜女士曾在自己的书中写到:三四岁寄居上海外婆家时,年轻的舅舅常会带她去最高级的红房子餐厅吃西餐,去淮海路照相,去看新潮的立体电影。舅舅说女孩子就要见世面,不然将来一块蛋糕就会把她哄走。杨澜说,家境好就让女儿多见识繁华的世界,眼界的开阔让女孩更聪明。

“富养”就是要给女孩一个“富裕”的教育环境,培养女孩积极健康的心态、温柔贤惠的性格、气定神闲的气质、睿智聪颖的形象。这些优秀品质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家长们用呵护与关爱培养出来的。

女孩青春期教育更值得关注

刘慧指出,女孩性心理发育比男孩早,青春期也比男孩来得早一些,现在青春期已经提前了,大概从10岁就开始了,尤其女孩会早于男孩。由于在性方面,女性总是被保护、受伤害的一方,如果发生甚至是怀孕,对女孩子的伤害更大,所以女孩子的性教育非常重要。

5岁之后女孩开始依赖父亲,这时候父亲的教育很关键,孩子的成长、和异性建立关系的能力都与跟父亲相处的融洽有关系,和父亲的关系甚至会影响到女孩以后的夫妻关系。从5岁以后孩子会进入“俄狄浦斯期”,在这个阶段,男孩会出现恋母情结,渴望妈妈爱自己胜过爱爸爸;女孩会出现恋父情结,渴望爸爸爱自己胜过爱妈妈。总之,他们都希望取代同性父母与异性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这就是被弗洛伊德称为“俄狄浦斯期”的孩子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家认为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父母要重视与配偶的关系,让孩子明白父母彼此之间才是最好的伴侣,而他只需做个快乐的孩子,安心地享受强大的父母的爱。八九岁之后,女孩子就会重新回到母亲身边,模仿母亲,向母亲靠拢,最终成为有魅力的女人。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篇3

[关键词]新常态;边境地区;留守儿童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中国出现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口流动现象,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在这种浪潮中,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劳动力为了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也纷纷涌入城市务工。但由于农民工子女在大城市里接受义务教育的障碍较多,成本较大,很多外出务工人员不得不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父母和孩子分开现象,也就造成了农民工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一个突出的问题。桂越边境地区栖居着12个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5%,能否改善边远地区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教育现状,又关系到中华各民族间的团结和融合。同时边远山区的贩毒、走私、艾滋病、西方分裂势力的活动也给留守儿童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因此,关注边远山区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一、留守儿童问题概述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不能跟随父母到父母谋生所在地生活,而是滞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的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研究指6至16周岁的、其父母在户籍以外的城市打工谋生且时间超过半年的农村儿童。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农村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孩子刚出生不久,父母就把他们留在家里给爷爷奶奶照顾,自己去城市打工挣钱来维持整个家庭的开销,而孩子们只有春节的时候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被称为“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形成

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地势偏僻,山多地少,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加上不少山地瘠薄干旱,且交通闭塞,农产品销路不畅,单靠土地已经很难维持生计,更谈不上致富。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现状,外出打工挣钱便成为了这些山区农民最理想的选择和出路。然而,由于农民工进城谋生需要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失业风险,加上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紧张,没有举办独立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农民工子女入学只能在公办学校寄读或到社会力量开办的学校就读,接受义务教育的障碍较多,成本较大,因此绝大部分农民工只能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原籍[1]。据调查,边境民族地区农民工已婚比例达69.88%[2]112。尽管这些已婚父母当中,有不少父母在外出务工时,也把子女带到了身边,但更多的是让子女留在老家,由父母单亲或祖辈亲人等代为教育监护,甚至出现极少数未成年子女独守门户的现象。因此,便产生了规模极为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

(三)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

研究对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崇左市天等县13个乡镇和龙州县12个乡镇的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调查留守儿童的年龄为6至16岁。这两个县每个村(屯)的留守儿童分布不是很均匀。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到,天等县每年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多达13.6万人,随之而来的则是庞大农村留守儿童,达1.53万人是崇左市乃至广西留守儿童人数最多的县份;龙州县每年外出务工创业人员8.3万人,留守儿童近0.56万人。天等、龙州两县是广西崇左市劳务输出大县和多民族县份,其具备了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一般共性和基本特征。

二、新常态下桂越边境民族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表现由于家长角色的长期缺位,造成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对孩子的管理不到位,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无论是在生活、学习上还是在行为、心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都比同龄儿童多,且十分突出。

(一)边境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与一般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比较特殊。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绝大多数农民工都选择外出务工,与家庭和子女的联系较少,工作的持续时间较长。调查发现,有17.3%的留守儿童一年到头(包括春节)见不到父母。一年连一次父母的电话都接不到的孩子占到5.7%,一年只联系一两次的占到11.5%,3个月一次的占到23.8%。最初,由于男性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边境民族地区绝大部分留守家庭都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留守。但近年来,夫妻双方外出打工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无论是父母哪一方的缺位,都会造成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不完整,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调查发现,相对而言,由母亲作为监护人照顾的留守儿童要比由祖辈照顾的留守儿童在饮食和衣着上都明显好些。祖辈因既要干农活,又要承担繁重的家务,而是年纪大精力有限,所以很难像母亲那样精心地照顾孩子。边境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高,他们自己完成日常家务的比例远高于非留守儿童。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都为祖辈,由于祖辈逐渐衰老、力有不逮,很难尽到责任,因而这些留守儿童很难得到较好的照料。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需要承担较大的生活压力,过早地承担起自我照料的任务。调查发现,超过20%的留守儿童在生病时得不到父母的照顾,只能选择自我照顾、自己就医。由于家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其田间劳动和家庭劳动需要其他家庭成员来分担,留守儿童也必须分担一部分劳动。在农忙季节,很多留守儿童还必须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和家庭劳动,如插秧、割稻、洗衣、做饭、照顾弟妹等,有的甚至成为家里的半个劳动力。这些劳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留守儿童的独立能力,但过于繁重的家务活也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于留守儿童年龄较小,家庭生活环境较差,这种生活压力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留守儿童的监护方面,农村地区往往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为监护。而农村老人在监护孙辈的同时还要承担农业劳动,加之自身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闭塞、获取信息渠道有限,隔代之间的交流较少,对儿童的照料方面只能提供基本的衣食,对于卫生、营养、教育、心理健康等问题则无能为力,留守儿童因而养成了较差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有的在品行养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和心理状况

1.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

影响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与其监护人相关。调查发现,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都处于劣势,优秀率远低于非留守儿童,而中下等成绩和下等成绩的人数比非留守儿童略多一些。因此可以认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会受到父母外出务工的影响。在家庭学习辅导和监督方面,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监护人的有效辅导和监督。家庭辅导不仅仅是学业方面的辅导,更包括父母对子女的鞭策、鼓励和关心,而父母外出务工大大减少了留守儿童获得家庭辅导的机会,学习辅导只能落在临时监护人身上。由于临时监护人较低的文化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他们既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和意识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进行辅导。在学习监督方面,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学能力还不足,而临时监护人因平时忙于繁重的家务和农活也很少能通过与老师保持联系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监管。绝大部分留守儿童在课余时间只能进行劳动或者看电视、上网等,其学习监管基本属于真空状态。尽管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也非常关心子女的学习情况,但是由于距离相隔太远,很少能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当留守儿童的学习出现问题,临时监护人要么放任自流,要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较低,在家庭监督缺位或不利的情况下,只能依靠学校监督来进行弥补。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也都较低。而且由于桂越边境民族地区交通不便,村落分散,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也并不十分了解,难以提供足够的学校监督[3]。由于缺少合理的引导,一部分留守儿童缺少正确的学习动机,认为读书无用,学习成绩较差,导致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居高不下,很多留守儿童难以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

2.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6至16岁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角色的缺位,对其心理状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普遍产生孤独、无奈、无助等负面情绪,一些留守儿童甚至认为自己被抛弃了。在桂越边境民族农村地区,无论是外出务工的父母还是其他临时监护人普遍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对于留守儿童的这种心理状况的关心不足。很难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就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急躁和担忧等迷茫情绪。而留守女童则更容易受到不良心理状况的影响[4]。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很多农村留守儿童都得不到与监护人的正常沟通,沟通范围也仅限于生活琐事,很少与监护人之间进行情感交流或亲子互动。由于自身承受着较重的经济压力以及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无论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还是其临时监护人都很少主动问及或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儿童很难有机会向父母(监护人)表达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会产生自我封闭、烦躁和压抑等情绪,性格变得内向,与人沟通存在不畅。另外,留守儿童逆反心理较强。由于很多父母每年与子女相聚的次数有限,没有起到应有的监护、管理、教育的义务。临时监护人因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不好管得太严,对犯错误的留守儿童多是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或者只随便给个提醒,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出现在家不听祖辈教导,在校不遵守学校纪律等逆反心理现象。

(三)留守儿童的安全状况和品行状况

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有力的家庭监管,往往在人身安全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照顾,留守儿童首先要面临因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造成的身心健康问题[5]。大量的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边境民族地区很多农村成了“空巢村”,这给了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而留守儿童有较弱的自我保护意识,往往成为犯罪分子侵害的对象,拐卖、猥亵、案件时有发生;因这些农村离边境线较近,留守儿童也容易受到境外一些不法分子的引诱或利用,成为不法分子从事不法活动的替身或诱迫吸毒。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留守儿童应变和自救的能力也较弱。例如在面对交通事故、溺水、触电、洪灾、泥石流等突发事件时,留守儿童的自救和应对能力很低,身边又缺少家长的救护,往往造成较为严重的人身事故。由于监管不力和心理问题的影响,留守儿童离家出走、违法犯罪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儿童的品行状况会受到家庭的影响,父母对儿童的行为示范、管教态度、管教方法、奖惩和教诲都会对儿童品行的养成产生极大的影响[6]。然而由于父母的缺位,留守儿童与祖辈相依为命的家庭结构,让老人们对待孩子的时候更多的是纵容;其他临时监护人也由于各种原因对留守儿童的管教有限,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暴露出了一些品行问题。例如上学经常迟到、逃课,说谎,违纪打架,上网吧打游戏,学习目的异化等问题。特别是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由于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着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逐渐弱化。

三、新常态下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近年来,伴随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强烈呼声,各级政府在关爱农村儿童,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并取得了较大成效。各级党委、政府也一直高度关注边境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努力优化这些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各级政府以及农村中小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助力度还亟待加强。针对边境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及其相对直接的原因,提出以下几个对策。

(一)从根本上消除制度壁垒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也就是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这种情况在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导致农民的经济收入远低于城市居民。于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但由于制度的限制使这些农民工的子女很难在城市里接受义务教育而形成了留守儿童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首先要消除导致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打破教育、住房、医疗和就业等方面的制度壁垒,缩小城乡间差距,解除留守儿童进城入学障碍,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能够享受社会生活、经济、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平等权利[7]。

(二)构建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非常重要。父母因常年外出务工而造成的角色缺位,会给儿童的成长带来负面的影响。对此作为家长首先要摒弃错误的教育观,将正确的教育观树立起来,对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予以重视。必须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教育水平,引导农民工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内心需求。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政府可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让家长能够通过电话、书信等方式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通过电话或书信对孩子实行教育,使电话和书信成为父母子女之间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桥梁,从而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调查显示,如果3个月见不到父母一次,孩子对于现在生存状况的焦虑,即“烦乱度”会陡然提升。另外,只要每周保持跟孩子1-2次的联系,孩子的“烦乱度”会有明显下降。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要尽量保持每星期都与子女联系一两次,每学期都能与子女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有条件的农民工还可以在寒暑假时将子女接到务工城市陪伴子女。在沟通上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关心子女的内心需求,建立信任、亲密的亲子关系。作为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可以将自己在外务工的艰辛历程作为教育子女的例子,为子女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在家庭教养方式上,桂越边境民族地区的农民工父母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放纵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比较普遍,这都不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要利用村委会、工会、妇联等组织,组织农民工父母学习必要的育儿知识,引导他们采用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多用鼓励、支持和肯定的方式来管教子女,用更多的鼓励和关心来补偿不能长期在子女身边的缺憾,而不要用粗暴的言行和溺爱的行为来管教子女。农民工父母普遍都比较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以及桂越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水平的限制,往往不能有效地了解子女的学习状态,监督子女的学习。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之间加强沟通,教师可通过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与每一个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联系,定期汇报儿童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指导农民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如何督促子女完成学业。

(三)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管理及监护作用

整合教育资源,切实发挥学校的主导教育管理监护作用。一是整合农村各中小学的教育资源,切实打造一批高质量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解决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建设方面的问题,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无学校上学或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边远地区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能够下得去、蹲得住的长期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要全面改善农村教师生存处境,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要改善他们的住房、医疗条件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培训培养问题,不断强化他们的文化使命意识。三是构建以寄宿制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监护体系。构建以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监护体系,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以寄宿制学校为中心的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使政府、社会、家庭把各自的力量汇聚整合到寄宿制学校,再由学校主要承担教育监护留守儿童的直接责任与义务,努力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和谐良好的环境。

(四)发挥农村社区的作用

桂越边境民族地区民风淳朴,农村社区大多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作为纽带[8]。当前在农村基层很少有与儿童相关的社区教育组织。特别是在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村寨,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有必要建立起农村的社区交互体系和教育体系,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位。要将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作用发挥出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比较了解,应该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些代偿亲情,对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进行帮助和指导。例如可以在村寨中建立儿童阅览室、家庭教育咨询站、家长学校、上网室、儿童游戏室、作业辅导员等。调查发现,适当的作业是调节儿童心理的法宝,适量的玩耍可扫除孩子的心霾,而阅读则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显著提升。通过阅读不仅提高了孩子的学习成绩,同时也提高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并提升了他们的心理指标。阅读甚至比游戏、看电视对孩子的心理状态提升更加有效。因此,农村社区应从引导留守儿童热爱阅读入手,努力为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帮助和改善留守儿童心理指标的一条清晰有效的途径。

(五)发挥社会的积极参与协调作用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需要社会各界积极配合、共同关注、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发挥社会协调机制、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切实改进留守儿童法律保护和法制教育工作,为留守儿童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上有能力的可兴办民营留守儿童托管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习和心理教育咨询服务;各级妇联和社会志愿者可通过广泛开展关爱活动,营造亲情氛围,开展结对帮扶等活动,在节日到来时,给留守儿童送图书、书包、文具等,使留守儿童感受社会的关爱与温暖。同时,对于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建立爱心基金,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扶持。加强舆论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关注边境留守儿童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关爱边境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方面加以密切配合,才能得到彻底解决。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需要由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其教育、生活、心理等问题制定一套切实可行、持续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作者:许典利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平,阳德华.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青春期性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92-94.

[2]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刘正奎,高文斌,王婷.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77-180.

[4]邵艳,张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以湖南长沙市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4-47.

[5]刘霞,武岳,申继亮.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4):325-327.

[6]林培淼,袁爱玲.全国留守儿童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的概念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4(4):27-31.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篇4

(一)留守儿童教育管理自身存在的问题

1.心理问题骤增

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将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

2.学习兴趣减低

由于家庭监管的缺失和学校教育的疏忽,多数留守儿童学习较为困难。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有的经常课堂违纪,有的撒谎逃学,有的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对于学校和学习的兴趣大大减低,个别留守儿童甚至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下滑较为明显,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3.道德意识淡漠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得不到足够的关心,在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上也难以得到父母的引导和帮助,缺乏道德养成教育和纪律约束,容易偏离主流的道德价值观。一些留守儿童出现了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偏差,养成了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等陋习,有的还染上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等不良嗜好,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1.留守学生的父母:教育认识上的错误

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在孩子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父母却没有这样的认识,他们许多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清楚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也不懂得家庭教育的真正涵义,把教育问题只理解为学校教育,也只寄希望于学校、推托与学校,大部分人对孩子的关爱只停留在物质层次,忽略了孩子必不可少的情感心理关环、品行和道德培养。

2.留守学生监护人:重养不重教,难当教育管理的责任

监护人通常是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称为隔代监护。他们大都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吃饭穿衣,但求物质、生活上对孩子的满足,而其它方面,农村老人自己文化水平就不高,想管也管不单亲监护人的劳动负担都很,过重的劳动负担让他们无暇顾了重及孩子,对孩子的照料和教育也会缺乏耐心;其他的亲戚之类的监护人,也对孩子深不得,浅不得,唯恐其因父母不在而感觉寄人篱下,各方面不敢苛责,从而降低了对孩子的要求

(三)学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留守学生是伴随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而产生的,这要求传统的农村学校教育适应时代变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有应对之策。然而,很多农村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并不认为这是很要紧的问题也就不那么重视,显然他们还未意识到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只是认为留守学生难教难管,也对此类问题抱着习以为常、抱怨、推托的态度。教师对此问题受精力、能力和传统观念等因素的限制,而农村学校则是因为经费严重短缺,而且教育编制紧张而无力顾及。

(四)政府层面存在的问题

在时间上,农村留守学生比流动学生出现的稍微早一些或几乎同时出现,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城务工的农民子女和流动人口子女单指流动儿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主要成了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而对地处偏远农村的留守学生却极少关注。流动儿童身处城市,因为媒体关注而获得舆论的支持,才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农村留守学生困难进入媒体的视野,还缺乏社会表达途径,得不到舆论的支持,因而很难成为政府的议题。但即使在这个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政府也没有就农村留守学生教育问题采取实质性的的措施,缺乏相关的指导政策和经费保障。

二、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社会层面支持动力不足

1.社会支持力度不够

社会方面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但还是主要停留在对他们生活条件等物质基础上的关心,而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安全守护等精神层面关注的少,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也尚未引起广泛重视。调查发现,长期以来,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认识,存在着狭隘认识误区,表现在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重点是生存权利、生命安全的保障,忽视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教和全面发展需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来共同互动应对。社会组织发展度不高,没有发挥出政府减压阀和调节器应有的作用。

2.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社会是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阶段,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对正常家庭而言,父母充当了阻挡不良社会风气的第一道防线,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当生活在复杂混乱的社会环境中,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侵害,教育上面临着严峻挑战:地区网吧、台球厅等游戏摊点成为农村留守儿童课外娱乐的主要场所,加之农村地理位置偏远监管力量薄弱,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的制度规定执行不好,使农村留守儿童沉溺其中,并增多了沾染打架、、抽烟等不良习气的社会风险。

(二)学校方面没有力行教育管理全部职能

1.学校素质教育工作滞后

教育主管部门一直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加大学校素质能力拓展,但是以考论英雄的方式没有改变。农村学校办学思想依然存在应试教育的偏差,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对学生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干预,使学校缺少提升素质、培育德行的良好环境,使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味的学习书本知识,素质教育形成了历史欠账,在成长中很难弥补。对非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家庭或多或少为提高孩子的素质采取各种补救措施,如培养业余兴趣、开发智力等,但是这受到家长的自身认识和受教育程度的制约,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本身就缺少家庭教育的第一道关口,当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不良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在所难免。

2.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联系不紧密

学校与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能否有效衔接,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农村留守儿童因家庭教育缺失引起的各类问题,如性格上的、心理上的、社交上的等等,需要学校和家庭间的有效衔接,以求学校教育中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从调查看,学校和家长、监护人之间沟通联系不密切,尤其是受父母在外打工的影响,不具备实现两者沟通客观条件,学生家长不能参与到学校教育中,错过了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整合的有效途径。这无疑加剧了学校和家庭间脱节现象的发生。学校与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当两者间沟通不畅,学校教育中缺少对留守儿童真实情况的了解,失去了知识教育外培养的针对性,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不可避免的出现并放大。

三、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策略

(一)家庭层面

1.父母要提高认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教育,生活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若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会在孩子的人格上形成某种障碍,影响他们今后成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成员。因此,随着流动儿童在城市受教育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出务工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把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小学至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般说来更需要父母的关爱,不要仅仅以满足他们的物质要求,来弥补亲情的缺失。

2.提高家庭教育责任感,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作父母的外出之前务必做好孩子的安排,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慎重选择孩子的监护人,而且尽可能选择有精力和能力乃至素质高一点的监护人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要协调好监护人、孩子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嘱托监护人积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尽量经常的与孩子交流各方面的情况,积极营造完整、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学校层面

1.学校需要介入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功能,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给家长及孩子监护人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可以通过印制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剪贴各种有关家教的资料等,使家长懂得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唤醒对子女全方位教育的责任,或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或常用电话与在家的孩子及其老师多沟通,让子女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引导家长处理好家庭各项职能之间的关系,对外出务工和教育孩子应作全而考虑,慎重对待。

2.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

第一,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学生要关注、鼓励和帮助。第二,学校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尽量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给这些孩子提供比较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第三,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加强寄宿制学校的口常管理。同时,学校应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承担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第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留守学生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定期开展思想、情感教育,开展心理齐询、心理辅导工作。第五,多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

(三)政府层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关注

政府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而且加大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农村留守学生提供较好的生活、住宿条件;针对学校周围的游戏厅、网吧、出租小说的书屋、小餐馆以及游戏娱乐场所,出台强制性的措施,以净化校园周边环境;重新制定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要增添专职生活辅导教师的配置;整合社会力量,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村教育,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民工子弟学校。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篇5

关键词:产褥期妇女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10-01

产褥期是指产妇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从胎盘娩出至恢复或接近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一段时期。一般需6周。此期,伴随着新生儿的出生,产妇及家庭经历心理和社会的适应过程,是产妇心理恢复的一个关键时期。现将产褥期妇女的心理特点与护理对策讨论如下:

1产褥期妇女的心理特点

产褥期妇女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确立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和承担母亲角色的责任两方面。其过程一般经历3期:依赖期、依赖-独立期、独立期[1]。

依赖期一般指产后前3天,此期产妇的很多需要是通过别人来满足。产妇多表现为用言语来表达对孩子的关心,较多地谈论自己的分娩感受。在依赖期,丈夫及家人的关心帮助,医务人员的关心指导极为重要。依赖-独立期是指产后3~14天,这一时期产妇关注重心开始从自己转移到新生儿身上,由于分娩后产妇感情脆弱,太多的母亲责任感,害怕照顾不好新生儿,是产后抑郁的高发期。加倍地关心产妇并提供婴儿喂养和护理知识,耐心指导并帮助产妇护理和喂养孩子,提高产妇的自信心和自尊感。独立期是指产后两周至1个月。此期,多数产妇已适应新家庭的运作,接受母亲的角色。这时,产妇及丈夫往往会承受诸多矛盾和压力。

2产褥期妇女的护理对策

2.1一般护理。

2.1.1环境。应给产褥期妇女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室内应有良好的通风透光使空气清新。天气暖和时应常开窗换气,即使天冷,也应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10分钟左右。床面的整洁、平坦、舒适有利于产妇良好的休息。

2.1.2休息。产褥期妇女应合理加强休息。由于分娩时体力的极度消耗及产后机体的恢复,加强产后休息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产后第一天应卧床休息,以恢复体力,2-3天后可下床稍作轻微活动。卧床休息时应改变,不应过久保持一种睡姿,最好不看书、读报,以防影响视力。

2.1.3饮食。产妇分娩后,消耗大量的体能,需要补充营养以恢复体能。最初1-2日可酌情进食流食或半流食,以后可进普通饮食。忌多食,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在恢复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保证食物的多样化,以利于摄取全面营养。同时,泌乳及乳汁质量与母体营养状况有直接关系,故乳母应增加汤类。如鸡汤、鱼汤、红枣、小米粥等,避免生冷食物及茶和咖啡类刺激性饮料。

2.1.4活动。产褥期妇女适当的早期活动能促进子宫复旧,使产妇保持健康及尽早恢复体形。产妇分娩次日可在床上翻身,半坐式与卧式交替休息。产后2W可以做膝胸卧位以预防或纠正子宫后倾。积极做产褥期保健操,根据个人情况运动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循序渐进练习。由于松弛的盆底组织尚未恢复,产褥期妇女不宜久立,少做蹲位,避免过重体力劳动,防止阴道壁胀出。

2.2家属支持。家属特别是丈夫应对妻子给予安慰和支持,尽最大努力关心体贴产妇,主动分担家务,照顾婴儿和产妇。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增强产妇适应角色的信心。

2.3健康教育。

2.3.1心理知识指导。安静的环境,舒适的,拥抱新生儿,享受做母亲的喜悦,家属的呵护照顾,倾听鼓励使产妇心理愉悦。产褥期妇女应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增强照顾新生儿的信心。在思想上不应过分焦虑和担忧如何照顾新生儿。也不应逃避承担照顾新生儿的义务。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来迎接自己母亲角色的到来。

2.3.2育婴知识指导。提倡母乳喂养,普及母乳喂养的好处。产后应尽早哺乳,实行母婴同室按需喂哺。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奶姿势,以减轻劳累。学会观察和判断婴儿吸乳是否正确。双侧交替喂乳,喂乳后将婴儿抱立起轻拍其背部。以排出胃内气体,婴儿应右侧卧位,防止吐奶。注意卫生,哺乳前湿热敷和3-5分钟,同时按摩,挤出少量乳汁使变软后再让孩子含吸,以减轻胀痛和皲裂。

2.3.3计划生育知识指导。产褥期内禁忌。产后不哺乳者一般在4-8周月经复潮。产后哺乳者,月经推迟或哺乳期不来潮,也有个别妇女按时来潮的应于产后42日起采取避孕措施。一般以工具避孕为宜,不可选用药物避孕。

3结论

对产褥期妇女进行正确合理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其在心理和生理上很好地应对产褥期发生的压力事件,促进和维持了产妇的身心状态,使其顺利度过产褥期。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母婴健康及家庭的和谐。

参考文献

新生儿女孩护理常识篇6

所以,我们想在今年的第一期,就特别邀请相关专家一起来关注这一话题。我们想探寻的是:除了愤怒、惊恐和担忧,在法律惩戒和道德谴责之外,在外界环境一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我们能做些什么?

理念篇

STEP1:布好安全防护网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孩子另外的照看人、幼儿园老师等也必须提高警惕,尽好自己所负责的时间和空间内的监护责任。

这一步虽然说起来简单,但重要性不言而喻,能在最初将罪恶的黑手挡在网外。

STEP2:家长武装好自己的头脑

(了解幼儿期每个年龄段的性心理特点:对每个阶段的孩子,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让孩子接受?你如何让孩子理解什么是“隐私”……

(了解什么样的人会对孩子进行性伤害:有关部门对害事件的调查统计发现,85%的儿童害事件正是孩子最熟悉、最信任、最尊重、最亲近和最依赖的人所为,陌生人害儿童的案件仅占15%。所以家长的思想显然不能局限在“不要跟陌生人说话”上。

STEP3: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教给他必要的隐私知识

孩子从出生就拥有了男人或女人中其中一种人的特性,但是他们从何时才能真正认清呢?当然是?从认识、关注身体器官,直至性教育中,才得到最明确的答案。

对于6岁以下的幼儿,性教育的内容包括:认识外生殖器的名称、结构,懂得清洁生殖器的方式,懂得生殖器对人体的重要性,保护好生殖器;懂得自己生命是怎样在妈妈的肚子了孕育和出生的;懂得身体的哪些部位是隐私部位,并有自我保护意识。

关键是掌握回答问题的原则,每个孩子的问题都不一样,没有标准答案。原则是有问必答,诚实地回答孩子的性问题;尽量用孩子懂得的词汇;注意私下沟通;尽量采用学名,避免让孩子误认为性是很污秽的,或非常神秘。当孩子长大一些后,可以借助书籍、图片、录像等来引导。

Tips:了解我国幼儿性教育发展情况

上海:沪上首本小学生性别教育教材《男孩女孩》已正式出版,并率先走进杨浦区18所试点推广学校。这本教材分低、中、高三个分册,不仅系统地介绍了小学生乐意接受的性别教育知识,包括“遭遇犯怎么办”,“身体的界限在哪里”等性别意识、性别认同、身体保护知识,而且设计了鲜活的望活情境,教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第一堂课“我从哪里来”会从儿歌“植物妈妈有办法”开始,从植物的繁殖和成长入手,让孩子对生命有感性认识。

香港:从幼儿园开始,就制定性教育计划,设立“了解自我”的题目,以图画兼游戏的形式教幼儿认识自己的身体和两性的不同。而对内地众多家长头疼不已的“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用几句话就解释出来:“爸爸的一个细胞和妈妈的一个细胞一结合,就在你妈妈肚子里的小房子住下了,这个小房子是人人都住过的‘家’,你就在小房子里慢慢生根、发芽、成长,妈妈挺着大肚子10个月才生出你,你看,妈妈该有多辛苦呀!”

对幼儿进行性教育,可以减少被的几率,如今针对幼儿的犯事件比较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孩子没有在成年人的帮助下建立自我保护意识。性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是隐私教育,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身体有哪些部位是不可以给人随意碰触或看见的,如果遇到性伤害事件时该怎么办。如果孩子从小就知道应该保护自己的隐私,受到犯的事件就会减少很多。

STEP4:帮孩子建立自我保护意识,让孩子清楚地知道,如果碰到下面的情况,一定要反抗并告诉爸爸妈妈

被带到一个隐秘的地方,叫孩子脱下衣服或裤子,摸孩子的胸部或生殖器;

让孩子摸对方身体的某个地方(胸部、生殖器),或让孩子看他的或隐私部位;

带孩子看有很多成人镜头的电影或者视频;

用身体的某个部位(生殖器或者嘴巴)接触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

在公交车、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摸孩子身体的隐私部位。

某个人摸了孩子并要他保守秘密。

STEP5:教孩子尊重他人的隐私

告诉孩子:

人身体上有些部位比另一些部位更特殊,不宜暴露。

男女有别,有些事情男、女要分开做。

每个人的身体都是属于自己的,应该被尊重。不能随意接触别人的身体,如果在接触时别人表示反对应该及时中止。

操作篇

1.画图法:教孩子认识哪些是身体的隐私部位(包括男孩、女孩)

适用:4岁以上的孩子

第一步:准备一张白纸,黑色、红色的笔各一支,告诉孩子“我们要做一个游戏”。

第二步:让孩子画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请孩子分别用红笔把隐私部位标记出来,这时候妈妈可以对孩子说“用红笔涂出身体上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不可以随便让别人摸的部位”,这样就是在帮助孩子认识身体的隐私部位。

第三步:如果孩子标记对了,妈妈要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摸了,不管是谁,都要马上告诉妈妈,你也不能去摸别人的哦”;这一步的重点在于“告诉妈妈”,因为孩子是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但可以建立起保护身体隐私的概念,在受到侵犯后不会因为受到侵害人的威胁而不敢告诉家人。

第四步:如果孩子标记错了,妈妈可提示孩子“我们去游泳,游泳衣和游泳裤遮住的地方是不能摸、不能看的”,妈妈和孩子一起重新用红色标记出身体隐私部位,然后再重复第三步。

2.念儿歌:男女如厕有不同

孩子到园的第一课便是认识厕所。孩子上厕所时,便器上贴有男孩和女孩的标识。在家里,有条件的家庭也可以进行区分,选择女式蹲位马桶、男式立式小便池。

指导男孩子小便时,可采用的指导语:小腿分开站站稳,找到小洞洞(裤子前的门襟),请出“小”,挺起小肚子,对准小便池,嘘嘘真快乐。

指导女孩子小便时,可采用的指导语:小屁股坐马桶,身子向前倾,收起小肚子,嘘嘘真快乐(引导孩子将裤子脱到大腿部----解便——用手纸——整理裤子)

3.拼图法:熟悉自己的身体

爸爸妈妈可以在家中放一些与性别差异有关的物品,例如“大卫”雕像小模型(这个雕像是男性),“维纳斯”雕像小模型(这个雕像是女性上身半裸)、各种西方的油画等。

另外,可以让孩子在图片身体的敏感部位涂上红色后,再制成男孩、女孩不同的身体拼图,让孩子在拼拼玩玩中,熟悉自己的身体,指导红色地区是敏感部位,不能让别人触碰。

这样长大的孩子,会相信自己的感觉,不会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侵犯,也不会轻易成为受害者。

他山之石:国外关于防止儿童害的教育

西方很多发达国家为防止针对儿童的性骚扰,有专门的录像片和课程,教给孩子区分什么是好的触摸,什么是不好的触摸。夏天穿裙子的时候,逐渐要求女孩注意自己的姿态,尽量不要暴露出三角裤。教给孩子关于身体接触的一般原则,培养孩子的自尊心,以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

在欧洲,很多国家的儿童性教育不仅仅讲述男孩女孩青春期身体和心理的变化,还着重普及预防保护教育,并将其纳入教育计划中。这类教育主要是教授儿童应付性骚扰的对策和技巧以及在危急关头如何自救或寻求帮助。

日本在1999年设立了儿童及儿童色情处罚法;2011年7月,韩国首部针对严重性犯罪进行化学的法案获得通过。

在美国,为了避免孩子遭遇害,从幼年时就要进行“防止害”教育。幼年教育有两个阶段(0~3岁,4~5岁),学校教育有4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也就是说,从出生到18岁,孩子在6个年龄阶段都要接受如何防止害教育。学前阶段的教育内容如下:

针对0~3岁:

(1)每个孩子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

(2)某些成人接触孩子的身体是正常的,例如:父母给孩子洗澡,医生或护士给孩子检查身体;

(3)如果某人接触你(指孩子)的身体,使你感到害怕、滑稽或惊讶,你一定要告诉家长。

针对4~5岁:

(1)当孩子不想被其他人接触身体时,可以明确告诉他人;

(2)孩子在盥洗室里,成人可以帮助他(她)清洁或;

(3)一个大人在没有正当理由时,去观察和触摸某个孩子的、或会,这是错误的;

(4)如果某人触摸你(指孩子)后要你保守秘密,你一定要告诉家长;

(5)如果某人触摸你(指孩子)让你迷惑不解,你也一定要告诉家长;

(6)如果一个成年人用不正常的方式触摸或观察孩子,孩子本身是没有错误的;

(7)多数成年人从未虐待过孩子;

(8)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可能遭遇待。

针对5~8岁:

(1)人的身体是属于自己的;

(2)身体的每个部分是个人的隐私,应受到尊重。包括:嘴唇、、、胸部、、阴囊、阴道、和臀部;

(3)没有人可以随意触摸儿童身体的隐私部分,除非是健康原因或清洁身体;

(4)儿童也不能触摸其他人身体的隐私部分;

(5)儿童害是指某人触摸了某个儿童身体的隐私部分,而并非健康或卫生原因;

(6)害也指某人要求儿童触摸他/她的身体的隐私部分;

(7)“男孩/男人”或“女孩/女人”之间也可以出现害;

(8)每个人,包括儿童,都应告诉他人,当一个人不想被触摸时,不要去触摸其身体;

(9)如果一个儿童遭遇了不适当的或不舒适的触摸,他/她应告诉一个可信赖的成人。成年人应为他/她保守秘密;

(10)儿童可能受到一个陌生人或熟人的害;

(11)如果某人甚至某个家庭成员对男孩/女孩进行了错误的或不适当的触摸,孩子是没有过错的;

(12)如果一个陌生人企图接近一个男孩/女孩,儿童应赶快跑开,并告诉父母、老师、邻居或其他成年人;

(13)多数人从不虐待儿童。

性教育问题Q&A精选

Q:是否需要根据男孩女孩性别的不同,而对性教育的教育方法上有所区分?

A:在0~6岁这个阶段,对儿童进行性教育的方式主要是解答儿童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帮儿童树立健康开明的性观念,所以方法对男孩女孩应该是一样的。

Q:我儿子会经常问,为什么女孩子没有小,男孩有,我就很自然的说这是一生下来就决定的,很正常,但是他好像还是很不了解,一直问为什么,还有,我孩子有时会和我一起洗澡,是否6岁大的男孩不应该和母亲洗澡了?

A:6岁以前孩子和父母洗澡是让孩子了解成人身体最佳的方式。如果在6岁以前孩子已经和父母经常在一起洗澡,那他对人体的好奇心已经被满足了,6岁以后我们要帮孩子建立身体隐私的观念,这个时候应该让孩子知道不可以随便看别人的身体,也不可以让别人随便看自己的身体。

Q:4岁的儿子今年转到了一个混龄班,之前在性方面一直都是懵懵懂懂,我们一起洗澡,他也根本不感兴趣。班上有一些比他大的男孩子,有一次我去接他,看到他们班的大一点的男孩子趴在厕所的窗子上看女孩子小便,还嘻嘻哈哈的。不知道是受到影响,还是本来就到了发展的一个时期,我儿子现在突然喜欢当众摸我的,还说一些屁股啊之类的话,虽然我多次告诉他,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摸别人的隐私,但是好像他也不改。上次他要去和我洗澡,我们一起洗的时候,他好像又并不在乎,自己在那里玩水。我的问题是:

1.和大龄孩子一起,如果老师并不会引导,会不会提前唤醒他的性意识?

2.对于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摸我的隐私,该怎么告诉他?(我一般都会告诉他:隐私是不能当别人面摸的,结果他问没有人的时候可不可以摸)

A:儿童从3岁开始,进入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他的性意识自然会觉醒,其行为当然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公共场合摸你的,你仅仅是用语言告诉他不可以这样,是不解决问题的。你可以用图画的方式让他认识到人的身体有哪些部位是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和让别人摸的。不要期望一次的教育就让孩子改掉这样的行为。

如果孩子在没有人的时候摸你的,你可以告诉他你的感受是不舒服的。

Q:儿童之间的性游戏是不是有非安全和安全的这样的分别吗?

A:如果孩子没有受到过看影碟、父母或者被害过等影响的话,孩子间的性游戏没有害处,只会增进互相了解。我在幼儿园发现一个小男孩偷偷把一个女孩子带到卫生间去看、去摸,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刚才说的三种因素。一旦形成这种伤害了,后期赶快改变你的方式。重点在前期的预防。

如果孩子面临侵犯,第一时间该怎么做?

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如果判断出了是不好的接触,要尽快冷静下来,然后想办法机智地离开。

不要激怒侵犯者,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立即告诉爸爸妈妈或报警。

如果力量无法与侵害者抗衡,也没有机会逃离,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先顺从罪犯,不要以跳楼等伤害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抗争,保护好自己的生命。

如果孩子真的被侵犯,我们又该怎么做?

要从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孩子的角度出发,把握以下8个原则:

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身体情况,第一时间进行评估和创伤处理。

让孩子远离侵害人。

消除孩子的惧怕心理。

不要让孩子反复讲述被伤害的过程。

做好安慰工作。

此时不要“追究”孩子的责任。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600字(精选

    - 阅0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因参会人员有会议冲突,原定于___月___日上午11:00召开的会议管理制度宣讲会推迟至___月___日11:30在会议室(2)召开,请大家准时参会。注:《会议管.....

    铁路通知范文(精选5篇)

    - 阅0

    铁路通知范文【篇1辞职报告也称为辞职申请书,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申请书。本文给大家提供辞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xx:您好!首.....

    优秀自我介绍范文(精选8篇)

    - 阅0

    优秀自我介绍范文篇1性格开朗,待人热情、诚恳,办事积极认真,吃苦耐劳,富有团队精神,勤奋好学,富有爱心,要求上进,敢于不断地挑战自我。
    优秀自我介绍范文篇2姓名:xxx年龄:xx岁学校:xx.....

    有关物业的管理方案范文(精选2篇)

    - 阅0

    有关物业的管理方案范文(精选5篇)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力开展,时常需要预先开展方案准备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