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智能建造的认识(6篇)

来源:网友

对智能建造的认识篇1

当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考什么就学什么,而很少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只关注能给学校带来荣誉的少数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最后很可能是造就和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失败者”,而这批“失败者”中就极有可能存在着当代的“爱因斯坦”“爱迪生”和“比尔・盖茨”。这种教学不能适应学生个性与潜能差异的需要,也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而全面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现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清楚地向我们表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正在变得多元化,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以能力为中心的时代,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打好基础,即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发展基本能力――以创新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创造力。因此,在“活学巧用”的引导中,要启迪学生的思维,叩开一扇智慧之门,智慧的思维方式又会指导进一步的“活学”与“巧用”。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自觉地把能够激发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的标准。

二、理论依据分析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一方面,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的信息,而是要对其加以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学习者本身的特点各异,因此建构活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对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而,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其参与学习提供有效的保证。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因而,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提倡教师在看似平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规律的总结和思维的启发,使学生在心与心、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中,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力求实现完整意义上的“人之发展”。

2.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就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和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言,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教学中通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因而,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智力,还应该注意学生多种智力(如言语―语言、身体―动觉、自知―自省、交往―交流等智力)的和谐发展。因而,“活学巧用启迪思维”教学法应着眼于学生智力和思维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法实施目的

1.引导学生认识学科之间、学习与生活之间都是相通的,提升学生认知能力。

2.引导学生正确而巧妙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3.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四、实验操作的原则

在实验中,主要遵循五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掌舵者”,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启航者、导航者”。课堂中,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独立自主地进行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多元性原则

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3.实践性原则

学习与生活密不可分,努力使教学生活化,使学习多元化。引导学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活是学习的唯一源泉”,在实践中探索、构建自己的思想方法,并能应用于实践之中。

4.创新性原则

转变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保证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发现、创新的机会,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探索。同时,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教学,以保证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学习。

5.激励性原则

要求评价反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发展前进的动力。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去享受成功的愉悦,鼓励学生大胆地、多角度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观点,只要是有创意的(甚至是错误的),都应该给予正面的评价和智慧的引导。鼓励学生从评价中去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

6.反思性原则

既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又注重教师对引导学生的行为进行自我反思。

五、实验方法

1.采用平行班实验法

2.实验时间:2005年9月至今

3.实验对象:青岛市第二十六中学七~九年级学生

4.实验方案:统一规划和设计;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灵活安排,既可以分专题集中使用和实施,也可以单独使用和实施,因此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六、实验效果评估

1.考查教师在课堂学习中,是否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就此进行问卷调查。

2.考查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独立探索意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增强。

3.在课内、课外设置相关问题,对学生的合作意识、操作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的创新进行考查。

4.定期或不定期对实验对象进行“创新性评价”的问卷调查。

七、实验反思

1.实验初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新课程理念比较匮乏,对新的《课程标准》研究不够深入,缺少评价理论的支持,创新性评价研究实验的进程缓慢。随着课改深入,教师的理论学习得到加强,对课改理念的认识逐步加深,能够主动探索,不断实践,对“活学巧用启迪思维”教学法的理念有了深入的理解,评价实验逐步走上正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对智能建造的认识篇2

论文摘要:立足于知识社会和不确定性社会?分析企业发展和知识积累的关系探讨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的构建模型。

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成为必然

1.1知识社会的不确定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前者指为人们解决问题在意识层提供线索?只能借助某种活动形式间接推出来的知识?后者指用于支配行为操作过程的知识。其本质是用一套操作规则或程序支配人的行为。所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程序性知识包含两个内容:技能和认知策略。所谓“认知策略”是指一套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或程序控制了人的学习、记忆和思维活动?例如企业家分析、判断、预测市场发展变化规律时所形成的思维活动模式就是一种认知策略。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社会之中。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对知识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知识对社会活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的突飞猛进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科技给人们提供了新的知识?但这些新知识又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一体化?使社会、组织、个体交互作用的范围变广?频率加快?程度加深?从而使人类行为的预期、过程、结果等产生了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增加了社会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性。

1.2企业发展与不确定性

按照复杂性科学对企业发展的解释?企业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反馈动力系统(曹庆仁等?2001)。从企业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来看?除了有简单浅层次的规则和可探明的影响因子可供依托和控制外?企业面对的是大量的复杂、深层、内隐多变的问题?如市场问题、经济形势变化问题等。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既有已建立的正式规则和行为模式的合法系统所构成?又有通过非正式渠道建立起来的非正式组织、个人或群体的社会关系、非正式的个体行为等影子系统所构成。合法系统虽然以确定性为主?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影子系统更是有着高度的不确定性川。因此?企业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

因此?不确定性为企业带来了发展机会?但又会带来风险。在不确定性社会中?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1.3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是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主要工具

1.3.1企业知识.企业知识从其显性化程度可分为外显知识和内隐知识。外显知识是可以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的知识?内隐知识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通过隐喻、直觉、顿悟、技巧等方式暗合之意的知识。从企业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方式来看?可分为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从企业内部各岗位职能的角度可以分很多专业知识。因此?企业知识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包含了有关组织的经验、价值观、被证实了的信息、有事实依据的见解以及分析力、判断力、实践操作力等要素的动态组合。

1.3.2企业知识的转化和积累。野中郁次郎在其《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19)5提出了著名的esci知识转化模型。认为在企业创新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知识转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知识创造的过程。沿着野中郁次郎的思路?我国学者对企业知识的流动和转化进行许多有益的探索(张庆普、李志超,2002;饶勇,2003曹兴,徐媛媛2004)?建立了seic的扩展模型(饶勇)?将社会知识纳人到企业知识体系之中?还突出了组织隐性知识的积累过程。因此?企业知识不断地积累和转化过程就是企业的发展过程。企业必须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解决自身的不确定性问题?同时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

2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必须以学习型组织为载体

企业知识如何积累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实质上是学习型组织的内容和目的。换言之?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因此?只有学习型组织才能使企业知识进行积累和转化。彼得·圣吉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勾画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整体方案?从组织学习的终极目标来看?学习型组织的核心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野中郁次郎从知识在组织内相互流动学习的角度提出了著名的seci知识转化模型。企业发展是在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习型组织的构建过程就是企业知识的积累和转化过程。

3获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

3.1成功智力与学习型组织

智力被看成是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智力的知识观看?“智力”?实质上指后天习得的智慧能力?也就是习得的认知能力或习得的智力(皮连生2003)。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根据智力对人的实际影响?将智力划分为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业智力是“惰性化智力”?与现实生活很少发生联系它只能对学生在成绩和分数上做出预测?而成功智力才能使人达到人生中最主要的目的。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这三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协调、平衡时?智力会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因此?使企业及其组织成员怎样习得成功智力?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所在。

对于企业来说?组织发展所需成功智力的范围较广。迈克尔·茨威尔认为?支持组织成功的三大能力基石是:组织中领导层的能力;组织中员工的能力;企业文化是否能培育能力并使之最大化。企业的成功智力主要表现在行为能力上他根据长期对企业的咨询和研究?提出企业应具备的行为能力有5个方面36个项目?主要包含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素质、管理能力、领导艺术等内容。

3.2成功智力水平取决于组织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认知科学的主要概念。所谓认知结构是指主体全部知识或观念的内容和组织?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包括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要素。企业知识的流动转化、积累、升华等过程?必须建立在以组织认知结构不断完善、提升及其高级化演进的目标基础上来。因为企业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组织发展所需的各种能力?而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认知结构的状况。由此可见?在不确定条件下企业发展需要不断积累和更新知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不是将个体知识汇总起来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各学科知识的累积更不是信息的堆积和简单流动?而是通过顺应和同化?智慧地运作企业资源(包括硬性资源和软性资源)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完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认知结构将企业资源用知识统合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组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方式、目标等的设计必须围绕完善组织或群体、团队或个体的认知结构来进行才能系统地获得组织的成功智力。

4以成功智力为导向的学习型组织构建模型

4.1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模型。

个体认知结构演进过程就是个体用旧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进行同化?并采取适宜行为顺应新环境而构建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图1)。一个新认知结构的建立?就会获得新的能力(或智力)模式—心智模式得到改善。当信息以知识的方式进人旧的认知结构时?要经过一系列内化过程?才能以信念的形式纳入认知结构?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足以解决变化了的环境所产生的新问题时?重构认知结构的需要便产生?顺应过程也随之发生。每一步认知结构的演进?也是知识丰富化的过程?促使个体成功智力得到提升。个体认知结构高级化演进是一个永续不断的过程?但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演进的速度快慢不同?同化和顺应的程度不同等。

4.2组织认知结构构建过程模型

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会形成群体智力(或智慧)?群体智力是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新的群体认知结构的结果?外现于组织的产品、技术、服务、组织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组织形象之中(图2)。

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在组织中通过两种学习式—正式学习(培训、示范、规范、正式沟通等)和非正式学习〔熏陶、感染、非正

对智能建造的认识篇3

智力资本最早是被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由西尼尔于1836年提出的,他认为智力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约翰-卡纳斯・加尔布雷斯(J・K・Calbrainth)于1969年发展了智力资本这一概念,他认为智力资本不仅仅是纯知识形态的知识,还包括相应的智力活动,即智力资本不仅仅是静态的无形资产,而且是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一个实现目标的手段。

美国学者托马斯・斯图尔特以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推动了智力资本理论思潮。1991年,他在其经典性论文《智力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中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同年指出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进而在1994年又进一步论证智力资本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他将智力资本定义为公司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在一定意义上,智力资本是能够被用来创造财富的智力资料――知识、知识产权、经验等。指出企业智力资本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之上并称之为智力资本的H-S-C结构。

英国学者安妮・布鲁金(AnnieBrook-ing)认为智力资本就是使企业能够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即企业=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并且她认为智力资本是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以人为中心的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的混合体(Brooking,1997)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乌尔里奇(DaveU1-rich)提出了一个更为简洁的定义。即一家企业的智力资本就是其成员能力和认同感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即智力资本=能力×认同感(Ulrich,1998)。公式中用乘号表示强调组织中的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加拿大MaMaster大学的NickBontis博士自1996年以来发表了多篇有关智力资本的研究文献。他认为,智力资本的提出是出于对相对于信息而言的知识的有效运用的目的,并进一步分析了智力资本中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的相互关系(Bontis,1999)。澳大利亚学者斯维比(KarlErickSveiby)认为智力资本是由员工能力、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三部分构成,即E-I-E模型。

除了理论研究者对于智力资本理论的关注之外,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企业在经营实践领域中也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瑞典第一大保险公司斯堪的亚。它从1993年就开始智力资本量化评估工作并取得显著效果,它将智力资本定义为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的差距,它是企业创造的可选择发展价值的潜力所在,是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耦合。其开发设计出的智力资本评价模型“斯堪的亚导航器”(SkandiaNavigater)基本上主导了智力资本理论框架的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的学术文献中,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关于智力资本及其构成的文章,但是原理性的介绍文献较多,而专题性的评述较少,直接用于指导企业管理实践的就更少。我国的一些学者从智力资本的能力视角人手对智力资本进行定义,这方面的研究包括:谭劲松(2001年)认为,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高级的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升华,它包括科研创新型智力资本和资源配置型智力资本,智力资本只能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袁庆宏(2001)认为,智力资本是组织中一种潜在的应用知识与技能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一种聚合知识载体的能力,它并不是知识本身。王勇、许庆瑞(2002)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组织现象,是各种知识元素在特定企业中被有效整合后所表现出的能够用于创造财富的企业能力。各种知识元素是企业智力资本存在的前提,但它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智力资本,而是以一种潜在的智力资本形态存在。因此,获取、构建和提升企业的智力资本,不仅是企业获取创造知识的过程,更是围绕企业战略,使用企业知识元素的过程。

从以上对智力资本的分析来看,智力资本是企业中所具有的核心能力的通称,是以企业中存在的人力资本为基础的,需要与企业结构资本、客户资本相结合的一种能动性资本,是企业最为重要的资源,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动态的、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距,是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的合成。

二、智力资本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模型

(一)检验模型

为了探讨智力资本的各个成分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本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mlEquationModel;SEM)验证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智力资本研究涉及的众多变量都不能进行直观的、直接的测量,称之为潜在变量(1atentvail-able),用一些外显变量(observableindica-tors)进行间接测量。

对于指标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通常写成如下测量模型方程:

x=Axξ+δ

y:Ayη+ε

其中:x――外生指标组成的向量:y――内生指标组成的向量:

∧x一一外生指标与外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外生指标在外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负荷矩阵:

∧y――内生指标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内生指标在内在潜变量上的因子符合矩阵:

δ――外生指标x的误差项:

ε――内生指标y的误差项:

对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构模型的方程矩阵表示为:η=Bη+Tξ+ζ

其中,

η――内生潜变量,即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客户资本的价值:

ξ――外生潜变量,即公司价值受到外部影响的因素考虑:

B――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描述η的各分量间的线性关系强弱的系数矩阵:

T――外生潜变量对内生潜变量的影响,是描述η与ξ间线性关系强弱的系数矩阵:

ζ――结构方程的残差项,反映了η在方程中未能被解释的部分。

(二)变量设计

1、外生潜变量。考虑到公司价值是公司对市场环境的适应能力、获利能力和竞争优势持续时间的综合表现,它不仅反映了公司已有资产的获利能力。而且还体现了公司对经营环境的适应能力。这是对公司价值的一种定性描述,但从定量的角度来看,公司价值则被定义为公司在未来能够产生的现金流入量的折现值之和。因此本文选取包括财务指标(X1)、战略结构(X2)和环境因素(X3)等在内的指标来衡量模型的外生潜变量(ξ)。

2、内生潜变量。智力资本结构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而贯穿公司价值创造的微观活动是知识流在企业内部的流转,因此将公司价值的产生认为是内生变量,与三类资本共同构成本研究的内生潜变量(η)。(1)人力资本变量(η1)。人力资本作为知识的载体,包含了

员工个人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资产。它不仅包括员工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包括员工与其他员工形成的团队关系,涉及员工的激励、个人目标和团队目标的关联等,员工技能、知识和能力的增加最终会增加公司的经营绩效,但是由于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它是如何来影响公司价值的还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人力资本变量的测度设计指标如下:公司对员工培训投入(Y1):对于同等的员工,公司支付的薪酬和培训费用,以及培训天数。知识员工的转变比率(Y2):公司内部非知识员工向知识员工的转变指标,衡量组织学习和发展的效率。员工的态度与能力(Y3):反映员工的能动性、胜任程度以及负责程度。(2)结构资本变量(η2)。结构资本是公司创造价值的系统化的整合能力。是增加知识在组织内流动和传达与储存知识的有形系统,包括组织系统、流程与文化反映组织内部运作系统、流程效率和氛围;创新维度反映企业创新投资与能力;知识管理反映的是企业内部知识的获得和保护;交流与合作体现了促进学习与成长的信息交流和合作。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结构资本变量的测度设计指标如下:组织内部结构(Y4):了解员工能力的基础上分配适当的工作,衡量公司内部知识传播的有效性。IT投资与研发投资(Y5):研发费用占总销售收入的比率,研究人员占总员工人数的比率等,衡量公司创新的能力。知识管理(Y6):流程书面化、知识库、信息沟通的保障措施等。(3)客户资本变量(η3)。客户资本是公司对外关系的开发、建立与维持,为了提升公司价值,必须与客户及其它组织建立一定水平的关系,其内涵主要包括与客户的关系、与供应商的关系以及与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因此基于知识管理的角度对客户资本变量的测度设计指标如下:客户满意指数(Y7):客户反馈的对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满意程度。客户保持率(Y8):企业争取到的客户继续保持交易关系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的是顾客对企业的忠诚程度。与客户关系的强度(Y9):公司与客户、供应商及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稳定程度。战略联盟(知识联盟)(Y10):与利益相关组织形成的战略联盟。其共享知识、联合运作的效率越高,越有可能导致更好的利润率。(4)公司价值(η4)。公司价值的来源在于以智力资本为基础的核心能力,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公司价值的能力指标可以设计如下:生产能力(Y11):企业能够把一定的资源转变成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创新能力(Y12):企业能够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整合能力(Y13):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和协调各种资源以产生更好的、更大的效益。

3、模型的基本假设。根据本文分析和相关理论的检验,本研究建立假设如下:

假设1:公司人力资本会正向影响公司价值。

假设2:公司结构资本会正向影响公司价值。

假设3:公司客户资本会正向影响公司价值。

假设4:公司人力资本会正向影响公司的其它智力资本因素。

对智能建造的认识篇4

教育是一种智慧活动,是培养健康人格、智慧人生的活动,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的应用,更应当是智慧的教育。智慧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其薄弱环节。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的实质是,通过进一步扩大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来为教育活动提供最好的智慧支撑,以促进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素质和智慧水平,让教育溯及其本质,让学生的发展更全面、更有智慧。

关键词

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取向

“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其革命性的发展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1],也在重塑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新格局。现代化的含义里面多了一个全新的内容,那就是“信息化”。面对信息化的强劲动力作用,世界各国开始普遍关注和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之路,以及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现代化和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国也把教育信息化作为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予以推进。《2006———2022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2]的战略部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也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3]为此,教育部专门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进行具体实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基础设施体系、数字教育资源、信息化教学应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对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的作用初步显现,但是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4]可以说,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从设施技术建设到内涵本质拓展的转折期。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其核心价值理念的问题,即关于其核心价值取向到底是什么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推进教育信息化?为了学习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教育模式,抑或帮助学生全面,形成智慧?正是通过这种追问,我们发现只有智慧教育才是教育信息化的真正核心价值取向,是教育信息化的真正意义,真正价值所在。

1何为智慧教育

什么是智慧?新华字典的解释是:智慧是人们“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智慧是一个与知识既联系密切又相互区别的概念。知识通常是指人们公认并且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有关事物和现象,以及它们相互之间关系的信息,是一种静态的对世界的描述和总结。而智慧则是人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或学习知识后形成的一种动态性的能力。这种能力形成于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更加高效地学习知识和形成新知识。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受教育者了解知识,记住知识,提升修养,还是帮助他们完善人性,追求智慧,完美人生?这是知识教育与智慧教育的分界线。知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目的是授人以知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教育的核心,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而展开,为知识而服务。教师的职责是生动活泼、完整无误地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促使他们学习知识,而学生的使命则是通过作业练习、背诵等方式,认真地学习知识,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知识。而智慧教育基于对于人的本质、教育本质等问题的追问而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智慧教育的目的是授人以智慧,智慧的养成和应用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在于教会人们学会质疑,教人走向生活。教师的职责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完善自我,弘扬个性,而学生的使命则是在知识的学习中,通过思考、质辩等方式,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生存智慧。[6]

2教育信息化何以关涉智慧教育

为什么我们要提倡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与智慧教育有何关系?这可以从人的本质说起。人的本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种的全部特征,种的类特征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征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7]这种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本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当然,对于人而言,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意义所在。而人的改造世界的活动既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除了哲学在一直追求智慧外,还有一门学科也在始终不渝地追求着智慧,那就是教育”。[8]对于教育活动而言,知识很重要,智慧更重要。知识只是形成智慧的基础,智慧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所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促进人的智慧发展,培育智慧品质,提升智慧力量,形成智慧人生,即将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受教育个体的智慧。[9]知识向智慧的转化,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方法手段。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对人类最大的改变和影响之一,便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已经,而且正在,并将继续改变人类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信息化正是信息化时代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方法手段。教育信息化既然是教育的一种全新发展,那么它必然与其他教育方式一样,首先必然要服务于教育的目的,追求智慧,其次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它也应该更有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智慧人生。对此,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中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宏伟目标不可或缺的动力与支撑。”[4]正如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从教育部的规划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教育信息化的价值追求中有教育公平、资源共享等诸多方面,但是最根本的核心价值还是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即智慧教育。

3教育信息化何以实现智慧教育

当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4]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智慧教育核心价值取向呢?首先,教育信息化必须体现智慧教育的全新理念。这要求我们必须追本溯源,实现对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本质的充分观照,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战略,而不是作为信息化战略来对待。教育信息化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教育性和技术性。两者是有机融合的,不能割裂开来。在十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教育与信息化不能有效融合的问题,其根源在于我们对于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取向认识得不够清晰,被酷炫的信息技术迷花了眼,只见技术不见教育,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忘记了教育的本质,忘记了智慧的培养。其实,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于教育,而不是信息化。教育是本源,信息化是手段。信息化不是教育的目的,不是教学的目的,也不是学习的目的,而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认知工具。不能本末倒置,为了信息化而教育,恰好相反,应该是为了教育而信息化,为了更好地培养智慧而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是为了开发和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育过程,以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和启迪学生的智慧,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于教育。可见,教育信息化突出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的有机融合。因此,只有更新观念,把教育信息化当作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而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教育信息化才能真正地融合智慧教育,回复其本来面目。

其次,教育信息化必须着眼于智慧教育的图式建构。在教育教学中,智慧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为了达到“智慧目的”,必须使用“智慧手段”。教育信息化就是在教育活动中,通过利用信息化技术这一“现代智慧手段”来构建一个“智慧”的教育环境,使教与学产生“智慧的结晶”。在数字化信息时代,那种我们欲通过教育而达致的智慧被称之为“数字智慧”。它包括几层含义:一是通过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而获取的新认知力(超出使用传统技术手段所获取的认知力的那部分)中得到或产生智慧;二是理性反思信息技术而得以完善的数字化生活智慧。数字智慧只有通过人类思维与数字技术的不断交互才能达到。因此,教育信息化要实现智慧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必然需要一个信息化“智慧教育”图式的建构。信息化“智慧教育”图式的建构的基本思路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适宜的信息技术为基本的技术支撑,通过丰富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库、高效的信息化教与学模式等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打造出一种新型的、便利的、自主的、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教学环境,把教师和学生从大量繁琐的、机械的、简单重复的学习、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以便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更为复杂、更有价值、更需智慧,也更能培养智慧的学习、教学任务中去。[10]这也就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所确立的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4]

总之,教育是一种智慧活动,是培养健康人格、智慧人生的活动,绝不仅仅是某一种技术,而应当是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实际上是用信息技术助力教育发展,使教育活动插上信息技术的翅膀。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其薄弱环节。在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秉持的核心理念是:如何尽可能地通过扩大教育信息化的程度来为教育活动提供最好的智慧支撑,促进教育的发展、提升学生素质和智慧水平,让教育回归其本质,让学生的发展更全面、更有智慧。

参考文献

[1]曾虎,王大军.八国首脑发表《全球信息社会冲绳》[N].光明日报,2000-07-2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06-2022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EB/OL].新华社.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EB/OL].新华社.

[4]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2年)[EB/OL].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1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52.

[6]朱胜爱,陈瑜姝.智慧教育:现代学校教育改革的新走向———关于智慧教育与教育智慧研究的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10(6):1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3.

[8]余华东.论智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34.

[9]靖国平.知识与智慧———教育价值的演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15.

对智能建造的认识篇5

摘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探讨在高职教学中通过采用项目教学策略促进高职学生的多元智能和优势智能的协同发展,具体措施包括:组建高职智能学习小组、创建高职多元化学习活动中心、选定高职教学项目、实施多元化的高职教学评价。

关键词:高职;项目教学;智能小组;学习中心;多元智能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2014年度立项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隐性知识有效习得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4-R-30744)

作者简介:朱焰,男,扬州职业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7-0063-04

教育既要促进学生实现充分的自我发展,又要促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即教育要实现学生“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协调、统一发展。[1]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试并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智力特长,多元智能理论揭开了智力研究的新纪元——关注个体优势智能和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高级劳动者,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适应社会生存的专业职业技能。依据多元智能理论,高职教育管理实践就要根据学生智力发展的多元特征,帮助他们确立专业发展方向,促使学生多元智能和优势智能协同发展成为社会优秀的劳动者。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美国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摆脱传统一元智力理论的束缚,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个体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它们共同组成个体的“智力光谱”,这八种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2]八种智能分别对应着八种不同的行为,加德纳认为“智力是个体毕生用以学习、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的工具”[3],每一种智能实质就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理解世界的一方视角、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建构世界的一类编码。八种智能的发展与表现并不均衡,有强有弱、有先有后。智力通常是多种类型智能有机组合后形成的综合体,个体通常会下意识地选用自己的优势智能与世界展开交互,并最终形成他们独特的认知方式与创造产品的能力。

“人的智力是由多种相互独立的多种智能共同组合、相互补充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4],学生的智力是各种类型智能的有机组合体,占据较大比例的智能成为了学生的优势智能,智能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学生在不同时间段表现出不同的智能优势。可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视角,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优秀的”,只是“聪明的时机”和“聪明的地方”不同。那么,教育就要根据每位学生智力发展的特征,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来促进学生智力的多元发展,同时,要及时发现并重点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

二、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内涵

高职教育以为社会输送专业劳动者为己任,通常需要培养学生的多项技能来胜任工作岗位要求。以培养高职教育层次软件开发的程序员为例,需具备的技能包括:软件开发技能以实现程序的编写、语言表达技能用于表述自己的编程思想、沟通技能用于与软件开发团队成员开展交流、自我反省技能用于反思编程过程等,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这些技能分别对应着数理逻辑智力、语言言语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知自省智力等。

高职教育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以应对知识社会的激烈竞争。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具备的核心竞争力指依据学生的优势智能培养出的专业技能特长,使其具有绝对的优势来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可见优势智能将直接决定员工的工作绩效,并最终影响员工的工作成就。以软件开发岗位为例,软件开发技能是该工作岗位的核心技能,所以要着重培养软件专业学生运用数理逻辑智力编写程序代码的能力。

不同专业的高职学生以各自的多元智能为基础,发展着不同的专业技能,表现出不同的职业行为,多元智能是能保证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的基本智能,优势智能是决定个体取得卓越工作成就的核心智能,关注高职学生多元智能和优势智能的协同发展实质上就是关注一般工作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共同培养问题。所谓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即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开展高职项目教学来促进高职学生多元智能和优势智能的协同发展,帮助他们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具体措施

传统的高职教学仍以培养学生的可以测量的传统智力为主,加德纳认为,项目学习可以摆脱过去语言言语智能和逻辑数理智能所强调的以测验为本的学习倾向,去发现和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所以可通过开展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项目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多元专业技能的目的。

“项目学习既是一种课程理念,又是一种多用途的教学方法,它可以融合许多教育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基于社会协商的个人知识建构[6],强调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环境间、学生与社会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对个体知识建构的重大影响。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学生多元智能和优势智能的协同发展。开展高职项目教学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项目,在高职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多元建构、智力的多元培养。“多元智力理论视野下的项目学习一般包括学习中心、活动中心等”。[5]学习中心也就是依据学生智能特征组建的学习小组,活动中心也就是保证项目学习正常开展的包含了多元化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教学场所。可见,开展高职项目教学关键做好四方面的工作:组建高职智能学习小组、创造高职多元化学习活动中心、选定高职教学项目、实施多元化的高职教学评价。

(一)依据学生的智能特征组建高职智能学习小组

根据不同的智能培养目标可组建两类智能学习小组:以培养多元智能为目的的多元智能学习小组和以促进优势智能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智能学习小组。

将不同优势智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组建多元智能学习小组,这类学习团队的显著特点就是成员间优势智能的互补,团队的多元优势智能可促进成员多元智能的发展。团队智能的互补能够产生多元化的学习内容:成员用各自的优势智能创造了学习成果,一方面,能促进自己优势智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创造的学习成果可成为队友的多元化学习内容,团队成员分享多元化学习成果的过程就是帮助成员发展多元智能的过程,有助于团队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全方位地建构知识、多元化地发展智能。以完成动态网站开发的任务为例,组建的学习团队成员智能特征如下:完成网站程序开发的学生要拥有较强的数理逻辑智能优势、完成网页页面色彩图案设计的学生要拥有较强的视觉空间智能优势,完成网站文字内容整合的学生要拥有较强的语言文字智能优势等,在网站的开发过程中,团队成员贡献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也分享着其他成员的学习成果,实质是团队成员间优势智能的相互影响与促进,并最终实现团队成员智能的多元发展。

将相同优势智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组建优势智能学习小组,这类团队的成员有相同的优势智能,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世界、探求问题解决的最佳策略,可促进成员优势智能的进一步发展。在学习中,因团员间有相同的优势智能,故而可以借鉴他人优秀的思维过程来促进自己相应智能的发展,同时参考他人的优势智能学习成果可以促进自己对同样学习问题的深入理解。总之,组建优势智能学习小组追求的是最优化的问题解决策略、最佳化的学习成果展示、最大化的优势智能发展。以完成动态网站开发任务为例,完成动态网站程序编写任务需要选取多名具有较强编程技能的学生组建数理逻辑优势智能学习小组,以完成网站不同模块的开发,在编程过程中,成员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借鉴队友们的编程心得和技巧,可以实现编程类隐性知识的分享,同时,可以在团队内推广一套最优化的网站开发策略,成员在实践编程策略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编程技能的进一步提高,促进自己数理逻辑智能的进一步发展。

(二)创建高职多元化学习活动中心

“对教师而言,不仅辨认心理/身体系统的智力很重要,而且认识到创设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很重要”[3],可见教学环境对多元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创建多元化活动中心的关键是为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和创建多元化的教学场所。

所谓多元化的学习材料即形式多样的学习资料,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智能特征选择喜欢的学习材料:有同学喜欢文字资料、有同学喜欢动画视频资料等,为满足学生不同的认知需求,就要尽可能准备多元化的学习材料,让每个学生都有所选择。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料在知识呈现与表述方面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是对同一知识内容、不同角度的阐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资料切入新知识的学习,在积累一定的知识经验后选择其他形式的学习资料作为知识再学习的补充,从而使自己的知识面更加宽泛,促进自己多元智能的发展。在高职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利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多元化的数字学习材料来满足高职学生多元化学习需要。以编程知识学习为例,可以向学生提供编程知识讲解的文字资料、提供项目程序源代码分析的文字材料、提供编程知识讲解的视频材料、提供实际编程工作岗位的情景视频资料等,这些学习资料分别对应着学生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需求,合理运用多元化的学习资料就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协同发展。

所谓多元化的教学场所即包含多元认知工具的教学场地。智能的发展依赖特定的教学场所,需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场所来满足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在高职教育中就是要组建多元化的专业实训室。以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为例需要创设的教学场所包括:为发展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创设软件编程实训室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技能;为发展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需创设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来培养学生的网络组建技能;为发展学生的人际交往智能需创设计算机销售模拟公司实训室来培养学生计算机销售技能;为发展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和自知自省智能需创设计算机维护维修实训室来培养学生排除维修维修计算机障碍的技能;为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需创设多媒体实训室来培养学生绘图、数字音乐处理、动画制作等多媒体开发技能……在多元化的教学场所中,还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工具以辅助多元化的学习,基于现代计算机系统开发的各类虚拟实训软件、教学测试软件和各类通用办公软件都是信息时代最常用的多元化学习工具。在高职教学实践中,要根据高职专业的特点创建不同类型的教学场所、提供相应的认知工具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需要。

(三)选定高职教学项目

“项目学习指的是一套能使教师指导学生对真实世界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课程活动,具体表现为构想验证、完善、制造出某种东西”。[5]项目教学围绕项目的实施开展教学活动,在项目产品的制作过程中,促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可以运用于不同层次的教学,其成功运用的关键首先要选择合适的项目主题,运用于高职教学中的项目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综合性:(1)需要综合运用多元智能来制造项目成果;(2)根据项目完成的需要组建智能小组;(3)要求教师为项目学习的开展准备多元化的学习资料,指导学生从不同智能角度创造相应的智能产品。依据不同的项目主题可以开展三类高职项目教学:(1)项目即大学课外活动。举办一些具有创造性的大学课外活动,组建多元智能小组并指导成员利用不同的优势智能参与大学创造性活动,实现多元智能的发展。比如:举办“介绍我的宿舍”活动,可以组建智能小组分别从语言文字、音乐舞蹈、空间图像、图形图标等多个方面去创造介绍宿舍的智能产品,参与活动。(2)项目即社会热点话题。围绕某社会热点话题召开主题班会,指导多元智能小组的成员分别从不同的智能视角准备主题班会的内容,实现多元智能的发展,提高学生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比如,举办“环境污染与绿色环保”的主题班会,就可以指导多元智能小组的同学分别准备语言文字、数字图表、图形图像等智能形式的材料来反映“污染与环保”的主题。(3)项目即专业开发任务。以大学生创新实训项目为抓手,指导多元智能小组成员利用各自的智能优势来完成实训创新项目的某一个部分,达到培养多元智能的目的。比如:以开发某动态网站的创新实训项目为例,最终的实训产品是一个网站,其中包括了多个子任务创造的子产品——以网页布局与美化为任务的静态网页开发、以程序开发为任务的网站代码模块开发等,此时,就可以分配不同优势智能的学生去完成相应的子任务,以实现多元智能培养的目的。

(四)实施多元化的高职教学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倡导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依据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

导向功能是教学评价的基本功能之一[7],在高职教学管理中,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学习来发展多元智能。高职多元化教学评价表现在:(1)允许多元化的高职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创造产品的一种工具,那么可通过评价学生创造的多元智能产品来评价学生的学习。在高职项目教学中允许学生创造自己的优势智能产品并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比如:在“开发动态网站”项目学习中,可分别以网页的布局与设计成果、网站程序代码成果、网站文字内容成果等多种学习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以一种形式的学习成果来评价学习效果。总之,允许学生将自己最佳的学习结果呈现出来作为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依据。(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改变传统高职教学实践中将教师作为学习评价的唯一主体,将教师、学生以及其他的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习评价的主体,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导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评价,学生可以从自己优势智能角度可以对同学的弱势智能给予评价和指导,同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可以从反思的角度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客观的评价。(3)采取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可以用标准化考试取得的多元化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多元学习情况,但不能仅仅采取这种方式,还要通过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开展更加客观公正的评价,将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归类、汇总编制成学生的成长档案袋,依据档案袋中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对学生智能的发展情况做出评价。所有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措施,都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全面、客观、多元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多元智能而教与学”和“利用多元智能而教与学”[8],在高职教育管理实践中,要深刻领会其内涵并与高职教育管理实际结合,开展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教育管理改革,为促进高职学生多元智能的协调发展做好工作。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3.

[2][美]LindaCampbell,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发现每个孩子的天赋[M].王成全,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3.

[3][美]LindaCampbell,等.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第三版)[M].霍力岩,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2,7.

[4]朱焰,等.聋生课堂主题式教学探讨[J].中国特殊教育,2005:19.

[5]夏惠贤.多元智力理论与项目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02(9):23,24,21.

[6]钟志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6(5):13.

[7]程书肖.教育评价方法技术[M].北京: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

对智能建造的认识篇6

1当代创新教育的社会背景

随着信息时代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已成为推动和牵引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学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先人物,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科学判断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关键,如何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式,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加强创新教育研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尽快建立起与其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摆在我国面前的必然选择。

2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的历史重任

创新型人的发现、培养和使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由于高校具有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人才荟萃、教育与科研密切结合以及国际合作交流广泛等优势,因此高校特别是一流高校,对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肩负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着以知识传播为根本任务的目标体系,在这种模式下培养的大学生,理解能力较高,直觉判断较为准确,道德认识清晰,但人文知识较为薄弱,创新能力较为欠缺,缺乏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随着我国教育界对传统教育的反思,高校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必然性有了一定的认识。各校纷纷致力于创新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知识教育系统似乎已有解题的办法,但作为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体育教育,在创新教育系统工程的建立之中,应怎样定位?角色如何?它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价值功能吗?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应有什么对策?笔者将以此为研究课题,力求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3“创新”及“创新教育”的内涵

“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里成功地生产,吸收和应用新的事物,它提供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并使得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求成为可能。“创新”是人们从新的视角,以新的方式,用新的综合为自己、为社会展现新的世界,提出新的理想。“创新”就过程来说,就是对现有知识和信息不断做出新的组合,涉及对解决问题新的办法的选择和检验,就结果而言,“创新”就是发明,发现,形成新的观念,创建新a的理论体系。

高等教育要创新,教育本身的创新至关重要,“创新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新的教学关系、教育视野、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通过教育这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活动形式,在教育过程中,构建具有创新性的教育活动。通过创新性、实践性的学生主题活动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或潜意识的创造潜能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思想,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创造能力,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

4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

4.1知识结构(智力因素)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分为二类,一是创新所必须的基础类知识,二是使创新活动得以进行的技艺性知识。在知识结构中,基础类知识和技艺性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创新活动的源泉,没有它,创新便成无本之木;后者是进行创新的指南,是一种保证之力,没有它,创新可能难以进行。

4.2能力结构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素质,包括・般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一般性思维是人脑通过分析,综合活动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能力;创新性思维则是一种打破常规、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思维的高等敏感性、开放性、灵活性、独特性等特点;创新能力是指在具有渊博知识、广阔视野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去开拓新领域,吸收整合原有知识来创造新的知识,具有认识问题的新颖性。

4.3个性结构个性结构主要包括创新风格和创新意识以及其它有利于创新的非智力因素。创新风格是指个体在创新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坦然面对失败,敢于冒险,只服从真理,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等,创新意识是指能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以创新为乐的观念和意识。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广义上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上通常被概括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受、加工、处理等,但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起着制约作用,对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和强化等多方面功能。智力活动属于认识系统,非智力因素属于动力系统。

人的创新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个体的态度、体验、倾向即情感和意志的心理活动,它对创新发挥着激发、坚持、加强或15且碍、中断和削弱的作用。创新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调节作用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是十分明显的,在艰苦的创新活动面前,有的知难而进,有的知难而退;有的一经挫折就一蹶不振,甚至有的智力很高的人,由于精神紧张、意志薄弱,造成智力上的抑制,根本无法进行创新活动,而有的人却能经受住考验,通过自身不懈努力,取得创新活动的成功。

人们对非智力因素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认识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有一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就是说得这个道理。古今中外大量事实表明,在其它条件相等的情况下,个人的成功既要靠智力因素,更要靠非智力因素,它们的作用是紧紧分不开的,其中非智力因素起着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法国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妙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爱迪生认为:创造发明只要求一点灵感,但必须付出

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这九十九分血汗的付出就是属于非智力因素性质的,是人的坚强意志和性格的表现。因此,在创新教育中,我们只注重开发智力显然是不够的,应该把眼光放在尚未充分开发而蕴藏着巨大潜能的非智力因素领域。,

5体育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定位

角色亦称社会角色,它指个人或集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的权利来履行相应的社会职责的行为。在当前全社会进一步明确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育,并且确立了新的教育质量观的大前提下,体育教育从思想上理论上必须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当前社会对体育教育的社会期望是什么,是继续停留在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中心的传统教法上,还是突破旧的传统、迅速转变思想,向培养创新性人才方向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国家教委领导说:“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体育教育具有发展学生生物、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三大功能,而当前体育教育的现状是几十年来我们非常注重其生物功能,对发展学生的体质教育具有非常强的控制力,遗憾的是,虽然体育教育也有发展学生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但无论在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的控制方面,基本处在自由发展的状态,现状与目标之间是巨大的反差。怎样迅速改变体育教育的现状,使之更好地实现体育教育的三维目标,是我们要明确的首要问题。其二,创新性人才素质结构告诉我们,具有较高的非智力因素是创新性人才举足轻重的因素,而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则有其他专业无法代替的独特功能,体育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环境等方面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都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它能很好的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意志,团结合作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动机、情感、意志、个性这些因素用正而说教、强行灌输的方法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这是不容置疑的。体育教育的角色是明确的,关键是如何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解决好体育教育改革的目标、思路,明确自己的定位,把握住自己的角色,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责,这才是体育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

6体育教育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实现

在创新教育中,体育教育既是内容又是手段。首先要克服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观念,体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艺增强体质这单一目标,而是必须转变观念,建立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为目标的体育教育新体系,从体育教育目标、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全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6.1积极转变教育思想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前提,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思想下的价值观、质量观、教师观、学生观,从知识教育(体育技能教育)转变成创新型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各个环节、因素、价值链中始终贯穿创新型教育的主线,变知识再现型学生为知识发现型学生,变学生的适应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变传统的知识质量观为包含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变知识传授性教师为创造型教师。体育教育要发挥本专业的独特功能,在注意发展学生体质的基础上,注意培养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这是关键之中的关键,要有具体的措施,在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注入创新教育元素,使创新教育的实施不成为一句空话。

6.2体育教育目标的改革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有目标的行为,体育教育自然也是如此。不同的时代体育教育有着独特的目标体系,这些目标是当时的社会对体育价值取向的具体化,也是对体育功能及重要性的认识,由于体育教育具有多样的功能和特征,使得体育教育也具有了多方面的价值取向。在当前高校普遍开展创新教育,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环境下,体育教育目标必须改革,体育教育目标要从提高我国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要从推动国际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更要顺应国际教育趋势的需要和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出发,形成重视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观,紧扣创新这个主题,发挥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独特功能,实现从“以运动技能为中心”向“以运动过程的体验为中心”的转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创新个性品质,在整个体育教育体系中形成自己的创新教育主线。

6.3加强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性之间呈正相关,实施创新教育关键是教师。我们要做好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工作,必须要依靠并充分发挥全体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高校体育教师还难以适应这种巨大而深刻的变革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知识结构、教学技能(创新教育技能)与创新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变革必然会带来阵痛。因此,全面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素质,建立一支业务精湛,对创新教育主导性强的教师队伍已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急任务;我们要对教师大力宣传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政策要求,使他们尽快转变思想,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创新教育及教学法的研究、转变角色、重视对体育教师创新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努力提高他们的创新教学技能及相应课堂教学的控制能力,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6.4教育内容的变革创新教育为适应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开了许多诸如思维科学,创造心理,宗旨在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体育教师要对原有的运动技术教材内容进行大胆的删减、增补就显得更为重要。依据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规律,充分挖掘现有教材所蕴含的非智力因素的内容,适当删除一些只单纯关注运动技能培养方面的内容,课内外相结合解决教学时间不足的矛盾,大胆的增加一些有利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当务之急和努力方向,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手段。

6.5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也表现在教育手段和方法上,传统的体育教育方法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教师们热衷于传授体育技能,目标只是教会学生某些运动技能,对于其它的教学目标则置之不问,任其自由发展,更谈不上创新教育,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人才培养,必须进行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要摒弃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加强演绎法和归纳法的训练,以引导为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情景、心灵、观念着手,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营造和谐气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提倡师生共同研讨问题、自由的双向交流,通过情境教学法、设立目标法、竞争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精神、发散式思维和参与意识,全面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6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高等体育教育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体质的增强与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富有个性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要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培养,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是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加强对非智力因素培养途径、方法的研究,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培养他们的兴趣、情感和意志及创新的动机,提倡个性教育和个性化教学。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证明,具有稳定、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较高的非智力因素水准,才能更好地运用其所学知识,来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个性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使之成为优秀的创造性人才。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整理10篇)

    - 阅0

    二年级期末总结范文篇1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取得一些提高,同时,我也收获颇多。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有成绩,也有失误;有经验,也有教训。现就本学.....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演讲活动策划书模板,演讲活动策划书

    - 阅0

    推荐演讲活动策划书模板(精)篇1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在教师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我作为教师代表发言,感到十分荣幸,心情也特别激动。在此,我向校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与我朝.....

    个人季度工作总结范文(6篇)

    - 阅0

    有关季度的工作总结这一季度营业部在____支行党委的正确带领下,坚决贯彻执行支行党委提出的“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狠抓七项工作,强化两个建设,确保六个提升”的工作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