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的特点(6篇)

来源:网络

智能物流的特点篇1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步入了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信息获取方式逐步从人工生成的单一模式向人工与自动获取并重的模式发展,强烈的社会需求为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的融合提供了原动力,物联网随之扑面而来。

物联网应用涵盖的范围小到家庭网络,大到数字医疗、智能交通、公共安全,控件探测,甚至是国家和世界,受到了各国政府、产业界与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物联网对教育事业的促进作用也日趋明显,尤其是基于RFID的校园一卡通工程对管理水平的提高为高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许多高校正在努力构建全面智能感知个性化服务的学习环境,实现新的教学环境:无处不在的网络教学、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为教育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设施条件[1]。

本文作者通过对物联网的研究,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了智能化集成教育系统,对物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1物联网及物联网技术

1.1物联网的定义和特征

物联网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但是人们对物联网的定义任然没有明确和统一。在比较各种物联网定义的寄出上,根据目前对物联网技术特点的认知水平,将物联网定义为: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和通信网等基础上,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利用具有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技术,自动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将所有能够独立寻址的物理对象互联起来,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盒智能化的网络,构建物物相联的智能信息服务系统[2]。

物联网中任何一个合法的用户(人或物)可以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与任何一个物体(Anything)通信,交换和共享信息,协同完成特定的服务功能。

物联网分为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感知层是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纽带,是物联网的基础。感知层主要负责信息采集,利用激光识别等技术实现物联网中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互的传感器技术。网络层是物联网规模应用的基础设施,包含局域网、城域网和广域网的各种接入网络。应用层提供海量数据的高效、可靠地汇聚、整合与存储,通过数据挖掘、智能数据处理与智能决策计算,提供安全网络管理与智能服务。

物联网是一个形式多样、设计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复杂系统,从实现技术角度看,物联网的特点是:网络的异构性,规模的差异性,接入的多样性。

1.2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多样化、个性化与行业化的特点,使得物联网涉及的技术种类繁多,从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运行、应用和管理的角度来看,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自动感知技术、嵌入式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数据处理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位置服务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物联网技术的引入可以使得现实世界的物品互为连通.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化信息空间的互联.使真实空间与虚拟学习环境实现比较有效地整合。它让教学环境中每个物件形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特性,学生在课堂中就可以感知自然、感知真实的场景.有效地促进人机交互、人与环境的交互,加强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3]。

2智能教育系统概述

传统的教学体制和教学系统仅仅是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空间,相对而言,智能教育系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智能学习服务平台,有效地采集学生学习的相关信息,获得个性化、智能化的学习和管理服务。

智能教育系统,能够智能化的针对每一个学习者、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信息进行采集和处理,建立新一代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该系统能够利用智能手机、RFID标签与读写设备以及各类型的传感器实时的采集教师的教学轨迹和学生的学习痕迹,同时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把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形式,改变为以“学”为主的形式,更能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反馈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风格。

3智能系统设计

物联网技术的引入使得智能化教学环境的每个物件都具有连通性、技术性、智能性、嵌入性的特性,可以随时捕捉、分析教师和学生信息,并进行反馈,提供一个物联网智能化的教学系统[4]。

本文利用物联网设计的智能化教学系统主要包括智能管理模块、智能资源模块、智能监测模块、智能导学模块、虚拟交流社区五个模块,如图1所示。

1)智能管理模块:实现对系统中学习者的信息管理、实施双向教学评价考核、学习辅助工具集成和成绩查询等功能。

2)智能资源模块:在学生的学习资料和教师的教学材料中加入RFID标签,使得这些资料置身物联网之中,具有物联网中多样性、智能性、规模性、嵌入性等特性。通过互动终端通过3G/4G网络连接终端资料数据库和多媒体库,根据课程教学大纲提供的内容要求获得关联的教学资源,结果输出到学生或教师所在的网络终端[5]。同时存放专门针对移动学习优化过的大量课件资源、考试试题库、知识库、新闻消息库和有关系统运行的数据等。

3)智能监测模块:通过智能摄像头、智能手机、智能测控设备等记录和实时采集学生的学习痕迹和教师的教学轨迹。同时集成了学习评价系统,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阅览次数和学习地点、学习对象以及参与交流与协作的指标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关于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深度和学习效果等情况的综合评定,连同学习后获得的成绩和学分一同记录到后台相关数据库中[4]。

4)智能导学模块:通过数据挖掘、智能数据处理与智能计策计算,将智能监控模块中采集来的数据进行有效的整合、统计分析和利用,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为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推荐,大豆更好的教学效果。

5)虚拟交流社区:通过无线智能设备如无线笔、无线话筒等,实现基于语音、视频和文字等多种信息媒介的互动交流功能,为学习者提供方便快捷的网络通信,强大的信息交流和网络资料信息的共享支持,在线虚拟团队合作等功能。

智能物流的特点篇2

【关键词】智能建筑雷击影响分析防雷工程

雷电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其在释放能量的同时带有巨大的破坏力,雷电灾害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造成重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建筑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建筑逐渐呈现智能化,其内含有通讯、保安监控、火灾报警、卫星电视、楼宇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诸多的电子设备,这些电子设备具有高灵敏性、高精度性,但是也有抗干扰能力差、绝缘等级低等特点。因此,在受到雷电灾害的影响时,会导致设备的灵敏度降低或者直接造成电子设备的损坏,严重时导致智能系统的瘫痪,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所以,智能建筑有效的防雷措施至关重要。

1雷电灾害的特点和对电子设备的影响

1.1雷电灾害的特点

雷电形成的时间短,但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较大,雷电的主要特点有:产生的时间短,一般为50-100s;冲击电流大,电流值可以达到几万到几十万安培;冲击电压高,强大的电流产生的交变磁场感应电压可以达到上亿伏;释放热量大,瞬间释放的热量可以使局部空气温度上升到几千度等。

1.2雷电灾害对智能建筑电子设备的危害

当雷电击中智能建筑的防雷系统时,强大的电流会随着防雷系统将雷电导入到大地,对于从钢筋结构流过的雷电电流来说,其不仅会因为产生电磁场对室内的电子系统产生干扰,而且还能造成雷电接地点电位的升高,对电子设备造成反击。如果雷电击中与建筑物相连的金属管线,会在管线上形成直击雷过电压,这种过电压可能沿着金属管线侵入室内,对电子系统造成损害。同时,雷击建筑物附近的其它物体如大地,树木等,雷电电磁脉冲通过空间辐射的方式部分地穿透建筑物的屏蔽体而在室内电子系统中产生过电压干扰。

2智能建筑物的防雷工程与电子设备的防护

对于智能建筑的防雷设计不能按照常传统的方法进行,应具有综合防护的概念,使其成为一项系统工程。一方面,对建筑物本身的防护,重点是防直击雷的危害,方法主要是装设避雷针或避雷网带保护,即外部防雷;另一方面,对智能建筑内部的电子设备与计算机系统,防雷的重点是感应雷的危害,方法是根据抗雷电电磁防护标准进行系统设计,分区防护,即内部防雷。

2.1智能建筑物的整体防雷措施

对于进出智能建筑的各类金属管、电缆以及其他引入线应在进、出口处与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装置(一般为总等电位连接排)连接。在进、出口处,应使电缆的金属外皮和钢套管等与电气设备的接地装置相连。如果电缆转换成架空线路。则应在转换处加装SPD。大量事实显示,雷击造成埋地线缆故障大约占总故障的30%,即使雷击到比较远的地方,仍然会有部分雷电电流流人电缆。所以,采用带屏蔽层的线缆或线缆穿钢管埋地敷设,保持钢管良好的电气连通,对防止电磁干扰和电磁感应是非常有效的。这主要是由于金属管的屏蔽用和雷电电流的集肤效应在起作用,从而保护了智能化系统的传输线缆,使传输信号不受雷电的千扰。如线缆全程穿金属管有困难时,可在线缆进人前端和终端设备前穿金属管埋地引入,埋地长度不得小于15m,在人户端将线缆金属外皮、钢管同防雷接地装置由于金属管的屏蔽作用和雷电电流的集肤效应在起作用,从而保护了智能化系统的传输线缆,使传输信号不受雷电的千扰。如线缆全程穿金属管有困难时,可在线缆进人前端和终端设备前穿金属管埋地引入,埋地长度不得小于15m,在人户端将线缆金属外皮、钢管同防雷接地装置做良好连接。

2.2室内电子设备的综合防护

对于室内电子设备的防护主要是从做好雷电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的影响工作,主要包括屏蔽、均压、接地、泄流等。因此智能建筑防雷系统的布线时应该将需要保护的对象用金属网、管等包围起来,阻断电磁脉冲侵入的通道,并有效的减弱电子设备上的过电压能量。屏蔽主要分为线路屏蔽和建筑物外屏蔽两种,将建筑物的通信光缆和电力电缆两段的屏蔽层做等电位连接,并与防雷装置相连称为线路屏蔽。对于建筑物之间的非屏蔽电缆则需要将其套在金属管内并敷于地下可靠接地,进行防雷保护。

对于室内电子设备的防雷防护通常采用电涌保护器进行保护,通过自身的电压限制元件可将设备的瞬时过电压限制在电子设备可承受的范围内,或者将其导入大地,从而保护相应的电子设备不受过电压的冲击。电涌保护可分为电源电涌保护和信号电涌保护两种,该保护措施可以分为四个等级,一级电源电涌保护器可以安装在智能楼宇的总配处进行保护;多级电源电涌保护器可以安装在有重要用电设备的楼层;在智能系统的机房主配电箱内可以安装三级保护器;在需要特殊保护的设备电源箱内安装四级电源电涌保护器。智能楼宇设备之间的计算机、程控交换器等在雷电防护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安装信号电涌保护器作为通信线路的一级防雷措施。机房作为智能楼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其内部安装计算机网络电涌保护器,作为计算机网络的第一级防雷措施。还要在需要保护的其他电子设备的信号口上安装信号电涌保护器,并使其输出端与被保护设备的端口相互连接。

3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的数量和功能必然会越来越强大,因此防雷工程就愈发显得重要。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智能建筑防雷系统的研究,提高防雷技术,有效的避免雷电对智能建筑的影响,充分发挥智能建筑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庄立奇.智能建筑电子信息系统防雷设计及施工[J].山东工业技术,2015(11):89.

[2]鑫,周志忠,陈敏.建筑智能化系统防雷接地的技术分析[J].通讯世界,2015(11):307-308.

智能物流的特点篇3

一、物业管理“智慧化”的概念与特点

(一)物业管理“智慧化”的概念。所谓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就是指在管理中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将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整合起来,加以系统化,使之互相协调运作。“智慧化”的核心是对互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运用这些技术能对物业管理企业、业委会、业主之间的交流方式进行转变,对管理对象内的环保、治安等工作进行迅速、智能的处理。其目的在于加强物业管理效果,提高业主生活质量。

(二)物业管理“智慧化”的特点。物业管理产业“智慧化”体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智慧化”物业管理具有物联化特点。物联化中的“物”包括监控摄像头、RFID、传感器、数据中心、数据分析工具、移动设备和电脑终端等。所谓物联化就是把感应技术设备嵌入这些“物”内,将其联系起来并对其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将数字化的信息在各“物”之间传送,使各终端的持有者能及时接收信息。其次,它具有互联化特点,即把物业管理方、业主、小区内感知设备及其感知到的信息通过宽带、无线网、移动通信网络等连接起来,使物业管理方和业主能通过互联网实现远程控制管理。

二、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战略的环境

(一)主观需求环境分析。主观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从业主这一方面快来看,城市发展迅速,大幅度扩建,城市居民增多,业主的居住环境也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管理,这就使其对于物业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房产投资已经成为许多市民热衷的投资方式,这也让他们更期待优质的物业管理来为其房产的保值、增值提供服务。从物业管理产业经营者这一方面来看,物业管理行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行业竞争也越发激烈,只有提供更有技术含量与可靠性的服务,才能抢占市场。“智慧化”物业管理是这个行业的新机遇。

(二)客观物质环境分析。客观物质环境也需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城市居民的经济条件的提高。市民的需求为物业管理产业提供了主要市场,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拥有了更高的消费能力,对其居住、工作环境要求更高,这就为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第二方面是相关技术的发展。任何一个行业想要推陈出新,都离不开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战略方向的选择。物业管理产业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市民,因此战略方向的选择要以市民的具体需求为依据,同时要结合相关的政策法规来决定。对于当前我国的城市发展现状而言,低碳环保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大潮流,不论是普通市民还是政策制度都对这方面提出了要求。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可以从这个方向入手。物业管理企业应加强对其管理小区的环境治理、废物回收利用、社区公用场所及房屋屋顶的绿化等。例如,某社区在绿化带设置智能喷灌装置,利用感应器感应地表温度和土层湿度,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判断喷水时间与喷水量,自动灌溉植物。除居住环境外,一些企业、工厂也需要物业管理,这一类业主对安全性要求较高,智能火警报警器等设备可以应用与其中。总的来说,物业管理智慧化的方向选择应遵循安全性、实用性、人本化、可持续原则。

(二)战略实施的对策。作为城市发展与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产业,物业管理产业要切实迎合城市发展的要求。首先需要对业主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并针对其需求设计合理管理方案。第二,要根据物业管理方案,引进和设置必需的技术设备。包括设置无线传感器用于收集信息;建立“云”数据库和信息分析中心,用于筛选、分析有效信息;将业主与物业管理者使用的终端相连接,互相交流并及时接收物业信息;设置命令执行设备接收用户的远程控制并执行其管理命令等。第三,物业管理“智慧化”对于业主而言是相对新颖的方式,其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物业管理者可以先进行试点,同时开始宣传,试点成功后加大宣传力度并广泛推广。此外,物业管理“智慧化”发展战略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发展,既要开发新型技术与设备,有要培养相关管理人才,提高该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结束语

智能物流的特点篇4

智能建筑(IntelligentBuilding),也称智能化楼宇,智能楼宇,是建筑发展到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特别是其中的现代人工智能技术(ArtificiaIntelligenceTechniques)与现代建筑技术(ArchitectureTechnol-ogy)的结晶。与许多信息时代的新发明一样,智能建筑的概念也是在20世纪后期诞生于信息时源地的美国。1984年,美国联合技术建筑系统公司(UnitedTechnologyBuildingSystemCorp)在康涅狄格州(StateofConnecticut,U.S.A)州府哈特福德市(CityofHartford)修建的都市大厦(CityPlace),因其实现大厦的办公自动化、设备自动控制和通信自动化,而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1-2]。自从世界上第一幢智能建筑建成之后,智能建筑这种信息时代的新兴建筑类型就在全球迅速发展起来,我国建筑界也随之积极开始研究和建设智能建筑。在2000年,中国建设部就颁布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并给出了智能建筑的权威定义:“以建筑为平台,兼备建筑自动化设备BA、办公自动化OA及通信网络系统CA,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3]。随着中国智能建筑的进步,中国建设部又于2006年修订了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按照修订的国家标准的定义,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4]。大力发展智能建筑,对于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但是必须承认,我国发展智能建筑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有些工作是有现成的国外先进经验可以学习的,而有些工作则是没有国外现成经验,需要我国智能建筑产业自行探索的。

2构建建设项目供应链对于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意义分析

2.1我国智能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需要构建供应链按照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中的定义,供应链(SupplyChain)就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组织所形成的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就是“对供应链涉及的全部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5]。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应对空前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的重要选择[6]。英国著名的供应链专家克里斯托夫(Christopher)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曾深刻地指出:“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7]。对于我国智能建筑的发展来说,按照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构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客观上已经成为推进我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和智能建筑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工作。必须承认的是,目前国内外将智能建筑和供应链这两个新兴发展领域结合起来所进行的相关研究,还完全处于一片空白状态。对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进行深入而全面地研究,无论是对于促进智能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还是促进智能建筑在我国的发展,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为现实的实践价值。

2.2构建供应链将是降低智能建筑建设成本的有益探索作为一种新型的、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的的管理创新方式,供应链管理已经在诸多方面显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在这众多的价值中,降低生产成本或工程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的价值,可能是其中最鲜明的价值。国外定量的研究已经表明,构建供应链并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加拿大著名供应链专家本迪纳(Bendiner,J)于1995-1997年间,通过对90家离散型制造企业(DiscreteManufacturingEnterprise)和75家流程型制造企业(Flow-BasedManufacturingEnterprise)的供应链管理效果所进行的为期两年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在使用供应链管理方法后,被调查企业的总成本下降了10%[8]。离散型和流程型这两个概念最初都是用于分析制造业企业的。离散型生产企业主要是指大类机械加工企业。它们的基本生产特征是机器(机床)对工件外形的加工,再将不同的工件组装成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由于机器和工件都是分立的,故称之为离散型生产方式。如汽车制造、飞机制造、电子企业和服装企业等[9]。流程型生产企业是指被加工对象不间断地通过生产设备,如化工厂、炼油厂、水泥厂、发电厂等,这里基本的生产特征是通过一系列的加工装置使原材料进行规定的化学反应或物理变化,最终得到满意的产品。由于生产过程是24小时连续不断的,人们也称此类生产为过程型或连续型[10]。虽然本迪纳的研究只针对制造业企业,但从产品形成过程的类似性来看,建设项目完全可以看成是一种离散型制成品,因此,西方离散型制造企业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以应用到我国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构建和管理过程中。如果通过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能够达到本迪纳所调查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水平,也就是使总成本降低10%,则必然极大增强我国智能建筑在建筑市场的竞争力,使智能建筑在整个国内建筑市场的份额显著扩大,并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智能建筑在世界智能建筑市场上的国际竞争力。因此,我国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我国智能建筑建设项目降低成本的有益探索。

2.3构建供应链是推进我国智能建筑各方加强合作的必然选择从完整供应链的角度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必然包括如下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单位(开发商或政府指定的机构)、智能建筑的技术集成单位(通常是大型复合设计单位)、智能建筑常规建筑部分的设计单位、智能建筑智能部分的设计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部分的总承包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部分的分包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部分的监理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智能部分的监理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材料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筑设备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智能设备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常规建设施工机械的供应单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信息网络的运营单位等。可以看出,与常规建筑建设项目相比,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天然就复杂。这既是智能建筑供应链管理的直接劣势,也是智能建筑供应链管理的潜在优势。将直接劣势转化为优势的关键,就在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能够构建有效的供应链并对供应链进行有效管理。而国内学者(刘桦,赵雪勤)的研究也表明,制约我国智能建筑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我国智能建筑行业未能形成合作开发机制。我国的系统集成商、设备供应商、电信网络运营商和建设单位等往往各自为政,其产品的性能技术不成熟、技术标准不统一,甚至未形成标准,抑制了智能建筑企业的成长,也妨碍了行业的发展[11]。在那些已经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生产经营领域,相关研究已经表明,构建良好的供应链合作关系,必然能够给供应链上的各方带来实质的共赢关系,确保各方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1991年,斯科特(CharlesScott)和韦斯特布鲁克(RoyWestbrook)经过研究发现,构建供应链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管理,给制造过程带来如下四项好处:(1)能够节约相当多的工作准备时间;(2)能够实质提高面向过程的设计水平;(3)能够大幅度提高数据的使用效率;(4)能够加强供应链各方之间信息交换等[12]。1994年,斯图尔特(Stuart)和穆勒(Muller)经过研究发现,构建供应链并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改善[13]。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一旦供应链上的各方建立了良好合作伙伴关系,产品的设计水平必将不断提高,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也必将得到持续改善。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来说,构建供应链并实施供应链管理,将是推进我国智能建筑各方加强合作的必然选择。

3可供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备选的供应链模式分析由于目前智能建筑仍然只是一种探索性的建筑模式,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模式还处在探索过程中。

3.1智能建筑建设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选择的考虑因素由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更可能是一种大型建设项目,因此,大型常规建设项目所构建的供应链,必然是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构建的备选模式。此外,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构建供应链还必须要体现智能建筑发展的特殊要求。这样,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的备选模式,就需要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大型常规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模式,二是体现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殊要求的供应链构建。

3.2常规大型项目的供应链构建模式常规大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模式,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刘玉明副教授曾进行了相关研究,他设想了常规大型建设项目的两种供应链备选模式,即“代建单位供应制+第3方物流”和“总承包商供应制+第3方物流”这两种供应链模式[14],如图1、图2所示。这两种供应链模式的特点是,无论是“代建单位供应制”还是“总承包商供应制”,本质上都是指由建设项目的相应机构(即实际上的总体负责机构)作为建设项目所需物资全过程供应的责任主体,然后由第3方物流机构负责具体的物流服务工作。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来说,这两种供应链模式必然是备选模式,其优点是充分体现了大型建设项目供应链构建的基本要求。但是这两种大型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缺点在于,无论是建设项目的代建单位,还是建设项目的总承包商,都并不具备对智能建筑的全面掌控能力。当然,要想使上述两种供应链模式发展成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模式,还需要进行必要的改造,简而言之,就是将一般的大型建设项目的机构或总承包商改造成为能够构建智能建筑供应链并实施有效管理的智能建筑的机构或总承包商。此外,一般的第三方物流机构也必须改造成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专业物流公司。

3.3体现智能化发展功能要求的供应链模式构建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来说,除了上述两种供应链模式之外,还需要设计能够体现智能化发展功能要求的供应链模式。本文设想了“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物流服务”的供应链模式。在“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物流服务”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供应链模式中,掌握了“智能化发展功能相关技术”的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作为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供应链的主导者,负责全供应链的全面构建,而整个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物流工作,则交给专业物流服务机构负责。这种供应链的构成如图3所示。这种供应链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集成智能建筑核心技术的机构发展成为整个供应链构建的主导力量。当然,这种供应链模式也有缺点,这就是没有全供应链管理经验和能力的技术集成机构,难以独自担负起构建并管理全供应链的重任。

4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分析由于上述3种针对智能建筑建设项目所构建的供应链还都是设想中的供应链,因此,还需要研究上述3种供应链的构建过程。

4.1“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掌握大型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能力。对于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来说,应该积极介入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全面锻炼自己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二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能够完成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过程物流工作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果上述两个任务能够完成,“智能建筑技术集成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就大体构建完成。

4.2“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掌握大型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能力。对于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来说,应该积极学习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技术,全面锻炼自己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二个核心任务也是培育能够完成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过程物流工作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果上述两个任务能够完成,“智能建筑项目代建机构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公司全程物流服务”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就大体构建完成。

4.3“智能建筑项目总承包商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全程物流服务”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构建过程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育“智能建筑项目总承包商”掌握大型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能力。对于智能建筑项目总承包商来说,同样应该积极学习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项目管理技术,全面锻炼自己对于智能建筑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项目管理能力。构建这种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模式的第二个核心任务也是培育能够完成智能建筑建设项目全过程物流工作的专业物流公司。如果上述两个任务能够完成,“智能建筑项目总承包商全供应链主导+专业物流全程物流服务”型智能建筑建设项目供应链就大体构建完成。

智能物流的特点篇5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化仓储;实时配送系统;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28-02

1.引言

所谓物联网其实是一种网络,它能通过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以及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将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从而实现精确定位、实时监控、智能化识别以及跟踪管理等,物联网的出现有效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成为企业重组与产业升级的主力军,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物联网利用传感技术将虚拟的空间向现实中扩展,从而实现高效、安全、一体化的操作。采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智能化的仓储与实时配送,能让物流的每一个环节都变得自动化、智能化、安全又可靠。通过分析物流客户的需求,将需要管理的商品进行库存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当下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1.仓储管理方面的问题,由于物流中心的工作力度比较大,只是依靠人工操作的方式很容易出现差错;2.配送过程的问题。由于配送运输过程是动态的,所以物流配送中还需要对运送的工具以及货物的位置进行相应查询,同时对整个的运输过程要实时监控。针对以上情况,本文就对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储以及实施配送系统应用问题进行具体的说明。

2.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

2.1网络架构与系统流程

仓储管理是仓储机构为了利用仓储资源来进行计划、控制与协调的过程,这其中包括很多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的难度比较大,因此需要自动识别技术与相应的方法,从而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在以仓储为中心的物流信息系统中,通过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相应网络技术与互联网相连接,在布线比较少的地方就采用无线局域网技术,目前的仓储系统内部比较复杂且作业流程繁多,以仓储为中心的智能物流中心包括的技术有很多,例如自动控制技术、智能信息管理技术以及移动计算技术等等。系统总体设计中,网络架构就是在仓储管理中存在入库盘点不准确以及信息处理效率低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应该设计出相应的方案,在仓储管理中主要通过RFID标签来对物品进行自动识别,然后利用无线传感器实时的监控车间的工作,对仓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也有一定的提高。在仓储管理系统中的工作流程主要有入库、出库、移库、盘点、拣选以及分发等,在国际上比较常用的识别技术就是无线射频身份识别技术(RFID),在这些服务器中都会对货物的相关信息进行存储,系统通过该项技术就能自动的识别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跟踪,与此同时,在仓储车间中还安装了很多摄像头以及温度、湿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这些设备共同构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在这些设备的工作下能够实现全方位的监控,基本达到无盲区的效果,在这样高效、准确的基础之上就进一步提高了仓储管理的安全性。

2.2智能化仓储系统组成

智能仓储物联网主要由六大模块组成,分别是仓储物品识别、仓储物品监控、信息采集处理、本地数据库服务器、后台信息服务器以及业务系统。在仓储物品识别模块中EPC代码是物品的唯一标志码,将这些标志码贴在RFID标签上,这些标签主要由硅芯片与天线组成,在EPC代码中包含一些数字分别代表物品ID、类别、供应商、名称、生产日期、产地、入库时间以及货架号等,这些信息将会存储在后台服务器的数据库中。在信息采集处理模块中,通过RFID数据采集接口得到物品的信息然后进行相应处理,当物品进行车间入口的时候入口中的标签读写器可以读取EPC代码,从而进一步访问后台的EPC-IS服务器得到物品的相关信息。本地数据库服务器通过存储信息采集处理模块得到物品信息,这样方便于在以后的业务系统中查询与维护,仓储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客户端来查询物品的状态,而业务系统的功能就是在库物品保管、在库物品盘点、在库物品查询等作业,这些工作都是采用RFID技术。系统总体技术主要分为技术支持层、信息交互层以及数据层三个部分,系统总体技术架构主要是以WindowsXP为操作平台,技术支持层是包括了JSP、GPS、防火墙、网关等,数据层是利用SQLServer2005数据库作为服务平台。将这些高科技技术相互融合实现智能化的管理,再利用无线网络传递给后台系统,大大提高了仓库的吞吐量。

2.3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现代化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是基于RFID自动识别技术的系统,它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体质量与效率,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有很大的提升,在基础信息管理中包括有对客户管理、人员管理、机构管理以及商品信息管理等,而系统管理包括权限管理、参数管理等。在现代物流行业中,物联网已经充分体现出其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智能化仓储系统可以看出,智能仓储物联网解决了传统管理中物流信息处理效率低、入库盘点不准确的问题,具有快速、高效、自动化的特点,再根据相关的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就可以使其在很多领域取得发展。未来的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第一,标签产品多样化。由于用户个性化需求比较强,所以单一产品不能很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发展,因此将会逐渐形成产品系列化的模式使其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从单一向多功能识别发展。第二,系统网络化。如果当RFID系统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每件产品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标签,这也是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第三,将物联网技术与其他的产业相结合,如同IT产业一样只有当技术突破了才能形成更大的产业集群,从而实现跨地区的应用。现阶段,物联网RFID标准还有待进一步统一,其他产业领域对RFID的使用都有很大期待,相信在众多专业技g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该技术会不断成熟逐渐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

3.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研究

智能化物流配送系统主要是将配送的各个环节相联系,不断实现配送的作用与功能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智能化的物流配送系统与传统的配送系统相比较,主要有智能化、集成化、规范化以及系统化的特点,在这其中智能化是十分重要的特点,它是指企业能够通过物流配送来对整个物流过程实现信息覆盖,然后采用高效率的自动化设备加以处理,让物流配送变得更加合理,也能相应增加物流在配送时的速度。与此同时,企业也能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随时随地掌握物流配送的状态来实现对智能配送。物联网技术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在配送中心内部作业中的应用以及配送中间到配送点之间转运的应用,下面将对这两个方面进行简要的分析。

3.1在配送中心内部作业中的应用

配送中心管理系统主要是限于内部使用,因此很难与外部系统进行连接,利用物联网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第一,收货问题。以往配送中心收货的工作都是由人工来完成的,这样的工作效率比较低,而且出错率非常高,有了物联网技术之后让收货工作变得十分简单、快捷,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使整个的工作效率得到提升。配送时的具体流程主要包括:在进行配送之前先将每一个货物都贴上标签,在这些标签上要记录好货物的目的地、种类以及数量的信息,当货物达到目的地收货人员就可以利用识别设备对标签进行识别,这时所受到的信息就能传送到物流配送系统中,由物流配送系统自动的完成货物的收货,然后将数据进行更新。第二,分拣问题。现代的物流配送模式与传统的配送模式有所不同,它改变了传统配送的单一性,而实现了多样化、多品种的配送方式,让现代物流的配送更具共同性,在分拣的环节中工作内容比较复杂,物联网技术中的RFID技术以及自动分拣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将货物上的标签通过分拣设备进行读取就能实现自动的分拣操作,然后在对货物进行下一项的安排。第三,仓储问题。仓储环节在货物配送中心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现代物流配送中心仓储的货物很多且流动性大,因此就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满足物流配送的需要,有了物联网技术就能让存储变得自动化、智能化。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让整个仓储过程具备可视化、自动化的特点,真正实现货物的合理配置,在配送中心不同的货物都贴有不同的RFID标签,只需要通过WMS就可以搜索到每一个存储位置的信息,这时仓储系统就能很快计算出最佳的存储方案实现仓储的合理化,对于比较特殊的货物,例如易碎物、易腐烂的产品应该将他们放置在温度、湿度都很好的地方,然后通过传感器来感知这些货物的状态确保货物的完好。第四,出货问题。进行出货的时候可以在配送中心的门口就安装相应的RFID识别系统,这样当货物经过的时候就能利用此系统对货物标签进行识别,便于对所有商品的确认与校验工作。除了将RFID识别系统放在配送中心入口处之外,还可以放置在快速通道或者货物装卸的地方。

3.2在配送中心到配送点间转运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在配送中心到配送点之间转运的问题主要是对路线的选择,在配送过程中要对配送的货物进行实时监控与跟踪,对配送车辆也要进行调度与指挥操作。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整个物流配送过程的动态管理,首先就是将GPS技术运用到不同的运载工具上,然后充分结合GIS技术来对货物的运行状态进行管理,不断优化与调整配送时的线路。具体的配送过程如下:首先进行车辆跟踪,利用车载定位系统进行GPS定位操作,然后按照提前设置好的发送间隔将信息进行上传,同时充分结合GIS和GPRS技术确定好车辆的准确位置,以便对车辆的行驶路线进行实时的跟踪。其次,进行调度指挥。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一系列计算得出配送的路线,再通过运输系统为驾驶人员发送指挥信息,当驾驶员接收到信息的时候就可以根据指示执行指令,从而确保整个的运输过程安全可靠。最后进行货物的状态追踪。货物的安全问题一直都是物流配送的最主要问题,应用了物联网技术就可以在车内安装好数据采集器,通常货物在装配的时候都会有一个RFID标签,这样更加方便于管理人员获取到货物的状态,保证货物的安全性。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储以及实时配送系统应用问题进行研究,可以看出,物联网技术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物流行业中,从而实现物流各个环节的优化,不仅能够提高物流运输的高效率,同时也能进一步推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相信在众多相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未来我国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仓储及实时配送系统应用问题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龚卫锋,路胜.基于物联网的军队智能化仓库建设研究.《物流技术与应用》.2011.

智能物流的特点篇6

关键词:智能水表;物联网;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依据国家、地方政策的鼓励支持,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聚焦数字化转型。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补短板强弱项工作有序推进县城智慧化改造的通知》,提出要加快交通、水电气热等市政领域数字终端、系统改造建设。数字化是供水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遍布城市供水管网的水量、水压等数据是智慧供水的基础数据,依托智能水表等物联网感知设备可以实现终端数据的采集和传输。随着相关标准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供水公司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探索推进智能水表在智慧供水中的应用,在实现远程自动化计量代替传统人工抄表的基础上,更可以为公司在表型优化、漏损管理、对外服务等方面提供决策依据。

1智能水表的基本情况

1.1智能水表的定义与分类

智能水表可以被定义为:以准确的传感与信号处理单元(包括使用广泛的高性能叶轮式或活塞式流量传感机构及机电转换装置)、内置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和算法、各类输入输出接口及(或)电控执行器等为依托,具有或部分具有流量参数检测、数据处理、通信、显示、电控执行器受控、设备自检及网络接入等功能的全新电子水表产品[1]。参考现行的水表国家标准,结合计量原理,将智能水表分为带电子装置的机械式水表与电子式水表两大类[2]。1.1.1带电子装置的机械式水表该类水表的计量原理与传统的机械式水表相同,水表上设置的机电转换装置将机械读数转换成电信号数据,水表内部的信号处理元件、通讯传输元件等对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和储存,从而实现数据远传通讯等功能。供水公司使用的主要有脉冲式和直读式2种:(1)脉冲式智能水表是将水表的机械运动(指针转动)转换成脉冲信号,然后将脉冲整形后传送给采集器,从而实现流量的采集、累加、储存和上传。具体按传感方式又可以分为磁传感和无磁传感。(2)直读式智能水表是在水表码盘相应位置设置红外收发光电管、电阻或金属触点,计量取值时瞬间供电,由水表内的电子模块完成信号采集、数据处理、储存和上传。常见的有摄像直读式、光电直读式等类型。1.1.2电子式水表电子式水表是指计量部分不含机械运动部件的智能水表,通过电磁、超声波、射流等原理实现流量的计量,再通过水表内部的控制器实现数据的采集、计算、储存和远传通讯上传。电子式水表的出现改变了机械式水表的磨损、无法双向计量以及误差曲线难以校正[2]等问题。供水公司使用的主要有超声波水表和电磁水表两种:(1)超声波水表是通过检测超声波束在水中顺流逆流传播时因速度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时差,分析处理计算出水流量的一种新式水表。(2)电磁水表是利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通过测量水流经测量管时切割由恒定磁场产生的磁感线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强弱来确定被测介质的流速,进而求得流量值。

1.2智能水表的通讯方式

智能水表实际包括基表、采集器/中继器、集中器、上位机管理系统和传输网络[3]。近几年,随着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日益成熟,在考虑智能水表技术标准体系、基表技术等完善、提升的同时,与其密切相关的通讯技术也在快速发展。通讯方式主要包括有线自组网方式、无线自组网方式、2G-4G网络和物联网(LoRa、NB-IoT)等。表1对各种通讯方式的特点做出简单比较。

2智能水表在供水公司的应用

2.1贸易计量水表的应用

2.1.1居民智能水表居民水表的口径一般小于DN40,数量较大,安装位置比较集中,采用智能水表可实现大规模自动抄表,有效提高水表抄见率、准确率和及时率。供水公司从2015年起有计划地开展居民智能水表试点工作,主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的发展。(1)第一阶段:2015—2017年,主要选择当时水表行业内的主流产品开展智能水表试点,具体安装情况如表2所示,该阶段的通讯采用自组网方式。由于常规直读技术只能短时通电,定期或不定期采集个位数吨的数据,无法满足更高频率数据采集要求,供水公司主选无磁传感的脉冲式智能水表作为使用表型,其作为今后向客户提供延伸服务的数据采集基础,具有普遍适用性。(2)第二阶段:2018—2022年,前一阶段的通讯方式采用自组网,需要安装集中器的特点带来数据安全的风险,布网难度大等局限性不利于智能水表的全覆盖。随着数据治理规划要求的提出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第二阶段主要对通讯方式和数据采集频率开展探索,具体安装情况如表3所示。根据本阶段使用情况,供水公司确定主要采用NB-IoT物联网作为智能水表的通讯方式,优化数据采集、上传频率,并配合上级集团建立完善了通讯规约企业标准。结合水表的定期轮换工作,供水公司逐步推进居民智能水表的覆盖范围,逐步实现远程自动化抄表开账取代传统人工抄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能级。(3)第三阶段:2022年至今,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引入校验机制。脉冲式智能水表若出现断电、强磁干扰、水压不稳等情况会对脉冲信号造成干扰,从而影响累加结果,造成水表实际数据与管理平台获取数据不一致,对服务质量和公司管理均会造成不利影响。随着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新技术的发展,供水公司再次试点测试摄像直读式智能水表,读数识别的效果理想。后续计划试点摄像-脉冲双模智能水表,通过脉冲累加读数和摄像读数的比对来实现智能水表的“自我校验”,也可人工通过摄像照片比对水表读数确保数据的准确性。2.1.2非居民智能水表非居民客户水表的口径一般在DN40至DN300,安装位置相对比较分散,用水量较大。供水公司自2014年开始逐步安装非居民智能水表。(1)带电子装置的机械式水表。针对用水工况瞬时流量分布在机械水表最小流量和常用流量之间的场景,供水公司使用了带电子装置的机械式水表,即机电远传水表。(2)电子式水表。针对用水工况瞬时流量经常会高于机械水表过载流量或者低于其最小流量的场景,供水公司一般使用电子式水表,主要为电磁水表和超声波水表。该类水表的允许误差和量程比都有较大的技术优势,表内没有影响水流的运动部件,压力损失很小,有利于供水节能。非居民智能水表的通讯方式从早期的2G-4G网络发展到如今使用的NB-IoT物联网,流量数据采集频率均为5min/次,数据上传频率从12h/次提高到6h/次。

2.2非贸易计量水表的应用

供水公司在精细化管理提升和数字化转型中采用分区分级供水管理模式。智能水表作非贸易计量的内部考核表主要应用于四级分区中的独立计量区(DMA)的实时供水计量。安装在DMA的进水口管道上,用于监测、计量进水口管道的流量,从而可进一步分析DMA内部用水情况与漏损水平。

2.3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智能水表使用初期,各制造商的通讯协议不同、使用不同的自有数据平台。随着供水公司的智能水表数量快速增加,产品无法兼容、数据无法共享的问题日益凸显,对统一管理造成了较大的困难。为统一管理,突破通讯协议的瓶颈,实现数据共享,进一步为数字化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供水公司2018年开始建立智能水表集中接收系统,通过企业技术要求的制定、通讯规约企业标准的建立完善,标准数据格式平台的搭建,实现智能水表数据的全量接入和统一展示。2022年,在数据接收展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基础信息同步、终端故障排查、异常分析预警、指标统计汇总、数据智慧应用5个方面,有序开发自动化管理功能,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管理效率。

3水表数字化的效用与展望

3.1提高计量效率

传统抄表模式需要抄表员逐一到水表安装现场对水表显示器或计数器上显示的累计流量数字(抄码)进行记录。抄表员按照一定的抄表周期抄录,但仍然无法掌握客户的用水特点与规律,也容易发生抄读差错、无法正常抄见等问题。此外,供水公司服务客户数量庞大,传统抄表模式的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智能水表真正实现了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依托物联网功耗低、成本低、覆盖广和上线率高的特点,确保了数据上传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真正实现了远程自动化计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供水公司逐步推进智能水表的全覆盖。传统抄表周期为每1~2个月一次,抄表仅用于贸易结算,工作效率较低,且数据缺乏应用维度。随着智能水表的广泛应用,水表数据每天定时上传到管理平台,数据可以精确到分钟级,在提升抄表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数据量呈几何倍数上涨,为提升客户服务和企业管理打下坚实基础。真实、有效、海量的运营数据逐步积累,为实现大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夯实基础,为供水管理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3.2优化水表选型

用水计量工作是供水企业“产、供、销”的关键一环,科学选择计量器具是确保计量精准性、连续性、公平性的基础,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对于传统的机械式水表,只能掌握月均用量和年均用量的数据。通过统计分析,选出同口径水表中月均用量靠前、靠后的部分水表,分别换装过载流量Q4大的水表和最小流量Q1小的水表,然后重点跟踪分析这些客户的数据,并与历史数据比对,验证有效性。安装智能水表后,可以实现精细化的科学选择,提高计量器具的适用性。对于带电子装置的机械式水表,可以绘制实际流量曲线,剔除异常数据后得到实际常用流量段,以该流量段中值作为实际常用流量,选择常用流量Q3匹配的水表用于计量。对于电磁水表和超声波水表,全电子设计使得这两种水表在最小流量Q1和过载流量Q4方面相对机械式水表有计量性能优势。这两种智能水表全量程的示值误差可以通过软件修正提高准确度等级,在小流量计量方面有一定优势;同时,计量原理决定了过载流量Q4可以超过国家标准的规定值,适用于超大流量的计量。在使用过程中,对于实际工况流量在机械式水表分界流量Q2和常用流量Q3之间的表位,可以采用带电子装置的机械式水表;对于实际工况流量较大、有一定概率超机械式水表过载流量Q4的表位,可以采用电磁水表;对于实际工况流量较小、有一定概率出现低于机械式水表最小流量Q1的表位,可以采用超声波水表。另外,对于可能出现逆流的表位,使用双向计量的电磁水表或超声波水表。

3.3协助漏损管理

2022年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控制的通知》明确:到2025年,全国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力争控制在9%以内。供水公司通过安装非贸易计量用的流量仪和DMA小区考核表,在服务区域内共建立11个一级计量区域和36个二级计量区域,逐步实现DMA小区的全覆盖。在智能水表的基础上,供水公司建立起智慧供水管理平台,实现对区域内管网压力和流量的监控等,根据DMA小区的计量水表与贸易计量表的流量开展水量分析,通过夜间最小流量、DMA产销差等指标实现精细化管理。探索对管网运营的主动管理,有效分析管网漏损情况,通过平台预警协助维修人员进行漏损的排查、定位等,大幅提升工作效率,降低漏损率。

3.4提供个性化服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将数字化转型成果转化为客户体验,供水公司依托智能水表的安装,结合系统平台建设和大数据应用等,在部分服务区域试点推出用水提示等特色服务,比如主动推送近15d的日用水量数据、平均用水量、异常水量提醒等信息,让客户感受到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优质服务体验。同时,供水公司不断探索智能水表的应用场景。积极响应各区政府、街道关怀独居老人的需求,建立独居老人用水异常报警系统,通过智能水表实现对独居老人的用水情况监控,来辅助街道及时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后续,将继续挖掘智能水表数据的价值,建立跨平台数据对接,尝试在疫情管理、能源管理、房屋管理等多方面做出支持,推出增值服务,实现智慧供水和温暖服务。

3.5分析用水行为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心中的彩虹作文范文(整理18篇)

    - 阅0

    心中的彩虹作文篇1天色昏昏沉沉的,往日热闹非凡的街道此时空无一人,就连道路两旁的树都耷拉着脑袋。如此萧索又有点凄凉的景象,亦如我心中的光景。拿在手里的是张语文答题卡。.....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整理2篇

    - 阅0

    汽修班毕业生自我鉴定篇1时光如梭,转眼即逝,当毕业在即,回首三年学习生活,历历在目:三年来,学习上我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摸索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积极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强,学习.....

    关于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范文(整

    - 阅0

    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篇1本年度本人在春期担任九年级四、五、六班物理课教学;秋期担任九年级一、二班物理课教学,全年担任物理科兼职教研员。为使下一年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特.....

    食品检测工作总结范文(整理5篇)

    - 阅0

    食品检测工作总结篇1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要求,我局在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统一领导下,积极协同配合,依法履职尽责,在全县范围内对相关冷链食品迅速开展食品风险排查工作,今年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