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差异论文(6篇)

来源:网友

中外建筑差异论文篇1

以院落为单位是北方汉族民居最显著的特征。北方民居中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建筑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主的北方院落民居,以毡包为主的帐幕式住宅的内蒙古民居,以厢房围院形式为主的宁夏民居,还有以窑洞住宅形式为主的陕南民居等住宅形式,它们都是由“穴居”演变、发展而来的。北京、晋中等地的四合院,皖南地区的天井院落,都呈现出北方汉族民居院落、门户的组合形式。四合院是北方汉族民居的典型,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相对封闭,北方汉族民居的传统住宅以北方院落式住宅代表,其典型代表当是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是由厚重的砖墙围合庭院四周而形成的民居建筑,它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组合式院落。2.对称,院落和房屋坐北朝南,依据南北轴线对称布置,位于中轴线上的是正房,耳房及厢房则位于其侧面,院门内建有影壁(俗称影壁墙)对院内人们的活动起遮挡作用。3.统一,四合院内依据轴线的先后居中排列主体房屋,各附属建筑则对称地建在主体房屋两边。房屋各有所用,院落宽敞,地面铺砖砌石,植树栽花,规整干净,为人们提供穿行、通风、休息等公共活动的空间。4.布局庄重,长幼尊卑有序,各住其房,长辈的起居室为正房,晚辈起居室为厢房。

二、西南少数民族民居的特点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仅在西南地区就有壮族、苗族、水族、瑶族、侗族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西南少数民族的民居建筑形式按结构划分有干栏式、半干栏式、砖木地居式等建筑形式。干栏民居是山区少数民族一种特别的楼居形式,原始巢居是干栏民居的初级形态。《孟子•滕文公下》中记载“上者为巢,下者营窟”,讲述的即是西南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民居通常不超过三层,因地取材,多用竹子,墙体不承重,底层架空,多做储物或饲养牲畜,人多居于中层,室内空间宽敞,空气流通较好,室内的凉爽与室外的湿、热截然相反,民居顶层阁楼可储备粮食。干栏式民居主要有四个特点:1.挑,因土地面积的使用空间很少,为了争取空间,一层一层地挑出来,挑出的空间用于晾晒衣服等。2.架,构架空间,建筑不用地基,而是石头上加柱子,又因地面不平,整个建筑就像凳子架在石头上一样。3.叠,建筑一层叠一层,典型的代表:龙脊,依山而建,因地势不一,造型丰富,灵活不拘一格,有其独特的魅力。4.透,墙体不承重,墙建造得并没有北方民居建筑的墙体那样严密。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有其优点:工艺简单(采用卯榫结构),材料易取(当地的土、木),施工简单。

三、南北民居差异性的影响因素

形成北方汉族民居与西南少数民族民居的差异的影响因素有很多。黄文宪教授曾在《立足地域,立足实践,立足创新》中提道:“地域文化是设计的根,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的概念总结了民族、传统、历史等众多因素,它的形成与发展是根植于气候、地理、自然环境中的。”从空中花园的隐语到伊斯兰环境设计、古代东方与前哥伦布美洲的环境设计史中不难看出,环境设计深受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社会形态、材料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自然环境是其影响因素之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气候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只有建筑构架透风、轻盈,才适合此地区的人们居住。与之相对,北方气候则较为干燥且四季分明,春季多有风沙,夏季伴有少量降雨,秋季早晚温差较大,冬季常有降雪较为寒冷,因而北方的民居建筑砌砖墙,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能起到防风、御寒、保温的功用;从地域文化方面讲,受地域文化的制约,北方多平原,北方汉族居民多居住在平地、河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则多丘陵、山地,西南少数民族居民多利用坡地建房。从宗教文化方面来讲,北方汉族民居受北方道教和汉族佛教的影响,有了根深蒂固的风水观念,建筑的选址、布局、朝向等都依据风水来建造。西南少数民族则崇拜图腾和祖先。如壮族崇拜繁殖力强的青蛙,瑶族、苗族崇拜体魄健壮、勤于劳作的牛等。故而,在选址布局上,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对人们本身居住的方便性。从社会形态方面来讲,北方深受封建社会时期君王制度、儒学思想的影响,北方汉族民居是严格按照封建等级制度的要求来设计和布局的,长幼尊卑,各住其房。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是一个例外,它不讲究“规矩”,建筑空间比较自由,平面结构布局灵活,建筑的坡顶都是因需要而自由设置。与北方汉族民居形成“南繁北简”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方面讲,北方汉族民居建筑采用泥、土、石料、木料等材料。西南少数民族民居水、土易取,建筑材料以竹木为主。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北方汉族民居与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在建筑上存在很大差异。

中外建筑差异论文篇2

关键词:中西文化;建筑;中西方传统建筑;影响

建筑是人“衣食住行”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建筑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因此建筑最能直觉地反映民族特征,美国建筑教育家罗泊桑教授说:“凡是伟大的建筑,都不仅能在功能上作出回答,也是在对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上做出回答……。建筑的物质形式是社会的直观表达,是最能反映当代历史的,甚至在一片毁灭的废墟中,它也能象征一种文化传统和它的思想性。”我们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要从整体的文化脉络,从文化的形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最主要的本质出发。

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歌德把建筑称作是“凝固的音乐”和“石头的史书”。几千年来,建筑的文化价值一再被哲人和诗人们所肯定,建筑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建筑是人为的,有人才有文化,与其他人类物质产品相比,建筑与人有着更为密切与深刻的关系。它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能力、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抽象性所赋予的巨大涵括力,都使它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不论古今中外,人的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贪生而惧死,都有所喜恶,都有爱憎之心,都有执着于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本能,这就是人的共性和普遍性。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生存方式、社会经济背景、发展的历史过程等各种因素的不同,使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而中西文化也各有特点。

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模式,历史悠远,包罗万象,而文化更是变动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会停留在某个阶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这种差异是相对的、大致的差异,笔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模式。儒家、道家、墨家等把自然看作是大化流行的有机整体,认为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宇宙及万物都是有情义的,它们有着至善至美的价值。人类对自然要寄予深切的关怀,不要试图去探究自然的本性、改造自然,所以人应该尊重自然,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要排除功利思想,通过道德修养去体会自然之美,自然之伟大与深邃。

与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主客体合一的立场截然相反,西方文化把自然作为人类认知的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物,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和人根本不同的,它们无所谓善恶美丑,更不带有感彩。而《圣经》中关于上帝创世的故事中也包含了这样的思想:人站在自然界之上,统治自然界,要利用自然来满足人类自身需求。

(二)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族的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在中国的传统中,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由家庭扩大、引申而成的。现在我们所说的裙带关系就是这种家庭本位文化的现代形式。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国家和政治生活是家庭生活的扩大,家齐,国才能治,天下才能平。

西方文化十分强调个人的地位。它认为个人就是一个原子,他不靠任何别的人而存在。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这些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西方文化中的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者社会群体中的成员。

(三)协和万邦与征服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谐和万邦的大一统思想。《周易》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将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导出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协和万邦、包容万物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态度。西方在民族关系方面讲究竞争、斗争,主张向外扩张,征服别的民族甚至统治世界。

三、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一)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建筑材料上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体系;而西方建筑中一般是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如: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神庙等都是以石材筑成巨大的体积示人。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除受自然因素和生存环境影响外,更重要是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结果。首先,中国传统社会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正如《管子·水地》篇所言:“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土地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人们依赖大地生存,死后又回归土地,自然会对土地产生崇拜感。而木材取于自然,与泥土有生命之亲。而西方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界的超越感,往往利用石材的特性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寸来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其次,受《易经》中反应大自然新旧更替,生生不息的思想影响,包括中国神话中所描述的神都是自然的神,他们有着自然界的普遍特点,会像自然事物一样衰老、死亡,只是神的精神和品德会在世间流传和继承。而木构建筑正与这种思想相符合,木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变长,渐渐腐坏,最终毁灭消失,但是建筑的技术和形式会继续流传并被运用和发展。因为石质坚硬而不易腐蚀,正好象征了西方世界祖先精神永不泯灭,同时石材经常以人体雕塑的作品呈现,石材的硬朗和结实对西方人所追求身材的矫健和强壮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木材有自己的特性,朴实无华,易于雕刻和改造,形成通透的外形,与自然界相融合,符合中国人追求温情、和睦的心理。石材冰冷坚硬,符合西方人理性、客观与人际关系冷漠的心理。

(二)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从中西建筑的装饰色彩上来看,中国以一种色彩为主,其它几种颜色并用;西方则是极其丰富,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色彩为装饰的主色调,但没有一个单一的色调贯穿始终,对比也不是非常强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色彩的生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在五行学说的影响下,色彩成为天意的象征,人们用色彩表示对自然的尊重;另一方面,中国建筑的色彩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观念,以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确定社会地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的色彩缺乏变化,虽然丰富,但是又显得单一,并形成了一定模式。西方建筑的色彩,因为处于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中,所以变化多端,异彩纷呈,时而华丽浮艳,时而灿烂夺目,时而又光怪陆离。同时受西方“个人本位”观念的影响,色彩非常张扬、热烈、激情,甚至富于非理性的迷狂。

(三)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将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群。它们一般不向高空发展,而是向四周做有序的铺排,几乎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都是一种类似于“院子”的格局。这种空间与平面布局的有序性,象征严肃而宁和的伦理秩序,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以及严格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往往以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高空发展,采用“体量”不断向上叠加,以巨大且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峨壮观的整体,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体现了西方人对神灵狂热的崇拜。

(四)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中国的梁、柱、屋檐等都能表现“线”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歇顶山的建筑中,屋檐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的形高,而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飞”的意境;而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追求意境和重伦理的思想在中国古建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建筑造型时,往往把其社会内容和象征意义放在显要突出的位置,同时,还注重实用性,如荀子主张:“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别轻重而已,不求其外。”

西方传统造型强调“形式美”,发源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我们从古希腊的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对形式美的强烈的追求。如,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强壮雄伟,仿女体的艾奥立柱式柔和端庄。

在21世纪全球化的环境中,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即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脉络有了基本了解,也更加明确了中西建筑在各个方面的差别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我们应继续加强各种文化范畴间的交流,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效避免文化的趋同性,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中外建筑差异论文篇3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建筑设计;竞争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040-02

1引言

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是勘察设计行业里一支重要的力量,为我国勘察设计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一方面将越来越少的享受国家、地方和行业的一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却又背负起沉重的历史包袱,而企业体制改革又十分缓慢,导致竞争能力大大削弱。与此同时,随着建筑设计市场的不断开放,很多具有灵活经营机制的外资建筑设计企业、中外合资建筑设计企业与民营建筑设计企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命运越来越难以把握。在此种情况下,管理者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研究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的竞争战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促使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转变的必经之路。

2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这里使用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为工具对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进行行业竞争环境分析。迈克尔•波特认为: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无论是生产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其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都取决于五种力量模型: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和产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如下图所示。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1产业竞争对手分析

(1)国内大中型建筑设计企业。国内大中型建筑设计企业大多拥有较长的历史和良好的品牌形象,技术和人才优势明显,大多拥有部级的建筑大师或知名的设计师,这类公司的作品中不乏设计精品,包括一些大中型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和知名建筑。同时凭借其品牌优势和坚实的技术实力,为国内各大房地产开发商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共赢关系。

(2)国外建筑事务所。中外合作、合营建筑设计事务所挟带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工具进入国内市场,大量吞食国内高端建筑市场。它们广泛地和国内各大设计机构合作竞标,并兼并了一些中小型设计机构以符合建设部门对勘察设计行业的监管。而且一些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将目标聚焦于最有价值的高端建筑方案设计。中国主要城市相当部分的标志性建筑,大多都出自国外建筑设计师之手。

2.2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1)国内的专业设计院。现阶段,铁路系统、公路系统、电力系统、水利系统、化工系统等都拥有系统内的专业设计院。这些设计院设计能力非常强大,资质等级也非常完善。这些企业在各自的系统中如果遇到行业萎缩、增长放慢的情况,很有可能利用某些契机实行相关多元化战略,向建筑设计领域渗透。

(2)国内新成立的设计事务所。国内一些在建筑行业知名的设计师可能利用自身的品牌和技术实力,从原有单位中独立出来,单独成立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这类事务所将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并在某一特定领域发挥专长。

2.3供方议价能力分析

建筑设计行业属于智力密集型服务业,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需求不明显。对外部供应商的少量需求也仅限于建筑模型和效果图的制作,投标文件的印刷和装订等,这些供应商之间在价格上竞争非常激烈,议价能力不强。

2.4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建筑设计行业的买方主要由政府机关、工商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组成。伴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规范化,建筑设计市场的竞争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和个性化竞争。房地产开发商逐渐意识到,设计环节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对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并且买方对设计质量和创新思想没有太多要求,价格是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这类买方群体有相当强的议价能力。

2.5替代产品的威胁分析

当前,一些房地产商出于成本的考虑自己成立了一些设计机构,还有组装房屋的出现也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这两者都不可能大规模普及。因此,建筑设计行业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品威胁。

3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波特指出,企业获得长期优良绩效的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的竞争优势。任何企业都可以寻求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化。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其他优势或劣势的显著性,最终取决于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相对成本和差异化有所作为。成本优势和差异化又由行业结构所左右,这些优势源于企业具有比它的对手更有效地处理五种作用力的能力。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相结合,就可以引导出四种获得优良绩效的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的成本领先战略和目标集聚的差异化战略。

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不但能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弱化企业的劣势,而且能使企业更好地利用外界环境的机会,并增强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成功制定基本战略的关键在于认清机会与威胁,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从而制定出有效可行的适合本企业的竞争战略。

31总成本领先战略分析

建筑设计以高素质员工的智力活动为基础展开运营,人力成本在企业经营支出中占60%~70%,具有刚性,且固定成本比重较小。但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特殊的人文、地理、文化、经济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不太可能形成标准化生产。专业人员从方案设计到施工直至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都要大量频繁地与客户直接接触,为业主提供面对面的服务,这都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追求成本领先,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就势必要给予员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员工的大规模流失。所以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对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不可行。

32目标集聚的成本领先战略分析

由于目标集聚的成本领先战略同样需要企业降低成本,同全行业总成本领先战略不适用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一样,目标聚焦的成本领先战略也不适用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

33差异化战略分析

实施该战略的企业,需要具备独特的资源或者在行业内形成独特的能力。对于设计企业,需要下面几种资源或能力中的一种才有可能实现全行业差异化战略:广泛的分支机构;世界范围内品牌的知名度;技术专长。

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现有技术实力还比较有限,而建筑设计业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全程的服务并和客户进行大量的人际沟通,这都限制了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设分支机构。所以,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也不能采用全行业范围内的差异化战略。

34目标集聚的差异化战略分析

目标集聚的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以行业的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或某一个或几个区域为目标,争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对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来说,应该选取省内城市和国内少数的建设热点城市作为目标集聚的细分市场,力求实现产品差异化、人员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

首先,有利于发挥企业的优势。建筑设计业是一个特别依赖于良好声誉和信誉的行业。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对省内的市场有很好的把握,拥有良好的品牌资源,一般拥有许多著名的设计作品。因此,可以将省内的客户聚焦在政府和机构的大楼、公共建筑、中高端商业地产和中高端住宅,提供不同于其他设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在省外,则将目标集聚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积极参与大中型项目的竞标,以少量代表作品树立起在当地的品牌形象,将目标集聚在中端客户,并力求取得高端客户,并展开差异化竞争。

其次,也有利于利用行业的机会,因为客户越来越看重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在建筑设计业内因悠久的历史和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所以更容易赢得业主的信任。该战略使企业能有效地将自身与其他的竞争者区分开,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使企业摆脱纯粹的价格竞争。

最后,该战略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并将现有资源进行了重点的投放。既避免了缺少聚焦而形成的资源不足,又使差异化有了足够大的市场得以实行。

综上所述,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应该采用目标集聚的差异化战略。

中外建筑差异论文篇4

关键词:美术史;中国;西方;色彩应用;差异

0前言

美术史的发展与国家与地区的人文环境以及哲学思想等均存在极大的联系,对于色彩的应用同样如此,这是导致中西方在色彩运用方面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随着美术对于国家影响的深入,中西方在色彩运用方面的特点也逐渐体现出来,两者在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均体现在国家的不同文化。对色彩应用的研究不仅能够为中国美术领域整体水平的进步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够为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提供特殊的途径。

1中西方美术史的发展

1.1美术史简介

美术史是研究美术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一学科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不仅能够涉及有关历史领域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涉及建筑以及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根据中西方在发展历史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两者在哲学思想方面存在的不同,中西方的美术史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在研究一个国家的美术史的过程中,必须将其与这一国家的历史文化进行综合探讨,并充分关注有关这一国家的哲学以及人文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了解其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历史。[1]

1.2西方美术史的发展

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始于古希腊人。文艺复兴是西方的标志性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为西方美术领域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极其优渥的土壤以及极其有利的环境。在文艺复兴时期,G.瓦萨里的《艺苑名人传》出版,并成为了西方美术史完善的典型代表。自此之后,美术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2]

J.J.温克尔曼的《古代美术史》是西方美术史发展的又一典型代表,这一著作中,作者将美术与国家的地理以及人文环境充分结合在了一起,使得美术开始有了文化的韵味。作者在这一著作中,提出了美术与历史以及宗教等方面因素的显著关系,使西方美术史开始脱离了传统美术的限制,有了更加深层次的意义。[3]

总的来说,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在对图像的记录方面主要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在前期阶段,美术仅仅以记录真实图像为主要目的,而美术作品的创作也一直以这一目的为基础,并没有重视作品的审美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开始越来越高,此时美术领域才逐渐加强了对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视。

1.3中国美术史的发展

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起源于先秦的诸子百家,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美术史具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更加优良的传承。在中国古代,美术的表现形式较多,以书画著作为主,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并形成了自成一派的风格,为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成的绘画史出现在唐朝,以张彦远的作品《历代名画记》为代表,在词之后,以此种方法对先前名画进行记录的方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与追随。唐朝时期,我国国家经济实力较强,且与国外往来较为频繁,在于其他国家的往来过程中,我国不断将本国的美术理念传播到了国外,同时也吸收引进了国外美术的优势,为我国美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性的保证。

1949年,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美术史系,代表着我国对美术史重视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代表着美术史正式进入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成为我国宝贵的财富。

2以美术史为基础的中西方色彩应用差异

2.1美术史与色彩

简单地说,对色彩的运用是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史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包括对绘画问题的研究,同时还包括对建筑以及雕塑等问题的研究。无论在中国或在西方,美术史中都包含着上述各个领域的有关内容。[4]色彩是美术史中重点强调了一个理念。色彩可以被应用到绘画以及建筑等各个方面,不同色彩的运用能够使作品表达出不同的思想,传达出不同的理念,对于作品灵魂的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西方人文历史的不同,其美术史对于色彩的运用情况也与中国有着一定的差别,

2.2中西方绘画色彩的应用差异

中国在绘画方面对色彩的应用以淡雅为主,对于主观因素较为重视。相对而言,西方在绘画方面对色彩的应用则显得更加理性,这是两者之间存在的主要不同,由此引申的,两者在对绘画色彩的选择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1)中国在绘画方面对色彩的应用。无论美术史的发展还是对于绘画色彩的应用,都会受到哲学以及宗教因素的影响。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古以来便会中国人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根据道教的思想,尊重自然,以天道,将其与人道结合,是其主要的生活理念,同时也是其行为方式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道教对于色这一问题较为重视,“五色令人盲”所讲的便是这一道理。针对上述理念,道教在对色彩的应用过程中,往往非黑即白,而在黑白之中,又以黑色为主,从道教的传统服饰以及道教的太极八卦图中便可以发现这一特点。[5]

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人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倾向于使用墨色,相对于其他颜色而言,墨色对于情绪以及理念的表达较为单一,正是基于这一点,才成就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宁静与淡雅。发展至今,中国的绘画中所使用的色彩的丰富程度已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但仍没有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子。以水墨画为主,一部分艺术家在创作水墨画的过程中,会以水分厚抹的方式强调色彩的,但相对于西方绘画而言,其对于色彩的表现仍较为单一,强调通过主观想象力的发挥,去对事物的形状等进行描述,在单一的色彩下,使著作体现出更加丰富与饱满的灵魂。

(2)西方在绘画方面对色彩的应用。西方国家在绘画方面对于色彩的运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思潮使其为主,其对于色彩的运用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变化。

首先,古希腊时期,西方的美术史逐渐起步,绘画也逐渐兴起,受发展历史以及人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并没有重视对色彩的应用,而是仅仅以提高实物的形状为绘画目的。这一时期的绘画往往十分注重事物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以人物画像为主,其面部比例关系均按照换进分割的比例来确定。由此可见,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客观的形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色彩的重视。

其次,文艺复兴的到来使得艺术领域得到了解放,绘画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环境,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绘画的审美效果十分真实,为了提高作品的美学效果,作者往往会强调对大量色彩的堆积,以使作品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以使观赏者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审美体验,达芬奇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代表,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例,其对于色彩的使用十分灵活,且十分真实地反映了蒙娜丽莎当时的状态,因此成为了千古佳作。[6]

最后,随着西方国家的不断发展,以及西方历史的进步,浪漫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并对绘画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印象派逐渐产生。与以往绘画特点不同的是,印象派不再将绘画重点放在反映真实情况方面。在绘画过程中,作者会以自己在每一时刻对某一物体的直观感受进行创作,因此作品往往更加具有主观性。在色彩的使用方面,作者也会以自身的印象为出发点来实现,这与中国绘画的出发点相似,但其色彩的使用方面却大有不同。

2.3中西方建筑色彩的应用差异

中西方建筑在色彩的应用方面也存在差异,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建筑对于色彩的使用十分丰富且华丽,以中国古代为例,其对色彩的应用更加强调统治阶级的权利,同时,中国建筑对于色彩的应用存在较强的创新性,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与之相比,西方国家建筑对于色彩仍存在丰富性,但在创新方面却略显不足。

(1)中国在建筑方面对色彩的应用。受经济发展条件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中国原始建筑对于色彩的应用没有过多的选择,因此一般主要以草或木的颜色为依托,去对建筑进行装饰。随着经济水平的不但提高,建筑中所使用色彩的丰富程度也得到提高,红土等涂料逐渐出现,解决了建筑色彩单一的问题,提高了建筑的审美价值。

随着中国历史与社会的不断发展,阶级逐渐产生。阶级统治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特殊性,通常会从建筑的角度入手,利用色彩强调阶级等级。在阶级产生的最初阶段,统治者主要以红色以及白色为主体现建筑的庄严。秦始皇时期的建筑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7]

发展到周代,建筑色彩增加了青色与黄色等颜色。与阶级产生初期相同的是,上述色彩的应用同样集中在统治者的宫殿中。除此之外,绘画也逐渐被应用到了建筑之中。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祥云以及龙的图案等都十分常见。

中国建筑对色彩使用丰富性较强的鼎盛时期为宋元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国际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统治者的宫殿中,墙、柱以及门窗等的色彩均极为华丽,显示着宋元时期我国雄厚的财力以及较高的国际地位。在这一时期,建筑对于色彩的应用往往较为重视冷暖的对比,在对比过程中,使得冷暖色调均能够更加突出,从而达到提高建筑层次性的目的。发展到现代,中国建筑领域对色彩的应用逐渐拓展到了园林规划领域,在园林规划过程中,通过对大量色彩的运用,使得园林具有了更高的观赏价值。

(2)西方在建筑方面对色彩的应用。与中国相比,西方在建筑方面对色彩的应用则较为单一。[8]以古希腊为例,从古希腊的雕塑来看,其几乎不存在对色彩的使用,通常会使雕塑以原本的形态所体现。但在古希腊的建筑群中,却处处可见色彩的使用痕迹。考古显示,古希腊的建筑中,对于红、黄、蓝、绿等色彩的使用十分频繁且丰富,以至于从目前存留下来的遗迹中,仍然可以可见当时的辉煌。以古希腊的神庙为例,岁月已经使其变得斑驳,但仍可以看出其中的众多色彩。[9]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色彩的使用通常以表现统治阶级的地位以及特殊性为目的,但相对而言,古希腊建筑对于色彩的使用目的则并非如此。宗教是影响古希腊建筑色彩的主要因素,在古希腊历史中,不同颜色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含义。通过对大自然种种现象的观察,古希腊人认识到了水、认识到了空气,同时也认识到了火与土地,在充分利用其智慧的基础上,古希腊人将不同的元素以不同的颜色体现了出来。水以绿色代表,空气以紫色代表,火与土地则以红和青作为主要代表。上述色彩通过建筑的形式得以体现,成为了古希腊人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及其的主要途径。[10]

古罗马在建筑中对色彩的使用依然延续着古希腊的思想以及理念,并未实现极大的创新,但需要认识到的是,相对于古希腊而言,古罗马的建筑形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展,同时,鉴于其较为丰富的经济实力,人们往往更加倾向于使用较为华丽的颜色,以金色为例,古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便主要应用了这一色彩,不仅体现了华丽的装饰风格,同时也体现出了西方人对宗教的重视。

3提高中国对色彩应用水平的有效措施

通过对中国与西方在绘画以及建筑方面对色彩应用的差异的分析可以发现,受中西方历史环境以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对于色彩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已经使得各个国家逐渐连成了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提高中国的国际化水平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关注的主要问题。为了提高中国对色彩的应用水平,必须在尊重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的优秀手法进行借鉴,以使中国对于色彩的应用能够更加国际化。[11]

3.1充分尊重国家与民族文化

充分尊重国家与民族文化是中国在应用色彩方面必须坚持的主要原则。以绘画为例,中国古代的水墨画清丽淡雅,作者使用单一的色彩使得作品体现出了饱满的灵魂,现代绘画作品中,应充分借鉴古代的绘画技巧,并将其应用到创作之中,在绘画过程中,以体现一种理念、表达一种思想为主要出发点与落脚点进行创作,以使作品能够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除此之外,坚持充分遵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原则,还能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与传播,这是目前国家以及人民均较为重视的一项问题,因此,艺术领域也应在色彩的使用过程中对其加以重视。

3.2加强对西方优秀应用手法的借鉴

仅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对色彩进行运用,会导致色彩的应用水平停滞不前。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应转变传统思想与理念,充分注重对西方优秀的色彩应用手法的借鉴,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色彩应用手法相融合,这样才能为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同样以绘画为例,在水墨画的绘制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墨的五色性质,提高作品色彩的丰富程度,以使我国绘画的整体水平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4结语

以美术史为基础的中西方色彩应用具有较大的差异,这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同存在联系。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必须在充分尊重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加强对西方优秀的色彩应用手法的借鉴,这样才能在有效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使中国对于色彩的应用水平达到国际化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婷,宁德煌.中西方色彩营销差异比较研究[J].江苏商论,2015(03):14-17+29.

[2]钱恒.中西方色彩差异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1):17-19.

[3]王谦.基于美术史谈中西方色彩应用之异同点[J].广西轻工业,2009(12):110-111.

[4]刘津颖.谈谈中西现代社会婚礼服饰的差异及其相互融合――基于风格造型和色彩搭配的分析与思考[J].艺术科技,2014(01):237-238.

[5]色彩:中国画变革的一个突破口――“中国画色彩问题研讨会”发言摘要[J].美术观察,1998(10):4-16.

[6]杨梦婉.设计社会学取向的《色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证研究[J].艺苑,2016(02):79-85.

[7]王登峰,崔红.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7(02):196-202.

[8]钱彩琴,朱金兰.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比较与跨文化交际[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36-38.

[9]李霞,李霜燕,.中华色彩意象文化的变迁与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5(06):236-242.

[10]王驹,江南,曹亚妮,陈剑飞.中西电子地图色彩设计的分析与应用[J].测绘科学,2009(S2):175-177.

中外建筑差异论文篇5

【关键词】节能;提高效率;新的建筑模式

一、引言

节能建筑是我国在未来五年规划中提出的重要目标。在我国每年新建的十数亿平方建筑中,有一部分建筑物仍然不符合国家制定的建筑业硬性节能标准,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一平米建筑所需要消耗的资源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足有3倍之重,绝大部分建筑都属于高资源消耗类的建筑,正是这种迫切的形势要求我们不得不加快新式节能建筑建造、发展的步伐。

冬冷夏热地区的建筑对于能源的硬性消耗需求非常巨大,这就形成了一种极为严峻的建筑节能形势。如今,建筑所需的资源在社会总体资源消耗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列,并且一直呈现着不断增长的态势,在未来十数年内这一比列仍将会扩大5%;这些地区人口基数相较于北方地区要大得多,但对于建筑的资源消耗却要明显在全国水平线以下,能够看出未来建筑资源的消耗必将会进一步的扩大,因此降低能源消耗的责任也就愈发重大。

以往对于这些地区的建筑节能没有进行深刻的分析、挖掘,一直没有创造出真正与自身相符的节能性建筑。目前在我国各省市普遍采用北方寒冷地区的既有节能方式,而没有考虑过自身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两地在能源使用方面的巨大差异,这就直接造成了冬冷夏热地区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理论能耗与实际能耗相差过大的情况,以及为了节约能耗而造成忽视安全、使用寿命等诸多问题,而这就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方向。

二、气候特点与用能方式

(一)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技术方式

夏季燥热,冬季湿冷,气候灾害频发,空气湿度大等是评判某地区是否为“冬冷夏热”地区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保护结构要更加重视,要不仅仅考虑冬季必须的保暖性能,同时更需要保障其在夏季的隔热功能,还需具除湿防水之效用。对于北方的节能建筑来说,北方建筑只需考虑一个保暖性能即可,而夏热冬冷地区之建筑所需要考虑的问题则要多得多,有鉴于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能将保暖及隔热融合为一体的新型防湿材料,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安装、使用体系。

(二)能源消耗类型直接影响其能源多寡

夏热冬冷地区对于能源消耗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每室都单独安装一个“制冷制热设备”(也就是空调),并且夏季是空调使用的集中爆发期,还表现出不连续使用的特点,结合如上特点可以得出其与北方地区就建筑用能这一方面是断然不同的。一个是以制冷效果为主要用途,其表现在使用方面的具体特点就是具有间歇性、且制冷设备数量较多,并且无论是供热及制冷其都依赖于空调;而北方却有一套完善的室内供暖系统,基本实现了地区全覆盖、不间断式供暖。这些用能方式的差异性直接影上述地区的各式建筑能源消耗的根本分歧。而我国现有的节能建筑体系都是由北方节能体系所逐步演化来的,对于其他地区的节能研究几乎完全为零。

三、能源消耗方式的具体差异

(一)供暖方式

北方地区一直采用向某一处建筑物内部整体供暖的方式来达到提供热量的目的,这就让其外层防护建筑变成了一个缓冲区,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外部温度对建筑物内部空间的影响,所以这就促使其外层防护建筑技术不断发展,这也是其减节能减耗的重要方式。而北方的这一套节能体系是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得来的,是符合其地区特征的,并且能够将理论与现实带到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最大化的消除理论跟实践的差异性。

(二)冬冷夏热区域模式

其区域内的建筑由于每室都单独安装一个“制冷制热设备”且具有不连续使用的特点,这就造成了与北方的供暖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也就说明在北方适用的那套节能降耗方式在冬冷夏热区域则是无用的。研究小组曾就冬冷夏热地区居民在使用能源方面做过一个专门的调研:调查的这一地区在冬季每日约有六分之一的时间是使用空调来对室内进行制热的,而在夏天这个时间则要上升1~2倍;在空调作用的空间上,即使在最为炎热的季节,同一时间内建筑物内部仍有一半以上的空间是空调所作用不到的,在这些情况之下就造成了这一区域建筑内外环境较为繁杂。室内没有使用空调的房间跟室外的温度几乎是持平的,能量不仅向室外传播,同时也要向隔壁房间传递,这与北方那种整体供暖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北方可以很好的阻止能量的“逃逸“而冬冷夏热地区就没有这一优势,所以势必造成其能源消耗远远高于北方地区。有团体曾对沿海各省市居民建筑做了具体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小部分能量通过外层防护建筑散失,其绝大部分能量皆是向未使用空调的空间散失的。

(三)减少能源消耗方式的讨论

根据之前的分析表明对待不同的地区要不同对待,在北方供暖地区所使用的那种节能降耗方式可能换个地方所取得效果就是截然相反的,所以要结合各地的实际特点制定出符合各地气候条件的节能措施,这才不会“误入歧途”。

我国北方所使用的节能降耗体系是在能源使用上采用统一供暖的形式,对一栋建筑物内部实现不间断、无差别式供暖,使建筑物内部形成了一个总体恒温的环境,其只需要应对从防护措施所散失的能量。在设计形式中不以某一室做供暖测算,而是考虑一种整体取暖性能,其在建设当中主要重心是放在外层防护使建筑保温效果当中的,这是符合其地区特点的。

冬冷夏热地区目前仍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套节能降耗体系,在以往的建筑、建造中基本是完全照搬北方的那套理论,但是对于冬冷夏热区域来说,应该对之前的那套理论做一定程度的改变:在能源使用上采用分时段的方式、分室进行制冷、制热。建筑物能源使用空间及时间还不到北方的一半,在模式上其亦与北方拥有很大差别,不似北方那样是一个相对恒温的单独个体,其据有室内温度复杂多样性的特点,这就让能量散失的途径更多、速度更快,也就加快了能源的消耗。基于此处应该制定一套以“室”为工作对象,里外并重的降耗设计理念,其关键在于“统筹兼顾、内外兼修”。

四、实践中存在的技术误区

(一)只看重其保温性能,而忽略其隔热作用

冬冷夏热区域在节能降耗工作方面仍然属于发展的初始形态,所以对于节能降耗型建筑仍然处于摸索状态,且受到北方供暖型建筑的影响,往往只注重外层防护建筑的保暖,忽视其隔热性能,单纯的将外层防护建筑等同于夏季隔热性建筑,而夏季隔热才是这一地区建筑节能所需考虑的重要课题,如今经过国家对于节能降耗建筑的宣传以及地区政府对其的不断重视,使得该地区节能建筑降耗模式逐步走向正轨,确立了以夏季隔热为主要建筑方向以冬季保暖为辅助的的重要工作方针。

(二)要“内”“外”齐抓

最近一段时间建筑节能发展的方向逐步向外层防护材料倾斜,对建筑内部的保温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之所以会呈现出这一态势就是因为完全照搬北方供暖模式所产生的后遗症,没有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地区气候变化的差异性,直到今天还没有将间歇式用电及分室制冷等地区地区特点与节能建筑设计理念相结合。未来节能建筑的设计方向要充分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对于以往的建筑误区要加以避免。

(三)对以往保温结构进行彻底改革

目前在冬冷夏热区域均按照以往北方供暖之模式建筑、施工,即放弃了外层防护建筑的内部保温功能,而这一做法所能起到效用仍有待商榷,外墙内保温的建筑方式具有诸多优点:“建造时间短、施工难度低以及施工方式多样性等”,并且这一技术经过多年以来的长期发展,有了很成熟的施工理论体系及完善的验收规范。在迈入21世纪之前,在外层防护建筑中有90%均使用这一保温技术,但是此项技术却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其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建筑物的热桥问题以及建筑墙体的结露问题,如今“外墙内保温”式建筑再我国北部已被勒令禁止使用,而冬冷夏热地区以紧随其后加以套用,正是这种盲目的跟风使得其又进入了一个更大的误区。研究小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冬冷夏热区域因其特定的气候条件以及其对于能源的使用方式导致其不存在北方地区的“结露”问题,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对于不连续式的能源消耗,空调对于室内气温的作用时间要比外保温要快的多,这是由空气及墙体的热容所决定的,所以空调的现实节能效果比外保温要好的多,而且内“保温式”建筑墙体较“外保温”式建筑墙体多了一项极为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其可抵挡暴风雨型天气的破坏作用,并且施工预算较低。综上所述,该研究小组认为冬冷夏热地区在后期建筑节能上可使用内保温式建筑方法来达到节能降耗之目的。

五、气候条件对于防护建筑节能间的影响

根据研究小组的调研结果表明在如今冬冷夏热区域,70%以上的家庭居住式建筑实际节能率与当初设计时所估算的节能率相差60%-80%,这就显示出了在实际节能工作中资源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大一部分资源被白白浪费。

冬冷夏热地区自2007年推行节能降耗型建筑以来,一直未对自身气候、能源消耗形式以及方式进行透彻的研究,仅仅只是照搬了北方的既有理论,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其c自身实际情况的差异与冲突。在实际建设中不应同北方一样将某一建筑物看成一个恒温体,亦不应该将日常工作的中心放在“外墙外保温”上,因为在冬冷夏热地区,能量通过墙体所散失的只是其总体的一小部分,其主要消散方式是能量大量转移到其他房间,这也势必造成了能源的巨大浪费。所以北方的那套模式在冬冷夏热地区是完全行不通的、有着本质区别的,这便是为何节能降耗项目开展十数年仍收效甚微的根本原因。

所以减少能量向“内”散失的数量,才是该地区当前节能降耗的主要工作。若是对之不闻不顾那么不仅达不到节能降耗的最初目的,甚至于连最初对于节能降耗建筑的所投入的成本都收不回来,势必造成一种极大的浪费。长此以往必将会把该地区节能降耗工作带入一条深渊:往往只见投入却无任何回报,只会严重浪费社会资源。最近,随着各类新型保温材料的面世以及新的墙体保温方式的推广应用这就给建筑节能在建造以及使用带来了新的研究方向。

六、对冬冷夏热区域未来建筑节能方式的探索

(一)能源使用方式的探索

针对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不连续式、分隔式用能之特性,对冬冷夏热区域能源消耗方式进入深入调查,然后进行研究、总结从而找出一套与自身相契合的能耗计算方式,以此达到控制能量在室内无谓散失的目的,为后续节能建筑设计、使用提供一套高效、可行的理论。

(二)对具体建筑节能方式的探索

根据本地区能源消耗特点,在具体设计“蓝图”上加入均衡发展、里外并重的思想,并以此为基调展开墙体内外保温性能的研究,建立一种室内各房间均具有单独保温效果的新模式,借此摆脱目前这些不合实际的“伪”节能建筑,从而提高节能效果。

(三)对实际应用模式的探索

综合考量建筑对于实用性、安全性、长远性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以此开展适用于冬冷夏热地区的新型节能降耗型建筑体系研究。用内保温性“齐抓”的方式,以新型建筑料的自保温化为主要技术手段开发出一套能将现实与理论完美结合的应用模式,并着力解决防护建筑的节能问题与安全及实用性等问题,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七、结语

我国所采用的建筑节能方式最先是按照欧洲国家的节能模式完美照搬至北部地区的,而冬冷夏热地区在节能方式上又脱胎于北部供暖地区的技术系统。因此一直未对自身气候、及能源使用方式进行透彻的研究及分析,从而致使在实际建筑中出现了理论与实际相悖、实际节能不达标、安全性不足、耐用性不够等问题。

此文试图通过对两地的具体气候条件、以及能源消耗方式的来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并总结其对于建筑节能要求的各种差异性,据此就当前冬冷夏热区域对于节能降耗所存在的认知上的误区加以分析、指正,提出了一套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节能应用体系,以及实际操作方法等。

参考文献:

[1]刘兵,祁神军,张云波,等.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生命周期碳排放及减排策略碳排放及减排策略研究[J].建筑经济,2016(1):84-87.

[2]夏翔.O计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英国AA建筑学院教学研究初探[J].装饰,2016(8):108-110.

[3]孙丽.冬冷夏热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评价体系研究――以长沙为例[J].建筑节能,2016(7):91-94.

[4]苏浩,丁云飞,王剑平,等.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屋面绿化改善室内环境效果测试分析[J].新型建筑材料,2016,43(6):92-94.

[5],林宪德,王育忠.台湾办公建筑冬季蓄能混合式地源热泵空调节能潜力分析[J].建筑节能,2016,44(9):15-20.

[6]黄涛,王永红,李娜,等.办公建筑中吊顶辐射空调系统夏季工况性能测试研究[J].建筑节能,2016,44(10).

[7]FiskWJ.HEALTHANDPRODUCTIVITYGAINSFROMBETTERINDOORENVIRONMENTSANDTHEIRRELATIONSHIPWITHBUILDINGENERGYEFFICIENCY[J].EnvironmentandResources,2000,25(25):537-566.

[8]LiangJ,LiB,WuY,etal.AninvestigationoftheexistingsituationandtrendsinbuildingenergyefficiencymanagementinChina[J].Energy&Buildings,2007,39(10):1098-1106.

[9]XuP,ChanHW,QianQK.Successfactorsofenergyperformancecontracting(EPC)forsustainablebuildingenergyefficiencyretrofit(BEER)ofhotelbuildingsinChina[J].EnergyPolicy,2011,39(11):7389-7398.

中外建筑差异论文篇6

关键词:中英传统园林;建筑;园林艺术;比较

英国园林是欧洲园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自然风景园时期的园林,可谓是中西方在建筑领域交流的极重要体现。其重要性体现在,英国的造园师认识到大自然不再是人类的臣仆,而是成了人类友好、平等的合作伙伴[1],这一点直接受到了中国园林的影响和启发。此外,英国位于欧洲西部,地缘上看,其造园艺术无疑将受到欧洲园林体系的影响。因此可以说,英国的园林艺术是立足于东方园林体系和欧洲园林体系某个平衡点上的。不论中国园林还是英国园林,园林的建造都是按照人的意志,基于现状地形使用自然元素及人工元素进行组合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园林的艺术性得以呈现的过程。建筑是造园活动中对人的意志反映得最为明显的人工要素,因此建筑的差异本质上是人的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园林艺术的差异。

1.概念界定

1.1研究对象界定

任何园林体系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的,而各个历史时期的造园思想及手法不尽相同。在本文的研究中,笔者认为,选取中英两国园林的成熟期进行对比,更有利于得出客观结论。至公元10世纪,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基本定型,园林也进入富于创造精神的成熟时期。18世纪后,园林则进入了成熟后期。因此,中国园林的发展从10世纪至18世纪称为成熟期[2]。18世纪以前,英国园林因而受到法国文艺复兴园林影响较大,造园多以规则式园林为主,难以对其河流密布、地形起伏的国土风貌进行反映[3]、[4]。18世纪以后,受社会变革的影响,英国逐步出现反映英国国土风貌的自然风景园。因此,18世纪之后的自然风景园可以称为英国园林的成熟期。

1.2中国园林与英国园林①中的建筑类型

园林中的建筑按其功能,可以分为供游览、观赏的小品建筑,及供居住、使用的居住建筑两类。成熟期的中国园林建筑已经具备后世所见的几乎全部形象,产生了厅、轩、亭、廊、阁、榭、楼、斋、馆、堂等丰富的建筑类型。在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时期,风景画中的点缀性建筑物常出现在实际造园中。此外,大型府邸往往必不可少,如霍华德城堡园林(CastleHowardGardens)里的霍华德城堡等。

2.中英风景式造园背景及其园林艺术比较

2.1中英两国风景式园林发展沿革

18世纪以前,英国造园受欧洲大陆影响较大,多为规则式园林。然而英国国土风貌却是如茵的草地与丘陵地貌及树丛相结合。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造园家转而寻求体现英国自身国土风貌的造园样式,并以风景画为蓝本,营造如画般的园林景色,使得风景式造园最终成为英国造园艺术的主流。中国幅员辽阔、江山多娇,孕育出中国古典园林这样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在封闭的封建专制制度下,其园林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精密、细致。中国园林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天然美[5],最终使得中国园林发育成为写意山水园。

2.2中英传统园林艺术比较

综上所述,中英两国传统园林最明显的共同点在于均强调自然美及源于自然的艺术法则。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6]。

3.两国园林建筑基本特征的对比

3.1中国园林建筑基本特征

在单体构图原则上,中国园林建筑呈现出与其他类型建筑②明显的差异。宫殿、寺院多以对称取得均衡;即便与人关系最密切的住宅建筑,也受礼法观念影响而呈对称式样。园林建筑则力求轻巧、通透、玲珑,构图原则上灵活多变[7]。在中国园林的成熟期,城市的集聚程度明显升高,用地的紧张促使造园向集约化发展。因而园林建筑的群体组合也相对紧凑,甚至可以通过廊连为一体,更加强调对现状地形的贴合,强调空间整体的灵活多变。在细部样式及工艺做法上,园林建筑与同时代的其他类型建筑一脉相承。园林建筑的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等,与其他类型建筑并无二致,都是对应时代主流建筑艺术的体现[8],具有较强的时空真实性。

3.2英国园林建筑基本特征

英国园林建筑多仿中世纪教堂或古罗马神庙建筑,其单体构图原则多为对称式,遵循西方古典建筑美学。但也有少部分为了使之与园林更和谐而采用不完全对称的哥特式建筑。英国园林占地面积多相对较大,建筑布局很难联成一体覆盖全园。因此其建筑布置呈集锦式,即单体园林建筑散落布置于园林中。画家的风景画,常作为英国风景式园林的蓝本。画家所杜撰的小品建筑则常取自古希腊或古罗马建筑意向,也有从文献材料中得到的关于中国建筑的描述。这些仿古的或异域的小品建筑相对于其所在的时空环境而言,并不具备真实性,也不是该时代建筑艺术的体现。

4.园林中建筑艺术作用的对比

以下从园林建筑与自然要素关系、园林建筑与园林空间组织、园林建筑与情感表达等三个方面分别论述,表达中英两国传统园林中建筑对园林艺术的作用。

4.1中国园林中建筑艺术作用

4.1.1融糅并提升自然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就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不论是在范围很小的私家园林,还是在大型的自然园林和皇家园林,都力求把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建筑是实、自然是虚,只有以建筑之实融入自然之虚才能创造出虚实相生、藏露有致的空间意境。优秀的园林作品,尽管建筑物比较密集,也不会让人感觉到囿于建筑之间。建筑中有园林,园林中又有建筑,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又处处盎然生机。建筑的融入使得中国园林不再单纯以植物、水景等自然元素取胜,而转向了包括建筑在内的整体环境的创造。

4.1.2组织并划分园林空间

中国园林的空间序列关系到园林的整体结构和布局,园林建筑则常被用来组织划分这些空间序列。如留园,极为封闭狭长的入口使得视野极度收缩,至绿荫处视野豁然开朗;到西楼处又收,再到五峰仙馆前又显开朗,最终使得园林的空间变化极为丰富。这种空间变化,是除建筑之外的其他造园要素很难达到的。因此,园林建筑对于园林整体空间序列的组织有重要作用。并且,园林建筑相互串联成为整体,也是用作空间划分的良好要素。如拙政园中的小飞虹水院,即是通过廊桥小飞虹划分出来的空间。在组织和划分空间的同时,园林建筑自身也成为良好的景观和观景点。

4.1.3通情并催生园林意境

朱光潜认为,艺术使人能从实际生活的牵绊中解放出来[9]。园林艺术正是这样,让人从现实世界的不理想中脱离出来。作为士大夫阶层的园林主人沉浮宦海,时有仕途不顺。园林便成为了他们寄托自己情怀的载体,这一点可以从诸多园名和园林建筑命名上窥得一斑。例如,“拙政园”一名,便取自潘岳《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沧浪亭”则取自《孟子》中“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古典园林中的情感表达范围十分广泛,除了寻求对现实的寄托,也有对愿望、哲理、生活,乃至四季变换的情感表达。古典园林建筑运用牌匾点题的手法,将人的情感赋予建筑之上。这些托物言志、托物言情的象征性手法,使得园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催生了古典园林“意境”的萌生。

4.2英国园林中建筑艺术作用

4.2.1点缀自然景观

空间广阔的英国园林中,园林中小品建筑布置相对自由,多以单体形式散落于园林中。相互之间用蜿蜒的园路串联着,期间还萦绕着清澈的小河以及绿草如茵、野花飘香的小土丘。由于建筑所占的总体比例较低,从园林的整体空间布局上看,这样的散落式建筑布局使得这些小品建筑成为了局部自然景观的点缀,而园林则成为了它们的大背景,同时也为它们各色风格的杂糅、并存提供了可能。在斯陀园中,分散布置了古代道德之庙、友谊之庙以及哥特式庙宇等38座风格迥异的小型建筑物;霍华德庄园中,“阿特拉斯”喷泉、花坛、罗马桥、神庙等小品建筑则同样散落于园中。

4.2.2引导观景视线

英国自然风景园对本土自然景观的弘扬有利于其国土风貌的展现,而建筑的布置则一定程度上使其成为了人性化的自然——通过建筑引导人们更好地欣赏园林中的美景。英国自然风景园往往空间开阔、疏朗,因此观景视线的引导显得格外重要。亭台、桥廊等小品建筑除作供人们在园中坐息、停留之外,也在空间组织上引导观景视线,并使其对应的建筑成为视线焦点。如斯图海德园中,亭台、庙宇、桥梁、塔、洞府及雕塑等布置在沿湖的视线焦点上,并互为对景。在点景的同时,引导游人欣赏环湖景观。

4.2.3寄托表达情感

英国园林建筑还作为人们寄托感情的载体,来渲染丰富全园的浪漫主义或是伤感主义情怀。倾向复古主义的外观不但唤起人们敏感而细腻的情感,还希望帮助人们回到“道德高尚的祖先的美德中”;它们也常常高举爱情、道德或哲学的普世情感,用墓穴、铭文、庙宇等园林建筑来表达对“逝者”的怀念。这些“非理性”的亭子、庙宇等与一些具有实际功能的附属建筑结合起来,带给人们一些奇幻难忘或是怀旧情感,以场景化的方式抒发和寄托感情。比如,通过废墟的设置来表达伤感情怀,通过在中国式凉亭中饮茶体现对异国浪漫情调的向往等。从功能的角度看,这些小型纪念建筑除提供简单的坐息外,似乎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实际的用途。这一点也因此成为人们指责英国园林的理由,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就曾指责道,“人们口口声声是在美化自然,而在我看来其实是在歪曲自然。”

5.中英传统园林中建筑艺术作用总结

综上,中英两国园林中建筑艺术特点比对如下:1)两国园林中建筑对自然景观的呈现都起一定作用。但中国园林的促进方式是融糅的——建筑和自然在形态上呈现为相互交融、参差穿插;而英国园林建筑的促进方式是并置的——自然作为建筑的背景,建筑作为自然的点缀。2)两国园林中建筑都具有一定的空间或视线组织功能。中国园林中,建筑对空间形态的掌控程度较高,空间的旷奥开合与建筑有莫大关联;而英国园林中,园林建筑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视线,空间的形态基本仍旧由园林空间本身决定。3)两国园林建筑都通过一定的方式寄托人的情感。中国园林中建筑的情感寄托通过象征、比拟手法进行展现;而英国园林建筑则通过叙事化、场景化的方式表达。此外,受文化环境影响,中国园林中所寄托的情感往往是儒家文化背景下的生活理念或冲突,而英国园林所寄托的情感有浪漫主义或伤感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

1.(英)G•杰里柯S•杰里柯著刘滨谊主译.图解人类景观---环境塑造史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2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1

3.朱建宁.西方园林史[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08:181

4.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06:303

5.陈植.园冶注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05

6.熊媛.中英自然式园林艺术之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05

7.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12:11

8.陈春红王蔚.中国传统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园中建筑的差异与环境意境[J].中国园林,2006.12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600字(精选

    - 阅0

    通知开会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因参会人员有会议冲突,原定于___月___日上午11:00召开的会议管理制度宣讲会推迟至___月___日11:30在会议室(2)召开,请大家准时参会。注:《会议管.....

    铁路通知范文(精选5篇)

    - 阅0

    铁路通知范文【篇1辞职报告也称为辞职申请书,是个人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向单位领导或上级组织提请批准的一种申请书。本文给大家提供辞职报告范文,欢迎大家阅读。xx:您好!首.....

    关于会计年终工作总结范文(整理6篇

    - 阅0

    会计年终工作总结篇120xx年的各项工作基本告一段落了,在这里我简要的总结一下我在这一年中的工作情况。此刻请允许我总结汇报一下如今的工作岗位,会计主管的岗位工作职责权限.....

    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精选23篇)

    - 阅0

    大学生社会实践总结篇17月13日,今天是三下乡支教的最后一天,我们十几位支教同学早上早早的起床,迎接这激动但又充满离别悲伤的时间。早上9点左右,我们在xxx县小侯希望小学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