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家乡的作文(整理2篇)

来源:网络

春节的家乡的作文篇1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诗形象地写出了古代春节家家户户忙里忙外的热闹景象。而如今各地的春节虽然大同小异,但家乡独特的民风民俗也别有一番趣味。

在小年那天,家家户户都开始张贴对联,有些人家依旧贴着用毛笔泼墨的传统宣纸对联,有些人家张贴着有立体艺术字的对联,有些人家甚至将一句祝福语拼成一个字,如“招财进宝”,“万事如意”等。不过每家门口都无一例外,贴着一个“福”到了!

到了腊八节,定要喝腊八粥。腊八粥一般是用:红豆、黑豆、芸豆、小米、莲子、蚕豆、红枣、桂圆等熬制成的。在家乡有一个关于腊八粥来历的传说:一对夫妻,男人好吃懒做,成天到处闲逛;女人挥金如土,不肯安分持家。如此这般,雄厚的家底也被他们挥霍一空。到了腊八这天,实在没有粮食可吃了,他们终于醒悟,于墙角、斗缝、甚至老鼠洞里搜出了许多杂七杂八的粮食熬成一锅粥。这便是腊八粥。

因此,我从这个传说中想明白了:节约粮食,不挥金如土,安分学习,才能不落得与他们相同的下场。所以一些传说未必无益,只是需要我们认真揣摩其中的意理罢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盼望着,盼望着,大年三十终于款款走来了,这天,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都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家乡人对年夜饭的菜色十分讲究,既要美味可口,更要有好意头:招菜代表招财,杂素代表丰收圆满等等。全家人聚拢畅所欲言,一年来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全都一一道来。饭后,老人对儿孙们讲起了他们儿时的习俗,感叹如今虽是过年,年味却淡了……

在他们的儿时,过年可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在他们的记忆中,过年才有最丰盛的饭菜,最热闹的集会,最众多的灯笼,最红火的街道,最厚的压岁钱。他们的童年资源匮乏,有时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在他们眼中,这些如今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多么稀奇珍贵,仿佛置身于梦幻世界。是呀,老一辈的感慨让我懂得要珍惜身边的幸福!

笑着、闹着、谈着,转眼就到了大年初一。这一天,是需要吃年糕和芝麻的。年糕意味着“年年高升”,芝麻意味着“节节高”。在这天里,有的'人家会煎一条半熟的鳊鱼,取“年年有余”之意。这天也需要去各个亲戚家拜年。拜年也是小孩们的专长。一进门,孩子们就拥过来,嘴里说些祝福语,嘴甜的便迎来阵阵夸奖,还可以得到糖果和一个大大的红包。

年过得好快,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热闹的巅峰。“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在中国古代,只有元宵节是不宵禁的。在这一天大家都去赶灯会,“千树万树繁花开”,元宵灯会、庙会、皮影、糖人、猜灯谜、舞狮子、看戏都令人流连忘返。回到家里,吃一口甜糯软香的黑芝麻汤圆,更是“滋滋”浑身暖。

元宵过后,生活开始步入正轨,一切都恢复正常秩序。

这便是家乡的春节,蕴含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风民俗多样性的体现,更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虽然春节过完,可我还在回味之中……

春节的家乡的作文篇2

春节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也指正月初一以后的几天,俗称“过年”。我的家乡在南方,跟北方过春节的一些习俗有所不同。

大年三十这天,我和爷爷忙着贴春联,并把“福”字倒贴在门上。爸爸妈妈去菜场买菜,到了傍晚,一顿丰盛的晚餐就上桌了。我们小孩儿早早地围坐在饭桌前,等着吃这顿团圆饭呢。不过,吃饭前得先祭拜祖先。我看到奶奶在每个座位前倒上一点点酒,还要烧一大堆纸钱,说是祈求祖先保佑我们四季平安发大财。然后奶奶宣布:“开饭了!”我们才可以大饱口福。这顿饭一直要吃到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始才结束。我们小孩子没兴趣把晚会看完,便和院子里的小朋友们一起放五彩缤纷的烟花。一直放到零点新年的钟声响起,爸爸便拿出三千响的红炮仗来放。这时爆竹声声,烟花四起,这声音要持续十多分钟才结束。据说,放鞭炮是为了赶走那凶猛的“年兽”的。

正月初一,奶奶早早地起来做好象征团圆的汤圆。我们吃完汤圆,穿上漂亮的新衣服,提着精美的礼品去给长辈拜年。祝长辈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生活幸福、快乐!这时,长辈们会给我们压岁钱呢!

我们家乡过春节的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也充满大街小巷。走在大街上你随处可见耍狮子,舞龙灯,这一期间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热闹非凡。到处充满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这气氛要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了。

家乡的春节是丰富多彩的,令我们难忘的。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珍爱人生作文(收集28篇)

    - 阅1

    珍爱人生作文5篇1夜晚,我正在回忆白天学习的课文,突然,我想起了杏林子说的一句话: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

    我和妈妈作文(收集29篇)

    - 阅2

    我和妈妈作文篇1我很爱我的妈妈,我的妈妈也爱我。每天放学,我最想见到的就是妈妈,只有见到她,我心里才踏实;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