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范例(12篇)

来源:整理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高校后勤规范化管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百姓化的不断推进和高校后勤的迅猛发展,给高校后勤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直接造成了许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步履维艰,发展迟缓。本文分析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途径,以期最终达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即“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的高等院校实现后勤管理社会化,建立起符合现代高等教育特点和高校需要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高校后勤保障体系。”

一、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后勤职工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后勤职工的传统观念即后勤福利思想根深蒂固,让他们失去长期的铁饭碗,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所以要通过减员分流来降低后勤人员费用的想法,在短期内难以实现。但如不实行竞争上岗、绩效挂钩的激励机制,后勤职工在具体工作时求稳怕乱,服务观念淡薄,不敢作为的思想就会长期存在。新时期的高校多数后勤职工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与现阶段高校后勤保障体系相适应的服务意识、成本意识、绩效意识和危机意识,就不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积极支持高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

(二)管理手段落后

随着高校人数的逐年扩招,不断增加的校区基础设施、部门、扩大了管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这些对后勤服务保障的标准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新的历史时期下就要求高校后勤提供服务保障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变化和革新。如何提高后勤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和服务意识,网络化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手段势在必行,但现实中很多高校的后勤网络化的信息管理手段还没有普及,这就影响了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二、实现高校后勤规范化管理对策

(一)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

要想实现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识到高校后勤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性,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提高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为加强高校后勤队伍建设,一方面学校要成立膳管会领导小组,并以校长为组长,对高校各项后勤工作进行统筹,严格按照后勤人员筛选机制选拔后勤工作人员,并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设置岗位,实行岗位公开化,采用推荐和自荐相结合的方式,选用具有责任心、事业心和耐心的人才担任后勤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针对后勤各项具体工作制定明确的计划,实现食堂全面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定期召开后勤行政工作会议,并对各阶段的落实措施进行细致研究。此外,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高校应该对后勤工作人员、设备、保管等管理环节进行细化和监督,及时发现后勤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进。学校在加强后勤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不断改善后勤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和生活条件,确保后勤职工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提高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水平。

(二)建立科学的后勤行政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的后勤行政管理体制,要提高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大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力度。要想使学校发展良好,必须在教学和后勤上下功夫,高校后勤行政管理和课堂管理同样重要。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不仅是对食堂、宿舍和校园环境的管理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高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和学校的稳定发展,科学的高校后勤行政管理制度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校后勤工作的发展,并有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还要建立科学的后勤行政管理制度,并在此过程中坚持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对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科学进行认真学习和研究,将先进的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手段运用到其中,促使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采用目标管理的方法,针对学校的规划和实际发展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各阶段的目标,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后勤职工的劳动定额,以此对学校后勤工作人员的业绩进行评估考核,做好后勤工作人员的薪酬管理工作,提高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

高校后勤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不断完善高校后勤服务质量,规范高校后勤行政管理。高校选择的都是思想政治素质高、吃苦耐劳的职工作为后勤的工作人员,他

们都具备一定的高校后勤管理知识和后勤管理专业技能。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自身对学校产生的影响,并做好后勤工作,为学校师生提供良好的后勤服务,全面提高高校后勤服务质量。学校要对后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转变后勤职工的思想观念,增强后勤人员的服务意识,不断规范高校后勤行政管理,提升高校后勤的核心竞争力,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校后勤人员在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后勤规章管理制度办事,确保食品安全和学生住宿安全。

(四)范后勤行政管理程序

要想实现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在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各方面的设施配置到位,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健全各项管理措施,确保各项设施的安全状况良好。食堂和宿舍配备的各类电器设备和消防设备的安全检查工作要做到位,规范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各项操作的规程。学校还应该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规范后勤行政管理的程序,抓紧落实各项目标,促进高校后勤行政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在高校后勤行政管理中,还要注意监督检查信息的实时反馈,及时发现高校后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高校后勤能够顺利开展。因此,规范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程序,确保高校后勤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能顺利开展,才能从根本上实现高校后勤行政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才能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范文

【关键词】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创新对策

现代高校的后勤管理部门是为保障高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一个福利性的服务供给部门,它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的后勤部门财务管理都沿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管理体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弊端逐渐显现。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我国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体制也逐渐得到改善,引入竞争机制,推动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向着市场化经营方向发展。新世纪,伴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也取得了一些新的发展。在此,笔者主要分析了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在多方面的创新发展对策。

一、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特殊性

现代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部门从其学校属性来说,它是依托于高校的一种非盈利性的后勤服务性组织机构,从其服务属性上来说,它的突出特点是非营利性。但是,从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属性来说,它又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它承担着现代经济实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发展任务,其经营属性是由许多学校的后勤服务承包出去所决定的。因此,现代高校的财务管理往往要满足高校的社会服务需求,同时又要兼顾其经营发展追求经济利润的经济需求。可以说现代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财务管理活动。

二、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兼具教育服务和企业盈利双重发展任务,因此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目标也不是单一性的,单方面决定其发展目标为扩大教育服务质量或者只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都是十分片面的。而如果要同时兼顾教育服务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两方面的发展目标,就可能造成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在其目标确定上的模糊,到底应该如何取舍,是绝大多数高校所面临的问题。许多高校都以教育目标为主,即以牺牲其经济效益为代价,这是最好的取舍。但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独立的经济实体都要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如果没有持续、稳定的经济效益作保障,那么高校后勤活动就很难保质保量地完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教育服务目标也就难以实现,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目前我国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2、标准化的高校后勤财务运行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但是,现代高校后勤系统的财务运行体系并不十分完善。各个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活动都是在相应的《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纲要》的大环境下,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以及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的实际运行情况来自行管理的,在业内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办法。因此,各高校的财务部门对其后勤财务活动的管理办法不相同,对后勤财务管理的核算办法也各不相同,甚至在财务会计的科目设置、账目的结余收入计算、转账、财务报表的制定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高校后勤财务活动的成本核算意识不完善

我国大部分高校后勤的财务核算都是采用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但是,从其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部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的会计核算并没有完全按照企业会计核算制度来进行。这主要是由于部分高校的财务会计人员长久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时之间还难以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核算原则和方法等。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原有事业单位财务会计体制的影响,导致许多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在成本核算方面的意识比较淡薄,并且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也大多不太重视后勤成本管理。

4、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分配机制不合理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合理的财务分配制度的建立,它是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没有完善、合理的财务分配制度,就很难使企业具有凝聚性。而这正是制约我国大部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大部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在财务分配机制上都表现出极大的不合理性,相关组织和人员的利润得不到有效保障,就不可能充分调动起相关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我国高校的后勤组织缺乏生机、相关人员的流动性大。而由于后勤企业的交替过于频繁,有时甚至不能保证高校后勤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

1、创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理念

随着现代高校后勤管理活动社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要取得有效的发展,首先必须从更新财务管理理念这方面做起,要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角度出发,立足当前不断发展的社会改革实情,树立正确的高校后勤财务发展理念。尤其是高校财务管理部门更是要改变其传统的财务管理思想,积极将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校财务管理思想模式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化财务管理思想。这种财务管理思想的转化要从高校领导、财务管理人员、高校后勤管理及一线操作人员等各个方面来加强。高校决策层和管理人员更是应该积极树立市场化的管理思想,运用市场手段来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变革和创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部门以及财务负责后勤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也应该积极适应教育改革的市场化发展,积极更新自身的财务观念,加强学习,熟悉企业经营的特点,使自己不断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运作环境,并严格按照《会计法》和相关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办法来处理各项高校财务活动。

2、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财务管理制度

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现代化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上。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主要包括会计核算制定、财务分析制度、财务分配制度、会计监督制度等多项内容的确立。建立规范化的高校后勤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高校后勤管理各项财务活动的基础信息的真实、可靠、有效等。现代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公益性和服务性特点决定了成本和资金核算在其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因此,为了保证高校后勤财务资金能够用到实处,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合理的成本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的高校后勤财务会计体系。在高校固定资产的分配上,要综合考虑高校的整体发展情况以及各方面的运营状况等因素,加强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分析,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保证高校后勤服务的资金能够得到妥善使用。同时,建立完善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以及有效的会计监督机制,将企业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引进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中来,保证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正常运行。建立完善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落实。

(1)建立高效的资金管理制度。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的开展都是建立在财务资金的使用与管理基础之上的,可以说资金管理是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核心。保证资金流通的顺畅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能否得到发展的基础,也是能否获得经济效益的决定因素。高校后勤的资金管理主要包括活动筹资以及资金使用这两个方面。现代高校的后勤财务管理应该制定严格的资金审查现金流量表,以加强高校后勤部门的资金管理工作。

(2)建立健全高校后勤实物资产管理制度。现代高校的后勤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生产资料以及相应的生产设备,而这些实物资产的购置需要的财务资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因此,加强现代高校的资产管理,必须充分加强高校后勤生产资料、设备等的管理,建立现代化的生产资料采购和管理流程,建立健全高校后勤实物资产管理制度,防止无形资产的流失。

(3)建立合理的后勤活动成本管理制度。运行成本的多少是决定高校后勤活动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建立规范的高校后勤成本管理制度,加强高校后勤成本的管理范围,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对高校后勤预算成本的控制和管理,能够有效保障高校后勤管理活动的进行,并且能够通过预算规划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进而实现用最小的资金成本创造最好的后勤活动质量的最终目的。

(4)建立有效的财务分析与监督制度。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社会服务性与经营性的双重特征决定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为了有效解决满足社会服务需求和实现市场经济效益需求之间的矛盾,必须加强高校各项后勤活动的财务指标分析,包括高校的整体经营状况、市场发展环境等各方面的财务指标分析。因此,建立有效的财务分析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为了保证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的落实,还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务监督机制,对高校财务分析活动的结果进行总结,并善于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3、加强高校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

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收支预算、财务监督、会计核算、财务控制以及财务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加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内容的创新,就是要使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各项资产得到优化配置,实现高校后勤部门的合理增收与有效节省开支的目标,以此来提升高校后勤活动的经济效益。高校后勤管理取得了社会化发展之后,其后勤管理活动增加了市场性、经营性、服务性等特性。这些特点要求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要有效加强财务预算的发展,要尽可能地细化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预算活动。此外,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后勤活动的经济实体的不同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应的考核评定标准,对像高校食堂等以市场经营为目的的后勤实体,要确立以盈利目标为主要的财务管理考核指标;而对其他以教育服务活动为主的实体,主要确立以有效节约运行成本为主的财务管理考核指标。高校后勤财务部门要与各个实体及相关工作人员签订财务目标计划责任书,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目标具体落实到各个执行部门和相关人员身上。

4、实现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网络化操作

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是保证现代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真正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现代财务管理方法创新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将网络技术充分运用到其中。通过网络化操作,来有效提升高校后勤财务管理中财务信息的传递、反馈的速度和质量,实现现代财务会计核算的电算化,保证会计资料的准确汇总和计算。通过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处理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数据信息,能够有效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同时,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合理配置有限资源,既能实现财务信息资料的妥善保存,也能有效提升相关财务人员的视野,提升其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范文篇3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思想意识;管理体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变革,旨在通过改革,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化高校后勤服务体系,发展高校后勤产业,使高校后勤保障工作逐步与教学、科研工作分离。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所取得的成果

我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改革的进程相对缓慢。1999年11月至200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先后4次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极大促进了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这场变革迅速从原来的机制改革向体制改革推进,在全国高校中掀起了后勤改革的热潮。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首先,通过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大多数的高校后勤实体从作为母体的高校中分离出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道路,高校后勤实体逐步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使高校甩掉了“包袱”,节约了发展资金。其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建立起一套不同于以往的内部运行机制,在这种机制下,“服务”成为后勤工作的核心,其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服务效益及管理水平都得到大幅度提高,高校后勤职工的综合素质、工作积极性、福利待遇等也随之提升。最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步解决了我国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瓶颈制约问题——不断增加的后勤服务设施和服务内容的需求,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并不意味着这场改革经接近尾声,事实上改革正进入关键性的阶段。要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必须正视和解决以下难点问题。

(一)思想意识转变问题。由于我国高校后勤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行政性、福利性体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高校和后勤职工出现思想意识转变跟不上改革步伐的现象。我国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曾指出,思想观念上的问题束缚了高校改革的步伐,对高校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留恋“小而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的旧格局,习惯于原有的模式等思想意识问题必须妥善解决。从高校的角度来说,一直主导后勤工作的高校面临“放权”的抉择时或多或少存在着不理解、不认同的心理,当改革进行到现阶段后,大部分的高校已经转变了这种错误的认识。但另一种“走一步看一步”的保守思想开始占据上风,其原因是高校主要将精力放在科研、教学上,对于后勤工作仅以满足教学和校园生活的最基本要求为标准,缺乏主动深化改革的意识和行动,很多高校抱着“先看看别人怎么样,再行动也不迟”的观望态度,致使改革步伐缓慢。从后勤职工的角度来说,在改革初期,后勤职工害怕改革后失去保障,面对市场竞争很多职工开始留恋“大锅饭”,还有些职工认为改革对高校后勤实体的服务质量没有实质性的提高。有的职工还将改革与赚钱划上了等号,错误地认为提供有偿后勤服务的最终目的是获取经济上的利益,唯利是图,偏离了育人的轨道。实践证明,在同样的环境和条件下,发展得较快的高校后勤实体均有思想先行、动态思维等特点。如,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迅速转变思想观念,注重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转换,根据市场变化积极参与市场竞争。采取不同的战略思维,均已形成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公司,成为全国高校后勤改革的佼佼者。

(二)管理体制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求将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等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意味着原高校后勤服务必须进行改革转制,形成一套新的管理体制。但目前的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仍处于摸索阶段,出现产权不清、责任不明的现象,真正要实现将后勤服务完全划归后勤实体归口管理的目标仍待时日,将后勤职工从“学校事业人”变为“后勤企业人”的人事管理改革也有待深化。在当前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甲方代表了高校,具体而言就是代表学校行使管理权的职能部门;乙方则代表从高校中分离、为高校提供服务的后勤实体。甲乙双方之间应该是一种目标一致、分工不同的平等协作的关系。然而目前甲乙双方关系不和谐的现象时有发生,双方矛盾的焦点集中在经营管理权和后勤实体的归属上。在现阶段,甲方超越其对乙方的监督权限直接插手经营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实际上是剥夺了乙方的独立经营管理权,成为双方的矛盾导火索之一;而由于乙方的分离,甲方视乙方为“外人”、乙方对高校丧失归属感等,同样致使双方关系难以协调。虽然进行了多年的改革,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与后勤实体之间实质上仍然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高校习惯性地干涉后勤实体的具体工作,后勤实体也倾向于“先向学校请示”,结果导致管理混乱。

(三)资金来源问题。减员增效是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之一,为此,国家和高校将逐年减少下拨到后勤实体的经费。但另一方面后勤的服务成本却因高校规模不断扩大、后勤人员工资提升、物价上涨等原因呈上升趋势。长此以往,后勤实体将无可避免地需要面对资金缺乏的困境。目前,后勤资金匮乏问题已逐渐浮出水面,很多后勤实体因为资金问题对改革失去了信心,并对其本身能否在改革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持怀疑态度。因此。及时填补后勤资金的巨大缺口,彻底解决后勤资金来源问题,直接关系到后勤实体的生存和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目标的实现。转贴于

三、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对策

要巩固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成果,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必须深入研究改革的难点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速推进高校社会化改革进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彻底转变与改革相抵触的思想观念。思想意识是行动的指导,在同等条件下,思想意识的差距将决定后勤改革效果的差距。在改革中无论是高校还是后勤实体,都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彻底转变与改革相抵触的思想观念。首先,要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并不是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后勤实体应以服务意识指导其日常工作,切勿偏离“育人”的轨道。其次,高校应摆正自己的位置,完成从管理者、具体执行者到监督者的思想转变,既不能越权管理也不能将后勤实体简单推给社会,要积极配合、引导后勤实体,双方携手推进改革进程。最后,培养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彻底摆脱“大锅饭”的阴影,后勤职工要明确自己作为“后勤企业人”的定位,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市场的挑战。

(二)建立后勤实体的现代企业制度。解决后勤管理体制问题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取得新突破的关键,而其管理体制的最理想状态则是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后勤实体,建立后勤实体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清楚、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高校后勤实行社会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可理顺高校与后勤实体的产权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事企不分的问题,并且可以很好地界定学校和后勤的权利、责任、义务,彻底改变原来“学校只有权利,后勤只有义务”的局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之后,能使资产所有权、法人所有权、经营权实现三权分立,使后勤实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人实体,使其利用社会资金办后勤合法化。此时,高校后勤才能真正走向社会并逐步实现社会化,同时也将甲乙方之间的矛盾消除于无形。对此,我们可借鉴国内高校的改革经验:华中科技大学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改革和发展战略中注重资源的整合,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该校后勤集团除承担本校数万师生的后勤服务外,还承包了其它企事业单位及武汉市20所中小学的食堂,开发了20家学生超市,服务人数达数万人,取得了显著的规模效应;而北京联合大学则采用区域联办的模式,组建了小营校区后勤服务公司,负责联大校部机关和五个学院的后勤服务,管理模式和体制从各个小型实体的分别运行模式变为整体规划、整体运作、规模经营的大型后勤实体,从校本部和旅游学院后勤系统的独立运行的体制转变为联合经营、资源共享、共同组建、统一管理、统一机制,有效推动了该校的后勤改革。

同时,高校还应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和创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的目标。目前,我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正处于关键的过渡时期,在实践和探索中,我国建立起多种多样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归纳起来有依赖学校办后勤的依赖型模式、社会合作办后勤的合作型模式和校际问联合办后勤的联办型模式等三种主要类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也存在差异,这些客观情况决定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推进过程中,必须摒弃“一刀切”的方式,而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和高校校情,选择适合本高校的改革模式,推进改革顺利开展。而且,改革的进程仍在推进,高校后勤改革模式还需在创新中发展、在实践中验证,以此保持改革的活力。这就要求我们要具备创新意识,积极探索、创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模式,找到一条符合国情、切合校情的正确改革之路,最终实现后勤社会化的目标。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范文篇4

【关键词】后勤社会化财务管理随着我国教育体系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后勤服务也逐步有序地进行社会化改革,逐步建立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充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模式。高校后勤在实践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其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后勤管理的核心工作也应做出相应的改变,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一、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

一般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但高校后勤实体具有企业和教育服务双重属性,应遵循教育发展运行规律,而社会化改革要求后勤实体建立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服务实体,如不追求经济效益,后勤实体无法生存和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后勤有些项目是亏本的,但为了保证师生得到良好的服务,为了使学校的后勤工作得到良好的保障,即使是亏本的项目也成为可行项目,从而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

2.经济效益观念淡薄

由于体制原因,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环境,缺乏科学的理财意识,普遍存在着等、靠、要等被动现象,在开拓市场、开辟财源等方面缺乏积极进取精神。许多高校后勤在利用自身优势,挖掘自身潜力方面显得不足,高校的智力资源和科研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高校作为科学技术商品化的“孵化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校办企业和高校科研优势及智力资源优势尚未有机结合,这些问题都限制了高校后勤的发展,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的管理者市场观念和经济效益观念淡薄。

3.法人实体的成本核算不健全

有法人资格的后勤实体在财务核算上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与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相比还相差甚远,如未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计提员工福利费、会费、教育费、坏帐准备等,原有的学校投入经营性固定资产未计提折旧,这种不完全成本核算方法核算出来的成本,不具有社会可比性,更不符合“合理避税”这一原则;在财务核算上,职工工资全额计人成本等。这些都是反映高校后勤作为一个法人实体不能完全核算成本、不遵循企业会计制度的例证。

4.利润分配制度显失公平

公平合理的利润分配制度是保证企业凝聚力、发挥部门和职工创造力的动力源泉。高校后勤企业利润分配阶段突出的问题是没有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和保障后勤员工的利益。例如高校后勤企业可能有具有法人资格的实体,在利润分配过程中,必须兼顾所有者、经营者和员工的利益,否则,高校后勤的社会化改革很难贯彻落实。

二、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对策

面对后勤社会化改革带来的种种变化,高校财务管理要把握机遇,积极应对目前面临的挑战,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理顺高校与后勤集团的财务关系构建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模式,真正做到既有利于高校对后勤集团的财务监督管理,又有利于调节后勤集团的积极性,积极稳妥地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

1.高校行政领导改变观念,重视和支持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

一直以来,后勤集团领导对于财务管理仅定位在以收定支、收支两条线等粗浅的事业会计核算上,而没有全成本意识,没有风险意识。随着加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后,集团公司应把财务管理当作集团运营的中心工作,让员工充分运用国家财经法规、制度和学校的规定,对所属业务进行规范的财务核算和严格管理,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支持财务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取得良好效果。

2.理顺高校与后勤企业之间的产权关系,优化后勤资产配置

现代企业制度最关键的是理清产权关系。鉴于高校后勤与高校之间的契约关系,要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前提是从产权方面理顺关系,搞好后勤资产的评估,明晰学校与后勤企业的关系。这里在做资产鉴定或评估时,要由学校财务部门会同校内审计、资产管理部门组织好对后勤部门实际占用或管理的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核对,核实后勤经济实体使用的房产和土地以及各项设备种类、数量和价值,做好财产登记,并请专业机构进行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并确保资产的保值增值。

长期以来,后勤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后勤资产几乎全部来源于学校的投入,后勤企业与高校分离后,必须自负盈亏,高校不再投入资产或补助,因此,后勤企业必须优化后勤资产配置,形成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的企业,在后勤实体进行公司制改造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发展多元投资主体,在确保学校的控股地位的条件下,面向社会吸收优质资产入股,对后勤实体的主要负责人实行强制性入股,鼓励校内后勤职工和校内其他职工入股。

3.建立适应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财务管理模式和制度

财务管理模式方面: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期,采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管理模式,特别是对那些经济规模和业务量不太大的后勤企业具有独特的作用;经过一定时期的过度期后,应完全按照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模式,彻底将后勤企业推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

财务管理制度方面:首先,运用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数据工作;其次,建立资金管理制度,实现资金的良性循环。资金在后勤企业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在建立初期,一般由高校或政府以所有者身份投入,在条件成熟时积极向社会、单位、个人集资或向国家金融机构申请贷款,进行负债经营,向社会投资或参与学校某些项目的改扩建工程,从而获取该项目的收益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后勤收入;最后,建立成本管理制度和财务预算制度,规范高校后勤财务管理过程。应树立完全成本观念,建立责任会计体系,强化内部管理制度的有用性,建立健全财务预算制度,保障后勤企业财务工作和谐、有计划的执行。

4.重视财务管理人员后续教育工作,提高其业务胜任能力

众所周知,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一般是高校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轻车熟路,但是社会化后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是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其后续教育工作以适应财务管理工作的变化。同时,可以扩大外部招聘范围,对能胜任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要积极招纳,摆脱原事业单位招聘的条条框框,任人唯贤。

三、结束语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化不断深化的重要体现,是提高高校教育事业国有资产运营

效率和保值增值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而要保证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这一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华秋.加强高校后勤服务实体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审计理论与实践,2003,(2).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范文1篇5

一、新高校会计制度对后勤财务管理产生的影响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后勤不断改革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有的高校后勤还是以学校拨款为主,有的市场化程度高,成立了后勤集团公司。后勤各单位模拟企业化运营,依据《企业会计制度》,建立了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财务管理体制。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必然对后勤财务管理体制、经济活动等产生诸多影响。

(一)新制度的变化及要求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设置新的会计科目核算体系,要求将学校所有的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学校“大账”。这样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掌握全校整体的财务状况、准确的计算高等教育成本以及权责发生制原则的遵循。一直以来,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重点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务规章制度,正确处理后勤服务与学校的关系。其基本任务和内容也有明确规定:即依照国家的各项财经法规和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规范后勤集团公司的经济行为;做好各项财务收支的审核、控制、分析工作;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分析、研究高校后勤所属各单位财务工作中存在问题,监督其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二)对后勤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

高校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以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为方向,兼顾公益性及营利性。目标决定了采取什么样的财务管理模式,所以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施行,对后勤财务管理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管理模式的变化上。比如,原来对学校拨款依赖较多,从属依附于学校,服务于学校。其特色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管、包、等、靠、要的传统思想与观念,封闭的“大而全”、“小而全”的行政性服务。这种模式下,自然其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即经济效益无从谈起。后勤部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表现在财务管理上,就是财务核算的职能不明确,到底是花钱,还是花好钱,还是主动把钱花好的问题,财务管理职能被弱化。在新的背景下,实行统一管理,意味着后勤的经济成果要并入高校“大账”一并披露,那么其财务成果便对外进行了披露,也就意味着后勤集团的财务信息完全暴露在信息使用者的面前,其财务成果受到学校的监督与管理。因此,学校与后勤必须进一步理顺各种关系,分清责权利。这就要求采取合理的方式,积极应对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后勤财务管理体制的影响。只有积极应对影响,才能促使其管理目标更加明确,管理工作更加高效,财务核算更加规范,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完整,并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做到既符合制度要求,又满足各方面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三)对高校后勤经济活动的影响

1.对资金流转管理的影响

新制度要求后勤集团将其财务信息,纳入学校“大账”,学校对其实行监管职能。高校后勤集团作为高校的附属单位,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资金流转管理,应该成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后勤集团,资金管理意识严重缺乏,管理手段比较落后,资金周转速度慢,沉淀闲置严重,账外循环流向不清,无法对资金流动实施有效监管。有一些高校后勤集团中,存在独立设置财会机构,单独开设银行账户的现象,后勤内部单位也无法对资金统一调度,调节使用。种种现象无形中增加了后勤集团的资金周转成本和财务经营风险。针对以上情况高校可以成立资金结算中心,后勤集团下属单位部门,统一在资金中心开设银行账户,收支均通过此账户流转,不允许另立账户。这有利于高校后勤对资金的统筹规划使用,减少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也有利于学校对后勤集团财务活动的规范与监督。

2.对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

高校后勤是一种具有教育和经济双重属性的特殊组织,在其社会化改革进程中,有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完全解决。后勤的发展与学校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比如产权关系、资产关系、人事关系等,因此要与学校彻底理顺各种关系,按公司法规定组建独立法人公司的时机还不成熟。执行新高校会计制度后,对高校后勤现行的会计核算模式带来新的启示。

一是对于社会化程度不太高的高校后勤,按照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高校后勤作为学校的二级核算单位,可以分为具有后勤保障职能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如饮食服务中心、校医院、水电暖中心、学生宿舍管理中心等,以及不具有后勤保障职能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如幼儿园、洗浴中心、小商店等。可以使用修正的行政事业核算科目,将其经济业务纳入学校“大账”。

二是促使高校后勤进一步深化改革。社会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后勤逐渐摆脱对学校的依赖,完全市场化,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设置账簿,使用企业会计科目,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核算收支,核算往来、核算经济效益。学校可以作为投资方将房产等固定资产给后勤使用,并收取一定的资产使用费。学校不参与后勤管理,只行使监督、规范的职责,并投资份额参与其利润分配。

3.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原来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模式,人为地将高校后勤经济业务分割,有的从学校“大账”收入支出,有的采用企业会计科目核算收支余。由于记账基础及原则不同,使得后勤财务信息难以汇总,容易形成财务信息的孤岛,其造成的后果就是报表不完整,不能反映整个学校的财务状况。近些年高校对后勤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进行着不断的尝试性改革。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年末需要将后勤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入支出情况,通过“总额”和“净额”方式纳入学校财务“大账”。要求与学校“大账”采取期末并表的方式,汇总各部门财务信息,实现高校财务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比性,同时也满足报表使用者对高校完整会计信息的需求。

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做为记账基础的,结合《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等要求,将后勤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的经济业务纳入学校“大账”。可以专门设置一套适合高校后勤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年末将后勤校内核算单位的汇总或个别资产负债表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相应项目分别加总,并将内部业务抵消,形成合并的高校资产负债表。将本年收入减除本年支出的净额,即本年结余,列入合并资产负债表的“非财政补助结余”及收入支出合并报表的“后勤保障单位净收入”。

因管理与核算业务的需要,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校内独立核算单位,期末并表方式与以上处理方式基本相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项目基本上与学校账务“大账”的内容相同,可以直接或调整后相加合并;利润表中的有关项目需要调整后并入学校财务“大账”的收入支出表,利润表中收入性质的项目合并计入学校财务“大账”的收入支出表中“其他收入”项目,支出和费用性质的项目合计计入学校财务“大账”的收入支出表中的“其他支出”项目;利润总额项目并入学校财务“大账”的收入支出表中“非财政补助结余”项目。特别注意的是,并表前应做学校内部业务或事项的抵消处理。对于报表中未能详细说明的,需要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4.内部核算的影响

高校后勤作为校内独立核算单位,以服务学校师生为主,因此会产生很多内部核算业务。如果在学校“大账”核算,收入与支出互相结转,就会虚增学校的收入支出,存在重复列支的业务,也不能准确核算后勤服务部门的经济效益。对于模拟企业核算的高校后勤,单独核算收、支、余。在合并报表时需要将企业科目转换成事业科目,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因此,新高校会计制度对不同核算模式的高校后勤财务,明确规定了纳入学校“大账”的并表方式。会计人员可以利用信息化软件等先进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在合并报表时就将内部核算业务剔除。

5.对收益分配的影响

高校后勤核算单位,属于财政拨款的单位与部门,使用新高校会计制度净资产类科目“事业基金”核算高校拥有的非限定性的净资产,主要为非财政补助结余扣除结余分配后滚存的资金,它可以参与学校统一分配,并提取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学生奖助基金等。如果高校后勤独立注册法人公司,采用企业制度进行核算,高校后勤应与学校签署协议,商议收益分配方案,学校作为投资方对收益分配方案应提交上级主管部门签批与备案。

二、提高后勤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应对策略

(一)认真学习,转变财务管理思路

《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实施,要求后勤财务管理人员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新制度与旧制度的不同之处,并联系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做好后勤财务信息与学校“大账”的衔接工作。转变工作思路,创新管理方式,保证后勤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保证学校财务信息准确完整。

(二)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

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将全校的财务信息汇总,提供统一的对外报表。包括基建财务信息和后勤财务信息。这就要求构建一个信息平台,将所需信息统一处理。因此,需要全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将所有的财务信息共享,满足各方面对财务信息的需要。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后勤财务管理水平乃至整个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都是一个提高。

(三)提高后勤财务人员素质

新高校会计制度相比旧制度,从科目的设置到报表体系的设置,从记账基础的转变到对后勤、基建财务的要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式的变化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应该对财务人员结构进行优化。从在专业知识结构层面,对财务岗位的工作人员应有严格要求,既要有丰富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经济法律、计算机网络等知识;从年龄结构层面,应重视对年轻财务人员的培养,给财务工作注入后续力量与新鲜血液。从学历结构层面,高校后勤要加强对专业会计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专业学历水平,还要引进既懂会计知识又懂财务管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加强预算的制定与执行

高校后勤作为学校的一部分,不管原来的财务管理模式是何种方式,制定合理的预算并严格执行,都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高校会计制度的颁布实施,更进一步突出了预算的重要地位。建立科学完善的收入支出预算,使预算从编制到执行都能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并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到事前实施控制,事中监督执行,事后对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不断完善调整预算,使预算更加合理科学。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范文篇6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市场经济

我国的高校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逐年增大,从1999年的643万人,到2012年的将至3400万人,短短十来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几十年时间才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渴望及提高了全民的素质和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取到如此成功,与肩负着为高校教育、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可靠保障与优质服务的高校后勤工作分不开。

一、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背景

高等学校历来是大包揽形式的后勤管理体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不能适应和满足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弊端日益显露。一个高校,就是一个小社会。精力、经费、校园面积等投入不足,大部分院校都出现宿舍床位紧张、食堂就餐紧张、设备设施老化、水源不够、电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势在必行。

1999年11月3日第一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李岚清副总理在会议上明确指出了"当前影响扩大高等教育发展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是后勤设施问题,这也是影响扩大高校招生最主要的制约'瓶颈',而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出路,也还是在于加速高校后勤体制的改革"。李岚清副总理还指出:"我希望在这次上海会议以后,在全国兴起一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潮,从根本上解决后勤体制不适应、设施落后的状况"。上海会议尤如一股春风吹遍全国各高等院校,从此高等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

二、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2.1产权理论。现代西方产权理论认为,配置社会资源的方式有市场、企业管理和政府直接支配3种,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在于3种方式的合理界限,使总的交易成本降至最低。所谓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进行谈判以及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任何一种体制、组织在其运行过程中都要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即使在同一社会制度下,由于体制不同,交易成本也会明显不同。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因为没有正确的价格信号及标准来度量高校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所以交易信息和监督合同执行的成本都相当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较规范的市场交易方式得到确立,价格开始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市场供给和需求,交易成本大大降低,高校后勤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相应服务随之容易。同时,高校后勤低效率、高成本的特征逐渐凸显,当两者之和渐渐超过不断下降的市场交易成本,因此,通过改革,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服务的体系中,打破高校关起门办后勤的单一模式,建立新型的社会化后勤管理,综合社会和各高校资源,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使得交易成本降至最低,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无疑有其必然性。

2.2经济学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经济学理论让我们知道,在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与资源稀缺矛盾处处存在。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国家提出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背景是整个社会的“大后勤”改革。长期以来,改革高校关起门的后勤,用经济学观点来看,旨在解决优化资源配置问题,且这种发展具有长期性,我们应当注重提高“实效性”,既要满足需要又要降低成本。

三、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正处在变革的高校后勤,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的形势,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后勤管理社代化新模式,对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高校的长远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全国高校后勤现状及特点分析,大致可分三种发展趋势。

3.1高校后勤服务体系从高校行政建制中剥离出来。发达国家的高校历史悠久,管理经验丰富,后勤管理社会化较之我国而言,可谓之历时甚久。它们形成特色而又灵活的后勤管理体制大致可分为高校直接参与、专门机构负责、自办与引进结合等三种类型。因此,也给我国高校的后勤管理社会化提供一定的借鉴。各高校将后勤与学校规范分离,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后勤集团,按照企业化的方式进行管理。对于后勤资源,可采用有偿使用(股份、合作)或无偿划拨(零租赁)等方式转交后勤实体,对学生宿舍、食堂等后勤基础设施的维修给予一定的资金帮助,使后勤实体在社会化初期能较快完成实力积淀。在“产权”问题上,推行后勤股份制公司的运行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公司与学校的关系是公司与第一大股东的关系,集中力量,使得后勤资源得到最优质的优化配置,形成大服务、大市场、大生产、大经营、大后勤的联合体。

3.2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呈产业化发展。多年的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实践说明,高校后勤要实现社会化,就必须要走产业化道路,完成事业型向产业型的转变。只有产业化才能消除高校后勤机构臃肿、员工积极性不高、营运及财务管理成本高等弊端。高校后勤实行高校物业管理,由领会教育方针、具有物业管理资质的公司作为高校后勤管理的载体,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全成本核算、实行专业化管理,以专业化的管理来满足高校对后勤保障体系日益增长的需求。

3.3高校后勤社会化将呈现强强联合、向规模效益发展。现有的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可以参与市场竞争,探索有利于提高后勤保障水平、竞争能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逐步建立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的保障型服务体系,与社会第三产业的发展接轨,增强高校的后勤保障能力,培养和发展一些能跨部门跨单位的、有较好市场竞争力的后勤服务中心或集团。类似于学生公寓建设及管理,由区域性大后勤集团行业化与专业化管理,可以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优势,提高利益,降低成本,实现高校资源共享。

四、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工作重点

后勤管理社会化涉及到后勤服务供应、组织及管理体制。后勤服务组织主体化是关键因素,必须对外培育好市场,对内搞好机制,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高效精干的领导班子;二是建立科学的,与社会市场互动的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三是建立人力、物资调剂机制。

参考文献:

[1]鲍田原.积极推进高校后勤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1,5.

[2]施凤江,周滨,陈五星.市场经济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杨瑞龙.现代企业产权制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魏杰.现代产权制度辨析[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范文篇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变化,高校后勤服务也进行了相应的转型,逐步由计划体制下的“学校办后勤”走向市场化运作,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后勤服务模式也逐步形成。首先,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逐步推进。高校后勤工作具有一定的服务性、生产性特征,由国家率先推行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社会化改革,可以说与全球范围内公共服务市场化方向是一致的。在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前,我国高校后勤管理普遍实行“小而全”和“高校办社会”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学校办学、科研的精力。有鉴于此,自1999年起,我国全面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战略改革,以“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督”为框架,全面开放高校后勤市场,取消学校自办后勤,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从总体推进路径上看,多数高校在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实事求是,逐步推进,讲求效益,量力而为的原则”,基本做法都是通过多种渠道将高校后勤服务从学校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后勤企业。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国高校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管理工作日趋规范,服务保障更加到位有力,后勤各项经济实体发展进入良性循环,为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其次,高校后勤管理改革模式初步形成。自全国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以来,多数高校大致形成三种改革模式:一是民营化发展模式,二是集团化发展模式,三是企业化发展模式[2]。与此相适应,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也进行了转型。其一,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从“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向“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转变。其二,财务核算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为适应会计核算中资金的投入、循环、退出这三阶段动态过程,高校财务核算制度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向企业会计核算转变。其三,高校后勤服务的基本属性从纯粹服务属性变成了商品和服务的双重属性,从而使高校后勤服务中的主客体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后勤服务供给涉及高校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具有公益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以市场化手段来供给后勤服务也不可避免地触及企业的利益体系。高校后勤服务的营利性与公益性关系的存在,使得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进程中的利益协调关系更多样化,需要更加精细的管理体制。一些高校为了调动现有人员的工作热情,在组织内部推行绩效考核制度,对服务质量进行了可量化的评价和改进。

二、基于财务绩效的高校后勤管理制度问题分析

所有的改革都会遇到一定的阻力。在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后勤职工的传统观念即后勤福利思想根深蒂固,一旦让他们失去长期依赖“吃皇粮”的铁饭碗,必定会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要通过减员分流来降低后勤人员费用的设想,在短期内难以实现[3]。加之配套制度建设总是滞后于现实需要,因而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方面

第一,后勤服务企业化的模糊性问题。任何改革过程都是非零成本的,都需要打破既有的利益关系,重塑新的利益协调结构。从时间性角度来看,改革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也是如此,其中组织结构调整、主体关系理顺都需要一个过程。以企业化名义运营的后勤集团或服务公司基本上都是脱胎于高校这个母体,即使人、财、物方面的关系在规章上可以明确界定,人事网络、业务流程等方面仍不可避免地与高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从属关系。许多后勤集团只是在名义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真正的管理过程都没有实体化,“一个系统”的观念仍广泛存在。此外,后勤服务机构与高校母体的产权划分仍不十分清晰,这是导致改革目标难以实现的根本原因。第二,后勤管理主体监督乏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后果,实际意味着高校作为服务购买者的主要职责就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和契约机制对后勤服务生产者进行管制,从而取代传统的由高校直接生产和管理的模式。但是由于受体制关系不顺和整个市场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对后勤服务的监控约束不仅不能得到有效加强,反而随着后勤机构独立性的增强而不断减弱,集中表现为面临着体制退出风险与体制建构风险交织的局面。一方面,在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约束机制的条件下,高校为保证后勤服务质量,特别是餐饮服务安全,不敢轻易放弃传统行政监管这一有效的监督约束手段,原因就在于后勤服务涉及人员众多,社会影响面较广,一旦出现质量问题需要承担相当大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后勤服务的专业化特征要求必须有专业化的监督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但现实是,现有体制中除了高校是直接责任人以外,其他主体的介入渠道都不是十分顺畅,高校必须独立承担监管职责,这无疑需要高校继续保留专门机构对该项事务进行专业化管理,而这事实上不利于服务职能从高校职能中剥离出来。

(二)财务管理方面

第一,高校后勤管理理念错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打破了高校后勤的传统管理体制,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在新的管理体制下,后勤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都有很大提升,有效地保障了高校的正常运转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受到组织、程序等体制迟滞因素的制约,后勤服务的管理者把财务管理定位为事业会计核算。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后勤集团的财务管理只重视现金管理,没有成本管理意识,更没有绩效管理的理念。后勤机构中其他部门人员对财务人员产生防范心理,使其失去对经营活动的反映、监督职能,从而影响了后勤财务管理实际运行的质量和效果[4]。总之,财务管理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后勤管理具有战略意义,它能够促进后勤管理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当前高校在后勤管理中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忽视了财务管理在现代管理中的价值,使得财务管理无法发挥监督和控制后勤集团管理活动的功能,进而降低了后勤管理的绩效。第二,后勤财务管理的目标尚不明确。高校后勤社会化本身要求高校后勤引入一定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高校后勤服务总是处于营利性和公益性的悖论关系之间。一方面,没有以营利性为目的的市场参与,高校就难以从繁重的服务生产中解放出来,无法为充实高校后勤服务资源找寻更多的途径,事实也就不利于保证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和可持续供给。另一方面,高校后勤服务必须保证一定的均等化,使绝大多数师生都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否则就会影响高校群体的社会稳定。高校后勤服务中一些服务内容是不能以营利为驱动来供给的,甚至需要服务机构亏本来提供。对待这些亏本的事项,后勤服务机构要么通过其他拓展服务来弥补,或者通过政府补贴等公共财政支出来给付,这都要求财务管理制度在目标维度上有合理的定位。但是,当前高校后勤服务没有较好地对后勤服务的目标进行定位。第三,后勤产权归属模糊。产权问题是制约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单位办社会、学校办后勤的传统体制使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资产几乎全部归属于学校。在后勤机构脱离高校母体的过程中,关于产权归属的划分问题始终是一个涉及多方利益的大问题,一时难以有效解决。后勤机构人、财、物的脱离如果根据市场原则进行股权转让,就会面临市场竞价主体不足的现象,如果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划分,则难以平衡心理和实际收益上的巨大落差。总之,如果后勤集团的产权归属不明确,后勤集团的企业化运作就会受到限制,后勤集团就是一种不完全意义上的企业。这种属性会导致后勤集团财务管理的核算机制不完善,后勤集团的利益相关者模糊,最终影响后勤管理中财务绩效的提升问题。

(三)人事管理层面

第一,队伍建设专业化程度不高。“在后勤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管理队伍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整个管理水平和后勤服务功能的发挥,对整个后勤管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也就是说,要促进高校后勤管理的现代化首先就要实现管理的专业化。专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后勤服务相关工作人员的专职化。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不利于提高后勤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二是高校后勤服务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对于高校的后勤服务和管理而言,它们既需要懂战略、会协调的高级管理人才,也需要能服务、专心一线的操作人员。这种人员结构上的复杂性就决定了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管理手段上要成体系、高效率,在管理理念上要有科学规划思想,在工作程序上要有经验支撑,在实际操作上能够达到人员效率的最大化。而从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后勤服务机构的相关工作人员和团队都无法达到科学管理的要求。第二,高校后勤服务质量标准化体系不完善。标准化是以科学的方法为依据的,是现代管理的基本特征。标准化既能够保障后勤服务的质量水平,也能够为后勤管理的监督和控制提供依据。这种后勤服务质量标准体系,要明确服务质量标准、资源配置标准,使高校后勤监管有据可依。高校后勤服务不同于社会上的服务,它有着特殊的服务对象和社会使命。这种象牙塔式的特征意味着高校后勤服务要建立独特的质量标准化体系。高校后勤服务要以和谐为导向,以师生满意为标准,以保障有力为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统一的高校后勤标准和评价体系。由于缺乏评估标准,在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现象,如监管不到位、食品不安全,这不仅引发了师生的不满意,往往也会危及高校的稳定。在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的基础上,统一后勤服务质量标准,营造和谐的高校后勤服务,成为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的关键所在。

三、以提高财务绩效为导向,优化高校后勤管理制度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整体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基于财务绩效的视角,改革实践中要突出以财务绩效衡量后勤服务水平、用财务绩效指导管理措施的创新、把财务绩效作为调动人员服务意识的基本手段。

(一)妥善处理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基本关系

高校后勤服务既有产业化的一面,也同时存在公益性的一面。因此,高校后勤管理总是处于多种冲突的价值体系之中。要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改革,确保后勤服务社会化战略的有效推进,首先要从观念上改进,着力调整好下述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处理好后勤人员与学校的关系。长期以来,学校后勤职工的人事关系都是直接隶属于学校,如果后勤按照企业模式运行,学校不再承担后勤职工的工资、奖金,打破铁饭碗,让职工通过工作服务来取得工资,这对后勤职工来说,他们的顾虑较大。因此,在现行的后勤管理体制下,后勤服务人员与学校的关系没有理顺,后勤机构缺乏用人自,尤其是后勤管理人员一般由学校任免,没有真正实现市场化的用人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后勤服务的竞争力。其结果是后勤队伍综合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市场竞争意识淡薄[6]。因此,尽管后勤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改革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由于在用人机制层面改革的滞后,高校后勤服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限制了其经营的活力。从后勤服务实体自身来看,要正确处理后勤人员与学校的关系,就应该积极推动高校后勤向法人主体转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对于高校而言,它们也可以通过后勤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降低高校运行的社会成本,使其把更多的精力专注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上。第二,处理好后勤服务价格机制的营利性与公益性的关系。鉴于目前除了后勤服务外包的高校外,大部分高校后勤实行的是双轨制的管理模式,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没有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目前学校与后勤实体之间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契约关系,而是一种管理与被管理的不平等关系。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没有真正改变高校自身办后勤、管后勤的局面。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后勤服务的价格收费方面。如果后勤服务实现企业化运营,后勤机构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后勤服务就可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自由定价。但是,高校后勤服务的对象是高校教师和高校学生,这种特定的服务关系又不同于市场上的服务关系,而是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特征。因此,政府物价部门对于高校后勤服务收费有着严格的规定和限制。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之后如何确定服务的收费价格,关系到学校与后勤双方的利益,关系到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否成功[7]。因此,如何处理后勤服务价格机制的营利性和公益性的悖论,在后勤服务保障高校正常运转的基础上,推动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定价,成为高校后勤服务改革不可回避的问题。第三,处理好成本核算中的市场化与行政化的关系。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后勤服务企业推进全成本核算,逐步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按照“事企相对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应该让高校后勤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但由于后勤服务改革不彻底,后勤企业往往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实际上也就不享有独立的财产权,不能独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更难以实现自我发展。产权不明,造成事权不分,企业无法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参与市场竞争,难以发挥企业的特点和遵照企业内在的发展规律运营,更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负盈亏[8]。后勤企业要逐步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这种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作为高校内部系统的组成部分,除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外,还要服务于高校的战略目标。高校后勤服务要处理好市场化与行政化之间的关系,这固然意味着高校不能利用权力干预后勤服务过程,但也意味着后勤也不能完全脱离学校的管理与监督。

(二)建立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的运行机制

第一,全面推行用人机制改革。推进后勤服务中的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干部与工人的界限,所有人员公开招聘,双向选择,择优上岗;强化后勤培训,着力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不断改善员工文化素养和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进绩效考核,定期进行绩效评估,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第二,全面推行全成本核算。新时期高校后勤服务改革的方向是成为企业化管理、按照市场化运作的经济实体。在后勤管理社会化的实践中,后勤拥有的国有资产划分为服务型、经营服务型和经营型资产三大类,不同类型资产在运行过程的成本表现和收费依据不一,这给全成本核算带来一定的难度。为此,要为三类资产的运行提供指导性意见和补贴依据,分类进行成本核算。第三,加强内部管理,致力于打造现代后勤。打造现代后勤,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现代后勤,就是要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运行管理制度。围绕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点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不断完善协调顺畅的工作运转制度,二是要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制度,三是要全面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三)完善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范文篇8

1.1定义及制度供给模式

校际联合模式包括两种,即由政府主导的集团化模式和由学校之间自发组成的跨校联合模式。第四,合同承包。即在不改变资产所有权的基础上,高校与社会上作为独立市场主体的企业签订关于后勤服务产品的协议,将其后勤服务产品的经营权转让给企业,实现经营权与所有权的适当分离。在此种制度安排中,社会企业是后勤服务产品的生产者,高校及师生是购买者。第五,特许经营。即高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社会上某些资质、知名度、规模和信任度较高的企业,将部分后勤服务业务特许给它们,并使这些企业按照学校要求在特定领域里提供特定服务。第六,BOT。它的全写为Build-Op-erate-Transfer,是建设-经营-转让的意思。是指高校通过政府运行渠道与非官方的资本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及投产后固定时间内的经营权转让给非官方资本所组建的投资机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经营的资金由该机构自行筹备。在承诺的时间到期之时,公司应在收回建设成本及取得合理利润之后将基础设施无偿交还高校。第七,自由市场,即高校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选择合适的社会企业,与之签订合同,由所选企业负责后勤服务产品的生产。这种制度安排有利于引进优秀社会力量为高校服务,但它对各种制度环境的要求很高,只有较高的市场成熟度、健全的法律制度、充分的竞争性才能保证其有效性和高效性。多元化的后勤管理模式就是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情况合理选择以上的一个或者多个供给模式,以实现后勤服务产品的正常供给。2.2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特点

1.2.1制度供给具有多样性

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中的制度供给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此种多样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后勤服务产品具有多样性。例如住宿服务、饮食服务、文印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商业网点服务等等。第二,可供选择的供给制度具有多样性。最简单的表现即同一种后勤服务产品可以同时选择多种不同的制度来实现供给,例如饮食方面,学校可以依据不同的需要以及校内食堂不同特色选用不同的制度来实现饮食服务供给。

1.2.2制度选择具有目标性

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中的制度供给具有目标性的特点,即高校在后勤改革过程中选择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后勤管理模式。其目标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不断提高高校的后勤服务能力与质量。第二,逐渐减少高校在后勤方面人、物、财等方面的负担。第三,合理降低高校投入后勤服务的费用。第四,追求高校的稳定发展。

2、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意义体现

2.1增强了高校在后勤改革中的自主选择权

多元化的后勤管理模式为高校有效控制后勤改革进程、减少改革阻力、实现改革目标准备了条件,为沿着可控方向进行改革提供了保障,从这个角度来讲,它大大增强了高校在后勤改革中的自主选择权。另外,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扭转了传统后勤管理模式中不合理的利益比例,使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大于冲突利益,既保证了高校与师生受益,又保障了改革动力和改革的不可逆性,它对于高校后勤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实现了育人功能与经济功能的有效结合

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要么只注重改革形式或经济效益,要么只注重育人功能,在体制的内容方面相当欠缺,造成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混乱局面,严重脱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应运而生,高校后勤实体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始终把握着服务育人的目的,将教育功能与后勤服务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了育人功能与经济功能的有效结合。

2.3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改革就显得尤为迫切,并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然而事物发展的观念往往滞后性于事物实际的前进步伐,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改革也不例外,比如说传统的高校后勤管理模式注重功利而缺乏长远眼光,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很难走出高校后勤实体的内循环发展状态。不过,这些问题都随着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应用而得到解决,此种模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坚持效益功能与育人功能并重的原则,转换了经营机制,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从根本上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4实现了高校对后勤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管

在传统的后勤管理模式中,高校与后勤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某些同志甚至认为后勤管理部门应该彻底脱离高校体系,不应接受高校的监管。在这种制度下,必然造成后勤管理的不合理及不可控现象的产生。而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则要求高校与后勤管理部门之间存在必要联系,要求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后勤管理之中,为高校对后勤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监管的实现准备了基础条件。

2.5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能力的提升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对其工作人员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中的自由市场制度则能为高校引进优秀的社会资源。首先,由于社会企业在整个经济环境中有过多次竞争经历,所以在工作的管理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通过自由市场制度则能有效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相关人员的管理能力。其次,高校通过与社会企业的合作,可以有效借鉴企业中的优秀资源以提高其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能力。总之,多元化的后勤管理模式切实促进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能力的提升,并有效提高了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社会竞争能力。

3、影响高校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选择的因素

众所周知,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却有众多因素影响高校对其的选择。总结起来如下:第一,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影响着高校能否自由、科学地选择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第二,政府部门对于高校的管理和支持程度。政府对于高校的控制力越小,对高校的政策支持越大,则高校的办学自就越大,反之高校的办学自则受限制。第三,高校所在地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市场化程度越高,高校则有机会选择价格低、服务质量高的社会企业为其提供后勤服务产品。第四,师生传统思维定势的限制。第五,学校决策者的重视程度也影响着高校对于多元化后勤管理模式的选择。第六,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与能力影响着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改革。第七,高校与师生的购买力。

4、结语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服务社会化;财务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后勤现行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学校办社会的后勤服务体制,使政府和学校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严重地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使后勤部门脱离学校走向社会,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中,按照企业方式运作,成为独立的后勤经济实体。目前,各高校的后勤改革已经起步,成立了后勤产业集团,但后勤的财务运作并没有同学校完全脱离,还享受国家的经费补助,处于一个过渡时期,作为校级财务部门在这次改革中如何加强财务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项改革的进程。学校财务部门应在自身的职能范围中,认真研究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财务管理问题,寻求理想的财务管理对策,逐步建立一套符合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的财务管理模式,为促进高校后勤真正走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做好后勤经济实体资产界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要确保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顺利实施,前提是要做好后勤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后勤的资产是在过去办学过程中,通过国家拨款购置形成,或利用学校提供条件取得,均属于非经营性资产。为做好产权制度的明晰,将后勤资产从高校中划分出来,校财务部门要会同有关单位对后勤资产进行清理、评估和界定。首先,要对后勤改革前的设备资产进行认真全面的清查核对,核实后勤经济实体各项设备资产的种类、数量、价值,作好财产登记,并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评估。按照评估后后勤经济实体占有资产的实际价值办理资产转移手续、进行产权界定、按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明晰产权关系,签订国有资产租赁合同。其次,对后勤经济实体使用学校的房产和土地按有关规定进行价值评估,可将此作为学校对后勤实体的投入,按双方合同以租赁关系给后勤实体使用。最后,对后勤原有的往来款项、债权债务、各项流动资产进行核对清理,划分归属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正确的帐务处理。

二、指导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管理工作

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学校财务部门应从过去对后勤财务的直接管理中脱离出来,转变为对其进行宏观上的业务指导。现阶段,学校财务部门应履行学校支持后勤经济实体的责任,指导帮助后勤经济实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基础工作:首先,高校财务部门具备一套完备可行的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而后勤经济实体由于处在改革初期,财务管理环节比较薄弱。因此,学校财务部门应积极主动的帮助后勤经济实体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的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使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活动科学、规范。其次,高校财务部门应指导后勤经济实体的会计核算业务,帮助其建立科学的会计核算体系,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科目,编制符合国家要求的会计报表,并对其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和培训,在具体业务上经常进行督促检查,提高后勤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学校财务部门还应主动帮助后勤经济实体争取税务部门对后勤企业的税收优惠,在政策上正确使用国家对其的扶持减免,从而降低后勤经济实体的有关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帮助后勤经济实体逐步实行成本核算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实行成本核算。高校后勤是从高校这个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的,因此成本观念淡薄,长期以来,高校后勤的所谓成本是不真实的,他所占用的大量资产是无偿使用,不付使用费,也不计提折旧。改革之后的后勤企业,应实行企业化管理,严格按会计制度要求规范会计行为,实行全面成本核算。

首先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体系分为收入、支出、管理三部分,在收入方面,财务部门要帮助后勤实体积极组织收入,高校后勤社会化初期,学校应将后勤能承担的一切服务项目让其承担,逐步引入招标机制,促使后勤提高竞争意识,转变经营服务观念,转换经营服务机制,努力增加收入,并把住收入源头,防止收入流失。在支出上,要指导后勤严格执行支出预算计划,杜绝计划外不合理开支,努力压缩成本。成本管理上要认真执行国家的成本开支范围的规定,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合理确定成本项目,保证成本真实正确。其次要帮助后勤实体建立成本核算制度,后勤实行企业化管理之后,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成本核算上要依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相关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成本核算。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后勤实体还要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固定资产折旧是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后勤实体要按国家规定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提取固定资产折旧费,折旧方法要报校级财务备案,提取的折旧费除上交学校作为使用固定资产的补偿外,还有利于企业的设备更新改造。

四、加强对后勤经济实体的财务监督和审计

后勤经济实体实行企业化管理后,学校财务部门应掌握后勤经济实体的经营运作方式、执行的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法等,并协助审计部门加强对后勤经济实体的指导监督和审计,提高后勤经济实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水平。

在后勤改革的过渡时期,后勤财务仍是学校的二级单位,这个时期学校应继续执行财务监督职能,校级财务要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后勤实体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正建议,督促后勤实体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完善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体系,逐渐向完全企业化管理过渡。学校的审计部门在这一时期也应加强对后勤实体的审计监督,对其会计账目、会计核算、会计报表、使用学校财政补助情况等进行审计,这种审计是对后勤实体财务的一种监督体制,不是对其经营方式和内部管理的干预,其目的是了解发现后勤经营活动中存在问题,帮助后勤实体尽快适应市场经济。审计部门还要建立后勤实体负责人离任审计、工程立项、工程预决算、校内单位承包工程审计制度。在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期,后勤财务脱离国家财政补助完全独立之后,这种监督体制才能做出相应调整。

五、实行后勤会计委派制建立财务通报制度

高校后勤会计委派制是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过渡时期出现的新事物,由于后勤财务机构仍是学校的二级财务单位,使学校有权向后勤实体委派会计。学校对后勤实体的会计委派就是由学校财务向后勤实体财务机构委派财务负责人或主管会计,具体负责后勤实体及下属各中心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履行会计监督职能。委派会计的工资、奖金等福利待遇均由学校支付,不参加后勤企业的利益分配,改变了会计人员对所在单位的依附关系。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学校后勤资产的保值不流失,有利于保证后勤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有利于后勤企业的健康发展。当后勤完全脱离学校以后,学校应停止会计委派。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

近年来,高校后勤管理开始走上社会化管理模式,有效地推动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将高校后勤服务归入到市场经济体系内的实践证明,创建社会化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模式,能更好地提升高校后勤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降低高校经费开支,激发后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改善高校后勤设备条件,最大限度地推动高校的现代化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社会化管理模式,优化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这都是各高校后勤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各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实践,提出几点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构建思路。

一、从产权关系入手,推进用工制度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的首要一点就是要改革资产管理,理顺高校和后勤之间的产权关系,确定资产保值相关责任。高校后勤管理走向社会化必须吸收社会资本,除了必要的公益外,吸收社会资本能够有效解决后勤经费问题,降低高校的成本支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后勤人员的积极性,在用工制度上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可以制订社会保障制度与用工机制的双重制度保障,采取聘任与合同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高校后勤管理需要吸纳各种人才,充实高校后勤管理队伍。

二、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创新后勤经营体制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要想实现创新发展就必须引入先进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一方面,积极创建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将后勤管理从高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单独实行现代化企业经营模式,建立独立的核算机制,让高校后勤成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服务实体。高校后勤在构建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时,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层层分离,既要确保后勤法人企业的主体性地位,又要厘清产权,做好资产清理和评估工作,防止高校资产流失,明确后勤法人企业对学校承担的资产增值和保值责任。与此同时,高校后勤管理还需要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可以建立跨校后勤企业服务,采用托管、连锁、股份等合作形式,充分激活市场的力量,发挥出竞争的效应,推进高校后勤集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发展,逐步形成高校后勤规模化经营。在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实施校企分开,明确学校与后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范围,高校管理层不能直接干预高校后勤的经营活动,但是对于高校后勤经营出现的问题有决策权,高校后勤重点决定需要经过学校领导层批准后方能实施。学校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后勤作为独立经济实体则需要想方设法地创新服务管理,为学校发展做好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加大后勤社会化经营体制的创新力度。高校后勤社会化经营必须建立成本费用核算机制与收入分配利益机制。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进程中,高校后勤需要追求利益最大化,处理好服务质量与效益之间的关系,为了防止出现过分追求利益而忽视服务质量的现象,高校后勤必须创建系统的、规范的、长效的成本核算程序,把握好采购、入库、消耗和评估等环节,对成本费用核算进行严格规定。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需要建立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基础上,高校后勤可以采用独立薪金制度,采用聘用与年薪制相结合的方式,从经理到普通员工都要签订合同,实行竞聘上岗,根据利润保值率来对管理人员进行量化考核。此外,为了激励后勤管理人员,高校后勤管理还可以引入股权激励模式,推进高校后勤管理股份制改革,鼓励和支持职工入股,在自身利益与高校后勤利益挂钩的前提下,员工根据规定还可以领到年终分红,广大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后勤服务质量就会得到明显提升。

三、改进人力资源管理,完善后勤社会化监督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创新模式的成功构建需要人才做保障。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需要以人为本,重视后勤员工的人力资源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后勤员工的整体素养,培育高素质的后勤管理人员。高校后勤应将员工培训放在首要位置,根据高校发展需要做好员工的培养工作,尤其是要着力培养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招聘和选拔专业能力过硬的管理人员,促进后勤整体管理质量的稳步提升。此外,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需要创建学校监督、政府监督、行业自律以及学生参与评价的监督体系,尤其是政府部门应该制定相应政策来规范高校后勤服务市场,做好食材采购、卫生安全的监督,高校也要联合政府部门做好后勤服务质量的监督考核工作。

总之,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有助于高校后勤服务水平的提升。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的创新发展,就需要理顺高校和后勤之间的产权关系,引入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优化后勤社会化经营体制,做好后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完善后勤社会化监督体系。

参考文献: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范文1篇11

【关键词】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

一、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历程

自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人们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量的建设、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当时的教育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政府统一管理学校,学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基础薄弱、师资力量和教学科研设备严重缺乏,教育改革迫在眉捷。198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当时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改革的方向,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要实行社会化。之后各地高校开始试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进市场竞争机制,为教育提供更多服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校逐步向社会开放后勤市场,积极引进社会资金、挖掘后勤内部潜力、加大学校建设投入力度,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改善校园环境、提高校园硬件档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使高校后勤逐步做到服务商品化、管理企业化,为高校后勤实施物业管理提供了体制上的保证。高校后勤管理从最初的食堂,逐步发展到高校宿舍管理、医院、校园环境维护、教学楼建设等,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显著成绩有目共睹。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出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纲要中指出:要进一步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新时期,高校利益方不断增多,学生个性多元色彩不断增强,社会经济政治权力、观念、舆论对校园自治影响加大,使高校后勤管理迎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同时对服务质量需求不断提高,建立以“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为文化载体的先进、科学的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体制成为时代要求。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现状

高校后勤管理涵盖多方面,主要包括:学校的各种住宅、学生公寓、办公楼、教学楼、科研楼等以及其他附属设施,绿化、保洁、维修、水电管理、设施管理等高校后勤项目。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就是社会经济主体对以上设施的管理,为高校正常教学、科研工作提供全面、高效的服务。目前,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多种模式:社会化物业管理型;社会物业与校内后勤部门共管;传统后勤部门领导下的物业管理。

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脱胎于高校,服务对象限于高校内部,与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真正的社会化管理体系,其管理行为大多带有行政性质。高校后勤管理机构一般是后勤集团下属机构,受学校管理部门的指挥。近年来,虽然不少高校正在进行后勤物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尝试,但由于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改革成效显著的并不多。目前,仍然有一部分高校后勤管理没有摆脱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部分高校后勤管理名义上从学校分离出来,在社会上也已经以独立的企业运行,但是,企业却没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与学校存在附属关系;同时,企业资产产权不清晰,分配关系还存在计划经济、行政管理的色彩等。

三、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重改革、轻管理,缺少应急管理措施

高校改革是指改掉那些存在的、不符合或是不满足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人才建设需求的部分,培养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高校后勤管理的改革为高校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前进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开放,新矛盾、新问题增多,复杂性加大,牵涉面广。自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突飞猛进,社会各项事业改革深化,任何一个事件发生都是各种矛盾凸显的一个方面。近年来,校园食品安全卫生事件,校园帮派群体打架斗殴事件,教学资源缺乏而引发的抢占座位事件,失恋、毕业和就业压力而引发自杀事件等常有发生,负面社会影响较大。时代的进步,高校后勤管理难度加大。

2、缺乏有效的监督

对事物发展过程或重要节点进行有效的督促、管理,使结果达到预定的目标,是监督职能的重要任务。高校后勤管理应坚持为教育、科研服务的宗旨,设立后勤管理社会化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负面的谴责,对正面褒扬。

当前,高校后勤引入社会经济主体的同时,缺乏相关的制度约束,高校后勤社会化管理行业统一标准尚未出台;社会经济体追求效率,忽然质量,无完善的管理评价体系,导致各大高校后期社会化管理水平良莠不齐,监管空缺;有些后勤部分被不同的经济主体承包,管理条块分割,缺乏统一监管,出现问题,推诿现象普遍。

3、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一定的负效应

高校文化是“文化世界”中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是思想启蒙、人格唤醒、心灵震撼的融合,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使相对单一封闭的校园变得具有一定开放程度的“小社会”,商业行为增多,增添校园经济成份,活跃校园经济氛围,也增加了后勤管理的复杂性;校园独特的文化气息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摩擦碰撞,高校的勤奋刻苦、追求真理、思想自由等文化影响了社会文化的同时,世俗的功利文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对纯静的高校文化产生侵袭,加大高校后勤管理的挑战性。

4、缺乏人才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范文篇12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需要在市场化、专业化上进行改革与调整,通过“管理”要“实效”。但是由于受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我国很多高校的后勤管理改革仍旧面临很大的困境。对此,本文结合当前高校后勤管理的实际,就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困境及其改革措施进行重点探讨,旨在为高校新型后勤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市场化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校后勤管理改革已经实现了很大的突破,后勤管理效率和运行效益获得有效提升,尤其是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已经初见成效。然而,在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监管体制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方面,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的健康发展。因此,当前高校的后勤管理与改革工作,需要理清限制因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这样才能突破困境,提高后勤管理效益。

一、当前高校后勤管理与改革面临的主要困境

1.校园商业化问题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和师生需求的多样化,我国高校多方位、开放式的大型区域教学已取代了以前单一而又封闭的传统院落式区域教学,这一变化使校园中多元化的社会服务网点与日俱增。毋容置疑,社会服务网点给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增加了学校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传统价值理念。

比较明显的是,随着众多社会企业进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区域,各种商业宣传、广告、促销在校园中日益增多,校园中充满着商业氛围,在这种氛围熏染下的部分大学生开始养成了不好的生活观念。例如沉迷物质享受、爱攀比、重功利、金钱至上等等,这些都是由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社会化衍生的负影响。因此,处理好后勤管理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冲突,是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2.后勤体制不完善问题

为顺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日趋社会化。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后勤工作,很多高校逐渐将涉及后勤管理工作的相关资源和人员从高校的行政管理系统中剥离出来。

目前,高校后勤体制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比如有的学校模拟企业机制运营后勤管理,有的直接由社会企业外包管理,也有部分高校依旧保持着原有的传统管理模式。但不管采用哪种模式,均各有利弊,经常导致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职能、职责不清楚、产权划分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①。因此,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突破点即首要任务是解决后勤体制改革和完善的问题。

3.成本有效控制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各项生产成本的不断提高,高校后勤管理中人工成本大幅提高,其日常所需的生活资料价格也不断上涨(如水、电、煤、气等),直接增加了后勤管理成本。同时,由于高校后勤改革工作中存在多方合作的情况,这也使得在后勤管理过程中很难精确掌控成本,后勤管理的社会效益也无法得到精确的界定。此外,高校后勤管理的政策和投入不匹配,以至于一些后勤管理部门经常出现捉襟见肘的窘况。

4.后勤服务水平与质量监管问题

随着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推进,虽然后勤部门的服务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随着高校师生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层次化,以及对学习、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后勤服务水平的“短板”现象仍旧存在②。

后勤管理市场运作过程中,经常存在服务范围狭窄,服务品种单一,主动服务意识淡薄,交易手段落后等问题。尤其是由于后勤服务质量监管机制的缺失,使得后勤管理部门过分看重服务成本而轻视服务质量,从而导致后勤服务工作逐渐丧失了市场信誉。如近年来高校食堂经常出现的食物中毒等恶劣事件,与质量监管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

二、构建新型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措施

1.增强后勤管理的市场化、现代化水平

高校后勤部门在管理与服务工作中,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在校师生权利与利益为根本,在获取相应经济利益的同时,提高自身经营管理的市场化、现代化水平。

一方面,高校的后勤部门可以完全从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中脱离出来,形成完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高校只需保留自身的监督权即可,这样可以更加充分地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高校的后勤管理。另一方面,进驻高校的社会企业必须牢固树立市场竞争意识,完善企业内部的职责与奖惩机制,提高工作人员的市场服务意识和水平,从而提升自身的经营效益和市场价值。

此外,要根据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重视后勤管理制度和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学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错位产生的不良影响。同时建立健全一系列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各项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正常、高效开展,从而将管理、服务工作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更高的水平。

2.融合企业管理理念,明确产权关系

在高校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后勤作为一个行政管理部门,其管理制度是依据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和管理需要制定的。但后勤工作的实体是公共产品,在商业运作过程中容易出现产权不清、责任不明、效率不高等方面的问题。对此,在后勤管理改革中,可以参照当前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对后勤服务实体的资产和市场盈利能力进行评估,同时在社会企业参与后勤服务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清晰产权、明确权责,并规范管理制度和秩序,使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与社会企业的关系,由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促进后勤管理工作的优化。如高校餐厅的建设与运营,可以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吸引社会资本,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共同经营,明确学校与企业各占有的股份比例,高校只需占有半数以上的股份,仍具有经营权、决策权和控制能力。

3.增强后勤管理的成本控制能力

首先,高校后勤部门的采购人员要重视市场调研工作,编制科学的物资采购计划,包括物资的名称、种类、规格、需求量等,避免物资采购活动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其次,后勤管理部门需健全成本控制制度,提高成本控制的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仅要引入和使用现代会计处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制度,还要健全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定期对合作方进行考核。根据后勤管理和成本控制的需要,选择信誉度高的物资企业长期合作。再次,后勤部门要与时俱进,及时建立成本控制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有效提高后勤物资信息和成本信息的处理效率,以及物资信息的共享程度和成本统计分析的准确性,进而为后勤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4.建立学生参与型的后勤管理模式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主要是面向学生服务的,所以高校可以通过与进驻企业合作,让学生加入后勤的服务、管理、经营与监督工作中,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还能展现学生自身的能力和才华,从而逐步形成学生、高校、企业多方参与的后勤管理机制。

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常见的学生座谈会、加设服务专线、专门意见信箱、网上互动反馈等方法,让学生参与到后勤管理的实际工作中来。其次,高校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后勤监管组织,对高校后勤部门的餐厅、学生宿舍、校内绿化、医疗卫生等后勤服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把监督结果和整改建议反馈到上级监管部门。再次,高校可以在后勤管理中开辟“第二课堂”,使学生参与到帮厨、采购、绿化、安保等后勤服务的实践中来,使学生的实践意识、服务理念、工作观念得到提升,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并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实践和经验基础。

5.推进后勤高效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要求后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必须有更高的提升。因此,通过培养新型高素质管理人员,尤其是擅长商业经营的后勤管理者,可以为后勤队伍的建设与壮大提供有力的支撑。

首先,应该健全管理制度体系,为优秀后勤管理者的培养、成长以及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在推动高校现代后勤管理队伍建设的过程中,现代经理人的培养尤为重要。要及时建立优秀的用人体系,如人才选拔体系、奖惩体系、流动轮岗体系等。可以依据高校具体情况,采用委派、聘请、推选、竞选上岗等方式对人才进行选拔,使外部人员如社会人士及学校其他部门的优秀人才,和后勤本部门的优秀人才形成良性竞争关系,从而实现后勤优秀人才交流的良性和动态循环。

总之,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管理部门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和创新求变的后勤管理理念,结合高校发展的现实需要,积极构建科学、高效、实用的高校后勤管理体系,确保高校后勤实体的良性运转和科学发展,进而为高校的科研与教育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引文注释

①杨怀娄,俞卫华.论高校后勤管理中的学生互动参与[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04).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高分子材料发展报告范例(12篇)

    - 阅0

    高分子材料发展报告范文篇1关键词:幼儿教育手工活动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保”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那么要搞好环境保护,首先必须抓好环境保护教育工作。我国.....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例(12篇)

    - 阅0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篇1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