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例(12篇)

来源:其他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篇1

关键词:区域经济;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

绿色壁垒已成为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如何冲破绿色壁垒、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已成为急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一、现阶段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加速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建立在现代农业资源、生产、贸易、环境和人类消费需求变化以及上述各方面间和谐统一基础之上的现代农业生产贸易方式,是现代农业可持续生产、经营和贸易活动过程的总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是现代农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是农业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村区域特色经济的必然要求。

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地域间不均衡性和产品与服务不完全流动性决定任何一个地区、任何时候都具有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利用地区资源优势,集中和发展规模经济,减少产品与服务的转移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产品国际间贸易的必要性。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基础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初期不具备推动所有农业产业和所有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的资本、技术和其他资源,政府对农业各地区、各部门或各产业进行广泛的、大规模投资是不现实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很难做到地区均衡发展,因此,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也就成为客观现实。区域农业经济非均衡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要因地制宜地加速发展地区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和贸易。

农产品绿色贸易不仅是当前和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当前和今后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当今,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及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和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

二、农产品绿色贸易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一)实施农产品绿色贸易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性选择。农业经济发展史实质上是农产品贸易战略变化的历史。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阶段看,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依附阶段、自主阶段和战略阶段等三个不同的贸易发展阶段。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小,农业问题已不再是农业本身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础。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把农产品贸易发展看作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从社会经贸发展史看,贸易与环境和谐统一是现代社会经贸史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和最终选择;从国际农产品贸易协议谈判看,国际贸易协议谈判中,农产品贸易谈判历来成为国际贸易谈判的焦点问题;从当今国际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看,近年来由于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兴起和绿色贸易壁垒的抬头,使我国农产品贸易受到严重挫折。以福建农产品贸易为例,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2001年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下滑到156376万美元,比2000年的170041万美元下降了8个百分点。因此,农产品绿色贸易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战略问题。

(二)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和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我国国内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是主要原因。表现在:第一,农产品产前、产中的安全卫生与过量用药的污染问题。化肥、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农产品品质、质量和食品卫生安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等严重影响茶叶、蔬菜、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出口贸易。第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不高问题。一是环保安全型生产资料少。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造成产品污染严重的常规肥料、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用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资料不足5%。二是缺乏相对完整、配套、可操作的农产品安全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标准和具体措施。一些无公害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由于缺少无公害型的农用生产资料作为技术保障支撑,产品质量名不符实。三是产品检测技术与手段落后。农产品质量控制手段相对薄弱,已有的检测技术和各种设备重点是针对产后商品的安全性检测,普遍忽视了产前、产中生产过程控制的质量检测。第三,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差距问题。我国现行制定的有关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等项目少,标准也相对低,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长期以来,我国技术标准体系落后,技术标准水平低(现有国家标准中,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采标率为43%),技术标准更新慢(现有国家标准中有一半应废止和急需修改),尚未形成有效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等,严重影响农产品出口质量和产品竞争力。第四,农产品产后加工、储藏保鲜技术落后,产品流通、市场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较单一,成熟期过分集中。初级产品直接上市多,产品出口主要以初级产品形式为主;产业化程度不高、产品营销方式落后,如,大多数果农还停留在果熟才找出路的无序竞争阶段;储藏、冷冻、保鲜技术不过关,不符合标准规定的保鲜剂应用影响品质;流通运输条件差,产品长途运输影响质量,产地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建设落后;农产品地区市场结构雷同、产品缺乏特色;农产品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等。

(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农产品绿色贸易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表现在:第一,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前提和动力源泉。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现代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绿色经济社会的重要特征。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克服传统农业增长方式危险性的重要途径。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并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降低,使传统农业增长方式最终难以为继。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发达国家依靠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标准,限制国外农产品流进本国,只有大力发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才能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打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第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实现区域经济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转移的必要途径。受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发达地区某一阶段农业外向型绿色经济的边际投资回报率递减和不发达地区农业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发达地区农业投资增加最终会过渡或转移到不发达地区,实现农业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2.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增长国际化的重要前提首先,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使农业的贸易免受其他国家在非关税壁垒方面的种种歧视及农产品进出口带来的压力,降低农产品贸易的谈判成本和交易成本,赢得更多的国际市场;有利于推动农业的对外开放,为国外投资者创造更为宽松、透明、稳定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使农业贸易获得主动权,维护农业及农民的利益。其次,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区域农业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农产品贸易可以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问题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资源问题,有利于促进各国资本、技术、人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通,为农业增长国际化提供了从世界范围寻求要素资源与产品市场的空间和机会;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根据当地自然资源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和产品布局调整,压缩、淘汰那些落后的过剩生产能力,解决适地适种或适养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3.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加快了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循环,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也在迅速发展。区域经济集团化使区域经济集团组织在自由贸易、关税、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它通过区域集团组织的协议、条约等形式在资本、技术、商品、信息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区域同盟成员之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经济上互补、互利、互惠,共同促进经济增长,达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促进,农产品绿色贸易是适应WTO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客观需要。

4.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水平从农业国际间技术和产品的交流角度看,农产品贸易是获得农业技术外部经济和资本外部经济的基本前提条件。国际贸易理论认为,一国或地区在经济成长过程中,其相对优势会由劳动密集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产品转移。农产品绿色贸易,通过国际间产品、技术的贸易和交流,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和技术的提高和进步,克服国际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可以有效促进农业技术引进、创新和交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提高。因此,在不妨碍我国自主发展能力的前提下,要积极鼓励外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公司来我国投资,并在地域上集中布局,以扩大技术外溢效应;同时,积极帮助国内农业新兴、幼稚产业和中级产业的发展,培育农业后劲产业,为农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基础。

5.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了先出口环境资源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的发展战略,利用环境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对外贸易进而推动经济增长。我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正确地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的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一,实现农产品绿色贸易有利于保护贸易环境,减少、消除污染和环境破坏,维护动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与健康,维护生态平衡,是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共生与循环的不可逆转趋势。第二,农产品绿色贸易是农业国际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农业国际贸易环境的不断优化,关税和非关税限制逐步减少,自由贸易原则得到贯彻,绿色贸易政策的透明度逐步增强,农产品绿色贸易成为实现国际贸易的自然要求。第三,农产品绿色贸易是人类消费需求变化的结果。人类消费需求变化导致国际农产品市场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表现在具有优质、卫生安全、便利和品种、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篇2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影响策略

我国是一个农产品出口大国,我国的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科学技术含量不高,相比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市场,制定了苛刻的技术、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以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市场,绿色贸易壁垒这一看似“合法”的非关税壁垒便应运而生。

一、绿色贸易壁垒概述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健康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对来自国外的产品和服务加以限制,从而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和市场的目的。它的特点有内容的合理性、形式的合法性、保护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实施效果的歧视性。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主要有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绿色技术标准、绿色标志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和绿色税收等。

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的环保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技术等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国是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较大的国家。然而,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但其弊远远大于利。

1.正面影响

(1)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我国农产品要通过绿色壁垒进入国外市场就不得不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那些农药含量高的农产品就必须被淘汰,产品更加绿色化。

(2)有利于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壁垒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通常是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的,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为达到这些要求,就不得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因此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能够得到提高。

(3)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壁垒是为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而设立,通过绿色壁垒的实施,可以促进我国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负面影响

(1)限制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增长速度,使我国农产品出口量下降。我国的农产品因达不到发达国家设立的标准,许多农产品被退回或被封杀,这就大大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如我国出口到日本的绿茶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被退回,出口到欧盟的蜂产品以氯霉素超标为由而遭封杀等。

(2)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我国国内的农产品生产者为达到国外的苛刻的技术安全标准,不得不增加生产成本,以及有关环境的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的额外费用,我国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有价格优势,而国外苛刻的技术要求就削弱了这种优势。

(3)加强了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控制。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制定了苛刻的贸易技术标准,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借保护环境之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进行限制。三、我国农产品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原因

1.国内原因

(1)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我国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生产规模小,基本是传统的家庭式生产,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效率比较低,生产的产品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

(2)农产品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生产者的安全和卫生意识不高,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色素等。在接受国外产品检验时,往往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

2.国际原因

(1)国外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根据H-O定理,一国应出口该国充裕要素密集的产品,我国许多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价格上就获得了比较优势。但许多发达国家在我国加入WTO后,设置绿色壁垒来保护国内市场。

(2)人们对健康和环境越来越重视。为保护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提倡“绿色革命”,绿色贸易壁垒便是一种体现。我国的许多农产品由于含有许多超标的化学成分,因此被发达国家拒之门外。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

1.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环保农业

首先,扩大农产品的生产规模,调整农产品生产方式,应用高新技术,把分散的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形成标准化的规模生产;其次,发展绿色环保农业,农业生产者应树立绿色观念,减少农药的使用,引用科学的、绿色的生产技术,提高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

2.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对外出口范围,开展多国营销、绿色营销

面对发达国家的故意为难,我国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应考虑寻找新的市场,将农产品的出口范围扩大到发展中国家,避免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增加农产品的出口。在进行农产品贸易时,应采用先进技术,加工、包装、运输农产品,绿化产品价值链,开展绿色营销。

3.发挥政府职能,维护我国的正当权利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职能,制定绿色政策,鼓励绿色产品的开发和出口,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绿色补贴,同时必须建立起与国际统一标准一致的质量监控体系,并且通过外交维护我国的正当权利,我国应与发展中国家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发达国家不合理的绿色壁垒。

参考文献:

[1]马进军:入世后中国农产品出口遇到的绿色壁垒及其成因和对策[J].国际商务研究,2007,(1)

[2]李吉明: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绿色壁垒的原因及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10)

[3]海闻易纲:国际贸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罗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J].商业时代,2005,(17)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篇3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贸易保护主义;农产品出口

我国作为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受到了严重的贸易压力,从近年来出口商品遭遇国外新贸易主义壁垒的情况看,已经涉及到肉、禽、食品、水产、蔬菜、纺织服装、玩具、机械、电子、中草药及保健品。特别是农产品、食品(因为农产品大部分用作食品,以下所提农产品包括食品)对发达国家的出口频频受挫。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由来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源于世界性的贸易危机或者说是价格危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贸易量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远远超过生产的增长。随着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为世界市场而生产已成为普遍现象,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全球性的生产过剩、价格危机在短期内是解决不了的。生产过剩致使贸易中的进出口失去了平衡,各国的进口大量减少,出口极为困难,整个经济链条遇到了严重的障碍。面对全球性的贸易危机,各国政府都采取了许多对策。主要有:一是扩大内需政策;二是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市场,同时力争扩大出口。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贸易全球性危机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纷纷构筑起自己的各种“贸易壁垒”。1988年美国国会修订并通过了《综合贸易及竞争办法法规》,从法律上标志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式

1.以环境保护为名筑起“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又称环境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中,某些国家借保护自然环境、生态资源,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之名,对外国商品制定过分高于国际公认或大多数国家所能接受的环保标准或制定比本国商品更高的环保标准,即所谓双重标准,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口,成为贸易发展的障碍。

2.凭借技术优势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这里所讲的是狭义上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世界贸易组织根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1991年乌拉圭回合文本而设置的世界性贸易政策)是指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的技术、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提高产品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3.对外贸易管理和反倾销

新贸易保护主义另一表现形式是把“反倾销”作为控制进口的有效而便利的手段,恣意滥用,为所欲为。新贸易保护主义运用反倾销战略,将受指控方原本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比较利益优势消除殆尽,彻底违背了世贸组织关于反倾销协议所规定的准则。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困境和原因

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首先要用于保障口粮供应,其次要保证饲料粮供应,很多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会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我国同美国等国家相比在土地密集型产品方面不具有比较优势。我国的农业资源总量大,但人均相对不足,分布不均,多数的资源质量不高,开发利用难度大,垦殖程度较高,土地资源承受压力大。

长期以来,由于耕地与人口的矛盾,我国农业生产以追求产量最高为主要目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甚至使用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的农药。盲目引进发达国家转移的高耗高污染产业,盲目发展采矿业、化工业、造纸业等。县工业及乡镇企业点多面广,科技含量低,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增多,毁坏资源。城市大型工业企业排污治理差,“三废”直接排放,导致水资源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污染,甚至蔓延到广大农村地区。造成部分食用农产品农药、兽药残留偏高,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及重金属等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严重,动物疫情防治体系不健全问题也令人担忧。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矛盾,使其比较优势无法转化为竞争优势。

四、相关对策

1.依靠技术进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充分采用高新技术成果生产高品质和特色农产品。要积极开发、研制和引进“现代农业技术”为开创农产品出口新局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些现代农业技术包括:优质、专用、高效农作物育种技术及新品种选育技术、现代农业节水技术、优质特色畜禽和水产品专门化品种培育及快速繁殖关键技术、优质高抗专用牧草新品种选育技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与精准农业、绿色农产品生产与检测技术、可控环境农业高效节能生产技术、农业相关食品新型制造技术及产品开发、动植物无特定疫病害生产技术等。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2)实施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战略。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额增长主要还是依赖农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这种出口贸易模式,导致农产品出口额增长幅度有限,容易受到国外的抵制。应该借助于科技力量,切实提高农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具有高品质、高价值的农产品,实现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较快增长。

(3)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控体系。产品质量取决于生产过程,并非来源于检验过程要从生产源头抓好产品质量。我国应参照国外农业生产管理的模式,根据有关国际标准,制定企业的产品内控标准,加大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的投入,并以此为依据建立起一套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从生产过程来保证农产品质量;按照产品质量管理要求,科学选用种子、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科学改良土壤和改善水质,运用科学方法和检测仪器鉴别产品质量,将农产品质量控制在设定的范围内。

2.实施绿色农业战略

绿色农业战略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生产绿色产品为特征,树立全民族绿色意识,进行绿色生产,产出绿色食品,开辟国外绿色市场。

(1)发挥绿色农业战略的资源禀赋优势。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具有多样化特点和发展绿色农业的资源禀赋优势。自北至南跨越九个热量带,地域辽阔、多山多草原、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品种丰富。东部绝大部分地区虽遭破坏,但处于低工业污染或尚未达到难以逆转的化学中毒地步。

(2)生态农业试点为绿色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保和生态农业的研究及试点工作,从1980年开始已有20多年历史。我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2000多个,并取得可喜成绩。

(3)发展绿色农业的对策。制定具有我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和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加强资源保护及农业资源综合立法,对自然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制定和完善支持政策,建立绿色农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与绿色产品指标评价体系和绿色资格认证及环境标志产品制度。

3.积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个涉及面广且极其复杂的问题,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应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思想,政府和企业共同寻找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途径。同时依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宗旨与原则,参照欧美等国的商品防卫机制,制定我国的国际贸易防卫法,以法律手段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

参考文献

[1]冯德连.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政府策略的定位与细分.财贸研究.2006(4)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绿色农业技术;现代农业;推广使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是现今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除了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之外,绿色的、无公害的农业技术的使用更是其关键。现代农业的种植大体上包括粮食和蔬菜2个方向,所以提高绿色生产种植技术在这2个部分中的应用是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1绿色农业推广技术使用的必要性分析

绿色农业推广技术的推广使用是适应现今市场经济发展对农业的新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要求加强对农业发展质量的提高,这样才能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走出国门奠定重要的基础;传统农业发展对土地、环境形成了许多不利的影响,这不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推广使用现代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是保护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必要做法。

2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使用的途径分析

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主要在粮食生产和蔬菜生产2个方面进行落实使用的。具体如下:

2.1无公害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推广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的种植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面对种植面积较多的农作物,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指的是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农作物中的推广使用。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应该选择专门为培育无公害农作物的培植场地,场地的选择要远离居民区与污染区,同时培植场地也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污染等不利影响;选择优良的种植品种,优良品种的选择能够提高其抗病虫害的能力,这样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而且优良品种的生长能力也是较强的,这样避免了化肥的使用过多,总体而言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非常符合无公害农作物的种植;农作物的无公害栽培主要指的是治疗病虫害中的对土地和环境影响较大的可溶解的、高浓度的农药,使用科学治理病虫害的措施。

2.2无公害蔬菜病虫防治技术推广分析

蔬菜作为人民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在实际种植的过程中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主要针对的是蔬菜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农业种植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难题,绿色农业推广技术的使用是尽量避免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对土地和周围环境形成的不利影响。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中无公害蔬菜的病虫害防治同样注意避免使用高浓度、能够分解的农药,尽量使用现代市场上新出的科技含量较高,危害性较小的农药。必要情况下可以进行人工抓捕防治工作,可以通过温度计水分的合理控制对蔬菜进行无公害的栽培种植。

3强化绿色农业推广技术的建议分析

3.1加强宣传,提高社会群众对绿色农业技术存在的重要性认识

我国现今意识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使用的农户还是比较少的,所以为了提高绿色农业技术的使用范围及使用程度,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群众的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必要性认识。宣传可以通过报纸、书刊及网络的方式进行;可以在部分地区首先进行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试点工作,然后让具体体验的农户将经验、好处向当地人民群众介绍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加强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业推广技术使用的重要性认识。

3.2建立科学的绿色农业生产结构

绿色农业技术的高水平与高效率的推广使用必然要在科学的农业生产结构内进行的,这是为其提供制度保障。所以,建立科学的绿色农业生产结构是非常必要的,绿色农业生产机构要从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方面来讲,建立合理的绿色农业生产种植体系和评价标准,在精准的数字分析的基础上提高农作物生产种植的绿色化;在农业培育过程中,农业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专家专门现场指导绿色农业技术的使用过程,并且建立农户、商家、科研单位等多方面合作交流的平台,为构建科学的绿色农业生产培育结构共同努力;利用市场化的发展效果向农户提供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标准,通过最终的商业利益激发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业技术使用的兴趣与信心,以此方便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3.3结合实际农作物的生产,促进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绿色农业技术的最终推广使用还是要深入到具体的农作物生产中进行的,所以相关农业管理部门可以定时的组建专业团队深入都农户种植的实际过程中,结合具体的农作物种植过程、种类、面积等进行专业的指导,在具体的农作物生产的过程中,加强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使用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让农户切实体会到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使用的重要意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强宣传,在建立科学的适合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使用农业结构的基础上,深入到农作物种植的具体过程中,在无公害农作物及蔬菜的种植栽培中促进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使用。

作者:韩科单位:成武县农业局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篇5

关键词: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F304.3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Asanimportantbranchofthelogisticsindustry,thedevelopmentofgreenlogisticsofagriculturalproductshasbeenalotofattention.Chinaisacountrywithlargeagriculturalproductionandconsumption.Withtheenhancementofpeople'senvironmentalawarenessandthecontinuousunderstandingoftheconceptofgreenlogisticsofagriculturalproducts,thecustomers'demandforgreenagriculturalproductsisincreasing.Fujianprovinceislocatedinthecoastalareas,hasalargevari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infreshfruitsandvegetables.ButthegreenlogisticsofagriculturalproductsinFujianprovincestartedlate,presentmainlyexistlackofthesenseofgreenlogistics,poorinfrastructure,backwardtechnologyandequipmentofgreenlogisticsandsoon.BasedongreenlogisticsofagriculturalproductsinFujianprovince,thispaperdescribesthedevelopmentpresentsituationandtheexistingproblemsaboutgreenlogisticsofagriculturalproductsinFujianprovince,putsforwardpersonalopinionson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toimprovethedevelopmentofgreenlogisticsofagriculturalproductscombinedwiththeactualsituationputforward.

Keywords:Fujianprovince;agriculturalproducts;greenlogistics;dilemma;outlet

福建省依山傍海,果蔬农产品和水产品种类丰富多样。通过对农产品的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流通加工等,运用冷藏技术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减少运输过程对环境的污染;走绿色通道,把农产品及时有效地送往目的地,节约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不必要的损耗;通过绿色包装及对农产品的价值的研发,增加其附加值,最终将绿色农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困境,农产品绿色物流专门人才的缺乏,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不足等,提出解决对策,帮助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走出困境,健康发展。

1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概念

农产品指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包括禽类、谷类、果蔬类、生鲜水产品等。

绿色物流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资得到充分的利用。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从管理过程来看,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出发点,改进物流体系,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和逆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利益、环境利益的统一[1]。

农产品绿色物流,通过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物流环节,减少农产品物流过程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实现农产品增值。

2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起步晚,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随着绿色物流的提出与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也在不断的发展。福建省是沿海省份,生鲜果蔬等农产品种类丰富,各地区都有独特的农产品,这对于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提供了资源上的保证。如何做到从生产到销售过程的绿色化,在物流过程中做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实现节能减排,是福建省面对的重大课题。

2.1组织模式革新,各地成立农民合作社,协调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

近年来,为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福建省政府和企业通过把松散的个体经营组织成有规范管理的、有制度可循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颁布相关的农民合作社的知识和政策法规,来组织有效的农产品生产。从2010年到2013年,福建省成立了20多个不同类型的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包括茶叶、果蔬、淡水养殖、稻米等[2]。在农民合作社内部,充分利用其保险、技术、信息网、运输网等[3],在农产品产成后,整合农产品资源,方便直接与企业或超市合作,为其提供农产品,提高农产品销售。这个过程优化了农产品资源配置,减少农产品资源消耗和浪费,节省了交易时间和交易费用,缩短了物流运输过程,提高了物流效率,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2.2便利的交通,保证了农产品及时有效的运输,为节能减排创造条件

便利的交通,能够保证农产品及时有效的运输。福建省背山面海,近年来,福建省的铁路、公路建设有很大的发展,“十五”以来,在省级“以库立项、计划敞开、省级抽检、完工兑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补助政策及管理机制推动下,福建省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全省累计建设改造农村公路5.3万公里[4],农村出行条件有效改善,极大地方便了公路运输,使农村物流运输不再那么闭塞;截止2013年,福建省已建铁路有漳泉铁路、温福高速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等,基本形成了铁路网[4];有可供5~10万吨轮船通航的港湾有沙埕港、罗源湾、福清湾、湄洲湾、厦门港等[5]。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能够为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出合理规划和布局,优化运输路线,保证农产品及时有效的运输,缩短农产品运输的路程和时间,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和空载率;同时,也减少了在运输过程中因路线、时间等问题造成的农产品资源浪费和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对促进节能减排起到积极作用。

2.3农产品电商化为农产品绿色物流注入新鲜血液

为促进福建省农产品企业与电子商务的融合,2013年首期农产品与食品电商发展论坛在福建省农业“重镇”――漳州举

行[6]。福建省盛产果蔬、生鲜、茶叶等农产品,对于发展农产品电商有着巨大的潜力。农产品绿色物流讲究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降低物流成本、节能减排等要求。福建省重视农产品与电商的结合,农产品电商化为农产品绿色物流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快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脚步。首先,农产品通过电商网络平台进行沟通交易,精简了现实生活中繁杂的交易环节,避免了农产品不必要的运输,减少了流通环节,从而大大降低了农产品的损耗和物流运输成本;其次,农产品电商化势必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电商背后的配送需要依靠强大的物流运输体系,专业性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和绿色物流技术的支撑必不可少。农产品电商化本就离不开物流运输,这迫使物流企业不得不重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3限制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困境

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前景是很乐观的,有大量、多品种的农产品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农产品绿色物流顺应经济时展的必然趋势。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起步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农民对农产品绿色物流的概念认识不清,绿色意识淡薄;农产品绿色物流缺乏专门的人才,绿色物流的技术跟不上需求的脚步;福建多山的地形,农产品的季节性、分散性,都给绿色运输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农产品信息网络不通畅,绿色流通加工环节薄弱,农产品附加值的增长范围受限。当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福建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才能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真正做到农产品从农田到消费者手中的绿色化。

3.1农产品绿色物流意识薄弱

从农民到消费者这一整条物流链上,由于文化知识的局限,且绿色物流属于新兴事物,大多数人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意识薄弱。在生活中我们也很少接触到关于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知识。在生产端,农民的生产种植技术依靠经验,缺乏新兴的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植入,在源头上做不到绿色生产。而在生产过后,由于技术、资金等局限,对农产品的初步加工不足,导致其损耗。而后的进一步流通加工、包装、运输等,企业对其不够重视。农产品绿色物流意识薄弱,导致在每个物流环节中,均会出现不合理的加工、处理、仓储、运输等,致使农产品损耗率增加,同时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达不到节能减排的要求。

3.2缺乏专业人才,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助力不足

农产品绿色物流人才是促进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推手,高素质物流人才可以很好地推动物流模式创新,促进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现在,福建省对物流人才的培养还是一块短板。近年来虽然有些大专院校增加了物流专业,如:福州大学的八方物流、福师大的物流管理,但是专业性不强。农产品绿色物流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助力,所以,对于农产品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从事农产品绿色物流,除了需要了解绿色物流知识外,对于农业的相关知识、技术运用、不同种类的农产品物流运输,都要做相应了解,才能很好地参与到农产品绿色物流中。专业型人才的缺乏使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助力不足。

3.3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跟不上需求的脚步,滞后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

农产品绿色物流离不开绿色物流技术的支撑。很多农产品时效性较强,尤其福建省盛产果蔬、海鲜等。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保障其质量和价值都需要绿色物流技术尤其是冷藏保鲜技术的支持。否则在运输过程中会造成农产品腐烂、变质。福建省目前冷冻库的容量满足不了大量农产品保鲜的需求。据了解在运输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生鲜农产品都用冷冻车、冷藏车厢等运输工具。制冷机械、保温式冷藏车辆在汽车总数中占得比例还很少。福建省一些乡镇地区的农产品运输还是使用小型敞篷卡车,噪音、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机械化水平低,在装卸搬运过程中依靠人工操作的比例还很大,速度慢,在反复对农产品的接触过程中,造成部分农产品的损耗。绿色物流技术还包括运输规划、绿色包装、绿色农产品加工等,这些绿色物流技术的不足滞后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3.4农产品生产的地域性、季节性、分散性,增加绿色运输难度

福建省许多地方推广“一村一品”农产品种植[7],无论瓜果蔬菜的种植还是奶蛋禽鱼的生产,都具有明显的产地分布特性;荔枝、龙眼、柑桔等季节性农产品,时令短,农户分散性生产,这些问题都给后期物流运输增加了难度。如何有效地组织其物流运输,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物流运输模式,否则在生产地域性、分散性和季节性以及批次数量又不确定的情况下,没有专业性的农产品物流园区和物流网点对物流运输路线做出规划,会经常发生车辆周转不灵活和不合理的运输及空载等现象,增加绿色运输难度。而不合理的运输所导致的后果就是容易造成在运输过程中农产品的变质腐烂,以及运输车辆尾气的排放量增加,对环境的污染加剧。

3.5绿色流通加工环节薄弱,绿色包装不到位,农产品附加值增长范围受限

目前,福建省的流通主体仍以个体经纪人和运输户为主,流通过程组织度低,规模较大的流通企业较少,造成农产品经历的流通环节多,流通过程不规范,损耗率增加。农产品进入市场,往往要经过收购商贩到田间收购农产品,再通过加工企业、销售商贩、批发商贩、零售商贩等多个中间环节,最终才到达消费者的手中。经过层层的环节,消费者最终购买的价格比收购价格贵了很多倍。繁杂的流通环节,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降低流通效率,增加了农产品的损耗率,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在农产品加工环节,加工企业的原料来源于分散的农户,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的结合大多是松散型的,没有固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各个环节的衔接不顺畅。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仍处在保鲜和粗加工为主,由于缺乏技术和设备,精加工不足,没有强有力的加工企业支撑[7]。加工过程对农产品的包装都比较简单,绿色包装不到位,很多包装材料还是使用不可降解性的材料,重复使用的频率低,一般是一次性包装。粗加工,粗包装,使农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容易损坏。绿色流通加工环节薄弱,绿色包装不到位,使投入市场后的农产品价值并没有增加多少,农产品的附加值增长范围受限,限制了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3.6绿色监督机制不健全

与发达省份相比,福建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市场混乱,绿色监督机制不健全。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法律制度和政策还未完善,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加工、包装、销售等都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税收优惠政策、安全监测、绿色物流规范等尚缺乏制度的保障,对农产品物流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没有明确的惩罚制度,这样造成绿色监督机制没有依据,致使很多企业在物流过程中投机取巧,不遵守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相关法律制度。

4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出路

4.1增强农产品绿色物流意识

不论是农民、企业、消费者,树立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对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加大农产品绿色物流观念的宣传力度,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福建省政府要意识到农产品绿色物流对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各地区的宣传栏上增加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知识,可采用真实照片和漫画结合的方式,吸引人们的眼球去了解相关知识;制定相关农产品绿色物流的优惠政策,鼓舞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实施和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二是发挥物流协会、物流企业的积极作用,对高校学生进行讲座、实地参观、实践操作等活动,更直接地注入农产品绿色物流的知识。农产品绿色物流意识增强,农民、企业、消费者才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不断地反馈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

4.2提高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

所谓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包括在农产品物流的整条供应链上的硬件设施和农产品产后的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物流信息技术等。冷库是仓储保鲜的基础设施,经过近几年发展,福建省冷库数量不断增加。对于一些易腐、易变质的农产品,专门的冷藏运输工具、制冷拖车、冷藏车厢等数量有所增加。农产品绿色信息平台的搭建,让物流信息技术贯穿物流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农村地区。农产品基地、物流园区对于物流信息的接收、处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很多个体户经营者物流信息化水平很低。如果能把物流技术推广到农村,扩大范围,对于建设农产品绿色物流信息技术,推进农产品绿色物流是有很大帮助的。

4.3加强流通加工环节,实现绿色流通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农户”、“农超对接”等流通模式,已在福建省广泛运用。例如永辉超市,就是“农超对接”的典型,与农产品基地达成合作,通过订单和预算采购,既保证了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又大大缩短了流通环节,减少农产品的损耗率,也能够做到合理运输,实现绿色流通,对节能减排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和企业要合作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其竞争力,引进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提高加工水平,采用农产品速冻技术,脱水保鲜技术,真空压缩和杀菌灯技术,实现绿色加工,延长农产品的有效期限。在农产品生产基地附近建设农产品自动加工生产线,保证大量的农产品收获后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加工。对于零散的个体户经营,政府要做好组织工作,帮助联系企业与农户。政府的大力支持,还包括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购买相关的加工设备,通过加工优化完善农产品品质,延长其使用期限,这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途径之一。在绿色环保的包装基础上,借助包装形象,文字说明,生动展示给消费者,使包装起到宣传农产品广告作用。水果、蔬菜、海鲜产品等,在加工过程中充分挖掘、提高它们的营养价值,研发出不同的用途,以提高利润空间,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4.4组织合理有效的物流运输

截止2012年,福建省挂名的物流园区有33个:分布在福州、泉州、厦门、莆田、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但都不是专业性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园区,对于农产品绿色仓储,绿色运输的物流园区和物流集散中心还有待完善[6]。对于组织合理有效的物流运输、降低物流成本,必须规划运输网点,连接产、销双边的物流活动。或者通过整合信息,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由第三方提供运输设备和安排车辆、时间进行农产品物流活动,可以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对节能减排有积极作用。对于季节性的农产品,尤其是福建省的果蔬和海鲜产品,由于时令短,为保证其质量,需要及时的物流运输才能满足各地区的需要。先了解市场需要,再通过运输网点或者农产品集散中心,对这些季节性农产品优先运输,运用专业冷鲜运输工具,尽快送达目的地。大多数的农产品生产是分散型的,从农田到餐桌,是一条很长的物流运输过程。需要整合运输路线,选择最短路线运输,走绿色通道,并且回程装载,减少空载率。只有组织了合理有效的运输,才能简化流通过程,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物流运输,减轻农产品的损耗,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农产品绿色运输。

4.5加强农产品绿色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相对专业的人才必不可少。福建省一些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课程,但是专业性不强。一方面,高校应合理设置物流课程及相应培训方案,增加绿色物流、农产品、运用技术等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真正做到高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政府组织成立专业性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仅学习理论知识,并可以在不同时间段到相应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去参观、实践,接触真正的农产品绿色物流过程。实践时间可以安排在周末或寒暑假,并由相应的物流企业人员指导,而不是靠一次两次的讲座就让学生们理解操作的过程。学校开设的沙盘模拟教学毕竟只是模拟,只有动手实践,才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这样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真正需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人才,学生毕业后才能较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4.6加强绿色监督

根据目前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实施的具体情况,颁布相关农产品绿色物流法规来规范市场行为。统一农产品生产技术、质量安全监测、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等标准;政府通过制定奖惩制度和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农产品主体参与到农产品绿色物流中,有了政策制度的保障,绿色监督机制才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绿色监督的队伍可以由政府相关人员为主,物流协会成员、物流企业工作人员、农民合作社人员为辅等组成,分布在不同环节,参与到农产品物流的整个过程。切实监督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实施情况,及时向当地政府机关汇报,反馈问题。

4.7建立农产品废弃物循环物流系统

所谓农产品循环物流,就是将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所产生的包装、加工边角料、处理垃圾等废弃物通过回收站集中回收并进行加工或重复利用,使其重新具有使用价值。因为农产品在整个物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品垃圾会比较多,可以模仿普通的废品回收,由个人承包回收工作,再统一集中到农产品废品回收站,集中加工处理;或者模仿可回收垃圾的做法,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处设置农产品废物环保垃圾箱,由回收站的人员来接收废品。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加工运输企业都愿意配合这么做,尤其是小型的农产品加工、运输公司,所以要主动和被动相结合,应该具有实践性。农产品所产生的废品大多是有机的,可以回收加工用来发电,这样农产品废弃物加工后的可利用性会大大提高。

5总结

福建省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目前农产品物流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上福建省农产品种类丰富,陆地、海里都有生产,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情景乐观,发展趋势良好,如果能够解决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相信福建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会有很大的进步。在大部分地区能够实现绿色生产、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仓储、绿色流通加工、逆向物流的绿色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物流运输效率,减少对农产品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才能使农产品绿色物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香.广西农产品绿色物流技术体系的构建及实现途径[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9):16-18.

[2]饶淑雯.福建省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34(12):75-77.

[3]侯秀英,等.福建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4(1):39-43.

[4]刘娜翠,等.福建省农产品物流系统模式分析与优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14,17(1):12-16.

[5]吴兴南.福建鲜活农产品物流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2(5):13-18.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1篇6

关键词: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小麦播种;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S512.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2-0106-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对于绿色食品更加青睐,绿色食品的需要量也正在逐渐增加。而作为食品、粮食重要来源的小麦,也正在逐渐走向绿色和安全。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推广及其意义,具有现实的必然性。

1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及推广

进入二十一世纪,人类对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格外重视,进而诞生和壮大了绿色经济、绿色食品的概念。从理论上看,在绿色食品、绿色经济的外延下,是各类农业作物的绿色化进程,即着重强调食品、作物的安全、健康和科技含量。就绿色小麦而言,其栽培技术的根本是将绿色食品的理念和小麦新型育种方法相结合,生产的更加符合人体健康需求的“新小麦”,即“绿色小麦”。在技术层面上,绿色小麦的育种可以采用诸如“物理诱变”、“化学诱变”、“远缘杂交”等基本方法,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和健康。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栽培和种植绿色小麦已经蔚然成风,这其中反映了绿色小麦种植推广的良好前景。

具体来说,绿色小麦的栽培从播种期到拔节期、扬花期再到灌浆期,都要严格遵循栽培的技术流程进行,要对小麦生长的周期和步骤进行细致的监控,保障小麦生长的质量。例如,在绿色小麦的播种期,首先要选择适应当地播种环境的非转基因小麦品种,然后开展秸秆还田和配方施肥,切实保证耕地的肥沃程度。其次,要加强播种期间的“深耕细作”,实现土地的上松下实,加深耕田的深度。再次,要选择合适的播种期,就北方而言,一般选择在10月的中上旬较佳。在小麦播种之后,要重点加强田间的管理,核心内容是保障肥料和浇水,施肥和浇灌拔节水可以加速小麦的生长速度,同时保证小麦生长的质量。总之,绿色小麦的栽培技术繁复、有序,同时体现出绿色农作物种植、生长以及管理的特征。在推广绿色小麦的过程中,各地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根据本地的气候、土地、节气以及资源的实情,开展务实有效的种植和生产工作,保证绿色小麦的稳产、高产。以南方地区为例,要按照南方特定的气候和水土条件,开展“特色绿色小麦”的栽培和种植。

2推广绿色小麦栽培技术的意义

绿色小麦是绿色、健康、无公害的优质小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健康食品的需求,也符合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的科学发展观,所以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从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看,推广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1有利于发展绿色经济,走特色农业产业化道路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显其重要性。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上,粮食种植向来是一件大事。解决好粮食种植的问题,就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发展。发展新型的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将其作为现在和未来小麦种植的“生力军”,不但可以带动农业特色产业化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走绿色经济之路的必然选择。从技术角度看,绿色小麦是最新选育的新品系,是绿色食品的一部分,将其纳入到我国小麦种植推广的重点领域,无疑可以极大促进小麦种植和生产的发展水平。绿色小麦具有的科技、健康和高产量等优势,也是吸引更多农民种植的一大因素。将绿色小麦的栽培技术进行尝试和推广,也是符合“三农”利益的根本性选择,值得思考。

例如,贵州的酿酒企业对绿色小麦的需要量是很大的,尤其是茅台集团每年都要到北方地区采购大量的绿色小麦用以酿酒,进而提升茅台酒的品质和影响力。在酿酒企业的需求刺激下,绿色小麦的种植规模可以扩大,绿色经济的链条可以延长,小麦特色化产业道路能够越走越宽。

2.2切实提高农民收入,保障粮食健康

绿色小麦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优点,在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的地区开展种植,其前景十分看好。具体到人的因素,农民是绿色小麦种植和推广的主体,也是检验绿色小麦质量的“把关者”。所以,绿色小麦的栽培技术推广必须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状况,有的放矢的开展。就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情况看,通过种植绿色小麦,可以提高种植户的小麦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激发了农民扩大种植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绿色小麦本身具备的优点保证了小麦的安全、健康,这为小麦销路的畅通提供了可能。

2.3绿色小麦带动“绿色革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上世纪的“杂交水稻”宣告了农业绿色革命的序幕,也给农作物更大产量、更高质量的栽培和种植技术的推广打开了源头。同时,在我国,小麦和水稻是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和国家粮食安全直接相关。可以这样说,推广绿色小麦技术,不但是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绿色小麦的优势决定了它可以迅速的量产和高产,这对于解决我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意义重大,必须格外重视。

总之,在我国适宜的小麦耕种区推广和普及绿色小麦栽培技术,已经成为农业绿色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农民种植户的核心诉求,更是保障国家农业安全的需要,地位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马振民.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

(18).

[2]陈永明.沿淮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8).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篇7

【关键词】中国农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一项以资源和环境为基础,以技术和标准为依托,以市场和政策为导向,以管理和服务为保障,以市场拉动,政府推动,企业参与,全民共享为发展策略,形成了一个将农工商、产供销融为一体的安全食品生产体系。绿色食品产业化在促进农业产业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强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食品安全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将起着重要作用。

1。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食品的发展与其刚起步时有了很大的不同,至少发生了两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从以国内市场和资源自我平衡为主,到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根本性转变。这两大转变说明,不能再就绿色食品抓绿色食品了,而应当站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要以绿色食品的产业化来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水平继续提升;产品结构逐步优化。(1)产品总量初具规模,截至2008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共有6176家,产品17512个。绿色食品在总量稳步扩大的同时,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比重降至37。2%,加工产品已占62。8%,地方名特优产品日益增多,园艺、畜牧、水产等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品比重逐步提高。(2)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按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参照发达国家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我国建立起了科学、严格、系统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整体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3)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绿色食品以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实行产品认证与证明商标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制度。

按照国家认证认可的基本要求,结合农产品认证的特点,绿色食品建立了体系完整、程序规范的认证制度,保证了认证的有效性。

(4)监管制度全面推行。为了保证获证产品质量,规范企业使用标志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绿色食品现已建立并推行了企业年检、产品抽检、市场监察、产品公告4项基本监管制度。

2。绿色食品产业重要理论基础之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原理生态农业的建设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技术基础。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质如下:首先是保护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其次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第三是通过科学规划,增加植被面积,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第四防治工业“三废”的污染,控制和减轻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生态农业建设不但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而且,也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了技术基础[5]。发展绿色食品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生产基地和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这些技术操作规程,是对绿色食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式质量控制。

确定绿色食品的这些标准规程和措施的目标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工业“三废”,生活“三废”和化肥、农药等污染。推广绿色食品的技术操作规程,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防治和减轻环境污染。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标准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本质特征是一致的。

发展绿色食品与生态农业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推广应用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标准和技术措施,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必由之路绿色食品产业。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解决农村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有效方法。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农业增产不增效,农民增收缓慢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提出了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的重大部署,调整的中心内容就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产品品质,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绿色食品是安全、优质的食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大战略措施,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新时期解决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迫切需要。

绿色食品产业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总体上还比较低,龙头企业的实力还不强,规模效益还不高,品牌还不响,许多在国内外知名的特色资源优势没有及时转化为市场优势。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产品质量和品牌的竞争。绿色食品标志是优质安全的象征。因此,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有利于实现农业的精品名牌战略。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产品,没有产品,农业产业化就是一句空话。没有名牌产品,农业产业化就不能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开发绿色食品,有利于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名牌效应,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4。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的未来发展。

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由于发展绿色食品意义重大,前景广阔,许多地方已开始从“战略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高度来部署绿色食品的发展。如黑龙江省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作为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战略举措;内蒙古自治区发挥自身生态环境优势,高度重视绿色食品开发工作。从微观角度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广大食品企业对产品质量认证服务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以增加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筹码;广大消费者则希望权威机构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公正地评判,以监督企业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承诺,因此,绿色食品产业将在我国农业发展历程中显现出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勇,梁文举。关于建设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园区的探讨[J]。生态学杂志,2001,(3)。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1篇8

1.1绿色证书培训起源于加拿大

1.1.1起因和目的。20世纪70年代是加拿大农业高速发展的机遇期,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对家庭农场式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帮助农民扩大生产规模,购买大型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先进农业机械的使用,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拿大政府从丹麦引进了绿色证书培训。绿色证书培训,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农业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和管理能力,以达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1]。

1.1.2培训过程。加拿大绿色培训的学员要求有至少5年的农牧场经营管理经验,并有真诚的培训兴趣。培训内容围绕不同的技能设计,通过岗位规范与课程开发来确定。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根据需求设计培训教材,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技能的具体要求,用各项能力来表达岗位要求,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融入需要掌握技能的具体任务之中。培训过程注重学生对各种技能的掌握。

1.1.3考核标准。绿色证书岗位规范开发是开展“绿色证书”培训的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培训学员在经过绿色证书的培训后要求具有以下能力:一是通过培训能够培养一种对农业工作的认同感,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二是具备所学专业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生产技能,并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所学专业的能力。三是通过学习,在了解各方面知识的基础上,对农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1.1.4考核方式。一是通过评估考试。该考核是在农场进行,考核人员主要是培训指导的教师。二是通过资格考试。资格考试在固定的考试中心进行,由有经验的考官进行考核。只有同时通过评估考试和资格考试才能够获得农业部颁发的证书。有任何一门测试不通过,则不能得到证书,需要经过再培训,直至考试合格后才能获得证书。

1.2绿色证书培训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

1.2.1发展推进。在我国,绿色证书是对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的统称,是表明农民已达到某种岗位规范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岗位技术合格证。1990年4月29日,农业部印发《关于开展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国组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试点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绿色证书工程分3个阶段实施:1994—1995年为起步阶段,该阶段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管理程序和办法,编撰相关的教学材料。1996—2000年为全面实施阶段。该阶段主要是采取各种措施,按照既定的管理办法和程序,采用合适教材和教学方法,将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该阶段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注重持证学员的后续管理和指导,使其在农业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做出应有的贡献,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2001年以后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阶段,经过前2个阶段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农业培训的相关工作逐渐形成了其自身的发展制度和规范[2]。

1.2.2培训对象。具有初中以上文体程度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人员、专业生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成员、农村财会人员、村干部和其他技术性较强岗位的从业人员。现役军人中的农村兵员,涉农企业的从业人员也成为绿色证书的培训对象。

1.2.3培训内容。绿色证书培训着眼于农民从事某一岗位的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组装,系统地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发展农业生产,属“一业一训”,与旨在解决农民生产和经营中某一环节的技术问题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一事一训”有明显的区别。

1.2.4组织管理。农业部制定《绿色证书制度管理办法》,对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范围、培训对象、技术资格标准、教学组织、考试考核与颁发证书,以及持证人员的使用与管理,培训工作的评估、检查与奖惩等内容均做了明确规定。尤其是要求培训工作要按照“统一培训规划、统一岗位规范、学计划、学大纲、统一培训教材、统一考核和发证”的“六统一”原则进行。

1.2.5考核发证。参加绿色证书培训的学员的技术资格认定需要把握2个环节:一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学习的专业知识数目3~5门,课时数达到300个学时左右;二是实践锻炼。仅依靠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核,不能够全面地考核学员是否获得绿色证书的标准,还要辅以实践锻炼和考核。在进行实践锻炼时,学员可以参加生产或经营活动,按照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经营效益的好坏来确定学员是否具有获得证书的资格。我国绿色证书岗位规范分为通用类、专业类、特产类三大类。通用类岗位规范由农业部制定和颁布,专业类岗位规范由有关行业部门制定和颁布,特产类岗位规范由特色产业所在地的省级农业部门制定并颁布[3]。

2加强绿色证书培训的重要性

2.1促进现代化建设进程

我国目前正处于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情况看,同步推进“三化”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民是农业生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关键影响因素。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就要提高农民素质,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远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截至2007年末,我国农业人口总量为7.275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5.1%,农村劳动力资源为5.310亿人。从数量上来看,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也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知识水平不高的劣势。农业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7%,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1.62%,其中实用职业技能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系统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大多数农民只掌握了粗放型、浅层次的种植业技术,种植作物单一,耕作方式落后,产业化水平低下,科技含量不足,市场竞争意识淡薄,严重制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进程。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培养高素质新型职业化农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相继启动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和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等农民培训项目,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新型职业化农民。但各层次农民教育培训仍存在一定问题,如教育培训规范化、系统化程度低,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育方式重课堂教学、轻实习,实训基地少,实践机会少,时间短,效果差[4]。

2.2促进区域产业发展

绿色证书培训不同于实用技术培训,其将某一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系统传授给农民,使农民尽快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操作和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取得“绿色证书”的农民,必须达到农业某一岗位规定的标准,包括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岗位专业知识、生产技能、工作经历、文化程度等方面的要求。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周期较长或技校性能较强的岗位,至少要有2年以上工作经历,掌握相应的生产技能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将绿色证书作为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符合现代农业发展对职业农民的要求,将绿色证书作为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是合理而且必要的。实践证明,绿色证书学员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各类基地的建设和主导产业的形成。在一些地区获得绿色证书的学员年收入比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平均高38.7%,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的比没开展培训的村收入高29.6%。积极推进农民绿色证书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以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发展。

3推进绿色证书培训的主要措施

3.1强化对绿色证书培训的支持力度

要加强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对绿色证书培训的支持力度。坚持绿色证书培训的公益性,以政府主办为主体,充分依靠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各联合办学单位在政策、项目及资金投入上给予支持,使绿色证书培训成为一项长期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战略,纳入支持服务“三农”的长期任务持久开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将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纳入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当地考核内容。

3.2创新绿色证书培训形式

一是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围绕当地主导产业确定培训内容,为“一村一品”和“一乡一业”服务,将培训班下沉到村委会、实训基地、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二是结合项目实施培训。将绿色证书培训与各农业项目实施相结合,如把绿证培训与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相结合,提高科技示范户的素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与新型农民科技项目相结合,对专业农民开展绿证培训,促进“一村一品”经济的发展。三是根据农民需求进行培训。采取多种方式,培养职业农民。

3.3规范绿色证书培训过程

在专业设置方面,各地根据需要制订特定岗位、特定专业教学大纲,使在特定岗位工作的农民按特定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实现一岗一培训、一岗一技能,以适应农业专业化生产、标准化操作、产业化发展的需要。在培训方式上,应加强对种养大户、示范户的培训,因地制宜,按需施教,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等不同的形式,针对存在的问题,请专家教授讲农业科技新知识、新生产技能,请种养大户讲成功经验,请农业企业家讲经营管理之道[5]。

3.4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绿色证书培训评价机制在培训中起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价的作用。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公示、台帐、检查验收和信息反馈等制度,改变单纯自上而下的封闭式评价,将农民的满意度和参加培训后产生的效益、培训获证人数比例等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3.5完善绿色证书制度

我国的绿色证书制度应该是一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保障制度,岗位规范对农民的技术资格要求是农民从业的知识和技能指标,不是农民从业的门槛,其侧重点在于如何通过教育培训来帮助农民达到从业的技术要求,适应岗位生产和经营的需要,并对达到该要求、持有绿色证书的农民采取激励政策,促进广大农民科技素质的普遍提高。

4参考文献

[1]张宝文.新阶段中国农民教育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210-212.

[2]刘颖芳,胡桂兰,寇建平.大力发展绿色证书培训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J].农业科技管理,2007(4):64-65.

[3]朱容皋.关于新型农民培训与农村职业教育问题[J].职教论坛,2010(5):26-27.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篇9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优势;措施建议

我国农产品种类丰富,且种植规模较大,近年来,农业生产技术也在进一步优化和改善。农业产业始终都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现如今,伴随着我国农产品产量逐渐上升,越来越多的老百姓追求高品质的绿色农业产品,所以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显得极为关键。甘肃是农业大省,但传统农业普遍收益率不高。要想推动农业产生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要做到标准化生产,促成按标生产模式,加速建构标准绿色高质高效的基本技术模式,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建成一系列的绿色生产示范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而成县作为典范的建设基地,绿色生产技术始终受到当地人民的重视,在未来种植农产品的过程中,人们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运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进一步缓解农业生产与人民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我国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对此,本文将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切入,研究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及其推广措施,希望能够给同行带来一定的参考。

1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情况

为了顺应种植领域不断变化的形势,绿色蔬菜种植技术被大范围推广应用。最普遍的推广种植模式是通过绿色蔬菜种植技术推广单位以及个人,由他们承担向农户推广新蔬菜种植管理技术的责任,把种植技术的有关手册下发给农户,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准则给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努力推进绿色种植技术推广构成一个良性循环。推广单位与农户要互相帮助,通过科技下乡等方式,促成绿色种植技术在基层推广工作的开展,同时还需要在多地积极拓宽绿色种植的基地。除此之外,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方式还包括农户同农资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合作,利用不同的渠道以及形式推广绿色种植技术。

2科学选取绿色种植基地

相关工作人员首先就应合理选取种植基地。从天气、温度以及湿度等自然因素来看,在气候分布上,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日照时长较多,成县温度适宜,所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种植黄瓜、辣椒以及大白菜等蔬菜,在选择蔬菜种植基地的过程中,要绕开城市以及工业区域,确保在基地范围中没有因工业生产引发的直接污染源,比如说水源污染以及大气污染问题等,进而给绿色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条件,提供更好的土壤及水源。除此之外,在经过绿色蔬菜种植基地初步审核后,相关的工作人员还应该落实好气候、土壤、水质等生态因素的检测工作,种植基地的土壤pH值要把控在科学范围内,在进行水源灌溉的过程中,也要利用干净的河水、深井水以及水库水[1]。最后,确保种植基地地势开阔平坦,排灌机制要尽可能完善,保证土壤透气疏松,提升其保水保肥的水平,进而为绿色农业发展奠定基础。

3合理选取农产品种植品种

在蔬菜选种方面,相关工作人员要做好把关工作,选取抗病抗虫害能力强的农产品,从根源上减少蔬菜发病的几率。依据气候、生态环境方面的特征,选取产量潜力大、易储运、抗逆性高、质量佳的农产品品种,例如选取西红柿品种时,不仅要完成无公害蔬菜选种工作,同时还应该在种植前完成对种子的处理工作。根据蔬菜自身特点,采取不会引发污染的物理手段,不得使用高毒农药及化学物质进行拌种处置。另外,为了提升种子抗病抗虫水平,要对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土壤予以专业化处置,使用深耕或者轮作换茬处理的方法。除此之外,相关的工作人员还要控制好种植环境的温度以及湿度,保证土壤具备较为丰富的有机质等营养成分,确保土质疏松,为农产品种植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2]。

4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措施

4.1强化绿色农业宣传力度

让绿色农业发展理念获得老百姓的认同以及大范围种植推广,务必要对发展绿色农业的价值、优势等展开相应的普及宣传,将之提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提供相应的生产经费,灵活利用农事时期及冬闲期,前往各个种植基地,对农户展开普及推广。具体来说,首先,政府要主导,农业单位牵头,充分发挥人才、技术的作用,强化绿色农业普及力度,引导农民群众学习各项绿色农业技术规程,在条件允许情况下,还可以对种植技术进行现场指导,让农民群众真切感受并认同绿色农产品发展前景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其次,在消费端方面,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的推广力度,让消费者了解到绿色农产品较普通农产品所具备的优势,让其在采购农产品的过程中,认可并购买绿色农产品,从而推动绿色农业发展的进程[3]。

4.2提供绿色农业的优惠政策

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作为一项新型农业种植技术,在培育农产品的过程中必定要投入很多资金,其操作规程较为严格繁琐,对于绝大多数的种植农户来说,培育种植绿色农作物的主动性不强,这就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惠民政策及方针,采取申报绿色农产品基地评定、种植补贴以及鼓励奖励等形式,调动农户积极地种植绿色农产品的积极性,减轻农户在转型过程中难以依靠自身能力承受的经济重压,引导其主动掌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

4.3积极搭建示范基地

搭建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基地之后,引导农户前往示范基地进行参观,让广大农民切实感受到绿色农业发展的可观前景,现场熟知并掌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操作事项,尤其是施肥、用药、覆膜等一系列的重要环节进行演示,利用基地示范、典型引导的方法,让甘肃成县的绿色农业获得长远化发展。特别是根据“整县核桃全覆盖、川坝精品果蔬菜、南北土蜂中药材、电商引领新业态”的产业发展思路,以“乡村振兴、产业富民”为核心,采取“富民公司+产业联合社+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县有支柱产业、乡有特色产业、村有主导产业、户有特色产品、人有一技之长、持续稳定增收”的目标。

4.4提升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发资金投入

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起步较晚,在种植技术实操以及理论基础方面还亟待完善。为了全力推进绿色、环保、高效的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现阶段需要提升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构建科学合理的政策及技术体系,提升培训宣传的重视程度,让广大种植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充满信心,并加以推广应用。除此之外,相关的负责人还应该在人才培养层面提升资金投入的比重,尤其是对于农业院校来说,在人才培养问题上要与当地政府部门、基地进行对接协商,例如采取签署订单方式定向重点培养实用型农业人才,积极引导农业人才对基地、农户进行绿色农业全方位的技术指引及服务工作,努力推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朝着合理化、规范化方向推进。

5结束语

绿色农业在实际推广的过程中要根据成县的自然社会条件,科学选取绿色种植基地以及农产品品种,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加大绿色农业宣传力度,推行实施绿色农业的优惠政策等,从而增加当地农户的经济收入,走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万江红,李树林,邓家琴.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优势及推广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19):44+46.

[2]王伟.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及优势[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2(7):76-77.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篇10

关键词:绿色食品;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的主导农业是生态农业,21世纪的主导食品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经过专门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的安全、优质、营养食品。曹县农业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绿色食品的良好条件。近年来,曹县从战略高度出发,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狠抓绿色食品开发,绿色食品进入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新时期,产品总量规模和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制度优势、品牌优势和产品优势日益凸现,有力地推动了曹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开发绿色食品是实现曹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

曹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当前,曹县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发展绿色食品是一项事关民众健康安全的民心事业,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曹县农村小康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一)发展绿色食品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发展绿色食品,要求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要求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健全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要求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求发挥资源优势,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所有这些,必将带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场深刻革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二)发展绿色食品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全面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以来,农产品市场的"绿色"技术壁垒越来越高,要提升曹县农产品竞争力就必须从农产品质量着手,同时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发展绿色食品可以充分发挥土地、气候、生物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目前市场对绿色食品等生态农产品需求强劲,价格远高于同类产品,农民可通过扩大绿色食品生产得到更多的收入。发展绿色食品要求科学、规范地使用现入品,可以有效地提高投入产出比例,使农民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三)发展绿色食品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发展"绿色食品",要求保护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这将有力地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绿色食品开发的理念。

二、曹县绿色食品开发发展现状

近年来,曹县从战略高度出发,围绕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狠抓绿色食品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卓有成效。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严格按照有关技术标准的要求,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按照"考察-监测-评价-实施-评估-验收"的程序,把好产品质量第一关,做到宁缺勿滥,建设一个,合格一个。据统计,曹县绿色食品监测基地面积30多万亩。涌现了一批取得良好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典型,近几年兴建绿色食品基地10个,共20万亩,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和加工,先后有优质粮油、瓜果、蔬菜等多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二)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出现良好势头。绿色食品认证与开发是规范生产、加工、流通行为,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衡量一个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具体的、量化的指标。尽管横向比较,曹县绿色食品开发工作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纵向比较,曹县近年的开发工作是有成效的,进展也是比较快的,先后有25个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年产量超过10万吨,产值3亿多元。

(三)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开发。通过引导企业开发绿色食品,推行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的全程质量控制措施,扶持了一批优质农产品的认证龙头企业,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同时,又通过品牌、龙头企业,带动了农产品的产业化进程,促进了农产品的加工增值和农民的增收。

(四)促进了农民增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带动了一批农民增收。每年通过定单农业,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使基地农民增收近500万元。

曹县绿色食品开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新形势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绿色食品开发、市场消费等意识还不够浓;现有获证产品主要集中在大米、植物油、茶叶、水果,而畜产品、水产品少,结构严重不合理;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和产品数量还不多,市场占有份额还不够大,与农业大县的地位还很不相称,与全国绿色食品开发先进县比较,产品数量和总量都有较大的差距。今后,随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色食品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市场份额也将逐步扩大,品牌价值将进一步提升,在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中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大绿色食品开发的领导和扶持力度。为做强做大曹县的农产品品牌,促进曹县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要把开发绿色食品作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措施来抓。要根据曹县农业资源优势和农业产业结构现状制订发展规划、工作方案和出台优惠政策等措施积极推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将绿色食品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开发绿色食品。

(二)切实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为加快曹县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扩大绿色食品规模,提高绿色食品市场竞争力,各级政府要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把建设高标准的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作为实施绿色食品发展战略的基础工程来抓。要根据曹县资源优势、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带,把符合生产绿色食品环境的生产基地进行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提供技术指导,引导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带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培育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三)切实抓好绿色食品的申报认证工作。为适应现阶段农村和农业发展新形势的新要求,曹县要全面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战略,着力抓好绿色食品的开发和认证工作。要重点选择一批具备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绿色食品的规模要求进行组织生产,对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积极发动其申报绿色食品认证,力争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

(四)加大绿色食品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力度。在发展绿色食品过程中,要把绿色食品的技术培训纳入农业培训计划,并安排一定专项资金,加强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知识的培训,提高企业及基地生产者对开发绿色食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更好地掌握绿色食品的知识理论基础,全面提高绿色食品管理部门和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制订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确保技术措施到位,产品质量达标。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篇11

关键词:绿色食品;认证;问题;对策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迅速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便越来越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而农产品的生产更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主要以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合成物为主,虽然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但是也带来了两大问题,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下降和对环境的污染,与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相悖。因此,如何提高绿色食品安全质量便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2绿色食品的概念及特点

2.1绿色食品的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先后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一方面大大地丰富了这些国家的食品供应,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就是随着农用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大量地向农田中输入,造成有害化学物质通过土壤和水体在生物体内富集,并且通过食物链进入到农作物和畜禽体内,导致食物污染,最终损害人体健康。绿色食品在中国是对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绿色食品是指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按照特定的方式生产,并经过专门机构认证和许可使用的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类似的食品在其他国家被称为有机食品、生态食品或自然食品。它要求在无污染的条件下种植、养殖,施有机肥料,不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

绿色食品发展要从保护生态环境入手,同时要研制开发无污染的食品,按照严格的生产操作规程,对生产前的环境和食品原料进行检测,落实产中环节,并对产后产品的质量、包装、运输、储存等环节实施全程监控,从而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1990年5月,我国农业部正式规定了绿色食品的名称、便准及标志。

2.2绿色食品的特点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相比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它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第二,它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第三,它对产品依法实行统一的标志与管理。同时,绿色食品还应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有符合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的产品和原料产地;第二,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第三,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生产的操作规程;第四,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包装贮运标准。这些标准是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标准,结合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原理所制定的。在生产绿色产品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生产操作规程中的要求,积极采用生物和物理的技术方法,限量使用化学合成物,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我国符合绿色食品的产品,统一由国家相关部门注明质量证明商标。

3我国绿色食品目前存在的问题

3.1生产、加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现如今,工业大力发展,许多工厂的废渣、废水、废气并没有经过处理就擅自排放;汽车的普及化,导致汽车尾气排放日益增多;农业、生活废弃物污染;养殖场的畜禽类粪尿排放量大,但处理率低;乱砍滥伐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使得发展绿色农业受到了严重阻碍。我国现今能完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农副产品及食品种类并不多,例如,在农业生产中主要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人工色素等,许多产品都因为价格问题,或者功效问题不能再生产中广泛推广使用,从而影响了我国绿色食品的大规模生产机发展。在云南省玉溪市,我作为环保工作者做了一些调查,玉溪市许多农户的生产技术还达不到要求,但是相应的配套技术有存在许多问题,很多生产技术并没有被广大农户所接受。由于绿色食品要求在生产过程中要禁用或限用化学合成物质,例如农药、化肥等,因此就必须研发一些较高的生产技术来代替化学合成物,这无疑需要花费大量开支。此外,我国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主要以产量为目标,缺乏对绿色食品应有的认识。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往往选择使用农药、化肥等提高产量,而放弃生产绿色产品。更有甚者,虽然挂牌生产绿色食品,但却使用农药、化肥。因此,要想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需要提高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同时要提高农民对绿色食品的认识,让农民自觉生产绿色产品。

3.2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我国虽然确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但仍然不健全。例如玉溪市地处云南,气候条件事宜,盛产丰富的区域特色产品,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却又往往无标准可依,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体系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在一些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标准体系并未全面普及。此外,我国正在海外市场培育和创建我国农产品的自有品牌,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绿色食品的标准也在依据海外市场不同的国家的不同要求努力的修订和完善。但是,由于标准的法规性和权威性决定了它需要一个周期去修订和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我国某些标准与发达国家标准的距离。因此,尽快完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刻不容缓。

3.3缺少检测手段与技术由于绿色产品的外观与普通产品并没有太大区别,口味差异也微乎其微,消费者不可能仅凭肉眼区分,一些普通的食品虽然残留了一些农药、化肥等产品,但在短期内并没有病症表现。许多商贩为了增加利益,便欺骗消费者,明明不是绿色食品,却告诉消费者是绿色食品,只为了增加自己的利润。因此,提高绿色食品的信用度、促进消费市场发展的关键是如何让帮助消费者分辨绿色食品。目前主要靠实验室的精密仪器才能测试绿色食品是否合格,这样的方法不仅花费时间长、成本高,也难以在市场上普遍推广。因此,我国需要尽快研发出简单快捷、成本低廉、适合广大消费者使用的检测技术与产品,使消费者更加放心的购买绿色食品,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份额。

3.4绿色食品认证标准较低我国农产品由于有害成分超标,农产品出口受到阻碍,这足以说明我国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准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差距的主要原因便是我国的认证标准远远低于海外的发达国家,我国还需进一步完善认证水平和认证技术,向国际的认证标准靠拢,减少使用农药、化肥,使我国的农产品得到国际认可,走向国际市场。绿色食品的认证水平过低说明我国的农户只重视加工过程,而忽略的农业生产过程的绿色认证,这样不仅没有改变农户的生产方式,也使农业国际订单发展受阻。

3.5政府的扶持不够绿色农业生产从育种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要求都很严格,成本较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果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技术改造根本无法跟进。生产绿色食品限制了农药、化肥的使用,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农民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耕细作,增加了生产成本。在与普通产品的对比中,绿色产品虽然更健康,但在价格上却高的多,消费者往往更愿意较便宜的产品,从而影响了绿色食品生产者的利益及积极性。

4提升绿色食品认证的对策

4.1加快完善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准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标准还相对欠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加速制定新标准,建立完备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紧扣市场需求,针对生产、加工等环节,注重发展创新技术、建立高起点、规范完整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构建高效的认证体系,让认证机构和管理机构能独立的行使其权利和责任。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绿色食品认证机构都是政府的行政事业单位垄断管理,责任主体很模糊,并不“人格化”,这种现象容易导致违规认证处罚无效。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出现了认证服务效率低下和管理成本高的问题。我国若要推进绿色食品的社会化和市场化,就必须改变政府垄断的做法,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第三方认证机构,提高进入门槛,更加严格和规范的实施认证。同时,要对总结和研究以前关于绿色食品安全标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标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发达国家更合理、更科学的标准体系。

4.2强化监督体系绿色食品生产合格产品的必要环节是认证工作,而认证后使产品质量得到保障的环节便是监督工作。监督工作应该主抓生产、批发、零售环节,再生产、流通领域予以监管,并对绿色产品施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样检查,充分落实年检、抽检、市场检查和产品通报制度。同时要与工商、质监部门等联手,共同对这些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卫生条件、设施和设备、生产场地、技术措施、产品质量和包装等过程,进行逐一检查,确保我国的绿色食品卫生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

4.3加快改进认证检测技术我国现有的检测设备精密度和检测方法标准较低,检测人员的检测技术相对落后。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要想尽快起步和壮大发展,就只能通过政府创建良好的条件和改善市场机制,来带动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政府需要规划生产场地,加大科技研发和投入,搞好绿色食品的产销对接配套服务,制定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加强市场监管体系,鼓励绿色食品产业的大力发展。

4.4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要想绿色食品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消费理念,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绿色食品产业开展多层次的宣传,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食品,打开绿色食品的消费市场。绿色生产技术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推广服务的滞后,这也是生产者放弃或降低实施标准的主要原因。我国以往对农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增加产量方面,而忽略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研究。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广和宣传。第一,通过展销会及推广普及会等形式宣传绿色产品;第二,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介进行报道宣传;第三,各企业结合自身的产品,拍摄绿色食品的宣传广告加以宣传;第四,改进产品包装,创立设计独特新颖的产品包装,吸引公众消费。

5结束语

要使消费者普遍接受和购买绿色食品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在此期间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植、企业的大力宣传,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完善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准,确立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充分普及绿色食品的消费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产品,努力转变消费者的消费观念,使更多的消费者意识到食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同时学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最重要的是保证生产环节,确保消费者购买到真正安全、放心、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参考文献

[1]王常伟,顾海英.逆向选择、信号发送与我国绿色食品认证机制的效果分析[J].软科学,2012(10).

[2]倪学志.绿色食品认证的几点思考[J].理论探索,2011(6).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范文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432211

1农产品生产中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我国的绿色植物保护技术虽然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是受人为因素以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依然存在较大问题,难以满足农产品生产的需求。有关部门对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重视度不足。在实际生活中,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产品生产中虽然能起到较好作用,但是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致使划拨的经费不能较好满足在绿色植物保护发展的需求。在绿色植物保护方面,一般包含较多工作项目,包括技术推广、建立病虫害检测体系等内容,由于下拨的资金较少,这些工作项目难以顺利开展,致使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主要作用,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较大不利。

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中监测力度不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极易遭受人为因素及自然因素的影响,随着许多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监测体系却并不完善,从而给农产品的生产带来极大不利。监测体系的完善需要一定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但是很多区域在这2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而农民的监测工具以及自身素质都难以取得较好的监测效果,致使农产品生产中存在较多隐患。

2农产品生产中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应用方法

2.1加强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宣传

在实际生活中,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产品生产中虽然能起到较好作用,但是受人为因素以及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并没有得到较好宣传,致使许多农民对其都没有较好的认知,难以发挥出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作用。因此,基于绿色植物保护的重要性,有关部门必须采取多方式加强对绿色植物的宣传力度,例如召开会议、讲座、利用墙报、电视、广播、发放小册子等多形式加大宣传,对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产品生产中的重要性进行准确阐述,并将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与农民的利益联系起来,从而有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关部门须通过宣传手册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病虫害防治知识以及一些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对病虫害信息及时进行,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生产,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宣传效果,帮助农民更好进行农产品生产,充分发挥出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作用,实现农产品增产。

2.2完善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监测体系

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很容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蚀,不仅影响农产品的正常生长,而且会产生许多隐患,因此,完善绿色植物保护技术检测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如果相关技术人员忽视了对农产品病虫害的监测,没有及时将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上报、处理,将会直接影响农产品的正常生产,最终降低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因此,有关技术人员必须在适当位置建设相应的病虫害监测点,并提高农民的监测意识,让其针对不同的病虫害采取相应的监测措施,并详细记录各项监测数据,技术人员再将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存在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实际的病虫害情况制定出完善的处理方案,对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从而有效发挥出绿色植物保护技术的作用,降低农产品的病虫害隐患,这样才能保障农产品的正常生产,提高农产品的整体产量,从而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2.3提高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素质

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的相关工作是绿色植物保护技术更好应用在农产品生产中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提高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的素质有着重要作用。有关部门必须对目前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向技术人员详细阐述绿色植物保护技术中的关键内容,并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讲解,让技术人员针对自身的不足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后,技术人员就可以更好指导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

3结束语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很多农民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物质,这些物质虽然在短时间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但是也会对农产品造成较大污染。因此,农民可以将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应用到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这不仅能提高农产品产量,而且能增强农产品的安全性,从而更好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何英丽.绿色植物保护技术在农产品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新农村(黑龙江),2011(13):92-93.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范例(3篇)

    - 阅0

    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使命范文关键词:图书馆功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生产劳动,传承于民间,千百年来不断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保存发展,是民族历史的文化积累和结.....

    循环取货范例(3篇)

    - 阅0

    循环取货范文篇1一、现金流量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的目标定位笔者认为,现金流量管理与企业风险控制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都是实现企业经营的目标,即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实现企.....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