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例(12篇)

来源:网友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1篇1

2005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而外贸进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贸易顺差屡创新高。海关总署近日公布,2005年1至11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2822.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其中出口6865.4亿美元,增长29.7%;进口5957.3亿美元,增长17.1%。广东、江苏、上海仍稳居对外贸易前3位。11月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创历史单月最大贸易值,达1337.4亿美元,同比增长19.6%。

国家税务总局公布的消息称,截至2005年11月底,全国办理出口退(免)税已达3017亿元人民币,未发生“新欠”退税。全年进出口总额将突破1.4万亿美元,贸易顺差900亿美元左右。其中,出口额达7500亿美元左右,增长26%左右;进口6600亿美元左右,增长18%左右。

1.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进口增速大幅回落。“高出低进”成为2005年外贸运行的主要特征。从发展趋势来看,进口增长速度开始反弹,而出口增长速度逐步放缓。

贸易顺差屡创新高。由于外贸“高出低进”,2005年以来我国贸易顺差屡创历史最高纪录,前9个月累计实现贸易顺差683.3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44亿美元,超过2004年全年顺差(320亿美元)1倍多,比贸易顺差额最高的1998年(全年贸易顺差434.75亿美元)高出50%。

2.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有所减弱,2005年以来我国加工贸易增长速度有所放缓。1-9月加工贸易进出口4893.6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其中,出口2939.19亿美元,同比增长28.5%,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7.4个百分点,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50%,比去年同期下降5.7个百分点;进口1954.43亿美元,同比增长22.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5.6个百分点,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55.4%,比上年同期提高16.6个百分点。1-9月加工贸易实现顺差984.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86.5亿美元,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为44.5%,继续发挥着贸易平衡的稳定器的作用。

3.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出口商品中,传统大宗商品出口保持平稳增长,机电产品继续占主导地位。

2005年前11个月,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进出口总额达到3716.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9%,其中进口1770.5亿美元,增长21.3%;出口1946.4亿美元,增长32.5%。累计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比重实现新突破。前11个月,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额占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28%的水平,达到28.4%,这是继2004年底达到27.9%之后实现的一个新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与全国外贸出口增幅相比较呈现“一低二平三超四快”的发展趋势:一季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低于外贸出口增速,二季度两者基本持平,三季度超过外贸出口增速,四季度出口增速进一步加快,出口拉动作用逐步增强。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顺差迅速扩大。从2004年10月至今,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已经连续14个月实现月度贸易顺差,并且呈现顺差规模持续扩大的趋势。

前11个月重要产品出口保持量增价涨。我国集成电路、手机及其零件、计算机及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品累计出口1083.6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55.7%,增长33.7%;其中计算机及其部件累计出口683.1亿美元,增长28.5%,计算机及其部件出口平均单价增长10%;手机及其零件累计出口275.4亿美元,增长50.3%;集成电路出口125.1亿美元,增长30.4%,出口平均单价与去年基本持平。

4.进口商品减少。

一是多数产品进口需求明显不足。前8个月初级产品进口增长25.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7.8个百分点;工业制成品进口增长12.3%,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23.6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进口仅增长10.8%,同比下降30.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仅增长19.6%,同比下降21个百分点。而另一方面,伴随国际产业转移导致我国产品的进口替代能力逐步增强,导致部分产品进口出现缓和。如,我国汽车及汽车零件进口并没有随着进口许可证的取消和关税的下降出现激增,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数量下降23.9%,而上年同期为增长6.3%;汽车零件金额下降23.8%,而上年同期为增长32.5%,我国汽车制造业产业链的初步形成正是汽车及汽车零件进口大幅下降的重要原因。

二是进口成本抬升影响部分产品进口。在内需强劲时,进口成本的因素往往表现得不突出,而在国内需求有所减弱以后,已经抬高起来的成本就会对进口增长起到明显的压抑作用。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外贸进出口造成压力。

5.与主要贸易伙伴情况。

海关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1―11月,与我国双边贸易总值超过千亿美元的贸易伙伴已增至6个。欧盟继续保持与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欧双边贸易总额1967.7亿美元,增长23.6%。

此外,1―11月份与香港双边贸易总值为1204.5亿美元,增长20.6%;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1172.4亿美元,增长23.5%,与韩国贸易总值首次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14.5亿美元。

前10个月,对美、欧、香港分别出口414.9亿美元、388.5亿美元和386.6亿美元,分别增长32.5%、37.4%和36.6%,预计全年对上述国家(地区)出口均将超过500亿美元。

美国、香港、欧盟为我国最大顺差来源地,1-9月来自上述三地的顺差分别达811亿美元、764亿美元和49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4亿美元、148亿美元和262亿美元,同比上升48.2%、23.9%和115.3%。台湾、韩国、东盟、日本为我前四大逆差来源地。其中,1-9月大陆对台湾进出口逆差达到41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0.4亿美元;对韩国进出口逆差3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6亿美元;对东盟进出口逆差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0.2亿美元;对日本进出口逆差11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逆差67.7亿美元,降幅达43.6%。

6.民营及外资企业的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国有企业增长乏力。

海关统计,1-11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7471亿美元,增长25.4%。国有企业进出口3329.3亿美元,增长11.9%。集体、私营企业及其他企业进出口增长强劲。

?1-9月,民营企业进出口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2%,高于进出口整体增幅18.3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15.9%,比去年同期提高2.1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519亿美元,同比增长105.9%,占顺差总值的76%。1-9月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4.8%,高于进出口整体增幅1.1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57.6%,比去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进出口顺差318.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提高87倍。

而1-9月国有企业进出口增长12.7%,低于进出口整体增幅11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26.5%,比去年同期下降2.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14.9%,比去年同期提高5.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0.9%,比去年同期回落12.2个百分点。进出口逆差197.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19.8亿美元。国有企业是三类企业中唯一逆差的企业类型,而民营企业已成为保持贸易平衡的中坚力量。

7.进出口税收政策进一步完善。2005年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完善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的通知》,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将中央和地方出口退税超基数负担比例由75:25调整为92.5:7.5;并将出口退税退库办法改由中央统一退库,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同时要求各地制订省以下出口退税分担办法,但不得将出口退税分担到乡镇和企业;不得采取限制外购产品出口等干预外贸正常发展的措施。这一规定合理确定了地方分担出口退税的比例,解决了地区间负担不均衡的问题及个别地方财政出口退税资金不及时到位的问题,促进了外贸出口与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保证了出口退税新机制的平稳运行。

出口企业新发生退税的及时退付,缓解了出口企业的资金压力,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强了企业扩大出口的信心,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2005年,国家还适时调整有关出口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对部分出口货物的退税率进行了调整,提高了我国拥有较多知识产权的IT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降低或暂停了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充分发挥了税收的调节作用,贯彻落实了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方针政策。

8.“走出去”战略步伐加快,各项业务发展势头良好。1-11月,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6.5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78.6亿美元,同比增长23.4%;新签合同额250亿美元,同比增长20.5%。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41.1亿美元,同比增长30.7%;新签合同额35亿美元,同比增长18.6%;派出各类劳务人员22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万余人;11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56万人,较上年同期增加2.9万人。我国“走出去”业务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市场多元化继续取得成效,亚洲独占鳌头,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市场。

二是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的“走出去”格局逐渐形成。中央和地方大型企业继续发挥主导作用,民营企业逐步成为“走出去”的生力军。

三是跨国并购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2005年1-11月境外并购类投资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4.7%,主要集中在电讯、汽车、资源开发等领域。境外加工贸易类投资占总额的42%,主要集中在轻工、机械、建材、电子、纺织服装等行业;其他类投资占4.2%。

四是大型和特大型项目增多,技术含量提高。北京华联到新加坡兼并重组,成为第一家走出去的商业企业。

五是“走出去”对促进国民经济和对外关系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

二、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成因分析

(一)出口方面

1.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由于年初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和贸易摩擦风险的存在,今年外贸企业加快出口、提前出口的现象十分突出;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制造业产能扩张强化了出口动力;国际市场需求保持较高水平及入世效应的积极作用促进出口保持快速增长。

2.出口退税机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调动了各地区扩大出口的积极性。

2005年以来,针对地方分担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财政负担相对较重的问题,国家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有效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对出口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进口方面

1.宏观调控以后国内投资需求放缓,是进口增速大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随着宏观调控措施逐步落实到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投资需求放缓,一些与投资密切相关的原材料、机械设备等进口大幅回落。前三季度,钢材进口比上年同期减少了393万吨;一般贸易项下的机械设备进口下降了4.4%。此外,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产品、合成纤维等产品进口下降;

2.由于上半年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成套设备企业减缓了进口节奏。导致外贸企业减少进口、推迟进口。

3.国际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而导致进口成本的上升远远超过进口关税的降幅,国内企业削减进口。

4.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加工贸易进口增速的持续下降很大程度上与日趋明显的进口替代趋势有关,随着国内投资逐步形成生产能力,加工贸易由“大进大出”转为“小进大出”,原材料、中间投入品进口不与出口同步增长。

三、2006年外贸进出口形势的初步判断

1.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

2006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环境不会有较大改变,增长速度与今年持平或略有降低。国际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增速将减慢。同时,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风险也在增加,主要是(1)石油价格高位波动增加了经济的不确定性;(2)在全球贸易不平衡和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压力下,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势头正在强化;(3)在全球通货膨胀预期加强的情况下,金融市场可能收缩的危险加大,如果同时导致利率提高与房地产市场降温,世界经济很可能陷入衰退。

2.2006年中国外贸形势。

2006年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有望超过1.6万亿美元,增长15%左右,增幅比2005年将有明显放缓,同时对外贸易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与2005年相比可能有所偏紧。

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进出口贸易将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

从国内看,中国经济将从快速增长期转为平稳增长期,2006经济增长有望保持8%以上的增速,继续为外贸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经过多年的投资与发展以及外资的大量进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升级,出口产品竞争力明显提升。受国内需求降温影响,近年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使国内市场供给过剩,迫使企业扩大出口。随着经济结构过热的逐步缓解,能源、基础原材料、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总体短缺的格局,将带动进口增长逐步回升。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固定资产投资有可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进口需求增长提供动力。加入世贸组织积极效应将在2006年继续有所显现,民营企业进出口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将继续提高。

综合国内外各方面因素初步判断,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的国内外环境基本上是有利的,但制约因素有所增加,进出口贸易将呈现平稳发展态势,外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减弱。

3.外贸政策变化

(1)出口退税变化。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通知,经国务院批准,从2006年1月1日起取消煤焦油、生皮、生毛皮、蓝湿皮、湿革、干革的出口退税政策,并下调了部分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知说,将列入《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预先知情同意的鹿特丹公约》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的哥尔摩公约》中的25种农药,分散染料,汞,钨、锌、锡、锑及其制品,金属镁及其初级产品,硫酸二钠,石蜡的出口退税率下调为5%。财政部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上述产品的清单及相关信息。

(2)进口关税变化。

从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办公室获悉,经国务院批准,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将根据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进一步降低100多个税目的进口关税,涉及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产品。

由于此前中国已经履行了绝大部分降税义务,因此,2006年税率下降的幅度和税目数均明显减少,对关税总水平影响不大。2006年的关税总水平仍为9.9%。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9.0%。

2006年中国将继续对小麦、玉米等7种农产品和磷酸二铵等3种化肥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取消豆油、棕榈油、菜籽油3种农产品的关税配额,对关税配额外进口一定数量的棉花继续实行滑准税;对冻鸡、啤酒、胶卷、摄像机等55种商品继续实行从量税、复合税,并根据进口平均价格的变化适当调整了部分从量税税率;对200多项进口商品实行暂定税率。

2006年,根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中国将对原产于东盟十国的商品实行比最惠国税率更加优惠的协定税率,其中所有“早期收获”商品的税率都将降为零。根据《亚太贸易协定》、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安排和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中国将对原产于上述国家和地区的部分商品实行协定税率。中国还将对原产于柬埔寨、缅甸、老挝、孟加拉国、苏丹等3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的部分商品实行特惠税率。

2006年大陆将继续对原产于台湾地区的菠萝、番荔枝、木瓜等15种新鲜水果实行进口零关税。在出口关税方面,从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将停止征收纺织品的出口关税,并对60多项出口商品实行暂定税率。此外,中国明年还将对部分税目进行调整,调整后税目总数将由2005年的7550个增加到7605个。

四、2006年有一些制约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利因素值得注意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2005年前三季度,中国遭遇的各类贸易摩擦涉案金额达到89亿美元,预计2006年这一态势不会有根本改变。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受害者之一。

截至2005年8月底,除242纺织品特别限制外,共有13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44起,涉案金额高达15.4亿美元。案件数量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但涉案金额增长22.5%。进一步的数据则表明,美国今年对我国6种产品发起337项调查,涉案金额约11亿美元。国外还陆续出台一系列技术法规和检疫标准,其实施后的负面影响难以准确量化。2006年的贸易摩擦还可能更严重。下一个可能出现贸易摩擦的领域是产能增加比较大的领域,如钢铁产业明年就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2.人民币汇率机制的调整及人民币升值将成为影响2006年进出口的重要因素。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势必影响企业的出口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对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可能产生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应密切观测。

3.利用外资下降将影响外贸稳定发展。

我国利用外资实际使用金额出现下降,2005年1-9月全国合同外资金额增长21.81%,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3.8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2.11%,而上年同期为增长21.01%。从国内外环境及合同外资金额的增长水平来看,2006年利用外资难以出现明显提高。随着外商直接投资连续下降,可能影响2006年进出口增长。

4.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威胁进出口贸易平衡

2005年以来,国际油价节节攀升,曾经高达70美元。预计2005年国际油价平均为每桶55-60美元左右,同比上涨35%-45%。有关专家测算,2005年中国将进口原油约1.3亿吨,约合10亿桶原油,预计每桶油价将上涨15美元左右,全年外汇支出就需多付150亿美元,给我国贸易平衡带来较大压力。IMF预计石油价格将长期高位震荡,未来5年不会明显下跌。2006年,全球经济持续增长造成对石油的需求继续旺盛,会使石油价格维持高位,对我国进出口及贸易平衡将继续产生影响。

5.巨额贸易顺差加剧了我国与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

2005年,我国的贸易顺差将达到1000亿左右。巨额贸易顺差带动外汇储备额的超常规增长进一步激化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美国、香港、欧盟为我国最大顺差来源地,1-9月来自上述三地的顺差分别达811亿美元、764亿美元和49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4亿美元、148亿美元和262亿美元,同比上升48.2%、23.9%和115.3%。台湾、韩国、东盟、日本为我前四大逆差来源地。其中,1-9月大陆对台湾进出口逆差达到411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0.4亿美元;对韩国进出口逆差3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6亿美元;对东盟进出口逆差13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20.2亿美元;对日本进出口逆差110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逆差67.7亿美元,降幅达43.6%。中国与重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导致贸易摩擦加剧,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着力应对的。

6.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

当前世界经济的潜在风险主要集中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全球经济失衡、房地产泡沫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等方面。

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研发及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不多,企业出口效益较低;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定价话语权,受商品价格波动影响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之一些企业实行低价竞争,以量取胜,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与国外市场设限增多,对外贸易环境形势较为严峻;我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继续升温。纺织品贸易一体化是乌拉圭回合的重要成果,也是中国应该享受的权利,但是一些国家仍然试图对中国纺织品实施新的进口限制措施。美国频频以知识产权保护为名对中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国会和一些行业协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人民币汇率、纺织品等问题横加指责。欧盟也可能对中国产品发起新的反倾销调查。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1篇2

关键词:河北省对外贸易经济增长

一、河北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1.河北省经济增长的现状

自1978年以来,河北省经济发展基本上呈正增长态势,尤其是近几年其经济增长尤为迅猛。首先从GDP指标来看。据历年《河北经济年鉴》整理得出,河北省GDP于1991年1072.07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至2005年河北省GDP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10096.11亿元,截止2010年底河北省GDP为20197亿元,近二十年间河北省GDP占全国GDP的比重维持在5%左右,年平均增速为16.5%,经济发展情况呈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其次从消费、投资和对外贸易三大指标来看。近20年来,随着GDP的剧升,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河北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对外贸易发展情况除2008年和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外,其余年份本处于稳定增长的趋势。最后从一、二、三产业来看。在产业结构视角方面,河北省二、三产业发展较快,其GDP占全省GDP总量的85%左右,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在产值比重方面,据历年《河北经济年鉴》数据得知,自1989年至今,几十年间河北省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二、三、一”产业结构。

2.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1)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总量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以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位置的区位优势,使其对外贸易一直持续稳定的增长,并在各地区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货物进出口总额排名中长期位居全国第十(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但与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等我国其他沿海贸易大省相比,河北省对外贸易在规模和水平上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约为8%,进口总额占河北省GDP的比重平均约为3%,进出口贸易总额与河北省GDP之比的平均值达10.92%。河北省对外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45%上升至2009年的17.19%,增长了71%。

(2)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构分析

①方式结构

河北省对外贸易可分为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一般贸易占河北省对外贸易的绝对主导,加工贸易发展缓慢的对外贸易方式结构。一般贸易所占比重高于80%,而加工贸易则发展严重不足;同时,进料加工所占比重高于来料加工贸易;其他形式的贸易绝对数偏低,仅占对外贸易总体的比重较小,在贸易总体中几乎微乎其微。据河北商务网数据显示,一般贸易仍以83.9%占2010年河北省进出口贸易的主导地位,占河北省进出口总额14%比重的加工贸易总额同比增长了47%。

②所有制结构

近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颁布和多元化外贸主体战略,进出口企业所有制变化较为明显。该省对外贸易中国企出口贸易额所占比重从2003年的46.5%减至2010年的23.62%,外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自2003年的31.l%上升至2010年的41.74%,私营企业所占比重自2003年的22.4%上升至2010年的34.45%。国企、外商投资和私企2010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1.85093亿美元,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外资和私营三足鼎立的进出口主体格局。

③地区结构

河北省对外贸易在地区分布上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现象,尤其是居于优势地位的唐山、石家庄及秦皇岛三个地区对外贸易额占全省比重达55%(2008年河北商务网数据)。2009年唐山市以61亿美元对外贸易额再次居于榜首,进出口总额为55.1亿美元的石家庄市屈居第二,保定市则以40亿美元外贸总值首次进入前三甲。而跌落至第五位的秦皇岛市外贸总额为33.2亿美元,原因为煤炭出口量的严重萎缩。另据2010年河北省商务网统计数据表明,唐山、石家庄和秦皇岛三市的对外额占全省外贸进出口总额的57.71%。

④商品结构

一方面在出口产品,中端产品居于主导地位,发展潜力较大的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出口增长迅猛。2009年石家庄海关数据显示,河北省机电产品出口额为57.87亿美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0.43亿美元,同比于2006年增长了71.11%和3.15倍。河北省对外贸易于2010年开始止跌回升,机电产品35.8%、钢材18.7%、高新技术产品14.1%、服装及衣着附件9.6%、光伏电池及组件8.0%以所占比重依次位于出口产品前五名。

另一方面为进口商品,初级产品进口比重持续下降而制成品比重则呈持续上升态势。2008年,铁矿砂及其精矿、机电产品、农产品、大豆、高新技术产品、钢材以所占进口额比率位于进口产品前六位。2009年进口产品煤挤代了钢材。由供求影响引申价格影响进而演变为受两者双重影响,2010年河北省进口商品中铁矿砂、大豆等产品的进口额开始小幅下降,而受运力、成本双重制约的煤炭需求稳定,初级形状的塑料进口值有所增长。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原因分析

1.出口方面的原因,首先出口退税政策虽有利于出口成本的降低、资金周转的加速,进而保障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促进河北省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并带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同时河北省政府对对外贸易的多项优惠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增长。其次以出口技术含量低、附加值较少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的中低端产品为主,以低成本占据国际市场的价格优势,但技术含量高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比重较低,产品结构不合理。

2.进口方面,由于以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低的初级产品为主要进口商品,进而既不利于技术进步进、经济结构优化、和促进进经济增长。然而,尽管进口增长的影响小于出口增长,但进口增长可以通过原材料、中间产品的进口为出口服务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因而不可小觑。并且,进口产品的类别随着河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不断优化,如初级产品持续下降、制成品持续上升等,足以证明河北省进口产品类别随其经济增长而优化,有利于河北省进口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

3.进、出口贸易两者关系方面,因受产品结构层次低、企业对创新能力消化不够等,致使进口贸易无法带动河北省经济增长,又由于当前较小的进口规模和经济效益,只能以提供原材料、中间产品等方式为服务于出口,对出口贸易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但出口贸易的迅猛发展既能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同时又能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进口贸易的增长。

三、政策建议

1.以产业布局与区位优势相结合,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和效益

为了促进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应找准并抓住区位优势和有利时机,调整进行区位和产业结构,以扩大外贸规模和水平,带动河北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通过提高河北省加工、制造、流通等相关产业的能力,提高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和调控能力,依赖河北省的区位优势,与其他地区形成“能力互补、战略总分”的区域互动机制,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和规模的,以达到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目的。其次,河北省应充分利用秦皇岛港、京唐港等重要港口的港区优势,逐步建立分工明确、布局合理、优势互补的“大港口、大仓储、临港大产业”港群体系,以港口经济带动对外贸易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省域经济的发展。

2.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建立促进经济增长的良性机制

尽管河北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但与广东、上海、福建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并且对外贸易的水平与经济总量的增长紧密相关。为了提升对外贸易对河北经济的带动作用,应进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起到对省域经济的高效支撑,进而使得经济增长良性循环、持续、健康发展。应建立完善的相关贸易制度,构建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以反倾销、反补贴等政策法规保障贸易争端的能力,从而为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供制度保障。

3.提升出口产品综合竞争力

要提升河北省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首先应实施品牌战略,采取多种措施。首先,加强产、学、研联动机制,使河北品牌:生得出、长得大、留得住。同时,还应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走一条具备河北特色的科技兴贸之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以新产品开发补助、引进设备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推动企业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渗透,提升传统产业技术含量、产品的档次和核心竞争力。

4.做强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是推动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力量源泉。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要提升河北省的加工贸易水平,促使其转型升级,首先应积极与其他地区的一体化战略和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相结合,打造特色分明的优势产业格局。其次完善加工贸易法规,为南资北移和产业梯度发展创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同时在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大研发力度,提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换代形成技术保障。最后通过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及其辐射效应增加传统产业的技术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向价值链高端拓展,提高出口产品参与国际分工的地位,提升河北省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学林,董超.对外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宏观经济基本假设条件的理论分析[J].经济问题,2011(03)

[3]陈宏付.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0(05)

[4]邵阳.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国商贸,2012(03):220-221

[5]姜洁.对外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策略探讨[J].中国商贸,2012(06)

[6]靖学青.上海市外贸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11(07)

[7]陈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12)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篇3

摘要:近十年来,中美贸易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但在双方贸易额迅速扩大的基础上我国对美贸易顺差明显,且贸易额日趋扩大。随之而来的是中美贸易摩擦事件的频鬓发生,如果这种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它必将影响到中美双边贸易的正常发展。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外部的原因,又有来自内部的原因。因此,就中方而言迫在眉睫的任务是要努力寻求一种能够积极应对和妥善处理贸易摩擦事件的解决机制。

关键词:贸易摩擦;现状;影响;解决机制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60-03

近两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四起,持续不断,花样不断出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面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正确认识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积极探索妥善解决贸易摩擦问题的途径,将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

一、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美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中美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贸易额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在中美贸易额扩大的基础上,顺差明显。巨额顺差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曾做出重大贡献,但伴随着巨额的贸易顺差,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并且呈现出了扩大化、复杂化、多样化趋势。

1、反倾销调查层出不穷

WTO秘书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连续11年共遭受反倾销案件600多起,仅2004年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案金额15亿美元,其中与美国涉案最多。反倾销已成为美国家频繁使用的贸易保护工具。

2、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2004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了3起反补贴调查,开创了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遭受新的贸易壁垒一反补贴的先河。2005年7月美国众院通过了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3、技术壁垒花样不断

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限制措施,成为美国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该国产业的锐器,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繁琐的通关程序为手段的技术壁垒日益成为我国贸易的约束条件。另外,美国还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手段设置新的技术壁垒。

二、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

当前我国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贸易摩擦是各种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因素,也有内需不足等内部经济结构和体制因素。

1、中美产生贸易摩擦的外部原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流

随着我国贸易规模扩大和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影响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防范疑虑加重,国际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从最早的“军事威胁论”、“安全威胁论”到现在的“能源威胁论”所有这些论调都为外国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贸易摩擦案件的增多。

而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即在出口贸易推行自由化原则,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因此,当美国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生产竞争力下降,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从而引发贸易摩擦。美国自2001年出现的经济衰退,导致失业人数增多,政府为了得到产业界的支持,加强了对我国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了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颁布了新的农业补贴法案等。加上中国的人世效应,出口快速增长,中国与美国贸易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的增多了,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2)美国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中国入世十年内美国仍可以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世贸组织的《反侵销协议》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可以不用其国内价格进行比较,而用“替代国”类似产品国内价格来比较,这就意味着中国产品将失去相对优势(相对于国内廉价的资源优势),无法与其他国家产品竞争。美国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和经济霸权地位,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这一反倾销条款进行滥用,以维护其本国相关产业利益,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中美贸易摩擦。

2、中国经济自身的不足,是导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然而国内经济发展却是不平衡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些自身的缺陷,成为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也成为了中国与美国等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1)内需不足拖累了进口增长,扩大了贸易顺差内需不足使得国内企业产生了过剩生产力,增加了出口的压力。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储蓄习惯,以及中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大众的消费潜能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人们在未来尤其是年老以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不愿也不敢增加当下的消费,更多的则是储蓄。中国的储蓄率正说明了这一点,储蓄过高,消费明显不足。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就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巨大压力,导致了中国出口的迅猛增大。而由于内需的不足,进口增长明显滞后,使得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高频率的贸易摩擦。总之内需不足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长,加速了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了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

(2)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

根据大卫里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生产某种产品具有相列优势。我国劳动力充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出口产品基本上是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而这些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附加值低,此类产品大量出口给美国产生巨大冲击。美国为维护本国利益,设置种种贸易壁垒,引发贸易国之间的摩擦。

(3)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的一些不当做法

在中国。许多企业存在着“薄利多销”的传统理念,以及我国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的出口补贴,使得不少企业为了扩大国外市场,对产品定价过低。企业习惯于利用价格战术一窝蜂地降价。相互的竟价不但使得获利空间下降,而且容易还使得国外将其销售行为视为反倾销,这便助长了国外的反倾销势头,产生更多的贸易摩擦。而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更多则是放弃应诉。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贸易顺差;对策分析

一、我国目前对外贸易状况

中国作为转型中的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在逐年提高。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伴随着外贸的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阶段是1985~1990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出口缓慢增长。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2000年,在这一阶段,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使出口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超出了我国年均GDP的增长速度8.8%。劳动密集型产业崛起,加工贸易的开展,使出口快速增长,出口依存度超过进口依存度,推动外贸稳步上升。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的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

据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

二、形成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第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工资增长是出口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出口的高速增长一般受两个因素主导,一是需求的持续快速扩大,二是供给能力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由于世界经济波动没有给中国出口带来太大的影响,因而中国的出口受需求主导的成分较少,受供给和竞争力主导的成分更多。一种观点认为廉价劳动力是中国的出口竞争力所在,是中国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这种观点实际上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低工资率往往被低的劳动生产率所抵消。在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关键还在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而与此同时,中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使得劳动资的提高远远低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使得中国在劳动成本方面的优势越加明显。而生产率增长大于工资增长的这部分剩余,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动力,更是中国出口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这一动力还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存在。

第二,进口增幅下降是因为中国宏观经济过热得到了有效遏制。中国的进口总额从2002年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加速增长期。这种增长一度被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结果。虽然出口的高速增长掩盖了大家对“入世”冲击的过分担心。但是这种关于“入世”冲击的阴影始终存在,也始终有中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出现贸易逆差的担忧。大家在关注“入世”冲击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引起进口高速增长的因素――中国的内在需求。实际上,主导中国进口的,主要是中国经济自身的需求。人们往往记住了中国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因此,将2002年的进口增长提速很自然地归因于“入世”效应。但是,我们需要强调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中国经济从2002年开始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中国经济重新活跃引发了大量的进口需求,正是这些需求导致了进口的大幅度增长。这种状况在2003年和2004年看得特别明显。矿物和原材料的进口增长占据了进口增长的主要成分。而矿物和原材料的进口增长正是中国这一轮投资推动型经济增长的结果。今年以来,中国的投资增长明显放缓,因而进口增幅也随之大幅度下降。

第三,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对贸易顺差的扩大推波助澜。人民币升值预期是另外一个影响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会导致对人民币的需求和外汇的流入。贸易项为外汇流入提供了两个渠道,一是提前出口和延期进口,二是构造一些不真实的出口行为。这两种行为都会导致贸易顺差的扩大。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对贸易顺差火上加油,它不仅驱使一些企业开展提前错后操作,加快出口而放慢进口;而且今年迄今的贸易顺差中肯定有一部分是国际游资在人民币升值预期驱动下通过高报出口价格、低报进口价格方式而内流贸易顺差将是一定时期内的常态

第四,贸易顺差是我国积极利用外资政策和特有贸易结构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由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贸易结构。这种特殊的贸易结构,是我国对外贸易保持高顺差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我国良好的工业配套能力和大量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快速发展。加工贸易是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产生贸易顺差。2006年,我国保税区、保税仓库进出口逆差600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设备进出口逆差278亿美元,一般贸易顺差831亿美元。而加工贸易顺差高达1889亿美元,超过了我国全部贸易顺差总额,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对外资投入加工贸易具有较大吸引力。200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630亿美元,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600亿美元以上,这些资金近七成投入到了制造业中。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外商投资企业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求,其出口额占我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态势。这成为推动我国外贸顺差高增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我国国内宏观经济走势与主要贸易伙伴不同步。今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虽然可望保持在9%以上,超过此前的普遍预期,但2002年下半年以来的经济周期上升态势可能已经发生了转折;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内经济仍然处于高增长期,甚至日本也出现了强有力的自主性增长势头。正因为国内经济降温,内需不振,进口需求委靡,出口增幅则因货物纷纷转向海外市场而迅速提升,两项作用共同促使今年上半年中国贸易顺差急剧扩大。

三、巨额贸易顺差的影响及消减之道

近年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在逐年增高,尽管通过内需来降温,巨大的贸易顺差激化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争端,尤其是与美国、欧盟之间的贸易争端。按照我方统计口径,今年全年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可望达到1000亿美元,对欧贸易顺差可望达到600亿美元;按美方统计将会更高。中美纺织品争端久拖不决,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贸易顺差的不断增高,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大,人民币面临着巨大的升值压力;而国内经济则要求人民币汇率施加向下调整,两种作用交互占据上风,一方面,贸易顺差增长及外贸依存度上升,经常项目结构性的失衡,我国经济运行的风险在增加。2004年,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达70%,按照目前的进出口和GDP增长速度计算,我国经济增长对贸易顺差的依赖性还将进一步加大。贸易顺差的持续扩大也加剧了贸易摩擦。2005年以来,已有12个国家对我国发起了33起反倾销调查,其中大案增多,涉及金额上升约20%,这使我国外部贸易环境总体趋紧,形势不容乐观。贸易顺差的增高也使经常项目已成为境外短期资金流入境内的一个主要渠道。除了以往惯用的进出口伪报、提前错后收付款、利用海外应收账款科目及离岸银行业务等常规渠道,目前境外资金还通过服务贸易渠道入境。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增加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还对中国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带来了阻力。

我国如此巨大的贸易顺差、如此之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可能持久,有秩序削减势在必行。在长期内,我们有秩序削减贸易顺差、降低外贸依存度的出路在于扩大内需,尤其是提高国内消费需求;在短期内,可供选择的策略通常有扩大进口(特别是战略资源和资本设备进口)和对外投资两条途径。

笔者认为,解决贸易顺差,不但要在外贸领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领域动脑筋,不但要在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上下功夫,也要在扩大进口、增加内需上做文章。首先,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费不振的局面。其次,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第三,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第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此外,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方面作一些具体的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消减贸易顺差,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削减贸易顺差并不认为需要遏制出口贸易增长,应适当增加进口贸易增长,妥善处理好扩大进口和扩大内需。在目前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还很高的情况下,出口贸易增加依然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扩大进口贸易要选择好时机。在战略资源进口和建立储备方面应盲目就于高价位。扩大资本设备进口应当限于必要和尖端设备和技术,不应损害国内技术装备产业的发展。在扩大对外投资中,应当注意约束企业经理们借机扩大自己“王国”的冲动,避免我国对外投资沦为制造大堆烂账和资本外逃“黑洞”的。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麦花.我国外贸依存度现状与前景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3:55.

[2]张燕林,郑礼明.我国外贸依存度提高带来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6,5:28.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篇5

与此同时,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原材料、机械设备及高新技术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不仅弥补了国内经济建设资源和技术的不足,而且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条件。

商品进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特点

据海关统计,今年1―10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7593.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5%,增速与前9个月持平,进出口规模接近去年全年水平;其中出口9858.4亿美元,增长26.5%;进口7734.8亿美元,增长19.8%。1―10月贸易顺差为2123.6亿美元,增长59%,比前9个月的贸易顺差增幅减缓10.2个百分点。

一、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向合理方向发展

为了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近几年来,我国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加大自主研发力度。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的比较优势得以保持,家电、信息等新兴产业的竞争力不断上升,产品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出口商品的主体由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逐步转向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

一是加工贸易增长速度依然领先,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减缓。1―10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7831.6亿美元,增长28.6%。其中,出口4392.4亿美元,增长30.8%,比前9个月放慢1.2个百分点。

二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主要的贸易增长点。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钢材出口增势明显减缓。

三是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值超过2000亿美元。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1―10月中欧双边贸易总额2875.2亿美元,增长27.5%。美国为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481.9亿美元,增长15.7%。日本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1918.9亿美元,增长14%。此外,1―10月我国对东盟、香港、韩国和台湾省的双边贸易值均超过千亿美元,分别为1635.3亿美元、1585.5亿美元、1297亿美元和1008.6亿美元,分别增长25.9%、20.3%、19.1%和14.6%。

二、进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进口商品中,今年1―10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1935.6亿美元,增长24.7%,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25%。其中进口大豆2454万吨,增长4.5%。同期,进口工业制成品5799.2亿美元,增长18.3%,占同期我国进口总值的75%。其中进口机电产品4042.7亿美元,增长16.5%,机电产品中的汽车进口24.4万辆,增长36.9%。

工业制成品进口稳步上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成为进口主导产品,进口商品结构呈现逐步优化的趋势。随着我国外贸规模的扩大,初级产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比重稳步上升。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30%左右的水平,近年来这一比重有下降趋势。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进口比重呈上升趋势,成为进口的主导产品。这种变动趋势表明我国一般加工业的国产化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从而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同时,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主要得益于几大因素

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外贸发展

一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带动进口贸易增长。2001―200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8%,经济快速稳健发展,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拉动了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及高新技术产品等产品进口大幅增加。

二是经济发展促进了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升级,为出口贸易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退税政策调整推动了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

2004年以来,国家先后多次调整了出口退税政策,总体趋势是下调或取消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对一些敏感商品临时加征出口关税等。在出口退税率下调以后,一部分以往靠低廉价格取胜的出口企业和商品,被挤出市场,其出口份额大部分将被其他产品质量、经营规模和营销渠道有优势的企业填补。

三、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

我国大力引进外国投资,已连续十五年保持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首位。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使国内的加工生产装配能力迅速扩张,逐步成长为全球制造业生产加工基地;另一方面,我国原本通过进口才能实现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就能满足,进口产品的国内替代效应显著。两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致使加工贸易顺差居高不下,2006年加工贸易项下顺差1888.8亿美元,超过贸易顺差总值114亿美元。1997年至2006年的十年间,其中有8年加工贸易项下顺差超过了贸易顺差总值。

四、投资加速带动了贸易的增长

一是外商投资增长带动了进出口贸易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外商对我国直接投资持续增加。外商投资企业形成的产业集群,加工程度高、配套能力强,产业链比较完整,其利用我国劳动力等资源价格低廉优势,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实现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并由此带动了我国加工贸易及一般贸易的快速增长。

二是外商投资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发展。外商的资金、技术、管理等要素与我国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了物资基础,我国企业与外资企业配套生产,较为迅速进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五、产品竞争力提高促进了一般贸易的快速增长

经过20多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价格低廉和技术相对熟练的劳动力供给,加上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中国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促进了一般贸易快速发展。2006年,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26%,增速比进出口总值快2.2个百分点,比加工贸易快5.5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贸易出口增速高出进口9.6个百分点,全年一般贸易顺差831.40亿美元,是2005年一般贸易顺差的2.35倍,对贸易顺差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上升到63.3%。

出口商品结构变动中的趋势与问题

目前促进贸易结构继续趋好的因素是:

一、参与国际分工程度加深,中国对世界贸易发展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相互依存度加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使中国与各国政治经济联系紧密、进而维护了我国的政治安全及经济安全。

二、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大,由于供给创造需求,产品的多元化发展,引致了需求的多元化,使世界贸易市场的空间也在不断拓展。因而,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三、2008年我国经济将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投资与消费的持续扩大将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增加,对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先进设备等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同时,国内生产能力的快速扩张,企业出口总体竞争力的提升,也将促使出口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应该看到,2008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仍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中不确定因素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对外贸易既有以上的有利因素,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层次偏低,静态效益低下,结构竞争力较弱;外贸依存度过高,世界经济对我国发展的影响明显加深;对外贸易结构不尽合理,盈利能力不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总值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2006年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52.7%),而加工贸易只赚取微薄的加工费。二是我国进出口的一半以上产品都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最近几年该比例在继续上升,2006年达到58.9%。三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虽然逐年有所提高,2006年上升到29%,但其中绝大部分使用的是国外的核心零部件或者关键性技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产品出口比例仍很低。

继续优化外贸商品结构的对策

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将在更大的范围、更宽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对外贸易,就应从优化我国外贸商品结构入手。

一要大力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自有品牌的产品,建立有效的出口品牌政策支持体系,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建设品牌促进、品牌评价、品牌推广、品牌保护四个体系,搭建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平台和通道,推动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出口名牌。

二要大力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为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对耗能过大的产品出口,要取消出口退税并适当增收资源税,对造成环境污染的出口产品应增收环境税。

三要增加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健全重要资源的进口机制,尽快制定和实施石油、铁矿砂、铜精矿以及粮食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战略,建立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的储备体系,努力开辟稳定、顺畅、安全的多种进口渠道。抓住当前国际石油价格回落的有利时机,适时扩大原油进口,充实国家石油战略储备。

四要继续调整进口商品结构,增加高科技含量进口商品的比重。要改善外贸商品结构,客观上要求进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必须与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同步。一是要注意进口商品与出口商品在品种和特色上的互补性,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要增加科技含量高的进口商品比重,以充分提高我国可利用的技术存量,学习并掌握国外的先进技术。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篇6

关键词:对外贸易依存度;加工贸易;第三产业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为对外贸易系数(传统的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其中,进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进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GNP或GDP的比重称为出口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是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与此相对应,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

一、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现状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增长。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几年对外贸易依存度迅速提高。2003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依存度开始超过50%,2006年达到最高点67%,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跌至45%。2001~2009年的9年中,有6年依存度超过50%。

(二)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外贸依存度处于较高水平。有人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中的世界各国国内生产总值数据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世界各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数据测算,2000年即我国“入世”前一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但在“入世”后的2005~2007年间,我国外贸进出口依存度大幅提升,大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的对外依赖性增强,贸易摩擦增加。目前,与我国有经济贸易往来的国家有220多个,但我国进出口市场仅集中于少数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反映了一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我国进出口对美、日、欧盟的依存度很高,若在与他们的贸易中出现问题,会对中国的外贸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如果他国或地区的经济发生波动,也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会由于影响到别国从而对我国产生间接影响。

对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高度依赖也成为近来贸易摩擦频率越来越高的一个根本原因。从1978年8月到2010年6月,近32年间,欧盟对华贸易救济措施案件共157起,其中反倾销案152起,反补贴案1起,保障措施3起,特保1起。而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就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案件38起,其中欧盟对我国发起了7起贸易救济调查,包括反倾销5起,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各1起。“数量多、频率高、影响大、花样多”,业内专家用12个字为近来频繁的贸易摩擦做了定性判断。

(二)对重要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较高,危及国家经济安全。“入世”后,我国进口依存度高的产品主要集中于两大类:

一是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根据赵瑾2005年对我国各种战略性资源进口依存度的测算,2003年原油、铁矿石、氧化铝的进口依存度分别是35%、36%、47%。2007年我国铁矿砂及其精矿的进口额达到337.88亿美元,与2003年相比增长596%;原油进口额达到797.73亿美元,增长303%;其他用于原材料的初级产品,如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油等进口额增长均超过1倍以上。

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如,我国一般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为52.87%,中档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依存度超过60%,大型和高精度仪器仪表的进口依存度几乎是100%。

对于能源、矿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等战略物资进口依存度过高,易使一国的经济命脉受制于人。一旦居于行业垄断地位的出口商对资源进行控制或出口国政府出于战略考虑对产品出口设置障碍,则会给我国带来潜在的风险。同时,由于这些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小,一旦大量进口,就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上涨,这也将恶化我国的贸易条件,降低我国的经济福利。

(三)加工贸易层次低,不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加工贸易是“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一种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从事的是低层次的加工贸易,即使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加工贸易也是从事劳动密集型加工组装环节,附加价值不高。我国的出口产品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其出口依存度高,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主要来自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资本和技术要素。这种竞争力格局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恶化了贸易条件,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使我国贸易发展面临着其他更多发展中国家的低层次竞争局面。

三、对外贸易依存度高速增长的原因

(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对外贸依存度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口创汇。自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运用了价格、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等手段调整进出口结构,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导致了我国进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0位,2004年就上升到世界第3位,直到今天,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稳居世界第3位。从这一点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二)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贸易比重高。加工贸易主要包括进料加工、来料加工、客供辅料和不作价设备四种形式,是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劳动力价格低廉,大量外商将中国作为加工基地,开展对外贸易。从1978年8月广东省珠海县香洲毛纺厂与港商签订了全国第一份来料加工合同开始,我国的加工贸易不断发展,呈现出年均30%的高速增长态势,30年来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形成的经济环境对加工贸易的影响非常大:中国将国内市场进一步开放,扩大了外商开展加工贸易的领域;同时,其他国家市场也对中国开放,使中国的加工贸易产品拥有更加广阔的销售空间,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因此,从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看,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到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目前,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三)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小。GDP包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但因为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资本、技术输出、服务贸易等方式,所以其可贸易程度较低,因此在计算对外贸易依存度时,第三产业在GDP中比重越大,计算得到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越小。

四、调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对策

(一)扩大内需,稳定外需。首先,近几年,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这三驾马车拉动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但这三者的发展明显存在着不均衡的状况:投资增长过快,消费增长相对缓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需求拉动;外贸增长方式粗放,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大幅增加,贸易摩擦加剧。改变这种失衡的根本出路在于,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国内需求,在保持投资适度增长的同时,重点扩大消费需求,形成三大动力协调拉动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其次,扩大内需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国际经贸摩擦。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屡创新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引来了诸多的贸易摩擦,引发贸易国不满,各种反倾销诉讼也加大了国内经济和财政风险。目前,国际上每7起反倾销案件中就有1起涉及我国,这使得我国连续10年成为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可见,要从源头上减少和缓解对外矛盾和争端,提高解决对外摩擦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的长期方针,更好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内需与外需的平衡发展。

(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我国出口的产品以科技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种产品必然伴随着“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这样的增长方式不仅污染环境、而且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对资源投入的过度依赖,提高利用率,优化人才结构,积极开展节能和资源替代技术和产品的研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升级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我们要积极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不断引进技术的同时,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核心产业竞争力,加快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步伐。积极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引领作用,扶持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创新型企业。同时,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的资源信息产业。

(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行业。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优化了一国的产业结构,扩展了一国的经济规模,也降低了外贸依存度。而且其中的信息、通讯和金融等专业部门的发展更能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和货物贸易的显著增长。我国的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发展比较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是中国经济和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贸易出口量,调整产业结构,必须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了,才能参与更高层次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此外,降低外贸依存度还应加强国内其他相关政策的配套改革,如改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实行有利于宏观经济平衡、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一定弹性的汇率制度;调整我国的关税结构,坚持出口退税的机制作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出口,减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等。

综上所述,过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不仅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反映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不仅使我国外贸依存度降至一个合理的范围,也能为我国经济走出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瑾.精算实际外贸依存度―我国外贸依存度变化的风险分析与主要对策[J].国际贸易,2005.1.

[2]裴长洪,彭磊.贸易依存度与现阶段我国贸易战略调整[J].财贸经济,2006.4.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

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指一定时期内~个国家或地区进出13总额(Ex+fM)与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即FTD=(EX+IM)/GDP。它是衡量一国国民经济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为了准确地表示一国经济增长对外贸依赖程度,又将对外贸易依存度分为出13依存度(EX/GDP)~U进口依存度(IM/GDP)。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市场对外的开放程度,出13依存度则反映~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程度。中国参与了越来越多的国际竞争与合作,尤其是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外贸得以迅猛发展。当然反映着一国经济发展对外贸依赖程度的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是快速攀升(如表1所示).从上图可以看出:从历史看我国外贸依存度虽然并不高,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外贸依存度呈连续上升趋势,且速度快,2010年甚至达~.18o34%。

二、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的原因

1对外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由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积极地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并且在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确立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贸政策,大力鼓励出121。自从2003年以来外贸总额持续增加,并且每年外贸总额的增长率都超过了GDP的增长率,因而外贸依存度也在持续提高。尤其是20世纪9O年代以来,为了调整进出口结构,运用了价格、汇率、利率、出口退税、出121信贷等手段调控外贸,使出El额年均增长达到124%。这些外贸政策的实施,使我国进出El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不断提升,我国贸易规模列世界排名也不断上升,1997年位居世界第1O位,2004年进一步上升至世界第3位,直到今天,我国又超过日本成为第二贸易大国。在进El方面,国家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资本品进口。例如通过进I21设备税收抵扣以及“两免三减”政策来吸引大量外资进入开发区,刺激资本品部门的进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提升甚至出现偏高的现象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外贸政策的产物。

2我国产业结构

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导致我国外贸依存度较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目前,国内产业结构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较低,约为30%,而美国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中的比重已经超过75%,而我国仅为33%左右。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第三产业的可贸易性比较低,如果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高,外贸依存度就会越低。然而恰恰相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导致了较高的外贸依存度,这是外贸依存度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加工贸易大大提高了我国进出口的贸易总额

加工贸易通常是指两头在外中间在内的贸易方式,即从国外进口原料或零部件,在国内进行加工装配,制成品出口到国外市场。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高。从20世纪80年代初.加工贸易从零起步,比重上升迅猛,1995年加工贸易额超过一般贸易,~1J2004年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5,28%。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已达6905.1亿美元,占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4855%,加工贸易出口与进El的年均增长速度高28.8%和242%,远高于出口和进13的年均增长速度15.3%和149%。加工贸易已占我国出口贸易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外贸依存度的迅速提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加工贸易的增长。他们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便利条件来对其产品进行加工再出口,导致我国加工贸易在外贸总额中的较大比重。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同时提高了我国的进口和出口依存度,进而外贸依存度也急剧攀升。

4.国内需求不足

外贸依存度不断升高,也是内需不足的直接反映。对企业而言,内需和外需是互为补充的。国内市场需求较旺盛的国家,出口依存度会低一些:对于那些生产具有较强规模且价格不低的消费品而言,国内消费市场规模不足以支撑这些产业的发展,必须部分地依赖国际市场;对于那些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的优势行业而言,如果不抢占国际市场就无法生存(例如我国的服装业)。当前我国国内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当这种情况无法在短期内有效改善时,加大出口便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这种畸形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不可避免的提高了我国的外贸依存度。

三、对策

1优化外贸相关产业的结构

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都是呈倒三角型的,即第三产业(服务性产业)多占比重最大,同时可以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第二产业(工业)次之;第一产业(农业)所占比重最小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滞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还不协调。因此我们应该控制个别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服务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既可以优化一国的产业结构,又可以扩展GDP的经济规模,降低外贸依存度,同务贸易产品的出口又会提升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2.优化外贸结构

除上述我国产业结构不平衡外,我国的外贸结构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依存度过高,并且这些产品主要集中在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品,而我国进口也主要集中在一些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上,因此,我国应注意调整我国的外贸结构。因此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优化我国的外贸结构:一是优化主体结构,做强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二是优化商品结构,重点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产品的出口,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三是优化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四是优化贸易结构,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

3.坚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近年来,我国外贸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迅速提高,但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长相对缓慢。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式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用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来思考定位我国外贸的发展。坚持保外需和扩内需并举,既要重视开拓13亿人口的国内市场,也要重视6o''''fz,人的全球大市场。我国的国内市场容量潜力巨大,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与繁荣的基础应是国内消费和投资。国内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是今后的重心,对外贸易活动应服从于我国的长期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的情况之下,只有扩大内需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篇8

关键词:贸易摩擦;现状;影响;解决机制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510(2008)12060-03

近两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四起,持续不断,花样不断出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面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正确认识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积极探索妥善解决贸易摩擦问题的途径,将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

一、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美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中美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贸易额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在中美贸易额扩大的基础上,顺差明显。巨额顺差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曾做出重大贡献,但伴随着巨额的贸易顺差,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并且呈现出了扩大化、复杂化、多样化趋势。

1、反倾销调查层出不穷

WTO秘书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连续11年共遭受反倾销案件600多起,仅2004年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案金额15亿美元,其中与美国涉案最多。反倾销已成为美国家频繁使用的贸易保护工具。

2、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2004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了3起反补贴调查,开创了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遭受新的贸易壁垒一反补贴的先河。2005年7月美国众院通过了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3、技术壁垒花样不断

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限制措施,成为美国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该国产业的锐器,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繁琐的通关程序为手段的技术壁垒日益成为我国贸易的约束条件。另外,美国还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手段设置新的技术壁垒。

二、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

当前我国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贸易摩擦是各种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因素,也有内需不足等内部经济结构和体制因素。

1、中美产生贸易摩擦的外部原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流

随着我国贸易规模扩大和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影响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防范疑虑加重,国际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从最早的“军事威胁论”、“安全威胁论”到现在的“能源威胁论”所有这些论调都为外国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贸易摩擦案件的增多。

而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即在出口贸易推行自由化原则,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因此,当美国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生产竞争力下降,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从而引发贸易摩擦。美国自2001年出现的经济衰退,导致失业人数增多,政府为了得到产业界的支持,加强了对我国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了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颁布了新的农业补贴法案等。加上中国的人世效应,出口快速增长,中国与美国贸易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的增多了,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2)美国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中国入世十年内美国仍可以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世贸组织的《反侵销协议》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可以不用其国内价格进行比较,而用“替代国”类似产品国内价格来比较,这就意味着中国产品将失去相对优势(相对于国内廉价的资源优势),无法与其他国家产品竞争。美国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和经济霸权地位,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这一反倾销条款进行滥用,以维护其本国相关产业利益,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中美贸易摩擦。

2、中国经济自身的不足,是导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然而国内经济发展却是不平衡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些自身的缺陷,成为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也成为了中国与美国等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1)内需不足拖累了进口增长,扩大了贸易顺差内需不足使得国内企业产生了过剩生产力,增加了出口的压力。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储蓄习惯,以及中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大众的消费潜能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人们在未来尤其是年老以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不愿也不敢增加当下的消费,更多的则是储蓄。中国的储蓄率正说明了这一点,储蓄过高,消费明显不足。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就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巨大压力,导致了中国出口的迅猛增大。而由于内需的不足,进口增长明显滞后,使得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高频率的贸易摩擦。总之内需不足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长,加速了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了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

(2)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

根据大卫里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生产某种产品具有相列优势。我国劳动力充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出口产品基本上是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而这些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附加值低,此类产品大量出口给美国产生巨大冲击。美国为维护本国利益,设置种种贸易壁垒,引发贸易国之间的摩擦。

(3)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的一些不当做法

在中国。许多企业存在着“薄利多销”的传统理念,以及我国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的出口补贴,使得不少企业为了扩大国外市场,对产品定价过低。企业习惯于利用价格战术一窝蜂地降价。相互的竟价不但使得获利空间下降,而且容易还使得国外将其销售行为视为反倾销,这便助长了国外的反倾销势头,产生更多的贸易摩擦。而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更多则是放弃应诉。

三、建立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解决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将会更多的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我国的贸易顺差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由贸易顺差导致的贸易摩擦也会持续不断。贸易摩擦的存在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绊脚石”。中美贸易关系如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中美经济的长远发展。

1、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外在解决机制

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弱化在过渡期内的“特殊歧视待遇”。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从全局考虑,变相地接受了中国入世15年内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条款,因此我国在反倾销诉讼中常常是以第三国的歧视价格来代替我国的真实价格,使得我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反倾销一旦发生,则会征收极高的反倾销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深化我国市场体制改革,树立开放的观念,培养创新,逐步扩大开放领域与开放程度,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此外,还要以政府的名义,充分利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资源优势,开展积极的外交,与贸易伙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开创一种双赢的局面,在贸易伙伴当中争取更多的国家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合理地位,大大提高反倾销胜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及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通过各种民间式的渠道向相关国家政府、政要积极展开游说或施压。

2、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内在解决机制

(1)扩大国内需求,降低我国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

由于国内需求不足,导致了大量企业在扩大对外出口同时也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加,这一效应导致了中国的更大的顺差,从而导致了贸易摩擦的频发。因此解决内需问题对我国减少贸易摩擦至关重要。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扩大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其中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制,使得人们不必过于担心由于未来的某个突发事件而使自己陷入经济困境,减少人们的因预防而持有的货币数量,减少储蓄提高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增加当前消费。其次,应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最后,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通畅的融资多元化渠道。单靠银行间接融资渠道已经满足不了资金市场的需要,必须要发挥直接融资渠道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股市。要充分发挥民间商业信贷的活力。从市场竞争效串角度看,小型的、地区性的民间金融机构通过改善信贷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等几个方面开展竞争。一定程度上也会打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建立并完善有效率的竞争性信贷市场。

(2)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中美贸易摩擦案件中所涉及的产业基本上是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替代性非常强,其低价值决定的低价格容易被认为是倾销。因此,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措施,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工业各部门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生产一批能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中降低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的产品。二是通过新技术运用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在国内外市场上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

(3)加强我国企业“内功”的修炼,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篇9

关键词:贸易摩擦;现状;影响;解决机制

近两年来,中美贸易摩擦硝烟四起,持续不断,花样不断出新,究其原因多种多样。面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增多的严峻形势,正确认识我国遭遇的国际贸易摩擦的原因,积极探索妥善解决贸易摩擦问题的途径,将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点所在。

一、中美贸易发展的现状

迄今为止,中美经贸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中美两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中最活跃的经济体之一,双方经贸关系迅速发展,贸易额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在中美贸易额扩大的基础上,顺差明显。巨额顺差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顺利发展和国民经济的持续曾做出重大贡献,但伴随着巨额的贸易顺差,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也随之增多,并且呈现出了扩大化、复杂化、多样化趋势。

1、反倾销调查层出不穷

WTO秘书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连续11年共遭受反倾销案件600多起,仅2004年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反补贴保障措施及特保调查57起,涉案金额15亿美元,其中与美国涉案最多。反倾销已成为美国家频繁使用的贸易保护工具。

2、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2004年加拿大连续对我国发起了3起反补贴调查,开创了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遭受新的贸易壁垒一反补贴的先河。2005年7月美国众院通过了在对中国商品征收反补贴的《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反补贴案件逐渐增多。

3、技术壁垒花样不断

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限制措施,成为美国限制中国产品出口,保护该国产业的锐器,以提高检疫标准,增加检测项目,繁琐的通关程序为手段的技术壁垒日益成为我国贸易的约束条件。另外,美国还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电子数据交换手段设置新的技术壁垒。

二、中美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

当前我国贸易摩擦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贸易摩擦是各种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外部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因素,也有内需不足等内部经济结构和体制因素。

1、中美产生贸易摩擦的外部原因

(1)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回流

随着我国贸易规模扩大和在国际经济政治事务中的影响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一些国家对中国的防范疑虑加重,国际上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中国威胁论”。从最早的“军事威胁论”、“安全威胁论”到现在的“能源威胁论”所有这些论调都为外国对我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提供了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贸易摩擦案件的增多。

而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具有明显的两面性特征,实行所谓的“公平贸易”即在出口贸易推行自由化原则,进口贸易上则坚持保护主义。因此,当美国经济衰退或者美国国内生产竞争力下降,就会导致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增强,从而引发贸易摩擦。美国自2001年出现的经济衰退,导致失业人数增多,政府为了得到产业界的支持,加强了对我国贸易保护主义,实施了限制钢铁进口的“201”条款,颁布了新的农业补贴法案等。加上中国的人世效应,出口快速增长,中国与美国贸易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的增多了,并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

(2)美国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歧视性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市场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形成并逐渐趋于完善,然而仍有许多国家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虽已加入世贸组织,但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中国入世十年内美国仍可以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根据世贸组织的《反侵销协议》对于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的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时,可以不用其国内价格进行比较,而用“替代国”类似产品国内价格来比较,这就意味着中国产品将失去相对优势(相对于国内廉价的资源优势),无法与其他国家产品竞争。美国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和经济霸权地位,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对世界贸易组织的这一反倾销条款进行滥用,以维护其本国相关产业利益,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中美贸易摩擦。

2、中国经济自身的不足,是导致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不可否认,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然而国内经济发展却是不平衡的,存在着许多的不足,这些自身的缺陷,成为了中国进一步发展的阻碍,也成为了中国与美国等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1)内需不足拖累了进口增长,扩大了贸易顺差内需不足使得国内企业产生了过剩生产力,增加了出口的压力。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和储蓄习惯,以及中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大众的消费潜能没能很好的发挥出来:人们在未来尤其是年老以后没有保障的情况下,不愿也不敢增加当下的消费,更多的则是储蓄。中国的储蓄率正说明了这一点,储蓄过高,消费明显不足。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就对我国出口形成了巨大压力,导致了中国出口的迅猛增大。而由于内需的不足,进口增长明显滞后,使得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高频率的贸易摩擦。总之内需不足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长,加速了出口的增长。从而导致了频繁发生的贸易摩擦。

转贴于

(2)中美进出口商品结构特点

根据大卫里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两国进行国际贸易的原因在于生产某种产品具有相列优势。我国劳动力充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优势。这就决定了中国出口产品基本上是资源性产品,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和半制成品。而这些产品技术含量比较低、附加值低,此类产品大量出口给美国产生巨大冲击。美国为维护本国利益,设置种种贸易壁垒,引发贸易国之间的摩擦。

(3)中国企业自身和政府的一些不当做法

在中国。许多企业存在着“薄利多销”的传统理念,以及我国长期对外贸企业进行的出口补贴,使得不少企业为了扩大国外市场,对产品定价过低。企业习惯于利用价格战术一窝蜂地降价。相互的竟价不但使得获利空间下降,而且容易还使得国外将其销售行为视为反倾销,这便助长了国外的反倾销势头,产生更多的贸易摩擦。而我国企业在应对反倾销时更多则是放弃应诉。

三、建立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解决机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规模的扩大,我国将会更多的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我国的贸易顺差仍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由贸易顺差导致的贸易摩擦也会持续不断。贸易摩擦的存在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绊脚石”。中美贸易关系如若处理不当,则会影响中美经济的长远发展。

1、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外在解决机制

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弱化在过渡期内的“特殊歧视待遇”。我国在加入WTO的谈判中,从全局考虑,变相地接受了中国入世15年内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条款,因此我国在反倾销诉讼中常常是以第三国的歧视价格来代替我国的真实价格,使得我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反倾销一旦发生,则会征收极高的反倾销税。因此我们应当继续深化我国市场体制改革,树立开放的观念,培养创新,逐步扩大开放领域与开放程度,完善我国经济体制。建立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此外,还要以政府的名义,充分利用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资源优势,开展积极的外交,与贸易伙伴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开创一种双赢的局面,在贸易伙伴当中争取更多的国家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国家”的合理地位,大大提高反倾销胜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及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通过各种民间式的渠道向相关国家政府、政要积极展开游说或施压。

2、应对贸易摩擦频发的内在解决机制

(1)扩大国内需求,降低我国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度

由于国内需求不足,导致了大量企业在扩大对外出口同时也拖累了中国进口的增加,这一效应导致了中国的更大的顺差,从而导致了贸易摩擦的频发。因此解决内需问题对我国减少贸易摩擦至关重要。

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扩大社会保障的受益范围。其中关键是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机制,使得人们不必过于担心由于未来的某个突发事件而使自己陷入经济困境,减少人们的因预防而持有的货币数量,减少储蓄提高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增加当前消费。其次,应当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范围。最后,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通畅的融资多元化渠道。单靠银行间接融资渠道已经满足不了资金市场的需要,必须要发挥直接融资渠道的作用,其中之一便是股市。要充分发挥民间商业信贷的活力。从市场竞争效串角度看,小型的、地区性的民间金融机构通过改善信贷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等几个方面开展竞争。一定程度上也会打破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建立并完善有效率的竞争性信贷市场。

(2)调整产业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

中美贸易摩擦案件中所涉及的产业基本上是那些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替代性非常强,其低价值决定的低价格容易被认为是倾销。因此,改变这种状况的根本途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竞争为动力,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等措施,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工业各部门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在产品结构调整中,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推广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产品的能源消耗、原材料消耗、以及水资源消耗。生产一批能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中降低能源、原材料和水资源消耗的产品。二是通过新技术运用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在国内外市场上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能够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产品。

(3)加强我国企业“内功”的修炼,转变政府的服务职能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篇10

关键词:经济增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中欧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4-0144-02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一直有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并提出不同理论。亚当・斯密从国际贸易带来国际分工的角度研究,认为国际贸易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卫・李嘉图从贸易对一国利润率的影响来说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古典经济学家中对外贸易发展理论阐述最完整的经济学家约翰・穆勒认为,对外贸易能够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应。以罗默为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则着重从技术扩散和规模经济的角度支持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

然而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一直备受争议。经实证分析,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阻碍经济增长、不一定对经济增长有作用。佟家栋较早地探讨了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不同时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不同的,但总体上进口增长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杨全发将巴拉萨建立的模型代入中国数据进行检验,发现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二、中欧贸易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和欧洲贸易的快速发展,2001年中国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欧洲贸易的发展。2005―2006年间,虽然出现纺织品争端和皮鞋反倾销案纠纷,但是中国欧洲贸易关系一直处于比较友好的阶段。2009年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盟开始对中国出口商品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使中国出口严重受阻。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其健康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对外贸易是拉动中国GDP增长的重要力量,对中国经济的增长起到显著作用。因此研究中国欧洲贸易对中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经济意义。

三、中国欧洲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计量分析

欧洲作为中国较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之一,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增长。为此,本文主要研究中国对欧洲进口、出口和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的长期稳定关系。协整分析是近来宏观经济学中常用的一个分析工具,主要研究两个或多个非平稳时间序列经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在协整分析之后本文还对时间序列经济变量进行了Granger因果检验。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了三个经济变量,y代表中国GDP指数(按1978年为基期,价格等于100计算),x1代表中国向欧洲出口贸易总额(单位:万元),x2代表中国从欧洲进口贸易总额(单位:万元)。在实证分析中所用到的1986―2008年中国GDP指数、中国对欧洲出口贸易总额和进口贸易总额数据均出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了消除进口和出口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以上数据取对数,变换为lny、lnx1、lnx2,变换后不改变原来的时间序列的协整关系和短期调整模式。实证分析所用软件为Eview5。

(二)平稳性分析

直接对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可能会存在谬误相关或谬误回归等问题,因此首先要对经济变量进行平稳性分析。为了从理论上准确的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并判断差分的阶数,本文对经济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

表1lny、lnx1、lnx2的ADF单位根检验

由表1可以看出,lny、lnx1、lnx2这三个时间序列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序列。而lny、lnx1、lnx2序列的ADF统计量绝对值均大于在1%显著水平下临界值的绝对值,即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检验三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一般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和E-G两步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协整检验。对两个或多个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时,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比E-G两步法效果好,因此本文利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lny、lnx1、lnx2进行协整检验。

表2Johansen检验结果(滞后期为3)

*注:该检验只有截距项没有趋势项。

从表2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性水平有零个协整向量的假设下,拒绝了lny、lnx1、lnx2三者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即三者之间肯定有协整关系。而在在5%的显著性水平至少有一个协整向量的假设下,接受了原假设,即三者之间有1个协整关系。所以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长期均衡关系。

(四)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只能说明各经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但不能说明各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及其关系的方向。因此,本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来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对欧洲进出口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从表3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1,10%的显著性水平下,lnx2既是lnx1的格兰杰原因,又是其结果,lny既是lnx1的格兰杰原因,又是其结果,lny是lnx2的格兰杰原因而非结果。这说明中国对欧洲的进口和出口互相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与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互相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能够促进中国对欧洲的进口。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GDP指数、中国对欧洲出口额、进口额进行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如下结论:

1.尽管中国GDP指数、中国对欧洲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都是非平稳的,但是他们的差分都是平稳的,并且存在唯一的协整关系,这说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

2.上述三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表明:中国从欧洲进口贸易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这基本符合古典经济学的出口导向理论和中国现实的国情;中国经济增长可以促进中国对欧洲出口贸易,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实现对欧洲出口增长的规模经济。

因此,中国要改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结构优化升级,多元化出口,确保中国欧洲之间的贸易健康有序进行;中国应加大对欧洲出口的支出力度,同时保持进口的同步的增长。由第三部分检验可知扩大对欧洲出口能够有效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而且中国对欧洲出口和进口相互影响,所以在扩大对欧洲贸易出口的同时要保持进口规模的同步增长。

参考文献:

[1]丁原洪.欧盟的困惑于中欧关系[J].国际问题研究,2006,(4):20-23.

[2]贾瑞霞.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现状与展望[J].和平与发展,2008,(3):10-12.

[3]张彬.欧洲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对中欧贸易的影响探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8,(5):12-14.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篇11

[关键词]技术扩散;贸易增长;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F7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08)10-0058-03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08C306)。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一国的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本国的创新,而且还需要充分利用他国的先进技术资源,通过各种渠道的技术扩散和技术外溢,分享世界领先技术。国际贸易作为技术扩散的主要渠道之一,不仅直接作用于一国的经济增长,而且由其带来的技术扩散有利于贸易国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并提高本国技术水平[1]。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近年来我国的技术水平也获得了较大提高。通过国际贸易的跨国技术外溢,以有形和无形的形式影响着我国技术与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技术扩散与我国贸易量增长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文献表明,基于国际贸易与FDI的技术扩散对于东道国的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外部正效应。特别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贸易大国,通过国际贸易渠道更能带来显著的技术扩散效应。同时,我们认为国际技术扩散与外贸发展应该存在一种互动关系,国际贸易所产生的技术扩散效应反过来会推动一国的贸易增长,而且这种增长不仅仅只表现在量上,它同时会促进贸易实现“质”的飞跃。而这对于目前我国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策略来说相当重要。

1.从出口贸易量来看。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开始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量发展迅速。1978年到2006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额从206.4亿美元扩大到17,607亿美元,增长了85倍;进口额从108.9亿美元扩大到7,916亿美元,增长了72.7倍;出口额从97.5亿美元扩大到9,691亿美元,增长了99.4倍。对外贸易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17.2%、16.6%和17.9%。①同时,我国的出口贸易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不仅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递增,而且出口增长速度也显著超过了世界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2006年,我国出口额在世界总出口额中所占比重为8%,居世界第三位。从宏观层面来看,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市场化导向的经济改革,适宜的贸易与汇率政策,积极引进外资的开放政策,国内的资本积累与技术进步,对教育和R&D的日益重视等。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而其中关于政策与制度方面的因素,只是给出口企业提供了必要的自与激励机制,它们本身并不能成为出口持续增长的原动力,动力的最终来源应该源自国内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2]。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当代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技术水平和知识积累的竞争,因而一国的技术水平是影响其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首先,基于国际贸易的技术扩散会促进一国的技术进步,这将直接带来国内生产技术的变革以及企业产出的扩大,而这部分扩大的产出额中会有一部分转化为出口。其次,技术进步通过加快产业的进口国内生产与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的转化过程,将促进新出口产业的形成,这也会促进出口贸易量的扩张。最后,技术进步也将直接促进本国产品品种的增加、产品质量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下降,从而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原有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我们可以以商品出口额(LnEX)为因变量,以技术进步率(LnTFP)为自变量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可见,国际技术扩散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出口量持续增长的原因。

2.从进口贸易量来看。首先,通过引进某些先进技术或产品,我国的相关企业将对其进行模仿与吸收,并逐步掌握这种产品的生产工艺,从而完成从进口国到出口国的角色转换。在我国这类产品中最典型的即为计算机整机生产。其次,由于发达国家要保持其技术领先地位以及他们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严格措施,落后国家并不能获得国内所需的全部生产技术,因此仍然需要继续进口其尚未获得的领先技术或产品,以满足国内的市场需求。当前,我国在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上整体仍处于进口依赖或初级进口替代阶段,对计算机相关软件(如windows,office系列产品等)的大量进口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样地,我们可以以商品进口额(LnIM)为因变量,以技术进步率(LnTFP)为自变量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二者也呈正向关系,不过影响不太显著。可见,基于国际贸易的国际技术扩散不仅有利于我国技术水平的提升,而且它反过来还会促进我国对外贸易量的增长,二者之间已经表现出较好的互动关系。

二、国际技术扩散与我国贸易结构优化

国际技术扩散不仅会促进我国对外贸易额的增长,同时也会给我国的贸易结构优化带来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我国对外贸易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对外贸易结构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初级产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比重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占总贸易额的比重持续上升,加工贸易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力量,产业内贸易不断深化等等。这些都与国际技术扩散带来的技术进步密不可分。以技术扩散为表现形式的技术进步往往会引起产业结构的急剧变革,并诱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在改变社会分工的基础上,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使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得到发展,贸易结构得到优化。

首先,技术扩散将引起一系列新型部门的出现及传统部门的衰落,从而改变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使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攀升。一方面,国际技术扩散使成长期产业的技术迅速发展并日趋成熟,从而缩短了这些产业向成熟期过渡的时间。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已经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传统产业,国际技术扩散也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由于种种原因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一些传统的老产业,在新兴产业发展尚未成熟的时期,技术扩散促进了这些老产业的改造,增加了其科技含量,提高了产业的整体素质。其次,通过国际技术扩散,我国将获取世界领先技术,这将大大加快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某些新兴产业的发展速度,从而促进我国技术贸易的迅速增长。近年来,我国的技术贸易有很大发展,但相对于货物贸易的国际地位来说仍显不足。随着国际技术扩散效应的不但增强,我国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商品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也逐渐上升。从而使我国的贸易商品结构本身得到不断优化,贸易商品的种类和内容也不断增加。第三,国际技术扩散同样会对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优化带来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结构开始出现由传统的服务内容(如旅游、建筑服务等)转向新兴的服务(保险、计算机、专有权利使用费和咨询服务等),这和国际技术扩散带来的国内服务行业的技术进步是密不可分的。

国际技术扩散对我国相关产业生命周期的影响最终将促使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而“后发优势”也给我国提供了产业结构飞跃式升级的机遇。这将进一步促进我国贸易结构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3]。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增强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我国产品出口中资本、技术型产品的比例,真正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同时通过技术进步,可以扩大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开展与发达国家的贸易,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更多的贸易收益[4]。

三、国际技术扩散与我国贸易条件改善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一国的技术水平是影响该国贸易条件的重要因素。最早研究影响贸易条件因素的是普雷维什和辛格,他们(1950)把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即随着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出口每单位商品所购买的进口商品的数量。如果在一定时期出口一单位商品所能换回的进口商品比基期增加(减少),则被认为是贸易条件改善(恶化)。因此,贸易条件是衡量一国一定时期出口盈利能力(相对于进口)的重要指标。他们认为,从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下降而言,导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①初级产品与工业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差别很大;②由于技术进步,替代初级产品作为原料的合成品、替代品大量涌现,这些新产品的出现降低了对非食品类初级产品的世界性需求;③技术进步还降低了工业生产中原料的消耗系数,因而对初级产品原料的进口需求并不随进口国工业生产的规模扩大而同比例增加;④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大多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或附属国,被殖民者作为原料的供应地,这样的贸易格局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缺乏供给弹性,出口结构具有刚性;⑤发达国家的劳动要素收入比发展中国家高得多。以上五个因素中,除需求价格弹性差异和贸易格局形成的历史原因外,其他三个因素都与技术相关。而近年来对贸易条件影响因素的诸多研究中,也发现技术进步是影响贸易条件变化的重要因素[5]。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贸易自由化成为了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同时,也拉大了各国的经济差距,各国并非均等地分享了全球化收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那些技术进步快的国家往往会比那些技术进步慢的国家获益更多。而作为技术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资金、人力资本、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差距,在和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往往要接受对本国不利的贸易条件。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提高技术水平对于改善本国贸易条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一国的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提升原有产品质量和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从而调整和优化该国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改变本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扩散的渠道(如国际贸易、FDI),引进并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开发高技术产品,以扩大出口贸易总额和实现一定程度的进口替代。

目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是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则以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这是由我国的资源状况、技术水平、市场环境等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在我国的出口商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过高,约占出口总值的70%,而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比重过低,不仅大大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近年来我国的主要出口部门――制造业发展迅速,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上仍存在较大差距。因而,我国的贸易条件总体不高。根据武海峰、牛勇平(2004)的计算结果,虽然1989~2002年期间我国的贸易条件有两次明显提升,但总体上是呈下降趋势。2000年我国贸易条件降至了最低点,入世后虽有所好转,但升幅不大。

现实经济中,技术进步对贸易条件改善乃至整个国际分工格局的改变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技术进步影响贸易条件的几种情况,要改善贸易条件,我国应在出口部门发展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而在进口部门发展中性技术进步。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的技术大多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如自动化设备、数控机床等,这些技术虽然节约了劳动,实现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但是却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同时,在技术和产品的引进过程中,我们过分重视硬件设备的进口,而忽视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从而导致对引进技术吸收能力不强,加大了对外来技术的依赖程度,最终不能形成良好的技术创新机制。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中的60%是靠进口,其中光纤制造装备的近95%、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80%以上、数控机床等的70%被国外产品占据。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国际技术扩散虽然有助于一国的贸易条件改善,但是我国由于贸易伙伴、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原因,贸易条件总体呈下降趋势。可见,在我国,国际技术扩散带来的技术进步还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标。因此,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改善贸易条件的促进作用,就必须调整和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并提高本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

[注释]

①文中数据均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2007年。

[参考文献]

[1]李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国际技术扩散的对策分析[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2):1-6.

[2]朱勇.新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70-196.

[3]张培刚,张建华.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125-127.

[4]高艳梅.浅谈我国外贸结构的发展及影响因素[J].魅力中国,2008,(6):98-99.

[5]武海峰,牛勇平.改善我国贸易条件必须依靠技术进步[J].经济学动态,2004,(12):24-27.

TheEffectontheDevelopmentofForeignTradefromInternationalTechnologicalDiffusion

WuJianjun,QiuYi

(SchoolofBusiness,Hu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Xiangtan411201,China)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范文篇12

加工贸易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壮大,自1996年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内外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和加工贸易带来的走私问题等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加工贸易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政府角度探讨了推进我国加工贸易尽快转型升级的方向。

关键词:加工贸易地位作用转型升级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分工不断发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大幅度增加,生产国际化日益扩大,加工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投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这种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成为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加工贸易同国际投资及国际贸易紧密相连,体现了商品和资本交换的国际化。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用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多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对来料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的办法。狭义的加工贸易是一种比较新的现象,其特点是出口产品中所含有的进口成分比较高,出口国主要投入劳动力对进口零件进行组装。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外贸事业长足发展,成绩显著,外贸增长迅速,外贸增长率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率,按出口贸易额计算,已排到世界第11位,这和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日益壮大的加工贸易已经在我过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加工贸易在中国20多年的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密切相关,是外贸进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1986年。在改革开放中率先产生的“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贸易方式,是加工贸易的雏形。1980年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两者合计仅占4.4%,在整个对外贸易中比重有限。到1986年,进料加工的贸易方式开始崭露头角,与“三来一补”一起作为利用外资和扩大出口的方式之一,二者占全国进出口额的15%,已经占据一席之地。第二阶段:自1987年至1995年。1987年党的十三大以后,以鼓励“进料加工复出口”为主要内容,以海关进口料件保税监管为政策核心,发展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市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方式在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取得了成功。此后,加工贸易——作为这一贸易方式概括性很强的词汇,于20世纪90年代初应运而生并沿用至今。第三阶段:自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巩固和发展加工贸易取得了巨大成果。加工贸易不仅在吸收外商投资、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和税收方面,而且在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促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技术进步,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与合作中发挥了更大的影响力,加工贸易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2002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48.7%,仍然是最大的贸易方式。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5.3%,加工贸易进口占进口总额的41.4%。同时加工贸易出口额比进口额高出近580亿美元。这说明加工贸易在使用国内原材料、带动国内产业升级,增加出口值方面发生了显著而积极的变化。此外,在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达73%。

(二)目前加工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的加工贸易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而发展的,是我国对外贸易体制改革的硕果。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迅速,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外贸易进出口额,1986年为738.4亿美元,1995年达到2808.5亿美元,2003年更是达到6207.9亿美元,已占国民经济总量的49.62%。实践证明对外贸易在我国GDP中的地位日益增强。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对外开放的政策后,加工贸易在我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1996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在我国进出口总额中首次过半。1999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51.1%。加工贸易已占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并一直保持较高比例。自1996年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超过50%以后,1997年占52.2%,1998年占53.4%,1999年占51.1%。1999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达到1108.7亿美元和735.9亿美元,是1986年56.2亿美元和67.0亿美元的20倍和11倍。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3021.7亿美元,比同期增长25.2%,高出全国贸易总体增长速度3.4%,占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8.7%。其中加工贸易出口1799.4亿美元,增长22%,进口1222.3亿美元,增长30.1%。累计实现贸易顺差577.1亿美元。(见表)表:加工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比较年份对外贸易进出总额(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口额(亿美元)比重(%)1987826.5191.8523.219901154.4441.9138.219931957.1806.1741.219962899146550.619993606.51844.651.120026207.93021.648.7

资料来源:《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2003年)》

(三)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近年来,加工贸易在开拓国际市场、利用海外需求带动国内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997年我国加工贸易拉动GDP增长约0.84个百分点,2000年1月至6月,加工贸易净出口194亿美元,占同期GDP增加值的4.1%。今后,加工贸易的稳定发展仍将会对即期的经济增长继续发挥与目前水平相近的拉动作用。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的增加和国内经济的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内增值环节不断拓展,仅用静态加工贸易增值系数作参考,增值系数就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1988至1990年间的16.1%提高到1997年的41.9%,2000年1至6月份则达45%,这表明加工贸易带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作用大大提高了。2、推动了国内配套产业的发展加工贸易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配套发展。由于加工技术和国内原材料的限制,加工贸易最初涉及的国内加工装配业务,技术比较简单。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追加投资开办产品配套厂或车间,实现产品配件和工艺的配套成龙。提高了产品本地化的程度和自产比例。以家电、办公设备加工贸易为例,其所用零部件有70%至80%属于境内加工贸易配套产品。另外,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出口中,附加值高的产品比例大幅度提高,使其对国内配套需求的带动作用也明显增强。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出口一直大于进口,且出口与进口的差值逐年大幅度增加。进料加工进出口差额的增加直接反映了加工出口带动的内需量(包括国内配套的原材料、零部件及除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的迅速扩大。1990年外

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进口差额总计为6.27亿美元,到1995年为47.68亿美元,1999年的达188.78亿美元,是1990年的30倍。据初步计算,减去材料加工企业的利润和企业除原材料、零部件以外的其它生产消费,则外商投资企业进料加工实际使用的国内配套原材料、零部件价值:1990年约为5.3亿美元,1995年约为40亿美元,1999年为160.46亿美元,是1990年的30倍。3、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进步由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国际产业升级与转移步伐加快,发达国家正在将大量成熟的中间性技术乃至某些高新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通过完善加工贸易政策,紧紧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大机遇,大大加快了我国总体产业升级以及工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发展加工贸易最初是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开始的,这适应了我国劳动力丰富的、就业压力大的状况。目前,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主要部分,但与十几年前相比,产品的规格和品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加工贸易出口中,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大大提高,这反映利用外资和加工贸易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特别是随着我国制造业、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工贸易出口产品已从纺织、轻工制成品为主转变为以机电出口为主。4、加工贸易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内容当前,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贸易和投资是连成一体、不可分割的。应当看到,我国加工贸易已不仅仅是一种贸易行为,更重要的是它与利用外资相联系,是我国参与国际化生产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制定加工贸易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扩大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正确的,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分析,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力军。1999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为45.39亿美元和526.73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总额的67.2%和71.6%。1999年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值已占全国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得72.9%,比1998年增长8.32%。从总体上看,外资经营的加工贸易分别约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的90%,加工贸易的发展既是我国吸收外资取得重大成就的体现,也是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内容。5、增加就业,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我国的加工贸易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外商在我国开展加工贸易也正是看中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低廉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不仅使当地的大量劳动力得到安排,而且还从内地接收了许多劳动力,为增加就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开展加工贸易20多年,加工贸易企业为我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外向型管理人才和技术管理人员。通过加工贸易,提高了从业人员的素质,丰富了企业管理经验,尤其是通过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把原来的许多青年农民培养成了具备生产经营能力的工人,他们回乡后,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又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二、加工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一,加工贸易的发展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致使我国外贸出口缺乏持续增长的潜力。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非常高,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并且这种传统的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近年来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中,相当大的成分是由进出口数量扩张构成的,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局面。在推进市场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过程中,中国经济以及出口本身很难承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冲击而保持稳定增长。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绝对地位,是我国对外贸易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工贸易发展的优劣决定着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状况。我国的加工贸易仍处于传统发展阶段,发展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的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低下,导致我国整个对外贸易出口缺乏增长潜力,发展后劲不足。第二,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不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加工贸易的最突出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和大进大出,因此传统加工贸易的大规模发展,必然要大量进口原料,这给我国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原材料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而一国的原材料工业是整个工业的基础,原材料工业的落后将最终损害整个工业的发展,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问题。加工贸易是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台阶,发展加工贸易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其波及效应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在我国加工贸易未能起到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我国传统加工贸易是典型的大进大出模式,原材料与零部件从国际市场上来,产成品到国际市场上去,而在国内只进行简单的加工装配,产业链条短,因而使得加工贸易对国内其它产业缺乏前向和后向的带动作用,尤其是对中上游产业,如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小。而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中上游产业一直是我国的瓶颈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因此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规模地、有效地带动基础产业的改造和进步,产业结构没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加工贸易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它阻碍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工贸易是我国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但在加工贸易特别是来料加工中,外商投资企业完全掌握市场和销售渠道,严密控制关键技术,把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大多留在境外,而中方只参与简单的加工装配环节。此外,还有些外商投资企业甚至将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工业转移到我国生产,给我国的环境带来灾害性的后果。此外,加工贸易以外商投资企业而非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的格局,造成我国原有的大工业基础和技术基础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也延滞了整个加工贸易的升级和国内配套程度的提高,从而延缓了加工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带动作用。第三,加剧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当前传统加工贸易的发展已成为造成我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这里面主要的原因是:按照国际原产地的统计原则,加工贸易中大量为其它国家和地区加工的产品再出口,扩大了统计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增加了贸易摩擦,据海关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和出口成品约70%是通过香港地区成交,由香港转口。我国出口货物在香港特区的增加值,也被美欧等国统计为从中国进口,势必扩大其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和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加剧双边贸易摩擦。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出口的数量过多且价格过低,导致最近几年外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明显增加。到2000年底,已经有29个国家(地区)对华输出产品提起反倾销,共达412起,金额达到数百亿美元。

第四,加工贸易走私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加工贸易走私给我国外贸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一方面导致国家应征税款的大量流失,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扰乱了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秩序,冲击了国内市场,特别是敏感商品走私严重影响了国内市场的供求平衡,直接冲击国内一些支柱行业和民族工业,造成极大危害。此外,加工贸易的走私现象还极易造成社会腐败的滋生。三、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改变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对加工贸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且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外部条件;我国在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也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内部条件。政府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探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一)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跨国公司开始将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外转移,国内企业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要从引用外资为主转化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齐头并进的新思路。政府要出台支持研发机构开展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和更加积极的出料加工产业引导政策,在承接境外高端产业转进的同时,将我国的饱和产业向境外转出,使加工贸易由单向转移向双向转移升级。

(二)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积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一,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要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强国内配套能力,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配套协作型企业。

第二,是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鼓励东部地区发展空间较小、已趋饱和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逐渐向中部地区转移,并辐射至西部地区,带动中西部的发展。政府在“梯次转移”中要体现区域间的政策落差,给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加工贸易管理模式。

第三,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引资量质并举的关系。吸引外资加快向有条件地区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扩展。加强加工贸易的产业分类评估,明确细化限制类、禁止类的商品目录,引入企业准入机制,通过政策上的落差,有效地将资金和资源引入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同时,政府在给予政策优惠之外,还可给予高新技术行业、高附加值加工贸易企业管理上的优惠,根据企业规模、行业特点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三)主动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创新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传统监管理念认为,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当具备生产能力,否则不得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应以有形物质为监管对象,无形知识产权的生产不能成为加工贸易监管对象。在这看似合理的理论基础上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已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如不加以调整必将严重制约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无论是高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对于跨国公司而言,产业链上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环节蕴涵的附加值最大,因此在国际分工中也是各国争夺的焦点。我国在国际分工中要摆脱单纯制造业基地的不利境地,就必须调整加工贸易监管制度,创造一切条件使产业链“上伸下延”,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当企业的产业链有效延长,产业层级向高端推进的时候,政府部门管理职能必须及时从平面监管向立体监管跃升。

(四)重视社会责任标准,协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欧美国家正在积极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这个被称为“社会责任认证”的标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没有取得认证或者存在违反标准要求的行为,就会被停单、撤单,它们的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美市场,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要求企业在加工贸易备案环节贯彻社会责任标准采取不同措施,也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五)提高加工增值含量,共同助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竞

争激烈,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相应削薄,有的企业甚至已处在亏损边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为此,政府要通过完善监管机制,抵御监管风险。如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通过“控制增量”来“提高水平”,将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淘汰出局;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出现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况及时作出反应,进行客观分析;完善进出口金额“倒挂”手册保税料件的内销补税审价机制,防止国家税收流失。在对加工增值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出备的法律监管体系,指导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加强对加工贸易的联合监管,促进守法企业转型升级,对心存侥幸的违规企业加大打击力度。

(六)发挥政府部门管理效能,着力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与流体力学相关的现象范例(12篇)

    - 阅0

    与流体力学相关的现象范文一、控制变量法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

    城乡一体化战略范例(3篇)

    - 阅0

    城乡一体化战略范文——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靖平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牛文元“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破解两大世界.....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