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现象范例(12篇)

来源:网络

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现象范文篇1

[关键词]物理学研究方法科学

现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认为,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单纯的记住一个现象、一种结果、一项规律更重要,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现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及实例归类总结。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许多种,如控制变量法、转化法、实验推理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归纳法、类比法、比较法、图像法等。

一、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某一物理量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确定其中一个因素对被研究对象的影响情况,首先,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也就是排除其它干扰因素,只改变这一因素,观察该因素的变化对被研究对象的影响情况,找出内在的规律,这就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是探究性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

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研究电流与电阻和电压之间的关系即欧姆定律;

研究电磁铁磁性的强弱与线圈匝数和电流大小的关系。

二、转化法

有些物质的形态通常是看不见的,可以通过该物质产生的各种效应来研究,也就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研究该物质。例如,风是看不见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风产生的效应如被风刮起的尘土、树叶、烟、旗面、水波来判断风向、风速。这种研究问题方法就是转化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大气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大气压产生的现象来认识它;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发光亮度来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以及电流的大小;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中的小磁针的北极所指的方向来判断磁场方向;在磁体周围撒一些铁屑来判断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情况;判断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电磁铁能够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确定;音叉发声时的振动不易观察,我们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通过观察水面的振动来判断,也可以把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并接触用细线吊起的乒乓球,通过乒乓球的振动来判断。在研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塑料泡沫颗粒,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时通过观察塑料泡沫颗粒的振动的高度来判断鼓面的振幅。

三、实验推理法

有些特定实验条件不易达到或不能达到,我们可以通过使现有的实验条件逐渐接近要达到的特定实验条件,通过现有的实验规律进行科学推理,得出特定条件下的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实验推理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在研究牛顿第一定律时,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如果受到的摩擦阻力逐渐减小,小车的运动速度变化会逐渐减少,据此可以推理得出:假如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小车不受摩擦阻力,小车的运动速度将保持不变,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时,把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入玻璃罩内,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根据这一规律可以推理得出:假如玻璃罩内被抽成真空,在周围的人将听不到铃声,据此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四、等效替代法

某些物体的物理量由于受到实验本身的特殊限制或因实验器材的条件限制,不可以或很难直接进行测量,可以通过测量与之有相同效果的物体的物理量来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相同的结论,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等效替代法,这种方法可以使要研究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在著名的“曹冲称象”故事中,大象的质量太大,在当时的条件下不便于直接测量,可以测量与之效果相同的石块的总质量,从而得出大象的质量;在电路中,一个电阻可以等效于几个电阻,几个电阻也可以等效于一个电阻,如串联电路的总电阻、并联电路的总电阻都是利用了等效的思想;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若干个分力可以等效于一个合力,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作用效果相同的若干个分力。

五、理想模型法

理想模型法就是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摒弃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想化处理,构成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研究方法,有时为了更加形象的描述所要研究的物理现象、物理问题,还需要引入一些虚拟的内容,借此来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光线、磁感线都是虚拟假定出来的,但却能形象、直观地表述物理情景与事实,方便地解决问题,通过磁感线研究磁场的分布,通过光线研究光传播的路径和方向;洪水季节,江河中的水有时会透过大坝的底层从大坝外的地面冒出来,形成“管涌”,“管涌”的物理模型就是连通器;杠杆是一种理想模型,杠杆在实际使用时,都会发生形变,这个形变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就把杠杆理想化,认为它无形变视为一个硬棒,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时不被细枝末节的因素影响,顺利地得出杠杆平衡原理。

六、归纳法

在研究某一现象的规律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与之有关的所有现象都列举出来,而是通过大量与某一现象有关的事实,从中找出共同的规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归纳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光在同一中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分子运动论;晶体的熔化特点;液体的沸腾特点;牛顿第一定律,阿基米德原理;液体压强规律;杠杆的平衡条件;功的原理;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磁感应;能量守恒定律。

七、类比法

有些物理现象、概念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和记忆,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熟知的事物来类比,找出类似的规律,类比的对象要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就是类比法。初中物理应用实例: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抽水机类比电源;用速度类比功率。

八、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理解、记忆和区别。初中物理应用实例:比较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比较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特点;比较蒸发和沸腾的条件、剧烈程度、特点、吸热;比较乐音和噪声;比较电动机和发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工作过程、能量转化;比较火电站、水电站、风电站、核电站,太阳能电站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能量转化、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可持续发展情况。

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现象范文1篇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客观上为经济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逐渐成为显学.理论经济学特别是对西方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应用经济学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货币银行学、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等学科研究者甚众。在我国,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

然而,研究流通领域经济运行的流通经济学却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陷入了低迷状态(纪宝成,2001)。21世纪是商业的世纪,正是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黄国雄,2002),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却陷入了贫困状态(夏春玉,1999)。应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复杂的、多样的流通实践更加需要正确的流通理论予以指导,研究流通理论应该得到重视,流通理论应该得到大发展。但现实却是:流通经济学被作为三级学科,流通经济学的博士点为数极少(只有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几个单位),全国大部分高校砍掉了流通经济学专业,或改为市场营销,或改为国际贸易,或改为产业经济学,如今,保留流通经济学专业(贸易经济)的只有16家。流通领域研究的专业期刊只有几家,即《财贸经济》、《商贸经济》、《中国流通经济》、《商业时代·理论版》、《商业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其他流通类期刊流通方面的文章所占比重大大减少)。

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思索。为什么在市场经济大发展,流通成为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刘国光,2001)和基础产业(黄国雄,2002)的时代,流通经济学却被社会遗忘,却出现了流通研究的低潮?夏春玉(2000)提出了四点:一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见面的假设使流通从新古典经济学的视野中消失;二是经济学的格式化过程间接影响了经济学对流通的关注和研究;三是经济现象的复杂性和经济学家认识能力的有限性限制了经济学关注流通的视野;四是马克思的流通理论并不是完整的流通理论。全国高校商经教学研究会主持的《关于贸易经济学科建设的思考》课题报告(2001)认为,西方理论缺少对交换问题的专门研究和马克思流通理论的一般性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是流通经济学出现低潮的主要原因。纪宝成(2001)指出,对贸易经济学科冲击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表现在:学科分离,内外贸专业的分离;缺乏与新学科、新专业的相互协调;非盈利专业与盈利专业相混淆;队伍建设问题。外部因素有:政府机构改革,撤销了贸易局;教育部对专业目录的调整;盲目照搬别国经验;教育学科的重理轻文等等。

这些认识也许并没有抓住流通经济学贫困的要害。首先,西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一刻也没有放弃对交换贸易的研究,从重商主义的自由贸易论到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交换论,从德国历史学派的贸易保护论到埃奇沃思方框交换契约论,无不充满着对交换、贸易的研究。西方非主流经济学,如新制度经济学也是从交易出发,研究交易费用和产权的关系,核心是研究制度和交易费用在交易中的关系,而且康芒斯把交易分为三类,其中一类就是平等的交易即交换,杨小凯、黄有光(1998)等人还尝试从分工交换的角度研究流通,杨小凯指出,如果交易效率得到提高,则国内贸易将因一国之内的分工水平提高而产生。但如果交易效率提高幅度不是很大,则在没有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时,贸易可能在各个地方性市场内进行。随着交易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全国性市场便因分工水平的提高而产生。如果交易效率继续提高的话,则高效率的分工水平便会要求更大的市场规模与之相适应,此时局限于一国市场之内的贸易和产品交换无法充分利用高水平的分工经济,因此国际贸易便会从国内贸易中产生。其次,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是十分完整的流通关系论,马克思从商品的二重属性开始,从分工入手,详细论述了商业资本的流通和商人、商业的地位和作用,阐述了商业劳动的性质和商业利润的来源,研究了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律,同时还创造性地研究了国际贸易问题。再次,内外贸学科分离本身有一定道理,因为国际贸易毕竟是不同国家的经济贸易交往,这种贸易和国内贸易不同,它时时要受汇率、关税、国家的贸易政策所制约,因此,在研究领域上与国内贸易有相当大的区别;教育部对学科调整并不会妨碍一个学科的深入研究,只要这个学科是具有生命力的,就会形成研究群体。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入门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教育部并没有规定理论经济学中有制度经济学的学科,然而还是有众多学者乐于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可见,流通经济学的贫困问题还是要从流通经济学的内部人手才能解决。本文尝试从核心概念和学科研究对象的角度进行分析,运用经济学方法论,以新的研究范式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流通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求教于国内专家同仁。

二、流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任何一种规范的经济学研究必然有其核心概念,该概念是对众多经济现象的高度逻辑抽象,概念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同时又是对事实的高度概括。

商品流通是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马克思指出,“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可见流通应该作为流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因为它反映了商品流通的实质,更能体现出流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表现在:商品流通这一概念反映了商品运行的过程,而且是社会化大生产中商品多次不断的运行,因此商品流通更能反映出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中介沟通地位,错综复杂的商品循环更能反映出流通的复杂性,才需要探究商品流通运行的规律,研究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分析商品流通的资源配置。这一概念,既包括了交换,又涵盖了市场,还暗含了商业出现的必然性,因为如此复杂的商品交换没有媒介商品所有者的商业是不可想象的。可见这一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应该成为流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对流通的专门研究,是政治经济学所难以涵盖的。因为政治经济学虽然也研究商品流通,但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揭示商业资本的增值和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资本和剩余价值。西方经济学也研究交换和贸易特别是国际贸易,而且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如要素禀赋理论、比较利益理论、H-O理论等,但它侧重于把交换看作一种外在的机制,没有触及商品流通的内核,把国际贸易作为开拓市场的手段,轻视对国内贸易的研究,西方经济学把一国内的商品流通当作一种黑箱(夏春玉,2000)。因此,流通经济学有必要把流通作为核心概念对商品流通进行专门的研究。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学科体系的构建

确定学科研究对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只有在学科对象确定后,才能确立研究范式,进而建立研究的逻辑框架,才能进行演绎推理,结合实证研究,解决研究对象的问题。目前,对流通经济学的对象有四种观点:关系论、规律论、服务论、主体论。

关系论认为,由于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中介地位,流通经济学一方面要研究流通与生产、分配、消费的外部关系,另一方面也要研究商品流通领域内的商业内部关系。规律论认为,社会商品交换既受普通经济规律的影响,也受流通过程特有经济规律的作用;流通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商品流通活动中的这些特殊规律。服务论认为流通产业是由处于商品交换和流通过程中的所有中介人即商人构成的一个特定的产业,商人从事的活动表面上看来是进行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在流通产业内提供以“为卖而买”为核心内容的商业服务活动,即为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提供服务活动;既然商业活动的本质是提供商业服务,那么,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应该是商品或商品交换活动本身,而应该是商业服务。主体论以流通领域中的每一个行为主体如商人、商业企业等为研究对象来研究流通领域中的具体问题。

以上这四种研究对象论各有特色,但是都普遍忽视了一点,即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应该研究资源配置问题。

流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必须研究流通领域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问题。即研究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推动商品运动的各种行为,如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销售等不断地社会化、规范化最终达到最优化。由于现代流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因此流通领域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实际上就演变为流通产业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这里有一个难题,就是流通领域与流通产业的关系。领域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在《资本论》里,流通领域包括两个环节,即G-W阶段和W-G’阶段。在这两个阶段,商品与货币的转化都需要有流通组织的劳动耗费,从事这类活动组织的集合就成为流通产业。因此,研究流通领域的资源配置,具体到流通产业才能够体现出来。从实践来看,人们把研究农业、工业、流通业分别作为一、二、三产业,并分别叫做农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服务经济学等。所以,可以把研究流通领域资源配置的流通经济学称为流通产业经济学。如果不从对流通领域资源配置的研究过渡到对流通产业资源配置的研究,流通经济学只能是停留在关系论、规律论的层次,无法上升到从产业层面来研究的高度。那么,对流通领域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也就难以深入。

明确了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可以大致构建流通经济学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流通的基本假设。一个学科的发展需要有该学科所公认的基本假设,一个学者的研究要形成一个体系,也必须有贯穿其所有研究工作的一致性假设,否则,其提出的理论模型之间容易出现自相矛盾而难于前后一致。笔者认为,流通经济学基本假设主要有:流通时间节约假设,假设t1<t2,设U1为花费t1给流通企业带来的效用,U2为花费t2给流通企业带来的效用,则必有U1=F(t1)>U2=F(t2);流通费用最小化假设即满足:maxC(x)stC(x)=f(x),U(x)≥U(x0);理性经济人假设,即maxU(x),stU(x)=px-cx。第二部分,研究流通产业组织理论,即流通组织的SCP分析,流通产业组织的博弈分析,流通产业的竞争模型。第三部分,研究流通产业结构,即流通产业的不同业态之间的比例关系,流通产业的规模,流通的空间结构、地区结构的均衡,流通产业布局的合理化、产业的投入产出。第四部分,研究流通产业政策,用IS-LM模型和AD-AS模型分析由于流通产业政策的变动对流通增加值的影响,同时研究各种政策的配套和协调。第五部分,研究流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流通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和溢出效应,分析国内商品流通与国际商品流通的相关关系。第六部分,研究流通产业的发展趋势,运用产品生命周期假设等研究流通业未来的发展。第七部分,流通经济学专题,主要研究流通经济学中的电子商务问题,物流现代化问题,全球化背景下流通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等。

四、流通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

经济学理论的本质就是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理论的创新来自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新解释。既然经济学的理论是一套逻辑体系,那么新的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就首先要严格遵守形式逻辑内部一致的要求,否则,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就无法说清楚。林毅夫(2000)指出,传统的经济学研究经常侧重观点的整理而忽视逻辑分析和推导,经常也只讲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观点、想法和主观愿望,常以个人的判断或其他经济学家的观点、理论替代逻辑推论,或是以比喻代替推理,所以,难以形成逻辑体系。现有的流通经济学普遍采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而且不重视逻辑分析和推导。有些流通经济学教材和论文还停留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论阶段,许多内容缺乏系统深入的分析研究,就贸然下结论,结果使流通经济学在逻辑结构上十分松散,没有形成一套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种研究方法,只重视证实主义,而忽视证伪主义的运用,结果造成许多问题甚至使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也难以形成共识,造成进一步研究的困难。比如对流通与生产的关系的认识,有生产决定论、流通决定沦、生产流通相互决定论等等,一直在学术界难以形成共识,虽然从事流通研究的大部分学者倾向于流通决定论,但是,在工业化时代,在物质产品没有十分丰富,在工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和GDP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时代,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经济数据的有力支持,这种观点难以得到大多数从事经济研究的人的支持。这也是流通经济学一直强调流通重要,流通业是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实际上却不为政府和社会重视的重要原因。而制度经济学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就是在建立了交易费用这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与市场关系的替代的思考,运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基础上推论出科斯定理,从而赢得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

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现象范文篇3

物理学中的思想方法是求解物理问题的根本所在。通过学习并尝试运用各种物理学研究方法解决问题,可以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断地提高科学素养。其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领会物理概念、规律和方法,近几年来各省市的中考试题也加强了对物理研究方法的考查。但这些知识又散布在初中物理课本各处,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的掌握这一部分知识,下面我就将物理学中这些常用的思想方法分类讲解,希望能给到同学们启示。

一、控制变量法

对于多个因素影响某一物理量的问题,在进行探究时,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某一物理量是否有影响,最终把多个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一因素的问题,这种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这是初中物理中最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初中物理涉及的实验主要有:1.影响液体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4.研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5.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6.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7.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8.导体的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9.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10.探究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11.探究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的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12.研究电磁铁的磁性强弱跟哪些因素有关;13.探索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14.研究电磁感应现象;15.比热容的引入。

【典例】

1.由于电压和电阻两者都可能影响电流大小,用实验研究它们的关系时,可以先保持电压不变,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然后保持电阻不变,探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了欧姆定律,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以下问题的研究中(1)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得出牛顿第一定律;(3)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4)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应用了“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的是()

A.(1)(3)B.(1)(2)C.(2)(4)D.(3)(4)

解析:(2)是应用了实验推理法,(4)应用了理想模型法,所以答案为A。

二、转换法

物理学中,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研究方法就叫转换法。

初中物理涉及的实验主要有:1.空气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空气流动(风)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2.分子看不见、摸不到,不好研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去认识它;3.电流看不见、摸不到,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根据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4.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5.再如,有一些物理量不容易测得,我们可以根据定义式转换成直接测的物理量。在由其定义式计算出其值,如电功率(我们无法直接测出电功率只能通过P=UI利用电流表、电压表测出U、I计算得出P)、电阻、密度等。6.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我们转换成测排开水的体积;7.我们测曲线的长短时转换成细棉线的长度;8.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化成测拉力的大小;9.大气压的测量(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化成求被大气压压起的水银柱的压强);10.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转化成测刻度尺的长度;11.测液体压强(我们将液体的压强转换成我们能看到的液柱高度差的变化);12.通过电流的效应来判断电流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电流);13.通过磁场的效应来证明磁场的存在(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磁场);14.研究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我们无法直接感知内能的变化,只能转换成测出温度的改变来说明内能的变化);15.在研究电热与电流、电阻的因素时,我们将电热的多少转换成液柱上升的高度。

【典例】

1.分子运动着看不见、摸不着、不好研究,但科学家可以通过研究墨水的扩散现象来认识它,下面是小红同学在学习中遇到的四个研究实例,其中采取的方法与刚才研究分子运动的方法相同的是()。

A.研究电流与电阻、电压关系时,先使电阻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然后再让电压不变去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B.用小磁针研究磁场方向。

C.电流看不见、摸不着,判断电路中是否有电流时,我们可以通过电路中的灯泡是否发光来确定。

D.研究电流时,将它比作水流。

解析:A答案应用的是控制变量法;D答案应用的是类比法。所以正确答案:BC

三、等效法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物理特征、过程和物理量要想直接观察和测量很困难,这时往往把所需要观测的变量换成其它间接的可观察和测量的变量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就是等效法。也可以这样说:“等效替代法”就是在特定的某种意义上,在保证效果是相同的前提下,将陌生的、复杂的、难处理的问题替换成熟悉的、容易的、易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初中物理涉及的实验主要有:1.在研究物体同时受几个力作用时,引入合力(力的合成);2.曹冲称象;3.串并联电路中,引入总电阻;4.阿基米德原理表达式:F浮=G排;5.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用了两根等长的蜡烛;6.物体的重心

【典例】

例: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讲A和B一前一后竖直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是始终再蜡烛A的一侧观察。

(1)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当_____________,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实验时,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体_____________关系;两段蜡烛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_____关系。

(3)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选填“能”或“不能”)进行,因为。

解析:拿一支相同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好像蜡烛B也被点燃了,这时蜡烛B就可以代替蜡烛A的像的位置和大小。这就是等效替代法在实验中的具体运用。采用玻璃板做实验,是因为玻璃板既能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又能透过玻璃板看到后面的物体,便于确定蜡烛A的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直尺能过测量到玻璃板的距离,也能测出像到玻璃板的距离,从而比较像与物体到玻璃板距离的关系。

答案:(1)蜡烛B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2)到玻璃板的距离;大小;(3)不能,不能确定蜡烛A的像的位置。

四、科学推理法、理想实验法(实验推理法)

理想实验是实验与抽象思维的完美结合,它以真实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经过合理推理,将研究对象加以“纯化(理想化)”,略去无关或次要因素的影响,概括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理想实验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概括、抽象、推理得出规律的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且这种方法是在实验基础上用已知的规律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规律做出科学的预见。

初中物理涉及的实验主要有:1.牛顿第一定律;2.真空不能传声;3.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

【典例】

1.研究物理问题时经常用到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就是在实验基础上进行理想推理而得出结论,研究以下问题的方法与此方法相同的是()

A.分子热运动B.牛顿第一定律

C.电阻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的关系

D.磁场用磁感线来描述

解析: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微观运动而形成的,但分子很小,不可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分子的运动,这时可以通过转换法,由观察扩散实验的宏观现象直接反映分子的热运动。研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研究磁场的分布规律时,依照铁屑在磁场中排列的情况,画出一些有方向的曲线,实际上磁场周围并没有这些曲线,这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人们采用的理想模型法。

答案:B

五、类比法

如果对一个物理现象或过程与另一物理现象或过程进行比较,找到若干相同或相似之处,并以此为依据,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推移到另一对象中去,得到后一对象的结论,这就是类比法。换句话说就是在学习一些十分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量时,由于不易理解就拿出一个大家都能看见的与之很相似的量来进行对照学习。如:电流的形成、电压的作用通过以熟悉的水流的形成,水压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进行类比,从而得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的结论。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水压迫使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流动,使水管中形成了水流;类似的,电压迫使自由电荷做定向移动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抽水机是提供水压的装置;类似的,电源提供电压的装置。水流通过哦轮时,消耗水能转化为哦轮的动能;类似的,电流通过电灯时,消耗的电能转化为内能。我们学习分子动能的时候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学习功率时,将功率和速度进行类比。通过类比,用大家熟悉的水流、水压的直观认识,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电流、电压等知识跃然纸面,栩栩如生。

初中物理涉及的实验主要有:1.电流比作水流;2.电压比作水压;3.声波比作水波;4.分子的动能比作物体的动能;5.功率的定义比作速度的定义。

【典例】

1.我们在学气压强时,发现大气与液体有相似的性质,因此对照液体压强知识来学气压强,这种学习方法叫()。

A.比较法B.模型法

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现象范文篇4

关键词:统计学;规律;能力

在我国职业学校财经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开设有“国民统计”或“统计学概论”这一要求较高,较难学习的课程。如在“国民经济统计概论”这一自学考试课程中,因为各个章节的学习各有方向侧重,未能将一些有着共同规律的公式归纳整理起来。如在介绍人口数时,出现了“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迁入人口数-迁出人口数)”。在介绍固定资产的平衡关系时,出现了“年初固定资产+本年增加固定资产-本年减少固定资产=年末固定资产”。在介绍社会商品购买力时,出现了“本期全部商品购买力=本期形成商品购买力+期初结余商品购买力=本期实现的商品购买力+期末结余的商品购买力”,以及“本期全部商品供应量=本期形成的商品供应量+期初结余的商品供应量=本期已实现的商品供应量+期末结余的商品供应量”。类似的具有共同原理的知识分布于“国民经济统计概论”不同章节,针对的是国民统计中不同方面问题,此类公式本身较长,单纯记忆花费时间较多,应该更注重总结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在复习过程中,利用一节专门的课时进行规律的总结,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归纳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并思考,从接触基础知识“流量”与“存量”,总结相关规律,更好地进行理解,贯以教师引导,对一些相关的统计学中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连接紧密的知识体系,能令学生更好地领会并掌握这一系列的知识。

这一节课,将下列知识概括为一个知识体系:①“流量”与“存量”的理解与区分;②“期初量+新增量-减少量=期末量”类型公式的理解与归纳;③“平均库存”的理解;④“流量周转次数”计算的原理与应用。

以“流量”与“存量”基础知识理解与区分为开始,通过演化得到其他的规律,而后将各个学习章节的相关内容归纳出来,更好地将原本分散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整体,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统计》课程开设于职业学校中职或高职的二三年级,是财经类自学考试较晚开设的考试科目。十七八岁的职校学生对于抽象规律的总结已经有一定的能力和经验,对于由直观印象转化为知识较有兴趣且喜欢新事物,能够较快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得出规律。但不愿处理较为复杂的记忆工作,并且对知识规律的总结主动性与能力仍较为欠缺,而对于教师已得出的结论乐于接受,并能主动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这样一节归纳课设计中,应该以展示“流量”与“存量”的内容为开头,注意循序渐进。将最基本的内容介绍分析清楚,而后再将相关公式的规律通过“流量”与“存量”形象化地展现出来,通过类比,得到规律,进而对同类知识进行归纳,进一步发展。在“平均库存”的理解上,应使学生注意求解方式间接与可操作性的原因。在“流量周转”问题中,应使学生注意到“流入”与“流出”的区别。

如何区分“流量”与“存量”是基本的任务,但又是较为困难的任务;对于“流量”与“存量”不断变化的把握,求解平均“流量”与“存量”也是在讲解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方面。介绍规律过程中,这些困难是不可回避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对一系列有联系的知识理解更深一步,记忆知识不再停留在字面意义上,更好地运用相关规律与结论处理有关习题。本节课并不是单纯说教,而是通过使用在统计课上不曾出现过的教具,如能够控制流出量的漏斗,有刻度的烧杯,已经着色的水等实验器具,进行直观或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并总结规律。如果使用多媒体演示,可以事先做好视频,甚至课后共享;若条件允许,也可以现场操作,让学生动手,进行试验,进行总结。通过采用这一“演示”——“总结”,拓宽学生的思路,牢固掌握知识,并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过程如下。

复习“流量”与“存量”。①流量: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过程的总量。强调特点:各个指标数值相加有意义,指标值的大小与包括的时间长短有直接关系。②存量: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在某一时刻的总量特点。强调特点:指标不具有可加性,指标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长短没有直接联系。

演示1:通过漏斗,向一个有刻度的烧杯注水。漏斗也可改为滴定管,可保存水。演示用水事先染色,便于师生观察。开始时,漏斗或滴定管内预存一定的水,计水量①,烧杯内开始时无水。然后向漏斗中均匀倒水,同时漏斗下端出水流入烧杯。一定时间后暂停,此时漏斗中为水量②,可与倒水之前水量不同,此时烧杯内水量计为⑴,而后换一个空烧杯进行下一阶段演示,继续向漏斗中均匀倒水,同时漏斗下端出水流入烧杯。一定时间后暂停,此时漏斗中为水量③,第二个烧杯此时水量计为⑵。

提问:漏斗中流出的水量⑴、⑵,与漏斗中的水量①、②、③,按前后时间段,⑴+⑵与①+②+③哪个有意义,即具有可加性?水量⑴、⑵、①、②、③多少与时间长短是否直接相关?由此推断:哪些是流量,哪些是存量。

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实验;习题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98

习题教学是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有些习题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纯理论分析,相当一部分学生往往弄不懂、想不通,不容易理解和掌握、难入角色,兴趣也不高。这主要是初中学生的思维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还不大习惯使用物理公式做抽象的推理,如果在推理之前或之后,通过有关具体、生动的物理实验,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并把从实验中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使习题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并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1.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S,两只灯泡都不亮,且电流表与电压表的指针都不动,现将两灯泡L1和L2的位置对调,再次闭合开关时,发现两只灯泡仍不亮,电流表指针仍不动,但电压表的指针却有了明显的偏转,该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A.从a点经电流表到开关这段电路中出现断路

B.灯泡L1的灯丝断了

C.灯泡L2的灯丝断了

D.电流表和两个灯泡都坏了

由题意可知答案选C。

引导学生分析:由题意知:闭合开关S,两只灯泡都不亮,且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指针都不动,说明电流表中没有电流通过,灯泡L1两端的电压为零,电路故障是电路断路,分析到这里,学生容易理解,当两灯泡位置对调,再次闭合开关时,两灯泡仍不亮,电流表指针仍不动,说明电路中仍没有电流通过,(注:通过电压表的电流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电路故障是开路,而电压表指针有了明显的偏转,说明电压表与电源是连通的,即:电流由电源正级、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和灯泡L1形成电流通路。由于电压表电阻很大,灯的电阻与电压表电阻比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可以看成电压全部加在电压表两端,可见,电路开路是灯泡L2的灯丝断了引起的。即当串联电路中只有一处开路时,电压全部加在开路两端。

但是,部分学生还是有些不理解,认为既然电压表指针会转,说明有电流通过(部分学生对通过电压表的电流很小就可以使电压表指针偏转理解不透),灯L1应该会亮,这时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使学生看到此实验,当学生看到电压表与灯L2(灯L2灯丝断了)并联时,灯L1不亮,电流表无示数,而且电压表的示数等于电源电压时,把灯L2取下,放上好的灯,这时两灯都亮,电流表、电压表都有示数,此时,学生露出了理解的笑容。特别对于习题中难理解的问题,如电路中的短路、开路的现象,应该多鼓励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学校提供器材,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体会在电路中发生短路、开路会产生什么现象,这样做不仅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起到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力避纯理论推导,防止使学生感到形式单调、枯燥无味。符合初中学生对于直观、形象的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的特点。

例2.一只装有石块的小船浮在水池中,若将石块投入水中水面的高度如何变化?

先让学生讨论分析,有的学生认为水面的高度不变,有的认为水面高度上升,这部分学生认为石块投入水中多了石块排开水的体积,有的认为水面下降,意见不统一。

这是一道浮力的综合提高题,物理过程比较隐含,比较抽象,要完成一个较复杂题目的求解往往需要建立多种关系,而这种联系往往不是单一的。对于逻辑推理能力不强的同学来说,往往相关知识是具备的,但各种关系交织在一起,理不出头绪。此时最好用实验帮助学生理解。

用透明的5升装的油桶的下半部装水做为水池,用烧杯当船,并采用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和现象打在幕布上,既把石头放入烧杯中,让它漂浮在水面上,记下此时的水面高度,同时观察烧杯浸入水中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然后把石块取出放入水中,结果明显看到烧杯排开水的体积减少,水面高度明显降低。

再通过画如图所示分析,装有石块的小船浮在水池中,让学生认真仔细观察比较,水面高低是由水的体积(水的体积不变),与小船(当石块在船上时)浸在水中体积(或小船排开水的体积与石块排开水的体积之和)决定的,学生很快找到只要比较石块投入水中前,船排开水的体积与石块投入水中后,船与石头总排开水的体积的大小,就可以判断水面高度的变化了,再利用物体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列式就很容易可以解出此题,从而使学生顺利掌握了此题。再拓展到漂浮在水面上的小船中装有密度比水小的物体,如木块,当把木块扔到水中时,水面的高度如何变化?学生这时能很顺利解出。

例3.猴子分萝卜,把一个粗细不均匀的萝卜用细线悬挂起来,若通过悬挂点沿竖直把萝卜截成两段,每个猴子分一段,谁分到的萝卜质量大?

对于这道题的解释,看去不难:悬挂点(支点)在不均匀萝卜的重心位置的下方,(由二力平衡条件可得)若把支点当做转动轴,不均匀萝卜可以看做两部分组成的如图随顺所示,它们所受的重力分别作用在它们的重心上,分别用G1、G2表示,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得G1L1=G2L2,粗短的一端力臂L1较短,细长一端的力臂L2较长,粗短一端所受的重力G1较大,由m=G/g知,粗短一端的质量较大。

这道题的解释看上去简单,但从学生的作业情况可以发现,学生作业效果不佳。通过向学生了解,部分的学生觉得这道题比较抽象,无从下手。于是,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后,要求学生回去,利用萝卜做这个实验,并称一称这两段萝卜后,再重新做这道题,发现学生的作业效果比原来好了很多。通过这道题,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与实际生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更加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探究方法学生实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27-01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想象丰富,创造力强。而探究式实验教学正是以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的特点激发着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参与意识。

1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特点

1.1转变教师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是实验的主体,学生只是旁观者、知识的单项接受者,学生无能力可言。探究实验教学则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进行试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几个阶段,帮助学生建立探究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由此激发其主动参与的热情。

1.2重视学生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它表现为:第一,强调身体性参与。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强调“实践”,强调“考察”,强调“探究”,强调“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而探究性实验教学正是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2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法

2.1由生活现象入手,巧设探究问题

俗话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生活现象入手,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和猜想,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引发他们探究实验的欲望。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先准备生活中常见的几件物品对比:(1)照相机照片、本人高度;(2)投影机、课本上的字、屏幕上的字;(3)放大镜、头发丝。针对对比实验提出疑问,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原因何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出疑问: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有的缩小、有的放大,有的正立、有的倒立,那么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什么呢?

带着问题进入实验课题,让学生观察到物距改变了,成像情况也随着改变。这时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呢?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会不会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有关呢?带着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这样,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物理中的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养成良好的探究素养。

2.2鼓励学生动手实验,分析物理规律

现代教育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物理实验教学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的多参与到动手实践活动中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分析内在的规律。

例如:在“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先引导学生回忆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提出问题:你对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有什么样的设想?请提出你要研究的问题以及你对该问题预测的结果。学生有以下猜想:IA=IB=IC或IC=IA+IB,猜想后引导学生实验:

在并联电路中先用2节干电池研究,得到结论。并多次测量,避免偶然性。接着3节干电池进行研究,看是否还有以上结果。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得到一组数据如下:C点电流0.78A、1.6A。B点电流0.46A、1.2A。A点电流0.32A、0.42A。

当用2节电池的时候,得出结论:IC=IA+IB与先前假设一致,很多同学也是得到这一结果。但当用3节电池的时候,却有:0.42A+1.2A=1.62A(IC=1.6A),到这里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干路电流与各灯泡的电流之和不相等?这时各小组成员围绕这一问题积极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式中测出I=1.6A,可能出现读数错误;有的同学认为是不是一次测量结果不能代表正确的结论。学生实验后教师小结:在数据分析中,多数学生是想直接得出IC=IA+IB的结论,而且说得也有道理。经过探究过程我们知道:学生确实有很多问题想去弄清楚它,教师关键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让他们验证自己的猜想。大胆猜想、敢于疑问、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2.3重视实验方法,提高探究效率

(1)重视控制变量法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渗透于每个实验,也是实验考试重点。涉及到此法的物理实验有很多,这一试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形成一个主动、多元、动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自己找到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例如: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的实验中,如果探究磁性强弱与电流的关系,那么就要控制保持线圈匝数不变,而要改变电流大小,观察吸引铁钉的数目,从而判定磁性强弱。在该实验中,如何改变通过电磁铁的电流呢?方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如果探究磁性强弱与匝数的关系时,那么就要控制保持电流不变,而要改变线圈匝数多少,观察吸引铁钉的数目,从而判定磁性强弱。

(2)重视类比法的运用

类比法是借助于一个比较熟悉的对象的某些特征,去理解和掌握另一个有相似性的对象的某些特征。但类比的两个或两类对象要有共有的相同或相似处。典型类比:借助于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水压”来类比“电压”,用水流形成来类比电流的形成。用一个电阻代替串联或并联的总电阻。以紧握的右拳头类比为螺线管,四指为线圈并指向电流的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一端为北极。

(3)重视转换法的运用

一些比较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微观现象,要研究它们的运动等规律,使之转化为学生熟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现象来认识它们。这种方法在科学上叫做“转换法”。

转换法的例子:用被撞击的木块移动的距离转换物体的动能的大小。用烧瓶中液体升高的温度来转换电阻丝放出的热量多少。磁场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可以根据它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比较势能的大小时可以根据木桩被撞击陷入沙中的深度来判断。声音产生的原因可以用小物体的振动来体现。无法直接测出大气压的值,转换成求被大气压托起的水银柱高度的压强;灯泡的亮度反映电阻的大小;根据二力平衡,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等。

3结语

总之,探究实验的目标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转化为知识的探究过程,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细心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现象范文篇7

关键词:情境教学;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012)2(S)-0017-2

1引言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潜移默化,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物理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关键,使学生对所设置的情境感兴趣并激发其求知欲,寓教于乐。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思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热情萌发于渴望和需要的心理,而这种渴望和需要往往来源于好奇、疑问和兴趣,他们的好奇、疑问和兴趣又常常产生于一定的情境。可见,创设情境是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自觉性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物理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鲜明的直观形象,并且融趣、疑、难为一体,是创设思维情境的良好素材。

2案例分析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探究的动力,利用实验创设“悬念”情境,有效导人新课。“悬念”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是一种认知的张力。

案例:《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震撼的美军电磁炮实发录像,依靠电磁效应为炮弹提供能量,炮弹出膛速度达到7倍音速,发射能量高达创记录的10.68兆焦耳。它具有普通火炮无法比拟的优势:炮弹的速度快、射程远、精度高、威力大。

“隔山打牛”实验,在一块木板前面挂一个线圈,给线圈通电,请一位同学隔着木板给线圈发力。线圈往外运动。谜底揭晓:原来他带的手套里隐藏着一块磁铁。磁铁对通电线圈产生力的作用。

(2)利用实验创设情境,有效推进知识探究

猜想:哪些因素会影响导线受力的方向?(可能与电流的方向、磁场的方向有关)

利用图l所示安培力演示器(金属导轨、磁体磁场、金属棒)、学生电源实验探究安培力方向相关因素。

①改变磁场的方向,力方向改变

②改变电流的方向,力方向改变

与学生一起分析:I和B的方向会影响导线受力的方向。

进一步探究:安培力的方向与I和B的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

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出安培力方向与,和l和B的方向间的关系。分析得出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个手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使四指指向电流的方向,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安培力的方向。(如图2所示)

安培力演示器还可以定性探究安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

调节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平行时,通电导轨静止不动,不受安培力!

调节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垂直时,磁场强弱一定,电流越大,安培力越大;电流大小一定,磁场越强,安培力越大。

(3)左手定则应用也可以创设实验情境探究三:电流间的相互作用。

电流产生磁场,放在磁场中的电流又会受到力的作用,那么电流与电流之间有没有相互作用?有什么样的作用?

例:如图3显示间会通过磁场发所示,两条平行的通电直导线之生相互作用。在什么情况下两条导线相互吸引?什么情况下相互排斥?

先做实验,观察现象。平行直导线通同向电流吸引。反向电流排斥,再引导学生用右手螺旋定则和左手定则画图、判断。

变式:给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一根柔软的弹簧悬挂起来,使它的下端刚好跟槽中水银接触(如图4所示),通电后,会发生怎样的现象?

学生通过视频观察现象:构成闭合回路后弹簧上下跳动,弹簧下端与水银接触处反复出现火花。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电路接通,有电流经过弹簧,由于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弹簧收缩;弹簧与水银分开,电路断开,弹簧中没有电流,弹簧由于自身重力伸长,下端再次浸入水银中。

探究四:旋转的液体(如图5)

这个实验是书后的“做一做”,主要为了练习左手定则。在培养皿中间放一个铜柱接电源正极,边缘放一个铜圈接电源负极,里面放盐水溶液。将蹄形磁铁的两极分别放在培养皿的上下位置。电源用两节1.5伏干电池。接通电源后,液体开始旋转,改变电流方向或磁场方向,液体反向

先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本节所学知识给出解释。

3总结

学生经常在物理情境的建立和理解上陷入尴尬境地,实际应用时无法理解和运用物理规律,造成原本简单的问题无法解决。这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那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公式和难以理解的物理过程,同一些具体、形象的实验、模型及可视性较强的图象联系起来,巧设实验情境。使学生在物理情境之中,较容易地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物理知识几乎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学生身边的物理事实和现象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感知所要进行的学习是有意义及有实用价值的。

参考文献:

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现象范文1篇8

Abstract:Hydromechanicsisacoursecombiningtheorywithpracticeandhasabstractconcept.Thetraditionalteachingmethodisdifficulttoachievegoodteachingeffect.BasedonthepracticeandexplorationintheteachingprocessofHydromechanics,thispaperproposessomesuggestionsandmeasuresfortheteachingreform.

关键词:流体力学;过程装备与控制;教学改革

Keywords:Hydromechanics;processequipmentandcontrol;teachingreform

0引言

《流体力学》课程主要描述自然环境中的流体运动的一般规律及特定条件下流动机理。其内容涉及基本概念的理解、公式推导、计算方法等。考虑到大二学生尚未接触实际工程问题,因此教学双方对流体力学的学习过程均存在困惑。本文针对流体力学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过程中遇见的问题,对《流体力学》教学改革进行相关探索,总结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提出相应改进方案。

1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

首先,以《流体力学》教材中所采用的大量流场图片为例,对流场理解的正确与否决定其学习流体力学的兴趣与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授课教师手绘流线等方法来说明流体的流动过程,在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流场仅仅是枯燥的曲线静态分布,无法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流动机理有进一步深刻认识和理解,从而降低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流体力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制作一些流体运动的Flash动画演示把流动的特性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表现形式相对新颖、活泼、再加上图文并茂的效果,使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有趣的物理流体现象,通过这一环节的改进,可以主动改变沉闷的教学过程,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流体力学》教材中涉及了大量的基本概念、假设、原理及公式推导等,据统计大量公式的推导过程占据板书时间的较大比例,这有可能造成教师无法在有效课时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降低教学效率。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PPT多媒体技术,复杂繁琐的公式推导可以较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理解公式有较大好处。一旦形成这样的教学场景,那么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必将可以细致透彻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灵活采用各种PPT制作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多媒体”变成单媒体”,在《流体力学》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多集中于流体运动学与动力学基础、圆管流动、薄厚壁孔口出流、缝隙流动及气体动力学基础等。

此外,考虑到多媒体教学蕴含的信息较大,合理分配PPT播放时间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掌控能力是一个挑战。如果整个教学过程从头到尾充斥着大量复杂的信息、不停转动的画面,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速度,像电视或电影画面那样一闪而过,不断向学生灌输,这样的‘填鸭’式教学形式会引起学生的‘消化不良’,扼杀了学生创作的机会”。

2建立新的教学手段模型,提高考试成绩

本文所建立的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为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考试成绩,采用立体式的教学手段。该模型包括以下四项内容:情景式启发,多媒体技术,工程实例讲解,动态视频辅助。

情景式启发属于现代教学论范畴,创造一定的休闲、放松、特色”的学习环境。通过营造启发式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获得更加美好的学习体验。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

工程实例讲解是以学生常见的工程问题作为引入点,但同时大部分同学对该类问题理解不深或是出现偏颇。结合该类问题,解释其中所蕴含的流体力学定理,加深学生对该问题及相关定理的认识,无疑有利于学生学习流体力学。

动态视频辅助是一些在实际生活中难以见到,但又属于流体力学理论范围的现象再现,通过这些视频可以加深学生对流体力学相关理论的理解。

最后可以发现: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的班级,无论是考试的优良率还是平均分数均比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解的班级高出约15%左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3重组教学内容,调整知识布局

根据《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借鉴国内外对本课程改革的成果,按照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以流体的流动为主线,将相关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能够相互促进的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不动的液体,主要讲述流体基本概念与流体静力学内容;第二部分是运动的液体,使学生掌握流体运动学及动力学规律,对简单的管道流动及缝隙流动有定性及定量的认识;第三部分是运动的气体,可以把这章内容采用视频播放加师生互动方式讲解,来培养学生独立自学的能力。

4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流体力学》实验是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因为它的实验课题是以流体运动为背景的,如毕托管测速实验,雷诺实验等典型实验。通过选取典型的实验现象给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加深学生对流动原理、流场结构特点等信息的了解。同时教师在指导流体力学实验过程中可对部分操作手段进行相应改进,也可设计并提出一些新的实验内容。合理利用已有条件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5结束语

《流体力学》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作,本文从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技术,建立新的教学手段模型,提高考试成绩,重组教学内容调整知识布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等三个方面论述了相关经验和具体的实施手段。虽然在一些方面探索出若干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相对薄弱。改进教学手段,引入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等均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接受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课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现象范文篇9

[关键词]物理教学电磁学电磁场电路

物理教材中所阐述的内容主要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理论是建立在牛顿时空观的基础上,以力学、电磁学为重点。本文就电磁学部分的教学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电磁学的知识体系

电磁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运动形式。电磁学的研究范围是电磁现象的规律及其应用,其具体内容包括静电现象、电流现象、磁现象、电磁辐射和电磁场等。为了便于研究,把电现象和磁现象分开处理,实际上,这两种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透彻分析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才能使孤立的、分散的教学变成系统化、结构化的教学。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真分析教材。

1.电磁学的两种研究方式

整个电磁学的研究可分为以“场”和“路”两个途径进行。只有明确它们各自的特征及相互联系,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场是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电磁学部分完全可用场的概念统一起来,静电场、恒定电场、静磁场、恒定磁场、电磁场等,组成一个关于场的体系。

“路”是“场”的一种特殊情况。物理教材以“路”为线的框架可理顺为:静电路、直流电路、磁路、交流电路、振荡电路等。

“场”和“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麦克斯韦方程是电磁场的普遍规律,是以“场”为基础的,“场”是电磁运动的实质,因此可以说“场”是实质,“路”是方法。

2.认识物理规律

规律体现在一系列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原理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中。

物理定律是在对物理现象做了反复观察和多次实验,掌握了充分可靠的事实之后,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的关系,并把这些关系用定律的形式表达出来。物理定律的形成,也是在物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

“恒定电流”一章中重要的物理规律有欧姆定律、电阻定律和焦耳定律。欧姆定律是在金属导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金属导电、电解液导电适用,但对气体导电是不适用的。欧姆定律的运用有对应关系,电阻是电路的物理性质,适用于温度不变时的金属导体。

“磁场”这一章阐明了磁与电现象的统一性,用研究电场的方法进行类比,可以较好地解决磁场和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电磁感应”这一章,重要的物理规律是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和楞次定律。在这部分知识中,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将各知识点串起来的主线。本章以电流、磁场为基础,它揭示了电与磁相互联系和转化的重要方面,是进一步研究交流电、电磁振荡和电磁波的基础。电磁感应的重点和核心是感应电动势。运用楞次定律不仅可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能量是守恒的。

“电磁振荡和电磁波”一章是在电场和磁场的基础上结合电磁感应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提出电磁振荡形成统一的电磁场,对场的认识又上升了一步。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总结了电磁场的规律,同时也把波动理论从机械波推进到电磁波而对物质的波动性的认识提高了一步。

3.通过电磁场所表现的物质属性,使学生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的观点

电现象和磁现象总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大量实验证明,在电荷的周围存在电场,每个带电粒子都被电场包围着。电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位于场中的其它电荷有力的作用,运动电荷的周围除了电场外还存在着磁场。磁体的周围也存在着磁场,磁场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磁场的基本特性就是对处于其中的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科学实验证明电磁场可以脱离电荷和电流而独立存在,电磁场是物质的一种形态。

运动的电荷(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对其它运动的电荷(电流)有磁场力的作用,所有磁现象都可以归结为运动电荷(电流)之间是通过磁场而发生作用的。麦克斯韦用场的观点分析了电磁现象,得出结论:任何变化的磁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任何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周围空间产生磁场。按照这个理论,变化的电场和变化的磁场总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场,这就是电磁场。电磁场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电磁波。转从场的观点来阐述路。电荷的定向运动形成电流,产生电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电荷;二是存在电场。导体中电流的方向总是沿着电场的方向,从高电势处指向低电势处。导体中的电流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例,即导体中形成电流时,它的本身要形成电场又要提供自由电荷,当导体中电势差不存在时,电流也随之而终止。

二、以知识体系贯穿始终,使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融合

1.场的客观存在及其物质性是电学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电场部分是学好电磁学的基础和关键。电场强度、电势、磁感应强度是反映电、磁场是物质的实质性概念。电场线、磁感应线是形象地描述场分布的一种手段。

2.电磁场的重要特性是对在其中的电荷、运动的电荷、电流有力的作用。在教学中要使学生认识场和受场作用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比如,场不是力,电势不是能等。场中不同位置场的强弱不同,可用受场力者受场力的大小(方向)跟其特征物理量的比值来描述场的强弱程度。在电场中用电场力做功,说明场具有能量。通常说“电荷的电势能”是指电荷与电场共同具有的电势能,离开了电场就谈不上电荷的电势能了。

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现象范文篇10

关键词绕流物体雷诺数大学生创新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RelyonStudents'InnovativeProjectsandExplore

MechanicsExperimentTeachingMode

LANYamei,XIAOShigui,LIMing,WANGShiming,SONGQiuhong,LIUShuang

(ShanghaiOceanUniversity,Shanghai201306)

AbstractBysummingupacollegeinnovativeproject,namelytheflowaroundobjectsofdifferentshapesforcewindtunnelexperimentalstudytoexploretheroadofinnovationpracticeamechanicalexperimentteachingreform.Studentsthroughtheimplementationofinnovativeprojects,thetraditionalexperimentalteachingmodelcanbeimproved,experimentalteachingcontentcanbeenrichedgreatlyenhancedtheabilitiesofstudents,trainingthestudents'creativethinking,willtrulymovetothelaboratoryclassroom,applywhattheylearntoimproveoverallqualityofstudents.

Keywordsflowobjects;Reynolds;collegestudents'innovation;experimentalteaching

本文对一项上海海洋大学市级大学生创新计划进行总结,该项目主要针对不同形状绕流物体受力进行风洞实验研究,从模型的设计制作到实验测试、实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每个环节都由学生亲力亲为,真正将课堂转移到了实验室,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充分利用了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将生活中的现象以模型的方式抽象出来,用实验的方法解释说明,得出更深刻的科学证明,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

1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背景及内容

为什么打高尔夫球比光滑圆球打得更远?为什么鱼雷的头部接近流线型?为什么场地自行车赛的运动员都要带一顶具有尖尾巴的帽子?风对汽车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迎风面还是背风面?很多人对以上流体力学现象缺乏认识,这主要是因为流体变化难以用肉眼观察、辨认,必须借助相应的流体测试仪器进行分析研究。这些绕流物体阻力问题同尾部漩涡流有关,用风洞结合现代流体力学测试技术可得到阻力变化规律。

在流体中运动的物体统称为绕流物体。绕流的运动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流体运动,物体静止,流体绕过物体运动;另一类是物体运动,流体静止,物体在流体中运动;当然也可以上述两种运动都有。前者运动如河水绕过桥墩、风吹过建筑物;后者如船在水中运动、飞机在大气中飞行、以及粉尘、泥沙在空气和水中的沉降等。对于后一类运动,可以在运动的物体上建立动坐标系,而将运动转换为流体相对于动坐标系的运动。就研究流体与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问题而言,两者是等价的。

粘性物体绕有曲率物体运动时,在物体后部紧贴壁面区域,将产生逆压梯度。后部靠近壁面的流体在逆压的作用下,将产生倒流现象,并发展成旋涡,这就是曲面边界层的分离现象。一旦产生该现象,边界层的厚度将明显增加,物体后部将形成尾涡区,将外部势流隔离于壁面之外,使得作用在物体上的压强分布具有前后不对称性,且后部的压强小于前部,这种不对称的压强分布产生的合力与来流方向相同,定义为压差阻力。由于物体后部的逆压梯度大小与物面形状紧密相关,因此压差阻力又被称为形状阻力。

流体绕过物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按其方向不同,可分为阻力和升力。前者包括摩擦阻力和压差阻力两部分。摩擦阻力是由于流体与物面摩擦而产生的应力,可用边界层理论计算,而形状阻力一般通过实验测定。绕流阻力用无量纲的阻力系数来表示,计算公式为:

=

式中为绕流阻力;为流体的密度;为来流速度;为物体特征面积,即水平最大截面积。此外,研究发现,雷诺数的大小会影响阻力系数,计算公式为:

=

式中为特征长度;为流体的运动粘度;为来流速度。

本创新实验在风洞中进行,实验对象为直径80mm的圆板、圆锥、半球,后部由细长支撑架固定。实验中用到的设备主要有:直流式低速风洞,是实验中风的来源,将圆盘置于风箱中,用来测定各个物理量,采用风速调频仪调节频率,进而调节风速;YD-28A型应变放大器,测量由于风吹动圆盘而引起的支架形变,从而得到阻力,毕托管测得实验风速,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雷诺数与阻力系数的关系。

2大学生创新项目与力学实验教学相结合

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力学实验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将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落到实处,有利于更进一步地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丰富实验教学的内容。同时,在创新计划中,改变了实验教学的模式,由传统的灌输模式,发展为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者方向,自主实验,具体为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完成实验、管理实验。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性和团队协作性,以及实验教学质量都得到明显提高。传统的教学实验项目实施,难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理念,学生普遍都对教师有依赖思想,其次由于实验指导书描述的步骤过于详尽,实验报告的格式较为固定死板,将学生的思维始终局限在设定的框架内,难以激起学生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风洞实验使学生能够对流体力学理论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为实验教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能够解决很多难以在传统实验教学中解决的问题,为力学实验的实践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研究方案,选择圆板、半球、圆锥三种模型,实验研究雷诺数对阻力的影响。实验过程中,完成了三分力天平的标定工作,得到力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利用压差计,得到来流风速与电机频率之间的关系。通过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的方法,最终得到Re数与三种模型阻力系数Cd的关系。对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可知,当风速比较小,Re5000时,Cd趋于定值,风速影响不大。实验结论与理论相吻合,因为风速越大,粘性力的影响越小。

在整个创新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前期调研、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材料的梳理整合。实验中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和导师进行沟通,修订实验计划和方案,认真规划和管理创新项目的基金经费。通过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完成,初步了解科研项目的规范与步骤,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实验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团队的合作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3结束语

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的实施完成,使得实验教学的模式和内容更具多样性和丰富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的创新性得到提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立项申报、设计方案、调试设备、准备材料、动手实验、整理分析数据、撰写结题报告等工作,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有较大的提升。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载体,使实验教学的模式和内容较之前均有一定的提升,这也正是力学实验实践教学改革的一条创新之路。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3年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项目”(项目号:A-0201-13-0313017)和“2013年度校级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沪海洋教〔2013〕号)”资助

参考文献

[1]李学平.力学教学中的创新素质培养.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8-39.

[2]田阿利.浅谈力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素质.科教文汇,2012.11:32-33.

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现象范文篇11

论文摘要: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提出了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一、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被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并深受广大师生的欢迎。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发学习资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成为国内外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式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实践,探讨多媒体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的效果。提出了在工程流体力学教学活动中将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模式历史悠久,教育理论成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传统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形象、生动的讲述,学生易于接受,师生之间可以面对面地探讨疑难问题。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而言,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数学公式的推导,传统的板书教学方式即可以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加强记忆。然而传统式教学主要依靠粉笔与黑板的教学条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也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意的产生。

三、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多媒体教学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丰富心理活动最主要的推动力。多媒体技术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来进行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性。而且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听觉、视觉等器官对信息的接收,对学生的眼、耳等器官进行多重刺激,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记忆力,提高课堂效率。第二,直观、易懂,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流体力学是从力学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流体所遵循的宏观运动规律以及流体和周围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在日常生活和各种工程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是动力工程和流体机械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与固体的运动规律相比,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存在诸如激波、接触面间断、两相流体之间相互掺混等复杂现象。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等直观、清晰地观看复杂的流动现象,使学生较容易地掌握相关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第三,增加教学容量,节约空间和时间。工程流体力学研究内容较多,涉及范围较广,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给学生的信息量较大。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传播主要靠教师的口授与黑板板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信息的含量,多媒体教学充分地利用了电脑能够存贮大量信息的优势,授课的信息量明显增多,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收更多的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加课堂知识的容量,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四、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摒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

工程流体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论教学和流体力学实验教学。

工程流体力学理论教学部分包含大量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方程和一些复杂的流动现象。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过程依然使用传统教学中的板书,这样既可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又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对于某些基本概念和特定的流动现象,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流动现象的理解。

流体力学实验是流体力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贯穿于课程始终。现行流体力学教学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方法单一,同时,还受实验老师较少、实验课时有限以及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选择的范围极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很好地达到流体力学实验教学的要求。然而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后,学生可以灵活地改变实验条件,演示各种实验现象。

参考文献:

与流体力学有关的现象范文篇12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能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能力培养

多媒体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借助于这种新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很多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设想。其优点大致可归纳为这些方面:一是创设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三是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四是开辟立体多向深层的思维途径;五是扩大教学容量,强化教学信息。可见,把多媒体引入课堂,可以使“黑白”世界变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语文课堂,学习内容情景交融,授课教师妙语连珠,加上多媒体出奇制胜,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学效果得以明显提高。然而,“道源于一成于两,古之言道者必以两”,世上没有一种新生事物能够完美无缺。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也不会例外。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至少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直观展示与对语言文字感悟理解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文学艺术注重形象可感。在语文课上,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文章的思想情感以及带来的美的愉悦,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这个图景是因人而异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到课文内容,往往会选取许多图形图像等素材。在选用时要注意的是语文课件中的图形图像的作用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在理科学科中,通过课件中的图形图像把抽象的定理、微观或宏观的景物直观地演示或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老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描述的人和实物,而是借助图形图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感受或表达,其终极目标是用图形图像唤醒语言文字的感受,进而创造新的生活图景,丰富情感体验。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展示图形图像也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所以,老师用现成的图形图像给学生以形象直观感受的动机是正确的,但是也要注意到这样做的同时也以自己或别人的想象取代他人,忽视了个体差异,制约甚至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因此在制作语文课件时,图形图像资料的应用要遵循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不要过于注重课件外观的精美而添加图形图像,这样可以避免喧宾夺主,也可以减小课件的容量,便于携带和运行。对于学生比较陌生或缺少相关生活画面但又与课文理解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在课件中加以呈现。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和再现有关图景。例如在诗歌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可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生动画面,并把它们画下来,再展示交流。这样,既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又保护了他们的想象力,还使他们得到美的熏陶。

二、处理好课件演示与师生情感交流的关系

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应是双向互动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又有感情的交流。若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的软硬件,交流就成了单向的,且缺乏能动的情感交流。这就决定了人机交流不能取代师生交流。因此,在多媒体的使用时间比例上,要突出教师在“教”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一堂课的所有环节、所有内容统统纳入课件中,甚至一个小小的提问,以及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作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劳了,教师成了单纯的电脑操作员,只关注屏幕、鼠标、键盘,师生面对面的教学相长的热烈、融洽的情感交流气氛大大削减了,这种不协调的师生关系就会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三、处理好课件与文本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为了体现其工具性及其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都有涉及,学生的知识面显然不足以覆盖这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特别是一些说明文和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文章,为了创设情境或介绍相关知识,语文老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往往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素材,或介绍说明对象,或介绍有关历史背景,以加深学生对它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在制作《神奇的极光》的多媒体课件时,为了使学生对极光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可以收入大量的“极光”图片,但如果这样做,就忽略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筛选信息,大量的极光图片并无助于学生筛选“什么是极光”、“极光是怎样形成的”等课文信息,而且会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把学习任务的重点转移,把语文课上成了地理课。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课件制作和运用中最为常见,其原因就可能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有关。所以语文教师在补充“边缘”知识时,要注意把握尺度,要处理好边缘知识与课文内容的关系,不能让补充的其他学科知识弱化了语文学科知识。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处理好课堂氛围和课堂容量得关系

。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事物的特点,寻找事物的规律,发现现象的本质等等。这样做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整节课运用多媒体课件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一两个问题去比较发现。一节课下来,回头想一想,头脑里似乎仍然空空如也,只是得出了课本上就有的几个结论或观点。这样的教学课堂上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很活跃,可课后学生脑子空空荡荡,收获不大。长期下去,学生会认为多媒体教学也不过如此,而丧失对多媒体教学的兴趣。实际上问题就出在在注重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忽视了教学密度,主要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不突出,学生真正的收获很少,导致多媒体教学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精选5篇)

    - 阅0

    晚霞写景作文范例篇1云,悠悠地浮在湛蓝的天空上,洁白洁白的。有的像深邃的峡谷,有的像白色的雪莲……散布在天空中,显得非常柔媚。看!这些多姿的云彩,被鲜红的阳光照得一片红润.....

    保证书英文范例(3篇)

    - 阅0

    保证书英文范文关键词:涉外合同;英语词汇;特征翻译0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密切。由于英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因此国家间.....

    保证书怎么写范例(3篇)

    - 阅0

    保证书怎么写范文篇1学生犯错保证书怎么写尊敬的xx:我不对,我有错,我辜负了父母的期望,老师的教诲,学校的培养。本来上课应该注意听讲记好笔记,下课钻研问题的勤奋精神。而我学习.....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