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堂的概念范例(3篇)

来源:

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摘要】微课是目前信息化学习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介绍了微课作为信息化学习资源进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实效的策略。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目前微课的应用研究入手,分析了微课融入信息技术课的可行性;第二部分提出在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当微课作为信息化学习资源进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如何提高学生使用微课开展符合个性需求学习的实效性。总之,本文对于促进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实效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微课;信息技术课;学习实效;支架式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7-0092-03

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微课的可行性分析

微课是目前信息化学习的一个热门话题。微课从应用角度看,是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国外已将微课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并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国微课正处在征集评选阶段,尽管目前所征集的微课视频数量繁多,涉及大中小学各阶段学科课程,但应用在日常教学上的案例极少。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由于学生能力、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原有知识储备层次不一,一节40分钟的常规课堂满足不了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由于信息技术课一般在有互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内进行,教师常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学习的信息化资源,其中就包括视频资源。由于微课内容单一、短小,适合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需求自行选择、快速观看学习,因此,以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微课可以作为自主学习的支持资源运用到信息技术课上。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微课,作为学生分层自主学习的资源,以期在固定的时间内扩大教学的容量,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最终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使用支架式教学法设计微课支持下的信息技术课

支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法主要由进入问题情景、搭脚手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构成。

支架式教学具有以学生为中心、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特点,这与微课应用的特点不谋而合。虽然微课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也需要教师适时、适度的指导。当然,这种指导更多的是隐性的,是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因此,教师在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要以微课资源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整合其他各种学习资源,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支架作为隐性指导,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使用微课开展有效的学习。

1.做好学情调研,构建概念框架,确定微课教学内容

在支架式教学中,概念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因此,构建良好概念框架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知基础。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对学生认知基础的了解,不仅要从教材体系中获得,也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有目的的前测,通过真实的应用操作测试学生真实的最近发展区。同时,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所以先要围绕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小知识点及与小知识点相关的级联知识点,作为整体概念框架中的节点。要保证这些小知识点涵盖所有学生的认知起点,然后按照知识的逻辑构建概念框架,并以概念框架中的结点作为微课的教学内容。

2.合理设计教与学,让微课与传统课堂融合,体现学习的整体性和层次性

学者们在微课融入传统课堂时曾提到:将微课知识包引入课堂,重构传统课堂的教学设计,实现网络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因此,笔者认为,要将微课融入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正确处理好微课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微课是学生信息化学习的资源,是组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切忌出现多节微课组成一节40分钟课的情况。

(2)微课要包含大情境下的小情境。每节微课不能是单纯的知识点操作讲解,要结合相应的知识点设计问题情境。且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属于整节课大问题情境下的小问题,确保学生学习的整体性。

(3)微课之间要有层次性。按照概念框架中的知识节点制作的难易程度不同的微课,打造微课知识包,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微课,体现学习的层次性。

3.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激发内外动机,明确学习需求

在《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书中提到,当需要技术满足某种学习需要时,它们才能支撑学习。支架式教学将“进入问题情境”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进入问题情境”的实质是学习者有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因此,教师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作为问题,激发学生的内外动机,为学生选择微课制造需求。

首先,教师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外部动机,也是为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铺垫。随后,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尝试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操作中才能真正发现自己掌握知识点的真实操作水平,引发认知冲突,有效地激发内部学习动机。学生在内外动机的驱动下,找准了各自的学习需求,学生带着不同的需求才能有目的、有个性地选择适当的微课,实现有针对性的学习。

4.以学习单为向导,引领学习过程,链接学习需求和微课

在支架式教学中,学生的需求可以通过以学习单为向导来实现。向导(亦可称为“指南”)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的绩效。学习单是微课资源包中重要的一环。学生在学习单的统一调度下学习微课程。因此,学习单就相当于学生的学习向导。学习单作为概念框架的外显形式,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思考框架。依据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制作的多节微课作为知识节点嵌入其中,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通过学习单快速找到符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微课。在学习需求与微课之间架起一个快速通道,保证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在学习单的设计上,教师要结合前面构建的概念框架,将所有的知识结点列举出来,并用问题的方式加以表述。同时,在知识点后标注相应的微课名称,方便学生自行尝试,以及发现问题后,记录已经掌握、有些疑问及完全不会的操作,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快速地找到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在使用上,学习单要与微课紧密结合,一同提供给学生。教师要指导、监督学生:在第一次尝试操作、学习微课后都要在记录单上及时记录,以便发挥引导学生定位学习需求、锁定适合微课资源、回顾学习轨迹的作用。

5.借助图表讨论交流,拼接知识碎片,形成知识体系

根据微课的定义可以知道,学生通过微课所获得的知识是片段式的,而学习单只能记录学生学习的轨迹,反映不了整体的知识框架。所以,在课堂的总结环节,教师要借助图表支架将散落在不同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按照知识的脉络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在课堂的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单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收获,并将学生的收获形成一个图表,比如概念图、思维导图、流程图等。这样的讨论交流环节,学生既有成就感,又能从图表的动态制作中体会知识的层级关系,加深对知识体系整体建构的认识。

6.建议与问题支架并用,渗透信息化学习方法,提升元认知

信息化学习方式下,教师要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为将来培养人才。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在信息化学习方式下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一定要站在未来学习的高度,通过问题、建议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微课有效自学,督促他们不断反思学习过程,提升元认知能力,为学生未来真正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收获与反思

以上是笔者基于微课支持下的信息技术课的思考。在运用以上策略的信息技术课的实施过程中,从学生课堂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需求更明确了,微课选择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作品完成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显著提高。课后笔者调查发现,学生课余时间主动上网看微课的人数增加了,所涉微课的范围也不局限于现有的学习科目,这说明他们运用微课的主动性、有效学习的能力都有所提升。

同时,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并思考了改进建议:(1)微课内容不够丰富,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亟需建立本学科的微课库,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得到自己需求的、适当的学习资源。(2)微课学习应借助一定的网络平台实现,运用电子学习单记录学生总的学习轨迹,作为成长记录袋的重要组成部分。(3)微课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应以多种形式存在,如何运用微课提高学习实效性,促进学生有个性、有层次的发展。这些问题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

注:本文系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二五”群体课题《海淀区信息化背景下学习方式变革》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刘红霞,赵蔚,陈雷.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J].现代教育技术,2014,(2):14-19.

[3]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4]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3-9.

[5]郭绍青,杨滨.高校微课“趋同进化”教学设计促进翻转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4):98-103.

[6][美]乔纳森等.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3.

[7]闫寒冰.信息化教学的学习支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1):18-21.

[8]李芒.论信息化教学的文化特征[J].中国电化教育,2012,(9):1-7.

微课堂的概念范文篇2

摘要结合教学实践,旨在探讨通过“讲授型微课,视频演示,深化概念”“实验型微课,重现实验,构建概念”“知识点检测型微课,诊断盲点,复习概念”的对策,助力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关键词微课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B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伴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悄然兴起。

1何为微课

目前,普遍热议的微课概念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次提出;国内,胡铁生先生在2011年最早对微课的概念做出界定:“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微课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设计,包括教学设计、知识点讲解、内容延伸、练习测试以及反馈和教学反思等教学环节,时间大多为5~8min。微课具有短小精悍、重难点突出、传播便捷、可以随时随地按需学习的特点。对微课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认识,李路娥根据高中生物学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结合个人教学经验,把生物微课分成讲授型、概念型、知识点检测型、实验型和其他类型共5个类型。

2巧用微课,助力概念教学

生物概念是中学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生命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单位,因此,对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是生物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旨在探讨通过讲授型、实验型、知识点检测型“微课”的巧妙运用,助力高中生物概念教学。

2.1讲授型微课,视频演示,深化概念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高中生物选修3为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都是当前发展非常迅速的领域,既先进又专业,有的内容很抽象,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有些甚至是学生闻所未闻,让学生感觉非常深奥、遥不可及,因而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教学效果不佳。例如,在学习“胚胎移植”这个概念时,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应组织学生去奶牛养殖场参观。虽然学生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不可能亲自动手体验,但是,可以通过参观,让学生尽可能的去感受现场的气氛。由于该技术周期较长,只能看到宏观的某个操作片段,不可能看到整个长达280d妊娠、直至分娩过程,更看不到微观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对概念理解仍然不够深入。因此,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胚胎移植相关的视频,剪辑、精简,加上解释概念原理的Flas等,重新整合,配上讲解,制作成8min的微课。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根据个人情况,可以控制播放快慢,遇到不懂的还可以回放,也可以随时随地移动学习。微课突破时空的限制,化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直观,学生看得兴致盎然,印象深刻,提高了学习兴趣,帮助深化理解“胚胎移植”的概念,实现了难点的突破。

2.2实验型微课,重现实验,构建概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传统的概念教学,通常是教师直接给出概念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很难真正地理解概念的实质,且容易遗忘,束缚了的思维发展。

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一概念时,笔者打破传统做法,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开展了探究实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NAA对绿豆和小白菜生长的影响”。由于实验时间长达10d,每日都要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并记录,花费大量的课外时间,不可能组织班里所有的学生一起参与。于是,笔者把该探究实验过程中的分析数据、绘制和分析曲线图的过程拍成照片与录像,对实验视频剪辑、浓缩和整合,加上一系列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制作成10min的微课。班里其他学生虽然没有亲自参与,但是通过观看微课,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与做实验的教师、同学一起,走了一遍探究之路。学生在qq群里展开“头脑风暴”,畅所欲言。通过图1可以看出不同浓度NAA对小白菜的根长的影响不同,表现出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小白菜根的最适浓度比茎的最适浓度低,说明根的敏感性比茎高,得出结论,不同的器官敏感性不同。由图2、图3可以看出,小白菜的萌发率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现象;NAA对绿豆的萌发率影响不明显,说明小白菜比绿豆对NAA更敏感,得出结论――不同植物的敏感性不同。由以上例子不难看出,教师设置问题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观看图片、分析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结果折线图的过程中,逐步由现象到本质,层层递进,揭示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个概念的内涵,完成了“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这一概念的构建,并且深化理解了概念。这种学习效果是单纯地听教师讲解课本内容所望尘莫及的。小组成员思考、交流问题的答案,提高了交流、协作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

2.3知识点检测型微课,诊断盲点,复习概念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思维特点各不相同。有的概念包含的知识点繁多,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概念时,既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也不能只讲“重、难点”,而应该清楚地了解学情,诊断学生的知识盲点,有针对性地讲解,才能实现“查漏补缺”,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例如,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复习“细胞器”这个概念时,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不但包括8种细胞器的分布、结构、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而且,细胞器按不同维度有多种分类,内容繁多。教师为了清楚地了解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提前把课前诊断习题做成微课,放到网上。学生课前从网上下载微课,自己做习题。学生遇到哪些题目不会,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及时在qq群反馈给教师汇总后,学生的知识盲点和弱点便暴露出来,如“细胞器的功能分类归纳――能产生水的细胞器、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分别有哪些?”教师将相关题目收集起来,在课堂上,先由会做的学生讲述解题思路,其他学习小组的学生提出质疑或补充。由于学生课前做了题目,大大节约了课堂时间,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及时洞察学生知识和思维的缺陷,加以纠正,有针对性地点评,使讲解更精炼、有效。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开动脑筋,参与讨论,调动了内驱力,提高了思辨能力。师生之间的互动加强了,课堂更加活跃。复习更加高效。

3对微课在概念教学中运用的思考

3.1优点

制作微课,入门技术门槛低,简单的微课甚至用一台智能手机、一张白纸和一支笔即可制作。制作微课的过程需要打破常规思维的桎梏,深入思考,优化教学设计,这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学生在课后利用微课学习,课上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思考讨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翻转课堂”,能够有效地解决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和无限的知识之间的矛盾。学生在思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有利于提升自学能力,培养参与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实现自主、快乐、高效学习。

3.2缺点

复杂的微课,例如有关实验的微课,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而且,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要求较高,教师要熟练使用ppt录屏软件(如CamtasiaStudio),恰到好处地配音,提高拍摄技能,学习视频的剪辑和合成技术,不是所有教师都能适应。部分教师忙于繁杂的日常教学工作,对其热情不高。学生上网利用微课学习时,由于缺少监督,自制力弱的学生容易上网玩,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3.3努力方向

微课设计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客观规律,契合新课标的要求,前景广阔。微课虽然对传统教学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是并不能完全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况且,并不是所有的概念都适合制作微课。教师不要为了跟风,赶时髦而制作、使用微课。微课在概念教学中的运用,既可用于课前预习,也可用作课堂补充,还可以用作课后复习。教师联系教学环境和学生特点,按实际需要,在高中生物概念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运用微课,让微课这种新型教学资源作为辅助手段,和传统教学优势互补,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较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有待于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中兴.微课与微课程研究进展综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6):586-589.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李路娥.高中生物微课资源的开发[J].教育,2014(7):49-51.

[4]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3-84.

微课堂的概念范文

一、系统整体分析,确定合适的微课教学主题

胡铁生先生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构建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微课与传统课堂相比优势很明显:短、小、精,一个微视频主要突破一个知识或能力点,精心遴选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流程,其生动的视频呈现形式,增强了知识的可视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实现在线的自学、先学和协作学习。但因为微课的授课时间短、容量小、结构不够完整,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显得零碎割裂、不成体系,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不利于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记忆、保持和提取。

如何发挥微课的优点并弥补其缺陷?实践证明:在制作微视频之前,针对学情和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系统整体分析,确定多个合适的教学主题,制作积件式的系列微视频,可以提高微课的总体应用效益,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自学、补漏。

高中生物“必修三”有一个模块“稳态与环境”。“稳态”源于对内环境的研究,后来逐渐发展为在生命系统各个层次上适用的学科观念。本模块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稳态等核心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形成学科观念。在第一章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构建“内环境稳态”概念、认识“内环境稳态”实质、了解其调节机制、建立对“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单个微视频制作一般5-8分钟,短小,碎片化。但是,学生的认知应该是结构化的,因此,微视频整体设计时要围绕学科思想、观念和方法,进行系统化、结构化的构思,便于(翻转)课堂教学时引导学生对微视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思考概念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教师在设计时首先围绕稳态核心概念主题分析概念体系(如下图),制作微视频时则“化整为零”,根据知识形成的逻辑顺序抓住六个重要概念:内环境概念、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联系、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稳态重要性,分别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寻找支撑这些重要概念形成的最为恰当的生物学事实,设计探究性学习活动。微视频设计和课堂教学实施时顺序刚好相反,先提供生物学事实,再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对事实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重要概念,并“化零为整”,引导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网络。

二、精心制作微课,帮助学生构建重要概念

教学主题明确后,就要开始分析学情,设计教学活动,选择和组织典型素材(图片、动画、视频等等),制作PPT,然后录制微视频。录制比较简单,只要一台安装有录屏软件的多媒体电脑和一个比较好的无线耳麦就可以了,教师的语言要科学准确,清晰生动,富有感染力,讲解节奏得当。录屏软件可全程录制教师的屏幕操作与讲解,自动生成适合各种要求的视频文件。

微课教学与课堂教学相比,主要作用是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认为生物学微课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以学定教、目标明确、创意新颖、直观生动、启迪思维、主线鲜明、短小精悍、讲练结合,要让学生一看到微视频,就会被吸引,有动力往下学,而且很快就能学得会,学得轻松愉快。微课后还要附配套的微测试和解题指导,以检测巩固知识。如获得省二等奖的“内环境概念”微视频的设计有几个主要的步骤。(1)教学需求分析:①学习者起点水平分析。内环境的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初中对多细胞生物的结构如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血液的组成、组织内细胞的物质交换等知识基础上的,因为对此部分内容初高中学习间隔时间长,学生遗忘较多,需要加强回忆或重建。②学习内容分析。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图片,搭建学习和理解知识的桥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③教学目标分析。描述内环境的组成,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列举具体细胞的内环境,分辨一些场所或物质是否属于内环境。(2)教学设计思路:出示装有草履虫培养液和血液(加过抗凝剂并离心)的试管,首先回忆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如何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类比引出多细胞生物细胞具体生活的环境,说明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提醒学生其他可能见过的细胞外液,如手或脚上磨出了水泡,挑破后流出液体,那是组织液。出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示意图,说明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组织细胞生活在周围的组织液中,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中。高等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一般常见的为:血浆、组织液、淋巴。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也叫内环境。内环境概念中的“内”和“外”相互矛盾吗?边讲边画示意图,画一个细胞,外面加一个大方框代表体壁。“外”是从细胞角度而言,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浸浴和生存的环境,是围绕在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周围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内”是相对于多细胞动物个体所生活的外界环境而言的人体内、细胞外的环境,因此,这里的内和外并不矛盾。但必须注意的是,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肺泡腔、泌尿道、生殖道等)应属于人体内的外界环境的范畴,其中的液体如消化液、尿液等不能误认为是细胞外液。而封闭的管腔、囊腔中的液体,如脑脊液、关节腔内的滑液等应属于细胞外液,是内环境的范畴。接着进行典型例题讲解,帮助学生内化概念加强理解。(3)教学反思:一定情境下形成的概念才会生动和有意义,才能促进学生理解。对内环境这样微观抽象的概念,教学时需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直观手段,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建立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然后沿“感知―抽象思维―形成概念―深化理解”的路径,促进概念形成。

微视频制作好了,要附关键词、简介,上传到“泰微课”网站,便于他人检索和选择使用,简介要抓住主要特点来描述,其中包含了为什么要裁剪此内容制作,对本内容的理解和教学处理,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如获市一等奖微视频《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联系》的制作。(1)关键词:内环境、组织液、血浆、淋巴。(2)简介:通过图示讲解了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联系。内环境各组分之间的联系中,为什么组织液可以转化为淋巴,而淋巴不能直接转化为组织液?这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易错点。本微视频难点抓得准,突破方法好。―是利用形象直观的毛细淋巴管结构示意图,将淋巴不能直接转化为组织液的原理进行透彻、清晰的解释,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二是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大背景下,帮助学生建立起内环境各组分之间是动态联系的统一整体的印象,补充淋巴循环的功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组织水肿等现象的理解。两道例题的设计,一是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内环境各组分之间联系的概念图,考察学生理解掌握情况;二是联系生活进行“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造成人体下肢肿胀的原因”现象的解释,考察学生对本微视频讲解的知识点是否会应用。对具体题目的讲解,注意思路分析和规律总结。配套练习的选择针对性强,难度合理,有层次性。

三、尝试翻转课堂,加强微视频应用

传统的教学过程主要包含两个阶段:课内知识传授、课外知识内化,学生需要克服学习中的重点难点时,教师往往并不在现场。如果翻转课堂,课外利用微视频进行知识传授,而课内教师现场帮助学生针对困难进行知识内化,学习的有效性将大大提高。对“内环境稳态”的教学,我做了翻转课堂的尝试。(1)课前学生自学,掌握基础。课前一天布置预习任务,发放学案,让学生晚上在家自主学习“泰微课”网站上我做的系列微视频,完成学案上的自学检测,写下疑难问题。第二天由课代表收齐学案交上来,利用课前时间抓紧批阅,分析学生自主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困惑和误区制定教学策略,增强上课的针对性、有效性。(2)课中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把全班学生合理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兵教兵”的方式就自学中的困惑进行研讨。教师在小组间巡回走动,适时点拨指导。然后针对共性问题,创设情境,释疑解惑,并出示新的学习材料,适当拓展和补充知识点,归纳总结要点,建构知识体系。错题订正,变式训练,巩固内化提升,有效达成目标。(3)课后复习巩固,扫除盲点。大部分学生课上基本能理解和掌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于极少数尚存疑惑的同学,要求他们再反复回看微视频,或个别辅导扫除盲点。

你会喜欢下面的文章?

    年级写人的作文范例(整理5篇)

    - 阅0

    年级写人的作文篇1我最熟悉的人当然是我的弟弟啦,我的弟弟是个瓜子脸,乌黑的眉毛下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他还有一张会说的嘴,如果你和他斗嘴,他肯定斗得你无话可说。我弟弟特.....

    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精选3篇)

    - 阅0

    2020年党员酒驾检讨书范例篇1尊敬的交警同志:关于我酒后驾驶的行为,几天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天来的.....

    新婚家庭理财规划方案范例(3篇)

    - 阅0

    新婚家庭理财规划方案范文八项注意新婚姻法关于房产的规定,不仅让未婚男女不舒服,也让已婚男女不好过。对于房子的所有者,离婚的财产成本降低了,另一方的离婚财产成本提高了。.....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例(3篇)

    - 阅0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范文现结合我市工作实际,提出20*年社区建设工作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和*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

    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标准模板范文3篇

    - 阅1

    2023年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篇1  本学年,本人接手担任学校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我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范文(精选5篇)

    - 阅1

    幼儿园教职工培训计划篇1一、培训目标和培训重点坚持以师德建设为中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以《指南》....